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生活習俗
苗族生活習俗
來源:E假海南旅行網日期:2009-02-26 9:34:00 責任編輯:方曉亞
苗家姑娘敬酒
飲食
吃油茶
油茶是將油炸後的爆花米,摻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興,不喝,則視為瞧不起主人。有的還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吃山泥鰍
山泥鰍即晰蜴,統稱四腳蛇。將處理後的山泥鰍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罈子內,用來招待貴客;
吃青菜
農曆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著
苗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男,一般老人穿無領斜扣大襟衣,束腰帶,穿褲腳,打綁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開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產的"家機斑衣",婦女服飾另具風格,上身穿無領鑲邊繡花衣,綴欄插花瓣與其間,下身著鑲邊、繡花或數紗寬腳褲。引人注目的女頭帕,一般有一丈多長,顏色是青、藍兩種,黑色相間襯花格子有的包絲帕。
住宅
吊腳樓
吊腳一般2-3屋,飛檐翹角,並有走廊圍白木質欄杆,欄杆雕有各種圖案。吊腳下層用來貯藏糧食,存放農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豬及廁所等。上層為人居住。
火爐
形狀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圍用木板蓋好,四周用磚、石砌好,中間圍成正方形火塘,用來燒火做飯,周圍下層為空間,用以關雞、鴨。天冷時,主、客人都坐在火爐上,說笑、談論家事和休息。火爐上吊有一個不同形狀的木架,將種子、茶葉簍、草鞋等掛在上面。
禮儀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苗族人十分尊敬老人長輩,幼輩見到長輩,平時多行鞠躬禮,吃飯時,請老人上座,行路要讓長者先行。遇喜慶盛會時,不分長幼,都行作揖禮,切記不可對婦女行握手禮。
到苗家做客,千萬不可在火炕旁的凳子上就坐,因為火炕旁是苗家設靈位祭祖先的地方。晚上如果主人叫你「包總「(意為睡覺),你不要爬上床去睡,必須規規矩矩睡在火炕的「地鋪「上,但千萬不能說這是「地鋪「,睡地鋪苗家叫「包大斗「,是指睡在地上的牲畜的。安排客人「睡地鋪「,是讓客人同主人的祖先英靈睡在一起,表示敬重客人。
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見禮
幼輩見長輩。凡是幼輩見了長輩,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識還是初次相見,都必須說話誠懇,行為恭敬,笑臉相迎,並要用一定的尊敬詞語相稱。若是幼輩正在行走,見了老人或長輩,必須立定;若是幼輩正在坐著,長輩來了,應該立即起立讓坐。眼睛要平視,雙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識的長輩,對方年齡比自己大一二十歲的,男的稱呼為「得訥」,女的稱呼為「得目」。如年齡再大一點的,男的稱呼為「阿打」(外公)或「阿內能共」「阿內能果」(老人家),女的稱呼為「阿達」(外婆)或「阿內能共」。稱呼完畢後,幼輩才能坐下或相辭而去。
平輩見平輩。凡是平輩相見,必須點頭招呼。若是相識的,要用固定稱謂相呼;如果不相識,男的可稱之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稱之為「阿婭」(大姐)。
長輩見幼輩。凡是長輩見幼輩,一般都要行點頭禮。相識的按固定稱謂相呼;不相識的,如果是壯年,男的可稱呼為「得那」,女的可稱呼為「阿婭」。如果對方是幼年.無論男女,都可稱呼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雜禮
老人或長者與青年或幼輩一起走路時,青年人或幼輩必須讓老人或長輩走在前頭。老幼同桌吃飯時,上坐老人,下坐壯年,兩邊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樓上的火坑邊入座烤火敘談時,靠近中柱的那一方,習慣讓客人、長輩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隨意自由。
半夜搬家
是雲南祥雲縣茶朗哨鄉苗族的一種世代相傳的習俗。舊社會半夜搬家是為躲避財主的債務,如今已失去本來的意義,成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活動了。不論誰搬家,村裡人都來幫忙祝賀。他們把要搬走的東西放在院子中間,吹蘆笙、吹嗩吶,彈三弦,大家圍著傢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給客人敬酒。把傢具搬放在新房院後,再次圍成圈跳起歡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講究,中間一圈是小孩,象徵苗家的希望和未來;第二圈是姑娘,象徵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夥子,象徵著苗家興旺堅強;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兒女在老一輩培養、教育下茁壯成長。
