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為何在佛法上難以獲得古人那樣的殊勝成就?
文參照結合道證法師、印光法師、夢參法師、益西彭措堪布等相關開示整理
過去在唐朝的時代,咱們國家印度師父帶來的經書不多,所以那個時候有大德高僧到印度取法去,像玄奘法師、義凈三藏法師、法顯法師,這是我們一般知道的,他們成功了。成功了,就是他們回來帶回很多經書,翻譯很多經書。還有去的人死到半路上了,乃至到那回來沒有什麼成就,沒學到什麼經的,這樣的很多很多,去一百個人,回來十個人也沒有。那時候取經多困難,你從長安經過好幾年才走到印度。現在我們坐飛機兩三個鐘頭就到了,但是你到了是到了,經書沒有了。你現在到印度找經書,不如到中國來找,印度沒有了,已經斷了。
那時候取經有多大困難呢?簡單跟大家介紹,義凈三藏法師有首詩,他就專門說晉取經的困難。他說「晉宋齊梁唐代間」,從晉朝開始一直到唐朝,這個時間很多大德感覺我們國內沒有經書,想學沒有,到印度去取。「高僧求法離長安」,很多發心到印度取經。「去人成百歸無十」,去一百個人,十個人也回不來,乃至於回來十個人能翻嗎?翻的是不是滿眾生願呢?所以義凈三藏法師才嘆息說在「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後來這些賢人,信佛弟子拿起佛經來,他知道這個經怎麼來的嗎?他知道前頭這個大德們取經的困難嗎?在取經的時候,「路遠碧天唯冷結」,經過那個沙漠地帶,在中午像咱們夏天一樣,在早晨、晚上比冬天還冷,所以說「路遠碧天唯冷結」。你走到那個地區,那時候風沙非常之大,那個風吹起沙子把太陽都遮到了,「沙河遮日力疲殫」,身體一點力量都沒有了,就是精力耗盡了,像這樣的死到半路上很多。「後者焉知前者難」,後來的道友,你不知道先賢怎麼樣取經的,經過多少困難。「往往將經輕易看」,拿著經書隨隨便便的不重視,你不知道這個經怎麼來的。
【從降服我執的角度恭敬是非常必要的】
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對這句話很熟,但很少人真的體會「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體會佛教導的真義。「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礙)開發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動發心、低頭、謙卑請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來拜託你學。其實佛已經苦口婆心拜託我們覺悟,拜託很久了,佛總是慈悲拜託我們學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們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頭求之於覺性,所以無法相應。
有人以為恭敬中求,是一種方法,是間接的手段以之求得佛法,殊不知「恭敬中求」的本身,就是最「直接」降伏我執煩惱的妙法,本身即是高深之佛法,並不是透過「恭敬求」,另外去獲得什麼佛法。因為障礙我們成佛的,根本不是別人、別事,而是自己內心的妄想、執著,這點佛在初成道時,已經揭露,而「執著」中最根本的,就是我執-自我種種見解,思想上的迷惑,由自我的執著,產生自我保護、自私的貪、瞋、痴、慢、疑。所謂恭敬中求,就是直接走出這些執著。
凡是不能恭敬,不能謙卑求的,必然還有驕慢、自大、自我保護等我執的烏雲障住,這些烏雲不是障他人,是障自己的佛光開顯。
印祖說的幾分恭敬得幾分利益,這並不是說,透過恭敬去求,很久以後才得利益,而是-能恭敬即是能當下舍「我執」之烏雲,必然同時透出佛光。能將十分的傲慢、我執烏雲都舍掉,自然當下透出十分佛光,這是自性本有的佛光,不是向外去求。所謂恭敬中求,當然是先求之於自心那份能降伏我慢、愚痴的能力。能求自己發出這份心力,才有恭敬和求法的表現,所謂「誠於中,形於外。」
