吳三桂的命運和悲劇
少年將軍
《明史》記載,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7天後,李自成就率領百萬大軍出西安,渡黃河,分兵兩路長驅北京。1644年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坐過三個皇帝,直接促成這一歷史的人物,正是吳三桂。
吳三桂能夠成為影響歷史的人物,不得不追溯他的發跡史。其父吳襄為明將,而吳三桂在十六七歲時就應試武功並中得武舉。吳三桂的家庭背景和非凡天資,終於讓他在崇禎五年(1632年)20歲就榮升為游擊將軍。吳三桂「少年救父」的「忠孝」事迹也流傳頗廣,說吳三桂在數萬清軍的圍困中,率數十家騎出城成功救父並受傷。
崇禎十二年,吳三桂在27歲時被任命為寧遠團練總兵,至此效力朝廷更倍於前。在次年五月與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戰中,吳三桂「與賊血戰,大獲全勝」。
忠孝和背叛
然而在決定明清戰爭命運的松山決戰中,吳三桂前後表現卻判若兩人。在初戰中,洪承疇在小勝後上報朝廷的奏章中稱讚:「吳三桂英略獨擅,斬獲功多。」然而在此後決戰中,他卻未能和主帥兼老師的洪承疇同命運,反而擅自撤逃。成為戰爭中損失最小的一部,以至清太宗讚歎他:「吳三桂果是漢子!得此人歸降,天下唾手可得矣。」然而無論如何,一向被明朝視為「敢戰」的他在決戰中逃之夭夭,令人意外。
惟一可能解釋,是吳三桂為保存自身性命和自家的軍事實力。李自成東渡黃河向北京進軍後幾天,崇禎就曾在德政殿召集大臣商討調吳三桂入關事宜。其時崇禎徵召全國兵馬「勤王」,幾乎無人響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朝廷惟一能夠調動的機動力量。
然而受封「平西伯」的吳三桂接到勤王的聖旨,從駐守的寧遠(今天遼寧興城)到山海關一百二十公里距離,竟走了八天。事實是,當吳三桂遲遲抵達河北豐潤,崇禎皇帝已於前日自縊於煤山。
從降李到乞兵
李自成試圖以政治方式招降吳三桂,派人在三月底攜帶四萬兩白銀前往山海關,賞賜已經14個月沒有軍餉的吳部;並再次派人攜帶萬兩白銀和黃金千兩給吳三桂,並發書封侯。同時令吳三桂父親吳襄寫信招降吳三桂。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但還是全軍縞素為崇禎舉哀。他的這一舉動又補給自己一筆。吳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後,按說已經進行了一輪政治抉擇。但戲劇性的是,又出現了劉忠敏搶劫陳圓圓的變數。前往北京途中,吳三桂得知父親吳襄被捕,反應起初是並不在意:「此脅我降爾,何患!」然而當得知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掠走後,終於咬牙切齒,「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當下立刻反軍攻克山海關,並複信吳襄,聲稱「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
吳梅村諷刺吳三桂為了一個女人而投降清朝,實在是忽視了對待一個女人態度的背後,是面對兩大陣營的政策問題。反過來說,劉宗敏為了佔有一個女人,不惜拷掠吳襄,而完全不顧及吳三桂,這不是自壞大事嗎?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了然。
從乞兵到降清
1644年4月15日,清攝政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書信,信中,吳三桂仍以「亡國孤臣」名義,懇請清朝出兵助他復仇,再圖明朝「中興」。吳三桂在信中稱清為北朝,自稱南朝,儼然以明朝代言人的身份與清朝商討,頗似申包胥借秦兵復楚。
吳三桂在明亡之初的確並無降清念頭。吳三桂請求多爾袞「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顯示出他復明的確存在真誠性。而此後他在討清的檄文中指責多爾袞「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居燕都,竊我先朝神器」,清朝官方對此不敢正面回答,更顯示吳三桂當年與清朝的盟約並非子虛烏有。然而在山海關之戰擊敗李自成後,多爾袞以順治皇帝名義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並令吳三桂以下各將領和吳軍全部剃髮,這標誌著吳三桂已經徹底投降清朝。
