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密宗5

English歷史背景印度大師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之前,曾隨三位上師學習這個心要法門。在西藏他的傳承稱為「卡當巴」,歷史上是居寧瑪之後的一個教派。密勒日巴的嫡傳弟子岡波巴曾在卡當巴的寺廟出家。他常將卡當與噶舉兩派的傳承融合在他的教法里,「修心七要」即是其中之一。我們今天採用的是第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學者,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他耶所撰寫的教本,由那旺贊波喇嘛擷錄精要編寫而成。重要性天道與人道的快樂都非恆久的,而「我執」之行者所證得的也非究竟涅般。我們生命最終的目標是要開悟成佛,其唯有籍著相對菩提心之修習與究竟菩提心的禪觀始能達成。前者是慈悲與愛心的培養生起,後者則是安住不動,當下直了心性的禪定。以下說明為何我們需由發展相對菩提心著手的原因:一.大乘佛法根本教義在於發願度眾,開悟成佛。它的願力本身即是一種慈悲。二.成佛後,由於無緣、同體之大慈悲心,不住涅般,仍繼續以利生度眾為事業。三.初學者雖無法真正了解究竟菩提心,但若認真修行,絕對可以體驗到相對菩提心。一旦相對菩提心生起,自然就可了悟究竟菩提心。因此,基於上述理由,我們要勤修相對菩提心。這個法門的精髓,我們稱之為「自他交換」,或謂「以己換他」,此也即是本書要闡釋的重點。有許多其它菩提心的訓練法門均由本義闡衍而出。第一篇 根本教法本文共含七項重點:一.前行法二.正行法三.轉逆緣成法道資糧四.終生的行持五.修持的成果六.修心的戒律七.學習修心第一章 前行法○ 前行準備每段菩提心禪修開始前,我們應做如下觀想──頭頂蓮花、月輪寶座上,根本上師端坐,莊嚴微笑、遍身放光,充滿宇宙同體之大悲,是諸傳承寶上師的總攝化現。我們虔誠向他祈求:「上師啊!我如實的精神導師,請您慈悲加持我,讓殊勝的菩提悲心在我心底生起。」如是儘可能祈求多次後,觀想上師由頭頂下降至心輪,安住於光明網罩中。每段禪修前,這段類似「上師相應法」的前行是相當重要的。○ 修法指導蔣貢康楚仁波切在所有開示前,均以「將心轉向佛法之四念處」開始。此四念,或曰「四共加行」即①人身難得②死亡無常③輪迴過患④業報因果。仁波切尤強調初機者應多方面參考這類資料,這是最基本的教義,應根植於我們心中。關於這四點,仁波切有一簡短開示:「我們之所以有機會修行佛法,乃因擁有寶貴的人身與自由。這是緣於我們過去生的善行,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有此善業功德,因此他的福報──自由與人身也是非常殊勝難得的。我們現在既已獲有它,便不應將它虛擲。當我們仍擁有自由且能修行時,應努力勤修正法。生命長短不定,死亡之因亦有千百種,我們不能確定過了今天是否還有明天,因此,從今天開始要下定決心,認真修行。死亡時,萬般皆帶不去,唯有善惡業隨身。此生擁有的美食、錦衣、金錢、財富、華屋、房產、聲名、權勢等,此時對我們一點都無助益。事實上,仔細分析,人的一生並非十分需要這些東西的。因果不昧,隨善惡業得果報。死亡後,不管得生六道何處,總是痛苦等著我們,因此我們要深思熟慮,決不造作害人之惡行,甚以生命為賭。我們要勤修善業,積聚福德。」本段的四念處以及每次的菩提心禪修之後,都要做普賢七支佛事供養(請參考「四臂觀音儀軌」)。平常要時刻不忘將菩提心的修行與其禪觀的意義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中。註:七支佛事供養即①禮敬諸佛②廣修供養③懺悔業障④隨喜功德⑤請轉法輪⑥請佛住世⑦普皆迴向第二章 正行法○ 究竟菩提心的禪修修完前行法中第一項簡易的上師相應法後,自然的將身體打直,籍著數息各二十一次,將心靜慮下來。接著觀世間萬法,包括一切有情都似一場虛夢,純由我心所幻,實無本體。慢慢加強這種如夢似幻的感覺,然後將注意力轉至心的本質上。當我們檢視心的特性,例如:顏色、形狀、大小等等時,什麼也沒發現。心無來處,因此稱為「無生」,當下找不出它住於身體之內或外,最後也看不出它終極於何處。心由何處生起?此刻住哪裡?往何處去?我們應常檢視心的本質,使在累積的禪修經驗中漸有肯定的認識。當我們生病時,服藥使它痊癒;當我們為煩惱業障所蔽,一如生病時,便應籍上述禪修恢復心理與精神的健康,此亦即我們本具之佛性。仁波切把幾個在禪修中出現的體悟稱為「心藥」,例如:「身與心皆是空的」、「空性中無有好壞之別」等等。他說,將心放鬆,直觀這些念頭,任其來去,卻又瞭然分明,這是一種禪修究竟菩提心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更直接:把心自然安住於佛性中,即諸法之真義本質,無一絲塵俗心識的紛擾。仁波切做了一個簡短的詮釋──將心自然安住,清明而不散慢,心無所緣,不為生起的念頭所牽引,儘可能隨時把心保持在簡單、自然明晰的狀態中。