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講座講稿]項羽的功過是非

主持人:尊敬的王立群教授,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由《蘇州晚報》與鑫苑置業舉辦的名家大講壇,今天迎接了第二次講座,今天我們請來了王立群教授,他講的是《項羽的是非功過》,我們請來了各界的市委領導。

王立群教授是在2006年初登百家講壇,從2007年一月開始,又推出了大型節目,他淵博的知識、儒雅風采,給觀眾留下很好的印象。今天在這裡,王教授一定會為蘇州市民的熱情所感動,從名家大講壇公布王立群教授來蘇州開始,我們晚報熱線的發燙,我們免費贈送了入場券,但是還是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為了得到一張入場券,朋友們都十分執著,我們有請王教授。

王立群: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來到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時間非常緊,我明天在百家講壇錄製節目,今天講完立即趕往虹橋機場。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的任務是今年年度主講人,漢武帝基本錄完了,下一個月開始,錄一個新的大型系列就是秦始帝。漢武帝的書已經出來了,節目錄製也將近完成,5月份就可以繼續播出。

    下面我們講講今天談的話題,這個話題就是在我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項羽,項羽這個人,是中國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一個人物,這個人24歲起兵反秦,27歲被擁立為諸侯盟主,自立西楚霸王,31歲兵敗烏江自刎,這個人死後,很多人寫詩懷念他,最有名的是李清照的詩,生當為人傑,死已為鬼雄。這是中國歷史上眾多詠嘆項羽詩歌中最有名一名,他高度評價,項羽活著是人傑,死了是鬼雄,這個歷史人物,人們怎麼評價呢?他的成果和他的失敗,給今人留下什麼啟示,這就是我今天講的主要問題。

    下面講一講,項羽大致的情況。項羽的主要事迹是兩點一個是反秦,一個是楚漢相爭,他在7年的人生,主要是兩件大事,項羽在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貢獻,是他在鉅鹿,就今天河北,他消滅了秦軍的主力,他在鉅鹿之爭項羽表現出來的勇敢,他表現出來軍事才能,在中國歷史上我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他有五萬多楚軍,打敗了張山帶領的20萬齊軍主力。項羽的鉅鹿之戰打了一年多,他把秦軍所有的主力部隊全部消滅,鉅鹿之戰打敗之後,項羽進入了歷史舞台,也為秦朝的滅亡打下基礎,就是秦朝的滅亡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這個人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很大貢獻的,當然,大家曾經批評過項羽很多弱點,比如說這個人說他殘暴,還有人說這個人性格上剛愎自用,有很多弱點,但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一般來說,有兩個很重要的標準,一個叫歷史評價,一個叫道德評價,道德評價是要服從於歷史評價的,項羽這個人在歷史上貢獻是主要的,這是一點。

    這麼一個軍事天才,西楚霸王,為什麼短短的四年,他就失敗了,他的對手是個什麼樣的情況,項羽對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秦朝的主力,項羽打得非常出色,後四年,他的對手是劉邦,這四年,項羽打不好,而且,項羽最後兵敗自殺。項羽為什麼敗給劉邦,項羽是什麼人,劉邦是什麼人,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今天簡單介紹一下項羽劉幫這兩個人。

    項羽是楚國的貴族出生,他的祖父是秦始皇滅楚的時候,最後自殺的一位楚國大將軍,也就是項羽是出生將門之後,貴族之後,貴族出生。劉邦是什麼人?劉邦做過泗水庭長,後來庭長做不成了,後來在忙當山草為就是強盜。另外劉邦,還和一個通緝的要犯張兒,張兒是秦皇朝通緝的要犯,他和張兒交往密切。而且劉邦做四水庭長,庭長是管社會治安,他的職位比我們排出所長要低。所以是劉邦是黑白兩道都有背景的人,另外歷史上也評價劉邦,說劉邦有三頂帽子,一個是流氓,第二個無賴,第三是痞男,這個說法冤枉不冤枉,不冤枉,我舉幾事。第一件事,我們看劉邦對他的兒女,彭城之戰,是項羽與劉邦打第一戰,這一仗劉備是56萬軍隊,項羽帶了3萬軍隊,從齊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趕回來,從齊地趕回來,跑到彭城的西邊,就是安徽的蕭縣,用3萬軍隊打敗劉邦56萬軍隊,最後劉邦就逃了,在逃亡路中遇到自己兒子,女兒。趕車的車夫就把兒女抱回了車上,後邊是楚軍的追兵,這個車是劉邦一個坐,後來因為加了兩個小孩,就是劉邦親兒子和親女兒,這個車跑了慢,一看車跑得慢,後面追兵快到了,他做了一個決定,飛起一腳,把兒女揣下去,目的就兩個字,減負。這樣車就跑快,車夫不願意,抱上車。走不多遠,劉邦又揣下去,前後揣了十幾次,劉邦對親生兒女能這麼做,他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我不用下結論,後來還是趕車的車夫,事情再緊急也不能揣子女,如果我們現在父母遇到這個事情,肯定是自己下車,讓兒女逃走。所以我們在座是凡人,劉邦是是偉大的政治家,政治家和凡人有區別的。

