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與名人(二)

  立頓紅茶的創辦人湯瑪士·立頓          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喝到真正的好茶

  立頓紅茶的創辦人湯瑪士·立頓(1850-1931)出生在蘇格蘭中部的格拉斯哥,父母在鎮上經營奶油及火腿零售店。湯瑪士從小懷抱遠大理想,十五歲便從故鄉遠渡重洋到美國創盪。湯瑪士到美國後,了解到南方缺人手,就業機會多,他便到南部去做各種工作。

  赴美的第三年,湯瑪士成為紐約一家百貨公司食品部門的助手,他在此學習到許多美式商店的管理技巧,而且由於伶俐又勤快,很快成為重要人物。湯瑪士初到美國時,身上僅有8塊美金,當1869年再回到家鄉格拉斯哥時,己擁有500美元的積蓄。二十一歲的湯瑪士在格拉斯哥經營起自己的食品事業,將美式經營方式和滿腹的經營點子盡情發揮。到了1880年,他已擁有20多間食品分店。

  隨著食品生意的發展,湯瑪士也熱衷起紅茶事業。由於紅茶在當時是極為特殊的飲料,在藥店、五金行和咖啡屋才買得到。湯瑪士是第一個決定讓紅茶能便於大眾購買的人。他將「立頓」紅茶與店裡的火腿、培根、油等日常食品一起陳列出售。但是,茶經中間商多層的剝削後 ,價格並不便宜,為了讓紅茶能真正成為日常飲料,他直接向茶葉進口商購買,同時自行開發獨特的品牌技術,創立了原味紅茶。

  不久,湯瑪士發現紅茶會因水質不同有口味上的微妙差異,如適合曼徹斯特水質的紅茶來到倫敦便完全走味,他於是讓各地分店定期送來當地的水,再配合各地不同的水質創立不同的品牌,並且打著「與您家鄉的水完美組合的立頓紅茶」的口號。此外,湯瑪士賣茶的方式也與眾不同,過去茶葉都是秤重量出賣,立頓改變為小包裝出賣,分l/4磅、l/2磅、l磅等不同重量的包裝。經包裝的茶既可保存茶葉風味,又可在包裝袋上載明茶葉品質,讓買者安心 。

  湯瑪士是一個絕佳的紅茶行銷人員,他深知英國人對紅茶的喜愛,更知道應以獨特的行銷手法來吸引買者。在英國的廣告界他是個讓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經營紅茶不到一年,便明智地做出購買錫蘭7000英畝茶園的決定。他經常有新奇而令人意想不到的點子出現。最獨特的是,他始終在尋求一種能直接向購買者訴求的宣傳手法,因此不斷翻新宣傳奇招,如在包裝袋上畫著錫蘭當地採茶姑娘的姿態,並標明「從茶園直接進入茶壺」的字樣。又如為了促銷,竟然聘請了200人穿上中國服裝做活動廣告人,並印製二十多國語言的廣告海報。

  1892年,立頓在美國設廠,兩年後,又在印度加爾各答設立分店。 1898年,湯瑪士·立頓被女王授予爵位,並博得「世界紅茶之王」的稱號。 193l年,湯瑪士·立頓於倫敦去世,最後安葬於故鄉格拉斯哥。由湯瑪士奠定的基礎,及後人秉承其求新求變的企業精神,今日以袋裝紅茶為主,行銷全世界立頓,幾乎成為紅茶的代名詞,在世界各個角落都能品嘗到它的芳香 。   

老舍先生與茶

  談到飲茶,可以說是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他認為「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他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

  老捨生前有個習慣,就是邊飲茶邊寫作。據老舍夫人胡糹聖青回憶,老舍無論是在重慶北碚或北京,他寫作時飲茶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過。創作與飲茶成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種生活方式。茶與文人確有難解之緣,茶似乎又專為文人所生。茶助文人的詩興筆思,有啟迪文思的特殊功效。飲茶作為一門藝術、一種美,自古以來就為文人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茶在老舍的文學創作活動中起到了絕妙的作用。老舍先生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時,總是隨身攜帶茶葉。據《茶館》一劇王利發的扮演者著名藝術家于是之回憶:《茶館》在國外演出時,使他較多地想起了茶,原來喝不著熱茶,他便覺得什麼液體都解不得渴。這時使他想到老舍先生生前告訴過他們的話:「出國時帶上暖水瓶,早上出去參觀、訪問之前,先將茶葉放好,泡在暖水瓶中留著回來喝。」當《茶館》真要出國演出時,可他們卻把老舍先生說的話給忘了,誰也沒有帶暖水瓶,渴得受不了直嚷著要喝茶啦。

