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

一、烏俄關係的特殊性

烏克蘭和俄羅斯是獨聯體中兩個最重要的國家,烏俄兩國關係對獨聯體的穩定和前途,以及歐洲戰略格局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非常特殊。這種特殊性是把握烏俄關係發展的關鍵,決定了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作與衝突的限度。

烏克蘭和俄羅斯結盟到1954年已長達300年,特別是在蘇聯時期,兩個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形成了深厚的密切關係。這種長期形成的盤根錯結的利益關係並不會因為兩個民族的各自獨立而中止。目前,俄羅斯仍然是烏克蘭的能源供應國和商品銷售市場。對於烏克蘭來說,他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俄羅斯。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在烏克蘭鞏固國家安全,改善政治、經濟和國際地位的艱難歷程中佔據著重要地位。1993年7月2日,烏克蘭議會通過的《烏克蘭對外政策基本方針》中指出,「鑒於烏克蘭歷史發展和地緣政治、地緣經濟的特點,烏俄關係在鄰國雙邊關係中佔據優先地位。烏俄是『特殊夥伴』關係」。1995年4月4日,烏克蘭總統庫奇馬在烏議會的講話中再次強調:「對於我們來說,與俄羅斯的關係,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優先地位」,「都是主要的戰略夥伴」。在俄羅斯眼裡,烏克蘭不僅僅是俄羅斯的經濟夥伴,更重要的是烏俄關係的現狀直接關係到俄羅斯的戰略利益。蘇聯解體,華約解散,二戰以後形成的歐洲地區安全體系崩潰。在歐洲新的安全結構形成的過程中,整個東歐地區都被俄羅斯列入自己的戰略利益範圍內,而烏克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俄羅斯的交通生命線穿越烏克蘭(俄羅斯輸往東、中歐國家的天然氣、石油管道經烏克蘭境內),保持俄羅斯到巴爾幹、地中海、德涅斯特、黑海地區的力量存在也需藉助烏克蘭。如果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維持良好狀態,俄羅斯可以較為輕鬆地維繫自己在上述地區的影響,反之,俄羅斯的利益將受到損害。

另一方面,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衝突又是很難消除的。兩大民族從結盟開始就處於不平等的地位。根據烏俄之間簽訂的第一個條約——1654年烏俄佩列亞斯拉夫條約的規定,烏克蘭與俄羅斯結盟以後,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即並未取得獨立自主國家的地位,而且向沙皇政府納稅。但事實上不只如此,烏克蘭歷經數年戰亂,經濟和軍事實力都無法與當時的東歐強國俄羅斯相匹敵。實力上的懸殊差距決定了烏俄關係的不平等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統治地位,並且奠定了烏俄關係的發展框架。這種不平等的民族關係造成了種種矛盾,至今對烏俄關係的發展產生著消極作用。

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與俄羅斯兩國在綜合國力上相差懸殊。在獨聯體中,俄羅斯仍然佔據著中心地位,他在經濟改革方面處於主導地位,擁有廣闊的市場和其他國家不可與之較量的自然資源,對獨聯體的形勢具有決定性影響,烏克蘭處於明顯劣勢。他擔心歷史重演,視俄羅斯是烏克蘭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烏克蘭前總統克拉夫丘克視俄羅斯是睡在烏克蘭身旁的猛獅,隨時可以吞掉烏克蘭。因此,烏克蘭事事處處防俄羅斯,烏克蘭對俄羅斯的猜忌和提防對烏俄關係的發展投下了重重的陰影。

1992年2月14日,烏克蘭和俄羅斯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烏克蘭與俄羅斯建立外交關係以後,兩國關係的基本特點是,時而緊張,時而緩和。兩國關係經歷了對抗、談判、緩和、協調反覆幾個波折。在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中,歷史的恩恩怨怨和現實中的利益和矛盾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而分割黑海艦隊問題、克里米亞問題和銷毀核武器問題是近幾年來影響烏克蘭與俄國羅斯關係發展的三個主導因素。

二、黑海艦隊之爭

黑海艦隊是俄國歷史上的著名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於1783年創建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這200多年間,黑海艦隊歷經滄桑,成長為一支世界聞名的海軍艦隊。它是俄羅斯海軍發展的歷史見證,是俄羅斯的光榮與驕傲。蘇聯解放時,黑海艦隊擁有97000名官兵,45艘大型水面艦隻,包括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直升機航空母艦(莫斯科號和聖彼得堡號),驅逐艦10艘、護衛艦30艘、巡航艦和沿岸護衛艦100艘,攔截掃雷艦60艘、登陸艦5艘、供給救援艦50艘、潛艇28艘、戰鬥機和直升飛機超過400架,其中140架可攜帶核武器。黑海艦隊的海軍陸戰隊裝備360輛汽車。在辛菲羅波爾市駐紮著126摩托化師,裝備有270輛坦克、300輛裝甲車、300輛步兵汽車。黑海艦隊的戰艦總價值70.450億美元。這支艦隊在蘇聯的4支艦隊中位居第三,是獨聯體地區冬季唯一不被冰封凍的艦隊。黑海艦隊的沿岸設施中最重要的部分都集中在烏克蘭境內,主要集中在克里米亞。在塞瓦斯托波爾市有4個港口,可以停靠任何級別的戰艦。在這個城市裡生活著大約12萬個俄羅斯海軍的家庭