反覆無常的悲劇
後來的乾隆皇帝對吳三桂評價說,吳三桂堅決要求消滅永曆皇帝,無論是招降緬甸、攻擊李定國還是招降白文選,都是出自他的策劃。但是他的策劃哪裡是為我們國家考慮!「彼之為宣力,皆所以自為也!」
在吳三桂等三藩日益坐大時,康熙皇帝卻開始削藩。這從根本上傷害了為清朝賣命一生的吳三桂及其勢力的利益。吳三桂侄子和女婿對康熙撤藩的直接反應是,如果順從朝廷撤藩的命令,「就遷於遼東,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們只能引頸受戮!不如舉兵,父子可保全!」可見吳三桂再次反叛清朝,並非完全是野心使然,更多乃是對康熙撤藩政策和手段的絕望。
吳三桂這個人,因為反覆無常,見利忘義而備受人們譴責。但將戰爭責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也有違歷史事實,是不公道的。
吳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月所,明朝遼東人,吳周王朝建立者吳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61年殺南明永曆帝,1673年叛清,發動三藩之亂,並於1678年中秋夜病死。其孫吳世璠繼其皇帝位,謚為太祖高皇帝。1644年5月27日,吳三桂與李自成在山海關決戰。
吳三桂 - 簡介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漢族,明末清初遼東錦州 人,祖籍江蘇 高郵市界首鎮六安村,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侯最少年」。 吳三桂 - 人物經歷
1612年出生明天啟末年,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任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崇禎 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二日,山海關 之戰中大敗李自成 ,受清(此時已降清)封平西王。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清順治十六年(1659),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清康熙元年(1662),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 。同年秋在長沙病死。清軍平定雲南後,被掘墳折骨。[1]
吳三桂 - 坎坷生平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 高郵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 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 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 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余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順治十七年,朝廷 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早期勢如破竹,吳三桂也完全有能力一股著氣打到北京去,但是他沒有過長江,而是選擇了稱帝,致使順治有時間組織力量來鎮壓。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 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髮,改穿明朝衣冠。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複雜多變的人生性格 :既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覆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卻又是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抑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吳三桂 - 相遇陳圓圓 有一年,吳三桂隨祖父到蘇州採購綢緞,閑暇時與蘇州好友周仝遊覽太湖。二人正在茶館品茶,忽見隔岸遊艇上有一位妙齡女子翩翩起舞,歌聲優美動聽,吳三桂不覺怦然心動。他問周仝:「這是何方女子,聲色超群,令人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陳圓圓 ,是蘇州藝美戲班子的當紅歌妓,名震江南。」
