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守力《周易詮釋》:《繫辭上傳》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文:李守力)

 第4-6節:《繫辭上傳》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2012.5.1—5.6

2012年05月6日 18:46:53字數:4475

2012年12月9日 18:46:33字數:4609

2012年12月9日 19:05:40字數:4603

2013年3月8日 19:39:02字數:4630

2013年5月10日 17:38:08字數:5788

2013年5月12日 19:26:11字數:6071

2013年9月9日 13:22:48字數:6126

2014年1月11日 09:06:21字數:6138

2014年6月10日 11:16:25字數:6188

 

 

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章首)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章中1:至精)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章中2:至變)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章中3:至神)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章中4:極深而研幾)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章末)

 

【解讀】

《繫辭上傳》第十章講的是「《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之「辭、變、象、占」,整個章節首尾呼應,中間四段闡述聖人四種《易》道。先儒於此章眾說紛紜,似乎未能契合聖意。為了說理方便,筆者將本章分為章首、章中1至精、章中2至變、章中3至神、章中4極深、章末共六個段落。

 

1.簡述先儒之解讀:

韓康伯、孔穎達、來知德以及今之金景芳、呂紹綱都說「章中歷陳其三事」,即「至精」、「至變」、「至神」。來知德以為至精為「尚辭」之事,至變為「尚變、尚象」之事,至神為「尚占」之事。諸儒皆把章中4深幾與章末合成一段。金、呂認為「四焉」算不上聖人之道,於是將章首刪除。以上皆不明聖人之意也。今出土帛書《繫辭》「《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章與傳本相同,可證今本文字無缺無增,金、呂刪經,尤不可取。

蘇軾以章中1至精為「筮占之類」,章中2至變為「歷術之類」。

程頤曰: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辭,謂以言求理者,則存意於辭也;以動者尚其變,動則變也,順變而動,乃合道也;制器作事,當體乎象;卜筮吉凶,當考乎占。

朱熹《周易本義》以章中1至精為「尚辭尚占之事」,章中2至變為「尚象」之事,而在《文公易說·雜著著精變神說》雲「觀變玩占,可以見其精之至矣;玩辭觀象,可以見其變之至矣」,又以至精為變、占,至變為象、辭,蓋本第二章「居則觀象玩辭,動則觀變玩占」而來。

何楷曰:此章與第二章「觀象」、「玩辭」、「觀變」、「玩占」相應。

李光地以為至精是釋「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之意,至變是釋「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之意,至神是總蓍卦爻之德而贊之。他認可朱熹在《易說》中的說法:與下章「蓍之德」,「卦之德」既相應,而第二章「觀」、「玩」之義,亦因以明,當從此說。

朱熹、何楷、李光地等認為第二章「居則觀象玩辭,動則觀變玩占」與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之「辭、變、象、占」相應,此亦不明聖人之意。第二章「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言君子學《易》之理路。而第十章則是聖人之道,「玩其辭」非「尚其辭」,「觀其變」非「尚其變」,「觀其象」非「尚其象」,「玩其占」非「尚其占」,君子之道與聖人之道,其層次迥然有別矣。

 

2.「《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蠡測:

愚以為:章中1至精為占,章中2至變為象,章中3至神為變,章中4極深為辭。先儒所以不明「《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之真義,蓋因章中之序為「占、象、變、辭」,與章首之序「辭、變、象、占」恰相反。這符合整個《繫辭傳》因對稱和嵌入形成環環相套的「因陀羅網」結構,《周易》六十四卦卦序也存在相同的規律(見:《發現<繫辭傳>編排結構的奧秘》)。章首之序「辭、變、象、占」是按從高到低的層次,章中之序「占、象、變、辭」是按從低到高的層次。

(1)章中1至精為占:

「占」為卜筮,是「《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的最初級的一個層次,屬於有為法,故自古迄今應用最廣。卜筮是臨機感應天地,是人感應外物,人為能感,物為所感,所以是有為法。故曰「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2)章中2至變為象:

「象」為科技,又稱象數,是「《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的第二個層次,它不僅包括器具與工具的發明,所謂「以制器者尚其象」(詳見《繫辭下傳》第二章制器尚象十三卦),還包含天文學與地理學,即「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的原義為三辰五星,天文星占,本義為天文曆數和揲蓍筮數,引申義為比較、勘驗、研究討論。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國語·魯語上》曰:「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