蘇聯解體以前,俄羅斯藉助黑海艦隊的力量,一直控制著黑海地區。

黑海地區,包括黑海艦隊水域,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這裡集中了許多歐洲國家的利益,通過黑海地區,歐洲國家向中東、巴爾幹和地中海地區擴大政治、軍事影響。歷史上,俄羅斯為取得對黑海地區的控制權,從1676年開始先後與土耳其、法國、英國、德國作戰,為黑海流血戰鬥200年之久,終於在1871年取得黑海控制權。俄羅斯在黑海地區建立了許多城市和港口,以保證俄羅斯南部在該地區的經濟優勢和走向歐洲市場的通道。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地緣政治地位發生了變化。黑海艦隊不再是保證該地區穩定的因素,而成為政治鬥爭中的籌碼。但是,黑海地區仍然對俄羅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是否掌握黑海地區的控制權,關係到俄羅斯南部邊界的國家安全。另外,黑海是集中俄羅斯經濟利益的地區,是俄羅斯通往地中海和太平洋地區的唯一水上通道。專家們證實原蘇聯外貿總量的60%都是通過黑海運出去的。更為重要的是,黑海地區是俄羅斯精神生活的搖籃,俄羅斯東正教的發源地。在黑海地區。我們從以下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黑海和黑海艦隊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繼續不向艦隊提供資金、零配件、燃料、人員等經濟和物質保證的話,那麼2000年前我們在波羅的海的海軍實力就會落後瑞典和德國,在黑海地區就會大大落後於土耳其。如果俄羅斯在該地區不存在海軍力量,那麼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地位就會倒退到200-300年前」

黑海艦隊的劃分既涉及到財產問題,又涉及到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利益問題,難度很大。在俄羅斯看來,失去黑海艦隊就意味著失去了對黑海地區的控制權。在烏克蘭看來,黑海艦隊在烏克蘭境內,同樣意味著喪失主權。在劃分黑海艦隊問題上,俄羅斯要維護自己在黑海地區的存在,烏克蘭則要削弱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影響,以維護本國的安全。因此,有關黑海艦隊的所有權問題成為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極其敏感的問題。兩國領導人有關黑海艦隊的劃分問題的談判歷時5年之久。5年來,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以總統、總理、副總理到正副部長級之間就此問題進行了220輪會談,終於於1997年5月28日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由兩國總理簽訂了解決黑海艦隊問題的最後三個協定。

9年來,烏克蘭和俄羅斯黑海艦隊之爭的過程十分複雜,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92年1月至8月,烏克蘭堅決排斥在本土上的所有外國軍事力量的存在,堅持黑海艦隊全部歸烏克蘭所有,同時宣布將在整編黑海艦隊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海軍。俄羅斯方面認為,根據1991年12月30日簽訂的明斯克協議(該協議第1條將海軍列為戰略力量,戰略力量應由獨聯體統一指揮),黑海艦隊應由獨聯體統一指揮,不能全部歸烏克蘭所有。俄羅斯只同意移交給烏克蘭22%的艦隊財產。兩國各持已見,互不相讓。

第二階段,從1992年9月至1993年8月,雙方做出妥協,決定分割黑海艦隊。這一階段的主要標誌是烏俄兩國同意按對半分的原則(50%對50%)分割黑海艦隊。烏克蘭和俄羅斯簽訂的重要協議有,(1)《關於在黑海艦隊基礎上建立俄羅斯艦隊和烏克蘭海軍原則的協定》(雅爾塔協定,1992年8月3日)。協定規定,黑海艦隊脫離獨聯體管轄,並使其成為聯合指揮的烏俄聯合艦隊,期限為3年。兩國總統決定,黑海艦隊在過渡時期受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總統的直接指揮。他們將共同決定有關這支艦隊的基地及裝備的所有問題。這項協議意味著烏克蘭和俄羅斯同意分割黑海艦隊,各方對黑海艦隊擁有50%的所有權。(2)《關於在黑海艦隊的基礎上建立俄羅斯黑海艦隊和烏克蘭海軍的緊急措施協定》(莫斯科協定,1993年6月17日)。雙方決定從9月份開始對按原則劃分黑海艦隊的各種兵團和部隊,分開前的費用由雙方按比例負擔(各50%)。烏克蘭允許俄羅斯艦隊在塞瓦斯托波爾市和烏克蘭的其它海軍基地駐紮。但事實上,烏克蘭根本無力負擔海軍的活動經費,俄羅斯承擔了供養艦隊的全部費用。

第三階段,從1993年9月至1994年,這期間,就分割黑海艦隊的問題進一步談判。1993年9月3日,烏克蘭和俄羅斯簽訂了《馬桑德拉協議》。協議規定,烏克蘭將根據烏俄兩國早先達成的協議,把黑海艦隊中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艦隻部分地出售給俄羅斯,而俄羅斯將按比價付款。烏克蘭將用出售艦隻獲得的錢償還俄羅斯的巨額債款。黑海艦隊將全部歸俄羅斯所有。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的基礎設施將「租賃」給俄羅斯使用

