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淵明撫琴空彈不解音 ——中國文壇1500多年來的一個謬傳

在中國文壇,關於陶淵明有一個傳說,說他「不解音律」,卻蓄有一張無弦琴,每與朋友喝酒,至酣時就撫琴寄傲,且自辯白「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若從南朝作《宋書》的沈約算起,這個傳說傳了一代又一代,歷1500餘年而迄於今。2008年11月,雲南大學新聞網發表署名王全安的文章《魏晉名士陶淵明》,還說陶淵明「常和朋友一起喝酒,『每酒適輒撫琴以寄其意』(雖從小就愛撫琴,但到老也不解音律,所以只能撫無弦素琴助興,可能就是輪空亂彈,嘴和之而已)」。陶淵明從小學琴,一生愛琴,一生彈琴,怎麼會不懂音律?然而,這個傳說以訛傳訛,綿延1500多年而不絕。究其原因,在於世人執迷於名士逸聞,又不好好讀書。

對於陶淵明這個傳說的記載,分別見於沈約(公元441-513年)《宋書·隱逸傳》,蕭統(公元501-531年)《陶淵明傳》,唐初令狐德棻等人編撰的《晉書·隱逸傳》,李延壽《南史·隱逸傳》。其中,沈約距陶淵明(公元365-427年)最近,他出生時,陶淵明剛去世十幾年。他作的《宋書》記,「潛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後來蕭統《陶淵明傳》及《晉書》、《南史》的有關記載,皆本於此。蕭統記「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南史》記「潛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都出《宋書》一轍。唯《晉書》稍添了些枝葉,記述「(陶淵明)性不解音,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晉書》記載雖有不同,亦看得出是源自《宋書》。

《宋書》、《晉書》、《南史》都是所謂「正史」,昭明太子蕭統更將《陶淵明傳》編入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昭明文選》中,這幾種記述加在一起,就使得後人連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等人物,都難免以訛傳訛了。有詩句為證:

李白《贈臨洺縣令皓弟》:「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

杜甫《過津口》:「瓮余不盡酒,膝有無弦琴。聖賢兩寂寞,眇眇獨開襟。」

白居易《丘中有一士》:「丘中有一士,守道歲月深。行披帶索衣,坐拍無弦琴。」

歐陽修《夜坐彈琴有感二首呈聖俞》:「吾愛陶靖節,有琴常自隨。無弦人莫聽,此樂有誰知。」

蘇軾《和陶貧士詩七首》之三:「誰謂淵明貧,尚有一素琴。心閑手自適,寄此無窮音。」

其實,陶淵明是從小就學琴,終生愛琴、彈琴的。這可以他自己寫的詩文證明,也可以他的朋友顏延之(公元384-456年)寫的《陶徵士誄》證明。

陶淵明留存下來的120多篇詩文,明確寫到「琴」的有13篇之多。其中有兩篇寫他少時學琴。《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中說:「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與子儼等疏》說:「少學琴書,偶愛閑靜」。前篇作於壯年,後篇作於晚年,但意思一致,即他年少時寄懷於學習琴藝和讀書,超然世外。一個對別人、對子女都自稱年少時別無所好,只寄託於學琴讀書的人,你說他學未學得琴藝呢?陶淵明壯年時家境尚好,享受過一段清平悠閑的日子,常俯仰自得,自比羲皇上人。此時所作的詩文屢屢寫到,他平日生活常常就是彈琴讀書、飲酒賦詩。如《時運》寫道「清琴橫床,濁酒半壺」;《答龐參軍並序》寫道「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和郭主簿二首》寫道「息交遊閑業,卧起弄書琴」;《雜詩十二首》之二寫道「觴弦肆朝日,杯中酒不燥」;《歸去來兮》寫道「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他「載彈載詠」,他「卧起弄書琴」,已經把能彈琴、懂音律一事交待清楚了。倘使他不懂彈琴,何必天天把琴放在床頭,時時撫弄,還每每將琴入詩入文、掛在嘴邊呢?陶淵明崇尚自然任真,不會這麼造作。他洒脫放達,但不至於如此裝瘋。

要說明陶淵明會不會彈琴,最好是找與他有過交遊的同時代人作證。幸好歷史給我們留下了這個人。此人即顏延之。顏延之比陶淵明小19歲,但他們達成了忘年交,友情甚篤,否則,陶淵明死後,顏延之不會寫《陶徵士誄》,迭哭「嗚呼哀哉」。關於二人之交往,《宋書》、《南史》也均有記述。《宋書》記,「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潯陽與潛(陶淵明)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顏延之為始安郡時,兩人過從甚密,應該可信。陶淵明去世後,顏作《陶徵士誄》以致哀悼,文中有「……賦詩歸來,高蹈獨善。亦既超曠,無適非心。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陳書輟卷,置酒弦琴」。此一節寫陶淵明解綬歸田後的生活,和陶夫子自道的情狀頗相吻合。其中寫了陶淵明讀書之餘飲酒彈琴(「陳書輟卷,置酒弦琴」)。可以知,顏延之是見過、聽過陶淵明彈琴的。若不知道陶淵明能琴,或者只見過陶淵明擺出一張無弦素琴假模假式賣弄,他是不可能寫這兩句誄文的。

只要好好讀《陶淵明集》和關於他的記述,就能明白,陶淵明是諳音律、熟琴藝的。然則,後人何以寧信他不解音律,所撫不過是無弦之琴呢?我想,有兩個原因。一,多數人聽了他的這個傳說,即不假思索,信以為真,卻未曾通讀他的詩文,並加以辨別和發明,為人云亦云所誤。二,這個傳說,加上那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既風流,亦怪誕,又有禪意,富於玄機,很符合兩晉名士風度,也合乎人們對名士的認知與想像,故附之陶淵明,後人寧信其有。普通百姓也就罷了,為何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等一流人物,也人云亦云呢?他們都是熟讀陶淵明的,尤其白、蘇,更是陶淵明的追慕者,對陶淵明推崇備至,難道他們真信這個傳說,認同陶淵明不解音律嗎?竊以為非也。他們應是知道一個真實的會彈琴的陶淵明的,而所以以訛傳訛,大概是由於上述第二條原因。陶淵明是「隱逸詩人之宗」(見鍾嶸《詩品》),他們偏愛他、景仰他,正巧有這樣一個關於他的傳說,雖不實,卻能附會他的逸者行狀、名士風度,他們遂將錯就錯,順水推舟了。

譬如蘇軾,他就知道關於陶淵明的這個傳說是虛妄的。他曾作《淵明無弦琴》一文說:「舊說淵明不知音,蓄無弦琴以寄意,曰『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此妄也。淵明自雲『和以七弦』(見陶淵明《自祭文》),豈得不知音,當是有琴而弦弊壞,不復更張,但撫弄以寄意,如此乃得其真。」蘇軾也曾和陶淵明詩《擬古九首》之五,陶詩全文如次:「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苦無此比,常有好容顏。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青松夾路生,白雲宿簷端。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蘇軾所和詩,題為《和陶「東方有一士」》,他特地為此詩作注,說:「此東方一士,正淵明也。」

時至今日,陶淵明不解音律、空撫無弦琴的謬傳,應該休矣。

推薦閱讀:

中國量子技術有多厲害?
回首新中國五十年來的真女神 美得令人窒息(組圖)
中國新聞周刊:奧斯卡盛宴如何烹制
中國有多少核彈?
中國古詩之最,太有才了!

TAG:中國 | 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