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1集-第100集)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1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零四頁,第一行:
「如《大般若經》云: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這一段是說究竟彼岸。《大般若經》上說這些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由此可知,這些行權方便、遊步十方的菩薩,全是法身大士。沒有能夠證得法身的,也就是說沒有真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做不到。見一尊佛菩薩都不容易,怎麼能夠見十方一切諸佛?
學佛目的是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走錯了路,偏了、邪了,就走到魔道去了,走到阿修羅道去、羅剎道去了,很容易,迷失了方向,走偏了、走邪了。這就是說明,古人,現在沒有了,古人道眼沒開不離開老師。在老師會下住多久,不一定。一年、兩年道眼開了,道眼開就是有能力辨別是正道、是邪道,是佛道、是魔道,清清楚楚,有這個能力,可以出去參學了。道眼沒開,參學的資格都沒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在文殊會上道眼開了。道眼是什麼標準?是見性,自性裡面般若智慧現前,道眼才開,你有智慧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道眼沒有開,沒有能力辨別。那怎麼辦?像我們現在很可憐,沒有善知識。善知識,至少道眼開了才能做善知識,我們沒開,沒開怎麼?從經驗當中摸索。用中國世俗的話來說,中國把古人的典籍分作經、史、子、集,經就是道,明經,道眼就開了;史就是鑑、是經驗,史通達了,你的經驗豐富,那是第二層。第一等的是開道眼,第二等的是經驗豐富。把中國五千年歷史念過,這五千年發生過什麼事情,看古聖先賢怎麼處理,怎樣處理是成功的,怎樣處理是失敗的,歷史就是記這些事情。你從經驗當中學會,這是第二等,不如第一等,第一等是開道眼。
佛法就把它定在開道眼,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這開道眼了。道眼開了,六種神通具足,不是一般的具足。阿羅漢具足了,心量不大,所以六種神通的能量也小,只能達到三千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所教的這個地區他們知道,阿羅漢知道,這個範圍之外他們不知道。所以只知道一佛土,無量無邊的他佛土不知道。那什麼時候知道?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脫離十法界了,就跟此地說的一樣,能從一佛至另外一佛,常得值遇諸佛世尊,這個境界現前了。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參訪,供養恭敬。這個大家知道,這是修福。不能沒有福報,沒有福報什麼事都做不成;不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事情做不好。所以,他供佛是修福,供佛肯定聽佛講經說法,是修慧;換句話說,十方去參訪,目的何在?福慧雙修。希望成就自己圓滿的明心見性,得到自性圓滿的般若智慧、圓滿的德能相好,目的在此地,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不相干。
這個世間,五濁惡世,沾上絲毫的財色名利就完了,你完全脫離了佛法。拿著佛法去搞世間法,這個果報大家心裡都有數。拿著佛法搞世間法,這個罪是無間地獄。為什麼這麼重?你讓世間人對佛法產生最大的誤會,佛法也是搞名聞利養。這就把佛糟蹋掉了,對佛是最嚴重的侮辱。佛法是教你脫離苦海的,你怎麼往苦海裡頭鑽?這個罪從這裡結的,不能不知道。我們做壞事情、做不善的事情,損人利己,對父母對不起,父母希望我們一生做個好人,對老師對不起,如果學佛了,對佛也是這樣,叫大逆不道。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每一個佛弟子都能夠奉持經戒,都能為社會做個好榜樣,社會大眾讚歎你、讚歎佛法,你的功德多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你做的是正法,別人的讚揚,讓很多人信奉,都來學佛。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巨大的影響。學過《還源觀》的人都知道,三種周遍,這個影響就是第二種,出生無盡,一念善,出生無盡功德;一念不善,出生無盡的罪業。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言語造作更應當謹慎。一定要知道,人在世間,壽命不長,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了。我們來到人間這一場,為什麼?應該做些什麼,應該成就的是什麼,自己要清楚、要明白。真搞清楚、搞明白,人就老實了。
我們這一代,加上前一代,前一代有鍋漏匠、有修無法師。這些老實、聽話、真幹的人,都是不認識字,都是苦力出身。鍋漏匠這個生意跟乞丐差不多,修無師是泥水匠,以後出家學佛了。他們沒知識,不認識字,所以一般人瞧不起他。他們有真誠恭敬,沒有絲毫驕慢心,為什麼?不如人,哪個都比我強。就是具足真誠、恭敬、謙虛,這些德行他就具足。聽話,老師教他念阿彌陀佛,他一生就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沒多久的時間,成功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諦閑老和尚讚歎,這兩個人是諦閑老和尚親自看見的。第一個讚歎,「你們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超過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弘宗是弘揚禪宗的,演教是講經說法的大法師,他超過了,弘宗演教往生沒有他那麼自在。站著往生,沒有生病,說走就走,鍋漏匠走了還站三天。「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老和尚說這兩句話,前面弘宗演教的是智慧,名山寶剎方丈住持是福報,你們的智慧、福報圓滿了,沒有人能比得上,是佛門最好的榜樣。這是我們的典範,我們一生要學這種人。
對一切眾生都要看作是阿彌陀佛,我在阿彌陀佛面前不敢放肆,怎麼敢傲慢?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曾經耳朵聽到一句阿彌陀佛,他這一生當中就聽這麼一次,你要曉得,阿彌陀佛的種子種在他八識田中,來生後世肯定念佛往生,肯定成佛。他成佛就是阿彌陀佛,一點都不假。怎麼可以不尊重?怎麼可以放肆?
我們要把目標鎖定在往生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有緣做弘法利生事情是附帶的,不是主要的,賓主一定要認清楚。我把弘法利生的事情當作主,往生的事情疏忽了,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錯了,這不是佛的意思。賓主不能顛倒。往生極樂世界再到這個世間來,那就自在了,再來的時候是來弘法利生的,自己已經成就,已經成佛了。你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跟釋迦佛到世間來沒有兩樣,世尊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我們細心觀察印光大師,你看這個老人一生的行誼,財、色、名、利絲毫不沾。十方供養只做一樁事情,法布施,他自己一分錢沒用,統統交給弘化社,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自己有印刷廠。出版經論,主要的東西印老親自校對,所以弘化社的書,可以說是近代的善本書,印得好,字大,清楚,很少錯誤。我初到香港來的時候,住在暢懷法師中華佛教圖書館,裡面收藏不少弘化社的書,所以我有機會看過。
賓主搞清楚了,我們就知道我們該怎麼做法。實在不得已參與工作,最好是不參與,不參與是我的功夫不會間斷。參與就有事累贅你,你就不能專心念佛,對往生產生障礙,這就錯了。參與,不障礙,行,犧牲品位沒關係,自己要有把握。智者大師往生,學生們向他請教,老師往生的品位是在哪個等級?大師告訴他們,我因為領眾,就障礙了品位,沒有障礙往生,所以往生只有五品位。五品位是什麼位子?凡聖同居土,也就是說趕不上初果,初果生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是凡夫不是聖人,初果稱聖人,小聖。告訴我們,他一生修行的功夫,連初果的位次沒達到,也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沒放下。三皈、五戒、十善他做到了,不妨礙往生,具足真信切願,不礙往生,品位下降了。如果說他不管這些人事物、不管這個道場,他的品位就大幅度上升。祖師給我們的示現就是在教導我們,你們自己斟酌情形看著辦吧,把最低的底限露出來了。
今天難,真正的難關是什麼?是沒有真誠心、沒有恭敬心,這真正難關。佛法、聖學,非誠敬不能入門,再好的老師都沒用處。老師是佛、是菩薩,學生對他沒有誠敬,他怎麼苦口婆心教你,學生得不到利益。所以印光大師一再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說明了,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有沒有讀過書沒有關係,有沒有學過教都沒關係,只要具足誠敬,你就能得道。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黃梅住了八個月,講堂沒去過,禪堂也沒去過,只是碓房舂米舂了八個月,五祖就把衣缽就傳給他了,立他為第六代祖。憑什麼?就憑誠敬。所以我說,能大師對五祖、對禪宗、對佛菩薩有萬分誠敬,他什麼都沒學,這萬分誠敬他就能頓悟、頓捨、頓證、頓超。
五祖傳衣缽給他的時候他二十四歲,可以為天人師,但是緣不成熟,嫉妒障礙,要跑到獵人隊去躲著。躲了十五年,緣成熟了,他才出來。緣不成熟他要出來的時候,他會被人害死,一無所成。時節因緣,開悟的人知道,他自己大徹大悟了,沒有一樣不知道。誰跟他有緣?誰能夠相信他、能夠護持他、能夠幫助他?嶺南的印宗法師。所以他找到光孝寺。印宗果然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給他剃度,剃度完了之後拜他為師。我們算算,二十四歲,獵人隊裡頭住了十五年,三十九歲才剃度。這一剃度,印宗拜他為老師,水漲船高,就一下把他捧起來了。要不然他自己要成名,至少要十年,就省掉十年時間。
印宗法師的功德跟他是平等的,真正認識人,沒有嫉妒心,護持正法。現在這種智慧、這種福德的人到哪兒去找?沒了。沒了的時候,那就是我這個樣子。我這一生,學佛六十多年,是從一些夾縫裡頭鑽,非常勉強。沒有一個地方是讓我們正式的弘法利生,像古時候那種大法會,我們這一生,一場都沒有。超過一萬人的場合,我只有四次,而且是講演,不是講經。那個叫曇花一現,兩個小時散了就沒有了,不具影響力。這些我們都必須要承認、要肯定,你無法反對的,事實真相如此。
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歡天喜地,太殊勝、太難得了,我們這一生鎖定目標、方向,就是求生淨土。活在這個世間一天,宣揚、宣傳,宣傳淨宗,我們當個傳播員,告訴大家這個法門好。我們現身說法,帶頭。好,我真幹、我真修,我什麼都放下,就搞這一樣。世間名聞利養放下了,不沾邊了。我的道場就這麼大攝影棚,講經的時候我在那裡拜佛,那是我的大雄寶殿;三格,上面一格大雄寶殿,下面一格是萬姓先祖紀念堂,再下面一格是功德堂,有附帶超度的,有帶消災免難的牌位,全都在此地。我心滿意足,為什麼?省事,不操心,全部精神在經教上、在念佛上。經,雖然講了這麼多年,甚至於講了多少遍,每一次講演之前,我都用很長的時間,很仔細一字一句的細細去看一遍,自受用;分享的時候,他受用。自他兩利。沒有人我是非,沒有利害得失。別人問我,你災難到哪裡去?我說照常講經,我不會中斷。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才真正能做到終不離佛,跟阿彌陀佛這跟定了,決定成佛。
所以,「當知欲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我們的大事就是念佛,二六時中心裡頭念念有佛,這是最吉祥,這是最圓滿、最究竟。
「按彭氏之說」,這彭際清的說法,「菩薩度生,須有方便。最勝方便,是教人念佛。念佛生佛國,見佛聞法,終不離佛,故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彭氏之論,深得經旨」。這是彭際清說的。我們今天,如果沒有這個緣分,沒有衛星電視、沒有網際網路,能不能做?能。只要機器在,電源沒有斷,我們可以錄成光碟,幫助一切有緣眾生,介紹他念佛法門。所以自行、化他,與大家分享的工作可以不間斷,可以不需要別人協助,二、三個同學操作機器就可以了。這就是利益一切眾生。須有方便,今天這個方法是最勝方便。我們的學習日夜不中斷。在現前這個時代,念佛生佛國,見佛聞法,終不離佛,這是此時此地第一法門,無比殊勝,保證我們一生圓滿。捨棄這一門,沒有第二門,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經文,『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是因地時候發的願,果地上就變成事實。這個願是因,因遇到緣它就變成果;果,這就是在無量世界成等正覺,可以同時、可以一時,可以一處、可以遍法界。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願就兌現了。我們看下面註解,「願者,誓願」。立下這個誓願,誓願既然立下就要兌現,不兌現就是妄語。我們發了度眾生的願、斷煩惱的願、學法門的願、成佛道的願,願是發了,真的還是假的?真幹就是真的,不幹就是假的。度眾生的願,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我們自己量力而為,我能做到多少?超越我的能力,我做不到;在我能力之內的,我盡心盡力去做。還有,環境是緣、人事是緣,時間、空間都是緣,緣具,事情很容易成就;緣不具,事情就有很多障礙,有障礙要捨、要放下,沒有障礙可以做。做的時候要曉得三輪體空,至少《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這樣的清淨平等心去做,就能度眾生。如果沒有放下四相,有我、有人、有眾生,就有是非、就有善惡、就有功過,很麻煩。沒有高度的智慧,你所做的是輪迴業,做得非常好三善道,做得不好就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能往生淨土。這個不能不知道。
「《法窟》曰:於出世道悕求為願」。這大乘法,大乘法是於出世道,一心一意就想脫離六道輪迴,以這個為願。如果求名聞利養,這是造輪迴業,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佛法小乘道裡頭可以,小乘道有人天法,佛教我們斷惡修善,來生得三善道的果報,人天小法。小乘裡頭有智慧的,他不留戀六道,他一心想出離。所以,成阿羅漢就脫離六道輪迴了,往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是淨土,六道是穢土,四聖是淨土。這些我們得懂,但是要真幹。
西方真有,西方真能去得了,造作極重罪業也能夠帶業往生。真懺悔、真改過,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不知道懺悔改過,那就沒有法子;真正知道懺悔改過,沒有一個不成功。而懺悔怎麼懺法?章嘉大師早年教我,後不再造就是真懺悔。我懺悔了,懺悔了明天還做,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我知道這是過失,永遠不再重犯這個過失,這叫懺悔,真懺悔。再犯,假的,不是真的。跟中國儒家所說的「不貳過」,這是孔子讚歎顏回,顏回是孔子弟子當中最好的弟子,難得他天天修懺悔法門。你看到顏回過失,看這一次,以後再不會看到有一樣的過失,看不到。夫子讚歎,真正做功夫做到這個樣的,只有顏回一個,其他人都做不到。所以,我們要希求出世,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
「悕者,念也,願也」,故悕求跟希望的這個希求是一樣的意思。「又世界者,世指時間,界指空間」。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這叫世界。「《首楞嚴經》曰:世為遷流」,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界為方位」,四方、四維、上下,這叫界。「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這把世界兩個字解釋清楚了,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時間、空間。
「等正覺見《唐譯》,是為新譯。《魏譯》為等覺,是為舊譯」。這是會集的經文從哪個本子上節錄下來的,有根有據,不違背會集的原則,這叫善本。《唐譯》經文是等正覺,《魏譯》的,魏是三國時候,魏國康僧鎧翻譯的,他翻為等覺。「等覺有二義:一、等覺是菩薩之極位,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這第一個意思。菩薩五十一個位次,最高的。這五十一個位次,《華嚴經》上說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再上去就是等覺,菩薩果位,等覺再上去是佛。所以菩薩最高的位次,他的智慧、功德跟妙覺,妙覺就是佛,跟妙覺非常接近,很像,但是還不是。這稱為等覺菩薩。「曇鸞大師曰:望於妙覺猶有一等」,對妙覺來講他還差一等;比下呢?比下面五十個位次,他覺悟了。「故名等覺」。這都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等覺即佛果」。這個意思是什麼?平等覺,跟一切諸佛平等,這稱為等覺,等覺就是佛。這是第二個意思。菩薩裡面的等覺不是佛,換句話,雖然都是等覺,等覺還有差別。到了佛就圓滿了,就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了。我們學佛是學這個,是為這個而來的,不是為其他的。所以,這才真正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護持你、保佑你。你的方向偏差了、目標錯誤了,佛想幫忙幫不上,加持不上,龍天善神遠離你。為什麼?你不是如來弟子,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打著佛的旗號,不幹如來家業,這些善神走了。走了也有護法來,來了一群妖魔鬼怪,他們來了。他們知道你是假的,用什麼來誘惑你?財、色、名、利,來誘惑你。用神通威勢來威嚇你,你不能不屈服他,你就變成魔子魔孫,受他控制了。所以這是學佛的人要知道,要常常有警覺心。因為這個時代是真真實實法弱魔強,佛菩薩都要讓幾分,迴避,不來了。
我們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們是凡夫,非常有幸,也可以說有福報,得人身,遇佛法,能夠遇到這部經典,遇到這個念佛法門,這是莫大的慶幸。為什麼?這一生可以遠離六道輪迴,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機會到了。這個機會之可貴,就是我們自己認識,真的認識,真的把持住。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夠影響我、都不能夠動搖我,這個世間的一切我統統不要,我完全放棄。我所要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親近阿彌陀佛,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完成、要做到。其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於我都不相干。你問我要做什麼事情?我要做就是念佛,就是讀這一部經,跟大家分享這部經。拿其他的經論我不要,我不學了,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我的精力、時間都要集中,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做個榜樣,帶個好頭。
同修們送了幾個蒙古包給我,我很歡喜。我覺得今天的修行人,有這個居住,比釋迦牟尼佛樹下一宿好多了,該滿足了。所以我就想到,今天建大道場,共修的人多了,用蒙古包最好。這小蒙古包一個人一個,十個人十個,圍在一起就是個僧團,二十個人二十個。不要去募捐,不要去化緣,這一個很便宜,人家供養的時候歡喜,我們接受也歡喜。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常常想到,佛祖!他們所做出的典型、榜樣我們要記住,做不到,不能太過分了。我們今天在香港,這不是個道場,這是山上的民宅,多半是農民居住的。我們有這麼幾個同修,大家志同道合,一個人買一棟,互相在一起學習經教、念佛,互相照顧,這就很好了。這是私人住宅,不是公共場所,我們拿出一間房子來做個攝影棚。這個地方沒有網路設備,只是錄像,錄完之後送到尖沙咀,那邊去播放。這兒沒人來,清淨無為。
我們沒有任何希望,就沒有失望,就快樂,有希望就有失望。很多人聽話不留意,誤會就很多。我在斯里蘭卡訪問,跟總統很有緣,我們訪問九天,四次見面。我勸他,他那個地方可以建個宗教大學,可以建立一個佛教大學,他一口答應。人家問我,是不是我去想建?我不想,我不是斯里蘭卡人,我們是外國人,我們希望他建。為佛教建,為正法,不是為我。今天為正法,沒有老師,這真的,不是假的。學校建容易,老師到哪裡去找?所以真正要想建學校,首先要培
無論你喜歡哪一部經哪一部論,你十年的時間去專攻。基礎,要用兩年的時間奠定基礎,八年的時間專攻一部,不能搞多。多,心不定,不會開悟。我們的目標還是走古人的老路,守規矩,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持戒。時間久了,慢慢你就得定。有個三年、四年,心就定下來了,妄想少了、雜念少了,七年、八年可能就開悟了。一悟的時候,經文自然通達,所以叫長時薰修,豁然大悟。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意思完全通達明瞭,不需要學的,自然通達。為什麼?這些經書是釋迦牟尼佛從自性流露出來的,只要你見性,必定通達。惠能是個例子,釋迦牟尼佛是個例子。釋迦牟尼佛講這些經,誰教他的?沒有,無師自通的。惠能大師也是無師自通的,什麼都通。這種教學法才是至高無上,才是究竟圓滿,戒定慧,他開慧。持戒是為什麼?為得定。得定是為什麼?為開慧,開慧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所以你要知道,戒是基礎,戒是無上菩提本,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從戒裡頭生出來的。所以大乘經上讚歎戒律,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諸善根。世出世間一切善根都從戒裡頭生的,戒沒有了,就全盤是假的。
培
下面引用《往生論註》,曇鸞大師的話,「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這為什麼佛稱等覺。諸如來平等的,全都回歸到常寂光,身土都不可得,都化成常寂光了,真平等。法等,法怎麼等?萬法皆空,《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法等。世法跟佛法平等,善法跟惡法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為什麼?它都等於零,任何一法都等於零,零跟零是相等的。這就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能沾一點,沾一點錯了,所以統統放下。
我第一次跟章嘉大師見面,向他老人家請教,佛門裡頭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我們著急,想能契入佛境界。那時候我二十六歲,還是有一點心浮氣躁的氣息。章嘉大師看我看了半個多鐘點,我也看他,等他的開示。半個多小時之後,他說了一句話,有,就說一個字。我的心就動了,精神振作起來,有,得用心來聽了。這心一動是什麼?浮躁,沒定功。他又停了六、七分鐘,這又平下來,才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這六個字。也就是絕對不可以給心浮氣躁的人講,為什麼?耳邊風,這邊聽了,那邊跑掉了。給誰說?真信、真解、真願、真行,給這樣的人說。不是這樣的人,真人不開口。所以我們第一天見面,兩個小時,應該說只說了二十幾句話,兩個小時。章嘉大師就告訴我,每個星期來,叫我每個星期星期天去看他,他會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時間。這是什麼?真想學、真想知道、真想幹。
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圓寂了。如果不圓寂,我會跟他很長的時間,他走了。我這個三年,一個星期上一堂課,佛學的根基從這兒奠定的。如果沒有這個根基,以後遇到
法等,佛就等,所以佛稱為等覺。「又《智度論》曰」,《大智度論》上講的,「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會疏》云:等覺有二義。一、如來名等覺。二、一生補處位」。這兩種說法,自古以來,註解經論都用這個。我們再看底下,「於是注經家於此經文,亦有兩說。一謂,是住等覺位菩薩,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這講得通。不要說等覺菩薩,還有些大德告訴我們,十信心滿就有這個能力,示現八相成道。十信心滿就是我們一般講無明破了。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的,妄想是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大乘經上常說,見思煩惱斷了,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他不在六道,他在四聖法界,阿羅漢。阿羅漢斷見思,見思習氣沒斷,所以他在聲聞這個地位上就是斷習氣。習氣斷盡了,他不叫阿羅漢,升級了,叫辟支佛。辟支佛的位置上斷什麼?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就是分別,世出世間法不再分別,他斷掉了。斷掉了他就不叫做辟支佛,升級了,叫菩薩。所以菩薩見思煩惱、習氣都斷了,塵沙煩惱斷了,塵沙的習氣沒斷。所以菩薩要斷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習氣統統斷盡了,他成佛了,十法界裡面的佛,相似即佛,十法界的佛。
十法界的佛,我們知道,他就是無明沒破,見思、塵沙連習氣都斷了,無明沒破,無明是起心動念。在這個位子上就是破無明,無明一破,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無明破了,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到哪裡去了?他到一真法界去了,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我們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無明破了。那我們就想到,見思有習氣,塵沙有習氣,無明當然也有習氣,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沒有辦法斷,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了,你一斷就要起心動念,那你就墮落了。所以這個時候叫無功用道,也有大師說此處用不得力,一用力就錯了。那怎麼斷?任運,任運是隨它去,它自然就沒有了,時間久了它就沒有了。所以把斷無明習氣比喻,古德比喻像酒瓶。酒瓶裡頭盛的是酒,把酒倒乾淨、擦乾淨,一滴都沒有了,確實沒有了,聞聞有味道,這味道除不掉。把瓶口打開,放在那裡,放個半年、一年再去聞,沒有了。無明煩惱的習氣要這樣斷法。
所以,實報莊嚴土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是什麼?就是這個習氣濃淡不一樣,濃的在下面,淡的在上面,從濃淡分成四十一等,是這麼個境界。但是這個無始無明習氣,它只妨礙你契入常寂光,除這個之外,一點妨礙都沒有。譬如十法界,我化身,應化身,我去供佛、去聞法,不妨礙;到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十法界裡面,現身說法教化眾生,沒妨礙。就是妨礙你契入自性。必須無明習氣斷乾淨了,就是等覺還有最後一品,叫生相無明,這一品習氣斷乾淨,他就成妙覺,他就不住實報土了。換句話說,實報土也不是真的,是無明習氣所現的,無明習氣沒有了,實報土就沒有了,他就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叫妙覺如來。
這得搞清楚、搞明白,曉得我們自己在哪個位次上。我們現在沒入門,這一點要清楚,為什麼?十信,初信是入門,我們初信沒有到。初信斷證的功夫跟小乘初果完全相同,智慧比小乘高,斷煩惱完全相同;也就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統統斷掉了,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即使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他不能往生,他在這個世間,生的處所只有天上、人間,他不會墮三惡道,他不會變成阿修羅,也不會變成羅剎。所以稱為聖人,小聖,十信菩薩。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天上壽命到了到人間來,人間壽命到了到天上去,他就是這兩道修行。七次往返,時間長,天上壽命長,何年何月才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遇到淨土法門這幸運,一生就成就了,這個機會可不能放過,放過太可惜了。
我們從十信位來看小乘就會很清楚。你看,初信是小乘的初果,二信是小乘的二果向,三信位就是二果,四信位是三果向,五信位就是三果,六信位是四果向,七信位是四果阿羅漢。你從這裡看好清楚,你才曉得這個修證多困難。我們今天不把萬緣放下,死心塌地念佛,你就真叫大錯大錯了!這麼好的一個緣。你要去走這個豎出,就從初果爬到四果,小乘,大乘初信到七信,要多長時間?天上人間往返七次。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修行,苦難很多,進進退退,善緣惡緣、順境逆境你統統都得經歷,你要沒有相當忍辱的功夫,你沒有辦法突破,所以真難。回想遇到這個法門,你何等的幸運!你要是錯用了心,修這個法門不能往生,你說冤不冤枉?
所以,只有真正搞通,搞清楚、搞明白了,徹底放下,絲毫不留,我就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是我第一樁大事。等我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眾生也許福報現前,大家對於正法、對於聖賢都相信了,聖賢教誨能聽得懂了,那個時候再來。我成就了,大家都有成就,我沒有成就,所講的都是胡說八道,把聽眾講得愈來愈迷惑,愈來愈顛倒,那是罪業。我們今天學經教,這
另外一個說法,「一謂,此乃果佛,從果向因,示現八相,乃成佛後之力用」,這是妙覺,真正證得究竟圓滿了。換句話說,在十法界裡頭,示現八相成道的佛,一種是從常寂光來的,一種是從實報土來的,實報土來的是等覺菩薩,從常寂光來的是妙覺如來。妙覺如來也可以稱為等覺,那個等是平等,跟一切諸佛如來平等;而實報土裡頭的等覺,是說他的功夫還沒有達到妙覺,跟妙覺差不多。所以這個等覺,兩種等覺境界不一樣,一個是真正平等覺,一個是跟妙覺相似,不是真正平等。但是這兩種人,在十法界示現八相成道都是非常自在,可以說是毫無差別。
「總之,大覺妙用,不可思議」。妙覺稱大覺,等覺也可以稱大覺,他們起作用就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的完全相同。對象是有緣人,這些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跟菩薩跟佛有緣的眾生,可以說念念不斷在放送信息。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知道,他們統統收到。等覺菩薩收到,不但等覺,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個個收到,我們怎麼能瞞得了人?我們瞞的是凡夫,這些法身大士你怎麼瞞他?不可能。起心動念他曉得,需要幫助,他真的馬上就來了;不需要幫助他知道,如如不動。我們身體狀況一清二楚,為什麼?身體裡頭每個細胞也是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他們都收到。念頭他知道,身體狀況他知道,你幹什麼他都知道。所以,大乘經教告訴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不要有假心。你那些妄念,那些不是真心,人家也知道,全知道。想學佛、想成佛、想往生,還用虛情假意,自己都不好意思,如何面對諸佛菩薩?為什麼那麼多人敢面對?那些人無知,根本就不知道。
這個叫諸法實相,《般若經》的核心。通達諸法實相,真的明白事實真相,你就知道自然端正心念,自然會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真心就現前。妄心沒有放下,妄心永遠障礙真心,永遠是覆蓋了真心。真心有,不能現前、不起作用,阿賴耶、第六意識、第七末那當家做主。這些妄心、妄念,善惡都幹,肯定是惡多善少。為什麼?你看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心所,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說明凡夫惡多善少。外面的環境,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真幹的人少;殺盜淫妄、貪瞋痴慢、損人利己、自私自利,幹的人多。這兩個一比較不就知道了?所以人在六道,在三善道的時間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
你把這些東西統統看清楚、看明白,不用問別人,自己心裡有數。我應該怎麼做?擺在我面前這些路,我要走哪一條?只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他只有一條路的選擇,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條是康莊大道,這一條是近路。走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剛才說了,都要通過斷煩惱、斷習氣,就是超越十法界也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今天講天文數字,不是一般數學能算得出來的,真難!淨土帶業往生,真容易!可是這部經要不讀透,你不知道。這部經真正念透了,你才真正認識極樂世界,也認識諸佛剎土,也認識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你才有真實智慧選擇正道,下定決心快速完成,不再拖泥帶水,徹底放下了。緣不成熟決定對自己造成障礙,這個障礙很可能影響你這一生往生,那就是大錯大錯。
下面,念老給我們總結,「似不必於此二者強執一說,不妨並存」。兩種說法都好,兩種說法都是事實真相,一個是果地的,究竟果地,一個是因地,等覺菩薩還在因地,沒成佛。等覺的意思跟如來果地上平等覺的意思,同中有不同,不同當中有同,所以不要執著。「蓋因菩薩眾多,境界不一」。實報土裡面四十一個階級,每個階級裡頭也不平等。好像我們學校裡上課,同一年級有五、六十個人,考試還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菩薩階位亦如是,同是一個階級裡頭還是不平等,還是有高下。一定到如來地位,完全平等,回歸常寂光了,這是完全平等、究竟平等。
經可以不讀,哪些人不讀?真正老實人不必要讀,真聽話、真老實,叫他一句佛號念去,行了,哪有這麼囉嗦?他能成就。知識分子不行,他會胡思亂想,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心才能定得下來。所以,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誰?為知識分子。上智好教,像惠能大師,你看,講幾句話,全通了;下愚好教,鍋漏匠好教。當中這一截最難教,我們就是當中這部分,不容易。非常非常感佛的恩,為什麼?讓我壽命延長了,我要是四十五歲壽命到了,未必能往生。給我延長這麼長的壽命,我把這個裡頭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決定會往生。佛菩薩保佑,大恩大德,沒有這個後面四十年,不能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2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零五頁第四行,「殊勝權德」。這一段,世尊為我們說八相成道。這是權德裡頭最明顯的,也是最殊勝的。分八段,第一段「下生」。經文:
【捨兜率。】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上一段末後兩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再讚大士之實德。今文及下文兩段,則再讚菩薩普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
經文,「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表八相成道。但其位不一,凡有五等」。這些經上都有說,也就是說都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甄解》曰」,第一,「如《華嚴賢首品》及《起信論》。於十信滿位,示現八相」。這是說信滿成佛。信滿成佛,通常我們在經上讀到的十信菩薩,他把無明放下了,也就是說起心動念放下了,這就離開十法界,提升到初住菩薩,《華嚴經》上的初住菩薩。《華嚴》是圓教,別教是初地菩薩,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示現作佛。「《占察經》說四種作佛中,第一信滿作佛當之」,跟這個相當、相同,信滿作佛。我們知道第七信位是阿羅漢,第八信是辟支佛,第九信是菩薩,第十信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信滿成佛。「二,如《大集經》中,灌頂住菩薩(十住滿位)能於無佛世界,示現八相。《占察經》第二,解滿作佛當之」。這四種作佛就是信、解、行、證,這四種達到究竟圓滿,信圓滿、解圓滿、行圓滿、證圓滿都作佛,這是作佛不一樣,地位不相同。「三,《仁王經菩薩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占察經》第三,證滿作佛當之。四《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明究竟地(一生補處)八相示現。《占察經》第四,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這是信、解、行、證。
那第五是什麼?第五是成佛之後,倒駕慈航來示現八相成道。所以下面第五,「《華嚴不思議品》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後得智,出生八相示現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現」。第五是成佛之後的業用。我們知道,成佛之後住常寂光,常寂光裡頭沒有現象,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什麼現象都沒有,一片光明,大乘經裡頭有說,叫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淨土宗裡頭講的常寂光淨土,這個是究竟果位,契入這個果位,這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楞嚴經》上說的。到這個地方,你才能真正見到平等,不是諸佛平等,萬法平等,一切法統統都化作常寂光,除一片光明之外,裡頭什麼法都沒有。這究竟果位,這才是真實的大圓滿,學佛終極的目標就在這裡。如果沒有回歸常寂光,最高的地位是等覺,等覺當然他也能夠在十法界裡面示現八相成道。你看,信滿、解滿、行滿都能,等覺菩薩怎麼不能?當然有能力。
示現八相成道依什麼?依眾生之感。圓教初住就不起心不動念,純是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是自然去應,這叫法爾,法爾如是,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怎麼會應?我們現在看了水實驗,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起心動念,它為什麼會應?所以從這就證明,不起心不動念能應。佛陀在世的時候,這種感應就有人向世尊請教過,世尊舉例子,敲鐘、敲鼓。你看看,你敲它一下,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你叩它的時候,鐘有沒有去想?有沒有起心動念?鼓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自然就應了。明心見性,在自性清淨心裡頭,眾生的感,眾生起心動念,這個波立刻就到達遍法界虛空界。《還源觀》上,賢首國師告訴我們三種周遍,三種周遍說的是什麼?說的是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依報是世界,宇宙,正報是自己身體,不是指別的。別人的身體是我的依報,我們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是我的環境,正報就是指自己。換句話說,宇宙從哪來的?我從哪來的?從念頭裡生的。
所以相由心生,色由心生,色就是物質,物質是從念頭來的。這樁事情被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物質究竟是什麼,謎底揭穿了。所以德國的科學家普朗克說,他一生專門研究物質,揭穿之後,他的報告裡頭說,根據他的研究,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它是念頭產生的幻相。跟佛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不可得,你裡面還勉強要有個得,這就錯了;無所有,你以為是個有,執著有個有,你也錯了,它真正是畢竟空。
菩薩的心,就是見性人的心,為什麼那麼定?他了解事實真相,他在事實真相裡面根本沒有起心動念,那叫真清淨,這是佛境界。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境界;起心動念、分別,沒有執著,那是聲聞、緣覺的境界;三種全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這是六道凡夫。這真相說出來了。佛教教導我們,目的是教我們回歸自性。成佛了,這四種成佛,無論是哪一種,最淺顯的信滿成佛,他都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十信菩薩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升等,脫離十法界了,十法界是一場夢,進入一真法界什麼也沒有。
《還源觀》,難得!那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可思議!這是賢首國師學習《華嚴》的心得報告,用我們現在人的說法,就是他的研究心得報告。你看,報告文字不長,全文分六大段,精彩到極處,真的叫一句廢話都沒有,把《華嚴經》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三段就是講源起,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的、萬物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這講清楚了。而且我與宇宙,我與萬物,我與一切眾生什麼關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體,關係太密切了。真正通達明瞭,肯定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一切眾生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狹義的裡面講有情、無情,有情可以作佛,無情不行;這廣義的,廣義的,《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滿種智。圓滿種智就是成佛,無情也成佛,那就是花草樹木也成佛,山河大地也成佛,沒有一樣東西不成佛。成佛是什麼?成佛就是自性,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自性變現的。明心見性,性在哪裡?隨拈一法,無不是。任何一物,這是相,它的體就是性,自性在哪裡?就在這裡。豎一個手指,明白的人點頭,沒錯。你學,學不像,為什麼學不像?你有念頭,見性的人沒有念頭,不同地方就在此地。有念,那是無明,障礙了你自性;無念,自性現出來了。所以放下就是!放下見思,你就是阿羅漢;放下塵沙,你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是佛。世尊千言萬語,四十九年所說的,就說這麼一樁事情。
每個人都是佛,那現在人還造作罪業,他是糊塗佛,迷惑顛倒的佛,不能說他不是佛。所以從體上講、從性上講,他真的是佛,我們要尊重他,要禮敬他。禮敬諸佛,沒有任何分別,所以心永遠是清淨的。迷的時候不知道,我也曾經討厭過人,我也曾經無緣無故找人麻煩,羞辱別人,讓別人難看下不了台,小時候幹過這些事情。今天很多人用這個方法對付我,我很感謝他。為什麼?替我懺除業障,好事,不是壞事。我知道他現在這個境界是我十幾歲時候的境界,得理不饒人。六十年學佛,終於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自性裡頭恭敬心流出來了,一切恭敬,一切放下,能夠學得有幾分相似了,不敢說完全相同,有幾分相似。
《華嚴經不思議品》,這是佛的後得智,佛的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佛在哪裡?就在當下。一切時,一切處,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就是佛,法身佛,一切法的理體。「斯經所明」,《華嚴經》上所說的,「若依諸師,多是第四(補處)作佛」,那就是等覺菩薩。「若依今宗」,今宗是淨土宗,「此中無所屬」,不屬於前面五種某一種,不屬於。為什麼?「以彌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淨土宗,阿彌陀佛的示現是迴向所作,我們念佛把功德迴向彌陀,彌陀念佛把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一切有緣眾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示現,他就示現了。所以,《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所見,多分見的是化身佛,見到之後就沒有了,你真的感到見到。
八相成道的?有。阿彌陀佛在中國有化身,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國清寺裡面的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是史書上有記載的。他不是以八相成道,他是以比丘身而來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佛身才是八相成道。所以,彌陀無處不現身,在中國現比丘身,歷史上記載的有三次,實際上可能不止。為什麼?身分沒暴露,我們不知道。就是至少在中國有三次,這大家都承認的。「因果共不可思議」,因不可思議,果也不可思議。「若強論之」,這勉強來說,「或應在第五(佛後)之中焉」。因為阿彌陀佛久遠劫就成佛了,他不是在因地,他在果地,所以阿彌陀佛來示現的,應該都是從常寂光來的。常寂光沒有來去,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就在當下。
「由上可見,示現八相成道之人,階位有五,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實際上它有五種,一般只說補處菩薩,等覺菩薩,這個說法最多,實際上,階位不止這一種。諸佛菩薩有緣就示現。大經裡面說得很好,證得初住之後,脫離十法界,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四十一個位次最低的一個位次,初住是最低的位次,最低的這個位次裡頭,就有能力以八相成道示現受生。我們曉得,初住能示現,一直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位位都能示現。佛菩薩的示現完全是從感,他是應。我們心裡頭仰慕佛陀,無論你想哪一尊佛,他都能夠現身給你看,甚至於以八相成道,在這個世間住一段時期來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中國人講虛歲,講經說法教學四十九年,他來到這個世間,主要就是幹這樁事情,四十九年講經教學。這個緣盡了,他就走了。有緣就示現,沒有緣就走了。
「《甄解》則偏重為佛後。諸說不妨並存,五位不妨齊有。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其階位於平等中,亦不礙於差別也」。這是合情合理。總之都是慈悲度世,幫助眾生,成就眾生,絕對不會來障礙眾生的,都是來成就的。能夠接受佛的教誨,沒有不得利益的。不接受的沒有關係,下一次再來。佛對一切眾生有耐心,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到哪一道,他都看得到。等你再得人身,或者無論什麼身,你阿賴耶識裡頭佛種子起現行,佛都能夠來接引你,都能夠來幫助你,無論在哪一道,佛統統能現身。
「又八相成道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一般諸佛示現在十法界,特別示現在六道裡頭,大概都相似。「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所說亦異」。八相,有的地方說七相,有的地方說九相,有的地方說十相,不一定,八相講得比較多。「今說八相者,乃從經論之多數也。再者八相之中,內容亦不盡同」。譬如,《大乘起信論》裡頭所說的八相,「從兜率天下」,這第一,「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轉法輪」,就是教學四十九年,第八「入涅槃」,八相是這麼說法的。但《四教儀》說法,第一個「從兜率天下」,第二個「托胎」,第三個「出生」,第四個「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這兩個對照,便知《四教儀》開《起信論》裡頭「成道為降魔與成道」,開作兩個,合《起信論》裡面「入胎與住胎於托胎」,托胎有入胎、住胎的意思,開合不同,內容一樣,開合不相同。
「《嘉祥疏》依《四教儀》判《魏譯》之八相,甚合於今此會集本。故仍依之。經中捨兜率是第一相」。後面註,註得很清楚,我們依這個註解讀下去。「降王宮是第二與第三兩相。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降伏魔怨是第五相。成最正覺是第六相。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及以下諸句,是第七相」。這是完全從本經上來說。「下段文中之於此中下,而現滅度是第八相」。
下面給我們解釋,「捨兜率即第一相從兜率天降生也」。『兜率』,是梵語,或翻作「兜術、睹史多」,這個都是梵音翻譯中文的不同。「本是一名,譯音有異」,翻譯的人,翻的音不相同,實際他們念這個音都是相同的。我們講方言,各地方的方言不一樣,梵音是一個音,我們方言不同,所以翻的這個字就不一樣,應該都是一個意思。
「其義為妙足、知足、喜足等。乃欲界中第四天」。我們一般,這三種意思用知足比較多。知足,這也是表法。為什麼補處菩薩都住在兜率天?那就是告訴你,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的人不能成佛,表這個意思。也表學佛的人一定要學知足,樣樣都知足,為什麼?你心是定的,你沒有欲望,沒有所求。一心一意,在淨宗的,就專想西方極樂世界,專想阿彌陀佛,一部經典,一句佛號。「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到極樂世界再辦。四弘誓願,我們今天只修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只修這兩願。這個斷煩惱、消業障,淨宗的方法極妙,就用一句佛號,不知不覺,煩惱不見了。為什麼?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煩惱不斷,沒了;業障沒消,不見了,確實是斷煩惱消業障,但一句佛號總攝了。這個法子比什麼都妙,可惜人不知道,用這個方法、用那個方法,人都搞糊塗了。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無與倫比,關鍵就是你能不能相信。
這個法門非常容易,但是非常難信,叫難信之法。菩薩叫難信,諸佛如來也叫難信,你要說明它的道理,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你要真信,真佔便宜,真得受用,真在極短的時間成就了。我對於這個法門,我在講席裡頭多次報告,我學佛三十年才相信,不是那麼簡單。我離開工作三十一歲,親近懺雲法師,在他山上茅蓬住了半年,他勸我,我沒接受。他教我讀《阿彌陀經》三個註子,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的《圓中鈔》,這是《彌陀經》最著名的三部註解,我看了,很認真讀了。他要我把科判畫成表解,做科會,經跟科會進去,我給它做了。我做了這個之後,我對於佛的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這個表解一畫,你看到它章法結構這麼嚴整,這最好的文章。所以做到什麼?不能加一個字,不能少一個字,這令人佩服。結構全明白之後,你對它的經文思想體系也就明白了,佛經裡這個方法是高明到極處。
《華嚴經》那麼大,你看古人做的科判,表解,也是科會,但是經的開頭兩個字、末後兩個字,或者只有開頭兩個字,讓你可以在經上對照。《大方廣佛華嚴經》,六百卷《大般若經》,統統都能夠用表解畫出來。說明佛經的經文是中國老祖宗所謂第一流的文章,真正做到不增不減,你加一句是累贅的,可以刪掉;少一個字,它斷了,氣接不上,決定不是一般的著作。我在山上住了半年,懺雲法師教我做這工作。除此之外,教我讀《印光大師文鈔》。我是個老實人,教我怎麼做,我都依教奉行。我對於淨宗,以前對於淨宗小看了它,這半年在山上住,對淨宗恭敬心生起來了,不敢小看了,但是不願學。
跟
這是在景美講堂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想起來,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這都是我們心目當中的偶像。結果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看到了,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再回過頭來看《四十華嚴》,《四十華嚴》講一半了,五十三參第一個,第一參,吉祥雲比丘,示現的念佛法門,我們也講了,沒有留意,囫圇吞棗過去了,心裡不落印象。這一下回頭一翻的時候,原來,就想到什麼?先入為主。這個第一參跟最後一參最重要了,就是什麼?善財所學的,原來善財學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成就的。頭一個,看頭、看尾,尾巴,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徹始徹終。當中五十一個,就恍然大悟了,那是善財的廣學多聞,不是為自己,為眾生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要廣學多聞,才能應付得了眾生,才能開八萬四千法門,開無量法門,接引大眾。怎麼成就的?無論哪個法門,到後來統統歸淨土,你才有成就;你不歸淨土,那就太難太難了。
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之後,我的觀念就變了,變成什麼?如其是這樣的話,那就不如專講淨土,專修淨土,何必費那麼大的力氣,繞那麼大的彎?所以我就把《華嚴經》停下來,不講了,專講淨土五經。這五經都講了,《阿彌陀經》講了十幾遍,《無量壽經》講了十遍,不是依黃念老的註解,依
以後看到這個本子,這個本子確實有提倡的必要,為什麼?大家不相信,有疑慮的人很多。
不但國內人有懷疑,看到這個本不高興,台灣人看到也不高興。那是誰?那些老法師。這老法師現在都不在了,可以說了,在的時候不敢講。
到
這樁事情跟我總算是有緣分,我們有使命、有義務要把這兩位老人的苦心傳下去。夏蓮老用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個工作;黃念老,六年的時間,蒐集了一百九十三種參考資料,做成了集註,非常可貴!世尊往後末法九千年,全靠這部經得度。所以我就發願,我們報兩位師長的恩德,我們要繼承這個工作,會集圓滿了,集註圓滿了,我們擔任弘揚的工作,普遍宣揚。所以前年清明節,我把《華嚴》停止了,我想我以後,活多久我就講多久,一年一部。這是第三遍,遍遍不一樣,法喜充滿,一遍比一遍深入,契入境界了。深深體會到古人所謂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真見到裡頭的意思了。所以現在這個經文,無論哪一章、哪一節,我講起來要講幾個小時,裡面的義理無有窮盡。不深入,講不出味道出來。深入,你自己有體會,自己有受用,自己契入境界,這個味道就不一樣了。
知足,所以,從學佛的頭一天就要知足,老師教我看破放下,教我學釋迦牟尼佛。中國古人也常常教人知足,知足常樂,《大學》八目叫知止,知止就是知足。知止而後有定,佛法最講求的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定。知足就是禪定的前方便,不知足,你怎麼可能得定?衣食住行稍稍有一點,夠了,不再求多了。我講經教學這麼多年,認識人多了,供養也多了,供養一送來,除了留一點點之外,統統結緣,廣結善緣。結緣什麼?這感情就好,他就喜歡聽我講經,那自然就念佛,就發心求生極樂世界,自自然然就得度了。
所以,知足在佛法裡頭非常重要,章嘉大師傳給我,我傳給大家。大師勸我學佛,勸我學釋迦牟尼佛,第一部叫我念的書是《釋迦譜》、《釋迦方志》,告訴我,你要學佛,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才能向他學,不至於學偏、學錯了,我從這裡入門的。頭一天教導我的,看破放下,特別囑咐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輾轉相輔相成,到最高峰。我初學佛,什麼也不懂,講看破放下我能聽得懂,這就是止觀。觀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但是要用止觀,那要講好半天,我都聽不懂,講看得破,放得下,這我一聽就懂了。
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教我從布施,給我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一定要我做。老人,那一年我二十六歲,他六十五歲,這老人,祖父輩的,非常慈悲,大概看我命苦,沒有福報,勸我修布施。我說我生活很困難,哪有錢布施!他就問我,一毛錢有沒有?可以,一毛錢行。一塊錢行不行?一塊錢勉強,還可以。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起,常存布施的心,有能力的時候,盡心盡力去做。告訴我,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三種布施,裡頭都可以不要用錢的,財布施是什麼?做義工。做義工是我們用體力,叫內財布施,比外財福報更大。學會這些,修一點福報,以前不知道都造業,知道這個以後,才懂得修福報。我的福報全是這一生修的。
真正得到老師歡喜教導,那就是真誠、恭敬、聽話,依教奉行,你教我的我真做,如果不是這一點,老師不教你。老師不要錢,三個老師,我都沒有送過學費,我都沒有送過供養,都沒有,他們都非常熱心的教。憑什麼?就是看我還喜歡學,好學,真幹,老師所教的我都能把它做到,他看到歡喜。如果是陽奉陰違,表面是一套,背後也是一套,老師就不會教你了。同學當中有這樣的同學,這樣的同學,老師講經,歡迎你來聽經,教學上課也歡迎你來,對你總是客客氣氣,教學不一樣,心態不相同。一個教室上課,真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沒有恭敬心,聽到是常識,佛學常識。所以我們體會到經上有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你解的深淺、廣狹,完全是你的心,你用什麼心來學,你得什麼東西。如果是貢高我慢的心、自以為是的心,肯定走錯路,學偏、學岔了。老師講的不偏、不岔,你自己體會的,往邪路上走了,不是正道。
怎麼是正道?現在人很難,走偏邪非常之多,為什麼?他用思惟。現在學校不都是用這個嗎?學的時候我得想想這什麼意思,這不許可的。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告訴我們,學習的態度,聽經,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真聽到東西。讀經,離文字相,離名詞相,離心緣相。心緣相,決定不能用自己心裡想這什麼意思,這是什麼,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佛從自性流出來的,自性裡頭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它就是無量義。你講經的時候,你看到這個聽眾,聽眾是什麼意思,自然流露出來,就合他的意思。聽眾不一樣,你講的就不一樣;時間不一樣,講的也不一樣。《無量壽經》我講了十多遍,遍遍不一樣。場所是一樣,聽眾是一樣,程度不一樣,今年比去年提升,比前年那更提升了,年年不一樣。因時、因人、因事、因地,哪有一樣的講法!所以一定要肯定佛的經論沒意思,你說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絕不是經論的意思,經論沒意思。
我給你講,現在講東西你們統統記錄下來,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這是真的。我講完之後,你問我講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現在錄音,我得把錄音拿來我自己聽聽,否則的話,我不知道。這是真的,不落痕跡。這個東西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字字句句含無量義。無論你對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時節因緣,你講起來一樣通順,毫無障礙,讓人聽得都能生歡喜心。這是什麼?這是
所以學貴有恆,學貴遍數多。所以古人才提出,這是真話,這個是經驗之談,這是真理,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要有妄想,一遍一遍讀去,讀一千遍之後心定了,自然明白。那你講的時候,講的時候叫善巧方便,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一不自在。基礎是知足,關鍵是放下,放下言說,言說相、文字相,名字相就是名詞術語,都不能執著,放下心緣相,不能用我的心去想這什麼意思、這什麼意思,不可以,沒有意思。恭恭敬敬的讀,恭恭敬敬的聽,會入定,會開悟。所以佛法的教學方法跟世間不一樣,用世間這套東西把佛法變質了,變成世間一種學術,變成佛經哲學來教了。
我們再往下看,兜率是欲界天,「欲界中第四天」,欲界有第六層天,這第四層天。「內院現為彌勒大士之淨土。外院則為天眾欲樂之處」。這就說明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聖人居住在那裡修道的稱為內院。外面的天人,這些天人都是修知足的,我們講知足常樂,沒有什麼?欲望有,欲望沒有斷,很少,他生兜率天。兜率天比忉利天高,忉利天上面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就是兜率天,愈上去愈殊勝。我們中國人一般講天都是講忉利天,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天人壽命長,樂多苦少,就算是忉利天,苦很少,樂多。什麼時候才覺得有苦?壽命到了前一個星期,他感到很苦,身體衰了,七天。天人身體乾淨,不要洗澡,身上都有香氣,到臨命終前面七天,這香氣逐漸淡了,他慌了。頭上戴這個帽子上面都有鮮花,永遠不謝的,這個到最後七天,這花慢慢枯了,這就是什麼?他壽命快到了。就最後的七天,他感到痛苦,知道壽命到了。壽命到了,很難往上去,多半往下面去。往上面要真修行,沒有真修行,多半往下墮落。還是修行人少,享樂的人多。
忉利天,財色名食睡五欲都有,愈往上愈淡薄,夜摩比忉利天就淡,兜率就更淡了,再往上去化樂天,再往上去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就是波旬,難得!他再上去就是色界,欲完全被定力控制住,沒有斷,但不起作用,叫伏住,伏斷。這初禪就伏了,伏斷了。伏斷,財色名食睡念頭都沒有了,能伏住。由初禪到二禪、三禪、四禪,愈來愈往上去。四禪之外有四空天,很多人在四禪、在四空,壽命到的時候,那個壽命就是他禪定,禪定有一定的時間,到的時候禪定會消失。消失,他苦就來了,於是乎他就起懷疑,他是誤認為那個境界是般涅槃。特別是四空天,把那個地方當作常寂光,我已經證得常寂光了,為什麼還有煩惱習氣現前?這佛說的話不靈,有問題。這個念頭一動,就下去了,這是什麼?謗佛、謗法、謗僧,這毀謗三寶。毀謗三寶的過失是無間地獄,所以叫爬得高,摔得重,他墮落下去了。這個路子他走偏、走邪了。
如果跟佛學,那就不會有偏差。跟佛學,初果、二果大概都是在欲界天,人間天上,絕不墮三惡道,不會走偏,不會走邪,不會變成阿修羅、變成羅剎,不會。三果就在第四禪五不還天,叫淨居天,那是三果聖人他們修行的地方。在大乘,大概第五信、第六信,五信、六信的菩薩在五不還天。在那邊證得阿羅漢果,他不要經過四空天,他就出去了,就直捷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如果功夫差一點的,習氣重一點的,他要通過四空天,那也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證得四果,才能超越六道輪迴。
這些都搞清楚、都搞明白,我們對於淨土才會非常珍惜、非常寶貴,知道除這一門之外,那我們得吃盡苦頭,還未必能超越,這六道不容易超越,四聖就更難。這個法門是無比的幸運,疏忽真叫有罪,怎麼對得起自己?怎麼對得起佛菩薩?怎麼對得起祖宗?佛門裡有所謂「一子成佛,九祖生天」,父母、祖宗都希望你成就,你成就,他沾光,他們在惡道,統統都生天。所以一定要真幹,決定不含糊。世間法,自然有佛菩薩來做,眾生有福報,他就來了;眾生沒有福報,他來,他來不做,他在旁邊看,什麼時候有緣,他什麼時候去做,沒有緣他不插手。
「《普曜經說法門品》」,這經文裡頭說,「其兜術天,有大天宮,名曰高幢。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這是宮殿,這麼大。「菩薩常坐,為諸天人,敷演經典」。《佛地論第五》也有說:「睹史多天,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後身菩薩即一生補處菩薩。此世界過現未三世之補處大士,皆從此天降生」。所以這是表法的,告訴人,你想成佛,成佛要知足,不知足的人不能成佛,取這個意思,非常明顯。於一切法統統知足,心裡頭沒有希求、沒有嚮往了;換句話說,我們念佛人,真正得到念佛三昧了。得到念佛三昧,不是生兜率天,我們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極樂世界作佛是在實報莊嚴土,等覺菩薩,不住兜率天,住實報土。菩薩最高的階級,破最後一品無明習氣,無明習氣一斷,證妙覺果位,回歸常寂光,究竟圓滿。這是降生,菩薩降生。
下面,「托胎」,「庚三」,第三相,「出生」。
【降王宮。】
菩薩妙不可言,他來投胎可以選擇的。我們不能選擇,我們是業力,完全受業力支配。菩薩不是業力支配,他喜歡到哪一家就到哪一家。凡是八相成道,一定在皇宮,投生在國王家裡,為什麼?表法。世間人所爭取的就是名聞利養,地位沒有比國王更高,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人都羨慕。他得到了,得到他不要,這就是說,還有比國王更高貴的,比國王更富有的,你們不知道。那是什麼?成佛。用這個方法來勉勵人,讓一般迷惑在三界六道裡頭的看到覺悟。
所以,『降王宮』。「降生於王宮,是中含攝第二相之托胎,與第三相之出生」。降王宮這一句有這兩個意思在。「本師釋尊之托胎,如《因果經》云:於
「至於出生,則如《涅槃經》云:從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周行者,乃指四維上下之十方」。這母親,在無憂樹下,她用右手去攀這個樹枝,他從右脅生下來。托胎的時候,他從右脅進去,出來的時候,從右脅出來。佛尚右,所以右旋,尚右。右旋,今天我們講順時鐘,順時鐘這是右,表正法。左面叫旁門左道,所以佛法尚右,不尚左。降生就走了七步,經典裡面記載得比較詳細,他自己說話,指著天,「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般人不曉得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傲慢、自大,你看,出生的時候,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人不知道,他說的那個我是真我,不是假我,假我沒有什麼尊貴的。
真我是什麼?真我是法性。有,三德祕藏有真我,般若、法身、解脫都具足常樂我淨,那是真我,般若裡頭有真我,法身裡頭有真我,解脫裡頭有真我。除法身菩薩之外,沒有真我,全是假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證得真我。阿羅漢沒有,權教菩薩沒有,別教要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這就把真我找到了,這個獨尊。真我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主宰,一個是自在,真正做得了主宰,假的做不了主。真正主宰,不生不滅,它真的不生不滅;真正自在,本自具足,能生萬法,這個自在。佛出世到這個世間,就是把這個真實法教給我們,叫諸法實相,不是教別的,把宇宙之間一切真實東西告訴我們,我們要真的,不要假的。
周行七步。周行者,乃指四維上下之十方。「《淨影疏》曰:於十方各行七步,示現丈夫奮迅之力,於十方獨出無畏。又《魏譯》曰:從右脅生」。《釋迦譜》裡頭說,「菩薩漸漸從右脅出」,這說他出生的跟一般眾生不一樣。大乘經裡說得更詳細,釋迦在母體裡面建大法會,講經說法,無量法身菩薩都在裡頭聽法。我們能不能相信?能相信。為什麼?一微塵裡頭轉大法輪,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空間、沒有時間,真得大自在。所以在母體裡頭做佛事,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那要什麼人聽?也就像《華嚴經》一樣,《華嚴》從定中講的,這要真正有神通,能夠到摩耶夫人身體裡面去聽經、去聞法,無量菩薩。
底下這一段,「出家」。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我們看註解。出現在人間,跟人不一樣,大家信心不能建立,你是神人再來的,我們是凡夫,你能做到,我做不到。所以示現跟人一樣,我能做到,說明你也能做到,用意在此地。「此表出家之第四相。《魏譯》甚詳,文曰」,這個底下的經文是康僧鎧的本子,《魏譯》,康僧鎧的本子。「現處宮中,色味之間」,這是宮廷的生活,這富貴,人間富貴之極處。「見老病死,悟世非常」。這是有一天,太子到野外去玩,去遊玩,看到老人、病人、死人,覺悟世間無常。這都是做給別人看的,為什麼他看到能覺悟,別人看到不覺悟?別人迷在世間,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老病死。菩薩做這個示現,一看,看出什麼?看出人生沒有樂。人決定要老,每一天都催你老,你沒有辦法中止,說不老做不到。人都有病,人都要死亡。從這裡覺悟,悟世非常,非常就是無常,世間無常,樂在哪裡!這個就是讓我們學到高度的警覺性,世間法確實是無常的。
「棄國財位」,國是國王,不要了;財是財富,古人所說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不要了。去幹什麼?「入山學道」。山裡頭有高人,有真正修行人,去向他們學習。「服乘白馬,寶冠纓珞,遣之令還」。出去,把自己身上戴的寶冠,這華麗的衣服、這些纓珞,交代他的侍者送回家去,這告訴家人出家了。「捨珍妙衣,而著法服」。法服,出家人穿的,三衣一缽,三衣統稱為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這個是說佛的六年苦行。在古印度,宗教很多,出家修行的通常是三年苦行,釋迦牟尼佛加一倍,為了什麼?為了教這些修苦行的人能聽懂他的話,苦行沒有利益的,修了沒用處。你們修三年,我修六年,有沒有用?沒用。六年,三年可以得定,沒開悟,他修六年也得定,也沒有開悟。
「《普曜經》云:爾時太子日服一麻一麥。六年之中結跏趺坐。修習艱難勤苦之行」。都做給人看的,這不能成就。怎麼成就?下面有降魔。降魔是什麼意思?放下。魔是一切的誘惑,你真放下了,然後入定,開悟,這就成佛了。把這個修行開悟的方法演出來給大家看,世間是這麼修的,他也是這麼修的,世間人不能大徹大悟,他為什麼會大徹大悟。
好,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3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零八頁,從倒數第四行看起,「庚四、出家」,這是八相成道的第四。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這個地方世尊為我們顯示,佛法在世間契理契機。理是如來所證得的,真實之際,這是理體,一切法都從這裡發生,能生能現,就是真如自性。機是眾生的機宜,也就是說此時此地,一切人、事、物,他們所需要的,他們能理解的,他們能信仰的,他們能歡迎的,這就是機。如果投機,這個法就很容易在此地傳播發揚光大。如果不契機,他們不喜歡、排斥,這個法在此地很快就消失。釋迦牟尼佛的法傳遍全世界,二千五百多年,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是三千年。古人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入滅周穆王五十三年。住世,照中國的虛歲算,八十歲,給我們示現八相成道,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八相成道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轉法輪,轉法輪就是教學。佛三十歲成道,成道之後就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這是經上常講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佛住世就為這樁事情而來的。這樁事情,《法華經》上稱之為大事因緣。這樁事的意義是什麼?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在八相成道裡頭要特別注意他是怎麼成道的。成道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前面,八相成道第一個下生,從兜率天宮下生。入胎,出生,出生在王宮裡面。從兜率下生,這是大慈大悲。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天,兜率的意思是知足。什麼叫知足?《般若經》上有一句話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世出世間一切法總放下了,這叫知足,知足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不知足,還要把一分生相無明破除成妙覺果位,這就是不知足。到了妙覺之後,沒有了,這才叫知足。知足是大圓滿,知足是再無所求了,表法的意思。到無所求的時候你才能成佛,你才能教化眾生,表這個意思。
為什麼要降生在皇宮裡頭?名、利、權、位,都是人之所愛,人之所好,人之所求,他統統得到了。得到了,他放下,出家了。你們拼命所求的,我一切滿足,不要了。這是什麼?放下煩惱障。那些名利財色全是煩惱,世間人不知道,拼命去求;這個人覺悟了,到手的全放下。所以他來表法,來教給我們,德是怎麼成就的?是這麼成就的。你放不下,你的德就不圓滿。真實的智慧、真實之際、真實的利益是成佛。真實的利益不在世間,也不在諸佛剎土,在哪裡?淨宗所說的常寂光淨土,三個真實圓滿具足,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雖說三個真實,實際上你連痕跡都找不到,那才叫真的真實;還有神跡、跡象給你看到,那不是真實。真實法無相無不相,為什麼?它起作用的時候現相。世尊在此地起作用,八相成道起作用。說法之先,先把樣子統統做出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什麼?就是他這個樣子。世出世間法一切都不染、都不著,樣子做出來了。不染不著到究竟,根本沒有起心動念,真不著。不起心、不動念,如來的果德,為教化眾生,『作斯示現』。所以這個八相成道是權巧方便。
每一個學佛覺悟的人,他不是再來人,釋迦牟尼佛是再來人。不是再來人,看到釋迦牟尼佛種種示現、教誨,他覺悟了。當然這也不是偶然,因,過去生中曾經學過,有基礎,釋迦牟尼佛示現是緣,釋迦牟尼佛教誨是緣,因緣具足,他也能豁然大悟,也能明心見性,作佛去了。這就說明過去善根成熟,將熟未熟,就差這個緣,釋迦牟尼佛給他一補足,他這一生成就,這叫做根熟的眾生。根沒熟的把他提升,已經熟的,這一生決定成就。沒熟的提升,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佛來就為這個,不是為別的。但是主要的目標是為根熟眾生。根不熟的不相信,他不能理解,不懂,當然他不肯做。根熟的能信、能解、能行,後面他決定能證,這是凡夫成佛必經的道路。八相成道我們看了,這意思就深了。我們在印尼爪哇島看到一個佛陀留下來的古蹟,七百多年前,那個地方是佛教,有個很大的道場,我去參觀過兩次。好像是七層,它不是寶塔,牆壁上都有浮雕,佛陀一生的故事,八相成道的故事。參觀的人多,禮拜的人多,什麼意思不懂。如果懂得這個意思,參觀他境界會提升,他在那裡上了一課,佛陀真的在那裡教他。
『苦行學道』。現在我們生在這個社會,要做好樣子給眾生看,這就是教化眾生。講給眾生聽有沒有用?沒用。我過去以為講有用,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才完全了解,講完全沒用,白講了,沒人聽。我們在大會當中做主題講演,把中國傳統古聖先賢的方法,理念、方法、經驗講給大家聽,大家聽了很歡喜,像聽新聞一樣。聽完之後來告訴我,這些聽眾都是學者、專家,都是各地方有名的教授,代表他們地區、國家來參加聯合國的會議。會後告訴我,我們在一起聊天吃飯,問我說,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這兩句話把我打醒了,怎麼樣?講得再多,沒用,不相信。所以我才找到,真正發現到危機之所在,是在信心。現在人沒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對誰能產生信心?那怎麼辦?做,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他就相信了。科學拿證據來,你拿不出證據他不相信。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是把證據拿出來給你看,他說的不是假的,全做到了。別人以為財色名利是福報,是好東西,釋迦牟尼佛全得到了,連王位都得到,告訴你,這不是好東西,這是煩惱,這是業障,這是輪迴業,做得再好也出不了六道輪迴,捨棄了。你要跟人家講,人家不相信,他真捨掉,大家相信了。你自己不做到,那怎麼行?世尊所教導我們的,沒有一條他沒做到,十善業道條條做到,三福六和他做到,六度十願他做到,沒有話說,真做到了,大家相信,然後才能講經教學。別人對你不相信,對你有懷疑,說得再好,沒用。
古時候無論在家出家都遵守五年學戒,「戒為無上菩提本」。這個五年學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是指這些三皈、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不是指這個。這個是你當然要守的,這是基本東西,當然要守的。五年學戒真正重點是遵守老師的教誨,老師才能教得出你。我到台中拜老師,拜
我原來不曉得,多少年之後,我在新加坡碰到演培法師,演培法師告訴我,他大概十幾歲就出家,他沙彌出身,跟諦閑老和尚,諦閑老和尚也是這樣教他的。他講給我聽,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
但是我們今天知道,還有更深的根,更深的根是老一代人紮的,我們這一代沒分。為什麼?要是要求我們,我們不接受,我們只是這麼大的一個器,只能裝這麼多,所以老師應量給我們這麼多,多了裝不下去。更深的就是大乘法常講的「實德能」,第一個真實,第二個是德行,第三個是能力。要在實上生根,在德上堅定,那個能量就不可思議,光照大千,利益無邊。那是大器,不是普通人,那真正是一代祖師,是佛菩薩再來。實德能從教下來紮,那就首先儒釋道三個根,要真紮,不是念念、講講,沒用,你沒做到。怎樣才能做到?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見到了你自然就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沒見到。沒見到,有疑惑,只要有疑惑你就不是真的,你沒有真正理解,所以你做不到。不是你做不到、不肯做,真正認識清楚就肯做了。肯做的時候,晚年了,時間沒有了。年輕人教他,他不懂,他不相信,教了沒用。這就是佛法為什麼衰,為什麼沒有人才,原因在此地。
我們沒有古人的本事,古人能觀機,應機施教。
『棄位出家』,「位」是王位。「苦行學道」,最難得的苦行。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寺廟,講經說法的場所就叫道場,沒有一切建築設施,山林樹下。註解裡頭說,「《魏譯》甚詳」,康僧鎧的譯本《無量壽經》。下面這是經文,這兩行經文。「現處宮中」,現是示現,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宮中,「色味之間」,這個色是女色,味是飲食,他享受,宮廷裡面服務人員都是女孩子,各處挑選的來宮中做義工,這說享受,這句話是宮廷裡面的生活,人間富貴到極處。「見老病死,悟世非常」,這八相成道裡面,太子偶然想出去觀光旅遊,離開宮城,在外面看到老人,看到生病的,看到死亡的,看到這個現象,回過頭想想自己,生老病死,做皇帝也不能避免,這就覺悟了,世間無常、非常,不能常住,不能永恆不變。所以「棄國財位」,原本他是繼承王位的,他放棄了,國家不要了,財富不要了,地位不要了,統統放棄。「入山學道」,這是十九歲,別人爭的,他全捨了,入山學道。印度那個時候是宗教之國,修行人很多,證果的人,這個世間證果得禪定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還有更高的,得四空定的。得四空定最高的,將來死了之後,生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六道裡頭最高層的。釋迦牟尼佛示現,去參訪這些修行人,跟他們學習。為什麼?想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這是示現覺悟的動機,覺悟修道的動機。
「服乘白馬,寶冠纓珞,遣之令還」。他出來不是一個人,有隨從,走到該分手的地方,把他的衣服、帽子統統脫下來,騎的白馬讓這些侍候的人帶回去,告訴他的家人,他入山學道去了,居無定所,意思是說不必來找了。「捨珍妙衣,而著法服」。法服,出家人穿的三衣都叫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修禪,靜坐,六年的苦行。古印度宗教徒,出家的人必須先三年苦行。釋迦牟尼佛加一倍,你修三年,我修六年,以後成道講經說法,別人就沒話說了。你總是參過禪的,開悟了,人家相信你;你沒有這個功夫,說出的話別人不相信。中國近代,不太遠,諦閑老和尚,講經講得不錯,別人批評他,你沒有定功,你沒有悟處,你講經不能叫人信服。所以他去學禪,也在禪堂坐了幾年,再出來之後,大家沒話說了。你真正沒有功夫的話,人家批評你。
現代的社會比過去,批評的人更多了,過去一、二個,現在一、二十個,恐怕都要不止。所以愈來愈困難!真叫人心服口服,一定要把樣子拿出來。人,做人最好的樣子,人中的榜樣,人中的模範。怎樣做到?儒釋道三個根修成就做到,你走到任何地方,人家對你不能不尊敬。為什麼?你的行誼別人做不到。《弟子規》真落實了,《感應篇》落實了,《十善業》落實了,人中的好樣子。佛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你當之無愧,這善的標準做到了。這個條件入佛門,受三皈、五戒、十戒,這是基礎。十戒是沙彌戒,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很容易做到。因為二十四門威儀差不多都在《弟子規》裡頭,所以一點都不難。這樣的人行住坐臥都有規矩。古人講的威儀,現在人講規矩。都合規矩,別人看到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你所行的、你所說的人家相信你。所以今天這個社會,沒有做出榜樣出來,你說破喉嚨也枉然,要做到。
我這個小團體不要大,大做不到。像印光大師說的,我的團體不出二十個人。二十個人可以做到六和敬,那就是模範的團體。團體雖然小,它能給別人做榜樣,讓別人來向你學習,要真做到,真下功夫。《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真正念滿三千遍,心定了。三千遍主要的目的不是別的,是修定,把你妄念、雜念念掉,讓心定下來。所以這個三千遍是清心的,清心丸,是去垢的,把心裡面髒東西把它洗刷乾淨,是這個意思。背熟這個經是副作用,附帶的,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清心。心清了,念得很熟,自自然然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它相應;與不相應的決定不起,念頭都不起,哪裡還有言行?所以你的身口意三業,達到佛所要求的標準。真學佛,不一定在寺廟,不一定在道場,家裡也可以學!一切時可以學,一切處所都可以學。我要怎麼樣做?言語造作沒有一法不是佛法,這個功夫成就了。再進一步根就穩了,三皈、五戒、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根深蒂固,穩了。再學一部經教。求什麼?求開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就一定是一門,多了你分心,你的精神、心力、時間全分散了,那很難成就。
一部經,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的,無盡藏比丘尼一生一部《大涅槃經》,法達禪師十年一部《法華經》。一部,不能搞多!《法華經》念了三千遍,背得滾瓜爛熟,他心裡沒有別的念頭,起心動念都是《法華經》的經文,沒開悟,法華三昧得到了。到六祖那裡,六祖看他禮拜,第一次見面,禮拜頭沒有著地,這什麼心態?傲慢的行為。三拜拜完起來,六祖問他,你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嗎?法達說,我誦《法華經》三千遍。不容易,十年如一日。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你說給我聽聽?說不出來。法達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說過(六祖不認識字,不會看經),你既然念得這麼熟,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我全知道了,後頭不要念了。你看一部經念兩品就全通了,給他講《法華》大意,他開悟了,真的大徹大悟。為什麼能悟?他得法華三昧,他心是定的,在這個境界裡頭一點就破了,這就證果,再拜頭就著地了。這說明什麼?佛教你學的,不是教你學的東西多,不是,千萬不要搞錯了。
四弘誓願是學佛四個階段,首先你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跟一切諸佛如來同願,同一個願。發了願之後,「煩惱無盡誓願斷」,叫你念三千遍是斷煩惱的,目的在此地,是清潔你心地的方法,不是別的。經念熟了的時候,那是副作用,附帶的,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清心的,把你的妄想念掉,把你的雜念念掉,恢復你的真心。真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只要清淨平等,後面那個覺,覺是大徹大悟,肯定會覺悟。覺悟之後,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這才能稱為大事。不是書本學來,沒有用處。大學裡面開的科系總有幾百個,一個科系念四年畢業,你要念幾百年才能夠把它念完。念完之後還是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你心裡雜亂,愈念愈雜亂,愈念妄想愈多、雜念愈多。那是什麼?知識,不是智慧。知識,這一門跟那一門不通的;智慧貫通的,智慧開了沒有一樣不通。中國古人教學,儒釋道都講求智慧,這個道理要懂。智慧從清淨心當中得。念這句阿彌陀佛也是修清淨心,讓你心裡頭只有這一念,沒有雜念,沒有妄念,沒有邪念,目的在此地。而且這一念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念念相應。為什麼我們念不相應?是因為你有雜念摻雜在裡頭,有妄想摻雜在裡頭,你的念不純,所以你念沒有感應。妄念都沒有了,雜念沒有了,心純而不雜,那一念都有感應。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這個念不相應,不是佛不靈,毛病出在我們自己還去怪佛,這罪過就很重。為什麼人能開悟,我開不了悟?我開不了悟原因在哪裡?你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你就豁然大悟。
「勤苦六年」,不是六年都坐在樹下,出定的時候,禪宗出定的時候經行,我們講繞佛。為什麼?活動筋骨。不要在這裡看到,勤苦六年,端坐樹下,釋迦牟尼佛在樹下坐了六年都沒起來,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一定要懂得,是以坐禪為主,但是他有經行。所以跑香,禪堂裡頭跑香。坐的時間一炷香,一炷香,長香是一個半鐘點,禪堂多半用長香,普通香一個小時,長香一個半小時,坐一個半小時。跑,叫跑香,也是攝心,不分別、不執著,活動。念佛堂裡面比禪堂寬鬆,由維那師帶領繞佛,念佛是以繞佛為主。止靜是繞累了休息一下,坐下來念佛,止靜。止靜通常是默念不出聲,繞佛的時候出聲。念佛堂裡頭至少分兩個組,一個組在繞佛念,一個組在止靜。止靜,聽他們念,心裡跟著念,不要開口,這就是調身,身心健康。繞佛繞了半個小時,換班,止靜的人去繞佛,換他們來止靜,用這個方法。功夫就是放下,放下就是功夫。我們知道,放下得愈多,念就愈專一,目標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初步是成片,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功夫成片是什麼境界?心裡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確實沒有一個雜念,什麼都放下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口不念心裡頭阿彌陀佛也是一句接一句,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裡頭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功夫,往生自在,想什麼時候去,佛什麼時候就來接你。沒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容易,要斷煩惱。功夫成片伏煩惱,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上三輩可以自在往生,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的。
所以我們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其他的雞毛蒜皮,小事,要認識清楚。大事辦成,往生真的拿到,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再做弘法利生的事情,可以。為什麼?我真能往生。往生沒有把握,幹弘法利生的事情可能把自己耽誤,到最後一著不能往生。這種人太多太多!我們就怕這樁事情,最後不能往生。這一次這麼好殊勝的機緣,不是每一生一世都能遇到的,
下面舉《普曜經》上所說的,「爾時太子日服一麻一麥,六年之中結跏趺坐。」跟魏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相同,六年苦行。「修習艱難勤苦之行」,一般人認為很苦,印度人相信,不通過苦行成就的是假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也要做出苦行的榜樣,還比一般出家人加一倍,一般只是三年,加一倍六年。世尊這個做法是為人,不是為自己,自己早已經圓滿證得佛果。所以他是位後成佛,來示現的,完全是來度化眾生的,做榜樣給大家看,大家心服口服。你沒有通過這個,不服你!
