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山水畫鑒賞

唐宋山水畫鑒賞 [圖片]

輞川圖-

-《輞川圖》,是畫家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畫面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 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在王維的山水畫中,尤其這幅《輞川圖》所創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 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 曠古馳譽。元代<湯後士>在其所著《畫鑒》中說:「其畫《輞川圖》,世之最著也」。此卷為唐人摹本,構圖著色尚存唐人氣息。-

-

宋蘇東坡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謂「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然而王維的詩意,卻又無處不滲透著禪理:。為此可以不問四時,在《袁安卧雪圖》中,把雪與芭蕉同置一處,畫中禪意,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言「假如雪裡芭蕉含蘊什麼『禪理』,那無非像井底紅塵、山頭碧浪等等,也暗示『畢竟無』」。王維全家虔信佛法,他名維,字摩詰,而「維摩詰」乃是《維摩詰所說經》中一位通達甚深般若智慧的大居士。王維曾學李思訓大青綠金碧山水,但是他為了適宜在畫中表達空寂清靜的禪理,大力倡導「水墨為上」,這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所謂「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濕、濃、淡、焦」的多層次的變化象徵性地表現所畫對象。顯然水墨畫比之重彩畫,更適合文人對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創「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乾時,用濃墨破淡、用淡墨破濃,相互滲透掩映,以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水墨畫在唐代因文人畫家之倡導而興起,一千三百年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畫的發展軌跡。唐宋畫山水以絹為畫本,多用濕筆,顯現「水暈墨章」的效果;元人始用干筆,「干筆皴擦」,在紙本上留下的墨色變化更豐富多彩。王維也因為倡導「水墨渲淡」,「援詩入畫」,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認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

畫中有詩:右丞合是居士身-

-

-

-雪溪圖-

傳世的《雪溪圖》可以說是最接近於史載王維繪畫風格的一件作品了,絹本,水墨,縱36.6厘米,橫30厘米,無款,有宋徽宗趙佶題籤「王維雪溪圖」。原作不知存何處,我們所見的圖片恐怕還是翻錄於《中國名畫寶鑒》圖錄。圖下方一座木拱橋將觀者引入白皚皚一片冰雪世界,樹木凋零,人煙稀少,小溪的兩岸有茅屋四五間,溪中有一葉篷船,有船夫撐篙而行。情景冷漠蕭瑟。畫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襯兩岸之白雪,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這正是唐代山水畫的一大典型特徵。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全圖採用俯視法,所畫場景之透視異常精確,無論比例、角度,即使以焦點透視質之,皆中規矩。-

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祁(今山西祁縣)人。玄宗開元五年(717),以16歲少年中進士,仕途順利,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田輞川。他的詩,流傳千古,著名的詩句如「每逢佳節倍思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等,幾乎婦孺皆知。人們雖知道他還是一個畫家,但是恐怕大多對之缺乏明晰的印象,因為據考證現存的傳為王維的畫,都被判為後人臨摹或根本就是偽作。-

 

金碧交輝:李氏固自帝王家-

-

-

-

-李昭道 春山行旅圖-

李思訓身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貴族階層的審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隱居習尚的影響,也使他在作品中時常流露出一種出世情調。即所謂「時靚神仙之事,□然岩嶺之幽」。-

-

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畫對後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後世山水畫中的青綠山水就是對他這一派畫風的延續。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

-

金碧交輝:李氏固自帝王家 李思訓(651-716,一作653-718)唐代書畫家。字建睍,一作建景。出身唐宗室。唐高祖從弟長平王李叔良孫,李孝斌子。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人。唐高宗(650-683)時為江都令,武則天朝(684-704)棄官潛匿,唐中宗朝出為宗正卿,唐玄宗開元初,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因玄宗時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所以被稱為「大李將軍」。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題材上多表現幽居之所。傳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畫遊人在江邊活動,以細筆勾勒山石輪廓,賦重青綠色,富於裝飾性。此畫雖今被認定為宋人手筆,但可以反映他的畫風。-

-

-

-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李邕碑稱李思訓「雲麾將軍」。工書法,擅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能得湍瀨潺湲、煙霞縹緲難寫之狀。鳥獸草木,皆窮其態。其畫著色山水,用青綠為質,金碧為紋,繼承和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之山水畫法,自成一家。《圖繪寶鑒》謂:「用金碧輝映,為一家法,後人所畫著色山,往往多宗之。」明代董其昌推其為「北宗」之祖。弟侄之間,凡妙極丹青者五人。子昭道,亦擅山水,故人稱大李將軍、小李將軍,世稱「二李」。畫跡有《山居四皓圖》《春山圖》《江山漁樂圖》等1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江帆樓閣圖》軸,絹本,設色,縱101.9厘米,橫54.7厘米,長松峻岭,竹樹掩映,山徑曲折,殿廊隱現,江天空闊,風帆飄渺,山石青綠,略有皴斫,無款,傳為李氏所畫,圖錄於《中國繪畫史圖錄》上冊。-

