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亂象觀察:以「嫖客」心態搞文化

花一百萬美金買一本外國書的出版權。在中國出版界,這種一擲千金的「大手筆」令同仁艷羨,能花出這筆錢的人都會將之視作自己的職業高峰。然而令人尷尬的是,「百萬美金買版權」其實是件丟人的事,這種事只會發生在中國。中國出版業的圈內人士,都習慣稱自己是「搞文化的」、甚至是「玩文化的」。而「搞」「玩」折射的是這個文化群體的「嫖客心態」。對文化的玩世不恭可見一斑。外版書的版權為何會炒到百萬美金?這種超高版權費為何丟人?這種「嫖客」心態會讓中國文化軟實力遭到怎樣的打擊?這些問題值得探討一番。

出版人、作家等光鮮稱號,掩藏不了「搞文化」的「嫖客」心態01 中國出版界失信:預付金攀高的源頭中國文青的老朋友村上春樹:書還沒出 百萬美金已入口袋近日,村上春樹新書《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日子》在中國出版界再次引發版權戰,多家出版公司參與競價。競價結果尚未公布,但內部人士透露,運作過《莫言文集》的精典博維和操盤了《百年孤獨》和《1Q84》的新經典最有可能中標。無論該書的版權最終花落誰家,村上春樹都會穩穩地將近百萬美金版稅預付金裝入腰包。在中國出版界,近幾年出現了多個版稅預付金飆到百萬美金的版權書項目,上文提到的《百年孤獨》和《1Q84》以及中信出版社運作的《喬布斯傳》預付金都達到了百萬美金。在當前中國出版行業日漸凋敝,大多數出版公司都舉步維艱的環境下,為什麼一本書的版權預付金會高得如此離譜?版權戰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邏輯?從《百年孤獨》到《1Q84》,從《喬布斯傳》再到《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日子》,每個版權案例講起來都讓人驚心動魄,若再述及出版人競爭版權時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那更是妙趣橫生。有些出版人甚至為自己花巨資購得某書的版權而沾沾自喜,將其看作是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峰,上可以耀祖宗,下可以驕子孫。但是,了解了天價預付金的來歷後我們不免會覺得,這些行為不僅算不上豐功偉績,甚至是丟面子的事。中國特色的百萬預付金:出版社把老外逼得只做「一鎚子買賣」

在中國文藝青年心中,村上春樹就是小資的代名詞。而中國也確實沒有虧待他,他一部作品的預付金就已接近莫言的諾獎獎金了何為版權預付金?它充其量不過是針對版權書後續版稅交的定金。既然是定金,數額就有限,目的是督促被授權方履行合約。按國際慣例,出版商買國外圖書的版權時交付一定的定金,等到書出版後,再根據合同約定的版稅率支付版稅,而預付金可以抵扣版稅。可是,到了中國,這種國際流行的行業規則卻絲毫不起作用。很多中國出版社付了預付金後,就再也不向授權方申報版稅,即便是在對方的強烈要求下申報了版稅,也往往藏點掖點,能欺瞞就欺瞞。此外,很多書的改版或加印都在私下裡進行,而權利人卻被蒙在鼓裡。這種「一鎚子買賣」的商業邏輯讓國外出版界極為憤怒。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國外出版商在版權合同里加了很多限制性條款,比如規定出版時間、規定印量、規定定價、要求版權頁與封面送交授權方審核等。但這些條款到了中國也都形同虛設,出版社照樣不按規矩出牌。為了防止中國出版社私自加印,也為了防止盜版,國外出版商精心設計了防偽標籤。說來讓人汗顏,在世界出版界,唯有中國的版權書貼有防偽標籤。可是,這些措施依然無法限制中國出版社不守合約的行為。於是,國外出版商也學會了「一鎚子買賣」的邏輯,將版稅預付金提得高高的,有的甚至高過這本書最終銷量的版稅。即便是中國出版社後期不再報版稅,授權方也已經大賺了一把。近年來,隨著中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進步,很多新銳出版公司在對外合作上已經很透明,也很守規則了,但中國出版界的信用還是受到國外出版商的懷疑。在與中國合作時,他們依然堅持要收取巨額的預付金,以此作為合作的基礎。此外,其他的苛刻條款也絲毫沒有改變或鬆動。從這個角度講,斥資百萬美金預付金購得某書版權並不算什麼光彩的事情,倒是主動向權利人支付過百萬美金核算過的版稅的出版社才值得我們敬佩。02 本土原創作品匱乏:外版資源成為爭奪的焦點真正優秀的創作者 作品大都叫好又叫座也許有人會說:「既然國外出版界對中國出版社如此不信任,那乾脆不跟他們合作不就得了?」此話有道理,也沒道理。真正優秀的中國作家,其實大多是叫好又叫座的。一年幾十萬的圖書銷量,上百萬的版稅收入能夠讓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還記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華夏大地掀起的那股搶購潮嗎?多家書商、出版社因為賣莫言的作品而大賺一筆,莫言本人當然更是收穫頗豐,在諾獎獎金未動的情況下得以在北京買房。而在騰訊書院的講座中,學者許子東披露,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每一本書都有幾十萬冊的銷量。其他優秀作家的作品銷量也非常可觀。作家余華就曾親口承認,他的《活著》在出版20年後,每年仍能夠賣出30萬冊:「《兄弟》《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都借了《活著》的光。假如沒有《活著》 ,就不會有讀者對我其他作品的高度關注。《兄弟》就是這樣,一上來銷量很猛,但那股勁一過,現在一年也只能賣七八萬冊,跟《活著》30萬冊的差距太大了。」由此可見,中國讀者不是沒有欣賞能力,真正的好作品,大家心裡都有數。余華:《活著》是我的幸運書 出版20年後還能夠一年印30萬冊