【從緣起的角度,恭敬是非常必要的】
民間挺注重緣起法。如請一些高人異士來家裡息災,哪怕高人多麼慈悲,什麼都不需要,但人們多少都給一點,象徵性地給予報酬。畢竟有人幫助,付出了,給予報酬作為答謝,表達自己的恭敬之心、感激之心,是符合緣起法,甚為吉祥,不會為鬼神所輕視。丹真絨布仁波切打卦的說明內容里,寫得非常好:上師不會要求打卦供養,但是供養上師哪怕一根繩子,也是非常好的緣起。
修法時同樣需創造吉祥緣起。不是隨便網上搜索一個咒語回來就修,淺嘗輒止之後便換法門。於是很多人修了十多年,依然還是老樣子。且不說有成就驗相,現實生活越來越差、被邊緣化的不乏其人。得來太容易,太輕易了,往往不珍惜,往往等閑視之。那麼一般來講,我們修某一個法脈,最好親自去拜見具德的上師為自己傳承,這樣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緣起,也體現我們對法的恭敬。如果是普傳的法脈,比如《地藏經》、地藏法門的這些咒語,不需要師父來傳承,誰都可以念的,乃至於有的法你找不到具德上師,我們可以請回來後,在佛菩薩像前恭敬磕頭禮拜,乃至於可以一字一拜,在地藏菩薩像前恭敬請法,求地藏菩薩加持自己修法成就,普度眾生,那麼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緣起。
現代人,不恭敬的現象非常普遍,見佛塔廟不知道禮拜,比如有個男眾,師父讓他去寺院的房子休息。結果,可能是他太累太困了,進了屋也沒有拜佛(那間房供著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和觀音菩薩),就直接上炕鋪床去了。他剛鋪好床,一回頭,看見門口站著個身穿金甲的大將軍,不太高興地看著他,他說當場嚇軟了,馬上合掌哆哆嗦嗦地說:我今天晚上在這裡暫住一下,已經給師父說過了……他說完將軍才走。第二天他睜眼就給師父說這事兒,師父說那是韋陀菩薩。這是護法提醒。乃至於有的人對經書不恭敬,對出家人不恭敬,對求法不恭敬!為什麼有人求法成就了,有人不能成就,像古代修行人很多成就的,有大神通大智慧,而現在人非常少了,在緣起這一點上,現代人就輸在起跑線上了。古人對法非常恭敬,不惜辛勞乃至危險去印度萬里取經,以這樣的恭敬之心來對待佛法,那麼緣起殊勝必然成就殊勝。現在人根基差,無法安住中道實相,所以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不恭敬,那麼必然就是產生對立的散亂、懶惰、懈怠、隨便之心,自然不能產生至誠心,自然難以與法相應,自然無法消除自己傲慢的罪業,甚至增加褻瀆之罪。如何獲得法利益?
如果從世間法的角度來理解,類比世間人與人之間的恭敬。如果一個人,對我們很重要,我們自然容易對他恭敬。那麼恭敬有什麼好處呢?會引起我們潛意識的重視,集中注意力去與對方交往。有個電影名字叫《別拿村長不當幹部》,就是說這個理,只有恭敬對方,你才能認真對待,才能把對方的每句話裝在心裡,用在行動上,才能產生執行力!現在很多人讀經,讀完了,你問他經里講的什麼?不知道。或者讀的時候,做不到心念耳聞,開小差,當然排除有些文化程度稍低的老奶奶,可能確實理解不了一些佛經,大部分人,之所以讀經念佛不入心,根本原因,缺乏恭敬。如果你的領導,站在你面前說話,你也開小差嗎?你肯定豎起耳朵來聽,生怕漏掉一個字。佛法同樣如此。當然佛跟村長不一樣,佛沒有我執,佛沒有架子,他不需要別人恭敬自己,但對我們自己的角度利益來說,恭敬佛法僧三寶,法才能入我們心田,最後得到利益的還是我們自己。
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雖小,可以喻大。這句話就是講「學人謙下的程度不深,在世間法上不會得到學問、技藝的真髓,在出世間法上也不會得到佛法的實益。」這話雖然短小,可以譬喻到世出世間的一切方面。