第四階段,從1995年初至1996年初。烏克蘭和俄羅斯就如何使用黑海艦隊的港口設施和基礎設施問題進行談判。

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佔地5.6萬公頃。黑海艦隊的總部設在塞瓦斯托波爾市。俄羅斯要求烏克蘭海軍必須以克里米亞以外的港口為基地,烏克蘭不同意,兩國談判陷入僵局。鑒於在雅爾塔協議到期之前,烏克蘭與俄羅斯無法解決劃分黑海艦隊的問題,1995年6月9日,烏俄兩國領導人在索契會晤,簽訂索契協議。該協議規定,在目前由兩國總統管轄的黑海艦隊的基礎上建立俄羅斯黑海艦隊和烏克蘭海軍。兩支艦隊將分開單獨駐紮。俄羅斯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及其司令部設在塞瓦斯托波爾,並使用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設施,以及克里米亞其它海軍駐泊點、海岸部隊、技術和後勤保障設施、艦隊財產所有權雙方各半。

索契協議標誌著烏克蘭和俄羅斯有關黑海艦隊的談判進入了新階段。這時,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主要分歧是,(1)烏克蘭海軍的駐泊地問題。根據索契協議,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海軍分開駐泊。俄羅斯方面認為,烏克蘭海軍應該撤出塞瓦斯托波爾;烏克蘭方面堅持,在塞瓦斯托波爾有7個港灣碼頭,其中5個可以作為軍用。俄羅斯海軍可以單獨使用其中的2個港灣。(2)關於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艦隊基地之間的距離,烏克蘭方面認為,兩國艦隊的駐泊距離為數公里,並建議烏克蘭海軍到達努茲拉夫駐泊。(3)俄羅斯租賃塞瓦斯托波爾港口的期限問題。烏克蘭堅持租賃期為5年,俄羅斯堅持租憑期為99年。(4)俄羅斯黑海艦隊在烏克蘭境內的法律地位及駐紮條件問題。

第五階段,從1996年初至1997年五月止。這期間,經多次談判,烏克蘭和俄羅斯簽訂了分割黑海船隊的終結條約。1996年,烏俄兩國領導人均表示希望儘快解決黑海艦隊問題,早日簽訂烏俄友好合作條約,建立真正的戰略夥伴關係。從這一立場出發,雙方都作出了讓步,談判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烏俄兩總理達成三項協議,即:《關於劃分黑海艦隊參數的協議》;《關於黑海艦隊在烏克蘭境內駐紮的地位和條件的協議》;《關於分割黑海艦隊和俄羅斯黑海艦隊駐烏克蘭境內的相互支付協議》。雙方就下述問題取得了共識,即俄羅斯確認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是烏克蘭的領土,俄羅斯同意租賃塞瓦斯托波爾(期限為20年)供俄黑海艦隊駐泊。塞瓦斯托波爾不再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而是烏克蘭海軍的主要艦隊基地。當時任俄羅斯總理的維·切爾諾梅爾金評價上述協議時說:「俄羅斯將在南方有自己的海軍艦隊」。後由於兩國議會發難,上述協議一直托到1997年5月28日,俄羅斯總理維·切爾諾梅爾金訪問烏克蘭時,才由烏俄兩國總理共同簽署。這些文件的簽署,標誌著黑海艦隊存在300多年的歷史終結。輿論界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親手把曾為之驕傲的海軍力量葬送了。蘇聯解體以後,「黑海艦隊海岸防禦體系受到100%的摧毀,70%的指揮系統受到破壞,72%的後勤保障和技術維修系統癱瘓,偵察系統全部被破壞,所剩力量連組成戰術分隊都成問題,更無法組成戰略打擊小組」這種支離破碎、已近癱瘓的艦隊既使存在下去,也是名存實亡了。

 

三、克里米亞問題

克里米亞半島是烏克蘭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國,它位於烏克蘭最南端,南臨黑海,東扼亞速海,與俄羅斯無陸地聯繫,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60萬,其中160萬是俄羅斯人(在塞瓦斯托波爾市,俄羅斯人口佔2/3以上),60萬烏克蘭人,20萬韃靼人和其它少數民族,首府設在辛菲羅波爾。克里米亞屬於亞熱帶氣候,漁業發達,農產豐富,尤盛產葡萄,釀酒業發達。克里米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是蘇聯著名的旅遊療養勝地。

克里米亞的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長達200年的沙俄帝國和蘇聯的統治下,這裡建立了一整套軍事和軍港基地。它擁有刻赤、塞瓦斯托波爾、葉夫帕托里等天然良港,其中塞瓦斯托波爾為深水不凍港,建立了整套配套設施(港口、機場、鐵路、倉庫、維修基地)。蘇聯四大海軍艦隊之一——黑海艦隊司令部駐紮塞瓦斯托波爾市,以保證蘇聯走向歐洲和世界的海上通道的安全。

歷史上,1443-1783年各民族建立了克里米亞國。1475-1774年該國成為土耳其的僕從國。在16-17世紀,扎波羅熱的哥薩克發動了反對土耳其韃靼人的戰爭,俄國軍隊乘機進行了克里米亞遠征(1687-1689年),1783年,克里米亞正式被俄吞併。1921年10月18日,作為俄聯邦的一員,成立了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二戰後,1945年更名為克里米亞州。