後面這兩句經文,『作斯示現,順世間故』。這隨順世間,世間人認為這樣做是真的,那就如法炮製。這兩句「出自《唐譯》。深顯《法華》玄旨。《法華壽量品》」,這裡頭有一段經文,還很長。「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經上記載的。哪些人說的?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不是凡人,他們都有神通,他們看見了,看見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十二年的參學,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學過,印度的學派他也參學過,最後放棄了。這表什麼意思?前面十九歲出家,表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棄修學,他學了十二年,表放下所知障。這兩樣東西都是障道的,讓你不能證得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可以,四禪八定,出世間禪定做不到,連阿羅漢的第九定都做不到。所以放棄參學,這都是示現。一般人不能說釋迦牟尼佛無知,他什麼都學過,他什麼都懂,學了怎麼樣?那不是究竟法。所以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恆河邊上畢缽羅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定功一直向深處,最後通到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見到了。惠能大師成就不是凡人,他的報告第四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是什麼樣子?自性不動,沒有搖動,那是自性本定,說明他真正明心見性了。世尊菩提樹下所證得的這個定,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也得到了。你看看世尊是禪坐得到的,惠能大師是聞法得到的,方式不一樣,不定什麼方法,統統都能得到。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放下。惠能放下了,他沒有所知障,煩惱障放下了,所知障沒有了。世尊示現的,十二年的參學,放下了,不放下他就不能入大乘的定,他做不到,就是出世間禪定他做不到,樹下,所謂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然後你要曉得,佛說這一切經誰教他的?沒有。這一切經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佛的教學不是教你這個懂那個懂,那就冤枉佛陀了。佛陀教你明心見性,你見性跟他一樣,一切經從你自性流露出來,你流露出來的跟他流露出來的決定是一樣的,叫佛佛道同,沒有兩樣,有兩樣就不是自性,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佛門,其他宗教也有,祖師大德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的,他一生講了不少部經,流傳到後世。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人教過他,這有人說神來教的,不是,是自性的。見性,能力就恢復,你就能起這些作用。
所以佛成無上正等正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法的修學最終極的目標就這一句。這一句可以翻成中文,不翻,保存原文音譯,這叫尊重不翻。阿翻作中國意思是無,耨多羅翻成中國意思是上,無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就是正等,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覺,所以整個翻過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不翻叫尊重不翻,因為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這個,證果這是最高的果位。阿羅漢是三菩提,阿羅漢成正覺;菩薩是三藐三菩提;諸佛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怎麼證得?完全靠放下。放下見思煩惱,就是三菩提,正覺;放下分別,就是正等正覺;放下起心動念,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沒教我們別的,教我們放下而已。問題就是放不下,放下什麼事都沒有了。一放下,你得來的,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自性圓滿。這是什麼?這統統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外面什麼都沒有。大乘經教上佛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法全是心現心生的,識變的。識是阿賴耶、末那、意識跟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識,識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心能生不變,所以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是心生心現,沒有識變。所以那個世界的人壽命很長,容貌不變,也就是沒有生老病死這個相,這種流轉的相沒有。那個地方人的面貌,無量壽,相貌都是年輕的,無量壽,他不老,他沒有病,他沒有死亡。這些總得要知道,我們要把目標提升到這個地方,千萬不要搞人間小名小利,人間小名小利一迷了,天上那個名利比我們這高多了,也很迷人。
天親菩薩三兄弟,這個故事經上有,三兄弟都學得不錯,無著是老大,天親是老二,小弟是師子覺,三個人修行都很好。三個人修行的目標都是兜率天,都是希望親近彌勒菩薩。師子覺先往生,本來約定的,到兜率天趕快回來報信,師子覺去了之後沒消息。無著往生了,回來報信,告訴天親菩薩,他到兜率天去了。天親就問:師子覺呢?師子覺貪戀兜率天外院喜樂,一直到現在都沒到內院去。到內院要從外院,在外院看到花花世界,心動了,就生兜率天人了,外院,不是內院。這個是什麼?我們一句俗話說,禁不起誘惑。那個裡頭財色名利比這個世間高出萬倍都不止,禁不起誘惑,就變成兜率天人,不是菩薩。這個故事多麼嚇人,我們能受得了嗎?我們要是遇不到淨土法門,肯定是搞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我們一生沒有惡念、沒有惡行,我們會知道,我們生天,生到哪一天?欲界天。為什麼?色界天至少要初禪,我們沒那功夫。所以色界天我們沒分,多半在四王天跟忉利天。大概夜摩天的福報我們都不夠,我們頂多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的福報享盡了,阿賴耶的業習種子起現行,多半到三惡道去了,日子不好過!必須要把這個帳算清楚。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念佛往生,不再有第二個念頭了。這是示現。
下面,我們再往下看。「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跟我們講真話,釋迦牟尼佛實實在在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天文數字,單位是劫不是年,早就成佛了。「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這個世界跟釋迦牟尼佛特別有緣分,所以他常來。三千年前這次來到世間,看到這邊眾生緣成熟了,現佛身,示現八相成道,來教化眾生。佛在《梵網經》上說,這一次來是第八千次,這個地方沒有說八千,說常來。「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除了在這個地球上常常來之外,其他地方也去,別的星球,別的世界。為什麼?世尊這個教區,我們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單位世界,黃念老告訴我,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銀河系,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多少個銀河系?十億,這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他在十億個銀河系裡頭到處遊化。他有能力同時分身、同時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能現無量無邊身,能說無量無邊法,這些全是自性本有的德能。
所以佛不是叫我們學好多經、好多論,天天為人講經,不是這個意思,這完全把佛的意思錯會了。佛的意思是叫你趕快成佛,明心見性,跟他一樣,是得大自在,教化區是十億個銀河系。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範圍不只這麼大,十億個銀河系太小了,一佛土。極樂世界的菩薩,他的範圍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統統去,能夠同時現身,分無量無邊身,去禮無量無邊諸佛,禮佛供養,聽經聞法,同時也教化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裡面的十法界眾生。這是佛的本願,學佛應該知道,怎麼能限於這麼個小圈圈?佛要看到你是如是的見解,佛就搖頭。佛的心量很大,慢慢等,再等到哪一生哪一劫,你覺悟了,心量拓開了,佛就再來教你。「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無論到哪裡,他都照顧你、都關懷你。
「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對人天所說的。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成佛?他會告訴你,我三十歲成佛的,我十九歲出家的,給你說這些。為什麼?你能接受,你很歡喜,你聽得很高興。下面說,「然我實」,實實在在,「成佛已來,久遠若斯」。像前面所說的,太久太遠了,老早就成佛,成佛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前的事情。「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這個表演是給你看的,希望你看到覺悟,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你一生也能成無上菩提。首先要放下,放下財色名利,包括王位都捨得放下,沒有一樣值得貪戀,徹底放下。
我們這一生當中遇到淨宗,淨宗這個法門就像善導大師所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重要,說明一切諸佛應化在十法界、在六道裡面,為的是什麼?他希望的是什麼?就是講《無量壽經》。為什麼?佛教化眾生的宗旨就是希望你趕快成佛,不希望你留在這個世間要受那麼多的苦難你才能成就。那是什麼?那不得已,沒法子的,你不能接受淨宗法門,那些都是善巧方便。你什麼時候能接受淨土,什麼時候就把這個教給你,你就省事,你就直超。不能接受,你喜歡哪個法門,他給你講哪個法門,你慢慢修。什麼時候哪一天你相信了,馬上給你講這個法門,你那一生立刻就成佛了。這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本願,釋迦牟尼佛不例外,這兩句話還得了!善導大師,傳說阿彌陀佛再來的,換句話說,這個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
一切諸佛尊重阿彌陀佛,為什麼?他開了這個方便門。佛佛平等,智慧、德能、相好完全平等,為什麼別的佛不建極樂世界?這就是佛的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阿彌陀佛已經建了,行了,他建的就是我建的,我建的就是他建的,根本就沒有分別,不必再做一個跟他競爭,無此必要。所以一切眾生根熟的時候,全部都把他送到極樂世界。佛是真平等,沒有嫉妒,沒有競爭,你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我無量歡喜!哪有分別?不像世間,你蓋個廟,我也蓋個,我比你大,後來一個又比我大,都在這裡競爭,幹這個事情,統統造的是輪迴業,錯了!你看諸佛給我們示現的,那個地方建好了,我們只是送學生去,到處去勸導大家,那裡好,大家都到那邊去。所做的一樁事情,一切如來都做宣傳員,都來傳播這個信息,都來勸導,都來保送,阿彌陀佛在那裡迎接。因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個大乘經常說。哪會有這些念頭起來?這個念頭都是妄想、都是雜念。
法身菩薩就把這個心清乾淨,妄想雜念沒有了,只有一個正念,這個正念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阿彌陀佛,講得通,理事都圓融。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成佛,我們是念佛去的,將來成佛必定跟阿彌陀佛一樣,名字也相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裡頭給我們做出證明,佛經的話叫授記。我們要發心,要發無上心,往生極樂世界成佛一定跟阿彌陀佛一樣,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極樂世界的人是法性身。佛在此地講這部經的時候,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大長者他們是一個小團體,也來參加這個法會,聽經。聽了很歡喜,供佛,心裡都有這個念頭,沒說出來,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念頭一動,釋迦牟尼佛知道了,就給他做證明,你們將來一定能滿願,如願以償。世尊給他做證明,給他授記,就等於給我們授記,我只要發這個心,我念這段經文,佛對我授記,佛告訴我,我一定如願以償。這多殊勝!我們現在在哪裡?我們在極樂世界,這小地方就是極樂世界,這我們多歡喜!真的不是假的。佛說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心想極樂世界,這地方當然是極樂世界;我心想大家都是阿彌陀佛,那就是阿彌陀佛。
你沒有見到,我見到。你沒有作如是觀,我作如是觀。我天天作如是觀,我時時作如是觀。所以你問我生在哪裡?我告訴你,我生在極樂世界,現在就是,念念跟極樂世界相應,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所以經典要熟讀,遍數愈多愈好,活一天念一天,念一輩子,到最後你的願望就圓滿,就實現了。不念,打妄想,不行,去不了,要把妄想放下,要把念頭放下。什麼念頭都沒有比念佛的念頭好,念佛的念頭第一,沒得比的。念什麼經、什麼論、什麼咒,都不如念阿彌陀佛。我搞了六十年,別的沒有得到,就得到這一點,就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我歡喜,非常非常歡喜!你們不幹,我真幹。
所以你看,「如來見諸眾生」,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眾生,喜歡小法,大法他受不了。喜歡小法,這是「德薄垢重」,垢重是煩惱、習氣、染污很重。「為是人說」,為這些人講,「我少年出家」,十九歲出家,經過十幾年的修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了。這是示現在這個世間,給當時喜歡小法給他們說的。「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是我實實在在成佛以來到現在,非常非常久遠。像前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說真話了。法華會上開權顯實,講真話了。「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我要不是這樣講法,人不相信。突然到這個世間來,行,變化成一個人跟大家講經說法,人家說你是天神,你是天上來的,我做不到,不相信。他要到這裡來投胎,母親懷胎十個月生他,他跟我們一樣,你可以做到,我也能做到。用這個方法,這是應機說法,完全應眾生的需求,佛沒有起心動念。教學的目的,令入佛道,佛道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這麼一個目的。這句話、這個目的,給一般人講不懂,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叫無上正等正覺?跟我們周邊鄰居來講,他們完全不懂。佛是什麼?你們為什麼要學佛?我們觀機,這些人喜歡什麼?喜歡福報,聽說福報,高興了,智慧也行,能接受。那我們就可以這樣告訴他,佛是智慧,佛就是福報,學佛就是求智慧、求福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看我天天很快樂,我跟你們住在一起。我的福報那裡來的?我學佛來的,不學佛,我就沒有這個福報,我不如你們;我這一學佛,超過你們了,你們要不要學?你們要學肯定超過我。這個他聽得進去,你講別的聽不進去。釋迦牟尼佛當時印度人民哪些能聽得進去的、能接受的,就得做出這個樣子給他看。我們今天有樣子,沒有樣子他不相信。八十六歲,還跟年輕人差不多,還可以爬山,還不要拄著拐杖,這是什麼?學佛學來的。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八十歲,沒有拄著拐棍,沒有看到佛拄拐棍的,沒有看到佛衰老的,沒有。這是什麼?這是真的,告訴你不是假的,你要想學佛,你都能得到。所以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兩經合參」,兩部經合起來看,「信知本師作八相成道之種種示現,只為隨順世間眾生之根機,行權方便,普皆度脫而已。實則釋尊久已成佛。」這個意思我們要懂,真的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是來幫助我們,做成這種表演,我們就相信了。所以,做榜樣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這個我們要學,做好樣子。人做人的好樣子,家做家的好樣子,團體做團體的好樣子。住在這個地方三年,這個地區要受感化,不受感化,我們就樣子沒做好,我們做好樣子,家家都來學。我們在圖文巴住了十年,十年感動這個小城的居民,今天大家團結要做一個全世界第一個多元文化示範、和諧示範城市,十年成就的。我們在這個小區希望三年,這個小區能夠變成全香港最好的榜樣,這裡的人民善良,人民和睦,人民互助合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四攝法,就會做到。四攝、六度做好了,肯定做到。今天就學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4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零九頁,倒數第二行,八相成道第五,「降魔」: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經文只有兩句,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此二句亦自《唐譯》,是第五相」,八相裡頭第五相,「降魔」。出家之後,魔很多,魔是折磨、擾亂,要降伏不住,成道的希望就沒有了,降魔之後才能成道。所以,魔不是壞事,來考驗你的,讓你關關通過,你就成道了,但是很不容易。「魔者,梵語魔羅之略稱」,梵語稱魔羅,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省掉了,就用一個魔字。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障礙,「能為修道作障礙故」,他總是找麻煩,總是不讓你成就;換句話說,一切不讓你成就的人事物全是魔,魔的含義很廣。「又翻殺者」,為什麼?「害人善故」。「又常行放逸」,放逸就是很隨便,「斷慧命故」,他總是讓你生煩惱,不讓你生智慧。「又翻惡者」,他惡在哪裡?「多愛欲」。所以有這麼多意思,魔含多義。
由此可知,魔的範圍非常之廣,有人、有事,也有環境,所謂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只要是障礙你修行、障礙你道業,統統屬於魔,這個必須時時刻刻要謹慎。有時候很小心、很謹慎,還是敵不過,為什麼?把魔當作好朋友,把魔當作知心的人,壞了。順境裡頭有,逆境也有,善緣也有,惡緣也有;換句話說,隨處都有,隨時都有。最重要的還是在自己,自己要有智慧、要有定力,要把持得穩,不受外面環境影響才能成就。
經裡頭常講「魔類有四」,這大小乘經上都有,四種魔。「淨影曰」,這就是一般所講的,第一個是「煩惱魔」,就是貪瞋痴慢疑,「謂貪瞋等」,等下面的痴慢疑,這個很麻煩,「能害善法」。這五種煩惱重,善法很難存在,你要修善,積功累德,它全把你破壞了。第二「陰魔」,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你看,都是自己,是本身所具的。前面煩惱魔是心,不善的念頭,不善的心,五陰是本身身體,色受想行識。色是肉身、肉體,你愛它,你執著它,這個就是麻煩,處處你要隨順它,你要造許許多多的業。許多業都是為這個身造的,眼要看,耳要聽,去選擇喜歡看的、喜歡聽的;鼻要嗅,舌要嘗,這就是五味,要好吃的,好吃的是舌頭,要好香,這鼻的,多麻煩;身接觸。受想行識這個裡頭統統都能引起貪瞋痴慢,魔不在外頭,在裡面。「五陰身,共相摧滅」,五陰熾盛。
「三者死魔,能壞命根」,修學沒有成功,壽命到了,你沒有辦法再修,繼續修。說到這個地方,壽命確實有一定,能不能延長?能。我年輕的時候讀《了凡四訓》,我沒有求長壽,但是讀了之後,真正知道命運真有,命是自己造的,引業與滿業。引業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生,這叫引業。滿業是你投生之後你那一世的享受,那是滿業,這裡頭有善有惡。譬如說殺生,這是墮地獄,在地獄裡面每個人受的苦不一樣,那個跟殺業,你起的念頭、你的用心有關係。如果你起的念頭極不善,用的手段非常殘酷、狠毒,你到地獄裡受的苦就比別人多。如果雖然殺了,還有一點憐憫心,或者有一點後悔心,用的不是很殘酷的手段,墮地獄受的罪比較輕,這是惡道。善道也一樣,你到人天得福報,有的人地位很高,擁有很多財富,這前世修的三種布施修得多。財布施修得多,他有財富,法布施多,無畏布施多,他有長壽,他有聰明,統統是修這個因的。如果修得少,這一生生活就很清苦。這是滿業不一樣,你都把它搞清楚就明白了。
我們這一世命不好,前世怎麼樣?前世滿業修得不夠,不肯財布施,這一生貧窮,生活過得很清苦。能不能補?能。知道這個之後,所以章嘉大師教給我,我說我沒有錢布施,他問我,一毛有沒有?一塊有沒有?我說那可以。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常存布施的心,這一點很重要。我只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只能施這麼多,那是圓滿的。大富人家,家財億萬,他布施個十萬、二十萬不算什麼;我們沒有錢的人,布施兩塊、三塊,這功德超過他,這按比例算的。所以不是貧窮的人不能修福,一樣修,而且修得還踏實,因為貧窮人真心修。富貴人有的時候,布施的時候還要圖名利的果報,為名而施,為利益而施,這個因不純,果報不大。道理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在這一生中,命中沒有的,補!我們沒有求壽命,壽命自然延長,為什麼?不為自己,為眾生。活在這個世間,沒有一樁事情是為自己,全是為了利益眾生,壽命自然延長,為什麼?讓你為大眾服務。我為大眾服務就是一個項目,把佛經講清楚、講明白,讓大家知道這個不是迷信,這是好東西。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不是假的,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不感應的。決定不能有私心,不能有妄想,不能打著佛的名號求自己的名聞利養,那個你所求的適得其反。如果我用佛法當作幌子,來欺騙眾生,求取供養這些,我也發了財,我也有很可觀的財富了,那是什麼?命裡有的。但是命裡有的,因為你所作所為是非法的,打折扣了。你得了十個億,你命裡決定超過二十多個億,打對折了,自己還以為了不起。壽命,本來你長壽,壽命短了,叫折壽。本來有一百歲,現在折到八十歲,又折到六十歲,你壽命減少了。冥冥當中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不能做壞事。決定不能用佛法來求自己名聞利養,就大錯特錯!你好好的學佛,自己什麼都不要,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實至名歸」,自然得到。這個得到是心安理得,我不是非法求的、不是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你享受得很舒服、舒暢。你沒有擔憂的地方,沒有恐怖的地方,這正確,這是真正的享受。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是遇到亂世,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時代,亂在哪裡?人喪失信心。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對父母沒有信心,對祖宗沒有信心,對老師沒有信心,這怎麼辦?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行善的人少,作惡的人多,做一樁好事,障礙的人多、嫉妒的人多、破壞的人多,讚歎你的人少,幫助你的人少,很難成就。在這個時代要有真實智慧,要從經驗裡面汲取教訓,一次上當,不要第二次再上當,我們才能夠繼續生活下去。道業的成長,通過磨鍊成長的速度很快,但是退步也很快,不進則退。這個社會,真正要是會修行,也是個好時代,為什麼?它對你的成長是大幅度的提升;不善的,它對你是大幅度的傷害,你會大幅度的墮落。所以,古人說的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外面社會沒有善惡,善惡完全在自己的心。你用心正,魔障都是善的,關關通過,你成佛了;如果你自己心行不善,把握不住,還有貪瞋痴慢疑,敵不住外面的誘惑,你墮落了,你墮落得也很快,墮落得也很慘。
所以古人講,蕅益大師《靈峰宗論》裡說的,「境緣無好醜」,順境、逆境是一樣,緣是人事環境,好人、壞人也是一樣。我遇到了,完全看我是什麼樣的心態來接觸。善人對我很好,我感恩,決定不能有貪著,一有就壞了,為什麼?把你貪煩惱引起來了。逆緣、惡人,這冤親債主,找你麻煩的,也是好事情,你能忍辱,沒有怨恨心,你的那些怨恨、傲慢、嫉妒都從這個地方磨光、磨平了,好!你得大利益。你想做些好事,他障礙你,這個無所謂,這小事情,緣不成熟,不必放在心上,自己沒有怨恨。順境沒有貪戀,好人往來不生情執,惡人不生冤仇,這個好。所以對修行人都是幫忙,是幫助你、是傷害你不在外頭,在自己。自己一念正,得到的是幫助,正面的;自己一念錯誤,那就是負面。所以,責任要自己負責,不能怪境界,也不能怪別人,這就是「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你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去對待。覺悟的心,全是好的;迷惑的心,那就是真的障礙來了。
第四「天魔」,一般講魔統統講第四個。第四天魔是外面的,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不是本身的。四種魔,三種是本身的,煩惱是本身的,貪瞋痴慢疑是我們自己不善的心,五陰是這個身,生死、壽命長短都是自己本身的。只有一個是外面的,外面叫天魔。這個就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外面的誘惑。這個誘惑裡頭,有人的誘惑、有事的誘惑,有物的誘惑,也很多,你要能禁得起考驗,不受誘惑,你才能成功。內裡頭有魔,跟外頭境界一結合,麻煩可大了,這就把你的道業毀於一旦,真可惜!
不讀書不行,讀書是什麼?吸取經驗,因果報應的經驗。你看歷史上,那些人成功的,什麼原因成功的?後來失敗,什麼原因失敗?細心去觀察,我們遇到這個事情,這些都可以做借鏡,做為我們自己應對的參考資料。無論世出世法,成功都是謹慎,恭敬、謹慎起家的;失敗,我們說得不好聽是得意忘形,麻煩就在後頭,那是什麼?許許多多英雄豪傑最後失敗的原因。地位得到了、利益得到了、財富得到了,免不了起傲慢,對人有喜怒,有意無意得罪人。自己有時候是無意的,不知道,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認為你挖苦他、你諷刺他,記恨在心,這就冤枉了。到機會成熟,他來報復你,有的時候報復手段非常殘酷,不知道這個怨怎麼結的。所以真正修行人,古時候讀書人,不但修行人,讀書人,言語、態度都非常謹慎、非常小心,決定不傷人。
巧取豪奪,在歷史上都不會有好結果。巧妙方法把別人的好處據為己有,這個事很多,古時候常見,現在更常見。我曾見過的,寫一本書,把人家作者的名字改了,改自己名字,那是冒人之功。還有花錢,花錢那是買賣,都不應該。總而言之,用盡方法要把自己的社會地位提升,打自己的知名度,這個都是在佛法叫攀緣。凡是攀緣,後果都不好。中國古人所謂實至名歸,你老老實實做,真做出成績出來,名自然出去,不需要自己宣揚,無需要用任何手段。而且愈謙虛愈好,謙虛得的是真實福報,大福報。
這都是人類根本的煩惱,好名,好名好利、好財好色,這是無始劫來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你這次學的。可是一遇到這些境緣,你就把持不住,它就發作,發作就是造業。造作一切不善的業,這個麻煩大了,果報現前後悔莫及。念佛這個法門是好,如果說以為這個法門好,臨終一口氣還在,我還能懺悔、還能往生,多幹一點壞事不要緊,存這種心理的話,不能往生。為什麼?你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全知道,你是個投機取巧的分子,怎麼可以到極樂世界來?極樂世界歡迎的是老實、聽話、真幹,這種人最受歡迎,我們統統要知道。
天魔,外面境界,這是「好壞他善」,他指修行人。「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如《婆沙論》云」,《大毘婆沙論》裡面講的,這個底下是論文,有三行,「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亂」,好色的人敵不過誘惑,那就壞了,就成不了道了。「中夜魔軍總來逼惱」,這是用威武來嚇唬你,來逼迫你,「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佛知道了,用什麼來應對?入定,大慈悲心,沒有抗拒,你殺隨你殺,你砍隨你砍,如如不動,絕不投降。魔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退了。他嚇不倒你,他也佩服你,有些魔就自動成為護法。所謂是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無論是順境、逆境絕不受影響。
「又《西域記》」,《西域記》是玄奘大師旅遊的遊記,這個裡頭有說這些事情,「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脇菩薩」。這是魔王集一些神眾,羅剎、修羅,這些都是惡神、凶神,來威脅、逼迫菩薩放棄修行,他們不喜歡看這個事情。「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大慈悲的能量出現了,今天講磁場,我們容易懂一點。這個磁場是愛的磁場,柔和的磁場,清淨的磁場,大慈悲的磁場,把這些魔全感動了。原來身上帶的都是武器,武器都變成蓮花,用蓮花來供佛,變成供具了。「魔軍怖駭」,魔軍這個時候恐怖,就退了,「奔馳退散」。「以上均表菩薩定力」,所以化解魔難要甚深的定力、要甚深的智慧,你就不受它干擾了。
「又《智度論》云: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所有一切誘惑都如如不動,你不動就沒事,你心裡稍稍動搖,你就敗了,魔就勝了。「則顯菩薩慧力」,前面是講的菩薩定力,《西域記》講菩薩定力,《智度論》講菩薩慧力。「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怨指怨家」。怨家的意思很廣,我們學佛,四周圍都是,有的是好意,有的是惡意,但是結果?結果都是魔。好意,來供養你、來照顧你,讓你生起情執,讓你生起貪愛,這是魔;惡意的時候是用這種手段來誘惑你,破壞你的修行,不讓你成就。你看,方法是一樣的,用心不一樣,這就是無論善緣惡緣、順境逆境,要有能力辨別。你清楚、不迷,接受它的磨鍊,好事情,成就自己道業;稍稍被境界動搖,你就敗了,那個前途是不堪設想。
總而言之,欲多魔就多,你要是沒有欲望的話,什麼方法也不能動搖你。你貪財,用財來誘惑你;貪色,用色來誘惑你;你害怕,怕死,用威脅,用武力來威脅你。總是找你的把柄,你有把柄被他抓到,他就有手段來對付你。沒有把柄給人把住,我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他對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根本還是個欲望,魔才得其便。人到什麼欲望都沒有了,魔看到也無可奈何,他就不會動手;你有欲望,他就對你動手。不為外境所動,這才能成道。
下面第六,「成道」。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兩句是第六相成道的意思。「微妙者,《維摩經》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得微妙法』。「微妙法」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從哪裡生的?從清淨心生的,從平等心生的。佛陀當年在世教化眾生的,是以這個為目標,希望人人開啟自性本具的智慧。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楚,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不能用世間法來學佛,那佛法全變成世間法。世間法,不認識字不行,不讀書不行,佛法可以,不認識字、不讀書,能開發你自性般若智慧。這個東西一開發,世出世間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它向內,不向外的,它從自性裡頭求,它不從外頭。為什麼?佛知道外頭沒有東西,所有一切的全是自性所生所現,心現識變。
所以,佛法教學的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教學的手段。佛給我們定的規矩就必須要遵守,你要不遵守,門都入不進去,你還會有什麼成就?佛教給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現在人就怕,經很喜歡,聽說戒就害怕了。那你所學的是佛學常識,你讀的佛經全是世間法,你所懂得的東西是你自己的知見,不是佛知佛見。我常說,佛沒有知見,佛是純智慧。純智慧,這個經的講法就不是一個法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能順應一切眾生,他有無量種的講法。就是這麼一句、一字,這一篇或者這一部,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怎麼講它都通,它都圓融。所以,不許你自己有知見,自己有知見是你自己的知見,不是佛知見。
那我自己到底怎麼修?就是修定,就是要放下。我跟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承蒙老人開導,教我看破、放下。這就是祕訣,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祕訣。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絕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看破是什麼?看破,確實《般若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身心世界像夢一樣,它確實是個夢,一點都不假。你放下執著,你第一個夢醒了,六道沒有了,六道是一場夢,六道裡頭你所擁有的一切都不見了,像夢中醒過來。醒過來,這還是一場夢,那是什麼?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從哪來?無明來的,起心動念來的。不起心不動念了,這個夢又醒了,四聖法界不見了,痕跡都找不到。到哪裡去?實報莊嚴土現前,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它跟十法界有什麼不一樣?十法界是生滅法,所有一切法,六道跟十法界是生滅法,就是剎那生滅。
今天科學家發現的,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從波動產生的現象,這個波動就是生滅法,起來是生,下去就滅,都從這裡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那一真法界?它不是生滅法,它沒有波動現象,它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什麼原因流出來的?是無始無明習氣流出來的;不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流出來是四聖法界,是習氣。那個習氣要是斷乾淨了、沒有了,實報土也不見了。實報土有生有滅只有一次,當中沒有。我們這個世界是剎那生滅,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生滅,它不中斷,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了,一個接一個。而每一個念頭不一樣,這個一定要知道。每個念頭都一樣,那就不生不滅了,每一個念頭不一樣,這叫無常,麻煩就大了。譬如我們這個人相,每一個念頭,前一個念頭跟後一個念頭比,前個念頭年輕,後個念頭就老一點,一個念頭比一個念頭老,人就這麼老化的,要不然不是永遠年輕嗎?年輕時候不覺得,好像很年輕,其實一秒一秒就都老下去了。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生滅相,誰都攔不住。可是一真法界,它是因為從自性裡頭流的,它沒有通過阿賴耶;十法界,自性加上阿賴耶,所以它有生滅相。
一真法界,就是實報土,只是心現心生,沒有識變,那個境界裡頭,完全是轉八識成四智了,轉掉了。四智其實就是自己本具般若智慧,自性裡面般若智慧是體,四智菩提是作用,體用是一不是二,轉識成智了。所以,一真法界裡頭壽命很長,沒有老、病、死,沒有。到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自然就回到常寂光,自自然然回到常寂光。回到常寂光,實報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知道實報土有現有隱,我們叫隱現,意思好,有緣它現,沒有緣它隱了,它真的是不生不滅。現的時候不能說它生,隱的時候不能說它滅,它沒有生滅。這是微妙法,這『成最正覺』,「最正覺」可以說法身菩薩,也可以說妙覺如來。
「菩提者,佛之知見,亦即實際理體,當人自性」。本經說三個真實,這是大乘經上也是不多的,三個真實統統有。體是真實之際,相是真實智慧,用是真實利益,本經的體相用,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今天學,我向大眾宣布,我完全依靠黃念老的集註,他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念老、蓮老會集得好,讓我們看了生無量的歡喜心。他把這個註解給我,給我是最初的本子,油印的,只印了幾十本。他大概是在油印裡頭挑選最好的,這個本子帶到美國,我們在美國碰到的時候他送給我的,只有這一套,給我了,我在台灣給它印了一萬本。難得!蒐集了一百九十三種資料,所以這個註是集註,你看,每一段引用的經論都寫出來,這是無量功德。有這個註解,這部經真正透徹了。我們學講經的時候,老一輩的這些大德們,都沒有把經講清楚、講明白,我們聽了都是半信半疑,不具足真正的信心。讀到他這個註解,再看到現在科學報告,完全明白了,我生起真正的信心。我能從這個經、註生起信心,我相信別人也能生起信心。我們有使命、有責任把這個經跟集註傳下去,流通十方,傳遍世尊末法九千年,我們幹這樁事情。
我們以念老為老師,我不敢為人師。念老好,你看這段文,《維摩經》上說的,你看下一段文,《淨影疏》裡頭說的,《長阿含經》裡頭說的,不是他自己講的。這是集註,集佛的經論、集祖師大德的註疏,沒有人敢批評。要是說我說的,人家會問你,你算老幾?你怎麼懂得經的意思?人家也找麻煩。他這裡每一句,《婆沙論》、《大智度論》、《西域記》,他統統有根據。在這個時代裡頭,就是找麻煩的人太多,用這個方法最好,你找不到我的麻煩。這經上沒有一句話是我自己說的,都是一切經論、祖師大德說的,人看這種註解不能不服!所以我稱讚他,他真有智慧,為什麼?契機。讓現在多疑的眾生,嫉妒、障礙的眾生,拿到手上他也沒話說,不服,他也不會說話。他要用是他自己註的,這個麻煩可多了。把收的這些經論、祖師大德註疏都名字列在後面,是哪部經上出來的,哪個著作裡頭節錄來的,清清楚楚,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在今天,真實智慧,我們不能不佩服。
在這個世間,很多人反對,很多人批評,我出來護持。我憑什麼?憑學佛六十年,講經教學這一過年五十五年,就憑這個。憑經驗,沒有智慧有經驗,總是看了一些佛經。在一切經典裡頭,一切法門,我選擇這部經典、選擇這個法門,專攻、專學、專修、專行,我就這一部經,其他的統統放下。這也是表法,希望大家相信。你真正相信了,我講的可以提供你做參考資料,你要依呢?要依黃念老的註解,集註,要依集註,我只是提供參考資料。年歲大了,年輕時候看的東西很多忘記了,所以我講的那些,引用的人名、地名、年代很多都錯誤的,那些不是很重要的。有同修找出錯誤的地方把它修正過來,很好,這是好事,我很喜歡,哪個地方說錯了,把它糾正過來。將來我們這裡本子有附冊,就是參考資料,這錯誤的地方在附冊裡頭都把它註出來,成為一個完美的本子。
過去這些聖賢我們要讚歎,我們要以行動恭敬供養,依教修行。決定不能掩蓋,拿他的東西當作自己東西,自己超過他了。是真超過他,也要謙虛,為什麼?謙虛是自己的美德。如果常常誇耀我超過他了,是超過他,德行上欠缺一點,不夠謙虛。古人跟今人的心態真不一樣,古人對不如自己的也讚歎、也尊敬,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在大乘佛法裡頭,它平等法,真正見性之後,沒有一樣不平等。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是淨宗修學的宗旨,最重要的。你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我這一生不求別的,就求這個,這叫菩提道,這叫成佛之道。
「經云: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云微妙難知,與微妙是菩提也」,微妙就是菩提的意思,就是智慧的意思。「又《淨影疏》曰: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妙法是什麼?妙法是理,理就是自性。「理指實際理體,故亦同於上經」,這個上經是前面講的《維摩經》,微妙是菩提,理就是自性。得實際理體,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長阿含經》曰:如來大智,微妙獨尊。」「綜上而言」,上面這些經典所說的,「得微妙法者,即契世尊之佛智」,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入實相之妙理,證正真之菩提,故成正覺」。宗門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這個意思。
「正覺者,如來之實智」,真實智慧,這個實智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面來的。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是世間人不相信,世間人講,這不可能的事情。還有一班人說,這只有神才行,人怎麼可以做到?所以《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你不是佛?你迷了,你迷了自性,自性並沒有失掉,只是迷了而已。你只要把迷放下,自性就現前,那就是佛。本來是佛,放下就是佛。怎麼迷的?就是起心動念。眼見色,起心動念;耳聽聲,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起心動念。這個好看、那個不好看,這個好聽,這個好吃,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凡夫,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為什麼?起心動念是你眼在看、耳在聽,你用的是六識;不起心、不動念,你是見性在見,聞性在聞,《楞嚴經》上所說的。你不是用六根的識,是用六根的自性,叫「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世音菩薩修的。觀世音菩薩的修行,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用眼耳鼻舌六識,他不用這個,他用根性;眼用見性,耳用聞性,他用性,所以他成無上道。這是我們應該學的。
怎樣才是用見性見、聞性聞?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起心不是看不清楚,看得很清楚,起心看得清楚,不起心看得更清楚。因為你起心看是看表面,不起心看看透了,為什麼?在相上見性,他真見了。起心的時候你只看到表面,是看到什麼?看到了阿賴耶的相分,四分裡頭相分。要用見性見的時候,從阿賴耶裡看到它的自性,看到真性。佛在《楞嚴經》上教人「捨識用根」,這個方法高明,就是教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要用六識,要用六根的根性,那就跟觀音菩薩完全一樣。可是這個難,說得很容易,做起來很難。難在哪裡?我們用六識用慣了,無量劫來都用它,用成習慣,不知不覺自自然然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連著來的。見色聞聲是前五識,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看完之後還要把它放在資料庫裡頭去保存,資料庫是第八識,阿賴耶的種子,業習種子。比電腦高明太多了,電腦要跟第八識比就差太遠太遠了。它能夠保存無始劫來的資料,一個都不會丟掉,你要哪個,馬上立刻就提出來,你心裡頭一想,它就出來了。我們現在用電腦在做比喻,大家容易懂,電腦還有個物質形相,阿賴耶沒有形相,真正不可思議。
這是得微妙法,契世尊之佛智,入實相之妙理,證正真之菩提,故成正覺。這是說世尊怎麼成道的,我們明白,就不懷疑了。明白之後也就曉得,我自己為什麼沒有成道,原因搞清楚了。我們自己之所以不能成道,就是用心錯了,佛用真心,我們用妄心。妄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六道凡夫用這個,十法界的四聖也用這個。所以,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真佛、假佛的標準是用心,用真心的是真佛,用妄心的是相似即佛。他用得很像,也就是經教裡所說的他全做到了,很像佛。但是他是阿賴耶,他不是真心。把佛所講的全做到了,很像佛,你簡直沒辦法分出來。為什麼他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他還是用阿賴耶,阿賴耶用得正,一絲毫邪惡都沒有。這也是前面我們學過的,四種成佛他是信滿成佛,十信,十法界裡佛就是十信菩薩。我們跟他跟小乘對比,七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阿羅漢,跟他斷證的功夫相同,八信位的菩薩跟辟支佛相等,九信的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信的菩薩就是十法界的佛。這兩個一對比很清楚。所以,他還是用的八識。
我們把八識用錯了,我們八識相對的心所全是煩惱,二十六個煩惱,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我們全用這個。六個根本煩惱就是見思煩惱,思惑五個,貪、瞋、痴、慢、疑,我們用的是這個心;還有一個惡見,惡見就是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所以根本煩惱,就是經教裡常講的十使,也叫見思煩惱。使是什麼?使是從前古時候專門抓犯罪的這種案件的差使,現在叫刑警隊,犯案的話他們負責去抓人。這十個,就十個刑警隊去抓人的,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十條你要做了,他就會把你抓去審問、判罪,把你送到三惡道去受刑,取這個意思,從比喻上取這個意思。你看,這十個使斷掉了,等於說你沒有犯過失,這些刑警隊不會找你,你就自在、就解脫了,脫離六道輪迴。那說得不好聽的話,這是古大德的比喻,你離不開這十樁事情,等於說你暗中就有十個刑警隊在跟著你,時時刻刻想把你抓走。
這十個東西要斷掉,貪瞋痴慢疑錯了,自性裡頭沒有,阿賴耶裡頭的,妄心裡頭有,真心裡頭沒有。五種惡見更沒有,把身當作我,錯了。身不是我,誰是我?有,有真我,不是身。你一定要曉得,真我不生不滅,這個身有生有滅,所以它不是我。有人說靈魂是我,靈魂是我,說得不算錯,也不能全對。為什麼?靈魂真的不生不滅,但是它迷,迷而不覺,真正的我是覺而不迷。所以我們換個名詞,靈魂換成靈性就恰當了,靈性是我,靈魂不是我。靈魂迷,到處找地方投胎,它造業。靈性覺悟了,靈性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真如,就是真實之際。這個東西要見到了,就成佛了,它就是佛,它就是真我,它能做得了主宰,它不生不滅。它具足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所生所現的。
見性叫最正覺,所以成佛叫成正覺。「最正覺者,崇顯佛覺之無上圓滿究竟」,所以加一個最字,最正覺。這個最,就是大圓滿的意思,它沒有絲毫欠缺,這是學佛,佛教最高的目標。佛這個老師可愛可敬,我們不能忘恩,忘恩負義這就錯了。佛對我們的恩義是究竟的、是圓滿的,生生世世沒有離開我們,時時刻刻照顧我們。只是我們自己對不起他,我們自己沒有真正接受,沒有相信,沒有真正向他學習,搞成這個樣子,還自以為是,還瞧不起佛陀。
「如《釋迦譜》曰: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所以這最正覺,《釋迦譜》裡頭有。「《會疏》曰:覺之中為最極,故云成最正覺。成最正覺即究竟成佛」。這個說明這不是實報土的佛,實報土叫分證即佛,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他們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十法界裡佛用阿賴耶,不是用真心,所以叫相似。初住以上明心見性,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但是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他帶著有無明習氣,無明斷了,習氣沒斷。帶的習氣有多少不一樣,帶得最多的是十住菩薩,帶得最少的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把最少的那一分斷掉了,他就成究竟佛果,他就是最正覺。最正覺不住實報土,住常寂光,他回歸到常寂光了。
常寂光裡面的佛,與十法界、六道眾生感應道交,他也來現身,像釋迦牟尼佛就是的,他是常寂光的佛,到我們這個地方示現投胎,八相成道。我們要問,他起心動念沒有?給諸位說實話,他沒有。他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他怎麼來投胎的?眾生有感,自然而應的。像敲鐘一樣,你敲一下,鐘就響了,鐘沒有起心動念,鐘沒有分別執著。你敲得重它響的聲音大,敲得輕它響的聲音小,完全是自然的,叫法爾如是。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在我們面前。所以佛講當下即是,根本沒有離開我們。我們的起心動念他怎麼會不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哪裡?就在我周邊,一分一毫的距離都沒有,我們能騙誰?要了解事實真相,這叫看破,要真正放下。
日常生活要跟佛一樣,怎麼叫學佛?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學佛,真修。吃飯,知不知道味道?不知道味道你是木頭人,你麻木不仁,你有病了;知道味道你是凡夫,為什麼?你分別執著,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好吃多吃一點,起貪心。佛菩薩知道,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功夫就在這裡。真修在哪裡?穿衣吃飯裡頭修,日常生活裡頭修,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心住阿彌陀佛。果然住到阿彌陀佛,你吃東西樣樣都是美味,為什麼?意念把外面境界轉了,就是境隨心轉。所有一切善、不善統統轉成菩提妙味,上妙的法味。一點都不假,就是我們不相信,這叫難信之法,真轉過來你就知道了。佛能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能轉,這都給我們做證明。我們可以轉,要真幹才行,不真幹就錯了。古人有所謂,真修行人在哪裡修?就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
佛法是活的,活活潑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把十大願王多念幾遍,你就能體會到。怎麼樣對人?怎麼樣對待萬物?一句話,真誠心。佛常說的,一切法皆從真誠心中作,那就是佛,那就是法身大士。你真正超越三界了,在六道輪迴不受六道輪迴的干擾,為什麼?你看在眼裡、聽在耳裡,不起心不動念,決定不干擾。而且看到什麼?看到三惡道的眾生他們在消業障,消除他們的業障、罪業,罪業消完,他就出來了。看三善道的?他在消福報,他修的不少福,他在那裡享福,福報消了,他也恢復了。但是問題是他一面消,他一頭又造,所以他消不盡。惡業也是如此,他在受罪他還在造業,他心裡不平,還有怨恨。業消掉,到人間來,他又造惡業,他惡業的習氣沒斷,不平的念頭沒斷,死了之後還要去消業障。你就把這個環境統統看清楚、看明白了,才知道一切法統統是佛法,三善道是佛法,三惡道也是佛法。
所以,佛教我們修淨業,善惡都不要,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這叫什麼?修淨業。淨業也是斷惡、也是修善,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你不在三善道,也不在三惡道,這個好,這個功夫全在放下。首先放下身見,頭一個條件,不要執著身是我,要把身看作是自己穿的衣服一樣。死亡不過衣服髒了,脫下來換一件,一絲毫痛苦都沒有,而且非常自在。往生極樂世界,這就脫一次,再就不要脫了,一次就了了。得幹這個,不能幹別的,幹別的錯了。成道,我們就學到此地。
再看下面這段,文很長,第七「轉法輪」,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在八相成道裡頭,這是最重要的一段。成佛道為什麼?就為這個,成佛道才能講經教學,什麼都能講。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沒有老師,沒人教過他,誰教他《華嚴》?誰教他《法華》?誰教他《無量壽經》?沒有,大小乘經論沒人教他。那他經從哪裡來的?從得微妙法來的,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就是微妙法。微妙法從哪來?從修定、降魔。心隨著外頭境界轉就不妙了,就降不了魔,成不了道。必須要學著,這叫真功夫,現在人講硬功夫,決定不受外頭境界絲毫影響。
特別是修行,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清清楚楚,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決定不傷害任何一個眾生。這是大慈大悲,以善巧方便,暗中還幫助他們。明的,明的他拒絕,他不接受,暗中還是幫助他們。我們怎麼幫助?每天將自己修學功德迴向給全世界一切眾生,這些人都在其中,希望諸佛菩薩加持,讓這個地球少災少難。我們一天的祈禱四次,早課、晚課,上午講經、下午講經,一天四次。我們不希望人知道,我們也不求任何利益,什麼都不要,這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什麼本分?發過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發過這個願我要兌現。這麼多年來鍥而不捨,現在漸漸入軌道了,法喜充滿,知道是一回什麼事情,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轉法輪這裡頭有總相、有別相,這兩大分。總相裡頭有兩個小科,第一個是「請法(能感)」。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暨以下這些句子是第七相,八相成道第七相。「天人者,天道中人。歸者歸敬」,歸依、恭敬,「仰者欽仰」。我們凡夫不認識佛,天人知道。我們看底下的文,《智度論》裡頭說的,「今是釋迦文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沒有人請,「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佛成道,日子不少,五十七天,菩提樹下坐著入定,定中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二七日,也有說三七日,那就算二十一天。經講完了,世間人沒有人來請法,沒有人來請法,佛就入般涅槃,就回到常寂光了。
這個時候,「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這些菩薩就是淨居天人,他們住在第四禪五不還天裡面修行,三果聖人。根利的,就在這個地方直捷他就成阿羅漢了;根不利的,他還要通過四空天,往上提升。利根的一次就出去了,不要經過四空天,經過四空天,很長的時間,四空天壽命很長。這些人邀了釋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他們看到了。梵天是色界天,還有些與佛有緣的這些天人,合掌敬禮,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請佛說法。佛時默然受請,默然就是接受了,沒有拒絕,佛不要說話。如果不接受,就拒絕了,不說話就代表接受了,默然是接受。
到波羅奈鹿野苑中,「轉法輪」就是教學。教學為什麼說轉法輪,底下有解釋。這就接受請,如果沒有請的,我們凡夫不認識,肉眼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畢缽羅樹下入定。只有天人他們看到了,趕快下來,變化成人身,代表我們人間來啟請佛講經教學。佛答應了,答應就出定,到鹿野苑。鹿野苑有五個人,這五個人是世尊離開家庭去修道去,到山中去修道去,他的父王就派了這五個人,五個人都是親屬,派這五個人來照顧他、跟隨他。這五個人緣特別深,所以一看,他們根機成熟了,到鹿野苑把他們找到,為他們說苦集滅道,講四諦法。憍陳如尊者聞法他就證阿羅漢果,第一個證阿羅漢果。這就是世尊正法住世的現象、形相。你看,有說法的人,佛說法;有聽法的人,五個人聽法,聽他講;有修行的人,聽懂了,境界轉了,見思煩惱放下,這修行;見思煩惱一放下,就成阿羅漢,就證果。所以,信解行證四個統統有,這叫正法,釋迦如來正法從這個時候在這個地球上安立了。到現在三千年,都講正法、像法、末法這三個時期。
這個說法的真正的意思我們要懂,這四個字具足就是正法。有講經的,講經必定是證果的人,證果的人才能講經,經不會講錯。所以中國翻譯佛經,我早年學佛的懷疑,我跟
我這個也
我們看會集,會集也不是凡夫能做出來的。你看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5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一十一頁最後一行:
「《智度論》云:今是釋迦文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前面我們學到此地。這句話很重要,佛經裡頭字字句句我們都要留意,裡面確實有甚深無盡的微妙法。世尊示現成佛五十七天,這五十七天我們知道,他在定中做了詳細的報告,把他所得的一切法都說出來,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在定中說的,不是明心見性的人不能參與,你入不了如來定中境界,見性的人就可以參加,佛把他所見到的、所接觸到的境界詳細說明。這部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頭見到。
佛說完之後,大龍菩薩把它蒐集藏在龍宮。多大的分量?「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不但我們地球裝不下,銀河系也裝不下。可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出現,一微塵裡面能容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不漏,在一微塵裡頭,一毛端裡頭,怎麼能說這銀河系裝不下?銀河系一粒塵沙裡頭都能容。如來的境界沒有大小,沒有廣狹,所以佛說我法甚深,難解難知。這兩句話真的,給世間人講,沒有人懂,給天人講也不懂,給聲聞、緣覺講也不懂,給菩薩、十法界的佛講他還是不懂,為什麼?沒見性。為什麼?心沒定下來。小智慧要小定,大智慧要大定,恢復到自性本定,這個甚深法藏你就能體會,你能信、能解,也能行、能證。世出世間只有這一法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
下面這句話,一切眾生縛著世法。世間法廣義的來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剋實而論,就是六道輪迴。六道眾生,對六道輪迴這樁事執著,堅固的執著。縛這個字是煩惱的代名詞,被煩惱纏縛住,重重的纏縛,就跟蠶吐絲結繭,縛就這個意思。誰纏縛你?自己,自己吐絲、自己造繭纏縛自己。所以對於佛法藏不能相信,不能理解,當然更做不到,難解難知。佛怎麼辦?這是示現,不如默然入涅槃樂,這個涅槃就是常寂光,入涅槃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究竟樂,為什麼?所有一切煩惱、習氣全沒有了,自性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同時現前。縛著世法,這就是沒緣,沒有感,所以佛不能應。
我們六道的人不行,沒有看到這個事情。但是天人看到了,所以「是時諸菩薩」,這些菩薩他們住在淨居天,第四禪五不還天是他們居住的道場。四禪是凡聖同居土,三果聖人住在這邊,大乘五信位、六信位的菩薩住在這裡,大乘稱菩薩,小乘是阿羅漢,三果羅漢,不是四果,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做此示現,示現八相成道,降魔,這該說法了。降魔是什麼?障礙沒有了。魔沒有降住不能說法,為什麼?有障礙。緣成熟了,這些菩薩帶著「釋提桓因」,忉利天主,釋提桓因是忉利天主。「梵天王諸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天人,「合掌敬禮」,他們到人間來化成人形,代表這個世間人向佛請法,「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佛接受了,不用言語,佛只要沒有拒絕就是接受,不必說話,佛要拒絕會說話,不說話就是接受。出定之後就到鹿野苑,「波羅奈鹿林中」,就是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為這五個人講苦集滅道,他們相信、理解、接受了、依教修行,佛給他們授比丘戒。這個世間佛法僧三寶具足,正法住世,從這開始正法住世。這五個人裡頭憍陳如尊者證阿羅漢,其他的人證初果、二果、三果不定,證阿羅漢的一個。這初轉法輪。
又《法華經》裡頭也有記載,「爾時諸梵王」,就是四禪天以下的,「諸天帝釋」。要知道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欲界天,這六層欲界天。一個小千世界有一千個單位世界,也就是小千世界裡頭有一千個釋提桓因,忉利天有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總共有十億個,忉利天主十億個,是哪一位?太多了。所以諸天帝釋這就不止一個,很多忉利天王。護世天王更多了,護世就是四大天王,這是我們上去第一層,欲界第一層天,忉利天是第二層,護世天王更多了。「及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是摩醯首羅天王,是第四禪的天頂,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個,這最高的,統領三千大千世界,大自在天王。「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這真的不是假的,所說的有過之而無不及。「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這個我釋迦牟尼佛自稱,三千大千世界主,大家合起來請佛住世,講經教學。
講經教學叫轉法輪,這什麼意思?「法輪者,指佛之教法」,佛的教學,「演說佛之教法,稱為轉法輪」。佛法用輪來做比喻,輪是什麼?幾何裡頭講的圓,這個圓是有圓滿的意思;換句話說,佛的教學是圓滿的。我們如果分開來說,佛的教育是圓滿的,教學是圓滿的,教化是圓滿的,理論是圓滿的,事實是圓滿的,方法是圓滿的,用輪來做比喻。所以說「輪者,轉輪聖王之輪寶」,轉輪聖王是人間的,他是人道,他不是天道,他有輪寶。輪王有四種,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統轄的是四大部洲,就是一個單位世界,用黃念老的話說就是一個銀河系,金輪王是銀河系裡頭最大的王,他管整個銀河系;銀輪王管四分之三,還有他管不到的地方;銅輪王管二分之一;鐵輪王管四分之一,地區不小,銀河系的四分之一非常可觀。
為什麼稱他為輪王?他的交通工具是輪寶,大概我們現在發現的飛碟,因為他是人不是天,他沒有飛行自在的神通,所以他有工具。這輪的速度很快,一晝夜他能夠巡歷他統轄的範圍,就是一個銀河系,你說他速度多快,能夠周遍巡察一個銀河系,一個單位世界。四種輪王都有這個交通工具,這個工具是他的武器,我們現在講空軍,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交通工具,稱為輪寶。「回轉四天下」,這是交通,「碾摧諸怨敵」,這是他的武器。「故以譬喻佛之教法,亦流轉一切眾生界,破除諸煩惱」,所以用輪王的輪寶來做比喻。
「《法華文句》云:轉佛心中化他之法」,轉是輾轉,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傳授,轉法就是傳法,傳佛心中教化眾生的方法。「度入他心」,傳給眾生心,眾生接受了,依教奉行,就能證得無上佛果,「名轉法輪」。「嘉祥師云: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從我這裡我教他,我傳授給他,這個傳授是轉的意思。「又《探玄記》解法輪曰」,《探玄記》裡頭,這是晉譯《華嚴經》的註解,賢首國師作的《六十華嚴》的註解,為我們解釋法輪。「法是軌持義」,軌是軌道,持是保持,你保持在軌道上不越軌,就不會出事情,平安到達,取這個意思。「通有四義」,第一個是教,第二個是理,第三個是行,第四個是果,「教、理、行、果」。教要信,理要解,行要修,果要證,這個教學圓滿,少一個都不行。「輪是所成,義亦有四」,這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圓滿之義,以離缺減故」,它沒有欠缺,它沒有減損,它是圓滿的。第二個「是具德義」,這個地方具四德。
教理行果這四法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簡單的介紹一下。「教理行果四法,法寶中有四種」,第一個「教法」,現在會集的《大藏經》是教法,這經典是「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之聲名句文也」。佛當年說法是音聲,佛以音聲為佛事,在古時候雖然有文字發明,書寫非常費事,老師教學通常都是演說,沒有文字。佛在世如是,中國孔夫子亦如是,孔子教學沒有文字,文字是夫子過世了,學生們從記憶當中把老師教的東西寫成文字,留傳給後世,這麼來的。佛經也是這麼來的。這個留傳的可靠不可靠?非常可靠,記憶模糊的就不寫了,記憶是決定正確的。名詞術語是說經的人建立的,為什麼?為了講解方便起見,讓大家都有這個概念。這是方法,不是目的,一定要解其義,不要著它的相,所以不能著言說相,也不能著文字相。
不離文字,也不離言說,你要不著相你就能入,能解、能入;要著相?可以解不能入。這個解是有限的,不能圓解,不能夠深解,要圓解、深解一定要不能著相。總而言之,諸佛如來傳法教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果然能做到不著相,真的,即一切法就是入一切法,證一切法。一著相就不行了,自以為是錯了,有絲毫傲慢錯了,這個決定不許可的。要什麼?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你就能入,能信、能解、能行、能入,非常重要。所以它不是凡夫境界,凡夫要把煩惱放下才能契入。自私自利是煩惱,名聞利養是煩惱,五欲六塵是煩惱,貪瞋痴慢是煩惱,重重這就是前面講的縛著,你被這些煩惱像繩索一樣,一層一層捆綁住你,你著了相。所以如來甚深法藏,聽了聽不懂,寫成文字,看了,你所看的是皮毛,一分都不能入。
我們想想,今天科學家費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物質是什麼搞清楚。佛不要費力氣一眼就看穿,看出物質是什麼。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念頭波動現象,你看佛有能力看到這個。科學家真是費九牛二虎之力才發現的,還沒有佛看得那麼清楚,佛的眼睛多厲害。佛的六根,舉眼根來說,六根根根都是這樣的。佛好,說得真清楚,交代得明白,這不是他的專利,每個眾生都有。只是你迷而不覺,你不知道,被什麼迷了?被煩惱迷了。所以佛教我們放下就是,偏偏不肯放下,偏偏認為煩惱是好東西,這怎麼能捨?不知道捨了之後你就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沒搞清楚,搞清楚為什麼,你就肯捨了,我得趕快成佛去,成佛有這麼好。佛對於一切法真叫做看透了,這個看透了就是真實智慧。事實真相是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看到真實之際,際是邊際,自己才得真實受用,真實受用是真實之利。真搞清楚、搞明白他真學佛,這不能搞假的,學佛的利益太大了!沒有邊際。
學佛的過程當中,障難重重,所以你要有本事降魔。沒有本事降魔,會被魔牽著你走去,好心學的佛最後墮成魔道,修羅道、羅剎道跑那邊去了。原來都是真正學佛人,為什麼會墮落在那裡?無始無明習氣,貪瞋痴慢的習氣,自私自利的習氣,你只要有這些東西,魔得其便,他有方法。貪財,用財誘惑你;貪色,用色誘惑你;怕死,用威力來要脅你。你只要有把柄在他手上,他能夠用這些把柄把你控制住。所以你要是真正到達,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魔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知道你必定成佛,為什麼?你已經入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無作)。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不沾染,魔就束手無策,沒有辦法了。到這個時候魔就皈依,就發願護法,這真的不是假的,真佩服你,為什麼?他做不到。你有這個能力他會成就你,可是你心稍微有一點動了,他瞧不起你,他又要來捉弄你,因為什麼?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假面具被他拆穿,他就得整你。所以教法,佛的教法是破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根本煩惱,根本煩惱破了,枝葉全沒有了。這是講經典、言語說這些。
第二個「理法,教法所詮之義理」。教裡頭要說明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事實真相,佛法能教一切眾生相信,就是他說的不是假的。第三「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戒有它的理論依據,定也有理論依據,慧的理論依據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來的,一定要證實,要求智慧。你看《壇經》,禪宗的,六祖大師一開口就教人常念「般若波羅蜜多」,《壇經》上這句話重複很多遍,禪定是方法,目的是智慧。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教學,就是要講甚深法藏,甚深法藏是什麼?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六祖教人念這句經文,前頭還加了兩個字,「南無般若波羅蜜多」,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我們從煩惱、從業障裡面出來,依般若波羅蜜多就對了。所以它是以智慧為第一,佛法求智慧,定是樞紐,戒是方法。戒是方便之方便,定就是方便法,沒有定,慧也開不了。千經萬論都是幫助你開慧的,經怎麼能幫助我開慧?你看古人講得妙,你把它念上一千遍,看你開不開智慧?一千遍不開再一千遍,再不開再一千遍,一直念下去肯定開智慧,為什麼?遍數多了,心定了。念的遍數多起什麼作用?把你的妄念打掉,把你的妄想打掉,把你的雜念打掉,讓你心裡頭只有這一部經,其他的都沒有,最後連這部經也不要,開慧了。
那個經或者是教你念名號,不要執著,執著不能開智慧,能得三昧,不能開智慧。什麼時候對三昧也不執著,就大徹大悟,智慧開了,這個不可思議!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知道佛怎麼個學法。研究經教是用第六意識,不可能開智慧,為什麼?離心意識智慧就開了,你沒有離心意識,所以你開不了智慧。學著什麼?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是不用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用心,心是阿賴耶;不用識,不用末那識,不執著;不用第六意識,不分別。這叫轉識成智,你不用它你用的就是智慧,不用阿賴耶,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不用末那,末那就變成平等性智;不用第六識,第六識就變成妙觀察智,你不用它就變了。你還是要用它那不行,你轉變不過來。我在章嘉大師那個地方所得到的就是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一定要遵守。你能爬多高是問你能放下多少,不要跟別人比。你比別人強,或者不如別人,全是假的,那個跟自己完全不相干。完全看自己放多少,你就提升多少,放不下就墜落下來了。
佛法是唯一不求人的方法,不依靠別人,所以佛弟子稱為無依道人。這三皈依,三皈依依自己,皈依佛是依自性覺,皈依法是依自性正,皈依僧是依自性淨,這叫三自皈,不是外頭;皈依外面就變成外道,錯了。外面有佛法僧的樣子形相,那叫什麼?叫住持三寶,它的作用是提醒修行人的,讓佛弟子天天看見,看見提醒自己,怕自己忘掉。在今天這個住持三寶,我們自己家裡可以供養,供養佛像是佛寶,經書是法寶,菩薩、阿羅漢像是僧寶,或者是供牌位,或者是畫像、塑像都可以。每天早晚看見了提醒自己,早課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覺正淨,晚課是反省我今天有沒有迷邪染。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有,一定要改正;沒有,要勉勵自己天天守住。守上個幾年就變成自然,習慣成自然,不必作意,自然相應,自然不違背,這通常叫功夫得力。佛佛所傳的是這個法,要信、要能理解、要真幹,真幹就是戒定慧。
最後「果法」,果是證果,「行滿」,你的行圓滿了。什麼叫圓滿?全放下。見思煩惱全放下了,小果圓滿,小果是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個果報。大的果報要脫離十法界,也就是說,擺脫阿賴耶這個妄心,這個妄心的根源是起心動念,就是一念不覺。不起心不動念在哪裡修?在生活當中修,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睜開眼睛見色,學不起心不動念,聽到一切聲音不起心不動念。常常想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根六塵沒有一樣是真的,能見能聞是六根,所見所聞色聲香味,統統是假的,不要執著,一切隨緣你才能成佛。有執著、有偏愛,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煩惱、習氣太重了。我們自己什麼時候有進步?自己知道,自己清清楚楚:我不執著。以前樣樣執著,現在隨便,以前一定要依自己的意思,現在可以隨順眾生,看到什麼都好。到什麼時候圓滿?看到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都是諸佛如來,看到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統統是諸佛如來的法身,你就成佛了。成佛不要問人,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山河與大地,全露法王身,什麼時候?就在當下。
我年輕的時候非常執著,世間人那是個善的,認真負責;現在老了,桌子上這麼多東西,就是老了。我在七十歲之前不是這樣的,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無論什麼人你到我房間去看,每一樣東西放的一定的地方,整整齊齊。現在沒有力氣,馬虎隨便,住的地方像垃圾堆一樣,看到這個形相,老了,真老了,沒有從前那麼勤快了。以前勤快到一樣東西沒放好,睡不著覺,一定要搞乾淨、搞整齊才能睡覺。現在學佛,馬虎隨便了,這不是給人做好榜樣,做好榜樣,要像我年輕那樣,七十歲之前我能做到,這個十年逐漸逐漸的不行了。但是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能放下、能捨掉,所以讀經、看經愈看愈深入,愈看愈有味道。過去所看的是表面的,現在能看透、能深入。所以我相信古人那些方法妙絕了,這些老方法,現在人怎麼比都比不上。
我這個境界不能跟佛比,我這個境界跟現在人講,講不通,他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誠敬不夠,真誠不夠,恭敬不夠,定功不夠在那邊顯得浮躁,謙虛不夠帶的有點傲慢,所以,於甚深法藏進不去。甚深法藏沒障礙,障礙在自己這些毛病習氣,你還有貪瞋痴慢。但是你自己要警覺到,貪瞋痴慢是三途的因,在佛法裡頭搞貪瞋痴慢果報是無間地獄,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搞貪瞋痴慢果報在三途。特別是出家人,學佛的人真正皈依三寶,學佛的人修行裡頭要搞自己貪瞋痴,全是無間地獄,你說你多迷惑、多可憐,誰敢勸你?沒人敢勸你。為什麼?不能勸,你不能接受,要學佛一樣,不如默然往生淨土。有一個能教的要幫助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完全沒有人能接受,走了,決定沒有留戀。我們在經教裡真正學到真東西。小果、中果、大果,究竟圓滿的果德。大乘從初住以上四十二個果位,小乘跟十信相比十個位次,都是果法。這是教理行果。
用輪再比喻,輪具足輻輞,「轂輻輞」,轂是什麼?這裡有個圖,圖上很清楚,轂,我們現在看到車輪,車輪當中那一塊是轂,但是它不是圓心。外面輞就是輪,外面的輪,這叫輞。軸是軸心,你看這個圖裡頭,圖裡面有個小圓,小圓是軸。現在看汽車輪胎,你可以看到,那個外面的輪胎叫輞。當中的支撐,輪胎跟軸心的支撐,這叫輻。輻的多少不一樣,現在我們看汽車,大概是六個輻、八個輻。所以輪表圓滿的意思,你看它有中心,它有心,它有邊(周邊),它有輻跟它連在一起支持它,所以它代表圓滿的相。這個註解裡頭,「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這是轂的樣子介紹你。輻,「車輪中湊集於中心轂上的直木」,這是輻;「輞:車輪的外框」,這叫輞,現在叫輪胎。它是表一體才稱之為輪,它有這麼多東西,這就具德,「轂輻輞等,悉皆具故」,少一個都不行。
第三「有用義,謂摧輾惑障」,輾現在很少看見,抗戰時候常有,農村裡面用輾。輾也是一個輪把這些稻穀碾碎,通常用小驢子拉著這個像推磨一樣。它不是磨,它是輾,磨是在當中石頭做的,這也有石頭做的,也有鐵做的,邊緣是鐵。旁邊有好像軌道,有個溝,那個裡面放穀麥,用它這個輾,等於舂米一樣,有稻殼的,稻殼都碾碎。現在很久沒有看到這個東西,在從前鄉下農民家裡都有,有磨、有碓(碓是舂米的)、有輾,所以它有用。在此地比喻,把你的煩惱、迷惑、障礙,把它輾掉,摧輾有這個意思。
第四個,「轉動之義,謂從此向彼」。那就現在的交通工具,我們出門坐車,車從此地幫助我們到另外一個地方。這個比喻什麼?「從佛至眾生」,佛為我們說法,我們接受,我們聽懂了。「亦從彼向此,即從眾生至佛果」,在我們要用這個輪,幫助我們從眾生成佛。在佛是成佛果,把他的修行方法、理論、經驗講給我們聽,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也能成佛,也能證果,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是說法,用法輪做比喻。
下面這段經文就很長,「說法」。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這總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從這句開始一直到「於此中下,而現滅度」,這段經文很長。在我們這個地方,這裡是三百一十三頁,要到三百三十頁,所以很長。這都是佛,叫說法,這段是非常重要的經文,很難得,在《無量壽經》上把它集中在一起講,說得很長,顯示出世尊無盡的慈悲。這都是八相裡面的第七相,「轉法輪之相」。先說「法音」,「廣指如來教法,不侷限於言語音聲,蓋世尊說法,乃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亦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亦說。故不宜以法音限於世尊之言教」。換句話說,這個法音它是表法的,法音它是幫助我們覺悟的,這個範圍就大了。
塵說、剎說這不是形容詞,是真的確有其事。我們講義裡頭有一點參考資料,「塵說」,這是術語,「以普賢之耳聞之,則至草木國土一微塵,悉常恆說無上之妙法。即十方虛空界一一塵中有剎有佛,常說《華嚴經》,謂之塵說剎說」。這是我法甚深,難解難知,現在科學家也不相信。科學家發現了微中子,知道物質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知道物質現象是意念變現出來。也說出來,心跟物的關係是無法分開的,心中有物,物中有心,心物是一體。如果心物是一體的話,再小的微塵它也具足圓滿的心法。所以《華嚴經》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一微塵當中有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剎土裡面都有佛在說法,誰能去聽?普賢菩薩。所以塵說、剎說,不是假的,是真的。這個後頭有一句,「《華嚴》旨歸曰:四遍塵道者,謂於十方虛空界中,一一塵處皆有佛剎,悉於其中演說此經」,就是《華嚴經》。
「剎說,謂草木國土說之說法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佛說眾生說,及以國土說,三世如是說」。這範圍包得廣,所有一切精神現象、物質現象、自然現象,沒有一樣不說法。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言語造作,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我們說我們瞞著、騙人,實在說是騙自己,騙一些糊塗人、沒覺悟的人。真正覺悟人你怎麼能騙到他?修.
