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信解 道解 詩頌
開 場 白
研身心內真學問 做宇宙間大文章
仔細閱讀《道德經》八十一課,老子最期望的讀者,是那些侯王們——「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希望他們修道、悟道,遵道而行,回歸至無為而治的上古時代,從而根本熄滅春秋無義戰的戰火,使人民得以永久的安居樂業,雖「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爭鬥」。
老子還特辟了幾章,專門講授了宇宙生化之理,長生久視之道,入手興功之法,登堂入室之階……。看似短短五千餘言之《道德經》,其內容浩瀚深邃,無與倫比,實乃人、神、鬼、仙爭相共餐之精神大宴,享之不盡,受之不完;迄今二千餘年以來,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大丈夫們口流長涎。
正是:師傳雖一悟有別——悟解有別是非生!即使是師門弟子,修持門中亦見凡聖之差,乃至有別立門派者;門外大眾更是是非叢生——註解蜂起,兩千年來,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信解方面,憨山大和尚的解讀值得重視;也是筆者簡要譯釋《道德經》的主要依據。
道家認為,「身國同構」:精氣神,神如君,氣如民,精如財;君明則國治,民聚則國強……;治國之道亦治身之道。
「善言入耳,永為道根。」老子《道德經》之五千善言,上可以用於治國,近可以用於治身——就治身、道解方面,從古以來議之甚多,惟呂祖、黃元吉真人解讀得頗為精切,可供真修行人蔘讀。
道法大海信能入,靈台即是樓觀台,放鬆身心虛且靜,有字真經翻開來!在這裡我們靜聽老子給大家講課。
第一課 大 道 體 用
題示:秦漢以前,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與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約有三義:(一)朱子曰:「道猶路也」,有腳就有路,而「道」則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二)「離有離無之謂道」的不可道之「常道」,或曰無極○;(三)法則、規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由「首」與「辶」組成。當代賢人李昌銳闡釋曰:「首」字上兩點把它平放起來,就成了八卦的陰爻,下一橫就是當然的陽爻;陽爻下面的「自」字,即宇宙陰與陽這兩個東西之互生互根、流行不息的自然變化;「辶」則為陰陽二物運動變化之軌跡或相狀,包括隱在之虛象——「一虛一實道之機」;亦即太極⊙。
就具體修道而言,本課既言道之體用,也講了入道功夫。老子之道,盡在於此。其餘五千餘言,皆系圍著本課進一步講述和展開。
道可道,非常道。
宇宙運化,井井有條;萬物繁衍,欣欣向榮;誰在作主?就是從古至今,古今聖賢,都喊「不知道」的那個「道」!老子名之曰「真常之道」——我們宇宙的真宰。牠虛而無形,靈而有相——無象之相;無象則無名,強名之曰「道」;故真常之道,可以叫牠「道」,也可以不叫牠「道」。
虛靈的先天大「道」,名「道」字「無極」○。
靜為無極(○體),動即太極(⊙用),動靜一如。故天下萬物生於有——生於太極⊙;有來自無——來自無極○。
太極⊙——宇宙「幹細胞」。牠是心物一元的「幹細胞」,既是物質「幹細胞」,也是精神「幹細胞」;亦即佛家「三界唯心」之心,更是「萬法唯識」之識。太極⊙之義深也、遠也、玄也,不可思議也!——不是不能思議,更不是不準思議,而是思之不及,議之不得,只能像老子、莊子那樣,在深深的定境中去慧而悟之!
虛靈的無極之道○它不能總是處於先天的本寂狀態(道體),它的本智功能在因緣會聚時,終歸是要起用的,無極而太極⊙(道用),化而為一,亦即道生一之「一」——太極混沌之氣的元始祖氣(炁)。氣聚、精生、成形,生出後天的天地萬物,及人間萬事;萬物、萬事歷經生、長、化、收、藏之後,復又葉落歸根——歸根復命,回歸到無極道海○。這就是老子在深深定境中,游心於萬物發生之初,所觀察到之道化萬物、萬物歸道的全過程。
道何以要化生不滅的物質(陰),不朽的精神(陽),同時又給牠們提供生生不息的能量(氣);以及令陰陽交媾而產生日月星辰,和牠的傑作「人」……乃至天災地難、病禍苦痛?
「天意從來高難問!」對此老子未予論述。他的傳人莊子給予了說明: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與老子同時現身的佛祖,也遇到過同樣的事情——外道向佛祖提出了十四個宇宙現象方面的根本問題,佛祖也未予回答,稱為十四無計。比如「時間有沒有開端?」「宇宙有沒有邊際?」……等。佛祖笑了一下——笑而不答。
名可名,非常名。
道本無名,強名曰「道」,皆假名耳;牠化生天地,產出萬物,已非常名也——常名曰「道」字「氣」。故可以叫「道」這個名,也可以不叫「道」這個名。
因為先天虛靈之「道」,化為後天的天地萬物之後,名字也隨之而不斷地改變——萬物萬名,實際上就沒有固定的名了,也就是無法名之的「無名」——「道」的新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虛靈的先天無名之「道」○,化為混沌的太極之氣⊙,氣聚、精生、成形,遂而產生了後天的陰陽——天地。天地生成——有了固定名稱「天地」之後,天地合氣,陰陽交媾,萬物滋生,宇宙從此就繁榮起來了。
常無欲以觀其妙。
虛靈之道,無象之相,無法以「肉眼」直觀,但可以「道眼」之心悟慧觀。修真證道者只要常處無私無欲的先天狀態,就能深入靜定,定而生慧,「道眼」開啟,「三眼」齊觀,從而提挈天地,深參造化,把握陰陽,透視虛實,這樣就能夠觀察到虛靈的先天之「道」,如何化生後天的天地萬物之奧,以及萬物化盡收藏復又歸根復命之妙;不但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從而能夠認知和掌握宇宙生化的第一義諦,或曰「絕對真理」。
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人為習慣所囿,總想表現自己後天的聰明才智和慾望,便不能進入虛極靜篤的甚深境界,「道眼」難以開啟,只能依靠自我的主觀心智之用,因此其視界被限制在三維之內;即使觀察到的也是很有限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僅能認知宇宙運化一段時空、節序中的「相對真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老子觀無,是觀虛無道體之中,含有造化萬物之奧;觀有,觀天地萬物道化之理,及其歸根復命之妙;可見老子是有、無齊觀,虛、實共參——有無相生,道器相成;原本一體,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有為法的有欲觀徼,玄而且妙;無為法的無欲觀妙,妙而且玄;兩者都叫做「玄」。「玄」者,原也,源也,元也,道也。有為法在表面觀玄,門外觀玄;無為法在道里觀玄,門內觀玄;有為法觀的是萬物泉源之玄,無為法觀的是宇宙本元之玄;故兩者同謂之玄——同謂之道。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無玄之,有又玄,無中生有,則玄之又玄;天玄之,地又玄,人居天地之中,則玄之又玄。玄知大道生化,引導修真悟道者沿著理想之太極曲線,螺旋式的不斷地向上升華,就能玄入大道之門——眾妙之門。
玄!玄!玄!妙!妙!妙!我們一起來修道,修道悟到玄玄玄,悟道證到妙妙妙;始知:不悟道時妙而玄,悟道之後玄而妙,要知玄妙真消息,除了修道、悟道、證道無別道!
詩曰:人生七十古來少,先除少年後除老,中間所剩無多子,又有一半睡著了。
抓緊有生之年,懷抱道德真經,踏著老子腳印,親證虛靈大道!
詩 頌
序 詩
1
無上天機天已泄,河圖洛書太極圖。
知此道者二三子,道德五千用「心」讀!
2
仰之彌高鑽彌深,韋編三絕閱道經。
讀至心領神會時,頑鐵有望化為金。
童 心 是 道
3
道本無言法本空,空中走來一靈童。
無心撥動沒弦琴,聲聲天籟醒痴聾。
4
大道道心本平常,像我粗布花衣裳。
七嘴八舌議論多,哎呀說壞我的娘!
註:古人曰:道本無言,被人說壞。
5
通天大道只一個,登天路標何其多?
左道右道都是道,走向邪道莫怪我!
註:古人曰: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
詩 頌
1
道猶路也通天路,一條心路各自悟。
鴻蒙未判懸太空,天地辟後在何處?
2
氤氳混元太和氣,流行宇宙育群生,
天變地變牠不變,元天尊兮始天尊.
3
有是道來無是道,天地萬物兩個抱,
無能生有有還無,有無循環顯道妙。
4
大道全憑靜中悟;大象得從心死後;
大智若愚默如雷;大音希聲徹宇宙。
5
所可道者道之跡,言夫名非道之真,
實中之虛無中有,悟解有別是非生。
6
老子傳道一字:無!須憑真意煉功夫;
全憑無意得功夫;任憑心意用功夫。
7
丹經道書多假(喻)話,假話背後藏玄機。
老子妙道無中有,玄之又玄上天梯。
8
太朴未雕童真體,不假作為顯道妙。
一入紅塵天真破,難復純樸風與貌。
9
玄之又玄眾妙門,入門便把老子尋。
他在高高山頂立,教我(們)深深海底行。
10
日日頌讀仍是霧,大道微妙賴心悟;
真到若有所悟時,卻嫌語言欠功夫!
第二課 美 惡 善 丑
題示:先天虛靈之「道」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可名者皆非常名,虛名之不足尚也。吾人只有在後天「道用」上去體會,如美醜、善惡、有無、難易……等等,溯流而識源,才能了解同出而異名之道妙。老子在本課教導我們應該效法自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方為上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丑)已,
【信解】大家都知道真善美之美:美就是做慈善之事!
啊!純樸之美就是做慈善之事!說明這時人們的醜惡習貫由來已久了。突然有人做了一件慈善之事,大家都感到很稀奇。
【道解】大道圓滿,沒有對立。一落後天器用,分別心一起,美醜、善惡就順勢而生,從此生生不息。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真善美之善:做了善事就是善!
有人做了一件慈善之事,受到誇獎,說明這時早已沒有為善的風氣了。終於有人做慈善之事了,大家都感到很高興。
修真了道,就是從後天之器用返還先天的圓明道體,沒有「真善美」對待的真善美境界。
故有無相生,
後天的陰陽器用之道,相反而又相成,乃勢之必然,如美與丑,善與惡,有與無,皆是吾人之分別心的發明創造:臭魚蝦,川人嫌而廣人愛;麻辣燙,廣人懼而川人嗜。
名則有無相生:先是無名的先天之道,生出有名的太極之氣,化生名名的天地萬物;化盡收藏,名名的萬物又棄有而歸無名之道——復命歸根;如此地反覆循環——天道好還。
難易相成,
事則難易相成:容易之事不做,久之必積為難事;把容易做之事儘快做好,難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大道至簡,大法至易。道因氣而立——修道即從補漏築基,煉精化氣下手,呼吸為工,「氣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持之以恆,量變質變,即化難為易,更上一層樓矣!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反覆),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物則長短相形。位則高下相傾。言則音聲相和。行則前後相隨,你前走,我後隨;立正,向後轉!我在前,你後隨。
長短相形——小周天任督往來,出入呼吸,後行路長而前行路短;
高下相傾(反覆)——進陽火自下而上,退陰符由上而下,反覆循環;
音聲相和——神融氣暢,百脈流通,同聲相應,虎嘯龍吟;
前後相隨——活子時至,陽升於後;活午時至,陰降於前;如此地陰陽交媾,時至功成,玉液還丹,靈藥產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聖人以無為——順其自然之理來處理一切事情。
身教重於言教,聖人事事示範,皆可作為我們的模範和榜樣。
「安閑自得長生道,晝夜無聲轉法論。」率皆大道自然,自然而然。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天地萬物賴道以生,依德而長,道之不辭辛勞如此!萬物生長壯大,成為可用之才了,也不據為己有。
小周天烹煉完成,任督一通則臟腑百脈無有不通,足以補足數十年來耗損之元氣,令坎中之滿真箇地滿起來,達馬陰藏象而返老還童矣。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戀),
聖人做了數不清的好事、善事,而不自以為是,以之作為驕傲的本錢。就像天道那樣,宇宙運化,日月遞照,風雨博施,萬物繁衍,大功告成,也不以功臣自居。
到此方可謂「築基」完成——成為「人仙」而返老還童。但也不必驕傲,還有更妙的「地仙」、「天仙」境界高高在上;這點成就只不過是續修有基,通天有路而已。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聖人唯一的,是不居功自傲,德就道自立,實至名自歸,不居功而功同日月,不言名而名重古今,所以才能流光萬代,和天地同壽,與宇宙同儔!
「葯為玉液滋臟腑,丹為金液換骨髓。」小周天玉液還丹完成,強筋健體,後面還有更高健康層次的金液還丹,脫胎換骨的「地仙」境界,那兒風光更加美妙!
詩 頌
1
天下皆知美為美,無人不暁善為善;
美善風拂三千年,吹來吹去在紙面。
2
生而不有道者懷,為而不恃德者胸,
功成不居果不居,才是古道淳德風。
3
音長聲短和成韻,鳥有聲而獣無音。
虛極靜篤入妙境,此時無聲勝有聲。
4
無中生有妙竅開,先天道境顯出來,
氣和神融自造化,乘風破浪駛蓬萊。
5
神仙智慧第一慧,只生歡喜不生愁。
任運隨緣泯功利,拿起放下得自由。
6
無極之道難把捉,陰陽相推有實憑。
高處著眼低處修,不覺修進玄妙門。
7
昔日已識《易》無思,今朝更悟妄無依;
無思無依無我相,心機自然合聖機。
8
大道至簡靜篤虛,大法至易心息依,
胎息叩開玄牝門,門內自有上天梯!
9
坎離相交雜念渺,坤宮暖流涌波濤。
功夫不負有心人,乾坤融時產阿嬌!
第三課 虛 心 實 腹
題示:本課將天地自然的法則,引申、應用於人世間的治世之道;也闡釋了上一課「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聖人之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上面好賢尚名,下面爭端即起;上面不裝賢,更不造賢,下面則不爭名奪利。
心如君,氣如民。心君如妄想生而慾念多,民氣必失節序而錯亂行。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少為盜。
上面不看重難於得到的奢侈品,以免爭相效尤,乃至你搶我偷,如此則民間盜賊就會減少。
心君能清心寡欲,民氣則自然有序。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在上者不利欲熏心,下面則各安其志,民心不亂。
氣行有序,身康體健,「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所以聖人之治是先治心:上面首先斷除妄想,端正根本,減少慾望;下面則心不外馳,安保自足。
治身亦如此——如此則心腎相交,慾念自消。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在此基礎上進行煉精化氣,升華生命體至更高的健康層次,理法則至簡至易:虛心以養神,實腹而培氣。正如古人所云:實腹真常在,虛心道自成。不勞施寸刃,談笑定乾坤。
弱其志,強其骨,
上面能清凈自正,下面則自絕貪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安居樂業,強筋堅骨。
神清則心量廣大,慾念日弱;氣足則筋骨堅強,敢挑重擔。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常使人們不知追逐聲色貨利之慾望,自然趨於無智無欲;使那些愛動腦筋的狂妄之徒,也不敢亂動歪腦筋而膽大妄為。
身在凡塵,心在聖境,內樂自生,喜從衷來,「富貴於我如浮雲」。
為無為,則無不治。
侯王若能體會這些清凈自正、無為之道的利益,並按上述要求做到了,也就沒有不可治理之事矣。
欲心不起道心圓,大搖大擺地與天;妙心無為無不為,煩惱河邊去撐船!
詩 頌
1
聖人之治先治心,治心之要在實腹;
腹實心虛慾念渺,清心寡欲強身骨。
2
坐破蒲團覓自性,澄清定水現金身。
離苦得樂即得道,息妄休心自達真。
3
道本中庸皆可學,雖曰至大亦至細。
欲速不達教訓深,蓬萊峰高下為基。
4
弄罷琴弦(心)吹玉笛(息),金花吐蕊露珠滴。
同聲相應同氣逑,天涯海角緣數奇。
5
虛心實腹懷上胎,金蓮端坐小乖乖。
登上天梯塵寰望,欲嘗道果上梯來!
第四課 道 沖 不 盈
題示:緊接上一課「為無為,則無不治」的用而不用,以表謙沖之道用之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大道虛靈,用則渾元一氣,其大無外,充塞於宇宙之間;其小無內,滲入於萬物之中;獨立於天地之表,昂然於眾事之上;雖無形可見,而用之不盈。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本無乾坤與坎離,一氣流行天地間。」欲識大道真面,必須重返虛無——後天復返先天,欣賞道鄉風光,認識沖虛之道,何以用之不盈。
淵乎似萬物之宗。
道的功能淵深難測,發育萬物,似乎又為萬物之依歸——復命歸根之根之宗。
先天之虛無道境——萬物之源,歸根之宗,浩浩淵淵,不可窮究。
挫其銳,解其紛,
剛毅之志,勇悍之氣,於修道、治國有礙,當挫去其尖銳之稜角,使之趨於圓融;是非紛爭,眾口莫辯,修道者則以「大辯若訥」解之。
人心死而道心生,知見滅而慧見昭。為此則須挫銳解紛,方能深入靜定。
和其光,同其塵,湛然似若存。
修道者應韜光內照,亮而不耀,不分彼此;智而不顯,傻而不愚,與眾同流;
大氣靈明,變化無方,用而無跡,若有若無。
定而生慧,慧光朗然,復返先天,回到大道之鄉,參見本來面目,一塵不染,自然而然。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本來面目天真爛漫,一絲不掛,瞥然一見,不知是誰家小子:
「你是誰呀?」——「我是你呀!」
「我又是誰呀?」——「你是現在的我呀!」
「你越說我越糊塗啦!」——「我就是你不生不滅的『真我』嘛!」「在有你以前『我』就存在了啊!」
《靈緣大道歌》:「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原只在靈台。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
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我在「我」身中!
詩 頌
1
獨來獨往古至今,天上天下道為尊,
覓之不在無不在,和光同塵伴眾生。
2
慾海橫流覓砥柱,老子道柱自擎天。
法航本是度人舟,有緣眾生自上船。
3
未能見著本來面,依樣葫蘆把道修。
煩惱河邊尋欲遍,老子搖槳道歌謳。
第五課 天 地 之 道
題示:天地生萬物,自然而生;生而又滅,亦自然而然。天地不特別偏愛某物,也不嫌棄某物。同理,代天行道的聖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視同仁,一切作為,皆自視為理所當為;同樣不會去偏袒此物,而厭棄彼物,而持中正之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先儒曰:「仁者,人慾盡凈,天理流行,無一毫人為之偽。」又曰:「生生之謂仁。」今曰不仁者,乃「上德不德,上仁不仁」之至仁也。至仁無偏心,故曰不仁——「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無偏心之大仁也。令萬物各歸其所,各得其用,不加干預。宇宙無棄物,芻狗也同萬物一樣,自有其可用之時、之處;亦即道雖無為,任萬物之自為爾。
太和元氣,生養萬物,有條不紊曰理;彌綸萬有,婉轉流通曰氣;理氣合一曰仁——「生生之謂仁。」欲令吾體之生命元氣生生不息,以疏理經絡,滋養臟腑,健強身體,必令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充滿元氣,身國才得以氣血充足,生生不息。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眼中無親疏,今曰不仁,乃不私親一人之大仁也。
大仁則一視同仁,善人要幫,不善人尤其要助——助他們改過自新而向善,並盡其所能,竭其所用;如草扎的芻狗尚可用之於祭祀,何況人乎!
元氣滋養身國,並不偏重某一臟腑,而是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間的功能協調平衡,陰平陽秘,各得其所,各顯其用。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大道元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化育萬物,無聲無臭,它的功德,就像虛而靈用、巧而妙為的皮袋、風管中的空氣那樣,靜而無為,動而起用,不是嗎?
無底曰橐,有孔曰籥。上下丹田之間,好像似一個風箱,有玉管溝通,呼吸之氣往來其間。然呼吸有後天呼吸與先天呼吸,即凡息與真息。《規中指南》:道者真息之先天之呼吸乃是身中真氣(炁),被息引動,悠悠來往。斯時也,是息動耶?是氣動耶?息動氣亦動,兩不分明。息中有氣也,故曰真息氤氳。氣中有息也,故曰真息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虛時靜處,任人啟用,不自委屈;動時妙用,虎虎生風,音韻盎然。
南華真人曰:「凡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一踵。」入手寧心調息,凡人之息至喉而返;神人之息可入丹田;真人之息則深入腳踵,沖開湧泉穴,採地靈入體而外為我用:「精自腳底生,湧泉通會陰。左腎右命門,腎精始發生」(青霞子語)。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諺云:「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夸夸其談,喋喋不休,辯紅論白,言盡辭窮,其實去道越遠。不如抱一守中,從心息相依,至心息相融,達物我一如,一切洞然,自然而然,則近道矣。
「欲從紙上覓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悉心修道是實實在在的功夫,「為道日損」,隨時調息寧心,不用翻揀經書。具體理法就是守中抱一——精神內守,心息相依,神氣相抱,形神合一。
詩 頌
1
莫怪天地不慈仁,要怪人道肆橫行。
尾大不掉成爛尾,不遵天道禍來臨。
2
天地萬物皆有用,道貴虛用用無窮。
天施地化法自然,有有無無覿面逢。
3
大巧若拙道者樂,虛懷若谷聖者風,
直心道場曲則全,多言數窮且守中。
4
天機多在不言中,道人先要學痴聾;
聾到家復痴到家,兜率天宮有路通。
第六課 谷 神 玄 牝題示:承接上一課,常存之道體「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之道用,天地人物的性命表現,均存在於一動一靜之間,要善加把握、運用,才能自主性命。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道生天命之性,性生生命之神——天命元神;或曰穀神,修道者所修的具體之道——天道的代表或特派員。
神有氣則靈——神得氣用則虛靈不昧,或曰不死,生生不息;這個功能,就叫玄牝,亦即穀神的本智之用,元初的生殖機能。
神為君,氣如民。君無民則為寡君,一事無成;神無氣則為孤神,冥頑不靈。神氣交媾,混沌為一——「得其一,萬事畢」,玄竅成,玄牝立,元氣從此生生不息,元神則靈用不疲,是謂玄牝——玄牝之義妙也哉!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天玄地牝,陽玄陰牝,雄玄雌牝,神玄氣牝,兩扇道門,一開一闔,化生萬物——萬物從玄牝之門中蜂湧而出;此門就是天地萬物孕育、發生之本根。
神氣混沌而玄牝體立,闔辟橐籥,上下往來,道門開合,「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謂修道之本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化萬物,連綿不斷,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亡似若存;動而愈出,虛而愈生,上仁不仁,化而無心,不勤而自勤。
元神者太極之理,玄牝者陰陽之氣。以生生之氣,養虛靈之神,不即不離,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詩 頌
1
天地施化玄牝出,玄牝開闔穀神靈。
凡人順之為死戶,聖人顛倒是生門。
2
呼吸一起穀神死,凡息停時元神活,
胎息叩開玄牝門,虛靈不昧活潑潑。
3
地老天荒一門玄,推開方見天地寬。
牛、女相衝又相戀,感謝老子為開關!
4
大道至簡致虛極,大法至易調心息,
胎息叩開玄妙門,登天靈梯一級級!
5
胎息起時雜念消,天應星兮地應潮。
到此方識無中有,男兒懷胎當自豪。
第七課 天 長 地 久題示:此言天地以不自我生生故能長生,聖人效之常忘自身而能身存。依「穀神不死」,「用之不勤」,進而說明天地與萬物之生命,所以能自然而長生的道理。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無始以來,天地一直長久地存在著,之所以如此,自然有其道理。
人慾長生久視,則當效法天地「能長且久」的道理。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其理就是:有生必有滅;不生則不滅!天地以其不自我生生為目的,故而能夠長期生存。
人體生命「能長且久」的表現在於呼吸,「人活一口氣(炁)」的呼吸之氣。無呼吸則無生命!一呼一吸,即一生一滅;不呼不吸,則不生不滅。前者為凡息,呼吸不停,有生則有滅;後者乃真息——真息無息,無息則不生,不生則不滅。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深知此理,所以他把自己的生存置之身後,擺在最下,結果反而得以高高山頂立;把自身生死置之度外,從而能夠「其名不去」——長生久視。
一呼一吸乃後天呼吸,每呼吸一次都要消耗一點元氣(炁);元氣(炁)竭則呼吸停、生命止。吾人能把身外之物如功名利祿、得失利益通通放下,達心如止水,一念不生;念止則息止,便能從後天一呼一吸的外呼吸,過度到先天不呼不吸的內呼吸——真息。真息無息,無息則不消耗元氣(炁),人體生命就能「長生久視」。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聖人以其「深深海底行」之無私精神,才能夠實現其「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個人抱負之「大私」——大私亦公!
