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兩篇不錯的影評

前幾日與阿聯子在「雪中情」閑聊,偶而談起了「諾德斯」,這是一部散發著耀眼的金黃色影調的作品,在不知道這個片子任何背景的情況下,我是憑藉外包裝那古銅色的色調和滄桑的金門大橋對我的吸引才在舜井幽暗的閣樓上將「諾德斯」請回了家。現在找了兩篇看來還可以的評論發上去,只因青銅最近太過冷清。【我看電影】:《美國往事》作者:王怡-------------------------------------------------------------儘管這部電影中有如此之多的罪惡,但它還是以生命當中最美好的細節和瀰漫整個房間的懷舊情緒感染了我。即使這已是我第四次看這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不朽名片。這部在導演心中醞釀了十三年之久的電影,也必定將佔據我生命中也許遠遠不止十三年的美好回憶。優秀的電影彷彿優秀的女人,弱水三千,隨處可遇。但像這樣與之建立起親密聯繫的電影,卻好比難得有情人。當我20歲那年在黑漆漆的鐳射錄像館第一次觀看《美國往事》,如同整整十年之前在電影院看《閃閃紅星》,我的精神放棄了一切自治,我是多麼真心誠意想成為那個倒在槍口下的小孩多米尼克啊,就像我當初真心誠意的渴望成為潘冬子。窮人家的孩子多米尼克興沖沖的帶著一枚蛋糕,去約會他的初戀情人、洗衣婦佩妮。開門的霎那,現出姑娘站在浴盆中裸露的身體。多米尼克呆在門外等著,忍不住打開那枚精心包裹的蛋糕,輕輕沾了一點,含在嘴裡。時間慢慢過去,可憐的尼克一點一點的吃著蛋糕。因為一狠心終於將蛋糕頂端的一枚草莓吃掉了,尼克也就自暴自棄,匆忙將蛋糕全部吃光,在小情人開門之前溜之大吉。我固執的喜歡這一段,勝過了喜歡那個在倉庫中跳芭蕾的虛榮的小女孩。儘管隨後的一齣戲里,吃完了蛋糕的多米尼克,就那樣看著他的朋友麵條和麥克斯輪流和佩妮做愛。正如電影教授們所指出的,這部電影的真正主題在於友誼與愛情的背後,在於一個大寫的、滿懷光榮與夢想的"AMERICAN",一種H.S.康馬傑稱之為的"難以捉摸的美國精神"。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如同在烏托邦革命的光榮與夢想之下,那些窮街陋巷當中的罪惡和嬗變,背叛與虛榮,竟被我忽略了,我輕易地放過了它們,就像放過畫在一幅油畫之上的鮮血。電影改編自艾倫森寫於獄中、反映美國第二代移民故事的自傳體小說《流氓》。當麵條告密的當晚,他為了逃避追殺來到一家唐人街的鴉片館。進門的一扇屏風上,是一幅寬廣的春宮畫。再進去,就為煙客們上演著精緻的皮影戲(張藝謀的電影《活著》,也靠皮影戲在老外眼裡掙了不少分呢)。我許久沒有反映過來,中國人(應該說中國的第二代移民)的出現在這部電影中意味著什麼,"難以捉摸的美國精神"似乎與他們斷然無關。相比之下,姜文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如萬里晴空,沒有一片白雲。都懶得去說。 每個人都有權利做自己的夢——《美國往事》雜感兼碟評作者:flyerzeng 2003-7-31 17:08:24首先要闡述的一個觀點是在我用差不多八個小時重新觀看了使用了三區字幕及《時代周刊》影評專欄作家理查.席克爾的評論字幕的雙D9《美國往事》DVD後得出的:《美國往事》根本不是、也從來不是一部美國電影,而是一部真正的義大利電影,或者說是一個義大利導演的「美國夢」。李歐尼在義大利語里大概有「獅子」的意思,塞爾吉奧.「獅子」.