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實拍江西東周大墓出土珍寶:揭開綢緞一截人骨赫然顯現

核心提示: 她師從沈從文,是當今中國絲織品修復第一人,能讓泥坨糊漿變成流光異彩的織錦。她是「大國工匠」,堅守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渴望中國特色走向世界級秀場。不過,在王亞蓉看來,有幾千年絲綢文明的中國如今服飾文化已經斷層,中國服飾目前全盤西化,這讓她深感痛心。

鳳凰衛視1月21日《文化大觀園》,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她師從沈從文,是當今中國絲織品修復第一人,能讓泥坨糊漿變成流光異彩的織錦。她是「大國工匠」,堅守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渴望中國特色走向世界級秀場。《復織歷史的女人》,《文化大觀園》正在播出。2017年1月11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和鳳凰衛視聯合主辦的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的現場,幾位女性得獎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有94歲高齡的表演藝術家秦怡,有用15年時間建成中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尼眾佛學院的如瑞法師,還有一位,您可能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是對她做過的事情一定有所耳聞。她參與過長沙馬王堆漢墓、法門寺唐代地宮、江西靖安東周墓葬以及最近轟動一時的西漢海昏侯墓等大墓的發掘。

王亞蓉:1972年,馬王堆漢墓把2100多年前中國西漢的文物、中國服飾的鮮亮的色彩和優雅貢獻了給世界。

她讓古絲織品重獲新生 掃去表面泥封需花一個月時間

解說:她叫王亞蓉,是沈從文的學生,紡織考古學家、中國織綉領域研究第一人。在考古發掘中,絲織品是對外部環境最敏感、最脆弱的一類文物,當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織品在地下水中浸泡了兩千多年,還能較好地保存下來,簡直是一個奇蹟。考古發現的絲織品都是歷經千百年時光後倖存的珍貴樣本,甚至也是破解古絲織術的孤本。而王亞蓉的工作就是讓那些已經腐爛不堪的絲織品重獲新生。

王亞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這種文物它屬於蛋白類有機質的,特別容易受到各方面的侵蝕,地下水、環境,還有各種微生物的侵害。所以很難就是比較成規模的能夠展現它的歷史的狀況。

解說:古墓葬中的絲綢大多已粘連成一團爛泥,稍稍碰觸往往就灰飛煙滅。所以,紡織考古最難的一個環節是提取,這塊包裹著古絲綢的泥塊取自2006年江西靖安的東周大墓。當時,由於現場技術條件有限,溫度、濕度,甚至光線等等都達不到特定要求。這些古絲織品只好暫時被冷藏了起來,直到2016年才開始正式地提取工作。王亞蓉坦言,在多次的考古經歷中,靖安東周墓葬出土的絲織品是最難提取的。

王魯湘:把這個取回來以後,在我們的保管室裡頭等於是冷凍了將近快十年了。

王亞蓉:冷藏,不能凍,一凍就壞了。

王魯湘:一凍就壞了,就只能藏。

王亞蓉:對。冷藏就說是它就說可以動手的時候,這樣完了以後,等於實物保存一個標本,如果這樣的狀況把它清除以後,作為研究的一個實證,是證據。證據包括現場的有一些進行研究,後來我們會進行復織研究。

解說:由於表面有泥沙覆蓋,冒然用硬物剔除,會嚴重傷害目標物。王亞蓉手中的羊毫筆輕輕拂過表面,一點點掃落泥沙。古絲織品卻不會受到一點擦傷,這份功夫全在力度的拿捏。王亞蓉要手腦眼並用,全神貫注,不能讓這些珍藏了多年的絕品在自己手裡受到一點損傷。光是這一塊絲織物,打開它的古老泥封,就得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歷史的面目在王亞蓉面前慢慢呈現了。

王亞蓉:原來完全成泥狀,泥狀一點一點一點讓它慢慢地逐漸逐漸地控制它乾燥,乾燥,這樣完了以後,你看這些骨頭。

王魯湘:這就是人的骨頭。

王亞蓉:人骨還都在。

王魯湘:對,這就是衣服過去的主人啊。

王亞蓉:對,主人。

解說:2017年初,當我們走進王亞蓉的工作室,再次看到這些殘破的絲織品時,記憶瞬間就回到了九年前的江西靖安古墓的現場。2006年底,在江西靖安發現了一座東周時期的大型墓葬,出土最多的就是這些殘破的絲織品。很快,多個學科的頂尖專家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這其中就包括絲織品保護方面的專家王亞蓉。

王亞蓉:這是放大好多倍,它這個時候就是得到了考古里的密度最大的一塊織錦,它就是每公分經線有240條。所以,就是可以想當時它一個蠶絲的質量非常好,它韌性好,所以它能那麼細。另外,它那個紡織織造的技術,上級這些都相當好。

王魯湘:就現在我們的絲織物還沒有達到這種密度的吧?就是說我們現在的?