 

卓爾峭拔:關家山水筆力強-

-

-

-關山行旅圖 五代 關仝(傳) 絹本水墨 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

此圖上畫峰巒高聳,氣勢雄偉;中畫深谷壇林,中藏古寺;近寫板橋茅店,旅客往來,商賈停驂,維以寒林雞犬,富有生活氣息。布境兼「高遠」與「平遠」兩法,樹木有技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落墨則漬染生動,饒於墨韻。《宣和畫譜》稱關仝「尤善作秋山寒林,與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澤,使見者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狀。」所述畫外之情,亦可與圖中約見之。此畫無款,據收傳印璽,可知先後為賈似道,元內府,明內府,明晉王府及清安岐收藏,後入清宮。《墨緣匯觀》及《石渠寶笈續編》等畫書著錄,可以認為是代表關仝畫風之作。-

-

關仝 (約907-960間)〔五代·後梁〕。仝,一作同,一名穜,又作童。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工畫山水,早年師荊浩,刻意力學,晚年有出藍之譽。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使其見者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之狀。筆法簡勁,氣勢極壯,石體堅凝,山峰峭拔,雜樹豐茂,有枝無干,時稱「關家山水」,與荊浩並稱「荊關」,與李成、范寬形成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三個主要流派,並與荊浩、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宣和畫譜》著錄御府藏畫中有其《秋山圖》《江山漁艇圖》《春山蕭寺圖》等94件。傳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圖》軸、《關山行旅圖》軸等,相傳為其所作,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

據宋人記載,關仝不善畫人物,畫中人物多請胡翼代為繪製。胡翼,字鵬雲,五代畫家,主要活動於後梁之際,善畫佛道人物,也能畫樓台車馬,亦精於摹古。-

 

-

-

龍宿郊民圖 絹本設色 縱156厘米 橫160厘米 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龍宿郊民圖》是董源重要的傳世作品之一,它描繪了居住於江邊山麓的民眾慶賀節日的情景。此圖以山為主,右側的兩座大山佔據了畫面的大半,山頂且有礬頭。山下水面空闊,溪流蜿蜒,樹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樹頭掛起了燈籠,溪邊又有兩條舟船,上豎彩旗,數十人自岸及舟聯臂排列,似正在表演慶賀的歌舞。山下道路上點綴著一兩行人,似在趕路,又似在遊覽。這幅圖畫的用意應該是表現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暢和愉悅。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這似乎是一個常見的主題,即使是以表現山水為第一目的,他還是情不自禁地要畫出居人的生活圖景,並將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給無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為主,畫山形時先勾出輪廓,再用長披麻皴手法,以中鋒筆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線條大致平列,但也時時交疊會合。山上的礬頭則作空心點皴,呈現草木葳蕤情狀。在皴染基礎上畫家又給山石敷以重絳色,同時將山頭染為青綠。這樣就將李思訓的精於設色和王維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結合起來。後人稱讚董源「神品格高,無與比也」。以《龍宿郊民圖》驗之,他的畫的確不愧為有「品」有「格」的上乘之作。-

董源(?-962),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南唐中主時曾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畫江南景色,草木豐茂,秀潤多姿,被人們形容為"平淡天真"。其用筆細長圓潤,稱"披麻皴",有時也用點描繪郁茂的叢樹苔草。宋代沈括說董源的畫"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

現存的可以認定為董源真跡的有三類。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所繪山崗圓深,草豐木茂,雜樹掩映,山麓則有人家張燈於樹,似乎有節日之氣。此畫人物近於工筆重著色法,山水為小青綠,用披麻皴,山頂作礬頭,已自成一家面貌。分別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則屬另一類,水墨淡色,形體如一,都是描寫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巒丘陵,風雨明晦中的平遠景色,用短條子和墨點的組合描繪景物,這是董源確立的一種新的風範。還有一類為藏於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圖》,今已售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後苑副使臣董源畫"款,畫高山峻岭景象,不突出用筆,重用墨,有推測為董源早期作品者。但此畫真偽爭議極大,曾於1999年末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引發一場大討論,有專家說其為張大千偽作之畫,雙方各執一詞,但國內專家多傾向於真跡一說。  -

