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園形態歷史演進研究

孫華  陳威摘要:北京大學校園風雨百餘年,如年輪般篆刻著中國大學校園規劃理念的發生、發展過程。本文基於北大成立至今的史實材料,進行各個時期校園的構架、軸線、核心、群落特徵分析,梳理出北大校園形態的歷史演進脈絡。關鍵詞:校園形態  演進  構架  軸線  核心  群落作者簡介:孫華,男,北京大學發展規劃部副部長、教務部副部長, 副教授,博士;陳威,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區域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助教(北京 100871)北京大學作為我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挺立潮頭。百餘年來,北大校園幾經遷徙、擴大、更新,深深烙刻著每個時代的印記,真實記載著規劃理念的變遷,是一部中國大學校園建設理念的微縮簡史。北京大學的校園形態演進大體可劃分為解放前(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獨立發展)、解放後(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合併、遷入燕京大學校址,北京大學醫學院併入北京大學)以及跨越期(基於北京大學「十二五規劃」的展望)三個階段[①]。本文將從「構架」、「軸線」、「核心」、「群落」[②]四個維度來研究各時期北大校園的特徵。本文中,構架是指道路交通系統,校園形態的骨架和基本控制系統。軸線是指決定其內部結構秩序的形式軸和決定校園生長方向的伸展軸。核心是指功能和物質形態環境組織的中心,其不僅在校園形象塑造上具有代表性,也是大學校園精神構架中象徵意義的因素。群落是指具有不同功能內涵和結構模式的建築群形體空間組織及其相關要素集合[1]。一、解放前北京大學校園形態歷史演變(1898年-1949年)(一)京師大學堂(1898年-1911年)京師大學堂(以下簡稱大學堂)是我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作為清末百日維新的產物,大學堂匆忙登台,校舍未及重新建設,落在了京城馬神廟附近的和嘉公主府內,在此基礎上略加擴充,即為以後的北京大學二院。光緒末年,清政府將東邊沙灘(後改稱漢花園)撥給大學堂,以增建校舍操場。1900年大學堂遭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破壞,損毀嚴重。1902年刑部尚書張百熙主持校務後,對原有大學堂校舍進行大規模修復擴建,清廷劃撥同文館歸京師大學堂,改稱譯學館校舍,後為民國時期的北京大學三院[2]。1. 形態介紹。「中學為主、西學為輔」的理念,在大學堂的建設上得以反映。改建後的和嘉公主府,建築分為遺留傳統建築和大學堂時期所建西式建築兩類。大學堂遵照原有布局,分為兩個院。第二重院落,一條長長通道將院落分為兩個部分。中軸線在這裡演變為平行、平等的兩條。西邊軸線以中國傳統四合院落圍合空間為原型縱深發展,東邊軸線則轉變為西方布局的空間環繞建築。1904年在西側空地修建了十四排學生宿舍,為中式平房,完全依照傳統書院布局。後增的譯學館校舍,也採取中西合併的建築方式。

圖表 1京師大學堂(北大二院)和沙灘[3]2.特徵分析大學堂校園形態的演化是中式書院形態逐漸瓦解,開始西方模式探索的階段。主要體現在建築模仿上,布局主體上依舊為傳統書院式。這裡主要討論最具象徵意義的北大二院。

構架。傳統書院轉化而成。道路交通並未脫離建築成為獨立的形態要素。建築群決定道路系統構成,主次軸線決定主要行進路線,四合院建築形式決定次要道路單元的串聯或並聯生長。次要道路依附於建築的部分構架,如次要道路與廊道一體化。主、次道路的交點是位於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

圖表 3京師大學堂構架(1.院落;2.主要道路;3.次要道路)軸線。大學堂里,傳統書院模式與西方大學模式處於拼合狀態,兩種形態在書院模式下以平行軸存在。沿南北軸直線形態進行布局,建築對稱,多重院落圍合,形成單向性增長。

