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暴利」:專宰中國人?
最近有媒體報道星巴克在中國「售價為物料成本的10倍」、「亞太區利潤率為歐洲16倍」,直斥其為「價格歧視」、「暴利」,還大呼中國「守土有責」。我們應如何看待這種似曾相識的言論呢?星巴克在中國確實賣得貴,但談不上暴利星巴克在中國賣得貴、利潤率高,這都是事實每隔一段時間,某行業某產品存暴利的新聞就會出現一次,上一次是眼鏡,這次是星巴克。報道的路數也基本差不多,用「原材料價格低」配以「產品售價高」證明「該產品(行業)存在暴利」。這種新聞一次兩次三次,「無商不奸」就會成了一種刻板印象,報道出來的另一層含義似乎是,有關部門應該出手了,治一治這些貪婪無度的商人。星巴克這次受到抨擊,主要是因為「在中國賣得居然比美國還要貴」。按理說,美國(外國)的品牌在美國(當地)賣得比中國便宜,本是件司空見慣的事,但我們還是要考究一下,對於星巴克而言,這是不是事實。下表列出了幾個國家和地區星巴克基本款中杯的售價,不難發現,即使不考慮差距懸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單從價格考慮,星巴克在中國的售價也僅僅比巴黎、東京便宜。
7個國家或地區星巴克中杯基本款價格對比,2012年數據當然,要判斷星巴克在中國是不是所謂「暴利」,首先應該去看它的財報。根據星巴克2013財年第二財季報告,該季度星巴克中國/亞太地區營業利潤同比增長0.1%至6830萬美元,營業利潤率為32%,而美洲區利潤率為21.1%,歐洲、中東及非洲(EMEA)營業利潤率僅為1.9%。由此可見,中國/亞太區的營業利潤率遠高於歐洲,也比美國本土要高出一截。從去年整個財年來看,星巴克中國/亞太地區營業利潤率為27%,美洲區利潤率為20.88%,而EMEA營業利潤率僅為可憐的0.9%。
2012財年星巴克中國、亞太區利潤率為27%對比歐洲和美洲,星巴克在中國的利潤率確實挺高,對於這一點,星巴克自己都大方承認,2012年4月星巴克CEO霍華德·舒爾茨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中國市場對於星巴克來說是高利潤率市場」。但利潤率僅比美國高6個百分點,也顯示了以物料成本或售價計算「暴利」的荒謬媒體喜歡給企業算成本,尤其愛算原材料成本(物料成本),去年指責iPhone硬體不值錢卻賣高價;今年指責眼鏡行業鏡框、鏡片不值錢,卻也能賣個千八百;這次指責星巴克的咖啡豆廉價,只有星巴克飲品十分之一左右的價格。類似的說法,無非是想引導讀者接受「成本決定價格」的思維,最終證明自己「暴利」的說法是存在的。稍微懂一點經濟學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在市場經濟中,產品的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的,成本,尤其是原材料成本,很多時候對價格的構成並不是舉足輕重的地位。就以星巴克為例,《華爾街日報》根據星巴克去年年報,繪製了一幅中國星巴克大杯拿鐵定價依據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佔比星巴克大杯拿鐵價格構成最大的,是租金一項,佔26%,其次是門店營業支出,佔15%,第三才是原材料,佔13%。如果不把定價全貌展示出來,只談咖啡豆的價格有多低、或者只談「中國的一個星巴克馬克杯賣得比美國貴一倍」,顯然有故意誤導之嫌。
華爾街日報根據星巴克2012年年報繪製的定價構成圖所謂暴利,其法律概念是指生產者、經營者用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超過合理幅度的利潤。即使星巴克在中國27%的利潤率較高,也要證明這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的才可以。對於中國很多國有企業,這樣的不正當手段,大家耳熟能詳,比如內幕交易、行政壟斷等。而在一個競爭充分的咖啡市場,星巴克異軍突起,獲得了較高的利潤,只能證明星巴克在中國的成功,而星巴克「在華施暴」、「榨取暴利」,甚至「守土有責」的說法,則是不知所云。況且,星巴克昨天也對外界回應了質疑,稱之所以星巴克中國及亞太地區賬面利潤率很高,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地區其他經營形式(合資門店、加盟門店)佔比較高,而財務報告只計入這些門店的利潤,直營店卻要體現各項成本以及最終的利潤,因此直營店佔比較少導致該地區的利潤率高於北美等地區。我們根據星巴克去年年報,可以查到,星巴克在亞太,80%都是特許加盟店,只有20%是直營。星巴克憑什麼在中國賣高價?賣高價是星巴克基於在中國的定價策略中國是喝茶的國家,美國是喝咖啡的國家,即使時代在發展,口味會變化,想讓中國人都接受有苦味的咖啡,也非易事。想想看,一個第一次去星巴克的中國人,看到拿鐵,焦糖瑪琪朵,摩卡,卡布奇洛這樣的名字,會多雲里霧裡。常看美劇的人會發現,很多美國人牙沒刷臉沒洗,先睡眼惺忪地衝進咖啡館抓一杯咖啡走,這是最稀鬆平常的事。基於這個原因,首先決定了星巴克在中國的市場不會很大,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星巴克2012財年總營收132.9億美元中,美洲佔到99.36億美元,中國、亞洲太平洋地區只有7.21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的星巴克雖然賣得貴,但是市場份額很小。