大道至簡——能看破世事,無得無失;大法至易——能放下私心,深入靜定;定而生慧,慧光朗徹,心想事成——成就無私之大私!
詩 頌
1
世人皆怕因果報,報上一回又何妨!
不造新殃消舊業,修真路上無遮障。
2
天地無私運長久,賣弄聰明喪元神。
其中之奧其中妙,深知奧妙范希文。(《岳陽樓記》)
3
生命本來無生死,生命現象至繽紛;
已將生死置度外,不求長生自長生。
4
天地不生故長生,聖人忘身名常存。
辯證法常開玩笑,欲進此門進彼門!
第八課 上 善 若 水
題示:大私亦公,水之妙用——水之道用。水的不爭之德,無往而不善。道者應當效法自然之道的似私而實無私之善行,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品德,至凈而又至容的胸襟和氣度。
上善若水。
謙虛不爭之善德,為上等至善之德,唯水堪當此譽!故曰上善若水。
人體至善之德,乃先天元氣,人體真水,它能培補後天形軀之不足,升華生命體的結構層次,更上一層樓。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之善德,隨方就圓,利益萬物而不爭功;它願處眾人惡之不願去的低洼潮濕之地,從不嫌棄;所以水的上善之德,最接近大道精髓。
先天元氣,即宇宙正氣,能化生後天天地萬物,尤其是萬物之靈的人——宇宙傑作,道之驕子。有志者困而修德,窮而修道,從而悟道、弘道,令德光長朗。
居善地,心善淵,
水之善德,是它所到之處都成了宜人居住的好地方;住在那裡的人們,心曠神怡,恬靜如淵。
虛極靜篤,靜中一動,元氣生髮,團聚之處即玄關妙竅——人體之善地。玄竅通則百竅通,如此則丹田春暖,心曠如淵。
與善仁,言善信,
上善者,與物和諧相處,仁愛之心油然而生;與人相互往來,言無不誠,誠無不信。
此個善地,即修真了道者修道之道場。有了道場,正好修道,令道境不斷地向上升華。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上善者,為政不爭,治無不順;為事不爭,生機勃然;詩聖杜甫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動善時矣。
首先補漏築基,疏理經絡,協調臟腑功能,達氣和心平。靜中一動,活子時至,周天烹煉,玉液還丹,基成不漏矣!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者,如水的不爭之善德如此,所以陽無人怨,陰無鬼責,上得神佑,何來怨尤。
先天元氣之善德,深且廣也,不得開發,即隨人老物化而去,造成人體生命潛能的最大浪費!「百姓日用而不知」——知之且能開發利用,則無尤也!
詩 頌
1
天一生水水之德,善利萬物不爭春,
或方或圓都自在,隨緣啟用系本真。
2
水性唯下不唯上,唯下萬物自繁興。
看似柔弱物中聖,柔能克剛堅似金。
3
水性元本通道性,現代科學亦作證。
愛恨情仇感遂通,晶體變化令人信!
4
牙齒剛強先下課,舌頭柔弱猶在班。
識得柔弱勝剛強,天一水德可師範。
5
天一之水堪師範,方即方時圓即圓。
出世入世都方便,不是聖來也是賢。
6
水性性德隨流運,一入江海天地驚。
登天化為及時雨,隨緣潤物細無聲。
第九課 功 遂 身 退題示:急流勇退,知止不恥。須知「上善若水」、「不爭故無尤」,絕非虛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止);
天道惡盈,盈滿則溢。已經滿盈,當持盈保泰;如還想更加豐盈,須知月滿則虧!不如早點打消念頭;
後天人道——有為法尚且忌盈,先天天道——無為法更加惡盈。盈滿則虧,庸人亦知,何況道者。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寶劍已經鋒利,欲要打磨得更加鋒利,鋒則易折,利則易損。
後天有為法乃沒有辦法的辦法——方便法門,一般入門須用,適時而用,但須適可而止。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銀玉器太多,活著總有人在打你的主意,難於長期守住;死則「一物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如此而已。
譬如熊經鳥伸、導引舒筋……或河車烹煉等武火煅煉,到一定時候即當轉入抱一守中,文火溫養。一味武火煅煉,不知止足,反遭殆辱。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富貴後就驕橫起來,倒霉時就樹倒眾人推。
如果僅以武火煅煉成就以為滿足,不知文火溫養以去礦留金,其成就極其有限——限於初成。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大功告成,功成名遂,就要適時隱退,自前台而退居後台,為新秀讓出舞台,甘做鋪路石子而發揮餘熱;這就是天道——人道運化的規律;違之者將走向反面。
經過武煉文養,持之以恆,後天有為法滿足,即當轉入先天的無為之道,達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入山行「九年面壁」之功,以期實現生命的自我超越!
詩 頌
1
聖人常施不言教,以身示範傳要妙。
道通天心與人心,人道全處即天道。
2
王侯燕子百姓家,達官貴人階下囚。
功成身退天之道,不明天道不自由。
3
覺世知機守天道,金玉滿堂散去好。
居富能仁道上人,功成身退道自了。
4
聖不居功功不朽,賢不尚名名常存;
居功尚賢爭端起,爭得黑髮白似銀。
第十課 載 營 抱 魄
題示:以上九課,老子似已把天道、人道、世道講得差不多了,告一段落。此課開始講具體的修道了,首先修心、鍊氣,煉到營魄合一,專氣至柔,心為童心,體如嬰兒,差不多就快到家了。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魂為氣之所化,魄為精之所生。
下手興工,心意主之,靜則載魄,昏昏默默;動則載魂,思慮營營;魂與魄合,動而含靜;魄與魂合,外靜內動。你能修鍊到魂魄一體,彼此成為知音,動靜一如,而互不相離么?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心與氣乃系同類——「同類易施工」。氣能專一則心不妄動,心息相依則氣自柔調。嬰兒能夠做到——你能做到么?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深入靜定,各種玄象出現,必須統統予以掃除,所謂「魔來也掃,聖來也掃」,徹底掃除乾淨,不留一點疵痕,如此則心光朗照,智慧生起——你能辦到么?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道之真以修身,其餘緒可治國。你能愛護身家,寶精裕氣,心不妄動,身不妄為么?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一陰一陽,之謂道也,一開一闔,道之機也。天門開闔,道氣隨機出入,內而修身,外以應事,做了就放下,不留痕迹,你能行么?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含光內照,心鏡朗然,了了常明,無知而知,視天下事如在掌中,你達到了么?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跳出身外看宇宙,虛靈大道之元始祖氣,生成天地,畜養萬物,並不把它們據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長大成為可用之才了,讓其自作主張。
是謂玄德。
如此之盛德,就叫做「玄德」——玄玄之德大矣哉!
詩 頌
1
魂動魄靜煉為一,滌除玄覽令無疵,
明白四達慧光生,做個道門天地子。
2
專氣致柔如嬰兒,凝神守中抱營魄。
豁然開悟大慧生,和光同塵踐玄德
3
潛心證道修功德,赤心不怕入紅塵。
居欲無欲欲自消,一輪明月照金庭。
第十一課 空 無 為 用題示:世人但知有用之用——實用,不知無用之用——虛用。物重實用,道貴虛用。本課專講空無之用,以道遠任重的車轂為例。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世人但知有形物體有用之實用,而不知無形道體無用之虛用。譬如三十根輪輻組成一個輪轂,當中做出一個空孔;有此空孔,就可以裝配成車來用。
車職載物,行千萬里,任車輪之轉動,若周天之移星換宿,周而復始。就修鍊而言,輻乃車之黃庭,如人之中宮——人無中宮,不生不化。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用陶土做成的器物,當中也是空的;有了空間,就可以拿來作盛物的器皿。
器乃埏埴之黃庭。黃庭虛無,乃為產珠結胎之所——「乾坤交媾吧,一點落黃庭。」
鑿戶牗,以為室,有室之用。
開窗戶,造門框,築房室,房室中間也是空的,才能作為居室之用。
築室必鑿戶牗,修道必修黃庭。三豐祖師:「黃庭一室須要精,精在中間一點靈。切莫糊塗為隱秘,黃庭便是真玄關。不識玄關端的處,真鉛采來何處安?」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所以有車,有器皿,有房室,我們才能有具體的利用;然而真正讓我們可以利用的,是「空」是「無」——車、房室、器皿的空無部分。
佛講真空,空生妙有;道兼有無,無中生有;道佛無二,佛道無別;不能生妙有者為頑空、斷滅,不生不化,死寂無春。
有無相生,道器相成,天施地化,萬物盈盈。吾人修道亦復如此,從有為法入門,至無為法而溫養,忘情忘機,虛極靜篤,深入靜定,定而慧生,「道眼」開啟,洞察隱顯,把握虛實,六通具備,心想事成,此皆空、無之大用、妙用矣!
詩 頌
1
器之為用有以用,無之為用用無窮;
無而生有有還無,有無相生古今同。
2
道在鴻蒙未判中,視之不見覓無蹤。
動觀山水靜觀月,千江千月體還同。
3
有之為利無為用,人能入道道入人。
靜則得葯虛得全,載道之器器初成。
第十二課 離 物 離 欲
題示:上一課講善於用物,不為物所用。老子本課則講為物所役的物慾之害。
五色,令人目盲;
人心本自虛明,為各種花色的外物引誘,則眼花繚亂,失去「正見」功能而盲;
凡人順行,外逐五色,心花怒放,忘乎自性。道人逆修,一心內守,神返身中,氣自氤氳。
五音,令人耳聾;
耳則聽聲外馳而去,失其「真聞」功能而聾;
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神外馳則耗氣,神內守則聚氣。氣聚則精旺,精旺則耳聰。
五味,令人口爽;
舌則趨味而忘乎所以,失其「真味」而麻木起來;
黃元吉真人曰:修道有如啃鐵饅頭,明知無味,卻要啃個不停。道者有詩曰:耐得寂寞與凄寒,無味饅頭啃不完;無味中有味中味,味中味藏甜上甜。味中味者,乃真味也,道味也,惟道者能體味之。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外物映心,心則追逐外境賓士,觸景生情,失去「正定」,若瘋若狂;
心神外馳不已,終日興奮欲狂,凡眼繚亂而道眼難開,離正道日遠。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行則追求貨利,失其「正操」,利令智昏,走向斜徑,後果難料。
「通天大道人不識,旁門小術易見功。」旁門亦門,左道亦道,費盡心機,吃盡苦頭,最終能趨向正道,也算幸運。要是滑入邪道,難以自拔,那就糟糕了!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所以聖人雖居五欲之中,而修離欲之行,知足不辱。如偃鼠飲河,不過一飽實腹即止;其餘的不過看看而已。
呂祖曰:「道之成在於『耳口目』三字,三者聚而成道,散而成鬼……慎之!」故而修真者目不外視,一心內守下腹丹田,令元氣氤氳不散,則身國泰安。
故去彼取此。
是故應去貪慾之害,修離欲之行。
是以聖人修內不修外,為腹不為目,外閉耳目,內強五臟,脈清氣和,氣和道立,道立則基固矣。
詩 頌
1
「唯物」主義令心盲,「唯欲」主義忒瘋狂。
中庸之道守中道,夫子老子語深長。
2
物慾俗樂短暫淺,精神妙樂深厚濃。
樂極生悲悲已晚,無智即貧無慧窮。
第十三課 重 道 忘 身
題示:物慾之害,甘為物之奴隸,名利之害,則更大焉!吾人如能做到寵辱皆不動心,必終身無大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身為苦本,貴為禍根。受寵或受辱,都會使人感到肉跳心驚。世人以貴為榮,須知爬高則跌重,榮時卿相敗時囚。
「無身不成道,有身不歸真。」入門修道,借假修真——借後天假幻之身,修成先天不朽真身!
何謂寵辱若驚?
世間皆以寵為榮,卻不知寵乃是辱,俱能使人不安。不是嗎?
「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心終須累此身。」有凡心、凡身,即有凡事、凡行,必有煩惱相隨。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阿諛奉承以邀寵,乃下賤之事;受到寵愛時感到驚呀,失去寵愛時就很驚慌;這就叫做「寵辱若驚」。
「人生最大的福德是悟道,最大的福報是智慧。」那麼,智慧從何處來?——從煩惱中來!寵也吧,辱也吧,但能看破、放下,煩惱即轉化為智慧。
何謂貴大患若身?
貴為禍根。貴之患,即身之患,不是嗎?
詩曰:「看破容易放下難,真能放下半個仙。」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身乃大患之本,既有此身,眾苦來集,生死來臨,不可避免。
無形真身原在有形幻身裡面。沒有形身,真身乃是孤魂野鬼——感謝形身,無須憂患!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當我們修真證道,從有至無,一切放下,乃至無無亦無境界,連放下都放下了,此時無我無物無掛牽,大搖大擺地與天,還有憂患存在的餘地么?
一旦依形身修出不朽真身,從此命不得而拘之,數不得而限之,一切煩惱憂患,如風捲殘雲,無影無形,無障無礙,直插峰頂,靜聽天籟。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聖人之君,之所以寶貴己身,並非單為自己,乃思道濟天下,利益蒼生,亦即為天下人盡責而貴己。有如此者,乃可以寄託天下於他。
呂祖曰:「莫言大道人難得,自是功夫不到頭。」功夫到頭,得道之後,還須傳道弘道,以圓滿功德。
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聖人之君,雖曰愛身,乃為天下人愛其身,非單單私愛己身,這樣的人就可授之以天下重任。
語云:「所謂得道,實無所得。」——非也!得道之後,即行弘道、傳道,才算是真得道!才會真有所得!——否則乃頑空外道也!
詩 頌
1
世人皆以寵為榮,奉承邀寵下賤甚!
吾自無欲傲然立,得失利害不關心。
2
自以為高難入道,自以為貴難修行。
珍愛性命珍愛身,身長存則道長存。3
明哲保身乃古訓,有身才能立性命。
獨坐空山參枯禪,怕入紅塵亦是病。4
此時辛苦兩三載,它日快活千萬年。
愛身反而害身者,不明道理路彎環。5
五行假合凝此身,而今借假以修真。
寵辱苦樂爐中火,煉紅一顆平常心。第十四課 大 道 希 夷題示:從本課起,老子又開始講道——道的各種境界。
視之不見,名曰夷;
道體渾一虛靈,元不可分;如今分而論之,不過是為了方便。
夷曰無色。「道眼」未開的常人,想看看虛靈大道的廬山真面,是看不見的。
聽之不聞,名曰希;
希曰無聲。「天耳」未通者,想聽聽大道發出的天籟是聽不到的。
摶之不得,名曰微;
無相曰微。沒有「人天相應」的內能功境,局限於小我之內,要想摶聚、感觸牠的虛實,是不可能的。
此三者,不可致詰,
這三種情況,曰夷、曰希、曰微,皆不可思議,
故混而為一。
所以只能混而為一來加以粗略地考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虛靈道體在天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道體虛靈在地下,也不是晦暗不清。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綿綿若存的虛靈之道,無形之形,無名之名,說來說去,也只能說它是個無物之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牠是無狀態之態勢,無物體之象狀,這就是虛靈之道所特有的,似有若無之惚恍境況。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迎面過去看不清它的頭,跟著後面看不清它的尾。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把握住了這個元始大道的虛靈之體,及其無窮的妙用,就能較好的了知和駕馭當前的萬事無物。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得道的聖人,之所以是聖人,是他們能夠執此妙道以應世——大道綱紀,其體其用,大率如此。
詩 頌
1
希夷大道難思議,還從人道覓至真。
道不遠人回光照,以心觀道道即心。
2
大道行也天下公,惠己及人舊家風。
人天合一觀宇宙,眾流覓路欲朝東。
3道不可見因人見,人何能仙以道仙。
寂然不動感而通,慧眼瞥見大道斑。
4
死死生生生復死,來來去去去還來;
截斷去路與來路,要來要去自安排。
第十五課 微 妙 玄 通題示:老子生生不息的徐生之道,得此道者,形神俱妙,且「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時候有道的善知識,不淺露己見,不夸夸其談,所謂「得道者,不言道」;他們行事微妙,處事玄通,無可無不可;隨緣而應,藏而不露,令人莫測高深。
人與道似二而一,皆系真一之氣,至微至妙,深不可識,但感而遂通。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唯因高深莫測,老子也僅能勉強為之描繪,形容其動態:
感而遂通,同頻共振。人體內境界能級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就能感知外宇宙相應層次的宇能。所以修真證道者,首先要凝鍊、升華自體內能的層次。譬如你把自身道胎凝鍊得靈光閃耀,人天相感,就能將宇宙無極道光採攝入體——道為我用。如果你體內僅僅是氣的層次,就只能感應到外宇宙氣層次的能量。就如你兜里只有一元錢,不可能去做一百萬元的生意一樣;除非施用騙術——那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豫兮,若冬涉川;
道者做事絕不草率,凡事都預先慎重考慮周詳,謹慎得如像冬天過河那樣,戰戰兢兢,小小心心;
性命雙修中,命功的內修過程,首先要對人體生理狀況要進行脫胎換骨的徹底改造,生理與心理的反應極大,必須小心謹慎。
猶兮,若畏四鄰;
有時像猶鼠那樣地小心謹慎,出洞或下樹前,四面八方都要先看清楚,絕不不輕舉妄動;
人過中年,進入老年,元氣虛衰,培元補氣的過程較長,沒有捷徑可尋,尤宜小心,勿煉誘人的左道旁門。
儼兮,其若客;待人處事,莊嚴而又雍容,謙虛且又客氣;
「修持培元正道,莫管它五眼六通;習練旁門小術,必使你七顛八倒。」
渙兮,若冰之將釋;
人與之相處,好像陽和回暖,冰雪即將融化,令人倍感親切;
「機鋒轉語如何好,沒有定力總不成。」呂祖釋此句曰:「入靜大定時,如履春冰一般,防其驚異,恐走失靈根,致生不測,保身之要也。」
敦兮,其若朴;
又似溫柔敦厚,樸實無華;
修道「尚愚不尚智」,「為道日損」,損盡有為,躍升無為,則無不為矣。
曠兮,其若谷;
胸襟寬廣,虛懷若谷;
最基礎的就是最高級的,低處起修,高處自到,不可好高騖遠。
渾兮,其若濁。
和光同塵,不拒污濁——赤心不怕入紅塵。
其實,渾樸之道,「本來無一物,不怕惹塵埃」。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誰能在污濁之世中,安閑自在,入污穢而不染,慢慢澄清下來,身心俱得清凈呢?
呂祖曰:古之善士「濁內求清,清中更澄,要時時徐行……乃可近道。」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誰能在安靜自守中,不動且不搖;需要應世時,待時而謹慎用事,從容不迫,生生不息呢?
他又曰:「如此清矣,久久如一,體本末始終,先後不改如初,而生定、靜、慮、得之妙。」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天道忌盈。保此從容不迫的徐生之道者,不要貪多務得,而應知足知止。
古云: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修道難;修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若使不難,遍地神仙。
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唯有不欲不貪,知止即止,有現成舊東西可用就差不多了,不必忙著置備新的。
修真證道,一步一印,如冰、如鄰、如客、如濁、如川、如古善士,能保此道,乃得全真。
詩 頌
1
常言真人不露相,又言露相非真人。
儼兮敦兮其若朴,保此道者不欲盈。
2
善為道者善為人,海量心胸永不盈。
無私無欲無我相,道人情懷勝酒醇。
3
古樸之道本平常,今人之道夢黃梁。
高人逸士不露相,偶發妙語味深長。
4
「天若有情天亦老,日惟無意日常明。」
有作有為人練氣,無思無欲炁煉人。
第十六課 虛 極 靜 篤
題示:修道能致虛極靜篤,由後天而返先天,才算跨入道門,有望參見本來面目,欣賞本地風光。否則這一輩子,乃至下一輩子,都只能在門外徘徊,望道興嘆而已。
致虛極,守靜篤。
入道功夫,虛要至極,靜要至篤;虛極靜篤,歸於妙無○——妙無能生有⊙。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修真證道,歸於妙無,「道眼」洞然,時空界限消融,可以慧觀到天地萬物發生之初,及其成長壯大,至極而衰,至朽而化,及至歸根復命,返回生命本源之處,從而了知萬物如此地反覆循環之奧之妙。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天地萬物,歷經了生長壯大,欣欣向榮階段,充分發揮其道用。用盡大道賦予之元氣,化盡收藏,返回其本源無極道海而歸根復命。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回歸生命本源之鄉曰「靜」。安靜下來,正好閉門思過,靜思旅遊人間一趟,是否充分發揮了自我的道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就叫做「復命」——向老天爺報告自己的「不辱使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先天之天命,不生不滅;後天的人命,有來有去。而今人命功德圓滿,回歸天命的真元性海——常道大海,閱歷更豐。知此常道化物,化盡歸元之規律,心地一片光明,大智慧油然而生。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此常道化物、化盡而藏之規律,所謂「人定勝天」,乃至逆天而行,膽大妄為,必然凶多吉少。
知常容,容乃公,
了知常道化物規律,天人一體,物我同根,此心就能容納一切;心胸廣闊,了無個欲,自然大公無私。
公乃王,王乃天,
真常大道,藏之於內則為聖,施之於外則為王;遵道而行的侯王法天行令,合乎天心民意,老天爺也會感到高興。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天效法道,資始萬物;地效法天,滋養萬物;如此天地相參,道化長久;得此真常之道者,必死而不亡,慧光永存。
詩 頌
1
萬物並作觀其復,循環往複有我不?
我與萬物同根生,並肩攜手返太無。
2
歸根復命見老君,老君翻看記事本。
缺功少德擲還之,下去補課重做人!
3
守靜篤兮致虛極,貫通古今真妙訣。
虛中一覺大道生,靜中一動鴻蒙裂。
4
靜則得葯虛得全,一畫未動道正眠;
眠未真眠育生機,靜極復動了大還。
5
道本無名強曰道,道本無修強曰修;若言修成成還壞,若言不修乃凡妞。
第十七課 太 古 明 君
題示:上古的人們無知無識,淳樸自然,不言而信,老子常嚮往之。
太上,下知有之;
太古有德之君,行無為之治。下面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百姓安居樂業,好像知道上面有一個太古明君——「帝力於我何有哉!」(《擊壤歌》)。
身國如家國。上丹田元神即身國之君王,君良則國治。下丹田元氣如民眾,民聚則國富,好像知道上丹田有一個國君元神——兩相知之微意。
其次,親而譽之;
太古以降,自中古以來,世風日下,只能求其次,「失德而後有仁」;其仁義可見,百姓故親而譽之;
元神懷抱大宇宙的無窮消息,不需要修——修之亦不會增加,不修也不會減少;須要修的是下丹田元氣,元氣充足之後去會上丹田元神,神有氣則靈。
其次,畏之;
再其次,仁義失,就設刑法以治理,使天下人畏之;
大道自然,時至功成。最畏懼者,見地不明,老是耍弄自我的小聰明。
其次,侮之;
復其次,禁多令煩,百姓激憤,群起而侮之;
因為火候不當,人為搬運,易致爐毀丹傾;歷代修道者不乏此類教訓!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為君者信德不足,說話不算數,老百姓則應之以不信任。
黃元吉真人言:信屬土。土生萬物——萬物不離土。故曰:道法大海,惟信能入。不信者,不必勉強!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性皆謂:我自然。
為君者應當言必信,行必果,上下同心,天下太平,民風淳樸,自然而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丹經貴言:信為丹本,誠為丹根。有此本根,功成事遂,日久功深,自然而成。
詩 頌
1
德信不足世風頹,親之譽之復畏之。
物質升天神落地,兩千年前老子知。
2
日出而作日入息,鑿井而飲耕田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兩千年前桃源跡!
