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者當前必須要注意的三個問題——慈誠羅珠堪布
今天我們作一個簡單的開示,在這個開示裡面沒有你們從未聽說過的、新鮮的東西,都是以前講過的:
第一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別第二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第三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這三個問題說起來比較簡單,但對一個想修正法的人來說,有必要先了解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因為無論平時行善的時候也好、打坐的時候也好,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抉擇就會帶來差異懸殊的結果。所以我們有必要講一講。 第一、外道和佛教的差別 若從廣的角度來講,他們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他們獲得的果也有很大的差別。但是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皈依三寶的稱為外道。外道雖然講了一些空性,但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講的空性就是一些很簡單的空性,不是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說,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的空性都是單空,它沒有現象,不是龍樹菩薩他們所講的單空和無著菩薩他們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如人的頭上沒有角,在佛教認為這不是空性。外道所講的空性就是這麼簡單。這是正規的外道,也就是八、九百年前的外道,和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的那些外道的見解。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那爛陀寺和木扎莫西拉(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毀壞,有些佛教的教證、理證被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里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東西。總之,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所以,想學佛教的話,首先就要皈依三寶。佛教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皈依三寶,如果要學佛、要修佛法,那就要皈依三寶,不皈依三寶的話就是在門外、道外。第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 現在無論是在漢地還是藏地,我們都自稱為是佛教徒、居士、出家人,經常放生、磕頭、修五加行,都認為自己是很不錯的,天天都在修法。但我們要詳細地觀察一下,為什麼要修這些法。現在很多人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現世的利益,如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為了消除一些壽障等現世的災難。還有的是因懼怕三惡道(地獄、惡鬼、旁生道)之苦難,希望自己不墮落到惡趣,下一世得到人天果報。有這些發心的就都屬於世間法。
我們不能以為:燒香、磕頭等是世間法,而聽聞大中觀或大圓滿等就是出世間的法。因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區別,不是依外相而區分的。大圓滿本身是出世間法,可是修大圓滿或聽大圓滿的時候,由於我們的發心不同,而有可能把它變成世間法。譬如說:僅僅為了得到一些現世或後世的利益而聽大圓滿或修大圓滿,此時這個法進入我們的心相續的時候,它就不是出世間的法,更不是大乘的法了。那是什麼呢?是世間法,這叫做世間法的大圓滿。
放生是什麼法呢?那也要看你的發心。即便不是為了現世的健康、長壽等等,而是為了後世得到人天的果報,或是避免一些後世的災難,如不墮地獄等三惡道,為了這些而放生的話,放生就成了世間法;如果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從輪迴中得到解脫而放生,那放生就成了出世間的小乘法;如果是為了度一切眾生髮誓成佛,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放生,那放生就是大乘的出世間法;如果在此基礎上有一些密宗的見解,那放生就成了密乘的法。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地思維,我們放生放了那麼多年,現在就要回頭看一看到底是為什麼?是不是為了自利?如果是為了一切眾生得到佛果而放生,那就可以成為大乘法。如果放生只是希望自己可以長壽、或者是下一世轉世為人,並且健康長壽、或者為了自己往生凈土的話,那這個放生看起來似乎是利益眾生,實際上卻是在利益自己。其他修法也應如是觀察。比如說到學院或是到其他地方去領受灌頂、聽聞佛法,這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呢?和剛才講的一樣,如果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為了逃避一些現世或者後世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而聽聞或修持的話,那也是世間法。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目的沒有離開世間的發心,所以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一切都是世間法。