中國出版社在引進外版書時常一擲千金,而中國作品海外版權出售卻不盡人意。像莫言這樣在國外有專櫃的作者更是鳳毛麟角出版界整體原創力匱乏 「剪刀加漿糊」大行其道在少數作家憑藉作品能夠過上體面的同時,大部分原創作者的日子並不好過。辛苦幾年寫一部作品可能無人問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選擇了向利益低頭。有一位在業內頗有點名氣的官場小說作家告訴騰訊文化,他不是作家,不過是個撰稿人罷了。此話乍一聽會覺得他謙虛:作家就是作家,怎麼叫撰稿人呢?後來才得知,這人幾乎從不動筆寫作,而是東拼西湊地攢書。在業內,這人「剪刀加漿糊」的功底極為深厚,組稿神速。傳聞,給他六本完全不同的小說,再給他一包煙,一夜之間,他就能用剪刀加漿糊拼出一本新書來。技藝之純熟,手段之高明,真讓所有潛心碼字的作家自愧不如。不過,說自己是撰稿人多少還是委屈了他,倒不如說是「剪稿人」。類似的剪刀加漿糊事件在出版圈不勝枚舉。前不久就爆出了一樁「40多名在校研究生拼湊一本科普讀物」的新聞。《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這本由國內一家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圖書,自面世後引發諸多質疑,經調查得知,這是由40多名在校研究生被出版社「聚攏」在一起拼湊出的一本書:書中有十餘處化石名稱出現錯誤,比如「魚類化石成了甲殼動物化石,動物頭骨化石成了礦物質」,插圖錯誤也比比皆是。這類內容缺乏科學性,甚至謬誤百出的科普圖書,目前在市場上並非特例。作為傳播科普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和工具,科普出版物出現這種嚴重的質量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40多名在校研究生拼湊一本科普讀物出版遭質疑撰稿人的嫖客心態:「搞」「做」「玩」文化中國圖書撰稿人大都生活在這種狀態中,然而在這種狀態下很難產出優秀的作品。寫作是一個複雜的精神之旅,越是好作品越需要作者沉下心來,慢慢寫作。而中國的撰稿人多為靠稿費為生的落魄文科畢業生,或者是賺取零花錢的在校學生。要這群人寫出有歷史沉澱感的東西,就如同讓幼兒園的孩子制定國策一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他們將自己稱為「搞文化的」,或者是「做文化的」,甚至是「玩文化的」。殊不知「搞」「做」「玩」折射的正是這個文化群體的「嫖客心態」。對文化的玩世不恭,可見一斑。中國是人口大國,對圖書這種文化產品的需求一直很旺盛。既然中國作家缺乏原創,為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我們只能從國外引進版權書翻譯出版。大量的出版社將工作重點放在版權引進上,這讓國外出版界也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版權書浩如煙海,但優質版權資源依然有限,所以會經常出現幾家出版社爭購版權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國外出版界越來越看中預付金的多少,於是版權購買就變成了資本的大血拚。資本運作也是出版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影響出版未來格局的三股力量是資本、資源和技術,其中資本是核心。現階段,實體經濟發展步伐逐漸放緩,大量資本湧入文化產業,出版界當然也獲得了很多資本支持。比如今年年初,紅杉資本就給新經典注資1.5億元人民幣。有了資本就可以獲得資源,有了資本也容易解決技術瓶頸。很多出版社「不賺錢也要拿下版權」的行為看似古怪,其實其根本目的是藉助資本,佔領資源,以圖長遠發展。即便是賠本賺吆喝,他們也心甘情願。03 版權代理商的運作:挑起「狗咬狗」的競爭外版書版權費之高讓國外作家極為震驚出版社對國外版權資源的渴求給圖書版權代理機構提供了機會。圖書版權代理機構靠從預付金中收取約10%的傭金為生。常規圖書的預付金也不過3千美金左右。也就是說,代理運作一本常規圖書所獲利潤不過300美金。而中國的代理機構多是分散的「小作坊」,三五個人撐起一個公司。這種小規模作戰有明顯的弊端,那就是量上不去。工作人員即便是累死,也做不了多少項目,利潤也相當微薄。所以,他們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運作大項目上,客觀上為版稅預付金的高漲推波助瀾。很多高額的版權交易都是深諳國內出版人心理的代理人操盤的。有時候,一本內容平平的書竟也賣出了數萬美金的高價,讓國外權利人極為震驚。