我們可選上述任何一法修習究竟菩提心,並在日常行住坐卧中,持續保持禪觀中的覺受,觀世間萬法,包括自身、眾生、一切外境等均為虛幻的顯現,就象一場夢,看似清楚,實無實性。○ 相對菩提心的禪修簡易的上師相應法祈願文念完後,觀想母親在前,我們回想起她對我們的慈愛──自小費心照顧、撫育我們;忍受生病等諸種痛苦;辛苦餵食我們;為我們洗浴更衣;糾正我們不良行為;訓練我們成材成器。由於她苦心付出,我們今天始能遇見並修習佛法。其實不止今生,累劫多世來她一直對我們如此無盡的付出,為了幫助我們,她一直在六道輪迴,歷經無數痛苦。仁波切要我們首先對母親發出強烈真誠的慈悲心,漸漸加強它,直至普及於一切眾生。此因多生多劫輪迴中,無人不曾為我們母親。我們先對易觀的對象,例如:家人、朋友、受苦難折磨的惡趣眾生、窮人、只有此生才有幸福的人等等,發出同等的慈悲心;接著對難施同情的對象,例如:惡徒、敵人、冤家債主、邪靈魔剎等等產生慈悲心。對所有眾生做如是觀想:「我的父母不願受苦,但也只能在苦因及種種苦難中煎熬,多可怕!我該怎麼辦?我應帶領他們脫離苦海,獲得安樂,以回報親恩。」我們應訓練發展這種慈悲心,直到變得非常強烈深刻。想到母親的痛苦、業障習氣,我們修習以下相對菩提心的正行法──觀想:「願我承擔他們一切的痛苦,以及永無止境的苦因」,次觀歡喜的將其痛苦承受過來。我們必須觀得非常清楚分明,並且發願:「願以我三世所積功德、財富、身體等,無分別的供養我父母,並普及一切眾生」,見他們均滿足喜悅地獲得了我的供養。為使觀想更清晰深刻起見,復觀眾生的惡業、災難痛苦像一縷黑煙由我鼻孔吸入,融入心中,他們因此永遠由痛苦與障礙中解脫。呼氣時,觀想自身的功德資糧像皎潔的月光由鼻孔出去,融入所有眾生,讓他們當下即刻開悟,我亦十分歡喜讚歎。這種「自他交換」的呼吸法是不分時地修練菩提心最根本重要的法門,我們須儘可能的經常練習,直到分秒不忘。平常禪修結束至下次再開始前,三毒會不斷生起──對誘惑或利己之事起貪執;對厭煩或損己之事生嗔心;無明妄心亦不知不覺綿綿而起。三毒念頭生起時,我們必須馬上警覺認知。貪念現起時,觀想「願我承受一切眾生的貪毒慾念,願其因善業功德由貪執中解脫清凈,直至開悟成佛。」嗔念與痴念產生時,亦以同樣方式觀想,籍此,三毒轉為積聚無量福德資糧之根源。再者,每次的禪修之間要念誦或默禱下面的祈願文,俾能使我們專註於菩提心上。「願眾生的惡業在我身上成熟,願我的功德成就他們。」「願將我的一切功德利益供養遍虛空眾生;願我承受一切眾生的過失和痛苦。」「願眾生的罪業痛苦在我身上成熟,願我的善行功德在眾生身上結束。」發展與眾拔苦的能力操之在我;現在訓練我們的心,他日當可真正為眾生離怖畏除苦。第三章 轉逆緣成法道資糧大至世界亂局所引發的獨裁戰爭與恐怖暴行,導致人民福祉、世間寶物全被摧毀無存;小至個人惡業成熟引致苦厄、災難等,吾人均應將這些痛苦逆緣轉為解脫道上的資糧。以下有三種方法可資修持。○ 相對菩提心修法之應用當我們受病苦所磨、遭他人惡意批評中傷、或為敵手所敗以致憤恨不平時──簡而言之,不論何時何地,自身、家小或親朋好友遭遇任何不順遂之事,都不應歸罪於他人。這裡面除了我們緊握不放的(我執)念頭外,什麼都不是真實實有的。它是多生多劫(我執)、(自私)不斷帶動造業所成熟的苦果,我們不應怪罪任何他人,而應找出問題的癥結──(我執),所有佛法均針對消除此點而修習的。成佛無不依賴心識的轉化,因此,祈欲開悟者,應了解佛與眾生的慈悲是平等不二的。尤其,無人過去生不曾為我父母,依此看,他們實比我們慈悲。再者,傷害我們者實際上是來幫助我們凈業消障、積聚福德的善友,因此他們更是最慈悲的。念及此點,我們更應修習(自他交換)呼吸法。對一切有生命的眾生,低如昆蟲、蟻虻,高如貓狗人類,我們不僅不能對他們起嗔厭心,更要儘力愛護、幫助他們。倘若能力不及,也要誠心祈願:願他(它,或此名歹徒)能早日離苦得樂,證悟成佛;願我未來所行諸善,均為利益他們而成辦。由於過去世我們曾造作無數惡業,傷害這些鬼神、冤親,使得今生他們侵擾折磨我們。觀想他們在前,我們以自身血肉供養,並祈求:請享用我的血和肉,請取走任何你所需!復如實觀想他們食我肉、飲我血,十分暢快滿足。以此,我們發展相對和究竟菩提心。我們亦可觀想生活中損惱我們者是上師或佛菩薩的化身,遣來激勵我們修習心法的。我們早已學到,只是疏於修持,因此這些人對我們其實是很慈悲,恩德很大的。我們若為病痛所苦,或精神遭受折磨,便應思維:「若非這些,我早因俗務把佛法拋諸腦後,所幸病苦和災難使我仍記得佛法。」我們應視其為上師和三寶的成道事業。總之,任何只謀己利者,乃凡夫;願成就他人德業者,始是真修行人。誠嚏一位喇嘛所言:「請諦聽此甚深法教!將一切缺憾過失歸諸自己,將所有圓滿福德供養他人;把成就利益分享他人,將逆損挫折留己承擔。」○ 究竟菩提心修法之應用宇宙萬法,尤其諸種逆緣和苦難,一如在夢中為火所焚、被水所沖的痛楚,是由妄心所現,卻為我們錯誤的執以為真。就如在夢裡所顯,他其實無一絲真實性。深刻體會這點,不執諸相,把心安住── 其本質即「法身」; 色相為「化身」;兩者合一是「報身」;三身一體是為「法界體性身」。依此禪修,無執心之來去所住,即是了悟佛之四身的方法。它是覺觀的盔甲,空性的護圍,劈斬無明痴暗無可比擬的最勝法門。