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爭:溫體仁、錢謙益與袁崇煥

一、黨爭——政客之爭

溫體仁是崇禎皇帝當政期間最長的閣輔,死於1638年,距離崇禎上吊約6年,他很難推脫明朝崩潰的責任。

溫體仁是浙江烏程人(今湖州),明思宗即位後任禮部尚書,他與禮部侍郎周延儒兩人在1627年明思宗選擇閣輔時,以收賄名義打擊錢謙益及其同黨,並且使明思宗相信了黨爭,或者說溫體仁是黨爭達於高潮的肇事者,後來崇禎皇帝憤而自殺關鍵的是喪失了自信心,而毀滅崇禎信心的就是黨爭。

黨爭製造者的溫體仁不可能放棄他的法寶,1628年政治上成功的溫體仁與周延儒一起入閣,但是不久,溫體仁又排擠周延儒,自己出任閣輔。溫體仁當政八年,一個工於黨爭的庸人卻讓明思宗以為他是不組黨羽的孤立之士。但是他既然不斷地排擠他人,也難免引發眾怒,1637年劉宗周等人上奏指出溫體仁的十二大罪,而最後太監曹化淳向明思宗告密,指稱溫體仁自有黨羽,終使明思宗免除溫體仁的閣輔之職。

劉宗周是東林黨人黃尊素臨難托子的明末碩儒,即黃崇羲的老師。後來劉宗周以身殉國,對黃崇羲震撼之重,無疑是黃崇羲終身獻身於新文化的動力之一。明史將溫體仁列入奸臣傳。崇禎年間的民謠「三句半」稱「禮部重開天榜,狀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內閣翻成妓館,烏龜王八篾片,總是遭瘟」諷刺的是溫體仁的當政,可以見證錢謙益和他的東林黨人的一點正義性,至於走太監曹化淳的路子,其實包括太監魏忠賢的行為而言,反映的都是那一時期的黨爭,而歸根到底是東南經濟的發展在各個區域的不平衡在政治上的反映。

黨爭是社會進步的產物,關鍵的是這一時期的黨爭成為政治上的傾軋,而不能成為良性的互動,這一點確實是中國人的不幸。這一點幾乎就驗證於現代中國台灣的政黨鬥爭中。它對人性的傷害,尤其是對那些政治漩渦中的人們的傷害,常常超乎想像――這一點甚至可以以「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作為定評。

黨爭本質上是利益之爭,溫體仁故里所產蠶絲,質量勻細潔白,用以織造,光彩奪目,人皆喜愛,乃以產地為名,稱輯里絲,溫體仁在帝後前又大肆宣揚,內宮及諸織造局,均選作上品絲織原料,聲譽遂大揚。當代中國是一個經濟場,種種經濟利益的交叉為黨爭創造了客觀的條件。

二、溫體仁與袁崇煥

袁崇煥在熹宗朝時奉命監軍遼東,他膽略過人、精通兵法;治軍嚴謹、處事得當,到任後很快重振寧遠、遼東等邊地城防,使昔日風雨飄搖的城鎮壁壘森嚴、固若金湯,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商賈可以安心買賣。在粉碎了後金的幾次軍事騷擾後,遼東地區的局勢更加穩定了,袁崇煥因此深得民心,被百姓看做庇護神。朝庭上下也都交口稱讚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將他和他的將士們喻為「遼地長城。」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適逢努爾哈赤領兵攻打寧遠,袁崇煥組織兵力奮勇抗敵,大敗金兵,取得了「寧遠大捷」。就在這次戰役中,努爾哈赤被明軍的流炮擊中,身負重傷。金兵抬著負傷的太祖皇帝倉皇北逃,回到黃龍府後不久,努爾哈赤終因傷勢過重而一命嗚呼。從此,後金對袁崇煥既聞風喪膽,又恨之入骨。皇太極即位後,在奪取天下的壯志中不忘殺父之仇,為報國恨家仇,他發誓一定要除掉袁崇煥。一年後,崇禎帝登基,這位明庭新皇帝猜忌、多疑,自以為是,朝野上下瀰漫著一種不信任感。皇太極敏銳地發現這是個可利用的時機,打算使用反間計。除掉袁崇煥。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後金軍隊再次出動,卻避開與明軍正面交鋒,繞過明軍防備嚴密的寧錦防線,取道蒙古,然後由喜峰口入關,直驅京畿地區。袁崇煥得到情報,立即率部眾日夜兼程趕回京都保駕。袁崇煥命令大軍在左安門外安營紮寨,嚴陣以待,密切觀察後金兵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拚死抗敵。 