市場營銷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少量消費不會有很高的價格敏感性。就像偶爾來北京的人不會抱怨這裡食品的價格(假設北京食品價格高),因為他只是偶爾消費一次。只有大量消費後,顧客才會產生價格敏感,並想尋找廉價替代品。中國喜歡喝咖啡的這部分人基數相對較小,又有支付能力,那當然高價賣一杯是一杯。即使把一杯卡布奇諾從25塊降到2塊5,喝慣了茶葉的大部分中國人可能還是不會改喝咖啡;喜歡喝咖啡的人也沒法因此把消費量從一天一杯上升到一天五杯。所以,在中國每個銷售點的收益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星巴克通過高價策略補貼了其在中國較低的銷售量。星巴克提供了中國人稀缺的休閑環境有一點很值得注意,星巴克並沒有在中國大陸地區發展美國的優勢項目——外賣,取而代之的是店內的舒適服務。在90年代後期,通過提供只有很少餐廳能提供的舒適環境,星巴克成為了朋友見面的絕佳場所。在星巴克看來,人們的滯留空間分為家庭、辦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場所。作為一家咖啡店,應該致力於搶佔人們的第三滯留空間。點一杯咖啡,打開蘋果電腦,一坐一下午,這樣的畫面,在中國的星巴克里很常見。
去星巴克不帶Mac不好意思上網既然主要是休閑,次要是喝咖啡,那麼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店不能太偏也不能太小。和美國比來,位置更好,店更大,能坐下來的地方更多。今年6月21日,星巴克1999年1月在中國大陸開設的首家門店,從北京國貿商城一層搬遷到國貿三期。對此,業界普遍持「租金太貴」的猜測。公開數據顯示,國貿商城一期店鋪租金月均每平方米超過1000元,年租金及人工成本超過700萬元,租金約為國貿三期的兩倍。而星巴克2012年在亞洲地區的平均單店營業額為82.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09萬元。這種租金壓力,必然會體現在星巴克的價格里。物以稀為貴:現在的星巴克就是早期的麥當勞肯德基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了中國第一家店,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顧客如雲,店外要排長長的隊伍。衡以當時中國人的收入,肯德基價格不可謂不高。由於價高且外地沒有,肯德基成為中國的「稀缺資源」,自然也成為某種身份的象徵;在麥當勞剛入中國的時候,還有人在裡面辦婚禮,可見當時去麥當勞是多麼洋氣的一件事。如今肯德基在中國遍地都是,其超值午餐的價格已經十分屌絲,早已失去身份的識別度,被譏為「垃圾食品」。這就是「物以多為賤」。在任何一個國家星巴克都肯定不算高端,只是中國平均消費能力太低,才讓低端的顯得比較高端。這點其實星巴克和肯德基、麥當勞進入中國的策略相同,先做高端格調,然後隨著國人收入增長,星巴克遲早會和肯麥一樣平民化。不必誇大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認為跨國公司宰中國人,潛台詞是中國市場舉足輕重一些媒體在報道跨國公司「價格歧視」時,潛台詞似乎就是「沒我們中國市場你就不行」,實際上這很可能是一種幻覺。中國遍地開花的家樂福超市,主要營收仍在法國,2012年,其中國市場營收55.83億歐元,還不到其全球總營收865.58億的7%;即便是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看到的可口可樂,中國市場的營收也只佔其總營收的7%左右。我們最常見的跨國公司中,只有百勝集團旗下的肯德基離開中國市場將會困難重重——肯德基在中國的營收占其總營收的51.4%,超過了其一半的份額。跨國公司究竟有多依賴中國市場,少了中國市場,就會一蹶不振?《經濟學人》7月發文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美國經濟逐漸復甦,中國市場並不那麼吸引人了,一些公司的發展故事還起了警示作用,如捲入行賄門事件的英國製藥業巨頭葛蘭素史克肯定對此深有體會。根據《經濟學人》更早前的調查,全球金融危機令跨國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更為依賴中國市場,以期帶來更多營收。但目前中國對於大多跨國公司而言,仍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市場。這份報告基於對328名非中國跨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調查,以及對大型外國跨國公司高管、商業學者和市場分析師的深入訪談而完成,這次調查中,只有8%受訪者認為中國已是他們最大的市場。如果能客觀地看待中國市場對於跨國公司的重要性,至少不會在一遇到中外價格差異的時候,就甩出「價格歧視」、「守土有則」的殺手鐧,應該考慮下別人這麼做的必要性。結語隨著更多中國人有機會出國旅行或上網代購,大家自然會發現,從嬰兒配方奶粉到手機再到汽車,他們購買各種商品的價格可能都要比國內便宜。這背後有稅收差異的原因、有市場差異的原因,唯獨很少有「奸商」的原因。我們還是少一點憤怒為好。
推薦閱讀:
※揭秘,一天掙10000的生意,大家注意提防 衣缽先生原創
※短線為什麼能創造暴利?
※操作瑜伽項目,輕鬆引流吸粉暴利
※冷門暴利項目:免費手機為餌,一單賺幾百的卑鄙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