○ 特別的修法㈠ 積聚福德、智慧二資糧眾生皆希求快樂,但總活在痛苦中,為此,我們要下定決心消除苦因,即惡業,並造樂因,也就是積聚福慧二資糧。我們要供養上師三寶、承事僧眾、向地方鬼神供食子、燃燈供佛、繞佛塔寺廟……等以助我們積聚功德,尤要誦「七支佛事供養文」以及獻曼達,並向上師如是祈求:「如果生病對我較好,請加持讓我生病;如果痊癒對我較好,請加持讓我恢復健康;如果死掉對我較好,請加持助我往生。」這樣,我們無所求亦無所懼。㈡ 懺悔依據上項,我們可依四種方法來做。──懺悔過去所造惡業,甚以生命做代價亦誓願不再重犯。──歸依三寶,培養菩提心。──禪修空性,念誦本尊咒,例如,金剛薩百字明咒。──念禱上項免於期待與恐懼的祈禱文。㈢ 向冤親債主供養食子能力所及,我們供養食子並祈求:「您很慈悲,來幫我取走我負您的業債。請摧毀我,願一切眾生的痛苦、疾病、恐懼在我身上成熟應報,願他們從此由痛苦中解脫。」如果無法如是虔誠祈求,我們供養食子並修禪觀,讓慈悲心生起,並做「自他交換」呼吸,虔誠祈求:「從今起至盡形壽,我當儘力助你,亦請您慈悲,勿障我修習佛法。」㈣ 向護法供養食子向護法供養食子,祈求消業除障,並願他們的佛行事業,成就一切善妙功德,尤助我們消除貪執與恐懼。平常或生病,或精神沮喪、諸事不順,或見他人受苦生起惻隱之心時,都可修「自他交換」法。如果我們心懷慈悲,就算能力莫及,也會祈願希望能幫助眾生學習更深的佛法;如果我們幸福快樂,也希望與他人分享,同樣如果發覺己心不凈,或無意造了不善,更要祈願眾生的邪見與惡業都在我身上成熟。簡而言之,不論我們做什麼──行、住、坐、卧,一切都要以眾生的利益為考量,利用周遭環境的助緣趨入修心道上。第四章 終生的行持本項可由五種力量概括之──㈠ 意志力要下定決心,堅持修習菩提心的意志力。「從此刻開悟成佛,尤其到此生盡形壽,更尤其到今年此月,今天至明天為止,我決不舍離相對、究竟二菩提心。」㈡ 修持力平常不論行作何事──善、惡、不記名等業,都要時刻保持對菩提心的覺醒,念念在心,並融入日常生活當中,籍此培養佛法修行中最重要的菩提心。㈢ 善種子力籍著善業功德,增長我們的菩提心,無有滿足之時,並以完全的身、口、意全心投入這個修行。㈣ 省思力對一貫「我執」、「自私」的念頭採取精進反省的態度,認清它即是造成我們長久在輪迴世間受苦的原因,並讓我們此生繼續造業,倍嘗苦果。想及「自私」、「我執」就似損友,我們要遠離它,想辦法除掉、拋棄它。㈤ 祈求力任何修法結束後,要祈求:「願以我力帶領眾生至解脫境,以至開悟成佛,甚在夢中也決不舍忘二菩提心,並且日日增勝。願我能善用任何障礙與逆緣成為此修心的工具。」就這一世修習菩提心的我們而言,死亡是個不變的事實。死亡時刻來臨時,我們可再利用下述五種力量修行。㈠ 意志力我們在臨終、中陰、甚至未來生生世世決不忘失二種寶貴的菩提心。㈡ 修持力過去曾修習過的菩提心法門,此刻更要緊記在心。㈢ 善種子力臨終時,將全部財物供養上師三寶,或給予此生對我們有恩者。此時,必須心生歡喜,無一絲執著不舍。㈣ 省思力我們因「我執」、「自私」致多生劫來不斷輪迴受苦,此刻又因它再次感受到死亡的痛苦。但究竟上而論,無「我」亦無「他」,也無「死亡」。我們要做的只是摧毀那個想「我生病了,我快死了」的「我執」觀念。㈤ 祈求力能力許可,我們念誦「七支佛事供養文」,如果不允,我們便一心專註祈求:「願我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積諸功德,迴向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並隨時光流轉常增勝。願我常遇明師指點教導珍貴佛法。」除此外,我們可兼修下法:如果能力許可,采跏趺坐;否則以吉祥卧,用小指堵住右鼻孔,利用左鼻孔呼吸,觀想慈悲與愛心,修「自他交換」法。續觀輪迴、涅般、生死──一切只是唯識所觀,心本身亦空無一物。將心安住,不論內外均無所緣執,保持這種狀態,自然平穩的護膝呼吸。蔣貢仁波切說,也許有些其他臨終的修習法門更為人所悉知,但無一較此更佳。第五章 修持的成果無論小乘或大乘的佛法修行法門,都是減少「我執」的有效方法,其成果也是唯一可資評估我們修行是否進步的依據。如果籍著禪修,我們的「我執」、「自私」仍無稍減,則這樣子的修行並無實質意義。有時他人會客氣的讚美我們修持不錯,但他們並無法透視我們的心,因此不要為他人的恭維自喜,自己小心謹慎的評估才是重要。如果我們能時刻保持覺醒,心裡清明無礙,就是修持菩提心成就的徵兆。如果我們內心無有恐懼或壓力,再大的事都能處之泰然,這也是一個進步的表徵。一旦我們能以樂觀的心情去面對任何環境外緣時,便可訓練己心去承擔他人的痛苦、困難,一如自己的切膚之痛。最後一個修行成就的表徵,可由下例解釋之:一個經驗老到的騎士,也有可能失手的時候,但在最壞的情況下,也不會摔落馬背。同理,假使我們能了悟二菩提心,就算平時對周遭的一切──幸與不幸、快樂與痛苦的事物不刻意去留意,堅定清明的菩提心也會自然流露。第六章 修心的戒律當我們一開始修習菩提心時,便要持守小乘、大乘、金剛乘的戒律,同時,不要誤解教義,例如:為消除「我執」,做出自毀或無意義的舉動。我們應以古來過清修生活的男女行者為榜樣。