王亞蓉:沒有,一個是說它那個各種工藝非常精;另外說那時候人的審美的情趣也非常講究。

2500年前的絲織品工藝之高 令人匪夷所思

解說:經過鑒定,古墓里發現的這些2500多年前的絲織品工藝水準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著名的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絲織品。為了能還原這塊織錦的本來面目,就需要把這塊已經破損的織錦複製出來,而這更是需要豐富的紡織考古經驗和傳統織造技藝的功底。王亞蓉對織錦出土的地域、年代進行考證,結合當時的紡織方法,終於成功設計出了完整的修復方案。多年後,靖安東周大墓出土的絲織品復織完成了。

王魯湘:這就是那個江西靖安的東周墓裡頭的?

王亞蓉:你看它這個,你看就跟透明的一樣,它就是每公分織物密度240根。

王魯湘:每公分織物經線240根。

王亞蓉:240根,你看它薄得還跟透明一樣。

王魯湘:這240根的密度是過去也沒有看見過的吧?

王亞蓉:沒有,這等於是出土來講密度最大的。

王魯湘:最大的,再沒有大過它的?

王亞蓉:你看一公分一毫米就是24根。

王魯湘:它是240。

王亞蓉:一公分呢?但是說它這個雖然這麼密,在織造的時候,它就裝造的時候比較麻煩,非常繁瑣的。但是織起來還算,它一公分只有10根緯線。

王魯湘:10根緯線。

王亞蓉:10根緯線,所以它緯線稀,就可以有些透過去。

解說:絲織品考古是一門實證科學,每件都可能串聯起一段歷史。靖安東周墓出土的一些破損不堪的衣服,左襟壓右襟,就是為古人右衽穿衣的習慣提供了佐證。不僅如此,在陪葬棺木內發現的小型紡織工具還為墓主人身份的判定提供了參考。

王魯湘:如果這每一個底下都有的話,那就是這個坑裡頭葬的這個至少墓主人不清楚,這些陪葬的身份基本上是織女。

王亞蓉:織女,我認為你看就這麼多個都有頭,頭髮都是髮髻,而且很濃密。但是說有一個很注意的地方,沒有一件首飾。

王魯湘:沒有首飾,就說明身份並不高。

王亞蓉:身份不高,假如好比要說是一個大家,有這麼多妻妾,她不可能都單一的職業。

王魯湘:對,就是我40多個妻妾,全部是一個竹司裡頭,全部都是織。

王亞蓉:對,旁邊都是紡織工。

王魯湘:都是紡織工。

王亞蓉:就說她穿的衣服有的很講究,就因為她本身她就可以。

王魯湘:她自己可以織得很好。

王亞蓉:自己織。

王魯湘:我就突然想,咱們這個出來的坑不是一個家庭,不是一個家族,而是一個類似於織造局。

王亞蓉:對,織造局,織造局裡邊的一個紡織工坊。

王魯湘:對,織造局裡的一個紡織工坊,這個工坊整體地被埋在這個地方了。

中國服飾全盤西化令她痛心

解說:1973年,王亞蓉開始從事紡織修復,至今已經有44個年頭。這幾間不大的屋子是王亞蓉於中國社學考古所的工作室,在這裡,絲織品提取、修復、復織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多年來,王亞蓉也培養了很多絲織品修復方面的人才,她帶出來的徒弟都會被各大博物館、考古所爭先聘用。今年已經73歲的王亞蓉明白,只有把絲織品修復方面的技藝不斷地傳承下去,才能不辜負當年沈從文先生對自己的教誨。

她師從沈從文,是當今中國絲織品修復第一人,能讓泥坨糊漿變成流光異彩的織錦。她是「大國工匠」,堅守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渴望中國特色走向世界級秀場。《復織歷史的女人》,《文化大觀園》正在播出。「維多利亞的秘密」,一年一度的大秀越來越吸引世界的目光,2016年的維密秀展現出來了大量的中國元素超模們穿著帶著濃濃中國風的秀服華麗亮相。以中國紅為主色,調配以精緻的金線刺繡、中國結、吊穗等元素結合的恰到好處。這是王亞蓉最高興見到的。

王亞蓉:國際多大的品牌的發布會來講,都是在利用中國的這元素啊,你比如那個喇叭褲,咱們南北朝的服褲,比它還漂亮。

王魯湘:比它還誇張。

解說:對中國服飾文化如此著迷,王亞蓉說,是受當年沈從文先生的影響。197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亞蓉成為了沈從文的入室弟子,從此就與中國服飾有了不解之緣。

王亞蓉:我本身的專業是學美術的。

王魯湘:我聽說您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的?