下面講世間,「羅什大師曰:世間者,三界也」,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世尊受請後,廣演一代大小權實偏圓諸法,覺醒三界一切眾生,故曰:常以法音,覺諸世間。此是轉法輪之總相」。經文很簡單八個字,含義深廣無盡沒有邊際。
我們再往下看,下面講「別相」,分兩個小段,第一個「普賢勝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先介紹普賢。淨土微妙法門,即身成佛,比密宗還簡單,但是不能不知道具德,我們才有機會在這一生往生淨土。普賢勝行分三小科,第一小段,「破迷啟悟」。請看經文: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四句十六個字我們看註解,『破煩惱城』,「見《唐譯》」,《大寶積經》裡的「如來會」。「煩惱者,貪瞋痴等,煩心惱身,故名煩惱」,這是煩惱的總說,略舉貪瞋痴後頭用個等字,這個東西煩心,讓你心煩,讓你身惱,稱為煩惱。「又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十種,稱為十煩惱」。十煩惱法,相宗稱為根本煩惱,根本煩惱六個,六個是把後面的五個歸納成一個叫惡見,貪瞋痴慢疑惡見,善惡的惡,惡見,六個。惡見開出來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這是煩惱裡頭最重的。為什麼?這是輪迴的因,這十個沒有了,輪迴就沒有了,輪迴找也找不到,它是假的。阿羅漢就是斷這十個煩惱,完全斷乾淨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他往生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這十種煩惱斷了,但是習氣沒斷,所以在四聖法界,就在聲聞法界裡他還要修,修什麼?把習氣斷掉。見思煩惱的習氣斷掉了,他就不是阿羅漢,升級了叫辟支佛,所以辟支佛是見思煩惱連習氣都斷乾淨。
「天台宗以見思、塵沙、無明三惑」,這就是迷惑,三種迷惑。見思放下,我們說放下,經上講斷,放下就是斷,遠離也是斷,這個東西是毒、是害。《百法明門》裡面講根本煩惱六個,這是最毒的煩惱,煩惱的根,無量煩惱都從它生的。所以要真正知道這個東西是麻煩,它不是好東西,可是人偏偏貪愛,偏偏貪戀,不肯放下,天天念著跟著它轉,所以學佛怎麼學,功夫都不得力。這個東西不要問別人,自己要回光返照,要好好去想想,為什麼我功夫不得力?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自己回光返照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你才能進步。決定不能怨天尤人,為什麼?與人不相干,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事情。許多人錯了,自己不成功,怪罪別人,造更重的罪業,甚至於埋怨佛菩薩沒照顧他。
再告訴你真話,根本就沒有佛菩薩,佛菩薩是什麼?是自性覺。常寂光裡頭什麼現象都沒有,一片光明,那是什麼?是你的自性,就是諸佛如來,那就是諸佛的法身。所以大經上佛講得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法身就是常寂光,就是大光明藏。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一法都沒有離開常寂光。常寂光靈明覺知,我們念頭才動它全明白。所以遇到困難,只怪自己,不能怪別人,老祖宗教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最正確解決的方法,決定不在別人。所以佛法完全講的內學,向內不向外,向外全是過失,向內就找到真理,就找到答案。這三種煩惱,一切眾生全具足了。
「《智度論》曰: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心煩是心裡頭有憂慮。能作惱,惱亂,就是妄想雜念一大堆,古人所謂的「剪不斷理還亂」,就形容這個。
『壞諸欲塹』,「《淨影疏》曰: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故說為塹,教斷令壞」。「塹」是什麼?古時候的護城河,這現在也見不到。但是到北京故宮去,故宮外頭有護城河,繞著城牆外面。從前城市都有城牆,城牆外面一定有護城河,防禦盜賊,他要想來攻打他不方便,這稱之為塹。我們這個護城河就是愛欲,愛欲愈多,你的煩惱就愈多,你的妄念就愈多。所以我們要想把心定下來,首先把欲望放下,愛欲要放下。愛是煩惱,末那識的我愛,這個東西害得我們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大部分的時間我們生活在三惡道,這次到人道來,來喘一口氣,做短暫的休息。如果做人這幾十年當中,不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死了再回去繼續搞輪迴。為什麼?這一生所造的業要去消,要到三惡道去消業障,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這個事情不是騙人的,不是嚇唬人的,聖賢人絕不嚇唬人,有什麼說什麼,句句實話,何必嚇你?如果真的有一次嚇唬你,說的不是真實的,以後你永遠不相信,這是聖賢人決定不幹的。所以句句是實話,句句是真話。愛欲絕對不是好東西,「諸苦之本」,愛欲深廣沒有邊際。「眾生漂溺之而難度,說以為塹」,像這個護城河又寬又深,古時候的防禦工事,有橋,橋是吊橋,晚上關城門吊橋就拉起來,第二天早晨開城門吊橋放下去,防盜賊來攻打搶劫這個地區。所以把它比喻作塹。
「《字苑》云:塹,繞城長水坑也」,我們一般稱為護城河。「佛法劍,截欲塹,令散壞也」。佛法智慧,智慧好比一把利劍,能把你這個欲望化解,好像護城河壞掉,取這個例子。這樁事情確實只有佛法,可是佛法要不信,信得不深,你不會用這把劍斷你的煩惱。你要信得深,要解得透徹真正明白,這真不是個好東西,名利財色真不是好東西,現在眼前得到,好像甜甜蜜蜜,可是過後之後災難無窮。古人比作刀頭舐蜜,甜甜蜜蜜塗在刀口上,你舌頭一舔嘗到了,舌頭已經斷掉,這個意思就說得不償失,決定不能幹這個傻事情。人生在世要活得什麼?心安理得。貧窮不怕,心裡頭踏實,一生沒有做虧心事,你說你這個多快樂,這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一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多快樂的事情!我們是遇到佛法嚮往淨土。如果沒有佛的佛法,照我們一生行誼來走,我們來生在天上,至少也是忉利天、四王天,不是在人間,多快樂的事情。可是現在我們知道天不究竟,天的壽命長,還是會死亡,死了還是隨業流轉,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不是解決問題。
要解決問題,財色名利決定要放下,絲毫都不能沾染。不要講試試沾一點無所謂,那一點就要了你的命,那一點就障礙你不能往生,障礙你在佛法裡頭造業,你說多可怕。因果我們相信,我們接受,因果從哪裡來的?跟宇宙的源起同時。宇宙源起一念不覺,第一念沒有因,第二念就有因,第一念是因,第二念是果,第一念沒因。所以因果從哪裡來的搞清楚、明白了,不再懷疑了,人應該要行善道,應該要行正道。為什麼走歪路?都是迷惑顛倒,想走捷徑,想走近路。要知道捷徑、近路有,那是大智慧人、大福德人遇到才有用處;智慧福德不足的人,遇到也枉然,他掌握不住。特別是現代人,現代人可憐,小時候沒人教,普遍都有嚴重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浮躁,所謂心浮氣躁,他的心定不下來,欲望太多,心浮氣躁這就麻煩大了。聖賢學問要心平氣和,心浮氣躁是決定學不到的,天天學,學一輩子都學不到。那怎麼辦?放下就學到。你不肯放下,你就學不到,要把煩惱習氣統統放下。煩惱、習氣常常會現行,你自己控制不住,見色聞聲馬上就起來了,怎麼辦?你要真正相信佛菩薩,真正相信祖師的話,你就有救。
祖師的話教我什麼?教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深到什麼程度?深到三昧現前,智慧開啟,這才能入法。要知道一門深入不是叫你背書,你可不能把方向目標搞錯了,不是背書,是什麼?是消除妄想,收妄想而已,就是收心。孟子也是這個說法,孟夫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是找回來,找什麼?放在外面的心就是胡思亂想,把這個東西收回來,這叫學問。換句話,真正學問表現什麼?清心寡欲,沒有欲望,沒有希求,就是佛法裡講的三輪體空,真學問。真學問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在外求來的,外面求來的全是知識,知識跟智慧完全不相同,這不能不知道。學佛是求智慧,不是求知識,用求知識那套方法來學佛,你就全錯了,你所得到的是佛法的知識,你所成就的是專家學者,這世間人的,斷煩惱、消業障、得三昧、成智慧與你毫不相干。我們在學佛之前,一定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佛講經說法我們才能聽得懂,才能聽得進去,才能生起信心,才能依教奉行,這就得利益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6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一十四頁,第一行:
「天台宗以見思、塵沙、無明三惑,稱為三煩惱。」在這個前面,見思煩惱就是見惑跟思惑,也就是法相宗裡面所說的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有六個,除貪瞋痴慢疑之外,加一個惡見,惡見就是此地說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是從《佛學大辭典》節下來的,我們看看。這叫五種見惑,錯誤的見解,這個見解斷不掉,就不能入佛門。真正佛弟子最低限度這五種見要破了,在小乘證須陀洹,在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圓教裡頭十信,初信位的菩薩,真正入門。這一大段是講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利益眾生。大乘教裡常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什麼人能說?真正的佛弟子能說。換句話說,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信位以上,這入門。他確實比我們世間人強,我們世間人這五種沒斷掉,他斷了。
我們在佛法裡頭學這麼多年,對這樁事情稍稍有一點體會,這是妄心初破,還沒有真正用到真心,但是跟真心接近了。這五種沒有破,完全是妄心,距離真心太遠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大小乘佛法無論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證得初果也沒有出六道,但是他已經得到保證,他在六道裡頭就是天上、人間這兩道。人道裡面壽命到了,他生天;天的壽命到了,他又到人間來。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它有期限的,最多七次。七次往返就出離六道輪迴,六道就沒有了,所以他們被稱為小聖。菩薩是大聖,他們是小聖,從初果到四果都稱為小聖。在大乘裡面,十信位的菩薩都稱為小聖;初住以上,這圓教,稱為大聖,那是超越十法界了;沒超過十法界的,都算小聖。這個事情得真幹!如果我們沒有遇到淨宗,真幹也不能成就。為什麼?斷不掉,口裡說說而已,真難!這五種錯誤的見解,就是錯誤的看法。貪瞋痴慢疑是錯誤的想法,是思惑,比見惑更難斷。見思惑統統斷了,這才脫離六道輪迴,往生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是淨土,六道是穢土,這些事實真相總得搞清楚、搞明白。
第一個「身見」,把身體當作是我。六道眾生哪一個人不把身體當作我?個個都是。但是有一類的凡夫,不把身體當作我,但是他還有邊見、有邪見,這五個斷一個,不行。這是什麼人?無色界天人,這是凡夫裡頭最高級的,高級的凡夫不要身體。在中國,老子說過,老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傳到中國來,這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說過,「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有身體,身體是個累贅。有身體,要吃要住,衣食住行,帶來很多很多的麻煩;沒有身體多好,不需要吃飯,不需要穿衣,不需要居住的房子。老子這種說法、願望,就是無色界的天人,他們不要身體。所以我們稱那個境界,也有四層,叫四空天,屬於靈界,俗話說只有靈魂存在那裡。靈魂也在禪定當中,享受禪定之樂。禪定是清淨無為,這裡頭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萬法平等,萬法一如,相似的境界。
他什麼時候出麻煩?壽命到了。他的壽命很長,最短的也是兩萬大劫,最長的八萬大劫。它有四層天,第一層壽命兩萬大劫,第二層四萬大劫,第三層六萬大劫,最高的一層八萬大劫,壽命真長,可是終有到的一天。到了之後,定功失掉,也就是禪定的功夫只能維持到這個時候。到了,禪定自然失掉,他就墮落了。墮落得不好,為什麼不好?在這個時候他造了嚴重的罪業,毀謗三寶。為什麼毀謗?因為他誤會了,以為自己這個境界就是成佛,那個境界就是大般涅槃的境界;是非常相似,他誤會、錯認了。到煩惱起現行的時候,他就懷疑,佛說的大般涅槃我已經證得,說不生不滅,為什麼現在還有生滅?佛是騙人的,不是真的。這個念頭一起,謗佛、謗法、謗比丘僧,毀謗三寶的罪業是無間地獄,所以他從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墮下來就墮到無間地獄。都是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才產生這麼大的誤會。修成功不容易,費了多少時間、多少精神,突破重重難關修到那個境界,這一下又掉下來了。六道不好玩,你要看穿了之後,這個地方最好別住在這裡。不住在這裡,到哪裡去?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本事學,這些見思煩惱斷不了。現在我們碰到的,稀有難逢、無比殊勝的帶業往生念佛法門,這個機會可不容易得到。但是這個法門非常不容易相信,我們學佛六十年了,出家在家幾個人相信?太少了。相信的,他都往生了;不相信的,不能往生。就在念佛同修裡面去看,一萬個念佛同修,真正往生只有一、二個,這不就是說明嗎?難信之法。他心不專不一,對世間法依舊貪戀,放不下,口裡說容易,真正做太難太難了。
「身見,即我見我所見」,肯定有一個我,凡是附屬於我的,都叫我所有。你的眷屬是你所有的,你的財產是你所有的,穿的衣服是我所有的,你這一生當中一切資身之具,我這個身體需要用的這些東西,全是屬於我所有的。不要說我放不下,我所有的都放不下。我所有的,別人問你要,你能給他嗎?這就叫做我見。下面說,「不知吾身為五蘊和合之假者。而計度實有我身」,括弧裡講,這就是「我見」。你心裡頭有這個執著,嚴重的執著,生生世世從來沒有放鬆過,執著身是我的身,執著起心動念是我的心。起心動念是什麼?是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以這個東西為我。佛在經上千言萬語,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聽了、學了,實在講沒聽懂。章嘉大師的標準,聽懂了,你就放下了;沒放下,就是沒懂。
我們的大毛病,沒懂以為懂了,沒有修以為修了,沒有成就以為成就了,這個以為造成最大的傷害,到最後的結果,依舊流轉六道,還是隨業流轉。隨善業,三善道受生;隨惡業,三惡道受生。三惡道的受生多,三善道的少。為什麼?頭一個罪名,不孝,這是一切不善裡頭第一個不善。不孝就不敬,對於尊長不敬,縱然做出,那是表面的樣子,父母、尊長對表面樣子不重視。這在大乘佛法裡,大乘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假的,實質是什麼?實質是依教奉行,那是實質。《弟子規》會背、會講,也能裝出一點樣子,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老老實實認真做到,那是實質,那是功德、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如果沒有做到,勉強敷衍,這都是假的。佛法好,大家也都知道,沒人去做。真正去做到,真正就有得。得什麼?頭一個你得到法喜充滿,你那種喜悅現前,煩惱、憂慮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你真正明白五蘊皆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全放下了。這就是放下我、我見、我所見。放下這個,六道就超越,不再繼續搞六道輪迴了。
下面說,「又不知我身邊之諸物,無一定之所有主」,全叫緣分,「而計度實為我所有物」,皆是我所,這也錯誤的。我們到香港來,我們一無所有,住的房子是
「合此我見與我所見」這兩種,這叫「身見」。「常略我所見而單曰我見」,我見包括我所有,我包括我所。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為了我跟我所造無量無邊的業,這不就冤枉嗎?我跟我所不可得,為它造業。造什麼?為它造貪瞋痴慢,為它造殺盜淫妄,為它造自私自利,為它造是非人我,為它造損人利己。不善的業,三途。人生壽命很短促,一口氣不來,三惡道去了。誰叫你去的?沒有人,業力牽著你去的,這個業力就是習氣。貪的習氣重,你到餓鬼道,為什麼?那是好朋友,鬼道個個貪。貪心變餓鬼,瞋恚變地獄,愚痴變畜生,貪瞋痴叫三毒,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知道就不幹了。依舊幹的,不知道,真的是在迷。口裡說得頭頭是道,做出來的,實際上依舊是迷惑顛倒。這就是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二,「邊見,一旦有我身起我見之後,其我或計度為死後斷絕者,或計度為死後亦常住不滅者」,這有兩個,兩個邊見。一種認為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這種人會造極重的罪業。為什麼?貪圖這一生,要享盡人間五欲的福報,盡情享受。為什麼?來生沒有了,來生一切斷絕了,人只有一世,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這樣的人有沒有?太多太多了。出家人有沒有?有,我親眼看見的。都是出家,討論,多,都認識。出家比我早,在一塊聊天,大家憑良心說,你相不相信?人死了,還有來世嗎?不相信。為什麼出家?生活,把它當作職業來看待。我們那時候剛剛出家,這些都是出家多年的,都是我們的老前輩,我們在旁邊聽了不敢講話,而且很多。佛法怎麼能不衰?怎麼能不滅?學習經教是很苦的事情,不是短時間成就,要相當長的時間。學習過程當中,你沒有出名,沒人供養你,你的生活很苦惱。靠經懺能維持生活,都變成商業行為,為死人服務。所以社會大眾看到這個樣子,說你迷信,你能不承認嗎?真的是迷信。還有一種就是相信有來世,人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相信有三世因果,他還造罪業,為什麼?來世還沒到,現前享受重要。這一類,所謂不見棺材不流淚的,到臨命終時來不及了,懺悔的念頭都生不起來,業障太重了。這叫邊見,唯識裡頭說邊見。「偏於斷或常之一邊,故名邊見。」唯識跟《俱舍論》,小乘《俱舍論》,都是這個說法。邊見的引申就是對立,常、無常是一對,真假是一對,邪正是一對,這一引申就非常之廣,全是錯的。為什麼全是錯的?一切法不可得。大乘教給我們講透徹了,每一個法都等於零,零跟零平等,零跟零不對立,所以對立不起來。對立是一種妄念,是個不相應的行法,都是自己錯誤見解裡頭產生的,沒有事實。現代的量子力學家,對這樁事情他也搞得很清楚、搞得很明白,但是他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邊見?有。為什麼?邊見習氣很濃,他沒有做對治的功夫,就是說他沒有放下,他跟一切人事物還是對立。這一類叫邊見。
第三,「邪見」。邪見裡頭最嚴重的是「撥無因果」,括弧裡給我們做個解釋,「除遣為無其事」,他不相信這是事實。什麼事實?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不相信。為什麼?他看到作惡的人得福報,修善的人很貧苦,所以他不相信這個事情。「以為世無可招結果之原因」,善惡都沒有因,「亦無由原因而生之結果」。他的心態是什麼?「惡不足恐,善亦不足好」,他沒有畏懼的,什麼也敢做,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個是極端恐怖的一樁事情,這個錯誤的見解就會把他引到地獄。我們常說損人利己,他只要利己,什麼事他都能幹,殺盜淫妄他統統可以做。他的觀念當中,確實弱肉強食,他比別人強,他應該生存,你們這些弱者,沒有生存的資格,可以把你斬盡殺絕,這邪見之極,這邪見裡頭最邪的。所以這種見解稱它為邪見。
第四種,「見取見,以劣知見為始,取其他種種之劣事,思為此最勝殊妙者」。上面這個見,見取見上面的見,是身見、邊見,是這些,「然尚含其他種種之事物。」經教裡頭普遍有個簡單的解釋,叫非果計果。譬如說,這個錯誤見解,他認為善不是帶來福報的果,惡也不是帶來災難的果,這兩種見解,這個我們一般叫成見。他有堅固的執著,他這個見解自以為是,堅固執著而不放棄。
第五種,「戒禁取見,由上之見取見,遂以非理非過之戒禁為始,取其他種種之行法,以之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他搞錯了。「此中有二種」,這是佛在經上常舉的,「持牛戒或雞戒等,以為生天之因,是曰非因計因之戒禁取見」。為什麼?古時候,凡是修道的人,在印度普遍都修禪定,在定中看到那些牛生天,看到那些雞生天,死了生天,他看見了。於是他就想,牛會生天,雞會生天,人墮三惡道去了,他怎麼樣?他學雞、學牛,這就叫持牛戒、持雞戒。他錯了,他不知道牛生天是有生天的因,不是做牛那一生的因,是牠的前世修的有十善業道,上品十善,臨終的時候愚痴,墮到畜生道,畜生道這個罪受完之後,牠死了之後,前世修上品十善的因起現行,是這個原因生天的。不是做牛吃草耕田,不是這個原因,他搞錯了,非因計因。前面這個正好相反,牛死了,到欲界天去了,變成天人,雞死了變成天人,認為我們學雞、學牛將來可以生天,因上的錯誤,這不是生天的因。生天的因要修上品十善,在中國要修上品五常五倫、四維八德,修這個能生天。善因決定是善果,惡因決定是惡報,哪有學畜生能生天的道理?沒這個道理!這搞錯了,這個叫非道計道,叫戒禁取見。戒禁取見是非因計因,不是生天的因,不是成佛的因,他偏偏有。
我們今天念佛法門,經上給你講得清清楚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到極樂世界的因。你沒有搞這個,你看到那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生好善,歡喜做好事,歡喜幫助人,以為這個是因。這不是的,這個你學得再多,你都不能往生,我們要知道。所以我們也會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見解,搞到最後不能往生。弘法利生能往生嗎?不能,這一定要知道,往生決定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智者大師一生弘法教學,最後念佛往生。學生們問他老人家,你往生品位多高?他告訴大家,我因為講經、教學、領眾,耽誤了很多的事情,沒有時間真正修行,往生只是五品位。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他說,如果我不領眾、不講經、不教學,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品位就高。菩提心是真誠心、清淨平等心、大慈悲心。事情能不能做?能做,這個自己一定要知道,有這個能力可以做,沒有能力不能做。什麼能力?不著相。大乘經上說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行。如果你做了著相,全變成福報,福到哪裡享?福到人天兩道享。你看,你造的是人天業,不是往生的;往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經上「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講得很詳細、很明白,不能不知道。
我們學習,沒有離開自己修行,勸別人信,自己真信了;勸別人發願,自己真發願了;勸別人念佛,自己真念佛了,這是自利利他。如果利他不自利,只是結個善緣,自己還要搞六道輪迴,把自己一生的變成人天福報,這是什麼?這是大慈悲心。如果這個裡頭有自私自利,果報不在天上,在哪裡?在鬼道,在畜生道。雖然做鬼、做畜生,也有福報,鬼的福報,做鬼王、做山神、做土地,有財鬼,變成這道去了。畜生道裡面,我們看到很多人家養的寵物,你看一家人都伺候牠,這有福報,得的身是個畜生身。這些事實真相都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能不知道。
以上五種見解,「為惡慧之一分」,聰明,聰明不正,聰明走上邪道,沒有走上正道,所以稱為惡慧,「於見道一時斷之者,舊譯家稱之為五利使。」《唯識論》、《俱舍論》都說。舊譯,玄奘大師之前所翻譯的都稱舊譯,玄奘大師以後稱為新譯。說明這五種煩惱非常猛利,但是容易斷。不像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疑是五鈍使,遲鈍,很難斷,所謂是藕斷絲連。初見道的時候就斷了,這句也是我們初學的標準,我們有沒有見道,用這個做標準,這五種都斷了,我們見道了。見道位就是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菩薩。
學佛,初學的,沒有證得以為證得,沒有見道以為見道,他絕對不是騙人,這一類叫什麼?增上慢,自以為證果了。我初出家的時候,過去工作的時候有位老同事,長我一輩,大我二十多歲,他的夫人是虔誠佛教徒,告訴我,她證阿羅漢果。我怎麼給她說,她都堅持,她說我是真正證阿羅漢果。我被她搞得沒法子,然後就想到,阿羅漢有六種神通,妳有沒有?坐在妳家裡客廳談話,隔了幾道牆外頭馬路,外面情形妳有沒有看得清清楚楚?沒有看到。阿羅漢有宿命通,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阿羅漢有他心通,我現在在想什麼,妳知不知道?都不知道。我說那這不是真的。初果就有天眼、天耳,二果就有他心、宿命,三果有神足,四果有漏盡,這才是真的。我這個時候才把她說服了,她想想那可能是誤會了。說得那麼肯定,一點都不懷疑,自以為證得。佛在經上說,這叫增上慢,功夫稍微提升一點,就以為自己證果了。說出這些,這都是給我們做標準,我們自己有沒有真的證得。
現在有天眼、有天耳之人,有,不是沒有,在國內稱他們作特異功能,我見過。早年,一九八0年代,我住在美國洛杉磯,那個時候中國就有十個特異功能,大概是到美國去考察,都很年輕,二十幾歲。我們就來實驗實驗,我們聽眾裡面有一個婦女,年歲大概三十歲左右,讓他看看,他能透視,看看身體的狀況。他一看就指出,她肺裡頭曾經害過肺結核,告訴她,沒事,妳已經鈣化,指出它的部位。她非常驚訝,她已經結婚,年輕得過肺結核的事情,
我們跟這些人談話,問他這個能力從哪來的?他生下來就有。問他會不會消失?會,慢慢長大,心裡妄想多就沒有了。說明跟經上講的一樣,只要你心地清淨就有,這是人類的本能。這一類的人到人間來,我們冷靜觀察,過去生中多半都是修禪定的,所以他心清淨,來投胎,還記得過去的事情,這種能力還帶來了。他們告訴我,大概到三十歲以上慢慢就消失,到四十歲可能全沒有了。能力最強的,二十歲之前,心地清淨,沒有受過污染。這些人多半生在農村。都市小孩從小就學得滿腦袋的胡思亂想,能力失掉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嬰兒,你看小孩出生,放在搖籃裡頭,睡著了,你看他的表情,一會笑,一會又哭,一會又歡喜,一會又像被嚇到,他真看到東西,他的境界跟我們大人不一樣,我們看不到的,他全看到,這跟佛經上說的相同。
下面我們剛才念的,見思、塵沙、無明三個煩惱,接著這有《天台四教儀集註》,說明這三個煩惱。第一個「見思惑」,《華嚴經》稱為執著,這是六道輪迴的因。見是見解,思是思想,惑是迷惑,錯了,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見即分別,謂意根對法塵」。意根是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是染污意,執著的能力特別強,「起諸邪見,故名見惑。思即思惟,又貪染也。謂眼耳鼻舌身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想著,故名思惑」。前五根對五塵起貪戀、起貪欲。見惑跟思惑「亦名通惑」,怎麼通惑?「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斷。」也就是都有,小乘有,大乘也有,都必須要斷,不斷,出不了六道。這是一定要知道的,無論修哪個法門都要斷,只有一門不要斷,那就是念佛法門,叫帶業往生。這裡一定要知道,帶業是不斷,但是要有能力把它伏住。沒斷,它不起作用,叫伏煩惱。用什麼伏?用這一句佛號,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這些煩惱不起現行。
所以佛要怎麼念?煩惱才起來,阿彌陀佛,就把它打下去,養成這個習慣,這叫真會念佛。念佛是斷煩惱的祕訣,念佛又是成就功德的不二法門,跟佛相應。換句話說,真正想往生,你要常常想阿彌陀佛,常常想極樂世界,不要留戀現前。現前,一切隨緣就好,能在現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功夫得力。這個功夫用上幾年,每個人不一定,因為各人業障習氣厚薄不相同。煩惱習氣薄的人,三年五載功夫就成片。成片是什麼?真伏住,煩惱沒有斷,但是它不起作用,佛號的功夫成一片,它起不了作用,功夫念到這樣就決定得生。念佛,三年五載往生的很多,不是壽命到,他功夫成就,壽命不要了,到極樂世界,佛就來接引他,這樣的人佔的分量很大很大。壽命終了再往生,佛來接引你,這個數量也不少。所以念到功夫成片,往生不但有把握,想什麼時候去,可以,真正是生死自在,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
像交光法師看到《楞嚴經》傳到中國,古大德的講解把佛的意思講錯,不是佛的意思。《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捨識用根」,而一般過去註解的,都遵守天台家所說的三止三觀,用三止三觀來解釋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比這個高。佛是什麼?不用意識,不用心意識。天台大師三止三觀完全用心意識,所以他的成就不高。捨識用根,程度就高,至少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換句話說,法身大士。講得是不錯,但是一般人不能得利益。天台雖然講得不究竟,得利益,它講得淺。因為這個原因被他看出來,他往生的時候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跟阿彌陀佛請假,我還住一段時期,我把《楞嚴經》做一部註解,這個註解就是交光大師的《楞嚴經正脈》。交光大師,明朝末年人,跟蓮池大師差不多同時代。可以請假,對幫助眾生,行,佛也會同意,這叫生死自在。想住就住,想走就走,這個叫學佛真正成就了。
而且真正成就唯獨此門,其他的法門不行。其他法門伏煩惱沒用,不能成就,一定要斷煩惱,只有淨土宗伏煩惱。所以伏,我們還有把握;要說斷,我們沒把握。伏都伏不住,這個麻煩就大了。為什麼伏不住?你沒放下,趕緊放下。不放下,你一定要提高自己警覺性,不放下,繼續搞輪迴,這是決定不能改變的定律。你放下,功夫就會得力;功夫得力,證明你放下了。對這個世間,一切要講緣分,緣成熟可以幫助,幫助不妨礙我念佛往生;如果幫助妨礙我念佛往生,這不能做,好事不如無事。不障礙往生,行,犧牲品位可以。像智者大師做樣子給我們看,不妨礙他往生,但是品位降低,這個無所謂。輪迴不能再搞了!這是第一類的迷惑,見思惑。
第二,「塵沙惑。塵沙惑者,謂眾生見思數多,如塵若沙。」塵沙是比喻,凡夫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無量無邊無數無盡,像塵沙一樣。「乃他人分上之惑」,塵沙惑不指自己,指別人。對自己有什麼妨礙?「菩薩之行,專為化他。若令眾生能斷見思之惑,於菩薩即是斷塵沙惑」。菩薩在教化眾生當中,有能力幫助眾生把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糾正過來,他真轉過頭來,對菩薩來講,這就是菩薩的塵沙惑斷了。當然也沒那麼容易,為什麼?眾生見思煩惱真斷了嗎?有幾個人斷了?你去講經教學,他不相信。有些來聽經的,以前
我學佛,給諸位做過很多次報告,初學佛的時候有沒有懷疑?有。搞的是什麼?全搞的是佛學。教過佛學院,我還在台灣文化大學教過五年,哲學系開的佛學課程。那是知識,跟智慧不相干,不知道佛法是智慧,以為我們學的就很正確,其實走偏了、走邪了。三十多年才回歸到正道,談何容易!真的感恩佛菩薩慈悲保佑,還能讓我回頭,讓我認識淨土宗。如果不是壽命延長,我在佛門學的這些,一轉眼投胎去了。來生什麼?三善道,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大,去幹這個去了。真的壽命延長,才讓我們漸漸深入,知道全錯了,全盤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叫我搞什麼,我常講,心有餘而力不足,智慧福德都不足、都不夠。我知道一些東西,知道怎麼個做法,曉得,我自己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也沒有這個能量了。晚年剩這一點時間,決定全歸淨土。
第三,「無明惑。無明惑者,謂於一切法無所明了,故曰無明。」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為什麼?你本來統統明瞭,現在不明瞭,這是有迷惑。這個迷惑去掉,你就全都明瞭了。為什麼全都明瞭?是你自性本有的能量,不是外頭來的。你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明瞭,你跟一切諸佛一樣,這是自性裡的本能。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是外來的,所以見性之後什麼都明瞭。於是我們就明白,佛經的教學目的在哪裡?目的叫你開悟,叫你什麼東西都不要學,全都明白了,這是佛教學的目的。不是叫你去讀一部經、一部論,修這麼幾個法門,不是。你這麼想法的時候,你把佛教就糟蹋掉,佛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哪這麼簡單!所以佛教給我們,路一定要遵照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教學大圓滿了,你在佛門畢業就成佛。沒畢業的是菩薩,菩薩是學生,菩薩畢業就成佛。
為什麼成佛?為明心見性。為什麼為明心見性?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為這個。能做得到嗎?能。為什麼?你本來通達。因為你有迷惑,所以你現在不明瞭,這個迷惑去掉,就明瞭了。這個迷惑是什麼?起心動念,這叫無明惑。起心動念就是上面四法界的因,見思煩惱是六道輪迴的因,合起來叫十法界。見思斷了,六道沒有了;無明破了,十法界沒有了。聲聞、緣覺、菩薩、佛沒有了,到哪裡去?你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為什麼?夢醒過來,醒過來是實報莊嚴土。實報土,實報土從哪來的?無始無明習氣成就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在實報土就是斷習氣。習氣斷盡,實報土不見了,實報土還是一場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除外,包含了實報土。這個夢醒了,回到真實,常寂光土。這才真正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華嚴》稱妙覺果位,這大圓滿。圓滿之後,他在哪裡?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變成光明遍照。
光明,我們很難理解,我們只知道太陽光、月亮光、星星的光、燈光,只懂得這些。科學家比我們懂得多,科學家知道這種光波我們肉眼能接觸得到。但是比這個光波長的光波,我們不知道,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我們也看不到。換句話說,比我們這個光波長的無量無邊,比這個光波短的也是無量無邊。眼恢復了本有的能量,一切光波,不同的光波,你統統看到,世界不是這個樣子。明心見性,耳根的能量,各種不同的音波你也全都聽到,你跟整個虛空法界真的是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怎麼共同?融入常寂光裡頭共同一法身,光就是身。我們這個教室裡頭十幾盞電燈,電燈都開了,這十幾盞燈變成一法身,光就是這法身。無論哪個地方的光,這十幾盞燈光都在這裡,雖然融成一體,體、相、作用毫無差別,還是各個不一樣。為什麼?我們關掉一盞燈,這盞燈光沒有了,就滅掉。所以證入常寂光,就是我們整個身心融入常寂光裡頭,一片光明,那叫共同一法身,那叫法身佛。法身佛沒有現象,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什麼都沒有,他遍一切處,靈明極了,眾生有絲毫波動現象,他全知道。你想求他幫助的時候,他馬上就來,為什麼?他沒有離開我們。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句話我們以前很難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什麼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看到彌勒菩薩的報告,看到現在科學家的報告,概念比較清晰了,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個狀況之下一生一滅。這個生滅的時間,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是事實真相。你要是完全通達明白了,你就知道萬法皆空,沒有一法是實在的,沒有一法是你能想像的,是你能夠說出來的,統統做不到。你要是見性,這一切法的真相你完全通達明瞭,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現在不知道了,該知道的全不知道了,叫無明。
「此惑乃業識之種子」,無明惑是什麼?就是阿賴耶識裡頭無明習氣種子。這個種子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它永遠不消失。阿賴耶就像一個倉庫一樣,全都含藏在這個裡頭,遇到緣它就起現行、就起作用,沒有緣,不起現行,真正不可思議。「煩惱之根本」,遇緣,你看變現出虛空法界,變現出六道輪迴,變現我們眼前種種境界,全是阿賴耶變現的。它像一個倉庫,像一個資料室,我們起心動念,它裡頭就有種子。所以我們要把佛的種子加強。我們念一聲佛號,阿賴耶裡頭落多少種子?這一聲佛號要念得緩慢一點,阿彌陀佛,一秒鐘能念幾句?三句、四句。這四句有多少種子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種子,這個種子是念佛的種子,我們無法計算的,所以真的不可思議!你要怕我這個佛號種子不夠,我們就加緊念,你就這樣念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有多少?計算機都算不出來。可是我們不念佛號在打妄想,那就是善業、惡業、無記業,搞這個種子去了,這個道理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最寶貴的是時間,我這個時間一定用在念佛,我決定不能夠浪費在別地方,我這一生才有救。別人有多少善根福德我們不知道,自己曉得自己,自己要善待自己,不能把自己的精力、時間、精神浪費掉了。如果再浪費在造惡業上,那就不得了,惡業已經夠多了,天天還要加,你不到惡道,到哪裡去?不能再加了。
今天雖然講發大心,你要弘法利生、要救苦救難,佛為什麼不來?菩薩為什麼不來?時節因緣沒成熟。怎麼說沒成熟?眾生不喜歡聽,不願意接受,這就是沒成熟。沒有人護法。誰護法?要國王大臣。佛把護法的工作是交給國王大臣,國王大臣護法,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今天舉世之人都把佛法看作迷信,都認為學佛是絕頂的錯誤,哪一行不好幹,為什麼搞這一行?社會一般大眾都是這樣責備你。你搞佛學,他贊成,你到大學裡面教佛學,這個人家歡迎;你說我出家當和尚,人家說你沒出息,怎麼迷成這個樣子?這裡頭真有大學問,知道的人愈來愈少了,你說多困難。
我們自己道德、學問、福報、能力都不足,跟上一代比差遠了,上一代學習的環境比我們這一代好,從學佛來說,真叫一代不如一代。你要想弘法利生,至少要有上一代那個能力、能量。我這一代都不行,我這一代維繫佛教的命脈,只有這個小小攝影棚,不能坐在講堂升座講經。換句話說,下一個時代可能有這麼一個攝影棚的機會都沒有了,怎麼辦?要真幹,要取得真正的結果,我到極樂世界去,這就對了。到了極樂世界,哪個世界緣成熟,你就到那個世界去。世界無量無邊,成熟的眾生有的是,你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有義務、有責任要幫助這些人。這個世界上的人什麼時候省悟過來,想學了,你再來。佛法不是限制在一個地區,它的範圍太大,沒有邊際。不是說這裡不能學了,別的地方也不能,不是的。此地不能學,別的地方能學;此地不能教,別的地方也能教,問題是自己一定要成就。連個須陀洹都做不到,你還談什麼,還有什麼好說的?更不值得驕傲。我們要比,不能跟今人比,跟古人比,跟阿羅漢比,跟菩薩比,我們就小了,謙虛恭敬的心就出來了。我們跟現在人比,人家比我們差,瞧不起他,貢高我慢的心起來;還有人做得比我好的,嫉妒心起來,都叫你生煩惱,都叫你造業。
給你講真話,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無間地獄罪,這真的不是假的。古時候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就是死罪,如果有人告你的話,那就是死刑。為什麼?你破壞社會風氣,你這個樣子,教大家將來都不孝順父母、都不敬師長,這還得了嗎?社會就亂了,所以一定要處死刑,端正社會風氣,道理在此地。不是為你個人事情,是關係整個社會,關係整個天下安定和諧,你把安定和諧破壞了。而且孝敬是根,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怎麼許可你破壞?今天世間法律不處分你,因果你逃不了。父母養育之恩,沒有父母,我身從哪裡來?老師教誨之恩,沒有老師,我們怎麼知道世間有這麼一種學問?我們做學生,對老師要像對父母一樣照顧。
老師走得早,七十九歲走了,師母在,她有三個小孩都在美國,從來沒有回去過。我們在台灣,我就有照顧師母的責任,對她日常生活要照顧到,缺少什麼,有能力一定給她購置。常常去探望她,跟她聊聊天,她歡喜,老人沒人做伴。家裡面有一個幫忙的傭人,跟她幾十年,跟我很熟。我跟
業習種子是剎那剎那在增加,這個剎那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是這麼一個速度,永無間斷的在增加。明瞭事實真相,我們會有高度的警覺心,我這個增加要增加善的,不能增加惡的。哪些是善?符合倫理道德是善。中國老祖宗所說的是真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善。佛經上所說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這是善。得要落實!這個業習種子就有力量了。光講,講也落種子,能量不大,真做到了,那個能量很大,全在自己。世間法,倫常、四維、道德決定要做到,不落在人後頭。佛門的倫理就是紮根教育,淨業三福,最高指導原則。第一福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第二福三皈、五戒、十善,包括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戒定真香。台灣有一個年輕法師,比我年輕,曾經在台中參加
今天科學發達,物質生活大幅度的改善,可是真正修行人還是要守到簡約、簡單。每天吃飽,可以了,一餐行,兩餐也可以。兩餐是什麼?一餐分做兩次吃。吃飯只吃三分飽,對身體決定有好處。這是什麼?叫自愛。自愛是什麼?愛自己的五臟六腑,讓它的工作能量減輕,它的壽命就長。不要暴飲暴食,讓它有沉重負擔,日夜都消化不了,這叫不自愛。世間一般人教我們吃飯吃七分飽,這是世間人;真正學佛的人,三分飽夠了。常常想到這個世間多少可憐人,沒吃的、沒有穿的,沒有居住的處所,我們常常聽到。我們只有每天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講經給他迴向,我們幫不上忙,距離太遠了。
今天最重要的是學習,只有學好了才能夠教人。自己修學沒有成就,那就是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7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是基督教的聖誕節,我們也祝福大家聖誕快樂。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一十四頁,第七行: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這兩句經文,前面我們學習的是「破煩惱城,壞諸欲塹」。要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把自己的心地要洗乾淨,這裡面很多染污,「垢污」就是染污,要洗乾淨。這就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一切法必須從真實心中作。真實心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就是道,清淨平等就是自性,這個不能不知道。明心見性,這四句經文就講透了。煩惱如果不斷,欲望如果不能放下,洗也洗不乾淨,那個是垢污的根源,這個東西斷了,才能夠把心洗乾淨。用什麼洗?「《合贊》曰」,這是日本的淨宗大德,唐朝時候人,在中國留學多半都是親近善導大師,這裡頭說「見愛煩惱,譬如垢污,空慧能除,亦如洗濯。除邪顯正,故曰顯明。以護法城,故曰清白;超諸毀謗,故曰清白。文中之法城,指智斷之果」。
我們參考裡頭有「見愛」、有「空慧」。見愛是煩惱,這是佛門的術語。「我見、邪見」就是五種見惑,佛教弟子,入門首需要把這五見斷掉。這五種見斷了,證須陀洹果,小乘,在大乘,是華嚴圓教初信位菩薩。等,等其他的四種,我見、邪見、見取、戒取跟邊見,這五種。「一切迷理之惑」,理是事實真相,理是法性,這個東西是迷理的煩惱、習氣,迷惑,這叫見。「貪欲、瞋恚等」,這就是五種思惑,貪瞋痴慢疑,這個「等」就是等下頭有痴、有傲慢、有懷疑,這些都叫做愛。可見得中國古代的教學,一個字裡頭包含很多意思。愛是思惑,不愛也是思惑,為什麼?你動了情,你動了念頭,這就錯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應化在世間,跟世間人和光同塵,生活在一起,沒有兩樣。不一樣的在哪裡?就是我們有愛見,他們沒有。他怎麼沒有?他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佛、這就是法身大士。他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比佛低一等。比他更低的是阿羅漢,阿羅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沒執著。也就是這個地方講的見思全斷了,內裡面沒有貪瞋痴慢疑,外面沒有身見、沒有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都沒有,這是阿羅漢。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就懂得修行修什麼,怎麼修法。
不是經要多念、要多聽、要多去研究,那全是手段,手段太多了,不僅是這個,八萬四千法門全是手段。哪一個手段適合我們用,我們用起來很有效,你就用這個做手段,準能成就。修什麼?六根在六塵境界修不執著,頭一個修這個。那個起心動念太難了,我說我不起心不動念,還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個事情,只有法身菩薩才做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能做到,十法界裡頭做不到,聲聞、緣覺、菩薩、佛都做不到。十法界裡面的佛,經上給我們講四種成佛,我們前面學過了,「信滿成佛」,十信滿了成佛,十法界的佛。他的功夫怎麼樣?他的功夫也只是不執著、不分別,還是有起心動念;換句話說,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以為是自己的心。知道身不是我,起心動念的那個是我,就是他有我見,身見放下了,我見沒放下。《金剛經》前半部是放下身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部是放下我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後半部是法身菩薩,前半部是小乘羅漢,這是功夫,這真正傳法。
我在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那就是傳法。看破是什麼?了解事實真相,看破;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傳給我了,實際上我在那個時候也沒有看破、也沒放下,但是這個概念有了,這個概念就是一生修行的指導原則。我們自己沒有能力看破,讀經,看佛菩薩怎麼看破的,我們藉著佛菩薩的教誨來幫助我們看破。可是真正看破,那是章嘉大師的標準,就是你放下,你真看破了;你沒有放下,你沒有看破,你還在原地踏步,沒有提升自己;放下就提升了。所以,底下這一步不放下,就不能升一等,像爬樓梯一樣,放下下面一層,我就登到上面一層,不斷的看破,不斷的放下。
這要用佛學名詞來講,就是止觀。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面告訴我們修行的,五止六觀,給我們講五種放下的方法,六種看破的方法,那是《華嚴經》修行的方法。可是修行要有德行,以德為基礎,德就是前頭講的四德。四德前面的三條,從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從一體起二用。二用,第一個宇宙出現了,第二個我出現了,我是正報,宇宙是依報。這個依報、正報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是哲學的問題、是科學的問題,哲學跟科學最尖端的問題、最終極的問題,科學、哲學到今天都沒有答案。佛有答案,宇宙萬物、生命、我從哪裡來的?從一體。這個一體是哲學上講的本體,大乘佛法稱它為自性、稱它為法性,性就是體的意思。這是真正的自己,這個不是生滅法,不生不滅,這是究竟位。學佛,佛教的教學終極的目標,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那叫圓滿成佛。自性能生萬法,換句話說,自性裡頭一樣都不缺。
所以佛法的修學,宗旨就在明心見性,無論哪個宗哪個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目標在哪裡?在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不說明心見性,說求生淨土,生淨土幹什麼?明心見性。我們的明心見性在極樂世界,不在此地。為什麼?此地,我們的業障習氣很重,明不了心,見不了性,就是煩惱習氣放不下。淨宗是帶業往生,煩惱只要控制住、伏住,帶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沒有了。這個法子妙極了!這是阿彌陀佛無比的恩德,他加持給我們,我們要不靠他,靠自己修行,無量劫都未必有成就。你知道這個人對我的恩德多大!知恩才曉得報恩,怎麼報法?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報恩,在極樂世界圓滿成佛,是究竟報恩,這一點,修學大乘、修學淨宗不能不知道。
這個地方見愛這兩個字的定義,此地說得很好,一切迷理的惑,迷惑,就叫做見。貪欲、瞋恚等一切迷事之惑,統統叫做愛;迷在事上的,七情五欲都叫愛,用這個字做代表。迷在理上的,事實真相不了解,這叫見。「見者一切之見惑,愛者一切之修惑」,又叫思惑。「迷事之惑中,以愛著為苦之本,故標愛而該餘也」。七情五欲裡頭,用愛做代表。七情,中國人常說的,喜、怒、哀、樂、愛、惡、欲,後頭這個欲就是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些都是事,這是首先教我們放下的。
「《法界次第》上之上」,第一個上是上卷,上卷裡頭又分上中下,上卷第一段裡頭就說了,「若論煩惱根本,不出見愛」。一個是迷於理,一個是迷於事,理跟事都迷了,沒有智慧。「邪心觀理」,不是正知正見。心,心不在當中,偏了,偏見、邪見,你沒有看到真理,就是沒有看到事實真相,這叫見。「若於假實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隨見偏理,妄執為實,通名為見」,這是《法界次第》上說的,說得很清楚。若於假實之理,事是假的,理是實的,相是假的,性是真實的,因果報應的事也是假的,因果報應的理是真實的。我們把這些東西統統搞清楚、搞明白,心就正了,你看東西就看得正確了。「見煩惱者,謂五利使」,佛經上用使來形容。這個使是什麼?古人講差使,使喚的人、當差的人。哪一類當差的?去抓犯人的,這些當差的。所以作奸犯科都怕他。現在叫刑警,如果刑警隊有人跟蹤著你,你的麻煩就來了。這一共十個,這五種很厲害,你很怕它,這五種見惑,但是要斷它很容易,不難。「貪染之心,名之為愛。若於假實之事,情迷隨心,所對一切事境,染著纏綿,通名為愛。愛煩惱者,謂五鈍使」,貪瞋痴慢疑。這個東西叫鈍,鈍是遲鈍,它不明顯,但是很難斷,斷的時候藕斷絲連,非常不容易斷。
「《歸敬儀通真記》上本曰:見謂見惑八十八使,見所斷故,愛謂修惑」,修惑就是思惑,「八十一品,修所斷故」。這裡合起來看,修行人真功夫,就是把這十個字斷掉。這十個要從見惑先斷,首先要看破,身是假的,萬事萬物都是假的。最好是什麼?現在人天天看電視,不會看,都迷了;會看的人看電視會開悟。你看電視的畫面,裡頭有人、有物、有事,哪個是真的?全是假的。這裡頭的人相能得到嗎?得不到。它怎麼形成的?這個大家知道,這是無線電波,從電波裡頭產生的,這個頻率還不是很高。佛告訴我們,整個宇宙一切萬法,包括我們自己身體,怎麼來的?一念不覺,這個不覺就是波動。覺心不動,妄心是動的。這一念不覺就產生個妄心,這個妄心叫阿賴耶。從阿賴耶裡頭延伸,前面七識五十一心所,從這個一念不覺延伸出來的,一念不覺就是阿賴耶,完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能生能現的是真心,但是假的滲透進去了,就全變成假的了。《華嚴》講得清楚、講得透徹。法相宗特別重視這一部分,可以說做深入的研究,它把阿賴耶的體相用講得非常透徹,今天量子力學家還比不上。說明這些佛菩薩對這個事情真看到了、真見到、體會到了。科學家是用儀器觀測,看出這個現象,不是從自心智慧裡面體悟的,所以科學家不得受用。佛法,這些佛菩薩得受用。
佛教得沒錯,錯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沒有真正體會到,不知道身為苦本,不知道身完全是假的。我們的身從哪裡來的?業力變現的,所以叫業報身。真正證果佛菩薩的身叫報身,它不是業報,它是智慧。智慧能現身,現的身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個身是酬業,善業享福,福報,見愛;惡業墮三途,還是見愛,出不了這個範圍。佛菩薩的法、報身,裡頭沒有見愛,圓滿的空慧,於性德完全相應。《還源觀》上前面一半,三段,講的體相用,自性清淨圓明體是體;起二用那是相,這個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萬物;第三個講用,業用,業用是含容空有。佛門常用的兩句話,叫「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作用。後半部是講修行,修行從哪裡修起?從四德,這是我們講紮根教育。我們今天修行這麼艱難,沒有效果,就是缺乏這個四德。好像種樹,沒樹根,這個四德是根。
《還源觀》是給什麼人講的?這個科目,在學校是編在哪一個等級?那不是初學的,這個等級是法身菩薩。不像我們此地這個講的,我們此地這個是初學的,跟你講見愛、講空慧。那是法身菩薩。所以第一給你講隨緣妙用,我們能夠理解,做不到。隨緣,恆順眾生;妙用妙在哪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自然有能力教化眾生,為什麼?你能夠做到妙這個字,你自性裡智慧現前,你不迷了;德能現前,有能力教化眾生;相好現前,真是世人所說的隨心所欲,千變萬化。一切變化都在不起心、不動念裡面發生的,這叫妙。我們今天的變化是起心動念,所以它生煩惱,這不妙了,就是你有見愛。佛菩薩千變萬化,沒有見愛,只有智慧,沒有見愛;我們今天沒有智慧,全是見愛。見愛就是造業,造善業、造惡業,全都在造業。應付不了眼前的環境,眼前環境是五欲六塵,可以說念念被環境所染污,這個麻煩就大了。
底下這一句,空慧能除。什麼是空慧?「觀空理之智慧」。智是決斷的意思,它是俗諦,叫照見;慧是揀擇,它是真諦,也就是明瞭的意思。從明瞭上說,這是慧;從決斷上講,這是智。領導人要有智,他一些參謀、身邊的人要有慧,就是主意很多,提出來,最後由領導人決斷。這些參謀有智慧,主意很多,究竟用哪個他不能決斷,有智的人他能決斷。菩薩有智有慧,看得清楚,知道怎樣選擇、怎樣決斷。
嘉祥《法華經疏》第二卷:「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鑒空,智門照有」。鑒跟照是一個意思,慧是鑒空的,就是知道空,智是知道有。換句話說,空是性,有是相,明瞭相的、現象的,這是智;知道當相即空,了不可得,這是慧。所以阿羅漢有慧,阿羅漢知道萬法皆空,他什麼都不執著了,他自度,不能化他。菩薩比阿羅漢高,菩薩知道萬法皆空,但是他也知道萬有,有是什麼?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他有智,能處理這些假有之事,教化眾生。眾生不是人人都看破的,迷的太多了,對於這個假相放不下。放不下,菩薩要給他秩序化,讓他們生活離苦得樂,這是智。告訴他們,人要修德,要斷惡向善、要積功累德,這樣能夠幫助你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滿。教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你一定要遵守,決定不違背,你一生幸福、平安、快樂,你真得到;你要是違背,你就有苦有難。佛法教人也不例外,你看佛的普世教育,教一般人的,教十善,教孝、教敬、教十善業道。淨業三福第一福裡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個是根,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要從這兒紮根。一定要曉得,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表面上做個樣子,實際上心裡不是真心情願,這樣的人都不會有成就。可以下個斷語,他決定不能成就,為什麼?像樹木它沒根,它決定不能長成。
古人說的,孝是根,敬是本。《禮記》打開,第一章「曲禮」,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一部《禮記》擺在第一句話,毋不敬。毋不敬,是佛家的意思一切恭敬。不敬就是傲慢,就是自以為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這是錯的。如來證得究竟果位,對一切眾生謙虛,為什麼?毋不敬是性德,他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為什麼要敬?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是一切法的理體,他相不好,他性是好的,相有好醜,性沒有好醜。佛從自性上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佛就從恭敬當中見到了。但是佛說得很清楚,凡夫,六道眾生,煩惱習氣太重了,傲慢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自己要承認自己傲慢,承認你才會改;不承認,不知不覺,傲慢在起作用,破壞我們所有的功德。
讀書人都知道,孔子說的,這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古時候的大聖人,三千二百年前,周朝,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一個人,孔子就是學周公。孔子說,這個人的才華像周公一樣,但是他有兩個毛病:一個驕,一個吝嗇,「使驕且吝」,夫子說「其餘則不足觀矣」,你就不必看了,全是假的,他不是真的;換句話說,他決定不能成就,這個成就是成聖成賢,不是其他的。也就是說,他不是聖人、他不是賢人,表演得再好,假的。在佛法裡面講,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都做不到;換句話說,他的佛學得再好、戒律持得再好,苦行令人敬佩,依舊是凡夫。
貪、瞋、痴叫三毒煩惱,這個東西構成末那識。末那是什麼?末那是我見、我愛、我慢、我痴,叫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就是末那識,末那識就是這四大煩惱。轉末那成平等性智,這一轉過來,四智菩提裡頭平等性智就現前,轉第六意識(第六分別)為妙觀察智。轉識成智從哪裡轉起?從六、七。六、七哪個先?第七先,第六是後,次序不要搞顛倒了。我脫衣服,先脫外頭這件,再脫裡頭那件;搞錯了,我先脫裡頭的,後脫外頭的,你怎麼個脫法?搞錯了,順序顛倒了。轉識成智一定從第七識下手,第七識就是斷見思煩惱,第七識就沒有了。
貪瞋痴,貪瞋痴的心是什麼?中心,從中心點下手那就更快,中心點破掉了,全部就解散了。貪的中心點是情執,最難破;瞋的中心點就是慢,就是傲慢;痴的中心點是懷疑,不能小看。情執、傲慢、懷疑是三毒的核心,你從這裡下手,貪瞋痴就沒有了。破三毒怎麼個破法?這佛教給我們的,佛不教,我們怎麼會知道!佛是過來人。佛佛道同,佛佛的方法、手段也是相同,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方法不必相同,方法無量無邊。但是原理原則是一個,決定是破情執、破傲慢、破懷疑。這三樣東西把我們所有的性德都毀掉了,這三樣東西斷掉了,性德就現前。
空慧,後面還有一條,《安樂集》上卷說:「若依《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為宗。若依《般若經》,空慧為宗」。不同的法門有不同的名相,你細細去思惟,說法不一樣,原理原則相同。你看不思議,不思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不思;不議是沒有議,議是議論、是說話,沒得說的,說不出來。宗門大德所謂,「說似一物即不中」,你說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什麼?這不就是空慧嗎?所以意思是一樣的,空慧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解脫就是空慧。所以佛教我們,四依法裡頭「依義不依語」,語不一樣,意思相同,你依不思議解脫,行,依空慧也行,它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我們往下面看,「空慧能除,亦如洗濯。除邪顯正,故曰顯明」。洗濯,濯也是洗,衣服髒了,把它洗乾淨。這是我們人都很重視的,穿一天,並不怎麼髒,趕快拿去洗。可是我們心裡面這個骯髒東西忘掉了,不知道去洗滌。佛在經上用這個來提醒我們,垢污是心,不是身,一定要把它洗濯,顯明清白。底下告訴我們,破邪顯正,這叫顯明。五種見惑是邪見,五種思惑也是邪見,全都是錯誤的。這兩個東西總共叫十使,十使是成就六道的真正原因,有這十樣東西就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假的,這十樣沒有了,六道就不見了。不要以為六道是真的,這種幻相,夢中的影像從哪來的?就從這十樁來的。這個十條都不是真的,斷掉了,阿羅漢斷掉了,阿羅漢把這個事情洗濯乾淨了,所以六道就不見了,四聖法界就現前。
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放下不難,一念放下,一念就證果。惠能大師一念放下,他證得的是究竟圓果,比阿羅漢高太多了。我們就可以能體會到,惠能大師能,我們每個人都能,只要你肯,關鍵是你肯不肯放下,你肯放下,就是!放下有什麼好處?好處說不盡,不可思議;不放下有什麼壞處?也不可思議,也都說不盡。放下,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順自性,順自性是盡善盡美;不放下,所有一切法是違背自性,違背自性就是多災多難。這現在人的話說這是硬道理,這是真理。這叫顯明,用這個「以護法城,故曰清白;超諸毀謗,故曰清白」。這一句是黃念
二戰期間,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老和尚還在,他在抗戰還沒有結束,前一年還是兩年,在緬甸往生的。世間人稱他為金山活佛,一生的行跡很像《濟公傳》上說的濟公,他確實有神通,真正果位沒人知道。看他的形象,瘋瘋傻傻的。一生沒洗過澡,一生就穿一件長褂,裡面一套小褂褲,其他就沒有了。春夏秋冬就那麼一件衣服,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熱,妙!這妙不可言。就那麼一套衣服,所以他衣服也不洗,一年到頭沒洗過衣服,沒有洗過澡,身上放香味。衣服領子有油垢,領子都是黑的,聞它有蓮花香味。而且還治病,你身上有什麼毛病,多聞聞,病就沒有了。人稱他作活佛,他不是西藏那個活佛,他是顯教的,金山寺的和尚。跟金山寺的大眾也處不來,所以長年在外頭流浪,居無定處。但他每年要回金山寺去一次,金山寺有一個大法會,他每年去參加。這個人真正是心地顯明清白,所以他能做得到,身清淨,他身清淨,不用洗澡,衣服看到很髒,聞聞有香味。身上不洗澡,有人生病來找他,他身上就搓搓,有像什麼濟公丸一樣,髒東西搓出來,給他吃,吃了病就好了。吃的人說不難吃,很好吃,這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沒見過面,早年我在台灣,樂觀老和尚跟他見過面,而且兩次。一次好像跟他在一起住過三個月,另外一次,住過一個月,總共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對他很了解。他說他真有神通,我們心裡動個念頭他知道,這就是他心通。我們這裡大家人在談他,活佛好久沒見到了,在哪裡?他就走進門來了。這是什麼?神足通。什麼事情他都知道,一個人的吉凶禍福,你去找到他,他會跟你講,他講的話完全是真的。所以,心地清白是多麼重要,這就是今天科學家提出來「以心控物」,妙善法師做到了。這個人的心地決定沒有貪瞋痴慢疑,決定沒有身見、邊見這些東西,這些決定沒有。所以這是在有災難、亂世他示現出來。
下面這也是《嘉祥疏》裡頭的話,「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故云清白」。解是了解、理解,理解一切法相而無相,無相而相,這就是事實真相。夢中有沒有相?有相。夢醒了之後,無相。如果你在夢中的時候就知道現在是作夢,夢中相是假的,有相不礙無相,無相不礙有相,它是一不是二,叫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妨礙真空,同時能發揮。我們這個電視的屏幕是無相,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打開頻道,相就出現了。外國的電視通常有一百多個頻道,按哪個頻道,影像就出現了。相全是假的,屏幕絲毫沒有染著。我們用屏幕比喻能現的真心,心能現,能生能現,相是所生所現,互不妨礙。沒有體就沒有相,沒有屏幕就沒有現象發生,所以相是依體而現的。雖現,它是假有不是真有,當體即空。為什麼?屏幕沒有著相,按鈕關掉,相就沒有了,不關掉也是沒有。真正有智慧的人,在現相的時候知道它沒有相,屏幕上沒有相,用心要用像屏幕上一樣,如如不動,能現一切萬象。
能現的本體,就是淨宗所講的常寂光,《華嚴》講的法性、法界,這都是講本體。般若講的實相,諸法實相,實相之體就是自性。自性能現一切相,自性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人人皆有。所以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真誠恭敬,這個恭敬就是敬自己,就是愛自己。人能自愛,他就愛人;他不愛人,這人不自愛。人能敬人,就敬自己;不敬自己的人,絕不會敬人。為什麼?在自己,是性德圓滿具足,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萬德萬能。起作用,能生萬法,萬法是自己性德流露出來的,敬性德就敬萬法,愛性德就愛萬法。愛、敬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它不是外來的,不是學來的。只要見性,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然生出來;如果沒有生出來,沒見性。見性的人,哪有沒有愛敬的?佛教不講愛,講慈悲,慈悲就是愛。因為世間人講愛有情執,佛避免大家誤會,佛講慈悲。慈悲裡頭是智慧,沒有情執,也就是愛是智慧的愛,不是感情的,那叫真愛。感情裡頭出麻煩,感情是什麼?它有佔有的念頭、有控制的念頭,它有很多不善的東西。慈悲裡頭沒有,純真的愛,沒有絲毫副作用。古人有說,中國讀書人,六經之外沒有奇書。我們現在知道,六經之外,佛法是奇書,超過它了,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接下去看,這「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是無漏裡面的智慧,所以叫清白,為什麼?它沒有染污。「又《甄解》曰: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澍是降雨。為什麼?「雨有能洗物垢污」,把大地洗乾淨了,「能顯清白體之德」,雨有這個好處。這個雨中國人叫及時雨,需要的時候雨就降下來,不需要的時候就不下雨,這及時雨。「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污,開顯本有淨體」,用這個來比喻佛、菩薩的教學,法輪是圓滿的教學,它能夠把我們的塵勞煩惱洗乾淨,教我們放下。我們聽話、我們真幹,真把它放下,本有的淨體就現出來。本有的淨體是自性,自性就現出來。自性在哪裡?自性就是整個宇宙體、相、作用。你見性了,好比我們現在看電視,我看到電視裡面的色相,本體在哪裡?就在色相上,色相沒有離開本體,本體現了相。性相是一不是二,你從相上見到性,從有上見到空,從事上見到理,理是一個。就是說我們在畫面上見到電視的屏幕,屏幕是體,能生能現;相是事,所生所現。現在在這個時候,能所是一不是二,只要你不執著,不執著相,你就曉得性相一如。所以明心見性在哪裡?就在當下、就在現前,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執著這是真的,那是假的,全錯了!