修行不能斷章取義──不能僅容忍自家人的傷害,而無法接受邪靈冤親的干擾;反之亦然。對待敵人無法像寬待自己的朋友是不對的;同樣的,對上述兩者采寬容態度,卻無法忍受自己的痛苦,例如病痛,也是不正確的。或許有時我們可以忍受痛苦,籍它修行,但在順境安樂時也不應放鬆它。修行應平等無別,不應只取片斷,這就是修習菩提心的戒律,我們必須繼續朝這個方向訓練自己。修習菩提心要將過去「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身上」的習氣改正過來。一般說,修習菩提心必須十分嚴謹審慎,但其成果也是斐然的。我們應像其他法友,清凈無憂、小心謹慎的修行,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臻圓滿。平常勿談人之長短這種不快的話題,例如修行者犯錯破戒等。我們應常面帶微笑,心平氣和的說些愉快的事。我們不應道人過失,不論他是一位普通人或是修行人。見他人錯誤,應視其為自己的,並想:「這位尊貴的人並非我想像的那樣,以前不是也有人認為佛陀有缺失嗎?」以此認定錯誤的是我們的心。談到我們的心,應常檢視它,確定五毒哪項最頑強,然後盡全力修行克服它。我們不應期待修習菩提心會得任何利益。例如:我們也許會想籍它來降伏邪靈魔剎,或征服歹徒、惡人以博得他人尊敬賞識。我們必須放棄這種錯誤的修行,以及期盼此生會獲得幸福、名聲等的想法;或希望來世生於富貴人家,甚至得個人解脫等等。我們必須體認修行時執假為真,把持「我執」的心態就像吃下有毒的食物,必須排斥它,訓練自己觀一切都是虛幻的。凡夫無時不顧及自己,不論何時何地,只考慮到本身的利益;如果有人損惱了他,便耿耿於懷,永不遺忘。因此當我們修行菩提心時,更須常關心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不要有幸災樂禍的心理,尤對批評我們者不應反唇相譏,而應本著良心道其長處。我們很可能對傷害我們的人、事記憶歷久不忘,並伺機反擊。但事實是我們應儘可能幫助對方,甚為邪靈所擾,亦應待以慈悲與愛心。不論在評論他人過失,或持猛咒驅除神鬼邪靈時,都不應使用任何造成他人精神傷害、痛苦的話語。我們不應使用欺騙的伎倆把自己艱困的工作或障礙加諸別人,而使一個弱者無法承擔。賽馬時,大家全神注意跑最快得獎的馬匹,但在佛法修行上,則不應期盼名利,得更多好處,或利用各種方法去獲得財物。我們不應在乎是否有這些利益。接受失敗、挫折是為了將來得到更佳的因緣;修習菩提心是希望減輕自己的病痛、災難等──這些都是錯誤的修行。不管快樂或病痛到來,我們都不應陷入期待或恐懼的羅網中。除了錯誤的修行外,還有,錯誤的知見──有神論與無神論。錯誤的禪修──執其為最高,認為除此無它。錯誤的行為──破三乘戒律。任何人不管位高或位低,都可能因犯此過,永無出輪迴之日,甚墮惡道。領受教法時,佛陀教導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例如,金子的真偽在於它本身的品質而非販賣的人。修習菩提心時,我們要避免變得驕傲自大,修任何法門都要按部就班,調服己心。我們應使自己成為所有眾生最謙卑的僕人。「如果功德主往生,我便有食物吃、有供養拿;如果朋友死了,我便可以獲得他的藏書和法物;如果同僚走了,我便可以獨佔好處;如果我的冤家、敵人死光光,我就鬆一口氣了!」類似上面這種想法要完全摒棄。我們的快樂不應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也不應如此期盼。第七章 學習修心任何情況──行、住、坐、卧、吃飯、穿衣等,我們都不能舍離利他之心,這是一種類似相應的修法。修習菩提心時,如果病痛打擊我們、他人批評我們、冤家攻擊我們,以致情緒低落,無心修行,此時只有一副最恰當的藥方──我們要思維,如果此事發生在我身上,同樣的,也有很多其他人會有這樣的痛苦。我們應對他們生出慈悲心,將他們的痛苦承受過來。我們要堅定意志,決心這一天與二菩提心相隨不離。晚上回想一天所思所為,仔細檢討。發現有與菩提心相違之處,要馬上懺悔,誓願不再重犯。如果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菩提心修行很順利,應感欣慰,並祈願能更精進增長。不論遇上什麼情況,快樂或悲傷的,都必須要有耐心。如果己身遭遇極大不幸或痛苦,更應觀視別人之痛為己痛,當下承受,籍此修行,以清凈我們的業障逆緣。如果恰處順遂環境,更應不忘在安樂中修行。我們捐錢出力盡量積聚功德,並祈眾生的福祉。訓練修心時,要誓護信守三乘戒律,它們是現世、未來諸幸福之根源。總之,我們的一切作為都必須以眾生的福祉為考量,完全不涉一點私益。妄念起時,起初很難察覺,後來也不易停止。因此,當煩惱業障現前時,我們要馬上認知,並利用學過的方法舍掉它,然後告訴自己決不要再發生。修習佛法時,我們需要一位好上師、正確的態度、適當的物質環境,例如:食物、衣服、凈房等等。如果一切配合得當,我們應該慶幸,並祈願別人也擁有與我們同樣的福報。如否,我們則應禪修觀想慈悲心,承當他人不幸一如己難。大乘佛法的功德與利益端賴上師的指導教誨,因此,我們要對他虔信不渝。