克里米亞半島一直歸俄羅斯管轄。1944年,斯大林政府以「同希特勒佔領者相勾結」的罪名強迫克里米亞的韃靼人遷居它鄉。這項政策不僅惡化了俄羅斯人與韃靼人之間的關係,而且給克里米亞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赫魯曉夫上台以後,為緩和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振興半島經濟,於1954年2月19日,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併300年(1654年烏俄簽訂了佩列亞斯拉夫協議,根據協議兩國合併。)為由,將克里米亞州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1991年,蘇聯解體時,克里米亞以自治共和國的身份加入烏克蘭,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俄羅斯對此一直耿耿於懷。俄羅斯議會曾於1992年5月21日單方面通過了關於廢除1954年2月將克里米亞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的決議,1993年7月9日又通過關於收回克里米亞的重要海軍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爾市的法令。雖然俄羅斯不便公開向烏克蘭提出領土要求,但也不願意放棄克里米亞。這是因為,從18世紀以來,克里米亞就是沙俄控制黑海沿岸、地中海、巴爾幹地區的基地。克里米亞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控制黑海地區,特別是黑海西部的關鍵。失去克里米亞,俄羅斯在黑海的帝國地位和對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影響將成問題。維護對克里米亞的影響力是俄羅斯保持大國地位,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制約烏克蘭的重要因素。

克里米亞是以俄羅斯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俄羅斯的文化影響一直佔主導地位,烏克蘭的文化影響很弱,絕大多數居民只講俄文,俄文報刊、雜誌比烏文的多20倍,只有7-9%的克里米亞人看基輔電視台的節目。

同時也應看到,在烏克蘭管轄的40年間,烏克蘭和克里米亞之間已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經濟聯繫。40年來,烏克蘭政府向克里米亞的投資,如按人均投資水平計算,要高於烏克蘭全國人均投資水平的15-20%。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合作修建的克里米亞北運河,將德聶伯河的淡水引入半島,解決了克里米亞對淡水85%以上的需求。如按世界價格計算,運河每年帶來的經濟效益達20多億美元。克里米亞工業用電的75-85%均由烏克蘭提供。而克里米亞則向烏克蘭提供蔬菜、水果、海產品和生活日用品。

烏克蘭獨立以後,烏克蘭民族主義勢力一度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其他族人受到歧視。在這樣的情況下,克里米亞的俄族人回歸俄羅斯或者獨立的勢頭不斷加強。1992年,克里米亞議會通過獨立法令。1993年,克里米亞俄族人提出脫離烏克蘭問題。1994年1月,親俄派代表梅什科夫當選克里米亞首任總統,實施與烏克蘭中央抗衡的政策,致使克里米亞的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另外,1944年被斯大林政府以「同希特勒佔領者相勾結」的罪名強迫遷居它鄉的克里米亞韃靼人成批返回克里米亞,也使該地區的民族關係更加複雜。

經濟和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是引起克里米亞局勢動蕩不安的直接原因。克里米亞經濟的支柱行業是軍工產業、旅遊和農業。

(1)軍工產業,在工業生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克里米亞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優越,有眾多的深水良港,是蘇聯的軍工造船基地。據統計,克里米亞有一半居民從事這一行業。該行業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專業化和一體化生產,近70%的配套產品來自俄聯邦和蘇聯的其他共和國。蘇聯解體,橫向經濟聯繫中斷,軍工生產萎縮,給克里米亞經濟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1994年,克里米亞的工業生產下降27%,1995年1-2月份,工業生產下降30.1%,超過了烏克蘭全國下降水平(14.1%),島內有76.2%的工業企業減產。截止到1997年,經濟形勢仍然嚴峻。

(2)旅遊業。克里米亞氣候宜人,是療養旅遊勝地,旅遊業曾是克里米亞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現在,半島政局不穩定,烏克蘭經濟不景氣,嚴重影響旅遊業。1993年到克里米亞的遊客比2年前減少9/10,1994年的遊客只相當於往年的1/4,絕大部分的賓館、療養院客源嚴重不足。

(3)農業。克里米亞農業同樣不景氣,只能保證城市居民30-50%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生產下降的惡果是造成大批人員失業。目前克里米亞的失業人數高達11萬人。大批人口失業造成社會犯罪率上升,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是由俄羅斯首先提出來的。俄羅斯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試圖以此來壓烏克蘭在黑海艦隊問題上讓步,恢復對南部出海口的控制。

1992年1月23日,俄羅斯議會通過決議要求重新審議有關蘇聯最高蘇維埃1954年4月26日將一直歸俄羅斯管轄的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克蘭的決定是否符合俄聯邦憲法,同時建議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也研究這個問題。這項決議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國家關係驟然緊張,兩國議會、總統和新聞單位紛紛發表聲明、講話,闡述自己的立場觀點,歸納起來如下:

俄羅斯堅持廢除1954年蘇聯最高蘇維埃關於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決議。1992年5月21日,俄羅斯議會用投票的方式批准了《關於對俄羅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1954年改變克里米亞地位的決議作出法律評價的決定》(136票贊成、18票反對、20票棄權)。決定中指出,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54年2月《關於將克里米亞從俄羅斯聯邦版圖劃歸烏克蘭版圖的決定》是違反憲法程序和立法程序的,應認為自通過之時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考慮到後來的一些法律承認了這一事實,而且1990年11月9日烏克蘭和俄羅斯簽訂了雙方不提出領土要求的條約,而且這一原則已納入獨聯體各國之間的條約和協定,因而最高蘇維埃認為有必要在克里米亞代表機構的參加下根據克里米亞的意願由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談判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俄羅斯要求烏克蘭不要採取旨在壓制克里米亞居民自由表達意願的行動,更不應對克里米亞動用武力。這期間,俄羅斯副總統魯茨科伊借巡視黑海艦隊之機,呼籲克里米亞居民進行全民公決,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

