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交際禮儀

漳州素稱「海濱鄒魯」,居民自古「敦禮教」,極為講究禮貌禮儀。漳州的禮儀基本上與中原相同,但在以食物特別是以茶款待客人時,卻有地方特色。

  

一、相見禮

  

  封建時代,相見時的禮節講究尊卑長幼。下輩見長輩,男子要行跪拜禮或打千兒禮,女子行斂衽禮。平輩相見,紳商學界多作揖致意,農民、工匠見客人多垂手躬身表示敬意。

  民國時期,改跪拜為鞠躬,改作揖為握手。後來,尊卑之分逐漸淡化,相見時互相點頭,清早就相互稱早,一般時間就問聲「吃飽了未?」或「哪裡去?」都要由晚輩先開口打招呼。

  解放後,強調同志關係,鞠躬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少見,只在正式的公共場合和學生對老師還行鞠躬禮。「文化大革命」期間,以「大老粗」為榮,禮貌禮儀多被當作「虛偽諂媚」或「舊文化」加以革除,見面時或者故意大大咧咧,或者是謹慎地以眼神打招呼。

  80年代以來,城鎮居民打招呼多用「你好」來代替問「吃過沒有」或「上哪裡去」。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在路上相遇時往往只點點頭、不打招呼,在交通擁擠時則揮手致意。

  登門作客不得穿草鞋進入他人屋內,以免被誤認為身戴重孝。進他人屋內不得打傘或戴斗笠,俗謂這樣做預兆該房屋易漏雨。

  

二、迎送禮

  

  迎客入室,主人要奉茶敬煙。每年長輩初次來訪須先敬奉甜線面和雞蛋甜茶以表敬意。親戚初次探親也用此禮。客家人煮紅米圓子加紅蛋是最敬重的待客禮節。春節來客要請喝甜茶,平時來客則沏烏龍茶和糕點招待。敬茶時應先賓後主、先長後少,添茶時不能斟得太滿,雙手將茶端到客人面前。客人也須以雙手接茶,主人添茶時客人將手放在杯邊,有的還用手指輕叩桌面以表謝意。如果以小盅茶敬客,沏完茶後主人伸手表示請客飲茶,客人先伸手回禮,然後持盅飲茶,主人隨後才持盅飲茶。每次飲完,主人都要重新沖洗茶盅,再沏再飲。

  有客人在座,不得打掃地板,也不得驅趕畜生,以免被誤認為逐客。請客人吃便飯時筷子不得插在飯上,因為這是祭拜死人的禮節。請客吃飯時不得只用饅頭下酒,俗以為這是死犯臨刑前的食品。請客吃飯時不得用筷子敲碗盤,俗以為這是呼貓、狗就食的方式。

  客人告辭時主人送至大門口,然後拱手道別。客人對主人說:「請」,意請主人留步。主人應再三致意,並說:「行好」、「慢行」、「寬寬仔行」、「甲佫(音郭,意為再)來坐」等。

  民國以來,送客的禮節也逐漸歐化,道別不用拱手而用招手或揮手,告別語多用「再見」、「明天見」之類。80年代後,部分人時興說「拜拜」。

  

三、筵席禮

  

  (一)座 次

  1.座次排列

  舊式宴會多用方桌,按與宗廟昭穆相同的順序排列。神座前左邊第一桌為首席,右邊第一桌為第二席,首席之下一桌為第三席,第二席之下一桌為第四席,依次類推。也有另一種排法,即由中堂延至門外,以中堂第一排的中央為首席。

  每一席坐8人,席次安排有兩種方式,分別如下圖所示:

  

  註:①②③④為客位,其中①為上座、其次為②③④。⑤⑥⑦⑧為主位。其中⑤⑥為長輩陪座;⑦⑧為晚輩陪座,坐在這位置上的要負責接菜、斟酒,故又稱執事位。

  2.就座者身份

  在私人宴會中,一般以母族、妻族的至親長輩為上賓,姑姨姐妹的姻親為次。一般戚屬和本家宗族按輩分論列,一般友好和鄰居按長幼為序,其他客人則根據其社會地位安排座次。結婚酒席,母舅居首位;滿月、度晬宴,外公、外婆居首位;喪事酒席,外家居首位;喜慶酒席,長輩居首位。

  (二)開 席

  宴會開始前,主人應在門外招呼客人入席。開席鳴炮,散席亦鳴炮,一般是放鞭炮。大型的祭祀請客時要放老式的火藥槍,俗稱「貢銃」或「三眼槍」,單響為催客,連放三響為開席或散席。

  各席上的執事者先為上座斟酒,次及其他,最後才替自己斟酒。斟酒時左邊用右手,右邊用左手,斟後酒壺嘴應朝向執事者自己。

  各席斟完酒後,主人致辭歡迎來賓,對貴賓的來臨表示感謝,然後向首座及全席敬酒。同時,廚房開始上菜,坐上座的人拿筷子撥動桌上的雞頭,席上的賓主便動筷進餐。

  (三)宴請雜俗

  開席前筷子要放在碗的右邊,筷頭朝座位,忌倒過來放,也忌將一雙筷子分擺在碗的兩邊。冷盤中照例有一盤白斬雞,這是漳州以雞兆吉的習俗。白斬雞應放在上座的面前,雞頭對著上座。酒壺或酒瓶則應放在執事位前。宴席上的食物都要預先切割好,不能留待客人自行切割,更不許在席上置放刀器,俗以為席上見刀是凶兆。