    我們再來看劉邦怎麼樣對他的父親,劉邦的父親叫太公,在彭城之戰,兒女在被救的同時,他的父親也在找劉邦,被項羽俘虜了,劉邦父親後來在項羽那裡做人質,28個月。做人質期間,正是劉邦和項羽在河南滎陽戰略對質的時候,這個對質,對質了28個月,雙方誰都打不贏誰,最後,項羽沒有辦法,項羽想了一招,把劉邦的爹架在燒水的鍋上,讓劉邦投降。你如果不投降就把你爹扔到鍋里,這一招實在不高明,但是項羽沒有想到的是,他是個貴族,他不是流氓,他學流氓也學不像,而劉邦是個老流氓,小流氓與到老流氓,結果大家可想而知,兩個人年齡有差別。當項羽起兵反秦的時候,項羽24歲,劉邦48歲,當楚漢戰爭一開始的時候項羽27歲,劉邦51歲,把劉邦的老爸扔到鍋里煮的時候項羽30歲,劉邦是54歲。劉邦說了非常有名的字,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爹是把我爹煮了,我就一起喝肉湯,我爹跟你爹決定是有區別的,但劉邦就能說出這樣的話,但話一出口,學著做小流氓的項羽沒有招,老劉邦沾沾自喜,劉邦對自己的父親是這樣,對他的兒女,我們再看劉邦對他部下,大家所有有過高中學歷我們在座蘇州的觀眾都學過鴻門宴,劉邦去鴻門宴帶了一百多個隨從,可是當劉邦逃席的時候,去了四個大將,劉邦對他的兒女父親尚為如此,對於幾百位士兵的性命,更是不在話下,無非是劉邦勝利之後,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把一百個人名字寫出來,劉邦對兒女,對父親,對部下非常冷酷,這一點,表明了劉邦是個政治家,他不會在感情上有妨礙事業的舉措,這是我講的三個方面,劉邦對父親兒女和部下。

    我們再看劉邦的日常表現,他最愛說的字,就是罵,而《史記》有三個稱號,劉邦是開口就罵人,這是劉邦,劉邦因為罵人還惹出殺身之貨,劉邦經過趙國的都城邯鄲,當時趙王的都城,趙城是劉邦的女婿張奧,也就是張兒的兒子,那時劉邦的女婿。結果劉邦到了邯鄲以後,他的女婿兼趙王的張奧對劉邦非常恭謹,一天三頓飯給劉邦端吃端喝,而劉邦對他的女婿兼趙王是怎麼做,罵,史書的記載是兩個字詈甚,罵得非常凶,罵趙王手下的國相,叫貫高,貫高看見劉邦自己的趙王,罵這麼厲害,看不下眼,要殺劉邦,如果劉邦罵趙王罵的輕,那麼貫高怎麼會去殺劉邦呢,結果貫高把殺劉邦的計劃,高數給趙王,但是趙王堅決不同意,說是趙家所有的恩寵,都是來自於劉邦,就告訴貫高不參與這事,然後貫高私下裡找了一幫子人,組織好要殺劉邦,結果沒有實施。第二年,高祖八年,劉邦經過邯鄲,而且這一次,經過邯鄲的時候,趙王張奧把最心愛的美女獻給劉邦,這是**,是他女婿的嬪妃,劉邦笑納了,劉邦前半夜和這個女子和開心,半夜情,生了兒子,這個孩子就是劉邦八個兒子之間,排名第八,就是淮南王劉常,前半夜劉邦很高興,後半夜劉邦想睡覺了,而劉邦住的賓館的里夾牆裡面貫高埋藏著刺客要殺劉邦,但他這個睡下心就不安寧,就問這個縣叫什麼名字,叫柏人縣。劉邦一聽柏人不吉利,連夜走了,僥倖奪過了一次謀殺,劉邦也是很幸運。

    第二年,東窗事發,貫高很多人被抓了。你看劉邦罵人因為罵人惹出殺身之禍,他還有什麼習慣,就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他把他當皇帝為他立功最大的三個諸侯王卻步除掉,韓信、彭越、秦不,這是最有功的軍事將領,劉邦說他是流氓一點都不錯,但是歷史很開玩笑,劉邦這個人要按道德評價,劉邦是流氓,是無賴,他是不值一錢,歷史評價來看,劉邦是一代英雄

     項羽這麼一個貴族,為什麼最後卻敗給這麼一代流氓呢,這個原因到底在哪兒,一個時代將門出生的將軍敗給老流氓,是為什麼?這裡面有什麼經驗教訓要汲取,這是我們今天下午講的重點。

