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民生新聞興起的背景分析
這兩年,電視民生新聞風行全國,從江蘇電視台的《南京零距離》、安徽電視台的《第一時間》到湖南經視的《都市一時間》、成都電視台的《成都全接觸》,從吉林電視台《守望都市》的擴版到海南電視台《直播海南》的籌辦,全國各地電視台紛紛推出自己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民生新聞的蓬勃發展成為中國電視新聞界少有的熱鬧景象,因此有些學者把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稱為「中國電視新聞的第三次革命」(1)。雖然,這樣的說法還有爭議,但民生新聞卻受到觀眾的空前歡迎,很多省市的民生新聞欄目都創造了收視奇蹟,成為目前在中國電視界影響最大的事件之一。
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從廣義上說它屬於社會新聞,但在內容上主要關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與生存空間。電視民生新聞,從2002年元旦江蘇電視台的《南京零距離》的開播,到兩年後在全國各地形成的燎原之勢,這種帶有新聞改革性質的電視欄目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央關於新聞改革的新思路,國家的社會發展政策,電視界的競爭以及群眾對知情權與話語權的渴求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符合中央關於深化新聞改革的新思路。 黨中央強調,要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作為深化新聞改革的突破口。 在十六大閉幕之後,中共中央總書記***本關鍵字已替換***對中央電視台做了三點批示,大意是:一、中央電視台對十六大的宣傳報道做得很好;二、最近以來的新聞報道工作是積極向上的;三、只要是無害的,就是有益的。其中,「無害就是有益」論,是一個嶄新的提法,被認為是最高領導層對新聞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為新聞界鬆綁和壯膽,為新聞改革大開綠燈。鼓勵電視人大膽探索、努力創新2003年3月28號,***本關鍵字已替換***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了《關於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要求大力減少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報道,將重要版面,黃金時段讓位給群眾和基層,使新聞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
***本關鍵字已替換***在視察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時強調,電視宣傳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原則,一切從群眾出發,一切為群眾著想,傾聽群眾呼聲,體現群眾利益。 李長春同志在2003年5月16號出版的《求是》雜誌上專門對堅持「三貼近」原則進行了分析和闡述。認為,貼近實際,就是「真實反映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以實際效果檢驗工作」;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從生活中挖掘生動事例、汲取新鮮營養、展示美好前景」;貼近群眾,就是「深深紮根於群眾之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盼,以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黨中央把「三貼近」作為推進和深化新聞改革的突破口,認為只有符合「三貼近」原則,才會為新聞改革走出新的路子。而以《南京零距離》為代表的電視民生新聞,正體現了中央對新聞改革的要求。「2003年,已開播1年多的以民生事件、本地生活和大眾視點為特點的江蘇電視台新聞節目《南京零距離》突然成為了中國電視的年度熱門事件,正是電視新聞的這種全面變革的一種表徵。」(2) 當《南京零距離》慶祝自己兩周歲生日的時候,他們認為欄目獲得的最貴重的禮物是國家廣播電視主管部門對《南京零距離》的探索性實踐給予了肯定,認為它「輿論導向正確」,「體現三貼近」。在安徽電視台《第一時間》欄目開播三個月的專家研討會上,省委宣傳部的領導也認為《第一時間》是帶有新聞改革標誌性的欄目,這些說明民生新聞符合中央關於新聞改革的思想。 第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指導思想,為民生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論依據。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它是從群眾日常生活中採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在具體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到,它大量報道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事,比如停水、停電、房屋開裂、家裡被盜、有關部門亂收費、有人製造、出售假冒偽劣產品等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事。而以前,很多人都把它當成負面報道或曝光新聞,宣傳部門控制,政府反感,認為它報道陰暗面,影響不好。