烏克蘭認為,1954年把克里米亞州從俄羅斯聯邦劃歸烏克蘭符合當時的立法,其中包括蘇聯、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的憲法。俄羅斯議會無權廢除前蘇聯文件,俄羅斯議會在克里米亞問題上作出的決定對烏克蘭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對於俄羅斯議會1992年5月21日通過的決定,烏克蘭外交部照會俄羅斯外交部說,這項決定違背了現代國際法的準則和原則,孕育著危險的難以預料的後果。烏克蘭堅持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組成部分,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相互關係問題是烏的內政,因此俄羅斯議會1月23日的決定和5月21日的決定均違背了烏克蘭和俄羅斯近幾年來簽署的一系列條約和文件,以及1991年12月8日的《關於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決定》中的第5條和赫爾辛基最後文件中關於現有國界不可觸動性的原則,烏克蘭最高蘇維埃1992年2月6日發表的聲明中說,按蘇聯形成的政治法律結構、程序和現實,克里米亞就是烏克蘭的一部分。烏克蘭對鄰國沒有任何領土要求,並且希望獨聯體所有國家,尤其是對烏克蘭一向友好的俄羅斯聯邦在確保克里米亞居民安寧方面持同樣的態度。克里米亞是享有充分自治共和國地位和權利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議會的行動是干涉獨立國家內部事務的行動,克里米亞的命運已由克里米亞居民在1991年12月1日全民公決時自己解決了,他們主張克里米亞歸烏克蘭。烏克蘭不接受來自任何方面的領土要求。

1992年5月19日,俄聯邦最高蘇維埃領導人同烏克蘭議會代表團就克里米亞問題在莫斯科舉行會晤。會談結束以後,俄議會表示,俄羅斯仍然恪守獨聯體範圍內現有邊界,其中包括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邊界不可侵犯性,並嚴格遵守歐安會基本原則和聯合國憲章。烏克蘭議會第一副主席杜爾季涅茨說,俄羅斯議會的決議是不友好和不合法的行為,這一行為破壞了克里米亞局勢的穩定性,也動搖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顧問斯坦科維奇在接受俄通社-塔斯社記者來訪時說,俄羅斯議會廢除1954年關於把克里米亞歸屬烏克蘭的不合法文件只是「整理我們的法律遺產,並不意味著提出領土要求」,該半島以後的命運應當由烏克蘭和克里米亞來解決。這次兩議會之間的會談不僅僅是進一步了解彼此的立場,更重要的是為今後烏克蘭和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行動制定了行動規則,即與克里米亞有關的所有問題必須通過與烏克蘭的談判來解決。以後,俄羅斯議會沒有再提出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俄羅斯總統和政府在公開場合一再表示克里米亞問題是烏克蘭的內政,從而緩和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由於克里米亞問題產生的緊張關係。

克里米亞歸屬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半島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存在著一股強大的親俄勢力,他們要求克里米亞獨立,支持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儘管烏克蘭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平息克里米亞的獨立風潮,局勢仍然存在不穩定因素。1994年1月30日,克里米亞共和國進行總統大選,共和黨主席、俄羅斯人尤里·梅什科夫當選克里米亞共和國首任總統。這次總統選舉表達了島上大多數居民的意願,烏克蘭政府不便強行干預,只得默認大選結果。

但是,烏克蘭中央並沒有對克里米亞的分立活動聽之任之,一直在謀求解決克里米亞問題的途徑。1995年3月,烏克蘭中央採取強硬措施,加強對克里米亞的控制。這就是:(1)堅決主張決不允許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她是烏克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關係到烏克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稍有鬆動,可能會觸發聚居在烏克蘭工業發達地區的東部地區的俄族人的分離運動,其後果十分嚴重。在這項原則問題上,烏克蘭政府寸步不讓,包括在克里米亞不能實行雙重國籍。1995年3月17日,烏克蘭議會通過了《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法》明確規定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是烏克蘭版圖內的一個行政區或自治單位,並解除了梅什科夫的克里米亞總統職務,撤消了克里米亞總統位置。(2)明確指出中央法律高於克里米亞法律。烏克蘭議會已廢除了克里米亞1992年通過的克里米亞憲法。而克里米亞議會制定的克里米亞憲法以及對該憲法的修改只有在得到烏克蘭議會批准後才能具有效力。(3)允許克里米亞成為自由經濟區,建立自己的財政體系,但是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應有統一的武裝力量、海關和貨幣-信貸體系,從而否定了克里米亞提出的實行盧布區的要求。(4)為防止克里米亞局勢失控,烏克蘭一直向克里米亞派總統代表和內務部隊常駐,並設有安全機構,還下令將克里米亞共和國政府置於烏克蘭中央政府的直接領導之下。(5)克里米亞只能在經濟、環境保護和文化合作領域進行對外交流活動。(6)塞瓦斯托波爾市是烏克蘭中央的直轄市,不屬於克里米亞共和國,其地位由烏克蘭法律確定。

烏克蘭政府深知,經濟危機是克里米亞問題的主要根源。因此在採取政治措施的同時,決定增加對克里米亞的經濟援助,其中包括從國家預算中撥出450億烏克蘭盧布貸款,用於穩定克里米亞經濟,另外通過國家合同提供600億烏克蘭盧布,並準備拿出200億烏克蘭盧布用於確保當地農村的社會保障。烏克蘭中央採取上述強硬措施以後,克里米亞局勢出現了有利於烏克蘭國內穩定的積極變化。