大乘教我們,一真一切真,也就是一切都是真的,一假一切都是假的,沒有對立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性,好像我們電視有十個頻道,一個自性。電視這種構造原理,跟佛法講的很接近,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能體會,關鍵是放下。我們為什麼體會不到?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執著、放不下分別、放不下起心動念,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貪瞋痴慢,這個搞錯了,迷在六道裡頭,迷在夢中,醒不過來。這是迷的事實真相,只要事實真相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有覺的機緣,覺的機會就會出現。這句說得非常好,《甄解》裡頭這一句,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污,開顯本有淨體,本有淨體從來沒有失掉過。
「以上《嘉祥》、《甄解》兩疏中,清白之解,優於《合贊》」。《合贊》說得簡單,也說得不錯,這兩個解釋更好。「綜上諸解」,把祖師大德的解釋合起來看,「故知清白者,智斷之果也,無漏之明也,本有淨體也」。漏是煩惱代名詞,無漏,煩惱斷盡了,自性裡頭沒煩惱,真心裡頭沒有煩惱。真心、自性都是不起心、不動念,惠能大師見性,告訴我們,性什麼樣子?「本無動搖」,跟佛在大乘經上所說的一個意思。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真心,起心動念是妄心。真心能現能生,妄心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變的,妄心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真妄要有智慧能把它辨別清楚,辨別清楚,不能執著,執著就造業,執著就錯了,一切隨緣。智斷之果是事,無漏之明是理,是本有的淨體。
「若融通禪門」,禪宗的話,「則洗濯垢污,即迥脫根塵」,宗門的話。迥是遠遠的,脫是擺脫它,根是六根,塵是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內外都不執著,內外都不分別,內外都不起心不動念,叫迥脫根塵。「顯明清白是靈光獨耀」,清白是體、是相,靈光獨耀是起用。這就是什麼?寂光遍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這靈光獨耀,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要會歸在淨宗,則是都攝六根,「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污」,我們把六根收起來。都攝六根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我們的眼放在色上、耳放在聲上、鼻放在香上、舌放在味上,把它收回來,叫都攝六根。心就定了,不要往外頭境界上跑,心要收回來,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污。「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是顯明清白」,這是淨宗。所以我們把心收起來,不分別、不執著,收心了。不是叫你眼不見、耳不聽,不是的,見色聞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最高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佛境界;不分別不執著,菩薩境界,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
我們現在從分別、執著上下手,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執著、不分別,用這個功夫。怎麼用法?把起心動念全都放在佛號上。見色,不論是好看不好看,全是阿彌陀佛;聽聲,也不知道是好聽不好聽,統統是阿彌陀佛。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全歸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樣念佛,沒有不成功的。你要真會,哪裡都是道場,不必去揀擇什麼清淨地方,不用,全是清淨地方,沒有一處不清淨。你真的不接受外面干擾了,心清淨了,環境就清淨,身心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待人接物,一片慈悲,沒有一個妄念,沒有妄語、沒有妄心。「蓋一聲佛號一聲心,念佛即是始覺合本也」,句句都是始覺合本覺。本是本來是佛,是心是佛,念佛是始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他怎麼會不成佛?這把念佛法門講到究竟處了。
這是第一段裡面,轉法輪裡頭的,還是破迷啟悟。底下這一段,「悲智療苦」。破迷之後,開悟之後,就有能力幫助別人。自己沒有成就,不能幫助別人;自己成就,可以幫助別人,悲心現前了。悲智療苦這裡頭有三段,第一段「調宣」。
【調眾生。宣妙理。】
現在這個世間眾生苦,迫切需要。『調眾生,宣妙理』。「調者,和也。眾生者,一切有情也」。現在一切有情不和,為什麼不和?他沒有信心,他有懷疑。不但對人不和,對自己也不和;換句話說,他沒有自信心,這很痛苦。佛法形容這個世間叫苦海,苦海無邊,無所適從,我到哪裡去?我向哪個方向去?我走哪個路?這真不是容易事情。我在當年也是遇到這些困難,向哪個方向,走哪一條路?這個選擇比什麼都重要。我請教章嘉大師,他給我指出的一條路,叫我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接受了,就走上這條路。出家要有緣分,我向他請教,出家得拜個老師。章嘉大師就告訴我,
那個時候我在台中慈光圖書館跟
出家一年之後,寺廟裡產生很大的變化。我們找了一個新住持,白聖老和尚,他的出家弟子很多,來了一批。我一看,我學經教不受歡迎。白聖法師勸我放棄學經教,學經懺佛事、學做法會,這個他很歡迎。我說這不是我出家的本願,所以我就又回到台中,在台中住滿十年才離開。就是取得出家身分,在台中蓮社、在慈光圖書館長住下去,到滿十年,我離開。
什麼事情都有個緣分,所以章嘉大師指示的很有道理,不要找人,完全求感應。
所以,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場,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菩薩。學生只是自己一個人,其他一切人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8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一十五頁第四行,經文:
【調眾生。宣妙理。】
「調者,和也。眾生者,一切有情」,這個範圍包括很大。「宣者,示也」,宣示。「妙理者,實相之理體,亦即《法華》佛之知見也」。教化眾生,這個把宗旨宣示出來了,要怎麼樣去教化眾生,幫助眾生。首先要幫助他破迷開悟,然後要調和眾生。和是六和。
六和裡面第一是「見和同解」,我們現在所說的建立共識,這一點很重要,共識是一切和睦的根本。大家居住在一起,必須要有規矩,要有個公約,這就是「戒和同修」,人人都要遵守規矩。中國在古時候,家庭有家規,一個家庭上上下下二、三百人,這是普通家庭,人丁興旺的有五、六百人,沒有規矩就亂了。所以戒和同修。「身和同住」,互相照顧,互相關懷,互助合作。「口和無諍」,沒有爭論。「意和同悅」,在一起生活歡歡喜喜,這個叫幸福,叫美滿,這是家庭的幸福。最後一個,「利和同均」,家人,物質生活環境平等的,收入統籌,支出也是統籌,專門家裡有管事的人,叫管家,家有家長,這個家才整齊。所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的家一直傳到清代末年民國初年還有,抗戰之後沒有了。維繫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帶給社會安定和諧,太平盛世,家的貢獻最大,沒有家和就沒有國治,叫家和國治。所以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的家非常懷念,制度是很嚴謹,不像現在個人這麼自由。這種個人自由,在古時候是放蕩,為什麼?違背了倫理道德。中國的倫理道德就是佛所講的戒律。所以家和萬事興,首先要調和眾生。剛才說了,調和眾生最重要的建立共識,『宣妙理』就是建立共識。這個共識是實相的理體,太好了,不但是大眾的共識,聲聞、緣覺、菩薩、學佛的佛弟子,全都建立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這一句話就是《法華經》上講的佛之知見。
「佛知見」,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是從《佛學大辭典》裡面節錄出來的。「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了是明瞭,清清楚楚明瞭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實相就是真相,真相就是一切諸法的理體,這個叫佛智慧。「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二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一切智是從體上講的,道種智是從用上講的。小乘知道一切智,一切智是知法總相,一切法共同的相,那就是空,一切法的體是空。也就是說一切法是從空生有,有從哪裡來的?從空來的。所以空叫真空,不是空無,說空什麼都沒有,不是的,它有。有,為什麼說它空?它沒有現象。今天科學所說的三種現象它都沒有,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三個都沒有,所以叫它空。但是什麼?它能生三種現象,能現三種現象,所以它就不是真的空,不能當無講。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有是從相上說的,三種現象有。雖有,它是幻有,它不是真有,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這是相,相的實相、體的實相統統都了解、都明白了,人的心定了。真正明白了,在一切人事物當中不會計較,不會執著,這才能和。不了解事實真相,他有執著,他有分別,每個人看法不一樣,想法不一樣,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衝突就發生了。所以我們要曉得,現在這個社會衝突特多,到處都是的,家庭裡面父子衝突、夫妻衝突、兄弟衝突,對人的衝突,跟事的衝突,跟天地萬物的衝突,造成今天社會的狀況。這一樁事情只有佛徹底了解,不了解就不能解決,了解之後才能解決。但是佛說的又沒有人相信,這種嚴重衝突造成的混亂沒完沒了,這是我們現前遭遇到的狀況。
我們有幸看到中國古代留下來這些典籍,看到了佛的經教,學習了這幾年,對這個事情逐漸明白了。我明白,別人不明白,我一個人解決不了大眾的事情。所以,「調眾生,宣妙理」就是教學,我們應該肩負起這個使命,要盡心盡力去做。我們在實驗做,做了這段時間效果不彰。那這是什麼原因?我們的功力不夠,理沒透徹,行不踏實,別人有疑惑是當然之理。為什麼?自己也有疑惑,怎麼能叫別人沒有疑惑?自己要怎樣才不疑惑?得深入,古人常說的,深入經藏。不是講廣學多聞,不是的,是講深入經藏。唯有深入經藏,才能把自性裡面的經藏挖出來,這挖寶。因為佛經是真實心中流出來的,我們如果也把真實心找出來,這問題解決了。
真實心裡頭有實、德、能,實是真實,一絲毫虛偽都沒有,這是真實;真實起作用就是德,所以不真實的心只造作,叫缺德。中國古聖先賢傳的這個德不多,十二個字全包括了,這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這十二個字。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這十二個字相應,沒有違背,這是有德。真實起作用,這是道德。能,能是智慧,能是善巧方便,你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你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教導他,決定收到效果。我們今天缺少的是這個,缺少實、缺少德、缺少能,所以我們來搞這個弘法利生的事,搞得很辛苦,收不到效果,不是別人有問題,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記住,聖賢之道,永遠不會責怪別人,所有一切的過錯都從自己身上發的。所以要認真反省,反求諸己,改過自新,力爭上游,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德行、學問、方法,才能把這一樁事情做好。
「故就智體而云知。又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見」。佛知佛見,叫佛知見。「得此佛知見,有開示悟入之次第,初於十住位斷一分之無明,得少分之知見」,十住,《華嚴經》上講的十住菩薩,這叫開佛知見;十行,示佛知見;十迴向,悟佛知見。「乃至於十地終斷盡無明,知見圓明,謂之入佛知見」,這入了。此地所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三賢位,這是屬於別教,不是圓教。別教十地,入佛知見。圓教,那就是十住,初住就入佛知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釋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為開示悟入此佛知見也」。釋迦牟尼佛出世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就為這樁事情,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佛教在這個世間千百年之間,世尊往後末法還有九千年,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在六道,都是這一樁事情,如何幫助眾生開悟。
開悟有大小淺深不一樣,分四個階段。我們今天開了,得少分佛的知見,還不得受用。那受用怎麼樣?受用是一定要從行門下手。我們知道的沒做到,從做到當中,你一定會知道得更深更廣。好比世尊為我們講這部經典,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聽清楚、聽明白了,有了信心,有了願心,沒去過,要我們來講西方極樂世界永遠講不清楚。釋迦牟尼佛去過了,我們去了之後,回來的時候講,那就跟世尊講得一樣,字字句句能攝受人心。我們現在人是聽懂、聽明白了,不能攝受人心,這就是力量不足。力智不足,是因為解得不透徹,雖然信,信心不夠堅定。
我們再看註解,「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宣妙理也。令一切有情,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乃調眾生也」。這是教學真正收到效果,眾生悟了。開示悟入淺深次第不一樣,開好比是說明,我們到博物館參觀,沒進去之前,有個說明會,有解說的人把這些珍藏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報告。我們去了,要想去看看,見到了還是看不懂,解說員再給我們指示,一樁一樁指著這是什麼,這是什麼,我們明白了。明瞭之後得要覺悟,這個覺悟是自己的事情。開示是老師的事情,解說員他的事情,開示;我們自己要悟,要能契入境界。所以對聽的人有這個功能,真正體會到這個古物的價值,它代表的意義,這樣才能夠入這個境界。從這一樁事情要是悟入得深,能了解當時社會狀況,能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理念、方法、經驗,從這體會,應用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在這個生活上、工作上,遇到些困難,馬上就想起古人用什麼樣的道理、什麼樣的方法把它解決了,提供我們非常好的參考資料。事雖然不一定是相同的,理是相同的。這叫調眾生。
下面舉個例子,「調和琴弦」。中國古時候的琴是五條弦,叫五弦,「以發正音」,這音才正。「調和眾生,令契中道」,契中道就是開智慧。開智慧,智慧正,理念正,思想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契合性德。性德是自然的,絕不是哪個人製造的、建立的,要求別人做,不是的。父子的親愛是天性,沒人教,那是真愛,一絲毫虛偽都沒有,這就是自性,自然流露的。恭敬,全是性德,孝跟敬是性德的根,這根本。其他的德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從這裡生出來的,那是細目,根就是孝跟敬。
印祖在《文鈔》裡用誠敬,真誠恭敬,這都是講到根本,根本的根本。作人、作聖人、作佛都要用這個根本,沒有這個根本,無論做什麼事情,人天以上的善道大概都得不到。好事做得很多,不孝父母,不敬祖宗,不敬老師,這根本沒有,做再多的好事,沒根。你說你真正做好事,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怎麼能把父母丟掉?把老師忘記了?這不可能的事情。念佛的人,念一部經,念幾聲佛號,都要把功德迴向給父母,迴
「淨土法門,是佛知見。持名念佛,即從容中道」。這是一個暗合道妙的大法,可惜知道的人不多。見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能依教奉行,必定是具足孝敬大根大本之人。他對淨宗並不很了解,他有那一分孝敬的心,他一樣的成就,圓滿的成就,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非常自在瀟灑的走了。我們看到、見到的不少,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所憑的就是那一分誠敬。所以我們要學,要從根上學,根愈深愈好,愈大愈好。怎麼樣叫大?心大量大根就大,心深量深根就深。這也就是說菩薩教化眾生所必須具備的頭一個條件,眾生理明白了。
底下是「示福」。
【貯功德。示福田。】
這是眾生歡喜的,要『貯功德』。「貯者,積也。福田者,夫世間種稻之田,稱為稻田」,用這個來做比喻,「為眾生植福之所,稱為福田」。我們種稻,叫稻田,能收成稻穀;你能種福,福田,你就能夠得福報。哪些是眾生植福之所,你要認識。「《淨影疏》曰:貯積多德,名貯功德。現受物供,故名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示,要做給別人看,我怎樣種福田,種給你看。「《甄解》曰:福田者,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菩薩本行經》裡頭說。「所以佛為福田,貯無上功德故也」。「以上諸釋,皆與今經相契」,所說的跟《無量壽經》講的相應,都是以如來是福田,三寶是福田。現在人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現在世間沒有三寶了。三寶有個樣子,但是它變質了,三寶的德看不到了,三寶的教聽不到了。
佛在世,言行舉止大家見到,真尊敬,真把他當作寶,心目當中都把佛陀看作大善知識,想親近他,想跟他學習。今天沒有這種人了。我們自己做得還不夠,也有一些人把我們當作不錯的,對我們恭敬,我們自己想一想,有時候很慚愧。為什麼?要從實德能的標準來看,我們差得太遠太遠了,怎麼敢接受別人恭敬,怎麼敢接受別人供養。所以遇到這些事情,我們要把功德供養分給大家,為什麼?諺語有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分給大家,將來還的時候,有人幫助我,大家一起還;我一個人收來,將來是一個人還,還不起。所以輾轉布施,輾轉供養,我這個田不好,收成不多,別人田不錯,我供養他,種到他的田裡頭去。這些道理都要懂。
現前受的物質的供養,這叫示,生世間福善,做給別人看。哪些事情?下面說,「又《俱舍論》有四福田」,這說得很具體。「一趣田,畜生也」,供養一切畜生。在佛門裡面,出家人每天出去托缽,這些食物確實有很多剩下來的,吃不完剩下來。剩下來,不可以留到第二天,怎麼辦?供養畜生,布施給畜生。第二種苦田,苦田是「貧窮困苦之人」,也是出家人布施的對象。第三種是恩田,父母、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在苦難當中,曾經幫過我們的人,要念念不忘,這是知恩報恩。或者有差別因緣,於我有恩的人對我產生誤會了,我們只念恩不念怨,成就自己的大德,成就自己深厚的德行。有耐心的等待,十年、二十年之後,誤會澄清了,他對我們看法會改變。也等於是一次考試,我們考試及格了,通過了,大家生歡喜心。所以人在世間,決定不能跟人結冤仇,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生中有怨,要把它化解;這一生當中不跟人結怨,別人以再大的誤會對我,我們也若無其事,絕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看到他對我有幫助,對我有照顧,常存這個心,常行這些事,你往後的果報愈來愈殊勝。為什麼?佛菩薩保佑你,鬼神擁護你,往後愈來愈好。年輕的時候受苦不怕,精神體力好,能應付得過去。所以福報不能在年輕時候享盡,老年苦是真苦。老年有人照顧你,有人關懷你,有人幫助你,老的時候沒痛苦,全靠少壯積德,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讓自己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這個不能不知道。
第四個德田,德田是「三乘之賢聖也」。《俱舍論》是小乘論,中國過去小乘兩個宗,有俱舍宗,依這一部論典建立的宗派。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賢聖是種福的對象,你能對他們恭敬,對他們供養,這個福田很大,得福很多。什麼原因?幫助他教化眾生,幫助這些人建大道場,建大法幢,講經教學,弘法利生,這個功德有多大。你能夠幫助這個功德,成就這個功德,布施不論多少,都在那種真誠恭敬心。
《了凡四訓》裡頭講了一個故事,一個貧苦的女孩子,身上只有兩文錢,走進一個寺廟,這兩文錢供養三寶,誠心,真誠心,盡其所有的都拿出來了。寺廟住持給她祈福,親自給她迴向,給她祈福。後來她做了王妃,有一天又經過這個廟,很喜歡,小時候在這裡燒過香。這一次來了,帶的錢不少,供養一千兩黃金,大功德主!老和尚叫他小徒弟給她迴向,她非常不高興,找老和尚論理,年輕時候,我兩文錢,你老人家親自替我迴向,今天我供養千金,你怎麼只找一個徒弟敷衍,好像敷衍塞責。老和尚告訴她,當年妳貧困,妳那兩文錢是真心,我不給妳迴向對不起妳;今天妳這千金在妳的身分上,算不了一回事情,小事一樁,我的徒弟給妳迴向,可以了。這就是說,供養的財物不在乎多少,在乎心,心誠,那兩文錢超過千金。今天來的時候,帶著傲慢的心,不是恭敬心,錢雖然多,心不一樣,所以這個布施的功德不如從前。我們細細想這個道理,老天真公平,富貴人不是生生世世富貴,他就是修福也修不過窮人,所以窮人來生就富貴,富貴人來生就貧賤,就顛倒了,很有道理。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從真實心中作,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這也是近代量子力學家所提出來的「以心控物」。賓主要分開,物質是賓,起心動念是主,起心動念要真誠,這就對了。
真正修福,還是有福的人他才修得上福,沒有福的人修不上。怎麼呢?他把福田認錯了,不是種福的那個地方他去種福,將來沒有福報,所以要認識真福田。印光大師一生接受四眾的供養,你看他是怎樣「貯功德,示福田」,他怎麼做的?他把所有的供養都用在印送經書上,他就做這一樁事情,這個福報太大了。這佛經上常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叫財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大。這一般人不相信,說四句偈有什麼功德?四句偈,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來生後世遇到緣,他能夠學佛、修行、證果就靠這四句偈,這是種子。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奇怪了,有道理,眼前沒有看到果報,果報在來生後世。印祖通達,無論人供養多少,統統歸到這裡頭,這是個大福田,印光大師耕種的。在蘇州報國寺裡面設立的弘化社,他開了個印刷廠,專門印送佛書。他有個章程,弘化社的老書,老本子,書的封面背後都印上。他的章程,有能力購買的有錢人,成本流通,這本書十塊錢印的,十塊錢賣給你,不賺錢;經濟能力差一點的,還可以打折扣,八折流通、對折流通;實在沒有錢,想讀這個書的,就免費贈送。老和尚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用這個方法流通法寶。勸善這些世間書也印,像《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這一些不是佛教的,但是是勸善的書,統統印,影響很大,在那個時代。
今天這個時代,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用的這個小攝影棚,網路電視比衛星電視的成本低,效果也非常好,這現在科學技術進步,全世界都可以收看。這個方法要會用,四眾同修供養的財力,我們從這裡去發展。現在做的小機器,很小,可以隨身攜帶,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連同集註,我們細講一遍一千二百個小時,就在一個小晶片裡面,多方便,太方便了。這機器愈多愈好,隨時都聽,裝在口袋裡,整部的經。看有的時候不想看,聽方便,什麼時候都可以聽,走路也可以聽。這些工具要會用,這些工具全都叫福田。送禮送這個好,這個禮物太好了,再配一部經。一部經書,一個隨身聽的機器,圓滿功德。新年快到了,做為新年的禮物,比什麼都好,這叫法布施;也有財,也花了錢,財布施、法布施。接受的人聽明白了,心開意解,遠離一切恐怖,一心求生淨土,無畏布施也具足。這是廣義的福田。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念念我們都有意,有心有意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只要他能信,願意學佛,我們都應當幫助他。
下面第三段,救苦。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諸佛度生,應病與藥。藥喻如來妙法,病喻眾生疾苦。如《涅槃》曰: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下面為我們舉出三苦,佛經上常講的三苦、八苦。三苦裡面,第一個苦苦,壞苦、行苦。下面這個苦是名詞,上面這是個動詞,所以第一句,「苦苦」。苦苦裡面有八種,生老病死,這是一切眾生不能夠避免的。生很苦,我們都經歷過,忘掉了。佛在經裡頭形容,小孩出生離開母體,猶如夾山地獄。人的死亡像生龜脫殼,靈魂離開身體非常痛苦,比老病還要苦。我們經歷,忘得乾乾淨淨,但是從小孩出生可以體會到,為什麼?人遇到好事,歡喜,只有遇到最痛苦的時候,他才會叫,才會哭。小孩出生,哪個小孩不哭著來的?你聽那個哭的聲音,他在那裡叫,細細聽,叫苦!苦!都這麼出來的。到這個世間來,他必須經過老苦、病苦、死苦,誰都不能避免。釋迦牟尼佛當年離開皇宮到外面去遊玩,就是看到生老病死,感到世間無常,做國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為解決這個苦,出家修道。我們在這個裡頭打滾,沒想到出家修道,沒想到解決這個問題,他想到了。
除這個之外,事上,你一生所經歷的,「愛別離」。你喜歡的東西、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喜歡的物,不常在身邊,你常常離開它,離開就感到苦。與這個相對的,「怨憎會」,不喜歡的、討厭的,常常在一起,這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第三個,「求不得」,想求的東西很多,得不到。末後一個,「五陰熾盛苦」。五陰是什麼?身體,身體,色受想行識。這個裡頭,無論是物質、是精神,充滿了煩惱、習氣,像火燒的那樣的猛盛,剎那不住,不停。世間一般人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聖賢教誨,五陰所造作的全是錯誤的,錯誤的就是輪迴業,輪迴業裡頭的不善業。今天這個世界,人不相信倫理,不相信道德,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有善報,也不相信惡有惡報,他都不相信,不相信有來世。人死如燈滅,死了一切都完了。活的時候,隨心所欲,拼命去競爭、去鬥爭、去戰爭,念念無非是損人利己,感得的果報不好。不管他信不信,事實真相在面前,這都是真的。人造作一切不善,他的一生生活在恐怖之中,晚上睡覺都做惡夢。就是他醒不過來,一切要滿足現前的欲望,不擇手段希望得到。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這八種叫苦苦。
第二種叫「壞苦」。壞苦在哪裡?四禪天,四禪天人沒有苦苦,他有壞苦。四禪天確實享受,壽命到了,要離開四禪天了,這個時候感到非常痛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死之前七天。所以這個天人,他們感受到苦只有七天,七天命終了。平常享樂享慣了,有一點點苦就受不了了,何況它不是小苦,它是大苦,所以叫壞苦。樂不能永遠保持,這叫壞苦,終究要壞。「三行苦,行者,遷流之義。由一切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者」。這個行苦是什麼?是保不住。人的青春保不住,我們又想長壽,又想不老,行嗎?要長壽就得要受老苦,兩者不可兼得。行就是念念無常,一分一秒都不會停的,你要知道這一切,這是事實真相。
「《嘉祥疏》云:三有之苦」,這個三有就是三界,三有是欲界有,有是你有的業因,你有色界的、有欲界的業因。生欲界,欲界範圍也很大,天有六層,欲界天,人是在欲界,畜生、餓鬼、地獄統統在欲界,欲界的範圍很大。欲界上去,色界,色界沒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壞苦都沒有了,但是他有行苦,他保不住。也就是說無色界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高級凡夫,他有智慧,他不要身體。色界要身體,要身體,你看就要有居住的環境,雖然他們不需要飲食,財色名食睡他沒有了,這色界。欲界有,欲界財色名食睡沒有丟掉。色界的話,這個欲沒有了,定功控制住了,他修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禪定這裡頭有樂,叫禪悅,所以色界天人是禪悅為食,歡喜。四層,一層比一層高。
無色界天,他連身體都不要了,我們中國老子有這麼一句話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我有個身體,他沒有身體多好。無色界天就是這種人,他不要身體,身體是累贅。所以無色界實實在在是靈界,我們中國人講靈魂,那地方都是靈魂生活的地方,他們不要身體。沒有身體就不需要飲食,不需要衣服,不需要居住的房舍,統統不需要了。他們活動的空間很大,速度也很大,真的我們講得大自在,想到哪裡他就到哪裡。他有想。他有行苦,行苦是他這種狀態不能永恆保存,定力功夫到了,就是他的壽命到了。壽命到了,定功失掉了,他就往下墮落,因為他上面沒有了,上不去了,他就往下墮落。而墮落會墮落得很慘,為什麼?這個地方的眾生都以為他證得大般涅槃了。大般涅槃什麼意思?不生不滅,誤會以為他就是不生不滅。可是到最後,他有生滅的現象顯現出來,這個時候他會懷疑,佛菩薩、古聖先賢給他講的永生不死,他不相信了,我已經證得了,為什麼還會退轉,還會失掉?佛菩薩說的話是假的,聖賢講的靠不住。這叫謗法,謗佛謗法,謗佛謗法的罪過就是無間地獄。所以他們一墮落下來,多半在無間地獄,叫爬得高,摔得重,爬到最高,跌下來跌到無間地獄。他們有行苦,行就是念念不住,壽命再長,終究有到的一天。所以三界生死叫「三有之苦,故云三苦」。
「《甄解》謂祥釋為穩」,指嘉祥師所解釋的很穩當。「蓋除三有生死之苦,更合淨宗之旨」。淨土宗修行的宗旨,離苦得樂。離什麼苦?離六道輪迴的苦,六道輪迴就是三有。淨宗的目標是極樂世界,不是在天堂,不是在無色界天,不是的,他要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不在六道裡頭,不在這十法界裡面,也不在娑婆世界裡頭,娑婆之外別有一個世界。其實別有世界無量無邊,不是一個,一切諸佛都有他教化眾生的剎土,諸佛無量無邊,佛剎無量無邊,極樂世界是無量無邊佛剎裡頭的一個佛剎。這樁事情,我們讀《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就明白了,在那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得非常清楚。
「《甄解》釋經文曰」,就是解釋這一句經文,『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如來大醫王,能知其病,應病與藥,治三有之苦。病有眾多,法藥亦多,故云諸法藥」。這個解釋得很好。醫王是比喻。眾生在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只有苦的輕重、時間長短不一樣。天人樂多苦少,像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真的是樂,只有到命終的時候,他才感覺到苦。色界天人臨終前七天有苦的感受;換句話說,臨終前七天以前他沒有感受,都在享樂。欲界苦樂參半,要看你的滿業。佛說業力有兩種,第一種是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這是引業。人道的引業是五戒十善,修五戒十善的人能得人身。欲界天,修上品十善只能生到四王天、忉利天,夜摩以上要修定,五戒十善,上品五戒十善加上定功。定功不是那麼高,如果定功修成了,修成功了,他就生到四禪天去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修上去了。他這個定叫未到定,就是還沒有到位,有修,有禪定的功夫,功夫不到家,達不到初禪的標準,所以就在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這四種天上,這都是樂多苦少。三途,餓鬼、畜生、地獄,苦多樂少。我們要跟前面對比來看,它相反的,反面,地獄就是無色界天的反面,到罪快要受滿的時候,他才感覺到有一點輕鬆,有一點樂了,平時決定感受不到,苦多樂少。這些事情,這裡頭業因果報無量無邊,只有如來知道。所以如來像個大醫王,六道眾生,每一個他的起心動念、所造之業、所感的果報,佛全知道,所以能知其病,應病與藥。
我們今天都有病,佛為什麼不來救我們?佛不是不來,是我們不知道、不認識,不知道佛能救我們,不知道佛能幫我們,佛來了還討厭他,還把他趕走。何況佛不攀緣,佛菩薩不攀緣,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完全是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是什麼?想求他幫忙,他就來了。苦難的時候想求幫忙,他也不認識佛,可能根本就不相信有佛,但是他有想求人幫忙,這個念頭佛知道了,佛在他面前現身,現身說法,教他,幫助他。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佛菩薩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人家求,我們起心動念了,我們得想想我怎麼幫助你,什麼方式幫助你。佛沒有這個念頭,不起心不動念,完全是自然的,經文裡常講「法爾如是」,這法本來就是這樣的。
佛給眾生最大的幫助就是講經教學。當年在世,跟佛在一起得受用,佛滅度之後,這經典傳到後世,遇到的人能信、能解、能行,得受用。遇到不相信,聽講也聽不懂,當然不能依教奉行,即使人遇到了,遇到,阿賴耶上種善根,但是這一生不能得利益。這個善根要慢慢培養,培養的時間會很長。在這麼長時間當中,這個眾生遇緣不同,如果他遇到殊勝的善緣,遇到了淨土法門,他可能一生就成就,就圓滿;遇不到這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要無量劫才能成就。彭際清所說的淨宗法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你今天遇到了,太幸運了,太難得了,不是一般人能遇到的,你怎麼會遇到。遇到了能相信、能發願,肯念佛,這經上說得好,大乘經上常說,這些人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種諸善根,得無量諸佛的加持,他能信、能解、能行,他能往生。即使是臨命終時,那一口氣還沒斷,在這個時候才聽到的,一生與佛無緣,最後臨終聽人家告訴他有極樂世界,你真正相信,真正發願,念十句佛號,佛就能來接引你,他就真幹,他真往生了。這種也是多生多劫,緣成熟了。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功行,諸佛如來加持,不可能的事情。這法門殊勝,我們遇到,一定要下定決心,應該要求生淨土,不能有任何懷疑,懷疑就錯了。在我們之前往生的人,我們看見了,我們聽說了,這都是給我們做證明的,證明這樁事情千真萬確,不是假的。
香港,應該在四十年前的樣子,
佛確實有方法能幫助每個人開悟,關鍵就是你要相信,你不相信,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佛很慈悲,不相信的時候他在旁邊等,相信他就來了。我們用這個話說比較親切,實際上,佛有沒有離開我們?沒有離開,我們現在完全明白了。佛的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這個法身沒有形相,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遍法界虛空界,整個宇宙就是這個法身變現出來的。法身是能變,能生能變,整個宇宙是所生所變。所以,佛說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確實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感應他現相,現什麼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什麼相,就現什麼相,不是他的意思,他沒有意思,他沒有起心動念,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細心去參究、去體會。
所以佛說的一切經,不能用我們世俗概念來看,看,全錯了。我們世間人寫一篇文章,寫部書,哪裡出來的?第六意識,從思想裡頭出來的。佛說的一切經,沒有第六識,沒有第七識,也沒有阿賴耶識,它從哪裡來?它從自性流的。自性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讀經要有分別執著,全錯了。那要怎麼念?馬鳴菩薩在《起信論》告訴我們,不執著言說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相,你不能想,你念這經文,要去想,錯了,他沒起心動念,你怎麼想法?你只一直念下去。不知道什麼意思,再念下去,念上千遍,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豁然大悟,這裡意思全知道了。這叫佛法,這是不可思議之法。開悟之後,什麼都明白了,什麼都懂了。
在中國,惠能大師就是個例子,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開悟之後,什麼經你去問他,他都懂,不但佛法懂,世間法樣樣都懂。這叫明心見性,目的在此地。如果把它當作世間法來研究,你得到的是常識,叫佛學常識,不管用,於了生死出三界一點用處都沒有。這個是佛法最難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的地方,會就最容易,不會就最難。它沒有難易,完全在個人,你不分別、不執著,真正相信,很容易。你要去研究它,很難,研究一輩子沒搞清楚,因為你用的方法錯了,你用的是妄心。佛用的是真心,用真心很容易,用妄心就好難,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希望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待人處世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經典就不難懂。好,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89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一十七頁,第五行:
科題,「授記佛護」。世尊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教學之中,我們要知道,他的宗旨所在、用意何在?就是在前面所說的這一段,救苦,就為這個事情來的;換句話說,幫助三途六道眾生離苦得樂,就為這麼一樁事情。眾生的苦從哪裡來的?從迷失了宇宙萬物的真相,從這來的。迷了,對這些現象看錯了、想錯了,於是說錯了、做錯了,這些錯誤招來的苦報。感召來的,這麼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從明白了,他有正知正見,言行所作不會再犯錯誤,樂從這來的。佛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用教學。所以四十九年講經教學,那是他的手段,目標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迷破了,不迷了,眾生苦離開了;開悟、覺悟了,覺悟,樂就來了。所以,這個樂與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富貴沒有關係、貧賤沒有關係,與這個都不相干,就在迷悟。真正覺悟的人,念佛的人,家庭環境貧窮,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的人生過得非常快樂、非常充實。那什麼原因?這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的。他現在所住的這個地方,現在的環境,無異於極樂世界,也就是說,跟極樂世界是一樣的。他享受極樂,那不就極樂世界嗎?這個事實真相佛知道,佛是親身的感受,他得到了,他教人,人也得到。什麼人都能得到,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平等法。這就是真的以法藥救療三苦。
妙法無量無邊,妙中之妙無過於念佛。可是念佛這一法是最難相信之法,多少人學了一輩子佛,不是學別的法門,就是學念佛法門,他都不信。所以他沒有得到法樂、法喜,沒得到。天天都在學,沒得到,什麼原因?佛給我們奠定的基礎我們沒得到,我們疏忽了。基礎在哪裡?《觀經》上所說的淨業三福。佛特別囑咐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看這個話說得多重!三世諸佛,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個菩薩成佛是例外的,沒有,統統要遵守這三個原則。自自然然符合這三個原則,成佛有餘。這三個原則我們大家把它疏忽了,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沒有尊重它,沒有認真學習它,所以一生都不能成就。
佛對眾生普世的教育,就是根本的教育,就是三福。你看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就是根,這就是本,孝是根,奉事是本。孝,用父母做代表;敬,用老師做代表。古人對父母知道孝順,對老師知道尊重,叫尊師重道。現在我們學的,學了有問題,就是這兩條上出了毛病。我們學孝、講孝、行孝都不到位,我們對老師的尊重,那就更不必說了。所以孝敬裡面摻雜著有妄念、摻雜著有雜念,不純,把我們的孝敬破壞了。孝敬裡頭絲毫雜東西都不能摻雜,要純,要淨。李炳老當年在世的時候常常提醒我們,甘露,天人最好的飲料,一杯甘露裡頭決定不能有一滴毒藥,一滴毒藥滴下去,整個一杯都變成有毒的飲料了。用這個來比喻孝敬的心不可以有絲毫不善夾雜。
可是我們今天要用純孝、純敬去觀察,一個人都找不到。這個不能怪別人,為什麼?傳統文化的根丟掉二百年了,二百年有七、八代,這個責任誰負?所以今天,他孝敬裡頭摻雜,是正確的、是應當的,為什麼?他是凡夫。孝敬裡頭沒有絲毫雜東西摻染,這個人是再來人,不是凡夫,佛菩薩再來的。這個世間有沒有佛菩薩再來?理上說應該有,事上沒見到。事上,佛菩薩再來,這個世間眾生有福。善福會感應佛菩薩再來;如果是心行不善,造作惡業,佛菩薩就不會來了。為什麼?來的時候會加重你造業,你毀謗佛菩薩,那個果報是無間地獄。佛菩薩不來,不讓你造業。所以佛菩薩來是慈悲,不來也是慈悲。這個時候來什麼?不是時候。人要真正回頭了,佛菩薩來,就是你具足孝敬、具足信願,佛菩薩就感應來了。沒有這四個字,沒法子感得佛菩薩示現。
所以今天整個世界出了問題,東方人疏忽了聖賢教誨,西方人因為科學發達,不再相信有上帝,東西方都出了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是科學,科學技術、機械的發明,讓人趣向物質,不再相信精神。一直到最近,量子力學家的發現,做出報告,我們看到,好像快要回頭了。發現這四百年的科學走向一個誤區,就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誤會,他們講得很清楚,這個誤會就是把心跟物分開了。把它分成心理學、物理學,他說我們錯就錯在這裡,不知道心跟物是一體,是不能分割的。分,問題就出來;合,問題就化解了。唯心是錯誤,唯物也是錯誤。
大乘佛法裡說的跟它完全相同。再小的物質,經上講一塵一毛,毛是汗毛,汗毛的尖端,這正報的物質現象最小的;塵是微塵,依報裡頭最小的。這微塵多大?我們無法想像,連個概念都沒有。也是一直到現在,量子力學家的報告,給我們有個概念。佛在經上只是籠統給我們說極微之微,這是物質現象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極微之微誰能看見?要八地以上,他們能看見。七地以下都看不到,它太微細,要到八地這樣深的定功,發現了,有這個東西存在。今天科學家把這個東西找到,稱為微中子。微中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於是我們有個比較清楚的概念。他說一百億個微中子,一百億個糾纏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頭繞原子核轉的那個電子。換句話說,一個電子把它分成一百億,一百億分之一的就是微中子。我們今天看到科學報告,才有這麼一個概念。這麼小的一個物質現象,裡面所包容的整個宇宙,這也是近代科學所發現的全息理論。在佛法裡面講大小不二,大中有小,小中有大,是一不是二。《華嚴經》上說,這麼小的宇宙,這微塵裡頭有世界,有十法界依正莊嚴,誰能去?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到那裡面去參學、去供佛、去聞法,那裡頭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國土,就在一微塵裡頭。微塵沒有放大,國土沒有縮小,居然全在其中。這裡頭我們要能夠體會到,體會到什麼?我也在其中。我們這個地球在其中,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當然在其中,這才叫妙!佛常說妙法,妙在哪裡?就妙在這裡。
那我們一身(身體)多少汗毛端?我們這個身體多少細胞?細胞是原子組成的,原子是原子核、電子、中子組成的,分析到最後就分到微中子。每一個微中子裡面都有世界,都有銀河系,都有地球,都有我在裡頭。不說別的,單單這個身體,有多少?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的身體,算細胞,大概多少細胞?五十兆。人身體,大概算細胞的話,有五十兆個細胞。這五十兆個細胞要把它分成微中子,多少?無法計算。每一個微中子裡頭都有銀河系,都有太陽系,都有地球,都有我在裡頭。這是法身菩薩、妙覺如來他們的境界,他們看到,他們接觸到,不是假的。宇宙的玄妙,確實就像大乘經上所形容的,不可思議。你無法想像,你也說不出來,但是你能夠證得。佛證得了,法身菩薩證得了。怎麼證得的?因為它是本能,它不是外頭來的,只要你把障礙放下,它就現前。這個障礙就是煩惱、習氣。業習、煩惱、習氣統統放下,能力就恢復了。這個時候你才完全明白、肯定了,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證明了,這你證果了。今天學的這一段,就要入這個境界了。
【昇灌頂階。授菩提記。】
我們看註解。『升灌頂階』,「見《唐譯》」。「階」是階位,這地位,太子接受王位,行灌頂之禮。「灌頂者,印度古代國王即位時,取四海水,灌於王頂」。這是古時候印度,太子接受王位要行這個禮。印度的地理,除了北面,三面是海,它是個很大的半島,北面有喜馬拉雅山,跟中國接界。取四海水,這個參考資料裡頭有簡單的解釋。「四大海:指環繞國土四周之海。大海為眾河所歸,乃水之積聚,其量為最。」一切江河之水都流入大海,取四大海的水,就是取所有江河之水為太子灌頂。這個含義很深,希望他能統治這個國家,為國民造福。「密教同之,有灌頂法」,有灌頂的儀規。
「灌頂有多種,簡言之,則為二種」,這個二種是兩大類,有兩大類。第一種,「結緣灌頂」。這個很普通,就像顯教裡面的三皈傳授一樣,在一個法師面前,求法師給他授三皈依,這是結緣三皈,不是真的,這是結緣灌頂,這個要知道。我們看看這個文字所說的,結緣灌頂。「行人乞法」,一般人遇到金剛上師,遇到活佛、呼圖克圖、仁波切,都可以向他求灌頂。「為結佛緣」,跟三寶結個緣。「引入灌頂壇」,灌頂壇就是接受灌頂的地方,接受三皈都在佛像的面前。「授以本尊之印與真言,此後行人即可依教隨分修習,是為結緣灌頂」。結緣之後,法師一定傳法。法很簡單,你要認真去做。譬如我們求三皈依,三皈依的法很簡單,教你從今之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以這三條為標準。第一個覺而不迷,第二正而不邪,第三個是淨而不染,很簡單,但是很難做到。這是你皈依佛,這叫佛道,佛的道路,佛是從這個道路成佛的,佛傳授給你,你要依這個道路你也能成佛,這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為什麼迷?為什麼邪?為什麼染?無始劫到今天,煩惱的習氣太重,起心動念都是不善,孝順父母沒做到,尊師重道沒做到。不是講形式,章嘉大師所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孝順父母,這孝養父母,孝底下是個順,不順就不孝了,那孝是假的,形式上的,實質上要順父母的心。父母對你的期望,老師對你的期望,希望你成聖成賢,希望你成佛作祖,你要不是認真去修,這叫大不孝;如果陽奉陰違,大不敬。表面上是好像,實質上不是,沒有辦法離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一切萬惡的根源,起心動念無非是損人利己,不能反過來犧牲自己成就別人。他不知道這是大德,捨己為人。
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就幹這個事情,真的是捨己為人。你看,釋迦牟尼佛把王位捨掉,為什麼?為苦難眾生。將自己富裕的宮廷生活捨掉,出去托缽,修苦行。哪一樁是為自己?哪一樁不是為苦難眾生?這個示現,讓苦難眾生聽到、看到,得到安慰,知道苦難應該受的。為什麼?自己過去造作不善的因,現在受這個果報,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業報就轉了。怨天尤人,不但業轉不掉,更增加惡業。佛菩薩慈悲,放下他應該的享受,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這是《還源觀》第四德代眾生受苦,給眾生最大的安慰,眾生對他尊重,歡喜跟他學習。如果他以國王身分出現,地位太高,一般人不敢接近他,他就不能教化眾生。所以用這些方法引入佛門,讓他歡喜來接受佛陀教誨。
太子接受灌頂禮,主持人,在西方多半是主教,請他來主持,他代表神,代表神聖。佛門裡面菩薩修行一定的果位也有灌頂禮,傳授法王的階位,也同樣行這個大禮,把本尊的印跟真言傳授給他。印,也是幾句話,印證,在佛門稱為法印。大乘的法印就是實相,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這就是法印。真實心就是諸法實相,延伸的意思就是思想要真、言語要真、行為要真,一切真實,這是如來的法印。真言多半指咒語。淨土宗的真言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號,佛號乃是真言當中的真言,無上真言。為什麼?它含一切佛法,不僅是阿彌陀佛所說之法,釋迦如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不出這一句阿彌陀佛,都不出,這一句就全都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修、所學、所行、所證、所傳、所教全都在其中,這在本經可以這麼說。接受灌頂之後,這個人就可以依教奉行,隨分學習,學習走這條路。這條路,實在講就是看破放下。沒放下就是沒看破,沒有看破就是沒有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趕快放下,不要留戀。總體來說就是萬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在家同學每天看電視,出家學佛的同學,我們這一幫人,每天收看我們的講經、我們的分享,無論在電視或在電腦螢幕上,每天都接觸。我們套一句禪宗的話,「你會麼?」會看麼?會聽麼?這個會的意味很深。會怎麼樣?入進去了。怎麼入?開悟了,成佛了。因為你在螢幕上所看到的,電視螢幕、電腦的螢幕,那就是圓滿的佛法,性相、理事、因果都擺在你面前。天天看,能不覺悟嗎?看出苗頭出來了。相是妙有,體是真空,真空不空,能現相,妙有非有,雖現相,相不存在,相是假相,決定不可得。它分分秒秒,分分秒秒時間太長了,這講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在微細的頻率之下波動產生的幻相,這個幻相了不可得。
你把這個看懂了,翻過來就是現實生活。現實生活裡面,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跟電視、電腦這個道理是相同的,都是波動。現實這個環境裡頭是什麼頻率?是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鐘它波動的次數是一千六百兆次,一秒鐘,不是真的,這個概念要搞清楚。你要曉得不是真的,你就不執著,你就不計較,你的心就定了,你就恢復正常。心不定,會動搖的心,不正常,叫無常,無常很苦。了解事實真相,心定了,恢復正常。覺正淨,這三個,一個得到了,其他兩個都得到。我心得到了正常,就覺悟了,就清淨了。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接觸外面的境界,眼見色,很好看,而且賞心悅目,不知道是假的。諸佛菩薩跟我們一樣,也看、也聽。他看到、聽到的,是真的;我們看到、聽到,全是虛妄的。這差別在哪裡?他們看到、聽到、接觸到,不起心不動念,完全用的是真心,真心不動。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自性就是真心,「本無動搖」。起心動念就是波動,妄心,不是真心。妄相出現了,就是幻有出現,真相隱蔽了,妄的顯,真的隱,我們是在這個境界裡頭。諸佛菩薩是妄的沒有了,真的完全現前。我們在同一個境界裡頭,同中又不同,同是「同分見妄」,《楞嚴經》上說的,共業、別業,同是共業,個人的感受是別業。諸佛菩薩的感受是明心見性,見色,色相上見性;聞聲,在音聲上見性。我們凡夫,見色迷在色上,聞聲迷在聲上。起的作用不一樣,同一個境界,迷悟不同,境界在面前沒有改變。這樁事情是不好懂,但是也不難懂。六道凡夫,四聖法界也在其中,我們單說六道,六道搞清楚,四聖也就明白了。所有現象,能觀所觀,所觀是物質的世界,外面的境界,有物質、有精神、有自然現象,所觀的;能觀是自己,自己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能觀所觀,能所是一不是二,決定是一體。由於頻率太快,這種變化就在眼前。再說得親切一點,就在這個身體,眼耳鼻舌身,外面的;裡面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的,全都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波動裡頭產生的,離開這個波動什麼都沒有,而這個波動是不存在的。
我們舉個例子,細心去觀察。這個是從前電影的底片,我們稱它作幻燈片。電影,是幻燈片的動畫,這個原理發明的。這個如果放在幻燈機上放,一張一張的,你沒有看到它動,但是放在電影放映機裡頭,它就是轉動的。這個道理我們清楚。放映機的鏡頭打開,一張,一個畫面照在銀幕上,再把鏡頭關起來,再開,第二張。速度多快?一秒鐘二十四張,這是一般的電影,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就把我們的眼睛欺騙了,好像是真的,看到它有動作、有聲音,你都能聽到。那我們就想到,我這二十四張只要用一張,只有一張幻燈片,其他全是空白的,放在放映機裡頭,對著銀幕來播放,這二十四秒裡頭只有一張,我們睜大眼睛去看,看到沒有?看到了。看到什麼?有一個光亮了一下就沒有了。裡面有什麼東西?不知道。不就這個情形嗎?二十四張重疊在一起,出現的畫面是波動的動作畫面。如果單獨一張的,不動,沒動;連續播放的,就看到它有動作。其實這個底片沒有兩張是完全相同的。我們看事實真相就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理事真的是不二。現在在我們面前波動的頻率是一秒鐘,不是二十四張,是一千六百兆,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你的眼睛要能捕捉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看它全是假的。誰有這個能力?這大乘經上講的八地菩薩。八地菩薩的眼睛能夠捕捉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厲害,本能,自性本定。
高雄劉醫生在網路上下載一個信息給我,我看到了,說現代的科學儀器有能力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這是過去科學家不敢想像的。一千兆分之一秒,它怎麼能捕捉到?現在的飛機,國際航班,飛機的高度一萬公尺,速度一小時
所以一切萬事萬物,能看所看,能聽所聽,能觸所觸,無非都是幻相,沒有一個是真的。造罪、受報也都是幻相,冤枉!真正明白、覺悟了,對於這些能與所全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執著,不再分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宇宙真相大白,你全都知道了。這是什麼?佛知佛見。他們入這個境界,我們也能入這個境界,任何一個眾生都能入這個境界,只要你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你本來是佛。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你不是做不到,而是什麼?不肯做。肯做是什麼?當下就是。難得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場表演,一句話之下聽明白了,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成佛了。一言之下見到本來面目,達到究竟圓滿。早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為我們做了個示現,六祖能大師在中國,在五祖方丈室裡頭,為我們做一次示演,叫我們真看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為什麼要執著?為什麼要分別?為什麼還要起一些不善的念頭、造作一切不善之業?惹來這些果報,自作自受,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決定要自己負責任,百分之百的自負責任。別人來誘惑你、來挑撥你,你如如不動,什麼事都沒有。你為什麼要聽?你為什麼要接受?你為什麼要跟著他轉?這是自己迷惑,與他不相干。外面的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惡緣也好、善緣也好,知道它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那個幻相,《楞嚴經》上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看,一秒鐘它生滅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次。一次的生滅你能想像得到嗎?無法形容。一剎那,剎那太大了。一秒,一秒人家已經是一千六百兆次了。《仁王經》上佛說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都是佛的方便說。細說,細說說不出來,太微細了。所以法稱為妙法,門稱為玄門。
這是第一種結緣,這是很普遍的。結緣之後,得不得利益,能不能得利益,全在自己修行,自己不認真修行,不得利益。第二種,「受職灌頂」。「於如法積行之士」,這就是依教奉行的人,修行時間很長,證得果位,契入菩薩境界。這個裡面,譬如十信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於讀書一樣,畢業了,小學畢業、中學畢業、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都要舉行一個畢業典禮,授予學位,大學授予學士學位,研究所授予碩士學位,最高的授予博士學位,這都算受職。「傳受秘法,而作灌頂。得灌頂已,堪受師位,於密法中作阿闍黎,是為受職(或傳教)灌頂」。這就是給你舉行一個登座,傳法、受職,舉行這麼一個儀式。這個儀式就表示,當代有修有證的大德給予你的肯定,你的修證到某一個階段,跟整個社會來宣布,某人可以作阿闍黎,他的德行、他的學問可以傳承佛陀的教誨,你是傳教師了。顯密各宗都有它傳承的規矩,都有舉行這些儀規。
傳法方式有很多。古時候口傳,就像現在所說的面試。五祖忍和尚對六祖是面試,六祖的報告就是這五句話,那就是他的博士論文。五祖一聽,認可了,衣缽就傳給他了。釋迦牟尼佛的衣缽,代代相傳,傳到他了,遇到這麼大的困難。所以五祖就告訴他,傳衣缽到你為止,以後只傳法不傳衣缽。衣缽大家要搶、大家要爭,這是個證明而已。所以以後傳法,等於說是一張證書,現在叫證書,以前叫法卷,老師承認你,現在學校裡叫文憑。一直到近代,有傳法卷的,有這個證書,道跟學沒有了。這個老和尚喜歡你,把這個傳給你,是不是真正有道有學,沒有人去考試了,現在也是有名無實,這很遺憾的事情。
上面所說的,「粗分,若詳論之,則在上述二者之間,尚有常行之四種灌頂:一、瓶灌,得修習生起次第之自在」。這個有生起次第,參考資料裡頭有生起次第。「藏傳佛教無上瑜伽部禪定修持法之一」,叫生起次第。「是為求淨治四生(胎、卵、濕、化)習氣,解脫凡庸所見、所聞、所知三者之縛,現見本尊、真言」,這本尊就是自性,跟禪宗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也稱為本來面目,「智慧(身、語、意)之本性而修習的瑜伽」。下面做簡單的解釋,「即用觀想的方法,轉變凡夫執著,進入智慧壇場之中」。執著放下,平等性智現前;分別放下,妙觀察智現前;把阿賴耶的心心所放下,大圓鏡智現前,前五識自然變成成所作智,統統現在身語意之中。「把自身觀想為本尊,自己與本尊身、語、意、功德、事業無二無別。」這密宗的修法。
淨宗修學到一定的境界,入彌陀佛的境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身語意三業要修成像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是我本尊,我將來成佛跟阿彌陀佛完全平等。能不能做到?能。為什麼?因為是一體。我的身心是自性變現的,自性帶著迷妄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的自身也是自性,是自性清淨無染、純淨純善變成的,我們只要把染污放下,跟阿彌陀佛就相同,一個道理,沒有絲毫差別。所以人應爭著去作佛去,這是你應該做的。你在六道搞輪迴,錯了、冤枉了,怎麼幹這些事情?本來是佛,為什麼不肯作佛?本來具足萬德萬行,現在為什麼一身罪孽?佛經不能不讀,不能不講,講就是跟大家在一起分享。目的,勉勵自己,也鼓勵別人,我們大家一起向上,力爭上游,不甘心墮落,用意在此地。三天不講就迷惑了。
講,不需要很多人,為什麼?時節因緣不一樣。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時節因緣,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在一起共修的不要超過二十人。這為什麼?印光大師,八十年前的人,他就知道,知道今天的狀況,國家政策不許可,決定要服從政命。佛教給我們的四重戒,不作國賊,不謗國主,不漏國稅,最後一條,不犯國制,就是決定不能夠違背國家的法律,這是佛弟子。今天聚眾是國家政府不許可的,你為什麼要做?你要照這樣做,你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印光大師是我們的老師,真的是我們的老師,
所以這個生起次第,密宗裡頭用的,顯宗也不例外,瓶灌是這個意思。第二,「密灌,得修氣脈明點之自在」。這要老師親自傳授,為什麼?與生理上有關係。所以密宗的上師很多也都是很好的醫生,他對於人身體氣脈的運行他知道得很清楚。第三種是「慧灌,得具菩提心訣之修持自在」。灌頂都不離自在,這個通教學。第四個,「大手印灌,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大手印是大乘圓滿的教學。「密教重傳承,未經灌頂,不得擅自修習,經軌亦不得擅閱。」密法重承傳,沒有老師承傳,密宗的經典不能看。為什麼?自己看會把意思看錯,在修行上會扭曲,那就叫著魔,不但得不到利益,反受其害,一定要高明的上師。他成就快速,有快速的道理。現在的藏密修淨土的人愈來愈多了,藏密裡的紅教,他們就是專修西方淨土,他們念阿彌陀佛。
「又灌頂復有初位與後位之別。初位者,如《大日經疏十五》曰:(下文略有刪節)譬如世間剎利之種,欲紹嗣其位,令王種不斷故,為其嫡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大聲三唱:汝等當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後,所有教敕皆當奉行」。這是世間古印度,這個王子被國王立為太子,要行灌頂禮,這叫初位,有個儀式。太子就是底下一任的國王,所以他的話也要聽、也要能奉行,這是講的世間法。「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如來法王之位」,這是佛門裡頭也有灌頂。這些灌頂都是形式,形式一定有實質,沒有實質,光是形式,不得利益,真正的利益得不到。這個上面,世間出世間都是「就行人初位而釋」,而來解釋的。「至於後位,則如《秘藏記》曰: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頂是最高峰,沒有在這之上了。
下面這一段非常重要。「《秘藏記鈔七》曰:灌者,大悲護念義」,這是表法的,表如來大慈大悲護念你,給你灌頂。「頂」是什麼?「佛果最頂義」,佛法裡頭最高的法,無上大法。換句話說,把這個法傳給你就叫做灌頂。有形式、有實質,形式是用水。在這個地球上,物質裡最大的,一切眾生不能缺乏的,就是水。沒有水,動物、植物都不能生存,礦物也不能夠變成珍寶,全靠水的滋潤。水是匯集萬物的大成。你看,一切陸地上的江河,水統統流入大海,所以大海水是集一切水的大成,取這個意思。把江河都看作是諸法,一切諸法流到大海匯歸一法,這都回歸自性,取這個意思。所以灌頂是表法的意思,現在很多人不懂,念老這一段抄在此地,太好了!「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在淨宗法門,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就是佛果最頂義,這是頂。諸佛護念,這個經、這個法門,修行這個法門的人,必定得十方一切諸佛護念,這就是灌的意思。生到淨土,往生不退,速登正覺。淨土法門快,無量法門都不能跟這個法門比。為什麼?一切法門要斷煩惱,要消業障,你才能向上提升,這個法門不要。所以許多菩薩都不相信,煩惱沒斷,業障沒消,怎麼能成佛?理上講不通。他不知道這句佛號的功德有多大,他不知道。念佛人的煩惱,這一句佛號無形當中把它消掉了。為什麼?他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所以煩惱也沒有了,業障也沒有了,全在這一句佛號不思議的功德。這一句佛號就把你令至佛頂住,你達到佛法最高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為什麼不念佛號?對佛號不了解。所以我們還求別的方法來加持,怕這個佛號還不行,找別的方法來加持。其實錯了,什麼方法都比不上這個佛號。佛法是黃金,佛號是純金,找任何方法都是破銅爛鐵。為什麼去找它?我們對佛號沒有信心,所以我們這佛號念了沒有感應。犯這個錯誤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學佛的人還要學一些經咒,甚至於還學一些法術,把我們全搞亂了,念佛念了一輩子,這一生不能往生,那端看來生後世了。這一生要往生,沒有別的,最重要建立信心。信心建立不起來,對於這個佛號理事、果德都沒有搞清楚,所以天天念,功夫不得力。為什麼?有一分疑惑在裡頭,就把它全盤破壞掉了。我們的修學,恆順眾生,你不恆順他,他連這個都不學了。他要加,隨他去加。他叫我加,我也加,我如如不動。但是我會告訴人,我們沒有必要加這個東西。人到不起心、不動念就達到登峰造極,加這些東西都是起心動念、都是分別執著,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難了。符咒有沒有效果?有效。沒效,怎麼會有人相信?慈禧太后就是搞這個東西,最後搞得國破家亡,自己墮到阿鼻地獄。這也是現身說法,給我們看的。我們看眼前的,鍋漏匠就一句佛號,什麼都沒加,沒有任何添加物,他有那麼殊勝的成就。四十多年前,就在香港往生的,何東爵士的夫人,她念佛往生,沒有附加物,就是一句佛號,貴在真信。如果連佛都懷疑,都沒有了,世出世間再沒有東西能跟佛比了,我們這一生什麼都不能完成,毀在自己疑心上,這懷疑比什麼都嚴重。
貪瞋痴是三毒,我說三毒還有核心。貪毒的核心是情執,情執要不破,貪毒決定離不開;瞋毒的核心是傲慢,傲慢沒有去掉,瞋恚斷不了;愚痴的核心就是懷疑,只要有絲毫懷疑,愚痴去不掉,這三毒你斷不了。我們不相信自己、不相信父母、不相信祖宗、不相信佛菩薩,相信妖魔鬼怪,妖魔鬼怪的把戲很多,很能誘惑人。我們誠心學佛拜佛,但是妖魔鬼怪摻雜在其中,把我們的清淨信心給破壞了。我們有信心,常言說得好,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有一分懷疑,你要知道,百分之九十九全被它糟蹋掉了。凡是真正成就的,真的他絲毫疑惑都沒有,而且成就很快,許許多多的人都不出三年。我們的問題就發生在此地。斷疑生信,佛教人的第一步。這個疑好難斷,憑什麼信你?古人這個憑藉是祖宗教誨、是父母的恩德,父母教我尊敬老師,不敢不尊敬老師。現在沒有了,孝沒有了,敬沒有了,根沒有了,本沒有了,所以疑慮起來了。這個疑慮把我們毀掉。
《秘藏記》裡頭這句話,灌頂明白了。灌,大悲護念;頂,佛果最頂。那我們現在知道,小本《彌陀經》上說,經題《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無量壽經》跟《彌陀經》是同部,大本、小本,小本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本子當然也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就是灌的意思。頂,佛法裡頭最高的,《阿彌陀經》是頂,《無量壽經》是頂。我們恭恭敬敬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給我灌頂一次,我一天念兩遍就給我灌頂兩次,我一天念三遍他就給我灌頂三次。這是真灌頂,跟前面那個儀式不一樣,未必得到真利益,這個得到真利益。再給你說簡單的,念一聲佛號,佛給你灌頂一次,你一天念一萬聲佛號,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萬次。誰知道?念老是密宗的上師,他受過灌頂,他是密宗的阿闍黎。我在美國遇到他的時候,他在美國傳密法。密中之密,無上之密,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沒人知道,黃念老知道。所以他這個《註解》註完之後,身體不好,毛病很多,就下決心求生淨土,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走了。這是做給我們看的。這是一天十四萬聲的灌頂,這還得了嗎?
「今經云升灌頂階,對與會大士而言,乃指後位」。因為在會的,參加這個大會的,十六正士都是等覺位的菩薩,在家菩薩,他們受灌頂位,這是後位說的意思。但是對教導眾生來講,教化眾生,結緣灌頂,這是初位。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行灌頂一定要把阿彌陀佛介紹給他,要把《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介紹給他。為什麼?這是頂,這個方法能叫人一生圓滿成佛,其他的方法做不到,比什麼都重要!灌頂的意思千萬不能誤會,灌頂就開智慧了嗎?上師拿著小瓶的水,彈指彈幾滴到你頭上,你喜歡得不得了,智慧開了沒有?還是糊裡糊塗,沒開智慧。你每天去沖涼,水龍頭的,那不叫大灌頂,智慧開了沒有?得明理,不能迷信。灌頂這個意思說清楚了,灌是慈悲護念,頂是最高的佛法,把最高的法傳授給你,這個叫灌頂。你看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不是迷信。最高的這個頂法你得認識,你不認識不行。這個法,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真是難信之法。我們遇到,能相信,應該值得慶幸,我們得的是灌頂法。每天講演、每天學習就是每天接受十方一切諸佛的灌頂,自己要知道。不知道是什麼?佛來灌頂,沒接受。這我們就接受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0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一十八頁倒數第二行:
『授菩提記』,見《唐譯》。「授者,付與之義。記者,記識之義,亦即懸記之記」。這一句經文,唐譯本裡頭有,從唐譯本裡面節錄出來的。授就是給予,記是預先告訴你,你在什麼時候成佛,在哪個世界、在什麼時間,佛的名號,可以預先告訴你。像釋迦牟尼佛久遠劫之前遇到燃燈佛,燃燈佛給他授記。在佛門裡面得授記的菩薩很多,說明他的修行真正有成就,得佛的肯定。佛有神通,有這個能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未來什麼時候成佛,在哪裡成佛,佛號、國土,常隨弟子,教化眾生,佛都有能力預先告訴你,這叫授記。
「佛對發大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定作佛之記」,這叫授記。憬興師云,「聖說當果」,這是當來之果,不是現在,「令識因利」,這個因利是因地之利,「故云授記」。因地這是無比殊勝的利益,為什麼?果報在將來,會讓這個修行人更用功、更發憤。果然用功發憤,成佛的時間就可能會提前,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行菩薩道,修忍辱波羅蜜,那個時候號稱為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忍人之所不能忍。一般人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忍辱仙人沒有怨恨心,真能忍受,這個功德讓他成佛的時間提前了,跟彌勒菩薩做了交換。本來應該是賢劫第四尊佛是彌勒菩薩,釋迦是第五尊,這一調換,釋迦先成佛,彌勒做為他的後補佛。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真正勇猛精進,在授記可以提前,果報不可思議。
「蓋言佛為預說當來成佛之果,令行人識其當下自因之利」。現在所修的必定有善果,這是說明福不唐捐。行善得善果,那作惡呢?惡果當然也不是假的。這是肯定善因善果,反過來是惡因惡報。我們把這樁事情認識清楚,起心動念、待人接物自己就有分寸了。利人就是利己,自利決定是傷害自己,沒有一個自利的聖賢,也沒有一個自利的佛菩薩。聖賢人、佛菩薩起心動念為別人,起心動念他沒有想到自己,他想到整個局面,哪一個影響大,要幫助他,就是幫助自己。在這部經上,我們看到了普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是所有菩薩的願望,所有諸佛如來的願望,大家同一個願望。現在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做成功了,十方諸佛沒有嫉妒、沒有競爭、沒有障礙。彌陀做好了,所以一切諸佛把在他會下的這些眾生,煩惱重的,業障習氣深的,成佛需要很長時間的,對待這些眾生,全部都勸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成就特快。這就是幫助阿彌陀佛,都給阿彌陀佛當作宣傳員,他們到處宣揚極樂世界,到處讚歎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就是讚歎自己,宣揚極樂世界就是宣揚自己度眾生成佛道的本願。我怎樣把眾生變成佛?送到極樂世界,不必在我這個道場修。釋迦如是,一切諸佛皆如是,這就說明諸佛如來起心動念沒有為自己。
佛法是平等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於是我們就曉得了,所有一切諸佛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同一個願、同一個想法、同一個做法。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人,好事一定要我做,你做就不行,你憑什麼做?這個念頭,好事就變成壞事,變質了。佛佛道同,佛佛道是通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沒有分別自他,這才是真正成佛,真正是法身菩薩。還有私心、還有自利是六道凡夫,佛法修得再好、講得再好、做得再好,都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你心是六道的心,你見思煩惱沒有了,你怎麼會成就?你的心量不夠大,你覺的程度還不及格,這些地方不能不知道。
到底我們什麼原因,菩提道怎麼這麼難走?一定要把原因找到,原因絕對不在外頭,於佛、菩薩不相干,於一切眾生不相干,於法不相干,於事也不相干,問題就是在自己。老祖宗真有智慧,教導我們,「行有不得」,行不通的時候回光返照,「反求諸己」,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不必在我,別人做多好,自己省多少事情,願望達到,目標達到了。這才是真正真心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為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先得自己破迷開悟,自己的迷沒破,問題就一大堆。
這才我們真正體會到,要度眾生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佛說了無有是處,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一切菩薩修因證果都是先度自己,然後才能度人,包括學習也不例外。所以四弘誓願給我們做了一個正確的修學程序。第一個你要發願,願是引路的,帶著你走的。這個願,諸佛都是共同一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都這個願。那你要圓滿你的大願,先成就自己。從哪裡做起?「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不斷煩惱不能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也給眾生帶來了煩惱,哪有這個事情?要有佛菩薩的智慧,知道這個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你全知道,你才曉得,對這個根機看透了,你才知道教他什麼法門。這個法門一定過去生中他修過,再教他修,所謂駕輕就熟,他很容易入門。如果教他這個法門,過去生生世世沒有接觸的,他就很生疏、很困難。這個東西要懂。
煩惱斷了才能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擺在第三,不是擺在第二,擺在第三。先斷煩惱,後學法門,煩惱不斷,法門學不會,因為他有障礙。煩惱斷了學法門容易,龍樹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龍樹菩薩只用了三個月,全通了。什麼原因?他煩惱斷了,他明心見性,別教初地的果位,就是圓教初住,他超越十法界,明心見性。這說明什麼?說明煩惱斷了,見性一定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連習氣都斷了,無明煩惱斷了,習氣沒斷,這是明心見性。見性之後,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現前,你受用自在。一切法不離自性,所以見性的人對一切法自然通達,一接觸就通達,一看一聽全明白了,這才能教化眾生。自己根本沒有學過的,沒有接觸過的,別人一問你,你全懂。不問你,完全不知道;一問你,全懂。這是什麼?自性般若起用。佛的教法如是,開悟不難,難在你不肯放下。首先要把我放下,我是一切煩惱、一切罪孽的根源,它絕不是個好東西。人還特別愛我,這就叫情執,這個情執非常非常難斷。小乘的終極目標就斷這個,斷這個就證阿羅漢了。
從阿羅漢再往上提升,提升到究竟果位,「佛道無上誓願成」。真正度眾生是成佛道之後,成佛道之前度眾生是自利利他。自利就是中國人講的教學相長,我一面教一面學,標準要提高,標準太低了很難成就。拿今天我們現前社會這些人做標準,我不錯了,好像我比他們都高,你傲慢心不知不覺的生起來。如果跟祖師大德比,這不行了。再跟這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比,我們就不行。如果再跟阿彌陀佛,再跟毘盧遮那、跟這些佛來比,那更差了。你要把標準提到那麼高,永遠不會有傲慢心,為什麼?真不行。所以標準要高。菩薩的標準是妙覺如來,所以他永遠不生驕慢。往上看不如,別往下看,往下看,煩惱習氣全出來了,壓不住。知道現前自行化他,實際上,化他是為了自行,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們今天走的路不是真正的正道,真正的正道我們還沒有摸著。我們走的旁邊小道,好像高速公路一樣,在它的邊緣,沒上去,走的這些小路。上了高速公路之後,那就不一樣了,一帆風順。怎樣才能上去?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就在正道上。如果這個道是通極樂世界的,直通,很快就到達。無量的行門,叫八萬四千,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字,止觀,修行就在這兩個字上,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你放不下是因為你沒看破,沒看破正是你沒放下,這兩個東西得會用。看破幫助我放下,趕快放,放下之後又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像爬樓梯一樣,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個話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沒有別的,大乘教這麼簡單。所有的問題都是不肯放下,放得不徹底,總還要留一些,這就是弊病之所由來。
真正知道「現在菩提之因,定得成佛之果」,這個我們有概念,大乘經上講的我們信得過。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聲極樂世界我們聽到了,我們記在心上了,這就是將來成佛的因。這個因永遠不會壞掉,在阿賴耶識裡頭,遇到緣它就起現行。我們過去有因,這一生當中遇到緣了;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就有可能去作佛去了。關鍵、問題就是能不能放下,能不能一心專念,一心就是不能夾雜。幫助別人亦如是,也是一心幫助他,不夾雜雜念,就是決定沒有自利的念頭,沒有自利的這種行為。自利是菩提道上的障礙,多少人這一生遇到了不能往生,都是對於自私自利沒有徹底放下,毛病出在這裡。
我學佛,受到老師的愛護,永遠感恩。遇到韓鍈館長,照顧我三十年,知道的人曉得我那個時候的狀況,生活非常簡單,沒有人供養。你們現在看到我好像還不錯,這個福報是今世修的。大家供養這麼多來,怎麼辦?丟在那個地方,我自己不知道,完全不關心。穿在身上衣服是自己的,脫下來不是自己的,要捨得乾淨。如果常常記在心上,那個麻煩大了,那就又搞六道輪迴了。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句佛號,只有一部《無量壽經》。其他的放在那裡,將來哪個有緣就是哪個的。不要去想,這心才是清淨的,想就錯了。銀行存的錢不是我的,不知道是誰的,別去想它,想這個幹什麼?需要辦事的時候,你看,事情都辦得很圓滿,都能成就,群策群力;不辦事情,什麼都沒有,一定要一身清淨。辦事,古人講的話,佛也這麼說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真正為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大利益的事情,這個事要做;這個事於眾生沒有利益,可以不必做,得看清楚、看明白。
「經中授菩提記表與會大士均蒙授記,定當作佛。復指是諸大士廣為眾生授記作佛」。這句話特別注意,是諸大士廣為眾生授記作佛,我們得佛授記了,我們讀這個經就是佛給我們授記。我們要常常勸導一切眾生,要真信佛,要真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要真正發願,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必定作佛。這是我們為別人授記了。佛給這些菩薩授記,菩薩給祖師授記,祖師給我們授記,我們現在給大眾授記。說明什麼?說明這部經是真經,這部經是第一經,這部經是直捷成佛,一生成就的大經,再找不到第二部。希望大家把這個看作珍寶,稀有難逢之寶,其他寶解決不了問題,假的,這個寶是真能解決問題。下面這一科,「示教」。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
這兩句經文也是《唐譯》的。『阿闍黎』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教授,「又譯軌範師,乃軌範正行,為僧師範者之尊稱。
軌範師,軌是軌道,範是模範,為一切學佛人的好樣子,這叫阿闍黎。這就是自行化他,做個好榜樣給別人看,別人看到了,受感動,向你學習,好;看到了,不願意學你,也很好,都好,好樣子落在他阿賴耶裡頭也是一分功德。軌範正行,正行的根本就是孝敬,修行一定從這個地方紮根,孝敬不到位,全盤落空。聖教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你要問佛教傳到中國將近兩千年了,為什麼還存在?當年世尊弟子四面八方傳教,多少地方一、二百年消失了,三、四百年消失了,六、七百年消失了。我們看到大概是,佛教在阿富汗好像七百年,在印尼現在爪哇島上,大概也是七百年。為什麼會消失?為什麼在中國不但沒有消失,而且被中國人發揚光大,成就超過佛當年在印度的時代,什麼原因?我們要是真的把淨業三福搞懂,就明白了,佛道是師道,師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中國人提倡孝道,而且非常認真,一點都不馬虎,對這個字看得比什麼都重。不孝順父母這是滔天之罪,你沒有資格做人。這個基礎好!佛教要到這個地方來,就能生根、茁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了。
佛教今天衰了,衰到極處,什麼原因?中國人將孝親尊師疏忽了兩百年,佛教根沒有了。這兩百年,大家都說是慈禧太后不重視,這話沒錯,慈禧太后確確實實對傳統文化儒釋道都不尊敬、都不重視。她相信鬼神,相信駕乩扶鸞,每天搞這個玩意,這個東西在宮廷裡給人非常不好的印象。中國人常說上行下效,國家領導人這樣幹法,讓人民、讓讀書人慢慢的對傳統文化起了懷疑。這個懷疑愈來愈嚴重,到後來,認為這些都是迷信,都是封建,都是欺騙人的。所以到今天,幾乎把傳統文化全盤否定了。慈禧開端,這個罪過太重了。現在要恢復有一定的難度,只有靠真正的志士仁人,能夠犧牲自己,做好護法的工作。從哪裡開始?從自己本身開始,大家不孝,我把孝做出來;大家不敬,我把敬做出來。對年齡跟我父母差不多大的,長輩,把敬做出來;把孝做出來,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做出來,中國文化就有生機了。
我們要找阿闍黎,要找教授和尚,誰是教授和尚?堯王是的,舜王是的,禹王是的,湯王是的,三、四千年前,他們做到了。我們要有他那種精神,有他那種志願,捨己為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相繼差不多有一千年,夏四百年,商湯六百年,周八百年,八百年我們只講早期,文武周公。這一千多年這麼長的時間,這些聖賢相繼不絕,世世代代有傳人,形成一個風氣。我們今天要走這個路子,決定不能靠別人,靠人靠不住,要靠自己,自己一定要守住,犧牲奉獻,要有這個心。《還源觀》上講的四德,講得太好了,「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是真正的聖賢,真正的佛菩薩。
老祖宗德目顯示得非常清楚,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下個決心把它做到,國家有救,民族有救,全世界都有救了。別人不幹,我幹;別人要享受,我吃苦,這佛法裡講代眾生苦。我要不受這個苦難,這個事情看到沒人幹。這個十年之內沒有人幹,可能十年之後慢慢消失掉,再想幹也幹不成功了。我們今天走到邊緣了,這一代不行,下一代想做都做不到。這是關鍵的時候,我們真正發心、真正肯幹,那就是大孝子,那就是真正的好學生。祖宗保佑,佛菩薩護念,肯定能做得出來,能做出效果。
我們這一生當中做了這麼一點點,明顯的感到祖宗加持。湯池小鎮的事情,如果不是祖宗加持,誰能做得出來?我們自己不敢居功,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德行,能做到這個成功,這是祖宗之德,三寶加持。感
我們想到自己小時候,從什麼學起?從認方塊字學起。那個時候是父親把紙,厚一點的紙,裁成小方塊,一塊一塊的。我還記得,我從三歲就認方塊字,一年當中能認識三、四百個字。遺憾的是父親不常在家,他工作在外地,只有過年的時候回來,住一個月就又走了。母親不認識字,但是對傳統道德她能做到,她會講。從認方塊字開始,讓我就想到方塊字,我們現在教外國人,從方塊字開始。認識中國基本的這些文字,我相信一百天就夠了,就能學會。然後再用兩百天的時間學《說文解字》,字認識了,這個字為什麼是這樣寫法,它有什麼含義,來說文解字。這樣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然後教他讀書,讀紮根的典籍。
古人有編輯,清朝初年
在佛門裡面,為僧師範者,僧是出家人,給出家人做個好榜樣,這個人稱阿闍黎。阿闍黎的意思,他的思想、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可以做我的模範,這就對了。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相應者,契合之義。如三密相應」,這是密宗的。口念咒,手結印,心觀想,就是身口意三密相應。「如三密相應與境智相應」,三密相應是密宗,境智相應是禪宗。「密宗以三密相應之旨為主,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故即身成佛」。所以,密宗也可以稱為叫相應宗。這個地方,如來的三密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如來三密者,身語意之三業,本來平等,身等於語,語等於意,皆遍法界,謂為法佛」,就是法身佛,「平等之三密」。一而三,三而一,身的一舉一動,跟所說的完全相應,跟起心動念也相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叫相應,這叫法佛,法身佛。修證達到究竟圓滿,就是平等三密,三密裡頭沒有任何形相,沒有物質的身體現象,沒有起心動念的心理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在淨宗稱為常寂光,大乘也稱為叫光,大光明藏。你看,身語意都變成光了,融成一片,這是究竟圓滿。這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光就是佛的法身,就是佛的身語意。一切諸佛如來的身語意,統統變作光明,光明遍照。一切眾生、一切萬物,虛空法界都在光中,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下面有個簡單解釋,「然則一切之形色為身密,一切之音聲為語密,一切之理」,理體,「為意密」。下面又說,「而謂之為密者,非秘隱於人之謂」,這個密的意思是說不是祕密,祕密都不能夠告人,那肯定不是好事。佛法裡頭講密不是祕密,深密,理太深了,事太微妙了,不是清淨心到一定程度的人見不到。所以對一般人來講叫密。大乘經上常講,八地以上就沒有密了,他全見到了。八地以前,你看,見不到的東西還不少。「乃以此等之義為法佛」,就是法身佛,「自證之境」,你成佛了就入這個境界,知道一切法平等。為什麼?全變成光明。初學的人聽了不要害怕,身沒有了,身變成光;念頭沒有了,全變成光了。他會起作用,起的作用就太妙了,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念佛,他就現佛身,來給你說法,來幫助你;眾生喜歡菩薩,他就現菩薩身。《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二應,那是舉例子,不止三十二,舉三十二個例子。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看多自在!不是自己想用什麼身去應眾生,不是的,是隨眾生心,《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講感應。
常寂光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完全沒有。眾生起心動念,十法界眾生。佛,法身佛,法身佛是真正的佛。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佛也證得了法身,所以他也有這個能力,跟佛一樣的能力。他的問題就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乾淨,斷乾淨,實報土就不見了。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實報土到哪裡去?融入常寂光。常寂光是真的,永恆不變,這個裡頭一塵不染,清淨寂滅,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那個境界就是這個境界。所以,他能起作用,自在起作用,作用無量無邊,能同時現無量無邊身,能同時在一切有緣眾生面前變現化身、應身,來幫助這些眾生解決問題。這些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跟科學一樣,一定叫你拿出證據來,沒有證得不是你的,你證得了就是你的。這個境界證得了,你成佛了,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叫自證之境。「無凡人之分,故謂之密」。為什麼叫它密?凡夫沒有,凡夫給他講他未必相信,但是它是事實真相。
所以,密法要不要學?不學密法不能成佛。密法是高級佛法,是研究所的課程,不是小學、中學學習的。我們現在程度是小學、中學、幼稚園的程度,密是研究所的課程,所以對我們就密了。你要念到研究所,對你就不密了。學密成就難,太難了!黃念
這兩句,「此四句與前升灌頂階二句,深表密淨不二之旨,表會中諸大士,為宏密乘,乃教導諸菩薩,成為金剛阿闍黎,故本身恆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在日常生活當中樣樣相應,念念相應、行行相應,所以常習無邊相應之行。與什麼相應?具體的來說,與戒定慧相應。我們年歲都不小了,現在學佛,年輕的很少,都中年以上,修學真的,有來不及了,遲,太遲了,都有這個感受。於是我們都想求捷徑,能夠簡單一點,經論少一點,讓我們真正有成就。這個念頭好,佛慈悲到極處,已經給我們準備好了,就是淨宗。淨宗的經論最少,總共只有五經一論,跟任何宗派比,淨宗經論是最少的。而且五經一論說起來全都是小部,分量不多,五種合印在一起還是薄薄的一本。這份資料非常適合末法九千年,適合所有眾生,男女老少、智愚不肖,全都能學、全都能懂、全都能成就。
在末法當中,作阿闍黎,這個意思我們愈來愈清楚,首先把這部經裡頭所說的做到。淨業三福是出在《觀無量壽經》,淨土三經之一,不是出在別的經上。三福是佛教菩薩最高的指導原則,必須要遵守。話說得很簡單,總共只有十一句,一句四個字,四十四個字,把所有一切佛法講盡了,都不能出其外。第一條,四句十六個字,人天法。人都沒有做好,決定成不了佛,這就是師道必須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講孝,重視孝、重視尊師重道,所以佛法它傳到中國來,跟全世界各地區比,中國真的開花結果,證果的人多。
佛教傳到中國,正好是佛法的像法開始,正法過去像法開始,傳到中國。佛說了,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禪定成就,末法淨土成就。像法一千年在中國,中國禪風大盛。從禪宗裡頭明心見性的,我們看《五燈會元》,這是達摩、六祖傳下來的。禪宗五個宗派,五個宗派裡面成就的,就是明心見性的,多少人?一千七百多人。《景德傳燈錄》裡頭,這都是禪宗,修禪成就的,再加上教下,大開圓解的,合起來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三千多人。這兩千年當中,三千多人明心見性作佛去了,這個成績真正不可思議。沒有說淨土宗,要加上淨宗,那就太殊勝了,淨宗往生就是成就。從慧遠大師提倡到現在一千七百年,念佛往生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十萬人以上,這還得了!任何一宗的成就都沒有辦法跟淨土比。古時候念佛往生的人多,現代念佛的人往生也不少,我們常常聽說。
這個法門契現代人的根機,怎麼樣弘揚?要把它講透。講什麼?經典固然重要,祖師大德的教誨我覺得更重要,幫助我們紮根。印光大師的《文鈔》,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蓮池大師的東西也有不少,還有些禪宗的大師,最後皈依淨土,像永明延壽,最好的例子。他們許許多多的著作,我們要擷取編成教材,教初學,幫助大家認識淨宗,幫助大家在淨宗生起堅定的信心。只要有信心,只要真肯放下萬緣,沒有一個不成就。《往生傳》要多講,特別要講現代的,報紙雜誌上有刊登的,距離我們很近,不遠,真正的事實,不是虛構的。一個人一生當中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真信、真願、真肯念佛,這一生沒有白來,這一生你作佛去了,不再搞六道輪迴,這個千萬要記住。再搞六道輪迴,你就是大錯了!
這個註解後頭有一段,『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叫三善根。三善根是什麼?無貪、無瞋、無痴。大小乘都講,這個三善根,一定要把三善根養成。三善根的反面是三毒貪瞋痴,所有一切不善都從貪瞋痴生的,所有一切善根,全是從無貪、無瞋、無痴。貪瞋痴許多人喜歡,不肯捨離、不肯放鬆,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太遲了。所以這個不能不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常常念到那叫三毒煩惱。我們不能夠把三惡固不可拔,這個三惡固不可拔,人太多了,我們要把它拔掉,要把三善根種下去。
真正要守住三善根,佛的最後兩句話你不能不記住,「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怕吃苦,你不能持戒,你這三毒煩惱決定除不掉。能持戒、能吃苦、能忍辱,辱是個代表字,就是什麼都能忍。人為的加害能忍,環境的惡劣能忍,修學的艱難也能忍,決定沒有怨天尤人的念頭,心地永遠平和。天天做反省的工作,早晚二課,我講了很多年,早課的精神它是在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佛相應,是這個意思;晚課,提醒自己反省,我今天這一天,佛教導我的有沒有做到?違背佛陀教誨的、不善的,反省,後不再造;與佛教誡相應的、好的,今天做了,勉勵自己,明天還要繼續,不要失掉了。這是真正做早晚課。早晚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念給他聽,自己又做不到,這是造罪業,為什麼?欺騙他。早晨騙一次,晚上騙一次,騙泥塑木雕的佛,你說你的罪多重。還自己很得意,我早晚課都不缺。這些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要不然我們造的罪業不知道,將來墮落到三惡道,不知道什麼原因墮的。覺得我學得不錯,為什麼會墮惡道?原來做錯了。
古人編的課誦本在那個時代有用、管用,現在時代變了,那些經跟咒我們念了都不懂意思,日常生活當中幫不上忙。所以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我們編了一個課誦本,把早課的楞嚴咒、十小咒我們取消了,將念誦經文的部分改作《無量壽經》第六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晚課把八十八佛也改了,不要念那些,念《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文。早課,我們的用意是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晚課,即反省、檢點,這一大段經文,從三十二到三十七這六品,完全講的是五戒十善,講得非常詳細。我們比對一下,今天有沒有做錯了,好好的對一對、比一比,善的,有則要繼續不斷,善的;沒有呢?沒有要發心學習。惡的,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不要再犯。天天做反省,天天做改過,天天做懺悔,這是晚課,真正得受用。所以我們的課誦簡單,我們的戒律也簡單,我們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
我們的戒律只五科,三福、三學、六和、六度、十願,你看,就這麼簡單。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生活做到、工作做到,待人接物統統能做到。太多了記不住,做不到,那就沒有意思了。出家人加一個《沙彌律儀》,在家就不必,這五個科目夠了。中國古時候老祖宗,教人也非常簡單,就是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今天展開《四庫全書》,任何一種,乃至於任何一篇文字,裡頭的內容都不出其外。這個東西好,珍寶!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是老祖宗的法印,流傳給後代。淨宗的法印我們就取這五樣東西。淨業三福、戒定慧三學決定不能疏忽,輕視了戒律就不會成功,為什麼?你把根丟掉了。依戒得定,因定開慧,走這個路。以六度拔除自己的惡習,用布施對治慳貪,用持戒對治惡業,用忍辱對治瞋恚,用精進對治懈怠,用禪定對治散亂,用般若對治愚痴。所以,六波羅蜜是對自己的,六和敬是對人的。最後普賢十願,普賢十願做不到,每天念念都很好,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能學多少,有很大的利益,不學也沒關係,到極樂世界,大家都修學這個法門。好,今天時間到了。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1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二十頁,倒數第五行,科題「佛護」。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這是說真正依教奉行這些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都會得到無量諸佛共同護念,這個福、緣無與倫比,太大、太殊勝了,這也是難信之法。為什麼會有這麼殊勝?我們對於阿彌陀佛了解不透徹,認識不清楚,就會有懷疑,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就懂得,我們俗話叫沾光,念佛人都沾阿彌陀佛的光明,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得到諸佛護念。諸佛大智、大慈、大德、大能,我們要學會!佛對於一個彌陀的學生都這麼尊敬,而我們對於學佛的同學,恭敬心生不起來,這是我們應該想到的。常常想到:這是個念佛人,一切諸佛都護持、都尊敬。我們怎麼可以怠慢?怎麼可以小看別人?無論這個人學佛是真、是假,普賢菩薩禮敬諸佛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一律平等。稱讚,才有分別、才有思考該不該稱讚,禮敬可沒有,完全平等,諸佛護念,也是完全平等。假學佛的、假念佛的人,得到佛的護念,得到一切大眾的護念,他就變成真的。為什麼?慚愧心生起來,他就暗中去改過自新,表面上不好說,礙於面子,內心裡頭真正在改過,這好事,這都是幫助人成就。所以我們讀這一句經文,這句經文對我們的利益無量無邊,告訴我們怎樣待人接物,惡人都要用善心去待他,他會回頭,那善人更不必說!這是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的。
下面這解釋,「護念者,保護憶念也」,真正發心保護他,常常念著。保護這個念佛人就是護持正法,就是保護大眾的正念、正思、正行,這功德多大!一個人影響一大片,這能不護持嗎?能不保護嗎?「《會疏》曰:護謂覆護,念謂記念」。覆護是個比喻,好比小孩受了驚嚇,受了寒凍,我們用衣服把他遮起來保護他,讓他得到溫暖,得到安全感,取這個意思,覆護。念是記念,常常放在心上,不把這個事情忘記。「《淨影疏》曰:護使離惡,念令增善」,這是護念的功德,就是護念的好處、護念的利益是什麼?幫助他遠離一切惡,增長一切善,幫助他提升,用意在此地。
「故知此兩句」,這兩句當中沒有用句點,合成一句,『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綜」,這是綜合,「讚會中諸大士」,這會中是「無量壽會」,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為我們宣講《無量壽經》,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這個會辦這樁大事,參與大會的人都不是普通人,為什麼?咸共「遵修普賢之德」,都是修普賢行的。普賢行是菩薩最高的行門,他們用的心純真純善,廣大無有邊際,所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修普賢的十願。「使餘菩薩無邊善根皆得成熟」,菩薩見到了,這麼多人都在修普賢行,他也在學普賢行,看到這些大菩薩法身大士,自自然然把這些菩薩的善根福德都向上提升,遠離惡緣,提升齊佛,到佛的境界。「故無量諸佛悉皆護念」,這就是一切諸佛為什麼護念,是你真信、真願、真幹。我們只記住這三樁事情,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我真正發願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這一句佛號念念不斷,你就得到諸佛咸共護念。諸佛都護念你,你不會有疾病,你不會有災難,災難縱然在面前發生,你也平安無事,為什麼?諸佛護念你。信心是首要的條件,沒有信心,這種殊勝的利益,當面錯過,你得不到。
下面一科,「文殊智德」,這也分兩段,前面一段「示相無得」,這裡頭三小段,第一段是示現。經文: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
我們就看到這一句,極樂世界想不想去?這是得大自在!見一尊佛都不容易,『諸佛剎中』,你來去自由,想去就去,跟諸佛如來想見就見,沒有一點障礙,極樂世界的人,到極樂世界就這麼自在。你真的明白了,這非去不可,這怎麼能不去!要成佛就要常常跟佛接近,要不離開佛,我們成佛就快了。這些都是「續演轉法輪之第七相」,都在這一大段裡頭。
「本品」,這第二品品題,「名為德遵普賢,正表經中普賢位列上首之義」。為什麼出家菩薩眾第一個是普賢菩薩?「蓋本經為圓教」,這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肯定的是圓教。圓教,「從果起因」,阿彌陀佛是果佛,極樂世界是果地上的境界,從果起因,普賢菩薩代表果德。「故先普賢,而次文殊,普賢表行,文殊表智」,淨宗法門是把行擺在第一,懂不懂沒關係,不重要,真正相信、真正發願、老實念佛這個重要,什麼不懂他也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智慧自然開,而且是大智慧,智慧、德能、相好跟法身菩薩平等。這個殊勝,一切經裡頭沒有,只有淨土三經,所以就是稀有可貴!無量法門只有這一門,錯過了之後,再也找不到了。
「無智則不能起行,故復當標顯文殊」,文殊代表看破,普賢代表放下,放下是行門,看破是智門。對於知識分子來說,一定是先看破後起行,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為什麼?就是為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最難度的,他有他的意見,有他的想法,有他的看法。不同下愚之人,下愚之人他沒有想法,他沒有看法,他很單純,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那種人好度。對上上根人、對下愚之人佛完全教他念佛,沒有任何教法,好度,根熟了,往生決定成佛,往生就是成佛,你看他多簡單。我們要特別感恩釋迦牟尼佛,我們是最難度的,當中這個分子上不上、下不下,四十九年辛辛苦苦教誨全為我們,對我們這些人最後還是導歸淨土。《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轉一大圈還是走這條路,最後成就。上智下愚就省了,他不要繞這圈子,直截了當,世尊把這個路指示給他,他就乖乖走,他沒有疑惑,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一條路走到底原來就到家。
「如《無量壽經起信論》曰: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這個話是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文殊的智慧,對於普賢行門你很難相信,很難契入,普賢行最後是念佛求生淨土。「以不能了知自心」,這凡夫迷失了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這四句是講我們自心,我們本心是這樣的。一念頓圓,我們今天圓不了,誰表演的?惠能大師表演的,玲瓏剔透,絕妙的示現。我們要知道能大師有,我們也有,他為什麼一念頓圓?一念頓捨,捨是放下。一念之間,你看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一個雜念沒有了,一個妄想沒有了,他就圓滿成佛了。表演給我們看,就是說明這個事情,人人能做得到。叫你背一百篇古文未必能做到,你沒有這個程度做不到。這一念放下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問題是什麼?就是不肯放下。本來是佛,現在就是不肯作佛,不肯回頭,一切眾生的問題都在這裡,不曉得放下就是!
