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科太極拳的故事:許禹生跟隨其學陳式太極拳

陳發科太極拳的故事:許禹生跟隨其學陳式太極拳

(2014-10-12 14:22:40)

轉載

陳發科太極拳的故事:許禹生跟隨其學陳式太極拳

       許禹生(一八七九~一九四五)出身清朝貴族,家中重視練武,從小就跟許多名家練武,曾跟董海川的學生劉鳳春學八卦掌,跟楊澄甫(一八八三~一九二六)的父親楊健侯(一八三九~一九一七)學楊式太極拳,功夫很好,是當時北京武術界的領袖。一九一二年創辦北京體育研究社,任副社長(社長由當時的北京市長掛名)。
    曾聘請吳鑒泉(一八七O~一九四二)、楊澄甫、孫祿堂(一八六一~一九二二)、紀子修、程有龍(?~一九二八,董海州的學生程廷華之子)等名家在該社任教。後來經人介紹向陳發科學拳。會面後,陳發科因他年紀較長,又是有名人物,主動提出作為半師半友,交流武術。學了幾年後,許禹生對人說:【當時陳師照頤我的聲譽,以友自居。今天我才感覺到我們功夫差距太大了。便是讓我邀請北京武術界,當著大家的面,磕頭拜師,我也甘心情願。】能讓許禹生這麼說是非常不容易的。許自己功夫很好,也知道楊健侯、楊澄甫、吳鑒泉、孫祿堂等太極拳名家的功夫,陳發科若沒有特別的功夫,是不會讓許口服心服說出這樣的話來的。
    洪老師曾見許禹生和陳發科練推手,許一用勁就被陳發科打起離地數尺而跌出。有一次許禹生談破解左手拿之法為:以右拳用力猛砸對方左臂彎,左手就可以撤出,隨即以右拳上擊對方下頰。陳發科開玩笑說讓他試試。當許欲砸下時,陳發科即將手指加強纏勁,許竟噭聲跪地。
    陳發科曾對洪老師說過:【禹生的功夫不錯,發勁雖未掌握纏絲,卻也發得乾脆。】這句話也是對我們一個提醒:發勁不但要乾脆,好的發勁也須具備纏絲(螺旋)。因為有一些人或書刊談到太極拳的發勁時總強調要乾脆,【向前直射】,以為化勁才須螺旋,不知發動同樣也須螺旋。當然這個螺旋須掌握得好才不會破壞乾脆。
    一九二六年楊澄甫的學生陳微明出的太極拳書,就有楊澄甫和許禹生推手的照片四張。順便談一下,沈家楨(一八九一~一九七二)也是幼年愛武,後跟楊健候學太極拳,楊健侯死後繼續跟楊澄甫學拳多年,一九二八年開始跟陳發科學陳式太極拳,有十年之久,是北平國術館名譽董事長,也是武術界名人。一九六三年與顧留馨合著有《陳式太極拳》一書,影響很大。
 