而現在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這應該歸功於,中央政府「以人為本」發展觀的確定,以及中央領導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表達了發展的目的,要求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在2003年7月1日,***本關鍵字已替換***強調,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做到心裡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隨後又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指導思想,要求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執政為民的施政指導,必然會為包括電視在內的大眾傳媒打上鮮明的「為民」的烙印。新班子提出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際上也成為了中國傳媒改革的指導性思想。」(3)如今,這些政策和講話已經深入人心,這也為民生新聞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政策支持。 以前,我們報道這裡垃圾堵了路,那裡下水道不通,家中被淹了,很多人都說這些瑣碎的事不值得一報,而牽涉到的政府有關部門也認為我們是小題大做,甚至有些抵觸的情緒。而現在中央的政策就是要關心群眾的實際生活,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民生新聞就是關心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它不報道這些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還報道什麼呢?可以說,中央「以人為本」的政策,「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指導思想,為民生新聞的發展掃除了很多認識上的障礙,也為民生新聞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第三,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滿足了受眾對知情權和話語權的渴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業已形成的市場經濟使公眾對信息的獲取更加迫切,知情權的意識也非常高漲,對媒體的關注度和要求也越來越高。
知情權指的是民眾享有通過新聞媒介了解政府工作情況的法定權利。而在我國,以前群眾的知情權沒有得到重視,許多重大的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常常壓住媒體不給報道。群眾常常是在猜測、謠傳,甚至很多新聞「出口轉內銷」,被境外媒體歪曲報道,誤導受眾,造成政治上的被動,這樣的狀況直到去年SARS危機之後得到徹底的改觀。 早期SARS的傳播,由於媒體的缺位和沉默,公眾沒有及時知情,謠言、搶購、外界的質疑,使疫情變成社會危機。隨後中央政府要求迅速在媒體上報道真相,介紹防疫知識,每天通報疫情發生情況,包括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所有的真相都對外公布,極大地滿足了公眾地知情權,也迅速地穩定了民心。這表明,公眾的知情權得不到滿足造成的壓抑會導致危機產生,而對公眾知情權的滿足則會釋放造成危機的壓力,使社會趨於穩定。 SARS危機之後,中國對重大新聞,特別是那些群死群傷的新聞都能及時在媒體上公布,並且對有意隱瞞者追究責任,這樣媒體報道的一些禁區逐漸被突破。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可以正常地報道本地發生的劫持人質、煤氣爆炸、集體中毒、礦難等事件,使公眾對知情權的渴求得到了滿足。 話語權,是通過媒體發出地團體或個人的聲音。以前,鏡頭前能夠運用話語權的人必須具備相當的資格和嚴格的條件,普通百姓基本上沒有機會上鏡頭髮表意見,行使話語權。現在,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群眾表達意見相對自由,加上社會轉型期的利益分配不公、群眾利益遭受侵害、行業風氣不正等社會問題,群眾要求發出自己的聲音,獲得平等的話語權,讓自己的意見能被社會各界,特別是政府決策部門的重視。而近年來,媒體輿論監督加強,群眾呼聲得到重視後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比如媒體關注孫志剛案,最後廢除收容遣送制度;西安劉亮爬上廣告牌的喊聲牽出寶馬彩票案;嘉禾野蠻拆遷導致縣委書記撤職等等,讓群眾對話語權的渴望日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順勢產生,它報道的內容基本是平民百姓的新聞,而且是由他們自己在鏡頭前述說,百姓在媒體上說話的機會大大增加。這種由他們在媒體上說出來的話,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意見,更多是代表群體的聲音,這必然會吸引整個群體的關注。第四,民生新聞的發展是電視新聞競爭的產物。中央台與地方台的新聞競爭催生了地方台的民生新聞,而地方台中省台與市台以及城市台之間的競爭讓民生新聞走向成熟。
在中央台新聞節目的絕對優勢下,地方台的新聞節目一直處境艱難,雖然地方台早就認識到做本土新聞是地方台新聞節目的生存之道,但本土新聞如何做,這又經過了長時間的探索。在2002年之前,沒有一家地方電視台的新聞收視率超過新聞聯播在本地的收視率,更沒電視台願意在19:00—19:30這個時段播自己的新聞,大家都迫不得已地把這個市場讓給了中央台,直到《南京零距離》的出現,才結束這種無奈的局面。這類民生新聞欄目不再關注國際、國內重大新聞和省內時政要聞,從頭至尾關心的是群眾身邊的事情。這類新聞,中央台不可能詳盡報道,但它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是本地觀眾最喜歡看的節目。找到這條突圍的道路,全國各省市電視台都以此來瓜分央視在本地的收視份額,且取得不俗的成績。我們對2003年6月和2004年6月合肥18:30-19:30這個時段進行分析,央視-索福瑞調查顯示,2003年6月安徽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這個時段的平均收視率不到1%,中央電視台這個時段的平均收視率基本在15%以上;2003年7月安徽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這個時段推出《第一時間》,2004年6月在合肥的平均收視率達到26%,中央電視台在合肥的平均收視率則下降到8%左右。 