「以不了故,所有願行悉不具足」,不能說你沒有願、沒有行,你的願跟行都不足,願不足,行也不足。「何以故」,為什麼?「心外起修,即成有漏」,無論你怎樣起修,你的心在外面。這外是什麼?六塵,你的心在色聲香味觸法,這就叫心外。所以不管你怎麼修法,你都成為有漏,你所修的功德全漏掉。從哪裡漏掉?從心緣外境漏掉,保不住。所以真修行先求無漏,也就是把外緣放下,外面色聲香味觸法放下。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不受它的干擾、不受它的影響,它雖然有,都在我身邊,沒事。那些是夢幻泡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可以用它,你不執著它,這就是隨緣妙用。
凡夫的用不妙是什麼?他執著,見色聞聲都會起貪瞋痴慢,都會起心動念。稱心如意的想佔有、想得到,得到之後還怕它失掉,怎樣保住不失掉,這都叫妄想,這都是把自己修行的功德給漏掉,這是我們修行不得利益的原因。到什麼時候我們才真正把這個世間看破?我們今天沒有戒定慧的功夫,不得已而求其次,聽世尊的言教。世尊言教要能聽懂,也要有條件,什麼條件?誠信,真誠信。從真誠心裡面生起來的信,我真正相信,真誠的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你才能聽得懂。你說我真信,我名利財色沒放下還常念著,這信是假的,信不是真的。所以聽得再多,記得再多,不但記你還會講,講得天花亂墜,你做不到,為什麼?信心不足。具足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心外起修,即成有漏」,這非常非常重要的句子。
「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無量無邊功德,不是我們不能修,我們能修,我們的修跟他差不多,只是他們無漏,所有功德他都得到。我們一面修是一面漏,全漏掉了,把所修的功德變質了,變成福德,福德的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遇到佛法,想學佛,真正用意在哪裡?是想出六道輪迴,這就是真的,真心。還貪戀六道輪迴,那你就完全錯了,把無量無邊的大法,變成在六道裡頭,求一點福報,得這麼一點點小利益,自己也就滿足了,這是迷,嚴重的迷惑。所以這一句經文當中,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這是叫我們要信自己。我們今天對自己沒有自信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教我們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個條件,信願行,信這個字他講得很仔細,說了六條。第一個信自己,這是信心的根,如果對自己的信心都沒有,信什麼都是假的,都落空。所以今天一般人都講信,我們聽了很清楚全是假的,為什麼?他沒有自信心,這個太可怕!
人自信心失掉,所有一切善法不能成就,怎麼修都不能成就。這講有漏,漏掉了,從懷疑裡頭漏掉,懷疑是個大洞,放在這裡面全漏掉了。所以信心就這麼難,信佛不難,信理、信事、信因、信果都不難,對自己沒有信心,那些全都落空,這才叫麻煩。這個怎麼辦?前面「無量諸佛咸共護念」,諸佛怎麼護念?因為你有自信心,佛就真護念。你要沒有自信心,諸佛怎麼護念都落空,麻煩太大了。釋迦牟尼佛的教,跟世間一切聖人的教,你細心去比較一下,他真實,他老實,他頭一句話就告訴你,你本來是佛,這是真正善知識。然後告訴你,你可以作佛,你應該作佛,這是真實教誨。問題得相信,不相信自己就是不相信佛,不相信佛,你怎麼能成佛?你怎麼能信佛?這個字的問題大了。我們能不能這一生成就,關鍵就在這個字,我們時時刻刻要反省,我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大乘佛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大乘建立在哪裡?就建立在信心上。《華嚴經》你看清涼的科判信解行證,這就是圓滿的大乘,信了之後求解,為什麼?不信你不能懂。
誠敬為入德之門;換句話說,誠信你才能入門。沒有誠信你入不了門,講經聽不懂,有誠信才能聽得懂。所以佛法為什麼這麼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幾個人有誠信心?幾個人有誠敬心?真誠到極處他懂了,沒有誠敬不行。我這一生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只有一點小聰明,小聰明沒什麼大用處。遇到這三個老師,三個老師都很樂意教我,什麼原因?就是誠敬、誠信,有這麼一點點,還不是圓滿的。這具足是圓滿,圓滿就成佛了,惠能大師是圓滿,他成佛。我這不圓滿,圓滿是一百分,我這個誠敬大概只有二、三十分。為什麼老師這麼樣看重?現在找二、三十分誠敬心的人已經找不到了。如果我們跟一個世紀以前的人比較,這些老師不會接受我們,為什麼?那個時候的誠敬心大概可以達到六、七十分,我這二、三十分人家都不要你。現在行了,現在找二、三十分的人沒有了,我就變成頂尖。標準一代比一代低,我在上一代沒人要我。
現在我們能夠找三、五分誠敬的就不錯了,我們就很愛護他了。但是三、五分的誠敬很容易動搖,禁不起誘惑,如果他還不老實、不聽話,這就不可靠。老實、聽話,讓他不要接觸這些誘惑,色聲香味讓他少接觸,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慢慢培養他的善根。有個五年、十年,慢慢智慧開了,心能定下來,不再受外頭境界誘惑,知道外面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知道這些誘惑對自己是重大的傷害,沒有好處。現在人,多少人被紙錢誘惑了,這錢是紙錢,從前紙錢鬼用的,被這個東西迷了。這個東西迷了,說得不好聽,被鬼迷了,鬼用紙錢。民國初年主要的用銅錢、用銀子,銀子不論兩、不論錢,做成一塊一塊的銀元,就方便多了。以前要秤幾兩、幾分、幾錢,這個時候做成銀元,它有一定的分量。
我小的時候,我記得一塊銀元換銅板換三百個,一角錢叫一毛,三十個銅板,三個銅板才一分錢。但是三個銅板可以吃飽飯,飯館三個銅板,像現在簡單的飯、一個菜三個銅板。我們小學上學,一、二年級上學的時候,到外面去喝一碗豆漿,一根油條,一個燒餅,大概兩個銅板,早餐就解決了。在那個年代做工的人,一個月能有兩塊錢的收入,他就可以養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這是我都記得的,能記事那個時代,雖然很辛苦,大家生活得很快樂,沒有這麼多憂慮、煩惱、驚嚇,沒有。傳統文化雖然丟掉一百多年,但是它那個氛圍還存在,還沒有完全消失,影響力還在,大多數人都受這個影響,這守舊的人。不受這些影響的,那是些留學生,大都市的跟外國人學的,他們對這個很淡薄。可是在農村裡頭還很濃厚,農村裡面這些小孩非常純樸。
所以是相信一切法不外自心,非常非常重要,心善沒有一樣不善,心疑沒有一樣不懷疑,心清淨樣樣清淨。要相信自心,這個人有救,這人可以學佛;不相信自心,佛來教他都沒用。隨順真如,這個地方隨順真如,就是我們常講的隨順性德。真,永恆不變;如,事如其理,相如其性,是一不是二。性德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頭,我們把它歸納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老祖宗千萬年前一直傳到今天,還是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不遵守,出麻煩,社會動亂,地球災變;十二個字統統做到了,社會祥和,風調雨順。念頭可以改變物質環境,這經上常講「相隨心轉」、「境隨心轉」,你要相信,你不相信不行,相信的人馬上就轉。
我們看「山西小院」那些人的報告,那些人都是得了重病,醫生都是告訴他,你的壽命只有一、二個月,都等於說已經宣布死刑的死囚犯。他們這四十幾個人難得,他們相信自己,相信佛,把這些病苦、災難統統放下不去理它,一心念佛,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二、三個月之後沒事,再去檢查,病沒有了。這個道理,科學不能解釋,大夫覺得這是奇蹟出現。我們聽到很清楚,境隨心轉,他的心念轉了,不去想病,病就沒有了。你想病好你在想病,想病不好也在想病,只要想病,病就不會好。不想它,不要去理它,它就走了,自然消失掉了,道理在此地。這個道理,被現代的量子力學家證明了。佛在三千年前就把這個理論教給有緣人,這些有緣人在生活上就得到利益,就得受用了。我們今天讀了經書,看到了這些文字,最重要的是要深信不疑,要相信佛絕對不會欺騙我們。佛不妄語,佛不會騙眾生,我們對他有信心,是我們有信德;我們不相信,我們缺了信德。具足信德的人一定得利益,大利!
「是故從諸佛剎中,皆能示現以下,標顯文殊智德」。這往下統統講的文殊菩薩的智德,智是智慧,這個智慧你真正得到了,你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德。「例如」,下頭一個比喻說,「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等,俱表從文殊妙智,圓滿普賢勝行」。這是什麼?普賢行,教你別著相。普賢大行著了相是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修普賢行不著相三輪體空,它能幫助你成佛,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幫助你往生淨土。
「諸佛剎中」,以下一共有八句,「顯會中菩薩智德」。經文裡頭,「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表諸大士普門示現之德,不但於此國土示現八相,亦於十方世界普現八相」。八相是最圓滿的相,就是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下降,入胎、出生、學習、出家、修道、降魔、成道、教學到最後入般涅槃,這一生的經過,這叫什麼?圓滿的示現。不但能在這個世間示現,他有能力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自由自在的示現。這示現累不累、苦不苦?我們凡夫感覺得示現很累人、很苦。他不累,他也不苦,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感覺得苦,感覺得累,是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隨緣不妙。這些法身菩薩隨緣妙用,妙用就是用得很活潑,用得很善巧、很靈活,他裡頭不著相。這裡頭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一般的菩薩。高級的菩薩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痕跡都不著,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如果一著相,這要記住,為什麼?與我們修學關係太大了,一著相就是福報,斷惡修善是福報,來生在人天,大概出不了欲界,在人天兩道。不著相?不著相是功德,超越十法界,超越六道輪迴。這個帳要算清楚,這一關好好的把住,千萬不要走錯路。一個是出六道、出十法界的道路,一個是在六道輪迴,人天兩道享一點痴福,你走的是哪一條路?所以放下、看破在哪裡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學,時時刻刻、念念不捨。早晨起來睜開眼睛,看外面東西,要把它當作電視來看待,眼見的、耳聽的、身體接觸的全是夢幻泡影。《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在所有境界裡頭不要起心動念。動一個善念,三善道的果報;動一個惡念,三惡道的果報,你自己要負責任。三途六道、成佛、成菩薩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與任何人都不相干。與別人相干的話,我們就不要修行了,佛菩薩大慈大悲,那都幫助我們成佛。佛菩薩辦不到,一切的一切都要靠自己,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真正想修行,從斷惡修善下手,要讓自己心裡沒有一個惡念。看到別人作惡,把這個惡記在自己心裡頭,自己的心就變成惡,你受他感染,他的那個病傳染給你,這是真的,你必須作如是想。他那個善念,你記住,放在心上,那個善念傳給你,你得的不錯,你得的這個病是善,不是惡,惡就在三途,善就在三善道。你是個很容易被傳染的人,就說明什麼?你的免疫能力很差。免疫能力差的原因,就是沒有自信心,很容易受外面境界影響;凡是不受外境影響的人,這個人決定成功。現在修行比古時候難,難在哪裡?沒有修行的環境了。古人修行,一個小山坡,在裡頭建個小茅蓬、小精舍,真正能辦道,沒人干擾。現在不行,交通方便,資訊發達,深山都建築了公路,車可以開進去,還有很多名勝的地方都有纜車,歡迎觀光客來參觀旅遊,都變成熱鬧場所。以前是清淨場所,人跡罕至,現在都變成熱鬧場所,這一熱鬧清淨心沒有了,所以修學環境沒有了。讀書的環境也沒有了,書很多,印刷術比從前進步,想要的書太容易了,但是怎麼樣?沒有讀書的地方,沒有讀書的環境,這是個麻煩事。
我這個年齡生長在抗戰期間,抗戰期間的學校,小學學校沒有樓房,中學才有二層樓房,教室有樓上樓下。那還是什麼?在大都市,農村裡頭也沒有,空間大,活動的範圍大!我抗戰期間在貴州念書,學校在哪裡?學校在寺廟。寺廟出家人沒有了,大殿都改成教室,大雄寶殿改成禮堂,佛像統統搬在一個房間裡頭封存,貼上封條。我們小孩頑皮,把窗戶,窗戶紙糊的把它搞破看看裡面,裡面都是那些佛菩薩像,集中都在那裡頭外面貼封條。小尊的佛像伸手可以拿得出來的,就拿出來當作玩具。這一個寺廟有不少地,所以學生活動的場所很大,山上山下、小溪、樹林,過的是野外生活。現在學生享不到這種福了,香港的學校是一棟大樓,十幾二十層,學生坐電梯上教室上課,活動空間沒有了,屋頂做個操場,這是我們在香港看到的,跟大自然脫節了。我這個年齡還好,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過,那個過的是、享受的是人生的享受。佛教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一個真實合理的看法,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下面是比喻:
【譬善幻師。】
『幻師』,現在叫魔術師,變魔術的。
【現眾異相。】
變現種種。
【於彼相中。實無可得。】
假的不是真的,註解裡頭說,「幻師,譬喻也。《智度論》曰:西方有幻術人,一切皆能化現,宮殿城郭廊宇,結巾為兔,豎帶為蛇,種種變現等」。西方,中亞、西亞、東歐一帶,這都是古時候宗教盛行的地區,能夠變現這些魔術的人很多,他們的動作很快讓我們看不出破綻,好像是真的,其實全是假的。去年我在澳洲,還有這些人特別表演給我看,演得確實好。一個口袋裡,真的沒有東西,裡面、反面都給你看看,袋子一伸手,一提一隻鴨出來了。這鴨從哪來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活活潑潑的,你就不曉得他怎麼變出來的。但是他確實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曉得他藏在哪裡的,他怎麼放進去的。「故今借術者之幻化」,就是魔術師的變化,「以喻」,來比喻「大士之普門示現」,普門示現是無所不現,它什麼都能示現。《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三十二是舉例子,每個例裡頭無量無邊,說明這些大菩薩們都有這種神通道力,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示現什麼身。
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四十七歲的時候,曾經拜五台山,發這個心三步一拜,從普陀山拜到五台山,一天只能走幾里路,三年才拜到。這當中確實有時候晚上,在深山裡面,四周找不到人家,老和尚的精神、毅力,累了就休息,在路邊上就休息,那個路都是沒人走的。兩次生病,沒有辦法倒在地上,遇到一個乞丐,這個乞丐幫助他,討飯來餵他,替他找些草藥幫他治病,差不多半個月病好了,恢復他再拜。兩次生病都遇到這個叫花子,他問叫花子叫什麼名字,叫花子告訴他,他姓文,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問他住在哪裡?他說我就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你去問,人都知道我。他拜到五台山,這救命恩人,打聽五台山有個文吉知不知道?沒有一個人知道。
拜到寺廟,拜到文殊菩薩那個像的面前,問這些出家人,有個文吉知不知道?人家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恍然大悟。文殊菩薩變現的乞丐,照顧他前後一個月,這就是普門示現。我們相信虛雲老和尚這個事情不是騙人的,是真正他遭遇到的。所以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你是個善心、善念、善行,你念頭才動,佛菩薩都知道,他就照顧你,你遇到困難,他真幫助你;你要是自私自利,佛菩薩不管你。但是也有人幫助你,妖魔鬼怪,那個幫助你,到最後你吃大苦,你受大災難。他利用你,你們互相利用,那個麻煩就大!不像佛菩薩,佛菩薩不會幫助你作惡,他幫助你行善,幫助完了就不見了,再找他也找不到。
唐朝法照法師,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道場大聖竹林寺,這也是個特殊的感應。他本來是修禪的,好像他住在湖南一個寺廟裡頭,有一天早晨吃粥,那個時候的寺廟晚上大概都不吃飯的,中午午齋是主要的,早晨有粥。他用缽裝的粥,低頭往缽裡一看,缽裡頭現出五台山,看到文殊菩薩道場。他就發了個願,想去朝五台山,去見這個道場,見文殊菩薩。他去了,去到五台山,看到那些狀況、路,跟缽裡現的是一樣,所以他就很熟,果然找到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正在講經,他看到前頭有空位子,他就坐在前面聽一座經。聽完之後,請教文殊菩薩,現在時節已經進入末法,修行、度化眾生什麼法門最契機?文殊菩薩就告訴他,念佛法門。所以他就專修淨土,變成淨土宗的祖師。而且教給他念佛,文殊菩薩帶領他,他學會了,以後傳下來,叫五會念佛。
五會念佛現在失傳,民國初年有人編五會念佛的歌譜,我看過,但是這個決定不是文殊菩薩傳的。為什麼?它像唱歌一樣,它這五會念佛聽得很好聽,可以表演,可以接引大眾,修,不行。為什麼?心定不下來。修行一定要聽到能攝心,這個才管用;如果聽到很好聽,它這個不能攝心,那這決定不是真傳。他離開的時候,一路上還做記號,想以後再來,怕迷了路,做了幾次記號,回頭一看山上廟沒有了,道場沒有了。有緣讓你看見,這等於傳法,法傳給你之後,再回頭的時候道場不見了。法照這個故事,《高僧傳》上記得很清楚,法照好像是我們第四代,第四代還是第五代淨土宗祖師,所以這就是普門示現,第四代。這是修行人遇到的。
還有電影明星,就在香港遇到鬼的故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請他在攝影棚裡面講,好像錄了幾個光碟,全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他們晚上拍外景,過去那個時代,香港這些地區,大部分地區全是鄉下沒人住的。三十七年前我到這邊來,人很少,路非常差,從香港到這邊來開車一個半小時,沒有柏油路,都是碎石子路。我因為在香港住了四個月,拐拐角角都來看過,這邊靈隱寺在此地,我到靈隱寺這邊來參觀。他們晚上在這山外拍外景,拍完之後走下來也餓了,看到很熱鬧,像一個小鎮一樣,這裡面賣吃的,他們到裡面去買東西吃。然後回到家裡,到第二天早晨肚子痛,吐,吐的都是些泥巴、草,都是這些東西,怎麼搞的?怎麼回事情?回想昨天晚上到那裡吃的東西,怎麼會吐這玩意?再看有找錢的,口袋裡摸摸找的錢,這紙錢,才曉得碰到鬼了,再開車到那個地方墳地。夜晚去看碰到那裡叫市集,好多好多人家在那裡;第二天看墳場,一片都是墳墓,這遇到鬼了。這個事情不是一次兩次,常常有,所以他們真相信有鬼神。這些都可以合併在普門示現裡頭。這些演藝人員後來差不多都學佛,都入了佛門。他要不親自遇到的,你跟他講,他不相信,自己親身遇到的一點都不假!『現眾異相』。
下面說,『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相是幻相,真的是夢幻泡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現在在世間也是幻相,自己迷在這裡頭完全不知道。佛在經論裡頭苦口婆心告訴我們,我們聽不懂,真聽不懂,我們有很多的疑問,學佛學這麼多年不能解決。所以我們感謝科學家,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他們的報告,我們讀了之後,解決了很多問題,相信了不再懷疑。科學家肯定這人,古人有一種本能,這本能就是今天所謂的特異功能,他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現在科學發現的問題他們都知道。特別是佛經上記載的,阿賴耶的三細相,科學、哲學都認為這是宇宙的奧祕,現在才剛剛開始被揭穿。物質是什麼?這個搞清楚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物質是念頭變出來的。念頭是什麼?念頭怎麼發生的?科學家看到,突然出生,沒有理由,立刻就消失了,這是他看到的。他所看到的這個說法,跟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兩句話,完全相同,佛在楞嚴會上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時間是多長?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它這個生滅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秒鐘這麼長的時間,它已經生滅一千六百兆次。所以它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眼睛看不見,就在我們眼前,我們沒有聽見。在我們眼前是最大的聲音,像什麼?像星球爆炸一樣,我們聽不到,它太快了。
佛經上常講一念,一念是這個意思。我們對於一念的概念很模糊,到現在才搞清楚,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讓我們想起來,我們過去的電影是動畫構成的,一秒鐘二十四張幻燈片,讓它快速的轉動。在這個銀幕上,一秒鐘你看到二十四張的畫面這樣過去,你看到這個畫面好像有動作。如果單獨一張,二十四分之一秒在銀幕上給你放一下,你有沒有看到?有看到。看到什麼?有一道光一閃就沒有了,這個光裡頭什麼東西不知道,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的眼睛見不到,只看到一點光。現在告訴你,事實真相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麼會覺得?根本見不到,影像都不可得。我們這個眼睛很遲鈍,大概影像要看到的話,至少要半秒鐘,半秒的速度我們會看到影像有個概念,你看二十四分之一秒就看不到。早年的電影,慢速度是一秒鐘十八次,放映鏡頭開關十八次,快的二十四次。就是十八分之一秒,我們已經看不到,只看到一道光,光裡頭什麼內容不知道。所以一切事情的發生統統就在當下,沒離開我們,一點都不假!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都不靈光,看不到事實真相。
佛是怎麼看到的?禪定。心愈淨定愈深,這些微細的波動,你就發現、就看到了。今天科學技術沒有法子不讚歎,已經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科學技術能掌握到,這是三十年之前人不敢想像的,跟佛所說的愈來愈接近。雖然阿賴耶的三細相科學家發現,它的名詞叫物質、信息、能量,它用這個名詞。佛經上用的名詞跟它不一樣,物質稱為境界相,信息稱為轉相,能量稱為業相,名詞不一樣,是一樁事情,大乘教裡講的業相,就是今天科學講的能量。能量從哪裡來的?能量不生不滅,能量是自性來的,是自性本有的,它沒有生滅。信息,這心理現象,是從能量裡頭變現出來的。物質?物質又從心的念頭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實際上它這三個是一體的。這個被今天科學家似乎漸漸明白了,所以提出心物一源不能分,提出以心控物。
我們真能相信,真能以心控物,這個世界產生巨大的變化。為什麼?第一個對自己,一身的疾病自己可以治療,不需要用醫藥,不需要用打針,念頭正,病就沒有了。病從哪裡來的?病的根源貪瞋痴慢疑,這是所有病的根源。如果這五個字你都沒有,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你什麼病都不會生。你生了病,有病,你能把這五個字斷掉,你的病自然會好,不會惡化,你要信得過。所以山西小院就是那個信心產生的效果。那對於地球上的災難亦如是,只要自己認真去修德,隨順性德,這個地球就是極樂世界,就不會出問題。
如果有人問,地球只有這麼大,人口膨脹,地球上這些動植物供給我們食用的是很有限的,人口太多了怎麼辦?現在人想消滅一部分,那是造地獄業,那不是解決問題,那是給自己帶來毀滅。你要相信,人口多了,糧食會增多,不要用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反作用。用自己的德行,你種出來稻米長出來會加倍,人既然到這個世界來就不會餓死。要相信心能控物,地球上沒有開發的地方還是很多很多,人心好,沙漠變良田。為什麼?境隨心轉,這是真理,心好物質環境全轉變了。我們這十幾年的實驗有結果,這個成果,如果有機會會給聯合國介紹,讓這些科學家到我們農莊菜園裡面來看,不用農藥、不用化肥長出來東西,比他們長得還好,這是我們實驗成功了。你可以來看,你可以來研究、可以來調查。何必要用這些藥物來殺蟲,來殺害生命,愈殺愈多殺不盡,你的惡業愈造愈重,將來的果報全是地獄,錯了。
仁義禮智信、道德仁義禮決定有效,決定不害人,決定能解決一切問題,科學、哲學做不到的,善的念頭能做到。所以今天社會藐視宗教,宗教裡面的人,真正能夠相信神的智慧、神的大德大能,效法神就能解決問題。學習神,這叫神的保佑,這不是迷信,不是專靠他,我向他學習,學習他的智慧,學習他的德行。我們以身作則把它做到,我們用純淨純善的心,首先要幫助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有了效果,我們就幫助別人,別人會相信,為什麼?他看出我們的成績,這就是他起信的一個原因。他為什麼會相信?我擺在這個地方,你來看、你來品嘗。現在有不少地方,用這個方法都做成功了,說明這個方法是普世的方法,不是適於某個地區、某種地理環境,不是的,到處都可以用。完全用意念改變環境,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這下面的經文,「於彼相中,實無可得。(見《唐譯》),因實知是幻,故於幻不迷」,這個不迷很重要。「如《寶積經》中,學幻天子說偈讚佛曰: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他自己不迷,他自己曉得。「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他為什麼不迷?他曉得自己是假的、變現的,佛觀世間亦然。也正如《圓覺經》上所說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個世界是幻化的,是自性幻化的,所有一切現象是剎那生滅的,所以經上常講「無常」,它不是永恆的。所有一切現象,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統統都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頻率之中出現的,離開這個頻率沒有一法可得。誰知道?大乘教上常講,八地以上都知道。證得八地以上的人很多,那不是假的,你證得你就見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菩薩包括佛總共五十二個位次,好像五十二層大樓,最上面的五層他們都知道,這八地以上。你見到,他也見到,不是一個人見到,八地以上許多人,太多太多了,這統統見到。他們是用定功,不是用科學,沒有任何儀器。
這就是說,這些科學儀器需不需要?不需要。自己的能量超過這些機器,這些機器不能比,機器都有副作用,自性清淨心沒有副作用。如果科學是好的,我相信佛菩薩早就向這條路發展;他知道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這些東西解決不了問題。解決這一部分的,帶來後遺症很多,帶來一大堆你無法解決,今天科學就遇到困難。但是今天量子力學發現可能會給科學改變它的方向,不再以物理為中心,物理走到盡頭了,要回過頭來找心理。心能控制物,心能改變物質現象。心能控制物質,問題真解決了,我讓稻米加倍生產,我讓糧食能量增長。如果心真能夠控制物質,這辦得到,不是辦不到的。還是一句老話不能懷疑,有絲毫懷疑這個力量就被破壞了。
所以真正的問題,確實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意念。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這是性德,與自性完全相應。反過來違背性德,帶來的是災難、是禍害,於自、於人、於我們居住的地球都一樣。這個五毒反面,在我們中國老祖宗說的,那就是五常,五常第一個是仁,仁者愛人,推己及人,決定不會害人。仁人決定沒有傲慢,傲慢是瞋恚,瞋恚是殺害一切眾生。所以仁在五戒裡頭就是不殺生,離瞋恚;義是不盜,不偷盜,不貪。禮是節度;不淫,淫廣義的說,淫是氾濫、是過分、過度;禮是有節度的,這到此為止,不能超越這個界限。我們人的生活很簡單,衣食住行需求不多,只要能守住不要有貪心,不要有傲慢,不要有愚痴,這人很幸福、很快樂。極樂世界是人造的,地獄、餓鬼也是人造的,就看你怎麼造。智者不迷,信就不妄語,所以仁義禮智信是性德,五戒是性德。貪瞋痴慢疑反過來是性德,違背性德就是災難,隨順性德就是菩提,問題是你怎麼個教法。
教學廣義來講,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有這個使命。中國古人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個話說得很深,跟佛法完全相同。我們自己做好了就是教學,做個好樣子,人家看到時候就會影響人,所以每個人都要做。領導人帶頭,各級領導人都曉得帶頭,這個世界就是天堂,這個世界就是極樂。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這叫佛弟子,幫助佛教化眾生。我們不幫助佛教化眾生,就到不了極樂世界;宗教徒不能幫助神教化眾生,他也去不了天堂。宗教徒都能明白這個道理,把神聖的教誨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自己多麼幸福、美滿、快樂,你只表演這個快樂,人家就會向你學習。一生沒有煩惱、沒有憂慮,快快樂樂,展現出來給人看,能度自己,也能度別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2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二十二頁第六行,從當中看起:
「如《寶積經》中,學幻天子說偈讚佛曰: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變魔術的魔術師,他變出來的把戲他知道,外面看的人不知道,誤以為是真的,他自己知道完全是假的,所以他不迷。佛,佛眼觀世間,跟這些幻師很相似。佛明心見性,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依正莊嚴全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怎麼變現的,佛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完全不迷。在這個境界裡面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沒有一樣不明瞭。在這個境界裡面得大自在,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自然流露,因為這是性德的核心。慈悲就是愛,是真愛,這個裡頭沒有夾雜著情執,所以稱為慈悲。世間人稱為愛,這個裡頭有情執,所以那個愛是假的,它會變。諸佛菩薩的慈悲永恆不變,看到眾生迷惑顛倒造業受報,業有染淨、有善惡,染業、惡業是在六道三途,苦不堪言,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自自然然跟他們起感應道交,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他能現身,能現無量無邊身,或是同時同處,或是同時異處,或是異時異處,他都能,沒有他不能的。他的活動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沒有限制的,確確實實是中國古人所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那是他活動的空間。
正如《圓覺經》所說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幻是什麼?整個宇宙所有的現象,包括諸佛的報土,也不是真的。六道輪迴是從執著變現出來的,放下執著,六道就不見了。十法界是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放下起心動念,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的,習氣斷盡,實報土就不見了。剩下來的常寂光淨土,也叫自性,也叫涅槃,也叫諸法實相,名詞很多,都說的一樁事情,這個境界是真的。為什麼?永恆不變,是真,是常。雖然什麼現象都沒有,能生一切現象,能現一切現象。雖現現象,現象是假的,就跟此地一樣,現象是如幻如夢,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夢中有境界;你說它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遍法界虛空界,所有這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都是了不可得,它是無常的,剎那剎那在變。這個剎那,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菩薩講得很清楚,假的,不是真的。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真正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概念當中沒有辦法掌握它,它的速度太快,我們念頭還沒動,它已經不見了。在你面前現相,起心嗎?還沒有起心,它就沒有了,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能夠看到的、能夠聽的、能夠接觸到的,就是這樣快速度的相似相續相,這一定要懂得。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畫面是相似相續相,因為它沒有兩個相完全相同。
整個宇宙是這樣的,佛國土如是,眾生國土亦如是。不一樣的,佛國土裡的人,他覺悟,他了解真相;眾生國土,他迷惑,他不了解。不了解,他就看錯、想錯了,這就叫造業,業就會招來果報。果報裡面,正報有報身、有應身、有化身,依報裡面有淨土、有穢土,千差萬別。這是什麼?這是我們染淨善惡有淺深、大小、廣狹不同,所以果報無量無邊。《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就是說這個現象。他一念接著一念,這個念不停,全是妄念;明心見性之後這就停止,念停止了。所以一切現象它就不是無常的,無常是波動狀況產生的,它不是的,它是從自性裡流出的,它沒有無常的現象,所以它現的是真是常,是不生不滅。雖是不生不滅,它也不是真的,為什麼?它只是無始無明習氣現的境界。習氣斷了,這境界就沒有了,這樣他才能回歸常寂光,回歸自性。從自性迷,你看轉一大圈,到最後又回歸自性。這個循環回歸之後,還會不會再迷?這是個大問題,楞嚴會上富樓那問了這個問題。世尊回答他,告訴他回歸自性之後再不會迷了。佛用了一個比喻,譬如黃金在金礦裡頭,知道這個礦石裡頭有黃金,把它冶煉出純金,把它這些渣滓統統淘汰掉,純金提煉出來之後,這個純金不會變成礦石。佛用這個比喻,這個比喻我們能體會,經過冶煉的純金不可能變成礦石。這是宇宙的真相、萬法的真相,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清楚明瞭之後,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
我們現在有沒有搞清楚、搞明白?沒有。為什麼?我們對這個相,假相,還是執著,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分別執著,這什麼原因?我們迷得太久了,時間太長了,習氣斷不了。怎麼辦?只有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自己真明白了,肯定佛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首先要肯定它,堅固的信心,不再疑惑。再加上,像每天做早晚課,至少兩次提醒;我們再讀經,再互相研究經論,這一天提醒的次數就更多,愈多愈好。什麼時候真看破?章嘉大師的標準,放下是真看破,沒有放下沒有真看破。我們的看破放下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有淺有深,沒有徹底放下。徹底放下的人不一樣,心地清淨平等,智慧現前,這是真放下的人。世出世間一切法,像惠能一樣無師自通,這就是放下的人。性德、本能出現了,這個是一切眾生每個人都有的,絕不是哪一個人獨有的。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平等的。你肯作佛,放下就是肯作佛。放下妄想執著,首先從執著放起,執著放下就是正覺,阿羅漢;放下塵沙煩惱,這就是菩薩,比阿羅漢高;放下起心動念,恭喜你,你成佛了,你離開十法界,你的實報土現前,別人看不到,你看到。身體還在,身體在叫有餘依涅槃,因為你還留個身體在。這個身體想留就留,不想留就不留,不想留,沒有留了,那就是無餘依涅槃。涅槃境界真正證得,這個假相,留在世間幫助眾生的,不留在世間也幫助眾生的。怎麼說?有很多人看到你般涅槃,他覺悟了,他沒有看到,他不會覺悟。所以也有很多人因為般涅槃而得度,各人機緣不相同。
「故於幻相,無著無得」。整個宇宙裡頭,包括身體,沒有得失的這個念頭,這才契入境界。「文中盛讚大士之權實二德。皆能示現是權德,實無可得是實德。」於這個境界是什麼?什麼也沒有,無量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性本有的,不是你成佛證得的,不是的,本有的。《楞嚴經》上有兩句話,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統統是自性本有的,只是過去有障礙不能現前,現在障礙沒有了,全放下了,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叫本有家珍。你回到家裡,樣樣現成,這是學習達到究竟圓滿。下面的經文: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像前面所讚歎的一樣。『此諸菩薩』,是現在大會裡頭這些出家菩薩、在家菩薩,他們跟前面所讚歎的完全相同,有權德皆能示現,有實德實無所得,他們知道實無所得,所以他心清淨,他得到沒有歡喜,他失掉不會難過。為什麼?得失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個錯誤的概念。我們看《百法明門論》,這是相宗入門的一本書,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頭第一個就是得。你得到什麼?誰得到?沒有人,我都不存在,誰得到?所以得這個念頭與心法不相應,心法裡頭沒有;與心所法裡頭,這是心所法裡頭的不相應行法。它與心所不相應,它與色法也不相應,所以單獨給它立個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用我們現在人的話來說,這只是一個抽象概念,時間也在這裡頭,空間也在這裡面,都屬於不相應行法,沒有事實真相,是一個抽象概念造成的,找不到它的實體。這些大菩薩,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再看下面一段,這是第二段「超情離見」。這裡面有七段,第一段,「通達性相」。你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德能就現前,自然通達。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法性』是理,理體你完全明白。『眾生相』是事相,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的現相,一切法的作用,你全明白。「法性,又名實相、真如、法界、涅槃、實際」,那個「等」字,下面還有幾十個名稱,佛說這樁事情說了幾十個名詞。為什麼這樣說?這是說法的善巧方便,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名相就是名詞術語,不要執著,不要被這個騙了,這也是假設的,是為了教學方便假設的,可不是真的,你要執著有這個東西,錯了。所以不可以執著,要懂得它的意思,不能執著。
底下解釋,「性者,體也。一切法之自體,名為法性」,法就是一切法,性就是體,就是它的自體。「如《起信論義記》曰」,《起信論》的解釋,「法性者,明此真體普遍義。通與一切法為性」。這個體是普遍的,一切法都是依這個體而生而現的,沒有這個體,一切法不能夠出生。我常常用電視做比喻,法性是電視哪一部分?就是電視的螢光幕、屏幕,這個是法性;眾生相就是它顯示出來的畫面。畫面很多,如果沒有這個屏幕就顯不出來,一定要靠屏幕。畫面再多,每一個細畫面都不能離開屏幕,所以屏幕是所有畫面共同的載體,這個載體叫法性,裡面所有的現象就叫做法相。所以看電視要會看,會開悟。會看,這是大乘,這是不可思議,佛菩薩的境界。所以你在這裡看,哪是動的、哪是不動的,不動的是體,動的是相。屏幕永遠不動,但是裡面的畫面剎那剎那在動,它這個動,波動的頻率比電影快。電影,老式的電影,那個動畫的是一秒鐘二十四張,動作慢,所以我們仔細看,它還有振動的,好像地震一樣,有點小小的振動。電視你看不到,就是電視的頻率比那個高,高很多倍,所以電視看起來比電影要逼真。但是現在的電影不用幻燈片、不用動畫,它比動畫快,現在用晶片。晶片的速度高,我們看這個現象看不出它的動,那個波動振動的看不到,但是道理是一個。
真正的,就是我們現前所有一切境界,每一種現象,無論是心理現象,就是起心動念,物質現象、自然現象,全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個頻率之下產生的。念頭不動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可以說遍法界虛空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叫一切法,全是從念頭生的。這個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我們常常念這一句,常常提醒我們,用它來做觀照,整個宇宙就是這個現象。現象怎麼來的?業力變現出來。一真法界是自性變現出來,那個不一樣,那裡頭沒有苦,沒有苦所以叫它做樂,這一點要知道,苦樂二邊都沒有了,這叫真樂。極樂世界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想像的,很快樂,歡天喜地,不是這個樣子的,那還是煩惱。所以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全是假的,統統是造業。最後那個欲就是財色名食睡,五欲,六道眾生就生活在這個裡頭,在這個裡頭生貪瞋痴慢疑,全都搞錯了,不知道這個東西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得到,有什麼好喜歡的?失去,也不必難過,一場空,不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恢復,什麼是最好的?清淨心是最好的,清淨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最好的,無比殊勝。為什麼?真心,真心顯露,妄念沒有了,妄心就是妄念。
這個地方教我們認識萬事萬物的體相作用,就是認識它的真相。一切法的自體叫法性,我們個人的自體叫自性,自性跟法性是一個性。「如《起信論義記》曰:法性者,明此真體普遍義。通與一切法為性」。這句很重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我什麼關係?一體。我常常稱這個叫大乘倫理,講到極處了。倫理是講關係,我們跟佛的關係是一體,跟菩薩的關係是一體,跟一切眾生的關係是一體,跟妖魔鬼怪的關係也是一體,跟蚊蟲螞蟻的關係也是一體,跟山河大地是一體,跟花草樹木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什麼是我?全體是我。這是真的,佛與法身菩薩肯定的,他們不會在這個地方分別你我他,他不會分別,真是一體。一體裡面衝突沒有了,一體是和諧的,一體是親愛的,一體裡頭沒有佔有、沒有對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統統沒有,它一體。知道一體,煩惱就沒有了。異體起於迷失真相,所有的麻煩都是從自私自利起來的。佛說明這些真相,目的何在?教你放下錯誤的想法看法,沒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個妄想,你有這個妄想,你在那裡製造六道輪迴、製造三惡道,自己製造自己去感受。佛菩薩看到的是一場空,你的因是假的,果也是假的。這樁事情只有佛法講得清楚、講得明白。
「又《唯識述記》曰」,《唯識述記》,窺基大師的作品,這裡面說,「性者,體也。一切法體,故名法性。」又《大乘義章》第一卷:「法之體性,故云法性」。「故知法性乃萬法之體,在染在淨,在有情數,在無情數,其性無有改變,故名法性。」我們在電視屏幕上就看到非常清楚,能為一切現象做體,屏幕!這個裡頭表演的有善人有惡人、有好事有壞事,這就是造六道輪迴因果的現象,都離不開這個體。體與這些業因果報絲毫不相干,它沒有染著。它雖然能現染淨,它本身沒有染淨;它能現善惡,它本身沒有善惡;它能現苦樂,它本身沒有苦樂。這是什麼?這是自體,自體就是真心。真心沒有,我全是妄心。佛教給我們遠離虛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這妄境有沒有?還有,沒關係了,為什麼?你搞清楚它是妄的。像變把戲的人,把戲照變,知道它是假的,不會把它當真,就什麼事都沒有,你就可以用這個東西教化眾生,變成什麼?變成教化眾生的工具。你在這裡頭表演,就跟玩魔術一樣,決定不會迷在其中,所以這種善巧方便有用處的。
「又法性即是真如,亦即實相。」念老這個集註,不同的經論、祖師大德不同的註疏,都把它抄在一起,我們看到這篇就看到好多種。這個說法是真的不是假的,經論如是說,祖師大德所引用亦如是說。《嘉祥法華經疏》第五卷:「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他們證得的道果就是見法性。法性見多少,他的地位不一樣。阿羅漢見少分,好像晚上的月亮,初三、初四,這個是阿羅漢;到初八、初九是菩薩;滿月是佛。月亮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所見有圓有缺,圓缺代表功夫的淺深。這個功夫是什麼?是禪定。禪定從哪裡來的?禪定從放下來的。放不下就得不到禪定,你心裡有牽掛、有憂慮,你就定不下來。所以放下是修行的總綱,無論什麼行法,全部都是教你放下的,放下就開悟、就證果。「又《止觀一》曰」,《止觀》第一卷,「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實相的意思有淺有深,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空無所有。
「華嚴宗謂真如有不變與隨緣二義」,真如就是法性,法性永遠不變,但是法性可以隨緣。「以隨緣義,變造一切諸法,故稱真如為法性」,真如是隨緣。「又以不變故,雖隨緣變造染淨、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而真如不改不變。例如水變為波,而不變失水之性」。樣子不一樣,水是平的,波浪是有動,有高低,但是沒有失水的性。水的性是濕性,浪也是濕的,水平下來也是濕的。「法性真如,純善無染」。這講自己真性,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跟佛菩薩一樣,純善不染。「唯以緣有染淨」,外面的緣,有染緣有淨緣、有善緣有惡緣,受了它的影響,「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這一再也提醒我們,我們沒有本事,我們對於緣就要慎重選擇,要小心謹慎,染上了惡緣,麻煩就大了。善緣最好也不要染,為什麼?善緣,六道的三善道;惡緣,六道裡頭的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染上了小乘,頂多是阿羅漢;染上了大乘,也不過是三賢菩薩,路是沒走錯,這條路很長,這條路很難走。
我們一生,這憑心而論,只有淨土這一門我們能成就,我們有把握成就。但是你有很多放不下的,那就是麻煩,這個東西會障礙你往生的緣分,非常非常不值得。染上這些不良的習氣,縱然是善法,讓你感到很短暫的一時享受,後患無窮。你得到這些名聞利養,你在這個世間能活幾年?你就活上一百年,跟整個宇宙來說太短暫了。何況你享受不到一百年,死了以後三途去了。你要把這個事情看清楚,這個帳算清楚,你自然把這些妄念就斷掉了。違背德行的,人決定不能做。德目要記清楚,嫌太多,中國傳統你只記十二個字,起心動念要跟這十二個字相應,一個都不能丟,「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個把祖宗留下來的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統統概括了,就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自性的德目,什麼是自性?這就是自性。都能夠遵守,不違背自性,在世間你是聖人、是賢人;違背這十二個字,聖賢君子你沒有分,那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小人,這真的不是假的。
出世法裡頭的德目,淨業三福。特別注意第一福,第一條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做到了,這兩條根紮上了;第三句「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末後一句,「修十善業」。所以這一條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要真做到。這個做到了,再落實三皈、五戒、沙彌律儀,行了,佛的根紮穩了,有這個條件才能學佛,才能成佛。淨宗是個易行門,不要看得太容易,不要存僥倖的心,我幹一點壞事沒有關係,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萬一你帶不去,去不了怎麼辦?所以學淨土要努力修善,不要僥倖。修善不貪圖善果,不貪圖現前的果報,來生人天福報,不貪圖這個,把所有一切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我就為這個,其他的什麼也不為,這就對了。
印光大師是我們的老師。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老師一再告訴我,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給你介紹一個老師。我問他是哪一位?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每天讀《文鈔》,每天接受老人的訓誨,依教奉行,做印光法師的私淑弟子,決定能成就。老師的話是真的,他給我講這個話的時候,那個時候他七十多歲,我跟他那一年,他七十一歲,我跟他十年。老師的話真實慈悲,希望我們成就,自己感覺到不行,找一個高人介紹給你,你跟他學。這個例子我們知道的很多,歷史上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用這個方法,不是跟現在人學,跟古人學。所以
今天誘惑最厲害的,財的誘惑,色的誘惑,名的誘惑,利的誘惑。如何能在高名厚利美色之下能不動心,能想到求生淨土重要?這些東西都是要我到三惡道去的,境界能提起這個觀念,你就不會迷失了。那些是教你到三惡道去的,佛菩薩、祖師是教你到極樂世界去的,擺在你面前,你自己選擇,誰都不能干涉你。今天講民主、自由、開放,誰要干涉你,干涉人權,這個罪名可大了。所以
「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這說明兩種智慧是修行的根本。第一個,「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這個智慧是什麼?知道本體,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如理智。第二個,「如量智」,如量智是知道現象,「能照眾生殊相」,殊是多的意思,「迷悟凡聖各異」,都不一樣,這個叫「達眾生相」。得有兩種智慧,我們不會迷失,第一個,曉得一切法空,這個深;第二個,知一切法雖然有,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你能有這個智慧,你就不會被這些現象誘惑,你在一切境界當中可以做得了主宰。這兩種智慧失掉,肯定隨波逐流,你就被淘汰掉了。「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也就是後得智。一個是知理,一個是知事,根本智知理,差別智知事。根本智是認識性,差別智是認識現象,得要具有這兩種智慧。
下面,「供佛度生」,這是行人的修行事業。
【供養諸佛。】
「供養有二」,第一個是「財供養,供養香花飲食等財物」。第二個,「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普賢菩薩不說布施,他說供養,為什麼?普賢菩薩認識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不敢說布施,全是供養。這是什麼?把自性的性德,恭敬心是性德,不是學來的,自性裡頭自然有。見性的人性德完全就露出來,所以他對一切眾生是供養,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不敢輕慢。供養的是香花飲食等財物,這財供養,也就是對方所需要的。這個供養有福,幫助他修道,叫財供養。第二,法供養。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佛教導我們的,菩薩教我們的,祖師大德教我們的,善友教我們的,我們都要能夠如說修行。如說修行就是利益眾生,為什麼?你真正修行,別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都會受感動,這就是利益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個裡頭又分為三種。第一種,「利供養」,財物,這是屬於利供養。第二種,「敬供養,讚歎恭敬」,就是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就這三條。孝順心、恭敬心,孝敬是從這個地方培養出來的,孝敬是性德,只有面對諸佛,我們這個孝敬心能生得起來。面對諸佛,孝敬心還生不出來,那就業障太重了。
現在的人問題確實是多,問題從哪裡來的?這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學疏忽了,不能怪任何人,疏忽了兩百年。中國人常講三十年是一世,二百年有七、八代了,所以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福薄,沒有生在盛世,生在亂世。亂世,很幸運遇到祖宗的法、遇到三寶的法,這非常幸運。可是我們孝敬不足,所以得的利益不多、不踏實,這是真的。聖學、佛學,修學第一個條件就是孝敬。修行當中,年年月月功夫提升,就是孝敬提升。如果孝敬的心沒有提升,自己就要有高度警覺,我沒有進步。為什麼?功夫提升,你的性德往外頭流,愈流愈多。你說我知道東西多,我學的東西很多,但是孝敬沒有進步,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我非常感謝章嘉大師,不是他老人家教給我的,我不知道。
怎麼樣測驗自己?就是測驗你有沒有做到。你看你學佛,你學中國傳統文化、祖宗之法,頭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個沒做到,別的都有進步,這你的進步是假的,你的進步沒有根、沒有本。為什麼我們強調要學三個根,三個根沒學。現在懂得了,補習,惡補,要把它補出來,我們往生就有可靠,就靠得住。憑什麼往生?憑孝敬彌陀,孝敬諸佛如來,要憑這個。我天天念他,沒有孝敬的心,那就像小朋友唱歌一樣,有口無心,喊破喉嚨也枉然。念念都把孝敬念出來,這個經上佛說「當孝於佛」,應當要孝敬佛,應當要孝順父母,跟我們講真話。然後用孝敬之心對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你就提升到修普賢法。修普賢法的人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他是生實報莊嚴土,他是上輩上生,不在人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這兩種智慧都重要,知道一切法空,也知道一切事有,空有不二,兩面都能照顧到。對空、對有,對空是不執著,心地乾淨,一塵不染;對事,禮節樣樣都做到,沒有欠缺,這做做得圓滿。兩種智慧都具足,這就能教化眾生。所以敬供養。
第三個,「行供養」,行是修行,「受持修行妙法」,受是接受,行是真幹。我們這個法門真妙,真信、真願、真念阿彌陀佛,決定不能搞假的,要搞真的。我說過很多次,真到什麼程度?真到眼睛看一切眾生全是阿彌陀佛。不是我把他當作阿彌陀佛,我們有這個心,是個妄念,把功夫全破壞了;真正是阿彌陀佛,一點都不假。只要這個人曾經聽過一句阿彌陀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見到阿彌陀佛的像,一生只見一次,行,他阿賴耶識裡頭有阿彌陀佛的種子,來生後世遇緣成熟,他將來必定生極樂世界,必定成佛,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我跟他一樣,他跟我一樣,我也是這個目標,也是這個信心,我要不誠不敬,往生沒把握。對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你決定得生淨土,你決定成佛,成佛,你一定像阿彌陀佛。如果是欺騙眾生,那可不得了,你欺騙諸佛如來。不要以為這是小事,不是小事,這是大事。眾生本來是佛,欺騙眾生就是欺騙諸佛,藐視眾生就是藐視諸佛。受持修行妙法,一切法沒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妙,妙極了!
「《甄解》曰:能遊無量佛土,興供養雲,故云供養諸佛。」極樂世界菩薩他有這個能力,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有這個能力。一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本事,能現無量無邊身,應化身,到一切諸佛剎土供佛聞法。供佛是修福,聞法是求智慧,福慧雙修。還有個附帶的,這個佛剎裡頭與自己有緣的眾生,你就順便去度他們,就下面這一句:
【開導群生。】
你勸他什麼?肯定勸他念佛求生淨土。我到極樂世界了,這法門無比殊勝,你們都來。你去接引眾生,接引一個到極樂世界,你就是成就一尊佛。成就一尊佛的功德可大了,大慈菩薩說得好,成就一個人往生,比自己往生的功德還大;成就兩個,超過自己了;成就十個八個,那是大福德;能夠成就幾十個,你是真正的菩薩。一定要用正法,不能搞鬼神,不能用邪門、旁門左道,那是假的,那是騙人的。正法就是經教、祖師的教誨,大家在一起學習,依教奉行,每天真幹,這是正法住世。
『開導群生』。如《維摩經》上說的,「雖知諸佛國及眾生空」,這理上講,你有根本智,通諸法性。極樂世界也不例外,它是法性變現的。法性沒有現象,法性了不可得。法相是法性變現的,可以受用,不可以佔有,不可以控制。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但要懂,現在要學。我們有這個身體,身體要好好的愛護它,不要糟蹋它。但是要知道,身體是假的,身體不是我,我得借假修真,沒有假的不能表法,借假修真,好好利用它。但是也不要過分,過分愛惜身體,錯了,你在這個假相裡頭起了貪心。住世長短,完全把它拋開,別去想這個。住世完全是跟眾生的緣分、跟三寶的緣分,有緣自然長住,沒有緣自然離開,對這個事情沒有絲毫留戀。念念不要忘掉極樂世界,不要忘了阿彌陀佛,這個重要。到達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一切圓滿,究竟圓滿。所以,雖然知道佛國土眾生空,「常修淨土,教化眾生」,這是我們本分的事業,應該做的。其餘的,有緣就做,沒有緣不攀緣。這叫開導眾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事情多,無量無邊,所以要分無量無邊身,眾生有感,這就有應。
底下這一段,「無住生心」。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完全是性德起用。《唯識論》第十卷說,「神力難思,故能化現」。你的化身能夠示現,這在六種神通裡頭叫神足通。這個神足的能力太大,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十方無量無邊無數的諸佛剎土,你能夠化現無量無邊身,每一個佛國土都到,沒有一個地方缺席的,上求下化你全都做了。我們眼前這個世界多災多難,有沒有諸佛菩薩化身?有,很多,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這些人不暴露身分,暴露身分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這些佛菩薩在這裡幫助,我們沒法子避免災難。他們幫助我們,災難減輕了,災難推遲了,幫助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修行證果。這要知道,要勇猛精進,不要以為沒有災難,沒事了,可以放逸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更勇猛、更精進學習經教,目的斷疑生信。如果真正相信,沒有懷疑,經教可以不必了,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成就不可思議。這個例證太多,我們還能不信嗎?決定不能懷疑。
「諸大士為度眾生,化作種種身形。行動之速,似閃電光」,這是講快速,閃電光都沒有辦法比喻。「菩薩能於一念之頃,普至十方國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亦無優劣親疏、物我彼此之分」,心地乾淨,一塵不染,沒有分彼此,沒有分你我他。能於一念之頃,這個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叫一念,這一念頃他就能普至十方國土。現在我們讀這個經文,概念很清楚,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在極樂世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所以一念遍至。
賢首國師《還源觀》上告訴我們三種周遍,無論是正報是依報,都具足這三種周遍。第一個,「周遍法界」,這就是一念周遍法界。這一念就是一次的波動,這個波動的速度,沒有東西能趕上。今天我們這個世間人知道速度最快的是光、是電磁波,電磁波的速度跟光差不多,一秒鐘三十萬公里,要達到宇宙的邊緣,要幾百萬的光年還沒達到。可是我們自性,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所有現象全是自性波動的現象,所以一切現象波動的速度跟性德完全相同,我們起個念頭,遍法界虛空界全都達到了;換句話說,諸佛菩薩都收到了。我們身體狀況,身體的細胞,細胞的頻率也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都是在這個頻率,它也是才動就周遍法界。諸佛菩薩了解我們身體狀況,我們有心,真誠心求佛菩薩加持,管用。你不相信就不管用。你要完全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我們有什麼毛病,他就會給你調整。他要調整的時候,我們自己完全沒有知覺、沒有感覺,病痛沒有了。
佛菩薩幫助哪個人?你自己有業障,一定要受這個罪,果報;自己有業障,現在我把我的身放棄,全心全力為正法服務,為諸佛菩薩服務,為苦難眾生服務,你的身體佛菩薩照顧你。你有業障,他也會把你治好,為什麼?他需要你服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諸佛菩薩也不例外。這屬於性德,叫法爾如是,不必去問什麼理由,感應。他能普至十方國土,你看上供佛聞法,下度眾生,平等普照。供佛度生跟幫助苦難眾生的心是平等心、是真心,絲毫沒有妄念。亦無優劣親疏,這些都是妄念,物我彼此也是妄念,極樂世界菩薩統統沒有;換句話說,他們的清淨平等覺恢復了。
「《會疏》曰:電光有四義」,這就是表法的。第一個,「速疾」,速度很快,再快也比不上《還源觀》上講的周遍法界。第二個,「破闇」,破暗就是破迷,你覺悟,你不迷了。第三,「不住」,這個光一剎那閃過就沒有了,也就是波動的現象,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了,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這叫不住。住,那就是定,定就不動,動就沒有定。修定的原理我們就明白了。修定的方法很多,無量無邊,大乘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修定的方法。修定的道理只有一個,把一切念頭放下,就這麼一個道理。所以放下就不動了,動就沒有放下。定的功夫有淺深不同,先放下大風大浪,還有小風小浪,也不錯了。波動愈小,你的心愈清楚;波動愈大,你的念頭雜亂,迷惑。中國人的教學,為什麼只教你學一種?不許你搞亂、搞雜了,亂心、雜心學不到東西,一定是定心、清淨心,你才能學到東西。特別是聖賢的學問,要恭敬,要慎重,決定不能馬虎,十分恭敬,你才能有所得。第四,「無分別」,分別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只要有分別執著,你就不能得定,修什麼都不行。
「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無有出入前後相」,確確實實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真正得大自在,「如電速疾」,就是他的速度非常之快。「菩薩能照諸佛會」,一切諸佛講經說法的大會,菩薩都看見、都聽見,都有能力參與,想去就去,一絲毫障礙都沒有,而且可以同時分身,一切諸佛剎土都能夠現身。所以在此地一個善知識都不容易找到,到極樂世界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如來做你的善知識,你在一念當中全得到了。試問,我們學什麼?最聰明的人,上上根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立刻取淨土。記住,佛常常在經上叮嚀囑咐的一句話,「要從真實心中作」。搞假的、兒戲的、開玩笑的,這個不成功,欺騙別人可以,欺騙自己可以,欺騙不了諸佛如來。能照諸佛會,「能破眾生闇,如電破闇」。閃電一亮的時候,能夠照見大地,這是比喻菩薩的智慧像電光一樣,快速的照見萬物。
「無所從來,去無定跡」,菩薩的應化沒有痕跡,不知道從哪裡來,走了之後,也不曉得到哪裡去了。這種能力,小乘三果聖人就可以做到,三果有神足通,他能變化,當然變化的能力比不上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他能到一切諸佛剎土。三果跟阿羅漢,他能到達的,最大的是大千世界,就是娑婆世界,沒有辦法到第二個佛國土。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在釋迦牟尼佛教區之內沒問題,他行,超越就不行了,他這個通的能力不夠。四果阿羅漢,就是說他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出不了十法界?起心動念沒放下。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這個波動現象,沒有能把它止住,它還在動,這種情形就出不了十法界。這個波動現象斷掉,就超越十法界,妄心沒有了。這是妄心,波動是妄心,用真心。用真心就是法身菩薩,用真心的人住實報莊嚴土,也叫一真法界,那個能量可大了。
轉識成智,我們雖然做不到,要幹,轉一點總比不轉好。怎麼個幹法,這就叫修行。怎麼修?在一切境界當中練習不執著。一個人不執著了,就能夠恆順眾生,這是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是分別。也就是說,在眼前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不分別、不執著。可是你要知道,不分別不執著,這人不就是個糊塗人嗎?這是沒智慧,這哪能成佛?這裡頭妙就妙在此地,他什麼都清楚,什麼都明白,不分別不執著。這就高了,他不糊塗,眼看得清清楚楚,不分別不執著,耳聽得清清楚楚,也不分別不執著,一句佛號念到底。為什麼不分別不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眾生沒有大利大害,別理它。如果有大利大害,那要說,這是什麼?憐憫眾生,不是為自己。換句話說,絕對沒有為自己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絕對不為這個動心,這是真修行人!為什麼?沒有自己。於眾生有大利大害,這個說,這是度眾生,這是幫助眾生消災免難,這個要知道,這是菩薩慈悲。這個裡頭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必須得搞清楚、搞明白。學佛不是學個迷惑顛倒,什麼都不知道,不是的,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比世間一般人高明太多,他不是真糊塗,他是真智慧。
「如電光照物,無彼此先後分別。」底下括弧裡頭說,「上云菩薩一念,普至十方。故其神速超過光速無量億倍。」這個括弧是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3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二十六頁,從第一行看起: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這兩句說得很輕鬆,做起來很難。『魔見』,這對面是佛見,佛知佛見的反面是「魔見」。『裂』是破,也就是放下的意思。「魔者,《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這個壞是連貫下去的,它壞道法、它壞功德、它壞善本,這都叫魔。魔者折磨,讓我們對於功德、善本不能成就,道法當然更不能成就,它來障礙。魔在哪裡?魔不在外面,魔在內。內沒有魔,外面敵人對你無可奈何,必須裡頭要有魔。大小乘教,佛給我們講四種魔。第一個是五陰魔,是我們的身心,色是指色身,受想行識是指我們的心,這是魔。身要得物質享受,心要得精神享受,貪圖這些,對於道業、功德、善法成了嚴重障礙,所以它是魔。第二種,煩惱是魔。根本的煩惱,身見這五種見惑,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思惑,這個東西不斷。五見惑就是末那識的我見。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頭一個是我見,我見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統統在身業裡頭,就是我見裡頭。另外的,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恚,我痴是愚痴,你看貪瞋痴。跟著我見、我執同時發生的,換句話說,只要有我,你就沒有辦法離開這些煩惱。這些煩惱習氣非常深重,無始劫來我們就迷在裡頭,生生世世迷而不覺,養成習慣了。現在想求佛道,佛道跟這個恰恰相反,我們如何能把這樁事情扭轉過來,這是大學問,這真功夫。
人往往貪圖眼前的小利,所以一生沒成就。這樁事,古今中外你細心去觀察,觀察那些失敗的人,什麼原因失敗的?就是太小了,小名小利抓得很緊,他怎麼能成大事?古人說,利益自己的、利益你一家的、利益你一個小團體的,這都是迷,決定不能做大事。為什麼?心量太小。中國諺語有所謂量大福大,他沒那麼大的福,所以大的功德、大的事業他沒分。所謂是小家子氣,就是指的這一類。量大的人起心動念為天下,超越國家,至少要想到這整個地球,為全人類締造幸福,這個事情值得做。在大乘佛法裡頭還不行,為什麼?太小了,地球太小了。大乘佛法的心,要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苦難眾生謀幸福。這個量多大!這個人一定成佛,這個人的心量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這麼大的心量,那些小名小利他看見了,沒看在眼裡,他怎麼會受它影響?小名小利都受影響,成就不大,是凡人、是個普通人,決定不是人中豪傑,不是的。我們再看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就把他看透了!
