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狄仁傑真相11君臣魚水

  狄仁傑擁立李顯為太子,總算是了結了自己最大的一件心事。雖然李顯在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武則天給他賜姓武,但是誰都知道,那就是個形式。等到武則天死了以後,李顯還是會姓李的,天下還是要姓唐的,那麼狄仁傑毫無疑問,就是促成這一切的首席功臣。

 

  那麼這裡問題就出來了,面對著這個整天想著光復李唐的狄仁傑,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態度?兩個人的關係是不是形同水火呢?

 

  不是的。武則天和狄仁傑之間的關係,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君臣關係當中最特別的一對。兩個人的關係,你說它是敵人也好,說它是朋友也可以。狄仁傑是武則天一生最信任的助手,同時,他也是武則天一生惟一的對手。

 

  作為正統的儒家,狄仁傑忠於李唐王朝,對女人當政也有看法。但是他在武則天改朝換代,建立武周王朝後,他對武則天個人也很忠誠,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為武則天服務。而武則天雖然知道狄仁傑內心裡的真實想法。但她仍然重用狄仁傑,兩度拜狄仁傑為宰相。那麼,狄仁傑和武則天,他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呢?陝西師範大學於賡哲教授,為您精彩講述《狄仁傑真相》之《君臣魚水》。

 

 【作為正統的儒家,狄仁傑忠於李唐王朝,對女人當政也有看法。但是他在武則天改朝換代,建立武周王朝後,他對武則天個人也很忠誠,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為武則天服務。而武則天雖然知道狄仁傑內心裡的真實想法。但她仍然重用狄仁傑,兩度拜狄仁傑為宰相。那麼,狄仁傑和武則天,他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呢?】

  

  狄仁傑擁立李顯為太子,總算是了結了自己最大的一件心事。雖然李顯在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武則天給他賜姓武,但是誰都知道,那就是個形式。等到武則天死了以後,李顯還是會姓李的,天下還是要姓唐的,那麼狄仁傑毫無疑問,就是促成這一切的首席功臣。

  

  那麼這裡問題就出來了,面對著這個整天想著光復李唐的狄仁傑,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態度?兩個人的關係是不是形同水火呢?不是的。武則天和狄仁傑之間的關係,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君臣關係當中最特別的一對。兩個人的關係,你說它是敵人也好,說它是朋友也可以。狄仁傑是武則天一生最信任的助手,同時,他也是武則天一生惟一的對手。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想,武則天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

  

  從當皇后一直到當皇帝,多少敵人。王皇后、蕭淑妃、長孫無忌、褚遂良、徐敬業、李唐宗室、裴炎這些採取的都是和她正面對抗的方式,而這些人的結局都是被武則天一一戰勝,他們的下場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悲劇」。可是輪到狄仁傑,狄仁傑是水一樣的性格,溫和而執著,以柔克剛。他全心全意的輔佐武則天,同時他又惦記著光復李唐,結果最終,狄仁傑完成了武則天的敵人完成不了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只有狄仁傑能夠稱的上市武則天真正的一位對手,你說這樣的君臣關係,奇特不奇特,武則天對狄仁傑那是充滿了尊敬。

  

  晚年的武則天最需要的是,有高超的行政能力,同時又很正直,身孚眾望的大臣來輔佐,毫無疑問狄仁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選,所以武則天特別倚重狄仁傑,從神功元年閏十月,狄仁傑開始擔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開始,到聖曆元年擔任納言,久視元年擔任內史,幾乎是一年一升遷,武則天這人有個毛病特別愛換年號,她總共在位20來年,換了17個年號,狄仁傑在宰相這個級別中,應該是升遷最快的一個。《資治通鑒》說:「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傑,群臣莫及。」司司馬光一直否認武則天是個合法的皇帝,他從來都是寫太后,不寫皇帝。在《全唐文》記載著武則天親自撰寫的《授狄仁傑內史制》,武則天是這樣評價狄仁傑的:「出移節傳,播良守之風,;入踐台閣,得名臣之體。豈惟懷道佐明,見期於管樂;故以謁誠匡主,思致於堯舜。」就是說狄仁傑無論是出去當地方官,還是在宰相都是乾的非常出色的,狄仁傑把自己定位是要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名臣,他輔佐君主,就像讓君主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這個評價相當的高。

  