3
身在道中不知道,大道日夜伴人行。
遍觀世上論道者,圍著名詞好辛勤。
4
心中無事真無事,任人讚歎任人嗤。
本來沒有清白眼,一切善法是我師。
5
治身之道治世道,真心修道真待人,
真信真精為道本,真氣沖和自渾淪。
第十八課 大 道 仁 義
題示:承上一課,老子慨嘆世道愈下,世風日頹,思復太古之治。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無親疏,普施恩德。中古以下,大道荒廢之後,只有講仁講義;
虛極靜篤,大道之鄉!莊子曰:「至德之世,相愛而不知以為仁,端正而不知以為義。」大道無仁義,仁義在其中。
智慧出,有大偽;
上古民朴,無為而治。及乎中下,民情日躁,聖人乃以智巧設法治之。奈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家都變得詐偽起來;
大道者太極之珠,仁義者陰陽之氣。元神智慧、真意摶陰陽二氣以凝聚道胎。識神則總想賣弄後天小聰明之有作有為,結果走向反面。
六親不和,有孝慈;
父不慈,子不孝;子不孝,父不慈。六親不和睦,只得宣傳孝、慈,以期教育之;
六親:眼。耳、鼻、舌、身、意,閉目、塞聽、不臭、不味、死心、忘意,返本還元,神抱其氣,氣伏其神,母慈子孝,子母相親。
國家昏亂,有忠臣。
及乎衰世,昏君主國,一片混亂,就出現了「殺身諍諫」的忠臣。
神氣不融,母不慈、子不孝,汞火易飛,身心不寧,入世而昏,逐境而亂。元神真意乃忠臣也,穿針引線,撮合神氣,以烹以煉,方能胎產珠圓。
詩 頌
1
上古之世民皆「笨」,安居樂業風俗淳,
不識不知順帝則,不知義亦不識仁。
2
君國昏亂有忠臣,身國混亂何為人?
正本清源容且易,請出天真本元神。
3
仁義智慧通大道,真人風範道者行。
提起慧劍除大偽,淳風吹拂天下平。
第十九課 絕 聖 棄 智
題示:此課承前義,智不可用,巧不可為,以回歸淳樸為要。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中古以來,聖人只好推行仁義禮智,本欲利民,而民情因法作奸,反為民害,故當棄而不用,讓人民回歸上古之天性自然,以安居樂業。
絕聖棄智,神入太虛,後天諸氣化淳,不假作為,自然而然。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仁義本為規勸不孝不慈者,民情卻因之為亂,今亦當棄之,人們就會恢復其孝慈天性。
不再自作聰明,就不會有節外生枝,在無何有鄉中,盡享仙福與天趣!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智巧本為安定天下而設,結果反為盜賊之資,亦須棄之,盜賊也就不存在了。
後天有為之道,聖人不得已而用之以治其身。吾人慾復返虛靈之無為道境,須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此則身心和諧,「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歸伏,禪道雙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此三種措施,於文飾天下則不足,於樸實之道則有餘。
身心和諧,禪道雙安,則進入「虛、空、靈」三清境界,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令人們系屬於樸實之道:人人皆崇尚樸素,自然私心慾望減少,則天下太平矣。
即樸實之道境界,則歸於虛,歸於空,歸於靈,無得之得得矣!
詩 頌
1
絕聖棄智利百倍,絕仁棄義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為法門禍無極。
2
見素抱樸玄關啟,去私寡慾識鎖開,
沒弦琴奏無聲曲,性光朗徹育靈胎。
3
「宗師」說他「密法」高,「大師」言他「秘笈」妙。
「萬般大法皆小術」,不識妙更不通道。
4
莫管曲直是也非,率性以行中道行。
妙竅一通竅竅通,六門隨處放光明。
5
修真之事自有根,依根立基信願行;
願中行兮行中證,不覺證入不二門。
6
絕聖棄智大盜止,「舉賢任能」埋陰私。
總統選舉真熱鬧,兩千年前老子知。
第二十課 絕 學 無 憂
題示:老子上一課言絕聖棄智,乃無用之用。此課講絕學無憂,無學之學,極言智巧之為害,不但不可用,而且不可學。
絕學無憂。
忘物體道,道成慧生,智照無礙,非學而得,故曰無學之學——絕學。境界至此,和光同塵,不和人竟,不與物爭,何來憂慮。
修真證道者,不識大道真面,「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一片茫然,「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證得大道之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不棄有為,不著無為,行於中道,逍遙自在。
唯之以阿,相去幾何?
應物之心,聖凡各異——聖人隨緣無為而無憂,凡人用巧辛勞而多慮,就像唯敬與阿慢,兩者差之毫厘,結果卻謬以千里,不是嗎?
道生天命之性,性生生命之神——道之代表。神有「氣」則靈——神無氣則歸性!
神之與靈,相去幾何?無「氣」則神與靈相隔千里,有「氣」則神與靈混沌為一,還元返本。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善人與惡人的行為及其後果,難道不也是這樣的嗎?
常人意識,是非清楚,善惡分明。至人物我一如,與天地同根,「同出而異名」,何須分別過甚!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傷天害理之事,傷生害道之物,人人應當畏懼;聖人何嘗不畏懼之。
道人惟畏虛之不寂,靜之不篤,氣之不聚,命之不恆,神之不靈,道之不成。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懼,將鬧得天下大亂,田土荒蕪,不可收拾!
道在鴻蒙未判先,那時無神也無仙,所謂天玄地黃,宇宙洪荒。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眾人見物可欲,貪圖享受;來往奔忙,大吃大喝;登高望遠,樂而忘返。
天道降為地道、人道,道淳德化,古風和順,修朴道者多,熙熙然相安而樂。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惟老子離物向道,超然無欲,淡泊於利慾發生之前,如嬰兒那樣天真爛漫,似乎無識無知,遊戲人間,泛然應物,若不系之舟,隨流飄蕩。
修道者淡泊恬靜,如天真無邪的赤子,隨順大道之自然,日夜用功,不敢苟且。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眾人智巧多方,積累豐厚;聖人則棄智忘物,物亦忘我,遺世獨立。
眾人有為法門豐富,一套又一套,初、中、高、超……。我只守中抱一,神入太虛,獨「笨拙不堪」,排除在眾多「大法」「秘法」之外。
我愚人之心也哉!
如果有人說我像個傻子,我的卻傻勁十足!
須知,修道尚愚不尚智——任人當作牛馬呼。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在這混沌的人世間,一般人都有明確的打算;唯獨聖人混混沌沌,不與人爭,與物同化。
眾多有為法門,有板有眼,風姿招展。獨我無為法虛極靜篤,等待靜極生動,動而產葯,氣足葯靈。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常人處事都斤兩分明,而聖人似杳然無知。
然後虛中有覺,覺而混沌,入於杳冥。
澤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
聖人心量,湛然虛明,如海之寬廣,不可測度;隨緣應物,漂流無方。
混沌歸無極,無極而太極,豁然開朗,情懷若海之闊、天之廣。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眾人都依恃其聰明才智,有為而有以為;聖人獨無知無欲,很像是一個頑固而又笨頭笨腦的庸人。
海闊天廣,恍然有悟:「任它萬千有為法,總與金丹事不同。」或曰:「萬般大法皆小術,惟有空(而不)空是大道。」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於母。
聖人的確異於常人,他唯一的嗜好是虛無大道。
道因氣而立——氣為萬物母。常人嗜肉,勇敢而悍。道人食氣,神明而壽。
詩 頌
1
絕學無憂果無憂,人之所畏我亦畏。
救身容易救心難,累得老子打瞌睡。
2
俗人昭昭我昏昏,俗人察察我悶悶。
金木水火災害多,我不關心誰關心!
3
名方唱吧利登台,我如嬰孩看過來。
隨順世緣非糊塗,糊塗到家才明白。
4
絕學無憂閑道人,真知在胸道自靈。
無思無欲感而通,天堂地獄任我行。
5
赤子之心不知假,童子之身妙道存。
六根和合歸大定,恍惚崑崙頂上行。
6
巧者多勞智者憂,道者無欲無所求;
躊躇滿志得意事,更得意事在後頭!
7
無學之學謂絕學,無憂之憂生遠憂。
若言放下放不下,銀河也有多事秋。
第二十一課 孔 德 之 容
題示:道者「腹中有寶好論道,無限春光滿面容」。本課老子具體講述了他的修道感受,即道的光明境界,及其道用。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修真證道的大德,腹中有寶,和氣存內,容光煥發——獨有修道有成者,具備如此盛德之容。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道這個東西,恍而無象,惚而無形。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恍之中,好像又有形有象——似有一法象存在;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恍惚之中,好像又有某種東西出現。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個東西,杳冥無形,在這個無形之形中,有個真實的精靈;真切美妙的精靈,懷抱有大宇宙的無窮消息。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物之名在外,物滅則名亡;道之名在內,與道而不朽,故常道之名永存;我們當以此來考察天地萬物從道而生,又葉落歸根之奧之妙。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吾何以知道天地萬物從道受氣,生生不息呢?就是從恍兮惚兮的虛靜道境中,體味和觀察到的。
詩 頌
1
道德盛容玄妙竅,陰陽神氣共合成。
無中生有今始有,修真了道不二門。
2
靜篤物精妙藥本,虛極象信做主人,
大道至簡大法易,恍惚杳冥聚成形。
3
空而無妙屬頑空,靈而有相至道形。
神氣相交性命融,日月合璧道初成。
4
說是一物即不中,恍兮惚兮有路通。
此時深深海底行,它年攀頂唱大風。
第二十二課 抱 一 曲 全
題示:此承前一課,講道之由體起用。聖人之所以道全德備,眾美皆具,系因聖人守中抱一,與世無爭,故眾德交歸;古之所謂「曲則全,枉則直……」,絕非虛言!
曲則全,枉則直,
曲即委屈,《易》曰「曲成萬物而不遺」。
天下之物皆有兩面性,曲線能回到原點,畫成一個圓滿之圈;能屈則能伸、能直;聖人若不屈己從人,則人不信;人不信則道不伸。
大道修持,遵循太陰之理,從曲而生——初三新月,葯苗初生。此時宜神光寂照,文火溫養;至十五月圓,炁足葯靈,全而歸爐,以煉以烹。窪則盈,弊則新,
地勢低洼,譬如江海,水就能盈滿。聖人虛心謙下,德無不盈。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聖人不斷地總結所得,以提高自己,升華自己,日新又日新。
「但識無為為要妙,須知有作是根基。」作為入手興工的有為法門,乃不得已而用之,入門之後應儘早地放下,爭取儘快躍入新的無為而無不為佳境。
少則得,多則惑,
聖人棄智絕學,為道日損,專心於一,終成大道。世人貪多務得,昧於虛無大道,醉心旁門小術,弄得暈頭轉向。
有為法門,門多法多,法多弊多。無為法,法歸於一——一者道也,虛也;不歸於虛靜者皆小術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者中也,身心合一之謂也。所以聖人一心內守,身心合一,行中正之道,無過不及,作為天下人修身、治事的範式。
故古人曰:「得其一,萬事畢。」「一」即道,道通,萬法皆通。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則彰,
不自我欣賞,是明白人;不自以為是,是聰明人;
道通即氣通,真氣充滿,虛極靜篤,己身消融,一片光明,智照無礙,虛實皆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自吹自擂,是功德人;不自命不凡,則能不斷成長。
大道彰明,不自是而德隆,不自矜則道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唯有不與人爭贏鬥狠,天下人想與他爭鬥也爭鬥不起來。
默默運功,不競不爭,不勉不強,神融氣聚,自然泰然。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人所說,能委曲求全者,是智者,可不是假話,全都是真的。
回顧曲、枉、窪、弊、少、多六者,無非是要求我們去有存無,去勝存朴,去貪存實,去偽存真,守中抱一,心息相依,是為天下修道之範式。以之煉己,則有功於自己;以之教人,則有益於他人。
詩……頌
1
初三十五月兒圓,到此方識曲則全。
太極曲線步步高,躍上崑崙養浩然!
2
坤卦至柔動即壯,坎海掀起滔天浪,
天應星兮地應潮,脫胎換骨新氣象!
3
委曲求全道業成,古今道者一貫制。
任憑境風吹識浪,心中無事真無事。
4
吾自不爭誰與爭,爭得銀髮滿頭生。
守中抱一天下式,無弦琴上聆妙音。
5
性命雙修性本無,無中生有命實有。
執著虛無玩頑空,老子再也不開口。
6
虛心體道德交歸,道全德備眾美具。
道德天尊即天真,聚合天地沖和氣。
第二十三課 忘 言 體 道
題示:本課中老子依自然現象的因果變化,告訴我們一切都在無常的變化之中,人世間的現象也是如此,不是你我的力量可以予以把握的。至於那個超越現實的「自然」,變而不變的那個東西,只能在「道者同於道……」中去體悟;故曰希言。
希言自然。
道體虛無,無可言說。萬象變幻,無物常住,難以窮其根本。我們在有生之年,應多干實事,少說廢話,順應自然——多言數窮,寡言體道。
佛家的最高經典是「無字真經」,也就是佛祖說法四十九年未能道得一字的經典中的經典。道家的最高經典名「無字天書」,有道者方能得,無心者才能通。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看吧,大風吹不到一上午,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誰管領的這些事?——天和地兩位老爺子。
吾人生命有限,而學無止境,應當抓緊時間修持。首先須見地分明。然佛道兩家的有字經典汗牛充棟,窮一輩子精力也看不完;如此應抓緊時間閱讀公認的經典,和開悟者或過來人寫的著作。不必浪費時間去看那些半灌水寫的似是而非的東西!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施地化均不能持久,何況於人事呢?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終日讀經,不如坐而修道,從實際里地來體驗道境之微妙!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所以修道、悟道、證道、弘道的人,同聲相應,他們彼此之間就談得來;
事業已成,人道已了,相約幾個同修,認真閱讀經典,即使沒有明師,暫且依樣畫葫蘆,不亦樂乎!
德者同於德;
同氣相逑。德行好的人,喜歡與德行好的人在一起;
一念至誠,真師遲早來臨——德者同於德嘛!
失者同於失。
失敗者同情失敗者。
失敗乃成功之母!盡人道如此,修天道更加如此!看看《西遊記》即知。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道中人,都能享受修道、悟道、證道的法樂——樂從衷來,充滿每一個細胞;甚至狂歌起舞,聲遏行雲!
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了真經,樂不可支!奈何打開一看,一字也無,只好又回去換取有字的經典——火候、時機、因緣不到。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品德相同的人,談到德行就興趣盎然;
入門須讀有字經,動聽還在有弦琴;一直讀道無讀處,且隨琴音入杳冥。其實:人人有卷無字經,晝夜四時放光明,展開原來無一字,不是紙筆墨寫成。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都是失敗者在一起,總結失敗的教訓也頗為高興。
諺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先失而後得,經有為而達無為,終無不為矣,當然高興!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互相不信任,當然談不攏;因為彼此本來就信不過。
大道之門,惟信內入!不信者何必勉強——道法本是度人舟,有緣之士自上船!
詩 頌
1
天施地化難持久,飄風驟雨不終朝,
信不足焉德不足,足與不足且修道。
2
同於德者常論德,同於道者共論道。
一門深入深深入,虔心修道第一招。
3
沒有捷徑與奇蹟,更無餡餅天上掉。
一步一印回頭時,昨非今是真好笑!
4
道本無音曰希聲,道本無言曰自然,
率性以行氣自運,法輪自轉自迴旋。
5
路逢劍客方逞劍,得遇詩人再論詩。
生公說法石點 頭,對牛彈琴太愚痴。
第二十四課 企 者 不 立
題示:本課反覆地申明,道體自然,凡事順勢而行,效法天地自然「曲全」而成事,切莫亂加作為,否則走向反面。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腳跛了就站不起來,勉強站著也不穩定;跳躍而行不算走路,因為難以持久。
修道當然要勇猛精進,但非魯莽胡為,更不能盲目亂為!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認為不錯,沒有缺點,是不明智的;自以為是,處處比別人強,實際是糊塗的。
也不能自以為是,玩弄小聰明而自欺欺人。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自吹自擂者沒有功效,旁觀者反而覺得好笑;自恃自傲者,也不可能長久,終歸會破滅。
要破除所知障;尤要見地分明——稀里糊塗,怎能修行!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形。
對於真修大道者而言,「四自」不除,必妨礙修道,這叫做吃得太飽行走難。
修真證道乃必須親加實踐、實證的功夫,掉入文字網路那就糟了!
物惑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這「四自」現象很令人厭惡,所以凡修道有成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得道者不言道;言道者未必有道——這些人偏偏愛寫。學者耽於著書立說,則繫於本職。其中最害人者,乃曾立山頭,一度虛名在外者,寫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著作」,把一大批信徒和虔心求道者引向左道旁門,乃至岔道、邪道;這是要背因果的——哪怕是出於「好心」。
詩 頌
1
跂者不立跨不行,沙上建塔隨時傾。
今是昨非築基穩,百歲功成慶新春!
2
好高騖遠人通病,急於求成病日深。
投師不問邪與正,神通未成成神經。
3
不求養氣徒養心,終生不得心安寧。
氣暢血活百脈順,慧鏡高懸日月明。
第二十五課 大 道 混 成
題示:道是何物?什麼模樣?老子在本課中多方面的給我們進行了講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個不是任何東西的東西,系混沌而成,充塞宇宙,其大無外,滲入萬物,其小無內;這個東西它在天地產生之前就已經生存著了。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這個東西無聲、無色、無形,自個寂寞地生存著,獨立於萬物之表,自運自行而不改變。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流行四時,終古不窮,周而復始,永不停歇,天地萬物皆由她而生,可以把她看作是天地萬物之母親。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牠是何物,叫甚麼名字,我就主觀給牠取個名字叫做「道」,又勉強給牠取個愛稱曰「大」——比宇宙還早、還老、還大的「宇宙老大」。
大曰逝,
這個宇宙老大,大到什麼程度呢,有點像現代人說的「宇宙大統一場」,大到無邊無際,消逝在視線之外,看不見了。
逝曰遠,遠曰反。
消逝在視線之外看不見了,那一定是很遠、很遠的了;「天道好還」,遠逝到極處,浪子回頭,終歸又會返還原處。
故道大,天大,地大,
所以說「道」大得無以名之;天也大得很,高高在上,陽光普照,行雲施雨;地也大得了不得,厚德載物,不辭辛勞。
王亦大。
侯王算是人中的老大!唐堯虞舜是人中老大的楷模,行無為之治,刮禪讓之風——古今人類大民主的祖宗。
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在宇宙廣袤的領域中,有四個都可以稱為老大者,人中的老大——侯王,算是其中的一個。
人法地,
人老大應當效法地老大,厚德載物,不辭辛勞,勞而無怨。
地法天,
地老大則效法天老大,日月朗照,雨露應時,潤物無聲。
天法道,
天老大服從老大之老大「虛無大道」的安排,資始萬物,送它們去,迎它們回,日日新,又日新。
道法自然。
老大之老大虛靈大道則只能效法牠自己——自我本然,本然而然。
詩 頌
1
大道不離精氣神,老子一氣化三清。
入世出世在當下,無須苦覓第一因。
2
太極一氣天下母,乾施坤受陰陽配,
生了天地生萬物,借問老媽累不累?
3
無極太極不神神,無聲無臭亦無形,
無以名之名曰道,與道合一就長存。
4
有物混成號靈丹,來自鴻蒙未判先。
今日後天重見面,再立乾坤上九天。
5
域中四大人居一,稟氣含靈推為尊,
培補天地萬物缺,不是來此混一生!
6
遙望道門深又深,願心信心更痴心。
開卷有益常開卷,古今高人指迷津。
7
天有盈虛與消長,人有窮通和壽夭。
氣數難以律真人,扭轉乾坤握柄梢。
8
天道行先人道行,人道全處天道靈,
時時痛飲長生酒,杯杯醉倒過來人。
第二十六課 重 為 輕 根
題示:上一課老子講了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和四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課則著重講人法地。
重為輕根,
重者身也,輕者身外之物——功名富貴也;身為生命之根應重視,身外之物如浮雲;外物因身而後有,故而重為輕之根。
吾人應效法地之厚德載物,腳踏實地,一門深入,講求實際。修道亦如是,不過煅煉水火二物,以期坎離相交,玉液還丹,強身健體。
重者水也、鉛也,輕者火也、汞也;鉛性沉重,而汞火易飛。要得汞火不飛,必以鉛水制服,方得水火互濟,念念歸真。
靜為躁君。
靜者性命,躁者欲情。性命為形之本,至虛而靜,動則化為心意,外馳不停,甘為物役;故靜為躁之君。
靜則靜定,躁則靜極生動,鉛氣萌動,以鉛制汞,汞鉛和融,無極而太極,元精產也,靈藥孕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即使是聖人之君,餓了也得吃飯。所以聖君終日奔波,千里遠行,都要把吃的、穿的、用的帶在身邊,這是最重要的。
真心修道君子,入手築基在於煉精化氣。精從何來?——來至五穀精微,納入腹內,濁化為渣,清化為津,津又提煉為精,精則化而為氣。吾人不論處於何地,皆應重視五穀營養,須搭配適宜,以利煉精化氣,健強血肉之軀——載道之器。
雖有榮觀,宴處超然。
古代聖人之君雖然也富有四海,亭台樓所,無所不備,心境卻超然物外,不為物慾所染。
至於居所,有樹木山水,竹籬茅棚亦無不可,效羲皇上人可矣。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今之大國侯王們則不然,只重視自己的物慾享受,輕視其心性修養,忽略國家、人民的利益。你能奈何得了他們嗎?
先天元神乃吾身之主,然後天色身為其居舍,故不可輕視,否則難以成就應有的功德;居舍朽,無以居,元神則為陰靈之鬼耳,或曰鬼仙——鬼仙無人求。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輕視心性修養和天下人民利益,既傷身本,亦害國本;貪圖物慾享受,必喪失己之本性——本性失,何以為君!
呂祖曰:「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命不修則性必不立,性命不立何來本根?無根則失君——所謂修道,不過口頭禪而已。
詩 頌
1
辛苦聖人終日行,吃飯仍是大事情,
強調為腹不為目,吃飽喝足千里行。
2
聖言急成非大器,賢言躁進無大功,
常言巔峰景無限,諍言直上路不通。
3
耐得寂寞與凄寒,無味饅頭啃不完;
無味中有味中味,味中味藏甜上甜。
第二十七課 善 行 無 跡
題示:上古之人,非常重視現代人所說積「陰功陰德」,認為做點利己、利人之事稀鬆平常,不值一提;可謂是真善行、善言者,當為後來修道者們所依仿的榜樣。
善行無轍跡,
世俗以人、我對立,動與物競,彼此不忘,故有轍跡——心存芥蒂。聖人遊戲世間,不與物忤,任其自然,所謂「忘於物者,物亦忘之」,彼此皆忘,此行之善行者。需拿起時拿起,過後即放下,不留痕迹。
轍跡——車跡。前言煉精化氣,其功夫為「河車搬運」,一半自然,一半人力;純熟後法論自轉,前升後降,陽火陰符,自然而然,了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聖人無世俗之分別心,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此言之善者,故無可指責。
「安閑自得長生道,晝夜無聲轉發輪。」「轉罷法論君再睡,明朝依舊接天機。」無法可說——無瑕可謫。
善計不用籌策,
聖人無得失之心,利害之慮,處事無須籌劃策計,一切隨緣,此計之善者。
自然河車之周天火候,可不受卦爻斤兩、三百六十等程限規則的限制,行滿度數,自然而止。。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世人巧設機關,「機關算盡太聰明」,結果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唯聖人忘機待物,以道為網路,萬物難逃其中,此真無關鍵而善閉,不可開者。
自然而止,止於自然,神光寂照,溫養沐浴,靜待炁足葯靈,六根震動,大葯純乾,更上一重天。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世人有心施恩,結繩記事,以期不失。聖人大仁大慈,利澤一世,無望報之心,則人們終古懷之而不忘,此乃不可以解的無結之結,乃結之善者。
自然的河車搬運,神與炁皆有兩相知之微意,相戀不離,性命和融,丹產珠圓,復還太極。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所以聖人處世救人——教人,有教無類——無不可教化之人,故無棄人;
古之成道者,皆系善言、善行、善計、善閉、善結者,並以之律己則己就,以之教人則人成,真善救人、教人者也。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物各有理,因勢利導,使其各居其所,各得其用,故無棄物。
萬物有靈——萬物有數。人為萬物有靈之至靈者,無棄人則無棄物——除非其自棄。
是謂襲明。
聖人心普萬物,智周萬事,不過承襲其本明之心,因事處事,妙用無窮,可謂善救善教之至矣。
「雖曰得道,實無可得。」——此說非襲明也!得道之後,須仗道而行道,以圓滿功德,乃真得道也——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故仁善之人,是不夠仁善之人的老師;不夠仁善之人,是仁善之人引以為訓的資糧。
善人——體道無為之人,可以為不善人之師範。不修道者,常自招無名煩惱,道者當引以為訓。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若不知聖師之可貴,可以令人振聾發聵,修身明道;也不知資糧之可愛,因人施教,樂得而育;雖系智者,猶然有大迷不知之時,何況見識淺者。所以一定要寶貴其師,愛護其資,此乃修道、行道之要妙矣。
道者體天之無為,不假造作,故有時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高功貴悟,真師一般無須指手畫腳。
道妙深奧,若追本窮源,智者尤迷。求之者不得,不求時自得,得來才真,真而且靈,靈而且妙——妙不可言,如人飲水,冷暖自暁!
