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蘇舜欽 宋 《題花山寺壁》(227)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作者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 ,原籍梓州銅山(今四川省中江縣南),遷居開封(今屬河南省)。早年做過滎陽、長垣地方官。曾受范仲淹推薦,到朝中任小官。終因冒犯權貴,被罷黜,退居蘇州。他和歐陽修、梅堯臣是好朋友,致力於詩歌革新運動。寫了一些反映現實的作品。詩風奔放流暢。 【詩文注釋】(1)題壁:詩寫在牆上。 (2)花山寺:地址不詳。從詩集中前後作品看,似在蘇州。 (3)繁英:繁盛的鮮花。 (4)草縱橫:雜草叢生。 (5)剪伐:剪掉砍去,指除去殘枝敗葉。(6)凋零:凋謝。 【詩文解釋】花山寺本來因為種滿各種花卉而出名,可現在卻是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詩文賞析】詩中就有名的花山寺變得荒蕪不堪的景象,指出:花木必須時刻注意修整,剔除糟粕,保持精華,只有這樣才能青春常在。這裡包含著萬物生長發展的一個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79、舒婷 當代 《獻給我的同代人》(296) 他們在天上 願為一顆星 他們在地上 願為一盞燈 不怕顯得多麼渺小 只要盡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認 才格外勇敢真誠 即使像眼淚一樣跌碎 敏感的大地
處處仍有 持久而悠遠的回聲 為開拓心靈的處女地 走入禁區,也許—— 就在那裡犧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腳印 給後來者 簽署通行證 【作者簡介】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 【詩文注釋】暫無 80、宋之問 唐 渡漢江(141)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作者簡介】宋之問(約656—712),又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上元進士,任職於洛陽宮中習藝館,改洛州參軍,轉尚方監丞。因受賄貶為越州長史。睿宗即位,流放欽州,後賜死於流所。詩與沈佺期齊名,稱「沈宋」。所作詩聲律諧調,屬對工整。他在流放途中諸作,多表現感傷情緒,詩風有明顯轉變。初唐律體到「沈宋」時期漸成定格,所以他對於詩歌形式的發展,有所貢獻,為唐代近體詩的形式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詩文注釋】(1)漢江:指湖北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 (2)嶺外:指五嶺以南,即今廣東一帶。 (3)音書:音信。 (4)斷:斷絕。 (5)經、歷:都是經過的意思。
(6)復:又。 (7)怯:害怕。 【詩文解釋】詩人被貶到偏遠的嶺南,長久沒有家人的音訊,轉眼間冬去春來。現在總算有機會回故鄉了。過了漢水,離家越來越近,詩人的心情反而越來越複雜。這麼久沒有家人的音信了,害怕有什麼不好的消息,反而不敢向從故鄉來的人打聽。 【詩文賞析】宋之問被貶到瀧(shuāng)州(今廣東羅定),因為不適應當地惡劣的自然條件,在沒有得到皇帝赦(shè)令的情況下就擅自逃離瀧州。在回故鄉的路上,經過漢江,寫下這首詩。 81、元好問 金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237)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作者簡介】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拓跋氏,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金朝著名文學家和詩人。金宣宗興宗時進士,做過南陽令;哀宗天興初年入翰林,知制誥。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起《論詩》絕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對柔糜、雕琢,在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金亡後不再做官。善寫絕句,一些作品反映了家國命運和民眾苦難,感情沉摯,風格剛健。 【詩文賞析】詩句寫了深藏於重重新綠之中的、尚未開放而僅僅是「數點紅」的海棠蓓蕾。詩人忠告它「愛惜芳心」,不要輕易地吐蕾。也許,詩人想到了,如果一旦開放,幾場風雨之後,花就會很快墜落、凋零,「林花謝了太匆匆」,為了它的不至於很快謝落,為了它的長久,詩人寧願紅蕾深藏。 82、司空曙 唐 《江村即事》(211)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作者簡介】司空曙(生卒年不詳),字文明,廣平(今河北永年縣境)人。進士及第,歷任主簿、左拾遺,外出為江陵長林縣丞。韋皋為劍南節度使時,曾召至幕府。終虞部郎中。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寫羈旅之情,常有名句。 【詩文注釋】(1)即事:眼前的事物,常用作詩的題目。 (2)堪:能夠,可以。 【詩文解釋】釣完魚回來不用拴船,江村上的月亮落下了,正可以好好睡覺。即使晚上風把小船吹走,也不過吹到長滿蘆花的淺水邊。 【詩文賞析】這首詩寫江村眼前情事,但詩人並不鋪寫村景江色,而是通過江上釣魚者的一個細小動作及心理活動,反映江村生活的一個側面,寫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詩中語言質樸,描寫江村漁夫釣魚歸來的情景,閑適自在,怡然自得。這首小詩善於以個別反映一般,通過「釣罷歸來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刻畫江村情事,由小見大,就比泛泛描寫江村的表面景象要顯得生動新巧,別具一格。詩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時,不是直筆到底,一覽無餘,而是巧用「縱然」「只在」等關聯詞,以退為進,深入一步,使詩意更見曲折深蘊,筆法更顯騰挪跌宕。詩的語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詩情畫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諧。 83、陶淵明 晉 古詩兩首 【作者簡介】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東晉時代的大詩人。 由於厭惡官場的黑暗和勾心鬥角,四十一歲就開始隱居田園,不再做官。他的詩很多都是描寫農民日常生活,表現美麗的田園風光和恬靜閑適的隱居生活,語言樸素,風格自然。 【作者趣事】他少年時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經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說這位先生不知是何許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邊種有五棵柳樹,故稱作五柳先生。他不圖名利,不慕虛榮,就是特別喜歡喝酒,可是由於家貧,不能常常買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了,時常請他喝酒。他一去,總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回到破舊的屋裡,讀書寫文,生活過得安樂自在。寫五柳先生,就是寫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實錄。 陶淵明有《飲酒》詩20首,都是酒後所題。他在序里說:我閑居在家,缺少歡樂,再加上近來日短夜長,遇到好酒,每晚都飲。一個人飲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後,寫題詩自娛,這不過是單純為了歡笑罷了。