有真才、有實德,緣不成熟,都是深藏不露。你看他是個普通人,你不認識他,真正有眼光的人看得出來,他是高人,凡人看不出來。我們舉個佛門例子,鍋漏匠。活在世間的時候,誰看得起他?誰會尊重他?那個人才真正叫深藏不露。到他往生的時候露出來給你看,你感到非常驚訝。這種人是古人所謂,愚,愚不可及,你比不上他,他的長處你學不到,他長處很簡單,老實、聽話、真幹。你跟他一比,你不老實、你不聽話、你不肯真幹,所以你決定比不上他。
魔很不容易認識,不是青面獠牙,青面獠牙的時候你早就離開他了。你接觸到你覺得他很可愛,最後你上當,一生的前途都毀掉了,我們親眼看到的。年輕的法師,很有前途,也去講經教學。女孩子皈依,拜他做師父,最後他徒弟把他度了,他還俗了結婚了,他徒弟把他度了,真可惜!這個徒弟膽子也很大,不怕造地獄罪業。明眼人看在旁邊,勸他,不聽、不能接受。你看魔的力量多大!當然最大的還是自己,自己迷了,醒不過來。
下面說「見」,見是什麼意思?「思慮、推求、決定等,包括正邪」。這個見,有正見、有邪見。「裂魔見網」,魔見就是邪見,不是佛知佛見。「《止觀》五曰」,第五卷裡說,「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這句話講得好!首先要認定我是凡夫,我不是聖人,聖人起心動念正知正見。什麼樣是聖人?放下的是聖人。小聖,小小聖,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初信位菩薩,它的標準,他們已經放下五種見惑。這五種見惑都是魔見,就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在這裡都叫魔見。為什麼?你有這五種見,你不能入門,入道法之門,你不能入門。完全隨自己的分別妄想,不尊重佛陀教誨,那父母師長就更不必說了,他不聽。
介爾起計,介爾,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十一面,頭一條。介爾什麼意思?「形容極微弱之心」,就是很細的念頭,這個念頭的起滅自己不知道,太微細了。《止觀》五卷有這麼一段說,「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輔行》五卷裡面說,「介爾者,謂剎那心,無間相續」,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它不斷的,無間相續,「未曾斷絕。纔一剎那,三千具足。又介爾者,介者弱也,謂細念也」。這個介爾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叫介爾。這一念具足三千,這是天台家的話,三千的內容是什麼?是整個宇宙,用佛法的術語來說,法界虛空界。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前面的三段,從一體起二用,接著給我們說這兩種作用都有三種周遍,依報的作用、正報的作用統統具足三種周遍。第一個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就是變化無窮,第三個含容空有。無論是依報還是正報,沒有例外的。這是什麼?這是性德的妙用,這講自性,這是哲學的最高峰,在一念之間出現的,佛經上常說的介爾一念。介爾起計,起就是起心動念,計是什麼?是分別執著,愈來愈嚴重。悉皆是見,統統用這個見來代表。
又《大乘義章》第五說:「推求說之為見」,推是推想,來研究,想求得。這個都是佛法見的意思。「此上是廣義」,這個說法,「凡有思慮、計較、分別、推求等等,悉名為見」,這個說法是廣義的。《止觀》第十曰:「作決定解」,這個見作決定,決定也叫見,這個意思比較窄小,「唯指具決定性之知解」。「見有邪正」,經教裡頭「有無、斷常等見」,統統是邪見。有,認為一切法是有;無,以為一切法都無;斷,是一切法滅之後永遠滅了;常,是一切法不滅。譬如人,人死了,有人說人死如燈滅,沒有來世,沒有前生,沒後世,這叫斷見;有人認為人身雖然死了,靈魂不死,又去投胎去了,這叫常見。這些統統是邪見,為什麼?全看錯了,叫邪見。沒有真正了解諸法實相,不知道這現象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現象?這都是個迷惑,宇宙之間的迷惑。一般人稱它為神奇莫測,大多數人都不問它,糊裡糊塗過日子,過一天算一天,叫醉生夢死。聰明的人,他研究到底怎麼回事情?在研究當中產生許許多多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見解。有沒有搞清楚?真有搞清楚的,搞清楚的人我們稱他作聖賢、稱他作佛菩薩。他們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稱他們的知見為正知正見。所以見就有正邪了。
「魔見網者,邪見參差交絡」,邪見像個網一樣,這魔見網,「令人難於脫離,譬如羅網,故云邪見網」。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你在網裡頭,你逃不出來。逃不出魔見網,魔見網成就的就是六道輪迴,魔見是因,六道輪迴是果。難,太難了,這樁事情。「《華嚴經》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這個話說得好。說明這網從哪兒來的?這網從貪瞋痴來的。如果就網來講,特別是傲慢,傲慢在灌溉,讓魔見網增長,愈來愈大、愈來愈堅固。
我們在講席裡頭分享,常常提醒同學,貪瞋痴有中心點,有它的核心,不可以不知道。要裂魔見網,要從這個核心上下手。貪的核心是情執,我們今天講感情。如果我們說,感情不是好東西,要放下。人家說你這個人不是人,你是人連感情都沒有。很容易產生誤會。情好不好?大家都認為好,可是它不能讓你離開六道輪迴。從這裡來看,這麻煩可真大了。佛教怎麼處理這個問題?佛教把感情變成智慧。為什麼?因為情跟智是同體,是一體的兩面,正確的感情就是智慧,迷惑的智慧叫感情。一迷、一悟,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它是一體的兩面。一個是佛道、一個是魔道,佛道跟魔道是一體,不能不知道。所以你說慢,這是佛法上說的,《華嚴經》上說的。孔子在《論語》上說的,假設有個人,他的才華「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驕就是傲慢、就是我慢,他有我慢、他還有吝嗇,夫子說假的,「其餘則不足觀矣」,其他的不必再問了,全是假的。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我愛、我慢、我痴,我痴是懷疑,這些是最嚴重的煩惱,它們編織起來像個網一樣。我慢溉灌,見網增長。
《智度論》第十一卷也說,「是人邪見網,煩惱破正智」。對於佛所說的不相信,對於聖賢所說的懷疑,學聖賢之道,也能講得天花亂墜,但是自己的行為跟聖賢之道相反,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足觀也。「魔見網,即邪見網」。《智度論》第八說:「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怎麼出?修定,持戒、修定,把所有的念頭統統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從念頭生的,念頭放下了,一切現相都不可得,這個時候叫淨念、叫正受。「可見起心動念皆墮魔網,惟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方得出離」。我們今天怎麼做法?此地教給我們的方法好極了、妙極了!問題我們聽不聽話?能不能老實、真幹?這是我們成功失敗關鍵的所在。淨念相繼,這個淨念就是念阿彌陀佛,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極樂世界你有分;你做不到,極樂世界沒你的分。無念而念,方得出離,如果真到無念而念,你已經出十法界了,不只六道,連十法界也超越了,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無念非常不容易做到,我們往生是有念,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這叫帶業往生,生同居土、方便土。
我們要記住蕅益大師一句話,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心滿意足。這是有人向蕅益大師請教,你念佛往生,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了?蕅益大師告訴人,我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是不是真話?是真話。為什麼?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所以我們要有平等心,跟它相應,我們的心不平等,有高下、有傲慢,跟極樂世界不相應,不相應念佛不能往生。記住淨宗有句話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的念跟佛不相應,這個去不了。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這不能不知道的。
底下一段,『解諸纏縛』。纏是纏繞,像繩子把你捆綁起來,這纏繞。縛就是捆,繫也。什麼東西把你捆綁起來?煩惱。「依憬興師意,纏縛者即八纏三縛。餘諸家多謂十纏四縛,今取憬興說」。憬興法師所說的,八種纏、三種縛。參考資料裡頭有十纏四縛,都可以做為我們參考。我們把念老註解裡頭文念一遍。「八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惡作。六睡眠。七掉舉。八惛沉。三縛者,貪瞋痴也」。十纏多了瞋忿、覆,就是第九、第十。四縛裡面,就是貪、瞋、痴,它說的是欲愛、瞋恚、戒盜、我見,說這個四種。
我們先看十纏,前面八個跟集註裡頭完全相同。前面有個引子,「謂一切眾生,被此十法纏縛,不能出離生死之苦,證得涅槃之樂也」。你有這十樣東西,你就沒辦法脫離六道生死,你沒有辦法像阿羅漢證得涅槃之樂。這些東西我們得想想我們有沒有?有,趕快放下。為什麼?它能障礙我們往生,對求往生的人來說,這個事情至關重大。第一個「無慚」,這裡解釋,「慚即慚天」。這個地方的天,天理良心,就這個意思。慚是什麼?對不起天理良心,這個人有良心。無慚,良心沒有了,他什麼壞事都敢幹。有慚愧心的人不敢做壞事,做壞事對不起良心、對不起天理,他心裡還有這個觀念;無慚,這個念頭沒有了。所以無慚,「謂人於屏處作諸過惡」,過是過失;惡是惡事、惡行;屏處是沒有人見到的地方,幹這些壞事。「不自慚恥」,沒有羞恥的心。我們一般說喪失了天良、喪失了良心,這叫無慚。現在這個社會上人多了。
早年,
第二個「無愧」,愧是對人。就是什麼?別人責備他感到羞恥,也就是今天講的輿論責備。不敢做壞事情,做壞事情每個人都會批評他,每個人都要責備他、罵他。現在這條也不管用了,輿論把他的醜事,報紙上頭條新聞報導。他看了怎麼?你看看,今天登著我這麼大的消息。他還很得意、很高興,若無其事,好像是個出風頭的事情,你說有什麼法子!你就曉得今天社會難度,太難了!今天這個社會做好事,絕不能要求大眾,大眾不可能,只能夠要求大眾裡頭極少數的有善根的人,也就是還有慚愧心的人,找這個。這種人能夠幫助他、能夠成就他,增長他的善根。無愧,「謂於人所見處為諸過非,不知羞愧也」。這是別人見到的,他有慚愧他怕,在人面前不敢做壞事,背後敢做壞事。但是有慚的人,背後不敢做壞事,為什麼?對不起良心、對不起老天,他有這個觀念。
第三個是「嫉」,就是嫉妒,「謂見他人榮富」,富是財富,榮也是在名利,高名厚利,「心生妒忌」。這都造作的不善業,這十個都是不善業,十種煩惱纏縛你。世間人富貴的人很多,你嫉妒你造罪業,嫉妒不能做官,做不了大官,嫉妒也發不了大財。所以,你的嫉妒是造作罪業,果報在三途,不值得。佛教人,教人隨喜,你看多好,看到別人有榮、有富,歡喜、讚歎。同樣是一樁事情,念頭一轉,能夠讚歎,沒有嫉妒,讚歎、隨喜,修的是功德。嫉妒造的是罪業,罪業的大小是看它有沒有影響,如果影響很多人,影響的時間很長,這個罪就很重;影響的人很少,時間很短,他這個罪就比較輕,從這裡結罪。
第四個「慳」,「慳者,吝也。謂人於世間貲財及出世間法財,不肯惠施也」。就是小氣,吝嗇、小氣,自己有財不能捨,自己有法不肯傳給人,據為己有,叫吝財、吝法。吝財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得愚痴的果報,你說,這何苦來?佛在經上,大小乘經都勸人,財施得財富,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種布施。這三種果報大家都想要,想求果報不肯修因,這果報從哪裡來?必須要知道,世間發大財的,過去生生世世歡喜財布施,得到崇高地位的,都是財、法兩種布施的因。只有法施沒有財施,有聰明智慧,可以做到很大的官,他有才,他沒有富,一生生活得國家一點俸祿來養活,不是很富裕。兩種布施都有、三種布施都有,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一個人,乾隆皇帝。中國歷史上做皇帝,只有他一個真正是富貴雙全。你看做到皇帝,做了還太上皇,真的是富有四海,又長命,活到八十多歲。這是什麼?過去生中財、法、無畏三種布施的果報。歡喜布施,決定沒有吝嗇,自己有的可以全心布施。沒得吃的,我家裡糧食不多,你們需要全部給你。明天,明天再說吧,明天還沒到,著急幹什麼!有這樣的心量。想著別人,自己一定有福報,到明天別人有東西送給你吃,你不要操心。真得自在。
「悔」,悔恨,「謂所作之過,蒂芥胸臆」,他怎麼?他心不安,「不能自安」。悔有善、有惡。一個冤家對頭,有機會去整他、去報復,但是沒有做,後悔,這個悔是不善的。有好事,遇到了,真正是修積功德,沒做,這個機會失掉了,這也有後悔。所以悔裡頭有善有惡。這個悔,此地講得好,不能自安,他心裡不安,常常想著這樁事情。常常想,意在造業,造業是身語意,意在造業。
第六是「睡眠」,這個睡眠是睡眠太多了。佛陀在世,佛睡眠這也是給大家做榜樣的,中夜。古印度把一晝夜分為六個時辰,現在是二十四小時,所以叫小時,中國人稱小時,外國人沒有小時。中國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把它分為十二個時辰。現在用西方的,西方比我們又小,印度比我們大,印度的一時是現在的四個小時,中國一時是現在兩個小時,所以我們稱它小時。印度白天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初日就是六點到十點,十點到兩點是中日分,兩點到六點是後日分;晚上就是夜,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睡覺是一時,這一時就是四個小時,這是睡覺的時間,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世尊當年在一塊生活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時辰。十點鐘都打坐入定了,兩點鐘起來,這是正常的。
現在人提倡休息八個小時,八個小時太多了。現在的人生活很不正常,晚上二、三點鐘還不睡覺,第二天早晨十一點、十二點才起床,完全顛倒了,那身體怎麼會好?中國古人講求的叫子午覺,這是最養人的。晚上是子,子時,子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你看你睡覺是十點到兩點,這最養人的。中午,年歲大的要休息,睡午覺,午覺是什麼時候?十一點到一點,這是午時。在從前社會裡大家很重視睡眠,睡眠是養生之道,很講究。家裡面房子很大,但是睡眠的地方很小,講求什麼?聚氣,房子小聚氣,房間太大散掉了,氣不能聚。它都有考究的,生活非常講究。皇上上朝三點鐘,你就曉得宮廷裡面的生活它很有規律。時間到了,太監去叫人、去敲門,趕快起來。那個時候頭腦清醒,不迷惑,所以早朝。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怎麼樣?太多就昏沉。常常喜歡睡眠,這人會迷惑,頭腦不清楚,有這些毛病。
第七就是「掉舉」,掉舉是心不定,心定不下來,妄念太多、雜念太多。什麼時候容易發現?我們念佛的時候止靜,最容易發現。念佛、繞佛之後,累了,大家坐在蒲團上止靜的時候,心裡頭七上八下,心定不下來。「不能攝伏,於諸禪觀無由成就」,所以在這個狀況之下,這是沒有辦法修觀。坐禪,他無法觀想,他心定不下來。
第八「昏沉」,「昏鈍沉墜也,謂神識昏鈍,懵然無知」。這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精神提不起來,禪堂裡頭一打坐就睡覺了。這是禪堂裡頭兩種病,甚至於睡著了打呼,你推他他都不知道,一個掉舉,一個昏沉。昏沉是定多慧少,產生這個現象;掉舉是定少慧多。所以,禪堂裡頭要求的定慧平等,這個很容易入定。念頭不能多,妄念要放下,禪堂的功夫才得力。在這種情形之下,昏沉的現象,堂主會叫你去拜佛,或者叫你去跑香,用這個方法來對治。如果是掉舉,身體不動,他就叫你去靜坐,叫你去觀想、參話頭,念佛堂裡面叫你攝心念佛,用這些方法來對治。
第九「瞋忿」,瞋忿就是心裡頭有怨恨,「謂人於違情之境,不順己意,便發恚怒,而忘失正念」。有人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我看不慣,懷恨在心。這種怨恨障礙我修道,障礙修定、障礙觀想、障礙念佛,念佛堂障礙念佛。所以真正修行人,要保持心平氣和,不要把別人的過錯放在自己心上,我們自己吃的虧大了。決定不能冤冤相報,結怨成仇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佛教導我們決定要避免。吃虧了也不跟他結怨,上當了,受他的陷害、受他的羞辱,都沒有報復的念頭,成就你自己的德行,忍辱波羅蜜。你能忍就能修定,能修定就能開智慧。《金剛經》上講六度,最重要的兩門就是布施、忍辱。布施是修福,忍辱能夠積德,讓你所修的福不會失掉。不能忍,一面修一面就失掉了,有漏,又漏掉了,就是功德漏掉了,修一點福報而已。福報,來生在人天,不能往生,這個必定要知道。
第十「覆」,覆是覆藏,自己有過失,不願意別人知道,要把它隱藏起來。這個過失就是不能懺悔,他不懂得懺悔,他的過失累積,愈累愈嚴重,小過失將來變成大過失。佛菩薩教我們積德、積善,他在這裡是積惡,他不是積善,他是累積罪業,到一定的時候,果報在三途去了。所以,善、功德要隱藏一點好,不必讓人知道。為什麼?讓人家知道讚歎,讚歎就是果報,讚歎的人太多,你的福就報掉了。所以好的東西掩藏幾分,是絕對正確的。不好的要把它暴露出來,讓人家批評、讓別人責備,這也是果報,就報掉了,不至於累到三途。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對別人,揚人之善,掩人之過;對自己要反過來,要揚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善要隱藏起來。我們在佛法上才能真正有成就。
接下來,這是四縛。《三藏法數》,從《三藏法數》節錄下來的。「亦名四結,出《鞞婆沙論》。縛者,束縛也」,又有連續的意思,「謂眾生由欲愛等業束縛,流轉生死,連續不斷,故名四縛」。四是四種,這四種都是非常的麻煩事。為什麼會在六道輪迴出不去?你了解這些就知道原因了。第一個是「欲愛身縛:謂欲界眾生,於五欲順情等境」,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順情是喜歡,能順自己的心意,這些境界現前。這些境界,外面境界在誘惑,裡面貪瞋痴就增長,順情的起貪愛,不順心的起瞋恚,這都是麻煩。「心生貪愛」,順境,「起諸惑業」,起惑、造業,起惑是迷了,迷了的時候身口就造業了。造業是「束縛於身,不得解脫」,你離不開欲界,你不肯放下,這叫「欲愛身縛」。這個地方,五欲色、聲、香、味、觸,還有法,法是屬於意識所緣的。這五種是身所緣的,能緣是眼耳鼻舌身,所緣的是色聲香味觸。
第二,「瞋恚身縛:謂欲界眾生,於五欲違情等境」,跟前面完全相反的,這個色聲香味觸你不喜歡、你討厭它,「心生瞋恚」,也造業,「起諸惑業,束縛於身,不得解脫」,這叫「瞋恚身縛」。換句話說,第一、第二都是身在境界裡面起惑造業。一個是順著自己喜歡的,一個是自己討厭、厭惡的,都在造業。為什麼?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能緣、所緣都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在境緣接觸的時候,要提得起觀照的功夫。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裡頭,經典知名度它是排在第一。自古以來,讀書人沒有不讀《金剛經》的,學儒的人讀它,學道的人也讀它,必讀的一部書。這部書言簡意賅,便於觀照。境界一現前動了心,起了貪心、起了瞋恚心了,把《金剛經》的句子念上兩句,心就平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心就平了。這是一服良藥,對治貪、對治瞋,讓我們面對境界,貪瞋不起,那就是智慧。不能隨順境界,愈陷愈深,那業障就現前了、就成就了,這叫造業。對不起人的事情決定不能做,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大眾的事情就更不能做,那個做了是地獄罪。對不起人的事情做了,跟這個人結怨。如果他是佛弟子,真正修行人還無所謂,他不計較;如果他是個普通人,斤斤計較的人,他要報仇,他要報復你,會形成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在歷史上看得很多,真有,不是假的。自己要想保平安,決定不跟人結冤仇。
第三「戒盜身縛」,跟後面「我見身縛」,就是見取見、戒取見。這一條戒盜就是戒取,所以「亦名戒取」,非因計因,「本非是戒,強以為戒,名為戒盜」。本來這不是戒,不是佛說的,你把它當作是戒。怎麼回事?有修定的人,在定中看到牛死了生天,他誤會了。牛死你看能生天,人死了都墮到畜生道、墮餓鬼道,人不如畜生。他怎麼樣?他去學牛,學牛吃草、學牛幫人耕田,他去幹這個。以為我這樣做,我將來死了也能生天。這是個誤會。牛死生天,是這個牛在前世造了生天的福報,而是在臨命終時一時糊塗、一時迷惑,墮在畜生道去了;畜生道壽命終了的時候,牠阿賴耶識天道的業習種子起現行,是這個原因往生的。不是這一生當中吃草、耕田,不是這個,絕不能搞錯。所以印度有奇奇怪怪的戒,都是他在定中見到的。
生天,欲界天上品十善,畜生也能修,畜生道死的生天的很多。還有畜生死了之後往生,那是牠阿賴耶識裡頭有阿彌陀佛的種子,命終的時候起現行。這也是遇到善友,幫助他,勸導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時候他清醒過來,他真信、真願,十念必生。統統有前因,而不是你現前所看到的,這些我們都要搞清楚。我們自己不會學這些非因計因,這不是生天的因、不是往生的因。我們這一生唯一希求的,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它不是往生的因。牛有往生的,你看樹神都有往生的,這是我們自己家裡事情。我們在圖文巴學院,停車場有一棵枇杷樹,枇杷樹快枯死了。有一天晚上,樹神託夢給我們家裡這些比丘尼,傳遞這個信息,他感恩。我們學院在這個地方十年,他聽了十年經,念了十年佛,現在阿彌陀佛來接他往生,他走了。我們知道這個消息,第二天在樹神這裡上供,誦經念佛給他迴向。這個樹神有善根,說明草木確實有靈。
我們買了這棟房子,很舊了,破破爛爛買來的,房子不能用了,我們想把它拆了重建。但是重建,建築材料運過來,門口有四棵樹,車開不進來,至少要砍兩棵樹,讓車才能進來。我們是三天之前,按照戒律的規矩,給樹神誦經、給他說法,勸導他離開這個地方,三天之後,我們要砍樹,動工。砍樹這天晚上,樹神託夢,說他們很痛苦,什麼原因?他說我們通知他太遲了,他說最好七天之前通知。我們理解,澳洲人做事情都很緩慢,澳洲鬼神也一樣,我們這個地方三天就行了,他要七天。所以以後我們再碰到砍樹,七天之前給他祭祀、誦經,請他搬家。每個地方生活習慣、習氣不一樣,鬼神也不例外,我們在那裡有這麼多經驗。所以,每個地方風俗習慣我們要理解,以前不知道,以為佛法說是三天,咱們就三天,有些地方三天,鬼神還不願意。
這底下說,「如外道諸戒是也」。這是在印度,印度宗教很多、很複雜,他們有很多持牛戒的、持雞戒的,奇奇怪怪的。「由此邪戒,增長惑業,束縛於身,不得解脫,故名戒盜身縛」。這屬於戒取見。
末後,「我見身縛」,我見就是見取見,不是果報,以為是果,「謂於非涅槃法中,妄自分別,以為涅槃,生心取著」,這叫見取見。譬如四禪天不是究竟處,可是,確實有些人修定,把念頭放下了,《楞嚴經》上所說的修無想定,就是他什麼都不想了。修成了也相當了不起的功夫,他到哪?他到第四禪,第四禪的無想天。但是他把無想天當作涅槃,涅槃不生不滅。無想天的壽命很長,到壽命終的時候,他的苦就來了。他知道他要死,於是乎就謗佛、謗法、謗僧,說佛講的涅槃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證到涅槃了,現在定功失掉了還要墮落。怨天尤人,毀謗三寶,結果他墮到哪兒去?墮到無間地獄。這不是果,自己誤會了,以為是究竟的果。四空天亦如是,都把這個境界當作究竟涅槃,到最後壽命到了,疑惑心生起,造作的重業。
這個錯誤是要怪自己,佛沒有說錯。佛法裡面講的定,不是無想定,它有覺、有觀,它怎麼會無想?定中有境界,所以禪悅為食,定中很快樂。入定的人,虛雲老和尚就表演很多,入定半個月、一個月,出定的時候,他的感覺是很短,幾分鐘、十幾分鐘,沒有感覺得是好多天了。精神飽滿,他也沒有飢餓、也沒有口渴,這是什麼?禪悅為食,這裡頭有樂趣。時間縮短了,空間沒有了,半個月、一個月在他的感覺不過是一刻鐘、幾分鐘而已。這些境界都不是究竟,究竟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這才管用。見思煩惱,十纏、八纏、三縛,或者是十纏、四縛,全是見思煩惱。這一樣一樣我們要認真去反省,有沒有?有,要斷;沒有,就證果了。心要正、法要正、行要正,稍稍偏離,就走上了魔道,那就錯了。這下面說,「由此我見,增長惑業,束縛於身,不得解脫」,所以叫「我見身縛」。見取見、戒取見,這把它們害處說出來了,它障礙我們定慧、障礙我們證果。
我們再看下文,「《淨影疏》曰:亦可一切諸煩惱結,通名纏縛」。纏縛是煩惱的別名,所有一切煩惱全是纏縛。菩薩教人斷、教人離,要斷、要離開,這叫做解,「解諸纏縛」,把纏縛解開。章嘉大師教我們放下,放下也就是解開的意思,斷、離都是這個意思。上面這二句,「表會中諸菩薩以通諸法性,達眾生相,具根本智及差別智,故能為眾生破魔見網,令離邪業。能為有情解諸纏縛,令離煩惱」。換句話說,會中菩薩他們覺悟了,通諸法性,法性空寂,不生不滅。達眾生相,眾生相,依報、正報。全宇宙都是假相,全是生滅相,都屬於無常,我們可以受用不能佔有;可以受用是樂,有佔有的念頭就苦了。不能控制、不能支配,一切順其自然是最美好的。我們要想控制、要想改變它,這就是破壞自然的規律,不順自然,災難就現前。今天科學的技術把自然生態改變了,麻煩來了。不能改變!植物,你把它基因改變了,它會長得又大又好看,可是怎麼樣?養分沒有了,味道沒有了、營養沒有了。所以現在人吃東西,想盡方法去找有機的,什麼叫有機?沒有改變的,去找這個,這就說明,順自然的比違背自然的好。可是現在還有很多人沒覺悟,不回頭。現在科學技術對大自然的破壞很明顯了,我們已經受到了災難,可能是受得不夠,還要受更嚴重的災難,人才會回頭。
所以,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這兩句話,前頭一句看破了本體,後面一句看破了現相,體相都能夠看破,你才會真正放下。放不下,就是法性你沒通,現象你不明瞭。真正通達,你的思惟、言行一定跟佛菩薩一樣。你完全不了解,你的言行跟一般凡夫一樣,迷而不覺;真正通達明瞭,覺而不迷。這個經上所說的,我們都能深信、都不疑惑,能依教奉行,這就是真正佛弟子。佛弟子決定得生淨土、決定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淨宗的大圓滿。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能往生,你就成為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的智慧、德能、相好皆不可思議,不是修來的,是阿彌陀佛給你的,便宜可佔大了!自己修,修無量劫都未必能修得成功。阿彌陀佛給你的,只要你肯接受,真管用。你喜歡旅遊、喜歡觀光,地球太小了,太空也不大,到極樂世界,旅遊觀光是遍法界虛空界哪裡都能去。去供佛、去聽法,福慧雙修。福慧圓滿,想想看,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阿彌陀佛的福慧是這麼修的,我們到極樂世界是跟阿彌陀佛因地完全相同,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4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二十七頁,第四行,「遠超二乘」,科題。我們看經文: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下面這句,「入空、無相、無願法門。(見《唐譯》)。此二句重歎會中大士之實德。所覺殊勝,遠超聲聞與辟支佛之地」。下面,這為我們解釋,『聲聞』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聞佛之教,悟四諦法之理,斷見思二惑,出分段生死」,這就是超越六道輪迴。「而入於涅槃者」,這叫聲聞,聲聞悟四諦。諦,意思是真實。悟四諦法,四諦法是苦集滅道,這是佛所說的,這是真理。這個名詞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十三頁。聲聞乘法,一般說大乘、小乘,小乘包括聲聞、緣覺。如果說三乘,說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聲聞乘法」,佛所說的,「不出四諦。四諦又名四聖諦、四真諦,為聖者所見之真理也」。小乘人,佛給他說事實真相,所說的事實真相是六道的,六道輪迴的事實真相,他們明白了,他們也能夠放下,所以他超越六道。
第一個,這個地方先總說,「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諦者真實不虛之義,謂真實之道理不虛妄也」。這是世間六道裡頭給你講真實。「如俗事虛妄之道理名俗諦,涅槃寂滅之道理名真諦。見此諦理」,這個人是聖人,沒見就叫凡夫。第一個是苦,苦是說明世間的真相。世間統苦,很多人不知道。苦從哪裡來的?從集來的。集是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這是世間的因果。佛教人離苦得樂,什麼是樂?滅是樂,這個滅就是滅苦,把苦消滅掉,你就樂了。用什麼方法來滅苦?要用道。佛給我們說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滅苦的。這是六道裡頭真實不虛的事實真相。如俗事,俗事是虛妄的,你要是知道它的原理、事實真相,你就會放下。涅槃寂滅的道理,這是真諦,明白這個道理,這就叫聖人,小乘的聖人。小乘初果就稱聖人,四果羅漢在小乘是大聖,在整個佛法裡面講他是小聖,因為他所證得的不究竟。六道是解決侷限的問題,不是普遍的,六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叫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比六道,那超過太多了,但還不是究竟,這些東西還是要捨掉,那就屬於大乘。
六道從哪裡來的?從見思煩惱來的,見惑跟思惑。見惑是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見解,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思惑是錯誤的思想,完全想錯了,貪瞋痴慢疑,這十種就叫見思煩惱,就叫見思惑。這十種全放下了,證阿羅漢,六道就不見了。換句話說,這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因。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沒有離開這些,我們的言語造作也沒有離開這個,那你就要知道,你每天所造的業叫輪迴業,因為六道輪迴就是這些東西,這業因造成的。這個東西你不離開,六道就不會消滅;你要想出離六道,這十樣東西要把它消除得乾乾淨淨,自自然然六道就不見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像夢一樣,你就醒過來了。如果你還有這十樣東西,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永遠迷在這個境界裡頭。這是一般凡夫不知道,佛菩薩清清楚楚。
佛告訴我們三界統苦。我們看底下講的,苦集滅道四諦。第一個,「苦諦者,三界六趣之苦報也,是迷之果也」。這一句話就交代清楚,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叫六道。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三界,是一不是二。三界是從有欲望、離欲望而分的。欲界裡面眾生貪圖、執著離不開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道人所貪戀的對象,全是假的,能貪的身跟心是假的,所貪的五欲六塵也是假的,決定不是真實的。佛的教法是教導我們把假的捨棄、放下,要取真實,真實是不生不滅,永遠不會變異。會變的是假的,有生有滅是假的,這些不能不知道。
三界之苦,前面我們學過三苦、八苦。三苦是三大類,苦苦、壞苦、行苦。這三個名詞下面都有個苦字,這個苦是名詞,上面這是個動詞。苦苦,這些事情都是苦,這一類的苦叫苦苦。苦苦,佛經上講八種,生老病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四種沒有一個人能夠倖免的,你富貴也好,貧賤也好,你統統免不掉。生之苦,這一關我們都過了,忘掉了,叫麻木不仁。可是我們細心觀察嬰兒出生那個情形,你說他苦不苦?他離開母體,生出來了,這一關難過,所以他是痛哭流涕的出來,不是歡歡喜喜出來。你聽他叫的聲音,那是苦!苦!在叫,他在叫苦。在母親胎胞裡頭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在母親胎胞裡頭,母親吃涼的東西、喝一碗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獄;母親喝一碗熱湯,他就像在八熱地獄,用這個來形容他。這十個月叫胎獄,這地獄,坐胎就好比在地獄,母親的情緒要是不穩定,他苦不堪言。
所以中國歷史上,沒有不讚歎周文王的母親太任,稱讚她懂得胎教。懷孕這十個月,心端正沒有邪念,除了淨念,其他生起的是善念,純淨純善,讓小孩感受正氣。「目不視惡色」,難看、不好看的,與倫理道德相違背的,不看、不聽。「口不出傲言」,跟任何人談話,和顏悅色,柔和質直。這樣教胎兒,這別人不知道,所以這個小孩生下來好養、聽話,所稟的全是正氣,這是周文王。
這就是所謂中國人最懂得教育,這話是歐洲人說的。二戰之前,歐洲有一些學者研究中國五千多年為什麼沒有滅亡?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三個都滅亡了,為什麼中國還存在?他們得到的結論,認為中國人懂得教育。這個結論正確的,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全世界獨一無二。只是可惜,最近兩百年西方科學技術發達,不少人迷於科學技術,不認識傳統的價值,貶抑傳統、遺棄傳統,甚至於提出全盤西化。今天我們吃到苦頭了。社會的動亂、地球的災變是受科學的影響,一般人只看到科學的利,這一邊看到了,害那一邊沒有看到。看透徹的人明白了,這個世界上有,不是沒有。我聽說緬甸,這個地方我沒去過,他們對科學就有限制,對於人民衣食住行有便利好處的這些科技要,除這個之外的不要。這個就是聰明,有選擇。所以對科學要有高度的智慧,取其利而避其害,它是個兩面刀,不小心的時候要受害的。
這三界統苦,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之外,有求不得、有愛別離、有怨憎會,這都是每一個人一生無法避免的。最後一個還有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是講身體,身心,不知道調攝身心,這身心苦。身心什麼時候就感覺得苦了?老的時候感到了,老病的時候特別明顯感到五陰熾盛苦。其實五陰熾盛是我們一分一秒都沒有離開的,只是習慣了,不自覺,到年老了,身體衰了、有病了,這個時候特別明顯。人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來的?是為受苦來的,是為享樂來的,就這兩樁事情。為什麼有人受苦、有人享樂?各人集諦不一樣。集是什麼?他造作的業不一樣。你看看,「貪瞋等之煩惱,及善惡之諸業」,貪瞋是你內裡面的,你的念頭;善惡是你造在外頭的,你口的言語、身的造作有善有惡。如果是善,你來享福的;如果是惡業,那你就是來受苦的。所以這兩大類,「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苦報不同是這麼來的,所以叫集諦,「是迷之因」,三界六道那是迷之果,這叫世間因果。那我們造的是什麼因,你將來就受什麼樣的果報。貪瞋痴。
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我們繼續看下去。集諦裡頭,貪瞋等,等就是底下有痴、慢、疑、惡見,有這些,這叫煩惱。這是心,不善的心。及善惡之諸業,這是行,行動。言語是口業的行動,身體造作這是身業的行動,身口造作都是聽命於意,現在意是煩惱,都聽命於它,它叫你造善、造惡,都要聽命於它,所以它能夠集起三界六道的苦報。佛教我們,佛教滅道。「滅諦」,這是涅槃。「涅槃滅」,滅什麼?滅惑業。惑就是貪瞋等十惡,十種迷惑,業就是善惡的造作,能夠把這個滅了,生死之苦就沒有了。「真空寂滅」,這是滅諦,「是悟之果」。滅什麼?把生死的因果都滅了。滅的程序是要先滅因,因滅了,果自然就不見了,就沒有了。所以這是悟之果。「道諦者,八正道也。能通涅槃,故為道,是悟之因也」。道,八正道是舉例子來說,對小乘而言,大乘教裡面說道,八萬四千法門,門就是道,無量法門,這些法都能通涅槃、都能成佛,所以叫做道,這是悟之因。「初二」,苦、集,「為流轉之因果」,也叫「世間因果」,這是講六道輪迴。後面兩個叫「還滅之因果」,還是回頭,回頭是岸,把苦的因滅掉,苦的果滅掉,「又名出世間因果」。這是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四諦,悟四諦之法。
這個後面有四諦十六行相,我們也可以在此地把它念一遍。十六種行相,每一諦都有四種。苦諦裡面的苦,「觀此身是苦」。這個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以為此身很樂,特別是在少壯時候,苦還沒有感受到。從小感受到,那一定是在災難的時候,不是戰爭,就是自然災害。從小在災難當中,父母不在了,這種小孩真叫九死一生當中長大的,他知道苦。一般人總得成年之後,嘗到這個苦的滋味。「空,觀因緣所生」。這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我們才明白空是什麼意思,一切法因緣生。因緣離不開波動現象,今天科學的發現,把佛在經上所說的因緣觀證明了,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空無所有。一切現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包括我們自身,都不是真實的。這樁事情沒有人曉得,佛慈悲到極處,四十九年說法,詳細為我們說明,可是很多人聽不懂,能聽懂、能接受的少數,極少數。所以佛對初學根本不談這個問題,對初學只教他仁義道德,教他怎樣做個好人,不要有惡的念頭,不要有惡的行為。他能知道斷惡修善,感得人天福報,這些人他就滿足了,他需要的只是這些,教他了生死出三界他不懂。所以世尊於一切菩薩應機施教,在十法界裡面你想得什麼,佛都會幫助你,讓你修得。第三種,「無常,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這一切法。第四個,「無我,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找我的體找不到,找我的心也找不到,念頭,念頭在哪裡?找不到,不能說它無,也不能說它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身心俱不可得。有一些修道人,佛門稱外道,他知道身不可得,他認為心是有,靈魂是存在的,他執著這些。
知苦,就一定要想到苦是從哪來的?苦從集來的,它也有四相。「集,觀招集苦果」,這是屬於集諦。我們今天這麼苦,苦從哪來的?就現實而論,今天世界所有一切苦果,都是從失教而來的。中國古人罵人,有句話非常嚴重,叫失教,你這個孩子失教了。失教就是你的家裡沒有人教你,這句話把你的父母、祖宗都罵到了,這是從前最嚴重的。所以養兒不教,這是父母、祖父母的罪,今天我們就是從這個錯誤,受這麼大的苦難,造這麼大的罪業。人教好了,不會做錯事、不會造惡業,乃至於惡念都不會起,怎麼會有惡的行為?所以全是教育出了問題。
從哪裡救起?從教育救起。教什麼?教孝,就這一個字。世出世法都把這一個字擺在前面,從孝生敬。敬從哪裡來?孝自然表現出來就是敬,孝是根,敬是本,無量無邊的善法都是從孝敬裡頭衍生出來。今天這個世界沒有人懂得教孝,沒有人懂得教敬,這怎麼得了!吳鴻清教授辦傳統文化實驗班,做得很成功。他有一次告訴我,有個學生家長跟他說,他說我的兒子缺德沒有關係,不能缺錢。怎麼會有這個念頭?那我們能推想,在今天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做父母的,對兒女的要求可能都跟他一樣。這就是他完全不認識倫理道德是什麼,他只認識錢,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有錢,人生的價值也是要有錢,他就是為錢來的,他將來死也為錢。這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他還會有快樂嗎?他一生生活在競爭當中,生活在鬥爭當中,苦一輩子,死的時候兩手空空一樣帶不走,死了之後一定墮三惡道。完全錯了!怎麼錯的?上面一代一代疏忽了,讓這些人一代一代,一代比一代迷得深,一代比一代迷得重,積習難返,回不了頭來。你跟他講什麼他不相信,他就相信錢,這是今天的社會,今天社會的趨向,這個方向是走向滅亡,是走向世界末日,多可怕!
挽救之道,要把古老那些聖哲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找回來,要肯定古人是對的,我們是錯的。你要問為什麼?古人的心清淨,古人的欲望少,愛心多,古人有同情心,能捨己為人。現在人沒有這種情操,見死不救,更有甚者,損人利己,這今天的社會。真正能覺悟、真正能回頭,從自己改過自新,這就是學聖、學賢、學佛菩薩,那就完全正確了。所以在集諦裡頭,這個集諦裡面我們懂得觀察,苦從哪裡來的?苦果是什麼樣的因?要能看這個。「觀苦果生,相繼存在。緣,觀諸緣成就苦果」。這就了解這個社會動亂的原因在哪裡,根本在哪裡,你把它找到,你給它看清楚,你才能對治。對自己,首先是對治自己,讓自己在這個環境裡頭,依舊得到一生幸福美滿,離苦得樂,你做成功了。
下面,滅道二諦。前面就像大夫診病,診斷清楚之後,這再下藥來治病。佛說法,先說果後說因,為什麼?果在眼前你看到的,因深,或者你看不到。先講果幫助你建立信心,你知道真苦,離苦是真樂。滅是樂之果,「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漏是煩惱,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的生死沒有了。滅諦裡頭有靜,「觀三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靜就是定。觀是看破,定是放下。看破什麼?貪瞋痴是假的,是個妄念,認識它的真相,這個心就不亂。怎麼不亂?心裡頭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你心定了,一心不亂,這個心就有照明的作用。這個照就是智慧起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靜。貪瞋痴慢生煩惱、生迷惑,他心不清淨。
滅諦裡頭有妙,「觀出離三界,無諸憂患,故妙」。他離開六道輪迴,往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頭心沒有憂患,心無憂,身無患,那是個清淨世界,沒有災難。那裡頭的人都是互相敬愛、互相尊重,沒有競爭、沒有鬥爭、沒有惡念、沒有惡行,這個世界不錯,釋迦,娑婆世界的淨土。「離,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離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所有災害統統離開了;再回到六道裡頭度眾生,也沒有這些災害,這個我們一般稱為再來人,他到這個世間來應化的。這是滅苦。用什麼方法滅?就是修道,「觀八正道,可至涅槃」。小乘依八正道修行,真正在教學當中,修道要從根本著手。一切菩薩成佛,都必須要遵守三福的原則。這三條,世尊有總結說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說得很重。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未來是包括我們,現在是一切眾生,將來是一切諸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包括我們在內。要想修成佛,必須遵守這三條,所以它比什麼都重要。
那我們今天修學,學得很辛苦,不能成就,什麼原因?我們違背了佛的教誨,沒有照這個去做。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沒做到,甚至於根本不懂得孝什麼意思,什麼叫孝,這是教育上最嚴重的問題。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孝敬生出來的,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惡法都是從不孝不敬裡面產生的。所以你說教什麼?從根上下手!沒有根,哪來的本?哪來的枝葉花果?根埋在地下看不見,大家要好看的,好看的是花果,這在外面。花果沒有根怎麼生?那根,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以父母做代表,敬是以老師做代表,從這裡去下功夫。修成了,對一切眾生都是孝心、敬心,這個孝敬發揚光大是對一切眾生。一個人用孝敬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無往而不利。哪個人不喜歡?哪個人不信任?哪個人不尊重?無往而不利。為什麼事情做不通?我不相信他,我不尊重他,我不順他,我要違背他。這根沒有。
我們回過頭來看古聖先王,現在很多人說這是封建、是迷信,他們想出的方法都是約束別人、剝削別人。這個話說得不公平,這是侮辱、是毀謗、是陷害。你去讀讀他們的書,你就明白了,他是什麼人,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對於這些聖賢、對於這些好人,千萬世人中的榜樣、人中的模範,怎麼可以這樣子毀謗,甚至於羞辱,怎麼可以造這個業?那我們的日子要苦到底,我們沒救。古人真的把這些事理看清楚、看明白了,所以他沒有自己,他心目當中只有眾生,自己能夠犧牲自己,捨己為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佛法尤其是表現這個宗旨,佛教的教學宗旨是什麼?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它的宗旨。它用什麼方法幫助?用破迷開悟。它知道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不了解事實真相,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從這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明白來,認識事實真相,所以他的看是正確的、想是正確的,言行正確,他得的是樂。具體落實在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叫真幹,幹出非常好的成績,別人看到、接觸了,相信,深信不疑,來向他學習。學什麼?學離苦得樂的方法,學離苦得樂的道理,就學這個。這就是佛法。
佛法決定不會冤枉人,他有智慧,沒有把事實搞清楚,他不說話,他不表態,這是聖人。事實沒搞清楚、沒搞明白,人云亦云,這個造罪業。這是什麼?冤枉人。冤枉不是普通人,聖人,冤枉祖宗、冤枉父母、冤枉孔孟,這是聖賢,冤枉佛菩薩。我們被別人冤枉都感到很難受,這些人被後代的子孫冤枉,他們是大聖大賢,一切都放下了,不放在心上,業報自己要承受。「道契正理,故如」。如就是事實真相。「行,由此萬行,以趣涅槃」。行是真幹。出是結果,「由此聖道,以出生死」。六道生死離開了,阿羅漢;十法界的生死離開了,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大聖,不是小聖。
四聖諦、十六行相,我們就略略的說到此地。下面接著,斷見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於涅槃者。見思二惑,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十種隨眠,總稱二惑,謂之見思二惑,亦名見所斷惑,修所斷惑。謂見惑見道所斷,思惑修道所斷」。這是名稱的由來。見惑,見道就斷了,思惑不行,思惑要修,要真修才能斷得了。先講見惑,「謂意根對法塵,非理籌度,起諸邪見,如外道之計斷計常,乃至有無等見,是名見惑」。這個見惑是看錯了,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的意根,意根就是末那,第七識。第七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七識究竟是什麼?就這四樣東西糾纏在一起。第一個是我見,沒有我以為有我,這是六道凡夫把阿賴耶的見分,見分廣大,無有邊際,執著一分,認為是我;把阿賴耶的相分,相分是物質境界,也是無量無邊,執著一點點,認為是我的身,就是我那物質的身;認為我起心動念,這是我的心。外國哲學家講,我思故我在。我在哪裡?我能夠思想的那個就是我,他執著這個。能夠思想的是第六意識,把第六意識當作我,這已經很高明了,他認為身不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是我。身是阿賴耶相分的一分,我能夠想、我能夠思,這是見分裡頭的一分。這個搞錯了!這叫迷惑。
所以非理的籌度,非就是跟真正的理相悖,違背了。度是衡量,錯誤了,把這個東西看作我。跟著我起來的,就有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慢是瞋)、我痴。所以貪瞋痴跟著我見同時起來,叫四大煩惱,構成的末那識。末那識的體是阿賴耶,從阿賴耶裡面出生這麼個東西,這叫根本煩惱。如果轉過來覺悟了,知道全是假的,轉過來了,就變成性德裡面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妙是知道一切現象是假的,不再起心動念,這妙!六、七是因上轉,因上這兩個識轉過來,第八識馬上就跟著轉。八跟前五識叫果上轉,因上你找不到它,你沒有它的辦法,果上轉。因一轉,果馬上就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一切種智,就是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什麼?普度眾生,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叫轉識成智。
見惑裡頭,這也舉幾個例子。譬如這些外道,認為人是斷滅的,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這叫斷見,這個見是錯誤的。另外一種,計常,認為人是永遠在投胎的,人死了來生還是人,狗死了來生還是狗,這叫常見。他不相信有六道,人永遠是人,畜生永遠是畜生,人不會變成畜生,畜生也不會變成人,這種見解叫常見,全是錯誤的。乃至於有無這些都是錯誤見解,叫見惑。「思惑,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就是想錯了,思是思想。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體的接觸,這五種都不是真的,都是從波動現象產生的幻相,確確實實不存在。佛在《金剛經》上教我們,要把它看作夢幻泡影,一定要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就不迷惑了。
分段生死,是「二種生死之一,為輪迴六道凡身之生死」,就是凡夫。「輪迴六道之身,各隨其業因而壽命有分限」,長短不一樣,「形體有段別,故曰分段」。所以叫分段。大的分段都講這一世,這一生住在這個世間幾十年死了,這一段,來生投胎這又是一段,這叫一段一段的。如果要細說,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每一個念就是一段,念念相續。一秒鐘裡頭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段了,哪一段是你!用這個事實真相來觀察,就知道我根本就不存在,不但我這個身不存在,我那個念頭也不存在。這個好!真想通了,把念頭斷掉了,念頭一斷就成佛了。惠能大師表演的就是這個例子,能在一念當中把問題全解決了,這叫圓頓根性的人,他快。這證入涅槃。
下面,「《淨影疏》曰:如來所說言教名聲」。名是名詞術語,聲就是說法的聲音。「餐聲悟解」,這個餐,好像我們吃飯,意思就是聞聲,我們餐說把佛說的這個法當作法味,所以叫法宴。這佛也是宴席一樣,這個宴席是說法,我們在那裡飽餐法味,取這個意思,就是聞聲覺悟了。餐聲悟解,所以叫「聲聞」。『辟支佛』者,辟支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因緣,「佛者覺義。故舊譯辟支佛為緣覺」,他是因因緣而覺悟的,所以就翻作緣覺。「新譯為獨覺」,新譯是玄奘大師以後,不譯成緣覺,譯成獨覺。「據《大乘義章》云:緣覺有二解:一觀十二因緣,斷惑證真,從緣得覺,故名緣覺」。我們現在看這一段,這是第一種講法。
「十二因緣」,我們有參考資料,這是天台四教儀裡頭所說的,「謂無明等」,等以下十一條,「展轉感果名因,互相由藉為緣,三世相續,無間斷也」。緣覺是看這個因緣果報,他覺悟,他明瞭事實真相。三世相續,過去、現在、未來。這小字有註解,說明「三世相續無間斷者,謂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無明是迷惑,行是造業,過去生中迷惑造業,這是因。「感現在世」,我們這一世所得的果。現在世的什麼?識一直到受,這「五者為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在因;由現在因,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環,無間斷」。他從這個地方覺悟,所以比阿羅漢高明,阿羅漢是由苦集滅道,費很大勁,費很長時間,緣覺比較快,人比較聰明。
這一共有十二條,三世因果。這四諦是世間因果跟出世間因果,兩重因果,世間跟出世間。十二因緣是三世因果,前面無明、行是過去世的因,無明是因,行是緣,有因有緣,感得今生的果報。我們先看第一個「無明,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覆於本性,無所明了」,叫做無明。這個無明的意思淺,所以無明有根本無明、枝末無明,這個是枝末,不是根本。根本無明破了,成佛了,這個無明破了就證辟支佛,是這個意思。他沒有出十法界,出六道,不能出十法界,比阿羅漢高一級,所以這是枝末無明。
「行」,因為無明,他就造業,所以行是造業。「謂過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業」,這叫行。造的善業,感三善道的果報;造的惡業,就感三惡道的果報。所以六道裡頭生死輪迴,一定要曉得,與任何人都不相干,自作自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求佛菩薩,佛菩薩給你講這個道理,還要你自己懺悔、自己改過,還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薩沒有辦法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不但不能幫助這個,連禍福都不能幫助你改變。所以它不迷信。佛菩薩只是把這樁事情理給你說清楚、事說清楚,然後事情你自己決定,自己去辦去。真正斷惡修善,把錯誤的念頭改過來,真的就得福。這個道理,佛說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這都是佛講的。
今天科學家證明,科學家證明人的念頭的功能太偉大了,簡直不可思議。但是一般人的心思混亂、迷惑、散亂,所以力量不大。如果這個念力要集中,集中就是佛法講修定,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能把念頭集中在一點,什麼都能解決。這就是今天科學發現的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科學家告訴我們,真正念頭集中,成為一道光的時候,像這個激光一樣,成為一道光,這個能量可以改變太空當中星球的軌道,有這麼大的能量。有這樣的能量,那我們想到地球上這些災難,這是雞毛蒜皮小事,當然很容易解決,火山叫它不要爆發,海嘯的大浪叫它減輕、減低,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如果平常能夠修定,念佛也是修定,心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這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完全靠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淺深怎麼說法?就是你的心清淨的純度,你的念頭集中的程度,不一樣。所以,集中,最純的,理一心不亂;其次的,事一心不亂;最淺層的,功夫成片,這都能產生巨大的能量。一心不亂我們做不到,但是功夫成片是可以做到的。功夫成片沒有得定,一心不亂是得定了,一心不亂的定功等於阿羅漢,理一心不亂的那個功夫等於禪宗明心見性,這都是屬於制心一處。我們把心完全放在阿彌陀佛上,只有這一念,沒有別的妄念,這個能量就很大,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世間這些要看破、要放下,不要留戀,不要放在心上,這比什麼都重要。世間事,隨緣而不攀緣,有緣是好事,對苦難眾生有幫助,對整個世界有幫助,可以做,但是不要放在心上,心上要放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是我們第一大事,任何事情不能障礙我們往生淨土,我們就成功了。如果對往生淨土有障礙的話,這事寧可以不幹。所以念佛比什麼都重要。
前面所說的無明、行這兩個是因,感果從第三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果,這是這一生的果。「識」,就是神識,來投胎的。「由過去惑業相牽,致令此識,投托母胎,一剎那間,染愛為種,納想成胎,是名為識」。這就是神識。他來了,他從哪裡來的?他本來就有。為什麼找到這個父母?跟父母有緣。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跟父母有四種緣,就是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是這四種緣不來,他看不到。這個神識活動量很大,跟他有緣的,他就看到那裡有光,他就去了,那個光引導他,沒有緣的他找不到、看不見。是報恩的,孝子賢孫,你過去對他有恩,他是來報恩的,這個孩子好,所以天性就好,知道孝養父母。那個報怨的,你過去跟他有仇,是你殺了他的,他要來討命的,這個小孩養大,麻煩。討債是你欠他的,他來找你,你必須還他。你把他養大,有很多養到大學畢業,他就死了,他債討完了,你的付出,債討完了,他走了。如果欠得太多的,他還在住世,你還得養他。甚至於你將來整個財產都交給他,那是什麼?你欠他的。要是還債的?這個孩子養大,他能養父母,沒有孝敬的心,不孝順,只是顧慮到你生活能過得去就行了。甚至於對父母的贍養很刻薄,給他的供給都受限制,甚至於對父母這個生活比佣人還不如。這些事情我們都親眼看見過的,學佛之後才曉得,他這個兒子是來還債的,父母過去這個緣不善,父母對他的施捨供養不多,所以他回報也很刻薄。
佛教導我們這些,我們把人生就看穿了。真相看明白之後,我們就知道,一生要斷惡行善,斷惡行善對這個世間一無所求就對。你要求,又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能再搞了,不好玩!一定要到極樂世界,目標鎖定我就去極樂世界,再不幹這個傻事了,一心一意,西方決定可以得到。這個地方講的有投胎的狀況,你看,業牽你,你來投胎。譬如說人道,到人道來投胎。一剎那間,染愛為種。見到父母的時候,他就看到一道光,他歡喜,這就來了。納想成胎,這叫識,這叫神識,我們一般人叫靈魂,他來了。
在胎裡面,叫它做「名色」,名是心,「謂心但有名」,他沒有形質,他入胎,七天裡面你去看,他什麼都看不到,他還是個細胞,已經長成一塊肉團了,眼耳鼻舌身都分不出來,所以這個時候叫他做名色。名就是他有心,他有識,他沒有形質;色,他有物質,這物質不能分別。所以他這是,色就是色質,這是身。「謂從託胎已後」,他來投胎。「至第五個七日」,三十五天,「名形位,生諸根形,四支差別,是名為色」,四支就是手腳。第五個七,三十五天之後,就有這個形出來了,坐胎入胎三十五天,看到他的四肢,看到他的頭、身,眼耳都還看不清楚,這長出這個東西出來。
再底下一個階段,這是「六入」,六入是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天這個胎兒有眼睛、有鼻子,能看到這個,這是在胎裡面他生長的狀況,所以叫六入。「至第六個七日」,第六個七日就有「名髮毛爪齒位」,到第七個七日,四十九天了,「名具根位」,就有六根了。有六根,就「有入六塵之用」,所以叫六入。換句話說,四十九天他六根都全了,六根全了,他就能受色受想行識的影響,有這個感受。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這個胎兒就有感受。所以這墮胎麻煩!墮胎如果是四十九天,那就是活的,他完全知道。前面在名色的時候,這個是前面講的三、四個星期,他有識,還沒有六根的感觸,七七四十九天他有感覺,跟一般小孩感覺幾乎就沒有兩樣,就是他有六入。「觸」,是出生,出生跟外面境界接觸了。「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未能了知生苦樂想」,這叫觸。他有觸,他還沒有我們講的喜怒哀樂,他沒有這個念頭,所以他沒有這種分別,他的心清淨,這個時候觸。
第七,這是「受」,五、六歲到十二、三歲,「因六塵觸對,六根即能納受前境好惡等事,雖能了別,然未能起淫貪之心」,這叫受。你看看,這是從前小孩五、六歲到十二、三歲,我們講他還不懂事,他沒有貪瞋痴慢疑。可是現在,現在二、三歲就有了。為什麼?天天看電視,電視教他。所以現在小孩沒有天真。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十二、三歲真的是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童年有樂趣,有童年的樂趣。我們住在鄉下,十歲到城裡,那個時候城裡比鄉下人住得多一點。因為這些現代科學技術都沒有,城裡的人生活跟鄉下差不多,沒有電燈、沒有瓦斯、沒有電話,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廚房裡面還是燒灶,燒柴火、燒煤炭。還是要挑水,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新聞報紙,沒有,小縣分裡頭沒有,大都市才有報紙、有新聞,這都沒有。人很純樸、很老實,雖然疏忽了教育,但是那個習氣,好的習氣、氣氛還存在,不像現在。那個時候的社會雖然是動亂,但是人還覺得安全感,沒有感覺到是有什麼威脅不安,沒有。那都是人家大人,接觸外面信息比較多一點,一般老百姓不知道。所以,童年可以保持到十二、三歲。所以現在不能投胎作人,投胎作人太苦了。童年大概不到一歲,一歲就學壞了,那點子就很多了。我這個年齡生長在鄉下,十二、三歲不懂事,這個才真正有童年的樂趣。
下面,愛、取、有是這一生的造作,前面從識到受是這一生的果報。受有苦受、有樂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十四、五歲之後才有這種感受,這種感受愈來愈深。從受裡面有愛、取、有。現在時間到了,這個下面,我們底下一堂課再說。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5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二十七頁,倒數第二行,從第一句看起:
「緣覺有二解:一觀十二因緣,斷惑證真,從緣得覺,故名緣覺。」這個十二因緣,我們學到第七,第七是一重因果,前世的因,無明緣行,行緣識,感這一生的果報。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受生,果報是由於兩種業,一種叫引業,一種叫滿業。引是引導我們到哪一道去投胎。我們阿賴耶識裡頭業習種子很多,有些種子很深,力量很強。六道,佛告訴我們,上品十善引導你生天。欲沒斷,當然都是生欲界天。修禪定,真正得定了,禪定有能力伏惑,雖然煩惱沒斷,他可以伏得住,讓煩惱不起現行,這就生色界天,定功更高的,生無色界天。這是生天的。往下,這阿修羅道,天阿修羅。說阿修羅,阿修羅是天、人、畜生、餓鬼都有,在哪一道都屬於那一道,不另提他了。提六道,單獨提天阿修羅,他也是修上品十善。怎麼會變成阿修羅?他有兩個煩惱,一個是好勝,有強烈的好勝心,傲慢,這樣就墮到阿修羅去了。福報跟欲界天人是一樣的,大福報。傲慢就容易瞋恨,所以好勝心重,殺心很重,這就歸於阿修羅。有天之福,他的福報跟天相同,沒有天的德,天是仁慈的。天,上面四層,還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見得天有德。上品十善,慈悲喜捨,這天人;阿修羅沒有慈悲喜捨。到人道裡面,這是修五戒,五戒感得人身。五戒,中品十善,得人身,就到人道來投胎。這貪重,貪愛、貪婪,這個煩惱要重就引你到鬼道去了,鬼貪,沒有不貪的鬼。瞋恨、嫉妒,這就到地獄去了。愚痴就是畜生道。愚痴是是非黑白搞不清楚,人云亦云,自己沒有智慧,他就到畜生道。所以這是屬於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
到人道來了,同樣都是得人身,一生貧富貴賤不相同,壽命長短不相同,這些屬於滿業,圓滿的滿,滿業,滿業不一樣。滿業是怎麼修的?滿業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修這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些是屬於滿業,所以每個人修的不一樣。由此可知,無論你在哪一道,你的生活狀況、壽命長短,全是自作自受,與任何人都不相干。向佛菩薩祈福,向天神祈福,也是一個善行,你以善心去供養,善行,實際上都是你自己修的,才真正能幫助你。供天地神明是福報,但是供貧苦眾生福報更大。凡事我們要憑心,要冷靜仔細去思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諸佛菩薩、鬼神亦如是。人間重孝道,天地鬼神也重孝道,不孝父母,不敬尊長,修再多的福,得的果報少,為什麼?你沒有根。諸天善人都喜歡孝子,都尊敬孝子,所以人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鬼神都會幫助,你不供養他,他也會照顧你,你是善人。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從第八到十二,這是第二次的因果,就是我們這一世造因感召來世的果報。這一生所造的就是三個,「愛、取、有」,這三個字它的內容深廣無盡,不外乎這個三類。第一個,你愛,「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於種種勝妙資具」,這個資具就是資身之具。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享受的,物質的文明,精神文明,這都是佛經上講的,勝是殊勝,微妙,這些資身的工具。範圍就包括太多了,物質生活需要的,精神生活需要的,都包括在這一句裡頭,你就喜歡了,對這個生起愛心。「及婬欲等境」,這漸漸生起來,有這些念頭了。「然猶未能廣遍追求」,這叫愛。在這個階段,你還沒有強烈佔有的念頭,只是爭取。所以下面,「二十歲後,貪欲轉盛,於五塵境」,五塵是色聲香味觸,這是五種受,對這個就生起佔有控制,我們現在講的是競爭,甚至於鬥爭、損人利己,統統這個時候逐漸生起來了。這二十以後,一直到老死,你的一生造這些業。
第十,叫「有」。有是什麼?有了果報。「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當生三有之果」,就是你在現在造的業,感來生的果報。你一生行善積德,取財富是有道的,怎麼取?財富是從財布施得來的,只要你肯布施,愈施愈多,沒有財不要緊,你只要懂得這個道理。我這一生命裡頭沒有財,命很苦,是乞丐的命,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也沒有修無畏布施,所以這一生當中貧窮短命。是,是這個樣子的,我非常相信。學了佛之後,章嘉大師跟李炳南老居士教我,把命中不足的補起來,章嘉大師教我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我出家的時候,有三個好朋友。我們三個人同年,三個人命運都差不多,算命的算我們三個人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們也很努力,那兩個沒有過去。我四十五歲那一年,三月,法融法師走了;五月,三月走了一個,五月明演法師走了;七月,我生病,我就曉得時間到了。那個時候我正在基隆大覺寺講《楞嚴經》,那一邊出家人結夏安居,老和尚請我講《楞嚴》。我記得好像講了三分之一,我得病了,我就曉得該輪到我了。所以我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每天關起門來念佛。台灣大學有一個學生,政大有一個學生,還有師大有兩個學生,四個同學照顧我。每天三餐都吃稀飯、醬菜,念佛求生淨土。大概一個多月,好了。好了之後,養了半個月,繼續講經。這個關就這麼過去了,我沒有求長壽。好像那個時候我講經已經有十幾年,我是三十三歲開始講經,講了十二年。
這樁事情,稍後藏傳有個喇嘛甘珠活佛,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告訴我,我們是在一個仁王法會裡頭遇到的。甘珠跟我也是老朋友,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大我十幾歲。告訴我,他說我們在背後常常談你。我說談我什麼?他說談你的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個當面說沒關係,我自己知道,我不忌諱。接著他就說,你現在轉了,你這些年來講經的功德很大,不但將來有大福報,而且壽命很長。沒想到第二年甘珠就走了,這是密宗在台灣一個很好的上師。他走留下的遺囑,不轉世了,別叫找靈童,不轉世了。所以
所以這個有,就有了麻煩。我們一心向善,我們今天有的是極樂世界,不是別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命終之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不再搞輪迴。這邊三有我都不要了,統統放下,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統統都不要了。處事待人接物一片真誠,無論別人怎樣的毀謗、侮辱、障礙,我都歡喜接受。大乘佛法講,他們替我消業障。我這一生沒造什麼罪業,過去生中造過,過去無數世,我相信不止一世。有這麼多人替我消業障,我生歡喜心。修忍辱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修持戒波羅蜜,我真幹,真歡喜!所以有了業因,一定就有果報,這個果報在來世。
後面,第十一,「生」,來世又在六道裡去受生。生,又是名色、六入,到後來到老死,老死是來世的生死。所以十二因緣裡頭一共是有兩重因果,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又造因,來世又有果,這樣子輾轉,永遠不會中斷。辟支佛這一類的人比阿羅漢聰明,他從這個地方就覺悟、就明白,他就不造輪迴業了,所以他能夠超越,超越的地位比阿羅漢高。你看阿羅漢斷見思煩惱,習氣不能斷;他斷見思煩惱,連習氣也斷乾淨,這個比阿羅漢高明。這叫十二因緣。
這後面還有一段,《佛學大辭典》的,也值得我們做參考。因為我們不能往生,就決定又搞輪迴。《佛學大辭典》這一段,「新作十二緣起,舊作十二因緣」。這個新舊是以玄奘大師做分界點,玄奘大師以前的翻譯叫舊譯,從他以後的翻譯叫新譯。所以舊譯的稱十二因緣,新譯稱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就是十二因緣。「又單名因緣觀」,或者是「支佛觀」,也是講十二因緣,「是為辟支佛之觀門」,他們所修的。「說眾生涉三世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一、無明,二、行」,這兩個是過去因,過去有這個因。「三、識,四、名色,五、六入(這裡翻作六處)」,到六入,這是今世的果,今世果。愛取有,這是今世因;生老死,這是來世果。這樣兩重因果,相續無盡。「其中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無明是迷惑,迷於自性,行就是造業,因為他迷,所以他才造業。業有善惡,善感三善道,惡感三惡道,都不能出離六道輪迴。所以我們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可以這麼說法,造作惡業到三惡道受報,那是什麼?那個業要報掉,所以三惡道是消惡業的處所,到那裡消業。好像人間,犯罪了,坐牢,監牢獄裡面是消罪業的。刑期滿了,你就出來,你業消了,是這個意思。三善道是消福報的,你修很大的福,去消福報;修的小福,到人間來消福報,統統是消業的。罪業,三惡道是消業;善的,它也是消業。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沒有善惡,沒有愛取有。
所以佛教眾生要修淨業。什麼叫淨業?修善、造惡能夠不著相,就是淨業。譬如我修善,不求人天福報,這個善業是淨業。造惡業,我說我不要受三惡道苦,這個不容易。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能做到是別有因緣,過去生中修的有大福報,這一生造作,你看經上講的五逆十惡,乃至於毀謗大乘,這麼重的罪,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導你,真正要你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真能得生。看起來好像很僥倖,一生造業,你細想的時候,也不容易。為什麼?一生造作惡業,臨命終時頭腦清楚,這一點不容易。多少人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連家人都不認識,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所以現在醫學有所謂的老人痴呆症,一得老人痴呆症,極樂世界就沒希望了,這最可怕的事情!年歲大,他頭腦清楚,不迷惑,這就好辦。一勸他,他馬上就相信,馬上就接受,真念佛,他真往生了。
我在美國見到一個,住在馬里蘭州,距離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特區很近,我在那個地方,同學們大家建立一個華府佛教會,成立請我做會長,我們就遇到
所以,過去因,今世果,今世因,來世果,我們對於今世因特別要重視。今世的果報,好,不要留戀,不好,不要怨恨,統統放下,修清淨平等心,一心念佛,比什麼都殊勝。所以這十二因緣觀對我們就很有幫助,我們看芸芸眾生,這十二樁沒有一個人能逃過。最關緊要的就是我們現前的愛、取、有,對於這個世間決定不能有貪愛、不能有佔有、不能有控制,不要爭這些東西,我們只是把所有一切時間統統來念阿彌陀佛,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其中無明與行二者,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我們眼前所受的,受的果報,「是過現一重之因果」。「又愛取二者為現在之惑」,你要不迷惑,你不會動這個念頭。你喜歡,你討厭,這都屬於愛字。愛字的反面是怨恨,這個心不能有,都是迷惑,不可以有這種念頭。取是佔有,佔有就有果報。沒有佔有的念頭,一切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很好,看到別人需要的,我這裡有多餘的,就要幫助別人。幫助一切眾生,裡面最殊勝的,叫法供養、法布施。你看《金剛經》,這大家念得很多,《金剛經》上佛就說了很多句,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為人說四句偈,這講得很多。為什麼?法供養能幫助別人覺悟,財供養不行,財供養多了,增長人貪心。所以布施、供養要考慮到這些。
印光大師在近代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統統印書。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在家弟子,
我在澳洲建了個道場,是為悟字輩。以前我在台灣講經,這些人都是韓館長收的,用我的名義剃度,這麼回事情。館長往生了,我到處流浪,這些人怎麼辦?為他們安身立命,建一個道場讓他們修行。我在這個道場掛個名,掛個名是因為我跟政府關係很好,他們辦事方便。這些年來,這個道場我根本不聞不問了。我也想了一些方法,讓他們的經濟可以獨立,不求在家信徒的供養,這樣心安就道隆。這一點很重要,過去祖師大德對這個重視。我就把十方供養的這些錢買了土地,澳洲土地非常便宜,地大人稀,土地沒人要。我們大概買了有二千畝地,一千英畝合中國是六千畝,二千畝差不多就是中國一萬二千畝的樣子,做農耕。農耕,我們自己不會種,我就想出方法,雇農民,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付你多少錢。當地農民很高興,他有收入了。種植的東西全部是我們收,我們除了留自己吃用之外,到市場去賣。賣得非常好,因為我們種的農作物太漂亮,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所以大家很喜歡。賣的價錢不錯,除付工資之外,我們還很多的富餘。經濟自給自足,這方法好!所以我們的五穀雜糧、水果樹木種得很多。蔬菜,有個大菜園,辦大活動可以供給一千人。這樣的菜園,你看搞成功了。這就有收入,有固定的收入,大家心就安了。依靠人,心不安;依靠我不行,我死了以後怎麼辦?這樣一來,他們就安定,真安定了。我做成功了,我鼓勵圖文巴所有的宗教,因為他們都為經濟煩惱,想做一點事情,沒錢,我把這個經驗提供給他們,希望他們買土地、搞農耕,這是個很好的方法。
所以不求自己的名聞利養,只求自己往生淨土,這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們所求的你們都不要,你們要更好,你們不要,所以我跟任何人沒有衝突。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猜疑,愈猜愈訛,都搞錯了。我的一生就是講經,活一天講一天。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給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從把經停了到往生兩個星期,他一個星期講一次,就是說最後這兩個星期他沒講經,他走了。我是覺得他講得太少,他有顧慮,聽經的都是在家居士,每天講經他沒有時間來聽,所以遷就他們,一星期講一次,他很珍惜,到那天他一定會來。這是老師告訴我的,他為什麼一個星期講一次。每個星期講一次古文,一個星期是兩堂課,講經是兩個小時,講古文是三個小時。老師如果是天天講經的話,我相信他的壽命會延長,不要多,一天兩個小時,不要四個小時,一天兩個小時他行。
「蓋既見現在之惑」,這愛取,現在造的業,業就是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迴。」這個十二因緣讓我們看破為什麼輪迴,這樁事情是無始無終的。後面有個表解,自己一看就了解。這個表解很清楚,「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二果」,底下解釋得很清楚。
我們再看集註的第二,緣覺第一個是觀十二因緣,第二個講獨覺。「二、因見風動樹等等外界事相之緣,而得覺悟」,就稱之為緣覺。宗門教下,所謂大自然的現象給人很多啟示,幫助人開悟,這種情形古今都有。從這個地方開悟的,這是緣覺。「天臺一家更區分此二名」,這天台家講的,「出有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這叫緣覺。這就是有佛菩薩在世間,跟大家講十二因緣這樁事,聽了之後他覺悟了。覺悟之後要證果,必須把來世生死的因斷掉。過去的因不行,已經過去了,對它沒辦法;現在的果斷不掉,是你過去世造的業因,你必須要承受。今天環境給我們的,順境、逆境要承受,善緣、惡緣也要承受,你了解這是什麼?這是果報。承受,不怨天不尤人,這個裡頭就是修行、就是積功累德。你看,別人毀謗,你不生氣,你能夠忍受,而且能歡喜,還感恩,這把自己境界提升了。自己境界提升,對這些人生感恩的心,不是他,我不能提升,不是他,我進步沒這麼快。
所以順境很好,逆境也好,善緣好,惡緣好,沒有一樣不好。善緣、順境不生貪戀,那個淘汰人也非常厲害。你一生貪戀,完了,墮落了。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兩個比較起來,逆境、惡緣容易,順境、善緣不容易,不起貪愛不容易,警覺心比處逆境、惡緣還要高,人往往迷了。人家跟你有緣,這是個大富長者,看到你不錯,我給你去蓋個道場,我送你一個億、二個億。在他是真能做得到,你一接受就迷惑顛倒,就完了。我也親自見過。早年我認識一個出家人,同鄉,大我五歲,早年住在香港,以後到台灣去了。到台灣,緣不錯,遇到一個居士,我聽說送他三個億,台灣錢,在埔里那裡蓋個廟。埔里一次大地震,他的廟全毀掉了。很容易迷人。
所以我的十方供養,我全部拿來印經書,還買了不少書,我買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買了一百零一套,《四庫薈要》我大概是買了三百七十多套。買來幹什麼?怕災難當中損失,我送到全世界各個大學圖書館收藏。災難不可能是全面的,總會有留下來的。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這是最好的方法。古人也用盡心機,像北京的房山,我跟樸老認識之後,樸老就邀我去參觀。他年歲大了,走不動,他派個人陪我去。我看了很驚訝,這一部石刻字刻得好,聽說八百年完工,完整的《大藏經》,裡面還有幾部我們現在藏經裡沒有的。當時我跟宗教局長葉小文談過,那個時候我手上有一筆錢,五百萬美金,我說可以做這個事情,把這套石經重新拓本,印出來。他們印的時候,字太小,應該要像字帖那麼大,寸楷。分量多,當然花錢,成本高,大概可以能做得出來,他也答應了。後來很多障礙,他也沒辦法,要通過很多的手續,就沒搞成功。所以沒有搞成功,我這筆錢留到現在也漲了一倍,我就把它用在《四庫》跟《四庫薈要》上,這兩套書差不多用美金用了一千多萬。我們不要蓋廟,蓋廟人家要爭。不跟人競爭,更不可能跟人鬥爭,人家要鬥我,我趕快走。這個我很知足,我的一生生活,章嘉大師早就告訴我了,佛菩薩安排的,順境、逆境全是佛菩薩安排的,我一定要歡喜接受,真的不是假的。
觀十二因緣,這佛在世,悟道,這是緣覺。「出無佛世」,這個世間佛滅度了,佛不在世,「觀風吹樹動、葉落花飛之外緣而成道者」,這叫獨覺。這種人有,確實偶爾之間,聽下雨天雨打芭蕉,他在那裡聽一下就開悟了,不定什麼緣分。還有宗門,禪宗裡頭,聽人家唱歌開悟的。所以開悟什麼緣分沒一定,到你將悟未悟的時候,不定碰到什麼緣分,豁然大悟,這個在《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裡記載就不少。心在寧靜的狀態之下,這就是他功夫綿密之處,在一驚之下,這悟門就打開了。念佛也不例外,總是首先要功夫得力,都是要止心一處,綿綿密密,就有悟入的可能。這是沒有佛住世的時候,稱之為獨覺。
上面所說的聲聞、辟支佛這兩種,「均為佛弟子中之下根」。下根出六道輪迴,沒有出十法界,上根就能夠超越十法界,這是下根,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永遠不會再墮輪迴,他只有往上提升,不會往下墮落。但是提升時間長短各人不一定,都是各人緣分跟各人功夫的勤惰,精進就快,懶惰一點就慢。「今諸大士」,現在經上講的參加法會的這些大菩薩們,「遠超於此」,超過聲聞、緣覺太多太多了。「如《甄解》曰:二乘雖得三空門」,這個三空就是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唯沈偏空」,執著雖然放下了,起心動念、分別還在。「菩薩不然,能達幻網,得平等法;故雖住三空門,而不住無為,不住有為」,這個就是菩薩的智慧,我們要學習。菩薩明白,通達了解,所有一切現象如夢如幻。這個幻網你明瞭,這個幻網就是比的六道輪迴,你在這裡頭得平等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故雖住三空門,空、無相、無願,但是他有智慧,他不住無為、不住有為,無為是空,有為是有,就是空有二邊都不住。所以他們「能行聲聞,能行緣覺」,阿羅漢所行的、辟支佛所行的,他都能行,這些法門他都用它來用功,「而超越聲聞、緣覺之地」,他能超越。
我們今天這個要記住,就是空有二邊不住。不是叫我們什麼事都不能做,我們自己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修善不著二邊,不著善惡。著了善惡還是出不了輪迴,著善得三善道果報,著惡得三惡道的果報,這不能著。染淨也不能著,著了淨就是四聖法界,著了染就是六道輪迴,所以統統不執著。不執著,住,這個住最重要是心住在哪裡,心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就對了。這些菩薩們修行不容易,空有二邊不住不容易。我們這個方法好辦,我們這個方法把心住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屬於善道,也不屬於惡道,善惡二邊都沒有,染淨二邊也沒有。淨是四聖法界,染是六道輪迴,阿彌陀佛都不在裡頭,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所以我們今天心就住阿彌陀佛,這個好辦,真正有成就,決定要有信心。千言萬語,要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無比堅固的信心。
「又《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說:以聲聞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聲聞。以辟支佛法化益眾生,故我是辟支佛。以大悲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菩薩。於一切法得解脫,一切無礙故。從所化眾生,或以聲聞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這是教化眾生的利益,「或以菩薩法化益;故我是聲聞,我是緣覺,我是菩薩」。這就說得更明白,你用什麼法教化眾生,你就是哪個等級的稱呼,我以小乘法教化眾生,就是聲聞;我以十二因緣法教化眾生,這就是緣覺;我就用大乘法教化眾生,這是菩薩。在中國習慣全是大乘。可是在今天要知道,今天中國佛法有大乘之名,無大乘之實。大乘法裡是大慈大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今天中國大乘法,我喜歡你,能攝受你,不喜歡你,不理你。這不是大乘,這連小乘都不如,大乘法裡頭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句話怎麼講得通?慈悲何在?