什麼叫做出世間的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在哪裡呢?出世間法有大乘和小乘。小乘的修行,必須要有出離心,有了真正的出離心,並在此基礎上行善的話,這種修法就叫做出世間的法。「出離」這兩個字的涵義是什麼?「出」,就是要放下世間的一切,也就是說對世間的任何東西不留戀,對三界六道輪迴,很清楚地意識到其痛苦的本質,這叫做「出」。「離」就是希求解脫。 「出家」中的「出」也是這層含義。「家」是指世間,並不是走出家門、穿上出家衣服就表示出家,而是要對輪迴生起真正的厭離心。在家人學佛、修出離心也是一樣,就是要對世間的事情沒有任何貪圖之心,這叫做「出」。這個「出」外道也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也不願意在六道中輪迴,也希望解脫,但這不叫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還要有一個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見解是什麼呢?首先就是要意識到輪迴的痛苦,所以不再留戀輪迴,並努力去尋求解脫,走向解脫。但必須要有解脫的智慧。如果只是一昧盲目的、沒有智慧的尋求解脫,這不是完整的出離心。出離心的解脫智慧包括小乘裡面的四諦法門,精通四諦之後,才可稱之為具備完整的出離心。具備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以後所修一切善法都將成為出世間的法。《俱舍論》里講,從有了出離心以後,就算是小乘的入道。此處「入道」的意思是指進入小乘次第的第一步。出離心很重要。人生難得、壽命無常、輪迴是苦、因果不虛這些外加行,對增上出離心有很大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所謂的佛教徒,都不願意修加行,特別是人生難得、無常這些外加行,直接就想修大圓滿、大手印等法。這樣的人,在藏地的出家人裡面有,但漢地的居士裡面更多。大圓滿、大手印當然是很好的法,但我們現在是不是這樣的根器?自己現在的心相續調整好了沒有?沒有調整好的話,那大圓滿、大手印是不可能修起來的。
調整的方法又是什麼?就是修人生難得等修法。這些修法絕對不能小看。阿底峽尊者及以前藏地很多專門修行的高僧大德,他們當中有些人一生只修人生難得和無常,最後還是同樣獲得了成就。前輩們已經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表率,那些不願修加行,第一步就妄想邁得很高的人,離解脫的目的地何其遙遠!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說起來很簡單,每個人都會說: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這就是菩提心。但是要做起來就非常不容易了,即使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有些還是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卻自詡為是大圓滿的瑜伽士或密法的修行者。當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時,有一次,他和他的徒弟在用早餐的時候,尊者說:「今天,在印度的一個修大威德的修行者,已墮入了聲聞的滅定(滅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維都間斷。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就是進入了一種很清凈的狀態,並於此狀態保持很長時間)。」尊者的弟子就說:「修大威德的行者,有可能落入聲聞的滅定嗎?這是什麼原因呢?」尊者說:「大威德本來是無上密法,但他沒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從而墮入此滅定。」所以,是大乘的法還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間的法還是世間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發心如何,也就是最初修這些法的目的是什麼。比如說我們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利益眾生的事,但是很多人的希求就是為了自己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現世利益。這樣去放生,他能不能達到一些目的?目的能夠達到,但這不是大乘的法,因實際上沒有真正利益眾生,只是在利益自己,這樣的放生不屬於大乘的法。很多人都在精勤不倦地修五加行,問他「為什麼修五加行呢?」「不修五加行,大圓滿的正行就修不起來」,或是「我就聽不到大圓滿的法,所以我要修五加行」。表面看這樣回答是對的。但是繼續問,「你如果修不起大圓滿或聽不到大圓滿法的話,會怎樣呢?」「如果這樣的話就不容易解脫了。」「解脫了又怎麼樣呢?」「解脫以後我就沒有痛苦、沒有煩惱了。」如果發心是這樣的,這裡面根本沒有菩提心,五加行里講的菩提心又在哪裡呢?你修的這個五加行就是小乘的修法,菩提心已經完全喪失。你所修的菩提心只是一個十萬遍的數量而已,實際自己心相續中的菩提心是沒有真實生起來的。雖然是修發菩提心的法,但實際上還是為了自己而修,根本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修法。
所以我們修法的時候要認真地觀察自己的相續、嚴格的要求自己,如果認真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利益眾生,但實際都是為了自己。修五加行是為了自己,其它的念咒、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簡單地說,凡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無論所修的法本身多麼殊勝,都只能成為小乘的修法。
如果絲毫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此基礎上去修行的話,哪怕念一句佛號、磕一個頭,所修的都是大乘的法。我們聽了很多法,在很多方面也都明白,今天如果讓你講你也會講,但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真正能做到的卻寥若晨星。本來出家人修行的進步、收穫要遠遠超過在家人,因為相對來說(不是絕對的),出家人煩惱要少一些,他們捨棄了很多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不會被很多世間的事情所纏繞與侵擾,但是出家人裡面修行不盡人意的也有。