電視民生新聞的魅力,很快又讓它成為地方台中,省級台與地市台以及城市台內部競爭的手段。每個省級台基本上都有一個地面主頻道,相當於面向全省的綜合頻道,這個頻道的競爭對手就是地市台,特別是省會城市台。比如《南京零距離》與《直播南京》的競爭,《第一時間》與《直播合肥》的競爭。雖然合肥現在已沒有了競爭的態勢,可當初的競爭也是促進《第一時間》快速成長的一個因素。南京兩檔欄目的競爭則創造了雙贏的局面,為了爭南京的觀眾,兩個欄目拼獨家新聞,搶時效性,爭同題材新聞的報道特色等等,最後甚至發展在自己的直播室里放個電視,播放對方的節目,然後根據對方新聞的編髮隨時調整自己的編排。 在城市台內部的競爭,比如成都電視台,公共頻道2004年4月推出60分鐘的大型民生新聞直播節目《成都全接觸》,經濟服務頻道也在4月份推出了滾動播出的新聞節目《第一現場》,都市生活頻道在5月份推出《直播60分》,新聞綜合頻道針對《成都全接觸》、《直播60分》等節目,又推出大型實錄新聞節目《絕對貼近》。這樣短兵相見的競爭雖然殘酷,卻推動了民生新聞的發展,讓它逐漸走向成熟,不斷擴大影響,贏得了觀眾空前的歡迎。第五,電視民生新聞是市場經濟下「新聞立台」戰略的新選擇。「新聞立台」是全國很多電視台的一項發展戰略,從理論上講,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台應該以新聞節目為自己的生存根本。但實際上,在全國眾多電視台中,真正靠新聞立台的能有幾家呢?特別是廣大地方電視台,基本上是以電視劇立台,因為電視劇已完全走向市場,它是電視台獲取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而電視新聞節目卻受各種觀念制約,市場化程度很低,基本上是官樣文章,新聞節目中單調的會議報道,官員明星充斥屏幕,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低。新聞節目不僅沒有什麼經濟效益,它還需要大量投入,需要靠電視劇和綜藝節目來養著它。
新聞不能進行市場化運作,一方面,新聞節目質量低,無法得到市場的承認,另一方面,它不進入市場,就無法真正樹立質量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不能讓新聞節目更好看,這樣的「新聞立台」只不過是一句口號。其實,「新聞立台」不僅要靠高質量的新聞贏得受眾,樹立電視台的品牌,還要靠新聞節目贏得市場,創造經濟效益,支撐電視台的發展(當然,新聞節目走向市場要與有償新聞劃清界線)。因此,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化,電視台必須依靠自己創收來發展的形勢下,如何把新聞辦成導向正確,既貼近群眾,受群眾歡迎,又能創造經濟效益成為電視媒體必須面隊的話題。.由於民生新聞關注人民生活、平民生計,報道群眾的身邊事,反映群眾的喜怒哀樂,堅持「三貼近」,導向正確,同時受到觀眾的歡迎,有很高的收視率,這為它的市場化運作,提高經濟效益創造了條件,因此,民生新聞自然成為電視台「新聞立台」戰略的新選擇。 從《南京零距離》所在的江蘇電視台城市頻道看,「2001年,城市頻道廣告額只有0.28億元,2002年達到了0.67億元,2003年為1.1億,而2004年這一數據將被刷新為1.6億。 《南京零距離》成為中國「身價最高的電視欄目」。2004年年初該欄目經過招投標,獲得了1億零88萬的獨家廣告代理費用。」(4) 從《南京零距離》開始,電視人可以自豪地說:電視已經不再是單靠電視劇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了,新聞節目可以取得超過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的收視效果。新聞節目不再是賠錢的買賣,而是能賺錢的節目。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為「新聞立台」戰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迅速獲得全國眾多省市電視台的響應,紛紛推出自己的民生新聞欄目,為地方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魅力。 2004年是中國電視改革的試點年,也是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年,隨著中國電視改革的深入,電視民生新聞也將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注 釋:(1)李 幸:《十年來中國電視的第三次革命》(2)(3)尹鴻 李德剛:《走過2003:中國電視產業備忘》2004年第2期《南方廣播電視學刊》(4)成 平:《<南京零距離>兩歲了》2004年第03期《廣告大觀》作者簡介:方永明,安徽電視台《第一時間》主編.電話:0550-3426948 13705518553 網路新聞人才培訓的六大重點 經濟新聞深度報道的三個特點 北青版新聞培訓紀要 告編輯的10句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手冊
輿論監督:對媒介機制與傳播技巧的挑戰 電視新聞軟化日趨明顯 軟新聞難成媒介主流 電視新聞主持人的廣告學意義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實踐中的三個誤區 深度報導(訪談)深入人心的五技巧 新聞評論寫作的訣竅 新聞標題製作的規範和技巧07-30電視民生新聞興起的背景分析07-30媒介素養教育:大學裡不應忽視的一課 05-09淺談「民生新聞」的精神品質 08-05新聞真實性和傾向性的關係 05-20解析電視民生新聞的資源優勢 原文鏈接:http://nmgsb.banzhu.net/article/nmgsb-7-557191.html
推薦閱讀:
※厲害了我的哥,娶了普京大帝的女兒竟然還敢出軌?
※弗里和會|主權問題引發的爭論
※做自媒體怎樣才能賺到錢?
※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已經征服全世界!
※2月20日新聞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