菩提心的修行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應永不退轉,同時我們要永遠護持三乘戒律,舍離身口意諸惡業,勤修善業功德。無論何種因緣際會──人、自然界(地、水、火、風等)、神鬼(非人),我們都要無分別的籍此修習菩提心,盡全力將其融入修行。我們應善用逆緣,視其為增上修行的良機,例如:恩將仇報之人、競爭的敵手、損人的逆友。同時,我們更要小心,不要假借維護與上師、父母、親友的善緣,而傷害到別人。我們不應把個人的健康、財富、名譽等做第一考量。環境適當,正好修心;如無,更應籍此修二菩提心。總之,我們要把菩提心的修行置於一切之上。我們必須開始做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過去我們已浪費了無數劫在六道輪迴,未來有否似今日的良機仍屬未知。現在我們已得人身,並遇正法,正是一個千載難逢可以圓滿我們生命意義的機會,因此,此時此刻我們就應將修行付諸實行。為來生而修比較今生為之重要;求輪迴解脫更較來生重要;他人的利益重於自己的;實修重於研習;菩提心的修行則超乎一切之上;由上師直接教導比自己參考書本為佳;坐在蒲團上是此中最具體的修行。我們必須捨棄修行上一些錯誤的心態。忍受降敵護友的的萬難,卻不能忍受修行的艱苦,這是錯誤的耐心。祈求財富享樂,卻不思修行,這是錯誤的欲求。耽於擁有財富的快樂,卻不希罕研習禪修佛法的喜樂,這是錯誤的生活體驗。同情勤修佛法而遭不幸者,卻不願憐憫作惡之歹徒,這是錯誤的慈悲心。鼓勵依賴我們者追求物質生活,卻不鼓勵他親近佛法,這是錯誤的教導。對他人幸災樂禍,欲見失敗為快,對世間的幸福、美德也無隨喜之心,這是錯誤的惻隱心。以上六種錯誤的心態必須隨時捨棄糾正。偶爾修持並無法對佛法產生堅定的信心。我們必須專心一致,心無旁務,全心全意投入修行。我們應隨時檢視自己,任想一個讓五毒生起的對象,觀察毒念是否生起,若是,則強迫以早先所教之法對治。我們以同樣方法觀察「我執」,如果似乎遍尋不著,便想出一個讓貪念或嗔念生起的對象。如果因而認知「我執」,便做「自他交換」的禪修。我們不應嫉妒他人;他人瞧不起或貶損我們,也不要抱怨或難過,讓修行成為一個對治「我執」的良藥。修行、利他、行善,均不應期望任何功德或他人讚美。以上是本節的教法,可助我們正確的修行,日日增長進步。這是一個無論個人、生活、情感以及未來都在急劇改變的歷史時代,暴亂紛爭層出不窮,樂因減少,許多法教已不足以應付修習。菩提心之行者雖有許多阻礙困難,但亦反可利用成就善行資糧,好似在火上添材助燃,五毒和障礙都轉為解脫道上的助緣。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法門,適合所有善、鈍根器者。第二篇 傳承的教導補充本章我們選擇仁波切所寫的長段「修行祈禱文」加以闡述。此段祈禱文是指導做「自他交換」禪修的,特點在於它應用了金剛乘的知見──籍著承擔眾生的業因(例如:嗔)和業果(生於大寒熱地獄苦),回施以相反的功德(無嗔的愛心與善行),六道因此得度而空,這也是前述相對菩提心的修法。不過蔣貢康楚仁波切進一步要我們觀想眾生證悟五方佛部的觀音之身與智慧,嗔毒轉為大圓鏡智,地獄眾生則化為金剛部觀音。五毒、五智以及五佛部之間的關係就是金剛乘佛法的基礎。○ 修心祈禱文──菩提心海入門想及修悟菩提心至最高圓滿境界的聖觀音與諸佛菩薩,我發願為自己及遍虛空眾生修持菩提心。願我攝入所有眾生的貪慾,以及餓鬼道之饑渴苦,並將我無所貪染的清凈與善根迴向遍虛空眾生。願貪業之餓鬼道因此而空,眾生亦得證妙觀察智,成就蓮花部觀音。願我攝入所有眾生的嗔毒,以及大寒熱地獄的苦根,並將我無嗔的慈悲與善根迴向遍虛空眾生。願嗔業地獄因此而空,眾生亦得證大圓鏡智,成就金剛部觀音。願我攝入所有眾生的無明痴暗以及畜生道之愚痴暗鈍苦,並將我光明的法性智慧與善根迴向遍虛空眾生。願痴業之畜生道因此而空,眾生並得證法界體性智,成就佛部觀音。願我攝入所有眾生的猜疑忌嫉、內心折磨以及阿修羅道之爭鬥苦,並將我身口意之包容與善根迴向遍虛空眾生。願喜爭鬥之阿修羅道因此而空,眾生亦得證成所作智,成就羯磨部觀音。願我攝入所有眾生的貢高我慢,以及天道之死亡下墜苦,並將我謙卑的精進與善根迴向遍虛空眾生。願受死亡下墜苦的天道因此而空,眾生亦得證平等性智,成就寶部觀音。願我攝入所有眾生破毀三乘戒律之過失,並將我護持三乘戒律的功德迴向遍虛空眾生。願三戒因此清凈無一絲污瀆,眾生亦成就總持五佛部之金剛薩。願我攝入所有眾生短命之因的殺生、毀佛、謗法等業,並將我護持三寶與友愛有情之功德迴向遍虛空眾生。願非時之死永遠不再,眾生亦得成就金剛不壞之長壽佛。願我攝入所有眾生氣脈、淋巴、肝膽等方面疾病,並將我慈愛有情及施藥功德之善根迴向遍虛空眾生。願眾生清凈三毒業病,成就藍光身藥師佛。願我攝入所有眾生偷竊、不予而取,以及貧苦、饑渴之果報,並將我財、法施之功德迴向遍虛空眾生。願眾生福報自然具足,擁有滿天的財富。願我攝入所有眾生極惡之行,以及墮生惡趣之果報,並將我發菩提心與修習十善之功德迴向遍虛空眾生。願眾生得生於阿彌陀佛及金剛不動佛等之凈土。願我攝入所有眾生冒瀆三寶等邪見所起之禪修業障,並將我奉行信、念、行之善根迴向遍虛空眾生。