圖表 4京師大學堂軸線分析[4]核心。大學堂兼為統管全國高等教育的行政部門。政治、行政職能註定了大學堂帶有顯著的中國等級色彩,集中體現在中軸線莊重色彩營造上。群落。群落的理念初步體現,如十四排宿舍區的建設,依舊以四合院為主,串聯重疊,功能單一。也有單個西洋式建築,呈現拼貼風貌。(二)北京大學(1912年-1949年)進入民國時期,1912年,京師大學堂正式更名北京大學。1917年蔡元培出掌北大,伴隨著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思想的注入,北大也進入新的擴張期。1.形態介紹1918年,紅樓(當時北京城內最有現代氣息的建築,老北大象徵)建成,基於沙灘的第一院(文學院)成為核心。1931年又購得嵩公府。北大發展為以沙灘紅樓為中心,分布於景山、皇城根、松公府、北河沿的三院五齋格局[5]。北大的兼容並包的自由精神也影響到周邊,附近街道變得熱鬧非凡。2.特徵分析老北大雖然出現了學院分布,但屬於見縫插針,零散布局,部分功能依託城市。與同時期教會大學相比缺乏現代校園整體規劃意識,但與周邊環境互動較多,體現出康有為大同書校園建設理念及蔡元培的德國[③]、法國大學理念。構架。這個時期,北大受康有為大同書對大學校園設想影響。「大學院舍不能統一併置於一地。農學設于田野,上學設於市肆,工學設於廠,礦學設于山巔,漁學設於水濱...」[6]。大學零散分布,學院間依託城市道路聯繫。軸線。零散分布,整個大學軸線不存在。但單個學院依舊為傳統書院軸線構架。核心。建設了標誌性的紅樓,西方色彩濃厚,成為老北大的象徵。群落。受德國、法國城市大學形態影響,北京大學與京城之間沒有界限,零散分布,校園形態、功能和城市形態、功能互動發展。校園為城市提供了文化、科技及人流上的支撐,城市也消化了大學中的社會功能屬性部分[7]。

圖表 5燕京大學規劃效果圖[8](三)燕京大學(1921年-1949年)燕京大學由三所教會大學(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合併而成。1921年至1926年,美國人亨利·墨菲受校長司徒雷登聘請,承擔設計工作。1.形態介紹燕京大學校園是以早年淑春園遺址為中心擴建而成。1928年購得鳴鶴園,1931年購得蔚秀園。設計時,墨菲從玉泉山上的那座塔獲得了靈感:「那就是我想找的端點,我們校園主軸線應該指向玉泉山上那座塔」[9],主軸貫穿西門、貝公樓,連接博雅水塔。主軸線中間丘陵劃分了前方布局嚴謹的教學區與後方環湖的風景區。東西主軸線之外,還設計了一條南北向軸線,並沿其安排男女宿舍,中間隔以丘陵和湖泊,布局和諧自然。2.特徵分析

圖表 6燕京大學設計理念元素[10](三合院空間單元,「十字架」形校園軸線,自然山水景觀「核」共同構成)燕京大學是墨菲本人的扛鼎之作。墨菲以積近十年之功[④]將中國傳統建築組群布局原則、傳統園林意境與西方規劃理念融合在一起,是一次結合岡巒起伏、流水縈迴的皇家園林現狀,根據現代大學要求進行的新型校園創作。因地制宜、多軸線穿插、散點式布置對稱、嚴謹的建築院落,燕京大學成為中國大學校園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校園規劃的理念突破和成功傑作,影響了中國第一代本土建築師,起著示範引領的作用。構架。道路系統擺脫了書院構架中對建築的依附性,成為真正的獨立系統和空間形態的骨架,標誌著西方校園規劃理念的進入。實現了傳統封閉內向型院落構架向西方開放外向型廣場構架的發展。燕大的道路設計,人工秩序強烈的幾何圖形與校園支路系統實現了完美結合。

