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探討》《孝經》在當代有何價值?
《孝經》在當代有何價值?
中華孝文化,是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及其具體的內容與方式,它既是倫理學,又是道德哲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孝經》就是一部對源遠流長的孝文化進行總結、概括、升華的經典文獻,在南宋時期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孝文化作為傳統的家族社會的精神支柱,具有家庭的和社會的雙重意義。它一方面適應了維護家族制度穩定,協調以父子關係為軸心的各種關係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統治者利用來為其專制政權服務。其中既包含著體現人類親情、符合民眾意願的精華,又有專制主義的糟粕。當今社會,君主專制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孝經》還有現實價值嗎?
答案是肯定的。《孝經》中貫穿著兩個基本觀念,一個是「孝」,一個是「忠」。我們對《孝經》的古為今用,主要是對這兩個傳統觀念進行新的闡釋,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1、關於「孝」的觀念。
「孝」的觀念涉及到肉體與精神、父母與子女、長兄與幼弟、傳宗接代與光宗耀祖等多個側面,是全面而深刻、辯證而統一的。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它的認識又往往帶有片面性。對「孝」的觀念進行再認識,必須丟掉片面性,堅持實事求是的、全面辯證的思想方法。
一是要全面把握「孝養」與「孝敬」的關係。在許多人看來,能夠贍養父母,讓他們生活好,就算盡到了孝心。應當肯定,在物質上、生活上奉養父母,這是子女盡孝最基本的一條。但正如孔子所說,僅僅做到物質上的「能養」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內心深處真正地尊敬父母,讓他們享受到精神上的快樂。當前,特別在城市中,多數退休的父母已經「不差錢」,他們最怕的是孤獨,最需要的是子女在精神上的體貼和關愛。因此,在注重「孝養」的基礎上,突出強調「孝敬」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一曲「常回家看看」,不脛而走,爭相傳唱,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它表達了父母在情感上對兒女的渴望和真情呼喚。
二是要全面把握「孝順」與「諫諍」的關係。俗話說,「孝順」、「孝順」,「順」就是孝。這種把「孝」理解為一切順從、聽命於父母的觀點,流傳甚廣,影響頗大。其實,孔子是不贊成子女一切順從於父母的。他所主張的父子關係,是父慈子孝。他所主張的兄弟關係,是兄友弟恭。雙方之間是相互的、對等的,而不是一方絕對地服從另一方。所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類,是後世的一些人為適應專制主義需要而附加上去的。《論語》中明確記載,孔子所說的孝就是「無違」,是指「無違於禮」,子女對父母不符合禮的言行,要「幾諫」,也就是委婉地規勸。《孝經》在「諫諍」一章中,更是明確地提出了「故當不義則爭之」的原則,認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據此可知,孝順之「順」,絕不是一切順從的意思,而是指父子和順、家庭倫理關係順暢。我們要把孔子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精神,與現代法治的權利、義務平等精神結合起來,創造出父母愛護兒女、兒女尊敬父母的,民主平等、和順融洽的新型家庭倫理關係。
三是要全面把握傳宗接代與光宗耀祖的關係。在儒家關於「孝」的觀念中,還包含著結婚生子和承繼父志兩方面的內容。結婚生子是為了傳宗接代,延續祖先的生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這種觀念的集中反映。人類需要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傳宗接代無可厚非。我們要強調的是,生活在當今時代的人們,要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樹立起計劃生育、生男生女都一樣、少生優生等利國利家的新觀念。承繼父志是為了揚名顯親、光宗耀祖。我們不應當簡單粗暴地把它說成是「封建餘孽」,因為其中體現著繼承前人遺志、發展前人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是促進社會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儒家把自己能夠建功立業而使父母受到尊敬,稱為「大孝」;把自己不能修身立德而使父母受到辱罵,稱為不孝,這無論對於家庭教育,還是對於學校、社會教育來說,都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因為它符合父子親情這個人類的天性。《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抓住孝道這個根本去推行教化、實施政治和社會治理,容易收到好的效果,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反觀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由於近代以來對傳統孝道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否定,在長幼關係上造成的嚴重後果時有所聞。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趨勢,就是一例。當然,青少年犯罪有多方面原因,但是,這些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父母,不懂得違法犯罪行為會給父母帶來多大的傷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有鑒於此,重視從孝敬父母入手,加強青少年教育,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2、關於「忠」的觀念。