詩 頌
1
聖人眼裡無親疏,善於不善皆救助;
最需救助不善人,從善如流無棄物。
2
聖人之心求諸己,身外求法礙不通。
心如止水諸緣息,遲早參見主人翁。
3
隨機應變法自然,積功累德善為先,
善修善行功德滿,善道大開好揚鞭。
4
天無棄物與棄人,如有棄人系自棄。
人能自助天必助,天人合助成道器。
第二十八課 守 道 為 要
題示:上一課講行道之妙。老子本課則講知道、修道並不難,關鍵在於要明守道之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道超萬物謂之雄,德謙處下謂之雌。
悟道難,既悟,守之為要。悟知大道,順物委蛇,與時俱化,則守住柔德可矣,甘為天下之溪谷,眾流自然來歸。
雄施而雌化,陽施而陰受。《周易參同契》:「雄陽播玄施,雌陰統黃化。」道者知此則能施、能行,守此則能化、能育。雌雄交感,則金藏於水;金氣足而潮信至,倒流逆上,似漕溪之水也。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為天下之溪谷窪地,受眾流而不拒,潤萬物而不竭,常德之德行也;「潤物細無聲」,如嬰兒之天真自然也。
漕溪水逆流,而進陽火,繼退陰符,歸根復命之常德不可離也。即復歸於土釜,以養胎嬰。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悟之,昭然明白,智無不知;但慧而不用,甘願裝傻。修道尚愚不尚智——大智若愚,天下修道者的最佳模式。
具體而論,白者鉛中之銀,曰金精;黑者坤地之母,曰水基。金入水中坤母實而成坎,是名水中之金,賴坤母養育而盛。即《悟真篇》所云:「黑中取白為丹母」是也。故知白必先守黑,守黑乃能知白,神歸氣伏,是為內丹修持之基本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這種天下共通的修持模式,持之以恆,不會出錯,日久功深,時至功成,終歸了悟無極之道。
遵從此基本修持程式,不棄不離,持之以恆,必胎產珠圓,歸證無極之道。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知道榮耀,守其辱下,甘為天下之溪谷。
俗人虛榮,榮過了頭,化而為辱;道者守辱,甘為天下之谷,空虛其中,常清常靜,無物不容——「人能常清靜,天下悉皆歸。」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為天下之溪谷,常德既滿且足,最後歸於樸實的虛靈大道。
清靜無為,心光朗然,內真外應,大宇之太和元氣悉皆歸我而用,我之內能亦回饋宇宙,人天合一,天人一體,煉神還虛之謂矣。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大道如樸實的原木,可以做成各種器具。聖人則物盡其用,故無有棄物;聖人作官長,人盡其才,故無有棄人。
返本還原,與道為一,體味太朴之真,做宇宙之官長,分理陰陽,規劃五行,派生萬物……
故大制不割。
聖人曲成萬物而不遺,化行於世無棄人、棄物,一視同仁,這就叫做大制不割。
一切皆自然而然,不假勉強。
詩 頌
1
修道尚愚不尚智,大智若愚為楷式,
依之修持即常德,常德不離朴與器。
2
知白守黑天下式,知榮守辱天下谷。
真得道者不言道,復歸嬰兒復歸朴。
3
神仙夫婦陽與陰,雄為元氣雌元神。
雌雄相交天仙配,育個聖胎坐黃庭。
4
陰極陽動水中金,陽極陰生汞精靈。
鉛汞交媾玉液香,隨乘河車朝天庭。
第二十九課 為 者 敗 之
題示:老子把這樣一個哲學原理告訴我們:凡事皆要適可而止,超過了限度,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者,大器也,必有神靈主之,故又曰神器。
侯王欲以人力私智來奪取天下,於以統治,吾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天下必不可得矣。
天下者,吾人之身也。鍛練血肉之驅,下手常用有為法——各種方便法門,不得已而用之。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天下神器——天道人心。人們希望安居樂業的意願是不可違背的,不可以有為心智而治,而應順應民情人心而為,方操勝算。
修道則不然:「有為法,敲門磚,入了門,放一邊。」遵從清靜自然之道,待靜極生動——先天元氣萌發,候動而取,取為葯苗,以孕以育,是為正途。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有為有作者,違背民情,必遭失敗;頑固堅執者,人民反抗,必丟江山。
有為法門,識神主事,其能量基礎乃後天之氣——人體生物能,僅能鞏固肉身,一般強身健體,難以脫胎換骨。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古之聖人之君,順應天心民意,無為而治,所以不會失敗;
自有為而達無為,意識泯滅,進入無意識狀態——自後天而入先天,先天之氣(炁)發動——人體潛在的「人體原子能」起用,就能夠升華生命體至更高的健康層次,成百病難侵的金剛不壞之體。
無執,故無失。
不固執一己私見,從善如流,安有所失。
在肉身康健升級換代的同時,大智慧亦同步激發,真無為而無不為矣。這是執著後天有為法門者怎麼也辦不到的!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
一切人情物事,或行或隨,在前在後,或輕噓而暖,或勁吹而寒,
古人曰:「任它萬千差別法(後天),總與金丹事不同(先天)。」
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或強大,或羸弱,或平安,或危險,都要把握一個「聖度」,無過而不及。
佛家的《常清靜經》——《金剛經》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圓滿與不圓滿)。」又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可見凡實修實證者,率皆一致——佛道無二!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在所面臨的人情物事面前,需要取捨時,聖人去掉過頭的,去掉奢侈的,去掉多餘的,行無為之道,則天下自化。
大道自然,自然之道,人為主觀的小聰明一定不要用,如此才能夠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詩……頌
1
天下神器不可為,身中神氣為無為。
有為無為有分寸,握住聖度一聲雷。
2
石蘊玉而山耀輝,水懷珠兮川嫵媚。
腹中有寶好論道,道在無為也有為。
3
有為有作好拐杖,沒有拐杖難入門。
它日登上蓬萊頂,謝君當年伴我行!
4
萬行都可修功德,赤心不怕入紅塵。
慾海波濤豁然靜,一輪朗月耀金庭。
5
有為法又無為法,無為有為皆通道。
悟境不從心外得,真人多在定中笑。
6
金丹靈胎有宿因,辛苦後天法尋覓。
一念不生生妙境,得會生前舊主人。
第三十課 道 佐 人 主
題示:本課與下一課論述道在軍事、政治方面的運用。繼續講「適可而止」這一原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天道好還」。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應該以大道無為之理來輔佐國王,治理國家,不應當單以軍事來稱強於天下。
人主者吾之心也。以道佐人主,即以清靜之道,治伏吾心,如此則人主安矣。
其事好還:
了知「天道好還,勢極則反」之理,無論大事小事都應遵循天理民情。
「但見無為為要妙,須知有作是根基。」築基事畢,有為法門任務完成,即應還歸於無為道境,以期大有為矣。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春秋無義戰!軍隊所到之處,殺人放火,搶劫掠奪,農事廢退,荊棘叢生;
吾心如未徹底清靜,加以武火野戰不休,必荊棘叢生,雜氣肆行。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大部隊慘烈大戰過後,殺傷和氣,病疫流行,必災荒連綿。
雜氣肆行,身國不寧,何以修道?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即使是義戰,善戰者達到目的便休,不可恃強好戰。
武火野戰,文火守城,不可使強,順勢而成。故善用者,得善果;不善用者,得不善之果。
果而無矜,果而無伐,果而無驕,
功成事遂,不自矜其能,亦不自誇其功,更不驕傲自大,
慈善者心心清靜,不待勉強,其氣自生清靜果;不矜誇者,得無為果;荊棘不生勿剪伐者,得自然果。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即使結果是不得已的,也不要逞強。
總之,善與不善,守城野戰,武火文火,皆勿免強於道,即是真道。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須知事物發展壯大至極處,物極必反,之後就會變衰而老,這就叫做「不道」——不生不滅者「常道」,生滅不已者「不道」。
火候之用,勉強於道,就是「不道」。
不道早已。
早知「不道」之道如此,就應該早早修持,從「不道」而致「常道」,與道為一。
頑用「不道」者,必適得其反,過早地嗚呼哀哉。
詩 頌
1
天道好還天之德,人道逞強強成空。
恃強使力謂不道,不知常則妄作凶。
2
物質霸業越發達,禽獸本質越顯明。
逆天而行天必譴,剩得三尺一壘墳。
3
荊棘叢中現荒台,「英雄」事業安在哉?
希魔飲彈東魔吊,還有蠢魔在後排。
第三十一課 兵 者 不 祥
題示:繼承上一課「不以兵強天下」,甚言「兵事之不可尚」;仁政重於武功。
夫佳(甲)兵者,不祥之器,
侯王揮兵打仗,殺人無可避免,是不吉祥的東西,
夫佳兵者,身中溫良柔和之氣,善用者吉,不善用者不祥。靜極而動,動後順勢自然而用則吉;反之,未靜而先以意引動之,大多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造物皆厭惡之,所以道者是不幹這些事的;稍有仁慈之心的人也不會幹這樣的蠢事。
未靜先引動而曰不祥,真修道者,皆不採用。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按習慣,君子之位貴於居左;武將的位置則在右邊。
修道君子以文火而貴左,因其無為而虛靜。不虛靜者,用武火而貴右,即以武火勉強而煉精。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與軍事打仗相關的東西,都是不吉祥的東西,不是君子當用之器具也。
武火勉強煉精,易致虛火肆行,逆亂氣機,乃不祥之器,道者非之。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這個不祥之器。即使如此,也看淡一些為尚,不要老是想到打仗立功。
武火、有為法,初機入門者,宜於用之。入門之後,則應以恬淡清靜為尚,以期收自然之功。
勝而不美,
打了勝仗立了功,也不是什麼美妙之事,
修道過程,乃是一個破天荒,接著又一個破天荒。每當一個勝景出現,勿為勝景所惑,而停滯不前,徘徊流連,須知這還不是最美妙的境界。
而美者,是樂殺人。
因為這種打仗立功者認為的美妙之事,是樂於殺人。
道者應當入一境,得一境,更要忘一境——殺一境;如此則當有更美的妙境現前。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對樂於殺人的侯王,他的想法和主張是不可能受到天下人稱許的。
直致不殺不忘,進入佳境,謂之佳兵——和氣自然流行。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吉利的事人們習慣放在左邊,兇險之事則放在右面;
靜中之動,真意無意,居左而不凶。引之而動,有意造作,居右而不寧。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護衛的偏將軍位於左邊,主殺的上將軍位於右邊。「將軍本為和平生——不許將軍見太平。」提到「將軍」二字,大家都哭喪著臉。
靜中之動,似居左之偏將軍。有意而動,似居右的上將軍。
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
殺業太重,只好用喪禮和悲哀來祭奠,不得已矣!
惟精惟一,清虛而得天機謂之性;厥終厥始,有動而得地機謂之命,性定命立,喜極而泣。
戰勝,以喪禮處之。
打了勝仗,也用喪禮來對待處理——亦不得已矣!!
知命方知命難立!不具有殺人心——殺妄心之心,不可以入道;不具有鐵石心,不可以求真。今鐵心意專,一戰而勝,以喪禮處之——妄心殺而道心生矣!
詩 頌
1
兵事總是不祥物,天地厭之人厭之!
挽起天河長流水,洗盡人間愚與痴!
2
止殺敬天復愛民,成吉思汗也愛聽。
邱祖道氣警天驕,真人不愧是真人!
第三十二課 道 常 無 名
題示:本課是講天下萬物、萬事,皆要歸之於「道」;「道」最終又從形而下之用,回歸到形而上之道體,亦所謂「道法自然」——法道之自我本然,即法牠自己。
道常無名;
凡有器名者,皆難逃生、長、化、收、藏之五步曲。「道」之常存不變,因其無以名之——無名之名;乃喻之曰「朴」——未製作成器用前完滿之原木。
莊子曰:「通天下皆一氣耳。」拿現代語言來說:整個宇宙皆系能量流之「氣」在運轉不息,來無蹤,去無影,永無終止,無以名之,名之曰「道」——稱之為「氣」。由此可知:道因「氣(能量流)」而立!
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朴木這個名稱,與道相比,雖然要小些,但為大道所化,故天下沒有那個東西能使它稱臣。
虛靈的先天之道,化而為太和元氣——元始祖氣,即太極混沌之氣,天下萬物生於有之「有」,名之曰朴——能成就萬物之太朴。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侯王若能遵守靜朴之道,無為之德,萬物將自賓服,無須使用武力矣。
侯王者,吾人之心也,神也。心神若能遵守自然之道,不妄想妄為,體內氣機無不暢達。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如此則天地和氣,國泰民安 ,自然風調雨順,
如此則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坎離相交,玉液還丹。
民莫之令而自均。
無須向人民下達這樣、那樣的命令,無為而為,自然勻調,各遂其生。
喉中甘露涓涓潤,心內醍醐滴滴涼,四肢百骸實而且堅,延年益壽之道得矣!
始制有名,
朴木開始制而為器,有器有用,從此就有了各種名稱,
道生一——混元一炁,落入後天化為精氣與神,天地萬物,名位由此立焉。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既然有了各種器用、名號,則用而不止,名而又名,那麼就必須適可而止,不能沒完沒了,逐名忘本。「人」更應這樣,不能只是成為生育工具,生個沒完沒了;應思返本還源,盡完人道之後,即修天道而回歸故鄉——道鄉。
就人而言,生我者神,活我者氣,生生不息。如果日益貪圖後天物慾,不思返本還元,殆矣!
知止,所以不殆。
有器有用,用後放下,返於大道,所以不會危殆不安。
道者不忘本元,來到此人世間,充分發揮其道用之後,更要修持先天大道,證道弘道,日日新,又日新,不斷升華,以期超凡入聖。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猶如大道之行於天下,澤流無窮;又如山川河谷之歸於江海——萬物莫不賓服於大道。
心能守道,神自馭氣,氣自合神,萬化自安。
詩 頌
1
言道簡樸名太朴,說道浩瀚曰大海,
朴小無內大無外,宇宙真宰人真宰。
2
上古之人渾而朴,不知道德為何物?
各老其老幼其幼,餓則喊娘痛則哭。
3
神居乾宮當然主,氣藏坤海不死葯;
乾坤會合甘露降,妙處難與時人說。
4
未生之前道為本,既生之後道是根。
斬斷情慾天之徒,跟隨老子去修真。
5
世事無如人慾險,修仙證道第一關。
十有八個碰壁還,能過此關半個仙。
第三十三課 知 人 者 智
題示:你的願心是成賢做聖么,按本課列出的幾條切實做到,就差不多了。正是: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征服天下易,英雄易當——易當勿當;聖人能夠戰勝自己,戰勝自己難,聖人難學——難學亦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夠了解別人長處的人,是智慧人;能夠了知自己短處的人,是明白人。
修道得宿命通,能知斯人是否系修道之品,承道之器,如此可謂智者。然未已也,只有「且向自身中,參見本面目」者,覺靈顯現,深參造化,方可謂有自知之明的慧者。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夠力勝別人的人,只是一個力氣大的蠻人;能知己過,並能及時改過自新的人,才是自強不息人,真強有力之人。
「得丹容易煉己難。」煉己者,自勝也。如此,一則去除物慾,二則變化氣質。物慾去則天理顯,本來面目現;氣質變則心空靈,定力深厚,乃能與道合真。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能知道滿足之人,必定富足於道,強行於德,是謂真有志者。
煉己有成,國富民強——氣足神旺,丹產珠圓……面壁九年,破壁飛升,方是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抱道凝神,復於性真,道基堅固,德光終古,人去神存,稱之為壽。
道成,度金石無礙,步日月無影,散則成氣,聚則成形,生死自在,隱顯自由,長生久視之道得矣。
詩 頌
1
人之所教我亦教,教以柔弱勝剛強。
舌頭稚嫩任舒捲,利齒剛堅卻先亡。
2
順天而動仁者智,看破放下道者行。
人情淡化道情濃,掃清陰霾日月明。
3
五千餘言無廢語,戳破天機金鑰匙。
虛極靜篤氣通天,腐朽凡軀化神奇。
4
勝人者力賴蠻力,自勝者強真強人,
一行能為天下則,一言而悟天下人。
第三十四課 大 道 為 大
題示:本課講道及道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起作用。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虛靈大道,泛泛流溢,聽之不聞,視之不見,與物同體,左右逢源。
大道淵瀚無極,浩蕩無涯。以人身而言,玄牝竅立,足以當之。玄竅立,百脈活,元氣生生不息,一呼百脈開,一吸百脈闔,無不通暢。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萬物依靠虛靈大道而生長發育,牠也從不推辭;大功告成之後,榮名也不歸於自己。
元氣率領諸氣,出臟入腑,周轉不息,填精補髓,身國強健,
依養萬物而不為主。
虛靈大道滋養萬物,欣欣向榮,而自己卻不以主人居之。
滋養肉身,孕育法身,以成就無上功德。
常無欲,可名於小;大道虛靈,淡而無味,無欲可欲,故不足視,似可名於小;
道雖大,然大而無欲,其小無內,無微不至,似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雖萬物賓服,並不主使它們,自然可名為大。
諸氣皆系一氣,一氣能化萬物,自可名為大。
是以聖人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聖人,志與道合,忘物忘我,始終不自以為高,自以為大,反而能夠在人們心目中顯得又高又大。
得道之人,人天相通,天為我用,「竊天地無涯之元氣,續我體有限之命根」,然後仗道以行道,不大而自大。
詩 頌
1
大道泛兮邈無邊,滋養萬物在物先,
可名為大不為大,大道面目見一斑。
2
大道無為無不為,小道有為有以為,
攜道而行抱道卧,至道不滅我長存。
3
來時茫茫已惺惺,入聖超凡在勤勤。
法航劈破慾海浪,此岸彼岸自在行
第三十五課 大 象 無 象
題示:本課繼續講述前課未盡之意。首先要抓住宇宙大現象、大原則:天地陰陽、日月替代、風雲變化……其它就好辦了;如《陰符經》所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執大象,天下往;
虛靈大道之大象狀,乃無象之象,無狀之狀,無形之形,能入眾形,有形之物無不歸依;了知此有無相生,道器相成的大原則,哪兒都可以去,包括龍潭虎穴。
小象者器,有著而歸實;大象者道,不著而歸虛。虛則無物不容——無物不歸。往而不害,安平泰。
道者有道相伴,與物同體,不但互不妨礙,而是相互利益,各安其所,行所當行,止所當止,泰然自在。
虛則入道境,一氣自流通,無障亦無礙,無處不自在。
樂與餌,過客止。
道鄉風光,有美妙的天籟,美味的瓊漿,一片歌舞昇平景象,令過路人羨慕而止步。
津液精氣,凝則為餌,餌之則樂——獨樂不如眾樂,心共樂,舉杯同慶,樂不可支。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然而虛靈之道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用語言講出來卻是淡而無味的,顯得蒼白無力——不可說,不可說,越說越玄妙。
道味淡乎無味,然無味之中有味中之味,惟道者能體味之。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道眼」未開者,想看看虛靈大道的廬山真面,是看不見的;想聽聽道的妙音,也聽不著的;牠的能量「元氣」怎麼也用不完。只有修道有成,「道眼」開啟者,遂而能見到牠的恍惚之象;「道耳」開通者,能聽到牠發出的天籟;以及三生萬物,生生不息之奧與妙。
此味中之味的道味,皆在常人視、聽之外;在常人視、聽之內者,必非道味也!
詩 頌
1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出口淡乎其無味,此即大象大樞機。
2
大象無形曰大朴,望似有跡覓卻無。
小象有徵名道器,道種深藏恍兮惚。
3
大象無象何所執?無執為執執之妙。
人機泯滅天機發,無中生有觀妙竅。
第三十六課 弱 強 柔 興
題示:接上一課「執大象」、「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欲擒故縱;柔弱勝剛強。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物勢之自然,至極則反,人不能察,如此則當以柔弱自處為上。打算收斂時,必先行擴張之;如日之將昃,必先盛赫;曇花一現,必先艷放。
天有盈虛,地有消長,人有壽夭,此乃氣數之常。惟道家聖人具挽回天地之能,扭轉乾坤之德,可以顛倒陰陽而逆施造化。佛家聖人亦曰: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佛道相通。
將欲弱之,必故強之;
要做到柔弱有餘,必須先要堅強;如月之將缺,必先極盈。
道家挽回天地之能,扭轉乾坤之德,其具體理法則為鍾離、呂祖制定的「三成全法」之金丹大道;佛家「心能轉物」的長生不死大法,系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教外別傳」;然皆得視其人是否載道之器,擇人而教。
將欲廢之,必故興之;
打算廢棄的東西,必先使它充分興用;如燈之將滅,又突然熾明。
無非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順而取之,逆而施之,足矣。
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要想取得他人信任,必須先將自己的心給於之。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心。化殺機為生機,取陰精中陽氣……《陰符經》之「盜機」者此也。
是謂微明。
這種物理、人情之自然趨勢,驟然遇之,難以測識,就叫做「微明」——我們應當重視這樣的「微明」,或曰「先兆」。
知此「盜機」——「天地,萬物之道;萬物,人之盜。」——則神也,或曰微明。
柔弱勝剛強,
看似柔弱,是正在走上坡路的東西,能夠戰勝看似剛強,實則是在走下坡路的東西。
「柔弱勝剛強」,此系老子一貫之道,也是天地自然之化機。
魚不可脫於淵;
魚不可脫離於深淵;雖然淵深難測,然魚一旦脫淵離水,將會發生危險。
我們只能順勢而為,不可逆勢而行,以免逆亂氣機,以致不可收拾。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實行以柔弱自處的國策,亦國家的軍機大事,重要戰略,不可以公開顯露,以免為敵所乘。
諺曰:「玄門九道坎,坎坎都是鬼門關。」情慾關,情感關,氣沖病灶關,脫胎換骨關,幻覺小瘋關,內樂大瘋關,三年養胎關,九年面壁關……苟非其人,勿傳其道!凡不能載道、承道者,教之練練一般強身健體之氣功可矣。
詩 頌
1
月之將缺先盈盈,日之將昃先赫赫,
柔弱剛強無定勢,未缺未昃勤修德。
2
捨得捨得舍才得,捨去小我獲大德。
物我皆忘一身輕,吟賞德林風與月。
3
一門入後門門入,方識妙樂在身中。
不從己求向外求,到頭昧卻主人翁。
4
江海能成百穀王,自處謙下閃慧光。
金剛怒目強凌弱,菩薩低眉柔克剛。
第三十七課 無 為 無 欲
題示:本課老子講「道體」。了知宇宙規律,無須妄為——無主觀胡為!須要為時——生起天地萬物——時時處處皆顯「道」的功用。侯王們倘能守無為之道,萬物亦將自化。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虛靈之「道」,常虛靜而無為,以孕育生機;「道」動而起用,則化為萬事萬物,生生不已——無不為矣。
大道以無為為本,有為為用,斯體立而道行,道全而德備。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侯王若能夠堅持遵道而行,行無為之治,萬物將不期化而自化矣。
侯王者,身國之心靈也。侯王、心靈若能遵道而行,必元氣充足,經絡暢通,國富民強,禪道雙安矣。
化而勿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自然化育,欣欣向榮;如若有為之心蠢動,我將以「無名之朴」鎮之,使之安定下來。
禪道雙安,靜寂而定,定而無作,鎮之以無名之朴,使之定而又定。
無名之朴,亦將不欲。
鎮之以「無名之朴」卻能窒息慾念,但若欲機未絕,今以葯治之,病去而葯不忘,則執葯亦成病;故鎮之以無名之朴,亦非治本之法。
定境愈深,定力愈大,慧光愈朗,慧果愈碩。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治本之法,必以虛靜之道治之,欲機方息。機息心定,天下將自正。
慧光朗徹,瀰漫天地,一片光明,是謂性中得命,性命雙融,返於混沌,太極歸無極,此之謂「天下將自正」矣。
詩 頌
1
有為法門敲門磚,無為自然通大道;
無為本是大有為,只有親歷才知妙。
2
老子懷抱無名朴,雖說無欲卻有欲;
有欲觀竅無觀妙,觀到萬物返太朴。
3
善記不如善忘記,無拘無執是吾師。
須知天下本無事,庸人何必自擾之。
第三十八課 上 德 不 德
題示:上述三十七課,老子主要講「道」之體,從本課起開始講「德」——道之用;道之成果及效用。
老子崇尚上古時代的上品道德——陰功陰德,才是真正有德;故去彼(下德)取此(朴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乃萬物之本,德有成物之功;道為體而德為用,故道言有無,德言上下。
在唐堯虞舜無為而治的上古時代,風行以道治國,上行下效,幾乎人人都是道高德尚的模範——上德之人,平常得很,都不自以為道德高尚,無心於德,是以有德。
上德——全德。就人之血肉之軀而言,十五六歲,精全氣全神全,乃全德——上德之人,此時修道,若有明師指點,可以一步登天!