圖表 7燕京大學軸線分析[11]軸線。校園南北軸採用「十」字形,隱含著西方教會大學的耶穌基督意義。中國園林式的方法,體現著「五四」運動之後,西方「耶穌+孔子」模式的變通。在軸線生長上,由書院式的並列單向生長,轉變為雙向延展伸張。校園空間從單向層次遞進和並列發展向雙向交織空間轉化。中國傳統的書院的「禮」與西方規劃理念、方法相結合。教會大學通過「校園主入口—林蔭大道—教會行政建築」表達控制力的方法在燕大設計中展露無遺。核心。借鑒中國傳統書院形態的自然環境觀,自然被引進書院或自然在書院中被保留營造。但與中國傳統書院式不同的是,建築形態不會因為「自然」亂了章法,自然被保留,但只是穿越、點綴,軸線、禮制依舊是核心。燕大的設計,完全依照自然形態,用中式建築、西式布局進行鑲邊設計,自然景成為核心。形態的核心從書院式的單一主軸核心向多核心發展,在每個單一群落中出現小核心,形成小核心圍繞大核心的格局。群落。男生、女生宿舍出現了食堂、體育館等功能,展現了群落功能的複合化和獨立性,突破了書院式單一功能群落的劃分。具體群落單元上,西方規劃理念與傳統園林、宮殿建築模式相融合,四合院基礎上改造成為三合院式。(四)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1946年)1938年5月4日,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成立。梁思成負責聯大新校園規劃,於 1939年4月於雲南昆明落成,建有學生宿舍36棟,教室辦公樓實驗室56棟,食堂2棟,圖書館1棟。1.形態介紹大尺度的民主草坪,圖書館是校園內最顯著的建築,布置在草坪中軸線的北端。兩側對稱放置其他校舍建築,形成一個較小的三合院。

圖表 8西南聯大規劃圖[11]2.特徵分析西南聯合大學規劃設計上,體現出濃厚的西方規劃色彩,閃爍著弗吉尼亞大學開放式校園規劃的理念。構架。完全採用西方理念設計,體現出「輻射型」校園設計雛形。軸線。圖書館、民主廣場為主軸,廣場式開闊空間。核心。以民主廣場為核心,中國早期校園形態上開放式圍合設計的典型案例。群落。群落向單一功能回歸。二、改革開放前北京大學校園歷史演變(1952年-1977年)(一)調整擴張時期(1952年-1965年)建國後全國院校調整,燕京大學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搬遷到燕京大學校址。調整後,北京大學共有12個系33個專業7個專修科,當年全校註冊學生4250人。」「1953年至1957年,北京大學平均每年增加1000餘人,至1957年,學生總數已近9000人。」[13]。1950年代北大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擴建,具體事宜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三校調整建築計劃委員會負責。1.形態介紹自兩校合併後,1952年,北大購得承澤園、鏡春園、朗潤園,完成古園林的一次擴張,但主要用於興建教師公寓。「未名湖區域規劃用地,已基本建設完成,加之校園北部為圓明園遺址,西部以西校門為界,規劃者建議在原燕園內不塞建新房子,學校要往東往南尋求空間。」校園基地向南——城市所在方向擴展,總用地達到2175畝——約為原燕大校園的3倍,學生規模約為原來的12.5倍。現代意義上的北大海淀校區基本形成。「新建教學用房約5.4萬平方米,教工宿舍4.1萬平方米,學生宿舍約6.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第一教學樓、文史樓、地空樓、化學樓、生物樓、哲學樓;1-27號宿舍,大、小膳廳,中關園平房住宅,1-3號公寓等生活用房,共計9萬餘平方米;1957年物理大樓、力學風洞等一批教學用房逐步開工興建,圖書館完成施工圖設計。至1965年,北京大學又陸續建設了環保小風洞、分離流風洞,38、39、41、42、43、44樓學生宿舍,朗潤園8、9、10、11、12公寓,燕東園吉永庄平房。」「1959年,開始新建北京大學理科校區(昌平校區),總面積35-50萬平方米。」[14]2.特徵分析建國初期,全國上下學習蘇聯,莫斯科大學為代表的蘇聯大學建設模式開始影響全國高校的建設,也包括北京大學。構架。興建的南部宿舍區基本採用正交網格型設計,方格形道路系統形成,典型的蘇聯模式。軸線。拋開傳統西門的軸線,規劃設計出新的東西軸線(圖書館、文史樓、哲學樓等教學樓貫穿的教學軸線),逐步形成兩橫一縱的格局。「我在作總體布局時,就確定將圖書館放在這兩條軸線的交點—成府路的盡端,作為對景。這一條路過了半個世紀,才拓寬成現在這個樣子,將來還直通北京北中軸。」[15]核心。逐步建設東門中心廣場塑造新的核心。借鑒莫斯科大學進門標誌建築加西方廣場包圍的模式。「中心廣場布局要求:總的建築空間是採用廣場群的布置方法,從入口以綠化帶逐步引入直達主樓,四周松柏環抱,再深入至圖書館,使綠化和建築空間很好結合,以達到上述要求。」[15]群落。在布局上將南部作為學生宿舍區,東部為教工宿舍區,未名湖以南居中為教學區。實現了功能分區,成為具有完備社會職能的「大學城」。(二)北京大學醫學部(1952年-今)北京大學醫學院於1952年脫離北京大學,成立北京醫學院,遷至海淀區學院路38號,於2000年,重新併入北京大學,改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1.形態介紹醫學部校址建於建國初期,是北京著名「學院區」八大學院之一[⑤]。八所院校學校擁有相仿的矩形校園形狀和雷同的校園設計,抹殺了院校的個性,但與周邊城市群體連成一片。

