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嘉興藏B030)

  圓覺經句釋正白

  圓覺經句釋正白首卷

  沙門 羅峰弘麗 著

  沙門 在犙弘贊 較

  教理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指上之月大圓覺心。是心也。即根塵。即法界。絕思惟。冥敷量。本一切皆證。而無分於諸佛眾生者也。爰因迷念皆證之各各不無。遂各各執有。未思各各不有。斯各各不無。失所無證之皆證。是曰無明。如所皆證之無證。則曰妙覺。無明妙覺分名。諸佛眾生立別。然實無所別也。無明者。無皆證之明。似有不有。妙覺者。妙無證之覺。真無非無。非無濫同似有。妙覺無明。不有原本真無。無明妙覺。即此迷。還此悟。法非相待。功無兩操。是故當經。無明伏斷。妙覺成就。性相雙顯。指空華比二月。呼醒夢人除於夢事。譬鑽火喻消冰磨明鏡垢現諸鏡光。漸次非所語也。究竟其須知乎。括要言之。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離彼我人眾生壽者。斯則斷無明之元首。潔清明之慧目。涅槃自性清凈境界。超過化佛幻影。入住法身三昧。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者哉。云何無取。則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之得無憎愛。成就有無俱遣凈覺隨順之因地法行。斯則指上之月大圓覺心。得不迷悶者哉。若不爾者。離四病法。圓三觀修。了悟於名言間耳。求實證於根塵之無壞雜。遍滿法界。自各各不有。自各各不無。如百千燈光照一室融布無礙者。未之能也。是用前陳教理。以便初心。

  宗趣

  教殊頓漸。理別宗趣。是經名為頓教。宗趣迥異常途。一佛因果為宗圓滿覺心為趣。圓滿覺心為宗圓照覺相為趣。圓照覺相為宗永斷無明為趣。永斷無明為宗圓照覺相為趣。一佛因果為宗者。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乃至雲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圓滿覺心為趣者。文殊圓覺十一章。展演斷證。修習成就。究竟清凈。又圓滿覺心為宗者。文殊普覺十章中。所示修習成就。文殊章雲如法界性究竟圓滿。普賢章雲諸幻盡滅覺心不動。普眼章雲始知眾生本來成佛。又雲一切法性平等不壞。金剛藏章雲入於如來大寂滅海。彌勒章雲。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又雲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又雲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清凈慧章雲一切障礙即究竟覺。有性無性齊成佛道。威德自在章雲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辨音章雲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凈諸業障章雲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普覺章雲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圓照覺相為趣者。文殊普覺十章中。所示修習覺心清凈。文殊章雲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又雲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普賢章雲得無所離即除諸幻。普眼章雲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金剛藏章雲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彌勒章雲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凈願力。清凈慧章雲法界海會照了諸相猶如虛空。威德自在章雲此三法門皆是圓覺清凈隨順。辨音章雲一切如來圓覺清凈。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凈諸業障章雲如湯消冰無別有冰知冰消者。普覺章雲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又雲所證妙法應離四病。又雲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又雲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及圓覺一章。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又圓照覺相為宗永斷無明為趣者。文殊彌勒五章。知空華。無流轉。木既盡。火還滅。磨垢盡。鏡明現。銷金礦。複本金。斷諸障。證圓覺。永斷無明為宗圓照覺相為趣者清凈慧普覺五章。首已斷。無斷者。妙法門。隨順覺。頓覺人。並法除。有能入。非覺入。究竟覺。無取覺。此之宗趣。蓋以法界圓同一覺。十方寧有異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升沈流轉。迷方性覺。偽號眾生。失本成佛。可深憐憫。是故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開示悟入圓覺自性。令斷有生之妄見。皆證成佛於本來。是故當經。一佛因果為宗。然非修習覺心得成就者。得所無修亦無成就。無能證知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是故圓滿覺心為趣。是覺心也。如法界性遍滿一切平等不動。如鏡照諸像。如珠映五色。在在全光。一一圓映。本無能所分劑邊際。故極顯發而極清凈。眾生迷影妄立能所。斯成數量。隔礙法界失本圓照自性清凈。若其複本圓照離諸能所幻影像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是故圓滿覺心為宗圓照覺相為趣。失所圓照根本無明。無明永斷即是圓照。是故圓照覺相為宗永斷無明為趣。不失圓照何有無明。欲斷無明還須圓照。是故永斷無明為宗圓照覺相為趣。斯二者。先後相資。以法本非二者也。誠如磨鏡焉。垢不盡明不現。明不虧垢不染。若其得磨垢。之方而未識全明之獲。猶非所語於修習大圓覺心者。是故當經有如是之宗趣。

  章脈

  既明宗趣。合詳章脈。得十二菩薩。請問世尊。垂教漸次。乃修習大圓覺心所不容己之指歸者。

  【標01】夫求自性覺果。不識本起覺因。究竟本末隨順修習。則因果乖違。勤苦億劫終歸迷悶。是故文殊請說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以及菩薩發心者。終始因心之本末究竟也。照覺相。斷無明。依因有無俱遣之隨順覺行。是名如來因地法行。是乃菩薩所因發心教化眾生者。世尊示之詳矣然。

  【標02】照覺相以斷無明。斷無明以證實相。義含而語未顯。末世眾生蒙昧未解者但聞身心之如幻。未聞離幻妄之身心即證性覺之清凈。不無迷悶於即幻非所修。離幻無所修。取捨疑惑不能成法解脫。是故普賢。申問幻非所修。幻滅無修。無修不成解脫之疑。請教云何修行圓覺清凈境界。而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得承開曉末世眾生。欲證圓覺不動心源。一於離幻。疑永決矣。

  【標03】然務離幻。須善思惟得所住持。成就開悟方便。若其不善思惟轉成迷悶不能入覺。是故普眼。申問思惟方便。念身無體。念心無相。知於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一切法性平等不壞。真善思惟妙得開悟者哉。世尊示之詳矣。

  【標04】若其不善思惟。以輪迴心生輪迴見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無能免於輪迴。不可不為末世眾生昭揭開顯也。是故金剛藏。陳疑申問妄有真成始終三惑。伏請世尊顯貴。皆是輪迴思惟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令末世眾生。決信思惟離幻。先斷輪迴根本以求圓覺。

  【標05】是斷輪迴根本也。是永斷無明之方成佛道者。有所斷。即有所證。迷於斷。即迷於證。更為明決。末世眾生斯決信于思惟離幻之正方便以成圓照覺相永斷無明者哉。是故彌勒。申問欲游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者。蓋以決之當斷也。及輪迴種性者。蓋以當斷之所應知也。及修菩提差別者。蓋以因斷之所現證也。入塵教化方便者。蓋以成就眾生於斷輪迴。修菩提同入凈覺。見無不成佛之眾生。斯永斷於無明而究竟性覺也。輪迴故不成聖道。輪迴因愛為根本。差別性無明顯出。教眾生令舍愛。化成佛依凈願。有斯世尊詳示。末世眾生。當無不務斷乃輪迴根本無明。以成佛道者。

  【標01】設未底至於如來之決定境界。一切煩惱畢竟解脫。必有所未斷之無明。然此非示斷能知。要惟語證方曉。是故清凈慧。請重宣法王圓滿覺性在諸眾生菩薩如來證得差別。冀令末世眾生。知所證得。以知所伏斷也。凈解隨順。住覺隨順。滅礙隨順。滿覺隨順。世尊差別詳示。後教末世眾生。於不起不息不加不辨之法門。信解受持者。蓋示不落證得之差別。直斷無明之圓因修習也。

  【標02】苟圓行不彰。則受持不起不息不加不辨之法門行人。虞沈空寂。與諸土木同倫矣。是又一無明也。是故威德自在。申問方便之非一。成悟覺海之遊戲。世尊垂教以凈覺心取靜奢摩他。以凈覺心觀幻三摩提。以凈覺心寂滅而禪那。此三法門攝無量方便。要皆根本一凈覺心。是凈覺心也。不起不息不加不辨之所成悟者也。

  【標03】不悟覺心。難語覺行。既悟覺心何乖覺行。寂照同時。不二隨順。斯成圓覺親近修習。末世眾生可無惑矣。成就修習於此圓攝法門。以無偏於寂照。是所求入於圓覺也。是故辨音。申問修習之有幾。二十五輪頓漸成就。以及末世修習。三七懺悔。依結開示。世尊示之詳哉。依此能修圓攝無礙。成就所行之圓攝無量。可不當知此妙法門。非一非三。而即一即三。乃本起圓覺自性之清凈隨順。無諸能所者也。無能無所。何修何證。可不當知修習此心之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也哉。

  【標04】然而難言之也。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末世眾生可輒語於證悟了覺之四心相。解脫清凈者哉。況也四相深隱。微細難知。非佛世尊莫能開曉。是故凈諸業障有染污迷悶不入凈覺之申問。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凈涅槃。皆是我相。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心照清凈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如是之證悟了覺所有心相。是乃無始妄執之我人四相。成於染污迷悶眾生不入凈覺者。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但當精勤降伏煩惱未斷令斷。世尊。其底至之言哉。其決要之言哉。習菩提者。可以知要矣。在究竟清凈於能證心矣。

  【標05】無能心之可證者。無所法之可取也。不達所法圓離。難語能心清凈。法因人示。求人依法。尤要要哉。是故普覺。有求人依法之申問。以及修行去病。發心之云何者。蓋自利利他。因地法行。之本末究竟也。求正知見無住相人。彼所證法應離四病之作止任滅。逢是知識捨身命見。斷憍慢心。供養承事。是雲修行。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自他憎愛一切種子。盡於虛空一切眾生皆令入究竟覺無取覺之我人諸相是所發心。世尊一一詳示。真不舍無遮大慈。救世大悲。以覺心成就修習方便。因十菩薩次第興問。標指當時。示筏末世也哉。

  【標06】如是修行。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夫復何疑。未開曉者。道場安居。修觀方便。新學菩薩。更樂有聞。是故圓覺。申問備此。

  【標07】賢善首即繼以名字奉持修習功德。護持流布。申問終焉。是乃毋容紊之庠序者。更喻明之。文殊問本起之因。如欲桃實枝頭。索千年之核。普賢決離幻之疑。如示核甲坼而芽生乃桃實之自。普眼請思惟方便。如示潤土栽埋灌溉以時乃核甲坼之助。金剛藏陳疑三惑。防求桃核於土核內外。理窮思惟棄栽種之事。彌勒問斷修之性。則示無破核出仁以俟芽生。及去蝕芽之蝤。與桃芳之候。清凈慧請證得之差別。則示紅熟之桃實裹根苗之桃核。威德自在請方便之非一。

  章次圖

  則示華開與華落總垂實之緣因。辨音問修習之有幾。則示飄風與濕雨總開落於桃華。凈諸業障問染污之不入。則示毋觀華貪桃實折向瓶中求老熟普覺。辨人法之正覺。則示老熟垂垂。曾不供人咬嚼者是全根全苗之桃核也。圓覺問安居之方便則示如何辨土與夫栽埋之法。於此全根全苗之桃核也。賢善首之名目等。則謂誰家不有此桃核哉。如此明示究竟教法以傳。將見遍野桃芳。枝枝垂實。普界盡誇桃源仙境矣。可不明白瞭然於圓覺章次哉。

  夫自性覺心。語因果則該徹。語斷證則即離。全該全徹。全即離全者。自性覺心之因果斷證也。斷證因果。尤非二也。斷之究竟處。即證之發覺心。是曰該果。證之究竟處。無斷之最初心。是曰徹因。圓覺經教章次。實此因果該徹。斷證即離之因次也。管窺偶竅其明。願充如來使者。植分別半偈之德本。已詳章脈。宣白如是。猶恐科判全不符於諸疏。不邀法門之信受。得揚聖旨於末世。因構斯圖。冀觸目者一覽即悉全經之章脈。研所標科。因果鋪十一章之綱。斷證分十章之目。智行性修。列目中之數。幻覺集行數之叢。攝離備修數之事。能所離而幻傢具盡。始本顯而覺微妙成。如斯為行非斷行之究竟歟。能所示而攝法門豐。迷正彰而離深奧極。如斯為修非證修之底至歟。唯修之底至底至於斷之究竟也。故斷有幻之能所。而修有攝之能所。斷有覺之本始。而修有覺之迷正。以無迷覺者。無迷夫本覺也。成正覺者。圓滿乎所始覺也。能所該攝不圓。能所幻妄斯立。此其圓攝無礙。故乃離幻絕妄。是斷證之行修一如也。若夫斷證之智性不二。則智斷之顯真。性證之如空。有殊異乎哉。此十章所分之目。融布自在者也。為徹因之斷證。可知也。該果之凈觀。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乃定。乃慧。定慧兼該之修習也。定則因果乎證。慧則因果乎斷。定慧兼該。則因果乎是斷是證。無斷無證。初學久習。修圓覺者。無不萃至之寂滅海也。圓覺當繼普覺而興問於修觀之首方便。以顯該果之修習。又可知也。是所鋪十一章之綱無紊如也。凡此者。無字出於胸臆。咸取本於經文。或者圓覺經教義味。固如是乎。因之信受。隨指觀月。得魚忘筌。圓覺伽藍。人人徑入。端藉斯圖。

  圓覺經句釋正白科文

  總科○全經開(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二)(文殊圓覺十一章)一徹因斷證(二)(文殊普覺十章)一在斷智行(二)(文殊彌勒五章)一智斷顯真(文殊一章)二行斷絕妄(二)(普賢彌勒四章)一離幻絕妄(二)(普賢眼二章)一決疑離幻(普賢一章)二示法離幻(普眼一章)二顯覺絕妄(二)(金剛彌勒二章)一決疑顯覺(金剛藏一章)二示法顯覺(彌勒一章)二在證性修(二)(清靜普覺五章)一性證如空(清靜慧一章)二修證無礙(二)(威德普覺四章)一圓攝無礙(二)(威德辨音二章)一示圓攝行(威德自在一章)二示圓攝修(辨音一章)二圓離無礙(二)(凈諸普覺二章)一示圓離心(凈諸業障一章)二示圓離法(普覺一章)二該果凈觀(圓覺一章)三流通分(賢善首一章)

  別科○初序開分(二)二通序(三)一指法重宣二表己述聞三分時別聞二別序(三)一尊號顯法二標處彰佛(二)一回身性土二現行性土(二)一該果徹因(二)一該果光嚴二徹因本際二接因回土(二)一遍行隨順二現土教授三列眾顯因(二)一初佛與俱(二)一彰數同因二稱名揚德二次眾入住

  ○二正宗分文殊圓覺十一章

  ○第一文殊章△智斷顯真開(二)一序述興門(二)一序門躡次二序門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請教因行(二)一請教徹因二請教了因二結益末世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一贊教因行二贊益末世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示教因行(二)一如來因行(二)一本起清凈(二)一示所本起(二)一標本惟覺二標起惟覺二示所清凈一初標斷妄(二)一示能斷照二示所斷妄(二)一征釋(二)一初征二次釋(二)一釋妄性相(二)一妄性真聞(二)一出諸妄性二喻顯迷真二妄性本妄(二)一出諸妄相二喻顯本妄二釋妄因果(二)一迷真因果(二)一迷實相因二迷真性果二立妄因果二結名二次彰清凈(二)一無明本虛(二)一非實有體(二)一標顯二喻明(二)一喻生無體二喻滅無體二本無生處二生死惟名二因地法行(二)一標所修法二示能修行(二)一達妄照覺(二)一達妄本空(二)一妄能所凈(二)一所執妄凈二能執妄凈二妄本性空二照覺如空(二)一照覺寶相二照覺凈性二順覺成行(二)一順覺遍滿(二)一遣惑隨順二釋遣成順二結名成行二菩薩發心二示益末世二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示教(二)一挈旨如來(二)一挈旨本起(二)一挈旨示所本起二挈旨示所清凈二挈旨因地(二)一挈旨示所修法二挈旨示能修行二挈旨菩薩二挈旨示益

  ○第二普賢章△決疑離幻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請教所修(二)一正問離幻二反彰離幻(二)一初幻滅難(二)一設難同幻二設難同滅二次迷修難二請益得離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一贊請所修二贊益得難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示教所修(二)一幻滅覺顯(二)一示幻生滅(二)一幻生因覺(二)一初標二次釋二幻滅還覺(二)一即喻顯空二合喻彰覺二覺示顯(二)一示覺由隱(二)一隱成依幻二釋明依幻二示覺緣顯二離幻除幻(二)一標指應離(二)一應離妄境二本離妄心(二)一推本全一二詳次離用(二)一離能幻用(二)一離六分別二離七執我二離所幻用(二)一離八妄性二離性清凈二喻顯得離(二)一初喻二後合二示益得難三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所修(二)一挈旨幻滅(二)一挈旨幻生因覺二挈旨幻滅還覺二挈旨離幻(二)一挈旨標指應離二挈旨喻顯得離二挈旨得離

  ○第三普眼章△示法離幻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請教能修(二)一請思惟修二請開悟修二請益方便(二)一前述迷失二次請悲誨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一贊教能修二贊益方便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示教所修(二)一修行成就(二)一標果求覺二示因離幻(二)一修行漸次(二)一離幻修行二離幻漸次二思惟住持(二)一離幻思惟(二)一思惟無身(二)一諦審合離(二)一審執和合二審在各離二通達虛幻(二)一知處體虛二了相同幻二思惟無心(二)一審心緣相二決心無相二離幻住持(二)一示滅無滅二喻滅無滅(二)一喻顯二合明二方便開悟(二)一離幻方便(二)一示令知幻(二)一責愚迷幻(二)一標顯愚迷(二)一初喻顯(二)一喻本凈覺二喻迷執有二次喻明(二)一合喻顯覺二合喻決迷二彰失離幻二說幻覺迷二結顯方便(二)一正顯方便二反顯方便二離幻開悟(二)一證滅開悟二顯覺開悟(二)一於覺開悟(二)一圓明妙性(二)一妙性圓即(二)一徹性即相(二)一徹性即空二徹性即有二徹相即性二妙性圓離(二)一初法說二次喻顯二圓明實相(二)一染凈一如(二)一凡法染凈(二)一列次凈因(二)一能凈因次(二)一心王清凈二心所清凈二所凈因次(二)一塵色清凈二大色清凈二總彰凈因二聖法凈凈二依正不二(二)一正徹自他二依融一多二於覺成就(二)一成因覺行(二)一標法凈行(二)一一自因果二一他人法二顯隨順覺(二)一法說覺行二喻明覺行(二)一初喻顯二次征明二成果覺心(二)一成果修證(二)一達本無證(二)一證法本無(二)一果法本無二因法本無二如法無證二得本無修(二)一標指無修二彰顯無修(二)一在能無二二在所無二(二)一世界量滅(二)一極數冥量二喻界常寂二眾生惑滅(二)一因凈二果凈二全開覺心二示益方便二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示教(二)一挈旨修行成就二挈旨方便開悟二挈旨示益

  ○第四金剛藏章△決疑顯覺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慶聞現益(二)一贊發生蒙二簡現慧凈二申請後益(二)一陳疑本覺(三)一初疑妄有二轉疑真成三竟疑終始二請益斷疑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一贊教本覺二贊益斷疑二許益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示教本覺(二)一彰迷生惑(二)一迷輪失覺(二)一迷輪性相(二)一列示(二)一一切輪相二一切輪性二總指二失覺法喻(二)一法說二喻明(二)一初喻(二)一情流轉喻二器流轉喻二次明(二)一明喻流轉二明法流轉二結顯生惑二顯覺斷輪(二)一詳顯本覺(二)一列喻明顯(二)一真成無妄(二)一喻顯(二)一性清凈喻(二)一翳除無起二征釋無起二相清凈喻(二)一華滅無起二征釋無起二合明二妄凈本真(二)一標法(二)一指相常住二彰性遍滿二示喻(二)一喻顯本成二合明本成二極空明顯(二)一顯本清凈(二)一法我二空(二)一法空二我空二因果無生二示染迷失(二)一斷滅迷失二執有迷失(二)一顯失二喻明(二)一初喻二次明二結要斷輪二示益斷疑(二)一惑果迷因(二)一幻無幻果(二)一先標所因(二)一示本幻心二喻成幻因二次示無果(二)一示本違果二喻成無果二幻非真因二斥問顯益二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示教(二)一挈旨彰迷生惑二挈旨顯覺斷輪二挈旨示益

  ○第五彌勒章△示法顯覺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慶聞現益二申請後益(二)一請教始覺(二)一能修成就二所修差別(二)一迷悟法性(二)一在迷輪性二在悟修性二教化方便二請益圓悟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一贊教始覺二贊益圓覺二許益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教修圓覺(二)一顯性差別(二)一總明差別(二)一由所妄顯二依能妄現二詳列差別(二)一依現業相(二)一初征二次釋二成別性相(二)一征釋(二)一初征二次釋(二)一正因四性(二)一在纏因果(二)一未成果性二未顯因性二出纏因果(二)一成悟因性二滿足果性二邪因一性(二)一彰本正性(二)一本無殊因(二)一無殊證因二有殊修因二同成正果二顯由邪誤(二)一依見墮外二歸咎邪師二結顯二彰化結益(二)一彰化成就(二)一非化成佛二全依凈願二結益成就(二)一發願求佛二斷障證覺二決要斷輪(二)一顯輪令斷(二)一詳示輪迴(二)一初列輪妄二次明種性(二)一彰愛根本二顯欲助續(二)一身命因果(二)一推本發愛二釋明因果二報境苦樂(二)一別示報境(三)一憎嫉業報二舍惡業報三棄愛業報二總結輪迴二明所當斷二彰化結益(二)一彰化斷輪二結益斷輪二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顯決斷輪二挈旨教修圓覺

  ○第六清凈慧章△性證如空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慶聞現益二申請後益(二)一請教殊證二結益聞教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示教殊證(二)一差別隨順(二)一住礙隨順(二)一解礙凡夫(二)一標行(二)一從迷開悟(二)一迷妄耽欲二悟覺知勞二息勞解凈二結名二覺礙菩薩(二)一標行二結名二寂滅隨順(二)一寂滅菩薩(二)一標行(二)一總彰寂滅二詳示寂滅(二)一心行處滅(二)一初喻顯二次合明二言語道斷(二)一初喻顯二次合明二結名二遍滿如來(二)一標行(二)一總彰遍滿二詳列遍滿(二)一一界遍滿(二)一自覺遍滿(二)一三德因果二一土因果二覺他遍滿二多界遍滿二結名二圓滿覺性(二)一法本平等(二)一一性遍滿二一相寂滅(二)一推本寂滅二發明寂滅(二)一初征釋二次喻合二行求隨順(二)一因迷成差二果證無二二示益末世(二)一直指頓證(二)一標行(二)一如心無生二開解不疑二結名二彰顯觀誘(二)一彰因久植二顯果現證二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示教(二)一挈旨圓滿覺心二挈旨差別隨順二挈旨示益(二)一挈旨直指頓證二挈旨彰顯觀誘

  ○第七威德自在章△示圓攝行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慶聞現益二申請後益(二)一請教所行(二)一初喻顯二次合明二資答結益(二)一初資益二次結益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示教所行(二)一差別法行(二)一推本差別(二)一本覺無二二循業有三二顯行差別(三)一奢摩他定(二)一凈覺生定(二)一初凈覺行二次發定相二顯定結名(二)一顯定彰喻二指定結名二三摩缽提(二)一凈覺生慧(二)一初凈覺行二次發慧相二顯慧結名(二)一顯慧彰喻二指慧結名三禪那中道(二)一凈覺現中(二)一初凈覺行二次中道相二顯中結名(二)一法說顯中二指中結名二圓攝修性二示益觀修二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差別(二)一挈旨推本差別二挈旨顯行差別二挈旨圓攝

  ○第八辨音章△示圓攝修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慶聞前法二申請後益(二)一請教能修二資答結益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示教能修(二)一列示輪數(二)一示相(二)一別攝漸輪(二)一別修成就(三)一修定成就(二)一標行二結名二修慧成就(二)一標行二結名三中道成就(二)一標行二結名二攝修無礙(三)一定修無礙(三)一二法漸次(二)一先定次慧(二)一標行二結名二先定次中(二)一標行二結名二三法漸次(二)一定漸慧中(二)一標行二結名二定漸中慧(二)一標行二結名三三法漸齊(三)一定齊慧中(二)一標行二結名二定慧齊中(二)一標行二結名三定中齊慧(二)一標行二結名二慧修無礙(三)一二法漸次(二)一先慧次定(二)一標行二結名二先慧次中(二)一標行二結名二三法漸次(二)一慧漸定中(二)一標行二結名二慧漸中定(二)一標行二結名三三法漸齊(三)一慧齊定中(二)一標行二結名二慧定齊中(二)一標行二結名三慧中齊定(二)一標行二結名三中修無礙(三)一二法漸次(二)一先中次定(二)一標行二結名二先中次慧(二)一標行二結名二三法漸次(二)一中漸定慧(二)一標行二結名二中漸慧定(二)一標行二結名三三法漸齊(三)一中齊定慧(二)一標行二結名二中定齊慧(二)一標行二結名三中慧齊定(二)一標行二結名二圓合頓輪(二)一標行二結名二教修二總彰輪數(二)一覺果無修二幻修成輪二示益方便二重頌總挈(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示教(二)一挈旨總彰二挈旨列示(二)一挈旨示相二挈旨教修二挈旨示益

  ○第九凈諸業障章△示圓離心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慶聞現益二申請後益(二)一請教迷覺二資答結益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示教迷覺(二)一詳示不入(二)一指故迷悶二發明迷悶(二)一本妄續妄(二)一前示本妄二後曉相續二迷修迷證(二)一列相覺迷(二)一前列四相(二)一迷識二相(二)一我相(二)一征釋二喻結(二)一初喻明二次包結二人相(二)一征釋二喻結(二)一初喻明二次包結二迷智二相(二)一眾生相(二)一征釋二喻結(二)一初喻明二次包結二壽命相(二)一征釋二喻結(二)一初喻明二次包結二後責迷修二指行乖證(二)一修染污行(二)一顯迷認我(二)一非法非行(二)一違涅槃法(二)一彰故迷認(二)一示迷二喻失二推顯迷認二背解脫行(二)一征相二標行二明結乖證二例迷餘三(二)一初例二次結二失隨順行(二)一違拒自他(二)一無自利行二無利他行二明結乖證二總彰染污(二)一種子無明二現行無明(二)一認妄立妄二輪妄證妄二示益末世(二)一教修與記(二)一唯斷成修(二)二求悟增病二斷妄圓寂二顯佛印記二誡迷失覺二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示教(二)一挈旨總彰染污二挈旨詳示不入二挈旨示益(二)一挈旨教修與記二挈旨誡迷失覺

  ○第十普覺章△示圓離法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慶聞現益二申請後益(二)一懷憂末世二請教正覺(二)一依覺修習二斷妄成就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依覺修習(二)一人法正觀(二)一求師頓證(二)一頓證覺智(二)一緣師凈覺(二)一前示當求二後詳師覺(二)一無住相心二無侵塵業二成弟上慧二頓證覺行(二)一垂教植行(二)一於自清凈(二)一捐身求法二降伏心見二於他清凈二彰益具行(二)一敬田除惡二悲田興利二擇法圓離(二)一示法清凈(二)一證法離病二離病為法(二)一詳列病相(二)一初征二次釋(二)一能法二病(二)一作求覺病二任求覺病二所法二病(二)一止求覺病二滅求覺病二顯證清凈二別觀邪正二自行入覺(二)一事師成行(二)一身心隨順(二)一畢生歸命二如空降心二自他平等二簡別迷覺二斷妄成就(二)一除病續妄(二)一推故迷覺二顯行除病(二)一人空現行二法空現行二發心離見(二)一教所發心二決能離見二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依覺(二)一挈旨人法正觀二挈旨自行入覺二挈旨斷妄(二)一挈旨除病續妄二挈旨發心離見

  ○第十一圓覺章△該果凈觀開(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慶聞現益二申請教益(二)一請初方便二資答結益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長行列示(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請教益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二)一示教方便(二)一安居方便(二)一修自性覺(二)一例見常修二詳示限修(二)一標法(二)一立期安居(二)一修期念佛(二)一修期日數二念佛正觀二懺悔攝念(二)一懺悔清凈二攝念無生二經夏安居(二)一示遠二乘二顯修妙覺(二)一彰辭顯法二彰辭請友二結名二離名言境二修觀方便(二)一示修(三)一修奢摩他(二)一修自性覺(二)一初順覺行二次顯覺相二離名言境二修摩缽提(二)一修自性覺(二)一依覺觀幻二發願起幻二離名言境三修禪那(二)一修自性覺(二)一自心識觀二世界識觀二離名言境二結名二示益修習(二)一圓修頓證二隨順漸證(二)一先斷妄業二次隨修習二重頌總挈(二)△△二重頌總挈(二)一序欲重宣二述說偈言(二)一挈旨示教(二)一挈旨安居方便二挈旨修觀方便二挈旨示益(二)一挈旨圓修頓證二挈旨隨修漸證

  ○第十二賢善首章△流通分開(二)一別詳問答(二)一序述興問(二)一序問躡次二序問周三(二)一序述儀音(二)一序問威儀二述請教益(二)一慶前聞法二申請四事二序結終始二序述垂答(二)一初序讚許(二)一贊所申請二許答囑受(二)一囑令諦聽二受教默然二次述正答(四)一名字奉持(二)一先彰經體二後列經名二流布教地(二)一果極佛海二因周法界三修習功德(二)一彰劣顯勝(二)一因度勝劣二果證勝劣二極勝顯勝四護持經人(二)一囑示護持二眾稟護持(二)一道場眾(二)一稟命威儀二陳辭護持二世界眾(二)一諸天祐護(二)一稟命威儀二陳辭護持二諸鬼折護(二)一稟命威儀二陳辭護持二通結信受

  圓覺經句釋正白首卷

  圓覺經句釋正白序

  自無上法王開大陀羅尼門。即名圓覺。蓋本自性靈明遍滿一切無二無礙。如月落萬川。處處圓明具足者言之也。惟末世眾生。誤入根塵緣影。妄執身相心相。空華幻月。種種顛倒。以至輪轉生死。了無所得。抑知根者諸識之偶聚。如濕熱之蒸而成菌。塵者六緣之虛影。如芭蕉之卷而成心。蕉落心空。緣去而識亦亡。熱謝菌枯。濕盡而形亦壞。使非有真常覺明常清常照。何以蠲諸妄而登覺岸也哉。惜乎寶道在前。人可立悟。而善男信女鮮能信手得珠游大覺海。皆由厥旨未標門路遮礙矣。爾時世尊。登寶蓮華座。為十二菩薩宣說妙義。其實悲憫群生及末世一切眾生億劫迷悶無能了此大圓覺心。乃開陳覺體及漸次修習之劣。其教以清凈為宗。以斷無明。離幻妄。信解受持。不生驚畏。為隨順修習之本。迄於成就正覺心華髮明自利利他照十方剎。則自性涅槃之驗也。善乎華嚴經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楞嚴經雲。圓明之知不因心念。揚眉動目早見周遮。合而觀之。舍性無覺。離覺無性。永斷無明。即性即覺。其斯為修多羅了義乎。是經也。傳播人間。獲大利濟。近有羅峰和尚句詮字釋而闡揚之。復有參戎江子信心而刊布之。又為一切眾生。開方便法門。功咸偉矣。余得從而翻閱焉。恨相見甚晚。雖照未晚也。昔杜祁公。初不解佛法。會某袖中出楞嚴首軸呈之。公覽訖索余軸。不覺遽盡十卷。乃嘆曰。果奇書也。因拉某同謁張文定公。責其不早以告。文定笑曰。譬如失物既已得之。不必詰其得之之晚。然則余今日之獲睹是經。與大眾之受持卒業。亦顧頓漸何如耳。蚤與晚非所論也。是為序。

