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你學會五腧穴

詩情畫意-五腧穴

1.漁翁——詠手太陰肺經五腧穴

少商湖海一漁翁,魚際太淵任轉篷,

漫道經渠不可測,還教尺澤起蛟龍。

2.夜色——詠手陽明大腸經五腧穴

商陽茅屋二三間,合谷陽溪第幾彎,

九曲池邊雲影淡,滿天星斗浴波瀾。

3.秋風——詠足陽明胃經五腧穴

秋風厲兌內庭西,陷谷沖陽過解溪,

三里未知何日到,幾番翹首欲思齊。

4.野寺——詠足太陰脾經五腧穴

隱白雲中一老僧,大都離俗少人憎,

幾回太白商丘過,汲飲陰陵泉幾升。

5.班師——詠手少陰心經五腧穴

少沖少府把師班,兵馬神門得勝還,

靈道戰書前日發,而今少海已歸山。

6.觀漲——詠手太陽小腸經五腧穴

浮萍少澤任東西,前谷淵源繞後溪,

腕骨又通陽谷澗,交流小海欲傾堤。

7.茅亭——詠足太陽膀胱經五腧穴

茅亭結起至陰邊,通谷浮雲四望煙,

束骨近同京骨峙,崑崙遙與委中連。

8.遠眺——詠足少陰腎經五腧穴

秋高閑眺湧泉邊,然谷太溪豁眼帘,

復溜一帆陰谷去,江山攬勝碧連天。

9.秋雁——詠手厥陰心包絡五腧穴

中沖孤雁徹雲霄,幾度勞宮破寂寥,

轉過大陵來間使,深淵曲澤莫招搖。

10.詠蝶——詠手少陽三焦經五腧穴

關沖桃李液門栽,中渚陽池次第開,

花落支溝香滿澗,一天井字蝶飛來。

11.別恨——詠足少陽膽經五腧穴

竅陰別後恨相牽,幾俠溪臨泣杜鵑,

懷抱丘墟情未畢,煩君陽輔寄陵泉。

12.春遊——詠足厥陰肝經五腧穴

雲霞煙鎖大敦峰,忘卻行間轉太沖,

坐望中封無路入,曲泉流水聽淙淙。

讀田合祿老師《針灸真原》筆記:

 

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五臟有五俞,六腑六俞,經脈12.絡脈15.

凡二十七氣,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穴,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當出十二原,明知其原,明知其原,觀其應,而知五臟之害,??凡此十二原,主治五臟六腑之疾。

《難經》說,五腧穴取決於少陽三焦相火,如六十二難說,臟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然: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固置一輸,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亦以三焦共一氣。

十二經脈從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總稱「五腧」。這是以水流的大小來形容各經脈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所出為井,所溜不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意指經氣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於頭面軀幹,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經氣初出,如水的源頭,所以稱「井」,多位於四肢爪甲之側。經氣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稱「滎」,多位於指(趾)掌(跖)部。經氣漸盛,如較大水流灌注,所以稱「輸」,多位於腕(踝)關節附近。經氣充盛,象水流之長行,所以稱「經」,多位於腕(踝)或臂(脛)部。經氣統盛深入處,宛如水流匯合,所以稱「合」,多位於肘(膝)部附近。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點:井穴開竅醒神,可用於神識昏迷、心下煩悶;熒穴清泄邪火,可用於熱病;輸穴可用於發作性病症、關節痛;經穴可用於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於腸胃等六腑病症。這就是《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以及《難經·六十八難》所作的補充解釋:「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歸納為:「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意指各經的滎穴和輸穴主治外行經脈所過處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難經》還將五腧穴配合五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補母瀉子」法。