  老舍先生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茶。一次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人知道老舍先生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備了一個熱水瓶。可是老舍先生剛沏好一杯茶,還沒喝幾口,一轉身服務員就給倒掉了,惹得老舍先生神情激憤地說:「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這也難怪,喝茶從早喝到晚,也許只有中國人才如此。西方人也愛喝茶,可他們是論「頓」的,有時間觀念,如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莫斯科賓館裡的服務員看到半杯剩茶放在那裡,以為老舍先生喝剩不要了,把它倒掉。這是個誤會,這是中西方茶文化的一次碰撞。 舊時「老北京」愛喝茶,晨起喝茶是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他們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坦,才有勁頭。北京人最喜喝的是花茶,「除著花茶不算茶」,他們認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北京人有不少的人竟把茉莉花叫做「茶葉花」。老舍先生作為「老北京」自然也不例外,他也酷愛花茶,自備有上品花茶。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尋常茶話》里說:「我不大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雖說老舍先生喜飲花茶,但不像「老北京」一味偏愛。他喜好茶中上品,不論綠茶、紅茶或其它茶類都愛品嘗,兼容並蓄。我國各地名茶,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祁門紅茶」、「重慶砣茶」……無不品嘗。且茶癮大,稱得上茶中癮君子,一日三換,早中晚各執一壺。他還有個習慣,愛喝濃茶。在他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寫到他家裡窮,在他「滿月」那天,請不起滿月酒,只好以「清茶恭候」賓客。「用小沙壺沏的茶葉末兒,老放在爐口旁邊保暖,茶葉很濃,有時候也有點香味。」老舍先生後來喜飲濃茶,可能還有點家緣。當然是飲濃茶易於精神振奮,能激發創作靈感。?? 中國人喜歡茶,西方人愛飲咖啡。世界文壇上有個巴爾扎克,寫作時一壺咖啡一支筆,邊飲邊寫,這和老舍先生邊喝茶邊寫作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各自在茶與咖啡的刺激下,產生電火般的靈感。興會神來之筆,創作出一部部世界文學名著來的。

  抗戰期間老舍蟄居重慶時,曾在一篇雜文里提出要戒茶,這決非本意。「不管我願不願意,近來茶價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憶當年國民黨統治下的陪都,連老舍這樣的大作家也因物價飛漲而喝不起茶,竟然悲憤地提出要「戒茶」,以示抗議。嗟呼,茶葉太貴,比吃飯更難。像老舍先生這樣嗜茶頌茶的文人茶客,他是愛其物、恨其價,愛與恨兼融於茶事之中。

  老舍好客、喜結交。他移居雲南時,一次朋友來聚會,請客吃飯沒錢,便烤幾罐土茶,圍著炭盆品茗敘舊,來個「寒夜客來茶當酒」,品茗清談,屬於真正的文人雅士風度!老舍與冰心友誼情深,老舍常往登門拜訪,每逢去冰心家作客,一進門便大聲問:「客人來了,茶泡好了沒有?」冰心總是不負老舍茶興,以她家鄉福建盛產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濃濃的馥郁花香,老舍聞香品味,嘖嘖稱好。他們茶情之深,茶誼之濃,老舍後來曾寫過一首七律贈給冰心夫婦,開頭首聯是「中年喜到故人家,揮汗頻頻索好茶。」懷念他們抗戰時在重慶艱苦歲月中結下的茶誼。回到北京後,老舍每次外出,見到喜愛的茶葉,總要捎上一些帶回北京,分送冰心和他的朋友們。

   

老舍先生與話劇《茶館》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7年創作的,是他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作品。也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蹟"。 老舍創作《茶館》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二歲時,他的父親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他從小就熟悉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十分喜愛流傳於北京市井和茶館中的曲藝戲劇。

   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楊家衚衕附近,在那裡附近有家茶館,他總愛駐足觀看裡面的熱鬧景象。成年後,他喜歡與朋友一起上茶館啜茗談天。他對北京茶館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老舍對茶的興趣很濃,不論綠茶、紅茶、花茶,他都愛品嘗,一邊寫作一邊品茶更是他的工作習慣,他的茶癮很大,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 有人問道為什麼寫《茶館》,老舍回答道:"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三幕,可是寫了五十來年的變遷。

   《茶館》為三幕話劇,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很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合及農民村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劇本通過裕泰茶館的盛衰,表現了自清末到民國近50年間,中國社會的變革。"茶館"是舊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同時,也反映了舊北京茶館的習俗,《茶館》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的一個側面。      
推薦閱讀:

知乎裡面有哪些神ID?
名人八字
怎麼看待「錢鍾書與楊絳」 、「王小波與李銀河」這兩對情侶的愛情?
馬相伯是怎樣的一個人,如何評價他?
為什麼很少看到李開復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失敗,取而代之的都是他的各種成功事迹或是難得的機遇?

TAG: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