李歐尼就像地中海對岸的黑色草原上的那種猛獸,他一輩子都在電影的銀色世界裡捕獵著觀眾,當他終究不可逆轉地老去的時候,那顆獅子的心卻依然強勁地砰然跳動,這也可能是為何他的心臟已經不堪重負而必須要做移植手術的時候,他卻仍然執拗地拍攝完成《美國往事》,因為他心裡大概明白,這是獅子的最後一次出擊,在出擊之前,他不能失去那顆還保存著激情與夢想的心……塞爾吉奧.李歐尼在後世的史家看來是個被低估的電影藝術大師,或者說是被曲解的人,他的電影總是被冠以低檔貨色的頭銜,例如什麼「通心粉式(意式)西部片」之類的帽子,就有點街頭地攤上的皮爾.卡丹西裝的味道。他從來沒有像維斯康提、安東尼奧尼這樣人被尊崇到「電影大師」的殿堂里去,真的就像獅子一樣,絕沒有像獵豹那樣的捕獵時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和優雅。在李歐尼的電影里似乎最尊崇的是符號一樣的形式感和淋漓盡致的暴力,一切都似乎來得迅猛和強烈,但缺乏所謂的暴力美學,因此很難說他的電影是推崇暴力還是厭惡暴力,如果說他厭惡暴力,就不會看到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那些意式西部片中為一場一秒鐘的決鬥而兜兜轉轉一二十分鐘的肆意鋪陳;如果說他推崇暴力,但是所有的李氏電影中的暴力場面(包括性愛場面)都不會給觀眾絲毫的美感,而且它從來都是在電光火石之間就一切塵埃落定,大概唯一的另類就在《美國往事》中,當最小的幫派夥伴(我一直不知道這個小個子的男孩該叫什麼名字,好像是叫多米尼克?)被霸哥射殺的那一幕中,那組慢鏡的使用就好像是在吟唱一曲輓歌,舒緩而低沉,沒有丁點的血腥出現,彷彿昭示著一個陽光明媚日子的結束。從那一刻起,犯罪生涯給這些半大的孩子們帶來的不再有輕鬆與樂觀主義,變成了鮮活的現實主義,因此這組慢鏡的前後就像是整部影片主題的分水嶺,因此圍繞這一幕的前後所帶來的感受是我無比鍾愛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其實《美國往事》很難說把它歸結到某個特定的影片類型中去,它既不像傳統的幫派電影,雖然它從30和70年代鼎盛的黑幫片中獲取了影片的故事背景(此片的小說原作者哈利.格瑞也的確是個真正的前幫派分子),但是這也僅僅是故事的載體之一,雖然主角們都置身其中,但是像麵條這樣的濃血質的人物卻不具備像《教父》中的唐.維托那樣的對黑幫人生的堅定和領袖氣質,他似乎更像一個屈從於環境和直覺的平凡之人,同時也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來尋求最終的救贖。事實上導演李歐尼是非常細心地對這部影片進行了挑選和斟酌,這也是為何他身為《教父》的同鄉義大利人,卻把此片的人物設置在猶太黑幫的背景之下,在美國如過江之鯽的黑幫電影中,多的就是義大利裔幫派或者愛爾蘭裔幫派(斯科西斯也沒免俗),但曾經在禁酒時期空前活躍的猶太幫派卻有意無意被遺忘了。同時這部影片更加不像為義大利影片安身立命的新現實主義貧民區電影,可以說整部影片充滿的是詩意的浪漫主義與赤裸裸的現實主義的反覆糾葛,而且更用一種謎一般的懸念來延伸著整部影片,而這個謎局只到影片的最後一秒鐘仍未解開。也基於以上的原因,我個人感覺《美國往事》其實是部純粹的作家式的影片,它承載的是導演塞爾吉奧.李歐尼所有的「美國情結」(李歐尼本人並非在美國出生且未在美國長期生活),他所要講述的並非是一個邏輯完整的傳統故事,而是他本人對他一生所鍾愛的美國歷史、文化與精神的一次純粹自我的表達。因為他之於大洋彼岸的理解並非像科波拉這樣在街邊成長起來的意裔美國人,而是通過銀幕上的美國電影所獲得和積累的,所以他才會拍攝一部帶著非美國氣質的美國題材的電影來完成自己一生所求證的事物。或許也正是這一點,因而也使得84年的美國人感到窘迫。從這點上我也體會到了像馬丁斯科西斯那樣的耿耿於懷,為什麼他會去拍攝那部同樣不討人喜歡的《紐約黑幫》,為何會有那樣一句標語——美國誕生於街頭,甚至我能感覺到斯科西斯對李歐尼的某種不憤。