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是在家人,很難突出世間重圍專心致志地修行,所以很難得解脫。但在如今這個社會裡,有辦法修行,有辦法成就,也有辦法解脫,就要看你是否發心真切、是否正見具足。雖然《普賢上師言教》裡面講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本來就是相反的,本來就是矛盾的,因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間的事情去修行,這個機會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將菩提心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修大乘的佛法跟處理一些家務事或是其它世間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不用處理這些事,當然是很好,但往往這是在家居士不得不做的。釋迦牟尼佛對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在家人裡面同樣也有很多成就者。以前有,現在也有。那我們現在該如何做呢?比如說平時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時你可以發慈悲心、出離心,這兩個是一點都不矛盾的。平時做一些世間的事情,雖然不是為了利益眾生,但我們也有辦法把它變成是利益眾生的事。比如說吃一頓飯,是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呢?如果是不傷害眾生生命的話,吃飯本身是無記法。但是在《俱舍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如果一個人吃完這頓飯、肚子飽了以後要去殺生、要去戰爭、要去行騙等等,以這樣的目的而吃飯,那這個吃飯是造惡業。如果一個人吃飯,目的是吃飽了以後去聽法、去放生、去行善,那這個吃飯就是行善。如果他以菩提心攝持,那吃飯就成了大乘的修法。如果他吃飯的時候沒有什麼特殊的目的,不想吃飯以後去殺生、去放生等等,那這樣的吃飯就是不善不惡,叫做無記。因為你有了非常好的發心,那就是如同剛才我們所講的,連吃飯都可以成為大乘的修法,其它的更不用說了。所以一定要觀察,現在我們是修世間法的人,還是修出世間法的人?現在我們是修大乘法的人還是修小乘法的人?如果時刻提起正念、關照內心,我們才談得上是居士、出家人、修行人;如果沒有這樣做的話,修行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假如讓我們按照佛經的要求全部都做到,那包括我在內都做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各盡所能去做,只要去做還是有很大利益。我們也許常有這樣的念頭:我要發菩提心,雖然實際上不太願意發心,只想利益自己。但是還是要發心,因為不發菩提心,就不能成為大乘法,這就是造作的菩提心。如果這一世沒有真實的菩提心,只有造作的菩提心,那就如阿底峽尊者所說,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他就可以度化南贍部洲那麼大世界的眾生,他就可以變成這樣一個大菩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菩提心本來是一個非常殊勝的修法,因果從來都是不錯亂的,所以在他的下一世也有如是的果報。怎樣區分造作與不造作呢?比如說你非常渴的時候想喝水,這個是不造作的。你不想喝的時候,其他人勉強你去喝,那個時候你雖然喝了,但是心裏面不想喝,這個叫做造作。如果現在不開始做,今生就這樣荒廢,等到下一世,我們都沒有把握再做這樣的人,沒有把握再去聽大乘的佛法,沒有把握再遇到大乘的善知識。現在已經有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一定要去做。不能僅僅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事,更要強調實際的、內心的修法,這不論對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很重要。如果這樣,即使我們沒修大圓滿、大手印等甚深密法,但是修的應該是出世間的法、大乘的法,這已經很不錯了。你們當中很多人都已經修了五加行,那剛才講的必須放棄的兩點,放下了沒有?放下也有很多層次,但是多多少少放下了還是不錯的。以前沒有修五加行的時候,總是自利為主,而自從修了五加行,利他之心開始增上,就可以說有了收穫。但是如果修了五加行以後,內心裏面還跟以前一模一樣,這個五加行修過了又體現在哪裡呢?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種說法,如果認真修習,上等的修行者,每天有收穫,一天比一天進步;中等的修行者,每個月有收穫;下等的修行者,每年有收穫。對照自己仔細的觀察,在家人沒有大的收穫還是能夠理解的,因為他們還要處理很多世間瑣事,但我們是出家人,沒有大的收穫是很慚愧的。如果好好修的話,經過長期的串習,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利益眾生的念頭。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正知、正見,剛才講的要放棄的兩點要逐漸地放棄,然後好好地去發菩提心。這是對一個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的基本要求。公眾平台回複數字「9」,可獲取金剛薩垛修法相關內容推薦;回復「共修」,參加金剛薩垛心咒和百字明共修。
長按上面二維碼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可快速關注本公眾號
推薦閱讀:
※鐘茂森博士:百善孝為先(2)女德--學佛網
※第038篇:既然連佛法都是假象,我們還學佛法有什麼用呢?
※凈空法師學佛問答3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一--學佛網
※學佛有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