烏克蘭敢於對克里米亞採取果斷措施是由下列有利因素促成的:(1)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有所改善,這是烏克蘭解決克里米亞問題的前提條件。由於克里米亞問題直接牽扯到俄羅斯,是烏俄關係中的敏感問題,而烏克蘭不希望克里米亞問題影響烏俄關係,所以烏克蘭在解決克里米亞問題時一直比較謹慎。庫奇馬任烏克蘭總統以後,在對俄政策上,主張恢復同俄羅斯的經濟和文化聯繫,同俄羅斯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兩國關係有了大的改善。俄羅斯同樣不希望克里米亞問題影響俄烏關係。俄羅斯一直希望加強俄烏關係,抵制北約東進,對克里米亞議會請求俄羅斯幫助的要求基本上進行低調處理。俄羅斯總統、議會、政府均在各種場合表示,克里米亞問題是烏克蘭的內政。(3)島上居民態度轉變。克里米亞居民面對越來越艱難的生活,已對克里米亞領導人失去信心,希望中央加強控制,結束動蕩局勢,擺脫經濟危機。

儘管克里米亞的分立活動已有所收斂,但是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特別是大批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回遷,增加了新的矛盾。解決克里米亞問題的主要出路在於穩定和發展經濟。在這方面,烏克蘭政府雖然追加了對其的經濟援助,但是,在烏克蘭自身經濟處於嚴重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也很難投入大量資金全面解決克里米亞的經濟問題,克里米亞的經濟復甦有賴於烏克蘭經濟的根本好轉,這不是近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

 

四、核武器問題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境內的戰術核武器共計2000件,已於1992年5月全部運往俄羅斯銷毀。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核武器問題主要是指如何處理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境內的戰略核武器問題。

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在烏克蘭境內留下了大批的戰略核武器。這些武器有176枚州際導彈(可攜帶1240枚核彈頭),其中包括每枚能攜帶10個彈頭的46枚「SS-24」導彈和各自能攜帶6個彈頭的130枚「SS-19」導彈。還有21架「熊式-H」式轟炸機和16架「海盜旗」式轟炸機,這些轟炸機均可攜帶巡航導彈,共計1800枚核導彈和2個導彈基地。

烏克蘭獨立以後,對其境內的戰略核武器將採取何種立場,這是美國、西方國家和俄羅斯關注的焦點。為取得這些國家的信任和對烏克蘭獨立的支持,1990年7月,烏克蘭議會宣布烏克蘭共和國將成為無核國家。以後,烏克蘭的國家領導人又利用各種場合一再重申這一立場,並承諾於1992年7月以前將其境內的戰術核武器運往俄羅斯銷毀,而戰略核武器則於1994年以前運往俄羅斯銷毀。1991年12月18日,克拉夫丘克向來訪的美國國務卿貝克作出如下保證:烏克蘭不使用核武器,並致力於取得無核國家地位和在本國境內銷毀核武器。將遵循有關削減歐洲常規武器的所有條約,並將儘快參加美國和原蘇聯簽署的戰略核武器條約,承擔該條約中規定的有關義務。

烏克蘭的無核政策受到了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的歡迎。這些基本國策符合烏克蘭的國情。雖然烏克蘭是獨聯體內第二經濟大國,有較雄厚的經濟基礎,但就其實力來講,烏克蘭尚無能力維持核大國的地位。烏克蘭不僅缺乏必要的核指揮和控制、維修以及試驗的基礎設施,而且更缺少資金。據西方估算,烏克蘭要建立起核武器科研、生產、保養等有關基礎設施,需620-100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對蘇聯部署在烏克蘭境內的戰略核武器進行更新換代所需的費用。據專家預測,這些核武器還有10-20年的安全期,安全期一過,需全部更換,不然後果不堪設想。顯然,這是烏克蘭經濟實力所不及的。

但是,烏克蘭並不想無條件實行無核化政策。如何在撤走和銷毀核武器的同時又得到國際安全保障和經濟補償,以解決烏克蘭所面臨的經濟問題,這是烏克蘭政府實行無核化政策的主要前提。烏克蘭提出的條件是:

(1)烏克蘭要以蘇聯平等繼承國的身份參加同美國的談判,這一要求得到了美國和俄羅斯的同意。1992年5月6日,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訪問美國時,兩國總統達成一致,烏克蘭執行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於1991年7月與美國總統布希簽署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烏克蘭將成為進攻戰略武器條約的締約國並將放棄擁有的所有戰略核武器。1992年5月23日,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在里斯本簽訂了履行減少戰略核武器條約的議定書。其中規定,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由其境內部署著戰略核武器的原蘇聯4個加盟共和國批准,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三國將作為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參加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樣,在處理戰略核武器問題上,烏克蘭取得了與俄羅斯平起平坐的地位。

(2)謀取安全保障。烏克蘭曾許諾要在1992年年底以前批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但是,烏克蘭並沒有如期批准這項條約,特別是當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在黑海艦隊和克里米亞問題上的矛盾沒有得到圓滿的解決時,烏克蘭更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戰略核武器這張王牌。它提出,只有在5個核國家對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時,烏克蘭才能批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烏克蘭還提出,要求5個核國家「最高一級」集體簽署一項承擔軍事政治義務的法律文件,規定核國家,首先是俄羅斯和美國,不對烏克蘭使用核武器,不對他使用常規武裝力量和不以武力相威脅,不施加經濟壓力來解決任何爭端,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和邊界不可侵犯。1993年1月15日,以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為首的兩國國家代表團在莫斯科就戰略核核武器問題舉行會談。會談後,兩國發表了聯合公報。公報中說,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都把烏俄關係放在特別考慮的位置上。俄羅斯總統表示俄羅斯準備在烏克蘭批准第一階段削減進攻戰略武器條約和關於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以前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書,保證書在烏克蘭批准這些文件以後生效。