  圓覺經句釋正白序

  自解路開而大道晦。昔德山龍潭。遂焚所注金剛疏鈔。豈不以依離字義為佛魔佛冤耶。故知向上一路不即文字不離文字。圭峰既悟空華之旨。即全身拶入圓覺海中。興波作浪。橫說豎說。總不出者圈?。我羅峰大師。為博山嗣孫。早歲曾以儒英執侍余中亟集生。先生極相器重。其師資淵源有自來矣。大師開法於嶺南日親山。四方學人被其容接者。如釋重荷如脫桎梏。其法語行於世。若干種茲。圓覺句釋乃最後絕筆也。大師蓋以悲願力。游於如來大圓覺海。普令開示悟入。猶且打翻圭峰窠臼。闡揚洞上宗風。讀是疏者。須煞活全提莫存知解。始不辜大師一片婆心耳。曾是依離字義。可同年而語哉。是刻也。仇較則在犙贊禪師。捐貲獨任梨棗。則檀越江公。而首座宗符華公。始終負荷。不忘付囑。皆力助流通。並宜書於簡首。以垂永久雲。是為序。

  丁酉中秋居士王應華拜手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上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峰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經題

  經題如來廣彰有五。今舉前二。仍略陀羅尼三字。蓋以大方廣圓覺者法之宗。修多羅了義者詮之絕。標宗絕詮經義見矣。末世眾生或以獲聞經名開悟自性圓覺。或以先聞經名不昧向後敷宣得於佛所彰名曉了真實。有斯饒益。不嫌廣略。所謂大方廣者。乃圓覺自性常所獨露不遷遍至之也。非大之外別有方廣大之獨露也。以唯一也。既唯一焉。復何所遷。是為方也。既唯一焉。豈不遍逢。是為廣也。亦非方之外別有廣大方之不遷也。以恆在也。既恆在焉。即乃遍逢。是為廣也。既恆在焉。即乃獨露。是為大也。亦非廣之外別有方大廣之遍至也。以無外也。普無外焉。即乃恆在。是為方也。普無外焉。即乃獨露。是為大也。法本非一非三。而即一即三者也。如斯契會。方得圓覺自性之所為大方廣者。修多羅梵語。此翻契經。所謂契理契機之聖教也。了義者。乃極宣之謂。於理於事無不究竟顯了。全彰一實。不涉余詮。猶純醍醐。不雜他味。經之一言。訓常訓法。乃貫乃攝。貫彼極宣之言。攝持所化之機。塵劫同遵。非可改易。是為修多羅了義經也。

  一序分開二。一通序開三。一指重宣法。

  如是。

  當文二字。指重宣法。如者圓包之辭。是者當指之辭。蓋前已標經題顯有成述。故今直圓包當指全經教理文句綸貫宣說。

  二表己述聞。

  我聞。

  當文二字表己述聞。稱述我聞表非己語。

  三分時別聞。

  一時。

  當文二字分時別聞。尊者多聞荷命流通法藏。今在結集別別宣說。宜分聞時成立別述防疑生信。然一切經首置斯六言。乃佛般涅槃時教敕尊者。凡諸經首先唱斯句。是為通序。今在當經順文消釋。則為如是圓覺教理文句我所得聞此之一時。合三科文共成通序科竟。

  二別序開三。一尊號顯法。

  婆伽婆。

  當文一句尊號顯法。此即薄伽梵殊音。唐言無翻。乃梵語五不翻中含多義不翻之一。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含斯六義。俱稱佛德。翻攝不盡。故存梵音為如來之果號。尊稱果號彰顯圓覺教理文句乃果體如來清凈法身全該報化住持如來藏中發揮宣說者。以見當經為無上教法。

  二標處彰佛。開二一回身性土。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當文一句回身性土。入於者。稱顯如來逆流盡源。該果徹因究竟底至圓覺自性之辭。神通大光明藏者。即圓覺自性。應用一切曰神通。包裹法界曰大。非晦昧之空結暗之色曰光明。深無以測富有難思曰藏。

  二現行性土開二。一該果徹因開二。一該果光嚴。

  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當文一句該果光嚴。三昧梵語。此翻正定。即神通大光明藏之無生滅動搖清凈平等。正受是於正定中不受諸受名為正受。此之四言心境清凈雙彰。三昧無生心之境。正受無生境之心。一切全該之辭。如來稱於諸佛。如法界性圓應法界無其增減者。光嚴稱於諸佛圓照覺相永斷無明成本佛道者。住持稱於諸佛圓覺海慧圓合一切無離覺性者。通文一句三昧四字如海凝波。一切八字如波澄海。波海不別。不共凝澄。非一非二。全彼得此。全此得彼。

  二徹因本際。

  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當文一句徹因本際。是者。指實之辭。諸眾生者。以妄執妄集緣生性之稱。清凈覺地者。無能所性。身心寂滅者。離諸幻垢。平等本際者。本覺因心。此句文與三昧句語氣連貫。乃是序顯婆伽婆所得正受於一切如來之光嚴住持者。即是於諸眾生之清凈覺地徹其平等本際耳。諸如來非別有所住持。婆伽婆亦別無所正受。總以彰性土如來之果徹因心。非證聖有增而處凡有減者也。合文上科共成證果徹因科竟。

  二接因回土開二。一遍行隨順。

  圓滿十方二不隨順。

  當文一句遍行隨順。圓滿者。如法界性應現無方。十方者。法界全量。不二者。融通自他妙冥凡聖。隨順者。無諸縛脫即離取捨一切留礙。此如珠光映色隨方各現妙無違拒隨順一切。

  二現土教授。

  於不二境現諸凈土。

  當文一句現土教授。於從也。不二境者。無能所境。現諸凈土者。能所情忘愛憎境寂無方清凈隨之顯發。合文上科共成接因回土科竟。前合該果徹因科攝屬現行性土科竟。連合回身性土管於標處彰佛科竟。蓋以三身說法居士不同。故當標處彰顯法說何身。

  三列眾顯因開二。初佛與俱開二。一彰數同因。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當文二句彰數同因。與大云云一句。十萬人俱一句。與同也。方便教授已令得入實相住持。菩薩摩訶薩梵語存略。具雲菩提薩埵。菩提此翻覺。薩埵此翻有情。義兼自他。度自性之眾生。度法界之眾生。俱雲覺有情。摩訶此翻大。合下薩埵雲大有情。信大法解大義趣大果修大行證大道之大心眾生也。此句機大。十萬人俱者。圓覺自性心王心所眷屬法數也。此句眾普。蓋乃序顯性土如來無邊教授現土同居。唯諸大菩薩圓因該果。無復有聲聞緣覺差別修證。

  二稱名揚德。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

  當文十四句稱名揚德。十二菩薩名十二句。等字一句。而為上首一句。文殊師利梵語。此翻妙吉祥。本智破無明有常樂妙德立稱。普賢經論通名遍吉。本行證實相平等清凈立稱。普眼如眼光圓照得無憎愛立稱。金剛藏證法實性包含法界堅固不壞立稱。彌勒此翻慈氏。如圓覺慧圓合一切無違拒性立稱。清凈慧無妄覺明諸礙知見發本明耀立稱。威德自在常寂常滅隨順無礙立稱。辨音離名言境圓慧圓修立稱。凈諸業障斷業智依明了知性立稱。普覺覺心平等無有不覺立稱。圓覺常覺不住遍滿總持立稱。賢善首覺用智先本成佛師立稱。夫呼名蓋以召體。十二菩薩總於圓覺自性行因該果體用性相所有斷證乃彰名號。若離圓覺無於菩薩無於體性即無呼名故在稱名屬揚嘉德。等者。未盡之辭。時在會上首菩薩不能備舉。蓋以圓覺自性本具一切智德。今首舉此以該一切。然俱各有所眷屬。而此十二菩薩為之上首。上首綱領也。合文上科共成初佛與俱科竟。

  次眾入住。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當文二句次眾入住。與諸云云一句。同住云云一句。與諸眷屬者。菩薩同事攝化。隨類現身教授純熟一切頓機眾生。皆入三昧者。反流全一住清凈覺平等本際。此句眾入。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者。住此覺地覺齊佛覺。乃融自他依正不二。履佛現土平等安居。此句眾住。前合初佛與俱科共成列眾顯因科竟。顯因有二。一顯行因。二顯法因。法因者。必三昧之皆入。斯成於如來之法會平等同住。此十二菩薩所以為末世眾生啟教圓覺行因者。惟三昧之皆入已成於如來之法會平等同住。乃能啟教圓覺。饒益末世眾生。前合標處尊號科攝屬別序科竟。連合通序科入總序分科竟。是為六種成就。一法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侶。凡經序分例必兼該者。白如是。

  二正宗分開二。一徹因斷證清凈開二。一在斷智行清凈開二。一智斷顯真清凈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文殊菩薩從同住法會平等本際。一時主伴果則徹乃因心因則該於果地。無二種性可得當名菩薩眾生。唯一佛覺究竟遍滿。有所興問希佛垂教開悟末世菩薩眾生。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當文三句序問威儀。文殊云云一句。頂禮云云一句。長跪云云一句。菩薩名義准前釋。在大眾中者。自他一境中。即從座起者。平等法會各住法位自冥他寂。今有興問為利眾生彰他境界。故從己座先現起儀。此句起問。頂禮佛足者。自他感應因果道交。徹因之頂。至果之足。故必己頂禮承佛足。方即事理存不二自他成於感應。右繞者。如日流性南盈西[日/亥]。北晦東明。三匝者。環周三世。去現未凝。是乃趨歸果位順行而至之義。此句禮敬。長跪者。身則半豎膝乃雙屈。此彰己體因行未徹。卑劣果德豎極之容。叉手者。指不開舒手不成用。此彰己體方便未具狹隘果用橫該之相。而白佛言者。直心達意無於飾言綺語。求佛開示本起遠離清凈。得果徹因了因方便。此句陳辭。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請教因行開二。一請教徹因。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木起清凈因地法行。

  當文二句請教徹因。大悲世尊一句。願為云云一句。大悲者。稱佛無始度生無緣深慈。世尊者。德嚴十號法界宗仰。此句贊佛。願者。言己意欲。為者。邀佛方便。此會者。現土同居。諸來法眾者。皆入三昧住法會眾。說於如來者。徹因之果。本起清凈者。所本起之清凈。因地法行者。該果之因。此句正請示教徹因。蓋求證果唯務徹因。不知因地法行所本起之清凈。則無從徹因原無以圓成果證。故於法會法眾求佛示教因行本起。令知清凈不迷果證。是雲徹因。

  二請教了因。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凈心遠離諸病。

  當文一句請教了因。欲證徹因須先了因。故云及說。大乘中者。一佛乘中。發清凈心者。顯發本成佛覺無生滅心。願令一切眾生入究竟覺。遠離諸病者。開悟圓覺無取覺者。一切我人諸相。此則得果地覺心無生滅性於因地發心。是雲了因。合文上科共成請教因行科竟。

  二結益末世。

  能使未來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當文一句結益。能使末世者。請所開示菩薩了因如來徹因昭明修習方便有益末世功能。不墮邪見者。了達因果不求果外之因因外之果。無於計取分別諸顛倒見。前合請教因行科共成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攝屬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文三句序結終始。作是語已一句。結述白佛之辭。五體投地一句。殞身求誨。五體者。頭面手足五支身分。投地者。全佈於地。此蓋彰願隱沒在己卑劣狹隘之身。顯現同佛尊特圓滿之身。如是云云一句。如是者。包指長跪叉手白言投地再請之儀。三請者。列序長跪叉手白言投地申請之極。所以三請者。願隱沒之卑劣狹隘有其體相用之三。希顯現之尊特圓滿亦有其體相用之三。故請則極於三。終而復始者。詳出長跪叉手白言投地具足以請之式。此句例結。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開二。一贊教因行。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當文三句贊教因行。爾時云云一句。善男子一句。汝等云云一句。爾時者。彼時也。菩薩三請當終之時。善哉善哉者。重言詠贊示乃諦審深許之意。此句述贊。善男子者。已表成人。具足身相有大德用之稱。此句呼召與語。汝等乃能者。同居法眾行無優劣智無高下。一人請教眾人同心。故以等能齊之。諮詢如來云云者。本起遠離之清凈總屬如來之因行乃諸菩薩之所由以徹因該果者。此句贊所請教。

  二贊益末世。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

  當文二句贊益末世。及為云云一句。不墮邪見一句及兼至也。蓋知於如來因行清凈即知大乘之所由求無二理致。故云及。此與請語能使口氣相為照應。亦屬連貫上文為義。得正住持者。入圓覺海遍滿總持。此句證真。不墮邪見者。究竟清凈無妄能所計取知見。此句絕妄。雖證真之外無絕妄絕妄之外無證真。然證真乃絕妄之本。故世尊推本不墮邪見於得正住持。雙復善其所請。合文上科共成贊請教益科竟。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當文二句囑令諦聽。汝今諦聽句。如於諦理而聽乃能因指看月。當為汝說句。當應也可也。如諦而聽則非唯益多聞斯當可於開示。

  二受教默然。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文二句受教默然。時文云云一句。及諸云云一句。時者世尊許答囑聽之時。奉教歡喜者。喜得聞所教益於諸菩薩眾生。此句自受教。默然而聽者。靜慧湛持圓聞不住。有斯默然乃能如諦而聽。此句偕他受教。合文上科其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因行開二。一如來因行開二。一本起清凈開二。一示所本起開二。一標本唯覺。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當文三句標本唯覺。善男子一句。無上法王一句。有大云云一句。無上法王者。稱本法性如來。此句示圓覺教主。有大陀羅尼門者。稱本性覺該通內外。大別異旁小。陀羅尼梵語。此翻總持。門通出入不遺內外。具總持相用。然必非旁門小竇。斯無不出入。一切該通。故先標大總持。以彰其用。後標門以顯其相。名為圓覺者。當指相用呼名以召真體。此句示圓覺法相。

  二標起唯覺。

  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當文二句標起唯覺。流出云云一句。教授菩薩一句。一切清凈者。無能斷所斷。能證所證。染污因果。真如云云者。稱佛三德果。證真如法身果。菩提般若果。涅槃梵語。此翻圓寂解脫果。及波羅蜜者。波羅蜜梵語。此翻彼岸到。彼岸佛土也。到證也。證佛土。嚴佛果。滿足成就。中含無量清凈法門故云及。此句彰諸行起性悉本圓覺。教授菩薩者。如來顯果現土總以教授菩薩悟本清凈自性覺行得乃該果之因。此句彰圓覺被機。唯菩薩性。合文上科共成示所本起科竟。

  二示所清凈開二。初標斷妄開二。一示能斷照。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當文三句示能斷照。一切云云一句。皆依云云一句。方成佛道一句。一切如來者。從於果位追論起因。本起因地者。此本起與上本起異。上乃言起因所本。此乃言最初發覺得清凈因心菩薩地時之始起初因。此句從果顯因。皆依者。諸佛道同無或殊異。圓照者。常覺不住。清凈覺相者。諸法實相無能所性。永斷無明者。寂滅無二究竟清凈。此句示所徹因。方成佛道者。修證成就得無修證圓滿覺心。此句示所成果。文中圓照二字。標指斷妄關要。非有功用行乃根性現量圓光。不失現量境即得清凈覺境無諸妄覺明所。是故無明永斷。苟或照不圓現即乃因明立所同異熾然成立無明。無明者。無圓照之明。若其不依圓照而能斷彼無明無有是處。

  二示所斷妄開二。一征釋開二。初征。

  云何無明。

  當文一句初征。云何者。言指何者謂之無明。雖乃征名實乃責相。故下釋相結名。

  次釋開二。一釋妄性相開二。一妄性迷真開二。一出諸妄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當文二句出諸妄性。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從者。自也。無始者。根本無明。體性虛妄無有本始。指彼無明業相來者。由此無本始之虛妄迷生虛妄。歷塵劫以至今日。指彼無明之轉現相。種種顛倒者。見相惑亂織妄昏濁自他依正。迷己逐物認物為己。指彼無明智相續執取名字造業。業苦之六粗妄性。

  二喻顯迷真。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當文一句喻顯迷真。猶如者。譬喻之辭。迷人者。迷一法界之人。四方易處者。惑東為西。惑南為北。常住自本己方。而生客作他鄉之想。此喻覺明之明了知性於本自心相惑妄計取立所生能見有異同起愛憎心性。成立種子現行無明。猶如迷人迷己本方之東南西北。乃生易處之東南西北。合文上科共成妄性迷真科竟。

  二妄相本妄開二。一出諸妄相。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當文二句出諸妄相。妄認云云一句。六塵云云一句。妄認者。所立照亡之妄能性。此即業轉現後之智識。四大者。地水火風。為自身相者。迷有和合立己相分成於色法。不悟四大性本各離無實和合。此句迷妄有身。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緣影者。由塵所發之知。乃即攀緣五門落謝塵影之緣慮心識。為自心相者。迷乃光耀立己見分成於心法。不悟緣影黏妄發光非本明耀。此句迷妄有心。是為眾生無始生死色心二法所由立相。總皆出彼妄認非實有性。

  二喻顯本妄。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當文三句喻顯本妄。譬彼病目一句。見空中華一句。及第二月一句。譬者比方也。彼者指病目人。病目者有眚之目。此句喻無明業識。見者即彼妄認智識空中華者。本無華相。相出病目。此句喻執身相第二月者。於彼真月。見有重輪。此句喻執心相。言及者。有見空華之病目。即有見於二月。勢必雙顯。非見空華之病目。能無見於二月。故云及。此喻有妄認之身相。即有心相與根本無明為三苦輪轉之生死。所以華相喻身二月喻心者以華相從虛空幻影。一期病目對彼常住虛空無有滅空華見之時。除目復清明與暗室黑夜同群盲等皆有見於華相。足當身相。非一期壽盡及離分段生死無有舍執之地。二月從真月幻影。一期病目於彼真月隱現不定成對出生二月之相。時或緣集則見重輪。時或緣離即乃冥觀。足當心相對境生起因緣無定之性。合文上科共成妄相本妄科竟。前合妄性迷真科攝屬釋妄性相科竟。

  二釋妄因果開二。一迷真因果開二。一迷實相因。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當文二句迷實相因。善男子一句。空實云云一句。空實無華者。覺相如空遍滿清凈。病者病目人也。妄執者不悟虛空無有出生華相。以己病目於清凈虛空見有亂起亂滅之空華相執以為實不悟清凈實相。此句是迷真因。此中不及月喻者。眾生所認之心相。執為在於身內。華相當身心乃從攝。故不兼出。

  二迷真性果。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當文二句迷真性果。由妄云云一句。亦復云云一句。由妄執故者。由於執虛妄相乃迷實相。非唯者。唯獨也猶雲不獨。虛空自性者。清凈實相之性。此句迷相迷性。亦復者兼及也。實華生處者。究竟正覺心華髮明之處。此句迷心。蓋以實相由凈性顯清凈相性本覺心發明。若迷於相則迷於性此不待言。即乃失本成佛覺遍滿清凈寂滅隨順平等自心。故有非唯亦復之辭。科雲迷真性果者。以覺成就處乃清凈性究竟處故名曰果。合文上科共成迷真因果科竟。

  二立妄因果。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當文一句立妄因果。由此者。以迷清凈相性因果乃受虛妄相性因果。妄有者。空華二月也。輪轉生死者。本末無明種子起現行現行成種子新熏舊熟如輪環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有斷時。前合迷真因果科共成釋妄因果科竟。連合釋妄性相科攝屬次釋科竟。

  二結名。

  故名無明。

  當文一句結名。故名者。原上文句結示之辭。以斯故立斯名也。無明者。一切眾生總以無始迷無失明照性。有上無明性相因果。乃二生佛。是故無有眾生但有無明。無明斷盡即成佛道。前合征釋科共成示所斷妄科竟。連合示能斷照科文攝屬初標斷妄科竟。

  次彰清凈開二。一無明本虛開二。一非實有體開二。一標顯。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當文二句標顯。善男子一句。此無云云一句。此無明者。指上當名無明之性相因果。非實有體者。體該性相因果於四無異驗體真實。今四全虛體何有實。

  二喻明開二。一喻生無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當文二句喻生無體。如夢云云一句。及至云云一句。如者合樣之辭。夢中人者。夢境所現之人。或自身變現異本有身。或自身不變接多他身。俱夢中人。喻彼無明住地。夢時非無者。夢人在夢作用宛然。喻彼無明現行。此句喻無明生相。及至於醒者。形開寤爽之際。喻時復圓明照。了無所得者。夢人夢事渾全無狀非無竟無。喻彼住行本空。此句喻無明無體。

  二喻滅無體。

  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當文二句喻滅無體。如眾云云一句。不可云云一句。如眾空華者。自他依正業行因果種種非一。滅於虛空者。複本虛空自性遍滿清凈。此句喻無明滅。不可說言有定滅處者。空本無華何有滅華之處。如斯幻滅何有滅相。此句喻滅無體。合文上科共成喻明科竟。前合標顯科攝屬非實有體科竟。

  二本無生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

  當文二句本無生處。何以故一句。無生處故一句。初句征問無明如夢人空華非實有體之故。次句釋明眾生自性唯凈圓覺如法界性遍滿平等為實華生處。更何有處生彼無明故乃無於實體以本無於生處。前合非實有體科共成無明本虛科竟。蓋於無明達體非實則無諸妄身心。達生無處則無諸妄境界。身境妄相俱無無明當體全虛成於開顯。

  二生死唯名。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當文二句生死唯名。一切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一切眾生者。四生九有。於無生中者。夢人空華。妄見生滅者。夢人空華本無生滅眾生見生見滅非實有見。此句指眾生生死。是故者。妄見非實之故。說名輪轉生死者。善惡因苦樂果染凈依正一切輪迴總唯意識境。俱乃名言境。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此句示生死唯名。此唯名彰妄因果清凈。前本虛彰妄性相清凈。性相因果清凈。即乃一切清凈。前合無明本虛科共成次彰清凈科竟。連合初標斷妄科攝屬所清凈科竟。接合示所本起科管於本起清凈科竟。

  二因地法行開一二。標所修法。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

  當文二句標所修法。善男子一句。如來云云一句。如來因地者。指己成佛前居因地中。修圓覺者。修於自性圓覺令得平等清凈遍滿成就。更無他法以當修習。

  二示能修行開二。一達妄照覺開二。一達妄本空開二。一妄能所凈開二。一所執妄凈。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當文二句所執妄凈。知是空華一句。即無輪轉一句。初句達無生滅性。二句遠離妄境。

  二能執妄凈。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當文一句能執妄凈。是遠離和合性常自照蘊空。當念無能執永離於業縛。合文上科共成妄能所凈科竟。

  二妄本性空。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當文二句妄本性空。非作故無一句。本性無故一句。初句非加功用行無諸妄能所。次句無明無自性無法立能所。原本悉清凈究竟無生滅。前合妄能所凈科共成達妄本空科竟。

  二照覺如空開二。一照覺實相。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

  當文二句照覺實相。彼知云云一句。知虛云云一句。彼知者。彼修圓覺之人自心了達之知。覺者己本性覺。猶如虛空者。性覺清凈如虛空相。此句圓照覺相。如虛空者。了達實相。即空華相者。泯諸妄相。此句證入實相。

  二照覺凈性。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當文一句照覺凈性。亦不可說云云者。修圓覺人自知於不可說無。乃增進開悟顯發清凈究竟遍滿平等覺性。合文上科共成照覺如空科竟。前合達妄本空科攝屬達妄照覺科竟。

  二順覺成行開二。一順覺遍滿開二。一遣惑順覺。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當文二句遣惑順覺。有無俱遣一句。是則云云一句。有無俱遣者。通達實相清凈不執空華幻影以遣於有。究竟凈性遍滿得乃正覺住持以遣於無。此句性相圓明。是則者。此則也。指上俱遣之辭。猶雲是此則此。非此則不此矣。令知必俱遣乃成順覺。名為凈覺隨順者。了悟性相寂滅現前無有不覺名為凈覺。一覺遍滿圓合一切無異同性名為順覺。此句修習成就。

  二釋遣成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當文六句釋遣成順。何以故一句。虛空性故一句。常不動故一句。如來云云一句。無知見故一句。如法云云一句。初句征問必俱遣斯成順說之故。二句虛空性故者。釋覺乃實相性無不清凈故有之當遣。三句常不動故者。釋覺平等住持常自現前故無之當遣。合此二句釋覺離於有無所以當有無之俱遣。如來藏中者。清凈覺也。無起滅者。無妄能所。此句一相清凈。無知見者。無妄覺明。此句一性清凈。合此二句釋覺清凈所以離於有無。故當有無之俱遣乃得名為凈覺。如法界性者顯發虛空包裹無外。究竟圓滿者。圓滿慧性圓合一切。遍十方故者。唯一覺境不一不異。此句釋覺常住所以離於有無。故當有無之俱遣乃得名為隨順。合文上科共成順覺遍滿科竟。

  二結名成行。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當文一句結名成行。是則者。指凈覺隨順之辭。必得名為凈覺隨順斯得名為因地法行。蓋得名為凈覺隨順以有無之俱遣。是乃圓照覺相是乃永斷無明故得名為因地法行。而有其成於佛道者。此兩是則與前皆依相呼照應。標指如來因地法行唯一凈覺之隨順圓攝究竟諸妙方便。前合順覺遍滿科共成順覺成行科竟。連合達妄照覺科攝屬示能修行科竟。接合標所修法科管於因地法行科竟。綸合本起清凈科該在如來因行科竟。

  二菩薩發心。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

  當文一句菩薩發心。因此者。因凈覺隨順之因地法行。大乘發心釋准前。前合如來因行科共成示教因行科竟。

  二示益末世。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當文一句示益末世。依此者。依猶因也。於如來之凈覺法行準則以修行也。不墮邪見釋准前。此與菩薩發心一同指歸如來因行者。以興問如來因行本為示教菩薩以益末世眾生令善修學大乘徹因該果。故此標指。前合示教因行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文一句序欲重宣。前已詳示今更約語彰其要義為益將來俾易開曉。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因開二。一挈旨如來因行開二。一挈旨本起清凈開二。一挈旨示所本起。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二挈旨示所清凈。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二挈旨因地法行開二。一挈旨示所修法。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二挈旨示能修行。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二挈旨菩薩發心。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二挈旨示益末世。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攝屬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智斷顯真清凈科竟。蓋以佛道之成在無明之永斷。無明之永斷在覺相之圓照。無不圓之照斯無不清凈之覺相而永斷於無明成乃佛道矣。是雲智斷顯真清凈。言以智斷妄則顯於真之清凈也。又本文雲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流轉。夫但知即無此顯於真之清凈也。無所染污屬本智斷。然有智斷即有行斷。智斷未彰行斷何立。故此章科智斷顯真。存合下四章科行斷絕妄以總成在斷智行清凈之因地法行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上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中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峰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二行斷絕妄清凈開二。一離幻絕妄開二。一決疑離幻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四。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普賢菩薩從如來因行成於順覺。悲念眾生迷無執有不能俱遣有無不得順覺。無以修習如來因行。有所興問希佛教益。令不迷無乃不執有知所離幻成於順覺修習。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准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請教所修開二。一正問離幻。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云何修行。

  當文三句正問離幻。大悲世尊一句。願為云云一句。聞此云云一句。例釋准前。圓覺清凈境界者。有無圓離。遍滿住持十方隨順如虛空性常不動搖無於起滅知見。云何修行者。請決圓離有無得於隨順修習。此句直問所修。

  二反彰離幻開二。初幻滅難開二。一設難同幻。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當文三句設難同幻。世尊一句。若彼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若彼眾生者。若擬辭。知如幻者。者字即人字。言知如幻之人。如幻指所緣境。身心亦幻者。言知幻人之身心亦塵緣影像無有實性。此句指身心同幻。云何者。疑問之辭。以幻者。以幻身心為能修性。還修於幻者。遠離如幻之妄境。此句彰疑幻不能離幻。伏請世尊開示離幻妄之身心。以成離幻。

  二設難同滅。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當文二句設難同滅。若諸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若諸幻性者。該指自他依正。一切盡滅者。幻性虛妄非常住法。則無有心者。如幻之心應同幻滅。誰為修行者。心為能修。既無於心更誰為於修行。此句彰滅無修。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者。說修行如幻則有於修行此之修行更屬誰為。此句彰修非滅。伏請世尊開示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為所修法。合文上科共成初難幻滅科竟。

  次迷修難。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當文二句次迷修難。若諸云云一句。曾不云云一句。本不修行者。本由也。由於迷妄不務遠離諸幻境界。常居幻化者。輪轉因果虛妄生滅。此句生死所由。曾不了知者。無所從有其了知。此以了知原始於心。既幻滅無心即無所原始。得曾有其了知。如幻境界者。能所緣境。令妄想心者。能所緣心。云何解脫者。了知幻妄則除攀緣無所分別息心達本得乃解脫。既無了境幻妄之知。則逐境生心益滋妄想何能息滅有其解脫出所輪迴。此句解脫無因。伏請世尊開示離諸身心之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前合初難幻滅科共成反彰離幻科竟。在初疑難同幻非所修。同滅無所修。次疑難同輪由迷幻以極彰顯諸幻妄法定非在所修習者。伏請世尊開示離幻為順覺方便。順覺乃因地法行。是所修法。連合正問離幻科攝屬請教所修科竟。

  二請益得離。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當文二句請益得離。願為云云一句。令諸云云一句。作何方便者。教之以修何法成就離幻方便。漸次修習者。離於所離離乃能離緣塵幻垢增進清凈。此句請有開示。永離諸幻者。不迷所修隨順凈覺得乃無離。此句結益得離。前合請教所修科共成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攝屬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例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開二。一贊請所修。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

  當文三句贊請所修。通列二句。汝等云云一句。如幻三昧者。知一切法如幻體性則不迷輪得正住持。

  二贊益得離。

  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當文一句贊益得離。合文上科共成贊請教益科竟。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共成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所修開二。一幻滅覺顯開二。一示幻生滅開二。一幻生因覺開二。初標。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當文二句初標。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皆生如來云云者。示幻生所因。顯幻滅所還。令不疑幻滅無心迷於修習。

  次喻。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當文一句次喻。空華雖從空有。然無裂空之空華。喻明幻化雖依覺生。無有動覺之幻化。合文上科共成幻生因覺科竟。

  二幻滅還覺開二。一即喻顯空。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當文一句即喻顯空。空性不壞者。無有隨空華滅之虛空。

  二合喻彰覺。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當文二句。合喻彰覺。眾生云云一句。諸幻云云一句。還依幻滅者。境生心生。境滅心滅。一切心生由境幻生。一切心滅由境幻滅。非別有依何別有滅。此句合明上喻空華滅句。覺心不動者。諸幻生非動覺生。諸幻滅無動覺滅。此句合明上喻空性不壞句。以決幻性盡滅無心修行之疑。合文上科共成幻滅還覺科竟。前合幻生因覺科攝屬示幻生滅科竟。

  二。示覺隱顯開二一示覺由隱開二。一隱成依幻。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當文一句隱成依幻。依幻說覺者。本幻影之身心生滅有無說於覺性有無。亦名為幻者。所說之覺總屬妄覺生滅知見。故乃隨相生滅乍有乍無。不得名覺總名為幻。

  二釋明依幻。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當文二句釋明依幻。若說云云一句。說無云云一句。若說有覺者。本幻現之身心說有覺知心性。猶未離幻者。身心幻垢總出無明妄計。今執身心說有覺性。豈不還依無明。此句有幻。說無覺者。本幻滅之身心說無覺知心性。亦復如是者。如說有覺之未離幻。蓋身心既屬無明。身心滅但是無明滅。何關於覺。今乃於身心滅說無於覺。豈不迷無明以當覺性。此則即是無明故未離幻。此句無幻。合文上科共成示覺由隱科竟。

  二示覺緣顯。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當文一句示覺緣顯。是故者。依幻說覺未得離幻之故。幻滅者。於幻無依身心寂滅忘諸能所離於言說。名為不動者。能所清凈言語道斷即是實相住持。前合示覺由隱科共成示覺隱顯科竟。連合示幻生滅科攝屬幻滅覺顯科竟。答所請問之云何修行於圓覺境界者。

  二離幻除幻開二。一標指應離開二。一應離妄境。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當文二句應離妄境。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應當遠離者。應宜也。決示修習在於離幻。一切幻化云云者。該指自他依正所有色法。

