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書、五經、六義、六藝分別指什麼?

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幾與耶教有聖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於海內外,福蔭子孫萬代.

《四書五經》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一、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四書五經》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鍊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書五經》之《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繫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四書五經》之《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讚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四書五經》之《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四書五經》之《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四書五經》之《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係.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另一中說法,六藝就是六經,即:《易》《書》《詩》《禮》《樂》《春秋》.
推薦閱讀:

TAG: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