佛在經上講的四種慈悲。第一個是世間人,叫「愛緣慈悲」,我喜歡你,對你慈悲,不喜歡你,對你就不慈悲,這是世間人,這不是佛菩薩。慈悲再升級,「眾生緣慈悲」,這還是世間,世間聖人、世間賢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的心量擴大,他愛自己也能愛別人,這叫眾生緣慈悲;凡是人,皆須愛,就這個意思。菩薩呢?菩薩是「法緣慈悲」。菩薩最低的法緣慈悲,法是佛法,學了佛法,要學菩薩行,要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頭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發願,我發了這個願,我不能違背這個願,說話要算話,我對所有一切眾生要有慈悲心。我如果沒有慈悲心,違背了自己的本願,違背本願,那就是欺騙人,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裡頭最忌諱的是妄語,五戒裡頭都不妄語,菩薩怎麼能妄語?哪有這種道理!到法身菩薩,明心見性,菩薩摩訶薩,到摩訶薩這個階段都是「無緣慈悲」。為什麼?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肯定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個慈悲叫無緣慈悲、同體慈悲,這究竟圓滿。這是真愛,沒有任何條件,一體的。一體,能不慈悲嗎?能不照顧嗎?自己、眾生、萬物、自性、諸佛如來融成一體,無二無別,在淨土教裡稱之為常寂光,光明遍照,沒有照不到的地方,確實是遍照。
所以與會的菩薩,我們今天展開經卷也就等於參加這個法會,釋迦牟尼佛為大家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會,我們也參與,我們也是這其中的一分子。所以這是平等慈悲,一定要學。平等一定從清淨心來的,心不清淨不會平等,先清淨,再就提升到平等。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願,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願,是十方一切諸佛的本願。我們發這個願,跟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就注定必定得生,沒有絲毫懷疑。「此明諸大士善巧方便,雖隨機度生,示現二乘,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故云遠超。又文中地者」,這個地就是地位,「界也」,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有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所以這個地有界的意思、有位的意思。
底下一段,「契入三昧」。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空、無相、無願』。「《淨影疏》曰: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故名為空」。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理,理就有相當的深度,這是大三空三昧,經論裡頭都常說。我們看《淨影疏》裡頭的解釋,隋朝慧遠大師的《無量壽經義疏》。眾生及法,這一句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事理全都包盡了,這四個字。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今天科學上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都叫眾生。法,連自性也包括在裡頭,哲學裡面講本體也包括了,全包括,一樣都不漏,全無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沒有自體,佛用一個名詞來代表它,叫空。這個空就叫做自性,叫自性空。自性沒有這三種現象,就是沒有眾生及法,但是自性能生眾生及法,能現眾生及法。自性不生不滅,永恆存在,所生的眾生及法是無常的,為什麼?這法是生滅法,它有生有滅。而且怎麼?剎那不住,一個生滅接著一個生滅。就像前面講六道輪迴一樣,前世造的有因、有緣,這一世果報現前;在這一生果報當中,我們又在造因,這個因遇到緣,來世果報又現前,生生世世永遠在循環,它不會中斷,這就是眾生及法。有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無性之性叫做自性,也叫法性,也叫佛性,名詞很多,都是說的這樁事情。
下面,「乃至因緣,相亦不有,說為無相」。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有沒有相?因緣也沒有相,相都不存在。現在我們曉得,佛講了很多次,常常講,我們已經耳熟了。相從哪來?相由心生,相是念頭生,念頭不可得。念頭從哪來的?念頭找不到。楞嚴會上,佛問他,你是什麼動機想起要出家?為什麼會有這麼個念頭出家?阿難說,他看到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一定是修來的,這不是父母所生的,所以我看到佛的相好,我也想要,所以我出家修行。他的動機在此地。佛就問他,你這個心,這個念頭、這個心,這心在哪裡?你心裡想著出家,想著這些相好,那個心在哪裡?他說心在我身體裡頭。佛把他否定了。他也很了不起,一連想了七個地方,我們想不出來。全被世尊否定掉,這下他慌了,他說:那我不是無心?求佛給他開示。《楞嚴經》是從這麼發起的,一開端七處徵心,佛不問他是真心、妄心,心在哪裡?真心找不到,妄心也找不到。在哪裡?無處不是、無時不是,你六根接觸不到。它不是物質現象,所以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它不是心理現象,所以第六識、第七識接觸不到;不是自然現象,連阿賴耶的見分也緣不到。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切法依它為自性,沒有它,一切法不能建立。
我們在學習,常常用電視屏幕做比喻,我把電視的屏幕比喻作真心、自性,比喻作這個,畫面比喻作現象,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比喻作現象。所有現象離不開屏幕,離開屏幕,它就沒有了,把屏幕比喻作我們的自性,一切相就是此地講的眾生及法,法裡頭有事、有理,都離不開自性。自性什麼都沒有,所以稱之為空。法是一切因緣所生的。因緣,你一追究,因緣也不能獨立,所以相亦不有,叫無相。即相無相,從相裡頭你能夠看出它無相,從一切眾生法裡頭你能夠看出無眾生亦無法,你就悟入,你就是佛知佛見。「此離所取,遠離妄想能取之心」,所以沒有願。相亦不有,故說無相,這是離所取,外面的;回過頭來說,妄想能取的心也沒有,能取的心不可得,所取的相不可得,這就無願。
「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所以也叫做「無作」。這是什麼?這是禪定。心裡確實一個念頭都沒有,一念不生,一切不著,一切不分別,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就這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是豁然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不造生死之業,不但分段生死之業沒有了,分段是六道,除這個之外,還有個變易生死,菩薩都有,聲聞、緣覺、菩薩都有,也斷了。為什麼?入三空三昧。入三空三昧是什麼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這些人生實報莊嚴土。同居土、方便土,同居土裡頭斷分段生死,方便土裡頭斷變易生死,實報土裡頭兩種生死都沒有,不造生死之業,叫無作。
無作是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做。什麼都做,為什麼說無作?他沒有起心動念。就跟現在人做水實驗一樣,我們用文字、用音聲、用意念對水,你看水現出來的這些現象,我們在顯微鏡裡頭把它照下來,各種不同的圖案,沒有兩個相同的。這就說明,沒有兩個波動現象頻率是完全相等,找不到,決定是有強弱的差別。那個差別極其微細,我們無法覺察得到。水實驗能夠把它照下來,讓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實驗與實驗的人關係很大,人心清淨程度不一樣,平等程度不一樣,愛心程度不一樣,願心程度也不一樣,太複雜了,芸芸眾生找不到兩個完全一樣的。到什麼時候一樣?成佛一樣了,佛佛道同。為什麼?他全放下了。只有成佛是絕對相同,菩薩還不行。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沒放下,那就是每個等覺菩薩都不相同,到成佛,這個也放下了,這才完全相同,這才真正回歸到大圓滿。
所以無願,不造業了,業用生死來做代表,這就是無作,我們要學。學什麼?做,什麼事都照幹,心裡不落痕跡就是不作。一定要懂得,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不動了,你去造沒關係,不結業,結業的是念頭。你執著,結業了,你分別,結業了,你起心動念,結業了,不起心、不動念沒有業。造惡沒有惡的念頭,行善沒有善的念頭,這就叫無作無願。什麼人?常寂光裡頭的諸佛,實報土這裡面的菩薩,應化到十法界,應化到我們人間,像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是無願無作,給我們講經講了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再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尊佛,善知識是佛的化身,他們造種種善業惡業,也是無作無願。那個示現是什麼?那個示現是眾生有感,佛自然有應。這些善知識確實沒有起心動念,但是事情都做得圓圓滿滿。到這個地位,到這個程度,行。不到這個程度,不能嘗試,嘗試,你一定造業。你貪戀,造業了,你厭煩,造業了,記住,起心動念就造業了。我們今天怎麼辦?怎麼學?無論造作什麼,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穿衣吃飯、日常工作、待人接物,一切都迴向給阿彌陀佛,回過頭向著阿彌陀佛,就造這個業,除這個之外,其他的業不造了。記住,什麼樣造作統統歸阿彌陀佛,就對了。這一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沒有遇到阿彌陀佛以前那不談,遇到之後所有都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完全擔當去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
「又云: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知道一切法空,不能著空的相,著空的相就變成二乘,這就錯了。不取相,這就是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無相當中無作,作而無作,這個時候「無相轉名無作」,就是無願。無願無求,這在大乘法裡面稱它作淨業。諸佛菩薩造的是淨業,不但六道裡頭沒有果報,四聖法界裡也沒有果報,這叫淨業,這是真功夫、真本事。凡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地藏經》上講得對,「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就對了。
「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這是用個比喻來說。這個比喻是什麼?是見性,是成佛。佛常常給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但是說得很好,任何一門都能明心見性,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入門一定從一門入,八萬四千法門,你喜歡哪一門都可以;你要是二門、三門,你決定入不進去。這就是說你不能分心,你分心就錯了,決定要一門深入,要懂這個道理。現在一般人叫廣學多聞,門門都想學,門門都想入,結果總入不進去,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怎麼才能夠入進去?一個門能入進去。這裡說的三門,空門能入,無相門能入,無願門能入,但是你同時入兩個門你就不能入,只可以入一門。
任何一門,對於它的理事、性相,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修學就沒有障礙,不會產生錯誤。如果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決定不能成就。搞明白,是不是還有障礙都很難講。為什麼?我們的習氣太重、煩惱太多,沒有斷乾淨,它會障礙,讓你產生錯覺,誤以為我修得不錯,我無相了,我一切都空了。其實一切都空了,他沒有空,他還有個一切都空,這就是他怎麼入都入不進去的原因。自以為空了,自以為空那個空沒丟掉;無相了,什麼都不執著了,什麼都不執著就是個病、病根,他還是執著,難就難在此地。所以總不如把這個東西統統都放下,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從有門進去,我不從空門。大三空三昧我都不理它,我到極樂世界再修三空三昧,現在沒有這個必要。
一句阿彌陀佛,要真信。這真信很難,愈想愈難,總還是有一點懷疑,總還是不太放心,想個什麼方法再幫助幫助它。這個念頭就是不能往生的原因,不能見佛的原因,要把這些念頭淘汰得乾乾淨淨,佛就現前了。這些是障佛現身,障我們往生。古德所謂一萬人當中,真的是難得有一個人真正沒有懷疑。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6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二十九頁第四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這是比喻。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是入三空三昧,實在講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契入諸法實相,也就是究竟成佛。入要從一門入,雖然有三個門,這三門是總說。三門要是展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展開是無量法門,所以把它歸納到最後,這三門。一門入了,一切都得到了,可是要入,一定走一門。這是《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門入進去,都是全部都得到,所以它是平等的。沒有入進去,在外面看不平等,好像這個方法有淺深、有難易,有種種差別,但是進去之後完全一樣,都是證得究竟圓滿。沒有哪個門進去證得的多、哪個門少一點,沒有這個現象,只要進去,全部得到。
法門的選擇,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根性,自己喜歡,學起來很容易、很踏實,那就是最好的選擇。明白這個道理,一定選擇要契機,契自己的機,我自己是什麼根性,選擇哪個法門最方便?自己不會選擇,釋迦牟尼佛也代我們選擇,提出一個綱領給我們做參考。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佛為我們說出這三個大的方向,讓我們做參考。每一種裡面都有很多法門,戒裡頭法門多,禪定,你看看宗派有多少。中國禪宗就分為五個大派別,大派別裡頭有小派別,乃至於到最後,每一家修行方法都不一樣,但是都能明心見性,契機。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淨土的派別也很多,念佛的音調不相同,速度不相同,用心不相同,太多了。但是,淨土是先到極樂世界,再成就明心見性;換句話說,入三空三昧,淨土宗是先得念佛三昧,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入無相無願法門。這個是對我們根性來講,最穩當、最方便。
在現前我們最重要的,制心一處,這一處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佛號上。所以小本《彌陀經》教導我們執持名號,本來執持是煩惱,執是執著,持是保持,執著、保持這個都是大乘教裡頭最忌諱的。但是這個執持的對象不一樣,不是名聞利養,不是五欲六塵,而是佛的名號。這個執持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你只要真正能執持他的名號,你就決定往生,這跟其他的法門不一樣。決定不能執持錯了,錯了那就真的錯了,那得繼續再搞六道輪迴。所以,這個對象選擇得正確。這個法門真正相信,決定沒有懷疑,相信有極樂世界,西方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這是叫指方立相,便利一切眾生學習,非常方便的法門,方便中的方便,善巧當中的善巧,這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的。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就教你。極樂世界是個學校,是個道場,我們常稱極樂國,它不像一個國家,沒有國家這種行政組織。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提到過,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那次數太多了。極樂世界沒有國王,沒有上帝,極樂世界裡頭的居民,沒有士農工商,沒有男女老少。到那個地方完全是化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身相是法性身,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法性永恆不變,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是彌陀本願,他看到十方世界,種類太多,分別太多,造成不平等,讓人們心裡面有懷疑。他避免懷疑,所以造成平等世界。到極樂世界,我們的相貌跟佛相貌相同,體質跟佛的體質相同,紫磨真金色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都是以阿彌陀佛為標準。
我們後面這張圖,「極樂妙果圖」,
所以,入要一門,這個理念我們一定要接受,佛法如是,世法亦如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很多觀念中國接受了,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真的,佛跟中國傳統的儒、道融成了一體。一千三百年前,少林寺有個石碑,「三教九流混元圖」,三教九流是一家。你看,一千三百年前,中國人就有這種思想,這個思想在現在稱之為多元文化是一家。你不能說中國人沒有智慧,一千三百年前就想到,畫成這個圖。多元文化是一家的想法,是近代才提出來的。因此,世法裡頭也要一門深入,你才真的能夠入進去。真入進去,契入進去,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了;沒有開悟,沒入進去。所以說一門深入,一就是入的條件,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制心一處,或者說止心一處,意思都相同,心要放在一個地方,才能開悟。換句話說,最忌諱的是妄想太多、雜念太多、欲望太多,這就麻煩了,這永遠做不到一;換句話說,永遠進不了涅槃城。涅槃城進去,心要一,純一;二心,三心二意進不去。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一心、一念就進去了,二心、二念進不去。
為什麼念佛的人這麼多,往生的人少,就是他不懂這個道理,他在念佛這個法門裡,還要加一些東西進去。我們常聽到的,禪淨雙修、密淨雙修,還要加一些東西進去。加東西進去的時候,有成就的,也有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裡?無論加多少東西,他還是一心,這就能成就;加了東西,不是一心,把你一心破壞了,你就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加得再多,全都等於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零就是歸一,統統等於零,這個夾帶再多都沒有關係。如果心沒有歸到零,加一是一、加二是二,最麻煩了,這進不去。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此地是講空、無相、無作,大乘佛法裡頭,比這個講得更多的,覺、正、淨三門。三門的意思跟這個相同,覺跟空相同,正跟無相相同,淨跟無作相同。覺正淨三門也是一個門才能進去,走覺門的,法性宗、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覺門;走正門的,教下,華嚴、法華、三論、唯識都走正門,正知正見;淨土跟密宗走的是淨門,一心清淨,從清淨心入。這入大乘。一門入進去,全部都得到了。從覺門入門的,法相他懂。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沒有學過法相,你看他講八識講得多圓滿,那通,相宗全通。沒入進去是不通的,進去之後全通了,不但佛門各個宗派通了,世間法也全通了。沒人問他,你有人問的時候他就給你講。
覺正淨只能走一門,覺、正可以看看,我們真正走的道路是淨土。淨土裡頭最重要的,心清淨。佛在經上也講了很多次,「心淨則佛土淨」。真的,境隨心轉,心清淨,土就清淨,就是淨土;心清淨,身就清淨,第一個轉的,身,它就轉了。所以不用靠外面的力量,要從自心裡轉,真轉過來了。清淨心沒有現前,用外面力量來幫助,可以,心裡一定知道,這個幫助是暫時的。永恆的,要靠清淨心,要靠正知正見,要靠覺而不迷。這三個字,一個得到三個統統得到。
這個比喻,一人身不得一時,就是同時入三個門,不能同時,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用這個來做比喻。其實涅槃城,門無量無邊,把它說做三個門,這是歸納,無量無邊法門不外乎這三大類。哪些法門屬於空,哪些法門屬於無相,哪些法門屬於無作,都要懂得。「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下事辦,故不須二門」。這是假如有個人,他從空門入進去,不得是空,亦不取相,這叫真的入進去了。你要有一個空的概念就錯了,你心裡頭有個空。空、無相、無願全不可得,記住《般若經》上有句話,「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這才能入得進去,就相應了。執著個空,錯了。叫你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然後這個三門隨意,哪個門都可以進去。空門,連空都不執著;無相,連相都不執著;無願,連造作都不執著,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於是我們就曉得,法身菩薩、法身如來,從常寂光應化的是佛,從實報莊嚴土應化的是菩薩,他們來處是一而二、二而一。為什麼?實報莊嚴土是無始無明餘習成就的,習氣成就的。這個習氣不礙性德,不妨礙性德,只妨礙你契入,你沒有辦法入常寂光,必須這個習氣完全淘汰乾淨了。這個習氣不是用什麼方法可以斷的,沒方法,只有讓時間隨它去,時間長久了,習氣自然沒有了,這就能回常寂光,入常寂光才是真正入大般涅槃城。不起心不動念,他還有什麼方法?要想個方法的時候,就起心動念了。所以,實報土的菩薩跟常寂光的諸佛,一個是因地,一個是果地,因果不二,因是果之因,果是因之果,所以他是通的,他沒有障礙。有能力應現在十法界,可以同時以無量無邊的應身,一時異處,就是同時現身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上求下化。上求是供佛、聞法,福慧雙修,下化是幫助有緣眾生。幫助他什麼?幫助他生信心,這第一個,幫助他發願,幫助他修行提升境界,幫助他往生證果。這是法身菩薩應化身的作用。
無量無邊的應化身,決定沒有自己這個念頭,不會起這個念頭。如果起這個念頭,他就墮落了,他墮落到凡夫地,又回到十法界了。但是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他在這個世間,他是不是再來人很容易區別。再來人是不起心、不動念,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還有起心動念,他肯定是六道凡夫。這是什麼?我們自己用這個標準檢點自己,就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身分。見色、聞聲,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你是法身菩薩。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是三賢菩薩;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二乘,阿羅漢跟辟支佛。所以自己很清楚。聲聞、緣覺這是小乘,有時候我們稱他作二乘,小乘也是聖者。六道眾生的天人,智慧、神通、道力比人高,比欲界天也高,但他還是凡夫。為什麼凡夫?我執沒斷,他還執著有個我,這就是凡夫。我執破了,就叫聖人。
我們自己細心觀察自己,反省,中國古人所謂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認真反省,我有沒有我執?有沒有四種煩惱?我執跟四種煩惱永遠分不開家,那就是什麼?就是末那,末那就這四種東西形成的。末那從哪裡來的?就這四種東西來的,所以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從我見裡面生我愛,生我慢、我痴,這就是貪瞋痴。貪瞋痴叫三毒煩惱,跟我同時起來的,所以叫俱生煩惱,不是學來的。你有這個人身就有貪瞋痴,你說它這個力量多大,所以不容易斷。佛菩薩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末那從哪裡來?從阿賴耶來的。這個四大煩惱是阿賴耶識裡面業習種子,從一念不覺它就有。《還源觀》上說得很好,從一體,這一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中國古人讚歎本性本善,就說這個。從一體起二用,一念不覺就起二用;一念覺,這個二用就不見了。所以這二用不是真的,是假的。一體是真的,永恆不變,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二用是有生有滅,一念不覺的時候迷了,這兩種作用現前,生了。到哪天完全覺悟了,這兩種作用沒有了,回歸常寂光就沒有了,所以它有生滅,這就不是真的。
起二用,這是先有阿賴耶,阿賴耶裡頭有這兩種作用,末那就是正報,其他的全是依報。所以依正莊嚴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的。現在講進化論,佛家裡頭沒有進化論,佛家講整個宇宙就是當前的一念。這一念什麼時候?就在現在。一念、一念,念念都是當下一念,為什麼?因為前念跟後念不是一念。如果前後念是相同的,這叫相續。前念跟後念不相同,但是它相似,就是不完全相同,叫大同小異,大異小同,這都不定,這很複雜。從哪看?從整個宇宙看你就看出來了,你不是從整個宇宙看不出來。
法身大士他們清楚,他們透徹了解,一點都不迷惑,這種人我們稱他為佛。佛就是明白人,對於一切法理、事、性、相、因、果全部通達明瞭,我們稱他作佛。天台大師講得比較細一點,稱他為分證即佛,他沒有圓滿。圓滿的在常寂光,痕跡都找不到,但是他起作用,這真妙。實報土裡頭有痕跡,也起作用,他那個作用跟常寂光的作用簡直沒有差別。這是佛法之微妙,那說的什麼?說的是我們自己,說的是我們自性,自性不可思議。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說出五句話,自性的樣子;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說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說的,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惠能大師只講個總綱領,釋迦牟尼佛是細說裡頭境界。都講圓滿了,能大師講圓滿了,世尊也講圓滿。換句話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歸納起來,就是惠能大師說的二十個字;二十個字展開,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是一不是二。這叫入佛境界。佛法是智慧,佛法是哲學,不但是哲學,也是科學,究竟圓滿,叫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比喻,第一個從空門入進去的。第二個,「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這就錯了。你從空門入進去,我走的是空門,著了空門的相,取相就是著相,執著有個空,這就錯了。「於是人不名為門」,他門沒找到,「通途更塞」,他入不進去。怎麼辦?「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這就對了。所以不能執著,不能有個空的念頭,你從空門入進去了。從空門入進去,有空門這個念頭,入不進去,要把那個空相放下。這一放下,這就空門變成無相門,從無相門進去了。
「若於無相相」,無相的那個相,「心著,生戲論」,著了無相相。無相,以為真的有個無相相,這就產生戲論。戲論,我們這裡有個參考資料,這個術語,佛教裡用得非常之多,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一般戲論,我們都稱作開玩笑,不能當真,這不是真話。《佛學大辭典》裡註解的,「(術語)非理之言論」,就是不如理的,不合理的;無意義的言論,就是開玩笑的。「又不問理非理,總斥一切之言論。與俗所謂滑稽、冗談」這一類,我們一般講,普通話叫開玩笑,不要當真。這是戲論。《大日經疏》十九卷說:「戲論者,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作種種身口,但悅前人而無實義。」這就是舞台表演,讓大家看了歡喜,沒有任何意義。特別是像變魔術,中國裡面叫雜耍,這些逗人歡喜,確實沒任何意義在裡頭,這是戲論。「今妄見者所作者亦同於此,故名戲論」,佛家稱之為戲論。
《大乘玄論》第二卷說,戲論是借比喻之名,「於道無所剋獲,如小兒戲論為耳」。它於佛法所講的道理不相干,這個不能夠信以為真。嘉祥《法華義疏》第二卷裡頭有這麼一句話,「無記心中往復言論,名為戲論」。無記也是佛學名詞,佛學將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分為三分:善,心善、行善、言善;第二個是惡;第三個叫無記。無記是什麼?非善非惡,這叫無記,談不上善惡。我們口渴,喝一杯水,這個談不上善惡,這就屬於無記。但是無記有什麼不好處?無記是跟無明相應,它不能幫助你覺悟,它會讓你糊塗,就是無明,增長無明。所以它不是好東西,佛法求覺悟。《中論》云:戲論有二種,一種是愛論,一種是見論,就是見愛煩惱。愛是什麼?與貪瞋痴慢疑相應的;見是與我見,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就是與這十大類煩惱相應的。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有所謂君子無戲言,正人君子沒有戲論。還有一句俗語,君無戲言,做領導的人不能開玩笑,不能有戲論。
《最勝王經》一卷說,「實際之性,無有戲論」,這是講自性,自性裡頭沒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槃」。不是證實際法,證實際法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不會有戲論,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是利益眾生。這是什麼?這是成佛之後,自性裡頭第一德自然流露。這第一德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救苦救難,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大慈大悲,無任何條件。佛知道,苦從迷來的,樂從覺來的,所以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那就得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迷破了苦就離了,永遠離了;覺悟了,他得的是真樂。這個目的、理念落實在教學,教學是三業都要兼顧到,叫三輪教化。三輪是什麼?身、口、意,叫三輪。心要有這個智慧,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身要做出樣子;言語,要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所講的統統是自己所做到的,自己沒有做到的不說。
我們就知道了,它的內容,佛陀教人的內容,就是戒定慧。他在表演,他早就成佛了,他這個圓滿了,還要持戒嗎?他不是持戒,他流露出來的就是戒律。我們叫持戒,為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過失、有錯誤,他沒有錯誤,純正,沒有絲毫錯誤。你把他身的造作記錄出來就變成戒律,他的意念記錄下來就成為經典。佛起心動念沒有?沒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自然的。學佛是學這個,回歸到自然你功德就圓滿了,沒有回歸到自然或許還有戲論,真正回歸到自然沒有了。所以楞嚴會上佛說,圓滿菩提,就是你回歸自性,「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有沒有得到什麼?什麼也沒得到,為什麼?全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你得什麼?
成佛就是把本來面目找回來,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人本來都是這樣的。他現在不一樣,是他迷了,迷失了本性,是他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一大堆的過失,這些錯誤產生的結果就是六道輪迴。沒有六道輪迴,自性裡頭沒有,六道輪迴是假的,完全是錯誤的概念造成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將來個個都會成佛,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成佛了。所以,佛心永遠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那無相相,在這裡頭心著了,著了無相之相,就生戲論,戲論就是言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因為他心著,著就是取,他還著了個無相相。空,空亦空,我的空空了,空空又執著個空空,不能執著!空,就是叫你放下有,你現在又執著個空,又有了個空;那告訴你空亦空,他又執著空亦空,這個麻煩大了。這個執著也得放下,心裡頭一念不生,這是叫無作門。其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八萬四千法門全等於零。因為你起心動念、你有執著,它就有,你沒有執著,全都沒有。所以佛法講到最後沒有別的,就是一個看破,一個放下;看破是真實智慧,完全了解了,放下是決定不要起心動念。你起心動念,你被境界干擾,你被外面境界束縛,你就錯了。為什麼?外頭境界是一場空,你認為它有,你就沒有辦法超越。你心裡頭根本一絲毫念頭都沒有,障礙就沒有了。這牆壁自然通過,為什麼?假的。
這樁事情,圓瑛法師,這距我們現在不遠,他抗戰勝利之後才往生的,好像聽說他還做中國佛協的第一任會長。他在是《楞嚴經》的序,還是在《圓覺經》,我記不得了,就這兩部書,這兩部書是他最後的著作;也可以說,這兩部書是他成熟的著作,他的著作很多,這最有價值的。他在序文裡寫了一樁事,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在寮房裡頭入定,突然想到一樁重要的事情,一定趕著去辦,他就一下起來就出去了。出去之後,他想,我入定房門是關著的,我好像沒有打開房門,怎麼出來的?回去再一看,推門,拴著的。這什麼原因?他那個時候一念當中沒有門的念頭,趕緊要辦事,沒有門的念頭,他就這麼出來了。這是事實,絕對不是他打妄語。說明什麼?說明佛經上講,全是假的,因為你執著它是一道牆,你就過不去。執著這裡有個門,門關了你就進不去。你要是一點念頭也沒有,沒有起心動念,你就自然通過了。老和尚有這麼個經驗。
虛雲老和尚也有個經驗,在《年譜》裡頭寫的。有一年是過年的時候,因為他住茅蓬,茅蓬離廟大概走路半個小時。黃昏的時候,在常住那裡,茅蓬裡頭的米、油鹽都要到常住去拿,菜有的時候拿,有的時候他自己種一點菜,就不用拿。拿了要回去,回到茅蓬。他心很定,要回去。在路上,半路上遇到兩個出家人,都是廟裡頭的,打著燈籠。碰到虛老和尚,告訴他,天這麼黑了,你怎麼沒有個燈?虛雲老和尚突然感覺天黑了。他沒有分別這個天黑不黑,所以他出來的時候那個空中樣子,它就保持那個樣子。這些都給我們做證明,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到清淨心一念不生的時候,你是黃昏五、六點鐘的時候,外面還很亮的,你在曠野裡面去走,永遠就保持這個樣子,天沒有黑。心裡一想到,這很晚了,天就黑了,真正說明境由心生。
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真正的功夫,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不分別,要在這上下功夫。不執著不分別,不受外頭境界干擾,你的心才能得定,清淨心會現前。到不起心不動念,就神通現前了,牆壁可以穿過,就真的沒有障礙了。牆壁不能障礙是神足通,在佛經上講,三果阿那含他們證得,二果還沒有。二果有四個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他知道,他沒有神足通,阿那含有。阿羅漢有漏盡通,漏盡通就是見思煩惱斷了,這叫漏盡。但是雖斷,他有習氣,他超越六道輪迴,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在這個裡面他用功,斷見思習氣。見思習氣斷了,他就不是阿羅漢,升級了,升辟支佛。辟支佛比阿羅漢高,見思煩惱跟煩惱習氣統統斷盡,他在這個位置上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真斷了,他升級了,他是菩薩,但是是菩薩,有塵沙的習氣。菩薩這個階段裡頭把塵沙習氣斷掉,他就成佛了,十法界裡面的佛。我們曉得,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連習氣統統斷乾淨了。
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他還是用阿賴耶識,用妄心,用妄心用得最純。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他跟佛一樣,只有法身菩薩知道。他用阿賴耶完全依照佛的教誨,也就是把佛的教誨全做到了,佛教不可以做的,他不但不做,念頭都沒有;佛教做的他全做到了,所以他非常像佛,叫相似即佛。在這個位置上他斷什麼?他斷無明,就是起心動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他升級、超越了,就出十法界,那是真正聖人。出十法界,就不用八識。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出不了十法界;不用八識,就是轉八識成四智,這就出十法界。出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真的不生不滅了,就是成佛,沒有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他無明習氣沒斷。所以,實報莊嚴土的相,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習氣沒有,斷盡了,實報土的相沒有了。《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沒講。實報土,到無始無明斷盡,相不見了,所以它還是個生滅的,它不是真的。真的只有一個,真如自性,在淨土宗叫做常寂光土,這是真的。
所以,最後那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斷盡,等覺菩薩就升等了,成為妙覺。妙覺沒有身相,完全融入常寂光。融入常寂光不好懂,佛經上的比喻好懂,佛經把自性比喻作大海,把這些修行人比作河流,河流最後都入大海。入大海那個海口,像長江,長江口,通到那裡,那就是等覺,一下就入大海了。入大海之後,這江河水、海裡面水都分不開了,融成一體。所以要曉得,回歸到常寂光是跟一切諸佛如來融成一體,就像江水、河水流到大海合在一起。佛經上有句話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說這個事情,到你證得究竟果位的時候,是一個身,一個大海。
從一個大海裡面生出來的第一德行,第一大德,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愛。你看所有宗教,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伊斯蘭,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佛教,大慈大悲,慈悲就是愛。愛是自性裡頭的第一德。但是世間人講這個愛,跟佛講的不相應,世間人愛裡頭有情,所以佛教避免,不用愛,用慈悲。慈悲這個愛是智慧,它不是情,圓滿的智慧,認識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它從這裡生的。這是真愛,這個愛心永遠不會變質。世間人那個愛靠不住,千變萬化,假的。你看現在年輕人,愛來愛去結婚了,過了兩天就離婚了,那不是假的嗎?哪是真的!佛菩薩、神愛世人永遠不變,這個道理要懂。
宗教可以團結,原理是什麼?就是神的愛。神的愛是永恆不變的,每個宗教都相同的,所以用這個愛心可以團結所有宗教。真理,真理就是愛心。我們中國古人講,講天德,天之德是什麼?愛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只要能夠懂得愛人,那是你的性德第一德流出來了,沒有私心,是一體。世間人最麻煩的,實在講就是末那四大煩惱。他有愛,喜歡了,他要佔有,他要控制,他要有權力去支配,他要搞這個,這是煩惱。智慧裡頭沒有,智慧裡面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隨緣,不是攀緣的。你要佔有、要控制、要支配,這就不是隨緣,這是攀緣。攀緣就變成造業,業有善惡,善的,六道裡頭三善道;惡的,六道裡頭三惡道,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就是迷而不覺。
下面這幾句話說得好,「若人從空門入,亦不見空相,便直入涅槃城」。空入,連空相都不執著,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他就進去了。「若得空相」,他以為有空相,我從空門入,我有空相,他入不進去。為什麼?他著了,他不空,他心裡頭有執著。「若除空相,即可從無相門入。倘著於無相之相,即無相相」,他有這個念頭,「亦不能入」。把無相相也放下,這就叫無作,也叫無願,「直入此城。故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些話我們凡夫多念幾遍,全都明白了,一而三,三而一。看破之後就要放下,你就提升了;看破之後執著,不能提升,原地踏步。雖然你看破了,你明瞭了,你不放下你提升不上去,永遠在原地。佛法最可貴的就是放下,佛教我們永遠放下,這是成功的祕訣,就是永遠放下。
底下這一科: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三乘』是『方便』,佛在《法華經》上說過,「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個三乘是佛的方便說。「方者,方法」,這解釋方便兩個字的意思。「便者,便用。《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這個方法起作用。《法華玄贊》說得比較清楚,「施為可則曰方」,你的設施、你的作為可以做別人的榜樣,這叫方。也就是說威儀有則,則是原則、是規矩,可以給別人做榜樣的,可以讓別人向你學習的,這叫方。「善逗機宜為便」,便就是善巧,以一種很善、很巧妙的方法,讓對方能夠相信、能夠覺悟、能夠明瞭,這叫便。所以,特別是講這個便,便是千變萬化,沒有一定的。為什麼?你行,立方法的時候,便是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因時不同、因地不同。所以它運用非常靈活,它不是死呆板的,叫隨機應變,這是便。方不變,應用可以變;也就是我方向、原則不變,我用的方法巧妙是因人因事而變的,會達到這個目的,這叫善巧方便。《法華義疏》裡頭說,「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是智慧的運用。像這些事情,抓到機會就要用。
我有一年在北京訪問,那個時候我住在美國,我記得那年進入中國的時候,我是用美國身分。住在北京好像是國際飯店,我下樓,我走樓梯上下來,大廳樓梯上下來,碰到一個同修,他住美國的,遇到了,很歡喜。他告訴我,他說今天兒子在這裡舉行結婚典禮,請了政協的副主席程思遠。程思遠是林黛的父親,電影明星林黛大家都知道,林黛長得跟她爸爸樣子很像,請他做證婚。碰到我了,把我抓去也做證婚。他說我請一僧一俗,請我們兩個做證婚人。我當時就答應他了,我說好。他們家這個婚姻,女孩子是日本人,北京大學同學。今天結婚,他告訴我,有中國政協跟外交部一些官員、日本的大使館大使,這都參加。這是我們傳揚佛教的好機會,因為他叫我做證婚,我有十分鐘講話,我就可以告訴他們佛教是什麼。我用十分鐘講這個題,大家聽到歡喜。
臨時抓去的,又沒有準備素菜,我吃肉邊菜,我喝了一杯酒陪大家。坐在我旁邊是廖承志,廖仲愷的兒子,他坐在我旁邊,他說佛教這麼活潑,這我也可以學。我說當然可以學,我說佛教戒酒,戒酒的原因是什麼?不能喝醉,喝醉了就會起殺盜淫妄這些念頭,是防止的。五戒裡頭這個酒叫遮戒,本身沒有罪,喝醉了犯別的戒。所以它是遮戒,不是性罪。性罪,性罪是你做了本身就有罪,殺盜淫妄本身就是罪。受了戒之後再犯,罪加一等。但是酒是遮戒,酒的開緣很多,像今天這個場合,我在這裡喝酒叫開緣,這不是破戒。為什麼?大家歡喜,讓大家了解佛是什麼。
很多人對佛產生誤會,我們給他做個解釋。佛是印度話,傳到中國來,不是他自己來的,是中國皇帝派特使請他來的。所以他到中國來是國賓,是皇上的客人,國賓。來了之後,這一交談非常歡喜,捨不得讓他離開,把他留下來,我們來接受他的教誨。佛的教誨是什麼?教人覺悟。教學的目的是教人離苦得樂,你看多好的事情,太好了!苦樂從哪裡來的?是從迷悟來的,這佛知道。如何離苦得樂?幫助人破迷開悟。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覺悟之後就從事教學工作。孔子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釋迦十九歲離開,也是三十成道,三十覺悟了,覺悟之後就一生教學,七十九歲圓寂。一生教學四十九年,我們講辦活動,講辦活動大家容易懂,辦教學活動三百多次,教學四十九年。他是教育家,跟中國孔子一樣,他不是神。生前沒有道場,沒有建過廟,死後大家建大雄寶殿供養他,這是什麼?這是紀念,
實在講,講到宗教這兩個字,佛教是真正的宗教,符合中國人講的這個意思。因為宗,宗的意思很多,最重要的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主要的意思,第二個是重要的,第三個是尊崇的,這稱宗。教是教學、教育、教化。宗教兩個字連起來,那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我說孔孟當之無愧,佛陀當之無愧。跟這些鬼神沒關係,這個要知道。孔孟,敬鬼神而遠之。佛菩薩這個教育,把鬼神都看作學生,他也是來學習的,不拒絕。佛菩薩教人,也教鬼神,鬼神也來聽,但是人看不見,佛菩薩有能力,能看見他。統統是學生,都是三寶弟子。佛教裡頭沒有上帝,沒有造物主,造物是誰?佛說是你自己。這個宇宙整個從哪來?是你自己一念不覺而來的。當然沒有時間給他們講《還源觀》,只有十分鐘的時間。這是好東西!中國帝王聰明,他不迷信,他要是迷信,怎麼可能進入中國?中國儒、道把關,你是迷信進不來。可是他進來,中國朝野歡迎,留住他們,這就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確確實實有高等的哲學思想、有科學的思想。
這叫機會,這些人從來沒有機會接觸的,有這十分鐘,讓他留下一個印象。這個就是方便法,方便是應用,機會不要放過。尤其是這些人,他們對社會有影響力的人,他們覺悟了,全國人有福。一樁事情,無論是善、是不善,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可以人云亦云。沒有搞清楚,我們要是相信了,都叫做迷信。對人、對事、對物,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相信它,這叫正信;沒有搞清楚,都叫迷信。佛教現在是不是宗教?現在是的。為什麼?他迷信,把佛菩薩當作神看待,這就迷了。他原來是老師,菩薩是同學,就像孔子七十二賢,那是菩薩,是這麼個地位,尊師重道。現在變質了,真的,變成神明,這是人把它搞的。釋迦佛當年在世不是這個樣子,純粹的教學,教我們從戒定慧,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知識還不行,不夠。知識可以幫助智慧,但是它不能做主,它要一做主就出亂子了,要智慧做主。中國人智慧這兩個字,智是講決斷,慧是講明瞭;換句話說,像在朝廷裡頭,
「《大集經》曰:能調眾生」,調是調教,就是教導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大乘佛法追求的終極目標,所以這句話沒有翻成中文,完全用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翻,沒有翻,這是尊重不翻。翻成中國意思,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平等的等,下面三又是正,菩提翻作覺。統統翻成中國名詞,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法,要用現在學校的比喻,這是學位,你證得這個學位,這個學位是叫佛陀,名稱叫佛陀。所以佛陀、菩薩、羅漢是佛門學位的名稱。無上正等正覺統統得到了,這是佛的學位,佛陀,最高的學位。如果只有三菩提,阿羅漢證得的是三菩提,叫正覺。所以,阿羅漢是最低的一個學位,像現在學校的學士。正等正覺是碩士學位,第二個學位。加上無上,這最高的學位。佛是最高的學位,菩薩是第二個學位,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阿羅漢以下的,雖然學佛,還沒有拿到學位,像現在小學、中學,沒有學位,到大學畢業才有學位。學位的名稱!這學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平等的。
宗教裡頭那個神不行,不能人人都作神,人人都作上帝,這是決定講不通的。但是佛門裡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應該成佛,都平等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我們都可以成佛,跟他一樣。到極樂世界成佛了,成佛之後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甚至於名稱都一樣,都是阿彌陀佛。區別是哪個阿彌陀佛?你把你的名字加上去,你是張三,張三阿彌陀佛,李四阿彌陀佛,這大家好分別。這是一般宗教裡沒有的。
佛,佛家,真的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融入大海、融入常寂光,肯定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這是講關係,一體多親密,一家不如一體親。所以,講倫理講到究竟圓滿是佛陀。中國人講倫理、講關係分五倫,不是一家,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這五種關係,還分五類,佛法是一體。
「又《會疏》曰:《維摩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這有個智度,智度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智度,六度之一」,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翻成中國是智,有的時候也講智慧,著重在智。波羅蜜翻作度,波羅蜜是印度話,通常翻作到彼岸。印度人,凡是一樁事情做成功了,都叫波羅蜜。有我們中國俗話裡頭一個「到家」的意思,東西做得最好了,功夫到家了,它有到家這個意思。印度無論什麼事情做到圓滿,都叫波羅蜜。「習修實智之行法」。所以六波羅蜜,前面五條是事,你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屬於事,般若是理,它不是事,它是理。這個理要跟事相應,布施裡頭有智慧,這個布施就叫布施波羅蜜。如果沒有智慧,就叫布施,不能叫波羅蜜。持戒裡頭要有智慧,叫持戒波羅蜜。沒有智慧,只叫持戒,不叫波羅蜜,為什麼?它不圓滿。
所以,般若波羅蜜在哪裡?在前面五樁事情裡頭,每一個裡頭都有。沒有,那前面五樁不能叫度。因為他有智慧,所以布施叫度,有智慧才度慳貪,慳貪是嚴重的煩惱,把貪心滅掉了。如果沒有智慧,布施增長貪心。你看,這佛法就說的,財布施得財富,我為什麼布施?我為得財富,我為了發財,我才修財布施;我為了聰明智慧,我才修法布施;我為健康長壽,我才要修無畏布施。全是有利害在裡頭,這是世間法,這不是佛法。佛法,布施不求財、不求名、不求利,也不求健康長壽,什麼都不求。得到的是什麼?是清淨平等覺,這是布施度。把你貪財、貪名、貪求聰明智慧、貪健康長壽這個念頭斷掉了,這叫度。那些是六道輪迴的因,現在你把這個放下了,你修布施,超越六道輪迴,這叫度,叫度生死。所以這是真正智慧。
《維摩經.佛國品》裡頭說,「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前面五種都是方便,從方便達到真正的目的,目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壇經》展開來,可以說第一句話就是教人,大家一起念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叫總念。六祖說,參加大會的大眾,一起「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所以,禪定的方向、目標是般若智慧,不是只修定,沒有智慧,它這是有慧在裡面的。
「達」,通達,通達「空無相是大智,隨宜施設名方便」。隨宜,就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工作裡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都叫方便。我們現在所謂是活學活用,你學到東西馬上就用上,用得很如法,用得你能夠得到真實利益,這是真學問。如果這個東西學了在生活上用不上,那學它幹什麼?所學非所用,這個沒有意義。現在的學校跟中國古時候的教學不一樣,古時候教學當然流弊很多,它不是教學的理念問題,不是教學方法問題,是老師本身的問題。老師真正是通達了,有德行、有善巧方便,他就能把學生調教好,幫助學生成聖成賢。這樣的好老師也是可遇不可求。
要怎樣才求到?要家人積德,這一家世世代代都積德,這個德能夠感召聖賢。孔子的外公,是他媽媽的爸爸,把他的女兒嫁給孔家。他觀察到孔家五代行善積德,家裡雖然很清寒,他就判斷這個家庭將來決定出人才,把他的女兒嫁給他,生孔子。他這個外公有智慧,這在歷史上有記載的。果然生了一個大聖人,影響中國幾千年,這個老先生有智慧、有慧眼。所以,行善積德比什麼都重要。這人家不行善、不積德,怎麼有好老師到你家裡來?沒這個道理。真正好老師,以前讀書人,不是你有錢、有勢能請得來的。人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最重要的是自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今天向更高一層目標,我們是求極樂世界,求親近阿彌陀佛,不求別的。這個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無比稀有難逢,我們幹這個事情。對於世間一切統統放下,有緣,我們盡心盡力幫一把;沒有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辦自己的大事,不受影響。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7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三十頁,註解第四行最後的一句看起:
「《維摩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這是經上用比喻來說明,六度裡頭的智度跟方便度的關係。在《華嚴》把六波羅蜜展開為十波羅蜜,十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之後,第一個就是方便波羅蜜,後面是願、力、智。這四種波羅蜜,全是般若波羅蜜裡面開出來的,這說法就比較方便一點。般若波羅蜜是實智,後面這四種是般若波羅蜜的應用,叫權智,就是實智如何落實在事相上,對自己、對人、對事、對物如何把它落實,所以後頭有方便、願、力、智。
念老在後面為我們解釋,「達」是通達,「空無相是大智。隨宜施設名方便」。隨宜這個宜是宜人、宜事、宜地,一切,宜是很適合,這就是活的,所謂活學活用。它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變化,隨著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處所、不同的時代,譬如過去在印度,有印度人的做法。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的這些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跟印度全不同,完全不一樣,所以要知道它的精神之所在,事上可以權變,不能夠完全學習。世尊在世,僧團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們過的生活是三衣一缽,在印度那個時候可以,它是熱帶,生活簡單。在中國有春夏秋冬,三衣是決定不能保暖的,這個都完全權變了,所以衣著,這個袈裟在中國就做一個形式。
諸位到印度還看到,印度人穿的衣服是一塊大布裹在身上,出家人也是這樣的。不過在家人穿的是正色,紅黃藍白黑這五種顏色叫正色。那出家人避免正色,所以這衣它避免有避免的道理,那個時候托一缽飯容易,要是化緣化一件衣不容易。古時候布是要人織的,織布很辛苦。所以出家人的衣叫糞掃衣,人家穿舊了,不要、丟掉了,出家人把它撿來,撿來的時候,一定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剪裁出來保存著。夠一件衣的時候縫起來,像這樣的一塊一塊的縫起來,縫一件衣,所以叫糞掃衣。因此這一件衣,質料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這就很難看,所以把它染色。染什麼色?紅黃藍白黑合起來就變成了咖啡色,這叫袈裟色,就是雜色,好多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這樣子染。托缽亦如是,不是說你托到,你自己就享受,就吃掉了,不是的,要托回來。所以托缽缽有個蓋子,蓋好端回來,回來之後跟大眾在一起,把這個飯倒下來混合在一起,吃多少拿多少,真正平等。有的人托的菜飯好,有的人托得不好。你看利和同均,做到這樣的程度,沒有一點的私心。今天出去托缽,沒有托到的沒關係,回來一樣分著吃。六和敬真正做到了,心地清淨大公無私。
不像現在,現在世尊這些遺風都不存在了,出家人沒有像古時候那麼樣的單純,那麼樣的清淨,現在最重要是心被污染,被嚴重污染了。所以說經教,我們多看、多讀,了解當時生活狀況,然後才曉得,佛教傳到全世界每個地區,它有個好處,佛教導我們本土化、現代化,這跟人家就非常容易相處。到哪個地方一定懂得入鄉隨俗,一定是用他們當時的風俗習慣,當時當地,這樣子大家都歡迎、都喜歡。佛教的教學,它最重要的一個宗旨,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這是永恆不變的。因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就是放不下,就從這來的;樂,放下就自在。在佛教裡專有名詞,這叫止觀,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止觀內容很豐富,不是幾句話能說完的,最簡單的就是看破、放下四個字,細說,窮年累月都說不盡。
「方便有二種」,一種是「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這是第一種深解,真正了解佛所講的空義,你心真放下。佛所講的取、相、受、證,清涼大師講解《華嚴經》,把一部經分為四分信、解、行、證,這些全都是善巧方便。如果信解行證都像我們凡夫一樣,從分別執著當中得的,那全都是凡夫,你什麼也沒得到。必須了解這個意思,前面講深解空,取不取?取而無取,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你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空。事相上,取跟這個空的意思完全相應,不違背,為什麼?相是空的,事也是空的,理也是空的,當體即空,都不可得。事空,因為事是從波動現象產生的,完全是生滅法,了不可得。理空,理是不生不滅的,它沒有空、也沒有相、也沒有願,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生一切法,能現一切法。雖現一切法,雖生一切法,並不礙空性。
所以看一切法,要看到它的性,看到它的相,看到它的作用,叫體相用。那個用就是變化,剎那剎那都在變,沒有一樣東西是例外的;只有自性不隨相變遷。其他的統統都在變,本身在變,也受環境影響在變,全都在變。事實真相了解之後可以恆順眾生,但是不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就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六道裡頭一樣,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這個示現,表演給我們看,他一生教學,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看到他做,四十九年很辛苦在教學,怎麼會沒做!無作是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不疲不厭,他不著相。我們這個做了就著相,不但著相,而且還要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做參考、做資料,對不對?對的。
佛怎麼看法?地球有成住壞空,你怎麼保存,最後還是消失。所以這只是一個短時間有用處,長時間不可得,正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它是真的不是假的。曉得這個情形,明白了,自己接受了,就對於一切事物不放在心上。中國讀書人沒看到這一層,所以對這個留名於後世斤斤計較。地球沒有了,名在哪裡?不但地球沒有了,太陽系沒有了,銀河系沒有了,這事佛菩薩知道,所以佛菩薩的心永遠清淨。你們做,他也點頭,為什麼?這是你們的境界,跟他的境界不一樣,他的境界是痕跡都不著。示現一切法,廣度眾生真正沒有起心動念,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才叫究竟圓滿,這是般若波羅蜜。所以它的意思確實很深。
第二個,「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不二乘所能為,故言善立」。『善立方便』。般若的確是深,很不容易體會,因此也就沒辦法說明,特別是對於初學。所以我們才知道,這釋迦牟尼佛的表演善立方便,佛出世主要就是講這樁事情,講諸法實相,宇宙萬物的真相。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怎麼講法?如何才能叫人相信你所說的?這不容易。所以佛的教學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像辦小學,講《阿含經》十二年,十二年佛的小學,著重在倫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教你做個好人,斷惡修善來生還能得人身;殊勝的,得天身、生天,教你這些。沒有講空,全給你講有,這是小學十二年。接著講方等,方等八年,那是什麼?《般若經》的預備工作,做為過渡期間。這裡頭講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混合在一起,就提升了,八年。八年加前面十二年,二十年,用二十年把基礎奠定好,再講般若,大家就聽了,聽不懂也不敢不相信。為什麼?跟釋迦牟尼佛二十年,這人真老實,從來沒說一句假話,從來沒有騙我們,大概說這是真的,不懂,慢慢聽,慢慢學。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這第三個階段。
由此可知,佛出世間教化眾生是以這個為主體,佔的時間最長,反覆的來說明。經也最大,大家曉得《華嚴經》大,《華嚴經》只九十九卷。《般若經》六百卷,這是佛經裡頭最大的一部經典,《華嚴》還擺在其次。論這個經的分量來說,六百卷《大般若》,是釋迦牟尼佛一生主要講的一門功課。這裡面確確實實就是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完全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印度人不重視歷史,不像中國人,中國人重視歷史,點點滴滴記載下來,也非常可貴。在全世界只有中國歷史完整,哪個國家都比不上。歷史對我們有用處,對世間人決定有用處,它是經驗,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中國人的學問就是經跟史,經是智慧,史是經驗,有智慧、有經驗,你的事情才辦得圓滿。有智慧沒有經驗不行,有經驗沒智慧也不行,這是世間法。中國人這套世間法,確實是給全世界做最好的榜樣。印度不重視歷史,他們是一代一代傳一代,著重在口傳。二千五百年前,佛門弟子把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寫成文字,留傳到後世。這個帶動印度不少的宗教學術,世代都是口傳的,看到佛這樣做法,他們也這樣做法,所以印度才有這些古老的東西留傳到此地。
般若這第二種就是實相理深,這個道理確實太深。理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很難懂,它真有,它真的存在,但是眼看不見、耳聽不見,它有沒有色聲香味觸?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你要說是有,體上確實沒有;你說它沒有,這個體能生一切法、能現一切法。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就把它講清楚,前面四句不落痕跡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來是清淨的,說自性就是說我們自己的真心,不是別的。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還是清淨的,永遠是清淨的,它不會染污,所以它是真的。第二句說「本不生滅」,它沒有生滅的現象,一切萬物它是生滅現象,就是波動現象,自性、真心沒有波動現象。第三個說「本自具足」,它什麼都不缺,但是它什麼都沒有,就是說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但它什麼都不缺。第四句說「本無動搖」,說明真心是不動的,這一句也說明了真心就是大定,叫自性本定。人要修定,最好的要把自性本定引發出來,這在五忍裡面叫寂滅忍,清淨寂滅,一無所有。末後有一句話說「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一切萬法,一切萬法跟自性是一不是二。
一切萬法看到好像是有,實際上是一無所有,你看到有,是你看錯了。就如同我們看電影一樣,銀幕上這個畫面都以為是有,看電影的人,多少人跟著這個畫面起舞,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完全被它所轉。實際上它一無所有,它的畫面就是波動現象所產生的,不動就沒有,動它才有。整個宇宙亦如是,佛經上講的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動,空間跟時間也是動它才有,不動了,時間、空間都沒有了。《百法》裡面對這樁事情就講得很清楚,這些事情講得最清楚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佛門的心理學家。如果我們說,他是心理學這門功課主要的教授,他把宇宙萬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對初學的人來學太多了,不適合初學。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歸類,歸納到一百法,叫《百法明門論》,相宗入門的課本,這個科目,一百法。一百法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就是一切萬法,展開來就是一切萬法。
這一百法歸五大類,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這個四大類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什麼?有生有滅,那就不是真的。後面有六個叫無為法,無為法沒有生滅現象,雖沒有生滅現象,它依舊其中有有生有滅的,但是生滅不顯明。真正不生滅的只有一個,最後一個叫真如無為,那是真正不生不滅。譬如說六個無為法裡頭有虛空無為,虛空的生滅我們見不到,沒有看到虛空生滅。虛空什麼時候生的?開始迷的時候它生的,什麼時候會滅?你圓滿成佛回到常寂光,它就滅了,平常看不到。所以就把它列入無為法,它不是真的無為,它是很像無為,我叫它做相似無為。真正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所以佛的技巧,你看前面用二十年的功夫打基礎,才講般若。現在人沒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礎,學般若學一些口頭的般若,文字的般若,真正般若沒得到;如果他得到,他是大乘菩薩,他是法身菩薩。這裡面告訴我們一樁什麼事情?不能躐等,循序漸進,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如果不需要循序漸進的話,咱們辦學校何必辦小學、辦中學,直接辦研究所就好了,大
這個事情我們知道,為什麼學佛就迷了?不先學小乘、學方等、學般若,不按這順序來,一下就跳到大乘最高峰,用了一輩子的心思一無所得。得到的是什麼?得到是佛學,現在有佛學博士,得到這個東西,世間東西。把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變成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變質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是叫你開悟的,是叫你明心見性的,是叫你作佛、作菩薩的。那現在人搞的,拿到學校去變成一門功課,拿到博士、碩士學位搞這個去,變質,樣子變了,質也變了。那真的要想學佛?還得要學老規矩。老規矩現在人都不要,所以這佛法衰了,不但衰可能會滅掉,沒有祖師大德現前。要怎樣才能把它樹立起來?頭一個是自己,自己不是佛你就沒有辦法把佛教興旺起來,自己必須成佛。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這教興起來,都是給我們做出很好的示範。我們成佛,佛才能興旺;我們不成佛,佛興不起來。興不起來會把佛滅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大家都學你這個樣子,你的樣子歪了、偏了、邪了,最後佛法倒下去,沒有了。真學佛的要持戒、要吃苦,佛滅度之前交代後世弟子,這是阿難尊者問的: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以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以後又補充一句「以苦為師」,能持戒、能吃苦。所以佛並不是很主張頭陀行,頭陀行修苦行,佛並不是很贊成的。但是他又說,迦葉尊者始終能保持頭陀行,願意吃苦,老的時候還不改變,他說這個可以幫助正法久住世間。對迦葉尊者有這樣的讚歎。不能持戒,不願意受苦,佛法決定不能復興,也就是你決定學不像。你真正學像,這兩個是重要條件,忍人之所不能忍,吃人家不願意吃的東西,穿人家不願意穿的衣服,做人家不願意做的事,這個人是什麼?這個人是佛菩薩,念念都是捨己為人。
我來到這世間幹什麼的?是來把釋迦牟尼佛的法延續下去,讓它不至於滅亡,是為這個來的。為這個來的就要釋迦牟尼佛的榜樣,我們要認識、要了解,要依照這個樣子去做,才行。釋迦牟尼佛有五個人,他成佛之後度五比丘,六個人能興教。現在我們做出來了,找五比丘找不到,誰肯幹?我吃這個苦有什麼好處?人人都享樂,我幹這傻事情,這就不能說服別人。你能幹,你沒有辦法叫第二個人幹,那這個事情是什麼?我們幹得不像,跟釋迦牟尼佛比還差很遠。真正要做到了,我們相信,相信什麼?自然有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跟你學。這個感應是要用真誠心,一絲毫虛偽都沒有效。中國老祖宗也常說「誠則靈」,真誠到極處,就感應道交,就靈了。我們今天是不是全心全力都是為別人、都是為眾生,沒有絲毫為自己?自己真的放下,真正做到無我無私,這才行。有我有私不行,為什麼?你是凡夫,凡夫裡發的善心是有限度的。為什麼?它跟自性不相應。
過去
到我們這一代人受苦難,受盡苦難了,會有一天省悟過來,為什麼?行不通了,現在就有這個趨勢。加上現在的量子力學家,用科學的方法證實,古人所說的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現在相信人原本就有一套本能,有智慧、有方法解決很多問題,知道幾千年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不是預言,是他的本能。他說現在我們這些人把本能喪失掉了,用什麼方法再把本能找回來?佛法就是發掘本能、開發本能,它不向外,它向內。向內就是用戒定慧三學,戒是他們的經驗、方法,定是樞紐,因定生慧,這個慧是本能,這個定也是本能。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就是本能的定,說明我們的真心從來沒動過,現在也沒動過。我們的真心在,不是沒有了,只是真心外面有個假的東西障礙了它,我們認假不認真,這個假東西叫阿賴耶,這妄心。妄心是從波動產生的,就是起心動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妄心就沒有了,妄心沒有了真心就現前。所以不要求真,只要斷妄,妄放下真的自然顯了,你要再求真,又是一個妄心。這經上講的就這個意思。
空,不能再求空,不能有個空的念頭,有個空的念頭你不空。無相,你有個無相念頭你已經著相了;無相也離開,你還有個無無相,又麻煩。怎麼辦?這個東西想不得、說不得,你沒辦法說,你也不能想,你想就有相。所以中國文字,你看看,想,你看想這個字怎麼寫法?下面一個心,上面一個相,心裡頭有相叫想。心裡頭有分別叫思,思你看心上一個田字那什麼?格子。畫上幾格那叫什麼?那叫分別。你看這個字它為什麼這麼寫法?思錯了、想也錯了。真的,那個境界是不可思、不可議,不能想、不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到達那個境界自然知道,你問他他說不出來,你自己也說不出來,這是真相。但是他有方便,方便起作用那就恆順眾生,他能夠應化,不是他的真身,真身不可思、不可議。他的化身、他的應身有思有議,來誘導你這是方便,誘導你入真實。世尊教學前面二十年就是方便,到般若二十二年還是方便,真正般若怎麼說得出來?完全讓你自己契入境界。入境界跟入境界的人行,他自然溝通,跟沒有入境界的人,是沒有辦法,完全不通。可是入境界的人懂得全宇宙一切法,他一點障礙都沒有;不入境界的,跟身內、身外重重障礙。這叫智慧!
這個佛法教什麼?簡單的說,它就是教智慧,它一點都不迷信。唯有智慧,才能真正了知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就是一個自性。現在科學家,你看最近這幾年,我們看到科學報告裡頭,有零這個概念出來了,零極限、零點能量場有這些名詞出現,這跟佛法講的自性很相應。零用個符號畫出來,那符號是方便,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零是不是個圈?不是個圈。零是什麼?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常寂光,就是佛法裡頭比喻的性海。自性大海沒有邊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中國人這兩句話描寫得好。所以現在科學講零確實懂的人不多,為什麼?著了零的相他就不通,離這個相他就通了,著這個相他就不通了。就像此地講的空、無相、無願,人懂不懂?不懂,為什麼不懂?著相了。說空著空相,說無相又著無相相,說無願又著了無願相。這就是佛陀必須用二十年時間,讓大家把基礎打好,基礎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是禪定。開始修的是四禪八定,然後再往上提升,九次第定阿羅漢證的,阿羅漢上面,辟支佛的定比他更深。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五十一個層次不同的禪定,愈往上面去愈高。
佛說,到第八地菩薩,佛所說的這些祕密,他全知道,為什麼?他看見了。五十一個層次,最高的四層,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這菩薩最高的四個等級,他們全看見。佛是再高上去妙覺,總共這五個地位的人,他對於全宇宙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不是他自己一個獨知,不是的,功夫只要入這個境界全都知道。這就不是假的,不是一個人證得的,一切諸佛如來統統證得,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科學是什麼?拿證據來。八地菩薩見到,九地菩薩見到,十地見到,十一地見到,妙覺見到了,這還能假得了嗎?見到的人太多了。我們沒有見到的,只要反省我們自己迷得太深、業障太重,從這個地方才能體會到,自己真正有煩惱、真正有業障而且非常重。那怎麼辦?要斷煩惱,要懺除業障。如果真的想懺除,現在起就不能再做,這是最重要的。以前的我慢慢懺除,現在我就不幹、不做了,那就什麼?嚴持戒律。這下子戒律重要,戒律就是叫你不准做這些事情。在家學佛五戒十善,真幹才是佛弟子!
在家學佛跟出家沒有兩樣,本經我們前面所說的十六正士,在家菩薩,哪個階級的菩薩?等覺菩薩,在家的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地藏菩薩是平等的,在家!學佛不分在家、出家,是平等法。在家菩薩奉事出家菩薩這是表法的,這是什麼?這是演戲,教化眾生的,演給別人看的,讓別人生起對三寶恭敬的心。沒人教他,在家菩薩、出家菩薩來表演,你出家代表釋迦牟尼佛,我們對佛恭敬,表演給看戲的人看的,實際上在家、出家完全平等。出家也表尊重在家,不用菩薩,用阿羅漢、用辟支佛,目犍連是佛的出家弟子,神通第一;舍利弗是佛的出家弟子,智慧第一。你看他們見維摩居士,這是在家佛,這是出家的阿羅漢,佛的大弟子,見到維摩居士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佛的禮節完全相同。表演給我們看,出家對在家佛要尊重,跟見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都是在舞台表演,都是勸人禮敬三寶,勸人仰慕三寶、學習三寶,沒有一念私心,都是做給眾生看的,今天講做給社會大眾看的。如果有嫉妒、有障礙,我獨尊,別人都不如我,這佛法就會滅掉,這就是造破和合僧的業。破和合僧是五逆罪之一,五逆罪就是無間地獄、阿鼻地獄,我們今天在造作什麼,要清楚、要明瞭。
真正學佛,我們走的這個法門,是個特別法門,我們修學的目標沒有定在明心見性,這是什麼?這是自己有自知之明,業障、習氣太重,煩惱太深,沒有辦法斷,沒有辦法化解罪業,只有念佛求生淨土,完全依靠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的恩德加被,到極樂世界去斷煩惱,去消業障,去明心見性,去證三空三昧,入如來果地上的大般涅槃。我們走的是這個路子,這個路子是大乘佛法,是無比殊勝的一佛乘。一定要做最好的榜樣給人看,要真幹,幹假的不行。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發願出家為的是什麼?這個初心要保持,不能中途變卦,中途變卦這個罪就很重,一定要堅持到底,到底就是決定往生。我們除往生這樁事情之外,其他的都是小事,弘法利生都是小事。這些事情有緣要做,緣也是佛菩薩安排的,有障礙就不做,有緣沒有障礙要做,障礙可以克服的也得做,不能克服的不做,所以見機行事這是善巧方便。
我們真的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所有的念頭都放下,惡念放下,善念也放下,不求善報,世間什麼樣的果報都不要。你有這個念頭的話你就不能往生,你對世間還有貪戀,這不能往生。世間全放下!古人做的榜樣給我們看,蓮池、蕅益大師晚年就一句佛號、一部《彌陀經》。他們那個時候《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有,沒有好的會集本,所以用《阿彌陀經》為主修的課程。王龍舒的會集本,蓮池大師也讚歎,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裡頭,引用《無量壽經》大多數都是王龍舒的本子,少數的是五種原譯本裡頭。會集是重要的,會集要格外謹慎,不能有問題,為什麼?怕貽誤後世。後來的人隨便改經、隨便改字,將來這個經流傳幾千年就不能看了。所以經上的字,錯字也不能改,可以把它註在旁邊,這個字是什麼字的一個錯誤,寫在旁邊給人做參考,絕不改動。
王龍舒、魏默深他們知道,但是他們還是改動,這就是什麼?疏忽、大意,這也是人之難免,應該註在旁邊他改了,所以有這些問題出來。夏蓮
不但做佛門的一個榜樣,也做世間人榜樣。我們要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做出來,抓到四個主題,認真努力去學習,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四科有個五常。五倫是道,五常是德,道是自然的,不是哪個人發明,不是哪個人制定的。道從哪裡開始?從夫婦開始。夫婦的結合誰發明的?誰創造的?沒有,天然的,這是道。從這個道延伸出父子有親,父母對兒女的關係;長幼有序,這是人倫的大本,大根大本。延伸出去上下的關係,就是君臣,領導與被領導,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這就把人跟人的關係統統講完了。中國古人所謂的沒有倫外之人,五倫以外沒有,五倫包括盡了。
關係,關係怎麼處好,這就是德,所以提出五常,跟佛教的五戒完全相同。五常,常是永恆不變,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五千年前用得上,五千年後今天還是用得上,再往下五千年還是用得上,它不會改的。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這是核心,不能不愛人,上天愛物,仁者愛人,聖人愛人。義者循理,義是什麼?講理,所謂的合情、合理、合法,人情理法面面都顧到,這是義。禮是禮節,禮節是秩序,社會秩序,如果不建立,這社會就亂了。將來有人寫歷史,寫這一個時代的,這叫亂世,為什麼?沒有規矩,沒有禮,滿清亡國到現在一百年,沒有禮。你看每個朝代,你在中國歷史上去注意看,大概政權掌握到五年之內,國家就頒布禮樂,人民生活都上軌道。婚喪喜慶都有一定的禮節,不能錯亂。禮有禮服,現在人沒有禮,上下尊卑看不出來,穿都穿了西裝。中國以前穿的衣服,顏色不一樣代表階級,繡的花紋不一樣,也是代表階級,地位低的一定要向地位高的行禮。現在沒有了,看不出來,大概只有軍人戴上階級能看到,其他的全看不到。以前士農工商衣服不能穿錯,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服裝,農民有農民的服裝,工人有工人服裝,它有差別。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你之後,穿的服裝知道你的身分,就是知道你的階級,便於行禮。樂,什麼樣場合集會奏什麼樣的樂章,婚喪喜慶統統都有樂章,這沒有了。
所以你看看二十五史裡頭,每個朝代有「禮樂志」,那分資料就專門記載這個朝代的禮樂。禮是教我們身守規矩,樂調和我們的心,化解你的ㄧ些憂慮、疑惑,讓你心情舒暢。這個沒有!什麼時候頒布禮樂,這個國家就正式歷史上承認這是治世,沒有這個東西就稱為亂世。實際上應當是五年之內頒布禮樂是正當的,為什麼?這些老人都在。現在要制禮作樂沒人能擔負這個工作,所以今天中國的禮,婚禮、喪禮亂了,亂套了。保守一點的人用清朝禮節,時髦一點的人用外國禮節,中國沒有禮,我們得學外國人。外國很多國家,喜歡學日本的、喜歡學美國的、喜歡學歐洲的,搞亂了。有一些人問我,他說這怎麼辦?我說都對,因為你沒有,沒有不就都對嗎?或者說都不對,說都不對,人家說難聽,都對,沒有禮了,你怎麼搞都對。國家頒布的那是標準,決定不能違背,講典章文物制度都沒有上軌道。歷史總是下面一個朝代寫前面的,沒有忌諱,為什麼?它已經過去了。
所以真學佛是要真正發大心、真正立大志,這是大事業,比世間高,比世間的果報殊勝。學佛在家、出家都一樣,不一定要執著出家,出家那是荷擔如來家業。把世間一切事務捨掉、放下,專門做這樁事情,那就要放下這世間所有一切的念頭,不再想,專門來做這個事情。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先從自己做起。釋迦牟尼佛修自己,是十九歲開始離開家庭,到三十歲開悟,這就是他自己修行,他修成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參學,印度所有宗教他接觸過,我相信跟阿彌陀佛一樣,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從各個哲學學派裡面建立純正的思想。在宗教裡面,我們相信他一定學儀規、學戒律,每個宗教東西都學。他學來他就表現在生活上、表現在待人接物上,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所以佛門有一部律藏分量非常可觀,這提供後人真正想學習,重要的參考資料,要從這開始。現在對於這一門東西有研究的,台灣有個果清法師,這些年來在這方面下了苦功夫,有價值,他將來能主導這個部門紮根教育。
這些都是屬於善立方便,最重要的,我們要記住釋迦牟尼佛善立方便的榜樣。除了這個我們到哪裡去學?在中國現在事上看不到,典籍裡頭有記載,百丈大師的清規,是佛法在中國善立方便,完全適合於中國的風土人情。百丈是唐朝人,我們一般說六祖的徒孫,他是禪宗第八代,惠能是第六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叢林就是大學,在這以前,佛法教學是私塾教育,沒有正式建立學校。叢林是正式建立學校,讓它制度化,這是樁好事情。
要回歸教育,讓人看到佛教真正的面目,它不是宗教,這裡頭沒有神、沒有仙,沒這東西。基礎教育就是普世教育,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也學一些不太深的,佛菩薩修證的一些課程,一般人能接受的。真正向上提升的人不多,少數人,少數人可以向上提升。等於說什麼?中學、大學、研究所。《華嚴》、《法華》一乘經典是研究所教的,大乘是大學裡面的課程,阿含跟方等是小學、中學的課程。怎麼樣能把它恢復?我們到斯里蘭卡去看,那是小乘它普及了,所以它社會安定。我們看到人民那麼樣的和睦,它那個地方可以說是佛教一個實驗點。斯里蘭卡出家的法師人人都能講經,星期天專門對學生,在校學生小學、中學、大學,星期天統統到寺廟接受佛陀教育。他們現在主修的就是《法句經》,《法句經》也是會集本,會集佛在小乘一切經裡面所說的倫理、道德、因果,都講這個東西,人家喜歡聽。每首偈子都有好多故事,講得很生動、很活潑,這些都值得我們做參考。總統心量很大,歡迎大乘到斯里蘭卡,也歡迎其他宗教。我給他建議,國家建一所佛教大學,培養佛學的教師;國家建一所宗教大學,為全世界各個宗教培養弘護人才,弘法跟護法。他都能接受,這很難得!這是好事情。
一定要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才能幫助現代社會大家建立信心,讓大家了解宗教經典裡面的內容,生歡喜心來學習。所有宗教好的地方我們統統要學,我們能夠理解的;如果高深地方我們不太理解,暫時不動它、不取它。我們能夠理解的,我們取它,我們覺得對現在社會有好處的,我們統統把它節錄下來,像編《法句經》一樣這種編法。大家一起來學習、一起來落實,社會的衝突能化解,整個世界和平可以實現。這就是宗教教學,真正變成中國人所說的宗教,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中國人這個宗教的解釋,在外國人都很歡迎,我們把意思解釋給他聽都歡喜,沒有一個提出反對的。中國宗教兩個字,可以團結全世界的宗教。這善立,這真正智慧落實在生活當中。
「三乘者,乘者車也」,這個音在古時候念去聲念「勝」,乘是什麼?乘是車,乘就是車輛,交通工具,有大車、有小車。「《四教儀集註》曰:乘以運載為義」,是交通工具。這用在此地做比喻,把我們「運出三界,歸於涅槃」,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頭,乘這個車可以出三界,可以出輪迴、出十法界,到達涅槃的終點站,取這個意思,所以用這個名詞。「又喻如運載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法華經》講的三車,《法華經》比喻有羊車、有鹿車、有牛車。羊不大,羊拉這個車大概坐一人;鹿比羊大一點,力氣可能比羊大些,鹿很會跑,速度也很快,牠的車大概可以坐兩個人。牛車實際上是馬車,馬的力氣大,馬車可以坐好幾個人,叫大乘,鹿車是中乘,羊車是代表小乘,小車。
用這些東西做交通工具,抗戰勝利的時候還有。抗戰剛剛勝利,我回到南京,在南京一中讀書,南京一中學校在中華門,我的家住在中山門,北面,一南一北,坐車要一個小時,坐什麼?馬車。那個時候馬車,我們這中學生坐這馬車,一個車可以坐十四個學生,所以我們對這個很熟悉。馬車很方便,一招手它就停了,隨便在哪裡上下都非常方便。它也有固定的站,不固定的隨時都可以叫停,只要它車上有位子。現在這些羊、鹿、牛、馬都失業,現在用汽車,牠們失業了。這是比喻,「小中大三乘。小者,聲聞乘。中者,緣覺乘。大者,菩薩乘」。這叫三乘。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這個大乘就是一乘,「但不盡能受」。佛確實他的智慧圓滿,能力也是圓滿的,他能夠教一切眾生,教什麼課程?教你成佛。可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根性很利的行,譬如佛在大乘經上,這些原理常說,常常提醒我們,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差別在煩惱,佛沒煩惱,眾生有煩惱,就差在這裡;如果眾生把煩惱放下就成佛了,你看就這麼簡單。可是眾生誰能放得下?煩惱太多了。煩惱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迷了事實真相就生煩惱,生煩惱就會做錯事、就會說錯話,說錯、做錯就會感來不善的業報。所以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一切都要自己負完全責任,全是自作自受,與別人真不相干。別人叫你做壞事,還是我願意去做,我自己不願意做,他指揮不動。所以什麼果報都要自己承當,都要自己負責,絕不能夠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罪加一等,為什麼?你錯怪別人。這就有罪的,都有果報的,你錯怪別人,別人錯怪你,你要得這個果報。
所以是如來的一乘法,他真有,但眾生不盡能受。像根器小的那只有受小乘,中等根性的他就給你提升一等,有高等程度能接受大乘的,給你講大乘法,般若是大乘法。般若再升等,就是《華嚴》、《法華》,那是研究所的課程,那是一乘法,直截了當教你成佛。《華嚴》給你講的信解行證,首先是教信,信是最難,我們都說信了,其實要拿佛經的標準一考驗,我們的信都不及格。所以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是成佛,是成佛的根,是成佛的源頭。佛如是,在中國聖賢亦如是,你不相信你是聖人,你怎麼能成聖?不相信自己是賢人,你就不能成賢。所以中國教小孩,小孩五、六歲,聰明的就上幼兒園,以前不是幼兒園,私塾。私塾裡第一句灌輸給孩子的是什麼?「人之初,性本善」。就告訴你,本善就是聖人,本善就是賢人,你看一進學校就教給你。希望你將來好好讀書成聖人、成賢人,讀書志在聖賢,不在升官發財,不在賺錢、不在享受,不是,希聖希賢,這就是聖賢教育。
佛教是大聖大賢的教育,佛教人,你看《華嚴經》上告訴大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都把最高的目標告訴你,你一生求學修道就為著這個目標,我要達到這個目的。這是學問的登峰造極,與世間名聞利養不相干。世間名聞利養,讀書人清楚那是命,不能爭。所以他一生心平氣和,他一生快樂,快樂就是幸福,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修養自己的道德,我們的生活自然會提升。佛法裡面比儒講得更清楚,你要想得到物質的享受,佛教你修布施,你想發財,財布施得財富,這儒沒有教,佛教;聰明智慧是從法布施來的,我想有聰明、有智慧,修法布施;我想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佛教人這個,這都是在普世教育裡頭教的,真有效,愈施愈多,不要吝嗇,愈施愈多。佛門真的是生財有大道,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碰到佛,我想要什麼,他教你修的方法。你如法去修會得到,自然得到,得到心安理得,是用正當方法得到的;不是用欺騙眾生的,那個得到的心不安。這得到心安,從三種布施上得到。
但是真正希聖希賢的,他的生活簡單、樸素,用這個方法來養生,身心健康,用這個方法,人雖然老了體力不衰,這是幸福。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這些人年歲大,經驗豐富,我認識章嘉大師時二十六歲,那年章嘉大師六十五歲,祖父輩的,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看人多,看我這個樣子沒福報、短命,短命相看得出來。章嘉大
禪師一聽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是個凡夫。他就追究問了,這話這麼說?他說你的命被人算定,二十年不曾轉動絲毫,你是標準凡夫。他說那命可以改?當然可以改。命怎麼來的?你自己前生造的,自作自受,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改,努力修善往善的上升,造惡就往下降,都有升降。你這二十年不作善、也不作惡,所以跟算命講的完全相同,真叫標準凡夫。告訴他這個原理,教給他方法,他真的回去馬上就幹,他懂得、覺悟了,心這一發,第二年參加考試,跟算的命就不對。考試,這一次考試,算命先生算他是第三名,他考了第一名。頭一次跟命運不一樣,信心就起來了,努力修善,每天改過,用功過格改過,改過修善,整個命運都改變了,一生都改變了。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結果他七十四歲走的,他延長了二十一年。五十三歲,七十四歲走,多活了二十一年,壽命他沒有求,自然延長了。命裡沒有兒子求到了,生了一個好兒子;命裡沒有功名,就是沒有進士、沒有舉人,他只有秀才,以後發心求功名,求舉人、求進士都被他考中,真能改!這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是假的。好,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8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三十頁,倒數第三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念老在括弧裡面給我們說的是「指一佛乘」,「但不盡能受」,但是不一定眾生都能接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這一段,這是《法華經》的經文。無量智慧,我們參考資料裡頭,從《三藏法數》節錄出來的。無量智慧分為四大類,就是四智。力分為十大類,稱為十力。四無所畏。這個是佛在講經教學裡面歸納幾個重點,說聽就方便了。我們先看四智。第一個,「大圓鏡智,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這是《成唯識論》上說的。大圓鏡是比喻,圓是圓滿,這一面鏡子,外面所有的景象都能照得清清楚楚,用這個來比喻如來真智。如來就是本性、就是自性,這是每個人統統具足的,不但一切人具足,一切眾生個個具足。性是本體,一切法從它而生而現。我們常常把它比喻作電視的屏幕,一切畫面都是屏幕上所生所現的。性是能生能現,境界相是所生所現。境界相無量無邊,自性如如不動。
我們什麼時候我們的心不動了,所生所現的一切境界你沒有一樣不明瞭。現在為什麼就在現前都不能明瞭?是你心動了。我們今天心動的速度,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頻率,單位是兆,這個頻率在振動。振動就是生滅,前念滅、後念生,相續不斷。但是這些現象全是幻相,這些現象不是連環的,張張是獨立的,每一念都是獨立的。所以有相似,沒有完全相同,完全相同那就是相續相,不是完全相同,沒有一張完全相同。跟我們照相一樣,我們用再快的速度,千分之一秒的速度,拍攝外面的景觀,每一個鏡頭都是千分之一秒,一千張照片是一秒鐘拍攝完成的,沒有兩張是相同的,所以它是相似相續,不是真正相續。說明一切法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要認識清楚。認識清楚,心就不動了。心不動了,不動的心是真心,只要心不動,你就成佛。心是動,動的,你是凡夫。動的裡面,分等級;不動的,沒有等級。所以佛、菩薩都是假名,可別當真。法身菩薩,不動了,但是有動的習氣,習氣它不起作用,所以他不產生妨礙,他的功能作用跟回歸自性的諸佛沒有兩樣。什麼時候習氣完全消失,他就回歸自性。只要習氣還沒有斷,他就不能回歸自性,但是智慧、神通、道力真的是平等。所以法身菩薩,天台大師稱他為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的,用真心,不用妄心。我們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用真心,要練習用真心待人、處事、接物,樣樣都用真心,一真一切真,像法身菩薩一樣。用妄心,最高的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這最高的。妄心,迷悟有淺深不同,四聖,算是淺的;六道,這是深的,迷得重、迷得深,迷在六道裡頭。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凡是覺悟的,似乎冥冥當中佛菩薩在安排。迷惑的呢?完全是自己業力變現的,沒有人安排。完全是自己業力、習氣這個東西安排的。我們能夠把習氣、業力放下,完全放下,我們希望這一生願佛菩薩安排,這個願能滿、能實現,只要真正發心,決定有感應。這樁事、理,是我年輕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依教奉行,很得受用。
如來四智就是無量智慧,大圓鏡智是自性本具般若的德號,這裡面包括無量智慧。「本性清淨,離諸塵染」,塵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前面是五根所對的,第六個是意根所對的,念頭所對的稱為法塵。根染污,塵也染污,染污自性,染污本性清淨。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染污?沒有,這個都是比喻。它染污誰?染污阿賴耶。第七識本身就是染污,體不清淨,是阿賴耶,一念不覺迷失了本性,產生這個東西出來,這個東西完全是虛妄的,就是阿賴耶。從阿賴耶裡面變現出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我執我見,這就是末那識。所以《還源觀》裡面講的有道理,「從一體起二用」,二用第一個是法界,宇宙現前了,那是什麼?那就是阿賴耶,阿賴耶現前。從阿賴耶裡面衍生出第六意識,就是正報。先有阿賴耶,後有第七、第六識。也就是說,依報在先,正報在後。雖有先後,十法界的眾生包括佛菩薩都沒有能力辨別。好像是同時,因為它速度太快了。我們能有這麼一個概念,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面發生的事情,有前後,但是都是在一念發生的,一念前,宇宙出現了,一念後,還不能說是第二念,它是一念當中,就只講一念前後,第二念的時候,七、六、前五發生了,全在這一念之間。不但心法發生了,色法發生了,色受想行識發生了,色聲香味觸發生了。要知道統統是一念,沒有離開一念,這個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全宇宙,一念當中完成,這依正二報。所以它一念頓現,沒有先後的。那跟現在科學所說的是不一樣,科學講有層次。宇宙,這個地球,在十億年前是什麼樣子,十萬年前是什麼樣子,好像是逐步逐步進化的,這進化論。佛法不是進化論,佛法是一念頓現,念念頓現。因為它是頓現,所以有頓捨、有頓悟、有頓修、有頓證。這是真的。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菩提樹下入定,頓捨、頓修、頓悟、頓證。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跟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這是給我們做見證,事實真相如是。這個理論、這個事實,包括所有眾生,統統具足,真的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你放下。放下見思,就證阿羅漢,成正覺;放下妄想,就成佛。妄想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回歸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就是涅槃三昧。自性本定,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就轉八識成四智。所以只要「離」,離就是放下。「諸塵染」,就是我們大乘經上常講的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只要你能放下,統統放下,離了,那就「洞徹內外」。外是所變現的境界,內是本體,就是自性本體,內外全明白了。內外是一不是二,但是內是真,外是幻。內,永恆不生不滅,沒有變易;外,是剎那在變。不管怎麼變,它於自性不妨礙。所以《還源觀》上三種周遍第三「含容空有」,性含容空有,相也含容空有,含容空有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因為它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就不能含容,它不是真的,所以能含容、能重疊,痕跡都不著。
「無幽不燭」,幽是極其微細之處也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無幽不燭,這是大圓鏡智的功德。我們自己本有,關鍵就在迷,就在這一個字。我們迷了,把幻有當作真有,就迷在這裡,所以真相見不到了。「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所以這個名稱是從比喻上得來的,叫它做大圓鏡智。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切種智,大圓鏡智就是一切種智,成佛道的時候證得,證得就成佛道。想證得,沒有別的,放下。眼見色、耳聞聲,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沒有起心動念,這是覺;起心動念就是迷。不起心不動念,無幽不燭,洞照萬法;起心動念就真見不到,就迷了;再有塵沙惑,迷得更深了;再有見思煩惱,那迷到極處。心才一動就變出境界,什麼境界?實報土,實報土是心動;有分別,四聖法界;有執著,六道法界,就這麼回事情。這麼複雜的境界,佛經這麼簡單的就把它說出來,怎麼回事就清楚了。
我們自己靜坐下來,所以靜比什麼都重要。靜是什麼?靜是把念頭放下,這叫靜。坐著是靜,站著也是靜,走著路也是靜,與身不相干,是講心。心裡頭一法不立,這個時候是真心。這裡頭的區別非常微細。我念頭什麼都沒有了,了凡先生做到了,他那是什麼?他是無想。他心裡有沒有東西?有東西。有什麼東西?有無想。把無想當作空,錯了。我們前面講的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作,這個空,他心裡有個空,我什麼都沒有,我空了,他執著這個空。他心裡不是真的沒有,有,有個空,所以他不空。要把這個空相滅掉,空相滅不掉,我有個空相,那就是空相相,有個空相相。空相相滅掉的時候,這個時候叫無作。如果還有個無作的相,永遠不能入道,就是不能見性。見性真的叫一念不生,連那個一念不生的念頭都沒有,才是真的一念不生。我有個一念不生,還是墮落在有,執著。這一關很難透,為什麼?說不出來,要你自己去體會。這個事情,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能想,不能說。有想有說,著了。無想無說,你意識裡頭還有這樣東西,也著了,非常微細。四禪天人、四空天人到這個境界,為什麼不能見性、出不了六道輪迴?他有空。你什麼境界?我現在住在空境界,萬法皆空,他有個空的境界。這個東西說只能說到此地,一定要很細心去體會。八識,果上轉,不是因上轉,我們從這裡無從下手。從哪裡轉?從第六跟第七,這是你下手之處。第六是什麼?第七是無我,第六是無法。轉第七末那,我空;轉第六意識,法空,我法皆空,這就真的轉了。這一轉,前五識跟大圓鏡智同時轉,因上轉,果上就轉,所以它是果上轉。所以我們用功就在妙觀察跟平等性。
「平等性智,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這是真的,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總把自己擺在第一,把別人擺在二、三,這不平等。不平等是什麼?這是末那識。什麼時候真正覺悟了,一切法都是以自性為體。像我們看電視,電視裡所有一切的現象統統是依屏幕,屏幕是平等的。屏幕不是定法,所有的現象佔有這個屏幕的空間,隨時都可以互換。你在這個位置,佔這個空間,你到這個位置,它移過去,它又佔這個空間,可以重疊,可以無盡無數,一絲毫妨礙都沒有,如幻如夢。會看電視的時候,真的會開悟,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原理,最高深的東西都在這裡演出來,在面前我們已經看出來,看到之後體會到了。古時候沒這個東西,如果有這些東西的話,就很多很多人得度。沒有這個東西,上上根人能得度,他體會到;中下根人不行,中下根人著相。不著相,見一切相,不著相,跟一切相和起來,這才妙。雖跟一切相和,沒有絲毫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是諸佛跟法身菩薩應化在世間的現象,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就是底下講的,他知道一切法平等,平等法裡頭沒有我,有我就不平等。所以,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
末那識,這四樣東西沒有了,我見沒有了,我愛沒有了,我慢沒有了,我痴沒有了,這平等現前。只要有這個東西,你是用的末那識,你末那識沒轉。這四樣東西沒有,轉了。其實末那識就是這四樣東西,構成末那識,構成我。我是什麼?我見,就是我的執著,我執著有個我,我愛就是貪,我慢就是瞋恚,我痴。你看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組成一起,就叫做末那識。末那識,末那翻起來就是染污,末那識翻作染污意,這是意的根,第六是意識。其實兩個都可以用意,一個叫意的根,一個叫意識。意根,這是根本;意識,起用、作用。這個作用非常非常之大,第六意識對內能緣到阿賴耶,對外能緣到虛空法界,能緣過去未來,功能非常大。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心所全相應,沒有一個心所不相應,它的根就是末那。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就是意根跟意,這叫心想。它能想淨,它能想染,它能想善,它能想惡,它能想諸佛剎土,它能想阿鼻地獄,它什麼都能想,想什麼就現什麼,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它為什麼不想善,想惡?因為想惡的時間久了。為什麼想惡?他被貪瞋痴慢疑蒙蔽,在他周邊的好朋友就是這五個,貪瞋痴慢疑。你看他周邊是一些什麼人?十使: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一共十個。這見思煩惱繞著他,他不能不作惡,他不能不墮落。所以佛教人先把這個東西去掉,把你身邊這十個人清除掉,你就得救了。這十個人清除掉,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四聖法界裡頭沒有這十個人,所以四聖法界真正是好人。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依舊是用心意識,依舊用,用得正。為什麼?這十個不正的,走了。在他身邊服務的有十個,這十個好,叫十善。換了,換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十個好人,這十個好人一直陪伴他到成佛。這個十善跟那個十使,他們相處不來的,完全是相反的。自己要有智慧,要能做主,不善的,要把他推掉,把他免職,把他開除,十惡;十善,一定要聽從他們的勸導,聽從他們的意見,好好的用這十個人,這十個人幫助你成佛。
所以平等是意根,這個不能不知道。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肯定「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這個其,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這其字。「示現開導」,你會應他們的感,他們有感,你就有應。這個應就是示現,應以什麼身示現,就用什麼身,應以什麼法示現,就用什麼法,身跟法是活的。歸納起來說,就像《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示現,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家出家,都示現。示現開導,開是開悟,幫助眾生開悟;導是引導,我們今天在末法,引導他往生極樂世界,務必要這個人真正信心。
我們也想做這個樣子,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來?我們的心不誠,所以阿彌陀佛不來。她的心真誠,一呼就應。我們怎麼呼都不應,心不真誠。不是阿彌陀佛有分別心,不是,誠則靈,不誠就不靈。誠心跟佛菩薩相應,不誠的心跟妖魔鬼怪相應。為什麼?那些人欺騙人的、障礙人的、找麻煩的,什麼樣的念頭跟什麼相感。我們通常講感應是跟佛菩薩,跟妖魔鬼怪、跟冤親債主感應的,那就不是了,那不是真心。真心跟他們不起感應,真心跟佛菩薩感應,所以為什麼不用真心?真心從哪裡做起?所以中國古人教人,你對父母,你對老師,用這個來做代表。父母,第一大恩人。你得想一想,從我們呱呱墜地,生下來,父母是怎樣照顧?最困難的是第一年,一歲,什麼都不懂事,一舉一動父母都看在眼睛當中,怕你遇到危險,來保護你,調教你。到三歲,你會走路了,這才離開懷抱。這個恩德,你不細想你不知道。你這一生當中,誰對你的恩德最大?母親第一,父親第二。長大之後,教你做人,教你開智慧,
中國在古時候,抗戰時期,我都看到。我在福建住了六年,十歲到福建,十七歲離開。無論鄉村、城市,人民家庭堂屋供的祖先牌位,都是寫的大字,「天地君親師」。這個牌位顯示什麼?顯示念念不忘大恩大德。不忘天地之恩,天地養育萬物,不忘父母老師之恩,不忘國家領導之恩,
隨順佛陀教誨的人,他是示現開導。開導是用教學,講清楚、講明白,叫開。開了,他還不會做,要做出榜樣給他看,這是導引他。導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劉素雲姐姐做的這個開導,非常高明,無比的善巧。能令學佛人一看就相信,相信就真放下,不再造業,我要真幹,她能成就,我也能成就。「令其證入」,證入就是放下。「是名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斷煩惱。見思煩惱斷了,平等性智就現前。
第三,「妙觀察智」,這是轉第六意識。「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這一句是講觀察萬物。一切法源於自性,自性本來具足,遇緣它就能夠示現。誰知道?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什麼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放下的人就覺悟了,所以他能夠看破。「復知眾生根性樂欲」,這是看破,對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了解,菩薩能隨順,「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是名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看破,妙觀察智就是廣學多聞,平等性智是一門深入。所以大乘入門,這裡擺的是二門,平等門、清淨門。你走哪一個門入都可以,各人根性不相同。但是看破一定要放下,放下一定要看破,你才不斷向上提升。如果你只有一個,你不能提升,你站在你自己這個位子上不動,上下不得。在上下不得的狀況之下,往下墜落很容易,往上提升非常困難。所以,信解行證一定要同時,我相信,我理解,我放下,我提升;提升到那個境界上,我也能相信,我也能理解,也能放下,就又向上提升,叫步步高升。升到頂處就是妙覺如來,回歸自性,圓滿成佛,這個信字就圓滿了。信什麼?信一切法,沒有一法不相信,不分真妄,不分染淨,不分善惡,不分苦樂,統統都明白,全都了解,全都相信,心現識變,真正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了。
你看這裡所講的,「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妙在這個善字。這善是讚美的詞,太好了,太難得了。從實報土到同居土,比十法界的範圍大,十法界僅僅是四聖六凡,侷限在一個佛的剎土,妙觀察智這個智慧慧眼打開了,能觀察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不是一尊佛。同時,上求下化,他能見到諸佛剎土,他才能夠應化到其中。上求下化,上求供佛聞法,下化是像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以三十二應身普度眾生,隨眾生的根性樂欲,樂是他的愛好,欲是他的欲望,都能加持。
那我們要問,眾生喜歡殺盜淫妄,習氣很重,菩薩怎麼教他?菩薩教他殺盜淫妄,讓他在殺盜淫妄裡頭做到底了,他就回頭。殺人如麻,墮到阿鼻地獄,要償命,要還債,從這裡醒悟過來,他回頭了,再以正法教他,這都是善巧方便。你不能滿足他,他不會回頭。滿足他之後,想想,這何苦來?自作自受,他覺悟了。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三惡道是救度造惡眾生,讓他在這裡面真正知道果報的痛苦,他覺悟,他醒過來,才能聽佛的正法。不從這裡真正吃過虧、上過當,醒悟,他不相信。所以他惡的習氣、惡的欲望,你去滿足他,讓他在這裡頭吃大虧、受大的傷害,九死一生,他醒悟過來了。這個時候叫浪子回頭金不換,佛教他,他真信,他真能解。現在為什麼不能真信?那個欲,他還沒有達到最高峰。一定要他享到最高峰,摔到底下,他相信了。這是佛菩薩的善巧方便。佛菩薩不是惡作劇,這種根性的人,必須這個手段才能教他真正開悟,真正知道佛菩薩愛護他,佛菩薩關懷他、照顧他。知道三惡道是好事,那我們也明白了,所有一切災難都是好事。你種種不正當的手段,得到財色名利,盡情在享受,這個時候你是什麼?你不相信因果報應,你不相信聖賢教誨,你完全持反對的這個態度,「那是假的,那是騙人的,我現在多自在。」可是災難現前、疾病現前,這是什麼?這也是業力感召的。佛菩薩曉得,樂享盡了,苦也吃盡了,人才會真正回頭,迷到極處,回頭不容易。
所以妙觀察是看破。菩薩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應以什麼身得度,示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現身說法無量無邊,幫助他開悟,幫助他獲得真正安樂,這叫妙觀察智。所以妙觀察智裡頭是看破,是學法門。真正看破,真正學法,你從早到晚,眼見的、耳聽的、鼻嗅的、舌嘗的,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沒有一樣不是佛法。什麼法?大方廣佛華嚴,原來就在我面前,像演戲一樣,一幕一幕讓我看到。可惜什麼?迷的時候看不懂,不知道。你一覺悟之後,生活就是佛華嚴,這一點都不假,十法界依正莊嚴就表演在你的眼前,讓你全盤看到。
最後一個,「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成就你所作的。這個裡頭有五種,眼耳鼻舌身,就是前五識。前五識聽六、七識的指揮,叫它幹什麼,它就幹什麼,它自己完全服從命令,決定沒有違背。六、七有念頭、有欲望,它達不到,要它們來做,六、七才能滿足自己的樂欲,才能滿足。是不是真正是它直接滿足?不是,間接的,前五滿足,它就得到滿足。你說冤不冤枉?真叫冤枉。事實真相看穿了,你就明白,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造一身罪業,將來到三途去還債。譬如滿足我的胃,口味,好吃。好吃是滿足誰?滿足舌頭,就是三寸不爛之舌,到喉嚨以下就沒有味道了。就滿足這三寸舌頭,你造多少罪業!殺生吃肉,就為了滿足這個。你受罪,全身都要受災殃,你惹的禍,病從口入,讓你身體不健康,都是為了這個口。它造業,別人受苦。我造業,眾生受苦。你說,何苦來?人要冷靜,觀察思惟,就得其正,能把事實真相看穿,這就對了。所有一切罪孽,都是把事實真相看錯了、想錯了,於是做錯了、說錯了,還自以為是,疾病災難就這麼形成的。所以佛在經上講「智為能度」,要度過這些災難的話,一定要有智慧。
成所作智是度生的事業,事業由他們來執行。「如來為欲利樂諸眾生故,普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這前五識的事情。神通變化是「引諸眾生令入聖道」,這是宗旨,這是目標。能成就「本願力」,本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靠成所作智才能辦到。成所作智就是現身說法,就是以身作則,《還源觀》上講「威儀有則」,做出樣子來給別人看。其實,我們明白道理,不敢輕慢一個人。為什麼?可能他都是菩薩。作惡的,也做出惡的樣子來,做出惡的果報來,警告世人,那個不能學,學了是那個結果。做出善的榜樣來,教我應該學,這是好的結果。就像舞台表演,表演正派的,表演反派的,都是好演員,都是菩薩。所以,我們的心就平等,看到這個世間善人、惡人,我們都禮拜,禮敬諸佛,沒有分別。
至於讚歎的,我們讚歎善,隱惡揚善。為什麼?希望大家學好的,不要學壞的。壞的樣子,我們隱;好的樣子,我們揚,顯揚。不善的,隱藏,就是決定不說,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這樣修道,沒有一個不成就。知道好人、壞人,都是在教化眾生的。他今天在作惡,他是在表演,這種行為到最後家破人亡。讓你看到,你覺悟,比講的效果大。演的那個善的,積善之家,他家庭興旺。這兩個對比。家如是,國亦如是。一個國家要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國家一定強大、富強,一定會帶動整個世界安定和平。為什麼?人家向它學習。這個國家集結都是不善,它的災難一定多,人民一定很苦。都讓你看到,你就相信了,比說有效果。業因果報,就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完全做出來給你看。上天慈悲,派來這麼多的演員,演得好,你要會看。會看,他們就都有功德了。看到不善的,能反省、能改過、能自新,他們有功德;看到好的,能羨慕、能效法,認真向他學習,他的功德大。
世出世間的法,確實是平等的,不平等是在人的心不平等、人的見不平等、人的想不平等,與外頭境界相沒有關係,外面境界相真的是平等。所以無論在什麼境界、什麼環境當中,修行人都能往生、都能成佛。有沒有妨害?沒有妨害。只要你自己心清淨、心平等、心正,就什麼障礙都沒有。你的心染污,你的心有高下,你的心有迷惑,那什麼環境都不能成就。佛法之妙,妙不可言。這些神通變化,「引諸眾生令入聖道」,成就佛菩薩的本願,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成所作智。這是如來無量智慧的略說。
下面說力。大乘經常講,如來有十種力。這個地方所引的,出《圓覺略鈔》跟《大智度論》,經論上都是這麼說的。力從哪裡來的?力從智來的,智是體,力是作用。「如來證得實相之智」,實相之智就是了解一切諸法的真實相。真實相是什麼樣子?「了」,明瞭,「了達一切,無能壞」,有沒有能破壞?沒有,一切法不生不滅。「無能勝」,我能勝過這一切人、一切事物,不可能,為什麼?這個力量是平等的,智慧是平等的,能量是平等的,力度也是平等的,沒有高下。高下從哪裡來的?成壞從哪裡來的?從妄心來的。
大乘經,我們也學了一些,我們從大乘經裡頭見到,本性、真心能生能現,遇到緣能生能現,所生所現的是一真法界的依正莊嚴。一真法界裡面的人事物,都無能壞,都無能勝。往生到實報土的人,身,紫磨真金色身;相好,世尊在《觀經》上說,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每個光明裡面有佛菩薩在示現教化眾生。有沒有人來破壞?沒有。有沒有超勝的人?沒有,佛佛道同。所有生到實報土的眾生,這眾生都是菩薩,從初住到等覺都是一樣的。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你在事上找不到,它平等的;在理上也找不到,這四十一個位次可以說有,也可以說無。無是什麼?你找不到。有是什麼?每個人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這是真的。無始無明習氣要斷掉,是沒有方法的。只有隨它去,讓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你不能想個方法,我想提前趕快把它斷掉,這是一個妄念。自性裡頭沒有念頭,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下降,就降到十法界去了,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有起心動念。所以你有起心動念,你就到下面去了。你還要有執著,我一定要怎樣怎樣,你又下來了,到六道裡去了。所以古人跟我們說「此處用不得力」,此處就是實報土。實報土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下去了。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就沒有方法,所以叫無功用道,隨它去,不理它。這個習氣只有一種、起一個作用,不能回歸自性,它就障礙你這個。除這個之外,什麼障礙都沒有,跟常寂光土,或者是真心自性裡面法身如來起的作用完全相同,所以它不礙事。除這一樁,他跟妙覺如來幾乎沒有差別。
這個上面你真正能看到無能壞、無能勝,你才曉得佛法真正平等。這世間,無論是惡人、善人,將來都成佛道。這些善惡果報,是眼前覺迷所現的幻相,都不是真的。得到的不要喜歡,假的,夢幻泡影;失掉的也不要去懊悔,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在這個境界裡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養我們的清淨心跟平等心,這是真實功德。清淨心就是不染污,絕不受自私自利的染污、名聞利養的染污,知道這個東西是染污,七情五欲都是染污,要有高度的警覺心,我們不接受這個,心清淨了。我們接受什麼?我們接受大乘佛法,接受《無量壽經》,接受蓮公的會集本,接受黃念
這是力。第一個,我們看第一條,「知是處非處智力,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審是審思、審察,實是實實在在,他真的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眾生,任何一個眾生因緣果報,從無始到今天、到未來,他全知道。「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是跟非是講的善惡、是講的真妄,你真的是心善、行善、念善,你決定得樂報。這個樂就是沒有苦,這叫真樂。狂歡不是樂,是苦報。那叫什麼苦?叫壞苦。狂歡的時候樂,散場的時候就苦了,所以那個樂不是長久的。真正樂是永恆的,不受外頭境界影響的,這個樂是真樂。受外面境界影響,短暫的,那是假樂,那不是真樂。那個樂之後就有苦,它不能長久。極樂世界的樂是真樂,是永恆的,這叫知是處。
「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名知非處」,造惡業,他得的樂報,這不是真的。我們看到有人造惡業,他得的是樂報,發大財了,在社會上地位很高,這個佛不是看錯了嗎?佛沒有看錯。他現在得的這個樂報,是前世修的善因。前世修的善業很大,這一生所做的惡業很多,他還是得樂報,就是說他的前世那個善的報還沒有完,還有餘報,他享受這個。這個樂報享完之後,他現在造的這個惡業,果報就現前。有人作惡,馬上就發作,那是什麼?前世沒有善,現在造作惡,立刻惡報就現前。這個極其微細,絕不能從一面看,你得從面面看。佛這個智慧了不起,他能了達一切,過去、現在、未來,他都知道。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在修的善,他知道。你今天的果報從哪來的?不是這一生的現在就報了,前世的。這一生所做的,這一生馬上就有報的,佛知道。前世沒有修福報,這一世應該餓死、凍死的,他是這個果報才對。但是他這一生學佛之後明白業因果報,他拼命修善,到晚年該凍死、該餓死,這個報沒有了,反而晚年還有福報,衣食不愁,念佛還生淨土,真轉過來了,要相信!