吃年
苗族人民自稱過年為「吃年」,意思是說「年」被大家吃掉了,過去了。「吃年」期間,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各地開展吹蘆笙、鬥牛、踢毽子等豐富多採的娛樂活動。「吃年」過去後,就要把銅鼓、蘆笛收起來,開始春耕。苗族分布較廣,「吃年」時間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帶的苗族"吃年"分三次過,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稱放牛年)。
聰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讓通行。苗鄉有時一對對男女青年聚集在路邊、樹林、小溪旁對歌。見有過路的就以對歌進行考問,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還歌,實際上這是比聰明、比智慧的考試。如果客方贏了,主方要賠禮送行;如果主方贏了,客方要承認自己輸了才放行。如果不分勝負,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後再繼續對歌。直到分出勝負為止,或另約時間,再次較量。
分雞心
苗嶺山區的苗族,有「分雞心」的習俗。每逢佳節,主人便把客人請到家。吃飯時,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會把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但客人不能獨自享用,必須與在座的老人同享。這樣說明你大公無私、辦事公道,願為他們服務,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則,就會失去威信,也不會得到他們的幫助。苗家以雞、鴨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雞心、鴨心又是最貴重部分,把雞心讓給你,就說明已把「心」交給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著你「心」交給他們,這樣便於一道工作,互相幫助。
拔雉毛
廣西苗族小夥子向意中人求愛,在蘆笙上插上一支美麗的野雞毛,對著姑娘吹起動聽的曲子。小夥子舞動著蘆笙使野雞毛輕拂著姑娘的臉頰。假如姑娘有意,就隨手撥下蘆笙上的野雞毛;反之,就不拔而轉身走開。
「走客」、「鬧寨」與敬酒之俗
貴州省雷山縣郎德寨苗家把串親戚叫做「走客」,苗語叫「低昂漢」。走客有多種情況,如平常有事或年節時要走客;親戚家有喜事(如結婚、立新房、生小孩)時要走客。不同情況所帶禮物的品種和數量是有區別的。
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或大的節日(主要是吃新節和苗年)走客時,一般要帶一隻雞、一包糯米飯(二、三升)、一塊肉(腌的、新鮮的均可)、鯉魚等食物。所帶的這些禮物,俗稱「雜包」。客人到來時,不僅全家人要熱情招待,而且主人家還要招來房族叔伯兄弟甚至全寨的人共解「雜包」,一起喝酒聚餐,品嘗所帶佳肴,以示歡迎遠方客人的到來。然後,主人家還要將客人帶來的糯米飯等食物分給每家一點。第二天,分得「雜包」的人要按輩份、年齡的大小依次請客人到家中去做客,其他房族叔伯兄弟也要陪同前往。每天要走四、五家,但晚飯必須回到主人家裡去吃。第三天亦然,一直持續二、三天才能結束。這種活動叫「鬧寨」。
「鬧寨」習俗自古已有,延續至今。每逢此時,整個房族的人歡聚一堂,談天論地,共敘家常,對溝通親朋之間的感情,加強房族、家族的和睦與團結起了一定作用。客人走時,主人家和分得「雜包」的人都要回贈禮物。客人走後,不能馬上關大門,要等客人走出很遠才能關上,表示大門是敞開的,歡迎客人再來。客人出寨子時,主人必須在前面引路,而且要走大路不能走小路,表示一路順風。比較尊貴的客人走時,房族叔伯兄弟甚至全寨的人都要為他送行。這時婦女們要將各色布條掛在客人肩上或脖子上,表示祝福,客人必須一直戴到家。同時,婦女們還要向客人敬酒,唱起高亢嘹亮的「飛歌」(送行歌):「走了還留念,酒散場冷淡。酒場要生草,日久草雜亂。客來不好看,盼客快迴轉,大家把酒喝,不讓草露面。」然後客人對唱道:「來到你們家,喝酒整九壇。九塘魚吃完,酒席已該散。今日應回還,走了也留念。你家客不斷,野草難出現。」主客一唱一答,依依惜別。
郎德苗家招待客人以酒為重。從客人臨門到出寨,幾乎時時處處離不開酒:攔路酒、進門酒、敬客酒、出門酒、送客酒等等。十分有趣的是酒席宴中,賓主雙方要喝交杯酒。交杯酒有兩種喝法,一種是雙方將自己手中的酒同時喂至對方嘴中,另一種是雙方手腕交叉,同時各喝自己手中的酒。另外亦可全席人集體交杯。
除交杯酒外,敬酒的習俗也頗有特色。敬酒一般是由婦女來敬,要敬兩輪:第一輪先敬主人,後敬主客;第二輪先敬主客,後敬主人。有時不論主或客,先敬長者。最後一個接受敬酒的人要回敬敬酒人一杯,以表示對他的謝意。無論交杯酒還是敬酒,都必須是兩杯。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人是兩隻腳走路的,所以喝酒也要喝兩杯。敬酒時,婦女們手捧酒杯,高唱敬酒歌:「天天殺牛等,貴客沒光臨,今天客錯路,來到我家門,壇中沒好酒,盤裡無魚葷,吃口酸湯菜,略表我情意。」客人接過酒,對唱道:「久想來走親,家事難脫身,今天冒昧到,待客真熱情,盤中菜已滿,好酒罈中盛,心中很快樂,感謝好主人。」這樣主客一唱一和,氣氛更加熱烈。
推薦閱讀:
※孫驍驍為什麼總被吐槽?
※熊孩子闖進西瓜棚,有什麼辦法懲罰熊孩子?
※生活到底需不需要儀式感?
※一句話經典語錄:人因為熱愛生活而更容易被治癒。
※請問大神,圖片里的是什麼蟲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