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往往沒出息,淘氣的孩子才能幹大事?

曾經發過《乖孩子是父母的恥辱》這篇文章,有家長在後台表示:這種標題和文章就是在誤導父母,就是在告訴大家「不聽話的孩子,更有出息,熊孩子才應該被鼓勵。這就是給那些用錯教育方法且育兒失敗的家長找的借口」。

其實縱觀整個社會,不少家長衡量好孩子的標準就是「乖不乖」,但是怎麼才是「乖」,又鮮有人能給孩子下個定論。

如果乖的層面只停留在得體、有教養,尊重他人,那麼這種乖孩子的確應該是好孩子的完美範本,教育的目標。

但更多父母對乖孩子的標準是安靜、順從甚至是言聽計從。「乖孩子」不頂嘴也不抬杠,父母不允許的事他們也不會提第二次,不會擔心被老師找家長,選大學挑專業找工作全聽安排,甚至嫁人都由父母親自把關過。

乖孩子是父母的恥辱,這話也許極端了一些,但很多時候父母的壓制的確扼殺了孩子本應該更精彩的人生。

知乎上也有網友,疑惑「乖孩子」和「能否干大事」之間的聯繫。

暫且不談孩子是否出息與很多因素有關,但可以肯定,父母標準下的「乖孩子」,今後人生的路一定會難走很多。

為什麼呢?

對於大多數乖孩子而言,「乖」意味著討好大人,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去年,台灣作家林奕含因少年時期被老師誘姦導致抑鬱,最終還是選擇自殺。一個26歲的花季少女就這樣香消玉殞,原因不僅僅是老師的獸行對她的傷害,還在於父母在教養她成「乖孩子」的過程中對性教育的壓制。父母不聽從不理解不接受,還強制終止了她希望通過語言宣洩來自我救贖。

林奕含是父母們眼中的「乖乖女」嗎?

當然是。生來漂亮,學科第一,是學校唯一學測滿級分的高材生,學習父母從來沒有擔心過,她算得上是所有父母眼中的「別人家孩子」。但這種乖乖女卻擁有著更不幸的人生。

因為父母有意洗腦的「乖」,她不得不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父母因為她知道父母希望她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為了儘力滿足父母的各種要求,她放棄了表達自己真實情緒的權利。以至於到最後,自殺成為了林奕含短暫的一生中主動為自己做的唯一的一件事。

乖孩子往往屈從於父母的教誨,屈從於社會的價值觀,所以最終只能捨棄自己。太多乖孩子的產生,都是由於家長們太過專制。

當孩子不再向你表達自己,甚至壓抑起天性只為不讓你看到傷痕和情緒,只為滿足你對「乖孩子的標準」,可這種偽裝背後的心酸與軟弱,作為父母你又是否想要了解?

其實國內早就有醫學專家說過,乖孩子心理問題太過隱蔽,對於乖孩子而言:

一方面,孩子的性格往往會內向,聽話,懂事;

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問題淤積,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洩,做事沒主見,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遇事懦弱退縮,人際交往困難。

這也意味著,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乖孩子」的身上有太多的家長控制感。長輩期望他們能夠走在一條可複製黏貼的順暢道路,過一個大家普遍認同的理想生活,這也就是父母眼中「乖孩子」。

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針對2000人的調查顯示,48.4%的受訪者有「配角綜合征」

所謂「配角綜合症」,是指在群體的社會角色分配中,有些人「不喜歡向前闖,甘當團隊的配角」。

此外,53.9%的受訪者認為,孩子從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爭取是導致「配角」綜合症的主因。

聽話,柔弱,不鬧騰,順從,當「乖孩子」的論調深入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理念中時,似乎成為「乖孩子」,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中就能獲得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然而,長大之後,脫離家庭的保護走入殘酷的現實,他們便會失去稜角和個性,甘當配角,不願出頭,缺乏自信,喪失否定、批判和想像的能力。

所以越是「乖孩子」,越可能在漸漸長大的過程里,從一個不敢提問的「乖學生」、變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甚至變成感情上讓媽媽包辦一切的「媽寶男」、生活上完全不能自主的爛好人。

從這個角度上講,能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大多都不「乖」。

「乖孩子」往往是對自我壓制和拒絕的結果,是被社會環境馴化出來的,是被「乖孩子」烙下的雛形。他們在認知不成熟的時候,誤以為只有「乖」才能被認可和接納。

所以「乖孩子」式的教育理念,最終會導致孩子們心理孤僻、沒有主見、容易固執、缺乏擔當、想像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這也是越乖的孩子,人生的路越艱難的原因。

所以對於當下中國家庭教育而言,家長們不應該怕孩子調皮叛逆,而更應該怕他太乖。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的立場,但尊重孩子的獨立。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自信、陽光、有擔當的成年人。


推薦閱讀:

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生肖豬:年底出「大事」,神仙也沒有辦法!看完就「躲」起來
心如潔凈淡雅!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一生要讀知的100本世界名書/中國名書/世界大事/中國大事/世界名文/中國名文》王岳川 編著
漢朝歷史風雲大事紀實教學視頻5集

TAG:孩子 | 才能 | 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