王亞蓉:對,工藝美術學院,後來完了我就做那些玩具設計、美術人型設計,就做那些工作。後來就因為找資料,人大的一個楊纎如教授就把我介紹給沈從文先生。

王魯湘:就是您在圖書館裡頭老是去找各種各樣的資料,也有一位人大的老教授天天在那讀書、找資料,這樣你們就在閱覽室里就認識了。

王亞蓉:認識了,後來了解我就是找這方面的資料,他說我給你介紹我一老朋友,他那兒有很多。結果我就這麼認識了,認識以後,沈從文那時候正在接受周恩來總理給他做《中國歷代服飾研究》的一本禮品書的任務,他就專門收集各方面絲綢、服飾方方面面的這些東西,集中了很多。正好沈先生原來別的助手離開了,離開,沈先生自己畫,自己畫,他就是做一些記錄。因為研究服飾這些,它都是必須得要從形象出發,當然這樣,他就一個是他不是專門搞繪畫的。另外,他工作進程非常非常慢,在了解,我開始知道沈先生有這方面需要,但我自己認為我很年輕,我自己能力不夠。我就講,我說,他就跟我講他的怎麼怎麼困難,我就說,我就說我水平不夠,我說我特別願意跟您做。沈先生就說你試試。

解說:王亞蓉回憶說,那段時間白天在考古所工作,晚上準時到沈從文家,一起編撰服飾史,陪沈先生去故宮、歷史博物館和民族文化館看展覽、查資料,「要古為今用」,王亞蓉至今牢記沈從文的教誨。不過,在王亞蓉看來,有幾千年絲綢文明的中國如今服飾文化已經斷層,中國服飾目前全盤西化,這讓她深感痛心。

王亞蓉:實際上就是說從服飾制度,從穿著上來,某種程度上說是自己的,但是說就現在而言,如果就你穿什麼,每個人穿什麼是你自己的事。但是,當面對國際,面對特定的場合,就是一國家的體面、國家的臉面。

王魯湘:過去說萬國衣冠半冕旒。

王亞蓉:對。

王魯湘:每一個國的衣冠是不一樣的,是吧?到現在為止,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在很多重要的國際場合,有很多非常小的國家都有它非常標準的民族服飾,有他們非常標準的在某種國際場合出現的一些禮服,反而中國沒有。衣冠大國反而沒有。

中國代表不穿本國服飾 卻穿成「雜牌軍」

王亞蓉:你看就說是,我和陶斯亮也是因為這個工作我們相識,就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不是在北京舉行嗎?她就跟我講,她說咱們一定要把咱們這個女代表打扮起來。她就跟我講了她的一個感覺,她說她參加了,她說不管任何形式的婦女的國際會議,說實際上她講都是服裝賽會。

王魯湘:是這樣。

王亞蓉:說不管在歡迎,還是最後結束,大家都穿著自己的服裝,而且在因為開會介紹的時候,她不是說張三李四,就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一點名,大家站起來,大家互相認識。說很小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服飾,她說中國的,一點到中國,中國代表人還最多,站起來等於世界品牌的雜牌軍。

王魯湘:是個雜牌軍。

王亞蓉:她那時候覺得是很不好意思。

解說:近些年來,中國元素的服飾大行其道,不管是青花瓷裙,還是大紅襖,越來越多走秀的人選擇用中國風來引起關注。他們開始明白,中國的傳統文化服飾才是西方人願意看到的。

王亞蓉:我們中國的一些服裝院校學服裝,都採取西方的那理念,我覺得這個芳香油問題。就中國它有它的城市法則,有非常講究的,而且就是不管是講究舒適或者什麼的,那東西有很多很多方面可以再現。就不用說我們再去設計、再變化,我們就向祖先學習,拿出來都是。你看就是馬山楚墓那些圖案我在英國做講座的時候,因為放的片子比較多,他們給什麼評語說這就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畢加索設計的。

王魯湘:是的,畢加索都想不起來。

王亞蓉:想不出來。

王魯湘:你像這隻鳳鳥正面的,是吧?然後翅膀上這個再出來兩個頭,然後托舉著一盞那個像,你都沒法說那個是什麼,是吧?