  二本離妄心開二。一推本全一。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當文一句推本全一。由者本也。堅者。八識堅住不變體性。執持者。八識含藏種子受熏名目。遠離心者。七識不緣外境無始時來唯執八識體性為我。故者。與由字義相呼應。推明得遠離幻由於八七全一冥用不行。以故六識無依不起分別。隨順圓照遠離虛妄。

  二詳次離用開二。一離能幻用開二。一離六分別。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當文一句離六分別。心如幻者。六用意識分別妄心。亦復遠離者。六識逐境緣生。既知境性虛妄斷攀緣想。末那歸於種位即除對境分別六識用冥。故乃遠離。

  二離七執我。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當文一句離七執我。遠離為幻者。七為六依。六離緣染。依七執內自我緣念真如成性。故七識即屬遠離心。然七識所內執我屬八見分無自體性故名為幻。亦復遠離者。七緣六八為相。六離緣染無於幻相。七離外種半分末那內種半分末那所有執心亦漸虛明。故乃遠離。合文上科共成離能幻用科竟。

  二離所幻用開二。一離八妄性。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當文一句離八妄性。離遠離幻者。言離於遠離之幻。以八識妄性屬根本無明。非同七識依他。又性唯無覆心具遍行於善惡染凈因緣平等無違拒。非同七識不緣外境。一類執八識見分為內自我。又八識同五現量。不同七識非量。種種各別。故與遠離七識異住為離。幻者。八識妄性迷心相有。心相清凈迷有為妄無體依住安立相分故云幻。亦復遠離者。所妄生於八識。能妄由七強執。無七強執八即無於轉現相智相續相無所資熏滋妄種性。故乃遠離。

  二離性清凈。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當文一句離性清凈。得無所離者。斷本無明住自覺性照境不二。即除諸幻者。無二能所見相冥寂顯發清凈得無離性。合文上科共成離所幻用科竟。前合離能幻用科攝屬詳次離用科竟。以識乃有為性屬生滅法故云用。連合推本全一科管於本離妄心科竟。接合應離妄境科該在標指應離科竟。

  二喻顯得離開二。初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當文二句初喻。譬如鑽火一句。兩木云云一句。初句立喻。次詳喻。鑽火喻應離幻境。兩木相因喻八七冥一。火出喻離六分別。木盡喻離七我執。灰飛喻離八妄性。煙滅喻離性清凈。此中喻意漸次法因火從木。出猶六依七根。故火喻六。木喻七。灰雖木燼成本土質。猶七冥性歸種八識。故灰喻八。煙本火出。猶諸幻以分別見生。故煙喻諸幻。然常情法必煙先滅後乃灰飛。今言灰飛煙滅者。以灰存即土留礙。有土留礙則木依根。有木依根即火存熾。有火存熾煙何得滅。故必灰飛始得煙滅。方足喻當離性清凈。以離性清凈者。離於離性則乃清凈。離性是灰飛義。清凈是煙滅義。

  後合。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當文二句後合。以幻云云一句。諸幻云云一句。以幻合喻兩木相因。修幻及亦復如是合喻火出木盡灰飛煙滅。此句合明。諸幻雖盡云云。此句結顯。以離幻除幻得乃凈覺常住故不入於斷滅。蓋堅執持遠離心是以幻。離諸妄境妄心是修幻。合文上科共成喻顯得離科竟。前合標指應離科攝屬離幻除幻科竟。答所請問云何以幻之諸疑難者連合幻滅覺顯科管於示教所修科竟。

  二示益得離。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當文四句示益得離。善男子一句。知幻云云一句。離幻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知幻即離者。幻體無明知性覺照不相對立。不作方便者。決定知即決定離。若有未離還由未知。蓋以幻從無明立知破無明性幻無依立。故乃即離無功用行不別有其方便。此句決之務知於幻以離於幻。不須外覓方便答請作何方便之問。離幻即覺者。幻無體性迷覺建立。不迷於覺斯離於幻。既離於幻原住自覺。何不即覺。亦無漸次者。全幻全覺無二住地。彼離此即不異境界。故乃即離即即無於漸次。若未即覺還未離幻。此句決之務離於幻以即於覺。不須外覓漸次修習答請漸次修習之問。依此者。依於離知即覺之為修行。如是者。得能離知即覺以為修行。乃能云云者。則能離幻清凈得入正覺平等住持。此句決修離幻。前合示教所修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例釋准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所修開二。一挈旨幻滅覺顯開二。一挈旨幻生因覺。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二挈旨幻滅還覺。

  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二挈旨離幻除幻開二。一挈旨標指應離。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二挈旨喻顯得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二挈旨得離。

  覺即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方便亦如是者。離即無方便也。重頌文竟。前合長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攝屬決疑離幻科竟。言決疑者。以菩薩問意在請決圓覺境界云何修行於幻垢身心申所疑難見諸幻妄非所修所。世尊答教幻滅覺顯乃為決所修行。

  二示法離幻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普眼菩薩從順覺因行有所修行在於離幻之得無所離。悲念眾生無明痴暗無能知於離幻有其得無所離之即除諸幻。乃為興問希佛教益。令正思惟成就修行悟入圓覺。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請教能修開二。一請思惟修。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當文五句請思惟修。大悲世尊一句。願為云云一句。演說云云一句。云何思惟一句。云何住持一句。菩薩修行者。離幻修習。漸次者。離幻始終。此句總問。云何思惟者。分別離幻。蓋不得所分別了達於幻無以離幻。此句承佛開示知幻即離知字興問。云何住持者。覺遍滿相。蓋不曉了覺遍滿相。何能知於諸幻盡滅成就覺顯。此句承佛開示離幻即覺覺字興問。以有離之知斯有即之覺。乃佛教菩薩之所依以修行者。眾生恐有未知故又為於別問。

  二請開悟修。

  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當文一句請開悟修。眾生未悟者未悟乃離幻思惟以即於覺。作何方便者。即請教示云何思惟。普令開悟者。得所即覺住持。合文上科共成請教能修科竟。

  二請益方便開二。前述迷失。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當文四句前述迷失。世尊一句。若彼云云一句。聞佛云云一句。即於云云一句。無正方便者。無於離幻之離。無正思惟者。失乃離幻之覺。此句述生前迷。說此三昧者。不動覺心。心生迷悶者。迷無離幻之知。悶乃事理遮障。此句述生中迷。不能悟入者。覺心不成開顯。此句述生後迷。所以如此前迷者。欲得佛示正方便思惟簡別妄知邪思故以知性思心屬虛妄體相非凈覺實性。用之修習。在如鑽火因木期於火出木盡。若其不知本取木盡。收功永離諸幻。則是以生滅因求不生滅果。無有是處。普眼菩薩深恐眾生迷悶於此。失能修方便。故為請益。

  次請悲誨。

  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當文二句次請悲誨。願興慈悲一句。為我云云一句。願興慈悲者。如來大悲原以眾生迷覺。故今於生迷覺請佛興慈運悲。此句求哀生迷。假說方便者。知性思心究如木盡。今但因之離幻如但因木生火非執木為究竟法。故云假說。此句請有教益合文上科共成請益方便科竟。前合請教能修科攝屬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管於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開二。一贊教能修。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

  當文四句贊教能修。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思惟住持一句。余釋准前。

  二贊益方便。

  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當文一句贊益方便。乃至者。相因而至之辭。以請教意本在得正思惟以得正住持。恐眾生不能開悟於正思惟失正住持故兼請說方便。是以如此加贊。種種方便者。說身心幻垢。及說離諸幻垢。開示非一。合文上科共成贊請教益科竟。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能修開二。一修行成就開二。一標果求覺。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

  當文二句標果求覺。善男子一句。彼新云云一句。指新學菩薩者。以請教意在云何思惟乃能得正住持是為初學菩薩興問。故此標指。欲求如來凈圓覺心者。求本性覺不慕差別果證。

  二示因離幻開二。一修行漸次開二。一離幻修行。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當文一句離幻修行。應當正念者。中正其念不邪依倚。前章之堅執持遠離心是為正念。蓋七八識心冥用全一斯能不隨境生心逐物遷轉中中流入有其正念。遠離諸幻者。幻境幻心一切遠離。此該行因終始故標修行。

  二離幻漸次。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當文三句離幻漸次。先依云云一句。安處徒眾一句。宴坐靜室一句。先依者。修行本始。奢摩他者。梵語。此翻止。即定之初名。是寂靜義。能令三業諸惡煩惱成寂靜故。故下文釋雲至靜為行。乃教先依此行次持戒以固之。然定有大小邪正。故標如來以別之。若不依定持戒則不能為圓覺方便。又即此能成定共戒故。堅持禁戒者。身口無犯。是乃先心而後身口。令三業俱寂而入定住。此句離動相之漸次。安處徒眾者。各教靜攝不相對偶無於系屬。此句離人相之漸次。宴坐靜室者。不煩起作遠闠鬧場令逸忘身。此句離我相之漸次。皆乃息緣攝身得以攝心。除於事障漸伏理障得以遠離諸幻。修佛菩提之所必先依者故云漸次。合文上科共成修行漸次科竟。

  二思惟住持開二。一離幻思惟開二。一思惟無身開二。一諦審合離開二。一審執和合。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當文一句審執和合。恆作是念者。諦審諦思無乍忘時。我今此身者。指自身相。四大和合者。指自身相所依立處。雲大者。地水火風四各周遍。雲和合者。己身若唯地大無水大者如干麨灰無團聚理。若唯水大無地大者如濕油水無堅實性。若唯地水無火大者如陰處肉團每自爛壞。若惟地水火無風大者宜不增長無所動搖。今皆不爾。故見己身於彼四大和合為相。然此乃迷妄身所成執處。今將破執故先從審。

  二審在各離。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

  當文五句審在各離。四皆歸四句。四大各離一句。所謂者。審自身分又有其專名定目之所稱謂。發毛等之皆歸於地者。以皆具質礙相不可指屬余大。此句地大離立。唾涕等之皆歸於水者。以皆具流動相不可指屬余大。此句水大離立。暖氣歸火者。以顯現炙熱相不可指屬余大。此句火大離立。動轉歸風者。以明見飄搖相不可指屬余大。此句風大離立。四大各離者。既本自歸何相和合故本各離。此句總承上四明決各離得乃現在身相無其和合者。於中水火二大雲精氣暖氣者。以氣有潤濕溫暖二相。現二大形。故成分指。又精之在人身無定屬處。男女慾火熏觸百骸暖氣生潤故有精出。是精本屬氣分。人身暖氣周遍一身遇觸摩處更見熱炙。是暖亦屬氣分。故云氣。然氣本和合有尚見不相和合之大相。四大無於和合誠可明決。合文上科共成諦審合離科竟。

  二通達虛幻開二。一知處體虛。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當文二句知處體虛。今者云云一句。即知云云一句。今者妄身現前身相也。當在何處者。何處安立也。此句求身無處。語意與我今此身二句意相詳審。以素執現前身相於四大和合為所立處。今既四大咸各離相無和合處則現前此身成無安立。即知者。即無安立處知之也。此身畢竟無體者。有體必有立處。既無於處則乃無體。畢竟無體者。徹底無有之辭也。此句知乃體虛。

  二了相同幻。

  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當文一句了相同幻。和合為相者。現前身相。實同幻化者。雖有實無。此以無處則無體。無體宜無相。今身無於體處有其形相。此相何相。與諸世間幻化之相以無體處有實為不異。是乃了相虛妄得無身見幻垢迷執。合文上科共成通達虛幻科竟。前合諦審合離科攝屬思惟無身科竟。

  二思惟無心開二。一審心緣相。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當文三句審心緣相。四緣云云一句。六根云云一句。似有云云一句。四緣者。業識趣生於父母流愛四大精血緣因納想立己身分。假合者。四大現在各離所成身分和合之相實同幻化。妄有六根者。根依身立身緣既假根相無真。此句審根生緣。六根四大者。指勝義浮塵二根。中者。勝義根乃明暗動靜妄塵所發居中之見聞覺知。外者。浮塵根乃蒲萄朵新卷葉之四大相。合成者。有於四大浮塵根。與映聲映色之勝義根。中外相依乃流逸攬塵具六根相用。妄有緣氣者。根門中外所吸之塵影。鼓發之見聞覺知。於中積聚者。攬根門塵影知見成立緣慮意根於身內肉團空處及五門根中此句審識生緣。似有緣相者。有積聚之意根。乃發分別之意識。意根屬能緣相。然此緣相。本根門緣塵影氣包攬成立。幻化同相非是實有但似有耳。假名為心者。緣慮意根乃迷情所妄認為心性者。既相似有。名亦假設。無一真實。總屬妄緣。此句指本根識緣相為心緣相以見虛妄。

  二決心無相。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當文五句決心無相。善男子一句。此虛云云一句。四大云云一句。於中云云一句。畢竟云云一句。此虛妄心者。指似有假名之根識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者。意識分別全緣境有。無塵發知即無於中所積聚之妄緣氣不得其似有之緣相立假名心。此句發明無塵無心。四大分解者。現在相離本無和合。無塵可得者。無四大和合即無於能吸攬之根何有所吸攬之塵。此句推明無能無塵。於中緣塵者。即於中積聚之緣氣。各歸散滅者。緣塵本迷根大吸攬妄有。今審大解。無根吸塵。無於積聚。還本各歸。成於散滅。此句推明無所無塵。畢竟無有緣心可見者。依似有相立假名心。離似有之緣相。更別不得所有之緣心。故云畢竟無。此句決明無塵無心。合文上科共成思惟無心科竟。前合思惟無身科攝屬離幻思惟科竟。

  二離幻住持開二。一示滅無滅。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當文五句示滅。無滅善男子一句。彼之云云一句。幻心云云一句。幻塵云云一句。幻滅云云一句。彼之眾生者。指思惟無身心相之眾生。幻身滅故者。即於四大各離知身無體。幻心亦滅者。即緣塵散滅無心可見。此句能緣幻心無所依寄。幻塵亦滅者。即無塵可得。此句所緣幻色一路涅槃。幻滅亦滅者。無明惑破。此句能所空華得無起滅。非幻不滅者。實相住持。此句不動覺心清凈當前。句中凡四故字俱屬推本。三亦字一不字俱屬因致。本此滅得此滅本此滅得此不滅也。心塵幻滅之滅得於身心塵之滅者。眾生分中心居身內。境因心生。所立照亡。原相因迷惑者故今得相因開解。非幻之不滅得於幻滅者最初不覺迷真非幻成幻無明。無幻無明即本非幻。

  二喻滅無滅開二。一喻顯。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當文一句喻顯。磨喻離幻。鏡喻圓覺。垢盡喻諸幻滅。明現喻非幻不滅。蓋自性大圓鏡智常照法界。隱於塵不失於塵。故幻滅不滅是磨垢盡鏡光明現之義。

  二合明。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當文三句合明。善男子一句。當知云云一句。垢相云云一句。當知者。應以磨鏡去垢之義知所為垢而磨滅之。身心皆為幻垢者。晦空暗色雜諸妄想有身心相。此句示知在磨之垢。垢相永滅者。身心相滅斷本無明。十方清凈者實相開顯平等住持。此句示知所現之明。蓋不知身心為垢相則不知磨鏡盡垢於何盡之有其明現。若其磨垢不盡而鏡明現無有是處。合文上科共成喻滅無滅科竟。前合示滅無滅科攝屬離幻住持科竟。連合離幻思惟科管于思惟住持科竟。接合修行漸次科該在示因離幻科竟。綸合標果求覺科統歸修行成就科竟。答所請說菩薩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之旨。

  二方便開悟開二。一離幻方便開二。一示令知幻開二。一責愚迷幻開二。一標顯愚迷開二。初喻顯開二。一喻本凈覺。

  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當文二句喻本凈覺。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清凈稱珠自相取譬覺相。摩尼梵語。此翻離垢。稱珠自性取譬覺性。映色隨現稱珠圓用取譬覺用。五色取譬五陰。隨方取譬十方。此中喻意。在珠本一清凈故乃隨映隨現。當於映現見珠清凈。

  二喻迷執有。

  彼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當文一句喻迷執有。尼摩以清凈故映色。豈實有色。迷見實有由於愚痴。彼者。簡異智慧之辭。此以珠無五色人所通曉。迷見實有眾信愚痴。故以為下愚痴之況。合文上科共成喻顯科竟。

  次合明開二。一合喻顯覺。

  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當文二句合喻顯覺。善男子一句。圓覺云云一句。圓覺凈性合摩尼凈珠。現於身心合映於五色。隨類各應合隨方各現。此中合意在顯如法界量唯一凈覺更無他物。

  二合喻決迷。

  彼愚痴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當文二句合喻決迷。彼愚云云一句。亦復云云一句。圓覺以性凈故現身心豈實有身心。迷說實有總屬愚痴。此句正顯愚迷。亦復如是者。如見珠有色之愚痴也。此句合喻愚痴。合文上科共成合明科竟。前合喻顯科攝屬標顯愚迷科竟。

  二彰失離幻。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當文一句彰失離幻。由此者。由說實有身心自相不悟為幻。乃不見無身相心相以得遠離於幻。前合標顯愚迷科共成責愚迷幻科竟。

  二說幻覺迷。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

  當文一句說幻覺迷。是故者。是此不知幻不能離幻之故。說身心幻垢者。破彼迷說身心實有令之知幻得離。前合責愚迷幻科共成示令知幻科竟。

  二結顯方便開二。一正顯方便。

  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當文一句正顯方便。對離幻垢者。對幻垢之身心有離幻之清凈。說名菩薩者。說彼清凈離幻之眾生不同彼說身心實有之愚痴名為菩薩。蓋以圓覺自性唯一佛之本成更無眾生菩薩之名號。今以迷幻有者之名眾生。故以離幻垢者名之菩薩。令彼知幻眾生興仰離幻之名菩薩。一道同離得乃離幻即覺。是故菩薩為方便之稱。

  二反顯方便。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當文二句反顯方便。垢盡對除一句。即無云云一句。垢盡者。身心寂滅。對除者。無對菩薩之眾生。此句示無眾生。即無對垢者。無對迷幻之離幻。及說名者。無當離幻之菩薩。此句彰無菩薩。二句合顯唯一本成佛覺凈性圓彰。足見立菩薩之名乃方便之說。故云反顯。合文上科共成結顯方便科竟。前合示令知幻科攝屬離幻方便科竟。

  二離幻開悟開二。一證滅開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當文三句證滅開悟。善男子一句。此菩薩云云一句。爾時云云一句。此菩薩者。離垢幻之菩薩。及末世眾生者。修習離幻之眾生。證得者。實離於幻夢醒翳除之時。諸幻滅影像者。心境虛幻夢人空華。所有消滅但影像滅無實滅性。故者。推本之辭。言由證得幻滅乃得覺顯。通文故字俱此釋。此句證滅。爾時者。證得幻滅之時。便得者。即得也。無方清凈者。無諸妄相。無邊虛空者。顯發實相。覺所顯發者。知所清凈虛空根本自覺。此句覺顯乃通達實相悟本性覺。清凈如鏡開明。虛空如鏡寶光。覺如寶鏡。然非磨垢盡。不能有其明現。故由證幻滅得。而先言於清凈。以彰覺顯。次言虛空以彰覺發。本清凈虛空乃覺之相。覺乃清凈虛空之性。無性何由生相故得知於所從有其開悟。

  二顯覺開悟開二。一於覺圓明開二。一圓明實相開二。一染凈一如開二。一凡法染凈開二。一列次凈因開二。一能凈因次開二。一心王清凈。

  覺圓明故顯心清凈。

  當文一句心王清凈。覺圓明故者。通達實相唯一覺顯。無有二覺立諸妄覺明所。顯心清凈者。在迷覺時所執心相本為幻垢。今一覺圓明則更無二心相明了知性照所生能。唯覺明真識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為之清凈。此清凈心顯正是伏斷根本無明。是八識心王伏湛元明。

  二心所清凈。

  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當文九句心所清凈。心清云云一句。見清云云一句。根清云云一句。識清云云一句。聞清云云一句根清云云一句。識清云云一句。如是二字一句。乃至云云一句。見雲塵清凈者。眼光現量同時明了屬黏塵發。今心清凈故脫黏伏湛發性本明耀無明暗相形所發之見。此同見精澄元。見清凈之根清凈者。有發見居中之精性乃於蒲萄朵之浮塵流逸奔色成根妄用。見既說黏精明內伏更誰結色為之染污故同清凈。此句根黏圓拔。根清凈之眼識清凈者。見不超色根不歸元。識乃循根攀緣立妄。根不偶塵識冥分別。稱性識明知。是為清凈。此句識用圓離。識清凈之聞塵清凈者。即承眼識清凈說。以一所從王余所從所本心數法。又有眼識之幻影像。乃立聞塵之幻名言。若影識幻冥則名幻何彰故同清凈。塵義根識清凈因次義三句例釋准前。識清凈之覺塵清凈者。領起鼻舌身意俱從於識清凈因次清凈。顯唯識妄成身心幻垢。識妄清凈故乃無不清凈。此句引例清凈。如是者。指見聞中之精明浮根了別三法因次清凈。此句顯例清凈。乃至者。耳以至鼻鼻以至舌舌以至身身以至意之辭。蓋以耳鼻同聞識耳識圓離鼻識恆即。即用不廣離用無方。先廣次狹故鼻識次耳。若舌則每從鼻先辨氣後乃納味故舌識次鼻。身則於舌納味。起饑飽觸故身識次舌。意則攬五根成立總屬身分故意識次身。此雖屬現行識因然種子識。由現行熏生不異因次。故得有由耳識至鼻識。及乃意識之因次。以乃至之辭該之。亦復如是者。鼻舌身意中所有精明浮根了別之清凈如於見聞因次之清凈。更無所顯於妄識身相唯一凈覺圓明此句全例清凈。通文九句總入一無妄之六知根一時清凈也。合文上科共成能凈因次科竟。

  二所凈因次開二。一塵色清凈。

  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當文四句塵色清凈。善男子一句。根清云云一句。色清云云一句。香味云云一句。根清凈之色塵清凈者。六塵傳染在根發識。識本用通因根立別。拔根清凈則無立別之識吸塵染污。塵乃縛脫無二與根同源因次清凈。故前雖已從根次識。今仍不於識推故而於根推故者有以也。此句塵相圓寂。色清凈之聲塵, 清凈者。色相都無聲響何自。此句從色聲生起之因次示清凈之因次。香味觸法之亦復如是者。匪風聲境氣息誰宣。離依緣氣將誰恬淡不有味著何明合離。若冥合離誰當分別。此句例相因生起之相因清凈。所云清凈者。各顯實相平等不動。無他即離如如自性。而六皆雲塵者。具相分故。

  二大色清凈。

  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當文四句大色清凈。善男子一句。六塵云云一句。地清云云一句。火大云云一句。六塵清凈之地大清凈者。六塵總色法同源地大。故清凈相次。此句無別無總。地大及水大者。地水同見分又身分之地大從父母精血凝實。世界之地大從阿那毗羅風吹水立。故地大之清凈即水大之清凈。此句無所無能。水大之次火大者。情器界水俱火變化性炎烝潤出。火大之次風大者。火風同相分又情器界火俱無明照相。情器界風俱無明動相。照從動出。亦復如是者。各相類從各相清凈。為之因次。此句無體性無相用。清凈釋准前六塵。四俱名大者。四各遍滿故。合文上科共成所凈因次科竟。前合能凈因次科攝屬列次凈因科竟。

  二總彰凈因。

  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

  當文二句總彰凈因。善男子一句。四大云云一句。四大清凈云云者。情器世間處界有法皆依四大發明。四大歸元。如空清凈則根塵之處十二根塵識之界十八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五凈居四空及四禪之有二十五無不清凈。前合列次凈因科共成凡法染凈科竟。此科所因總彰能因列次者。所本能生之總相故一所清凈一切能清凈當於總彰。能出立所之別相一能清凈未定一切所清凈當於列次。又必總列雙彰者不列次不見能之清凈之究竟。不總彰不知所之清凈之並包。故染能所當斯總列。

  二聖法凈凈。

  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

  當文二句聖法凈凈。彼清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句。彼清凈故者。該指凡法染凈。十力者。一知是處非處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儘力。此乃諸佛所得如實智用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俱名為力。四無所畏者。一一切智。二漏盡。三說障道。四說盡苦道。此四俱名無所畏者。如來於一切眾中廣說自他智斷以決定無失故無微畏恐懼之相。四無礙智者一義二法三辭四樂說。此四俱名無礙智者菩薩智慧捷疾分別了達無滯故。十八不共法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十七智慧知未來。十八智慧知現在。此乃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菩薩共有。故通言不共。三十七助道品者。四念處之身念處觀身不凈。受念處之觀受是苦。心念處之觀心無常。法念處之觀法無我四正勤之已生惡法為斷除。未生惡法不令生。已善法為增長。未生善法為熏生。四如意足之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如意足者謂所修法如願滿足。五根之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言根者如物生有根日能長發。五力之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言力者能成辦善法破眾惡法之謂。七覺支之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舍覺支定覺支。念覺支支。者分也。謂支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八正道之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言正者不依偏邪。道者通至涅槃之謂。合此七科三四二五隻七單八共為三十七。資助入道淺深之氣類故通名助道品。此句對治染法之聖法。如是者。指諸聖用清凈。乃至者。包舉多法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八萬四千陀羅尼門者。此乃諸佛菩薩所得法門名義皆不與二乘共。然法門無量。今但齊此以對治一切塵勞八萬四千煩惱。賢劫經中具明法數。此句翻染成凈之聖法。蓋以本對凡迷彰聖智。離染法成凈法。乃至種種法門。若己染法清凈更何顯為凈法。無染法無凈法。即染法即凈法。是為清凈。是同清凈。然此亦在總彰清凈者以凡法為所凈聖法為能凈。一所清凈眾能清凈法爾如然。前合凡法染凈科共成染凈一如科竟。

  二依正不二開二。一正徹自他。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

  當文四句正徹自他。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一身云云一句。多身云云一句。一切實相性清凈者。即指上凡聖染凈清凈。蓋清凈染凈諸法乃通達諸法之實相如虛空性。無其起滅華相顯現清凈。一身清凈者。顯現一切實相之法性身。此身本無染污但以迷於相用有凡聖法之染凈。乃不證此身之清凈。今既於凡聖染凈諸法一切還本實相清凈即得此身之清凈。故隨次顯。此句化身清凈。一身清凈之多身清凈者。法性身不一自他不二自他。不一故自一多。不二故同清凈。此句報身清凈。多身清凈之如是乃至云云者。徹見於法性身之不一不二同歸清凈。復何有其幻垢身之眾生。是故盡眾生界盡圓覺界。盡圓覺界盡清凈界矣。此非可以推及故以如是乃至包舉之。十方者。法界十方也。此句法身清凈。是雲正徹自他。

  二依融一多。

  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當文三句依融一多。善男子一句。一世云云一句。多世云云一句。一世界清凈故者。即指圓覺清凈。以本非世非界。唯一圓覺。眾生迷圓覺清凈乃有世界染污。既證於眾生之圓覺清凈即乃世界之清凈。是故隨之彰顯。多世界清凈者。世界皆圓覺世界皆清凈。此句性土常寂。如是者。如一多世界之清凈。乃至者。包舉無窮無盡之多世界。盡於虛空者。盡充滿虛空之世界。此言於內之無不清凈。圓裹三世者。盡無有今古之虛空。此言於外之無不清凈。一切者。合內合外該盡之辭。平等者。同歸一相。清凈者。無諸異相。不動者。永離生滅。此句性土常住。合文上科共成依正不二科竟。前合染凈一如科攝屬圓明實相科竟。

  二圓明妙性開二。一妙性圓即開二。一徹性即相開二。一徹性即空。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當文三句徹性即空。善男子一句。虛空云云一句。當知云云一句。虛空者。諸相之一大總相。此即指圓裹之虛空。之虛空圓裹。圓裹何物。還圓裹於諸清凈之虛空依正染凈不遷三世自性法相故有如是云云。如是者。在染在凈一多依正一切諸相無不悉本虛空相。平等者。無不虛空之相。無不相之虛空。清凈者。無出生之相無斷滅之空。不動者。究竟唯相究竟唯空無於變異。此句出相。當知覺性平等不動者。無邊虛空本覺所發。在發之相有此平等不動。必所發之性由來平等不動。是故當知。此句出性。然此示總一實相之真空性。下乃示一切實相之妙有性。空有雙徹方明圓即。

  二徹性即有。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當文二句徹性即有。四大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句。四大不動故者。四大清凈乃大大遍滿。大大常住大大不相到大大不相知之為清凈。清凈四大本即是平等不動法相故今直雲不動。當知覺性云云者。無方清凈本覺所顯。在顯之相有此平等不動。必其所顯之性如之平等不動。是故當知。此句於染徹性。如是者。如四大之不動。乃至者。包舉十力四無所畏一切凈法。當知云云者。准前句釋。此句於凈徹性。合上科文共成徹性即相科竟。

  二徹相即性。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當文五句徹相即性。善男子一句。覺性云云一句。根遍云云一句。塵遍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句。覺性遍滿者。真空妙有門中一切實相俱覺顯發故遍故滿。清凈不動者。即指真空妙有門中之諸實相法。圓無際者。法本即空即有如珠圓轉遍滿法界覺性之遍滿亦即空即有無有雜異。故者。推本於性之遍滿令知於相之遍滿。當知者。可應知也。根遍滿法界者。根即覺故。先根句次塵句次大句次陀羅尼門句者根挾見相成立屬親相分。塵大全相分本疏相分。陀羅門等屬聖凈法本對治染法出生故相次應知於一相遍滿得一切相遍滿。相遍滿義者。以無分性之相唯全性之相。相相全性。故相相遍滿。余釋准前。合文順釋則雲觀本覺性如一切空之不動如一切有之不動如斯遍滿於清凈不動之一切法中圓徹無際之故。乃知本一切諸相由覺顯發性無二相之故。夫無二相之性豈有外性之相。是可當知全相全性全性全相。性既遍滿相亦遍滿云云。前合徹性即相科共成妙性圓即科竟。

  二妙性圓離開二。初法說。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當文三句初法說。善男子一句。由彼妙云云一句。根塵云云一句。由彼妙覺性遍滿故者。無不相之性無不性之相。根性塵性無壞無雜者。如性之無生滅和合一切遍滿。此句染法無礙。根塵之無壞如是乃至云云者。一切凡法全如於性。一切聖法亦唯全如於性。非有所壞滅雜和以為聖法。此句凈法無礙。蓋乃發明由全性全相故全相全性即凡染即聖凈。各各偏滿。各各清凈。無有留礙成於壞雜得乃圓離。

  次喻顯。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當文二句喻顯。如百云云一句。其光云云一句。百千燈喻一切法。光喻一切法性。照一室喻遍滿法界。此句舉喻。其光句釋明喻意在光遍滿。以光相含真空妙有二門。故遍滿故無壞雜。令於真空妙有得相得性安住覺境。然此須喻開曉者以一切染凈諸法遍滿法界無於坏雜。非入住三昧受用性境者不能曉了。故借千燈之光照一室燈燈遍滿一室。各各住位各各無礙。以成彰顯。合文上科共成妙性圓離科竟。前合妙性圓即科攝屬圓明妙性科竟。連合圓明實相科管于于覺圓明科竟。

  二於覺成就開二。一成因覺行開二。一標清凈行開二。一一自因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當文四句一自因果。善男子一句。覺成就故一句。當知云云一句。不厭云云一句。覺成就者。圓明性相無於他物唯一妙覺遍滿隨順無壞無雜。故者。起下當知之辭。此句以菩薩順覺為行非成就凈覺有其隨順者不能通達。故此推原。當知者。必定知也。不與法縛者。不為一切染凈法縛乃冥於境。不求法脫者。不求一切染凈法脫乃冥於心。此句示行自在。不厭生死者。無苦集諦。不愛涅槃者。無滅道諦。此句示報等觀。

  二一他人法。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當文二句一他人法。不敬云云一句。不重云云一句。不敬持戒者。達無持性。不憎毀禁者。達無犯性。此句冥法染凈。不重久習者。達無菩薩性。不輕初學者。達無眾生性。此句冥人聖凡。合文上科共成標清凈行科竟。