  你說,武則天當年要當皇帝,以及要當皇帝的時候,大搞酷吏政治,殺了許多人,有些人完全是莫須有的罪名就給殺了,那麼。她面對這個一心想光復李唐宗室的狄仁傑,為何就如此和善呢?而且狄仁傑這個傢伙,出奇的「反動」,史書記載說狄仁傑,曾經在武則天面前說過這樣一段話,這段話保留在唐人所撰寫的《狄梁公傳》:「陛下身是大帝皇后,大帝寢疾,權使陛下監國,大帝崩後,合歸冢嫡。陛下遂奄有神器,十有餘年。今議纘承,豈可更異!」。你是高宗的皇后,高宗病重的時候,你監國,高宗死了你應該把皇位還給他兒子,結果你把它佔了十多年,現在我們要討論繼承人的問題,這回就再不能變了。

  

  【狄仁傑的這番話直接指出了李唐復國的合理性,暗示武則天的武周王朝,再武則天死後應該還給李唐王朝,想當年武則天為了登上權利的巔峰,不惜打開殺戒,現在聽了狄仁傑的這番話,她為什麼沒有大發雷霆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這種論壇在當時是一種氛圍,對武則天來說並不奇怪,這是武則天經常能夠聽到的聲音,而且這個時候,在她面前說這些話的人,並不是狄仁傑一個人。這裡又有個問題,武則天並不是碌碌無為的昏君,天下怎麼就惦記著恢復李唐呢?說到底還是傳統的封建道德觀在起作用,男尊女卑,男男權主義,狄仁傑光復李唐的一腔正氣,實際上是建立在封建道德觀基礎上的,武則天就是能力再強,她也沒有辦法扭轉這一點。

  

  其次,武則天的性格已經發生轉變了,狄仁傑趕上了浩時候,武則天做事情非常的有計劃,有步驟,酷吏政治,只是前一階段一個非常手段而已。此時,她已經意識到,酷吏政治該著結束了,當時發生了一個故事,這是一段對話,這段對話非常能體現武則天思想的轉變,發生在武則天和大臣姚崇之間。《大唐新語》記載說,當時武則天對酷吏政治有點反思了,但是又覺得面子抹不開,所以她對姚崇這樣說:「近者朝臣多被周興、來俊臣推勘,遞相牽引,咸自承伏。國家有法,朕豈能違。中間疑有濫者,更使近臣就獄推問,得報皆自承引。朕不以為疑,即可其奏。自周興、俊臣死,更不聞有反逆者。然已前就戮者,豈不有冤濫耶。」,她發現來俊臣死了以後,怎麼就再也沒有聽說有人謀反了呢?以前死的人莫非是冤枉的嗎?她有為自己開脫的意思,主要是酷吏壞,我派去調查的大臣也不負責,所以才出現這些冤案。

  

  姚崇對曰:「自垂拱已後,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枉酷自誣而死。告事者特以為功,天下號為羅織,甚於漢之黨錮。陛下令近臣就獄問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輒有動搖。賴上天降靈,聖情發寤,誅滅凶豎,朝庭宴安。今日已後,微軀及一門百口,保見在內外官吏無反逆者。」,那些人確實是冤枉的,酷吏都是以誣陷為功,您派去負責調查的人,害怕那些酷吏,也不敢說實話,所以才出現了這麼多被冤殺的人。姚崇馬上說,你也不含糊啊,馬上就把這些酷吏收拾了,而且我以我自己的性命,以及我家百口的性命來擔保,從今以後,所有的朝臣當中再也不會出現任何一個反叛者。武則天聽了以後非常高興,「已前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說,甚合朕心。」乃賜銀一千兩。以前都是宰相不好,今天你所說的甚合朕心。這其實就是一場心照不宣的對話,武則天借著這個反思,宣告酷吏政治結束,而姚崇馬上就遞上一個台階,恰到好處,從此以後武則天的性格就轉向了寬厚。

  

  姚崇說這番話代表一方的勢力,姚崇是狄仁傑的人,代表這方的勢力,姚崇得登高位,這都是狄仁傑推薦的結果,這場對話發生的時候,狄仁傑並不在場,所有姚崇是代表狄仁傑這派發出的聲音,姚崇對待武則天的態度和狄仁傑是一樣的。後來姚崇參與了推翻武則天的神龍革命,政變結束以後,武則天被遷到上陽宮,而姚崇看著這一幕,竟然是潸然淚下,張柬之等人馬上就說,你這陣哭恐怕不大合適吧。姚崇回答:「元之事則天皇帝久,乍此辭違,悲不能忍。」我誅殺二張,推翻武則天那是盡人臣之義,我和武則天有君臣感情,如果因哭獲罪,我心甘情願。如果狄仁傑活到這個時候,他會和姚崇有相同的表現。姚崇和武則天的對話就是分水嶺,從此以後,武周朝的政治氣氛轉向了寬鬆,以前不敢說的話題,現在敢說了,因此狄仁傑敢在武則天面前說這些話了。