此時的北京城內一片混亂,朝廷命官驚恐萬狀,相互埋怨;市井百姓唉聲嘆氣,聽天由命。崇禎三天兩頭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布置防衛以備不測。可是,崇禎朝庭如臨大敵、驚慌失措,而後金只是按兵不動;崇禎君臣越是不知道皇太極的葫蘆里到底裝些什麼葯,就越是心神不定、疑神疑魁其實,皇太極表面上按兵不動,背後卻正在大做文章。他派姦細混入城中,到處放風說袁崇煥暗通後金,圖謀不充;此番後金起兵,已與袁崇煥密秘約定:裡應外合,推翻大明。金人又收買了兩個漢奸,跑到官府作假證,一個告發袁崇煥曾托他給皇太極捎過信,另一個謊稱自己知道袁督師勾結後金叛國謀反的全部事實。官府竟然問也不問就信以為真,立即煞有介事地彙報給朝廷。 

金兵入關時順便捉住了兩個太監,皇太極正好利用他們實現自己的反間計。他先是叫部下在關押太監的帳外竊竊議論袁崇煥之事,說袁崇煥與後金訂約,不久大功即可告成。故意讓兩個太監「竊聽」了去。然後又創造條件讓他們「越營逃跑」。果然,兩個「死裡逃生」的宦官自以為刺探到了絕密情報,逃回京中後立即向崇禎皇帝密奏了袁崇煥通敵的假情報。崇禎這一向總是聽說關於袁崇煥投敵謀反的風言風語,聽了兩個太監從敵營中刺探來的情報,心中的疑雲更重了。就在崇禎將信將疑之際,心如毒蠍的溫體仁乘機落井下石,兩次密奏崇禎,勸他趕快逮捕袁崇煥。

溫體仁為什麼這麼急不可待地想除掉袁崇煥呢?細說起來,袁崇煥與溫體仁並沒有什麼太深的個人恩怨。一個是領兵在外的武將,一個是弄權朝中的文官;袁崇煥也沒有機會參與朝中的黨爭,自然沒有得罪過溫體仁。 

但是,透過這些表面現象透視溫體仁的內心,也就不難理解他的居心何在。

 

三、袁崇煥的支持者錢龍錫在政治上的失敗

一年前,通過錢謙益事件,溫體仁取得了崇禎帝的好感,為自己爬上高位奠定了基礎。但是,那次事件並沒有給他帶來實在的好處,由於握有朝中實權的宰輔錢龍錫、兵部尚書王洽等人替錢謙益辯護,斥責他居心叵測,用意不良;隨後又有一些朝臣上疏彈劾他的不法行為,溫體仁沒能實現共擠入內閣的野心。因此對錢龍錫等人懷恨在心,伺機陷害。袁崇煥投敵反叛的謠言一起,溫體仁立即緊抓不放,他知道,錢龍錫、王洽十分器重袁崇煥,事事支持、維護袁崇煥,便想以袁崇煥事件為利箭,狠狠射向錢龍錫等人,從而剷除異己,為自己奪取大權掃平道路。溫體位打著「盡忠」「報國」的旗號向崇禎大進讒言,慫恿皇上懲辦袁崇煥,同時又提及錢龍錫、王冶等人包.庇、袒護袁崇煥,誣告他們實為一黨。