美國不是個拘泥於傳統的國度,因而也就很難真正地尊崇它的短暫歷史,這個國度所缺乏的是——根。鑒於這個原因,我也很能理解《美國往事》在美國曾經的悲慘經歷,也能夠理解它為何被投資人(本片的製作群雖然全部來自義大利,但投資卻是美國人)拼湊成了一部三段式通俗情節劇的原因,它的經歷有點類似《現代啟示錄》,在一個想方設法忘卻傷痛的80年代,出現這樣的影片也是不合時宜的,更加不合時宜的是居然這樣的作品卻是出自一個從未在美國真正生活過的外國「電影二道販子」(在多數美國人,甚至包括很多主流的媒體都認為李歐尼是個有剽竊行為的電影投機分子)的手中,這種感覺其實和我們大多數國人在看西方電影中所描繪的中國一樣,有種直接的、不可理喻的無法接受。當然同樣的原因也印證了此片在美國以外大受歡迎的原因,因為美國以外的觀眾並不需要體會真正的美國感受,他們更容易也更願意用自己的眼光通過這樣一部影片來印證自己的美國夢(這實際上是和導演李歐尼的思想如出一轍),人們所陶醉的正是這部影片的創作者所要表達的詩一樣情感的流露,其實它真的只是用了一個美國式的布景來演出的戲劇,即使換個布景,它依然也能贏得滿堂的喝彩聲,因此香港人吸收著它的主題而創作了無數充斥著義氣、背叛與兄弟情誼元素的暴力美學電影,姜文吸收著它主題而創作了年少輕狂的馬小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韓國人吸收著它的主題創作出了血氣方剛的《朋友》,就連最喜歡張牙舞爪的昆廷.塔倫蒂諾,即使他羞於承認,但當他在《美國往事》DVD的花絮中又跳將出來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心儀的肯定不僅有李歐尼的鏡頭感,其實還有李歐尼式的暴力表達模式。說到了這裡,我也很能理解為什麼《美國往事》的DVD是那樣艱難地得以在美國問世,雖然它是美國人出錢拍攝的影片,但卻是美國人拍不出來的作品,因此這套DVD的簡陋其實不過是美國人無可奈何的又一種表徵,也讓我看到了美國人內心中的虛弱。其實從DVD的角度而言,《美國往事》像是一部被迫出版的節目,它極端地缺乏應有的尊重與誠意,因此除了令我對美國的自大與虛弱增添更多的厭惡之外別無他用。《美國往事》是導演塞爾吉奧.李歐尼終其一生所學而創作出的前無古人的瀝血之作(它也是導演最後的作品,甚至從文獻上來分析,也正是這部影片最終耗盡了他的生命),在導演生前,他從未因此而贏得過真正的尊重,而在18年後的今天,一段由導演的女兒自己出資拍攝的15分鐘不到的短片收錄在DVD中是遠遠不能彌補這個讓導演深愛的國家對其所做的傷害。我們在這套DVD中,沒有看到任何商業化DVD中最常見的一些元素,它既沒有一個像樣的製作特輯,也沒有做任何深入的資料采編,甚至連最基本的靜態CAST介紹都沒有,更別說草率的圖像數字化製作了(以這樣一部影響巨大的影片,居然華納只是草草地製作了一個正片視頻,這和它對待那些美國經典動輒就是羅里數碼LDI的修復簡直是天壤之別)。唯一值得的是《時代周刊》的影評專欄作家理查.席克爾的解說評述,他從影片的第一分鐘起講述這個動人影片的林林總總,只到影片的最後一秒(直到黑屏出完,華納的片尾LOGO出現才結束),惟有這一點,顯示了一個真正影評人的品格(這一切與評論的水準無關,更與商業無關)。但即使是這樣,它的簡陋並不能遮掩這部傑出作品的光芒四射,這些也不能阻擋人們對它的熱愛和感動,當今天的義大利影片再度在銀幕上綻放奪目光彩的時候,你依然會看到這個擁有獅子般心臟的電影巨人的影子,它一直活在諸如《天堂電影院》、《郵差/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美麗人生》、《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這樣的銀幕佳作當中,甚至每當伴隨著畫面響起了莫瑞康尼的配樂的時候,我都會感覺到,那隻獅子並沒有走遠……他驕傲地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夢。