  準備菜譜,根據喜宴從豐、喪宴從簡的原則,菜肴有12道、20道、24道或36道的規格。菜肴的組成和上菜的次序各地有所不同,同一地方亦因時代不同而不同。舊時第一道熱菜多為炒麵條或炒米粉,但現在的高檔筵席中已取消這道菜。除了喪宴之外,最後一道菜都是甜湯,有的地方以甜圓子結尾,寓意圓滿甜美。現在的筵席往往另加一盤水果。總的說,過去較注重實惠;現今則講究排場,重視雕琢花樣,追求檔次。

  終席前主辦者要輪流到每個餐桌前向客人敬酒至少一遍。在每一席上主人必須陪客人飲酒,在客人盛飯之前,主人不得先盛飯。舊時主人還必須給客人搛菜,現今因為講究衛生,此俗已廢。

  舊時宴飲,主人應陪客人行酒令或搳拳助興。現在很少人會行酒令,猜拳斗酒也因為粗俗不雅而在較正式的宴會中被摒棄。今天辦宴會必須準備音響影視設備,供賓主在席間唱卡拉OK以助興盡歡。

  過去,辦壽宴時壽主的後輩要在庭中向全體來賓行一跪二叩禮以表謝意,來賓應起立表示領謝。辦婚宴時新人應到每一桌去獻茶敬煙,來賓將紅包放進茶盤迴禮。

  赴喜宴時客人要等主人催請。赴喪宴不能等人催請,開席後客人自己坐到適合自己身份的位置上。赴宴者還須注意遵守筵席上的諸多忌諱:上整條魚時不得將魚頭和魚尾吃光,即所謂「有頭有尾,留有餘地」。舊時,喜筵上的魚只能吃一面,忌翻過另一面,以免預兆喜事翻成壞事。用餐時忌用筷子在盤中翻動菜肴,挑肥揀瘦;忌將食物夾住後又放回盤內;忌搛菜時讓湯汁不停地淌滴桌上;忌手持筷子目光久盯菜肴。進食時不得把骨頭扔到地上讓饞狗相爭,也不得在席中叱狗。在筵席中不得公然剔牙,不得打嗝,不得吐唾,不得將碗、盤翻覆在席上。

  

四、交際禮俗

  

  (一)探 望

  親友之間逢年過節要互相探望並互贈禮品,俗話說「親戚要常走才會親」。

  親友久客返鄉,或坐牢、遭匪劫或因其他事故歸來,應前去探望,並帶炮燭、童雞、線面、紅蛋等接風,稱「脫草鞋」,意思是賀其平安歸來,並祝其「轉運」、否極泰來。

  親友跌倒或受傷,應上門探望,去時帶一束線面、一個雞蛋給受傷者「壓驚」。若是小孩跌傷,則送熟雞蛋給小孩,稱「滾出運」。親友生病也應前去探望,舊時探病多帶葛粉、線面和雞蛋作為病人病中的食品,現在多帶水果和營養品、貴重藥品等。過去探病必須在上午,俗謂午後陰氣轉盛,不利病人。

  (二)賠 禮

  民間發生不愉快事件之後,由較有威信的人出面調解後,理虧的一方由調解人(俗稱「公親」)帶到被損害的一方家中賠禮道歉。賠禮人要攜帶冬瓜糖和荖葉(檳榔葉子),用紅紙包裹,登門道歉。如需要賠償,在送財物到被道歉人家中時也必須外加冬瓜糖和荖葉,故民諺云:「冬瓜荖箬,坐(賠)人呣著(不是)」。荖葉原用來包裹檳榔放入口中咀嚼,民國期間漳州嚼食檳榔的習俗逐漸廢止,荖葉在市場上也買不到,賠禮時就只用冬瓜糖。

  山區客家人之間如有積怨,一方主動登門,對方必須以禮相待,「氣消八分」,積怨多半因此而冰釋。

  (三)酬 謝

  得到他人幫忙,應表示酬謝。漳州的作法多半是辦一場宴席,請恩人坐尊位,當著眾賓客表示感謝。

  媒人幫助作成婚事,除了要送紅包和在婚宴中給予禮遇之外,還要送豬腳以補償媒人在來回奔走時消耗的「腳力」。

  溺水得救,除了要設宴拜謝救命之恩外,還要先請恩人吃甜線麵湯,並請僧道為恩人做道場,超度溺死鬼,以免其找恩人「叫交替」(找替死鬼)。

  (四)交際禁忌

  與人對話時不得單獨伸出中指,更忌諱以中指指人,此為極不禮貌的行為。不得以扇柄開玩笑地敲人頭顱,俗以為此舉是將人當奴才看待。

  交談中忌用「死」字。有的地方因「四」與「死」諧音而忌「四」,用「兩雙」替代,例如小孩四歲,就說「兩雙歲」。

  舊時,還忌諱在嬰幼兒及其父母面前稱讚孩子長得健壯,俗謂小兒經不起稱讚,容易走向反面。

  親友間贈送牲畜時忌送狗,俗以為「送貓親,送狗絕」,送貓會加強雙方的感情,送狗會導致雙方斷交。最經常贈送的是貓崽子,受贈送的一方要回贈紅糖。

  饋送東西時不得送鍾,因其與「送終」同音;不得送傘,因其與「散」同音,送傘表示緣分絕了;不得送扇,因其表示「秋風團扇」中途拋棄的意思,即俗謂「送扇無相見」;也不得送手絹,因手絹常用於擦淚,兆凶。

  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社會的發展,群眾對外部世界的視野的日益開闊,一些不科學的禁忌已經自行泯滅。
推薦閱讀:

外國禮儀20種
春節拜年前,把這些基本禮儀傳授給孩子們吧
學會長大20條、處事22計、心態24條、禮儀73條
摯(贄)見·禮儀
【禮儀】男士穿衣的正確姿勢

TAG:禮儀 | 交際 | 漳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