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亮:巫統的基因缺陷及其政治前途

作為巫統曾經的掌舵者,馬哈迪再過半年多就滿90歲了。這位主掌巫統和影響馬來西亞最為長久的政治人物,退而不休、老而不閑,在2003年退居「二線」後仍不斷發聲。在「嗆」倒其一手提拔起來的繼任者阿都拉後,馬哈迪故態依舊,一旦對巫統領導人產生不滿,再度祭出他的殺手鐧——「炮轟」和言語攻擊,又將充斥媒體頭條

今次,巫統主席、馬來西亞政府首相納吉成為馬哈迪炮轟的對象,而前者也是其一手提拔的繼任者。在第一篇「炮轟」博客發布後,馬哈迪與納吉你來我往「隔空對話」已經多個回合,前者的「竭斯底里」與後者對權力的「不離不棄」,成為此次巫統內部黨爭鬧劇的主要特徵。

巫統黨內爭鬥可謂是「優良傳統」,很好地得到了繼承,在漫長歲月里,內鬥居然奇蹟般地沒有影響其對政權的長期把持。但巫統如今已經面臨著馬來西亞政治「轉型」所帶來的挑戰,這對於基因先天就有缺陷的巫統來說,或將是致命的。

巫統,是馬來民族統一機構(UMNO)的簡稱,該政黨成立於1946年5月。巫統的成立及其運作,是以維護與服務馬來人的利益為宗旨,它是馬來人在戰後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和謀求自身政治地位和利益的結果。也就是說,巫統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個純粹的單一民族政黨,而這對於包含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來說,無疑是先天性的基因缺陷。

馬來地區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區域內外人口遷徙加劇了地區民族與文化的多元性,而土生的馬來人、南下的華人與向東遷徙的印度人,逐漸成為該地區三個主要民族。馬來地區的多民族、多文化特徵,成為後來西方殖民者統治時奉行「分而治之」政策的依據。殖民者往往視馬來人為殖民統治的「代言人」,而把華人與印度人置於下等人的地位。

作為「代言人」,馬來人自感地位崇高,但這份「榮耀」所帶來的光環,因戰後英國殖民者殖民政策的改變和對馬來人實行高壓政策,大有褪去之意。為抵制英國的新殖民政策和維護馬來人的利益,馬來人——以柔佛的「半島馬來人運動」(Peninsular Malay Movement)與雪蘭莪的「馬來人協會」(Persatuan Melayu Selangor)為主導,1946年3月在吉隆坡召開了「泛馬馬來民族大會」,並在5月11日的第二次正式會議上成立了巫統。巫統作為一個單一民族政黨的基因也從這裡開始。

雖然巫統首任主席翁惹化(Datuk Onn Jaafar)為達到民族團結和實現馬來亞獨立的目標,曾提議將其他族群納入巫統之中,但他的提議在黨內遭到強烈反對。他的辭職與被邊緣化表明,巫統作為單一純粹的民族政黨,有著非常深厚的民族主義基礎。在取得部分自治後,巫統糾合馬華公會和印度人國大黨(形成「國民陣線」,簡稱「國陣」),取得了執政地位。根據1955年的「社會契約」,華人、印度人等其他非馬來人承認和尊重馬來人的特殊地位。無疑,這在側面深刻地反映了巫統在自我建構之初,就確立了單一民族政黨性質,也同時確立了重建馬來人特殊崇高地位的目標。

不僅如此,巫統還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缺陷,這就是天然般的封建屬性。早期的巫統領導人,翁惹化與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均是馬來地方顯赫的王公貴族。這就使巫統早早地就烙上了馬來封建統治的印記。換句話說,巫統就是馬來封建王公在新時代,為繼續確保自身顯赫統治地位而建立了帶有深刻封建色彩的政黨。受此影響,長期以來巫統內部主僕、裙帶關係嚴重,派系林立以至於內鬥不已,高層腐敗醜聞頻出。直到現今,巫統的封建性仍十分嚴重,而這些特徵也都無不是眼下媒體聚焦巫統的關鍵詞。

跨民族投票或成為可能

直至目前,馬國的政治體制一直是典型的競爭型威權主義(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或選舉型威權主義(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該政治體制類型有著下述三方面主要特徵:其一,存在一個獨大的執政黨(巫統),反對黨受到限制;其二,選舉雖然實現一人一票,但受到控制或操縱,其中的公正性不足;其三,權力結構方面,一黨獨大的執政黨與國家難以區分。馬國的競爭型威權體制雖然由於多方面的因素,仍存在著強大的生命力,但隨著馬國經濟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依然避免不了最終消解的命運。也即,馬國的政治「轉型」勢所必然。

儘管進程緩慢,但馬國政治發展和「轉型」的步伐,仍在經濟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強力推動下向前邁步。目前來看,馬國政治生態發展已經展現出幾個顯著而不可忽視的特點第一,「兩線制」(two-coalition system)格局愈加明顯。2008年大選後,馬國政治生態開始形成「兩線制」格局,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及伊斯蘭黨組成的「人民聯盟」(簡稱「民聯)成為國會反對黨。「民聯」與「國陣」形成「兩線制」,經第13屆國會選舉更加明顯;而「選黨不選人」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馬國國民釋放對巫統不滿的常見投票行為。

第二,巫統不再是馬來人唯一的代表,經濟與社會主張與利益的分化,使跨民族投票成為可能。在馬國經濟與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選民對政黨的經濟與社會政策主張更為關心,而不再簡單地以民族作為投票的標準。選民投票理性成分的增長,開始使部分馬來人將選票給了反對黨聯盟,而造成了對巫統的「背叛」。

第三,年輕人是決定馬國政局的一支關鍵性力量。巫統具有的自我建構險隘、封建屬性,及其在裙帶關係、反腐敗方面的槽糕表現為年輕人所不滿,他們開始傾向於反對黨聯盟,但同時卻也具有顯著的多元性和一定的不穩定性和遊離性。

總體來說,馬國的政治發展與未來「轉型」是不利於巫統及「國陣」的,而作為「國陣」的掌舵者,巫統卻先天存在著基因缺陷,這些缺陷使巫統在馬國政治發展中開始漸顯疲態。縱然現任巫統署理主席、馬來西亞副首相慕尤丁已經認識到,巫統正面對「信任赤字」、封建主義、隨波逐流、派系林立及金權政治等五大問題的困,但在馬國政治發展與「轉型」的大潮流下,巫統如不能實現自我完善及很好地壓制「右翼」極端保守勢力的發展,或將在不久的未來被馬國人民所拋棄。

推薦閱讀:

為什麼ie對html5的支持總是丟三落四?
看不同類型的書,兩個人互相看不起對方看的書是不是人格缺陷?
你最大的性格缺陷是什麼?你是怎麼反省自己的?
英軍情六處:007情商太低有缺陷現實中不會雇他
程序員看世界容易形成哪些偏見?

TAG:基因 | 政治 | 前途 | 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