陳發科太極拳的故事:致使劉慕三帶學生學習陳式太極拳

       洪均生老師年輕時身體不好,一九二0年經鄰居介紹,跟劉慕三先生學習吳式太極拳。劉先生是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一八七0~一九四二)的高足,學習吳式已有三十多年,在北京很有名氣。劉當時約五十歲,在北京電報局任報務主任,每天早上二、三十個學生到他家裡來練拳。劉先生留學過法國,有文化,重視理論,善於講解,要求學生很嚴格。劉先生的功夫,在洪老師他們看來是非常高深的。
    他的身軀雖然較胖大,但練起拳、劍卻非常輕靈、穩健、瀟洒。他的推手功夫更使人佩服,和學生推手,或用輕靈勁,或用沉重勁,無不隨意,使對方站立不穩。他講粘勁時,常讓學生們站穩,他伸掌做按的發勁,當手掌還未接到胸前,就立刻略收,學生像被吸引住似的身向前傾,站立不穩,這是他巧妙利用學生的反應的功夫。
    劉先生主張練拳越慢越好,功夫越深,才能練得越慢而不停頓。一九八二年洪老師與馬岳梁(一九0一~一九九八)在上海見面,談到劉先生,馬老說認識,是師兄弟。洪老師開玩笑說我應稱你為師叔,馬老哈哈大笑。
    洪老師練吳式約半年後,他們在北京的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京劇名武生楊小樓跟陳家溝來的陳發科學陳氏太極拳。他們非常感興趣,想看看陳式太極拳是怎麼樣的,因為知道楊式是從陳式來的,大家商議後,劉先生出面,託人請陳發科來劉家,面談教拳事宜。
    陳發科當時四十二歲,來到後寒暄數語,就脫去外衣到院中表演。洪老師他們想,太極拳功夫越好練得越慢,準備用一、二個小時來看這名家表演。那知道兩趟拳才練了十幾分鐘,不僅動作迅速,還不斷震腳、跳躍、拳帶風聲的發勁,使洪老師他們瞠目結舌。陳發科表演後略坐即走,他一走,學生們就大發議論:太極拳要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這麼快,不是把絲抽斷了,震腳震得屋頂掉沙,那有這樣的貓行?等等。但是劉先生功夫好,見識高一籌,他說:【動作雖快,卻是圓的旋轉,雖然發勁多,卻是松的,從手臂看,肌肉也不是鼓成塊的,應屬內功。既然已託人請來,那就先跟他學學,等學完套路,我先和他推推手。如果比我高,就學下去,否則,就不必多花錢。】於是,每人每月交大洋二元,三十人湊足六十元,每星期陳發科來教三次。
    劉先生經常教導學生,練太極拳要立身中正,不許前俯後仰,折了腰勁。步法要虛實變化,靈活穩當。劉先生和陳發科試驗推手,是在學完一路之後,洪老師他們覺得劉先生水平很高,應該和陳發科差不多的。誰知一接觸,差距立分,而且距離太懸殊了,簡直難以相信。劉先生像個三歲的孩子,完全不能自主,略被前引即俯傾,略被擠按即後仰,腰勁不但全折了,步法也全亂了。而且陳發科一次捋時,誤將劉先生肘關節扭傷,貼上膏藥,還疼了近一個月。因此,後來學生們幾乎不敢學推手,陳發科笑說:【他有小頂勁,我沒注意,才誤傷。你們松著隨,我注意點,就沒事。若教推手就傷人,那還行。】劉先生帶著學生就繼續學下去。
 

陳發科太極拳的故事:與李劍華試藝

       李劍華是劉鳳春的學生,八卦掌的功夫很好,身材高大,體重在二百斤以上,是當時東北大學(學校在北京)的武術教師。某年(洪老師不記得是具體哪一年),北京舉行武術擂台賽,由許禹生主持。

   有一天在許家裡商量比賽的方法,大家擬請陳發科擔任裁判,但陳發科說自己只懂陳式太極,不懂其它武術,裁判錯了反而不好,推辭不做,許禹生就請陳發科任大會的顧問。當時的比賽是沒有分體重級別的,抽籤抽到誰,誰就是對手。談到比賽的時間時,大家同意每對打十五分鐘,陳發科提出:【這樣太長了,每小時才能賽出四對八人,那麼多人要賽多少天才能完?再說打笨架的十五分鐘也分出勝負來了。這還是武術比賽嗎?】大家見他說得有理,便問他認為須多少分鐘。
    陳發科說:【三分鐘如何?】李劍華說:【三分鐘夠嗎?】陳發科說:【這是遷就一般人的水平,若依我說,則口裡說一、二、三,甚至只說出一字,便勝負立判,那才叫武藝呢。】李劍華笑說:【能那麼快嗎?】陳發科亦笑說:【不信,咱們就試試看。】於是讓李進著,李的手到陳發科胸前,陳發科以橫放在胸前的右手接著,向左稍一轉身,用右肘發勁,把二百斤重的李劍華打起尺許,發出數尺遠,撞在牆上,將許禹生室內牆上掛的照片鏡框碰下來好幾個。大家哄堂大笑,李劍華也邊笑還說:【信了,信了,可是把我的靈魂都嚇飛了。】
    陳發科笑問:【你怕什麼?】李說:【你要傷著我呢?】陳問:【你哪裡疼了?】李摸摸身上,哪裡也不疼,回想被打時,僅僅感到擦著衣服,便騰然飛起。事後,李見所穿禮服呢馬褂上有一片牆上的白灰,拍打不掉,要用刷子刷才去掉。大家無不嘆服,贊為絕技,這是洪老師目睹的事,他曾跟我講述陳發科當時的動作,說是用拗攔肘的方法打的。這件事不單說明陳發科的功夫很好,也說明陳發科對自己的功夫很有信心。
    因為陳發科說這話並不是對自己的學生說的,自己學生平時有推過手,知道他們的水平,知道一招就可把他們打出。但當時在座的是北京武術界的名流,每人都各有專長,要讓這些名家一招而分勝負,那必須是功夫高得不得了。當然,陳發科並不是狂妄無知的人,而是在討論到武術的真諦時不經意的流露。陳發科認為真正的武藝應當是這麼高的,不但跟不懂武術的人打笨架不同,也跟一般練武術的人水平大不相同,才是真正的【武的藝術】。李劍華後來也跟陳發科學習陳式太極拳。
                陳發科太極拳的故事:與沈三較藝