  二顯隨順覺開二。一法說覺行。

  何以故。一切覺故。

  當文二句法說覺行。何以故句。征問菩薩所以能於不與不求等之故。一切覺故句。釋明菩薩乃以順覺成行。此即圓照覺相之清凈法行也。一切覺有二指。一指諸法以是法相皆覺相故菩薩唯見覺而不見法。一指菩薩以菩薩常覺不迷故無與求於諸法。

  二喻明覺行開二。初喻顯。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當文一句初喻顯。眼光指現量圓明清凈見精以喻凈行菩薩。曉了前境指同時明了以喻菩薩隨順。其光圓滿指剎那圓照簡非分別明了以剎那圓照時有同時明了故曉了前境未起意地分別故其光圓滿以喻菩薩圓照。成喻在此四字。得無憎愛者。周目一切無趨避於好丑以喻菩薩不與不求等。

  次征明。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當文二句征明。何以故一句。光體云云一句。何以故者。征問圓滿見光得無憎愛之故。光體無二者。一光具圓無二立照故冥能所。無憎愛故者。以無二故無起於憎愛。以無二故無當於憎愛。無起由無能。無當由無所。方足喻顯一切覺故之旨。此句釋明。合文上科共成喻明覺行科竟。前合法說覺行科攝屬顯隨順覺科竟。連合標清凈行科管於成因覺行科竟。

  二成果覺心開二。一成果修證開二。一得本無修開二。一標指無修。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當文三句標指無修。善男子一句。此菩云云一句。於此云云一句。此菩薩者。指順覺菩薩。及末世眾生者。成就順覺之眾生。修習此心者。修習圓滿無二覺心一切如如隨順寂滅。得成就者。得圓滿無二之成就。此句標修成就。於此者。於得成就之圓滿。無修者。了因同果。亦無成就者。了果同因。此句示所成就。蓋圓滿覺心因果一如能所冥寂何修何成。故得成就者必得於無修無成。如此標指蓋令修習覺心之菩薩眾生知所成就不迷中道以當究竟。

  二彰顯無修開二。一在能無二。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當文一句在能無二。圓覺普照者。覺體照用自性冥即。以圓而普以普而圓。寂滅無二者。覺寂照滅。自相一如。即寂而滅即滅而寂。此句有上半句得下半句有下半句顯上半句。要必有圓普之覺照斯有無二之寂滅。在所寂滅之無二則屬下顯。此特標所成就之覺心照澄元妙。

  二在所無二開二。一世界量滅開二。一極數冥量。

  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

  當文一句極數冥量。於中者。於圓普覺照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云云者。阿僧祇梵語。此雲無數。十大數之第一數。不可說亦數稱。十大數之第九數。包攝第二無量第三無邊第四無等第五不可數第六不可稱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諸大數在中。後舉恆河沙為數當第十大數之不可說不可說。以極於數。以冥於量。蓋恆河本阿耨達池東面象口流出周四十里金沙混流沙細如面。今在數如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十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阿僧祇個名無量。無量個名無邊。無邊個名無等。無等個名不可數。不可數個名不可稱。不可稱個名不可思。不可思個名不可量。不可量個名不可說。不可說個名恆河沙之沙數以為世界之數。如何窮極。諸佛世界者。世界性本圓覺性。圓覺性無別種性唯諸佛性故唯諸佛界。

  二喻界常寂。

  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當文二句喻界常寂。猶如空華一句。亂起云云一句。猶如空華者。喻佛世界影現覺中本無生滅常恆寂滅。此句舉喻。亂起亂滅者。喻諸佛世界隱現不定無實緣生無實緣滅。不即不離者。喻諸佛世界常起無所即。常滅無所離。無縛無脫者。喻諸佛世界不即一切法常無於縛。不離一切法常無於脫。此句明喻。合文上科共成世界量滅科竟。

  二眾生惑凈開二。一因凈。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當文一句因凈。始知者。由照遍諸佛世界如空華之起滅實無起滅以始其知。此始知即是始覺。眾生本來成佛者。但是不得眾生相即是本來成佛。非外有佛為本來成。此本來成即是本覺。蓋迷本覺有不覺時以妄立世界交織成眾生。故今始本合覺時以照遍世界如空華之無實起滅無諸即離縛脫即無所織妄之眾生。得乃成佛於本來永斷無明無因立妄。

  二果凈。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當文一句果凈。生死者。眾生苦集。涅槃者。諸佛滅道。眾生諸佛為因。生死涅槃為果。猶如昨夢者。生死以無明發揮。涅槃以無明斷證。發揮無明如夢。斷證無明如醒。然在夢斯醒。已醒則不更醒。故今知於眾生之本來成佛則是常醒未夢何得有於生死涅槃。故如昨夢。以見今之永無也。合文上科共成眾生惑凈科竟。前合世界量滅科攝屬在所無二科竟。連合在能無二科管於彰顯無修科竟。接合標指無修科該在得本無修科竟。

  二達本無證開二。一證法本無開二。一果法本無。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當文三句果法本無。善男子一句。如昨夢故一句。當知云云一句。如昨夢故者。指夢令知。此句推明。當知云云者。夢人夢事在夢非有醒得本無。何有非有之生死而有起者滅者本無之涅槃而有來者去者。此句彰果。

  二因法本無。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當文二句因法本無。其所云云一句。其能云云一句。其所證者。在證之法。無得云云者。非有得於涅槃以失生死非有取於涅槃以捨生死為所證法。其能證者。在證之行。無作云云者。非有作以取涅槃止以捨生死。非有任以得涅槃滅以失生死為能證心。此在當科雲因者。以得失等從能所分。能所是因法。上科雲果者。以起滅等從生死涅槃立。生死涅槃是果法。二合科文共成證法本無科竟。

  二如法無證。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當文三句如法無證。於此云云一句。畢竟無證一句。亦無證者一句。於此證者。證此之無證法。中者。該指無證法之全體。無能者。心能之本無。無所者。法所之本無。乃直根證中中字說出。此句迭前所標指之證法本無顯出無證之旨。畢竟無證承上句說下。蓋有能所則有於證能所俱盡於何有證。故畢竟無。此句無法。亦無證者。承畢竟句說下。蓋有於證法則立取證心為之證者。既證法之畢竟無於何立取證心有其證者。故乃亦無。此句無我。前合證法本無科共成達本無證科竟。連合得本無修科攝屬成果修證科竟。

  二全開覺心。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當文一句全開覺心。一切法性者。如法界量若依若正四大根塵諸所有法無生滅性。平等不壞者。法法遍滿法法常住。此句正所謂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者。蓋在上文之得無修達無證。是乃無明究竟永斷。是乃覺心究竟成就。故得有此標指。方彰無修無證之非同於斷滅。前合成果修證科。共成成果覺心科竟。連合成因覺行科攝屬於覺成就科竟。接合於覺圓明科管於顯覺開悟科竟。綸合證滅開悟科該在離幻開悟科竟。貫合離幻方便科統歸方便開悟科竟。答所請說之方便開悟也。併合修行成就科入總示教能修科竟。

  二示益方便。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當文九句示益方便。善男子一句。彼諸菩薩一句。六如是六句。求如云云一句。六如是句者。如於離幻以修行。乃至離幻以開悟也。求如是法者。求於離幻修行開悟之遍滿覺性法。亦不迷悶者。得正方便思惟有其修行開悟成就於平等覺性也。此以順覺因行全覺為修。因果一致。無別作之方便漸次。故即所修行開悟。即乃是法。非修之外更別有證。故一以如是決之。前合示教能修科共成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能修開二。一挈旨修行成就。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

  二挈旨方便開悟。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二挈旨示益方便。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攝屬示法離幻科竟。言示法者。以菩薩問意在得正思惟之正方便。以得乃覺心住持。世尊答教恆念身心求於四大本各離相。積聚緣氣歸散滅相。無於身心。得乃離幻方便成就覺心開悟。末世眾生以能修於如來因行。故云示法。接合決疑離幻科入總離幻絕妄科竟。

  清凈虛空覺所顯發圖

  當經圓覺。目曰大方廣。彰顯大方廣之覺體相用則在當章覺圓明故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此段經文。是所謂覺顯發之無邊虛空無方清凈者也。清凈無方用之廣也。虛空無邊相之方也。方者。虛空平等不動之謂也。皆覺所顯發體之大也。是一切眾生所皆證而當前具足者也。昧者因經列二十五有之清凈十力四無所畏等陀羅尼門之清凈。實相性一身多身一界多界之清凈。沒承當處。遂高推聖境絕己分外。未思如百千燈光照一室。經喻具在。何不取而自領。燈光如身。室空如界。一燈光顯一室空。千燈光顯千室空。無億千燈光顯無億千室空。若止一室空。無千室空。無億千室空。則一室不能容千燈光與無億千燈光矣。一身一界。多身多界。意義如斯。秪此物。無他物大方廣圓覺己分外物哉。惟在當人識取所謂燈光耳。是燈光也。是諸佛之陀羅尼門。是眾生之二十五有。然有之清凈即門之清凈非生佛有二法也。總一實相也。總一身也。總一界也。多身多界皆不出乎此也。眾生不得有之清凈故失門之清凈及實相身界之清凈。然眾生分中所有色心諸法情器依正二十五有該盡矣。得清凈焉。是所謂滿照室之燈光也。是人人可領取之圓覺大方廣也。因構為圖助證圓覺。在經列次凡用極於四大。今不取大並陀羅尼門而取有者。大偏相分。有兼性相。且大即六塵總分無別大體。已屬有家故有包盡凡用。足舉並陀羅尼門之包盡聖用。智者詳諸。若在圖所書字樣則全彰當段經文。覺者。覺圓明也。心識者。心清凈識清凈也。見根識色等者。見清凈眼根清凈眼識清凈色塵清凈等也。地水火風者。四大清凈也。有者。二十五有也。處界不具者攝有中也。門者。陀羅尼門也。力等不具者攝門中也。此以四大前之諸清凈經文俱列顯故備書。後之諸清凈經文屬總顯故容攝。相性者。實相性也。身者。一多身也。界者。一多界也。身界無異一多。故不具列一多。空者。虛空圓裹也。在書字有橫豎者。豎彰列次。橫顯總詳。有內外向者。心法外向。色法內向。本見相二分對待之義。門有頂接者。凡聖無殊用。性相頂接者。性相同一法。然相對有。性對門者。微彰聖用全性。凡用全相。無殊用中之殊用也。果能凡聖同用斯性相圓明入實相性之清凈也。是作圖之從因也。願觀者毋忽。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中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下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峰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二顯覺絕妄開二。一決疑顯覺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金剛藏菩薩從離幻開悟之始知本來成佛乃本覺開顯。悲念眾生失乃本覺以有不覺。然不覺非外有即迷本覺有。能於本覺無有疑悔即無不覺。有所興問希佛教益究竟顯覺。以決生疑得住覺境。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開二。一贊發生蒙。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

  當文三句贊發生蒙。大悲世尊一句。善為云云一句。與諸云云一句。次句通贊世尊所答文殊普賢普眼三章教理。與諸眾生者。垂教菩薩如來因行漸次方便。本以遺範末世眾生。開發蒙昧者。聞凈覺隨順之因地法行則不蒙於因果一覺得無計妄能所墮諸邪見之昧。聞諸幻盡滅之覺心不動。則不蒙於順覺修習得無執幻身心空華妄相之昧。聞思惟住持之離幻方便。則不蒙於能修成就得無迷悶不入圓覺之昧。此句端本所興疑問專為本妙覺心未成開顯之蒙昧眾生。故前贊佛宣揚本以開生蒙昧。今彼眾生於本覺心仍有未斷之疑還乞究竟開顯。

  二簡現慧凈。

  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

  當文一句簡現慧凈。在會法眾者。同住法會眾。幻翳朗然者。了達無明空華影滅。慧目清凈者。翳除華滅圓覺開顯。此以在會法眾皆入住三昧已永伏斷無明。於本成佛覺幻翳清凈。寄簡所申疑問專為未出輪迴末世眾生除疑生信。合上科文共成慶聞現益科竟。

  二申請後益開二。一陳疑本覺開二。初疑妄有。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當文三句初疑妄有。世尊一句。若諸云云一句。何故云雲一句。若諸句擬是。何故句疑非。猶雲眾生若本佛。即當無無明。今諸眾生有其無明此則何故。何故者。何所由故此本成佛之眾生。又為有無明之眾生。此一疑問即是疑於本成佛覺。但迷真原以執妄。故先從妄興疑。

  二轉疑真成。

  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

  當文二句轉疑真成。若諸云云一句。何因云云一句。若諸句擬是。何因句疑非。猶雲無明若無故起。即屬本有。本有無明之眾生即非本成佛之眾生。此則何因緣故如來得說本來成佛。求因緣故說本成佛。即疑非本成佛矣。此一疑問從疑妄有之所轉出者。

  三竟疑終始。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當文二句竟疑終始。十方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十方異生者。一切眾生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而生。又諸眾生有胎卵濕化四生之異。本成佛道者。指佛顯說。後起無明者。據生現有。此句疑真有終。一切如來者。以當生之本成佛道。何時云云者。以當生之後起無明。此句求妄所始。蓋以生無無故有之無明。如來無妄說之本成佛。必生本成佛道如來乃得顯說。無明有於後起眾生乃有煩惱。此則眾生本成之佛即是今之一切如來。本成之佛有後起之無明。一切如來豈無復生之煩惱。此一疑問從上二疑妄有真成俱難取決。故乃求於終始以成兩立。究本疑端則總由蒙昧本覺展轉妄度有期三惑。合文妄有真成二科。共成陳疑本覺科竟。

  二請益斷疑。

  惟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當文二句請益斷疑。惟願云云一句。為諸云云一句。惟願者。乞願於佛也。不舍云云者。世尊顯說眾生本來成佛圓同引住平等法會乃無遮大慈。故今更請不舍此之大慈。此句請佛許說。開秘密藏者。本成佛覺圓滿凈性法法住持為藏。無壞無雜為秘密。除疑生信為開。如是者。指所開顯之本成佛覺。修多羅云云釋准前。永斷疑悔者。決了真妄有無終始圓明本覺凈信。此句請斷所疑。前合陳疑本覺科共成申請後益科竟。連合慶聞現益科攝屬述請教益科竟。接合序問威儀科管於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問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開二。一贊教本覺。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

  當文四句贊教本覺。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是諸云云一句。甚深秘密者。本成佛覺無起滅性。究竟方便者。達妄無始知真圓常。此句贊所陳疑請教。最上教誨者。圓明凈覺生佛平等。了義大乘者。成就覺心得無修證。此句贊所請教彰益。

  二贊益斷疑。

  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

  當文二句贊益斷疑。能使云云一句。永斷疑悔一句。能使十方云云者。真妄惑破凈信斯成。乃修學之通門。得決定信者。開悟成就信本成佛。此句悟真。永斷疑悔者。永斷無明不迷悶覺。此句除惑。合文上科共成贊請教益科竟。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本覺開二。一彰迷生惑開二。一迷輪失覺開二。一迷輪性相開二。一列示開二。一一切輪相。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

  當文二句一切輪相。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一切世界者。該指情器。始終者。分段相。生滅者。壽命相。前後者。時位相。有無者。隱顯相。聚散者。離合相。起止者。作息相。此十二相凡諸妄法一切皆有。非見始終即見生滅。非見生滅即見前後。非見前後即見有無。非見有無即見聚散。非見聚散即見起止。非見起止即見始終。輪迴顯現。曾無脫離。此以在疑妄有真成始終三惑。同此十二為相。故全標指令見迷妄輪迴。未可以辨圓覺。

  二一切輪性。

  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

  當文一句一切輪性。念念者。體性不常。相續者。前念未滅後念續生。循環往複者。攀緣無定。種種取捨者。愛憎立別。是乃輪迴心之生住異滅性。初四字生性。中四字住性。後四字異滅性。有此之輪迴性。斯有前之輪迴相。前屬所相。此屬能性。眾生輪迴總屬此性成立。即所在生之三惑。亦乃取捨心未忘。故爾辨於真妄有無成就終始。合文上科共成列示科竟。

  二總指。

  皆是輪迴。

  當文一句總指。皆是者。通指上文所相所性諸法皆輪迴法。令見在問所惑未出輪迴。前合列雲科共成迷輪性相科竟。

  二失覺法喻開二一法說。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當文三句法說。未出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若免云云一句。未出輪迴者。指在問之妄有真成始終。未離諸上性相。而辨圓覺者。求本成佛覺。此句迷妄求真。彼圓覺性者。迷輪之人之本成佛性。即同流轉者。不得開悟成就平等清凈住持。此句迷真作妄。若免輪迴者。設辭反顯。無有是處者。本理正破。此句不能斷妄。蓋圓照覺相斯永斷無明。若猶在於迷真如何得能破妄。惟直同於流轉耳。喻如人惑南方作北方。惑未破時。不見南方。唯見北方。在見之北方。本即是南方。今成見為北方。是為同於流轉。

  二喻明開二。初喻開二。一情流轉喻。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

  當文二句情流轉喻。譬如云云一句。又如云云一句。動目者。緣照之目。能搖湛水者。湛水澄清由目數動如波搖蕩。此句能轉彼所。定眼者。澄見之眼。猶迴轉火者。猶尚也。在定之眼尚猶回於彼之轉火。蓋微火環旋本無輪相定眼對之則有赤光成於輪相。是乃眼光回火相續為輪。故云猶回。此句能因所轉。詳二喻意立在眼目有知見之能情。乃情世間正報流轉。失圓覺清凈。自性住持。

  二器流轉喻。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當文三句器流轉喻。雲駛月運一句。舟行岸移一句。亦復如是一句。雲駛者。雲奔走之相。月運者。因雲奔走顯月運行。夫日月繞須彌雖亦自有流轉然非妄動之相。今雲駛北則見月運南。雲駛西則見月流東。是乃因雲之運。非月自有之運。此句所轉彼能。舟行岸移者。因舟不住見岸遷移。此句所因能轉。亦復如是者。雲駛月運如目搖彼湛水。舟行岸移如火回於定眼。此句合前喻意顯見能所。詳二喻意立在雲岸無分別之所相。乃器世間依報流轉。失圓覺清凈。自性住持。於中月舟當喻能情者。月明舟載具能性故。合文上科共成初喻科竟。

  次明開二。一明喻流轉。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當文二句明喻流轉。善男子一句。諸旋云云一句。諸旋未息者。有眼目動定雲岸奔移之能所未冥。彼物先住者。無於水火之搖回月舟之運行。尚不可得者。曾未之能得無彼搖回諸相。此句發明。隱彰物異覺性平等隨順。諸旋又非根本輪迴。尚此旋彼轉。況覺於一切法平等隨順。生死垢心又乃輪迴根本同為流轉足可明決。故上下文有尚字何況字相為呼照。

  二明法流轉。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

  當文二句明法流轉。何況云云一句。觀佛云云一句。何況者。不同彼諸旋妄性之辭。生死垢心者。根本無明。曾未清凈者。有於取捨真妄分別。此句未出輪迴。觀佛圓覺者。本成佛覺。而不旋復者。即同流轉。此句免輪無處。蓋以真妄非對待法。故無並立。若立有妄即無真成。展轉謬亂求於終始。實成流轉。合文上科共成次明科竟。前合初喻科攝屬喻明科竟。連合法說科管於失覺法喻科竟。接合迷輪性相科該在迷輪失覺科竟。

  二結顯生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當文一句結顯生惑。是故者。以輪迴心旋轉圓覺之故。便生者。因便從生。乃即因緣於輪迴之心有三惑心生。三惑者。初惑妄有。次惑真成。三惑始終。此蓋示知三惑所生本由迷輪失覺。令清凈於生死垢心出乃輪迴以入圓覺。前合迷輪失覺科共成彰迷生惑科竟。

  二顯覺斷輪開二。一詳顯本覺開二。一列喻明顯開二。一真成無妄開二。一喻顯開二。一性清凈喻開二。一翳除無起。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當文四句翳除無起。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幻翳若除一句。不可云云一句。幻翳喻妄性。空華喻妄相。由有幻翳乃見空華。故翳既除無復更起華相。此句推原所起令知所除。幻翳若除者。斷妄能性。此句正喻。不可說言此翳已滅者。此翳即幻翳。何時更起一切諸翳者。諸翳即空華。華出於翳之妄見。故云諸翳。此句結顯。

  二征釋無起。

  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當文二句征釋無起。何以故一句。翳華云云一句。何以故者。以何之故翳除無華。此句征問。翳華二法者。能所性相。非相待故者。所之華由能之翳出。非各體性相對待立。得殊起滅。故翳除無華。此句釋明。合文上科共成性清凈喻科竟。

  二相清凈喻開二。一華滅無起。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

  當文二句華滅無起。亦如云云一句。不可云云一句。空華喻妄相。滅於空時喻達本實相。此句正喻。不可說言云雲者。迷本實相乃生妄相。既達實相何更有於妄相。此句結顯。

  二征釋無起。

  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當文二句征釋無起。何以故一句。空本云云一句。何以故者。以何之故虛空更無華起。此句征問。空本無華者。華出幻翳非出虛空。非起滅故者。有華則有起有滅。既本無華何有起滅。故達本虛空永無起滅。此句釋明。合上科文共成相清凈喻科竟。前合性清凈喻科攝屬喻顯科竟。

  二合明。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當文二句合明。生死云云一句。妙覺云云一句。生死者。妄有。涅槃者。真成。同於起滅者。說妄有。說真成。總同空華之起滅。未是達本實相清凈。實相本無於華。何有起滅之生死涅槃。此句合明相清凈喻。妙覺圓照者。無所立照亡之妄能性。離於華翳者。永斷無明。迥絕對待。蓋由有華翳。乃有起滅。離華翳性。何起何滅。此句合明性清凈喻。前合喻顯科共成真成無妄科竟。是乃明顯本成佛覺。不可言於妄有亦不可言於真成也。

  二妄凈本真開二。一標法開二。一指相常住。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

  當文二句指相常住。善男子一句。當知云云一句。當知者。令即虛空以成開悟。非是暫有者。虛空無所始。非是暫無者。虛空無所終。此乃承上無於華相起滅之虛空。決令當知。

  二彰性遍滿。

  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當文一句彰性遍滿。況復者。尊勝之辭。如來者。本成佛覺乃果體妙覺。圓覺隨順者。遍滿十方不二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者。無方虛空覺所顯發。此以無所始終之性。遍滿平等。難於標指。本非暫有無之虛空。引況令知。合文上科共成標法科竟。

  二示喻開二。一喻顯本成。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當文五句喻顯本成。善男子一句。如銷云云一句。既已云云一句。經無云云一句。不應云云一句。如銷金礦者。喻離垢幻。金非銷有者。銷但去礦現金。非銷成金。喻佛覺本成。此句喻破疑修成覺心。既已成金者。喻幻滅覺顯。不重為礦者。喻永離諸幻。此句喻破疑妄起覺心。經無窮時者。喻無終始。金性不壞者。喻無變遷。此句喻破迷常住覺心。不應說言本非成就者。不應說以銷去礦不重為礦之金非本來成就之金。此句喻結顯佛覺本成。

  二合明本成。

  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當文一句合明本成。如來圓覺者。本成佛覺。亦復如是者。如不壞之金性。但以銷去礦非以銷有金。不可說言非本成金。合文上科共成示喻科竟。前合標法科攝屬妄凈本真科竟。是乃明顯本成佛覺之不可言於終始也。連合真成無妄科管於列喻明顯科竟。

  二極空明顯開二。一顯本清凈開二。一法我二空開二。一法空。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當文三句法空。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本無云云一句。一切句標覺。菩提者。道諦。涅槃者。滅諦。此二屬法。今彰本無正顯法空。

  二我空。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當文一句我空。成佛以菩提涅槃成。不成佛以不菩提涅槃不成。既菩提涅槃之本無。何有以之菩提涅槃不以之菩提涅槃故無成不成之佛。有成不成之佛即是因法立我。今無成不成之佛則是無法無我。合文上科共成法我二空科竟。

  二因果無生。

  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當文一句因果無生。妄輪迴者。六凡因果。非輪迴者。四聖因果。今皆本無。蓋以有法有我。則有凡聖無法無我。何凡何聖。凡聖法我之皆無。是為清凈。前合法我二空科共成顯本清凈科竟。

  二示染迷失開二。一斷滅迷失。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當文三句斷滅迷失。但諸云云一句。身心云云一句。終不云云一句。但諸者。但凡也。言凡諸聲聞乃該指之辭。聲聞所圓境界者。境界不圓。總由所立照亡。失圓澄性。若無明伏斷。一分惑凈。即一分界圓。二乘人達本人空。入空性圓明法中。脫分段生死。離三界系縛。於諸世間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為所圓之境界。此句乃所證法。身心語言云雲者。二乘破七識行蘊為身滅。斷六識分別為心滅。此二識乃名言境。無實體性。斷此二識即離名言計度為語言滅。此句乃能證我。終不能至云云者。指迷本妙圓滿覺心。彼之親證者。出二乘本有之圓妙覺心。此以二乘所證法我未忘。猶立能所。非本親證。在本所有妙覺之無法無我能所俱空。斯為親證。二乘人證不到此。所現涅槃者。即寂滅現前。以一切皆覺顯發。一切皆清凈實相。一切皆無生滅性。凡在所現。皆為涅槃。無生無佛。俱可無礙隨順。彼二乘人耽空休寂。以集為苦。以滅為樂。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此句即下文如來圓覺境界句。無有異同。乃顯有於修證。失無修證之本成佛覺旨趣。

  二執有迷失開二。一顯失。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當文一句顯失。何況云云者。顯劣之辭。以凡夫所有之思惟心乃輪迴根本。苦集諦法。二乘遠離此苦集諦乃證斷滅諦。尚失於己本成佛覺。況以此苦集諦之思惟心分別圓覺如何能得。此中思惟心之測度即指在問之妄有真成始終三惑。

  二喻明開二。初喻。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當文一句初喻。螢火無焚燒性。喻思唯心無實體相。須彌梵語。此翻妙高。妙高山皆四寶所成。喻圓覺光嚴住持。終不能著者。螢火不能燒一切況燒須彌。極顯思惟心之無能測度圓覺境界。

  次明。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當文一句次明。輪迴心。即有思惟心。所謂念念相續循環取捨者。輪迴見。即所求之妄有真成始終三惑。入於者。以輪迴心見入之也。如來大寂滅海者。眾生本成佛覺。即如來之滅度一切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滅度之究竟覺。終不能至者。如螢火之不能燒於須彌也。合文上科共成喻明科竟。前合顯失科攝屬執有迷失科竟。連合斷滅迷失科管於示染迷失科竟。接合顯本清凈科該在極空明顯科竟。極空雲者。顯本科之法我二空因果無生。示染科之空有俱失皆是極圓。空覺成於明顯。令除三惑。更綸合列喻明顯科統歸詳顯本覺科竟。

  二結要斷輪。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當文一句結要斷輪。是故者。承上之辭。即列喻科之覺離華翳。虛空性之非暫有無。極空科之本無法無我無生。一切聖凡所執空有俱不能至大寂滅海之故。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者。斷所主宰無明之本輪迴心。以不起於輪迴見。則乃永除三惑成就本覺凈信。前合詳顯本覺科共成顯覺斷輪科竟。連合彰迷生惑科入總示教本覺科竟。

  二示益斷疑開二。一惑果迷因開二。一幻無幻果開二。先標所因開二。一示本幻心。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

  當文三句示本幻心。善男子一句。有作云云一句。皆是云云一句。有作思惟者。分別妄識以根塵和合有非無作性。從有心起者。無明妄性本明照生所一念成立乃有為法。此句標指諸輪迴心。皆是云云者。通指妄心性相。不出塵想緣氣。塵是照生之所。想是所生之能。又塵發之知是分別妄識。想吸之塵是無明迷有。循環往複所有妄心總此二法。故云皆是。緣氣釋准前。非實心體者。非無生滅本妙覺心。全是緣氣幻影。無實體性。此句破明諸心幻妄。起下喻意。

  二喻成幻因。

  已如空華。

  當文一句喻成幻因。此明非實有體之諸妄心已如空華非真因性。合文上科共成先標所因科竟。

  次示無果開二。一示本違果。

  用此思惟辨於佛境。

  當文一句示本違果。思惟全幻。佛境全真。用幻求真真不成幻。是雲本違。

  二喻成無果。

  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當文二句喻成無果。猶如云云一句。展轉云云一句。猶如空華者。喻用思惟心。復結空果者。喻辨於佛境。此句顯違。展轉妄想者。空華本妄想生。今求結空果。更為妄想。無有是處者。發明無有結於空華之空果。此句結明。此中喻意。是明用思惟心以辨佛境。乃迷佛境為虛妄果故求之於空華。然幾有結於空華之空果者。合文上科共成次示無果科竟。前合先標所因科攝屬幻無幻果科竟。

  二幻非真因。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當文二句幻非真因。善男子一句。虛妄云云一句。多諸巧見者。展轉妄計。不能成就圓覺方便者。失乃因心之修習方便。此以果從因結。不見無果不知迷因。故前示無果。此決非因。前合幻無幻果科共成惑果迷因科竟。

  二斥問顯益。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當文一句斥問顯益。如是分別者。如是之惑果迷因有所分別。非為正問者。正問明因顯果成就修習。今在所問迷惑因果非可準則以修行者。特乃旁助顯益之問。然唯有所顯益故前贊善。唯屬乃旁助故今斥明。前合惑果迷因科共成示益斷疑科竟。連合示教本覺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本覺開二。一挈旨彰迷生惑。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未曾有終始者。決了在問第三疑之真終妄始。此疑一決妄有真成之諸疑齊決。以迷真終始。乃不得常住覺心。乃生輪迴妄見。長行所示總此教理。故頌重挈。

  二挈旨顯覺斷輪。

  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二挈旨示益斷疑。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了此心。了此虛妄心也。重頌文竟。前合長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決疑顯覺科竟。言決疑者。以妄有真成終始三疑。不有明決。則循環辨別於本成佛覺轉加迷悶無能伏斷無明開顯本覺。今有此章問答則全顯性覺常住無有終始。且不可言於真成況復言於妄有。知妄無有即乃寂滅身心性相現前常住涅槃如來圓覺境界。

  二示法顯覺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彌勒菩薩從輪迴心見之不能入於如來大寂滅海。佛敕先斷輪迴根本。乃是令翻不覺有其始覺開顯本覺。悲念末世眾生恐未能知究竟斷輪妄性即究竟顯發覺心。有所興問希佛教益令普通曉。決志斷輪成就始覺。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當文六句慶聞現益。大悲世尊一句。廣為云云一句。令諸云云一句。能施云云一句。於大云云一句。無復云云一句。廣為云云者。指佛無遮大慈。此句慶顯本覺。深悟輪迴者。通達輪迴性相。分別邪正者。不迷真妄因果。此句慶翻不覺。無畏道眼者。知於定本成佛。此句慶成始覺。生決定信者。永除真妄三惑。此句慶悟凈覺。輪轉境界者。始終生滅等相。循環見者。思惟取捨分別。此句慶入圓覺。

  二申請後益開二。一請教始覺開二。一能修成就。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當文三句能修成就。世尊一句。若諸云云一句此句標修。云何云云一句此句問斷。云何當斷者。問以何故欲游覺海。當先斷乃輪迴根本。此以輪迴根本屬無明不覺。欲成始覺必除不覺。未除不覺無於始覺。恐生未知故為申問令成始覺有所能修。

  二所修差別開二。一迷悟法性開二。一在迷輪性。

  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當文一句在迷輪性。於諸輪迴者。三界生死。幾種性者。成業因緣。此以三界輪迴差別不一。不請開示差別種性。即無能知何異何同無以了悟根本輪迴得所當斷有其始覺。故為申問。

  二在悟修性。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當文一句在悟修性。修佛菩提者。即修習覺心。幾等差別者。開悟之淺深。此以斷惑開悟有初中後心之增進。不明差別則無能知於究竟。不二生佛有其始覺。故為申問。合文上科共成迷悟法性科竟。