願眾生深信因果,勤修善行,舍諸所惡。願我攝入所有眾生視己為敵之「我執」所生的貪嗔毒,並將我四無量心之善根迴向遍虛空眾生。願眾生生起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願我攝入所有眾生執假相、妄想為真的諸苦之因,並將「人無我」的空性體驗迴向遍虛空眾生。願眾生終證空性,了悟圓融無礙佛性。總而言之,願我攝入所有眾生的怨憎會苦(十六逆緣)、愛別離苦(美食、財富、房產、朋友等)、 五陰熾盛苦(護家保友、樹敵謀己利)、 求不得苦(權勢、財富、名望等)以及諸種不順、意外災難、無常之苦等等。願我毫不猶豫承擔一切,並將我三世所積功德善業──財富、權力、生命等無分別的迴向所有眾生。願眾生獲得安樂,趨入菩薩道。所有與我結有善惡緣者──曾為我講經說法、鼓勵修善者;肉供我食、奶供我飲以養命者;誠心供養我飲食、財物者;信心不具、惡意批評我者;偷我、打我、擊倒我、對我心存惡意者;總之,所有曾見我、聞我名、思我功過,甚為我鼻息所觸者──願他們的業障均能凈除,由聖觀音帶領進入彌陀凈土。願我身口意之事業,甚至身體之氣味,都僅為利眾而存辦。願傷我身、取我命者──人或邪靈──均能先我成佛。願他們絲毫不受對我造業之果報。如果我們檢視「我執」,便會了解究竟上它並非實有存在,就如夢中幻影、水中月影、或海市蜃樓般欺騙了我們大家。在究竟空性里,人、我、邪靈、魔障、神鬼等無一不是平等的,只是我們沒有掌握空性之真義。而相對上來說,無一眾生過去生不曾為我父母,世間無人更較母親為仁慈的了,但我們卻對前世母親產生惡意。憶起她們的慈愛,我將功德成就迴向她們,自己承擔一切痛苦與災難。籍此,我深切祈願所有眾生的業障都將清凈,圓滿集聚福慧二資糧。願一切有情生起珍貴的菩提心──諸佛圓滿之法道,空性與慈悲之精髓,願終證圓融無礙之佛性。——————————————————————————————————〖肆、大乘菩提心簡修法〗龍廣寺印版第一章 前行法○ 四種執著貪戀此生非行者 貪戀輪迴非出離耽於自立非菩提 執取生起非正見○ 歸依發心與供養一、四歸依(三遍)歸依上師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二、歸依發心(三遍)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歸依我以所行施等善 為利眾生願成佛三、懺悔文(三遍)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在佛前求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懺悔四、四無量(三遍)願一切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 願一切有情永離苦惱及苦惱因願一切有情永不離失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舍五、供養觀想人天上妙珍貴食品、珍珠、金、銀、妙香、獻花、燈燭、水果、錦衣、大象、寶馬、七診八寶等如須彌山、四大洲一樣大、一樣多,以此供養上師諸佛菩薩、護法神眾。○ 禮讚祈請文一、禮敬上師我以虔敬心 生生世世頂禮歸依諸上師 及文殊師利尊者之足二、禮敬善知識頂禮諸善知識足 彼等如實以悲心教授無瑕清凈道 祛除輪迴涅般過三、禮敬金剛薩菩薩願曼達主攝護我 如凈空中迷人虹不離滅諸戲論境 化現無量本尊眾四、禮敬金剛手菩薩因我頂禮大力護 持諸智咒之大師集總金剛四言宣 諸密旨於一身者 魔眾今皆應諦聽五、禮敬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耶!諸佛唯一父 智慧之寶藏 喜悅時一瞥 能分別賜贈 殊勝之禮物今受者證悟 諸佛之深意 聞此我常依 尊者為本尊 誓永不舍離尊者蓮花足 除尊者之外 我無歸依處 文殊師利耶 謦滿我所願六、敬禮大悲心清凈三學修覺心 宏揚聖教遍十方住持正法頂莊嚴 敬禮無等上師足三世佛子共行道 出生利樂大寶藏由善弟子數勸請 謹依師語而開顯第二章 正行法○ 明所依加行法思惟:(一)人身難得(二)死歿無常(三)生死過患(四)業果不爽修此之目的,乃在於不貪戀輪迴,生起出離心○ 正修菩提心(一) 勝義菩提心加行1.歸依2.發心3.祈求上師4.七支供養⑴禮敬諸佛⑵廣修供養⑶懺悔業障⑷隨喜功德⑸請轉法輪⑹請佛住世⑺普皆迴向正行1.思維法如夢2.觀心性無生──內心非實有,不住外、不住內,應舍一切分別,安住於無分別中。3.對治亦自解──身心空是對治分別,亦是妄念,不執對治。4.道體住賴耶──安住法爾體性。結行中間修幻夫──隨修定之串習力,在四威儀中,了知一切如幻無實體。(二) 修世俗菩提心根本1.雜修二取捨──取者,取眾生之煩惱魔害等苦報,由我代受。舍者,將我三世所集之善根功德、快樂、喜悅、智慧、錢財、生命全惠施給眾生,令其增長安樂妙善例:先修母親她曾無數世作過我的母親,皆以慈眼悲心愛護我,令我不飢、不冷,從住胎、出生、養我、育我之中,受盡艱苦,冒著罪苦惡名,如是守護我,數利於我。而今她仍在輪迴中。我今欲報母恩,當除其苦,如是思惟,觀母親其被苦、集所害,由我承擔此苦。