《淮南子·泰族訓》:「昔者,五帝三王之蒞政施教,必用參五。何謂參五?仰取象於天,俯取度於地,中取法於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調陰陽之氣,以和四時之節,以辟疾病之菑。俯視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患。中考乎人德,以制禮樂,行仁義之道,以治人倫而除暴亂之禍。乃澄列金木水火土之性,故立父子之親而成家;別清濁五音六律相生之數,以立君臣之義而成國;察四時季孟之序,以立長幼之禮而成官。此之謂參。制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朋友之際,此之謂五。」

《史記·天官書》曰:「為天數者,必通三五。終始古今,深觀時變,察其精粗,則天官備矣。」 這裡說到了「三五」,司馬貞索隱注曰:「三謂三辰,五謂五星。」 

《漢書·律曆志》:「《易》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太極運三辰五星於上,而元氣轉三統五行於下。其於人,皇極統三德五事。故三辰之合於三統也,日合於天統,月合於地統,鬥合於人統。五星之合於五行,水合於辰星,火合於熒惑,金合於太白,木合於歲星,土合於鎮星。三辰五星而相經緯也。」

《後漢書·律曆志》曰:「昔者聖人之作歷也,觀琁璣之運,三光之行,道之發斂,景之長短,斗綱所建,青龍所躔,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制術焉。」

朱熹《周易本義》曰:「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後,更相考核,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蓋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雲『窺敵制變,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又曰『參伍不失』。《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准,此足以相發明也。」

從以上引用文獻可知,「參伍」第一義為天文曆法,第二義為筮數,第三義為比較、勘驗。若以象數圖總持,則為洛書。洛書之縱橫十五,即三五之道也。

《繫辭傳》這裡的「參伍以變」是指天文星占,故曰「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天地之文」或為「天下之文」,文指規律,通過觀察三辰五星的變化可以推算天下的大勢;「錯綜其數」是指天文曆數和揲蓍筮數,故曰「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通過演算曆數和策數,可以預知天下的現象。

制器尚象、天文地理都屬於有為法,故為古今賢人所修習。

(3)章中3至神為變:

「變」為天人感應,天人相應,是「《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的第三個層次,屬於無為法,以無為法感通天下之事。「以動者尚其變」,天地玄機難於知曉,《易》可將天地玄文翻譯為顯文,使人知道大氣流行的信息。「《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變與占的不同:

占卜是有為法,是人主動有求於祖先神靈,是最普遍的原始宗教,它的前身是龜甲占卜,以象占問吉凶,而筮法則以筮數起卦占問吉凶。當今的學者非常冤枉,他們由於鄙視《周易》的卜筮功用,可算吃了大虧。《周易》絕不僅僅是一部哲學論著,《周易》的占筮價值也絕不僅僅是求福求吉。《周易》的卦爻辭揭示了被預測事件的內在演變規律,以及參與事件的人進行道德修鍊的具體法則。沒有卜筮的經驗,即使你是訓詁和文史的雙博士,也難以理解那匪夷所思的卦爻辭。

「變」分有為法、無為法兩個層次。初級層次是君子之道的「動則觀其變」,當外界發生變化時,君子通過比附《周易》,以研究事物變化的動態規律。高級層次是「以動者尚其變」,這是人與天地萬物的直接感通,無需占卜,「陰陽不測之謂神」,「天下之至神」,荀子所謂「善易者不佔」。

筆者在《周易》64卦的解讀中,深刻體會到《周易》與天地的感應不可思議,宇宙大氣的的確確是按照《周易》六十四卦在流動,一切事物都在《周易》六十四卦大周期、小周期交互錯綜組成的鏈條中按部就班地運行。筆者的經驗是,如果不處在某一卦的「值班時間」,你就難以破解這一卦的繫辭真相,也就是聖人之意。

比照先儒對「《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的解讀,自孔子之後,似乎唯有程頤理解「以動者尚其變」的境界。

無為法即道法,故《文子·道原》引老子曰:

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

(4)章中4「極深而研幾」為辭:

「辭」為極深研幾之聖意,是「《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的第四個層次,是以無為之法通達天下宏觀與微觀之理。「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以言者尚其辭」為什麼是指「聖人之意」呢?

《繫辭傳》曰: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周易》的卦爻與繫辭(即卦爻辭),是聖人之盡意、盡言。故《周易》的言辭是極深研幾的聖意。所以孔子在帛書《要》篇說:

《尚書》多仒(疏)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樂[其辭也,予何]尤於此乎?