  

  【狄仁傑雖然忠於李唐王朝,但他佩服武則天的能力,對武則天個人也很忠誠,身為武周王朝的宰相,狄仁傑可以說是盡職盡責輔佐武則天,那麼狄仁傑對武則天的輔佐,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呢?】

  

  狄仁傑對武則天的輔佐,除了表現在日常工作以外,還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舉薦人才。狄仁傑當宰相期間,先後向武則天舉薦人才數十名,這些人構成了武則天晚年時候,朝廷的基本力量,而且後來發動神龍革命的也就是這些人。

  

  二是:勇於勸諫。唐太宗有了魏徵,才成了一代明君,狄仁傑也勇於勸諫武則天,狄仁傑車軸脾氣,武則天某些方面可能還怕狄仁傑。史書說狄仁傑是好面引廷爭,武則天往往聽從他,即便有些事情狄仁傑說的,讓武則天很不高興,武則天也不好當場發怒,比方所上集的給武則天解夢,武則天就很不高興,她就命人把狄仁傑扶出去。還有許多事她心裡非常想做,可是一旦狄仁傑去勸阻她,她也就暫時的忍耐下去了。

  

  比方說在修建大佛這件事情上,武則天這個人一生和佛教還是蠻有緣分的,她的母親楊氏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她本人也當過尼姑,後來太子李弘病重,結果武則天和高宗整天的拜佛燒香,最後李弘病好了,在武則天的眼裡就是佛祖保佑了,後來生李顯的時候,武則天難產,很危險,武則天就祈禱佛祖,並且許願讓孩子出家,最後孩子順利地產下了,於是,武則天就把李顯送給玄奘做學生,玄奘就給李顯一個稱號「佛光王」。當了皇帝以後,武則天搞起佛事活動簡直是不遺餘力,武則天一生有個毛病,特別愛大興土木。而且她搞得所有建築,就是「大」,宏偉壯觀,她建築的佛教建築更是如此。問題她搞得這個嚴重影響到了國計民生。

  

  據說她修建的那些佛寺,不但規模宏大,而且裝飾華麗,多用黃金珠玉,狄仁傑曾經對此有過描述:「今之伽藍,制過宮闕,窮奢極壯。」。她在明堂以北修建一個功德堂,高1000尺,近300米。裡面儲存一個大佛,高900尺,按照慣例來說,佛像旁邊不都有金剛像,再塑造一尊金剛。金剛的面部就有200尺高,然後用牛血來塗抹,薛懷義為了表示虔誠,說用來塗抹金剛臉的血,那是我刺膝蓋出血塗抹的。這還不滿足,武則天還想在搞一個比這個還要大的佛像,當時預算要花費幾百萬錢,錢不夠,武則天就發動群眾集資,她想讓僧尼每人每天出一個錢,直到大佛建成。狄仁傑是在看不下去了,就站出來勸諫:「臣今思惟,兼采眾議,咸以為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下濟群品,應是本心,豈欲勞人,以存虛飾?」,如來佛的本意是慈悲為懷,不是專門來騷擾老百姓的,你搞得耗費民力,耗費官財,邊境又不安寧,凡是不急的東西都應該停止,僧尼不從事生產,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雖然武則天不願意,但是還是停止了這個工程。

  

  過了不久狄仁傑去世了,武則天又想搞這個工程,這說明只要有狄仁傑在,武則天往往是有所顧忌。這個例子,只不過是狄仁傑眾多勸諫當中的一個,但是很能說明問題。狄仁傑勸諫,往往將自己的身家性命置於腦後,他不是勸止武則天,殺害契丹降將李楷固嗎,說:「苟利國家,豈為身謀」。狄仁傑很會拿捏事情的度,勸諫武則天不要觸動武則天的底線。什麼是武則天的底線呢?比方說武則天的私生活,就找不到狄仁傑從私生活方面勸諫的事例,她明白,勸諫武則天私生活除了讓武則天不高興之外,沒有作用。到了武則天晚年,二張已經干預朝政了,狄仁傑就對二張有所預備了。

  

  【對於個人來說,狄仁傑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也不可避免的有缺點,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對狄仁傑又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武則天是如何對待狄仁傑的呢,也可以分兩個方面:

  