吳三桂與周仝分別後,心神不定,腦海里總浮現陳圓圓的身影。他無心經商,常借故「與同窗好友相會」,實則跟隨藝美班觀看演出,以目睹陳圓圓的芳容。陳圓圓每次出場演出,總看見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使她六神無主。她偷偷觀看這位青年,儀錶堂堂,文質彬彬,從他的衣著打扮看來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後來聽老闆說,這青年姓吳,叫吳三桂,是將門子弟。陳圓圓每次演出,只要看見吳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陳圓圓缷妝後回家,忽聽背後人叫,回頭看時卻是吳三桂,她喜出望外,於是放慢了腳步。吳三桂緊走幾步,趕上陳圓圓,約她「春來茶館」敘話。二人來到茶館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壺茉莉花茶,邊品茶邊聊天,互訴愛慕之情。二人難分難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吳三桂說:「我一定要把你贖出來,娶你為妻,永不分離。」陳圓圓說:「我出身貧賤,不配當你的妻子,只要你對我好,能在身邊伺候你我就心滿意足了。」於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終生,只等吳三桂父親應允,再明媒正娶,接陳圓圓進入吳家大門。誰知風雲突變。正當吳三桂與陳圓圓「情切切,意綿綿」之時,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從北京給他發來急書,讓他立即動身來北京參加武舉考試。吳三桂父命難違,只好忍痛與陳圓圓分別,留下無限遺憾。吳三桂赴京應試那年,只有16、7歲,他英俊瀟洒,武功高強,一舉考中武舉人。吳三桂中舉後,除習武練功外,常閱讀《孫子兵法》和諸子百家著作,對史書也是愛不釋手。《漢記》中的「仕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是他的座右銘。立誓要做朝廷身邊的大官,娶陰麗華那樣的大美人為妻。 吳三桂文武雙全,仕途一帆風順,很快當上了寧遠總兵,擁有精兵2萬、吳家軍3千,成為東北的勁旅。吳三桂當了總兵後,實現了第一個願望,可是嬌妻在那裡?他日夜思念陳圓圓。自從蘇州一別,陳圓圓杳無音信。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圓圓仍在蘇州當歌妓,生活非常凄苦,於是他派親信吳勇攜黃金500兩,去蘇州贖陳圓圓。吳勇到達蘇州後,找到藝美戲班。李老闆對他說:「自從吳將軍離開蘇州後,陳圓圓茶飯不思,大病一場。病癒後她無心演出,每日在家吟詩作畫,彈琴歌舞,專等吳將軍前來迎娶她。」李老闆停了一會接著說:「有一天,田妃之父母田畹到蘇州巡視,他得知陳圓圓的下落,用重金將陳圓圓買走。田畹,什麼人物?我們惹不起呀!唉,吳將軍要是早來一步就好了!」李老闆兩手一攤,擺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崇禎最寵愛的田妃暴病身亡後,田畹失去了依靠,他早就有心買個美女獻給崇禎皇帝,以鞏固自己在後宮的地位。他聽說蘇州的陳圓圓歌舞超群,貌美無比,便專程來蘇州用千兩黃金買下陳圓圓,將她送給崇禎。當時崇禎皇帝內外交困,無意女色,便將陳圓圓退回田府,田畹就把陳圓圓藏於府中,從此她與外界斷絕來往。吳勇回到山海關,把陳圓圓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吳三桂。吳三桂聽了,搥胸跺腳地說「都怪我,只顧打仗,把接圓圓的事放在腦後,現在說啥也晚了!」吳勇安慰他說:「將軍也用不著著急,既然知道了陳圓圓的下落,就不愁找到她,那時再想法把她接回吳府好了。」吳三桂只好作罷。吳三桂一時無了牽掛,作戰更加勇敢,屢建功勛。清兵擄掠京畿時,吳三桂堵截,戰功卓著,受到皇帝賜宴,並賞上方寶劍。