下德不失(忘)德,是以無德;
殆至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有心於德,則念念不忘;念念不忘,企圖回報,這樣的行為,較之上古的德風遍拂,似乎無德可言。
壯年以後,殆至老年,氣衰精敗,德化之功喪失,心有餘而氣不足,已無德可言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具有高尚道德者,德行出於無為,功成事遂,無恃為之心,故無以為之;
下德者其德行出於有心,而又矜功恃為,故有以為也。
上德之人,三全具足,無須補漏築基,倘能虛極靜篤,可以無為而成。對於氣衰精虧的下德之人,補漏填髓過程極為漫長,且無捷徑可走,只能一步一印地踏實行進。須要一直培補到精氣神「三全」而返還童真,才有資格談論性命雙修大道。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仁義出於下德。上仁雖為,而無恃為之心,故無以為也。
明白「欲速則不達」之理,下德之人,無欲無求,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日久功深,時至功成,到時自獲!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義則恃而為之,故有以為也。
若問訣竅,就兩個字:「堅持!」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仁義下衰,禮則顯矣。禮尚虛名,不復知有仁義。故上禮為之,響應者希,乃至揮手去之,不予理睬。
古人曰:功名富貴,妻子兒女,卻有定分。而修道則不然,必經艱苦修持方得;亦即誰修誰得,誰不修則不得!儘管根器上乘。
故失「道」而後「德」,
所以修「道」要求很高,一般人做不到——等於失「道」,就修「德」吧。
儒家重品德,佛家講福德,希冀得福報。而道家強調功德——在修德的同時,必須煉功,即煉精化氣。王善人說得妙:有道無德,道中之魔;有德無道,一座空廟。
失「德」而後「仁」,
真修「德」者,要我為人人,而且不講回報,也難做到,講講仁愛就行了。
一座廟宇的主持,只講仁義道德,只念阿彌陀佛,人們敬而遠之,必香火不旺;若廟裡有得道的高僧高道,一聲「獅子吼」足以振聾發聵,令人開悟,信徒一定絡繹不絕。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做不到仁愛,就講講義氣。義氣靠不住,彼此間常矛盾重重,最後只好講講禮節。
講道講德講仁講義,然道德仁義背後的精髓是講不清楚的,所謂擬義即乖,開口即錯,只能講點表面文章——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禮者,浮華虛偽也。講禮者對忠誠信義頗為輕視。連忠誠信義都不講者,是製造混亂的禍首。
連表面文章都不講,那就糟了!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所謂前識——先知先覺者,好高務名,華而不實,智而濫用,君子用之則成名,小人用之則殺身,乃愚之始也。
做表面文章者,真愚人也。然有真必有假——裝傻者,大智若愚之真有道者。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所以大修行人總是講求實際,處其厚重,不尚浮華;
不做表面文章的大智若愚之真有道者,看似傻裡傻氣,實則心中有數。
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足踏實地,不說空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如此而已,豈有它哉。
真修真證道者,被褐懷玉,不尚吹噓,隨緣度人,遊戲人間,優哉游哉,任人當作牛馬呼。
詩 頌
1
上德不德自然得,下德有悟勤積德。
抱著道德當街賣,盡日無人遭眼白。
2
謹小慎微君子德,居德不德名朴德;
積德修福下世用,煉精化氣今世得!
3
花雖好看不是果,果誠甜密不是根;
道德淪喪天下亂,根若枯朽葉徒青。
4
天賦氣數數有盡,人修大道道竟成;
道成宇宙當「強盜」,盜取天精並地靈。
5
古樸世道無為治,世風澆薄法治興;
法治難與理治比,神仙世界道治春。
第三十九課 得 一 以 靈
題示:老子在本課所講的「一」,當然可以多方面理解;筆者以「太極混沌之氣」——太乙之氣,即「宇宙正氣」解讀之。
昔之得一者:
過去有得「一」即得「道」的說法:
天得一以清,
「一」即「心物一元」「神氣一體」之「一」,即宇宙中統精神生命與能量物質為一體的大統一場,就是道者常說的宇宙元始自為造化能「元始祖氣」,亦即「宇宙正氣」——先天一炁!
天得此「一炁」就清覆於上,資始萬物。
地得一以寧,
地得「一炁」便寧載於下,滋養萬物。
神得一以靈,
神者人之心也,獲得「一炁」就為萬物之靈;神無「一炁」則「心有餘而炁不足」,必冥頑不靈。
谷得一以盈,
谷者深也、海也,獲得「一炁」則充盈,便可海納百川,蒸發為雲,行雲施雨,孕育萬靈。
萬物得一以生,
萬物獲得「一炁」則各遂其生,發育成長,欣欣向榮。
侯王得一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侯王獲得「一炁」——宇宙之正氣,行以正令,則天下人民歸順。其道理是一樣的。
天無以清,將恐裂;
天不得「一炁」,不能圓覆於上而資始萬物,清覆的天將會分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地不得「一炁」,不能寧載於下以滋養萬物,大災大難將會頻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
心神不得「一炁」,將會生機停歇,身國滅絕;
谷無以盈,將恐竭;
谷海不得「一炁」,不能充盈,將會枯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萬物不得「一炁」,不能生長,將會斷滅;
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侯王不得「一炁」——宇宙正氣,正令不行,高位不穩,將會顛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虛靈大道之炁,誰都可以使用,包括賤物、賤人,所以「道」甘處下賤的下賤之位;然而一切事物,乃至侯王,皆賴道生,因此貴是從賤開始的,高是以低為基礎的。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
故而侯王稱自己為孤、寡、不轂,以示其謙下。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此三者皆下賤者自稱,這就是以下賤作為根本,不是嗎?
故致數輿無輿。
侯王起家當初無車輦時,孤寡謙下,民眾歸心。而今車馬無數,裝飾華麗,高高在上。此乃取敗之道也,不如無車的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侯王們不自視自己為琭琭如玉之貴,他人、它物為珞珞如石之賤,則天下人、物皆為我用矣——無用之大用。
詩 頌
1
「一」字天下獨為大,四方六和裝不下;
有人讀懂「一」字經,兜率宮中來閑話。
2
「一」字至小亦至大,至小無內大無涯。
老子傳出「一」字訣,超越陰陽與八卦。
3
無極太極道生一,一含陰陽太極魂;
物物各有其太極,盤古魂魄天地心。
4
有陰無陽非真一,有陽無陰一不真。有神無氣乃孤神,神氣合一自生春。
5
陰陽合一變化起,神氣合一妙藥生,
身心合一老還少,人天合一身外身。
6
得其「一」則萬事畢,天上地下漫尋覓,
四大五行搜欲遍,不見「阿一」蹤與跡。
7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與一同行抱一卧,走遍南北與西東。
8
阿「一」元是無中有,一聲雷鳴道門開,
天星地潮風雲涌,氣聚精凝育靈胎。
9
臣道有為有以為,君道無為無不為;
君臣各依天之道,天下太平大有為。
第四十課 反 者 道 動
題示:原貴州日報社李副總編,乃修、行並重的真君子也!常深入靜定。言一次在定靜中「見」了老子,給他講「『弱』者道之用」,實為「『虛』者道之用」。有點道理——道貴虛用嘛。
反者,道之動;
靜為道體,動為道用,動靜一如,循環往複,正反相通。天地萬物都是按照虛靈大道之理,太極曲線之跡,而變化,而運動。
入手修鍊,凝神調息,至絕慮忘機,一陽初動,無中生有——無極而太極,道氣復返,生生不已,從此登天有路,升華有基。
弱(虛)者,道之用。
道處於虛靜的無極境界之時,似乎虛而且弱,無影無蹤。須知物貴實用,而道則貴弱用、虛用——靜能生動,虛而生有。弱化為強,自強不息——後天道用。
入門初基,起用後天法門,意念導引,必不可少,勉強為用,為進入修道境界積累資糧。然道以弱、虛為用,虛極靜篤,先天元陽真氣發動,則更上一層樓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精為有形之祖,天下萬物都系氣聚、精生而成形。然而有質的精氣與有形的萬物,卻產生於無形之道氣(炁)。
樓上風光無限,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然皆來自虛極靜篤的無極之道。
詩 頌
1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形之物生於無。
無極為無太極有,太極曲線系有無。
2
物貴實用有以用,道貴虛用用無窮。
無中生有有還無,有無相生道味濃。
3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動一靜道之機,
一開一闔名橐籥,一升一降轉璇璣。
第四十一課 大 道 無 為
題示:儒曰,人皆可以為堯舜;道言,人人皆系道種;佛示,實際理地了無生、佛之名,修持門中方見凡、聖之差。老子在本課中對此進行了充分的闡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旦聞道,便深信不疑,並身體而力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人之資,聽了講道,時信時不信。興趣來了看一看《道德經》,牌友來了便去湊三缺一。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下根之人,聞聽講道,反以為怪,哈哈大笑:要我大公無私,助人為樂,貢獻在前,享受在後……啥子道啊?不幹不幹!
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出乎常情,非愚輩所識,下根之人聞道如果不笑,那就不是「道」了。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有格言曰:古之得道聖人,智而不用,光而不耀,乍見之不像是個懷中有寶的有道之人。
進道若退,
聖人境界上乘,卻雍容處下,謙忍退讓,看起來似乎不怎麼樣。
夷道若類,
聖人雖平常心是道,同塵混俗,但和而不同,類而不聚——君子之交淡若水。
上德若谷,
聖人心包天地,海納百川,德無不容,胸無不曠。
大白若辱,
聖人一塵不染,純素貞白,而能納污含垢,忍辱負重。
廣德若不足,
聖人德被群生,不以為功,反認為做得不夠,德行不足。
建德若偷,
聖人常積陰功、陰德,惟恐他人知之,似乎在偷偷摸摸地助人為樂。
質真若渝,
聖人貞介如玉,而能與世沉浮,隨機變化,無可無不可。
大方無隅,
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哪個方向、哪個角落皆可以去。
大器晚成,
聖人經過艱苦的修持,無窮的磨練,終成大才、砥柱。但他仍然藏而不露,光而不耀,待時而動,乘運而出,不得已而後應,實乃晚成之大器。
大音希聲,
聖人大智若愚,大辯若訥,不說廢話;實在須要開腔,則有如「獅子吼」,足以振聾發聵,令人開悟——這樣的「獅子吼」太稀罕了!沒有機緣是聽不到的。
大象無形。
道之大象乃無形之相,往往是看不見的;天之高,地之廣,宇宙之大,然道之象更大;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大象中。
道隱無名,
若隱若現之「道」,隱於無名之中,常情實在難以對它測度和命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惟有修真悟道者,心虛如天,胸廣如海,大道對他們則有求必應。
詩 頌
1
道法大海信能入,迷信迷信迷才信;
信而不迷乃上士,破迷存信辟道徑。
2
孤陰不生神不定,獨陽無主氣橫行,
陰陽相交造化起,龍吟虎嘯起風雲。
3
上士聞道勤而行,下士聞道笑殺人。
大音希聲心相應,大器晚成必能成!
4
功夫咸由靜定入,文字皆從三昧出。
大乘小乘人天乘,道尊佛祖共一途。
5
煉精化氣氣化神,神氣突破生死關。
天梯造就兩千年,不來攀登為哪般?
6
天道元與人道通,天心為主人心用,
巧使盜機竊天機,遲早參見主人翁。
7
人間有位即是神,心中有願神即靈,
能遂眾願名極樂,極樂世界在今辰。第四十二課 道 化 萬 物
題示:老子在本課講的是宇宙及天地萬物之演化經,由一演變到三,然後衍生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天地萬物。
道生一,
無名的大道,虛而且靈,寂然不動,沒有極性;鴻蒙未破,無陰無陽,故稱無極○;系本寂之體——本寂非死寂,寂而孕生機。
本寂道體不能永遠處於虛靜狀態,它的本智之功,因緣具備之時即變而起用,無極而太極⊙,化為混元一氣——宇宙元始造化能先天之「炁」,宇宙正氣,或曰統精神與物質為一體(心物一元)的大宇統一場能,亦即道生一之「一」——元始祖氣(炁)。
一生二,
萬物歸類於五行,五行衍源於陰陽,陰陽合抱於太極。
太極混沌之氣(炁),一分為二,陰精與陽氣,看看太極圖便知。精氣之間可以相互生化,精可化而為氣,氣能聚而為精,精則凝而成形。
二生三,
精化為氣,氣聚為精,精凝成形,之所以化,之所以聚,之所以成,皆賴老三「神」的指令!其實老三實為老大,不過它帶頭體道,甘處謙下,默默無聞。
《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天命元神,道之代表或特派員,具體之道,它超乎陰陽之上,懷抱大宇宙的無窮消息,按大道編製的指令而斡運陰陽,化裁五行,衍生萬物,宇宙才得以欣欣向榮。
三——三才,形而上之三才精炁與神,形而下之三才天地與人,宇宙中三個最具造化才能的東西。
三生萬物。
道為萬物之本原,德為萬物之本性。神即德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
神——虛靈大道的代表或特派員!萬物有靈——萬物有神!
《易》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十處打鑼十處在。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繁衍,江山代謝,皆系神的功能。
宇宙元氣流轉,氣聚精凝成形,與有生命信息之神結合,便化而為有機生命物——眾生及人;如與非生命信息之靈結合,即凝而為無生機之物,如泥土沙石。
據傳一些在深山老林獨修枯禪者,見地不精,理法不當,終致神昏識泯,魂飛魄散,生機斷滅,不但未能明心見性,反而化為泥土沙石——只修性而不修命者,獨修枯禪者,當引以為訓!
神令炁聚、精凝、成形而化生萬物——精氣神三生萬物。鍾離、呂祖釋之曰:一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體用不離於陰陽,造化皆因於交媾,萬物於此生焉,宇宙從此就鬧熱起來了。
萬物負陰而抱陽,
萬物都是在天道的代表「神」「靈」的指令下,由陰精陽氣二物交媾而產生的,故萬物莫不負陰而抱陽。
《周易參同契》曰:「物無陰陽,違天背元。」故此形而下之陰陽結構,是宇宙及宇宙萬物的根本結構——最初結構與最終結構!
沖氣以為和。
對有機生命物而言,陰陽交媾形成一個生理太極體,並由不息之機的神主持之,但還須得到宇宙沖和元氣的滋養,以調和陰陽,生命體才能和諧沖融,成長壯大——修成不壞法身時尤其如此!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侯王以為稱。
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轂的稱謂,但侯王們卻以它作為自己的稱名,以表和氣謙下。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有些事情要先「損」而後才有「益」,譬如有道的明君如唐堯虞舜,先常責己謙讓,後則百姓自然來歸;也有不道的帝王如桀紂之類,先以天下財物益己,施行暴政,後被天下百姓打倒。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道化萬物,吾人亦為大道所化,並遵道而行。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只有受到教育之後才能知之;我亦因此而施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如果教育的方式不當,只知增益知識,受教者自認為有半灌水而高傲,好為強梁,那就糟了——須知強梁者不會有好的下場!
吾將以為教父。
我則教人的第一步,就是日損其欲,謙虛守中,以全沖和之德。
詩 頌
1
道自虛無生一氣,一氣流注天地間,
聚則成形散則無,有無相生自循環。
2
萬物負陰而抱陽,全賴沖和氣滋養,
損之益之自知之,不損不益不久長。
3
道生天命謂之性,性生生命謂之神;
陰神陽神與識神,離開炁氣不靈明。
4
大道無言丹有術,杳冥之中真人顧。
回視當日混沌時,走盡人間陰陽路。
5
道體沖虛虛為用,宇宙事物道為宗;
時時處處道為懷,上天下海無不通。
第四十三課 至 柔 至 堅
題示:老子在本課講「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一位旅居過國外的老人說:在國外,孩子跌倒在地,大人不會去攙扶;尤其是猶太人,一定要等孩子自己爬起來。看來老外比國人更懂得老子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無為之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譬如水與空氣,可以在堅硬的物體裡面自由馳騁。
天下即吾身之天下,身內沖和元氣至虛至柔,升降出入,周轉不息,無為而無不為。
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無有之虛,入有有之體,則細無不入,以其虛而無為也。可見虛無之用,用無窮盡;無為之益,益無涯際。
氣機之周行無礙,行所當行,止所當止,自有虛無元神無為而為之。如讓識神小聰明有為而為,東導西引,容易擾亂氣機,反而不妙。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有言之教,增益智識,矜能好為——好為則易敗。而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一切順其自然之理而為之益,無主觀強為則無敗,是有言之教所趕不上的。
世人習慣於有為法,有板有眼,眼花繚亂,有為而有以為。一但進入無為境界,神自靈明氣自運,六神無主——自有元神做主,無為無不為,反而不習慣。如此不可思議之妙境,是後天有為法門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詩 頌
1
至柔之物馳至堅,有如水滴石也穿。
凡事不必爭高下,退後一步自然寬。
2
宇宙萬物水至柔,上天下海任自由。
石中之王花崗石,水滴石穿石低頭。
3
無為之益無涯際,有為之功倍苦辛。
不言之教法自然,自然之道融古今。
第四十四課 知 足 不 辱
題示:老子在本課中教導我們,凡事要站高些,看透些,應知足、知止。
名與身孰親?
名揚天下好呢,還是長生久視好呢?
有形有名的色身,與無象之相的法身,兩者誰與我們更親呢?
身與貨孰多?
要命不要錢呢,還是要錢不要命呢,兩者都要行嗎?
出世法身的清凈無為,與入世色身的榮華富貴,你對哪一個更多加關照呢?
得與失孰病?
獲得欲想得到的東西當然好,失去了算是倒霉;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無中生有而見元神,有還歸無而煉神還虛,得失之道,即太極返無極之道矣!
是故甚愛必大費,
所以越深愛己之色身,養生理法不當,山珍海味不斷,反而落個「三高症」,等到去醫院挨大棒子敲吧。
吾人愛其色身,更愛其法身,當費心時就費心。
多藏必厚亡。
財粗氣大,趾高氣揚,結果搶匪才去,綁匪又來。
色身當養育,法身更應培育——不培育必得而復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者樂,知止不辱,凡事適可而止,如此則心安寧,身長存,樂乎哉!
養育色身,培育法身,其中火候法度,有為無為,皆有聖度,無過不及,方是益養身國之道。
詩 頌
1
有言生命誠可貴,又言愛情價更高,
不識長生久視道,到頭兩般皆得拋!
2
身被物牽物奴隸,心為境役境俘虜。
座上官變階下囚,堂前燕子倚新主。
3
太極判而陰陽生,陰陽分兮善惡出,
禍福於焉相往來,有人笑兮有人哭。
第四十五課 大 成 若 缺
題示:本課老子講了許多利弊相對的道理,惟有清靜為天下正——無為之道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成就了宇宙的大成之道,也還有不足之處,如太陽雖亮,仍有黑斑;月亮雖圓,一會又缺;山過於高,海過於闊……但其功用永不窮竭。
就修真證道者而言,真大成就者,看起來「頑而且鄙」;只因他智而不使,慧而不用,舉手投足,「愚而且笨」;然而一旦機緣成熟,遵道行也,功無不竟,事無不成。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成之道又像似盈滿了功德水的窪谷,流為瀑布,匯入江海,蒸為行雲,化為滋雨,益養萬物,功用無窮。
德高功就者,靈知在心,真知在腹,無字天書在手,虛懷若谷,出世入世,應用如如。
大直若屈,
虛無大道最為正直無私,其道化萬物之時則可折可屈。
真得道者,直心是道場,入世處事,隨緣而應,無可無不可,仁者無敵人。
大巧若拙,
大道巧制萬物,又不見其巧,反顯笨手笨腳,鬼斧神工,令人生畏!
道者隨遇而安,隨緣放曠,不事機巧,看似行動笨拙。
大辯若訥。
大道化物,琳琅滿目,事實勝於雄辯,從不夸夸其談,炫耀自己成就。
道成德就者,其本來面目,大智若愚;身在凡塵,心在聖境;無分別意,無是非心;冷眼旁觀,笑看變幻之風雲,變來幻去皆不出掌心,何須口舌之辯——乃不辯之辯的大辯矣。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不能勝寒,聖人推崇的清靜無為——寒熱自均,為天下人應走之正道。
道成德就,清靜無為,人天合一,天人一體,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天熱與之俱熱,天寒與之共寒,四季如春,四季一身;入世則看破世事,放下得失;出世則隱顯自在,來去隨心;真享大自在也——心自在,身自在,業自在,無不自在!
詩 頌
1
大成若缺用不弊,大盈若沖用不窮,
靜能勝躁寒勝熱,虎從巽風雲從龍。
2
大成大直大巧辯,若缺若屈又若訥,
大智若愚非傻瓜,任運隨緣樂洽洽。
3
委曲求全道者志,聖人抱一天下式。
任憑境風吹識浪,心中無事真無事。
4
天地不言萬物成,聖人不言教化行。
與道為一法天用,無為之益益不盈。
第四十六課 天 下 有 道題示:上一課講清靜無為之益,老子本課接著講多欲有為之害,強調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上古之世,有道之君,無為而治,國泰民安,女織男耕,人民安其生,樂其業,牛膘馬肥,走後大糞成堆,正好作為肥料以滋養田疇。
吾之身國,得道者心清性靈,一氣混然,性命和融,葯苗自孕。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中古以下,及至而今,天下無道,侯王們爭鬥不已,郊外都是戰馬,隨時準備打仗。
無道則心性不定,終日盤算,妄馳不停,必氣機紊亂,靈藥不生。罪莫大於可欲,
互相殺伐,死人無數,田土荒蕪,民不聊生,罪過都是由於過分的貪慾造成的。
所以不明道理,欲求長生者,必適得其反,反而害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諺云:「人心不足蛇吞象。」過錯皆因慾望膨脹,欲貪那些得不到的東西而成。
為此者當管束其心猿意馬,不令外馳,降服其狂心妄性,返觀內照,以養我之汞,固我之鉛,時至功成,靈丹妙藥,不得而得矣。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有自知之明者,知足知止,常足常樂矣。
虛靜而不欲,空靈而知足,方合大道本旨,浩然常足焉。
詩 頌
1
天下有道馬以糞,天下無道馬悲鳴!
將軍本職國之盾,不許將軍見太平。
2
慾壑難填自古然,吾自無欲邪難侵。
心息相依萬緣歇,安然一覺到天明。
3
知足常足終不辱,知止常止終不恥。
天道惡盈盈則溢,未有強梁得好死。
第四十七課 無 為 而 成
題示:老子本課講得道者的智慧成就,聖人境界,不為而成。
不出戶,知天下;
修道至性真心明,「道眼」開啟,智周萬物,無幽不見,洞觀無礙——觀天下事物如在掌中。
不窺牗,見天道。
天道雖然微妙,此時也無一毫障蔽,在恬然虛靜的道境中,即能窺見道化萬物之奧與妙。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身外求法,乃外道也!」向外馳求,朝山拜廟,利令智昏,去真性日遠;情塵日厚,心境益暗,真知愈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所以聖人淡然無欲,不事於物;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內明則外無不知,心虛則無物不暁;道備德化,一切順其自然則事無不成。
詩 頌
1
常言道者不出門,屈指能知天下事。
與天為一天在心,人天相通大慧至。
2
「一目了然」弦外音,「道眼」通達古與今,
隱顯虛實「一目」了,常人不識碗是金!