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果然以通敵謀反的罪名處死了袁崇煥,從而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使朝廷憑白損失了一員大將,毀壞了邊防長城。而溫體仁通過袁崇煥冤案一箭雙鵰,不僅進一步取得了崇禎的信任,而且剷除了異己勢力:錢龍錫被罷斥戍邊,王洽死於獄中。

如果說崇禎皇帝出於維護王朝利益的動機冤殺了袁崇煥,是失於明察;以封建君主的標準衡量,崇禎不是一個明主聖君。而溫體仁為了爭寵奪權的一己私利,置國家安危、民族存亡於不顧,誣陷袁崇煥,為敵人的奸計推波助瀾,成為誤國誤民的罪人。無論照何種禮教標準衡量,溫體仁都是一個賣國求榮的奸佞之臣。 

對錢龍錫的政治報復 

錢謙益受到排擠打擊而罷官,這種官場上常見的爭權奪利的鬥爭,似乎司空見慣,卻有著那個特定時代的政治色彩——隱隱約約帶有天啟年間圍繞東林人士的黨爭陰影,人們若明若暗地感覺到,「閹黨逆案」中人企圖通過打擊東林人物達到翻案目的。溫體仁的親信、刑科都給事中薛國觀,把這種動向直白地表達了出來,公然揚言,推舉錢謙益是禮科都給事中沈惟炳與兵科給事中許譽卿、瞿式耜一手操縱,是「東林主盟,結黨亂政」。 

隨著袁崇煥案件牽連出來的錢龍錫案件,「閹黨」餘孽翻案的企圖就愈加明顯了。挑起這一事端的,是因「閹黨逆案」而革職、再由吏部尚書起用的御史高捷,他誣陷內閣輔臣錢龍錫,向袁崇煥「發縱指示」、「詭計陰謀」,毛文龍之死,袁崇煥不過是出了「提刀之力」,幕後策劃者是錢龍錫。 

其實,袁崇煥慷慨激昂提出「五年復遼」,錢龍錫有所懷疑,退朝後到袁的寓所當面請教他的「方略」。據朱彝尊寫的《錢龍錫傳》,兩人的對話是這樣的:

錢龍錫問:你的平遼方略如何?

袁崇煥答:不外乎東江(即皮島)、關寧(山海關、寧遠)兩路進兵。言外之意是,東江的毛文龍與關寧前線的後金,都是他的對手。

錢龍錫不解地問:為什麼對東江海路如此重視?

袁崇煥回答得很乾脆:譬如下棋,東江毛文龍是一個棋子,可用就用,不可用就處死。

對話至此結束,錢龍錫並未表示可否,更沒有「發縱指示」。因此高捷指責錢龍錫縱容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沒有根據的,更加談不上是什麼「幕後策劃」。顯然這一切都是「閹黨」餘孽為了政治報復,而捏造出來的誣陷不實之詞。 

錢龍錫無端受到誣陷,被迫辭官而去,那班小人依然不肯罷休,看來醉翁之意不在酒。正如文秉《烈皇小識》所說:「群小合計,欲藉此以起大獄,翻逆案。」而幕後主使人就是周延儒、溫體仁,關於這一點,夏允彝《倖存錄》說得最為清楚:「當袁崇煥之獄起,攻東林之黨,欲陷錢龍錫,遍織時賢,周、溫實主之。」意思十分清楚,「閹黨」餘孽企圖通過錢龍錫,對一批賢能之士扣上「東林黨」的帽子,進行打擊報復,幕後主使人就是周延儒和溫體仁。 

圍繞錢龍錫的鬥爭已經大大超越了袁崇煥事件,愈演愈烈,錢龍錫從松江府華亭縣家中被逮捕,關入錦衣衛監獄。原因就在於,錢龍錫參與了當年「閹黨逆案」名單的確定,那班小人對他恨之入骨。朱彝尊在《曝書亭集》中為錢龍錫寫傳記時,就指出了這一點:「逆案既定,黨人銜怨刺骨,禍機一發,幾殺其身,可畏哉!」《明史?錢龍錫傳》也說:「逆案之定,半為(錢)龍錫主持,奸黨銜之刺骨。」因此對於錢龍錫的迫害,實際上是一種政治報復。這場報復實在厲害,錢龍錫居然被判處死刑,連刑場都準備好了,迫於輿論界的強大壓力,才改為流放,使他在定海衛度過了十二年的流放生涯。 