這樁事情我親身體驗的。我從小生長在農村,童年的時間長。但是母親不認識字,對於讀書這樁事情不重視,父親雖然懂得,不常在家,所以書沒念得好,根沒紮得好。可是在我們小時候的時代,鄉村裡頭是私塾,還念過一個短時期,情形、印象很深刻,對於古人的理念、方法知道一些。看今天社會的現象,違反了古人的理念跟方法,造成今天的苦難。我懂得這些事情,可是沒有去做,受社會環境影響。抗戰期間,父親是軍官,管軍械、管武器彈藥,這就有方便,所以我們取得槍枝子彈很容易。拿這個幹什麼?打獵。我打了三年獵,十七歲、十八歲、十九歲,殺不少生。這有果報,殺生短命報。所以從小遇到有算命先生,我不知道,我母親替我算,也不告訴我。到我自己二十多歲離開家庭,有人看相算命的,告訴我,我命中沒有富貴,貧賤的命。富是財富,貴是地位,一生可以跟人做幕僚,做不了主官。就是什麼?命中沒有官印,做個村長都要官印,就是你做官是沒有印的官,幕僚,你沒有權力。貧賤,貧賤說得不好聽就是乞丐,是這麼個命,而且是短命。自己完全無知,打獵打了三年,這個多麻煩!好事一樁沒做,雖然有好的念頭,沒有行動。對佛法一點尊重的心都沒有,人云亦云,以為這是迷信,以為這些東西應該要取締的,對人沒有好處,這個都是大逆不道,沒人教過我。
二十六歲遇到
壽命四十五歲。我們那個時候同時出家,三個好朋友,我一個,明演法師一個,法融法師一個,三個人同年。同年當中,我的月份最大,他們兩個都小我月份。我們的命運大概都差不多,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們心裡都有數。三個人出家,都受戒了。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們是三十三歲出家的,四十五歲那一年,二月,法融法師走了;五月,明演法師走了;七月,我生病,我就曉得,時間到了。我不看醫生,也不吃藥。人家問我,我說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我壽命到了,所以我念佛求生淨土。幾個學生照顧我,四個在校讀書的學生。一個月,我的病慢慢就好了,休息兩個星期,繼續講經。這轉過來了,我沒有求長壽。所以在這十二年當中努力修善,積功累德。章嘉大師教我做的,教我修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吃長素,所以我學佛大概不到半年,我就吃長素,無畏布施,再不敢吃眾生肉。我學佛,求智慧,求懺悔,求積一點善業。我一無所求,不求功名,也不求富貴,也不求壽命,求生極樂世界,活一天,求一天。於世間法一塵不染。有緣,這個緣是跟眾生有利益的,我會去做。雖然做,不求回報,我要求極樂世界,我求回報,就不能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一無所求。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走到底。走了這麼多年,不管人家怎麼想、怎麼說,與我不相干,他對我不了解,他沒有跟我相處過。相處過的人也未必認識我,為什麼不認識?因為他心裡財色名利沒放下,這個東西障眼,跟我在一起,他也不認識我。如果沒有這些煩惱習氣的話,他認識。
所以佛知道,就是他沒有障礙,他認識,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果報通三世。這一生沒有修福,享大福,前世修的;前世要沒有修,再前世修的。他總有修的這個大福,現在遇到緣,成熟了,因遇到緣,果報現前。現前造的惡,這一生有餘福很大,沒有看到惡報,來世、後世決定有果報。了解這個道理,人不會有惡念,不會有邪行,為什麼?知道果報可畏。想到果報,就不敢起惡念,不敢做錯事,這一定的道理。「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對於三世、六道,或者說十法界,佛知道得最清楚,絲毫不爽。這是自性本具的能量,佛完全現前了,因為他的煩惱習氣斷盡,圓滿現前了。所以佛所具備的智慧、力用,我們統統都有。說佛就是說自己,佛顯出來了,我們有煩惱覆住,並沒有失掉,這樣我們有信心。好,今天學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99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三十頁,倒數第三行: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我們學過四智,下面這個力是十力。十力,我們學過第一種,「知是處非處智力」,這都是超人的智慧。第一段最重要的是講善因決定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不可能是善因得惡報,惡因得善報,決定沒有這個事情,特別強調這一點。對於因果要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開示。人他會作惡,主要就是不知道因果,以為因果是假的。觀察現在這個世間,惡人享福,善人受罪,益發不相信有這個事實。所以他敢於作惡,認為作惡得福,你看,得福的人都是作惡的。所以佛特別強調,你看錯了。
第二,這就給我們細細說明禍福三世的業報。因果通三世,三世,這個問題就容易解決了。過去生中種的福,種了很大的福,要享好多世的。譬如看古代的帝王,祖先種的福很大,自己過去修的福也大,他那個福報十幾代都享不完,這福報大了。奪取王位,奪取政權,末代皇帝亡國了,英雄豪傑都起來,爭奪這個權位,發生戰爭,死傷多少人。得勝的人,成為王,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他拿到政權。能夠享國幾百年,傳十幾二十代,這是福報。我們看到唐太宗,這是個好皇帝,他死了墮畜生道;畜生道死了到人道來,普通的人;人道死了之後就到地獄道,地獄道一直到今天才出來。這個帳怎麼算法?確實他修的是大福報,祖宗也修的德,他是第一代皇帝,傳國二百九十九年,就差一年就三百年,傳了十幾代。墮地獄的原因,殺人太多,雖然殺那麼多人,他的福報還是超過,享前世修的福報,做了皇帝。皇帝做了二十三年,他死的時候不算很老,大概五十出頭的樣子。這個罪業成熟了,熟了就有果報,墮地獄。
我們知道唐太宗的情執很深,這是他最大的障礙。夫妻的感情好,皇后年輕就死了,三十幾歲就死了,死了不再立皇后。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夫妻感情很深,一生沒有立第二個皇后。這樁事情很容易造成臨命終時迷惑顛倒,這是愚痴,愚痴墮畜生。來生到哪一道,決定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是關鍵的念頭。所以,人一定要在一生平素要養,養正念,最後一念決定你到哪一道去。他愚痴,墮畜生。如果瞋恚,是地獄,貪婪是餓鬼,這都是要很小心、很謹慎的。這一念愚痴。畜生道死了之後,又回到人道來,畢竟過去生中阿賴耶識裡面有福德的種子,又回到人道,普通人。死了以後,戰爭殺人的罪過現前,墮地獄,地獄就沒有那麼簡單出來了。
我們把《群書治要》給印出來,到處贈送,這部書不會再失傳了。就這樁事情,這個功德,他離開地獄,來感恩,告訴我這部書可以救全世界。我也很感激他,不是他這個提醒,我們只知道保存這部書,希望在本國流通,這是我們的最初願望。他這一提醒,這個書可以救全世界,我想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才動了第二個念頭,要把它翻成外國文字。至少聯合國所承認的六種文字,在全世界使用的人最多,中國文字、英文、西班牙文、俄羅斯文,再法文,這幾種使用人數最多的。希望《群書治要》至少要翻成這六種文字,向全世界流通。培養講、演的老師,講是能說,演是能做到,依教奉行,將來有機緣到處講演宣揚。
這就是所謂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們光明堂皇提出,不是中國的政治、不是中國的武力、不是中國科技,也不是中國的經濟,而是中國的《群書治要》。全世界人都可以學,都應當學,很多外國人看到之後都非常歡喜。所以目前,我們認真努力把英文本先翻譯出來,然後再翻譯其他國際文字。唐太宗因此脫離地獄,他在佛門護法有大功德,有人告訴我,他生天了,有可能;也有人說,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了,也有可能。我們的道場有不少附設有念佛堂,他來找我,就有機會進入我們的念佛堂,如果在念佛堂念佛,那就有往生的可能。所以,因果一定要講三世,不是一世的。
我們看第二段,「知過」,過是過去,「現」是現在,「未來業報智力」,這個第二是重視在三世因果。第一個是處非處智力,是決定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第二個,三世業報智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這一段很重要。佛法講因果,什麼時候講起的?因果的理跟事,它是跟宇宙同時發生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生滅,永恆的,它是存在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宇宙怎麼來的?這世界怎麼來的?世界是我們一般講星球、星系。太空當中的這些星星,確實是有星系,一個大的星,周圍有好多小行星圍繞著它轉,這個原理是牛頓所說的地心吸力。
太陽系體積非常龐大,你看有九大行星圍繞它,九大行星之外,還有小行星,小行星的數量很多。這些圍繞的星,圍繞銀河轉的星,我們都稱它為太陽,這種星本身發光。本身不發光我們看不見,距離我們太遠了,一定要本身發光我們才能看見。本身發光,像太陽一樣,本身發光。圍繞著太陽,又有很多星繞著它轉,太陽繞著銀河轉,又有九大行星繞著太陽轉。繞太陽轉的這些行星,還有比它更小的繞著它轉,像月亮,月亮就繞著地球轉。這個相很奇怪,現在發現了,科學發現了,發現了原子,原子就像個星系一樣,它當中有個原子核,有很多電子,電子就像行星一樣繞著它轉。
這個現象是一念不覺而生的,什麼原因一念不覺?沒有原因。為什麼沒有原因?如果真有原因,它是真的,沒有原因說明它是假的。一念不覺,出現這麼個東西。整個宇宙都在那裡旋轉,旋轉當然產生力用,互相吸引著,這樣就變成太空當中的星系是有秩序的在動,它不是盲目的。如果盲目,星跟星會碰撞。星跟星是有碰撞的,機會不多,很少,也真有。總是周而復始的。所以第一個念頭,一念沒有原因,第二以下就有原因,第一個是因,第二個是果。就是第一念是因,第二念是果,第二念是因,第三念是果,念念相續。第一念沒有因,所以假的;也可以這樣講法,念念都沒有因,為什麼?念念都是獨立的,念念不完全相同。完全相同才可以說相續,不是完全相同,裡面有差別,甚至於很大的差別,我們沒看出來。
在佛法,這一念不覺就稱為阿賴耶,阿賴耶就是無明,本來你一切都明瞭,這一念不覺就無明了,這叫無明煩惱,你把明瞭失掉了。這個失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你能夠一念覺,這明瞭就恢復了。一念不覺,念念不覺,那就永遠存在,這無明永遠存在。什麼時候覺悟了,恍然大悟,明白了,醒過來了,一切問題全解決了。阿賴耶裡頭有空間、有時間,本性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實報莊嚴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它是性德,所以那個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方便有餘土裡頭有,凡聖同居土裡頭有,有時間、有空間,實報土沒有,常寂光土沒有。由此可知,說三世業緣果報,都是在十法界。
經上又說,那是說真話,不是說假話,有些諸佛如來,無量阿僧祇劫之前他就已經成佛了,他住在常寂光裡。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佛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都是真的,他們統統覺悟了、統統回歸自性。可是十法界諸佛剎土裡面十法界眾生還在迷惑,迷惑的人不少,悟的人很多,迷惑的也不少。這些迷惑的很可憐,覺悟的對他們生憐憫心,生起同體大悲,沒有不幫助的。幫助的條件叫有緣,有緣是什麼意思?真信、真願意接受他教誨,他們的教誨搞清楚了一定照做,就真幹,這叫有緣眾生。所以,三世業緣是事實真相,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的人,不敢有惡念、不敢有惡行。為什麼?他雖然自己沒有證得,他相信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那就是惡的念、惡的行決定有惡報。心裡動個念頭,業已經成了,這個種子已經在阿賴耶識裡頭,遇到緣就起現行。善業決定有善果,惡業決定有惡報,誰都逃不了。
我們要怕這些三世業報,佛知道我們真相信了,我們沒有懷疑了,能不能不受這個業報?能。給你說個最容易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行了,你回歸自性了,這個問題得到解決。可是如果你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境界太廣大了,無量劫又無量劫前的冤親債主遇到了,要不要還還債?他欠我的不要了,容易;我欠他的,他沒有說不要。錢債,還有命債,我有意殺他,或者是無意殺他,果報,無意殺他,你將來也被他無意殺,你有意殺他,將來他有意殺你,一報還一報。還有沒有這個事情?有。為什麼有?從心想生,我饒了他,沒事,他沒饒我。
這種果報,這就是百丈大師遇到那個狐仙,問他的話,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就問這個問題。這個大修行人是什麼?他成佛了,他是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如果到這個地球上來示現應化,遇到過去這些冤親債主,還有沒有因果?百丈大師答得好,「不昧因果」,他清清楚楚。像安世高大師,在中國就還了兩次命債。前世被他誤殺的,他也給他機會讓他誤殺,這債就了了。誤殺的時候,還告訴幾個做證的人,我過去生中誤殺他,今天在什麼地方被他誤殺。你們跟著我看見,如果官府來抓他的時候,你把這個事情告訴官府,不要追究,這是一報還一報。還過兩次,《安世高傳》裡頭記載得很清楚。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經書不能不讀,要常常讀,要多讀,多讀是遍數多,一門深入,先度自己。廣學經論,那是為度眾生,不是為自己。但是佛說了,自己沒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這講不通。要度別人一定先度自己,真話。自己沒度度別人,往往被別人度走了。我出家的剃度師心悟法師,是福建福州鼓山的,他在那裡出家的。解放戰爭爆發了,他到台灣來。年輕,他小我一歲,前幾年過世了。在台灣台北臨濟寺做住持,就是他找我出家的。沒有出家之前,我學佛,常常跟他接觸,談得很投緣,年齡差不多。他知道章嘉大師勸我出家,所以他就找我,你不要到別的地方去,就到臨濟寺來,我們一起把這個寺廟興旺起來,這是好事情。沒想到我出家的第二年,一年多一點,不滿兩年,他就還俗了。也是個年輕的在家的女弟子,他們同鄉,福州人,常常照顧他,以後兩個人結婚了,還俗結婚了。這三世業緣。這個寺廟,基本上是福州人聚會的所在,信徒全都是福州人,外省人不多,裡面住眾,外省人好像只有兩個,都是鼓山到台灣的這些法師。
所以,教不能不深入,深入才能產生力量,廣學不行。他們這些年輕都是廣學多聞,所學的是知識,沒有真正覺悟,沒有定力。有覺悟,沒有問題,這些結,情結全化解了,就看破了。有定力還行,定力能控制煩惱,沒有轉煩惱,但它能控制。定力沒有,智慧沒有開,戒守不住。他們那個時候受戒嚴格,從小出家,十幾歲做沙彌。我出家三十三歲,他小我一歲,三十二歲,就把持不住了。這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事情。
如果知道三世業緣、果報、生處,你前生在哪一道,在什麼處所,你生活的環境,菩薩全知道,所以知道過現未來業報智力。還有一點慚愧心的人,就是還知道羞恥。起心動念以為別人不知道,放肆,殊不知起心動念,一切諸佛菩薩都知道,遍法界的。鬼神能知道是近的,娑婆世界的鬼神,他也有這個能力,他知道。阿羅漢所知道的是一個佛國土,娑婆世界,這個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依黃念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禪、解脫、三昧,可以說是一樁事情;說禪,行,說解脫也行,說三昧也行,意思都差不多,這是修學的樞紐、關鍵。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門道,修什麼?就修這個。叫它做禪定也可以,叫它做三昧也可以,解脫是從果上講的,也行,要修成了才能叫解脫,沒有成不能叫解脫。解是把煩惱解開,脫是生死離開了,就是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完全靠禪定的功夫。解除煩惱,解除見思煩惱,脫離六道輪迴。所以,方法門道多,於是禪定、解脫、三昧無量無邊。這裡頭有深有淺,用的方法不一樣,根據的理論也不一樣,但是它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解除煩惱,脫離生死輪迴,目標相同。所以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管是什麼法門,都是了生死脫三界,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是脫十法界;脫六道輪迴是小乘,脫離四聖法界這是大乘。所以修學的人,得禪定這就自在無礙了。
這是講如來,如來對於一切修行人,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他們修的三昧、修的禪定,佛全知道。而且佛自在無障礙,知道他們功夫淺深,他們所證得的次第,像十信位,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等覺、到妙覺,全知道。這也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智慧起作用。這個裡面,從凡夫地修成功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有人修無量劫,佛都知道。為什麼?在明心見性的境界裡頭,時間、空間沒有了。時空沒有了,意味什麼個樣子?或者說境界,那是什麼境界?就在當下,過去無量劫就在當下,未來無量劫也在當下。
過去、過去的過去,你能看到當時的情形,未來的未來也能看見。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有變化,為什麼?你說看未來,十年之後,不要講太遠,十年之後這個香港地區,他現在看到了,給你說明,到十年之後香港果然是這個樣子。我是三十五年前第一次到香港,香港沒有這麼多高樓大廈,港灣的周邊沒有大樓,這個地方都是農村,大埔這個地區居住人家不多。香港最高的一層樓,我那年來的時候,才建成大概是一年多,新建大樓,五十層,香港最高的。三十五年之後的香港,完全變樣子了,港灣變得小了,為什麼?填海。填海,叫填海的新生地,在這個裡頭建大樓,地上建大樓。所以海灣愈來愈小,房屋、大樓愈來愈多。現在技術發達,電梯速度快,七、八十層的樓在香港到處都是的,跟從前不一樣了。那個時候的香港,人口不多,好像只有三百萬人,現在的香港,人口差不多上千萬了,整個社會形象變了。菩薩知道怎麼變,因為他年年都看見,他什麼都曉得。便利於教化眾生,沒有這個智慧,教學不契機,有這個智慧,教學契機。
第四個,「知諸根勝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實是真實,遍是普遍、周遍,沒有他不知道的,這叫知諸根勝劣力。一切眾生,從理上講平等的,從生生世世事上講差別很大。如果生生世世都修學佛法,這個人的根深,殊勝,為什麼?每一世他都在修,每一世都會增加一點。雖然有隔陰之迷,一轉世就忘掉了,忘掉了再學,有緣的時候又碰到了,碰到時候就感覺到很熟,修起來很容易。每一世都有一點進步,這樣累積累積成為殊勝的定慧,這個東西累劫修成的,連往生都不偶然。大乘經上的話我們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不管什麼人、不管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念佛往生的,老念佛的、初念佛的,甚至於臨終才聞到佛法,十念往生的,大乘經上告訴我們,這些人個個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都是這個緣,不簡單、不偶然。這一生又碰到,碰到的時候,你跟他一說他就相信,他就沒有懷疑。你勸他往生,他真幹、真聽話,他就能老實念,果然得生,而且品位很高。
劉素雲的姐姐這個光碟希望大家看看,平常這一生看不出來,你沒有尊重她,她是個再來人。她做什麼樣的示現?我們現在明白了,迴光返照細細來觀察。她來到這個世間的使命,就是臨終這個表法,她就為這個來的。示現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依照大乘經的這個說法,她也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諸佛如來,臨終得無量諸佛威神加持,釋迦在此地送她,彌陀在那邊迎接她,她走了,不需要人助念。
上上品就是普通經上所說的八地菩薩,最上的四個階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這上上品。這個地位多高,這不是久遠劫修得來,哪裡是一生能做到的?做不到。這就是已經修成的這些佛菩薩,到這個世界來給我們作此示現,來教我們的。我們親眼看到、親耳所聞,信心增長了。信心增長了,下面的問題就真放下,我們這一生就有指望。不能真放下,這一生還是修行,把我們修行的功夫提升一點,再等來生來世的機會。可是這個機會不是連續的,不是來生就得到的,來生搞輪迴,不曉得搞多少次,得人身、聞佛法。機會很難遇到,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就是知種種解,「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欲是他的欲望,樂是他喜歡的事情,念「要」也可以,樂是愛好、歡喜的。「善惡不同」,有喜歡善的,有喜歡惡的。現在這個社會,喜歡善的人少,喜歡惡的人多。用十惡來說,殺盜淫妄、惡口、綺語、貪瞋痴,喜歡,他喜歡這些。喜歡十善的少,喜歡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喜歡這個人少。這個就是主導了社會,社會的治、亂,喜歡善的人多,這個社會是大治;喜歡惡的人多,這個社會就是大亂。佛知道,大治,如何能夠繼續保持,發揚光大?大亂,如何能把這個亂平息,回復正常?佛菩薩都知道。但是眾生要能信、要能解、要能行,才能產生效果。如果眾生不相信,不能理解,不願意去做,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教學重要。從哪裡學起?決定是從自己做起,學了佛,要度眾生,第一個先度自己。自己度好了,影響周邊一、二個人。自己真做得很好,叫人家佩服得五體投地,真正肯跟你學,這就是你的傳人。有一個傳人,這個道就沒有滅,他再傳一個,一個傳一個。傳到什麼時候才能發揚光大?眾生的罪業消得差不多了,眾生積的福德將要現前,這個時候人心思善,見到善行、善言生歡喜心,教化大興於世。這種景觀、氣象我們這一生決定看不到,這是一定要知道的。千萬不可以以為說,我們怎樣做法,三、五年收到效果,十年能收到效果,不可能。為什麼?它累積的不善太久了,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它化凍不會那麼快,要一段時間。所以要有耐心。尤其在現在,現前這個時代,凍完全沒有化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菩薩,大慈悲心。菩薩在這個社會教化眾生是以大慈悲,得受盡一切屈辱,委屈、侮辱。你要不能受,不能受趕快走。菩薩真有這個能力走,不願意走,還在這裡,希望能影響一、二個人,這都是慈悲到極處。希望如來的法不至於中斷,就是為這樁事,不為別的,別的沒有事。解,這也就是他心通、宿命通,知道眾生過去、未來,知道眾生生生世世的程度、欲望、喜愛,樂就是他的喜愛,他喜歡什麼。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界是界限,「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這都是要說法契機。界很多,舉個例子來說,職業不同這就是界分。前人術語裡頭有,你在哪一界服務?做官的是政界,軍官是軍界,教書的是學界、教育界,做生意的是商界,你在哪一界服務。男女也是界,老少也是界,都有界限,所以界的意思很廣。換句話說,佛這種智慧真不可思議,行行業業他都知道。我們今天講廣學多聞,什麼人他都有能力去應付他,如果要學,難。佛菩薩可以不學全知道,為什麼?性德。所以佛菩薩修行抓一個總綱領,就是為了明心見性,只要見了性,你是全知全能,你就成無上道。
無上道是個什麼樣子?圓滿的純淨純善,不帶絲毫虛假,這個性德才圓滿的彰現,你才得受用。還有一點瑕疵就不圓滿,譬如菩薩跟佛比就不圓滿。為什麼?三賢菩薩還有起心動念,在十法界裡頭最高的,沒有出十法界,沒有證得圓教初住,智慧雖然很高,真正微細的東西他不知道。講阿賴耶三細相、講宇宙的緣起,只能依照佛經、依照古人註解,自己沒有親證。見性的菩薩是自己親自證得,依不依經教沒有關係,他看見了,定中見到了。那是什麼?八地以上,親證了。七地以下沒證得,他完全依靠佛菩薩的聖德,依靠對佛菩薩的誠信,沒有絲毫懷疑,也能講得很透徹,比六道凡夫高明多了,六道凡夫比不上他。所以說,心一分清淨就見一分真實,兩分清淨就見兩分真實,完全不清淨就什麼都見不到,見的全是假的,真的一分都沒見到。所以種種界限不相同,唯有如來能遍知。
第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這個至處,譬如說人死了,死了你到哪裡?他知道。「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有漏就是有煩惱,有見思煩惱,這些人的行為,所至處,他將來到哪裡,全知道。這是有漏的六道眾生。「涅槃無漏行所至處」他也知道,「如實遍知,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下面有個括弧,「有漏行者,謂六道眾生,由身口意所作業行,而漏落生死」。你造些什麼,死了以後到哪一道去,佛全知道。無漏,這是修佛的,「謂一乘修戒定慧道品之行,而不漏落生死」,這些人他們死了以後不再輪迴,甚至於不再落十法界,他超越十法界了。這意思是說,無論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他全知道。世間六道,他在哪一道,這個事情阿羅漢都知道,六道裡頭。如果講四聖法界,比阿羅漢高的他不知道,緣覺、菩薩、佛他不知道,比他低的是六道,他全曉得。修行人,看你所修行的功德,你捨報之後,你生到什麼地方,是什麼樣的果位,他也全知道。
修出世間法,就是你要出這個世間,既然想出這個世間,就對這個世間不能有貪戀、不能有牽掛、不能有憂慮,也不能有關懷,你要徹底把它放下。放下之後,你的那種親情變為慈悲,問題就解決了。慈悲的基礎是智慧,不是親情;世間這種愛它的基礎就是親情,所以它是染污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慈悲,慈悲來關懷、來照顧、來牽掛、來幫助救度他們,這完全是智慧。所以佛表面上看起來跟人差不多,骨子裡頭完全不一樣。人為什麼要幹?他裡頭有名聞利養,縱然是講愛,那個愛是情執。我愛他、我喜歡他,他有災難我犧牲生命也要去救他,情執。如果是善行、是道義,死了以後來生人天兩道。如果這個裡頭於道義不相合,裡頭夾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那三惡道去了。這些真正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讀經怎麼會知道?不常常讀經會忘掉,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會忘掉這個事情,就幹壞事了。天天讀經沒有別的,提醒自己。
自己沒有成功的時候,一部經,自己大徹大悟的時候,一切經。為什麼?沒有開悟的時候,度自己要緊,一部經是度自己,一部經容易得三昧,容易開悟。為什麼?心不散,心是凝聚在一點,這非常可貴,叫一心。一心是最可貴的,佛在經上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能得大定、能開大悟。這就是中國古人有智慧,現在人沒智慧,古人對一心看得非常重,所以在教學裡頭,重視學生精神的凝聚力,重視這一點,不許可他散亂。書教他念一本,一本教他念一千遍,為什麼?一千遍,差不多學校裡的學生念一百遍就能背誦了,還要叫他念足一千遍,念足兩千遍。為什麼?他沒得定。用意是得三昧,得三昧的目的是叫他大徹大悟,這樣的人不多。古時候教學用這些方法等於說探索,看看學生裡頭有沒有這種人才。有這種人才,好好培養他成大器,世間是成聖賢,出世間是成佛菩薩,決定不能誤導。
這是教學的方法、教學的內容、教學的目標,古今完全不相同。現在學校教學的目標,怎麼賺錢,用什麼方法把別人的錢變成自己的,都去想這些。想了之後真幹,有得到的,有得不到的,讓世間人看到產生嚴重的誤會。以為什麼?財富是想方法奪來的,不相信命運,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命裡有的,他不相信。為什麼?看到很多人用這種非法手段得到大財富,他享福,這世間人看到的,佛經上所講他怎麼會相信?世間人只看到這一面,沒有看到過去、沒有看到未來,如果看到過去,他點頭了,如果看到未來,他相信了。世間事、出世間事微妙幽玄,現在的話說複雜,只有真實智慧能破解;不是真實智慧,你在裡頭去摸索,你永遠摸不到邊際。於是乎我們就真正明白了,教學的宗旨一定要定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手段,這叫戒律。只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得三昧,得到三昧之後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一切都破解了,全明白了。這是聖賢之學,是大學問的祕訣。
文言文的學習不難,中國這些典籍是人類的瑰寶,古文明,人人都有分。中國這個瑰寶是最豐富的、最真實的,保留也最完整,《四庫全書》。《四庫》之外還有沒蒐集進去的,也有很多好東西,用一種特殊文字寫出來的。這個文字老祖宗發明的,我常說,這是世間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最了不起的發明,現在科技發明跟它比差遠了。他發明這個東西,能夠讓古人的思想、智慧、理念、經驗,這些東西原原本本保存下來,傳給後人。這個發明還得了嗎!這個發明就是文言文。中國自古以來教育全是文言文的教育,所以八、九歲的小朋友就能寫出很好的文章,短文。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就有相當可觀的文章,不但寫得好,意思也好。
這些東西教人,你在一生當中,健康長壽、幸福美滿,讓你真正得到。得到時你快樂,為什麼?理明白,心安了,心安理得。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心不安,他良心不安。如果懂得因果的道理,他又怕報應,天天想方法怎麼彌補,求佛菩薩加持。到處去供養這些神仙、仙佛,希望得到保佑,罪得到赦免,福希望能增加。以後再來還願,再來報答佛菩薩,等於賄賂,等於跟佛菩薩談條件。我賺得一萬,我一定供養一千給你,這賄賂,談條件。把佛菩薩都當作貪官污吏,你說這個罪多重,他不知道。他喜歡賄賂,認為佛菩薩也喜歡,全搞錯了。這是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本,毛病就出在這裡。
你教沒人相信,今天只有做成一個示範地區,把這些真正的好人、相信的人、學習的人聚集在一起,建立一個村莊,建立一個小鎮。這裡面人個個都是老實人,個個都是奉公守法的人,你看他們的生活祥和,你進入它地區,它磁場不一樣。一定要做出來,他看到了他才相信,他沒有親眼看到,他決定不相信。你說古時候,那時代過去了,他不理會你。我們二00六年、0七、0八三年,在湯池小鎮做了個小實驗,規模很小,四萬八千人一個小鎮,做出非常可觀出乎意料的成績,可以說震動了全世界,這種效果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我們相信這是祖宗之德、三寶威神加持,才產生這樣的效果。這個效果好,大家慢慢覺悟了,對傳統文化有信心了,對宗教教學有信心、有興趣了,這是好事,這是好的起頭、好的開始。有心人士要繼續努力,要把這種試驗多多的推廣,加快推廣,讓人們真正對於傳統文化、對神聖的教學生起信心、生起興趣,喜歡來學習,這世界就有救了。
文言文別人不學,我們學,我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我學好了就影響周邊的人。每個星期聚會一次,喜歡研究文言文的,三個、五個,十個、八個都好。一個星期一次,二、三個小時,泡一杯好茶,來談談學習心得。用傳統古老的方法,這個方法雖然很笨拙,它很有效。開始,學認字,還是用方塊字好,把字音念得很正確,長時訓練,慢慢就熟悉了。我們曾經受過這個教育,但是不踏實,那就是說,現在學校教育沒有私塾教育那麼認真,老師那麼樣負責任,這個差距很大。因為私塾的老師是一個家長開會非常慎重去選擇的,這個老師頭一個是品德好,第二個是讀書學問好,第三個懂得教學的方法,第四個有愛心,喜歡孩子們,他能盡分盡責。要有這麼多的條件,才會被選中。所以他教得很認真,他對孩子負責任、對家長負責任。
現在學校老師沒有這個使命感,師範畢業了就可以擔任小學教員,沒有像從前這麼認真挑選。這是說現在教育雖然廣,學校多、學生多、老師多,素質跟以前比那差得很遠。老師的素質低了,低落了,學生更不必說了,這就形成了一代不如一代。這個現象非常令人擔憂,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傳個三、五代會滅亡,家破國亡。興盛是一代比一代強,我
那我們要想,如何能幫助這個社會興旺起來,不至於衰退,這誰的事情?志士仁人。用佛法來說,這是佛菩薩再來,救世、救人,來救傳統文化、來救正法住世,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有沒有?有,我們也見到一些,聽說更多。但是自己要立志,自己要真幹,要把使命自己肩擔起來,遇到志同道合,多多的合作。如果碰到這些人,互相相爭那就完了。一個不服一個,這就是中國古人講的文人習氣,文人相輕,都瞧不起別人,這是注定要敗亡。佛法裡頭,古諺語所謂的「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看到大家互相讚歎、互相合作,興旺的氣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評、互相毀謗,決定敗亡。
興旺的教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最好的榜樣。我們在經裡面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彼此互相讚歎,沒有聽到一個批評別人、毀謗別人,一個都沒有,這才是正法久住世間。無論這個出家人是好是不好,他既然出家了,那我們就學善財童子,讚歎他的善的一方,他的過失那一邊把它忘掉乾乾淨淨,不但不能說,念頭都不能生。為什麼?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要被污染。我的良心裡頭只容許善的,善法我接納,不善的我一概不接納。心裡頭沒有,口裡頭就不會說,學會讚歎別人,不批評別人。他做再不善的事情,我們讀了這個十條知道,自然有因果,他逃不了因果的,這定律!我們不可以毀謗,我們毀謗是我們造業,我們把他的不善放在心上,我們的意就不善了;放在口上,口就不善,三業都不善。這就是什麼?我們受了他的影響,他不善,我們也不善了,互相一毀謗,法就滅掉了。滅在誰的手上?我們自己要負責任。
所以,今天整個世界社會不和,你到處所聽到的都是批評、都是毀謗,這不是好現象。我們遇到這種狀況,趕快離開,為什麼?這叫是非地。在這個環境裡頭,我們一心念佛,希望自己不要受它感染。對一切人存恭敬心,不善的人也存恭敬心,他有一絲毫善法,我們就讚這一絲毫,決定不可以毀謗。毀謗三寶,戒經上說的不是嚇唬人的,破和合僧,果報在無間地獄,何必?別人毀謗我,我接受,我認真思考,他所說的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都要感恩。為什麼?他不提醒,我就不會反省,我有過失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一說,我要認真反省、認真檢點,我是不是像他講的?不要辯白,自己反省,有,趕緊改過;沒有,勉勵自己不要犯這些過失。我們自己提升了,他幫助我提升,我感恩他,我每天修行功德迴向給他。這才像是個佛弟子,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我們就得認真去做,決定不能違背。要修忍辱波羅蜜、要修持戒波羅蜜,逆境順境、善緣惡緣如如不動,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叫真修行處,這叫真佛道場。好,今天我們學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100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新年好。請坐。今天是二0一三年的元旦,我們大家非常歡欣鼓舞的迎接新年,希望新年有個新的氣象。我們這個小道場還是繼續講《大經科註》。請看《科註》第三百三十頁,倒數第三行,我們還是從頭看起: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這一句話裡面包含的內容很豐富,智慧說不盡,力、無畏也說不盡。世尊用方便法,將無量智慧歸納為四大類,就是四智菩提,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將無量的能力歸納為十種,如來十力。十力,我們學了前面七種,今天看第八種。
第八是「知天眼無礙智力,謂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這是天眼見到了,無所不見。如來的天眼,如來的法身沒有形相,非物質現象,也非精神現象,亦非自然現象,什麼都沒有。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我們見不到他,他見到我們。一法不漏,從微細的地方來講,佛告訴我們,一微塵裡面有虛空法界。一粒微塵,一粒微塵多大?我們肉眼看不見,阿羅漢也看不見,三乘菩薩看不見,佛眼看見了。也許像大乘經上佛常說的,八地以上他們看見了,八地以上菩薩的天眼就是如來天眼,他們能見到微塵裡面的世界。
佛說的微塵,極微之微,很不容易,被現代的量子力學家發現了。量子力學家稱它作微中子,佛稱它為極微之微,或者稱它作極微色,色法裡頭極微的。科學給了我們一個概念,它有多大?科學家說,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面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等於一粒電子。一粒電子是一百億個極微色組成的,那麼小的東西,確實顯微鏡也不容易看見,生滅的速度極快。這些都被現代量子力學家捕捉到了,讓我們對於經典上所說的微塵有了一個概念,以前很模糊;換句話說,對佛這個說法,總還是有幾分疑惑。今天看到科學家的報告,我們這個疑惑沒有了,知道佛的天眼是真的,不需要任何現象,他本來就有這個能力,見的能力。像日本
這個功能可以具足在最小的物質現象裡頭,微中子,或者是具足在根本沒有形相的意識裡頭,就是意念,意念沒有形相。今天科學家也找不到它的現象,有這個東西,遍法界虛空界,它全都存在裡頭。就像美國修.
這一樁事情,我們讀了這個文要回光返照,如來是法身,就是自性,就是自己,不是別人。別人是這個自性裡流出來的,我這個身心也是自性裡流出來的,同根同源,本來就是一體。佛法裡面修行達到究竟圓滿,在極樂世界,叫回歸常寂光、契入常寂光。我們說個更容易體會的名詞,融化於常寂光,跟常寂光成為真正的一體。這個概念大乘經上講得很多,所謂的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這一法身就是常寂光,一法身就是自性,一切法從自性裡流出來,最後還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證得無上菩提,《華嚴經》證得妙覺如來,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沒有比這個更圓滿的,這是達到究竟。這叫天眼無礙智力。
佛有這種能力,他就能幫助一切眾生回歸自性。他能教,而且示範給大家看。可是經上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他不接受佛的教誨,不相信佛的教誨,甚至於他批判佛的教誨,這就沒有辦法了。不是佛教不了他,他不願意接受。凡是有懷疑、不願意接受的,這叫無緣眾生。是不是他永遠無緣?不是的,此時此地無緣,換一個時空,也許他有緣了。這一生當中沒有緣,來生後世可能有緣。因為一定要遇到與他有緣的佛菩薩,他會歡喜接受。於是我們就知道,「十方三世佛」,這一句裡面含的意思,三世是有未來世,現在所有的一切眾生未來都會成佛,而且是肯定的個個都會成佛,只是早晚的問題。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自己要自愛,不能夠疏忽,不能糟蹋自己,要發心向佛學習,這一生我們跟佛就有緣了,依照佛的教誨,尤其是《無量壽經》的教誨,你必定成就。
前一個月,十一月,好像是二十一號,十一月二十一號,劉素雲姊姊往生。她的往生,是
所以她說我來表法,第一個表法,淨土宗念佛往生是真的,就表這一句佛號、專念這一句佛號能往生;她說第二個,我要表夏蓮
這個後面一段我還沒看。她真正是大慈大悲,速去速來,又回來了。回來幹什麼?再表個法,表什麼?表不求往生淨土,壽命到了,得了這個癌症,死去那種痛苦的狀況,她演這一招。先演往生,你看,快快樂樂、歡歡喜喜,最後再演的是不求往生,那個神識離開身體,真像經上所說的生龜脫殼,苦不堪言!
我們知道,讀到這個地方,如來的天眼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智慧、力、無畏,我們統統具足,跟佛沒有兩樣。只是佛在覺位,他不迷,他全用上了。我們今天迷失自性,雖然有這些智慧、能力,它不現前。所以我們對這個要具足信心,特別重要是具足這兩個字,一絲毫都不懷疑。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謂如來於種種宿命」,種種是眾生,宿命是住世長久,一切眾生有住世時間很長,有住世時間短促,他都知道。「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在如來果地沒有不知道的。一切眾生是指的十法界,四聖法界暫時放在一邊。我們看六道,諸天,這是大分二十八層天,天人;人間在我們這個地球,能看到不同的人種,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身形,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風俗習慣,這說的是種種;再看畜生,品類非常多,非常複雜;餓鬼、地獄,這都叫有情眾生。再看樹木花草,植物的品類也是無量無邊,山河大地、礦物,這叫無情眾生。其實,無情是佛對人方便說的。現在我們知道一粒塵沙,它會看、會聽,它怎麼叫無情?一滴水,它能懂人的意思。於是我們就明白,整個宇宙情與無情皆有見聞覺知。用現在的話說,有機體,遍法界虛空界,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它統統是有機體,就是說它是活的,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當然它能知道自己,也能知道周邊環境,這些信息它都能接收,它自己也能夠發出信息給別人。這總說明了一句話,宇宙跟自己是一體。
佛在經上說到小的,常常用毛塵來做比喻。毛是身上的汗毛,很微細。毛什麼?講毛的尖端,這極其微細之處;塵是講極微,再不能再小了,小到無法再小。這個這麼小的物質裡頭有遍法界虛空界,法界虛空界沒縮小,這毛塵沒有放大。《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普賢菩薩常常到這個毛塵法界裡面去參學,供佛聞法,還去度化眾生。毛塵法界裡頭,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四十華嚴》,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品題「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普賢行願何以能入?普賢行願把境界全都突破了,《妄盡還源觀》三種周遍最後一種「含容空有」,所以他能夠契入。含容空有是什麼意思?空間跟時間沒有了。沒有空間就沒有大小,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所以你要問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佛只是一句話答覆你,就在當下。極樂世界在哪裡?在當下。華藏世界在哪裡?在當下。天堂、地獄在哪裡?在當下。佛經的開端,「如是我聞,一時」,這是真的,確實就是一時,確實就是一處。這個義理很深,必須完全放下起心動念,你才能夠證得,你才能夠見到這個境界;起心動念沒放下,你見不到。
生時死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無所不知。一劫乃至百劫,這是指時間;一世到千萬世,是指的空間。六道裡頭,人道死了,生畜生道,或是生到天道;天道死了,有生到人道,也有生到三途。你在哪一道,那個時候用的姓名、飲食的狀況、苦樂的狀況、壽命長短,全都知道。你在這一生當中所造的行業,就是前面講的善惡業緣;學佛,你所修的哪一個法門,都知道。所以佛的教學方便,能順著你的根性,過去曾經學習。如果過去曾經多次學習,這一生遇到就很容易懂,繼續學習,這才能夠深入。深入經藏,不是一生一世能辦到,生生世世。一世圓滿,只有一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世圓滿。生到極樂世界,壽命之長沒法子計算,他是真的無量壽。為什麼?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於說是保證你明心見性,你離開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你決定成佛,你才離開。而且你所證得的,決定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圓滿的具足。彌陀功德無比殊勝,不可思議,諸佛讚歎他,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讚歎到極處。這個叫知宿命無漏智力。
末後這一條,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特別是在等覺菩薩,「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這是什麼地位?菩薩的極果,到究竟極處就是等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大乘圓教明心見性,是放下起心動念,這就明心見性了,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往上去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位次,四十個位次上面還有個等覺。我們知道,這四十一個位次沒有一個是起心動念的,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我們要明瞭。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什麼境界?平等境界,真正清淨平等,這個境界是佛的境界,所以他們真的成佛了。
成佛怎麼?習氣沒有斷。什麼習氣?無明習氣。見思習氣斷盡了,見思習氣不斷盡,不能出六道。所以見思、塵沙習氣斷了,超越十法界,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無明習氣沒斷。於是我們就曉得一真法界怎麼來的,是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這個習氣斷了,實報土的境界就不見了,常寂光現前了,這個時候完全融入常寂光,《華嚴經》稱為妙覺果位,就是究竟果位,叫妙覺。妙覺裡頭什麼形相都沒有,所以叫空,叫真空。真空就是大般涅槃,證大般涅槃就是契入真空,真空起作用就是不可思議。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能生萬法就是自性起作用,它起作用,不迷。我們是一念不覺,把自性變成阿賴耶,從此之後,阿賴耶做主。阿賴耶不是真心,是妄心,所以一切都是虛妄。修行證果最後就是證入自性,完全離開虛妄,包括實報土都不見了,這叫成佛,究竟圓滿佛。
自性何以能生萬法?是因為眾生有感,佛有應。眾生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你有感,佛隨時就應了。為什麼?佛沒離開你。阿彌陀佛這裡來現身,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說,他在十萬億佛國那邊過來了。不是,那你對他完全不了解。阿彌陀佛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跟我們完全重疊在一起,他能見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就在當下!他來現身說法,做一切佛事。做佛事就是做幫助眾生覺悟的事,就叫佛事,佛是覺的意思。全在當下,沒有來去,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時空都不存在,但是我們有時空這個概念、有時空這種現象,與自性不相妨礙。空不妨礙有,有也不妨礙空,一切法自性空,它不妨礙,這叫妙。所以佛知道習氣永斷不生,要緊是這句話,永斷不生。眾生有感,是大權示現,這一樁事,無論是理、事、因果,它的真相佛完全遍知。「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我們有沒有斷不知道,所以修行要禮請高人為我們證明。過去祖師大德就做這樁事情,別人修行是不是真開悟了,他來檢驗。通過他的檢驗,他給你做證明,社會大眾就相信了。你證得的境界,比你果位高的人知道,跟你品位相同的人知道,品位不如你的,你知道他,他不知道你。這是十種智力。
下一句,無所畏。無所畏有四種,這都歸類,歸大類。「四無所畏」,這四樁事「通言無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內充」,無所畏從這來的,「明了決定,故於大眾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無所畏,特別是著重這一層的意思。你講經教學,你所說的理與事,都是你自己親證的,你沒有絲毫懷疑,你說了別人相信。如果自己沒有證得,別人問到你,你還有疑惑,不敢完全肯定。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早年有這個機會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我們把中國老祖宗的東西,這都是在書上看到的,提出來在大會裡做報告。大家聽了都歡喜、都鼓掌,說得好。散會之後,有一些人來問我,他說「法師,你講得很好,那是理想,做不到。」我們聽了這個話,心裡頭就一動,敢不敢說能做到?也不敢,因為我沒見到,對古聖先賢的東西不敢斬釘截鐵那麼樣肯定,真的一問還是愣住了,不敢回答。所以我才想到一定要作證,佛家講的三轉法輪,最後是作證轉,要有人做證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我們通過湯池這三年的實驗,我們再到聯合國做報告,語氣就肯定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你不相信,去看,我做出來了,我親眼看到的,這個決定不是假的。所以在今天這個社會,曾經受過科學四百年的洗禮,我們一些想法、看法不知不覺的受它的影響,這個影響是我眼睛沒有親自看到,總是不相信,有懷疑的態度。說得再好,是半信半疑,一定要親自看到,經歷就沒話說了。所以湯池在那個三年,我們知道國外有些專家學者、聯合國會友們,我知道的就有三十多個人,當然還有我不知道的,他們到湯池,用私人觀光旅遊的身分去參觀,在這個小鎮住個三天、四天,親眼看到的。這樣我們才無所畏,不通過這個實驗,還是有畏懼,人家一問,不敢肯定答覆,說話也模稜兩可。
下面佛舉了四個例子,四種。第一,「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者,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這行嗎?這句話一般人就不相信,這都受過高等教育的,
釋迦牟尼佛學習的時間不長,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三十歲成道,成道不是因參學而來。參學十二年,他非常用功、非常勤奮,印度所有的這些著名的學者,宗教裡頭有修行、有證果的這些人,他都見過。宇宙人生真相這些人並不知道,所以他不滿意,於是乎他放棄參學,到菩提樹下去入定。修定是印度人的風氣,一切宗教、一切學派沒有不修禪定的,所以修禪定是它的風氣,四禪八定。能夠到第八定的,到第四禪、到第八定的人很多,不是不常見。得到一點小定的人就更普遍,須陀洹這種小定,人就更多。釋迦牟尼佛放棄了,到菩提樹下入更深的禪定,一定要更深的,定中的境界才能推廣、才能深入。四禪八定很有限,只知道六道輪迴,六道之外不曉得,也沒有人曾經嘗試過要突破,大家都到此地止步,認為這是最高的。印度人把四空天、四禪天認為是般涅槃,到這個,就到究竟了,以為就成阿羅漢,以為就成佛了。這是一種誤會。
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問題解決,入更深層次的禪定。入到什麼程度?應該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一句話說的是自性本定,自性本來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本來不動。他見到六道之外的境界,無量無邊。用《華嚴經》說,他見到華嚴世界,見到華藏世界,見到全宇宙,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變現出來,他全見到了,這叫證得究竟圓滿。我們要問,《華嚴經》,釋迦牟尼佛從哪裡學來的?《法華經》從哪裡學來?沒人教他,印度沒人講,佛所說的這些經,印度人都沒有講過,誰教他的?它從哪來的?這是什麼?無師自通的。無師為什麼會自通?佛就給我們說過,只要你見性,你全就通了。你的不通是因為你的迷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把你的自性障礙住了,自性裡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不見了,這苦不堪言。如果你見了性之後,這全都出現了,都浮現出來了,沒有一樣不通,沒有一樣不知道。
所以古印度的佛教,中國傳統教學,當然受佛教的影響。佛教雖然沒到中國來,佛教裡面很高的這些思想,《易經》裡頭有,孔子有,老子、莊子都有。那個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為什麼會有同樣的想法、看法?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他們有這麼高的境界,有這麼高的定力,定生慧。你真正把心定下來,智慧現前,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兩句話不是讚美神的話,真正到達這個境界的人確實如此,而且人人可以到達,是人的本能,沒有什麼奇怪。你能修跟釋迦牟尼佛同樣的定,開悟了,釋迦牟尼佛說的東西你全懂;釋迦牟尼佛還有很多東西沒說過的,你都能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四十九年所說的,那是滄海的一滴。說出來這些東西,一定是地球上人可以接受、可以理解、可以做得到,佛說;如果他做不到,他智慧達不到、定功達不到,不說。說了是什麼?說了叫廢話,沒用。佛說法應機而說,你只小學程度,只給你講小學的,高的不說;那個地區中學程度,只講中學的,不講大學的,這是佛說法的一個原則。
所以一切智是真的,在中國有,惠能大師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這個人沒念過書,不認識字,沒有聽過人講經。他在黃梅住了八個月,黃梅有講堂,他沒去過;黃梅有禪堂,他也沒去過。你說坐禪,一支香沒坐過;講堂,一次經沒聽過,他開悟了。釋迦牟尼佛開悟的時候是禪定當中開悟的,六祖惠能大師是聽經開悟的。半夜三更,五祖召見他,在方丈室裡頭給他講《金剛經》。當然不需要經本,他不認識字。講《金剛經》大意,沒講完,大概只講了五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樣子,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他說了五句話,那就是他聽經開悟的報告,是他的博士論文,很簡單,「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聽到這裡就告訴他,停,行了,不要再說了,衣缽就給他了。當時打發他離開,叫他趕快走,去避難去。
逃難的途中,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很長,分量很大。當然,她天天念這部經。她念經的時候,正好遇到惠能,惠能聽她念經。等她念完之後,惠能告訴她,妳剛才念的這一段經文,它講的是什麼東西,惠能講給她聽。她聽了之後非常歡喜,捧著經本向他請教。惠能說,我不認識字,妳不必拿經本。不認識字怎麼能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學經不學經沒關係。所以惠能大師會下四十三個開悟的人,有無盡藏比丘尼。這說明什麼?一切智不要學的,學不到,學哪能學得了?世間人什麼都要學,不學就不會,所以他當然不能相信。它這個不要學的,開悟就會了,這是世間人作夢都想不到,你跟他講他不相信。東西方教學,理念跟方法完全不一樣。西方不接受東方的,東方決定不要西方的。這個事實必須得搞清楚、搞明白,讓西方人了解東方這套方法高明極了。釋迦牟尼佛一生講這麼多經,沒人教他;惠能大師也沒有人教他,他不認識字,他一聽就懂。
還有一個明顯例子,法達禪師,到曹溪去參訪六祖,見面禮拜,三拜頭都沒有著地。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你心中是不是有值得驕傲之處?禮拜頭沒有著地是驕傲、傲慢。他就說了,他誦《法華經》三千部。這是一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法華經》很長,雖然七卷,每一卷分量都很大,一般人一天大概誦一部。三千部也就是等於將近十年,十年專攻一部經,很難得。沒開悟,也是在將悟未悟這個邊緣上。六祖聽了,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念得很熟,沒覺悟、沒開悟,他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人念過,你念給我聽。他念得很熟,背得滾瓜爛熟了。《法華》二十八品,他很聽話,從頭念下去,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一部經要聽多少?不必聽太多,聽一點點就全懂了。他聽《金剛經》,僅聽五分之一,就全懂了。
佛教傳到中國來,佛這個學習、教學的理念方法,中國人完全接受,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這個方法是真妙!開發自性本具的功德、能量。現在量子力學家知道,你看,外頭書店賣的這些書很多,他們講念力,《念力的祕密》,講能量場,零點能量場,這都是屬於這一類的。佛法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外國人對這些理念不深,他們也有制心一處,鑽牛角尖也能發現問題。德國普朗克,普朗克,愛因斯坦的老師,專門研究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祕密被他揭穿了。所以他的報告,這是他一生搞這樁事情,最後的報告說,根據他的研究,世界上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假的。物質的基礎是念頭,所以物質是念頭變現出來的幻相,它根本不存在。現在被科學家大量的應用了,在做實驗,提出一個新的理論,「以心控物」,就是用念頭來控制物質現象。為什麼?物質現象是念頭變現出來的。這在科學上是個大革命,如果被所有科學家接受,現在整個科學就產生變化了。
念頭這個力量集中,這是科學家說出來的,是假設的,這個能量可以改變太空當中星球運行的軌道。這個力量多大!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阿羅漢、佛菩薩的神通,把世界上星球拿在手上玩,丟到這裡、丟到那裡,像打球一樣。星球上居住的人完全不知道。他們玩完了,還安在原來的位置上。科學家的幻想,佛經上有。有這麼大的能量,地球上這些災難算什麼?念力可以把它制伏住,可以讓火山不爆發,可以讓海嘯平復,人的身體有毛病,可以讓它自然恢復健康,不要用醫藥。劉素雲的姊姊也是得了嚴重的癌症,癌擴散了,在一般平常人,那痛苦不堪,她每天一天到晚笑哈哈的。這是什麼原因?念頭,因為她念頭裡頭沒有病的念頭,她有佛的念頭。所以意念可以治一切病,讓你帶著病毒的細胞統統恢復正常,不就沒事了嗎?不要用醫藥,不要用針灸,不用外力,完全用自己的念力恢復健康。這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
所以如來盡知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能相信,我們對這個事情不懷疑。真正相信,真正接受,我們真正練功練什麼?就把心念在一處。我們的一處,學淨宗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定在這個佛號上。劉素雲姊姊的表演能表演得這麼自在,沒有別的,就是她的心在佛號上,聽經、讀經都不多,都是最近二、三年的事情,時間都不算長,但她這句佛號念得非常得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比什麼都重要。
這叫無所畏,「如佛言」,佛自己告訴大家,「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轉法輪也是印度當時一句口頭話,就是教學。中國人講教學,古印度叫轉法輪。也就是佛說,他是一切正智人,所以得安穩。安穩就是禪定,心地清淨,沒有浮躁、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叫安穩。得無所畏,跟大眾接觸,不怕人提問,你有疑難雜症提出來,佛一定給你解決。他有智慧,他有善巧,不怕人問,所以能夠在大眾當中作獅子吼。獅子吼就是說法、教學,這就說明他開悟之後,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大眾。有些出家人學出世間法,在家人學世間法,他全懂,你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諸沙門、婆羅門」,這是世間修行人,不同宗教派別都包括在這裡面。「若天魔梵」,這三個字,這不是人間,這是天上的,天人;魔王,這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天主波旬,天王;梵是指色界天,色界十八層天,四禪天的,都用個梵來代替,那我們通常說,這些叫天神。「若復餘眾」,人間修行,跟這些天神,還有其他的,「實不能轉」,他們沒有辦法教學。
尤其佛法常常說大座講經,這個大座,大是什麼意思?大座是指聽眾裡頭程度不齊,有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的,有專家學者,男女老少,程度完全不齊。你能夠講得叫每個人聽到都歡喜,程度高的人說說得好,程度淺的人也聽懂,統統都能得利益,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叫大講座,這個場所叫大講堂,開大座。學校老師上課容易,他那個班程度整齊,好教。佛的這個講堂不好教,各種不同的程度都有,你講要應各種不同的機,讓大家聽了都歡喜、聽了都滿意,這叫大座講經,佛能做到。所以古時候沒有開悟不敢登座,怕人家聽到之後提出幾個問題不能解答,就不好意思了。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世尊講學的時候常常有人起來發問,佛一定給他很滿意的解答。楞嚴會上可以說從頭到尾就是答問,參加這個法會,出家在家的菩薩、羅漢這些人,波斯匿王是國王,也提出問題來問。所以這是一切智無所畏,這就是開悟了、見性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自然能解答一切問題,不需要預備的,也不需要學的。
第二個,「漏盡無所畏」。漏是煩惱,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有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是把一切煩惱歸納為三大類。無明煩惱最細、最深,它是什麼?它是整個宇宙的源起。宇宙從哪來的?就從無明煩惱來的。經上講「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就是無始無明,整個宇宙從它發生的,極其微細。這一樁事情,連近代的科學都沒有發現。從無明煩惱裡面衍生出塵沙煩惱跟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是對自己的;塵沙煩惱是對眾生的,對外面境界的,外面的一切理、事、現象,無量無邊,像塵沙一樣。對自己,就是我們把外面境界看錯、想錯了。看錯了,叫見惑,我們錯誤的看法;想錯了叫思惑,惑是迷惑。我們對所有境界全都看錯,全都想錯了、看錯了,這個叫見思煩惱。
這三種煩惱統統具足,你在六道輪迴裡頭。見思煩惱斷了,你就超越輪迴了。到哪裡去?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到這去了,比六道好,好太多了。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方便有餘土。這個土從哪來的?是從無明、塵沙來的。在這個裡面,把塵沙煩惱斷了,把無明煩惱也斷了,那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還是夢幻泡影。好像從這個夢裡頭醒過來了,醒過來是什麼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叫實報土,也簡稱為報土,也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是對下面十法界說的,因為十法界是生滅法,所有的現象全是無常,無常就是它的生滅。這個科學家發現了,整個宇宙都從波動當中所產生的現象。它的根本原因就是波動現象,波動現象就是佛法講的一念不覺。不覺是動的,覺是不動,覺心不動,迷的心是動的。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從波動現象產生的。今天科學家有講「弦定律」,就是說明波動現象。科學家最近三十年所發現的,很多跟佛經上講的相應。
如何能夠攝心不動?這就真正的是學問。不動是斷煩惱的前方便,沒有真斷,伏住了,就是定能伏煩惱,不能斷它。定當中開智慧了,智慧能斷煩惱。智慧是什麼?覺悟了,煩惱是迷,覺悟了,迷就沒有了,所以煩惱自然沒有了。煩惱不是真的,可是你迷在裡頭,它真起作用,真正叫你煩心,真正帶給你苦惱。所以漏盡,煩惱盡了,惑業生死統統盡了。惑業是因,迷惑造業,感來生死的果報。這統統都沒有了,佛做到了,法身菩薩做到了。那無所畏是什麼意思?「如佛言,我一切漏盡」,煩惱、習氣統統斷乾淨了,所以得安穩。安穩是定,是自性本定。「得無所畏」,無所畏是智慧,你看從定開智慧。一切漏盡,這就是守規矩,持戒律,因戒得定,安穩是定,因定開慧,無所畏是慧。「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跟前面一樣,「諸沙門、婆羅門」,這修行人比不上他;「天魔梵」,這諸天天神也比不上他,其餘一切當然都做不到,那就是「實不能轉」。只有佛能夠教化九法界的眾生,這個「若復餘眾」,就是指九法界眾生。佛統統能教,統統能夠幫助他們覺悟,回歸自性,圓成佛道。《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有這種善巧方便。
這就說明修定、開悟是應該要走的這一條路,廣學多聞決定是開悟之後的事情。開悟之前要廣學多聞,對開悟是嚴重的障礙,那叫什麼?所知障,那是塵沙惑。你知道東西很多、很雜、很亂,你的心定不下來。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把前面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那叫放下所知障;十九歲離開家庭,放下煩惱障,二障統統放下了,他開悟了。好,今天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2012年閏四月忌動土與天文有關
※高圓圓2012完美蛻變!
※生肖物語 --2012壬辰年12生肖的運程
※2012最新美文美句經典語錄
※2012年催旺五大財位 財運滾滾來
TAG: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