3
天道行先人道行,人道全處天道靈。
時時痛飲長生酒,杯杯醉倒過來人。
第四十八課 為 道 日 損
題示:老子前第二十課講「絕學無憂」,今講「為道日損」;此課承接上一課講日損之功,無為之德。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做學問者,後天知識應日益增長為尚。修大道者,正好相反,須灰心泯智,才能深入靜定,定而生慧,故宜減損之。
為學是有為法,法門眾多,多多益善。為道系無為法,無為才能無不為——大有為。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泯滅情智,心境兩忘,復又減損之。如此損之又損,私慾盡凈,性光朗徹,智慧生起,百用百靈:以之治身,身無不康;以之治國,國無不寧。「我無為而民自化。」民果自化,則無不可為之事矣。
連無為都無為了,就進入虛極靜篤之高深道境了。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所以侯王要想天下人歸服,首先己自無欲,不無事找事,則民自來歸。
只有在無為的靜定中,靜極而動的先天元陽真氣發動,才能深入臟腑、骨髓,對色身進行脫胎換骨的徹底改造,升華吾人的生命體至更高的健康層次。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慾望滋張,無事找事,擾民失心,無不恨之,必眾叛親離,天下將歸別人矣。
「有為般般講,無為處處新。」有為法門的基礎系後天之氣的生物能,能級有限,有為而有以為,不能對它期望過高。
詩 頌
1
為學日益有為法,為道日損無為道。
無為即是大有為,有無分寸有竅妙。
2
今言求學在積累,古言修道貴減除。
細數古今得道者,靈台心鏡無一物。
3
訪道求師不辭遠,走遍名山與古廟。
道聽途說終是淺,在家修道真修道。
4
真修訣竅兩個字,堅持堅持再堅持!
一門深入深深入,攀上高峰迎朝日。
第四十九課 聖 人 德 善
題示:老子本課講聖人的不言之教,有教無類,故無棄人。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之心,至虛無我,復乎性善而已,故無一定恆常不變之心愿——以滿足老百姓的想往,作為自己的心愿。
道者無偏頗、世欲之心,心神也不偏袒五臟六腑之某一臟腑,以它們的需要而協調其間的陰陽平衡。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聖人復乎性善,對於善良之人,聖人固和善地對待他;不夠善良者,因聖人也和善地對待之,彼將為德所感,亦將化而為善,這就叫做「德善」——善之德行。
臟腑功能善佳者,心神當調理之;功能不夠完善者,心神更要協調之。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至誠待物,對於講誠信的人,聖人固信任之;對於不夠誠信的人,因聖人亦以誠信對待之,彼將為德所感,從而變得誠信起來,這就叫做「德信」——信之德行。
《黃帝內經》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主焉;若心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主神明,下信上傳,上信下達,十二官各司其職,身國則國泰民安。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聖人走遍天下,見世風日下,只好辛勤地是處講道、傳道,為老百姓充實精神食糧。
心神在身中,日夜不停地為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操心不已,以保持身國的健康與安寧。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老百姓則注目而視,傾耳而聽。聖人以童真之心,德化天下之人,以期不言而信,無為而化,則天下無不可教之人矣!
諺云:神如君,氣如民。心主神明,身國安寧,聖君百姓,普天同慶,同慶虛靜……霹靂一聲,虛空震動,身內生身——聖嬰產矣!
詩 頌
1
自古聖人無常心,總以百姓願為心。
其實聖心即常心,天道無為隨緣心。
2
聖人之心空且靈,空靈不怕入紅塵。
善與不善大度容,道者行之德善行。
3
聖人之心虛無我,無心教化無為化。
無私無欲一靈童,攜德帶信走天下。
第五十課 出 生 入 死
題示:老子本課講生死大事。十有九成的人都難以把握住自己的生死性命,只有十分之一的善攝生者——真修大道者能脫離死地,而長生久視。
出生入死,
先天的生命本性是不生不滅的,後天的生命現象是變來變去的,我們的具體生命乃是:不生不滅的生命本性與變來變去的生命現象之辯證統一!故生非真生,生而又死;死非真死,死而復生——生之時似乎即走向死之日。唯有道者,反其道而行,能自主自己的生死和性命。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反觀世事,能夠活到無疾而終,壽終正寢者,約有十分之三;非壽終正寢而死者,也約有十分之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吾人在日常生命活動之中,花天酒地,乃至犯奸走險,不計後果,把自己置之於死地,而至橫死者,亦有十分之三。
只有十分之一的修真悟道者,有望超越生死,自主性命。
夫何以故?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不能自主自己的生死性命呢?
以其生生之厚。
是他們不懂養生真道,首在養育性真,而不僅僅是用膏粱厚味來滋養肉身——越用這樣的過分「營養」來保養己身,越是壞事,恰好走向反面。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聽到真善於養生者們說過,聖人靜而養性,動而養身,不與物競,物必不與我爭。如兕虎、甲兵,行動有域,動靜有時,苟能避其域,省其時,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避之可矣!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如此則犀牛有角無所使,老虎有爪無處抓,兵器雖利無其功。
夫何以故?以其無死地。
這是什麼原因呢?修道有成,善於攝生者,不置己身於傷性害身之死地而已矣,豈有它哉。
詩 頌
1
生老病死常人道,超越生死道者道;
玩弄聰明找死道,豁然大悟逍遙道!
2
太極金丹系道種,靈胎嬰兒乃道心;
金丹不金心不靈,枉來娑婆混一生!
3
戰爭終歸無勝者,殺人一萬損三千。
侯王自算小九九,不識天道大算盤。
4
九死一生比例殊,修真證道無坦途。
養生反而戕性命,假糊塗兮真糊塗?
第五十一課 道 生 德 畜
題示:老子本課講道化萬物,萬物莫不尊道貴德……並講到了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為萬物之本原,德為萬物之本性。天地萬物皆由道而生,賴德而養,道德之功由物形而顯,因四時氣勢而成。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生德養,所以宇宙萬事萬物沒有不尊重道而貴重德的。
道之尊,德之貴,
道之所以被人們尊崇,德之所以被人們寶貴,因它們不是稟命而得;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稟命而得,得而必失;而是自然如此,如此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所以道生德畜萬物,既以春風和氣生而長之,又以夏秋生氣德而畜之,生長發育,成熟壯旺,生養愛護,德行大也哉。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萬物生之長之,大道並不不據為己有;培養成熟,也不居功歸己;成為可用之才,讓其自作主張,任隨發揮其用;這就叫做玄玄之德。
詩 頌
1
無位而尊道之尊,無名而貴德之貴;
德就道成成就日,萬歲萬歲萬萬歲!
2
道生德蓄物成形,尊道貴德育性靈。
道成勿秘弘大道,道德成林大道行。
3
君子之德德報怨,小人之行怨報德。
道生天地賴德養,德被萬物曰玄德。
4
有道無德墮魔道,有德無道是空廟;
德就道成鬼神欽,方識大道奧與妙。
5
自古聖賢多寂寞,曲高和寡識者稀。
若令時人皆通道,日月齊明不再西。
第五十二課 天 下 有 始
題示:天下母——道母,「絕對真理」;子——萬物,「相對真理」。老子教導我們「既知其母」——掌握了絕對真理,「以知其子」——就能夠把握住相對真理;接著便講了具體的理和法。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天下總有個開始——天地萬物資始於道;道為體,德為用;道為母,物為子。
經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人生之始,始於神氣,其中性靈存焉——人體萬化之母。
既知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了知道母,就可以知道她的兒子——天地萬物。
先天性靈稟賦道化之無窮信息而為母,指令神氣化育後天事物而為子。我們必須認識性靈與神氣這種母子關係。
既知其子,復歸其母,沒身不殆。
了知兒子是天地萬物,再返回去守住道母,如此則用不離體,體用不二,終身享用不盡。
了解神氣之所以化,之所以育,皆賴母親性靈所稟道賦之指令,如此則時時處處遵道而行,無往而不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要想守住道母,必須閉上嘴巴——道本無言;闔上眼睛——收視返聽,如此則終生受用不窮。
兌為口也,門系耳目。真常之道,湛而且寂——無極而極。今閉門塞兌,收視返聽,無為而化,不勞後天有為法門之辛勤矣。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相反則張口喋喋不休,開目妄視不停,則不可救藥。
若老是執著後天有為法門——「有為般般講」,一直講到唾沫橫飛,也只能在兜率宮外徘徊流連,難以登堂入室。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看見先機微光,守住這柔弱初顯之光,內明將越來越顯,越來越強。
高以下為基,明以光為兆。虛極靜篤,一覺而明,似初三新月,即守此柔和之微光,由微而著,至十五光圓,無極而太極,靈丹妙藥無得而得矣。
用其光,復歸其明,
明為道之體,光為道之用——修道光現,內光朗朗,就可以看見明亮道鄉的大好風光。
光為妙藥之主,炁乃妙藥之材,二者和融為靈丹妙藥。虛極靜篤,無得而得,得來才真,真而且靈,靈而且妙,妙而入道。
無遺身殃,復歸其明,是謂襲(習)常。
道體光明,用不離體,愈用愈亮,體愈虛明,真正承習了常道者,就是這樣。
命本自性而出,無性不為真常。葯本自靜而生,無靜不成玄妙。守此真常之道,修此性靈之光,孕育混沌之葯,則禪道雙安,心燈常亮矣。
詩 頌
1
天下有始萬物母,天然母子自相親,
塞兌閉門勤修證,內光朗然道體明。
2
有物渾成天下母,溯流尋源見母面:
「慾壑難填真該死!」,挨母教訓三百鞭。
3
得遇真人獲真知,閉目塞兌鑽杳冥,
十年八年勿間斷,大道遲早來敲門。
第五十三課 大 道 甚 夷
題示:老子慨嘆,人心不古,世道衰微,世風日下,要想光明磊落地行於大道,難啊!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我豁然想到,雖然知識不多,仍想去推行大道於天下;奈何天下人心奸險可畏,好小術而昧正道,實難也哉!
修真證道,胎產珠圓,三年乳哺,身內生身;九年面壁,身外有身;觀宇宙萬物,如在掌中。到此豁然大悟,當行道傳道,以圓滿功德!但障礙重重,常存是畏之心,而不敢放逸。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其實大道至簡,十分坦夷;大法至易,十分直捷。而民心不古,總是喜歡尋小路、找捷徑。
大道——天地之正氣,清而高,虛而靈,無為而為,無論陽關大道,或是羊腸小徑,無不通行——只有蠢人才去走羊腸小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教化衰微,姦邪行道,必以苛嚴法制治之,以革除弊端。然法制越嚴,盜賊越多;田地荒蕪,倉廩空虛,社稷危矣。
朝甚除——氣機升降,自有息而達無息;田甚蕪——心田無牽無掛,任其荒蕪;倉甚虛——虛無一竅,愈虛愈靈;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
侯王高高在上,猶不知足,虛尚浮華,耀武揚威,吃得腦滿腸肥,以至厭食。
服文采——大丹服食之後,出沒於彩雲之中;帶利劍——懷抱慧劍,斬除魔擾;厭飲食——不再食人間煙火。
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錢財貨物都有富餘,終日夸夸其談,離道越遠矣。
精氣神充足有餘,人天相應,可以盜天地之正氣,續我身之命根。如此則大道不滅,小我長存,與陰陽同德,共日月光明。反之則背道而行——行於非道,枉來這人世間一遭。
詩 頌
1
大道甚夷民好徑,總想天上掉餡餅。
良田好種無人種,倉廩空虛田蕪甚。
2
修道不離陰與陽,旁門左道費時光。
大道至簡大法易,一門深入入康莊。
3
偏愛旁門與捷徑,通天大道識不真,
到處磕頭求秘法,須知「神通本宿因」。.
第五十四課 善 建 善 抱
題示:老子在本課講,建立不朽的精神行為準則,並予以堅持,子孫後代將受用無窮;老子與孔子就是典範和代表。老子本課講了以真修為本,以身觀身……;孔子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謂殊途同歸——秦漢以前儒道是不分家的。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古之士子,皆欲建不拔之業,立不朽之功,並守住基業,不使脫離。然只有聖人建道德於天下,流功德於萬世,而澤及無窮,可謂善建、善抱者;並福及於子孫後代,祭祀綿遠不絕。
依道建精神之德則有不拔之基,獨立而不倚,中行而不殆;否則有形有質,雖高如泰山,猶有崩頹之患。
始終守中抱一,方無離道之時。道成,性光朗徹,神氣充足,不隨物變,不為數遷,道立於己,化及諸人,是以成長子孫而萬世不絕矣。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故有志之士,依道建德,身體力行,持之以恆,他的德行將是真實不虛的。
此無為自然之道之德,修至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道即身、身即道,則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欣矣。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帶領一家人修持,必道高德厚——「積德之家,必有餘慶」。
家——虛無妙竅,以純和之德修之,採外來靈陽之氣,煉內里真陰之精,綽綽有餘矣。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帶動一鄉人修道,則德風吹拂,德光長朗。
內修於己而不墜,外及於人而不忘,彼我連為一體,德水長流不絕。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舉國人都來修道,這個國家必君臣同心,國泰民安,人民從物質到精神都很豐富。
修之於國,鍊氣化神,身內生身——真正長生不死人現形,己之宿願,師之囑託,皆須在此階段完成,可謂道成德豐矣。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使天下之人都爭著修道,道德之光將普照天下,如此則天下太平矣。
修之於天下,煉神還虛,還虛合道,道成德就矣。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
故人與人比,家與家比,鄉與鄉比,
道者以己身與人比,當為人之榜樣;己家與人家比,堪為別家之楷模;己鄉與他鄉比,應為他鄉之表率。
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國與國比,以天下人比天下人,比誰修的道更高,德更厚,天下還會不太平么!
如此德風勁吹,天下皆然,隨風而化,真無為而無不為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我何以知道天下如果都來修道將會如此哉?就是用這種比較的方法。
回顧遵道建德之路,無非從靜而入,至動而取,依時而煉,克始克終;從有至無,無中生有,有無之間,斡旋道機;順其自然,日久功深,時至功成,無得而得。得道之後,弘道傳道,道光常明,德水長流矣!這就是善建、善抱者積功累德的基本過程。
詩 頌
1
修之於身德乃馨,修之於家道乃大,
道德之光普照日,老子天上笑哈哈!
2
善建不拔因善建,善抱不脫因善抱。
勤修大道勤修德,道高德厚光不耀。
3
觀有觀無在於觀,觀人觀物亦觀天。
子曰知止而後定,定照不離止與觀。
4
作惡之家有餘殃,積善之家有餘慶,
修心煉己家和諧,德風吹拂慧光生。
5
善言入耳育道根,善德醍醐似甘霖。
真水沸騰真火旺,此真真外更無真。
第五十五課 含 德 之 厚
題示:本課言真善建善報者,首先以身觀身,修養精進,德行深厚,有如赤子——童心是道。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善於益養己身之精氣神,使之豐富而純真得有如天真赤子,自不被外物所惑所傷矣。
真欲修道至長生久視,首先必須實實修至返老還童而道高德厚,才有資格談論「性命雙修」以自主性命。
毒蟲不螯,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赤子天真淳樸,毒蟲不會傷害他,猛獸不會抓害他,攫鳥也不會來搏擊他;如印度的「狼孩」就頗為典型。
古人曰:忘於物者,物亦忘我。赤子——道者之心,心既無機,故物亦不以機心乘之。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赤子筋骨看似柔弱,而握拳緊固;還不知道男女交歡之事,而陽物卻堅挺無比;精氣殊旺之極者矣。
有心即落後天,後天之氣——生物能用事,有為而有以為。無心則先天顯、元氣(炁)生——生物「原子能」起用,「精之至」也,非後天氣之氣用所可比擬。
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
赤子雖整天喊叫,喉嚨也不會嘶啞,因其氣和血充已至極者矣。
先天元氣(炁),神氣(炁)一體,系高智慧能量,無為而無不為。由此可見,後天與先天,氣與炁,能級迥別,效應懸殊。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養生在養氣,養至氣和,氣和心平,心平氣越暢,這就是常道運化自然養生之規律。了知此規律也就明白了益生。
性命會合,神氣(炁)一體,遵道而行,無為而為,通體光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知道益生,則終生吉祥,心想事成,氣盈體強。
通體光明之光,乃九色祥光也,不但強身,而且生慧。但勿起心動念,念動則耗。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後天任何事物,壯大至巔峰狀態後便趨向衰老,這就叫做「不道」——似乎不合乎生生不息之常道。這個物壯則老的「不道」規律,早已存在了,只有修道有成者能逆行而扭轉之!
修道,就是修身立命奪造化生殺之權,鍊氣歸神得長生不壞之道,顛倒而逆行之,扭轉「物壯則老」這個一貫的「不道」規則。其理其法就是鍾離、呂祖創立的金丹大道,小而試之,祛病延年;大而用之,長生久視。
詩 頌
1
順則生人逆成仙,耳朵聽得起老繭。
回歸赤子精氣盛,始知大道有正傳。
2
物壯則老不道存,顛倒逆修造化生,
精足氣足神亦足,返老還童不用爭!
第五十六課 知 者 玄 同
題示:老子本課講了真知正見者的玄同境界——和光同塵,及可貴的中和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善養生者,先須見地分明,還得親加實證,以示此道不虛。所以有真知正見者,不愛夸夸其談;愛誇耀的人,真知正見甚少。
證道修行,邊修邊行,必深造自得,其中之奧妙深機,真是妙無窮而言難盡矣。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
聖人涵養於心,緘默自守,不尚口舌之爭辯,不事耳目之玩弄,不讓鋒芒之外露,心體湛寂,無紛亂雜想,
要之,內固以塞其兌,外固以閉其門,即收視反聽,內外能固,常挫其有為之銳,心平氣和,解其心意之紛,則身國泰定矣。
和其光,同其塵,是為「玄同」。
和光斂耀,同塵混俗,物我一如,妙契玄微,此謂之「玄同」。
如此則一氣流通,性光朗然,竅明而慧生,居塵而出塵,了知道一生三,三生萬物,變化無窮,又復返一,歸於混沌,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聖人和光同塵之玄同境界,超然物表,既即而不即,似離而不離,
玄同道者,與天為一,一視同仁,未嘗親人,亦未嘗疏人。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淡然無欲,不起功利之心;超越生死,不存利害關係;
不趨利,故利不可誘。不避害,故害不可惕。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對於王侯貴位,視之如敝履;聖人被褐懷玉,何賤之有。
不阿勢,故貴不可尚。不厭貧,故賤不可加。
故為天下貴。
其玄同境界,不在清、疏、利、害、貴、賤之間,此其所以為天下貴也。
總之,玄同道者,與道為伍,超然於萬物之上,與德為鄰,深入於萬物之中,故為天下之貴。
詩 頌
1
知者不言道者言,言者不知小人知。
塞兌挫銳深閉門,和光同塵學聾痴。
2
得道之人不言道,道之出口淡無味。
有道無道惟自知,與俗沉浮愚如醉。
3
玄同境界越親疏,到此方稱大丈夫。
大辯若訥默如雷,任人當作牛馬呼。
第五十七課 治 國 之 道
題示:無為之道用之於政治,就是以正治國;如此則無不治矣。重要的是「我」(侯王、長字型大小)要帶好頭:無為、好靜、無事、無欲!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清靜為天下正。」以正治國,任人唯賢,行無為之道;外敵入侵,保家衛國,則以計謀用兵;不擴疆拓土,只是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國富民強,天下人自來歸順。
以正治理身國,正心誠意,棄絕妄想,行無為之道,性朗神清。以奇用兵,有為法興,即遵道而行,使先天炁藏,後天氣伏,終功成事遂,性命雙修矣。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我怎麼知道,可以不用有為法,而取得天下呢?就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先有為以積精累氣使成真,內真則外應,則天人合發,盜機逆用,天為我用而成聖。此乃修真合道,道為我用的基本程式。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忌,謂禁而不敢作為,諱,謂畏而不敢言說。有為有作,法令嚴苛,人們敢怒而不敢言,老百姓卻越來越貧困。
積精累氣以修身,忌諱意念搬弄,傷精耗氣,氣虧血貧。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們手中的利器越多,強者為王,遇到不滿之事,就可隨便殺人,致使國家越來越混亂。
人們喜歡玩弄己之有為小聰明,往往弄得氣機逆亂,渾身不得安寧。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人們爭相鑽研新奇智巧,奢侈品不斷地製造出來,致使人心狂亂。
常人昧於正道,喜歡神通異能,正所謂:「世人好小術,不審道淺深。」長此下去,易入左道旁門,乃至邪門,誤此一身,豈不可惜!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制定的法令越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貪官污吏,強盜賊人也越多。
須知,神通異能及各類法術,修持時耗損內能,使用時更加耗能!這類人到後來,往往弄得自身雞犬不寧,乃至早夭。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所以聖人說得好:我不好大喜功,而且多做對人民有益的事,人民自然會感化;我愛好清靜無為,不尚爭奪,則人民自然會走上正道。
故以正治國——治身,神氣充足而自造自化,性清神朗則智慧自生。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我不無事找事,浪費資財,則人民自然會富足起來;我無奇思怪想,非分慾望,不奢侈浪費,則人民自然純樸。
智慧生而悟境開闢,大道通則無所不通,與天為一,天為我用,得大自由而享大自在矣。
詩 頌
1
人民淳樸性好靜,就怕上頭出昏君,
好大喜功奇想發,害苦天下老百姓!
2
天下本來無多事,聰明人出是非生;
世人越來越聰明,法令滋張盜賊興。
3
不尊天來不敬地,聰明人出歪主意,
挖斷地脈塞地竅,子孫何處求生計?
4地球母親淚洗臉,而今乳汁盡污染!
天作孽兮猶可違,人作孽兮必兇險!5
挖完煤炭盜石油,刑令難上巨盜頭。
掘盡金銀銅鐵錫,今又抬頭望月球。
6
搬精弄氣傷身體,正心誠意國長存。
念頭起處即滅處,無為自化自靈明。
第五十八課 禍 福 相 依
題示:老子上一課講了有為之害,本課則講無為之法,以及禍福相依之理,無為而治之道。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掌權者政令較為寬容,且以勤儉治國,人民則質樸有餘;
道者混沌養真,杳冥養神,如此則虛而靈,空而明。其道也常悶悶無我,神朗心寧;其氣也即通貫融和,心不擾動,是謂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如果政令比較嚴苛,人民則不加理睬,乃至奸詐日興。
做不到悶悶無我,而總是察察惺惺,心常擾動,氣則散而不和,求安而反遭亂也。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壞事中孕育著好事的萌芽,好事中也埋伏著壞事的根苗。
正所謂禍者因求福而至,福者為防禍而得,我能常悶悶無我,無求福之心,禍則無門可入。
孰知其極?其無正耶。
不管則散,一管則亂;求福招來禍殃,因禍反而得福……,誰知道此終極原因為何呢?還是俗話所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吧,哪裡去找正確答案啊。
修道的終極目的,應是離苦得樂,樂天知命。正確的理法乃先命後性,終性命雙修;始終修持自己體內的精氣與神,無須外求——此真真外更無真!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過了頭就走向極端,善過了頭則變為妖邪,對此,人們迷惑不解已經很久了。「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斯之謂也!
一些人見地不明,理法不正,走向左道右門,乃至曲徑,難以自拔;他們原本欲趨正道,卻走入旁門;雖恃善心,卻行恃妖孽,可不悲乎!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所以聖人之君規行矩步,顧全大局,不露鋒棱,不傷他人;清廉其德,不苛不刻,使民自化。
真修道者,矢志不悔,生死寄之於天,形體忘之於地,身心合一,人天合一,不可劌分。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梗直其行,物得其所;含蓄其光,不耀鋒芒;如此而已,豈有它哉。
方者,道之機;廉者,道之統;直者,道之體;光者,道之用。全此四者,無道不成。
詩 頌
1
其政悶悶民淳淳;其政察察民缺缺。
聖人慈光普照處,萬物逢春皆自得。
2
福兮福兮禍所伏,禍兮禍兮福所依。
老子說後兩千年,屈指幾人識樞機?
3
混沌養真冥養神,邪正不分爐鼎傾。
無想無求禍不入,胡思妄想妖孽興!
4
龍虎鼎爐真動聽,陰陽琴劍泛妙音。
魚與熊掌難兼得,追奇逐異異禍生!