-

-

-

-

匡廬圖-

-《匡廬圖》是荊浩的代表作之一,描繪的是廬山的自然景色。此作畫境宏闊博大,氣勢雄偉峭拔,反映出以荊浩為代表的北方畫派的基本藝術特徵。為了便於吸納萬象,寫成「全景山水」,作者採用立軸構圖,以縱向布局為主。由下往上看,作品層次井然,一層高過一層。畫面下端細繪出山麓景緻,樹木、屋舍、河流、石徑、撐船的舟子、趕驢的行人,一一攝入筆端,準確表現出來。再往上是山間峰巒、瀑布、亭屋、橋樑、林木,山光嵐氣,隱約浮動,山峰越上越高。越高越形峭拔,在群巒眾嶺的映襯環擁下,最高峰挺然直出,上摩穹蒼。此圖集中體現了荊浩的筆法特點,勾、皴、染三法並舉,既突出了造型的結構、形態的立體感和厚重感,又顯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韻致。在畫面的營造上,作者將「高遠」、「平遠」二法結合起來,交替使用,峻峭聳立的巍巍峰巒與開闊平曠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現在圖中,毫無抵牾不合之處;而古松巨石與層疊的峰巒相映相發,更是將全畫幽深縹緲的境界清楚準確地烘染出來。-

-

-荊浩,字浩然,約生於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學識淵博。濟源的風物景觀多名人足跡,白居易有詩云:「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危磴上懸崖,澄(氵嚴)轉枋口。」唐開元道教宗師司馬承楨曾於王屋山創建陽台宮。少年時的荊浩常來此宮,受司馬承楨影響,在晚年所著《筆法記》中,將其與王維、張璪並列,贊曰:「白雲尊師氣象幽妙,俱得其元,動用逸常,深不可測。」荊浩還曾創作表現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圖》,這些都與他早期生活經歷有關。-

唐乾符元年(874)前後,荊浩由家鄉來到開封,得同鄉裴休的關照,曾為唐末小官。-

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罷官,在開封遇到高僧圓紹,二人志同道合,圓紹就命他居住在開封夷門倉垣水南寺。後圓紹名聲日顯,又擴建成橫跨夷門山的巨院,由唐僖宗親自題賜院額曰「雙林院」。荊浩曾為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製壁畫,足見他當時的畫名。「嘗於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五代名畫補遺》),但此畫未能傳留,根據他後來在水墨山水畫上的創造精神,可以斷定,那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合的水墨畫。-

荊浩兼擅人物還有其他例證。現存他的《匡廬圖》中,就有幾個細小而動態極佳的點景人物。《宣和畫譜》中,也記載他曾畫有人物繁多的《山陰宴蘭亭圖》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清代李佐賢《書畫鑒影》著錄了荊浩的《鍾離訪道圖》:「山林墨筆,人物著色,兼工帶寫。」並記述畫中鍾離作舉手問訊狀,將士佇立狀,對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顧指示狀等,描繪得十分生動。-

隱居河南林縣洪谷山-

荊浩在五代後梁時期,因政局多變,退隱不仕,開始了「隱於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號洪穀子。-

洪谷位於開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縣。林縣唐時名林慮縣,太行山脈於縣西綿亘一百八十里,總稱林慮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黃華、天平、玉泉、洪谷、棲霞等山。山勢雄偉壯麗,幽深奇瑰,歷代多有隱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認為林慮乃太行山脈最美之處。-

荊浩在這樣幽美的環境中,躬耕自給,常畫松樹山水。他與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鄴都青蓮寺卻有較多聯繫,至少兩次為該寺作畫。-

鄴都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北,位於林縣之東,三國時為曹魏都城。當時鄴都青蓮寺沙門(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畫於荊浩,寄詩以達其意。詩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岩幽濕處,惟藉墨煙濃。」可知他請荊浩畫的是一幅松石圖,以屹立於懸崖上的雙松為主體,近處是水墨渲染的雲煙,遠處則群峰起伏。-

不久荊浩果然畫成贈大愚,並寫了一首答詩:「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岩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顯然對自己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當滿意,同時也反映出他退隱後的心境——「苦空情」。苦空為佛家語,認為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這正是他厭惡亂世的情懷。-

從兩人相互贈答詩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同尋常的關係。大愚說:「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顯然講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釋為六張畫,也可釋為一張篇幅很大的畫。按漢制,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寬,也許是一件屏幛畫。「故牢建」是說依然堅固地收藏著,保存完好。建,通「鍵」,鎖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過荊浩之畫,所以才能說「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斷那六幅畫作已是幾年前的事了。-