古之遺言,即聖人遺言。《周易》的卦爻辭(繫辭)即聖人之遺言。《繫辭傳》引孔子說,「知幾其神乎!」又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易》的繫辭是極深研幾之言,不能照字面意思解釋,「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必須使用《易象》的「觀象繫辭」體例才能通曉繫辭的本義。

子曰:「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虞翻註:「幾者,神妙也。顏子知微,故殆庶幾。」宋鳳翔言:「此可驗顏子學《易》已深,故能不遷不貳,合《復》初之象。」)

 

「極深而研幾」:深,言其深遠廣大,故能通天下之志;幾,言其細緻入微,故能成天下之務。

極深研幾,是聖人之心意,非聖人之用心,是無為之心,非有為之心。《繫辭上傳》「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孔子與顏回達到了此「極深而研幾」的無為境界。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第二十講·知幾與盡神》說:

「幾」這個觀念是從《易經》出來,從占卜出來,這個觀念是超科學的觀念,科學以上的,因為科學裡沒有「幾」。物化、量化,這個「幾」就沒有了。「幾」沒有了才能講科學知識。……中國的氣化觀念講陰陽之氣,講變化,這個氣化的觀念沒有嚴格的機械論。中國講陰陽之氣,講變化可以很微妙、精妙。

朱熹說:「《易》本是卜筮之書。」作為卜筮之用的《周易》,其卦爻象與卦爻辭為何又表達了聖人「知幾」之意呢?牟宗三先生的這段話恰是完滿的回答。尚秉和說:「欲學易,先明筮。」帛書《要》引孔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正是有了無數次占卜的「知幾」體驗,孔子才由此上升到領悟「古之遺言」的聖人境界。從孔子到朱熹,從朱熹到王陽明,古聖先賢研究《周易》,皆從學習占卜入手。在孔子弟子中,「知幾」的境界與占卜水平最高的是顏回,而顏回與《繫辭傳》的關係也是最密切的。魏人曹髦《顏子贊》:「用行舍藏,與聖合契,聽承微言,罔有不諭,序之於《易》,以彰殊異。」孔子弟子中唯獨顏回一人的名字被寫入《易傳》(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這絕非偶然。由於顏回早逝,孔子於是將《易傳》傳給「知幾」、占卜功夫稍遜於顏回的商瞿。今之學者研究《周易》,視占卜為迷信而鄙視之。有學者甚至說,不占卜是研究《周易》的底線。如此哪能體會「幾」呢?占卜絕不是為了自己「求吉」、「求福」,而是為了修鍊「知幾」的功夫。棄占卜而學《易》,猶如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這是喪失了根本。占卜是先知之學,這與《聖經》、《古蘭經》、《大藏經》的先知之學是一致的。除了本國,全世界其它地區都不反對本民族的先知文化,國人何以如此不敬重我們祖先的文化遺產呢?

「陰陽不測之謂神」,「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不疾」 、「不行」,無為也。 「速」、 「至」,無為而通達也。

「不疾而速」,是超越時間。「不行而至」,是超越空間。

天人感應與極深研幾之聖意都屬於無為法,這是聖人的境界。自文王、周公、孔子、顏回之後,再也沒有人達到這個境界了,即使解悟這個境界都很難,何談證悟。

 

【總結】

《繫辭上傳》第十章為了闡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先是在前幾章做了鋪墊。首先是在《繫辭上傳》第二章闡述君子學《易》之道:「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然後在《繫辭上傳》第五章闡述《易》之道:「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這已具備「至精」、「至變」、「至神」的初型。《繫辭上傳》第六章:「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則是「極深而研幾」的「以言者尚其辭」的初型。整個《繫辭上傳》沒有對制器尚象展開,所以在《繫辭下傳》第二章制器尚象十三卦就有詳細的闡述。

帛書《要》曰:「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於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乎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

《周易·說卦傳》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幽贊而達乎數」與《說卦》「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意義相近,卜筮揲蓍必須是在通神的狀態下才有驗(鬼謀),故曰「幽贊」,贊,祝也,引申為占。「明數而達於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與《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意義相近。

「贊而不達乎數,則其為之巫」,只知用《易》卜筮,這是學《易》的初級階段,屬於巫的層次。「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在卜筮的基礎上通達曆數(也包含制器尚象),這是史的層次。「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於德」則為君子學《易》之境界,相當於至神為變的初級層次。《說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是聖人的境界,即「《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至神為變、極深為辭的無為之境。

「《易》有聖人之道」的四個層次是不可跨越的,學習《周易》必須從低到高,先學卜筮和象數這兩門技術,然後修養道德,與天地感通,以期達乎「動變」而「知幾」的境界。

 

 

  


推薦閱讀:

誰是與孔子齊名的東方聖人 ?
從樂入樂06聖人的血淚
婦人之仁遍及天下,即是聖人之仁。
強者自救 聖者渡人

TAG:聖人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