第五十九課 治 人 事 天
題示:老子在本課第一次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嗇」,乃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外行王道、內修聖德的聖人之君,治理人事在於順應天理,凡事從儉,嗇以養德。
「天人一氣本來同。」治人之道,即事天之道。能盡人事,即合天道;民安定則天心一。理法莫若嗇——莫若儉;儉則妄念不生,內氣不耗矣。
夫為嗇,是謂早復,
儉而行事,嗇以養德,就是儘早復還真性——天理良心。
妄念不生,內氣不耗,儘早復反元陽真氣,並寶精裕氣,是為要妙。
早復謂之重積德;
儘早復還真性——天理良心,就叫做反覆積功累德。
復反元陽,寶精裕氣,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反覆積累功德,性德日厚,物慾消融,就沒有超越不了的關口。
重積乃德,則金水流通,玄竅光明。玄竅一通,無竅不通,且百脈和順。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攻無不克,超無不越,德業越厚,了無涯際,功德無量,無量功德。
玄竅光明,百脈和順,即入湛寂之鄉,物我兩忘境界,莫知其極,則能無中生有。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功德無量,無量功德,如此則天下歸心,就可以有國家讓你治理。
湛寂到極處,自然無中生有,玄妙竅現,玄牝體立,氣機自然生生不息矣。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一個國家有了儉而行事,嗇以養德之道德根基——天理良心,以正治國,就可以長治久安。
玄牝體立,氣機生生不息,則氣足神旺,身國則可長治久安矣。
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就叫做根也深,柢也固的長治久安之道。
治國之道,亦是治身之道——以之養身,就是長生久視之道。
玄竅成,玄牝立,性光朗,神氣旺,如此則長生久視之道得矣!
詩 頌
1
治人事天莫若嗇,從頭到尾重積德。
治國治身同一道,長生久視德者得。
2
禍福總與德相關,避禍就福修德善。
道德通天命根固,長生有柢不用盼。
3
天地無私日月明,德重道高鬼神欽。
生機勃發自造化,日新日新又日新。
第六十課 大 國 小 鮮
題示:老子本課講無為之德,德被眾人,眾德交歸。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大國,應以安靜無擾為主,如像煎炒魚肉一樣,不宜勤翻,以免糜爛;如此則民自安居樂業,民強則國富。
治理身體這個大國,應以虛靜為主,令沖和之氣自然流注;切忌胡亂作為,主觀亂導亂引。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侯王苛政虐民,災害頻至,民受其殃,乃以為是鬼神為厲而傷人,實為人君不遵道理而強行所致也。若以道德君臨天下,則和氣呈祥,雖鬼有神功而不能為禍為害也。
遵道以行,則真氣氤氳,性抱住命,命孕於性,而性命雙全。如此,我無心則鬼神難測矣。
《唱道真言》:「皆因真陽一散,陰氣用事,晝夜身中,鬼神為害,不論睜眼閉眼,看見鬼神往來……不敢靜定一時。」只修性不修命者,或先性後命者,鉛不制汞而汞火亂飛,故致幻影重重,不可收拾。吾人當因以為訓!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不是鬼不想使用其神功為禍為害,而是其神功為和氣感昭,化害為益,不禍害人,而能佑人。
《管子·內業》:「凡物之精,化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行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名氣。」——宇宙之正氣!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鬼也吧,神也吧,在正氣存內的道者面前,不但不傷,反而能佑之。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亦即不是其神功不加禍害於人,是由於聖人之君乳哺百姓,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凶,協和而致福,而不會禍害人。
《莊子·知北游》:「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道高德厚者,與聖人一樣,和有形生命與無形生命都能和諧相處。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鬼之神功與聖人之君的和氣,兩者不相禍害,所以鬼神之德與聖人之德交歸,必造福於民。
只有積功累德,才能交通鬼神,而和諧相處;所謂陰德伏鬼,陽德伏人,德真伏神,德高成仙。正如紫陽真人詩中所述:「但將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可謂道高龍虎伏,堪言德重鬼神欽。」
詩 頌
1
無為而治無不治,無言之道道長存。
風雨雷電湊熱鬧,青天無語日月明。
2
不要斷無要真無,真無生起真智慧。
身朽已去道何存?有我方躋仙佛位。
3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身國則命為先。
勿犯修行第一病,虛極靜篤啟玄關。
第六十一課 大 國 小 國
題示:老子本課講大國小國和平相處之道。大國責任更為重大,宜以處下為尚——為當時春秋諸國侯王們開出的一組良藥之方。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大國者眾望所歸,宜擺出甘居下流之處的樣子,以期無所不容。
我身即天下,亦分大國與小國。大國者上丹田元神,小國者下丹田元氣,兩兩相交於玄關妙竅,以混沌神氣,孕育靈丹妙藥。
天下之牝,
安處於低洼之地,天下眾流於此交匯,因虛而能受,如天下生生不息之牝也。
下丹田為牝戶,元氣潛藏之所,小國之都。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牡動而牝靜,靜而能孕育,牝性的孕育功能勝過牡性;治國與修身皆應以清靜為基礎。
牝戶靜中一動以產真鉛元氣,鉛能制汞,使汞火不飛而孕育靈液。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故大國以實力佔領小國,當然可以取得小國。
上丹田大國木液下流而入下丹田,採取元海金水之氣,以神氣和融。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小國服從大國,也可得利於大國。
神氣融融,氤氳迴旋,河車搬運,運轉周天,入上丹田進行乾坤交媾,以烹以煉。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所以說處下就可以取利,也就是說處下定能獲益。
「乾坤交媾吧,一點落黃庭。」——在黃庭內院,溫養沐浴,孕育道胎。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大國的目的不過是兼并小國後,就人多勢眾,以成其大;小國不過想為國人做點事,以期分得大國一杯羹。
上丹田大國元神乃煉丹之主,下丹田小國元氣系煉丹藥材,欲煉還丹,二者不可缺一。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大國與小國,各自都能使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但是大國以處下最好。
「有效無效,神光下照,日久功深,好消息來報。」一旦兩國統一,神氣和融,丹產珠圓,身內生身,長生不死人——法身顯像,則「我命由我不由天」矣!
詩 頌
1
春秋戰國無義戰,烏煙瘴氣氣熏天。
老子藥方對症方,無賴侯王不買單。
2
以神交氣道貴下,存神養精道貴靜,
凝神聚氣道貴柔,調和神氣道貴渾。
第六十二課 善 人 之 寶
題示:老子本課講,道為善人之寶。真得道者,不但罪過得免,還可入聖超凡,故至為尊貴。
道者,萬物之奧,
大道化生宇宙,深入於萬物之中,獨立於天地之表,生生化化,與天地終,至為奧妙。
道為萬物之奧,也系人生造化之源,向上升華之光,成仙作祖之寶。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老子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故大道為善人的無價之寶。不善之人也系道之所化,也有良心發現之時,願做善事,從而求之,可以得到道的保護,所以大道無棄人。
道之為物,修真證道之人尤寶貴之。就是一般人堅持修道,至少也可益壽延年。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忠言逆耳,人們多不願聽。喜歡聽「美言」——哪怕是謊言,可以得到暫時的信任,「美言」於是就有了市場。
尊貴的行為,如樂於助人;常做善事的人,可以作為人們依仿的榜樣。
得道者努力講道弘道,身體力行,可使從者如市,道風遍拂而發揚光大。尊行此道者,可以加人一等。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對於不夠善良之人,乃至壞人、惡人,有何理由要拋棄他們呢?其實最需要幫助的,恰恰就是這些缺乏道德修養之人。
道不負人,人自遠道。同理,道無棄人,凡棄者,皆系自棄耳。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故立天子、置三卿,不足為尊貴;雖有贈拱璧、獻駟馬,不足為榮觀;不如坐修大道,清靜無為的好。榮華富貴不過曇花一現,難以長保。
天子、三公雖尊,拱璧、駟馬雖貴,與道相較,皆系身外之物,不足道矣。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古人之所以重視虛靈大道的理由何在呢?
道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古人卻對之寶貴不已,是否太傻了點啊?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虛靈大道,堅持修之,雖不能說有求必應,但總會有些收穫;有罪過之人修之,從而改邪歸正,有可能避免一些罪衍;因為如此,所以才為天下之人所珍貴。
修道有得,證道以真,與道合一,則能跳出三界,超越五行,「步雲霄,任逍遙,罪垢凡塵一筆消」(三豐真人語),天下寶貴之物有過於此者乎!
詩 頌
1
善言逆耳少人聽,謊言有市因動聽。
美言善言皆有信,美善信言在杳冥。
2
益壽延年道為寶,拱璧駟馬數難逃;
善人安貧常樂道,樂道之人逍且遙。
3
身在凡塵心在道,善與不善視為寶。
散盡珍寶求福德,福德不如功德好。
第六十三課 無 為 無 事
題示:本課講老子自己修道的深切體會,要「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報怨以德」,「故終無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為了以後的無為而無不為——大有為,當下則須有為而有以為;為了以後的安然無事,而當下須做的事儘快把它做完;為了以後進入淡而無味的道境,當下的味濃味淡都要儘快地放下。
修道在於恬靜澹泊,為無為之為,事無事之事,味無味之味,方識道之真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不管事物的大小多少,味道的或濃或淡,即使是怨尤,皆一律以德行化之。
道無法以大小多少來加以衡量,凡事皆宜報怨以德,是為行道。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困難之中有容易著手之處;大的事業由小的事情組成。
古人曰:不歸於簡易者,定是旁門;不根於虛靜者,必系左道。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
不少人「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來」。須知天下困難之事,可以從容易操作之處入手。
最基礎的,就是最高級的;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天下的大事業,應該從小事情做起。
低處起修,高處自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聖人都不自以為是聖人,無意中成就為聖人。
不知「最基礎的,就是最高級的;低處起修,高處自到」者,皆是紙上談道之人,好高騖遠之人,華而不實之人,終歸一事無成。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愛許願之人往往不還願;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做起來必然困難重重。
性命雙修大道,首先必須對色身進行脫胎換骨的徹底改造,令肢體柔和如嬰兒,成為百病難侵的金剛不壞之體。無此基礎,是難以度過三年乳哺、九年面壁之大關的!故而不要把修真證道看得太容易了!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所以聖人寧願把困難想得多些,故而最後總難不倒他。
聖人是深知修道過程的重重困難,早有準備,故知難不難。
詩 頌
1
天下難事作於易,天下大事作於細;
海樣情懷德報怨,天塌地陷如無事。
2
信有餘而習不足,終身難得道門入。
紙上覓法終是淺,悲也夫兮慨也夫。
3
道力自能除業力,信根端可拔疑根。
病即是葯葯醫病,諱疾忌醫病日深。
4
道的境界無境界,既無事兮又無為。
真得道者不言道,要有為時大有為。
第六十四課 九 層 之 台
題示:老子本課具體講了「治人事天」的具體理法,乃至入道之捷徑,以及「築基」的重要性。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子曰:「知機其神乎!」吉凶未顯而將顯,禍福未發而將發,能窺見其先機徵兆,此際極易於把持,容易謀劃;如此則是善則行,是惡則止,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既誠心修道,心為何難安?是為汞火易飛,游思雜念——心猿意馬難栓,故而難安;只修性不修命者難以避免。如命基牢固,以鉛制汞而令汞火不飛,猿馬馴服於玄關妙竅,於是玄牝體立,則升階有基,登天有路矣!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譬如脆弱的東西容易摔壞,微小的東西容易散失,早就應該想到。
神氣雖有兩相知之微意,其初機是很脆弱的,稍有擾動則神氣容易分離,以致前功盡棄。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在著手做事之前,就要預計到它的發展,以免事發時手忙腳亂;事發於未大亂之際就著手治理,可以避免無謂的損失。
倘能做到無為而心不亂,無作而意不馳,進陽火而退陰符,均能合周天之度數,滿卦內之爻象,四正沐浴,亦把握得當,則該得者自然而得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數人才能合抱的大樹,最初都是從很小的樹苗生長起來的。
紫陽真人:「但看無為為要妙,須知有作是根基。」「有作以成其始,無為而克其終。」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具有九層的高台,開始也是由泥土一層層堆砌而成的。
「高以下為基。」最基礎的就是最高級的!第一層占牢固了,第二層就自然來臨……不假祈求!只有這樣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印,才能穩穩噹噹地登上第九層高台,而欣賞月白風清妙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百里路之遠行,其起始之第一步必然是從足下始發的。
真師傳正道,特彆強調築基!基不牢如沙上建塔,遲早覆傾;故而多年才傳一訣,是為了保證你能最終修成,而不致成為夾生飯,乃至廢品。伍沖虛真人與他的恩師曹還陽就住在一條街上,歷經十九年才得到全訣,因而了道成真。柳華陽禪師亦如此,卅余年始獲全旨,終而修至究竟境界——散則成氣,聚則成形,隱顯自在,來去自由。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違背大道自然,勉強而為,就會失敗;一意孤行,固執己見,就會失去機會。
再強調一次:「有為法,敲門磚,入了門,放一邊。」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故而聖人不勉強做有違大道自然的任何事情,所以不會失敗;不固執己見,從善如流,故無有損失。
真要自有為法而進入無為境界,談何容易!不進入無為究竟,何來無不為——大有為!「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歷來如此!
故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有些人所從事的事業,經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而失敗的,實在令人深思。
許多修道者,玄關竅已開,先天氣(炁)已萌,初基已立……然終未成道。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命基不固,色身不健,也系重要原因之一。三年乳哺,九年面壁,皆系在大定中完成,若命基不固,色身不健,就會中途而廢。說好聽點曰「羽化而去」,實則是嗚呼哀哉!載道之器枯朽,不能承道,不得不去!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事情在做完行將結束之時,也要和開始時那樣地慎重處之,就不會出現難以收拾的局面。
修道尚愚不尚智——大智若愚!真證道者,「慎終如始」,絕不馬乎而自欺欺人,而是一步一印,直至道成!你真想修真證道么?你就笨一點,傻一點好——不妨裝傻也行!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所以聖人的慾望就是不要有私慾;不看重難於得到的奢侈品,則私慾自消。
子曰:「富貴於我如浮雲!」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人們願學者乃功名利祿也,不願學者無為之道也;聖人則願意學人之不願意學的無為之道。
眾人所學之有為世間法,去實為華,棄本趣末,過錯連連;聖人學道、弘道,使大家能返本還元,共悟大道,齊趨大同。
老子的陽春白雪大道,所合者稀。古之正法時代如此,而今末法時代更加如此;不如此者,非大道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自然地成長,不敢揠苗而助長。
這就是自然大道的自然之道吧,正所謂「法航本是渡人舟,有緣眾生自上船」。
詩 頌
1
事前易謀諸葛亮,事後善之亦孔明。
聖人之欲無私慾,有為無為聖者行。
2
千里之行足下始,火候要訣言難會。
為者敗之執者失,不執不失看智慧。
3
此生髮願作真人,直往九層台上行。
管它根利與根鈍,矢志修真必能成!
第六十五課 治 國 之 要
題示:老子在本課講「常知楷式,是謂玄德」。「楷式」——治國模式,法家的法治,儒家的禮治,道家的無為之治——道治。「玄德深矣遠矣」,善用於治國,「然後乃至大順」。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古時候善於治國者,都遵道而行,樸實為本,以正治國;不是使人民變得聰明多智,而是使他們解脫愚昧,歸於淳樸。
古代善於治理身國者,首使「正氣存內」,才能「邪不可干」,而不是亂導亂引,以致氣機逆亂。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人民之所以難於治理,是治國者常以自己的有為智巧,強加於民的太多。
要把逆亂了的氣機,重新予以歸元,有為法作用有限;根本大法在於虛靜,靜則無擾,諸氣自然流注無礙。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所以凡強以個人有為智巧治理國家者,國家與人民就受到傷害;
步步不離有為法者,以之律己,則害了自己;以之教人,則害了別人,難以攀上昆崙山頂。自己未找到登攀之路,把別人亦阻攔在山麓之下,害莫大焉。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不以自己個人有為智巧治理國家時,上下皆歸於淳樸,國家和人民就幸運昌盛。
自有為而達無為,無為則能無不為,方臻妙境。
此兩者,亦楷式。
懂得這兩種治國道要之差別所在,心裡就有了個清楚的治理模式。
三豐祖師:「有為是後天,無為落頑空。有為無為間,真機在其中。」能把握住有為、無為之間的分寸或聖度,就能建立起適合自己修持的楷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堅持用以正治國的模式治理國家,必人民幸福,天下太平,這就叫做「玄德」。
摸索出適合自己修持的楷式,不再走彎路,而直插峰頂,建立玄玄之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玄德」即德被國家和人民,乃至普天之下,意義極其深遠!與一般物道私慾正好相反;如果朴道風行,必大順於無為妙道之域矣。
玄德者,即得道之後,還須仗道以弘道,才能圓滿功德。圓滿之德,是謂玄德。
詩 頌
1
道不尚智而尚愚,大智若愚近乎道。
看似愚魯如曾子,繼承夫子揚仁道。
2
俗人昭昭我昏昏,機巧新時詐偽興。
返璞歸真歸何處?歸向童貞太朴心。
3
聰明治國國之賊,道慧治國國之福。
且將身國比家國,旁門小術皆摒除。
4
「以德報怨為玄德,以善濯惡乃上善。」
言淺義深似甘露,直灌道根潤心田。
第六十六課 谷 王 不 爭
題示:老子在本課講當侯王的哲學原則,或曰領導藝術、統治技術。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萬千百穀溪流之王者,是由於它樂處低下的位置,故能含納萬派而稱王。
玄牝妙竅之所以成為生生不息之門戶,和諸氣歸元之道場,以其居於下丹田,坎離交媾之處,任督往來之鄉。是以欲上民,以言下之;
所以要想高高山頂立,首先說話必須謙下和氣。
欲抽坎填離,以鉛制汞,性命會和,首先須令下丹田坎中之滿,滿而且實。
欲先民,以身後之。
要想成為頭面人物,就帶頭做善事,把榮譽置之身後。
坎中之滿——水中之金(炁),乃吾人「人活一口氣」之炁,來自先天。吾人每呼吸一次,就消耗一點……直至油干燈盡而壽終正寢。在所有養生法門中,只有道家煉精化氣小周天之築基功夫可以補足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所以聖人之君雖處高位,人民並不感到有多重的負擔;即使出現在人民面前,民自生活有遂,不會起傷害之心。
所謂補漏築基者,即構築不漏之軀也;小周天煉精化氣功成,馬陰藏象,即達基成不漏而完成築基,從此無往而不順矣。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故而天下人都甘心情願地推舉他當侯為王。
首先吐露小周天煉精化氣築基功夫者,為東晉之許旌陽真君,之後成為鍾離、呂祖金丹大道《三成全法》中,初成人仙功夫的主功。歷代修真證道者無不習之。故黃元吉真人曰:除了守中抱一、河車道路,別無積精累氣之途!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聖人的不爭之德,忘我、忘物,忘境、忘情,何爭之有;即使有人要與之爭亦不可能。
有的人具有五眼,有的人具備六通……真修真證道者,不屑一顧神通異能小術,從不與他們爭鋒。而是默默耕耘,不問收穫;功夫不負有心人,到時自獲。
詩 頌
1
侯王不爭誰與爭,名利歪風自然輕。
江海善下成谷王,吾輩引為教訓深。
2
江海能成百穀王,含納百川閃海光。
清凈泥沙排雲下,濁沉海底築海疆。
3
處下不爭道人行,被褐懷玉水中金。
廣積陰功累陰德,德被四眾德之春。
第六十七課 大 道 三 寶
題示:老子所講的虛靈大道,宏大得講不清楚,只好舉了與修道密切相關的三件寶貝稍示之;誰能把握住這三件寶貝,將功德無量!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的人們都說我所弘的「道」,大得不得了,以致什麼東西也不像。
形而上道因無象無形,大而且虛,無以喻之,只好畫○以勉強形象之,強名曰「無極」——「無極之道」。
夫唯大,故似不肖。
道的確是大得沒法比喻,孔夫子比喻為「其猶龍乎」,也只是比喻而已。
形而上道,大而且虛○,無與倫比。形而下道,乃陰陽大化之道,化生天地萬物。誰令之化,誰令之生,太極⊙是也。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勉強要說它像個什麼具體的東西,久而久之,虛靈大道也變得和大家一樣,是個具體的可愛的小東西了,那就不是虛而且靈的「大道」了。
萬物歸類於五行,五行衍源於陰陽,陰陽合抱於太極,太極來自於無極。無極○本無,太極⊙始有。無極而太極——混沌之氣,什麼也不像,但什麼都像。氣者,圈中之小點,其細也夫——套用現代物理學名詞,就叫最基本的「基本粒子」吧!
不過「氣」具生命意義,心物一體——含精神與物質為一體;相較之下,現代物理學乃現代死理學也——不敢涉及生命!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我有三件與修大道相關的寶貝經常保持著:
吾人所修的具體之道,乃金丹大道——太極真種子!老子說他修持金丹大道時,有三件寶貝始終保持著。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件名叫慈善,再一件名叫儉樸,第三件名叫不敢與天下人搶先。
一曰慈,天之元,煉己虛心,慈心廣大;二曰儉,反求諸己,篤守於心,守約施博,修道之要;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因靈覺為道之體,沖和為道之用,宜於守中抱一,不可妄動。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大慈者也是大勇者;儉樸者胸懷寬廣;不與天下人搶先,就能當晚成大器之器長。
始終守住這三件寶貝,雖年過花甲、古稀,亦能成就——大器晚成!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如果捨棄慈善,只講勇敢;捨棄儉樸,空言寬廣;不願居後,事事搶先,取死之道矣。
丟棄這三件寶貝,後果難料。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修身、治國,慈善為先。大慈者亦大勇者,這樣的兵不可敵,能戰更能守。
堅持這三件寶貝,以之野戰而進陽火,則可一箭透三關;以之守城而退陰符,溫養沐浴,滴滴歸鼎爐。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我堅持此修道三寶,遇到厄難時,老天爺也會出手相救,並以慈愛護衛之。
古人曰:雖花甲、古稀之年,只要有一口氣在,行補漏築基之功,施煉精化氣之法,以三寶內守不離,均有望重返青春,乃至返老還童,都有可能!
總而言之,人能自助,必得人助、師助、仙助,乃至天助!——「有志者事竟成矣!」
詩 頌
1
大道是個什麼樣,都像瞎子在摸象。
摸來摸去都不肖,真能摸著成器長。
2
敢為先而不爭先,還有兩寶慈與儉。
爭先者亡不爭順,懷抱三寶上九天。
第六十八課 不 爭 之 德
題示:老子在本課闡釋了上一課三寶之意,以明不爭之德,「是謂配天,古之極」。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下。
善於研究軍事者,不崇尚武力;善於打仗的軍隊,不輕易被敵人激怒;善於勝敵者,不與敵方爭一時的勝負;善於用人者,總是禮賢下士。
有為法門,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即使是下手練功僅企求祛病健身,也不能蠻幹,宜心平氣和,有的放矢,並虛心向師友請教。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以上幾條叫做「不爭之德」,亦即用人得當之意,也就是執天理以行人道,古皇治人事天極重要之道矣。
所謂不爭之德,即無為之道,亦即用人之道力,也叫做配天——盡人事以配天道。
天以無為而治,道以無為而成,玄兮妙兮,精兮微兮,天道之微妙無過於此矣。
詩 頌
1
善士不武謂配天,善戰不怒德不遷,
古言仁者無敵人,不爭之德德無邊。
2
三顧茅廬訪英賢,群雄逐鹿天下亂。
一將功成萬骨枯,從古知兵非好戰。
3
為而不爭聖人品,利而不害道人行。
尹子傳播道德經,弘揚大道第一人。
第六十九課 輕 敵 喪 寶
題示:本課講不爭之德用于軍事方面;但是老子說,這些軍事原則是某些軍事家說的:「用兵有言」。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善於領兵打仗者有這樣的說法:我不會主動進攻,而以防衛為主;不會冒進一寸,必要時則敢退一尺,以等待時機。
用兵——導引氣機。小周天神氣運行具體行工之時,過來人云:候靜中陽動,元氣氤氳,火足葯靈,河車運轉,「饒它為主我為賓」,賓隨主而行;切忌我神冒進導引。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這就叫做,欲發動進攻,必先裝作不進兵的樣子;我要打你,無須先舉起手臂讓你看見;要擒拿你,先不手執兵器;一旦扔擲投搶,將所向無敵。
玄妙機周天行功過程的初機,必須符合相應之行、住、起、止程限規則,神氣始終不離黃河正道。久之純熟,則法論自轉,乃至出現反轉,皆一切順其自然。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最大的禍害,莫過於忽視敵情;輕敵幾乎喪失了我勝敵的法寶。
如煉己功夫不純,抗干擾能力微弱,心不在焉,神氣易於散離、縱逸,就會前功盡棄。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故而兩軍對戰,悲憤奮勇者一方必勝。
只好重安爐鼎再開張,勇猛其志,煉己精純,方可戰而勝之!