吳三桂在北京逗留期間,千方百計地想見陳圓圓,只是沒有機會。將陳圓圓藏在田府,百般呵斥,給她穿金戴銀,珍饈美味,由8名侍女伺候,所須之物應有盡有,可是陳圓圓總是鬱悶不樂。後來田畹得知陳圓圓與吳三桂有染,至今二人仍相互愛慕。為了找靠山,田畹決定忍痛割愛,把陳圓圓送給吳三桂。田畹得知吳三桂在京接受御宴,便藉機宴請吳三桂。酒席間田畹請陳圓圓獻舞陪酒。吳三桂見到陳圓圓,百感交集,淚流滿面。陳圓圓見了吳三桂,恍恍惚惚以為在夢中,當場暈倒,侍女趕緊將她扶起,送她到室內休息。這時田畹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當場將陳圓圓贈予吳三桂,並選擇良辰吉日令二人完婚。正當吳三桂與陳圓圓如糖似蜜,如膠似漆難分難捨之時,忽然傳來信息,清兵入侵寧遠邊關吃緊,崇禎皇帝急催吳三桂回山海關禦敵。吳三桂只好將陳圓圓送往吳府,然後再一次忍痛與陳圓圓離別。 李自成農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李自成隨即派要員攜白銀萬兩、黃金千兩、錦緞千匹前往山海關招降吳三桂,並封吳三桂為侯。吳三桂見了來使,深思良久。降清即漢奸 ,必落萬世罵名;歸順李自成,雖說對皇帝不忠,但明朝已亡,還是歸降李自成,共御外辱為上策。正在這時,吳三桂派往北京的密探回來了。他把探子叫到密室,詢問北京城裡的情況。密探說:「吳府被劉宗敏抄了!」吳三桂說:「這不要緊,我回去後,他們自然會歸還我。」吳三桂又問:「老太爺如何?」探子說:「老太爺被劉宗敏抓起來了!」吳三桂說:「這也不要緊,我回去後,他一定會放出來的。」接著他又追問了一句:「夫人陳圓圓怎麼樣?」密探哭喪著臉半天才說出:「大事不好,陳夫人被劉宗敏霸佔了!」
吳三桂一聽,二目圓睜,怒髮衝冠,拔劍斬去案角,仰天大叫:「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不滅李賊,不殺劉宗敏,我誓不為人!」吳三桂咬牙切齒,一不做二不休,立斬來使,投降清廷,引清兵入關,很快攻下北京,將李自成農民軍趕出北京城。吳三桂率兵追殺李自成至降州,忽聽部將在北京找到陳圓圓,並護送她來降州。吳三桂派兵列隊30里,自己騎著高頭大馬披紅戴花,親自前去迎接。降州大街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嗩吶歡唱,鞭炮噼里啪啦地響,整個降州沉浸在歡樂之中。當吳三桂見到陳圓圓,只見她髮鬢不整,面容憔悴,不覺潸然淚下。吳三桂拉著陳圓圓的手,泣不成聲地說:「圓圓,不是做夢吧?想不到今生今世我還能見到你。」陳圓圓看見吳三桂已經削髮,知他降清,已不是大明將軍,心中百感交集,她說:「你現在已不是大明山海關總兵,而是滿清的平西王了!」吳三桂一臉無奈,低聲說:「我這也是沒辦法,為了你才出此下策呀!」隨後,吳三桂將陳圓圓護送到吳府。吳三桂把陳圓圓接到家,大擺宴席,為陳圓圓接風洗塵。他把陳圓圓安頓停當後對她說:「我軍務在身,不能在家久留,我要繼續追擊李自成。」陳圓圓對吳三桂說:「李自成待我彬彬有禮,照顧周全,望將軍手下留情。」於是,陳圓圓一五一十地道出李自成對她的禮遇。 李自成進京後,得知劉宗敏 從吳府中搶走陳圓圓,心中非常憤怒,又感到不安。他怕此事惹惱了吳三桂,「招降」會毀於一旦。他立即派高夫人去見劉宗敏,望他不要胡來。高夫人見過劉宗敏,婉轉地對他說:「自成聽說陳圓圓聲色藝冠絕天下,欲請她宮中表演歌舞,不知將軍意下如何?」劉宗敏就是一百個不願意,他也不敢得罪李自成,駁高夫人的面子,於是答應道:「請陳圓圓進宮。」就這樣,陳圓圓來到李自成身邊。李自成見了陳圓圓非常驚愕,心想:「天下竟有這樣的美人!」但他不敢有非分之想,先用好言好語安撫陳圓圓,並答應吳將軍進京時定使他們團圓,然後挑選10名宮女照顧陳圓圓的起居飲食,從此把陳圓圓保護起來。一日,李自成去後宮看望陳圓圓,見面後他對陳圓圓說:「聽說你的歌聲優美動聽,能否為朕唱一曲?」陳圓圓清了清嗓子,唱了一首崑曲。李自成聽了,大呼「不好!」原來他是陝西米脂人,聽不懂江南話,於是他讓陳圓圓改唱秦腔。陳圓圓唱的秦腔,字正腔圓,聲音嘹亮,李自成聽了眉開眼笑,拍案叫絕。李自成又叫宮中歌女改唱西調,自己也鼓掌隨唱,陳圓圓聞聲翩翩起舞。李自成陶醉在歌舞聲色之中,面帶微笑,親切地問陳圓圓說:「這個曲調好不好聽?」陳圓圓為討李自成歡心,隨口答道:「此曲只應天上有,非南鄙之人所能及。」李自成聽了哈哈大笑,他拉著陳圓圓的手說:「你真會說話!」從此陳圓圓被奉為上賓。不久,李自成得知吳三桂在山海關「殺來使,降清廷,引清兵入關」,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他欲殺陳圓圓,以解心頭之恨。陳圓圓不動聲色,大義凜然地說:「妾聽說吳將軍只所以拒降大王而歸順清廷,完全是因妾身被劉宗敏所辱,以致叛國投敵。大王殺我,我命不足惜,只怕吳將軍誓與大王血戰到底,對大王反而不利,還望大王三思而後行。」李自成聽了陳圓圓的話覺得有理,便將陳圓圓留在皇宮,派人保護,自己與劉宗敏率兵40餘萬攻打山海關。
