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性少數人群的常見誤解,及多元性別名詞大全 | 世界不再恐同日特稿
在世界範圍內,關於性少數人群(LGBTQ: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酷兒等對性別身份疑惑的人Queer/Questioning)有許多誤解,其中不少都源於「恐同者(恐懼同性戀者)」們的杜撰。無論是對行為的誤解,還是對同性伴侶之間的溝通、相處方式的誤解,都是基於將性少數人群標籤化的立場。
絕大多數時候,盲目的恐懼都來源於無知。事實上,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性少數人群,只是與人種、國籍、生活環境一樣,是一個人眾多特質中的一種,並非凌駕於其他性格特點之上的標籤。我們今天為大家介紹關於LGBTQ(Les女同性戀,G男同性戀,B雙性戀,T跨性別人,Q酷兒),最常見的14種誤解。另外,其實現在性別和性取向已經遠遠不止LGBTQ這麼幾種,可選的很多,本文最後做了一些羅列,來看看有沒有比「男」、「女」更適合你的性別定義。
誤解1、同性戀總是濫交。
儘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同性戀者總是擁有多個性伴侶,但他們其實並不比異性戀者的濫交頻率更高。一項針對12年跨度的長期研究表明,同性伴侶的分開幾率要低於異性伴侶;另一項研究則證明,同性戀和異性戀的性伴侶數量大致相當。
誤解2、Gay都熱愛肛交。
在外界看來,「後入」似乎已經成了男同身份的必備標籤。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男同是不接受甚至厭惡後入的,而不少異性戀者也是後入的愛好者。也不要把GAY標籤化為「攻」或「受」。
誤解3、同性戀情總是不長久的。
誰說同性伴侶之間沒有長期穩定的感情?很多同性戀情都維持了10年以上,他們在這段關係里的承諾都是認真的。
誤解4、LGBT的性取向,僅僅意味著他們在「性」這件事上的取向。
性取向決定的是你和什麼樣的人會互相吸引,你本能地會和什麼樣的人在情感和身體上親密,而不僅僅是性。
誤解5、LGBT是一種心理問題。
同性、雙性戀或跨性別者都只是反映了人類性取向的多樣性,並非有內在的病理學原因。
誤解6、同性伴侶撫養長大的孩子,也會變成同性戀。
研究表明,他們並不會比異性夫妻撫養大的孩子有更大可能變成同性戀。
誤解7、由同性伴侶撫養大的孩子,容易有消極和負面情緒。
美國國家縱向女童家庭研究中心(NLLFS)的研究發現,在自尊水平、性別角色、性取向及與性別相關的其他心理問題上,在同性家庭和異性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並未表現出差異。事實上,被女同家庭撫養大的孩子,在自尊、自信方面比異性家庭孩子更高,而且更少有破壞性和侵略性的行為。
誤解8、兒童性侵者中大部分是同性戀。
在戀童癖者中,gay並不佔多數,大約90%的兒童性侵者是異性戀。甚至許多對男童實施性侵的男人,在成人的親密關係中也是異性戀。
誤解9、Les都是因為和男人有過不愉快的經歷,才變成女同的。
從Gay和les所得到的信息表明,他們和異性的交往和性經歷往往都是積極和愉快的,只不過隨後發現,與同性的經歷會更愉快,更能產生本能的互相吸引。
誤解10、同性戀者擁有特定的生活方式。
事實上,所謂的「gay lifestyle」都是偽命題。對於同性戀人群來說,每個個體的人中、年齡、信仰、國籍、生活環境、價值觀都不同,每個人也都是獨立的存在。沒有什麼同性戀生活的一定之規。性取向只是他們身份屬性中的一部分,並沒有凌駕於其他身份屬性之上的。
誤解11、同性戀者見到每個同性都想「勾搭」。
直男/女們會見到每一個異性都想衝上去嗎?如果不是,為什麼同性戀就是人盡可夫呢?
誤解12、同性父母的教育技巧和異性戀父母不同。
美國心理協會(APA)的研究表明,二者在教育技巧上沒有區別,同性父母的孩子也未表現出什麼不足。同性父母甚至會表現出更好的合作和平等,他們也會在撫養孩子上投入更多,孩子也因而表現得更加深情。
誤解13、同性伴侶之間的相處方式和異性伴侶大大不同。
針對已婚或同居的同性、異性伴侶超過1萬2千份的問卷調查和超過300個案例的採訪,同性伴侶和異性伴侶戀愛的相似性遠遠多於不同之處,相處方式和調節機制都非常類似。
誤解14、異性之間的關係「質量」比同性要好。
影響一段關係「質量」的因素是因人而異的,並受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不過,樣本分析顯示,同性伴侶的關係與異性伴侶的確有一些微妙的差異(但並不能簡單地以好或壞來評價),比如,與異性戀伴侶相比,男同伴侶會更重視給彼此更多的自由空間,女同伴侶則在強調獨立性的同時會表現得更親密,更要求雙方平等。
性別、性取向相關名詞詞典
性別和性取向是兩個概念。性別是指「我認為自己是什麼性別」。性取向是指「我的性慾指向什麼性別」。以下是前沿的一些新的性別性取向名詞,總有一款適合你?
性別是虛構的。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的差異遠大於不同性別、性取向之間的差異。
願世界不再恐懼性少數人群,願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Cisgender們都能成為Ally,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沒有負擔、不需恐懼地,自由地做自己。
編譯並整理自Yourtango.com、Queereka.com及Mental Health上登載的Robert Kertzner、Ray Smith的研究
文藝連萌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推薦閱讀:
※女性、女性意識與社會性別
※中國式情人 | Aeon
※香港高院否決變性人結婚申請 不認同變性後性別-搜狐新聞
※當你被妖艷賤貨套上狗圈的時候
※二胎懷兒子到底吃了啥?昆凌公開「生男孩」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