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無所事事混吃等死」怎麼破?為什麼明明想要改變就是做不到?

大家好,我是 Taka~

前幾天有讀者給 Taka 留言:

明明知道有事情要做,要學習,要上進,但就是打不起精神,就是動不起來

每天日復一日重複著無所事事混吃等死的生活,不知道要怎麼打破這個狀態

你可能因為許多理由想要改變自己,但卻因為做不到而感到苦惱,因為「理想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之間的差距而感到痛苦,實際上所有人都存在這個問題

當你無法實現願望,可能會覺得自己「意志力薄弱」,「沒有自控力」,「無法堅持」,「性格有問題」。

給自己貼上這些負面標籤並沒有意義,這種自我貶低的內疚帶來的痛苦不會帶來改變,只會造成行動癱瘓,逃避到更深處的洞穴里去。

想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關鍵就是——改變自己的「行動方式」

但是在行動前,我們總是不知不覺給自己設置了很多的障礙。

擺脫誤區

不需要等到一切都準備好了再開始做

當我們想擺脫無聊生活的時候,比如想要開始運動的時候,內心不自覺地會想

  • 誒,我沒有運動的裝備和服裝啊,我要不要先去買雙鞋和褲子 

  • 我要不要去請個私教 

  • 聽說樓下健身房在打折要不要體驗下 

  • 對了,有人說運動容易受傷,我還要查下系統訓練的方法,可不要傷膝蓋了 

  • 還有運動就要配合飲食,健身應該要吃些什麼呢 

  • ......

最後,你依然什麼都沒做,繼續在家裡躺屍

事實上,你可能永遠都「準備」不好。

每次考試前,大家總會覺得時間不夠,這裡沒記住啊那裡沒練好,考試時間越近就越焦慮。但是再給你2個月的時間呢,你可能還是覺得沒有準備好。因為題目做不完,書看不完,練習都是沒有盡頭的。

過度思考會導致行動癱瘓,難以前進

不要等到充滿「幹勁」和「動力」再開始 

相信「要有動力才能行動」,是一個毀滅性的習慣。

每個人都有不在狀態的時候,甚至比狀態飽滿更加常見。精力不足,疲倦了,生病了,或者跟別人吵架了心情不好,這時候很難激發動力去做困難的事情。過去生活的慣性和大腦偷懶的「最小阻力原則」,會讓你什麼都不想干

最近 Taka 寫作的時候總是拖延症犯了,開頭沒寫幾個字就不想寫了,總覺得自己沒有狀態寫不出來,然後就開始拖延,而且非常焦慮。

但是慢慢發現,那些一流的作家都提到同一件事:

不要等到有靈感的時候才開始寫作,不要總在心情好的時候才會寫作。

職業作家都是把寫作當成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無論狀態好還是不好,無論此時此刻有沒有靈感,比如村上春樹每天不寫完4000字之前什麼事都不會幹。

所以 Taka 也找到了對付自己寫作拖延的方法,就是設置固定的時間,到點就去寫,狀態不好,心情不好,犯困犯餓,也得在這個時間段里寫滿。事實上,用這種方法克服開始的惰性和情緒,往往都能超額完成任務

人類是行動和意志不協調的麻煩動物,我們往往會受到感情和意志的影響作出非理性的錯誤行為。

在你出現一個想達成想法和目標的時候,直接去做,先屏蔽掉你的情緒和感受。扔掉那些糾結,恐懼,憂慮和自我否定,你腦子裡那些七七八八的想法,行動會變得更加簡單。

所以不要「等」到有動力的時候再做,不要「等」最好的時機,不要「等」最完善的計劃。

明天就開始,「明天」永遠也不會到來。

用「最小行動」來開始

為了實現改變,把自己從無所事事的混沌狀態中拖出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開始行動。用行動打敗焦慮,用行動把自己拉回現實和當下。

而「開始行動」的關鍵: 

一、降低行動難度 

二、創造好的結果

如果你給自己設置:每天要運動一個小時,大腦立馬會覺得好花時間啊,而且要累死人了,想想就很痛苦,於是永遠也不會去做。

但是如果說每天只需要站起來活動5分鐘,是不是就輕鬆多了,而且馬上就能夠完成?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就是用這種方法完成了拖延了好多年的運動計劃。

他把最小行動推進到最極致的地步,方法也特別簡單: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新習慣,微習慣基本就是它經過大幅縮減的版本。讓自己每天實施1到3個「小得不可思議」的行動。