李自成敗退到北京後,欲帶陳圓圓一同撤退。陳圓圓非常機敏,她對李自成說:「妾身既事大王,豈敢再有三心二意。妾若同大王一塊西行,吳將軍必然窮追不捨。大王若將妾留在京城,我將大王對我的知遇之恩告訴吳將軍,勸他不要追趕,大王也可以安全西撤。大王對我的大恩大德,妾將永生不忘。 李自成聽了陳圓圓的話,凝思良久,覺得她的話全是肺腑之言,於是將陳圓圓留在京城。吳三桂聽了陳圓圓的一番話,心有所動,不想再去追殺李自成,與陳圓圓一起共享榮華富貴。可是轉念一想,覺得有所不妥。他對陳圓圓說:「我也想給李自成留一條生路,不過清廷聖旨難違,服從命令乃是軍人的天職,望夫人諒解。」第二天,吳三桂率兵繼續追殺李自成的農民軍。吳三桂擊敗李自成,有功於大清王朝,被順治皇帝封為親王。其妻張氏被封為福晉,令其子吳應熊赴京供職,還把清太宗(皇太極)的十四女和碩公主許配他為妻,命吳三桂鎮守雲南。此時吳三桂權傾朝野,富甲天下。當了雲南王的吳三桂非常寵愛陳圓圓,欲廢掉張氏,立陳圓圓為「正妃」。陳圓圓深知自己由歌妓而貴為藩王姬非常滿足,再也沒有非分之想。她婉言謝絕吳三桂的美意,並語重心長地說:「妾以章台陋質,謬污瓊寢。始於一顧之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得殘驅。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殊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祚上,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里,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重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綉。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陳圓圓深諳貴極而險,盛極必衰的道理,不願捲入是非之旋渦,力勸吳三桂晉封張氏為王妃,這使張氏對陳圓圓刮目相看,她雖霸道卻不敢加害於陳圓圓。吳三桂見陳圓圓不願接受封號,便在昆明建金殿,他像吳王夫差對待美女西施那樣,日夜與陳圓圓飲酒作樂,將陳圓圓奉為藩王府中的陳娘娘。吳三桂荒淫無恥,他不但寵愛陳圓圓,還寵愛「八面觀音」和「四面觀音」,將她們藏於麗宮,王府中美女不下千人,過著窮奢極欲皇帝般的生活。陳圓圓不願與吳三桂同流合污,便借口自己體弱年邁,到昆明三聖庵出家為尼,終日焚香誦經,頤養天年。康熙十六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不久病逝。孫子吳世瑤繼位,1681年9月,吳世瑤在昆明自殺,部下棄城投降,吳家男女老幼盡遭殺戮,唯陳圓圓下落不明。據說,3年後她在昆明三聖庵圓寂。[2]吳三桂 - 與《圓圓曲》
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 (號梅村)所寫的《圓圓曲》。由於世人將吳三桂變節歸咎於其愛妾陳圓圓 被擄,令吳三桂為奪回陳氏而出賣國家,吳梅村以西施 諷今,譜下七言長詩《圓圓曲》,指出陳圓圓無一絲損害國家之舉,責任應在吳三桂。雖然晚清名家王國維 比較《圓圓曲》與唐代詩人白居易 之《長恨歌》時認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遜後者一籌。然無可否認,吳偉業能將西施與陳圓圓之際遇融合得絲絲入扣。但最令吳三桂介懷的卻是詩中中段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此段不但為陳圓圓開脫,更露骨地諷刺吳三桂賣國外另一令人不恥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殺。據說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梅村刪改上述幾句,然為吳梅村所拒絕。 吳三桂 - 性格特點吳三桂孝勇善戰,勇敢無畏,使其年紀輕輕,就擁有了「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上演了「少年救父」之舉。然而他性格反覆,暴躁圓滑,使其作出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之事,並因此背上了「漢奸叛賊」的千古罵名。
