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頭屋漏雨 疑義相與析——「屋漏」辨析
床頭屋漏雨 疑義相與析
——「屋漏」辨析
川 雪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我們都熟悉的名篇。詩中寫自己新建的茅屋,在八月秋高的狂風肆虐中,屋頂茅草被捲走,屋破又遭夜雨淋的苦況,由己推人,發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呼籲,歷來為人傳頌。對詩中「床頭屋漏無干處」一句中「屋漏」的解釋,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看法,認為應當解釋成「室內的西北角」,其主要根據是《爾雅》中對「屋漏」的解釋。為準確地理解詩句的內容,似有加以辨析的必要。
我們先來看看全詩的內容及其分析。其全詩是: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史之亂後,杜甫做了左拾遺。後來因為上疏營救宰相房琯,得罪了皇帝,被誣為房黨,於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貶作華州司功參軍。這年冬天,因事回洛陽。第二年春天從洛陽返華州途中,親眼見到戰亂和不合理的兵役帶給人民極大的苦難,感觸很深,就寫出了輝煌的詩篇《三吏》《三別》。這年華州一帶鬧饑荒,加上他對朝政有所不滿,就拋棄了官職,攜帶著家小到秦州、同谷等地去逃荒。但是,在這些地方仍舊無法生活下去,便長途跋涉入蜀,這年年底到達成都,先住在浣花溪邊的寺院中。第二年,得到在當地做官的親友們的幫助,便在浣花溪的西邊勉強蓋了幾間草堂安頓下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約作於同年八月,寫草堂被秋風吹破、給秋雨淋濕,他通宵不眠的苦況和感慨。全詩可分四層:
詩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地描寫了茅屋被大風吹破的情形。
秋天的天空愈是遼闊,就愈能顯出狂風來勢之大。這麼猛烈的風,當然就不僅會捲起屋頂上的幾重茅草,而且似乎還能撼動天地。這樣,詩人就以剛勁有力的筆鋒,簡括而生動地寫出了秋風的狂暴,並藉以反襯出人們處在自然威力之下的巨大驚悸,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要求有安定的生活保障的強烈願望。然後,他極力鋪敘狂風吹著茅草「渡江灑江郊」、「掛罥長林梢」、「飄轉沉塘坳」的情景,顯出詩人眼望著自己苦心經營的草堂,正在遭到破壞卻無力挽救的焦急和痛惜。
第二層寫一群頑童不聽呼喚,搶走茅草的事和詩人的感嘆。
屋頂的茅草給風捲走了,本來還可以再撿回來一些的,想不到又給頑童們拿走了。他們不僅拿走茅草還不把詩人的呼喊當一回事,公然抱著茅草躲入林中,害得詩人叫幹了嘴唇皮也不理睬,這就更加可惱。這裡詩人把自己和頑童對照起來寫,使老人和頑童的神情都顯得很生動。嚴辭斥責頑童,可見老人當時心情的暴躁,同時又令人感到老人和小孩都很可憐,為生活所迫才如此作為。
第三層寫狂風停息不久,大雨就下了起來。屋漏、床濕,詩人通宵不眠。
寫秋天黃昏時候大雨降臨前的短暫沉寂,烘托出詩人內心深處沉重的苦悶。詩人把棉被形象的比喻成鐵,在直覺上給人冰冷、僵破的印象,說明了棉被的陳舊,反映了詩人生活狀況的窘迫。被窩冷,兒子不好睡,已經很難安寧了,何況茅屋又給秋風吹破,大雨下個不停,屋漏、床濕,屋子裡沒有一塊乾的地方,這叫人怎樣睡呢!況且詩人久經戰亂,憂國憂民,長期以來就失眠,今夜遭到雨淋,更加不能合眼。多年積壓在心頭的家國深憂和目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折磨他,使得他急迫地渴望天明。
末層寫詩人在風雨不眠之夜,產生的遠大理想和美好願望。
詩人由目前的痛苦,聯想到過去一連串的悲慘遭遇;又由個人的悲慘遭遇,聯想到天下窮苦人們的苦難生活,從而產生了甘願為天下窮苦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強烈願望。這是詩人長夜不眠經過苦苦思索,從切身痛苦中體驗出來的極其偉大、極其寶貴的思想感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種思想感情,這首詩才不僅是個人悲苦命運的哀嘆,而且還洋溢著救世濟人的激情,具有深廣的時代社會意義。
