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淵源與別稱

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淵源與別稱

 

農曆7月七日為「七夕節」,

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

原名為「乞巧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

有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

穿七孔針於開襟樓(褸),

人俱習之。」

 

「七夕」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根據歷史文獻在三四千年前,

就有了關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

遠不只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他們認為,

東西南北

各有七顆星星,

代表方向或方位,

合稱二十八宿星。

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

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

稱之為魁星

又稱魁首。

後來中狀元,

稱「大魁天下士」,

所以讀書人把七夕,

叫做「魁星節」,

又稱「曬書節」,

這便是最早七夕,

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節」有很多別稱:

「七夕節」也稱作雙七」,

即此月、日皆為七,

故又稱為「重七」。

 

「七夕節」還叫做「香日」,

傳說牛郎與織女,

借鵲橋相會,

塗脂抹粉的織女,

使滿天飄浮香氣,

故稱「香日」。

 

「七夕節」亦稱「星期」,

牛郎、織女二星方位特別,

一年才能一相遇,

故稱這日為「星期」。

王勃的《七夕賦》:

「佇靈匹於星期,

眷神姿於月夕」

點出了星期與月夕的聯繫,

指出一年四季,

與親情、愛情相關的美好,

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

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

故稱「巧夕」。

 

「七夕」以少女拜仙乞巧賽巧等

為主要節俗活動,

故稱「女節」,

亦稱「女兒節」 「少女節」。

 

農曆七月古稱「蘭月」,

故七夕又稱作「蘭夜」。

 

因少女、童子乞巧、乞文等

故稱為「小兒節」。

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

故稱作「穿針節」。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排序的淵源
萬金賦(同淵源)
金庸小說武功口訣、經文淵源考
【太極拳 淵源考證】

TAG:中國 | 情人 | 七夕 | 淵源 | 情人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