以下的內容是專門為HL所出的第二版《美國往事》而記錄,雖然它肯定是個封頂的DVD版本,但是我內心中卻依然期待著有一天會有更加優秀的《美國往事》的DVD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誕生,因為以現在的《美國往事》而言,它還遠遠沒有達到令我略感滿足的程度。HL版編號為NO:170II的《美國往事》採用的是個原版一樣的雙D9格式,這個編號其實也反映出HL在出第一版此片的時候堅定的洗牌決心,因為以往HL自洗的版本都基本上列出新的序號,而這個序號的繼續沿用擺明了它直接取代舊版本的心態。從配置上而言,這套雙D9也做到了極限,它採用的是三區華納的外部資源,包括改良的海報型封面(基本剔除了一區版本俗氣而商業化的設計和特徵)和菜單、字幕。另外棄置了三區有MSK等遮擋的畫面而使用了一區的正片,保證了節目的完整性。比較值得一提的是HL額外製作到節目中的一條中文配音聲軌,這和我以往在VCD年代所見的先科發行的剪刀版LD的草台配音大不相同,這條中文配音可能來自我所見到的另一種版本,這個版本我很多年前是在父親工作的電視台里看到的,它是由上海電視製作中心配音,配音演員有二十多人,其中的很多配音演員,如狄菲菲等都是現在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的骨幹。這條配音與國內常見的扣底型的配音不同,它使用的是國際聲軌配音錄製,因此背景音樂和對白之間的關係都比較合理正確,不過這個版本的配音還是有三段刪節之處,它們出現在影片的性愛場面中,如團伙在搶劫鑽石時的強暴場面、麵條在車中強暴黛博拉等,不過為時很短,也有英文原聲補充,因此沒有太大的影響。在字幕方面,三區官方的中文字幕是令人滿意的,它沒有採用LD時的麵條的音譯「諾德斯」,而是譯作大家熟悉的「麵條」,而像另一主角MAXIE也準確地譯作「麥克希」,而不是草率地譯作「麥克斯」(這個綽號在影片中是帶口音的,孩子們之間都有意將MAX的尾音拖成MAXIE,這點上英文字幕是有意提醒了的),當然也有個別地方三區不甚準確,比較明顯地一處就在團伙去火車站儲物櫃里建立他們的基金時,麥克希有句話英文原文是說「我們所有人」,三區弄巧成拙地寫成「我們四個人」,其實那時候團伙還有五個成員啊。除了上述的集成素材外,HL還繼續沿用了第一版中收錄的19首完整版的影片OST,LPCM格式。這個埃尼奧.莫瑞康尼的傑出配樂作品想當年在美國上映時居然被電影公司剪輯時忘記放回影片中,也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說到這裡,這套DVD的情況也介紹得差不多了,不過關於這部影片也還有很多內容欲說還休,我也特別想聽聽更多關於這部影片的故事。而影片的主角們,像羅伯特.德.尼羅等人居然都沒有在花絮短片中出來露一下臉,只有李歐尼忠實的演員詹姆斯.伍德出來為他的導演振臂高呼,我有點懷疑,是否那些真正的意裔美國人的血性和夢想在金錢面前如同在影片中一樣迷失了呢……
推薦閱讀:

《極惡非道2》:精彩日本黑幫片 玩弄權術太過者必死 – 《極惡非道2》影評
【影評家】看馮小剛芳華
就《結婚七年》談談夫妻關係 (結婚七年 影評)
《無間道》,港片最後的輝煌時刻 – 《無間道》影評
Michael (教父 影評)

TAG:美國 | 往事 | 影評 | 美國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