對錢龍錫的迫害,最大的受益者無疑就是周延儒、溫體仁。在錢龍錫罷官之後,朱由檢突然下達特別聖旨:任命周延儒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不久又給他加上太子太保銜,改為文淵閣大學士。周延儒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極力向皇帝推薦姻親吳宗達,以及政見一致的盟友溫體仁,一起進入內閣。朱由檢以為溫體仁「孤忠」,可以信任,很快下旨:溫體仁、吳宗達以原官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周延儒、溫體仁在內閣中聯手,把錢龍錫案件搞得複雜化,指使錦衣衛官員攻擊內閣首輔成基命在此事件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迫使他不得不辭官而去。於是,周延儒輕而易舉地成為內閣首輔。 

四、平庸首輔溫體仁 

正當周延儒官運亨通、志得意滿之際,由他援引入閣的溫體仁卻在一旁窺測時機,盤算著如何取而代之。 

周、溫二人同在《明史?奸臣傳》,都是奸臣,「奸」的方式和程度卻有所不同,周的特點是老奸巨猾,溫的特點是陰險毒辣。兩個這種品格的人是難以長期合作的。根本的衝突是權力與利益,逐漸使得兩人由先前的狼狽為奸,一變而為互相傾軋。在傾軋中,溫體仁略處上風。他一方面百般討好皇帝,充分發揮柔順、佞幸的本事,使得皇帝愈來愈傾向於他;另一方面對周延儒表面上極盡曲謹獻媚之能事,暗中使用計謀,準備取而代之。吏部尚書王永光罷官以後,他起用同鄉親信閔洪學執掌吏部,排斥異己,任用心腹史、高捷、唐世濟、張捷等人,把持權力部門,處心積慮要搞垮周延儒。

溫體仁(1573~1639),明朝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字長卿,浙江烏程(今湖州)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禮部侍郎。崇禎初年,升為禮部尚書。

崇禎元年(1628年)冬,在推薦內閣候選人時,東林黨人錢謙益勢在必得,指使自己的學生給事中瞿式耜到處活動,使吏部把呼聲很高的周延儒排斥在名單之外,按例該進內閣的溫體仁也受到排擠。溫體仁於是發難攻擊錢謙益,上疏《蓋世神奸疏》,揭露錢謙益擔任浙江鄉試考官時收受賄賂,接著和周延儒一起在文華殿當著崇禎的面把錢謙益批駁得理屈詞窮。結果 錢謙益被罷官,他的學生給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壯等也受到降職處分。文華殿對質後不久,御史毛九華彈劾溫體仁曾經寫詩歌頌魏忠賢,御史任贊化也彈劾溫體仁納娶娼妓、奪人田產等不法 行為。溫體仁再次與毛九華、任贊化等人展開辯論。在他的當面質問下,毛九華無言相對。於是溫體仁趁機說二人都是錢謙益的死黨,崇禎帝覺得他說的很對。後來經過浙江巡撫的調查,毛九華彈劾的事情根本不存在,於是崇禎對溫體仁所說大臣結成朋黨的話深信不疑。