應該說,對這首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在對其基本內容和思想意義的評價上是沒有多大分歧的,而在對一些詞語的理解上出現分歧,見仁見智,也是可以理解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晉·陶淵明《移居兩首》其一),通過辨析、爭論,找出最合理的解釋,得出正確的結論。
對詩中「床頭屋漏無干處」一句中「屋漏」的解釋,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應當解釋成「室內的西北角」。其主要根據是《爾雅》中對「屋漏」的解釋。
不錯,「屋漏」在先秦典籍中一般用作名詞,《爾雅·釋宮》對室內四角的解釋是「西北隅謂之屋漏」,《辭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一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說明「屋漏」一般是指「室內的西北角」。
但是隨著語言運用的發展變化,「屋漏」大約從漢代就開始用來指「屋破漏雨」,成為主謂結構的短語了。西漢劉向《說苑》有句云:「屋漏者民去之,水淺者魚逃之,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句中的「水淺」、「樹高」、 「德厚」都是主謂結構的短語,「屋漏」與它們對舉,當然也是主謂結構的短語,即「屋破漏雨」,全句的意思是「房屋破了漏雨百姓就要離開它」,如果解釋成「室內的西北角」,那是說不通的。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屋漏」用作「屋破漏雨」已是很普遍了。例如:《三國志·魏志·王朗傳》:「夫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然迷而知反,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南史·丘巨源傳》:「(源)少好學居貧,屋漏恐濕墳典,乃舒被覆書,書獲全而被大濕,時人以比高風。」南朝文學家顏子推《顏氏家訓》中有句云:「靈床上屏風,平生舊物,屋漏沾濕,出曝晒之。」這些句子中的「屋漏」都應理解成「屋破漏雨」。可見,「屋漏」解釋成「屋破漏雨」是有根據的。
宋代詩人曾幾的詩《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雨有作》中有「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的詩句,上句正是化用了杜甫「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詩句,寫自己久旱逢雨的高興心情,即使屋漏床濕也心甘情願。可見,古代詩人對此句中「屋漏」的理解,也是作為「屋子漏雨」解釋的。
從全詩的語言風格看,這首詩寫得平實曉暢,幾近口語,有些句子甚至就是口語,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公然抱茅入竹去」等。如果把「屋漏」當作用典,那就破壞了全詩的語言風格,顯得很不協調。
再從全詩的內容及前後詩句的聯繫看,「屋漏」表示「屋破漏雨」更顯得自然貼切,符合邏輯。屋上茅草被秋風捲走,詩人四處搜尋,加上年老體衰,當然無暇慮及屋上是否會漏雨。而夜晚大雨聚降,夢中被漏雨淋醒,首先感覺到的自然是「床頭」屋漏,怎會平白無故的顧及所謂的「西北角」?如果把「屋漏」釋作「室內的西北角」,顯然於情理不合。
最後從詩句間的邏輯關係看,「風卷屋茅」與「床頭屋漏」是有直接聯繫的,是因「風卷」而導致「屋漏」。而詩人由自家的「屋漏」想到天下的寒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熱切期望,這才表達了詩人推己及人、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如果把「屋漏」這一引起詩人聯想的關鍵詞語隨意曲解,那對準確理解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是無益的。
推薦閱讀:
※語文根基之易錯字辨析2
※「入戶盜竊」既未遂之辨析
※古詩鑒賞中常見易混術語辨析(劉小忠)
※富和貴 辨析
※『用神兩現』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