(3)要求經濟補償。蘇聯解體以後,獨聯體各國商定,俄羅斯是蘇聯核武器的唯一繼承者。1993年3月2日,烏俄兩國政府代表團在莫斯科郊外舉行戰略核武器會談。在這次談判中,烏克蘭提出關於蘇聯部署在烏克蘭境內核武器的「所有權」問題。烏克蘭堅持對其本土上的戰略核武器擁有所有權。俄國防部長格拉喬夫認為,如果這樣,俄羅斯將不承擔對保障烏克蘭領土上的核安全的責任。俄羅斯方面堅持,要麼烏克蘭承認自己是無核國家,要麼承認這些核武器是俄羅斯的財產。烏克蘭指責俄羅斯「試圖擁有不屬於他的財產」。烏克蘭議會162名議員聯名寫信給克拉夫丘克總統和普柳希議長,要求宣布烏克蘭境內的核武器歸烏克蘭所有。烏克蘭這樣做一方面是想當「臨時核國家」,利用核武器的威懾力量加強本國的實力地位,另一方面是想更為合情合理地獲得更多的經濟實惠。1993年6月3日和4日,烏克蘭議會開會討論批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問題。議會做出兩項決定:一是烏克蘭保留一定數量的戰略核武器(議會只同意削減42%核彈頭和36%的導彈發射器),起碼「在一段時間內保留核國家地位」。二是無限期推遲批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6日,美國國防部長阿斯平訪問烏克蘭,討論核武器問題,希望烏克蘭不要違背自己的諾言,但烏克蘭要求得到經濟補償的立場並未鬆動。7月,烏克蘭議會宣布,烏克蘭領土上的所有核武器均屬烏克蘭財產,並進一步提出經濟補償問題。

早在1993年1月25日,俄羅斯就正式答應向烏克蘭提供核燃料以作為烏克蘭放棄核武器的補償。而這次,烏克蘭不僅要求俄羅斯,同時要求美國等西方大國為其銷毀核武器提供財政援助。據烏克蘭估計,銷毀核武器的費用高達十億美元。同時,烏克蘭堅持,要俄羅斯用從將銷毀的核彈頭中提取的核燃料向烏克蘭支付「補償費」,而且不光是戰略導彈,還要包括去年已運往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7月30日,克拉夫丘克總統在烏克蘭電視台發表講話,重申了烏克蘭的無核化政策,同時提出美國向烏克蘭提出的用於拆毀和運走核武器的1.75億美元太少了,烏克蘭沒有進行這項工作的經濟能力和組織能力,呼籲國際社會建立裁軍基金。此外,烏克蘭還要求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與烏克蘭「同時按比例」銷毀戰略核武器,而不能只銷毀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的核武器來達到條約規定的數字。

截止到1992年2月4日,俄羅斯、哈薩克和白俄羅斯都先後批准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和里斯本議定書,只剩烏克蘭一國不採取實質性的步驟,且價碼一再提高。烏克蘭的做法已妨礙美國和俄羅斯按期執行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該條約是美國和俄羅斯於1993年1月13日簽署的。該條約規定到2003年1月1日以前,雙方把各自的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減少2/3,但必須以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不再擁有核武器為先決條件。美國和俄羅斯對烏克蘭一再推遲放棄核武器的政策極為不滿,兩國同時向烏克蘭施加壓力。俄羅斯方面減少向烏克蘭提供石油,從原定4500萬噸銳減到200萬噸以下,價格提高300倍,甚至一度中斷供應,並一再推遲簽署一項承認烏俄邊界不可更改的條約。美國方面拒絕當時任烏克蘭總理的庫奇馬訪問美國,並放出口風說,如果烏克蘭不交出核武器,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將聯合對烏克蘭進行經濟封鎖。

在西方和俄羅斯的雙重壓力背景下,1993年9月4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克里米亞會晤,討論了部署在烏克蘭的核彈頭的利用及其合理賠償問題。兩國總理——切爾諾梅爾金和庫奇馬簽署了《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兩國政府間核彈頭利用協議》、《部署在烏克蘭境內的戰略核部隊核裝葯利用的基本原則》、《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關於對部署在兩國境內的戰略部隊導彈綜合設施的使用保證及自我監督辦法的協定》。輿論界認為,這是烏克蘭和俄羅斯有關核武器協議的一次「突破」,解開了造成烏俄兩國對抗的一個「大疙瘩」。根據這些文件,烏克蘭境內的所有核彈頭都將由俄羅斯專家幫助拆卸和運輸並在俄羅斯工廠加以利用。俄羅斯將滿足烏克蘭的要求——用核燃料——鈾作為向烏克蘭轉交給俄羅斯的核彈頭的「補償費」。美國同意撥款4億美元用於把核填料分解成鈈和鈾,然後把它們轉交給烏克蘭用於核電站的燃料。