《大乘莊嚴經論》里說:「下心為緣起。」「內心謙下」這是得到師長教誨、傳授的緣起。相反一句話是:「我慢高山,不出德水。(在內心傲慢的高山上不會出功德之水。)」所以做為學人心越謙下越好,只有謙下才能得到傳授,才會認認真真地受持奉行,也才能得到學問的真髓。
夫世間大而經術文章,小而一才一藝。若欲妙義入神,傳薪得髓,藝超儕伍,名傳古今。而不專心致志,竭誠盡敬,其可得乎。這就是說:「就世間來說,大的經術文章、小的一才一藝(比如繪畫、書法、醫術、音樂、文學、雜技等等),如果想達到妙義入神、傳薪得髓、出類拔萃、名傳古今的造詣,如果沒有做到專心致志、竭誠盡敬,怎麼能達到呢?」
下面把古德恭敬經典的事迹和所得的利益,簡略抄錄幾條,目的是想讓真修實踐的人有所效仿。
齊僧德圓,天水人。平常以讀誦受持《華嚴經》為法業,總攝到《華嚴經》的宗旨極處。所以想寫一部《華嚴經》,作為日常供養、讀誦。
於是他就修建了一所清凈園林,裡面種植很多楮樹。這當中也種很多香草,間雜種上種種鮮花。每次他要入園林時,都一定洗浴,穿潔凈的衣服。在園林里灌溉香水。楮木生了三年,香氣濃郁。
大家要看到他寫經的誠心。由於製造寫經的紙以楮樹為原料,所以他對紙張的來源非常重視,要使它清凈、莊嚴。不但種了很多楮樹,還讓楮樹周圍的環境清凈、香潔,在裡面栽種很多香草和鮮花。他有這份心,就做出這樣的行為。由於他集聚各種清凈因緣,就使得楮木長得香氣濃郁。
第二步是造紙,同樣是恭敬嚴潔。他是怎麼做的呢?特別建了一間清凈屋子,以香泥塗抹牆壁和地面,結立壇場,清凈器具。
在浴室里備好衣服,造紙的工匠受持齋戒,凡是出入廁所都要換衣服,要盥漱熏香。身心清凈了,才用手去剝楮樹的皮,取下來浸在沉水香里。
這樣使得工匠的身心、造紙的原料和每道工序都清凈整潔,然後再造紙。經過一年,完成了造紙。
第三步就是寫經。又特別築好清凈的地基,在上面再建新屋。建造時,對於柱子、橫樑、椽木、瓦片等都用香湯洗過。在每個細節上都做得嚴整、清凈。
然後,寫經的堂屋中要做莊嚴。怎麼做的呢?在廳堂的中央特別擺設一張方形的柏牙座,周圍擺設香花,上面懸掛寶蓋,從寶蓋上垂下鈴鐺、玉佩,間雜地垂綴一些裝飾物。再以白檀紫沉香木做成寫經的桌案和筆管。
從上面一層層看下來,怎麼種楮樹,怎麼造紙,怎麼建寫經的房屋,屋裡怎麼莊嚴,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供養《華嚴經》。從這點點滴滴的做法就看出,古人的心非常虔誠、深厚!千百倍超過了現代的人,也因此後面靈感非常明顯,不可思議。
所以,每件事就在於自己的心怎麼去做它,有殷重的供養心、誠敬心,就會體現在行動上。尊重、恭敬都有外在的表現,這些表現來自於內心的誠敬;而內心誠敬又來自對大乘經極為尊重。
寫經的開始,當時德圓跪下來,運心觀想;而書生眼神專註、傾注自己的誠心書寫。才寫了幾行字,每個字都放出光明,照耀整個院落。當時在場的人都共同見到,無不悲從中來,感慨萬分!光明照耀了很久才消失。
這都是至誠所感!由於有前面誠心的積累,到了寫經時,提筆才寫幾行,字字放光,照亮了整個庭院!這時大眾都見到寫經的靈感,而無比感慨!佛法真實不可思議!所付出的真誠一點沒有白費。
而且有護法神手持兵器,現出身像,在旁邊護持。這一幕只有德圓和書生一同見到,其他人見不到。之後不久,又有青衣梵童,手裡拿鮮花,忽然獻上供養。像這一類的靈感,一個接一個,紛至沓來。
這也是由於寫經的心非常虔誠,感動了護法善神前來護衛、青衣梵童供養天花!能感的因就是內心至誠。
經過兩年寫完了經,期間經過的歲月很長,700多天。寫經是非常鄭重的事,要一筆一畫、一絲不苟地書寫,不能用行書、草書等草率的字體,必須用正楷。期間,傾注了多少心力才寫完這一部經。也正由於如此,人的心在受持時就格外地尊重。
這時,德圓就把寫好的經卷放在很香的木函中,再把經函放置在寶帳里,安放在凈堂中。每一次進入殿堂時,就虔誠地頂禮、拜謁。後來因為讀誦這部經,經函發出奇異的光明。德圓造紙、寫經的整潔、恭敬,從古至今都絕無僅有!