      沈三是當時中國最有名的摔跤專家,就在上面提到的北京武術比賽大會上,有人介紹沈三和陳發科相識。二人互道仰慕後,沈三直爽地說:【我們學摔跤的人對太極拳沒有認識,總以為這個套路只是活動身體,而不是武術,如果在比賽會上,練太極的抽籤恰好和摔跤的成對,該怎麼辦?】陳發科笑笑說:【那也不能抽了不算,當然也該有辦法,比如過去打仗,豈可挑選對手?不過,我卻不一定準能應付。】沉三說:【咱們研究研究。】陳發科說:【我雖不會摔跤,但也喜歡看摔跤比賽。】說著把兩臂伸過去給沉三抓住,並說:【我見過摔跤是這樣先抓。】洪老師和同學們都暗想:今天二位名家比試,有眼福欣賞了。沉三剛握住陳發科手臂,剛好有人呼喚他們去商量什麼事。沉三撒開了手,二人相視哈哈一笑,一同走去,洪老師他們為看不到比試而感到遺憾。
  


    過了兩天,洪老師正在陳發科處閑坐,沈三提著四包禮物進來,陳發科趕快起立歡迎。坐定,寒暄幾句之後,沉三說:【那天多虧陳老師讓我。】陳發科笑說:【哪裡,哪裡,彼此,彼此。】洪老師和同學們聽後都不明白,因為沒見到二位老師比試。沈三看他們的神氣,就問:【你們老師回來後沒和你們說么?】他們回答:【沒說,什麼事呀?】沈老激動地一拍大腿說:【咳!你們的老師真好,可要好好地跟他學呀,他不但功夫好,德行更好!你們認為那天我們倆沒比試嗎?『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陳老師讓我握著他的兩個胳膊,我想借勁借不上,腿也抬不起來,我就知道他的功夫比我高得多,所以我願意交這麼一個好朋友。】
    有一次有朋友介紹陳發科去民國大學教拳,陳發科聽說該大學在半年前請了一位原來做小販的人去教武術,就提出自己的意見,說不要辭去原來這位教師他才去教。學校方面提出讓陳發科去學校談談,見面談後,陳發科表演,表演至雙擺蓮接跌岔的震腳,只聽一聲巨響,竟將地上鋪的一塊大方磚震碎,碎塊噴到洪老師他們圍觀的人臉上都覺得痛。
    這大學是辦在一所舊王府內,地上鋪的是二、三寸厚很堅固的大磚,竟被震碎了。在回家路上,陳發科對洪老師說:【今天不小心,給人家毀了塊磚。】洪老師問怎麼能震碎,陳發科說:【震腳不是使勁跺,而是將全身三、五百斤力一併沉下去的。】後來,因這所大學是私立大學,不願支付二位武術教師費用,陳發科便用不習慣集體教學為由推辭不去。後來洪老師才明白,陳發科震碎磚並不是無意的,是不使他們認為他是沒功夫不敢去教的。
              陳發科太極拳的故事:保衛溫縣縣城