  一方面:武則天善待狄仁傑。武則天稱呼狄仁傑從來不稱呼其名,而是稱呼「國老」,狄仁傑是宰相,按照當時規定,宰相每天要在政事堂輪流值班,這叫「宿直」,狄仁傑年齡很大了,武則天特別下令,狄仁傑免除「宿直」的任務。有時候文武百官陪同武則天出外巡遊,到了行宮,所以人都住集體宿舍,唯獨狄仁傑住單間。臣子見皇上要下拜,每見狄仁傑下拜武則天都要阻攔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即便兩個人意見相左,武則天也時刻注意給狄仁傑留面子。

  

  還有一次,狄仁傑陪同武則天出遊,騎著馬,唐代沒有八大大轎,只有像藍輿,肩輿,步輦這些類似轎子的東西,而且官員不論文武都要騎馬。這次出行出現一點意外,遇到一場大風,狄仁傑的帽子都吹歪了,馬受驚了,開始狂奔,狄仁傑坐在上面無法控制,形式岌岌可危。武則天立即命令太子李顯,追上去,把狄仁傑救了。武則天為什麼不讓別人去救,而是讓太子去救呢?太子是狄仁傑一手扶持起來的,讓太子拯救狄仁傑,這是為了拉近君臣關係,同時也可以顯示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優待。

  

  二方面: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匡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狄仁傑也不是沒有缺點,武則天還要幫助他一下,匡正自己的得失,你老勸諫我,我也要勸勸你。比方說,她專門協調過狄仁傑與婁師德之間的關係,婁師德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一位重要大臣,鄭州人,曾經以文官的身份鎮守邊疆,而且很有功績,唐高宗也很器重他,此人的性格很有意思,非常寬厚,脾氣非常好。《大唐新語》評價:「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而朴忠沉厚。」《朝野僉載》評價:「外愚而內敏,表晦而里明。」。

  

  《太平廣記》記載了婁師德的兩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怎麼樣的性格。

  

  有一次,婁師德和李昭德的兩個人一塊去上朝,李昭德火爆脾氣,走起路來也是風風火火的很急,婁師德脾氣朝好,脾氣朝慢,胖,李昭德老等他,最後實在不耐煩了,一指婁師德的鼻子:「可耐殺人田舍漢」你這個急死人的老農民。婁師德一點也不生氣說:「師德不是田舍漢,更阿誰是。」,婁師德早年放過牛,所以有這樣一段話。

  

  還有一次,婁師德的弟弟,要出任代州刺史,臨行前,婁師德問弟弟,我現在身為宰相,你又要出任刺史,咱們兄弟倆可以說是樹大招風,你將怎樣做來保全咱們的性命呢?弟弟說:「自今後,雖有人唾某面上,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 已,以此自勉,庶不為兄憂。」婁師德說:「此適為我憂也。夫人唾汝者,發怒也。汝今拭之,是惡其唾。惡而拭,是逆人怒也。唾不拭,將自干,何如?」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

  

  婁師德就是這樣一個超好脾氣,婁師德曾經用密奏的方式,保舉狄仁傑擔任宰相,而狄仁傑對此事並不知情,狄仁傑當了宰相以後,看不慣婁師德,屢次排擠婁師德,而婁師德竟然不為所動,只有武則天心裡明白,她想點撥點撥狄仁傑,就把狄仁傑叫來,問狄仁傑:「婁師德賢乎?」,狄仁傑說:「為將謹守,賢則臣不知。」,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乎?」,狄仁傑說我和他是同事,從來沒見他發現過人才,武則天一笑說,你當宰相就是婁師德的推薦,由此可見婁師德還是有發現人才的本領的,然後向狄仁傑出示婁師德當年的奏章,狄仁傑看完之後,大為感嘆,非常羞愧。

  

  下來狄仁傑說:「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容,莫窺其際也。」婁師德德行高尚,我為他所包容,看不到他的邊際。這就是武則天糾正狄仁傑過失的一個故事,所以說雙方是非常緊密的君臣關係,也可以說他們是亦敵亦友,很奇特的關係,這種關係是有利於國家社稷的,不過兩個人的合作,不是全無縫隙,狄仁傑的好幾項舉措,都沒有得到武則天的首肯,而這些舉措,這些建議,反應狄仁傑在某些方面的弱點,就是他對國防事務不夠熟悉,狄仁傑的長處在於發現和使用人才,而且狄仁傑發現和使用人才,包含著他的深意在裡面,而這個用意,也決定武則天和大周朝未來的命運,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次再講。a

推薦閱讀:

揭秘女人任性背後的真相!
揭秘美容院卵巢保養的真相
李勝基辱華?10年後,我來說次真相
人生秘笈(三)人生最悲哀的真相是什麼?
揭秘男女關係的17個真相

TAG:真相 | 狄仁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