  二教化方便。

  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當文一句教化方便。回入塵勞者。隨類現身同事攝化。當設幾種云云者。迷悟有其差別。教化雖復多門。然必有所當設之幾種教化方便成於究竟指歸。不請開示則無能知何所方便令諸眾生斷乃輪迴根本游於寂滅大海。故為申問。前合迷悟法性科共成所修差別科竟。此以不迷所修之差別益徹能修之究竟成就始覺。故同申問。連合能修成就科攝屬請教始覺科竟。

  二請益圓悟。

  惟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當文四句請益圓悟。惟願云云一句。令諸云云一句。慧目云云一句。圓悟云云一句。惟願不舍云云者。輪迴苦果佛所悲救乃開顯本妙覺心成就始覺。今更請教始覺故云不舍。此句請佛許說。慧目肅清者。肅恭潔之義。乃清明目之無於華翳亂起滅相。照耀心鏡者。大圓智鏡平等清凈遍滿虛空。眚目對之出生華相失本明耀。清明目照則顯發清凈圓光本耀。此句請示圓覺普照之寂滅無二成就始覺。圓悟如來云云者。究竟始覺合本妙覺無二生佛一切知見。此句始覺成就有於本覺開顯。前合請教始覺科共成申請後益科竟。連合慶聞現益科攝屬述請教益科竟。接合序問威儀科管於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開二。一贊教始覺。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

  當文三句贊教始覺。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深奧者。真妄根源究竟底至窮於思議。秘密者。真妄性相即離即即唯佛能知。微者。識邊際性非空非有。妙者。覺遍滿性即空即有。此以始覺之義乃妄盡全真之義。是深奧秘密微妙之義。故此示贊。

  二贊益圓悟。

  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

  當文三句贊益圓悟。令諸云云一句。及令云云一句。心悟云云一句。潔清慧目者。潔凈也。乃圓照清凈覺相之離於華翳。此句慧朗。永斷輪迴者。破本無明。此句妄凈。心悟實相者。始覺成就。具無生忍者本覺住持。此句證覺。合文上科共成贊請教益科竟。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決要斷輪開二。一顯輪令斷開二。一詳示輪迴開二。初列輪妄。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

  當文二句初列輪妄。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從無始際者。無明初際。由有種種者。最初無明八識精性迷自心相動念生取立知見性。以至六用識精對外六塵迷相生取起攀緣心。粗細貪愛難於窮算。故云種種。恩愛者。內心。貪慾者。外境。故有輪迴者。挈總輪迴從於愛欲成業。故有由有四字緊相呼應。明顯示人。

  次明種性開二。一彰愛根本。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當文二句彰愛根本。若諸云云一句。當知云云一句。若諸者。比喻令曉之辭。世界者。一切四生所託處之依報世間。一切種性者。一切四生立命情識。即下所正之性命。胎卵濕化四生該盡六道輪迴。天及地獄化生。鬼通胎化。鬼子及地行羅剎胎生。余皆化生。人具四生。毗舍佉母卵生三十子。常人胎生。柰女從枯老柰樹中濕處生。劫初人化生。畜亦四生。金翅鳥及龍具四生。餘一切獸胎生。余鳥卵生。別類濕化而生。皆因淫慾者。淫謂淫染愛著但是情染總名為淫。即在化生亦依業染。且約欲界輕重以觀。地居交會夜摩相抱兜率執手化樂共笑他化相視四天王天同四洲人。余諸異類卵濕胎形。心染氣傳誰離淫慾。故以皆因該之。而正性命者。正字標根本義。與下助發助字相映。所謂正者乃凡事成具關要因緣主宰居正中立之稱。此正字是彰能緣心。皆因之淫慾是所緣境。蓋以一切種類受生稟命莫不三緣和合。父母情境己情想同時包裹不先不後乃立身命因果。雖有父母情境無己情想納受。即不成就因果。可見有生性命於父母淫慾時有所居正以立性命者。性命指日用明了識性與一期壽命。然即三緣和合之妄緣氣。己分情想緣氣為性。父母分情境緣氣為命。人性有利鈍乃緣氣之清濁。父母情境己納受時俱有情有想。以己想緣納父母想境緣氣乃清。以己情緣納父母情境緣氣乃濁。人命之長短乃緣氣之盈虛。納受父母情想時有靜念自持不即立能所發揮則氣聚而盈。無靜念自持即立能所發揮則氣散而虛。是故有生性命總屬己念根干。若其平日了相虛幻不妄貪慾。所在納想入胎無不稟氣之清且盈者。執相纏縛多妄貪慾。所在納想入胎無不稟氣之濁且虛者。是曰正。此句指現前眾生生理。當知輪迴愛為根本者。於皆因淫慾而正性命以當知之也。此句指令開解。蓋淫慾為因性命誰正。非本所愛心於何有其能正者。故指令開曉以見輪迴之根本。

  二顯欲助續開二。一身命因果開二。一推本發愛。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當文二句推本發愛。由有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由有諸欲者。四生淫慾傳染情想以及緣塵一切生貪諸幻妄境。助發愛性者。引發愛心生於計取染著情想有其現行貪慾乃立身命。此句推發愛因。是故者。是此助發愛性之故乃有眾生生死。不斷輪迴成於相續。此句推成愛果。

  二釋明因果。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當文六句釋明因果。欲因愛生句。有愛取之心乃見可欲之境。此句因。命因欲有句。納想父母情染乃有一期身命。此句果。眾生愛命句。納想受生以及樂欲長壽一切情見。此句著果。還依欲本句。欲本即生欲之愛心。以所愛之命全是欲境。有欲即有愛相依成立者。故云還依。此句滋因。愛欲為因句。於愛生欲為因。此句釋明即愛為因非別有因。愛命為果句。於愛立命為果。此句釋明即愛為果非別有果。總以顯見唯一愛心循環往複為於輪迴種性。更無他物。合文上科共成身命因果科竟。

  二報境苦樂開二。一別示報境開三。一憎嫉業報。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當文三句憎嫉業報。由於云云一句。境背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起諸違順者。起是愛心分別。違是非所愛欲之境。順是乃所愛欲之境。此句因境生心。境背愛心者。違於己之愛心所欲之境。而生憎嫉者。不愛心之所現念初務欲厭離之故憎。繼思欲損害之故嫉。造種種業者。憎嫉心之所成立一切惡行侮慢乖惱殘毀賤辱欺詐傷奪身口意業。此句因心成業。是故云雲者。以憎業報惡趣。果由因致無別異故。復生者。昔方脫離今又重至。顯見輪迴不一往返。此句隨業受報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道。夫具上品十惡報在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今在文隱沒畜生者。以順辭略文故攝在獄鬼句中。

  二舍惡業報。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

  當文三句舍惡業報。知欲可厭一句。愛厭云云一句。復現天人一句。知欲可厭者。知貪慾生嗔乃開障之門引業三塗為可厭惡。此句起斷欲心。愛厭業道者。言愛於厭彼業道也。乃心樂脫於苦果以厭惡業因緣為快意事。此便是所潛伏之愛根。舍惡樂善者。舍十惡業之身三殺盜淫口四之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三之貪嗔痴。樂十善業之不殺不盜等與諸在家禁戒律儀。悉止諸惡而持眾善。此句勤斷欲行。復現者。顯在現已復隱隱已復現乃輪迴報境。天人者。諸天及人也。若具上品十善得欲天報。與定相應得色天報。修四空定得無色天報。若具中品十善得人道報。下品得阿修羅報。今不言阿修羅者。文略也。亦攝天人句中。此句隨業受報。

  二棄愛業報。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當文三句棄愛業報。又知云云一句。棄愛云云一句。便現云云一句。諸愛可厭惡故者。由愛生欲為起貪之本。愛生欲界是可厭惡。此句發離愛心。棄愛樂舍者。棄彼愛心樂欲舍法。即四禪中舍支。四空中厭色緣空。舍空緣識。舍識依無所有。舍無所有。緣非有想非無想處。還滋愛本者。有舍不異有取。總是無明知見無明為生愛之本。今乃以舍為樂欲則是熏習無明長養生潤。此句成滋愛行。便現者。即樂舍報現無別功能。蓋乃全因全果根愛輪迴不二種性。有為者。色無色界識為界性是有為界。增上善果者。色無色界依正殊勝從定報得過於欲天是增上善之果。此句隨業受報。合文上二科共成別示報境科竟。

  二總結輪迴。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當文一句總結輪迴。皆輪迴故者。指有為之增上善果同諸苦樂報境。皆無明發揮一類種性愛欲因果。不成聖道者。非圓覺方便是故當斷乃輪迴根本以修圓覺。前合列示報境科共成報境苦樂科竟。連合身命因果科攝屬顯欲助續科竟。接合彰愛根本科管於次明種性科竟。綸合初列輪妄科該在詳示輪迴科竟。

  二明所當斷。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

  當文二句明所當斷。是故云雲一句。先斷云云一句。是故者。發愛滋愛所有因果皆屬輪迴不成聖道之故。欲脫生死者。悟無生忍。免諸輪迴者。住持實相。此句標所求果。先斷貪慾者。絕相續因。及除愛渴者。刳根本性。此句示所斷因。蓋貪慾不斷則發愛不休無能脫於生死。愛渴不除則根本伏惑無能永息輪迴。此則全體不覺何以有於始覺。得能脫三界縛離生滅法成就圓覺平等自性。是故在所當斷。愛雲渴者。以無始愛根從無明計取棄海認漚見己不足乃生愛貪。如人勞渴思飲濟活相似。前合詳示斷輪科共成顯輪令斷科竟。

  二彰化結益開二。一彰化斷輪。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

  當文三句彰化斷輪。善男子一句。菩薩云云一句。但以云云一句。菩薩變化者。回入塵勞逐類隨形之菩薩。示現世間者。示現在於世間同諸眾生身命依正無有別異。非愛為本者。愛乃輪迴根本教化菩薩久已永斷。故非以愛為根本入於塵勞。此句示菩薩斷輪根本。但以慈悲者起幻慧用。令彼舍愛者。教化眾生令知輪迴根本舍諸愛渴。假諸貪慾者。諸指父母。貪慾指父母情染精血二滴。蓋菩薩入胎受身但借父母精血為四大緣種成立色身。無己情想緣染淫識執持命根。欲去則去欲來則來生死自在。而入生死者。色身四大非常住實相本生滅和合因緣。菩薩知而故入。以便同事攝化。此句示菩薩隨緣幻智有斯彰化開示者。以所問教化方便本問教化眾生斷輪迴修菩提所當設之方便。故今於示斷示修之後即示以菩薩之所教化眾生者。斷則唯愛根本修則唯佛菩提。以彰一性因果。無二斷修。

  二結益斷輪。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凈心便得開悟。

  當文四句結益斷輪。若諸云云一句。能舍云云一句。勤求云云一句。於清云云一句。能舍諸欲者。無於發愛斷相續輪迴。及除憎愛者。無滋愛本斷根本輪迴。此是能斷。永斷輪迴則是所斷。合成句理是能斷妄始覺成就。勤求如來者。遠離聲聞取證。圓覺境界釋准前。此句是由始覺究竟本覺。於清凈心者。平等遍滿無能所性之本成佛覺。便得開悟者。始本合覺凈性成就。此句是得無修證。有斯結益者。以在問中請益一切修行圓悟如來知見。而如來知見眾生本具。不由外證。能斷妄輪究竟即乃證真究竟。可斷證雙彰。亦可斷證偏顯。非斷之外又別有為證者。故今於斷於修各為結益。令見斷即斷為修。修乃修於斷。此益即彼益。無二理致。是故欲游如來寂滅大海。必先斷乃輪迴根本。蓋以離斷妄處無入覺處。合文上科共成彰化結益科竟。前合顯輪令斷科攝屬決要斷輪科竟。

  二教修圓覺開二。一顯性差別開二。一總明差別開二。一由所妄顯。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當文三句由所妄顯。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顯出云云一句。由本貪慾者。根本愛心是無明智相。發揮無明者。發是揭露出來揮是分布開去。蓋無明迷真性時業轉現相三細潛生智相未起無明體性深隱難知。由本愛貪智相相續執取後乃彰顯有所無明。故云發揮。此句示有妄用顯有妄體為所斷妄之染污性。顯出五性句。是有所斷妄之染污性乃有在斷修之清凈性。為於顯出。差別不等。後文具悉。此以眾生皆證圓覺何有差別菩提之修習性。故示妄顯差別。一令知修佛菩提不離斷妄。二令知有修菩提猶未離妄。若諸妄清凈究竟始覺則悟眾生本來成佛。無於修證。

  二依能妄現。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當文一句依能妄現。二種障。下文具悉。而現深淺者。現行之二障深則菩提之修習淺。現行之二障淺。則菩提之修習深。由本無明貪慾伏斷成現。是妄性功用。合文上科共成總明差別科竟。以有染緣性斯有凈緣性。無染緣性。無由立凈緣性。故從妄能所而示顯現之差別性。

  二詳列差別開二。一依現業相開二。初征。

  云何二障。

  當文一句初征。不明二障不知在伏在斷未伏未斷之深淺。故當征顯。

  次釋。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當文二句次釋。一者云云一句。二者云云一句。理障者。迷乃真性根本無明。正知見者。生本成佛圓明妙覺。礙者。無明分顯妙明分隱猶如華翳非相待法。此句迷智。事障者。迷乃實相枝末無明。即諸欲境違順愛憎。續諸生死者。輪迴三界。此句迷識。合文上科共成依現業相科竟。以此二障伏斷與未伏斷乃依現五性之差別業相。

  二成別性相開二。一征釋開二初征。

  云何五性。

  當文一句初征。不明所差之性相。不彰能差之伏斷。故當征顯。

  次釋開二。一正因四性開二。一在纏因果開二。一未成果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當文三句未成果性。善男子一句。若此云云一句。名未成佛一句。若此者。直指理障知見事障生死之辭。二障未得斷滅者。全體無明具足凡夫一切煩惱。此句標行。名未成佛者。眾生本佛。由事理障不成開悟。如在礦之金未銷去礦名未成金。非本無金若銷去礦即全金現。若伏斷障即佛本成。故此立稱。以彰生佛同性寄簡本無外道種性。此句結名。

  二未顯因性。

  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當文四句未顯因性。若諸云云一句。未斷理障一句。但能云云一句。未能云云一句。若諸者。設擬之辭。永舍貪慾者。斷見思惑了境虛幻無愛取心。先除事障者。脫三界縛離分段生死。此句淺行。未斷理障者。未斷根本無明。未能寂滅隨順。此句深障。但能悟入云云者。以永舍貪慾則無集因除於事障。乃離苦果修道證滅。二乘涅槃由之成就。故云悟入。然於苦集為能斷於道滅為所證。此則猶落修成。非本成佛之無修證性。故以但能寄簡。彰失自性圓覺之因地法行。聲聞緣覺者。俱二乘名目。依語發解名聲聞。因緣開悟名緣覺。此句與小。未能顯住云云者。二乘所圓境界未能至本親證所現涅槃成就寂滅現前故云未顯。又寄簡二乘位中多菩薩權現隨類設化。內秘高行故云未顯。菩薩境界者。於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如眼圓照之無憎愛隨順自在。今此未能顯住則是理障未斷猶住無明境界。此句奪大。合文上科共成在纏因果科竟。

  二出纏因果開二。一成悟因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當文五句成悟因性。善男子一句。若諸云云一句。先當云云一句。二障已伏一句。即能云云一句。欲泛云云者。泛乃虛舟蕩漾隨波順流無於風濤險阻櫓楫勞動之時。以喻得本如來隨順寂滅無礙自在之法界海慧。此句標欲。先當發願者。發菩薩清凈大願求佛圓覺立正知見免誤墮彼旁小計取。勤斷二障者。除事理障盡斷本末無明則得人我法我俱空菩薩凈願因之成就故發願斷障連次標指。發願當立志斷障當成行。此句示修。二障已伏者。由斷根本先凋枝末無智相發揮無明細相失所潤生漸次滅絕深隱無狀。乃生滅滅已當得寂滅現前。未即寂滅現前之時故云伏。此句顯行。即能悟入云云者。已滅生滅即不迷於寂滅回光照寂究竟始覺合妙本覺成順覺行。菩薩境界者。一切覺境無二憎愛也。此句成悟。

  二滿足果性。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當文二句滿足果性。若事云云一句。即入云云一句。事理障已永斷滅者。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此句彰行。即入如來者。全斷是證無別功用。不同菩薩猶有能悟心相。乃障已永斷伏之殊分。已伏猶所斷未忘。故能照還立。永斷則所斷全寂即能照無生。故爾殊異。微妙圓覺者。微即一切法。妙離一切相。二言合句蓋於全即全離法相彰顯圓覺凈性。滿足菩提者。法界海慧。及大涅槃者。自性大定。此句全彰秘藏三德徹因成就。微妙圓覺者法身徹因。滿足菩提者般若徹因。及大涅槃者解脫徹因。合文上科共成出纏因果科竟。前合在纏因果科攝屬正因四性科竟。

  二邪因一性開二。一彰本正性開二。一本無殊因開二。一無殊證因。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當文二句無殊證因。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皆證圓覺者。眾生本來成佛。何有不證之圓覺。唯眾生有皆證圓覺之證性。故如來無證圓覺之證性。何以故。如來即是眾生。既本皆證何有更證。是故滿足果性唯在二障之永斷滅。即斷言證。是為無證。是為皆證。

  二有殊修因。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

  當文二句有殊修因。逢善云云一句。爾時云云一句。逢善知識者。所親教師。依彼所作因地法行者。師所修法。此句殊因。爾時者。從師成修之時。修習便有頓漸者。漸修有三乘。頓修惟一乘。然有漸修乃顯有頓修。不然唯一乘修何頓何漸。今有於頓漸則是殊因之所從始。蓋乃因師有。非性本有。此句殊果。原以求佛菩提在自斷障究竟清凈。非是依他有作。依他作修故殊頓漸。故經文中以依彼所作爾時便有名句彰顯。合文上科共成本無殊因科竟。蓋知證因之所無殊。修因之所有殊。則可知有殊皆妄。而本無殊之正因性。了達當前。

  二同成正果。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當文二句同成正果。若遇云云一句。根無云云一句。若遇如來者。慶幸之也。無上菩提者。入究竟覺圓滿自性。正修行路者。發願斷障成就開悟。此句圓因。根無大小者。人法俱空平等清凈。且無根者。何有大小。皆成佛果者。悟本自心海慧寂滅。此句圓果。前合本無殊因科共成彰本正性科竟。此以正性彰顯邪性由誤可知。不然則本有於邪性之眾生。即不得雲皆本成佛之眾生矣。是故世尊先此標指。

  二顯由邪誤開二。一依見墮外。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

  當文三句依見墮外。若諸云云一句。遇邪云云一句。是則云云一句。雖求善友者。求正導師。此句寄簡生因本正。遇邪見者。計著證取能所因果。未得正悟者。發邪知見違涅槃道。此句依師成迷。是則者。指實之辭。此以外道無種性。執見則成邪。故此指實。令知邪性之所由種。此句結名。

  二歸咎邪師。

  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當文一句歸咎邪師。眾生原本成佛。誤逢邪師失所修證致成邪外。非眾生本有自性之邪外。故過謬在師而不在眾生。有此歸咎益彰顯於眾生之本來成佛全無迷性。但有誤修。知善求師得正修行路則該果徹因無不佛之眾生矣。合文上科共成顯由邪誤科竟。前合彰本正性科攝屬邪因一性科竟。連合正因四性科管於次釋科竟。接合初征科該在征釋科竟。

  二顯結。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當文一句顯結。是名者。指上所顯之五性。眾生者。無明之果號。五性由本貪慾所發揮之無明顯出。非覺本有。故今指歸差別於眾生。無乃眾生之無明即無乃眾生之差別性矣。是故得三無差別。即乃無佛性立稱。今有佛性在稱。則是有眾生對顯。故總五性屬本眾生。前合征釋科共成成別性相科竟。連合依現業相科攝屬詳列差別科竟。接合總明差別科管於顯性差別科竟。

  二彰化結益開二。一彰化成就開二。一悲化成佛。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當文三句悲化成佛。善男子一句。菩薩云云一句。乃至云云一句。唯者獨也。言獨以一乘教化眾生大悲方便者。開佛知見善巧教授。開發未悟者。迷本妙覺未破無明之諸眾生。此句化迷。乃至者。包攝之辭。示現種種形相者。逐類隨形四生九有無形不稟無相不現。逆順境界者。入聖而現凈為順。入凡而示染為逆。與其同事者。同凡聖業。染法凈法。隨順不異以便攝化。化令成佛者。皆令入究竟凈覺無餘涅槃。此句證覺。是乃示知菩薩教化。於一切眾生唯一佛道無有岐修。故於示現種種上以乃至之辭包攝。下以化令成佛歸結彰顯。

  二全依凈願。

  皆依無始清凈願力。

  當文一句全依凈願。皆依者。稟形現相逆行順行同事攝化一切道中悉不外此。無始清凈願力者。菩薩初發心便願令一切眾生入究竟覺無於我人眾生壽者知見。而此菩薩所發之心是自本覺心非因緣性。故云無始。此示以菩薩所持行於教化道中之能教化者。乃斷盡無明以起因行。蓋非無明斷盡則無能發四相盡捐之清凈願力。非依此願力以入一切。則於逆順境界不能無礙自在。非自疑畏即有誤墮。大心菩薩數入生死。得不疑畏。又無誤墮者。由於凈願成就之力。合文上科共成彰化成就科竟。

  二結益成就開二。一發願求佛。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凈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

  當文五句發願求佛。若諸云云一句。當發云云一句。應作云云一句。求善知識一句。莫值云云一句。起增上心者。發成就覺心之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無證取心。此句標欲。當發者。應發也。菩薩清凈大願。釋准前。以發菩薩清凈大願。是究竟凈覺以斷無明。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是故當發。此句示願。應作是言云雲者。標顯所發之願令成開曉。住佛圓覺者。法界海慧圓照清凈得知眾生皆本成佛滿足菩薩清凈大願。此句是願得所依之無取證法。求善知識者。求大悲導師。此句是願得所師之正知見人。莫值句。寄簡殊修不入覺海。非增上心之所希求。

  二斷障證覺。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當文二句斷障證覺。依願云云一句。障盡云云一句。依願修行者。遠離四相證取知見。漸斷諸障者。理事二障次第伏斷。此句悟入菩薩境界。障盡願滿者。永斷無明遍滿清凈。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者。一佛法界身土清凈。證大圓覺妙莊嚴域者。普佛法界身土清凈。斯則圓滿清凈。成就覺心。此句即入如來境界。合文上科共成結益成就科竟。前合彰化成就科攝屬彰化結益科竟。二科攝屬一科立目者。以菩薩入塵教化。本為開悟眾生。眾生髮願修行。全由菩薩教化。二本相資。故經文語氣自相連屬。連合顯性差別科管於教修圓覺科竟。接合決要斷輪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顯決斷輪。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慾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痴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憎愛屬現行。貪嗔痴屬種子。然無愛則無貪。無憎則無嗔。無貪嗔則無痴。痴屬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由現行愛憎。發業貪嗔。滋養熏生。乃種子不斷。若無現行愛憎。發業貪嗔。去所滋養。即乃斷滅。故先頌能斷於憎愛。後頌及與貪嗔痴。及與者。由斷憎愛至及之也。不因差別云云者。以若能二句。是永斷無明相。無明永斷即成佛道。更何差別性之可因。長行示五性差別本由發揮無明顯出。無於無明即無所顯故無可因。此之頌意全彰即斷是證別無證者。

  二挈旨教修圓覺。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攝屬示法顯覺科竟。言示法者。以知斷於輪迴根本則無明伏斷知修性差別由本無明顯出則知本覺之全無修證不迷本覺伏斷無明斯得有其始覺以無不覺。無乃不覺斯開顯於本覺成就圓滿清凈。接合決疑顯覺科管於顯覺絕妄科竟。言絕妄者。以有本覺之決疑則無初念之不覺建立無明。有始覺之示法則無後念之不覺乍起無明。無明前後際斷。斯乃凈覺成就得以隨順修習顯於覺以絕於妄也。綸合離幻絕妄科該在行斷絕妄清凈科竟。然必先有離幻之絕妄後乃顯覺者。眾生迷性由迷於相。故先決疑示法使離諸幻。得乃遠離諸相。圓照於清凈覺相。後乃覺可開顯以之永斷無明。成就如來因地法行。是故通合四章。彰科雲行斷絕妄清凈。言行斷者。性有一切相有一切。不迷一切性一切相。總一覺心之所顯發無有二三幻妄能所。斯則通達自性覺行正修行路。貫合智斷顯真清凈科入總在斷智行清凈科竟。蓋以能斷智所斷行無不清凈。斯成如來因地法行。永斷無明。究竟斷因。若夫斷因不明證果難宣。故有此之五章。斯有下之五章在證性修清凈為徹因之斷證清凈雲。白如是。

  圓覺經句釋正白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下之上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峰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二在證性修清凈開二。一性證如空清凈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清凈慧菩薩從證因斷顯。恐斷未究竟清凈之諸來法眾迷究竟證之清凈執吝己證不舍迷悶覺心。有所興問希佛教益證中差別令末世眾生不迷證之差別知所究竟清凈成就徹因果證圓滿覺心。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清凈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當文三句慶聞現益。大悲世尊云云一句。本所云云一句。我等今者云云一句。廣說者。備指前聞。如是不思議事者。覺心性相。微妙深奧不屬分別思惟塵影緣氣。此句述佛顯真。本所不見云云者。指向幻妄根塵識界所發見聞非本見聞凈性不了覺心實相。此句悲昔迷妄。我等今者。現前法眾同聞法時。蒙佛善誘者。誘引入也。引入圓滿覺心究竟清凈。身心泰然者。泰安逸也。離諸塵勞煩惱自在住持。得大饒益者。成就遊戲寂滅大海一切無礙。此句述眾承益。

  二申請後益開二。一請教殊證。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當文二句請教殊證。願為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諸來者。在會菩薩眾生也。雲重宣者。以在斷在證。本無有二覺心。成就能斷之究竟即是所證之究竟。前聞教理已備彰顯最上了義究竟斷妄無有餘蘊。今為斷未究竟諸來法眾免彼執證迷斷之究竟清凈。因失證之究竟清凈。更請宣證差別令彼知所證是何證得。能知所斷是何斷以不兩迷於究竟清凈。故云重宣。法王准前釋。圓滿覺性者。無取捨得失之斷證因果。此句是前請重宣圓滿。以便知於證之差別。所證者能心。所得者所法。云何差別者。何為眾生之證得。何為菩薩之證得。何為如來世尊之證得。此句是正請重宣差別。以不迷於覺心圓滿。

  二結益聞教。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當文一句結益聞教。此聖教者。指請重宣之證得差別。隨順者。隨所證得之差別順修於圓覺菩提。開悟者。不迷於所未證得執吝乃所證得失本圓滿菩提。漸次者。次及也。由眾生之證得次菩薩之證得。由菩薩之證得次如來之證得。能入者。由如來之證得能入大圓覺海成就圓滿菩提。合文上科共成申請後益科竟。前合慶聞現益科攝屬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管於序述儀音科竟。

  二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問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與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

  爾時世尊告清凈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

  當文三句贊請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余釋准前。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清凈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殊證開二。一圓滿覺性開二。一法本平等開二。一一性遍滿。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當文六句。一性遍滿。善男子一句。圓覺自性一句。非性性有一句。循諸性起一句。無取一句。無證一句。圓覺自性者。自有之性非依他性。此句標本。非性性有者。非菩薩眾生性之性有所圓覺自性。此句彰離。即乃性空真如不變義。循諸性起者。循隨也。隨諸眾生性菩薩性差別起現。此句顯即。即乃性有真如隨緣義。然唯隨緣故不變。唯不變故隨緣。若變則有窮盡。何能遍滿隨緣。在隨緣則於今現有。足征無始不變。是故自覺之性。不屬他有。緣有於他全離全即。無取者。無能。此句人空。無證者。無所。此句法空。亦得合五句為一句。以非性性四句皆依圓覺自性顯故。亦得合五句為三句。圓覺句為本句。非性二句為因句。無取二句為果句。以果者因因而至也。有非性之全離因則有無取之人空果。有循諸之全即因則有無證之法空果。任分任合。皆無失於一性遍滿義。

  二一相寂滅開二。一推本寂滅。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當文二句推本寂滅。於實相中一句。實無云云一句。實相中者。圓覺性中無方清凈無邊虛空之平等無二。此句示乃一相。實無者。語實則無寄簡幻有。菩薩眾生者。聖凡名相。以相因性有。既非菩薩性眾生性所有之圓覺性。此之性中何有彼諸眾生菩薩之相。是故實無。此句示乃寂滅。以唯寂滅。斯成一相。故此推本。

  二發明寂滅開二。初征釋。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當文三句征釋。何以故一句。菩薩云云一句。幻化云云一句。何以故者。此句征問。以現在有諸菩薩眾生名相。今雲實無。故須征明其所以無。皆是幻化者。菩薩眾生由無明顯出。無明本幻所由顯出者。即是由幻所化。故云皆是。此句釋明菩薩眾生名相非實所以實無。幻化滅故者。無明惑破。菩薩眾生名相不立之時。無取證者。幻相無性。無性之法。滅則全滅。無有不滅之者。以能取證。此句釋明非實之菩薩眾生。全歸寂滅所以實無。

  次喻合。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當文二句喻合。譬如云云一句。性自云云一句。譬如眼根。喻實相。不自見眼。喻實相無二無取無證。以唯實相無二更無取證故實無於菩薩眾生而皆是所幻化。此句喻明全歸寂滅之菩薩眾生本一實相。性自平等者。一相實性。無平等者。無能證性。此句合明以一性故一相。乃實無於菩薩眾生之能證性。而全歸寂滅。合文上科共成發明寂滅科竟。前合推本寂滅科攝屬一相寂滅科竟。連合一性遍滿科管於法本平等科竟。

  二行求隨順開二。一因迷成差。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當文二句因迷成差。眾生云云一句。於滅云云一句。眾生迷倒者。迷方易處之本末無明非頓破所無明同於如來之二障永斷。總未能除於一切幻化。此句幻垢未清凈。於滅未滅者。事理二障伏斷深淺。妄功用中者。有於修證能所。便顯差別者。成立菩薩眾生。此句寂滅未現前。

  二果順無二。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當文二句果順無二。若得云云一句。實無云云一句。若得者。擬望之辭。如來寂滅隨順者。法界海慧圓合一切無諸生死涅槃。此句斷妄究竟。實無寂滅者。無所證覺。及寂滅者。無能證覺。此句覺心圓滿。合文上科共成行求隨順科竟。前合法本平等科攝屬圓滿覺性科竟。乃答所請重宣之圓滿覺性者。

  二差別順性開二。一住礙隨順開二。一解礙凡夫開二。一標行開二。一從迷開悟開二。一迷妄耽欲。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當文四句迷妄耽欲。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曾不云云一句。故起云云一句。妄想我者。發業無明。愛我者。續業無明。此句本具忘惑。曾不自知者。無因發覺。念念生滅者。幻心無常。蓋悟心無常則不隨之輪轉。未知生滅是乃執有生貪。此句是無于慧照。故起憎愛者。迷心隨輪從違順境起計取惑。耽著五欲者。攀緣五塵欲境馳求忘返。此句現行緣染。

  二悟覺知勞。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當文四句悟覺知勞。若遇善友一句。教令云云一句。發明起滅一句。即知云云一句。若遇者。擬幸之辭。善友者。入塵教化菩薩。此句發覺緣因。教令開悟者。菩薩教化令之開悟。圓覺凈性者。實相如空平等不動。無諸身心幻垢能所。此句示真。發明起滅者。輪迴境界無明識心。此句示妄。即知此生者。現前身心壽命。性自勞慮者。性身命種性。自由也。勞六根我執。慮六識攀緣。蓋六根性同是菩提瞪發勞相。有此勞根乃生分別妄識為續業輪性不斷生死。受此果報身命。此句悟知生滅。合文上科共成從迷開悟科竟。

