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對「孔、孟終沒被重用」的點滴淺思

關於對「孔、孟終沒被重用」的點滴淺思

——《學儒筆記》

    在儒學中有一個怪現象。儒學的創始人和重要的代表人,孔子和孟子都曾經周遊列國,但是,都始終沒被重用。而其學說卻作為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生生不息流傳至今。這是為何?在下又是淺思苦久,感悟到不外乎是「義利」之故也。

    一、孟子言「義」、與蘇秦言「利」。

    孟子與蘇秦先後遊說各諸侯王,但是,結果卻是大相徑庭。其實孟子的言義,比起蘇秦的言利來,崇高而偉大,深謀而遠慮。為什麼各諸侯王聽不進去?蘇秦一說,就立刻見效呢?因為孟子說的目標,是要各諸侯王光明正大,施行大仁大義的王道精神,所以各諸侯王聽了,認為是讀書人的迂腐之見而已。蘇秦說的,是動之以眼前的利害,懼之以可怕的後果,人的眼光見地到底是短視的,眼前的利害容易看得到,長遠的大利實在無法去想像。因此,蘇秦的言利,雖是利害權謀的運用卻被付諸實施,人雖有不擇一切的手段,卻能掛六國相印。孟子的言義,雖是濟世良方卻被束之高閣,人雖有滿腹經綸,卻頻受冷遇;但是,我也看到了,世界大同的遠大理想,小康社會的康庄大道,共同富裕的美好仁政。已經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向我們的生活走來。

    二、「義」人性也,「利」人慾也。

    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這是人由動物演變過程中,長期進化的產物——人性。簡而言之就是「性本善」其突出的一點就是與人為善,善待一切。這是任何人一聽就懂的道理,但是,這是需要「克己復禮為仁」的,而且,雖然「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可是,當時諸侯王(包括以後的皇帝)那個願意「克己」而「復禮為仁」「天下歸仁焉」那?人的慾望總是企圖擺脫人性的控制,表現在其家天下中,無所不能的諸侯王身上更是如此。而蘇秦言利正投其所好。尤其是可以滿足各諸侯王維護其家天下利益的私慾,進而,侵佔他人領土,稱霸於世的野心惡欲。這種惡欲,就是人身上還保留的近乎於動物的惡欲。雖然,受到人性的制約,但是,惡欲總是在當時社會人性普遍還能容忍的條件下顯露出來,突出的就表現在各諸侯王的心裡。如此而已,孔子和孟子還能被重用么?

    三、慾望是推動人類進化的原動力。

    總體上說,人類為了更好的適應生存環境的慾望,推動了人類的進化,直至今日。這種慾望(包括惡欲)在人性的制約下,保證了其的進步。這也就是人的慾望與猴群等動物慾望的本質區別。但是從產生私有制以來,人群中部分人或者是一個人的慾望,逐漸的佔據了主導地位。以至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改變和進步。那麼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王的慾望,也就影響著整個當時的社會狀態。正因為如此,兜售各諸侯王慾望的縱橫術的蘇秦等縱橫家,自然深受各諸侯王的歡迎了。而孔孟針對當時各個諸侯王惡欲橫流的弊端,提出的仁政,就顯的「清高」或「迂腐」了。但是,以善為本性的仁政,依然制約著對慾望的縱橫。使得蘇秦等縱橫家,也不得不隨時打出仁政的旗號,以售其術。同時,各個諸侯王的慾望,也是在當時社會本性善普遍容忍的條件下,才能得以實施的。

    四、人本性善的為什麼。

    人的本性為什麼善那?究其道、窮其理。是人類由動物進化為人,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必然。其一、與動物共有的特徵。群居動物中的猴群、象群等,在遇到威脅時,或者是其中的某一個成員死去時,猴群和象群,或者是其中的某個成員,的表現狀態,足以說明了,應該是人類在脫離動物的初級階段,與動物共有的特徵。區別是:猴群和象群停止了,人類的情感進化了。其二、血緣的親情關係,所產生的辭讓之心。首先表現在母子關係上,後推而廣之;其三、共同生存的友愛關係,所產生的惻隱之心,首先表現在所愛的人身上,後推而廣之;其四、共同理解的價值觀,所產生的羞惡之心與是非之心。並且,通過逐漸進化為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性「善」,同時,也就形成了全人類各種文化的共同特徵。

    五、善與惡的較量。

    善與惡的較量,就是性本善與惡欲的較量。善與惡較量的範圍,可以是一個人的、也可以是一個民族的、可以是整個社會的、也可以是整個人類的;其一、在較量中善永遠是逐漸的在戰勝惡,惡又是永遠的在逞凶,但趨勢是人、人類越來越善,慾望會越來越完「善」成為人善的慾望。對一個人來說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對一個民族來說是一個成熟的過程;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個完善的過程;對整個人類來說是一個進步的過程 。其二、善與惡的較量過程中。就是做惡的那個人也是知道,善是對的,惡是錯的,「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只不過是他的本性善制約不住他的惡欲所致。其三、就是惡欲得逞了。也必將會得到善的制約。對一個人來講,就是犯罪判刑,直至醒悟;對一個朝代來講,就是被推翻(如秦朝、隋朝)等。其四、慾望(包括惡欲)是人行為的動力,但是,對一個人來說,本性善卻是人行為進步的保障;對一個社會來說,慾望(包括惡欲)是改變社會的動力;但是,人的本性善卻保證了社會的完善和進步(朝代的興替、治理)。其五、儒學講的仁義禮智,就是面對人的本性善制約不住惡欲的橫行,要通過修身,主要修的就是人的「心性」,也就是修「性本善」,而達到「止於至善」么。正如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所以,儒家學說就成為了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

    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二千五百多年來一路坎坷,匯同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縱橫家,還有佛教等諸家在中華大地上譜寫了豐富多彩的樂章。也必將在全人類的發展史上閃爍其睿智的光輝。

推薦閱讀:

關於沖飛露伏之應用
關於李某某案辯護的辯護(二)
關於酒的傷感句子,舉杯澆愁愁更愁
要想改變對方,還是先改變自己···關於愛與被愛
關於詠雪的詩句

TAG: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