孔子說:「孝慈則忠。」(《論語·為政》)儒家關於「忠」的觀念是由「孝」的觀念遷移而來。當我們把其中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的成分剔除以後,就會看到,「移孝作忠」的確是孔子的一個智慧。
一是要澄清「忠」字的本質內涵。《孝經》強調,把對於父母的孝心用來侍奉君王,就是盡忠。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數千年的皇權制度,忠於帝王的社會政治基礎已不復存在。那麼,「忠」的觀念是不是也就過時了呢?不是。因為「忠」字的本質內涵,是誠心誠意、全心全意地為他人辦事。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參,日日反省的頭一件事,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可見,在孔門師徒的眼裡,是把真誠地為他人辦事視為「忠」的,這個「他人」是泛指,並非專指君王一人。只是到了專制主義發展到登峰造極的時代,「忠」字才成為皇帝的專屬。再者,孔子所說的忠於君王,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孝經》所體現的,也是這個精神。如同「父慈子孝」一樣,「君禮臣忠」也是相互的、對等的。把《孝經》關於「諫諍」的問題聯繫起來,就更加清楚地看到,把「忠君」解釋為對皇帝的絕對服從,並不是孔子的思想。今天,皇帝們已經被送進歷史博物館,我們講「忠」,就是要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黨所領導的偉大事業。需要指出的是,黨的性質、宗旨和組織原則,都不允許「效忠於某某人」的行為,這是黨的紀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所不容的。
二是要弘揚忠實誠信的時代精神。孔子講「忠」,常常和「信」字連在一起,例如他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論語·衛靈公》)他認為,言語忠實誠信,行為堅定敬業的人,雖然是到了尚未開化的地方,也能行得通。由此可見,「忠」字包含有誠信的意思,我們常說的「忠誠」一詞,就是典型的一例。辦事講忠誠、講誠信,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當今時代,是多麼重要、多麼迫切地需要,這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移孝作忠」,對於加強幹部的考察、選任、管理工作具有借鑒意義。《孝經》態度鮮明地鄙視那種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他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人,認為這種人違背道德人倫、專司逢迎拍馬的無恥行徑,雖然可能一時得逞,但是君子卻並不看重這種卑劣的行為。現實社會中我們也能經常看到這種人的影子,他們在家中不孝敬父母,甚至夫妻關係、父子關係都搞得一團糟,而在官場上卻憑藉投機鑽營的本事青雲直上。當然我們更要看到,許多這樣的人最終還是走向了違法犯罪的深淵。這就足以說明,《孝經》關於孝是人的一切品德之根本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因為孝道所體現的是人性、人倫,它是一塊「試金石」,在它的面前,各種陽奉陰違的騙人伎倆,都將被識破;各種表裡不一的華麗外衣,都將被撕掉。我們強調在幹部任用上堅持「以德為先」的原則,仿效一下古代「舉孝廉」的做法,在幹部考察中仔細查一查他們「八小時之外」的表現,特別是看一看他們如何對待父母,如何對待妻子兒女,這對於全面、客觀、正確地識別和使用幹部,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堅守孝敬父母、忠於職守的觀念,有利於養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孝經》認為,謹慎行事,保重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名譽,不給父母造成傷害,這是盡孝的重點。如果能建功立業,從而使父母受到社會的尊重,這更是「大孝」的行為。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也到處充斥著誘惑和陷阱。一個人,尤其是掌握某種權力的人,如果心中有父母、有妻子兒女、有組織的重託和群眾的期望,就能常懷律己之心,增強免疫力,不被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的奢糜生活所擊倒。古人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是很有道理的。關於「百善孝為先」,我們已經講得很多了。關於「萬惡淫為首」,有人先是把這個「淫」字偷換概念,曲解為「男女之事」,然後批判這句話是否定人類的繁衍。這種把戲並不高明。毫無疑問,「萬惡淫為首」的這個「淫」字,是指不正當的性行為,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常識。看一看如今倒下去的那一個個貪官,絕大多數都是先在「淫」字上被打開缺口,然後一步一步走上不歸之路的。如此看來,把「淫」視為萬惡之首,並不為過。
推薦閱讀:
※蘆葦根的藥用價值
※生肖郵票價值不減,連年暴漲,首套史前文物猛獁象牙生肖郵票升值在即!
※確立香港核心價值的兩大原則
※氣場:價值,存在感和吸引力
※食用蛇的種類及食用處理方法-蛇類的價值應用-養殖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