圖表 9蘇聯模式正交網格示意[17]2.特徵分析對蘇聯莫斯科大學模式的集中複製,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下的組織計劃性,是解放後國家意志統籌的結果。構架。道路系統體現嚴格的正交網路型設計,道路對空間的控制性達到極致。校園內部相同大小的網格劃分,沒有差別等級之分,體現出平等的社會主義精神。校園骨架與北京的城市方塊一致,風貌也基本相同,只存在級別和尺度上的差異,特性縮小至最小。核心。仿照莫斯科大學。高大的主樓和三合院形式入口廣場成為全校核心,主樓成為校園及周邊建築的地標。軸線。由主樓和開闊廣場所奠定的軸線是全校建築的主軸.主軸與城市道路垂直。所有建築沿著正交網格鑲邊填空式建設,使得道路成為分軸和次軸。群落。不同功能建築群在正交網格下擁有相同的空間大小。不同校園功能建築群均沿道路鑲邊式布局,鑲邊建設完成後,由街邊不斷內化發展。同時,教職工居住、娛樂等社會生活服務功能被完全囊括,真正意義上成為了「微縮城市」。(三)文革動亂時期(1966年-1977年)。「大躍進」及文革時代,響應國家加強三線建設的決定,一批國防工業遷往內地,北大建立漢中分校,海淀校園發展被停滯。1.形態介紹北大主要建設成就在漢中分校。本部的校園建設遭到橫蠻破壞,不能擺脫當時行列式或見縫插針的建設破壞。例如西北角把古園林視為荒地,推山填湖,伐樹平地,造了一批現代行列式的家屬宿舍。1973年,北大開始興建圖書館,1975年落成於校園中心地帶。2.特徵分析這一時期,北大校園遭受了見縫插針式的破壞。但也出現了一些特徵變化。構架。設計上,採取「多快好省」的原則,道路隨建築而定,缺乏系統規劃。軸線。圖書館的完成,推進了東西軸線的形成。核心。圖書館成為新的軸線核心。但精神核心變成毛主席像。文革中建有兩座毛主席塑像,一座於圖書館東門外,一座在西門廣場區域,視線由空間建築向個人崇拜轉移,這也是時代的特徵。群落。見縫插針興建了大批教師住宅區、工廠,顯得雜亂。四、改革開放後北京大學校園演變(1978年-今)(一)恢復建設時期(1978年-1997年)自恢復高考到90年代末,北大先後編製了《北大總體規劃草案》(1979年)《北京大學基本建設總體任務書》(1991年)和《燕北園居住小區規劃》《理科教學樓群設計任務書》等,開始新一輪的擴展。1.形態介紹確定了理科教學樓群、東西部學生宿舍和西部住宅區的擴建。[18]響應國家教育產業化的號召,1993年,將與城市最緊密的校園界面,600m長的南牆推倒,改建為面積約為25000平方米的商業街。北大推倒南牆之後,中國其他院校紛紛效仿,開啟了校辦產業先河。20世紀50年代初的規劃設想總體實現。2.特徵分析這個時期的建設,使得學校東、西得以均衡發展,完成了傳統到現代的國度,現代式建築得以出現,為未來的開放態勢奠定了基礎。構架。形成對稱道路系統,教學區進一步發育,使得西區人流密度分散。自我服務型變為開放型,同樣校園空間骨架也隨之轉化。從80年代中期起校園道路系統的構築就開始借鑒「鄰里單元」的概念,以步行為主,人車分流,以使校園中學習、生活和工作區域免受汽車穿越的干擾。軸線。理科教學樓群的建設使校園內教學區的這條東西軸線得以發展完全,但從校園與城市的整體景觀而言,給東西軸線貫通帶來了破壞。「20世紀90年代北大規劃的主事者硬要廢這條軸線,在路的南側堵上一個系館,以致90年代後期新圖書館擴建成是,從大路上看北大東入口只能猶抱琵琶半遮面。」[19]核心。校園西部傳統古典,東部現代開放,形成了教學區文科以西為主,理科以東為主的啞鈴結構。理科樓群的建設,使得廣場空間形成,將教學軸線和博雅塔、未名湖形成的景觀視線交匯於此。群落。功能分區有了進一步的明確,燕園區域外的學生宿舍建設加快,逐步形成燕園之外的住宅核心。產業園區出現,成為校園空間和城市空間之間的過渡地帶。理科教學組群沿承三合院或者四合院的院落主題,但新的理科樓群建設與舊式建築反差巨大,代表著新式建築在校園內的興起。