這項協議遭到了議會的強烈反對,民族主義者罵克拉夫丘克是「賣國賊」。沒有烏克蘭議會的支持,這項協議只是一紙空文。

1993年11月18日,烏克蘭議會批准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的決定,但提出保留條件,即除安全保障和經濟補償以外,還包括,烏克蘭不受里斯本議定書第5條(作為無核國家儘快加入核不擴散條約)的約束。只有在所提要求滿足以後,烏克蘭議會才同意交換批准書。俄羅斯對此十分惱火,於次日減少向烏克蘭供電50%。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柯林頓出訪莫斯科,途徑基輔作短暫停留。1994年1月14日,美國總統柯林頓、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莫斯科簽署銷毀烏克蘭境內核武器的三方協定。根據該協定,烏克蘭境內的核武器歸烏克蘭所有,並按依此向烏克蘭賠償核燃料,而烏克蘭保證在2001年以前放棄他所擁有的核武器。烏克蘭將把境內所有的戰略核武器,包括176枚遠程導彈和由轟炸機攜帶的總計1800枚核彈頭運往俄羅斯銷毀。俄羅斯和美國將對烏克蘭進行經濟補償;該協定還規定7年間,烏克蘭的核電站將得到俄羅斯無償提供的核燃料——鈾。美國將向烏克蘭提供7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其中3.5億用於技術援助,3.5億用於核裁軍。1994年3月3日,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再次訪問美國,同柯林頓總統交換了已獲批准的第一階段減少戰略核武器條約。5月,烏克蘭代總理茲維亞吉利斯基同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簽署了一項包括將裁軍最後期限提前和俄羅斯向烏克蘭5個核電站提供核燃料的內容詳細的草案。俄羅斯還付給烏克蘭5億美元以補償1992年烏克蘭運往俄羅斯的戰術核彈頭的損失。烏克蘭政府於1994年4月開始拆除境內核導彈。

從烏克蘭領土撤出戰略核彈頭的工作已於1996年6月1日完成,大規模銷毀導彈發射井的工作也在1996年得到順利執行。為此,庫奇馬總統發表了一份聲明,聲明中說,烏克蘭及時而充分地履行了就1994年1月14日美國、烏克蘭、俄羅斯總統三方聲明承擔的義務。1996年5月23日,烏克蘭總統庫奇馬和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在基輔會談,商討關於從烏克蘭運往俄羅斯進行再加工的導彈的核填料進行補償的協定,補償金約為4.5億美元。

烏克蘭成為無核國家以後,直接受益者是俄羅斯。

五、烏俄關係的法律基礎

1990年11月19日,烏克蘭和俄羅斯簽訂兩國關係基礎條約。這是兩國獨立之初就兩國關係中的至關重要問題達成的初步協議。由於兩國在獨聯體性質、前途、分割蘇聯財產、克里米亞的歸屬等涉及到國家根本利益的一系列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兩國關係發展步履艱難,問題成堆,曾一度發展到劍拔弩張的地步。兩國關係惡化是兩國領導人不願意看到的。為防止兩國關係失控,兩國領導人在近5年里簽訂了200多項協議,其中有兩項協議對兩國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即達戈梅斯協議和《烏俄友好、合作和夥伴關係條約》。

(1)達戈梅斯協議

1992年6月23日,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風景如畫的黑海海岸進行了9個小時的會談。會談結束以後,兩位總統簽署了達戈梅斯協議,確定了兩國關係的原則基礎。其要點是:第一,雙方將作為友好國家來處理彼此關係,馬上著手簽定新的全面性的政治條約。第二,雙方將在防止和調解可能會給雙方安全帶來損害或以別的方式嚴重觸犯雙方利益的衝突方面進行合作。第三,雙方信守確立獨聯體聯合武裝力量戰略力量地位的現行協議。第四,雙方商定將定期舉行高級會晤。

達戈梅斯協議的簽定標誌著烏俄關係從過去一味爭吵和對抗轉入通過談判和協調來發展兩國關係的階段,兩國都努力「在友好、平等和顧及相互利益的原則基礎上建立真正的戰略和經濟夥伴關係」。該條約是對1990年11月19日烏克蘭與俄羅斯簽訂的兩國關係基礎條約的進一步肯定和補充。

(2)《烏俄友好、合作和夥伴關係條約》

1997年5月31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首次正式訪問獨立以後的烏克蘭。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烏克蘭總統庫奇馬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訂了為期10年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友好、合作和夥伴關係條約》(亦稱《大條約》)。文件規定,兩國作為友好、平等和主權國家將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礎上發展戰略夥伴和合作關係;兩國將相互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不破壞現有的邊界;兩國關係將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權平等、領土完整、不破壞現有邊界、和平解決爭端、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包括不採取經濟和其他制裁措施,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領導人將進行經常性的磋商,並就雙方感興趣的問題交換意見。烏俄雙方不參與和支持針對對方的任何行動,同時不與第三國簽訂針對對方的任何條約,不允許本國的領土成為用於危害對方安全的場所。兩國外交部長的會晤每年不少於2次。

根據條約的上述基本協議,可以說,《烏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翻開了烏俄關係的新篇章,為進一步發展兩國間的互利合作奠定了基礎,為解決烏俄之間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創造了進一步前提條件。

推薦閱讀:

世界各國女孩子的法定結婚年齡,俄羅斯14歲,伊朗只有9歲
普京:俄羅斯與美國有協議,土耳其仍擊落俄方戰機
俄羅斯女人到底有多美:看男人們反應就明白(組圖)
艾波羅斯是模特嗎?
羅斯福終生遺憾未入選的古老神秘組織

TAG:俄羅斯 | 烏克蘭 | 關係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