井穴又是十二經脈的「根」穴,因其位於四肢末端便於臨床診察施治。針刺、按壓或脈衝電刺激井穴常可出現經絡現象;疾病時左右兩側井穴溫差顯著,可用測溫儀測定人體兩側井穴的溫差來檢查經絡平衡狀態,為臟腑經絡辨證提供參考。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後一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六腑中的大腸、小腸、三焦,在足三陽經上又有一合穴,稱下合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足三陽經上的六腑合穴,總稱「六腑之合」,即「胃合於(足)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上巨虛),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下巨虛),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這是因為「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故其合穴同在足陽明胃經上;三焦水道,出於膀胱,故其合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六腑下合穴是「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府者」,臨床上治療「腑症」有顯著作用。其他滎、輸等穴則以治療各經的外部病症(外經病)為主。

五輸穴的主治作用由於五輸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脈氣流注的深淺上體現著明顯的規律也就有共同的規律可循。在《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垂節疼,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從而在治療疾病的方面,有了大的準則:

1.井穴主治肝之疾患:「井主心下滿」是指心窩部痞滿,鬱悶而言。肝屬於木而主疏泄,如果疏泄不利,則肝氣橫逆可見「心下滿」,如胸脅脹滿、鬱鬱不樂、多疑善慮、急躁易怒、小兒驚風、乳蛾、癲狂、頭痛頭脹、呃逆、噯氣,這些都可以取用井穴,以疏肝理氣。

2.滎主治心之疾患:「滎主身熱」。心屬火,「身熱」為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症之一。心與小腸相互表裡,其他由此而引起的病症,如熱傷神明,則心煩、心悸、失眠及神昏譫語、狂躁不寧等;熱傷津液,則口燥舌干;熱移小腸,則小便短黃;熱傷面絡,則吐血衄血;熱毒過盛,則舌紅,脈數等,均可取滎穴以清心安神,泄熱涼血。

3.輸穴主治脾之疾患:「輸主體重節痛」。脾屬土,「體重節痛」是脾失健運,水濕阻滯為患。脾與胃相表裡,其他由此而產生的病症,如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噁心,肢體浮腫,大便溏稀,就可以健脾和胃,運化水濕。

4.經穴主治肺之疾患:「經主喘咳寒熱」;肺屬金,與大腸相表裡。「喘咳寒熱」,為邪襲肺王,肺失宣降所致。其他與此有關的病症,如咽乾咽喉癢,聲音嘶啞,鼻塞不通,氣喘少氣,小溲不利,大便失調,脈浮,則可以用經穴,以宣肺解表,止咳降氣。

5.合穴主治腎之疾患:「合主逆氣而泄」,腎屬水,與膀胱為表裡。「逆氣」,是指氣機上逆的病症,如腎不納氣之上氣喘咳等;泄指二陰病變,如遺尿、遺精,大便失調等,均屬腎氣虛衰,真元虧損而引起的病症,陽痿,可取用合穴以補腎育陽。又因為「逆氣而泄」的病症不僅與腎,而且與胃有關。合穴主治腎臟疾患,也可以治療胃的疾患。

五輸穴在應用於治病中,有辨證運用,是在經絡學說的指導下,以循環取穴為原則,以手太陰肺經說明:

1.癥候表現

1)外經病症:主要是胸部疼痛、外感咳嗽咽喉痛、肩背痛而發冷,或發熱汗出、橈側臂痛、手掌發熱等經脈分布處的病變。

2)內臟病症,主要是內傷咳嗽、氣喘少氣、咳血、肺部脹滿、心煩、小便不利、尿色改變、大便溏泄等。

2.辯證選穴

1)本經外經病實證,治取滎穴魚際;虛證治取輸穴太淵。

2)本經內臟病症治取經穴經渠。

在上述病症中,伴有心下滿,或雖不伴有心下滿,但寓有肝臟病機參與者,加取井穴少商;身熱或雖不伴有身熱,但寓有心臟病機參與者,加取滎穴魚際;體重節痛.或雖不伴有體重節痛,但寓有脾臟病機參與者,加取輸穴太淵;逆氣而泄,或雖不伴有逆氣而泄,但寓有腎臟病機參與者,加取合穴尺澤。其餘十一經也是同理。總之,通過先定其經,次選其穴,後行補瀉的次序,初步形成一種「專病、專經、專穴」的診治方法,擬定一種比較完整、比較系統的十二經五輸穴辨症運用程序。這種診治方法的特點,是抱「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與五輸穴所具有的特定作用結合起來以經脈病症縱向定經,以五輸的主治橫向定位,擴大了五輸穴的治療範圍,所以進行比較規範和比較靈活的辨證治療。從而對五輸穴的應用和療效的提高有所裨益。

 

五輸穴的補母瀉子法:五輸穴補母瀉子法的主要內容,是根據五輸穴五行配屬中的生克規律,按「生我」、「我生」的關係,制定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補瀉法則,在臨床中有廣泛應用。五行生剋關係如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輸穴的生克規律有兩種,一既是本經病症以本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的方法。例如,肺屬金肺虛之症,則取本經之母,輸土穴太淵補之(土為金母);肺實之症,則取本經之子,合水穴尺澤瀉之(水為金之子),余可類推。另一是異經補瀉法,本經病症以它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的方法。仍以肺之虛實為例:肺虛之症,除本經補瀉外,倘可取其母經母穴,那脾經之輸土穴太白補之(土為金之母),肺實之症,則瀉其子經子穴,即腎經合水穴陰谷瀉之(水為金之子)。余可類推。刺井以瀉滎,補井當補合;這是五輸穴子母補瀉的又一種用法,推其原意,井穴均在四肢末端。因為井為木,滎為火,滎為井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瀉法時,可用滎穴代之,作了進一步說明:「井為木,是火之母;滎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實瀉其滎,肝木氣慮不足,補其合。瀉之復不能補,古言不可以補也」。故為臨床需要瀉井時可瀉其滎穴,需要補井時則補其合穴,五輸穴結合四季五臟,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的觀點,將五輸穴氣血流注特點,結合四時氣候變化時五臟生理功能的影響而加以運用,並以此作為分類治療的準則。

病例分享:

井主心下滿 (2016年1月1日) 今天上午,來一病人,中年男性。主訴:上腹、心窩下及胸骨下部後方脹、痛、悶8小時左右,加重1小時,無腹瀉、嘔吐、無心慌出汗,查體:體溫正常,心動過速(具體次數未數),節律齊,腹軟,上腹部壓痛明日,無其他陽性體征,因有心動過速體征,建議先行針灸治療,如無改善則去醫院就診。患者以前在我處接受過針灸治療,故同意先針灸治療試試,因現在天氣太冷,取穴要少,還要便於操作,沒有打算取公孫、內關、足三里、上脘、中脘這些穴位,只準備了2根針(0.75*35),首先下針患者左厲兌穴,用瀉法,不到1分鐘,患處脹痛悶明顯減輕,(另外備用的1根針沒有用)留針20分鐘,中間行針2次(均用提插手法之瀉法),取針後患者自訴癥狀已經完全消失,因為扎針之前患者聽診發現有心動過速,不敢大意,再次聽診心臟,發覺患者仍有心動過速,只不過心律比剛才扎針前有所減慢,患者自感跟平常一樣,遂放心讓患者回家。 分析:「井主心下滿」,此例患者正應此訣,因為是剛得的病,是新病,癥狀為脹、痛、悶,所以按實證治療,且足陽明胃經井穴厲兌在五行上屬金,是胃經的子穴,符合中醫理論「實則瀉之」, 故用瀉法,療效出乎意外,證實《內經》所言不虛。(因為是實證,故用粗點的針,我沒有買0.35的短針)

推薦閱讀:

病從腳起,腳底養生,學會這10招,身體沒毛病!
5大套路,逼你學會波浪式反手
學會十二宮,就大概知道該怎麼看「面相」
養生保健必須學會的十道菜
快速學會相面術

TAG: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