圖表 10理科樓群定位分析[20](二)快速發展時期(1998年-2010年)北大建校百年,985工程啟動,北大先後出台《北京大學海淀校區和科學園總體規劃》《海淀校區總體規劃海淀本部校區總體規劃2004-2014》,將校園建設推向了全新高潮。1.形態介紹這個時期,新建了新圖書館、百周年紀念講堂等一系列新式建築。同時在東北區域新建了廖凱原樓、凱原樓、經濟學院大樓、光華新樓、博雅國際會議中心、新校醫院、北大科技園、邱德拔體育館。內部更新建設了學生宿舍樓群33、36-42,改造第二、三教學樓、理科教學樓、農園食堂建設,通過置換,新建了教育學院、人文學苑、國際數學中心、新聞傳播學院(建設中)、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建設中)、學生活動中心(建設中)等建築。使燕園校區呈現出嶄新風貌。建設了萬柳學生公寓、暢春新園、暢春園、蔚秀園等研究生住宿區。

圖表 11北京大學主校區圖[20]2.特徵分析建設上採取外部拓展和內部更新兩種模式,取得了系列成績。構架。明確了燕園校區科研教學,周邊社會後勤加產業基地的模式,空間更為開放,形成輻射型向心校園系統。軸線。新式建築的建設使得學校新的縱向軸線發育完全(五四路),兩橫兩縱的格局形成。核心。校園核心呈現多元化,百周年紀念講堂、新圖書館、第二教學樓、第三教學樓的新派設計,使得校園的現代、未來張力更為明顯。群落。功能分區更為明晰。北區恢復古典園林風貌,以修復性利用為主,以中國古代研究所、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國際數學中心、人文學苑等為範例形成具有歷史傳承性的文化、科研交流場所;50年代開始發展的南區則尊重傳統校園院落式空間格局,結合後勤社會化逐步實施改造,優先發展調整教學科研用地;科技園則是校園文化和空間的外延,協調,開放和集約化則是其空間生長原則。逐步在周邊解決學生的住宿問題,以緩解校園空間的嚴重不足。(三)跨越發展時期(2011年-2015年)十二五期間,是北京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也是北大校園彰顯自身特色,躋身世界一流的跨越期。1. 形態介紹北大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營造世界一流的魅力校園」。建設人文校園,傳承校園文脈,保護校園文物,提升校園文化品質,推進「平安校園」建設;建設智慧校園;建設綠色校園,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建設環境友好型校園。建設資源節約型校園;拓展優化校園空間。2.特徵分析[22]構架。推進停車設施的地下化、周邊化建設工作,循序漸進逐步改善校園交通狀況。優化校園交通方式,道路設計,減少在校園內通行的機動車數量,人行優先,鼓勵清潔環保的校園交通方式。完善校園參訪流程與線路空間布局。軸線。進一步推進主要校區置換改建,推進核心區域教學科研化。加快推進承澤園國家發展研究院建設工程,著手推動蔚秀園從住宅功能向教學科研功能轉化的規劃工作,適時啟動掛甲屯待徵用地規劃建設工作,力爭擴展暢春新園空間。實現軸線的雙向延伸。核心。以圖書館、大講堂、燕南園為主要依託,整合周邊空間,規劃建設校園中央公共文化區。以學生活動中心、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等大樓建設為著力點,加快完成南校門區域更新改造,提升南校門區域文化品質。群落。打造低碳社區,建立校園建築節能監管平台。建設綠色大樓,對校園典型樓宇進行節能改造,將校園打造為低碳社區。探索發展住宿式書院體制。五、北京大學校園形態演進的總結北京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近代國立綜合性大學,誕生於清王朝,經歷了民國、解放、改革開放,承載著時代的洗禮和變遷,有著燕大、北大、北醫的血脈融合,解放後的豪邁開拓,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開放發展。與大多數校園不同的是,北京大學並非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從古典園林的西門走進,再從現代化氣息的東門走出,一磚一瓦如年輪般變幻,跨越的是一百一十餘年的風雨歷程,印刻著中國大學校園演變發展的歷史。