著錄中的荊浩作品-

在歷代繪畫史籍和著錄書中,記有荊浩作品約共五十餘幅,其中山水畫占絕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畫。如《宣和畫譜》所記的山陰宴蘭亭圖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以及前面提到的觀自在菩薩、鍾離訪道圖,這九件作品都是以人物為主的。山水畫據《圖畫見聞志》記述有四時山水、三峰、桃源、天台;《宣和畫譜》記有夏山圖四、蜀山圖一、山水圖一、瀑布圖一、秋山樓觀圖二、秋山瑞靄圖二、秋景漁父圖三、白蘋洲五亭圖一;南宋《中興館閣儲藏》記有江村早行圖、江村憶故圖;此外,在《襄陽志林》、《雲煙過眼錄》、《鐵網珊瑚》、《珊瑚網》、《清河書畫舫》、《圖畫精意識》、《平生壯觀》、《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庚子消夏記》等著錄中,還記有漁樂圖、秋山圖、山莊圖、峻峰圖、秋山蕭寺圖、峭壁飛泉圖、雲壑圖、疏林蕭寺圖、雲生列岫圖、溪山風雨圖、楚山秋晚圖、仙山圖、長江萬里圖、廬山圖、匡廬圖等。比較特殊的是《珊瑚網》中記載荊浩有交泰圖冊頁,可能是一幅畫有三隻羊的風俗畫,寓意「三陽(羊)交泰」。-

以上作品除匡廬圖尚存,其他均已失傳。至於目前傳為荊浩所作的五幅畫——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雪景山水、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的江山瑞靄圖、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漁樂圖等,其真偽都存有爭議。-

-

平淡天真:北苑秀筆繪江南-

-

-

寒林重汀圖 立軸 絹木 設色 縱179.9厘米-

《寒林重汀圖》描繪的是隆冬時節的江南景色。圖中山丘靜穆橫卧,水汀幽深綿延,落盡葉片的樹木無言挺立,纖纖蘆葦瑟縮於風中,溪上小橋空寂清冷,掩映於荒丘寒樹間的屋舍闃無聲息,所有景象構成一個蕭瑟凄清的無人之境。作者在彼岸坡丘旁以大筆橫拖皴出重重的沙汀,氣勢渾茫厚重,這樣又有別於此岸的蘆葦蕭蕭、水流緩緩,又從格局氣勢上打破了平均狀態。兩側的坡嶺、樹木、沙汀、屋宇等似同實異,彼此呼應,使靜態的圖畫具有了內在的動感。此圖山坡以披麻從坡腳上皴,由密而疏,直至坡面方留空白。又于山坡起伏處加上苔點。圖中皴筆以方折增強動勢,粗闊勁健,苔點則兼用渴筆、焦墨、亂鋒,運筆迅疾。力量勁猛,增強了畫面的生動和逸趣。在堤岸畫法上,作者以長披麻與碎筆亂點結合,為畫面帶來了節奏感和運動感。汀渚則用長披麻濕筆平拖,具有酣暢渾樸的特點。-

空靈迷濛:董源麾下僧道行 唐宋間,禪宗盛行,南方山水畫派崇尚「平淡天真」。觀此圖,雖主峰聳立,卻無堅凝、雄強之勢,但見柔婉;曲山抱合處,密林叢叢,三二茅舍坐於其中,柴門洞開,引小徑迴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樹木偃仰,碎石臨流,蒲草迎風。令人幽情思遠,如睹異境,如米芾所贊, 「……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明潤郁蔥,最有爽氣……老年平淡趣高。」 「巨然山水,平淡奇絕。」巨然師董源畫山用淡墨長披麻皴,層層深厚,山頭轉折處疊以礬頭,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點飛落, 「用筆草草,近視之兒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整個畫面氣勢空靈,生機流蕩。-

巨然,其籍貫一作建業(今江蘇南京),一作鍾陵(今江西南昌)。可以確定的是,巨然是「受業於本郡(指今江蘇南京)開元寺」(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大約在這個時期,巨然成為董源的門人。-

劉道士,建康(今南京)人。工佛道鬼神,落筆遒怪,尤善山水,師董源,與巨然同時,畫亦同。但劉道士在左,巨然則以僧在左。以此為別。-

-

-

推薦閱讀:

寄情山水之間
山水·江南春
山水·桑田
十大經典山水畫節選 你家適合掛哪種山水畫呢?
玄關掛什麼畫風水好?2018年值得收藏的玄關山水畫匯總

TAG:山水畫 | 鑒賞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