這部經輾轉流傳到唐朝,已經經歷了五個朝代。凡是以清凈心讀誦這部經的人,也都有明顯的感應。(從緣起上看,傾注了誠心完成的這部《華嚴經》有很大加持力,以此為所緣境,誦經的人以清凈的心讀誦,就得到明顯的感應。)這部經現在在西太原寺的賢首法師處守護、供養。
再比如唐朝定州中山的僧人修德,不知道是哪裡人。個性刻苦,一直在山林中修道。以《華嚴經》和《起信論》作為安心結業之處。(就是他信奉《華嚴經》和《起信論》,以受持這兩部法作為一生的法業,一心專註在這兩部法上。)
永徽四年,他發心抄寫《華嚴經》,因此特別建立一間清凈庭院。在院里種上楮樹,兼帶地種植鮮花,對楮樹和香花灌溉香水(這都是古人精心虔潔之處,連樹和花的灌溉都要用香水)。
樹種好了,再剝下樹皮造寫經的紙,總共經歷了三年。
在紙造好之後,又特別築好一個清凈的檯子,在上面建造房屋。請來善於書寫的溈州王恭,在另外的院子里齋戒、沐浴,穿上清凈衣服。然後燒香、散花,懸掛幢幡、寶蓋。再對《華嚴經》禮拜懺悔之後,才升座寫經。
寫經時,口裡含檀香,一筆一筆地工整書寫。遇到要吐氣時,就稍微停筆一下,向旁邊吐氣(就是怕口氣熏到經卷上。這都是有敬畏之心,不敢隨便亂來。沒有敬畏之心,就一切都隨便了)。王恭的寫經每天都是如此(就是周而復始按這樣的程序來做)。
修德每天進入靜室,運心觀想。每寫完一卷,供養寫經人10匹細絹,寫完一部,總共供養600匹細絹。而寫經人王恭竭盡自己的誠心,供養的細絹一律不收(這是他的存心很清凈,只是至誠地寫經,沒有求名利的心,達到了忘我的地步)。寫完經,馬上就遷化了(就是業盡情空,了脫生死了)。
修德認為《華嚴經》書寫圓滿了,就供齋作為慶賀,所以把大眾集合起來。修德首先在佛前燒香、散花,發大誓願。才展開經藏,就放大光明,照到周圍70多里的地方,整個定州城內一片光明!(感應非常不可思議!方圓70多里,相當於一個縣的範圍,頓時光明普照。)
當時定州城裡的男女都見到了。在中山應供的大眾更是親眼目睹,當時眾人都不斷地投身禮拜。人們看到《華嚴經》放光現瑞,都感動得哭泣,心中的善根發動起來,都在三寶前懺悔自己的業障。不是佛法不靈,而是自己沒有實際做到。
這和上面一則事例大體相同,從這兩件事就能看出:古人在三寶分上多是竭盡自己的誠心和恭敬來做。(修德三年種樹造紙,之後請善書的人,非常清凈、整潔、恭敬、專註。像這樣,自己能做到幾分,就努力去做到幾分,這樣竭盡自己的誠心)。絕不像現在人,懈怠、輕忽、褻瀆、輕慢,對於恭敬三寶、尊重正法只是口頭說說,沒有實際行為。
「舉筆吐氣」的意思是:寫經時有時想咳嗽,或者累了想打哈欠,這時就停筆一下,臉轉向旁邊,吐出氣來。這是不敢以口氣熏到經卷。
「才寫經畢,俄即遷化」,是指王恭專心寫經,沒有求名利的私心雜念。(如果心裡求名利,就不清凈、不至誠,寫的經就少有加持。而沒有求名利的心,內心誠懇到極點,就能感通法力加持,使他業盡情空了生脫死!這樣才寫完經就高登上品寶蓮,親證不退轉地。
這樣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從何而來?就是從至誠恭敬而來!心力不可思議!一切感應都發生在自己心上,自心感自心應,真實不虛!