崇禎二年(1629年)十二月,周延儒進入內閣。在他的大力推薦下,三年六月,溫體仁也進入內閣。但是在進入內閣之後,他和周延儒在對待東林黨和閹黨的態度上截然相反,產生分明代的文具歧。於是溫體仁開始圖謀取而代之。而周延儒因為溫體仁曾經和自己一起駁倒錢謙益,自己又幫他進入內閣,所以對溫體仁的陰謀一點沒有察覺。身為首輔,周延儒縱容家 人,在家鄉為非作歹,違法亂紀,導致京城裡輿論對他十分不利。加上周延儒和宦官的關係不好,於是溫體仁唆使太監誣陷周延儒。還唆使給事中陳贊化彈劾周延儒縱容手下李元功貪贓枉法以及周延儒說過悖逆的話。崇禎帝聽後大怒,命令追查,周延儒的處境十分困難,於是請求溫體仁幫助,溫體仁不僅不幫忙,還把和周延儒關係好的官員一概罷免,使他得不到任何幫助,無奈之下,周延儒被迫於崇禎六年(1633年)稱病辭職。於是溫體仁成為首輔。

溫體仁最初想聯合宦官壯大自己的力量,但由於崇禎帝一直以能翦除魏忠賢這些宦官而得意,使溫體仁放棄了起用閹黨 的想法。但他又和東林黨勢不兩立,所以屢次打擊東林黨人。未做首輔時,就曾經以經筵講解不好為借口,罷去東林黨人禮部侍郎羅喻義,又找借口將東林名人詹事姚希孟貶到南京。崇禎八年(1635年)七月,東林黨人文震孟進入內閣,溫體仁處處與文震孟為難,終於使文震孟罷官。後來,又打擊和文震孟友善的庶吉士鄭鄤,製造了著名的「鄭鄤杖母案」,使崇禎帝將鄭鄤磔死,重臣黃道周因為替鄭鄤營護而被貶職,工部左侍郎劉宗周因言及鄭鄤案被斥為民。 

後來東林黨人庶吉士張溥建立復社,由於張溥名氣很大,因此復社很快壯大起來。而歷來痛恨東林黨的溫體仁想法設法找機會摧毀復社。崇禎十年,蘇州監生陸文生上疏揭發張溥復社亂天下,蘇州推官周之夔也彈劾復社稱霸地方。於是溫體仁 便想興起大獄,將他們一網打盡。正在此時,常熟人張漢儒告發錢謙益、瞿式耜在家裡胡作非為。溫體仁想將錢謙益、瞿式耜抓起來審問。錢謙益向司禮太監曹化淳求救。曹化淳答應為他想辦法。這件事被溫體仁知道了,於是他秘密奏報皇帝,並請懲治曹化淳。他沒有想到的是,崇禎竟然把自己的奏章交給了曹化淳。曹化淳親自審理張漢儒案,結果案子完全翻過來,張漢儒被定為奸民,處以死刑。而崇禎帝也不再信任溫體仁,使溫體仁進退維谷。崇禎十年(1637年),溫體仁上奏稱病,想 以此試探崇禎帝對自己的態度,沒有想到奏章剛送上去皇上就批准他回家養病。溫體仁得知這一消息時正在吃飯,驚得連手中的筷子都掉了下來,無奈只好回家。 

溫體仁身為首輔四年,無論是抵擋遼東清兵的南下,還是對付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都沒有任何計策。他所推薦 提拔的人也大多是平庸無能之輩。但是由於溫體仁善於逢迎,因此儘管沒有才能,卻待遇隆厚,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左柱國,兼支尚書俸祿。崇禎十二年(1639年)溫體仁死去,終年66歲。崇禎帝聞訊後,贈官太傅,謚文忠。但是到南明弘光朝廷時,他的贈謚皆被削去。

五、結束語:

晚明失敗在於人心喪盡!後來的南明除了一些慷慨激昂的豪傑們,事實上人人之間已經難以建立基本的信任,那時候,富者無美國可逃,為官者無美國可匿,讀明末清初文章,哀鴻遍野,而人心崩潰,中國從此一盤散沙。

今人能不戒乎?!

壺公評論編輯、評論於2013-8-28


推薦閱讀:

1907桃色「反腐」:名妓點燃清廷黨爭導火線
第五講 黨爭式生存(5)
一場納妾案如何引發晚清影響最嚴重的黨爭!

TAG:袁崇煥 | 黨爭 | 錢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