       陳發科曾跟洪均生老師講過溫縣縣政府請他保衛縣城的事。陳發科沒說具體是哪一年肯定是一九二八年去北京前的事。我見有的資料說是一九二六年左右。那個年代的中國是軍閥割據,盜賊四起,治安很差。那時有紅槍會(一種邪教組織)攻陷附近幾個縣城,威脅溫縣縣城。縣政府請陳發科帶學生參加保衛縣城。
    陳發科所在的陳家溝村隸屬溫縣,到縣城後,陳發科曾捉拿二個土匪,但他沒向洪老師講具體的情況(有的書曾詳細講過這件事,細節是否正確不得而知)。另有二件事則講得比較詳細。當時縣政府已先請有一武師,他聽說陳發科已到,便來較藝。
    陳發科正坐在堂屋八仙桌的左側椅上,左手托著水煙袋,右手拿著紙媒。這武師從屋外來,進步便發右拳,並喊一聲:【這一著你怎麼接?】陳發科見他從屋外來,剛欲起身迎接,站起一半,拳已抵胸,遂以右手接其右腕向前略送。這武師即仰跌門外。這武師二話沒說,即回屋捲起鋪蓋不辭而別。當時洪老師聽這事後,當然相信陳老師有這功夫,但不明白怎麼能一觸即發。後來自己功夫進步了。也能使人一觸而飛出,明白這不過是全身的纏絲勁傳到手上時圈子轉小,速度轉快而已。
    紅槍會是一種邪教組織,出戰前畫符念咒,就以為會刀槍不入,赤著膊來打仗。當他們圍攻溫縣縣城時,縣城城門都關閉,護城河的橋吊起,只辟一個城門,陳發科站在橋上,手握沒有套上鐵槍頭的白蠟桿應戰。一個紅槍會首領帶著眾人衝來,拿著紅纓槍向陳發科扎來。陳發科用白蠟桿向他的槍一抖,槍就脫手飛出。陳發科再趁勢向前一紮,桿頭扎穿他的身子,其它的道徒見首領被殺,慌忙逃走,縣城保住了。
    一九五六年洪均生老師自濟南返北京再向陳發科學拳時,溫縣新政府派二個人找陳發科了解這件人命案的事。陳發科送走二人後對洪老師說,本是為民除害,變成麻煩事。但紅槍會是屬被新政府取締的**組織,新政府也沒有麻煩陳發科。

太極宗師陳發科神勝沈三

   「著名拳師陳發科(1887-1957)是號稱「牌位大王」陳長興的曾孫,陳式十七世本門中的代表人物。他悉心傳播陳式太極拳,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一九二八年,他應邀到北京授拳,從此,陳式太極拳的真面貌才開始被外界人所了解。

   當時許禹生是北京太極拳界的顯赫人物,對陳發科十分敬佩,且經常請教。一次,他主持北京的武術比賽,特聘陳發科為顧問。在研究打擂式比賽時,有人提出以十五分鐘為限,陳發科認為時間太長,一則報名人多,比賽時間必然拖延下去,二則即使打笨架十五分鐘也應分出個勝負來了,何況是武術比賽。他認為:「嘴裡念『一、二、三』三個字,甚至只念一個字就應立決雌雄。」

   當時李釗華在場,李系東北大學武術教師,原練八卦,功夫頗深,且身高六尺,體重近二百斤。他在旁猶豫說:「能那麼快嗎?」陳發科笑笑說:「你不信,咱們就試試看。」於是讓李釗華進招,李掌剛到胸前,只見陳發科略轉身如閃電般發肘,把李打起尺許,撞在牆上,將牆上掛的照片鏡框震得粉碎而落。大家哄堂大笑,李釗華起來也邊笑邊說:「信了,信了,您這下子把我的魂都嚇飛了。」陳發科笑問:「你怕啥?」李說:「您要傷著我呢?」陳問:「你哪裡疼了?」李摸摸身上,哪裡也不疼。回想被打時,僅僅覺得擦著衣服,就不由自主地飛起來了;低頭又見自己所穿的禮服呢馬褂上蹭有牆上的石灰,但拍打不掉,才知自己撞牆時,竟將石灰蹭進布紋里去了。至此,在場的人無不讚佩之至。於是,便採納了陳發科的意見。從此,李釗華也拜了陳發科為老師。