觀想母之業報,化作黑氣,全流入我心中,而我見到母親是如此輕安,我內心有無比的喜悅。又將我三世一切善功德,全無吝惜的施給母親。這些善功德流入母親的心後,看到母親立即現前安樂,具足一切修法順緣,當前即身成佛,我內心立即充滿著猛利喜樂。再次觀想六親,亦如是修。再次觀想怨仇、朋友、六親。再次觀想一切眾生。2.彼二乘風息──出息時,我一切善樂,隨風施給眾生。入息時,眾生一切罪苦,都流入我身。後得(1).三境毒善根──思維有許多眾生,像我一樣依於三境(苦、樂、不苦不樂)發生三毒,以致造業受苦。他們將不堪其猛利苦,因此願他們一切三毒,都流入我心中,他們全具足了三善根(無貪、無嗔、無痴)受無量福報。(2).諸威儀誦時──為了數數引發正念,應發出猛利益樂,恆常讀誦,「願眾生一切罪苦都成熟於我身,願我一切樂善都成熟於眾生」。(3).取次從自起──如果現在我能攝取自己當來所生的一切罪苦,如此也能攝取他人身上的種種罪苦。第三章 取惡緣為菩提道──罪滿情器時惡緣變覺道一、意樂○ 以世俗菩提心轉惡緣為菩提道㈠ 報應皆歸──所有眾苦,皆因「我執」,觀如怨敵,捨棄它。㈡ 修一切大恩──眾生是我們的恩人。⑴ 因緣於眾生乃得發心。⑵ 為利眾生乃得開始修行。⑶ 要成佛仍須要眾生對眾生修悲心,取一切苦,由我代受,將我一切善功德布施於眾生。例一:有人、非人來損惱時,作如是思維:他之所以來損惱我,都是由於無始以來作我慈母時,為了替我成辦利益,全無顧慮到自己的罪苦和惡名,以致遭到生死苦海之種種苦,又由於迷亂力,導致對過去的眷屬全不相識,所以才來損惱我。現在由於自己惡業的牽引,他現在來造害我的惡業,日後又將受種種苦。他長時的受苦,皆因我起,實在令人悲愍,過去我對他只有作損,今當替他遣除眾苦,辦諸饒益勸修取捨,願他離苦得樂,速當成佛,凡今後我所做的善事,都要饒益於他。例二:若非人來惱把我頭目、腦髓、血布施給他,隨他意樂,任他飲食。由於吃了我的供養而息滅了饑渴,身心充滿了無漏妙善,成就二大菩提心,並具足善樂。○ 以勝義菩提心轉惡緣為菩提道㈠ 亂境觀四身㈡ 空護為最上一切法無所生,無生法身。因無所生,就無所滅,無滅報身。由於無生無滅,中間也是同樣無所住,無住化身。又這些自體都不可分離,是自性身。把妄境觀成四身,則知一切法乃四身之教授。再思維,這些來損害我的人,能勸我進修二菩提心,他們的恩德很大。二、加行○ 轉惡緣為菩提道──四加勝方便㈠ 集聚資糧⑴ 供養上師三寶⑵ 承事僧眾⑶ 布施鬼神(如放蒙山、燒施法、煙供等)⑷ 凈化身口意(大小律儀戒及三昧耶戒)⑸ 修歸依、發心⑹ 供曼達,並祈禱──「惟願上師三寶慈悲加持,倘若弟子病者善,請加持令病;倘若弟子愈者善,請加持令愈;倘若死者善,請加持令死」。如是至心祈求以斷除希望和怖畏二種妄心。㈡ 凈障⑴ 四力懺(三十五佛懺、八十八佛懺)⑵ 百字明咒㈢ 供魔障施食後,表白:「你來作我修菩提心之助伴,此恩最大。今後願眾生一切罪苦,都成熟於我身」。或施食,修慈悲心表白:「我將為你作現前和究竟一切利益,請你不要阻礙我修法」。㈣ 供養護法以食子供養護法神,至心祈求息滅修法違緣,成辦諸順緣。○ 取客緣為菩提道──隨現遇而修若遇重病、魔害、怨敵等,而生猛利苦時,隨所遇修自他換。第四章 明攝為一世修時一、總攝教授心二、應修習五力㈠ 牽引力──從現在起,一直到今年、今生乃至成佛,願常不離二菩提心。㈡ 修習力──數數修習二菩提心。㈢ 白種子力──儘力積資糧,令菩提心增長。㈣ 破壞力──捨棄我執分別。㈤ 願力──行善當發願,常不離二菩提心,令所願皆能圓滿成就。第五章 心修成之量一、諸法攝一要──皆在調伏我執二、二證取上首──自心無愧三、恆當依歡喜──以菩提心為助伴四、散能住即成──善修菩提心的人,遇惡緣時,雖未加觀察,也能不生嗔,並將此惡緣轉為菩提道。第六章 明修心三昧耶一、恆學三總義等㈠ 修心不違戒──凡所受過之戒,守護不犯。㈡ 不怪誕──不現神通諸怪行。㈢ 不墮黨類──不做邪執分別,應平等心遍於一切。二、轉欲住本位──生起自他交換之意樂。三、不應說殘支──如他人身體有殘疾,或佛法過失、違戒等,不應說。四、全莫思他過──見人有過,乃我內心不凈所現,應遮止此尋伺心。五、先凈重煩惱──先審自身何種煩惱重,再集中全力對治、調伏。六、斷一切果求──不可為名聞利養,人天果報,自求解脫,應避免。七、棄捨毒食──棄捨我執。八、莫學直報──不計人過。九、莫發惡言。十、勿候險阻──不伺機報復。十一、莫刺心處──不揭他人過失。十二、氂載莫移牛──己過,不詐移他人。十三、不爭先得──侵佔。十四、不作經懺──不可為了自我的利益,而暫時屈就他人,或為了治魔治病而修菩提心,此種心就像作經懺一樣。十五、天莫成魔──不驕慢。十六、樂因莫求苦──為了己樂,令他人苦。第七章 明修心學處一、諸瑜伽修──衣食等一切瑜伽,都是為利益他人而作。二、諸倒覆修──因修心而染疾、招魔、找他人恨,自煩惱而不想修,思維:眾生眾苦由我受,我的善因施他們,令他們具足修心順緣。三、初後作二事──早起發願,今日中,一切三業不離二菩提心。夜寢,反省若有犯,應懺悔;若無犯,發善樂,日後仍如是修持。四、二境皆應忍──順境不驕,迴向眾生。逆境,作增上緣,無怯弱心。五、二事捨命護──總法三昧耶及別修心三昧耶。若無此二事,不論今、後世,均不能得安樂,所以應捨命守護。