王亞蓉:對。

王魯湘:華麗的流蘇也好,還是那個一束燈籠花也好,你說漂亮極了。

王亞蓉:是。所以就是說這應該是中國人我們在世界上走到哪兒來講,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光彩,真是對於就是說有的時候實際上尤其在聽國外他們那裡來講,不管多累我覺得夠了。

解說:這就是王亞蓉復織的馬山一號墓的彩紋鳳鳥紋棉衣,1991年在第一次國際服飾會上露面時,來自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被中國古老的文化折服了。因綉工太細緻精美,整件衣服平鋪在一件展板上,為了能看得清楚,參觀者圍著衣服跪了一圈。現場有人詼諧地說,這真是五體投地。

王亞蓉:在這復織的過程當中,首先你看它的圖案,這種圖案設計也是特別特別,沈從文先生講,打開了一個戰國絲綢寶庫。你看它正面站著的一個梟鳥,兩個翅膀要平拉開。

王魯湘:拉開,對。

王亞蓉:完了這上頭一個翅膀等於說複製兩個頭,當時現場就是連那個湖北,開玩笑就說,哎呀,把老祖宗挖出來了,天上九頭鳥。

王魯湘:對對對,三頭。

王亞蓉:這個完了,它在翅膀上又有一個枝蔓,往上面垂著就跟那個垂的莖狀的流蘇一樣。

王魯湘:流蘇一樣。

王亞蓉:流蘇一樣,而且一般的鳥有這麼站著立著的,這是正面的,不管它是什麼特點,你看一般它的圖案又抽象又具象。

王魯湘:這個圖案非常有名,所有收中國古代圖案的,這個圖案幾乎都要收進去的。

王亞蓉:對。所以就是說,而且它衣服的剪裁,我們這就按完全它的剪裁尺寸,都跟文物一模一樣。

解說:王亞蓉說,當年在沒有經費支撐先,這件衣服就是她帶領弟子們一針一線花費了多年心血才完成的。

王亞蓉:這個東西在北大賽克勒博物館開幕的時候,張光直先生看了,看了後來就問我說地你這叫什麼?我說我叫復原復織。他說不對,他說這應該用實驗考古學的辦法研究中國的紡織品,他說我看這是最成功的案例。

王魯湘:對,您這是用實驗手段來再現當時候的某一些工藝。

王亞蓉:所以只有這樣,人才能了解當時那個不管工藝技術這發達的情況。

王魯湘:才能透徹地了解,否則的話,你就始終把它認為是一個織錦的東西。

王亞蓉:對。

她欲建立中國服飾博物館 重現「中國味」

解說:從東周的朱染雙色織錦,到清代的綢緞綾羅,貫穿了中國近三千年的絲綢史。王亞蓉的心裡、眼中、手上彷彿織出了絲綢精美般的中華服飾文化的歷史。而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立中國服飾博物館,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傳承下去。

王亞蓉:沈從文先生來說,就覺得說中國應該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也是應該建立一個研究性的中國的服飾博物館。說你就是擺著原來出土那些東西都一個顏色,都破破爛爛的,說一般人也沒有說要建立一個平台,說人年輕人看到東西。而且包括原來我們在工藝美院上課,沈先生就講,他特別反對就是說我們寫生變化,到中山公園、故宮去畫牡丹,動物園去畫動物。完了回來寫生變化。他說歷史上有多少優秀的一代傳一代的約定俗成的優秀成熟的圖案,說學工藝的這些學生就應該一進學校,老師有意識的歷代,每年你讓他模一千個最優秀的圖案,說五年畢業出來以後,說他再進行創作,一抬手一投足,說出來的都是中國味。

王魯湘:這個博物館一旦建立起來,不管建立在中國哪個城市,它一旦建立起來以後,我覺得全世界都會來看。

王亞蓉:對。

王魯湘:因為剛才您已經說了,有將近四千年的考古實證的東西支撐它,然後還有這麼多的文獻資料的東西在支持它。應該說,那是霓裳羽衣、萬國衣冠,非常的漂亮。

解說:中國絲綢文化瑰麗絢爛、千絲萬縷、綿綿密密,成於工匠之手,傳承代代精神。絲綢是中國千古物質文化的經典,是最體現中國工匠精神的產業經典。這些傳世傑作都飽含千古匠心的啟示,它們一定期望在千載之下得到回應。

《文化大觀園》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台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王魯湘【主持人專區】

首播:周六 12:00-12:30 

重播:周日 06:15-06:45 09:45-10:15

      周一 00:15-00:45 04:30-05:00

想看更多金牌時評、熱點解讀、主播風采、幕後猛料?噓!悄悄加入鳳凰私享會(IDphtvifeng),讓小鳳君帶您走一走鳳凰衛視的小後門。 


推薦閱讀:

誰改變了江西 | 地球知識局
二十四山陰陽夫婦相配秘訣-江西抄本
飛星家解析江東卦、江西卦與南北卦之謎
江西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值得探訪的古村落?

TAG: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