  二息勞解凈。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

  當文三句息勞解凈。若復云云一句。即彼云云一句。故於云云一句。若者。不定有。復者。轉至。以因善友教令開悟知於生性之勞慮即可直斷無明入凈覺性。今乃解凈礙覺。是又一種迷端。故云若復。勞慮永斷者。行想陰滅。得法界凈者。眾生濁凈。此句所發解因。即彼凈解者。即所得之法界凈生勝解心起證取知見。為自障礙者。不得直斷無明入自覺性究竟清凈。此句依解成障。屬無明理障之有所知愚。故者。解自障礙之故。於圓覺而不自在者。自在無礙義。失乃圓照無礙智光。此句違因般若。前合從迷開悟科共成標行科竟。

  二結名。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當文一句結名。此者指所得之凈。所解之障。名凡夫者。以所凈解是行邊際未盡識陰全住無明非慧聖種故名凡夫。隨順覺性者。一切凡聖斷證差別起滅於覺。覺不起滅於一切。覺為主一切為客。任所生滅寂滅皆無能動搖於覺者。是故雖在凡夫乃至如來皆一於隨順。所分隨順之差別。則以人殊不在法殊。凡夫自為凡夫之隨順。乃至如來自為如來之隨順。如五色映珠光。珠光自一。映色自殊。然是色現光中。非光入色內之為隨順。前合標行科共成解礙凡夫科竟。

  二覺礙菩薩開二。一標行。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當文四句標行。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雖斷云云一句。覺礙云云一句。見解為礙者。見諸凈解心屬妄想分別不成般若無礙智光。此句照性增明。雖斷解礙者。雖能離諸計取無解為礙。猶住見覺者。所見解礙之了覺心強於明照未歸圓寂。此句覺未極滿。覺礙者。覺之明照。為礙者。有覺明照不無立所。隱伏能心非佛境界。非同異性滅非一切同異所不能至。故覺之礙即為於礙。而不自在者。失乃寂滅無礙順行。此句殊果解脫。

  二結名。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當文一句結名。此者指所斷之解所住之覺。名菩薩者。蓋已斷法界凈之解礙。即是滅法界量。以佛覺用為己心者。故名菩薩。未入地者。世第一地修心迷覺中道無所名目。今尚住覺。故未入地。隨順覺性。釋例前。合文標行科共成覺礙菩薩科竟。

  二滅礙隨順開二。一寂滅菩薩開二。一標行開二。一總彰寂滅。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當文三句總彰寂滅。善男子一句。有照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有照者。覺明了知。有覺者。覺明明覺。總乃覺未明妙。立於明所。故顯現有照覺。俱名障礙者。有覺必明。有明立所。失本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平等隨順。此句出所住覺之障礙。是故者。是此住覺障礙之故。常覺不住者。住覺即不覺成妄覺明。回明向覺。不住明覺。則無不覺。是乃常覺。欲得常覺。其唯不住。如何不住。其唯常覺。指要言之。無於明覺。是為常覺。是為不住。蓋翻前之住覺。而有於不住者也。照與照者。照即有照是所法。照者即有覺是能我。同時寂滅者。照滅則照者亦滅。照者滅則照亦滅。本無二能所。故滅妙同時。言寂滅者。覺極圓明。斯無能所。故非生滅之滅。乃寂滅之滅。此翻前之住覺。失覺圓明。而勝進於不住之常覺。以極覺之圓明。故照與照者。有同時之寂滅。功用在常覺不住。能所寂滅。特其效驗耳。此句顯不住覺之寂滅。

  二詳示寂滅開二。一心行處滅開二。初喻顯。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當文二句喻顯。譬如云云一句。首已云云一句。自斷其首者。首喻覺之明照。以明照生所。是迷妄依。如人頭首。是身命依。斷首喻離於明照。自斷喻常覺不住。以覺住即明照立。覺不住即明照寂。此之明照。原本即覺。無別離法。但覺不住。斯能永離。是自離自斷也。故以自斷為喻。此句立喻。首已斷故者。由首已斷之故。無能斷者。無自斷首之人。此句顯喻。以人命寄於首。而命非首。雖命非首。然一斷其首。即無更生之人。彰顯覺本非明。明照是顯。無於明照。即無明覺。如人斷首。即無自斷之人。

  次合明。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當文二句合明。則以云云一句。礙已云云一句。礙心者。所明照覺。合喻有人之人。自滅諸礙者。覺除明照。合喻自斷其首。此句示覺伏元明以能寂滅。礙已斷滅者。澄元照性永離能所。合喻首已斷故。無滅礙者。無除照覺。合喻無能斷者。此句示覺照冥一全彰寂滅。合文上科共成心行處滅科竟。蓋覺明照。是真常流注。滅此明覺。斯入遍圓平等常住不動清凈無流逸因。是為於心行處得乃寂滅二言語道斷開二。初喻顯。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當文二句喻顯。修多云云一句。若復見月云云一句。修多羅釋准前。教者。稱諸契經所有句理。開悟菩薩入自性覺。如標月指者。標月之指。月喻性覺。標指喻說教。此句舉喻。若復見月者。見於所指之月。當菩薩入自性覺之時。了知所標者。了識標月之指。當菩薩通達於說教之名句文身。畢竟非月者。月明指暗。所標之指。全非月質。當名句文身屬影響聲論因緣生法與自性覺之離依他無生起性真妄迥絕。此句顯喻。

  次合明。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當文一句合明。亦復如是者。言說開示令悟自覺。如指上之月。言說句理非即自覺。如指之畢竟非月。是故悟心菩薩舍離言說法身。合文上科共成言語道斷科竟。前合心行處滅科攝屬詳示寂滅科竟。連合總彰寂滅科管於標行科竟。

  二結名。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當文一句結名。例釋准前。前合標行科共成寂滅菩薩科竟。

  二遍滿如來開二。一標行開二。一總彰遍滿。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當文二句總彰遍滿。善男子一句。呼召與語。一切云云一句。圓明法性。無妄可斷。一切即覺。覺即一切。究竟不二。

  二詳列遍滿開二。一一界遍滿開二。一自覺遍滿開二。一三德因果。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當文六句三德因果。得念云云一句。成法云云一句。智慧云云一句。菩薩云云一句。無明云云一句。諸戒云云一句。得念者。緣念真如。失念者。緣念塵境。無非解脫者。念無自性。念恒生滅。念真如而不能住於真如。念塵境而不能及於塵境。故一因解脫。此句定因。成法者。圓滿凈覺。破法者。幻滅生死。皆名涅槃者。凈覺平等不動。生死虛妄。無生故同果涅槃。此句定果。智慧者。圓照清凈。愚痴者。分別能所。通為般若者。圓照分別。無二體性。總一覺明。是故同因般若。此句慧因。菩薩外道所成就法者。菩薩以出離智成就清凈。外道以計取見成就染污。同是菩提者。離智朗真空之慧。取見開幻有之光。故偕果菩提。此句慧果。無明者。眾生性。真如者。佛性。無異境界者。圓覺境界。此句身因。諸戒定慧者。出纏身業。及淫怒痴者。在纏身業。俱是梵行者。皆無作性。同體清凈。此句身果。

  二一土因果。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

  當文二句一土因果。眾生云云一句。地獄云云一句。眾生者。情世間。國土者。器世間。同一法性者。總覺明所相待勞生。四大成立。無別體性。此句土因言土而及眾生者。依報自他共業。不彰眾生清凈不見一土清凈。地獄者十惡報趣。天宮者。十善報趣。皆為凈土者。夢境苦樂。幻人憂喜。總虛妄受。無實體性。故全清凈此句土果。合文上科共成自覺遍滿科竟。

  二覺他遍滿。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當文二句覺他遍滿。有性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有性者。一法界生。無性者。一法界土。齊成佛道者。無一眾生不入究竟覺。無一國土不本常寂光。此句圓他覺因。一切煩惱者。聖凡染凈知見善惡苦樂報趣。畢竟解脫者。同諸如來之身土因果。此句圓他覺果。前合自覺遍滿科共成一界遍滿科竟。

  二多界遍滿。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當文一句多界遍滿。法界海者。大圓覺海。慧者大圓覺慧。圓覺海。法界數量。具見普眼章中。照了諸相者。以圓覺慧照了圓覺海之諸法界相。猶如虛空者。圓覺自相之清凈實相。前合一界遍滿科文共成詳列遍滿科竟。連合總彰遍滿科攝屬標行科竟。

  二結名。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當文一句結名。例釋准前。前合標行科共成遍滿如來科竟。連合寂滅菩薩科攝屬斷礙隨順科竟。接合住礙隨順科管於差別順性科竟。乃答所請重宣之證得差別者。綸合圓滿覺性科入總示教殊證科竟。

  二示益末世開二。一直指頓證開二。一標行開二。一如心無生。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當文六句如心無生。善男子一句。但諸云云一句。居一云云一句。於諸云云一句。住妄云云一句。於無云云一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常居圓明現量之中。不落明了意知之地。此句絕妄初始。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者。妄心以念念生滅相續成輪。一念無生。斷所相續。即全息滅。本無所住。更何有當息滅者。故亦不息滅。若起息滅妄心之心。此之一心轉為妄依。心心息滅心心相續。無能息滅。唯知亦不息滅。是乃妙於息滅。正所謂無功之功。功不虛棄者。此句絕妄續終。了斯絕妄始終。直可諸妄永斷。成就始覺。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現量對境本無分別。如本無於分別。是曰不加。有此不加。即對境常寂。雖住妄想境。不異居凈土矣。此句證真原本。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者。對境之現量圓光無了知性。是無住本。同法界海量。無第二頭。如己眼根。不自見眼。若更求所真實而明辨之。即是迷頭狂走。無窮妄惑從此立本矣。故直示之不辨。能安忍於不辨。即徹本覺清凈究竟心源具無生忍力。此句徹真究竟。了斯原本究竟。自可一真常即圓明本覺同諸如來入剎那際三昧成等正覺無或異也。

  二聞解不疑。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

  當文二句聞解不疑。彼諸云云一句。信解云云一句。初句聞法頓證。次句信解頓證。信者不疑修習。解者明了修習。受者擔荷修習。持者久遠修習。不生驚者。無奇異心生。不生畏者。無艱難念起。是乃宿習大乘行人獲聞本法行相。合文上科共成標行科竟。

  二結名。

  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當文一句結名。此頓證隨順。直同果行。非余修證功用。不落差別位次。故但以隨順覺性名之。前合標行科共成直指頓證科竟。

  二彰顯勸誘開二。一彰因久植。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

  當文二句彰因久植。善男子一句。汝等云云一句。如是眾生者。指信解受持隨順覺性之眾生。已曾供養佛菩薩云云者。大圓覺心。是百千萬億恆河沙之諸佛國土。諸大菩薩所共莊嚴。苟非已曾供養於此諸佛菩薩。何能聞斯頓證覺心法門而不生於驚畏。供養者。四威儀內心常清凈不生三毒不昧三寶入理事門以慧朗空以定持有遍滿圓覺平等莊嚴。植眾德本者。供養無量如來植無量果德。供養無量菩薩植無量因德。因果該徹。故曰眾德。

  二顯果現證。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當文一句顯果現證。佛說是人者。唯佛能知能。印成就一切種智者。如來果智。圓覺為法界海慧。是一切種智。今頓證隨順於覺性。故名成就。合文上科共成彰顯勸誘科竟。前合直指頓證科攝屬示益末世科竟。連合示教殊證科管於次述正答科竟。接合初序讚許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殊證開二。一挈旨圓滿覺心。

  清凈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二挈旨差別順性。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二挈旨示益末世開二。一挈旨直指頓證。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二挈旨彰顯勸誘。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攝屬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與問科入總性證如空清凈科竟。言性證如空者。根本如來隨順之照相如虛空。蓋以當章教理。雖示隨順差別。乃發明差別。有於覺與未覺時。令見圓滿覺心之無取無證究竟清凈。以不迷於果性。未及顯修。故此專科。存合下四章。科屬修證。成足性修清凈之徹因教理。

  二修證無礙清凈開二。一圓攝無礙開二。一示圓攝行開二。一序述菩薩與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威德自在菩薩從無差本性多方便成修。不詳方便。轉礙修途。無以徹無修之性。有所與問希佛教益。令末世眾生不迷方便通達無礙成行圓攝。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當文四句慶聞現益。大悲世尊一句。廣為云云一句。令諸云云一句。承佛云云一句。初句贊佛。二句述聞。三句顯理。四句彰益。光明者。清凈開顯。圓音者。究竟開示。不因修習者。頓證隨順。

  二申請後益開二。一請教所行開二。初喻顯。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

  當文二句喻顯。世尊一句。譬如云云一句。大城喻大圓覺心。四門喻隨順四性。隨方來者喻四性順覺。非止一路者。門門多途。喻性性隨順。各非一法。此句舉喻。

  次合明。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當文一句合明。菩薩莊嚴佛國者。因行隨順。合喻四門之隨方來者。及成菩提者。果德隨順。合喻大城。非一方便者。種種修學法門。合喻非止一路。合上科文共成請教所行科竟。

  二資答結益開二。初資答。

  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

  當文三句資答。惟願世尊一句。廣為云云一句。並修云云一句。一切方便漸次者。該指修學法門。此句請說差別方便。修行人有幾種者。人以行成得修行之人。總有幾種。即知行之會歸。此句請說圓攝成就。

  次結益。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當文二句結益。令此云云一句。速得云云一句。開悟遊戲者。了行圓攝無礙自在也。合上科文共成資答結益科竟。前合喻明方便科攝屬申請後益科竟。連合慶聞現益科管於述請教益科竟。接合序問威儀科該在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問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與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

  當文三句贊請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余釋准前。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所行開二。一善別法行開二。一推本差別開二。一本覺無二。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當文四句本覺無二。善男子一句。無上云云一句。出生云云一句。於諸云云一句。無上句。示覺遍滿無二。出生如來者。果德本起。與一切法者。因行本起。同體平等者。因果覺行三無差別。此句示覺隨順無二。於諸修行者。徹因該果一切修習。實無有二者。實則無有二。蓋以遍滿隨順唯一覺故。此句示修成實無二。

  二循攝有三。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當文二句循攝有三。方便云云一句。圓攝云云一句。方便無量句。示在攝行。圓攝者。圓攝無量方便。所歸者。攝別入圓之行。循性者。隨所歸攝行性。差別者。攝別立別。當有者。以攝無量順諸行性之所應有。三種者。三方便門。此句示所攝行。合文上科共成推本差別科竟。

  二顯行差別開三。一奢摩他定開二。一凈覺生定開二。初凈覺行。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

  當文三句明凈覺行。善男子一句。若諸云云一句。以凈云云一句。悟凈圓覺者。悟圓明照。無取捨心。此句根悟圓覺。以凈覺心者。離於能所分別妄念。取靜為行者。取無能所分別之遠離動相為覺定行。此句彰能定行。

  次發定相。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當文三句為發定相。由澄云云一句。身心云云一句。便能云云一句。由澄諸念者。即上取靜。以取無能所分別之遠離動相為行自乃諸念澄寂。言由者。起下覺識煩動之由。覺識云云者。覺了於識之煩動微細生滅。得無隨之流轉。此非澄念。無能覺了。故云由。靜慧發生者。無分別慧。蓋識以分別煩動。今覺於識之煩動。不隨分別。故乃發生。此句示定由發。身心客塵者。地水火風。見聞覺知。屬明所妄能。相待搖立。幻化之法。非常住性。故云客塵。從此者。從於靜慧發生之地。永滅者。是識陰盡之超越命濁。此句示定成立。便能者。從滅得能無二體性。內發者。由覺開顯。非外取境。寂靜者。離於有為動搖。得自圓寂性定。輕安者。平等虛空究竟不動此句雲定開顯。合文上科共成凈覺生定科竟。

  二顯定結名開二。一顯定彰喻。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當文三句顯定彰喻。由寂靜故一句。十方云云一句。如鏡中像一句。初句推原覺定成就。十方世界者。依報全彰。諸如來心者。正報該舉。於中者。於寂靜中。顯現者。依正由顯。此句顯大圓覺定。圓裹法界一切依正。如鏡中像者。鏡喻覺定。像喻依正。此句喻顯。

  二指定結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當文二句指定結名。此方便者句指定。名奢摩他句結名。奢摩他梵語。此翻止。即定之異名。合上科文共成指定結名科竟。前合凈覺生定科攝屬奢摩他定科竟。

  二三摩缽提慧開二。一凈覺生慧開二。初凈覺行。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當文五句明凈覺行。善男子一句。若諸云云一句。以凈云云一句。即起云云一句。變化云云一句。若諸句根悟。釋准前。知覺心性者。知字從凈覺生。即前取靜取字同義。猶雲知於了覺之心性。此覺心性指內心。根塵指外境。皆因幻化者。以凈覺心中本無是諸心境體性。故知今所有相。皆是幻化。此句知幻。即起諸幻者。起離幻之觀。以除幻者。離能幻之心。此句離能幻。變化諸幻者。開合根塵。顯現身土。而開幻眾者。滅度自他眾生。此句離所幻。

  次發慧相。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當文二句為發慧相。由起幻故一句。便能云云一句。初句推本悲智從發之由。二句悲智開顯。大悲者。以圓覺凈性本無生佛。何實有悲生之智。故佛所悲生之智。本對幻眾生而幻發者。今乃以起幻離幻。智同諸佛。故爾便發。輕安者。幻悲起滅。全無起滅。究竟如空。平等不動。合文上科共成凈覺生慧科竟。

  二顯慧結名開二。一顯慧彰喻。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當文四句顯慧彰喻。一切云云一句。彼觀云云一句。幻相永離一句。是諸云云一句。從此起行者。起離幻行。漸次增進者。漸次得離諸幻。此句示離幻。彼觀幻者。能離幻智。非同幻故者。以智屬能離。非同所離之幻境。非同幻觀者。非同於幻之能觀智。皆是幻故者。有能觀智。即皆是幻。此句示所離。蓋明釋上句有漸次之增進。乃增進離於能觀智。幻相永離者。幻觀未離。幻相猶伏。觀智冥寂。幻相永離。此句示幻離。所圓妙行者。幻滅覺顯。如土長苗者。土喻離幻功用。苗喻開顯覺心。蓋覺以離幻成就。如苗以出土增長。此句喻顯。

  二指慧結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當文二句指慧結名。此方便者句指慧。名三摩缽提句結名。三摩缽提梵語。此翻等至。即慧之異名圓覺普照也。合文上科共成指慧結名科竟。前合凈覺生慧科攝屬三摩缽提慧科竟。

  三禪那中道開二。一凈覺現中開二。初凈覺行。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

  當文五句明凈覺行。善男子一句。若諸云云一句。以凈云云一句。了知云云一句。無知云云一句。若諸句根悟。釋准前。不取幻化者。遮照幻有。及諸靜相者。遮照空寂。此句凈覺圓明。了知者。了達之知。身心者。根識區宇。皆為掛礙者。有於根識。不彰寂滅。此句發圓明照。無知覺明者。無立所之知覺明性。不依諸礙者。永離分別能所心性。此句斷根本無明。

  次中道相。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

  當文四句為中道相。永得云云一句。受用云云一句。煩惱云云一句。便能云云一句。超過礙者。不住煩惱。超過無礙者。不住涅槃。此句中道成立。受用者。即是超過之義。以得超過。故得受用。相在塵域者。域疆界也。世界身心之相在於塵內。乃不出三界而出三界。正是所超過之礙無礙。如器中鍠者喻在塵域之世界身心相。器謂金銀銅鐵瓦等器凡擊而有音者如鐘磬之類。鍠是擊時器中所發鍠鍠之聲。聲出於外者。喻顯超出於世界身心所以得之受用。此句喻明中道。煩惱句合明不落二邊。故乃得於身心世界有其受用。蓋留煩惱即礙涅槃。此則輪轉生死。非可雲於世界身心得乃受用。留涅槃即礙煩惱。此則證滅休寂。不來世界身心有其受用。唯今不留不礙。故得受用。便能句中道開顯。寂滅者。諸法平等。無增減相。輕安者。如法平等虛空不動。合文上科共成禪那中道科竟。

  二顯中結名開二。一法說顯中。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當文二句法說顯中。妙覺云云一句。自他云云一句。妙覺者。果地覺性。此句示所內發之寂滅。乃如來之隨順寂滅境界以彰中道。自他句示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究竟清凈。申明寂滅境界。我人見屬相分立故云不能及。眾生壽命見屬見分立。故云浮想。

  二指中結名。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當文二句指中結名。此方便者句指於中道。名為禪那句結名。禪那梵語。此翻靜慮。即定即慧之中道義。合文上科共成顯中結名科竟。前合凈覺現中科攝屬禪那中道科竟。連合三摩缽提奢摩他科管於顯行差別科竟。接合推本差別科該在差別法行科竟。答所請說之差別方便也。

  二圓攝修性。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當文五句圓攝修性。善男子一句。此三云云一句。如來云云一句。菩薩云云一句。若得云云一句。親近隨順者。是能成就圓覺方便。以三法門本從覺顯。是乃覺之自分法行。故云親近。此句示三法門全依覺起。如來句示三法門是果德因行。菩薩句示三法門成立菩薩萬行是因行方便。事業者。即三法門所有行法。圓證者。即一即三不一不三究竟凈覺遍滿隨順。即成圓覺者。入寂滅大海法身果證。此句極彰三法究竟。通文理趣乃答所請說之圓攝成就也。前合差別法行科攝屬示教所行科竟。

  二示益勸修。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當文三句示益勸修。善男子一句。假使云云一句成多小果。不如云云一句暫修圓因。所以暫修圓因如此優勝者。以小果迷悶圓覺。此雖暫修親近圓覺。故此殊勝。前合示教所行科攝屬次述正答科竟。連合初序讚許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差別法行開二。一挈旨推本差別。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數

  二挈旨顯行差別。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二挈旨圓攝修性。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攝屬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示圓攝行科竟。行言所行者。以當章在顯三法名相是所修行法。下章二十五輪修習則是能修頓漸具足圓攝無礙清凈修習。

  二示圓攝修開二。一序述菩薩與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辨音菩薩從三法門圓攝無量隨順方便如斯無礙在修此三法門。亦必圓攝無礙隨順修習頓漸融通。有所與問希佛教益令末世眾生不於無礙行而成執礙修也。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前法。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當文二句慶聞前法。大悲世尊一句。如是云云一句。如是法門者。指圓攝三法。甚為希有者。三法乃圓覺親近隨順。故云希有。

  二申請後益開二。一請教能修。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當文二句請教能修。世尊一句。此諸云云一句。此諸方便者。三種法門該無量方便。故云諸。於圓覺門者。無礙融通是圓覺之門。顯今正請無礙修習。有幾修習者。成就圓攝必有互互融入修習法數。此句請教能修圓攝。

  二資答結益。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當文二句資答結益。願為云云句資答。令悟實相句結益。言悟實相者。以得修習圓攝即得三事圓證。成就圓覺住持平等清凈之一切實相。合文上科共成申請後益科竟。前合慶聞前法科攝屬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管於序迷儀音科竟。

  一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問儀音科攝屬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與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

  當文三句贊請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余釋准前。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能修開二。一總彰輪數開二。一果覺無修。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凈。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當文三句果覺無修。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本無云云一句。一切句彰顯果覺。本無句法我俱空。

  二幻修成輪。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凈定輪。

  當文二句幻修成輪。一切云云一句。爾時云云一句。依於未覺者。未覺即不覺。乃始覺未究竟無明未永斷之地幻力修習者。修心能所總屬幻有。非無修證之自覺性。此句示修本幻。爾時者。在幻修習之時。便有者。依幻修習。還遠離幻。即乃覺顯。故成便有。清凈定輪者。三種法門本自覺性平等不動隨順凈行。今交互修習此三法門頓漸融攝成輪二十五。故云定輪。合文上科。共成總彰輪數科竟。

  二列示輪數開二。一示相開二。一別躡漸輪開二。一別修成就開三。一修定成就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

  當文四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由靜云云一句。究竟成就一句。不起云云一句。唯取極靜者。遠離生滅。此句行因是所修定。由靜力故者。由遠離於生滅。永斷煩惱者。無明惑凈。此句絕妄。究竟成就者。圓明性覺。此句證真。不起於座者。不起法空之座乃常住定相。便入涅槃者。回身寂光。此句行果。是所成就。

  二結名。

  此菩薩名單修奢摩他。

  當文二句結名。此菩薩者句指人。名單云云句指法。有人有法。是故前言依於未覺幻力修習也。單修即別修。合文上科共成修定成就科竟。

  二修慧成就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凈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當文四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以佛云云一句。備行云云一句。於陀云云一句。唯觀如幻者。起悲照智觀諸一切幻化身土。此句行因。是所修慧。以佛力故者。即觀幻智。變化世界者。轉濁顯凈。種種作用者。無量莊嚴引誘有情。此句除染。備行云云者。滿足六度無量法門。此句妙凈。於陀羅尼者。圓覺總持。不失寂念者。無於明照生所乃中道行相。及諸靜慧者。靜慧即定行相。此句行果。是所成就。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句釋准前。合文上科共成修慧成就科竟。

  三中道成就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當文三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不取云云一句。煩惱云云一句。唯滅諸幻者。無於身心幻垢。此句行因。是所修中道。不取作用者。無於能所修證。獨斷煩惱者。頓破無明。此句絕妄。便證實相者。寂滅現前一切平等。此句行果。是所成就。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道成就科竟。連合定慧二科攝屬別修成就科竟。言成就者。顯三法雖別亦圓無不融攝之義。

  二攝修無礙開三。一定修無礙開三。一二法漸次開二。一先定次慧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

  當文三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以靜云云一句。便於云云一句。初句先定。二句即定攝慧。是於無生滅心益見於生滅之幻化不異於本無生滅。三句慧顯。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定次慧科竟。

  二先定次中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當文三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證至云云一句。永出生死一句。初句先定。二句即定攝中。蓋證至靜。則安住不動。無真常之流注故能斷煩惱。三句中顯蓋永出於生死。非二乘涅槃是乃中道。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定次中科竟。前合先定次慧科攝屬二法漸次科竟。

  二三法漸次開二。一定漸慧中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

  當文三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定。復現云云一句中慧。後斷云云一句後中。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漸慧中科竟。

  二定漸中慧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凈妙行度諸眾生。

  當文三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定。斷煩惱已一句中中。後起云云一句後慧。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漸中慧科竟。前合定漸慧中科攝屬三法漸次科竟。

  三三法漸齊開三。一定齊慧中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定。心斷云云一句融即慧中是法齊修。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齊慧中科竟。

  二定慧齊中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定慧融即。後斷煩惱一句得乃入中。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慧齊中科竟。

  三定中齊慧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定中融即。後起云云一句得乃發慧。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中齊慧科竟。前合定慧齊中定齊慧中二科攝屬三法漸齊科竟。連合三法二法科管於定修無礙科竟。

  二慧修無礙開三。一二法漸次開二。一先慧次定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慧。種種云云一句次定。隨順取靜者。幻化之法無有作性。乃隨順性無作故定。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慧次定序竟。

  二先慧次中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慧。種種云云一句次中。境界取寂滅者。幻化之境。本無生性。無生則非生滅。是乃寂滅故中。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慧次中科竟。前合先慧次定科攝屬二法漸次科竟。

  二三法漸次開二。一慧漸定中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

  當文三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慧。安住寂靜一句中定。而斷煩惱一句後中。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漸定中科竟。

  二慧漸中定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

  當文三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慧。斷煩惱故一句中中。此句故字。承上無礙作用為斷煩惱之故。又起下安住至靜以斷煩惱之故。安住至靜一句後定。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漸中定科竟。前合慧漸中定科攝屬三法漸次科竟。

  三三法漸齊開三。一慧齊定中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定。至靜云云一句融即定中。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齊定中科竟。

  二慧定齊中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慧定融即。後斷煩惱一句得乃入中。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定齊中科竟。

  三慧中齊定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凈無作靜慮。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慧中融即。後住云云一句得乃發定。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中齊定科竟。前合慧定齊中慧齊定中二科攝屬三法漸齊科竟。連合三法二科管于慧修無礙科竟。

  三中修無礙開三。一二法漸次開二。一先中次定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凈。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即中攝定。住於清凈一句定顯。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中次定科竟。

  二先中次慧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即中攝慧。於一云云一句慧顯。

  二結名。

  此菩薩者。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中次慧科竟。前合先中次定科攝屬二法漸次科竟。

  二三法漸次開二。一中漸定慧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

  當文三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中。安於靜慮一句次定。而起變化一句後慧。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漸定慧科竟。

  二中漸慧定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凈境界。歸於靜慮。

  當文三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中。起於云云一句中慧。歸於靜慮一句後定。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漸慧定科竟。前合中漸定慧科攝屬三法漸次科竟。

  三三法漸齊開三。一中齊定慧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凈。而住靜慮起於變化。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先中。而住云云一句定慧融即。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齊定慧科竟。

  二中定齊慧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中定融即。而起變化一句得乃慧發。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定齊慧科竟。

  三中慧齊定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中慧融即。而起云云一句得乃定發。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慧齊定科竟。前合中定齊慧中齊定慧科攝屬三法漸齊科竟。連合二法三法科管於中修無礙科竟。接合定修慧修無礙科該在攝修無礙科竟。綸合別修成就科統歸別攝漸輪科竟。

  二圓合頓輪開二。一標行。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當文二句標行。若諸云云一句。於諸云云一句。以圓覺慧者。法界海慧。圓合一切者。普照法界。此句常寂而照。於諸性相之無離覺性者。常證實相。不明照生所。此句常照而寂。

  二結名。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

  當文二句結名。此菩薩者一句顯人殊勝。名為云云一句顯法殊勝。三種自性者。全覺全觀。即一即三。無二體性。清凈隨順者。非依未覺之幻力修習。乃凈覺隨順。故云清凈。以彰圓修之本無修證也。合文上科共成圓合頓輪科竟。前合別攝漸輪科攝屬示相科竟。

  二教修。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當文三句教修。善男子一句。是名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是名者。指上所名。此句定名於法。修行如是者。乃的指之辭示不別有於修習。此句定修於人。前合示相科攝屬列示輪相科竟。連合總彰輪數科入總示教能修科竟。

  二示益方便。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當文七句示益方便。若諸云云一句。當持云云一句。求哀云云一句。於二云云一句。至心云云一句。依結云云一句。一念云云一句。依此輪者。依法修習。此句先標。當持梵行者。攝身清凈。寂靜思惟者。攝心清凈。寂靜是息妄。思惟是擇法。以無漏靜慧。簡諸真偽。去偽存真。此句除現行無明。求哀懺悔者。求佛大悲哀憫攝受。除昔愆尤惑業報障。懺悔乃華梵存略。梵語具雲懺摩。義當容忍。謂容忍恕我罪。若別釋者。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經三七日者。受身初始之三七日是名色前位。是前持業識造立果報期數。故今懺悔往罪還須三七日對期翻轉。此句除種子無明。於輪各安標記者。安二十五輪之先後漸次。此句顯法。至心求哀者。一心求佛哀授。隨手結取者。輪唯三單。余俱具二具三。二十五輪。當二十五結。隨手於結而取之。此句泯絕心私。求佛示法。依結開示者。在結之單復齊圓先後漸次。便知頓漸者。別攝漸輪。圓合頓輪。此句明了修法決斷心疑。一念疑悔者。失所修因即不成就者。失乃果證。求哀至心即是有諸能入。迷悶凈覺故不成就。此句戒起分別。失所修持。以令成就順覺修習故。前合示教能修科攝屬次述正答科竟。連合初序讚許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能修開二。一挈旨總彰輪數。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凈慧

  皆依禪定生

  二挈旨列示輪數開二。一挈旨示相。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二挈旨教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並法不隨順

  唯除頓覺人之並法不隨順。是寄顯果覺之無修無證。又以反見因行之必依於此輪修習無有別異。

  二挈旨示益方便。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依佛大悲力者。即求哀懺悔求哀開示頓漸修習也。重頌文竟。前合長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與問科攝屬示圓攝修科竟。修言能修者。以當章二十五輪行相是能修方便。接合上章所修圓攝入總圓攝無礙科竟。