看了這件事,就知道佛法不辜負人,而今天學佛的人多數都辜負佛法,說起來讓人感嘆。
「佛法不辜負人」的意思是說:人能做到一分誠敬,佛法就給人一分利益、消人一分業障;能做到十分誠敬,佛法就給人十分利益、消人十分罪障。人的心有多大的誠敬,佛法就給人多大的利益。所以王恭和修德,一是寫經完畢當即解脫,一是開經時大現祥瑞,光明普照70餘里。這是為什麼?就是他們的誠心非常深厚,所以感應就有這麼大。
然而今天的佛弟子翻閱佛經時毫無誠敬。表現出種種輕慢、褻瀆的行為,不勝枚舉。這樣的做法串習久了,就彼此相安無事。這種褻瀆輕慢佛法的表現,不忍一一備言。像這樣把如來法語看成破爛的舊紙,不必說不知佛法旨趣的人得不到絲毫利益,連深知佛法義理的人,也以內心沒有誠敬,而只是口頭三昧、臉上光彩而已。口裡說佛法的甘露如何美妙,卻得不到絲毫受用,叫「如飢說食」。數著佛法寶藏里的珍寶,自己身上卻無絲毫,叫做「如貧數寶」。也就是如果沒有誠敬之心,就無法實證佛法的功德。雖然高談佛法如何殊勝,自己心上一點修證不到,就成為如飢說食、如貧數寶了。雖然有研究的功夫,絕對沒有實證的利益。
下面羅列一些現象,供大家對照檢查:
1、把法寶放在不潔凈之處。這是很多人忽視的地方:比如有時把經書放在有灰塵的窗台上,或者有油垢的桌子上。又比如香袋很臟,把轉經筒、法本、加持品和其它雜物或污穢物放在一起。還有的會把經書放在床上、座椅上、拜墊上等不潔凈的地方。
2、有些居士卧室和佛堂不分,睡時也不用帘子隔開,這樣很不恭敬佛像、法寶。或者看電腦、電視有些不清凈的畫面,經書也就在不遠之處,這樣也是不恭敬法寶。
3、因為不經常打掃佛堂,供燈和供香的油煙熏在經本上。還有居士因為家小,廚房和卧室不太遠,炒菜的油煙落在經書法本上。
4、跨越法本。特別開法會時人多,有些人著急,會從別人的經書或香袋上跨過去。
5、有些道友竟然把世間書籍放在了佛教經書法本的上面。
6、佛經法寶要用雙手捧,而且拿的時候要高於臍部,不能挾在腋下。現代人比較隨便,習慣單手給人拿東西,但對於尊貴的經書這樣做就不尊重。
7、上廁所後或者手摸了不幹凈的東西,都要先洗手再看經書。大家看佛經時一般會洗手,但看其它法本就沒有看經書這麼尊重,也就會忽視這些細節。
8、如果在家人還沒有完全吃素,誦經、念佛時,要先刷牙、漱口,因為嘴裡的葷腥、濁氣會污染經本。
9、有人躺著看經。或者誦經時會用口水翻書。或誦經到一半時,碰到有重要事要處理,有些人會對法本折頁、折角,或者就把法本放在那裡,讓它攤開不合起來。或者乾脆把書倒扣過來,人就去處理事情。
10、有些人誦經還在打電話或者說雜話、開玩笑,這樣很不莊重。或者看經書法寶時,旁邊還放電視、廣播,聽音樂。或者邊吃零食邊看書,這都是沒有恭敬心的表現。
11、看見佛經上有灰塵時,用口去吹經上的灰塵,這樣口裡的濁氣吹在經書上,非常不恭敬。應當用乾淨的布來擦。
12、把佛經法寶當做貨物賣,把法寶做為謀取利益的工具。
我們能改掉以上這些行為,就會讓自己在佛法中得到實益,因為我們下意識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所以才會導致有這些行為出現。看到古人對法寶的重視而獲得的成就,我們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差距,找到多年學佛沒有進步、沒有實效甚至還不如從前的原因。就像常說的那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之一就是學佛的恭敬心、虔誠心不但沒有提升,反而在下降。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男子比女子多修五百年道行?
※如何防小人
※以下這種說法對不對呀?八識說和六識說哪個更靠譜?如來藏不是真實存在的嗎???
※五祖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怎麼解才正確?
※我是一名同性戀,想找到真愛,最好爸媽能認可。佛法里有辦法嗎?我可以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