六、當學三種難㈠煩惱初、難覺──用觀照㈡覺後,難制──用善法對治㈢雖制、難斷──用數數串習七、取三主要因㈠遇良師㈡自能如理修學㈢具足修法順緣八、修三無失壞㈠不退失恭敬上師㈡不退失菩提心㈢不退失守護戒九、成就三無離──身口意業不可須臾離善。十、於境無黨修──於境應無分別地修。十一、遍徹底善習。十二、於怨敏恆修──修悲心。十三、不依賴餘緣──不依賴衣食無缺、無人、非人來惱,應取順逆境修。十四、今當修主要㈠修正法㈡修持㈢修菩提心㈣依止師㈤修打坐㈥修對治十五、不應顛倒㈠不能忍受修法之苦,卻能忍受降伏怨敵、守護眷屬等諸艱苦,忍顛倒。㈡不想修清凈正法,卻迷戀世間財位,欲顛倒。㈢不由聞思修行三門領納佛法甘露味,卻耽著世間樂味,味著顛倒。㈣於作惡者,不修悲,反而於苦行修悲憫,悲顛倒。㈤對依靠我的人,不令其修正法,卻教他作增長世間財位之方便,教心顛倒。㈥於出世之樂善,不修歡喜,見怨敵有苦而生歡喜,隨顛倒。十六、不應間輟──未獲正解,當專心一意,恆常修學。十七、應堅決修──斷一切攀緣,於修心法門,專一精修。十八、觀擇令脫──觀自身以何種煩惱最重,對治它,直到不生為止。十九、不應自恃──去除慢心,自以為有智慧、品德……等。二十、不應暴戾──若人謾罵我等,不為動怒及報復行為。應讓步,調伏我執。廿一、不輕喜怒──不以小事而輕示喜怒相傷了別人。廿二、莫著聲譽──不希求道謝、聲譽等言辭。修心八頌一、前言修心(Blosbyon)一詞,簡單地說,就是「冶煉心志」之意。廣說,則舉凡端正思想、去除私慾、厭離世間、擴大慈悲、強化意志和堅固信仰等知、情、意三方面的修養、鍛煉和提升都包含在西藏佛教的「藏外文獻」中。「修心」是個專門術語,專指有關冶煉心志這方面的文獻,屬於偏重實踐的「道次第」之類,後文所譯的「修心八頌」即屬這方面的名作。而七世紀末,印度名學者寂天(RShantideva) 那部傳世不朽的《入菩薩行論》(Bodhisattvacaryavatara)可能是此類西藏佛教文學的濫觴。《修心八頌》是西藏噶當派善知識——朗日塘巴(Glangri thanpa 105? - 1123) 所作。朗日塘巴本名多傑僧格   (rDorjesengge),是阿底峽的再傳弟子博多哇?仁青賽(Potoba Rinchen Gsal 1031 /1105)的二大高足之一。博多哇重視經論的講習,所以他所傳出的學派一般稱為「教典派」。朗日塘巴繼承師志,一生講經說法,以「慈氏五論」作育僧眾。《青史》中記載,跟隨在他左右的門徒有兩千多人,可見其影響力之巨。《修心八頌》原文以偈頌體寫成,全文共八頌,每句七個音節。依照傳統的譯規,每句七字的藏文偈體,譯漢文時應成每句五字,然而如此譯出,又覺得有些句子不能達意,故下文中分別列出五字及七字二種譯法,以彌補每句五字表達之不足。二、譯文噶當派善知識——朗日塘巴?金剛師子造1. 我於一切有情眾 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更勝如意寶願我就彼究竟利 我願成彼利恆常心懷珍愛情 常懷珍愛情2. 隨處與誰為伴時 隨處伴誰時視己較諸眾人卑 視己較人卑從心深處思利他 深心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尊他為最上3. 一舉一動觀自心 動靜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煩惱初萌生危害自與他人時 危害自他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願疾斥令除4. 稟性邪惡之有情 性惡之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 猛烈罪苦迫見時如遇大寶藏 見時如遇寶願珍惜此難得寶 難得願珍惜5. 他人出於嫉妒心 他人以妒心非理辱罵謗我等 非理謗辱我粗惡之言我取受 惡言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勝利願獻他6. 吾昔曾饒益某人 吾昔益某人並且深心寄厚望 並曾寄厚望彼雖非理妄加害 彼雖妄加害願視為勝善知識 視如善知識7. 總之直接與間接 願直與間接願獻利樂於諸母 獻利樂於母如母有情諸苦患 如母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暗中自取受8. 願此一切我所行 願所行不受不為八法念垢染 八法念垢染以知諸法如幻智 知法如幻智無執離縛而解脫 無執而解脫吉祥薩迦瓦拉五明佛學院
推薦閱讀:

佛教密宗里的「愛染明王」,有人說他是幫助人們解脫對愛情的慾望和貪執的,有人說,他是幫助人們得到愛情的?
請問一下,如果密宗雙修是真的可以悲智雙運,成就佛果,那麼為何楞嚴經中佛還要持楞嚴咒去救阿難?
既然「本自清凈」,為何「復生無明」?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
准提咒的手印無傳承是否可以結?

TAG:密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