   比賽中間,由全國第一流的摔跤老手沈三蒞臨。兩位名家見面,互道仰慕後,沈三率言對陳發科說:「我們摔跤的對太極拳沒有了解,總以為是活動活動身體,而不是武術,如抽籤恰好與摔跤的抽在一起,該怎麼辦?」陳發科笑答:「當然也該有辦法,比如過去臨敵,豈能挑選對手?不過,我卻不一定準能應付。」沈三說:「咱們就研究研究。」隨即,陳發科將兩臂故意伸出叫沈三抓住,觀者正欲看精彩比試,不料沒三秒鐘,二人相視哈哈大笑,卻結束了。

   兩天後的晚上,沈三提著禮物來看望他了。一見面,沈三就說:「那天多承陳老師相讓,感謝,感謝!」陳笑說:「哪裡,哪裡,彼此,彼此。」在場的陳發科的徒弟,不禁驚愕不解。沈三見此情景,便問:「你們老師回來沒和你們說嗎?」眾徒弟回答:「隻字沒說。」沈三激動地一拍大腿,伸出大拇指,高叫一聲:「嘿,你們老師屬這個!可好好跟他學吧!陳老師不但功夫好,而且人品更好!你們以為那天俺們倆沒比試嗎?『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陳老師讓我抓著他的兩隻胳臂,我想借勁借不上,想抬腿也抬不起來,我就知道他的工夫比我高多了。這時陳老師要摔我,一摔一個準兒,可他當著眾人卻給我留了面子,背後又沒宣揚,真夠朋友!今天,我特來表示感謝!」沈三走後,徒弟們問老師為何不摔他,老師一反素日的和顏悅色,陳下臉來說:「為什麼要摔人家?如果你們處在沈老師的地位,原不願意當著大夥面,挨一下摔?」接著他又平心靜氣的說:「一個人成名不容易,我們應當替人家愛護名譽。古人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損人利己的事咱們不能幹,就是連想也不應當想!」

   平日,陳發科從不主動去找人比試,但有人找上門來,也不拒絕。不過,每有比試,總是預先聲明:「你有什麼絕招,儘管使出來,我如不勝,甚至受傷,不但不怪你,還要拜你為師。至於我,卻保證點到即止,決不損傷你一根毫毛。」他教導徒弟也是如此要求:發勁必須加在對方的胳臂上,不可直接發在身上,以免臟腑受傷;還不能撒手,以免對方跌倒碰傷。過去人們常說「同行是冤家」,陳發科在北京幾十年,武林中卻從沒有冤家,而且其它門派拳師提起他來,也無不點頭稱讚。一次,民國大學欲高薪聘陳發科為武術教師,而辭去原來賣豆腐的武術教師。他提出:同教可以,打掉人家飯碗我可不幹。此時因校方是私立,不願出雙薪而作罷,但卻為武林所樂道。

 

「太極宗師」陳發科先生珍貴老架一路拳照完整收藏版

 陳發科先生被譽為「太極一人」,關於他的傳奇事迹太多太多。因時代技術所限,沒有留下宗師的影像資料,不過能有「老架一路拳照」流傳下來,也是我輩巨大的福分了,希望大家都能從宗師的拳照中有所體悟。


陳發科

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氏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是陳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陳長興曾孫,師承其父延熙.是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大師。陳發科的家庭是真正的太極拳世家。他的曾祖父陳長興,是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的老師。

   陳發科先生一九二八年應許禹生等之邀到北京傳拳,他以「挨著何處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的高超技藝受到北平武術界的嘆服,從而在北平站住了腳,開始在北平傳拳,改變了「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開創了「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的新時代,使得有300多年歷史的只流傳在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的陳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陳發科技藝高超,教學有方,從學者甚眾,培養出了李經梧、洪均生、李劍華、雷慕尼、田秀臣、陳照奎、馮志強等一大批優秀的學生,開創了北京陳式太極拳的新紀元。 「太極宗師」陳發科先生珍貴老架一路拳照完整收藏版


















 

分享:

1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9) 評論 (0) 收藏(0) 轉載(0)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陳發科軼事之勇挫「閻王爺」 後一篇:[轉載]擺一擺事實,看朱鎔基是不是壞事累累
推薦閱讀:

陳鑫著作和拳架在太極拳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太極雜說
太極拳晨練更高效,熱身不可少!(3)
楊式太極拳的「正舒松慢勻穩」
大學太極拳術

TAG:故事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