詩 頌
1
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修身亦以退為進,得道日即勝利時。
2
靜之又靜識妙本,虛之又虛見天心。
無為即是大有為,不動干戈定乾坤。
3
有為之術小術勝,無為之道大道行;
有作法門人練氣,無作靜虛炁煉人。
第七十課 被 褐 懷 玉
題示:老子說他講的道,其實稀鬆平常,易知易行,可是天下人卻莫知、莫行,只好「被褐懷玉」。這一句「被褐懷玉」,影響極大,古代的濟癲和尚與近代的金山活佛可謂典型,真是大智若愚。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我所說的無為大道,絕聖棄智,虛心無我,守中抱一等,都明白不過,放下便是,毫不費力,極易做到。
大道至簡,無非是無中生有,有還歸無,道機就在有無之間;大法至易,就是呼吸二字,誰都做得到。一呼一吸,則一生一滅;不呼不吸,則不生不滅;從鍛練呼吸入手,自「凡人之息以喉」,而達「真人之息以踵」,則步入長生久視之道矣。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可是天下人就是喜歡有作有為,老是在知見上下功夫,爭紅辯白。我教彼「苟能息心,立地成聖」;「守住自己的心,勝過一切法門」。彼等就是聽不進,因之莫能行。
「通天大道人難識,旁門小術易見功。」「道之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時人不務真常大道,反求糟粕緒餘,其奈何哉!。
言有宗,事有君。
我所說的話皆宗無為之道,謙下不爭,息妄休心可矣。做任何事情皆無欲無我,順道而行,如此則事無不成。
老子說他講的道,都是有根有據的,是他近兩百年來親加艱苦修證而得,非道聽途說;更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所抄來的。
夫為無知,是以不我知。
然而一般人皆不了解無為之道的無知之知,當然也就不了解我老頭子的苦心孤詣。
老子歷經近兩百年修證所得的無知之知的大知,一般人的確難以理解。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了解我虛靈大道無知之知的人極希!看來只有前來問過道的孔丘是唯一知音: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若能當下頓悟此無知之知,無為之道,便可立成聖人!其次,退一步講,真能效法我的無知之知的無為大道,至少也能成就貴人。
老子言,真正了解我虛靈大道的人士少之又少,踏著我的腳印行進不輟者更為希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所以歷來得道的聖人,都外表平常,布衣麻鞋,道之「心寶」皆藏而不露。
得道聖人只好心藏真道,懷抱至寶,布衣草履,遊戲人間,以待有緣,擇人而教。
詩 頌
1
通天大道甚易知,大道通天也易行。
天下莫知莫行者,有為磚塊障了門。
2
大道至簡大法易,奈何時人愛奇希。
被褐懷玉藏不露,如人飲水惟自知。
3
大道至簡大法易,河圖洛書一太極。
師傳雖一悟有別,絕頂風光少人跡。
第七十一課 聖 人 不 病
題示:古云:「知」之一字,是眾妙之門,也是眾禍之門。聖人則悟無知——真知,則真知眾妙之門者,「是以不病」。
知之不知,上;不知知之,病;
世人之知,不過意識分別,有知之知,所見有限,膚淺短視;聖人無知之知,乃明鏡之智——明鏡空無,無識無知,然物來則知,瞭然明白。有此無知之知,而不吹噓自己,實屬高明;不知此高明之知而言知之,半灌水響叮噹,此乃自生障礙之毛病也。
玄關竅開,先天之氣(炁)運行,陰陽無心而和,造化無意而成,一切自然而然。夙根清凈的真知之人,知此者為上;不知此者為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唯有知道此強不知為已知,是一種不好的毛病之人,並決心改正之,就不會再犯這樣的毛病了。
元氣(炁)運行,進陽火,退陰符,自有其程限規則。道者深知,不明程限規則而想當然地勉強運行,是會鉛傾汞飛而前功盡棄的。故而道者始終依序運行,所以不會出現差失。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無此強不知為己知的壞毛病,因為他知道這是一種不好的壞毛病,所以不會犯這樣的壞毛病。
道者對此深有體會,因為犯過這類錯誤,痛定思痛,就不會再犯這樣的差失!
詩 頌
1
聖人所以是聖人,心地光明道眼明,
看穿世俗毛病多,開出藥方皆有靈。
2
道者應有自知明,細搜己過己毛病。
無骨為賤無慧貧,心地光明凡入聖。
3
知知知知非真知,病病病病卻真病,
一知半解作勝解,病入膏肓日日深。
第七十二課 自 知 自 愛
題示:聖人達到無知無我境界,沒有主觀成見,故能自知自愛而不自貴,具愛己愛人博大胸懷。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凡可畏者,皆謂之威;天威至大!人類要是天不怕地不怕,膽大妄為,那麼大禍——天威即將臨頭。譬如按現代的科學技術口號「人定勝天」,及其模式發展下去,濫挖資源,破壞環境……天威不是已經在懲罰我們了么!
養生也是這樣,不知根本理法首在培元補氣,益養性真。只圖膏粱厚味,嗜欲成性,且不計後果,乃置自己於死地矣。
身國神為君,氣為民。氣聚而成丹,丹成則金光四射,威風凜凜。雖如此,繼續性光寂照,沐浴溫養,丹育為嬰,嬰化為不朽陽神,更加威風八面。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不要把寶貴的生命,僅僅限制在狹窄的肉身之中,還有更為廣闊的道鄉風光等待我們去欣賞。更不要以當下的世俗生活為滿足,更為美妙的道鄉精神生活在後面。
鍊氣化神功成,身內生身——陽神現形,必須移爐換鼎,行九年面壁之功,以脫殼飛升,煉虛合道,成為真人。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不以當下的世俗生活為滿足,則更為寶貴的一靈真性遲早現前,而能長居吾身而不厭也。
生生不已之大道,不厭後天之化生,秉乾坤之象,按天地之數,耀日月之明,同四時之生,從不間斷。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獨有聖人明白,一靈真性至為珍貴這個道理,至於肉身之滋養則次之,不必看得太重,
聖人與陰陽同德,共五行運化,以彌綸天地之道,卻自甘默默無聞。
自愛不自貴。
雖然聖人也愛惜自己的身體,但不把自我身體看得太貴重——寶貴的是己之一靈真性
道者從來就是珍愛其道,不貴其身。夫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故去彼取此。
故而聖人舍眾人世俗養生之俗見,取培育一靈真性之真見。
死其皮囊,留此道真,赤血化白液,紅心變虛靈,渾身放異香,口吐氣成雲;俯首來時路,不枉此一生!
詩 頌
1
大功生自大德行,潛修大道在紅塵。
自知自愛不自貴,豁然明心見真靈。
2
消除習氣賴習氣,參見元神靠識神。
用好有為拐與棍,借假修真賢者行。
3
太平之世宜嚴刑,大夫尤要上刑庭,
上官下民皆畏威,強梁不敢肆橫行。
第七十三課 天 命 可 畏
題示:老子在本課講宇宙因果律,天命可畏,報應昭然——「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故不可輕忽。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天命可畏,報應昭然,不可輕忽。凡人作事,不顧利害,不計後果,勇到敢於作壞事,這種人遲早被殺;雖勇,但不敢做大的壞事者,且知錯能改,則會活下來。
身國的主宰有兩位,虛無中來的元神,和色身中出的識神;元神無形,識神有跡;識神活則元神死。
修道之勇,有勇於利欲熏心者,妄想堅固者,必三寶日耗,耗盡而終,元神殺而真元死矣。精進修道者,不敢違反天理,灰心滅智,常清常靜,則識神死而元神活矣。
此兩者,或利或害。
這兩種人誰做了好事,得好報,誰做了壞事,得惡報,絲毫不爽。
心死而神活,害中有利。活神須死心,利中有害。日久功深,倘能一統江山,化害為利,乃至超越利害,則識神變妙用矣。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老天爺會對他們的為善與為惡記賬,以顯天道之無私。至於有些人竟然勇到敢於殺人放火,其中的緣故何在呢?
天者,我之靈智。修道過程,意動耗其真,心慮耗其精,息運耗其氣,內觀耗其神,此皆勇於敢也,天靈之所惡也。何以如此?
是以聖人猶難之。
聖人也覺得難以理解。
勇於敢者,有作有為,易進而難成。勇於不敢者,無作無為,難進而易就。在修道實踐中有為、無為之分寸的具體把握,聖人亦小心謹慎。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子曰:求生以害仁,雖生亦死;殺身以成仁,雖死亦生。天道所以然之妙如此,非世人所易知也。
爭贏鬥狠,兩敗俱傷,逆天者亡也;不爭不鬥,不失不敗,善勝者也;大道無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善應者也;
自有為而無為,不動意,不起心,則神氣合一,自然而得矣。
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者也;了此道理,自然成竹在胸,足智多謀也。
自然而得,得來才真,真而且靈,靈而且神,神而且妙,妙而入道。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道無私的功德,好像天網密布,萬事萬物網羅其中,看似稀疏,但是善惡報應,絲毫不爽,無一遺漏!
不少初心修道者,稍有所成就,便開宗立派,斂錢聚財……搞得烏煙瘴氣,乃至作姦犯科;這類人活著進監獄,死了還要下地獄。儘管此類人也天天拜菩薩,日日敬神靈,但老天爺有眼,終歸難逃天道的懲罰!
詩 頌
1
道法自然自然行,不言不爭隨勢運。
功名利祿身外物,失不擾心得不慶。
2
有才性緩必大才,有勇氣和必大勇;
大才不言應者眾,大勇善勝在善謀。
3
勇到敢於去殺人,人不殺之天殺之!
天網恢
第七十四課 敬 天 保 民題示:天道無私,賞罰分明。然嗜殺傷仁,終當自傷。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侯王如不遵天道,動尚刑威,以死懼民;民則走投無路,也就不怕死了。如此則為什麼還要用死去恐嚇他們呢?
莊子曰:「通天下皆一氣耳。」人活一口氣!氣是不生不滅的,或曰生滅自在的——天地有壞氣不壞。修道有成者,率皆死而不亡——肉體滅亡,性真長存,何懼之有!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如果使人民經常處於不情願死的環境中,凡有奇詭之行者,可以捉來殺了,以警來者,看誰還敢再作姦犯科?
奇者陽也,偶者陰也,陰陽合一而成道也。如果妄心累動,亂我至道,陰陽分離,各行其是,身國危殆,吾將執妄心而誅殺之;看我敢不敢?
常有司殺者殺。
侯王操生殺之權,代天威以保民,有惡貫滿盈者,必殺之。
此時此刻,識神可以派上用場,誅殺妄心——自己教育自己!
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斫。
侯王代天威以行殺,殺該殺之人,就像是伐木者代大工匠砍伐樹木一樣。
大匠元神真心,應該出面誅滅妄心;但他是個稀里糊塗的懶傢伙,只好由識神取而代之。
夫代大匠斫,稀有不傷其手矣。
代大工匠砍伐樹木的人,很少有不傷其手者——嗜殺傷仁害慈。
識神的後天小聰明智慧有限,代元神行事,時常有過之與不及之處,難免出現傷害情況。
詩 頌
1
官逼民反民必反,民不畏死有何懼!
殷紂肆虐秦皇暴,釀就苦酒自飲之。
2
聖人百姓心為心,愛心慈心又悲心。
天生天殺天之理,心正不怕夜敲門。
第七十五課 民 之 難 治
題示:老子上一課講民不畏死之因,本課則講民致飢餓原由。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古云:民以食為天!今天人民之所以忍飢挨餓,是由於上頭各種苛捐雜稅太多;交了苛捐雜稅所剩無幾,所以才挨餓。
閉五官之門,固神室之真,以惜氣保身。反之則五官大開,以食味保身,味多耗氣,反受其害。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人民之所以難於治理,是由於上頭的強取豪奪,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氣機逆亂,以有為法調理,往往愈調愈亂。不如口不貪味,一心內照,無思無欲,則氣行有序,飢從何來?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人民之所以看輕死亡,都是上頭只重視自己的生存,倒行逆施,致人民於水火之中,以致生不如死,死又何妨。
身國神君過於愛惜自己,未飢先思膏粱厚味,未寒先思衣著華麗……無所不至,殊不知反害其生。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只有真懂超越生死之道的善養生者,養生先養心,心平則氣和,氣和則體康,才是最寶貴的養生法門。
苟能心神內固,外絕貪求,一心向道,道存己存,是真善於貴生者也。
詩 頌
1
王侯百姓食為命,淡泊無欲民自正。
雞鴨魚肉下食品,須知一靈在真性。
2
官逼民反民必反,草莽英雄出其間,
演出歷史新篇章,時見新天換舊天。
3
老子關心國與君,侯王得一天下貞。
甘食美服樂其俗,上下一氣一條心。
4
食肉者鄙食氣清,夫子也念辟穀經!
無論百姓與王侯,糕糧厚味腐蟲生。
第七十六課 弱 生 強 死
題示:本課繼續講柔弱勝剛強的老子之道。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人生下來是柔弱的,死時就變得堅硬起來。
人與萬物共得天地之氣。人之得氣也厚,聚則和融,散則骨立;物之得氣也薄,生則易折,死則朽敝。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萬物草木初生時很柔脆,死時就變得枯黃。
人亦天地中一物,物有長久者,速朽者;人亦如斯。生而為人,養而成形,得道以成仙,失道則為鬼,皆在於神氣和融與不和融之間,全賴己之修為。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所以看似堅強的,就是要走向死亡的;看似柔弱的,就是在生長著的。
人秉天地之靈秀,得四時之和氣,感父母之精髓,皆一派中和柔融之氣,外則能保身,內則能養神,宜寶貴之。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栱。
以致兵強的打敗仗;木強的易折斷。
氣性中和,和柔而聚或剽悍而行,皆視人之心意而定。恃強好勇,氣烈勢猛,奔突外泄,速死之道。無欲無為,氣行天然,善自混元,與道共久。死生二路,在人之和柔與剽悍之中,其柄在我,不在天矣。
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強大的走下坡路,柔弱的往上長,這些現象要仔細地想一想。
迷於心者,謂之堅;亂於性者,謂之強;不和於中者,謂之死。道理明矣。
詩 頌
1
人生柔弱死堅強,草木柔脆死枯黃。
爭強好勝死之徒,山中松柏迎風揚。
2
含德之厚學赤子,不知牝牡精之至,
筋強骨健柔且和,返老還童遂初志。
3
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花遭殃。
岩松不羨棟樑材,安居山崖獨自芳。
第七十七課 天 道 人 道
題示:老子在本課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惟有道者能實行之。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之妙,施而不受,是不是像張弓射箭呢?只管射出去,不管其回來與否。
天不言而自高,不稱名而自尊,不吹噓而自大。天道之行也,不偏不倚,不棄有,不離無,既尊性,又愛命,始終行於中道。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其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太高了就放低一點,太低了就舉高一點;有多餘的就拿點出來,不足的就補給一點。
行於中道並不難,不過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而已。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就是天之公道流行之理,把有多餘的拿出來,補給不足者。
人道若如之,即合天道——中和之道。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人之私道就不是這樣,乃受而不施,反而要本來就食不果腹的老百姓們,拿出來奉給那些吃得腦滿腸肥的侯王們享用。
無奈世風日下,不中不和,逆天道而行,則人道殆也——天道亦殆矣。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願意把有餘的拿出來,奉給天下貧窮的人們呢?唯有視身外之物如浮雲的真修大道之人。
修真證道者,始終行於中和之道,開發己之潛能,同時回饋宇宙。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所以聖人法天制用,做了好事並不自恃,大功告成也不自居,更不願意名聲外揚。
得道者,不言道,古之得道者的一貫風格。寧願被褐懷玉,衣錦夜行。
詩 頌
1
天之大道在均衡,截長補短大道臨。
獨樂不如眾人樂,大家攜手桃源行。
2
天道忌盈盈則虧,地道喜盈盈有餘,
人道執中中正道,行於中道勿留跡。
3
有求皆苦昔日苦,無欲則剛此時剛。
悠悠往事付一笑,一輪明月照紗窗。
第七十八課 正 言 若 反
題示:老子本課進一步講述柔弱勝剛強之道,凡實行者能為天下王。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天下最柔弱之物,沒有超過水者;即使用柔弱之水去攻擊最堅強之物,沒有比它更能取勝;常言水滴石穿,就是例子,其它任何東西都不能加以取代。
柔弱之道,易知而難行。柔弱勝剛強,天下皆知此理,而力行者實稀。能體水之柔,以柔以和修身,以和以中修道,方有所得。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能克剛,弱能勝強,天下人都知道,但都做不到;因為都想當強者。
水者,猶如人之性也,柔弱而寧靜。雖萬情萬欲,千心千意,惟柔靜之性能治之。然人莫能知,莫能行,不亦悲乎!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
聖人說過:「能承受國恥,敢挑重擔,就堪當國主;
社稷者我之身,天下者我之神。性柔心和,心和氣固,氣固道存,身國安泰。
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
在天災大難面前,毫不畏懼,救民於水火之中,就可當天下之王。」
侯王與百姓的關係,就像水和魚的關係,性和命的關係。水靜則魚潛,性定則命伏,何水無魚?水聚則魚藏,性存則命固,何性離命?如此類推,身國安泰之理畢矣。
正言若反。
嚴正之言,逆耳之言,治國則國寧,治身則身康。
詩 頌
1
水雖至柔亦至剛,排山倒海錢唐浪。
水滴花崗石也穿,道人以水為榜樣。
2
水雖屬軟又屬硬,載舟覆舟水之能;
水懷大志兼大善,水道行即大道行。
第七十九課 大 怨 余 怨題示:老子在本課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怨生於恩,恩生於怨;借債還錢,再借不難。怨之成也,常由責人不責己,相責而怨生。和解了大怨,總想得到回報,回報不如意,必然又生余怨——新怨,這樣的心態,怎麼可以為善啊?
《記》曰:「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與人相處,和人矛盾,無須記仇憶恨,給自己創造一個修真證道之良好的內、外環境,方宜修道。
佛家格言:「嗔是無名火,能燒功德林。」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所以聖人施恩,從不要求回報,如執左契,似有若無,並不為難於借貸之人。
道在內而不在外,修在己而不在人。修真之道,惟善為寶。為善之道,自治為先。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德之人,握有契約,但不催取;少德者就要索取不止。
有德之聖人修道,如執左契,責己不責於人。迥不同於無德者也,責人而不責己。
天道無私,常與善人。
有德者貸而不取,以人道看似乎失去了利益,大公無私的老天爺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它不會讓善人吃虧,行善者遲早會得到加倍的回報;這一點一般人難以相信。
有德者內秉中和,外安磐石,不偏不倚,無愛無親,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故無和之大怨,而無有餘怨,可以為善,而同天之無親疏矣。
詩 頌
1
天道無親與善人,責己責親勿責人;
責人常生怨與恨,不是仙佛道上人。
2
本來無理莫橫行,即使有理亦饒人。
苟能和得鄰里好,要得仁時即得仁。
第八十課 小 國 古 道
題示:本課老子描述了他的理想之國。孫享林老人言,他在深深的定境中,晉見了老子;老子說記錄者漏掉了最後的「爭鬥」二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爭鬥。」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春秋戰國時期,最多時有一百餘國,國家都小,百姓不多,宜於推行無為之治——老子希望有這樣一塊試驗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種器具、設施都有,只是不經常使用,以免慾念機心叢生。
小國者,身國的國中之國,黃庭土釜,寡民居之——混沌之氣(炁)。功夫至此,雖有眾多有為法門,已無用處。
虛里能見小國,神靜而知寡民,此至道之微妙也。或曰靜極小國見,虛極先天起,那時方知先天大國——玄關大竅,光照十方。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使人民重視生命,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沒有人願意遠走他鄉。
此時正宜抱一守中,沐浴溫養,切勿起心動意,以防神識外馳。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河道縱橫,雖有船有車,卻沒有人去乘坐——一切具足,無須外出。
沐浴溫養功夫不足,元氣尚未氤氳,切勿急著進行河車搬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雖然有盔甲兵器,沒必要拿來陳列——無用武之地。
上、下鵲橋皆系危險之地,一般準備有相應的輔助工具,能安全過度時可以不用。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如此的和平景象,人民好像又回到過去結繩記事,無爭無斗的太古時期。
一團太和混元之氣,氤氳迴旋,自然而然,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非上古時期的茹毛飲血,而是有好的食品享用,有美麗的好衣服穿,都有舒適的居室,滿意的職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元始共產主義社會乎!
此時就能體味到小國寡民,混元之氣(炁)的其味之甘,其服之美,其居之安,其俗之樂。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爭鬥。
鄰國居民經常相互看望,自由探親訪友,國境一片寧靜,雞叫狗吠都能聽見,
人民直至老死,從不相互爭贏鬥狠。
鄰國者,我之形也,相望而化為虛靈之境,相聞而化為太清之地,安於深深大定之中,復歸於無始之先,與道合真矣。
詩 頌
1
小國寡民大道行,道風吹拂德雨淋。
舟車軍隊閑不用,便是桃花源里人。
2
桃花源里度青春,春宵一刻值千金,
春夢醒來人未醒,老子美夢夢成真!
3
知足常樂道者樂,簡事息緣大閑人,
渴飲清泉飢食氣,何來戰爭風與雲?
4
甘其食兮美其服,安其居兮樂其俗,
雞犬之聲常相聞,老死不相爭榮辱。
第八十一課 信 言 不 美
題示:本課老子講述了他的立言之旨,弘道之宗;強調:「天之大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
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然道之妙處,語言無功。勉強言之,僅得道跡。今曰信言,乃老子修道、體道、悟道、證道、了道、傳道、弘道的真實之言,可信之言——由衷之言矣!說給一般人聽了,可能是不夠美麗動聽的。
美言不信。
華美好聽的話,有可能是不實在的,即是不可以輕信的。
善者不辯,
世道衰微,人心不古,學者不達無言之言的道旨,各擅專門之業,以辯博為宗,自以為善,實離道日遠;真善於修真悟道者,深知無言之言,不辯之辯,乃可深入道境。
辯者不善。
喜歡引經據典,夸夸其談的所謂善辯者,大多是實際道境較為膚淺者。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知在胸者,常說自己是有限公司;萬事通者,必缺乏真知灼見。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聖人與道合真;大道體虛,運而不積,用而無窮,可以慷慨給與別人;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愈出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既然給了別人,教學相長,反饋回來,越回越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系無言之聖人,聖人是能言之天,雖利盡萬物而不傷道體。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法天行道,為物作則,不與物競,不與人爭,遊戲人間,有緣則應,從流飄行;年年過年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樂天而知命。
詩 頌
1
信言不美少人聽,美言不信有知音。
與人越多己越多,聖人行即天道行。
2
有真有信真善美,美言不信只動聽,
謊言騙人亦騙己,妄言引來禍喪身!
3
「讀書千遍義自通」,老子道經不管用!
若於字面覓道理,不如閉目學痴聾。
4
通天大道人難識,旁門小術易見功。
宗師何必懼天譴,廣開道門刮道風。
5
佛家心印拈花笑,道家正傳金丹道,
性命重建人天一,單傳直指同竅要。
6
氣功熱又丹道熱,於今外熱甚內熱。
牆內開花牆外香,還是牆內花奇絕!
7
兩萬年前畫八卦,七千年已傳仙經;
仙經八卦系一氣,廿一世紀放光明!
8
物慾橫流沒遮攔,烏煙瘴氣氣熏天。
恭迎佛祖救末法,再請老子回函關!
9
道在人中不知道,端著金碗把飯討。
再不覓師問正傳,只此一生白過了!
尾 聲
經已講完願已了,有無相生沒玄妙。
牛鞭一甩說再見,關外去傳德和道。
2012/6/6(330)
2012/7/29
2012/9/25(補道解)
2012/10/3(改畢)
推薦閱讀:
※沈一貫,《老子通》
※老子
※老子名言,老子說過的話。
※道德經能包括老子所有的認知嗎?從古至今有人把道德經完全領悟的嗎?
※[轉帖]老子的道與西方神哲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