凱琳國際的版權經理Bella從倫敦書展回京後告訴騰訊文化,很多國外的作者和出版人僅僅期望自己的作品在中國出版,形成影響力,沒期望能收到高額預付金,當然更沒期望能收到後續的版稅。正是精明的版權代理商將外國版權人的胃口吊得越來越大。代理商「秘密競價」哄抬物價 出版社明知賠錢也要賺吆喝版權代理機構之所以能夠屢次得手,主要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是秘密競價方法。出版社報價後,無法知道有多少競爭對手,也無法知道競爭對手到底報了多少錢。即便是版權代理機構提供了上述數據,出版社也無從考證數據的真偽。版權代理機構收到高額報價後,往往會選擇報價的前幾名再進行第二輪或第三輪競價。就這樣,代理機構將出版社玩於鼓掌之中,通過兩輪或三輪秘密競價,將版權預付金抬高了很多。即便是出版社對此心存不滿,但也無法改變這個混亂的行業潛規則。作為老牌的圖書版權代理公司,安德魯·納伯格聯合國際有限公司在運作版權競爭上可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2011年年底,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參與了《強人治國:普京傳》的競價。第一輪報出了2.5萬美金的高價。不久後,第二輪有12家參與了競爭,最高報價6萬美金,工商聯社最後決定以7萬美金參與第二輪報價。幾天後,安德魯說,第三輪只剩下中信和工商聯兩家了,中信的報價略高,問我們是否跟進。這本書報到70000美金就已經是註定會賠了,可是社裡最後決定賠本也要賺吆喝,不管這本書能否賺錢,都要進入最後一輪的決戰,於是報出了8.2萬美金「天價」。但此書最後還是被中信出版社10萬美金報價奪得。然而此書出版後,銷售平平。選擇中國兩家出版社血拚,是外方運作版權時手段高明的結果。反觀自身,如果中國圖書版權代理行業透明化、規範化,也不至於出版界以競價傷害自身收場。04 矮檐下的文化軟實力:天價版權費背後的反思百萬美金買版權屢見不鮮 中國高價賣版權聞所未聞批評版權代理人從中運作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國出版業自身的局限。新聞出版總署2012年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引進圖書版權14708種,而輸出版權才5922種。上文提到的百萬美金預付金級別的經典案例無一不是版權引進,而中國高價賣出圖書版權的案例至今沒有聽聞過。在版權貿易中,授權方與被授權方地位是不平等的。一般情況下,授權方總是強勢的一方,手握定價權,可以任意運作版權項目。中國出版人以引進版版權為主,地位較為被動。同行之間競爭版權時,更多是靠預付金的高低定輸贏。從技術的角度和經濟的角度看,高價買入版權並沒有什麼驚人的地方,倒是將文化產品高價賣出需要些許智慧。

儘管造出了航母,在國際上是不折不扣的大國,然而因為文化軟實力的缺失,中國也被認為是「不完全的大國」文化軟實力弱勢 中國只是「不完全大國」圖書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圖書的版權輸出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圖書版權貿易可以折射出一國的文化影響力,即學界所說的軟實力。從圖書版權貿易的角度看,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明顯處於弱勢地位。新聞出版總署的數據顯示,中國圖書版權貿易歷年都是逆差,即便是有限的版權輸出也主要集中在台灣地區以及日韓等亞洲國家,影響力的廣度與深度都不夠。正如美國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所說,看經濟總量,中國是不折不扣的大國,但看文化軟實力,中國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大國。因此,中國出版人要做的是,思考一下如何在未來培養國際一流的作者,將圖書的版權賣向全世界;而不是因為花百萬美金購取了國外版權而沾沾自喜,像井蛙般觀天自樂。點擊查看《美國政治學家沈大偉稱中國是「不完全大國」》結語花天價購買國外圖書版權並不算是光彩的事情,那是中國出版界在世界上集體失信的後果,也是中國缺乏原創作者以及版權代理人肆意運作的邏輯結果。天價版權預付金背後折射的是我們貧弱的文化軟實力。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出版 | 心態 | 出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