階段時期時間理念解放前京師大學堂1898-1911「中學為主,西學為輔」傳統書院制瓦解,西方建築拼貼北京大學1912-1949康有為思想,德法城市大學思想燕京大學1921-1949耶穌加孔子,中西合璧,西方規劃理論中國化西南聯合大學1938-1946「弗吉尼亞大學」式的西方規劃改革開放前調整擴張時期1952-1965燕大風貌延承、蘇聯網格模式北大醫學部(北京醫學院)1952-今社會主義國家意志、蘇聯模式文革動亂時期1966-1976見縫插針改革開放後恢復建設時期1977-1997現代建築引入,教育產業化快速發展時期1998-2010現代建築拓展,功能分區跨越發展時期2011-2015文化提升、智能校園、低碳校園、內涵式發展表格 1北京大學各時期校園建設理念1.從中西融合到傳承創新京師大學堂以王府之軀,孕育西式風格。老北大寄夢紅樓,以元培校長注入的自由、開放之風演繹著德、法城市大學的精神洒脫。燕大本是皇家園林,出自墨菲之手,鬼斧神工,熔冶西方宏大系統布局,中國園林宮殿精粹於一體,生而不凡,引領示範,享譽中外。解放後,懷揣社會主義熱忱,燕園校區經歷著莫斯科大學式豪邁生長,鋼鐵意志般的蘇聯模式使得北京大學醫學部拔地而起,城市、工業氣息強勢注入。改革開放以來,北大厚積薄發,校園開始生長出自身的現代風格,校園的翻新建設,置換開拓,一座座新式建築拔地而起,功能區域日趨明晰,在傳承百年文化基因、理念血脈的同時,開闢著屬於自身的創新,大步邁向世界一流。2.從肩負使命到突破成長校園是大學的物質載體,每一次成長都是大學本身使命變遷所致。京師大學堂的誕生,肩負著開闢現代高等教育的使命,西式建築興起,正是書院式瓦解,靠攏西方的結果;民國時期,老北大繼續這份使命,推進高等教育平民化,構建真正意義的大學制度,使得老北大面臨必然的擴張,促使了老北大與社會的融合和城市的植根;解放初期,全國院校調整後,北京大學這所國立綜合性大學空前發展,人員急劇膨脹,定位於教會大學的燕京大學無法承擔,大幅度的蔓延式擴張成為必然;改革開放後,北大肩負著挑戰「高精尖」,推進現代化的使命,現代建築拔地而起,以適應現代化教學。教育產業化,產學研一體化,推動了科技園區的興起;百年校慶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號角吹響,北京大學開始構築更為開放的校園格局,強化教學科研集聚和資源優化配置,優化格局成為必然。3.從外延開拓到內涵提升北大校園的發展,尤其是解放以來,經歷了長時間外延發展,即在現有基礎上,見縫插針,新地開拓。從燕園往西,往東,往南,北京大學的校園圍牆在不斷的擴張。然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大學已經到了一個生長的瓶頸,那就是被這個快速發展的城市所圍困,難以覓得生長的空間。自百年校慶以來,北京大學的發展步入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內涵發展階段。校園建設開始考慮如何盤活現有存量,如何實現優化配置,對寶貴的燕園校區,實行置換改造,優先考慮教學科研,同時提升社會服務後勤質量,實現帕累托式改進。北大校園日善精美,品質提升,內涵升華,效益增強。4.從封閉完善到社會開放京師大學堂生來針對皇親貴族,燕京大學本是封閉的基督教會大學,這從森嚴的軸線等級和西門威嚴的廣場布局可以看出。蔡元培校長後,自由、民主氣息,讓整個校園的發展不斷前進,已由西門群落,發展為貫穿東西的校園體系;由獨善其身的自我服務型校區,發展為教學、科研、景觀為主,周邊社會服務後勤、產業園區依附的綜合體系。留學生公寓等建設,呈現出國際化步伐加快,越來越開放的態勢。5.從示範引領到躋身一流無論是京師大學堂校園引入西方大學理念零的突破,老北大城市大學的理念貫徹,燕京大學的中西合璧系統西化規劃實踐,解放後的蘇聯模式開拓以及現代元素的崛起,北京大學校園規劃發展方面始終奏響著時代最強音,示範引領,挺立潮頭,代表著中國校園規劃理念的前進方向。北京大學已放眼於全球,肩負起率先躋身世界一流的使命,意味北京大學要由以往的國外理念移植、融會、傳播,變為自身風格的創作和全球影響的擴散。正如北大「十二五」規劃提及,營造世界一流的魅力校園成為新的方向和主題。參考文獻[1] [3][4][7][10][17][21]陳曉恬、任磊.中國大學校園形態發展簡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2][5]李向群.