他有時一個人獨飲,更多的是和鄉親父老對飲,從中取得某些安慰和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飲酒中,可以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愿。這就是蕭統所說的寄酒為跡。 關於陶淵明喝酒的傳說很多。如說他每逢酒熟時,就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畢,仍把葛巾戴在頭上。又如淵明所居的栗里,有塊大石,淵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內有淵明埋藏的酒。有個農夫鑿石到底,發現一隻石盒,石盒內有個銅器,有蓋,是扁平的酒壺。將蓋揭開,壺內都是酒。壺旁邊刻著十六個字:語山花,切莫開,待予酒熟,煩更抱琴來。大家懷疑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結果是酒香滿地,經月不滅。 83·1、《歸園田居(其三)》(131)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詩文注釋】(1)歸園田居:回到田園家鄉。《歸園田居》共五首,這是第三首。 (2)晨興:早起。理:治理。荒穢:雜草叢生。 (3)帶月:頂著月亮。 (4)荷鋤:扛著鋤頭。 (5)道狹:道窄。 (6)沾:沾濕。 (7)但使:只要讓。 (8)願無違:不違反自己的意願。
【詩文解釋】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清晨我下地鬆土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濕了又有什麼可惜,只求不要違背了我的願望。 【詩文賞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寫於他辭官隱居之後。這是第三首的節選,描寫了自己參加農業勞動的情形。詩人在廬山下種了一些豆類,可是地里長了很多野草。於是詩人早出晚歸,為豆苗除草。耕耘勞動雖然辛苦,但是脫離了污濁黑暗的官場,能夠自食其力,使人卻心地坦然,自得其樂。 83·2、《雜詩》(172) 盛年不重來,一日再難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詩文注釋】(1)盛年:年富力強的時候。 (2)待:等待。 【詩文解釋】年富力強的時候不會再來,一天中也不會有兩個早晨,人生應趁好時候趕緊努力,要知道歲月可是不等人啊! 84、譚嗣同 清 《獄中題壁》 (246)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作者簡介】譚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政治家、詩人。字復生,號壯飛,又署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通眉生。湖南瀏陽人。少年時喪母,讀書廣博卻屢試不第。為人生平好任俠,胸懷濟世大志。甲午海戰後轉學「西學」,投身變法洪流,得到康有為、梁啟超的賞識。後因戊戍變法失敗就義,為「戊戍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現存詩200餘首,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詩約作於其30歲前,或直面現實,或借景抒情,感情真摯熱烈,氣勢豪邁,洋溢著積極進取的愛國熱情;另一類詩為受梁啟超「詩界革命」口號影響所作,將新學思想運用於詩歌創作中。在散文創作方面,譚嗣同最初學桐城派,後來他打破了桐城派古文的框架,創造了一種句法嚴謹、內容充實、語言簡練的新體散文,並且極力推崇「報章文體」,為散文向通俗化、社會化發展做出了貢獻。譚嗣同因參預戊戌變法被捕之後,堅貞不屈,在獄中留下絕命詩《獄中題壁》一首,慷慨就義。 【詩文注釋】(1)望門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狀。 (2)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看重他的聲望品行,都冒著危險接納他。這一句是設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救護。 (3)忍死須臾待杜根:在這裡作者引用張儉和杜根的故事,祝願參與變法的戰友們能夠渡過難關,有朝一日重返政治的舞台。 (4)去留肝膽兩崑崙: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象昆崙山一樣巍峨高大。去:出奔。留:指自己。 【詩文解釋】我希望戰友們能夠像張儉一樣,在逃亡中逢凶化吉;並能夠像杜根一樣,躲過死劫之後最終能夠重返政治舞台。我對著屠刀仰天大笑:我們這些人,不管是逃亡地還是留下等死的 ,都像昆崙山那樣崇高、偉大 。 【詩文賞析】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後 ,不肯逃往國外,決意留下來用自己的鮮血喚起國人對於變法的支持的同情。這首詩是他寫在死牢的牆壁上的。 85、溫庭筠 唐 《蘇武廟》(166) 蘇武魂銷漢使前, 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 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 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作者簡介】溫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才思敏捷,為人放蕩不羈,性格倔傲,善諷權刺貴,為當權者惡,士大夫也對其多有言辭。功名屢試不第,後為國子助教,後人稱其為「溫助教」,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共稱「三十六」;後因相貌奇醜,人稱「溫鍾馗」。 【詩文注釋】(1)蘇武: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堅貞不屈,漢昭帝時始被迎歸。 (2)雁斷:指蘇武被羈留匈奴後與漢廷音訊隔絕。 (3)胡:指匈奴。 (4)隴:隴關。這裡以隴關之外喻匈奴地。 (5)甲帳: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為甲帳,次第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6)冠劍:指出使時的裝束。 (7)丁年:壯年。(8)茂陵:漢武帝陵。指蘇武歸漢時武帝已死。(9)逝川:喻逝去的時間。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裡指往事。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詠史詩,是作者瞻仰蘇武廟時所作。詩的第二句說「古祠」「高樹」是不會了解蘇武生前事迹的意義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蘇武所懷的敬意。作者在這首詩中熱情地讚揚蘇武的民族氣節,寄託著作者的愛國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