比如把「每天做100個俯卧撐」縮減為「每天挑戰1個俯卧撐」的目標。把「每天寫3000字」縮減為「每天寫50字」的任務。

就是這麼簡單到聽起來好像在侮辱智商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減少你大腦對改變的抵觸情緒,邁出最困難的第一步。

因為這些行動目標小到幾乎不會失敗,你才不會因為各種特殊情況而放棄,產生正面反饋的積極效果,激勵你繼續完成,建立起對自己的自信。

不管你給自己設置什麼目標,從最小行動開始去做,去執行這些頻繁重複細小任務。

通過「WOOP」法則堅持

有些事情開始很簡單,但很難堅持下來怎麼辦?事實上,無論在家裡還是學校,從來也沒人教過我們「堅持」的方法。

這裡有一個實用的小方法,這樣做計劃,成功率至少提升一半

WOOP 法則是指4個步驟: 

1.W(Wish)願望:剛開始使用的時候,可以從更實質和短期的目標開始,你的願望是什麼?

2.O(Outcome)結果:假如你的願望實現了,它最好的結果是什麼?圍繞這個結果展開想像。 

3.O(Obstacle)障礙:是什麼會妨礙你實現願望,圍繞這個障礙展開想像。 

4.P(Plan)計劃:最後,制定一個「如果XX障礙出現,那麼就採取XX行動去克服它」的計劃。

比如一般情況下,我們做計劃是這樣的:每天學習30分鐘。但是什麼時候學習?怎麼學習?不想做怎麼辦?突然有事情打擾了怎麼辦?很多問題都是不確定而模糊的。

最後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到了第二天,突然有加班,同事聚會,或者因為疲憊,生病,心情不好,就會把這個任務一推再推,不斷往後拖。

直到睡前發現還是沒有完成,又開始責備自己怎麼這麼沒有毅力,然後暗下決心,明天一定要好好運動......然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但是有效的 WOOP 大法是這樣設置計劃的: 

圖片來源:《WOOP思維心理學》

本質上這個方法讓你在心理上對行動進行預演和綵排,針對障礙設置相應的行動,減少突發事件的干擾。

給自己在潛意識裡下達具體的指令,這樣到了第二天,大腦可以跳過「想做還是不想做」的糾結,直接考慮「去照著做」就行了,提高「做到」的概率。

WOOP 法則可以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下次再設置計劃的時候,就換成這種方式吧。用的越多,效果越好。

用「創造」取代「消費」

最後關於行動的一點就是:

轉換你的身份,從「消費者」變成「創造者」,是打破無所事事的焦慮最好的方法。

而且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複雜,對於某個特別的問題,深入思考,搜集資料,記錄梳理,分享出去,這就變成了你自己的「創造」。

有人總說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東西?那你可以回顧下自己在什麼方面花費的時間最長。並且不僅僅停留在「消費」和「享受」的層面,關掉頁面什麼都沒留下。

比如有同學說,我就是愛吃。行啊,再往深一步看看呢:你能不能把你吃過的好吃的記錄下來,分享出去。

你能不能研究下怎麼把食物拍的好看,或者這道菜有什麼來歷和傳統,或者這家餐館有什麼故事......持續的研究和分享,說不定你就成了美食博主了呢。

飼主在公司圖書架上放了一本《料理的科學》,大家都覺得特別神,用科學試驗和成分研究的方式來探討為什麼一個食物會好吃,以及用原理上講怎麼搭配和烹飪會更好吃,腦洞也真的是很大。

比如有同學說,我就是愛看劇看綜藝。那你能不能去扒下皮,能不能啃生肉麻煩的時候練習翻譯加入字幕組,能不能寫個劇評影評,能不能搜集下資源當個B站up主,別人只要想看劇都能給出建議和推薦?

比如有同學說,我喜歡看小說。那你能不能看完寫個薦書貼,能不能寫個書評,能不能研究下小說有什麼套路,能不能自己寫個小故事?

 ......

這些步驟困難嗎?當然困難,比你躺在床上刷手機困難很多。

做不到怎麼辦?不想做怎麼辦?請參考前兩步

就是在這種不斷嘗試和行動中,找到自己喜歡而且擅長的事情,就算短期還是沒找到,至少,你不再焦慮著自己每天兩手空空的混吃等死了

如果大家還有更多困擾的問題,想要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希望給「重構自己」提出建議,歡迎添加 Taka 的私人微信(ID:aimant001),一起來玩耍。

推薦閱讀:

TAG:改變 | 怎麼 | 無所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