  二十五輪圖

  定輪之二十五。本以三法頓漸修習成立。先一法單修。次二法漸修。次三法漸修。又次一法齊二法修。二法齊一法修。如斯四加三法俱歷。成輪二十四已極漸行。後乃三法圓合圓修。成頓證輪。故共有於二十五。是三法本具之圓攝法相。不此彰顯。不知三法之漸次即不知三法之頓圓。並昧威德辨音二菩薩興問之躡次。一為請總垂教所修。一為請別垂教能修。共手琵琶。所不容紊之節奏者。因為圖顯。在圖一大圓相。大圓覺心也。內三圓相。圓合三法之頓證輪。每圓相中之八圓相。四層列位者。單復三齊之四加漸次也。八圓相有孤一重二重三中濃黑邊濃黑之差別者。孤一即一法單輪。重二即二法二輪。重三即三法二輪。濃黑者。二法融攝之相。中濃者。一法齊二法之融攝。邊濃者二法齊一法之融攝。本經句理聊為象顯云爾。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下之上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下之中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峰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二圓離無礙開二。一示圓離心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凈諸業障菩薩從修輪頓漸無不成菩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匪唯性具同可修成徹因該果實無不本來成佛之眾生。在諸修習迷悶圓覺不究竟證者。由未去所染污故。不入於清凈大圓覺海。有所興問希佛教益。令末世眾生斷所迷證者。成就夫皆證者。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凈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

  大悲世尊。為我者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當文五句慶聞現益。大悲世尊一句。為我云云一句。令諸云云一句。睹見云云一句。我等云云一句。初句贊佛。二句贊法。以前所聞教法總屬如來因地行相故此述贊。三句得益。四句睹見者觀見也。調御者。佛十號之一號。調伏眾生咸歸一乘。如調韁轡御車在道。歷恆沙劫者。歷恆河之沙數劫數調御眾生。勤苦境界者。如來調御眾生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境界。一切功用者。大悲幻智成就法行。猶如一念者。悲智幻現無作妙力種種變化總無動於心源故如一念。此句顯所得益入大圓覺心乃不隔於今古自他。故得觀見如來因行調御眾生多劫勤苦總悲智幻起無有異念。深自慶慰者。慶慰見如來之因行則能知所教化眾生不離性覺隨順有其無礙方便成就菩薩功用。此句慶得同因如來。蓋以前諸菩薩興問教法。本為示益菩薩。自利利他。該果因行。故此慶益。

  二申請後益開二。一請教迷覺。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凈。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當文三句請教迷覺。世尊一句。若此云云一句。因何云云一句。若此者如此也。清凈者。無於生死涅槃功用修證也。此句本無生佛之覺心。為下問之發端。因何染污者。問何者是眾生之所染污。使諸眾生者。即所染污為之使。迷悶不入者。不得究竟清凈也。此句正問眾生迷覺。蓋以本無生佛之覺心。且不得有於眾生。何更得有迷悶不入之眾生。此必有所染污者。使之迷悶知所染污之使迷悶不入者。則可得成就教化。設乃方便令去所染污。證入究竟凈覺。是該果因行之所不可不知者。故此繼問。

  二資答結益。

  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當文三句資答教益。惟願世尊一句。廣為云云一句。令此云云一句。開悟法性者。示所染污之迷悶即得斷乃染污。入本凈覺是為開悟。此句資佛答教。作將來眼者。引導群盲。歸趨悟剎。此句結益。合文上科共成申請後益科竟。前合慶聞現益科攝屬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管於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

  爾時世尊。告凈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

  當文三句贊請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如是方便者。指問迷覺為開悟之方便。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凈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讚許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二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迷覺開二。一總彰染污開二。一種子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當文二句種子無明。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從無始者。無明業相無有體性本始。來者。無明轉現相。妄想者。無明智相執有者。無明相續執取相。我人眾生壽者。無明計名字相。計取名我。計舍名人。計取捨不及名眾生。計在不及者之有存立名壽者。凡此行相俱屬無明含藏種子。此句全彰。

  二現行無明開二。一認妄立妄。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當文三句認妄立妄。認四云云一句。由此云云一句。於虛云云一句。四顛倒者。智相續執取計名之四妄心。此心迷妄失真。故云顛倒。為實我體者。為實己之心性。不悟本屬緣影。全體虛幻。此句立乃能心。由此便生者。境由心生。憎愛二境者。違順樂欲一切因緣。此句立乃所境。於虛妄體者四顛倒心。重執虛妄者。所憎愛境。妄境由妄心生。本屬虛妄。何有實境。今諸妄心。又執此所生之妄境為於實有。不斷憎愛。故云重執。二妄相依者。境生於心心生於境交妄發生。生妄業道者。道路也。由因之謂。由於迷心故憎愛之境不寂。迷境故憎愛之心不斷。發揮能所。成立善惡事業因緣。此句能所現行。為輪迴因。合文三句。總乃無明造業相。

  二輪妄證妄。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當文二句輪妄證妄。有妄云云一句。厭流云云一句。有妄業故者。推本緣因致果。妄見流轉者。六趣依正升沉不定。然果報依正。總乃色法。有於苦樂由生心受用。無受用心即無苦樂趣。故云妄見。此句成立凡染。厭流轉者。滅集苦諦。妄見涅槃者。證道滅諦。然流轉果報。本出妄見。非實有法。但當了本無生。何當起於厭憎。有此厭心。欲成趨避。故乃別立無流轉境以為涅槃。是雲妄見。此句成立聖凈。有聖凡見總乃無明業苦相。合文上科共成現行無明科竟。前合種子無明科攝屬總彰染污科竟。答所請問之因何染污也。

  一詳示不入開二。一指故迷悶。

  由此不能入清凈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當文三句指故迷悶。由此云云一句。非覺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由此者。由於執相立見之種現無明。不能入清凈覺者。種現染污離自覺性。此句示本無明立所不入。非覺違拒云云者。覺無能所性自平等。遍滿隨順。於諸聖凡妄見。本無出離。有諸能入者。六凡之分別思惟二乘之沉空滯寂。非覺入故者。有無俱遣是圓覺境界。今執有計無。總屬幻垢。故非覺入。此句推本執所生能不入。是故者。是此有能有所即非覺入之故。動念者。六凡執有。息念者。二乘偏空。皆歸迷悶者。究竟迷覺圓離縛脫清凈自性。此句顯出迷悶。

  二發明迷悶開二。一本妄續妄開二。一前示本妄。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當文三句前示本妄。何以故一句。由有云云一句。譬如云云一句。何以故句征問動息皆迷之故。起下發明令見由於無明未斷之與相續。無始釋准前。本起無明者。根本生相無明。為己主宰者。陀那細識含藏種子來先去後為於生死命根。生無慧目者。依無明主宰所生之眾生全體非覺。身心等性者。四大和合之身六塵緣影之心。皆是無明者。四大六塵依無明有。故身故心。總屬無明。此句示眾生身心一切俱妄。所有動息。不離身心。故成迷悶。不自斷命者。不自斷本無明。此句喻眾生執吝身心不能遠離。乃不自斷無明命根。

  二後曉相續。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當文二句後曉相續是故云雲一句。為憎云云一句。是故者。以此不自斷命之故。當知者應知也。有愛我者。有愛於我之境。我與隨順者。樂欲從事。非隨順者。非我所愛之境。便生憎怨者。起嗔恨心不饒益想。此句令見憎愛之所由立。乃本有不自斷之命。為憎愛心者。為由也。養無明故者無明本計取性。今心心憎愛。乃心心計取。總屬無明一類體性。故成長養。相續者。無明相續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求道者。求凈覺心。皆不成就者。不入凈覺。蓋由無明相續則乃無明成就。何由成於凈覺。此句令見憎愛本相續於無明故迷悶於凈覺。合文上科共成本妄續妄科竟。

  二迷修迷證開二。一列相覺迷開二。一前列四相開二。一迷識二相開二。一我相開二。一征釋。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當文二句征釋。善男子一句。云何我相一句征名。謂諸云云一句釋相。謂諸眾生者。該指聖凡。心所證者。證謂證取。即計取為我之無明心相。無論取妄取真。總是一類無明。真妄有二。取心無二。故此證取之我。該括聖凡佛全標指。

  二喻結開二。初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體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當文四句喻明。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四肢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百骸調適者。四大守自性。融布無掛礙。地水火風不相陵奪之時。忽忘我身者。不自起於身見。此句喻本無身。四肢弦緩者。弦急緩慢。四肢失調之狀。攝養乖方者。方術也。調復無術必求醫治。微加針艾者。醫治所施痛楚從生。則知有我者。以有其針艾之痛楚。乃現受針艾之心。以受針艾之心。乃認在所針艾之身為是我。此句喻身從證有。句中知字即上心所證之心字。我字即上所證者之者字。是故云雲者。是此針艾則知有身之故。謂諸眾生我相自證取心現。若無證取心則無我相。如不加針艾時。則不知有我身。故云方現。此句合明前釋。

  次包結。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凈涅槃。皆是我相。

  當文四句包結。善男子一句。其心云云一句。畢竟云云一句。皆是我相一句。其心乃至者。包舉從凡至聖無量差別一切證心。證於如來者。以果德為邊際。方能包舉未入果證一切諸心。此句所證法。畢竟了知云云者。終底有其了知於清凈涅槃之心。此句能證心。皆是云云者。明結上文乃至之辭包舉無盡。此句歸結。合文上科共成喻結科竟。前合征釋科攝屬我相科竟。

  二人相開二。一征釋。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句釋例前。心悟證者。悟於證心之是我相。乃生舍證之心。

  二喻結開二。初喻明。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當文四句喻明。善男子一句。悟有云云一句。悟亦如是一句。悟已云云一句。悟我之不復認我者。乃舍執心。所悟非我者。乃無執心。此句就眾生常情設喻。蓋凡悟有我之人則不復起認我之心。唯心心欲同乎人。渾全抱一人相。悟亦如是者。此句合喻。蓋悟於證心之為我相。則不復立取證心。直心心趨舍。渾全抱一舍心之人相。與彼眾生之悟我者無異。悟已超過者。於悟心中超過之也。即乃舍所取證之心。一切證者。包舉之辭。從淺至深。凡取證心無不棄捨。悉為人相者。有超過一切證之心。皆是舍心。故皆是人相。此句承亦復如是句。合明心悟證者之為相人。

  次包結。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當文四句包結。善男子一句。其心云云一句。心存云云一句。皆名人相一句。其心者。悟心也。乃至圓悟云云者。包舉推極究竟明悟證於如來之畢竟了知清凈涅槃心。是取證我心此句是悟於證心。心存少悟者。存於悟心。備殫證理者。備悉也。殫盡也。悉盡舍所取證之理。此句是立舍心。皆名人相者。此句歸結。以有能舍之心。所舍之境。但離我執。未冥他觀。是名人相。合文上科共成喻結科竟。前合征釋科攝屬人相科竟。連合我相科管於迷識二相科竟。言迷識者。證取心是無明之執取計名字。語證心是無明之智相續。乃無明識境。故云迷識。

  二迷智二相開二。一眾生相開二。一征釋。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句釋例前。心自證悟者。心之自證自悟諸法。此出前所立之我人心相。所不及者。離於證悟。無可得取。無可得舍。乃三細之業轉現相。未生六粗。屬根本無明大總相分。故云眾生。

  二喻結開二。初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當文五句喻明。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則知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譬如句正喻了達無其人我之眾生相。則知句發明眾生相即是了達於無人我之心。云何二句詳釋了達無我無人之所以是於眾生相。我是眾生則非是我者。言既見我是於眾生則即無於我顯從是眾生邊成立非我之眾生相。我是眾生非彼我故者。言既見是我是眾生則即非人是眾生故非彼之我。顯從我是邊成立非彼之眾生相。

  次包結。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當文三句包結。善男子一句。但諸云云一句。而我云云一句。了證者。了所證取心。了悟者。了所悟證心。皆為我人者。了去此證悟二心。以此二心之皆為我人相。在證悟文中有乃至之辭屬包舉一切。今以皆字承顯。此句示越前二相之所了心。而我人相所不及者。者字即了於證悟之心。此之了心是明所邊立。非同取捨心屬妄能邊生。故所不及。存有所了者。明照未寂。所相森然。名眾生相者。所立則能生。成有為法。此句定相歸結。合文上科共成喻結科竟。前合征釋科攝屬眾生相科竟。

  二壽命相開二。一征釋。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凈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當文四句征釋。善男子一句。云何壽命相一句征相。謂諸云云一句釋相。猶如命根一句喻明。心照清凈者。了於證悟之為我人。得我人相所不及之清凈。此時存所了心。為照清凈之心。覺所了者。覺照於清凈之心為所了心。者字即覺字。乃覺所了之覺。此覺字是於覺明有明明覺之覺。是八識精性。一切業智者。業是無明初分是眾生相。智是無明中分是人我相。所不自見者。識精是覺明了知。業智因之迷立。如眼光因眼有。不能回光見眼。此句指明八識精性為眾生生死輪迴深隱根本。猶如命根者。以眾生一期壽命。實有為之修短者。而人於修短中多不能自見。如一切業智所不自見之覺明。理事無異。

  二喻結開二。初喻明。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消冰無別有冰知冰消者。

  當文四句喻明。善男子一句。若心云云一句。覺所云云一句。如湯云云一句。若者設語辭。照見一切者。照於前之證悟了三心。覺者。即心所立之照覺。以於心有照見一切之覺。此覺非本有。立照則生。不立照則無。故云若。以見出乃分外。皆為塵垢者。皆字是合覺於照見之一切。同一體性。同為塵垢。此句發明明了覺心。所以稱為命根。指屬輪迴根本者。以是塵垢故。覺所覺者。上覺字照見心。所覺者。照見之一切不離塵故者。覺無能所。能所皆塵。今有於覺所覺之能所。故未離塵。此句乃釋明覺者之皆為塵垢。如湯消冰者。喻圓照覺相永斷無明。無別有冰知冰消者。喻覺心成就寂滅無二。無於能證所證。此句喻顯覺心成就究竟清凈。反顯有覺之未清凈。為未離塵。

  次包結。

  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當文三句包結。存我一句。覺我一句。亦復如是一句。存我者。無明人我。此我挾境計取方現。必有所存。斯有其我。覺我者。覺明法我。此我根心智照為體。但有所覺。即有其我。此兼舉二我者。影照上文覺所覺者。以所覺是我人眾生三相是照生之所是為存我。覺是壽者相。是明起之照。是覺為我。總湯所消之冰相。亦復如是者。如於湯之消冰。當無別有冰以知消者。若其別有冰。知於冰消。即是未消之冰。此正承喻順合。反見有覺之未離塵。合文上科共成喻結科竟。前合征釋科攝屬壽命相科竟。連合眾生相科管於迷智二相科竟。言迷智者。了悟心。是根本無明。覺了心。是覺明立照。立照失明。無明失照乃迷覺而有於不覺。故云迷智。接合迷識二相科該在前列四相科竟。

  二後責迷修。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當文五句後責迷修。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雖經云云一句。終不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不了四相者。未能如湯之消冰遠離證悟了覺四心。此句不斷無明。雖經多劫者。遠歷僧祇。勤苦修道者。失乃隨順。但名有為者。未忘能所。此句相續無明。終不能成云云者。未獲本不生滅因地覺心。無以成常住寂滅果地覺證。一切聖果者。圓覺為大陀羅尼門。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諸佛果德從之流出。此句失覺成就。是故者。是此本妄續妄迷悶凈覺之故。正法末世者。諸佛法化。於時教理行證。修學具足。名為正法。時存教理人少行證。則名末世。今此圓凈覺心本一切眾生所皆證者屬乃正法。以勤苦違修。於皆證者。遠劫無證。為之末世。此句申明失成聖果。失自本證之果。前合前列四相科。共成列相覺迷科竟。

  二指行乖證開二。一修染污行開二。一顯迷認我開二。一非法非行開二。一違涅槃法開二。一彰故迷認開二。一示迷。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當文三句示迷。何以故一句。認一云云一句。有證云云一句。何以故者。以何故為不了於四相。此句征問。一切我者。證取心為我相之大總。又乃兼該人相。為涅槃故者。以了知之清凈。為涅槃之清凈。故字應起句征問。示乃迷認。此句迷所。有證者。我相心。有悟者。人相心。名成就故者。以失為得。此句迷能。

  二喻失。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當文一句喻失。認賊喻迷我人之證悟心。為子喻名為涅槃成就。其家喻圓覺。財寶喻一切聖果。終不成就喻不入凈覺。合文上科共成彰故迷認科竟。

  二推顯迷認。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當文四句推顯迷認。何以故一句。有我云云一句。有憎云云一句。名不解脫一句。何以故者。以何故知所為涅槃成就者是認我人相。此句征問。有我愛者。有我斯有愛。亦愛涅槃者。故乃愛於涅槃。伏我愛根者。愛於涅槃之心。根本我相。即潛生我相。故曰伏。為涅槃相者。指乃迷認。蓋涅槃本自覺相。非有為性。今以我出妄認。故於涅槃亦有為相。此句本有愛心示知迷認。有憎我者。有憎心之我。亦憎生死者。故乃憎於生死。不知愛者。不知於愛涅槃之心。以有愛涅槃之心。乃因生憎生死之念。故此推原。真生死者。愛為輪迴根本。有愛即有生死。故者。推由迷此。故乃憎彼。別憎生死者。不務斷於根本愛心。乃願絕於虛幻果報。此句本有憎心示知迷認。名不解脫者。纏縛愛憎非覺隨順。此句結名有為。前合彰故迷認科共成違涅槃法科竟。

  二背解脫行開二。一征相。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當文一句征相。此以纏縛愛憎之非解脫。在當人自心。深隱難知。何以明辨。所宜征問。

  二標行。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凈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當文五句標行。善男子一句。彼末云云一句。若復云云一句。若復云云一句。則知云云一句。習菩提者。求凈覺心。以己微證者。一念證心。若有若無。甚為微細。為自清凈者。於微證心不自知有認為清凈。猶未能盡者。未得無證。我相根本者。微證之心正是我根。此句示有證取我根未盡則有愛憎現行不除。若復者。或有不定之辭。讚歎彼法者。稱譽彼所證法。即生歡喜者。因贊生悅。便欲濟度者。樂以法教彼人。此句示有愛心現行。誹謗彼所得者。譏呵彼證。便生嗔恨者。怨憎前人毀己法化。此句示有憎心現行。則知者。於愛憎現行以知之也。我相堅固執持者。忘我不愛。忘我不憎。今之愛憎兩熾。皆乃堅固執持於我。斯現行所愛憎以防護之潛伏藏識者。含藏種子於無明八識。遊戲諸根者。發業潤生於見聞覺知。曾不間斷者。倏憎倏愛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無由斷妄。此句示乃纏縛不成解脫。合文上科共成背解脫行科竟。前合違涅槃法科攝屬非法非行科竟。

  二明結乖證。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當文三句明結乖證。善男子一句。彼修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是故者。是此我相不除愛憎現行長養無明之故。前合非法非行科共成顯迷認我科竟。

  二例迷餘三開二。初例。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當文四句初例。善男子一句。若知云云一句。有我云云一句。眾生云云一句。若者設比之辭。知我空者。悟身無體。悟心無相。無毀我者。毀我之人。蓋以人從我立。既空於我。何見毀之人。此句示無我無人。以令知有人還歸有我。有我說法者。因法愛憎。於人之贊謗。是見有我說之法。故乃有其毀我之人。我未斷故者。以我未斷之故。故乃見有我說之法。此句申明有人由於有我。以例迷我即乃迷人。眾生壽命之亦復如是者。如人之從我斷從我伏。以例迷我人即乃迷眾生壽命。一相迷而四相全迷也。此句盡例。

  次結。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當文五句次結。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雖勤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說病為法者。四相全無明染污。認之為涅槃成就。此句執妄。是故者。是此說病為法之故。名為可憐愍者。無有開悟之因。此句輪妄。增益諸病者。長養無明。此句續妄。是故者。是此續妄之故。此句迷覺。合文上科共成例迷餘三科竟。前合顯迷我相科攝屬修染污行科竟。

  二失隨順行開二。一違拒自他開二。一無自利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當文三句無自利行。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以如云云一句。不了四相者。未斷無明。此句住妄。以如來解者。般若智照。及所行處者。解脫行業。為自修行者。求已悟入。終不成就者。究竟迷悶。此句失真。

  二無利他行。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當文二句無利他行。或有云云一句。見勝云云一句。未得謂得者。迷因修習。未證謂證者。迷果成就此句立我能所。見勝進者。成就順覺無礙修習。心生嫉妒者。嗔彼化行人輕己法。此句於人怨憎。合文上科共成違拒自他科竟。

  二明結乖證。

  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當文二句明結乖證。由彼云云一句。是故云雲一句。未斷我愛者。潤生無明故四相不了於他嫉妒。前合違拒自他科共成失隨順行科竟。連合修染污行科攝屬指行乖證科竟。接合列相覺迷科管於迷修迷證科竟。綸合本妄續妄科該在發明迷悶科竟。貫合指故迷悶科統歸詳示不入科竟。答所請問之迷悶不入也。併合總彰染污科入總示教迷覺科竟。

  二示益末世開二。一教修與記開二。一唯斷成修開二。一求悟增病。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當文三句求悟增病。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無令云云一句。希望成道者。希冀也。成道成就圓滿清凈覺心。此句顯欲。無令求悟者。本成佛覺無可證悟。有證悟心皆人我相。故令無求。唯益多聞者。凡立悟境。皆出名言戲論。故唯益於多聞。增長我見者。計名字相。本無明迷妄出生我見因緣令日滋益名言。長養無明計取。故成我見增長。此句顯病。

  二斷妄圓寂。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當文四句斷妄圓寂。但當云云一句。起大云云一句。貪嗔云云一句。彼我云云一句。但當者。唯可如此也。語氣與上文無令相呼應。降伏煩惱者。伏斷根本無明。此句是初因修習般若。起大勇猛者。永斷根本無明。須如人奮斷己命相似。非有所激發一切不顧。捨身捨命如何可得故策之令起。未得令得者。未得慧目了明四相直須令得。未斷令斷者。未斷證心盡除四相直須令斷。此句是後行滿足菩提。貪嗔愛慢者。貪嗔是心。愛慢由境。諂曲嫉妒者。諂曲從愛流。嫉妒從慢滋。對境不生者。對可貪境而不生愛邊一切心。對可嗔境而不生慢邊一切心。此句是現行無明伏斷成就解脫。彼我恩愛者。自他境中可貪慾事。一切寂滅者。無自無他。何恩何愛。此句是現行無明永斷一路涅槃。合文上科共成唯斷成修科竟。

  二顯佛印記。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當文二句顯佛印記。佛說云云一句。求善云云一句。佛說是人者。佛語真實。如所如說。不誑不異。是人修習。得無迷惑。漸次成就者。無明本末。伏斷永斷。漸次功圓。此句記修習功畢。求善知識者。求大圓覺法界海慧如來導師。不墮邪見者。無於證取能所明照。此句記開悟圓覺。前合唯斷成修科共成教修與記科竟。

  二誡迷失覺。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凈覺海。

  當文二句誡迷失覺。若於云云一句。則不云云一句。若者。設悟防迷。所求者。清凈覺心。別生憎愛者。起證取心。憎生死而愛涅槃。此句乖因。則不能入者本成佛覺。無能證所證。起證取愛憎。即是有於能入之非覺。入清凈覺海者。無上法王圓滿覺心。此句違果。前合教修與記科共成示益末世科竟。連合示教迷覺科攝屬次述正答科竟。接合初序讚許科管於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迷覺開二。一挈旨總彰染污。

  凈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二挈旨詳示不入。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二挈旨示益末世開二。一旨教修與記。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嗔痴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二挈旨誡迷失覺。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攝屬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示圓離心科竟。言心者。以證悟了覺。根本於心。貪嗔愛慢。現行於心。言圓離者。以所示教益。總乃令斷此諸無明心相。成就究竟修證之平等清凈。

  二示圓離法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普覺菩薩從入清凈覺。必證悟了覺之心究竟圓離斯無迷悶。悲念修人所染污心。本求法生。不悟圓離法與求無相人則隨求生心執病為行舉心成見卒難免者。有所興問希佛教益。令末世眾生得能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之不墮邪見。無於所求別生憎愛者。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當文四句慮聞現益。大悲世尊一句。快說禪病一句。令諸云云一句。心意云云一句。快說禪病者。證悟了覺之四心相。是修禪者所病。此句述聞。得未曾有者成就凈覺。此句開悟。心意蕩然者。永離生滅。獲大安隱者。常住寂滅。此句除迷。

  二申請後益開二。一懷憂末世。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

  當文三句懷憂末世。世尊一句。末世云云一句。邪法增熾一句。末世者。世尊法化正像二千年後之末法萬年時世。去佛漸遠者。去正而像而末。漸漸遠於佛在世時無由知於果德。賢聖隱伏者。像法千年猶多應真大心輔化。時當末世眾生。無於機感。賢聖他方示現。此界隱跡。無從瞻彼因行。此句憂末世之無師。邪法增識者。世無慧燈。邪光斯熾。修習法門。非如來之三無漏學四決定誨。長養無明貪嗔愛慢不可勝說。此句憂末世之迷法。

  二請教正覺開二。一依覺修習。

  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

  當文三句依覺修習。使諸云云一句。依何等法一句。行何等行一句。初句使諸者。垂教指導之意包下五求。何等人者。何等之人是所當求。二句所求之人。何等之法是所當依。此二句發覺緣因。三句既以求人依法。復有何等之行是自所當行。此句入覺修習。

  二斷妄成就。

  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當文三句斷妄成就。除去何病一句斷何染污。云何發心一句成就智用。令彼云云一句離諸妄見。此以生無慧目之眾生。凡有舉心塵勞先起。苟不知所離見。無以成就智用之清凈。合文上科共成請教正覺科竟。前合懷憂末世科攝屬申請後益科竟。接合慶聞現益科管於述請教益科竟。綸合序問威儀科該在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攝屬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

  當文五句贊請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能施云云一句。令彼云云一句。如是修行者。指在問之緣因修習發心離見。此句標問。無畏道眼者。於自於他。不迷邪見。此句智朗。得聖道者。入凈覺海圓滿菩提此句行圓。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依覺修習開二。一人法正觀開二。一求師頓證開二。一頓證覺智開二。一緣師凈覺開二。一前示當求。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當文三句前示當求。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當求云云一句。將發大心者。將顯發己本成佛覺圓滿凈心。求善知識者。求圓覺友。欲修行者。圓成果地修證。此句修人種性。一切正知見者。圓覺普照正遍知人。此句略標師覺。

  二後詳師覺開二。一無住相心。

  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當文一句無住相心。心不住相者。無取覺心。聲聞緣覺境界者。由證取心現。既無住相心。何有聲聞緣覺境界。故乃不著。此八字即釋明心所不住之相。成足句理。令見師凈覺心。不但無於凡情。亦本無於聖解。

  二無侵塵業。

  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當文三句無侵塵業。雖現云云一句。示有云云一句。不令云云一句。雖現塵勞者。現生濁世種種形類同事攝化。心恆清凈者。無縛脫知見。此句不執幻有。示有諸過者。示塵勞煩惱染污凈覺。讚歎梵行者。稱揚清凈解脫靜慧。此句開示實相。不令者。化導之也。不律儀者。見取戒取乃至治世之法。俱非奢摩他行。此句度生離塵住佛凈戒。合文上科共成後詳師覺科竟。前合前示當求科攝屬緣師凈覺科竟。

  二成弟上慧。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文二句成弟上慧。求如是人一句。即得云云一句。求如是人者。如是無住相無侵塵之正知見人。此句緣因。阿耨云云者。梵語阿耨多羅此翻無上。三藐此翻正等。亦翻正遍。三菩提此翻正覺。合雲無上正等正覺。亦云正遍知此句致果。正彌勒章所謂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者。前合緣師凈覺科共成頓證覺智科竟。

  二頓證覺行開二。一垂教植行開二。一於自清凈開二。一捐身求法。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當文二句捐身求法。末世云云一句。應當云云一句。應當者。合宜也。寄簡不宜承事外道二乘之人。不惜身命者。尊重般若。知身幻化。無有真實。盡情捐舍。如涅槃童子之雪山捨身。大品常啼之香城破骨。

  二降伏心見。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凈。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當文三句降伏心見。彼善云云一句。乃至云云一句。心無憍慢一句。四威儀中者。行住坐卧之語默動靜自修弘范。常現清凈者。嚴凈毗尼縛脫無礙。此句於師自行。示現種種過患者。指諸塵勞煩惱輪迴苦趣。此句於師覺他。心無憍者。無忽易心。無慢者。有敬謹心。此句於師所行所教之礙無礙境。降伏心見。不於師行之無礙而生憍。能於師示之過患而除慢。乃得以無憍心而不留於無礙。以無慢心而不留於礙。成就超過礙無礙境之自在隨順也。合文上科共成於自清凈科竟。

  二於他清凈。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當文一句於他清凈。況復者。彰易也摶財者。摶聚也。眾生所摶聚養資身命之具。妻子眷屬者。眾生所市恩纏愛之人我。此皆身外之境。比於身心易為清凈。不以身命之難捨。心見之難降。故以況復顯易。前合於自清凈科共成垂教植行科竟。

  二彰益具行開二。一敬田除惡。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

  當文一句敬田除惡。若善男子者。幸能之辭。善友者。無心相塵業之正知見人。不起惡念者。降伏其心。圓明清凈。無於憍慢。不善知見。

  二悲田興利。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髮明照十方剎。

  當文二句悲田興利。即能云云一句滿德。心華云云一句現行。心華髮明者。圓覺慧光。照十方剎者。普照法界。合文上科共成彰益具行科竟。前合垂教植行科攝屬頓證覺行科竟。連合頓證覺智科管於求師頓證科竟。

  二擇法圓離開二。一示法清凈開二。一證法離病。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當文二句證法離病。善男子一句。彼善云云一句。所證妙法者。圓滿凈覺。應離四病者。覺心非能故離作任。覺心非所故離止滅。此句總標。後乃詳曉。

  二離病為法開二。一詳列病相開二。初征。

  云何四病。

  當文一句初征。

  次釋開二。一能法二病開二。一作求覺病。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當文三句作求覺病。一者作病一句。若復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初句標病名。若復者。或有之辭。作如是言者。彼人設教之語我於本心者。指六識分別。作種種行者。成立見聞覺知。欲求圓覺者。於見聞覺知成立圓覺修習。此句述在彼人示作求覺。彼圓覺性者。平等凈性。非作得故者。覺非作可得之故。以作乃能法。覺非能法。何作可得。說名為病者。不能得覺。是名為病。此句釋明作病。究所迷作求覺之故。乃迷五識中之同時明了識性為能作性。此明了識。即六識體性。故指於本心作在明了位中。未起攀緣分別見為清凈。故欲本以成就凈覺。不知此明了識精。全體虛幻。如何得覺。

  二任求覺病。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慾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當文五句任求覺病。二者任病一切。若復云云一句。涅槃云云一句。任彼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初句標病名。不斷生死者。謂生死本有無可斷故。不求涅槃者。謂涅槃本有不須求故。此句彼人設教不斷不求。無起滅念者。無於生死起之念故不須斷。無於涅槃滅之念故不用求。是乃無六識分別。此句彼人發明所能不斷不求。任彼一切者。任還也憑也。乃各憑他之謂。隨諸法性者。生死隨其生死。涅槃隨其涅槃。凡各有一法。即有一法之性。生滅常生滅。不生滅常不生滅。但能隨之便成圓覺。此句彼人示任求覺。以不斷不求。斯有所為任者。故先示不斷句。後示任彼句。凡此三句皆彼人設教之語非任有故云雲者。非任生滅涅槃即能有於圓覺之故。以任但無能生之所。且未無能至乃生能之所。尚迷不識。如何有覺。此句釋明任病究所迷任求覺之故。乃以停六識之分別於末那七識所執外半分之六識以為諸法自有之生滅性。內半分之八識以為諸法自有之不生滅性。故欲圓合生死涅槃不斷不求任以入覺。不知此內外分之末那。全體虛幻。如何得覺。合文上科共成能法二病科竟。