吳三桂軍事 才能過人,一生戰功不斷,年過七旬仍可帶兵上陣大敗清軍,但他卻缺少作為一國之君的雄才和領導能力,無法形成自己獨立的政治綱領和政治目標,無法長期團結一批有識之士,獲得長久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使其在揭竿反清時,雖能連連攻城拔寨,短期內奪下清王朝半壁江山,卻無法讓新生的吳周政權免於夭折。 吳三桂 - 人物評價漢奸說一部分人認為,看人看本質,吳三桂是漢奸 ,這話沒錯。但關鍵在於這個「漢」不是「中國」的意思而是「漢族」的意思。由於他作為漢人,卻與滿清勾結,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說他投降是為個女人,太戲劇化,他的本意是愛命惜身,榮華富貴,不是為了中國的命運。他後來背叛清朝,嘴上是說恢復大明恢復漢人河山,其實又是為一己私慾陷萬民於水火。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吳三桂是一代梟雄,他明大義,識大體,棄暗投明。大明亡、大清盛乃是歷史 趨勢。他順應歷史潮流,應天理、順民心,五萬關寧鐵騎所向披靡,功勛赫赫名垂青史。清朝對中國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都有著突出的貢獻。他引導清軍的行為在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正面意義。他疾惡如仇,替天行道剿闖賊;他雄才大略,鎮守西南三十載;他有情有義,熱血男兒,為陳圓圓衝冠一怒。 也有人認為,吳三桂讓清軍入關時的初衷只是為了借清軍而消滅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或使二者兩敗俱傷,當時並沒有投降之意,只是後來的局勢發展導致身不由己。故客觀因素是促成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重要原因。這客觀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後所採取的一系列錯誤作法。基於農民起義軍對地主豪紳階級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順軍許多將士對明庭降臣進行拷掠追贓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李自成並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大順要能站穩腳跟就必須與故明官僚合作。而且這些故明官僚已拋棄朱明政權張開雙臂準備與大順朝合作了。如禮科給事中惠世揚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說:「天生老臣,以遺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對箇中奧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順將士去拷掠故明官員,甚至騷擾百姓,於是李自成大失京師民心。許多故明官員降後復萌叛志,有的則化裝潛逃。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局部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消息。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儘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滿清搬兵的招數。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要強的女人往往是個悲劇?
※寫給女人的二十則道理之十八——女人的悲劇之源
※悲劇美
※定陵悲劇昭告:千萬別亂開帝陵
※決定中西歷史走向的1644:吳三桂的命運和悲劇[新竹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