老北大校園變遷回顧[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S1).[6]曲士培.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8]侯仁之.北京大學校園本部在規劃建設上的繼往開來[A].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1-12[9]方擁.燕園規劃和發展芻議二則[A].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66-70[11] [20]方擁.北大建築與園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同濟大學歷史圖片www.tongji.edu.cn[13][14][18]李婷婷、馮支越、唐伽拉.北京大學海淀本部校區校園規劃的歷史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7).[15][19]吳良鏞.學園建設與文化內涵[A].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2005.13-27[16]北京大學規劃草案1959年[20]周逸湖,宋澤方.高等學校建築規劃與環境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22]北京大學「十二五」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①]解放前北京大學(1912年前稱京師大學堂)與燕京大學獨立發展。解放後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燕京大學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遷至燕京大學校址。北京大學醫學院獨立,改稱北京醫學院,遷入學院路38號。2000年,北京醫學院重新併入北京大學,改稱北京大學醫學部。2011年,北京大學完成十二五規劃,標誌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跨越期的開始。[②]陳曉恬、任磊在《中國大學校園形態發展簡史》中運用架、核、軸、群、面五個要素對整個中國大學校園形態進行了細緻研究。本文借用該框架,但因僅涉及北京大學一校的研究,取四個要素進行分析。[③]蔡元培曾留學德國。[④]墨菲在中國的設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通過仔細研究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追求將建築築造得更有藝術性,理念上傳承西方理念和模式,如長沙雅禮大學(1914年)、上海復旦大學(1919年)和福州福建協和大學(1919年);第二類是採用歐美新古典主義建築形式,明確功能分區規劃方法並借鑒中國傳統建築組織歐式以院落作為空間組織「原型」,如北京清華學校(1916年)。最後是在校園規劃中或結合中國傳統建築組織、布局理念、空間表現手法,或結合中國傳統造園手法和意見,輔以仔細推敲的中西合式校園建築風格所造就的「中國化」大學校園,金陵女子大學(1919年)和北京燕京大學。[⑤]學院路,馬路西側從南到北依次是北京政法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和北京礦業學院、馬路東側一次是北京醫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北京石油學院和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推薦閱讀:

破碎的「嘉年華」與性侵背後的親子關係之殤——基於愛的心理學的角度
母校生日的一點雜感
《脫口秀大會》北大保研撒貝南是什麼梗?
【狀元經驗】北大新聞與傳播專碩初試第1小姐姐經驗分享,乾貨滿滿

TAG:歷史 | 大學 | 北京大學 | 北京 | 校園 | 大學校園 | 學校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