  二所法二病開二。一止求覺病。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當文四句止求覺病。三者止病一句。若復云云一句。得一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初句標病名。永息諸念者。除滅見聞覺知明了記性。此句彼人設教息滅妄心成就止相。得一切性者。根塵識性。寂然平等者。不外流逸內守幽間。欲求圓覺者。成就清凈。此句彼人發明止成之得求於圓覺。非止合故云雲者。非止息妄心得合入圓覺之故。以止雖冥能心不立於異。猶未亡所在立於同。如何合一切同異所不能至之圓覺。此句釋明止病。究所迷止求覺之故。乃於外種之半分末那舍執歸位。為諸念永息。內種之半分末那八識無記。為諸性平等。故欲止以入覺。以不舍外半末那之明了。不彰內半末那之無記。不知此無記之八識。全體無明。如何得覺。

  二滅求覺病。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當文六句滅求覺病。四者滅病一句。若復云云一句。身心云云一句。何況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初句標病名。永斷一切煩惱者。入元澄性。如波瀾滅於諸生滅根元。此句彼人示教舍我執心。身心云云者。出行陰區宇。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此句彼人示煩惱斷相得人空證。何況者。顯示之辭。根塵虛妄境界者。依根塵所發之意識界。蓋識發法根塵。根依身立。塵自心生。既身心之畢竟空。何根塵以發識。故以何況顯示。此句彼人示教獲人空證者之自離妄分別。合二句總彼詳示一切煩惱之永斷清凈成就滅相。一切永寂者。彼人承指身心識妄之畢竟空。欲求圓覺者。成就清凈。此句彼人發明滅成之得求於圓覺。非寂相故云雲者。覺性之寂。普照圓寂。無別有相。有相之寂。乃晦昧無明。全立所相。故非凈覺。此句釋明滅病。究所迷滅求覺之故。乃於內種末那舍執歸位。無七我執之行陰盡。為一切煩惱之永斷。身心之畢竟空。無七之為六依根為識妄之永寂。全體在位無明迷為清凈覺。故見實有可滅法永成晦昧。斯成凈覺。不知無明妄性。非覺湛明性。如何得覺。合文上科共成所法三病科竟。前合能法二病科攝屬次釋科竟。連合初征科管於詳列病相科竟。

  二顯證清凈。

  離四病者則知清凈。

  當文一句顯證清凈。蓋得離於四病。必無明之永斷。方能不於六迷作止。於七迷任滅。而以在位之無明迷為證性。故知所證之清凈。則知者。指決末世眾生。於法四病。離不離間。以驗於師之證法。前合詳列病相科共成離病為法科竟。連合證法離病科攝屬示法清凈科竟。

  二別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當文二句別觀邪正。作是云云一句。若他云云一句。作是觀者。於離四病以觀師法。名為正觀者。乃善求師之正知見。此句示正。若他觀者。不知觀法離病。任心橫生。愛憎去就。名為邪觀者。迷妄求師之惡知見。此句簡邪。前合示清凈科共成擇法圓離科竟。連合求師頓證科攝屬人法正觀科竟。

  二自行入覺開二。一事師成行開二。一身心隨順開二。一畢生皈命。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當文二句畢生皈命。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欲修行者。欲成就順覺修習。應當盡命者。莫可親近邪師。唯宜盡形壽命皈依正覺。供養者。四事知時凈心虔供。善友即善知識。例釋准前。此句示依正覺。

  二如空降心。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順逆境猶如虛空。

  當文三句如空降心。彼善云云一句。若復云云一句。現順云云一句。初句不以來相觀如來。故於知識之來親近應當斷憍慢心。憍慢。釋准前。二句不以去相觀如來。故於知識之復遠離應當斷嗔恨心無怨尤意而謂彼舍已。三句達法實相。故於善知識所現順己之境。逆己之境皆見如空究竟清凈不生異念。合文上科共成身心隨順科竟。

  二自他平等。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

  當文二句自他平等。初句不於自立身心相。為畢竟平等。次句不於他立身心相。為自體無異。此從於師降心皈命。供養親近。開正知見。圓離四相之凈覺慧。前合身心隨順科共成事師成行科竟。

  二簡別迷覺。

  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當文一句簡別迷覺。如是修行者。如上降心皈命正知見之師成凈覺慧以修行。方入圓覺者。方無染污迷悶。若其親近他師成立別行即迷覺入。前合事師成行科共成自行入覺科竟。連合人法正觀科攝屬依覺修習科竟。答所請問之求人依法修行也。

  二斷妄成就開二。一除病續妄開二。一推故迷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當文三句推故迷覺。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指迷。由有云云一句推故。無始自他憎愛者。本末無明。一切種子者。新熏舊熟。故未解脫者。由此之故。未成解脫。不彰解脫凈行。即未成道行。

  二顯行除病開二。一人空現行。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當文一句人空現行。怨家者。起憎之境。父母者。起愛之境。人之憎心。猶愛轉成。以非所愛。故爾便憎。今對憎境之心。不二對愛境之心。此非但無於憎。亦無於愛。憎愛俱忘。現行清凈。無明斷熏。種子失潤。得能凈妄。是故諸病即除。諸病者。一切無明妄性也。

  二法空現行。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當文一句法空現行。亦復如是者。合上人空現行。比見於法空現行。猶雲若復有人觀處生死如入涅槃心無有二即除諸病。合文上科共成顯行除病科竟。前合推故迷覺科攝屬除病續妄科竟。

  二發心離見開二。一教所發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當文四句教所發心。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作如云云一句。於圓云云一句。欲求圓覺者。求圓滿覺心。應當發心者。發度眾生之心。蓋圓覺海。世界無量。眾生無量。皆圓覺心建立。不發度此諸世界之眾生共住清凈。即無以究竟覺心之圓滿清凈。此句指令發心。作如是言者。下文所言。以彰言乃能顯教。所以發心。盡於虛空云云者。圓覺法界。我皆令入云云者。皆令成佛圓滿覺心。此句示所發之心。於圓覺中者。大圓覺中。無取覺者。無證悟了覺之四心入法空慧。除彼我人云雲者。冥自他憎愛之妄境。成解脫行。此句示所度生入清凈覺之善行。以成就於所發心者。

  二決能離見。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當文一句決能離見。如是者。如所教之發心。不墮邪見者。不成旁小取證。得能成就正覺。合文上科共成發心離見科竟。前合除病續妄科攝屬斷妄成就科竟。答所請問之除病發心離見也。連合依覺修習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依覺修習開二。一挈旨人法正觀。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長行示病。一作二任三止四滅者。依識後先。今頌作止任滅者。依識生滅。以作求覺。乃執六識明了。是於六識計生。以止求覺。乃舍外半末那。是於六識計滅。為一類之生滅。以任求覺。乃執全體末那。是於七識計生。以滅求覺。乃舍內半末那。是於七識計滅。為一類之生滅。故此合頌。

  二挈旨自行入覺。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嗔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二挈旨斷妄成就開二。一挈旨除病績妄。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凈

  無憎愛現行。永斷無明。住佛凈戒故此挈頌。

  二挈旨發心離見。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證覺般涅槃者。三德妙圓也。梵語般涅槃。此翻入滅度。覺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重頌文竟。前合長行攝屬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示圓離法科竟。言法者。以人之邪正。由所證法以辨己之修行。由供養正法之人以成。乃得去病。乃能發心。入凈覺海。故獨指法彰科以攝全章教理。又不濫同上章旨趣。前合示圓離心科共成圓離無礙科竟。連合圓攝無礙科攝屬修證無礙科竟。接合性證如空科管於在證性修清凈科竟。蓋乃性明修成心離法妙之究竟清凈也。綸合在斷智行清凈科入總明因斷證清凈科竟。夫因既明。果可克證。願賜如被末世眾生。德本久植者。共逢斯教。白如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下之下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峰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二該果凈觀方便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圓覺菩薩從因行斷證凈覺方便。菩薩世尊。興問承答。廣說已盡。末世眾生直可依教修行成就圓覺。唯道場安居修觀首初方便未聞聖旨。恐末世眾生因之迷悶不獲饒益。於此法會。所彰了義法門。有所興問希佛教益。令末世眾生。知前修方便。得能成修究竟。該果徹因於自性覺海。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當文三句慶聞現益。大悲世尊一句。為我云云一句令末云云一句。種種方便者。該前答問十菩薩所示教理。此句贊教。大增益者。成就大乘修習方便。此句彰益。

  二申請後益開二。一請初方便。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

  當文五句請初方便。世尊一句。我等云云一句。若佛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此圓云云一句。我等句彰在久習。若佛句悲念初修。云何句問安居方便。此圓句問修觀方便。此二方便之所須問者。以修圓覺。在離我人諸相。及不著緣覺聲聞境界。故須佛示安居之不系徒眾。與請十方如來諸大菩薩之為伴侶。以圓覺三觀。本圓攝法。無有終始。恐末世眾生迷所從入。故須佛示三觀前修方便。以為軌則。

  二資答結益。

  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當文一句資答結益。合文上科共成申請後益科竟。前合慶聞現益科攝屬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管於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含序述儀音科攝屬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請教益。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

  當文四句贊請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以大云云一句。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贊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一示教方便開二。一安居方便開二。一修自性覺開二。一例見常修。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當文七句例見常修。善男子一句。一切眾生一句。若佛云云一句。有諸云云一句。若在云云一句。有緣云云一句。如我云云一句。若佛住世者。化緣未畢。若佛滅後者。雙林唱寂。若法末時者。二千歲後。此句一時齊修。有諸句簡性樂修。若在句靜無系屬。伽藍梵語。此翻眾園。有緣句動不脫離。如我句例指前示。

  二詳示限修開二。一標法開二。一立期安居開二。一修期念佛開二。一修期日數。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安置凈居。

  當文三句修期日數。若復云云一句。若立云云一句。安置凈居一句。他事因緣者。菩薩利他之事。即建道場者。無緣利他。即行自利。建於道場。為轉穢土成凈土之因。當立期限者。克時精進。破除億劫顛倒之想。此句圓覺世界因果。長期百二十日云云者。乃初中後三番修證之期。初期多中期二十日。中期多後期二十日。以初期有前三七日懺悔。求示定輪頓漸修習。後乃正入道場懺悔求哀得遇善境。中期唯正懺悔之三七日。不更有求定輪之懺悔。故少二十日。後期則前經兩番懺悔已除事理遮障唯直攝念。不更有懺悔之三七日故又少二十日。大都三期正修俱八十日。當三八二十四之漸輪數。十日一輪者。一輪具十方法界。一日一方法界。故一輪具修十日。此句圓覺定輪期數。安置者。安住不離。凈居者。即所建之道場。此句示不離道場宴坐攝念。

  二念佛正觀。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當住之日懸諸幡華。

  當文三句念佛正觀。若佛云云一句。若佛云云一句。還同云云一句。當正思惟者。不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而於聲於色求之也。此句誡於佛在無起常想。施設形像者。彰佛儀容。心存者。心王迴向。目想者。心所迴向。以目即心。故不言見而言想。當正思惟者。不以寂滅相見如來而沉空滯寂求之也。此句誡於佛滅無生斷想。還同如來常住之日者。達像性等虛空同於生佛。懸諸幡華者。幡以卻塵。華以發覺。表遮照二用成就莊嚴。此句冥除斷見如法供養。合文上科共成修期念佛科竟。

  二懺悔攝念開二。一懺悔清凈。

  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當文二句懺悔清凈。經三云云一句。遇善云云一句。經三七日。釋准前。稽首者。以頭至地遲留徐起。十方者。圓覺法界。諸佛名字者。稱名如睹攝念凈覺。求哀懺悔。釋准前。此句除染。遇善境界者。解脫征應。得心輕安者。煩惱心伏。此句獲凈。

  二攝念無生。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當文三句攝念無生。過三七日者。在正修之八十日。一向攝念者。攝念攀緣遠離幻妄成凈覺心之前方便。此句示圓成性覺之清凈心。建三觀之無礙行。乃道場之正修習。合文上科共成懺悔攝念科竟。前合修期念佛科攝屬立期安居科竟。

  二經夏安居開二。一示遠二乘。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凈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當文二句示遠二乘。若經云云一句。當為云云一句。若經者。設遇也。夏首者。僧例安居在於初夏之月。三月者。九旬禁足之期。此句標指二乘安居時月。以菩薩行雖不同事必共制。故齊夏月。當為云云者。示知別行。心離聲聞者離聲聞所期之證心。入理無礙之法界。不假徒眾者。假借也。聲聞安居假他作法。故須徒眾。菩薩不爾。為修無上妙覺。入事無礙法界。故於佛前作法。以大圓覺為伽藍。是乃所為菩薩之清凈者。此句示無濫同二乘所作失菩薩事理無礙之止住。

  二顯修妙覺開二。一彰辭顯法。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

  當文八句彰辭顯法。至安居日一句。即於云云一句。踞菩薩乘一句。修寂滅行一句。同入云云一句。以大云云一句。身心云云一句。涅槃云云一句。至安居日者。四月十六日。此句標時同禁。即於佛前者。直資果證。別異二乘從僧依止。作如是言者。在下之言。比丘者梵語。此含三義。一破惡。受戒三羯磨成發善律儀破惡律儀。二怖魔。以能破惡。魔羅驚怖出己界域化己眷屬空己宮殿。三乞士。乞財資身成自清德為世福田。乞法修心成自慧行為世導師。比丘尼者。尼女也。受具戒之女。優婆塞優婆夷者梵語。此翻近事男近事女。謂受三歸五戒之男女堪近比丘比丘尼為承事故。某甲者。各自稱名。行異二乘。故兼俗眾。此句因果圓即。踞菩薩乘者。入覺因行別異二乘迷覺果證。修寂滅行者。圓覺普照別異二乘不覺無明。此二句修習覺心。同入者。無於立所熾然之異。清凈實相者。根塵遍滿無壞雜性。住持者。圓照凈光總持不動。以大云云者。實相住持之所從建。此二句乃轉五八識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以該果海身心安居者。行想陰盡。生基清擾。性入元澄。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平等性智者。七轉識名。涅槃自性者。無分別智。無系屬故者。以無分別故絕攀緣。此二句乃轉六七識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以徹因原。通合四句乃成就覺心。

  二彰辭請友。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當文三句。彰辭請友。不依聲聞者。不共二乘同因。此句簡小。當與者。決定與也。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云云者。平等法會同居主伴因果自他一道感應。此句顯大。修菩薩云云者。圓滿果德。大因緣故者。修證妙覺。乃究竟凈覺因緣令盡虛空法界眾生同入大寂滅海。是莫大之因緣。不系徒眾者。徒眾稱謂乃聲聞法眾。圓覺法會一切眾生皆本成佛平等住持。雖因果雙彰。還因果圓即。冥情聖凡。誰為徒眾。在今不系者。即不依聲聞也。故以無上妙覺大因緣故發明之。此句釋明所以不依聲聞之故。合文上科共成經夏安居科竟。前合立期安居科攝屬標法科竟。

  二結名。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當文三句結名。善男子一句。此名云云一句。過三云云一句。此者。指上所標之法。示現安居者。菩薩因行無非度生。故云示現。此句彰菩薩秘果行因。過三期日者。初中後期修習已畢。隨往無礙者。遍滿隨順。此句彰修習成就無礙。前合釋相科共成詳示限修科竟。連合例見常修科攝屬修自性覺科竟。

  二離名言境。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當文三句離名言境。善男子一句。若彼云云一句非彼云云一句。若彼句標指大乘修人。非彼所聞者。圓覺境界言語道斷。有何所聞。一切境界者。戲論諸法。終不可取者免生妄惑。乃令曉於異因以絕非果。此句示斷無明煩惱。前合修自性覺科共成安居方便科竟。以答云何安居修覺之問。

  二修觀方便開二。一示修開三。一修奢摩他開二。一修自性覺開二。初順覺行。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當文六句初順覺行。善男子一句。若諸云云一句。先取云云一句。靜極便覺一句。如是云云一句。覺亦如是一句。若諸句。標所修。先取至靜者。依不生滅心。不起思念者。依湛旋於虛妄分別。此句依覺生定。靜極者。永離分別。念寂無生。便覺者。得圓明覺。此句定成覺顯。如是初靜者。成定之初。從於一身者。無自身相。至一世界者。無世界相。此句示相定成。覺亦如是者。覺顯一身以至顯一世界。蓋所謂靜者。乃照寂義。所謂覺者。即寂照義。故有雲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此句合覺隨定顯。

  次顯覺相。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

  當文三句次顯覺相。善男子一句。若覺云云一句。百千云云一句。若覺句示覺遍滿相。世界中眾生起念之能知者。即如鏡中像之顯現於諸世界如來心一義。百千句示定成就量。亦復如是者。如能知於一世界之一眾生起念也。合文上科共成修自性覺科竟。

  二離名言境。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當文一句離名言境。釋准前。前合修自性覺科共成修奢摩他科竟。

  二修三摩缽提科開二。一修自性覺開二。一依覺觀幻。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

  當文四句依覺觀幻。善男子一句。若諸云云一句。先當云云一句。依種云云一句。若諸句標所修。先當憶想者。起觀幻之心。十方如來者。遍滿覺心。十方世界者。遍滿覺相。一切菩薩者。遍滿覺行。此句示從覺之體相用三法。非即非離以觀幻本。依種種門者。起諸幻法。漸次修行者。成就幻化。勤苦者。度生功用。三昧者。堪忍不動。此句示從體相用出生諸幻。以觀幻用。

  二發願起幻。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當文一句發願起幻。廣發大願者。菩薩度生之清凈大願。自熏成種者。由悲生智。現幻利生。合文上科共成修自性覺科竟。

  二離名言境。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句釋例前。前合修自性覺科共成修三摩缽提科竟。

  三修禪那開二。一修自性覺開二。一身心識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當文四句身心識觀。善男子一句。若諸云云一句。先取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句。若諸句標所修。先取數門者。取數息門了唯識境心王心所生起之數。心中了知者。凈覺照心元明了知。生住滅念者。八識見分之三細無明。業相屬生。轉現相屬住。六粗無明智相屬異。智言異者。異業轉現之明了故。相續相屬滅。相續言滅者。以有滅斯相續故。文中略異字者。攝滅字中。以先異後滅故。此生住異滅乃無明妄心。故云念。分劑者。生住滅念之邊際。頭數者。生住滅念之顯出。然必分劑不混。而後頭數彰顯。是則為於明了。此句是知心識數。如是周遍云云者。如是生住滅念之了知。周遍了知於身之四威儀所有分別念數。分別念數者。從身相出生之執取計名字。造業業苦俱妄心識。乃八識相分所有無明心數。無不了知者。分劑頭數之了了明知也。此句知身識數。

  二世界識觀。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當文二句世界識觀。漸次增進一句。乃至云云一句。漸次增進者。從知身心漸知世界。從知一世界漸知多世界。此句示知心識數量。乃至得知云云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界因何建立。諸法何家生滅。雖積百千世界滴雨頭數。無不是無明心念頭數。故得了知。猶如云云者。以近況遠。發明於所得知。非妄想測度之知。乃圓明現量之知。此句示知心識數相。合文上科共成修自性覺科竟。

  二離名言境。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句釋例前。前合修自性覺科共成修禪那科竟。連合修三摩缽提奢摩他科攝屬示修科竟。

  二結名。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當文一句結名。三言觀者定成照寂。慧成觀幻中成覺識。皆順圓覺普照。凈性成行。初首者。修觀之初。方便者。從於取靜憶想取數成修三觀覺行。前合示修科共成修觀方便科竟。以答三觀以何為首之問。連合安居方便科入總示教方便科竟。

  二示益修習開二。一圓修頓證。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當文二句圓修頓證。若諸云云一句。即名云云一句。遍修者。圓修也。勤行者。心心圓照。精進者。念念圓寂。此句示圓修習。即名如來云云者。三觀圓修得同如來之寂滅。隨順清凈覺行。故即是於如來出現世間。非以三十二相為如來也。此句示成頓證。

  二隨修漸證開二。先斷妄業。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

  當文四句先斷妄業。若後云云一句。心欲云云一句。當勤云云一句。先斷云云一句。初句標根。二句示障。三句示懺。常起希望者。希望障斷道成也。有此希望益勤懺悔。故令常起。四句斷業。求勝上心者。增上慢心。合憎愛等。乃六根本無明。

  次隨修習。

  三種凈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當文三句次隨修習。三種云云一句。此觀云云一句。心不云云一句。初句單修。二句復修。不得者。不得入覺成就也。三句輪修。漸次求證者漸次修觀求證凈覺也。合文上科共成示益修習科竟。前合示教方便科攝屬次述正答科竟。連合初序讚許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方便開二。一挈旨安居方便。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二挈旨修觀方便。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凈觀

  二挈旨示益修習開二。一挈旨圓修頓證。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二挈旨隨修漸證。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攝屬該果凈觀方便科竟。接合徹因斷證清凈科入總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開二。一別詳問答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賢善首菩薩從十一菩薩各各興問圓覺教理徹因該果義已終了。唯在奉持流通。饒益末世眾生。所當知者。經教名字修習功德。與夫護持經人流布教地。有所興問成就奉持流通。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前聞法。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當文二句慶前聞法。大悲世尊一句。廣為云云一句。不思議事者。圓覺境界。非思惟測度之所能知。

  二申請四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當文五句申請四事。世尊一句。此大云云一句名字奉持。眾生云云一句修習功德。云何云云一句護持經人。流布云云一句流布教地。合文上科共成述請教益科竟。前合序問威儀科攝屬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與問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初序讚許開二。一贊所申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當文三句贊所申請。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略贊前二該攝後二。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連合贊所申請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四。一名字奉持開二。先彰經體。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凈眼目。

  當文五句先彰經體。善男子一句。是經云云一句。三世云云一句。十方云云一句。十二云云一句。諸佛所說者。圓覺乃諸佛海。諸佛接因。皆顯說圓覺。三世如來者。過現未三世。之所守護者。過去如來入圓覺涅槃。現在如來闡圓覺彰化。未來如來本圓覺起因。此二句。一句諸佛利他。一句諸佛自利。為諸佛寶。菩薩歸依者。順圓覺教化。此句為聖僧寶。十二部經者。一契經諸經之長行。二祇夜經諸經之重頌重頌長行直說者。亦云應頌應長行之文有所偈句。三授記經諸經中授諸菩薩緣覺聲聞等作佛記。四偈經諸經之孤起偈句非重頌長行者亦云諷頌。五句經諸經中無問自說者。六因緣經諸經中因問有說者。七本生經諸經中如來說自行因本曾為事。八本事經諸經中說如他前世昔所作事。九方廣經諸經中軌則修行包含道理正理為方富有名廣。十未曾有經諸經中說三寶等甚希有事及諸弟子讚歎如來希有功德。十一譬喻經諸經中設立譬喻開顯旨趣。十二論議經諸經中分別所說義設為問答明釋廣解者。此總標如來所有言說之十二門。清凈眼目者。如來一代時教。總為眾生開示圓覺。圓覺明悟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得見一切。乃萬行之本。此句為妙法寶。

  後列經名。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當文六句後列經名。名經五句。汝當奉持一句。初句總持。二句絕詮。余釋准前。三句大定。秘密者。非思議境。王三昧者。為三昧之王諸定之首。四句不異。決定境界者。本成佛覺隨緣不變。五句不一。自性差別者。如法界性不變隨緣。汝當奉持者。知名識體。是所奉持。合文上科共成名字奉持科竟。

  二流布教地開二。一果極佛海。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當文四句果極佛海。善男子一句。是經云云一句。唯佛云云一句。若諸云云一句。是經句理本。唯佛句教主。若諸句行進。蓋唯理本教主。唯佛如來。無他能所。故乃修行增進直至佛地。

  二因周法界。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當文四句因周法界。善男子一句。是經云云一句。亦攝云云一句。譬如云云一句。是經句顯正。亦攝句示兼。所以兼者。修習大乘未入究竟覺心不無差別果證。譬如句喻明兼義。不讓小流者。不讓其潤濟之利。蚊虻修羅飲水之得克滿。正見海之不讓偏小溪流。蚊虻腹小喻小根眾生。修羅腹大喻大根眾生。蓋蚊虻飲小流水而取足充滿。飲海流水更無不得取足充滿。修羅飲海流水而取足充滿。飲小流水或有不得取足充滿。故並以為喻。令見大海。能不讓於小流。小流不能不讓於大海。猶頓教能攝漸修。漸修之不能攝於頓教也, 。合文上科共成流布教地科竟。

  三修習功德開二。一彰劣顯勝開二。一因度勝劣。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當文三句因度勝劣。善男子一句。假使云云一句。不如云云一句。假使者。設比之辭。純以者。不雜他物。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琉璃四頗璃五硨磲六碼瑙七珍珠。積滿者。豎高橫遍。三千大千世界者。千日月千須彌山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如是小千為一世界又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如是中千為一世界又千世界乃一大千世界。是則有千小世界千小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之三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共有萬億日月須彌四洲。總名為一娑婆界也。以用布施者。行檀波羅蜜也。然雖積界寶施。皆身外之物。不能滿足檀度。此句施劣。聞此經名者。因名而得體。及一句義者。解義而悟心。皆能成就般若。滿足菩提。此句慧勝。

  二果證勝劣。

  假使有人教百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當文二句果證勝劣。假使云云一句。不如云云一句。二乘果證無明。圓覺教彰凈性。故如彼之多教證。不如此之略宣說。以此宣說乃佛果自性。故爾殊勝半偈者。隨舉一偈分別其半。所有理趣。合文上科共成彰劣顯勝科竟。

  二極勝顯勝。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當文三句極勝顯勝。善男子一句。若復云云一句。當知云云一句。信心不惑者。聞經名圓覺。即信是己本心一切清凈更無疑念隨順修習。此句顯聞。一佛二佛者。報化身佛。種諸福慧者。如來福慧二輪具足供養親近如來之人無不種所福慧。恆沙佛所種諸善根者。入圓覺性海親近供養滿足圓覺如來。此句顯勝。蓋能親近供養一佛如來。已非他福可較。今乃直劣一二佛之種福慧。而雲恆沙佛所之種善根。其勝功德。非可容於思議者。前合彰劣顯勝科共成修習功德科竟。

  四護持經人開二。一囑示護持。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當文三句囑示護持。汝善男子一句。當護云云一句。無令云云一句。汝善男子者。非止呼召當機。乃直囑於在會諸眾。此句付眾。是修行者。修行圓覺之人。此句囑護。惡魔者。愛樂生死。外道者。計著邪見。惱其身心者。魔以神力令於身不安於心暗昧。外道以計取令於身執著於心續妄。令生退屈者。退不精進。屈失佛道。此句示護。

  二眾稟護持開二。一道場眾開二。一稟命威儀。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

  當文三句稟命威儀。爾時云云一句。八萬云云一句。即從云云一句。爾時會中者。圓覺法會如法界性。故道場眾世界眾總入會中。火首者。以頭有火焰。又雲此力士。觀火性得道。故以為名。乃化多淫心成智慧火。由昔發願於諸佛成道親為力士降伏魔怨者。金剛即彼所執寶杵之名以稱其神。尼藍婆梵語。義翻強猛。又翻離結縛。以勇進故能離諸結縛。此句序上首神名。八萬句序眾多上首眷屬。即從句序禮敬威儀。例釋准前。

  二陳辭護持。

  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當文五句陳辭護持。世尊一句。若後云云一句。我當云云一句。乃至云云一句。其家云云一句。有能持此者。慶幸之辭。決定大乘者。圓覺法門究竟清凈了義修習。此句慶逢盛修。如護眼目者。圓覺修人本法界慧目。群盲藉導。故護之誠切如護己眼。此句護持修人。道場守護令不退轉者。此句護持住處。蓋住處不安亦使退故須護持。其家句護持眷屬及諸資具。此則攝在家修眾。災障者魔作。疫病者鬼作。財寶豐足者。四事足備。常不乏少者。釋明豐足之義。以眷屬資具。或遭災病以及缺少。皆足以惱亂修心。故盡護持。合文上科共成道場眾科竟。

  二世界眾開二。一諸天祐護開二。一稟命威儀。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

  當文二句稟命威儀。爾時云云一句。即從云云一句。大梵天王者。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王者。總舉三界之天王。欲界有六。色界十八。無色具四。共二十八天天各一王。須彌山王者。即欲界地居天主乃帝釋也。護國天王者。即欲界初天四王守護國界者。此句乃列三界天王皆悉護持。而大梵帝釋四王別標者。以其掌權世界為世間主故。即從句禮敬威儀。例釋准前。

  二陳辭護持。

  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當文二句陳辭護持。世尊一句我亦云雲一句常令安隱者。善祐護持。合文上科共成諸天祐護科竟。

  二諸鬼折護開二。一稟命威儀。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

  當文二句稟命威儀。爾時云云一句。即從云云一句。吉槃茶者。亦云鳩槃茶。此雲瓮形。即厭魅鬼。其形可畏。變化多端。住於林野領諸鬼眾。是乃上首故號為王。與十萬鬼王者。同是上首。此句例諸鬼王護持。即從句禮敬威儀。例釋准前。

  二陳辭護持。

  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當文三句陳辭護持。世尊一句。我亦云雲一句。其人云雲一句令。不退屈者。無障難故。此句護持修人。一由旬內者。四十里界。侵其境界者。入四十里內居止遊行。碎如微塵者。以威折伏。此句折伏惡鬼。合文上科共成諸鬼折護科竟。前合諸天祐護科攝屬世界眾科竟。連合道場眾科管於眾稟護持科竟。接合囑示護持科該在護持經人科竟。綸合修習功德流布教地名字奉持三科統歸次述正答科竟。貫合初序讚許科支出序述世尊垂答科竟。併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別詳問答科竟。

  二通結信受。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當文三句通結信受。佛說此經已一句。一切菩薩云云一句。一切大眾云云一句。前合別詳問答科入總流通分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下之下(終)

  No。 262-D 圓覺經句釋正白跋語

  余往執橐[革*健]開幕湞韶獲拜羅峰和尚。於日親山。蒙師悲愍惑溺接引多方。一語當機。頓開心徑。自是以來。輪刀上陣。恍如有見。皆師慈誨妙力也。曾幾何時。而師已般涅槃。豁未謝塵緣。屬有樓船之役。掃塔末由。嗟夫慈雲遠逝。法雨潛滋。浮根四塵。依然垢障。偶於穗城晤師上足宗符首座。詢師遺法。座曰。和尚箋注盈笥。其未流傳者。有圓覺句釋。此吾師獨出手眼。拈提脈絡。覿面示人。如從十二菩薩會上親承旨授。蓋翻圭峰之案。而別得未曾有者。余受而讀之。手跡宛然。逢師面諭。披卷未終。根塵廓清。不覺踴身投地。曰善哉此正師所以闡揚曹洞宗風者也。何啻初祖。以楞伽而顯佛心宗哉。祖庭秋晚。教法陵夷。人多迷指。況復得月。今師于晴空中霹靂。欲人豁然蘇醒。亟宜廣傳之。以惠來學。會有西來尊者在犙禪師。於師為至友。蓋同源合派。心目一如此經奧旨。曾面相參證者。靜慮之餘。細加較訂。誠為共手琵琶音玄絕調。欲獲玄音要得圓聞。一落意窩劍去久矣。既卒業。予捐金購梨。將三百片付剞劂俾印布焉。使大地人人奉持。各證如來因地法行。以滿師悲願。此一舉也。佛言之。吾師詮之。在師較之。其上足宗師守之。通豁梓而行之。法界眾得而持之。同歸大圓覺中矣。敬為跋。

  新安歸戒弟子通豁江起龍和南謹識

  圓覺經連珠

  愚庵俍亭凈挺 著

  收於閱經十二種之第五故不載於此。


推薦閱讀:

廬山蓮宗寶鑒(卷第六至卷第十)(嘉興藏A15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要解(嘉興藏B029)
嘉興平湖新城金樾——為什麼這麼火?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嘉興龍之夢悅庭地址在哪裡?價格是多少?
「100萬都沒有,還想看樣板房?」

TAG:嘉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