    我覺得項羽敗給劉邦的原因很複雜,原因非常多,我們先提出了一種,我不主張的觀點,有人說,項羽的失敗是由於人太殘暴了,不得人心,得人心得天心,失人心者失天下,所以項羽失敗,這觀點我不贊成,為什麼?說項羽殘暴有兩個理由,一個是項羽屠城,他遇到城內軍隊抵抗以後,然後把這個城奪下來以後,就把城裡15歲以上的男子部處死。另外一個原因是什麼,項羽巨鹿之戰之後,埋下了20萬投降的秦軍。所以項羽失敗理由是不得人心,說不得人心,這個觀點我不贊成,因為得人心和失人心,這個問題他有滯後,我們先說項羽活埋20萬秦軍,最痛恨項羽是20萬秦軍的家屬,但是被秦朝滅亡的六國的老百姓對項羽活埋秦軍是稱讚。這個不能說項羽失人心,而且歷史的發展,失人心,得人心,他有一個滯後的效應,項羽的殘暴能殘暴過秦始皇嗎?秦始皇滅六國殺了多少人,可以說殺人幾百萬,但他沒有殺幾百萬人而亡國,反而形成了中央統一集權的國家,所以做君王的殘暴,失人心,他有一個滯後的效應,不是導致他滅亡主要原因。假如秦始皇死後,能迅速緩解這個矛盾,那麼秦朝不會滅亡,我講漢武帝講過,說漢武帝用秦皇,有秦始皇的過失,但漢武帝沒有得到秦始皇的結果,古人評價漢武帝,也秦王過,沒有秦王之失,原因在什麼地方,在於漢武帝晚年他有一個自我批評的詔書,然後改變了政策,緩和了這個結果,所以他的統治就得以延續了,殘暴不是他滅亡的主要原因。

   項羽主要的功績是消滅了主力,推動了秦皇朝滅亡,那麼項羽失敗是什麼原因,我認為是三大點,第一是政治,第二是軍事,第三性格,這三個方面導致他最終的滅亡,我們先談政治,他是世代將門之後的將軍,他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劉邦的人品雖然足以說他是個老流氓,但是劉邦卻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這是兩個人的差別。我們舉個例子,大家非常熟悉,就是我們以鴻門宴為例,看看劉項兩個人的表現,你就會知道誰是政治家,誰是政治上的糊塗蟲,鴻門宴怎麼爆發?公元前206年,12月,劉邦達到秦朝的都城咸陽,秦王子民投降,秦朝滅亡,這是公元前206年10月,到了12月,項羽打完巨鹿之戰,也來到關中,項羽晚了兩個月,比劉邦晚到,兩個人同時進入關中,項羽一到關中,就給劉邦發生兩次衝突,第一次衝突是項羽打完鉅鹿之戰,帶領40萬大軍,走到函谷關,今天河南的靈寶縣,那是陝西和河南的交界處,劉邦帶兵把住了函谷關,激怒了項羽。第二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鴻門宴,這告訴我們三件事,第一劉邦想做關中王,第二劉邦想秦朝整個珍寶據為己有,第三劉備想讓紫鶯作為他的丞相。然後相王大怒,項羽說第二天,讓我們士兵吃好完飯,一鼓作氣,把劉邦消滅掉,當時雙方的形勢是怎麼樣的?劉邦10萬軍隊,項羽40萬軍隊,這是鴻門宴爆發前的軍事形勢,這裡面寫了兩個大怒,我們可以理解項羽受不了,他所有的諸侯將軍見項羽是怎麼見,是膝行而前。而劉邦把著不讓進,其他諸侯對項羽的態度,與劉邦對項羽的態度反差太大,項羽受不了,兩次大怒,如果這兩個大怒挖掘一下,這兩個大怒足以說明項羽幼稚。

    劉邦和項羽是兩個集團,即使是軍事集團又是政治軍團,劉項是兩個集團的首領,在共同翻秦的時候有兩個一致,一個是目標一致,一個是利益一致,古今中外,如果兩個集團目標一致,利益一致這兩個集團就是同盟,那就是說在反秦的過程中,劉邦和項羽是盟友,是友軍,這兩家共同的敵人是一致的,但是這兩個級團的利益有一個時間上的拐點,就是秦朝滅亡,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一入關,秦朝滅亡了,劉項兩集團共同的敵人消失了,那麼共同的利益也不存在,這個時候劉項,他們這兩個集團他們發生歷史性轉折,由並肩作戰的友軍轉變成根本利益相衝突的兩個對立的政治集團。而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在這個轉折點中間,發生以後,劉項兩家關係友軍轉化成對立的敵軍了,誰最先意識到這個問題,誰就爭取歷史上的主動。如果項羽意識到劉邦是他對手的話,那麼項羽殺劉邦那太容易了。項羽一生有三次殺劉邦的機會,這是第一次,如果這仗打下去,項羽把計劃付諸實施,讓他40萬大軍消滅劉邦的10萬軍隊,那就沒有西漢文朝和東漢文朝。項羽的大怒已經顯示了這個人政治上的不成熟,項羽是軍事上是巨人,在政治上是個拙物,在政治上太短視。你比如抗日戰爭,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國務院領導的所謂的國軍,他們在抗日戰爭是兩大集團,有共同目標和利益,所以國共兩黨聯合對付日本人,但日本人投降後,國共兩黨從並肩作戰地友軍然後變成利益相衝突的集團,談到最後是打了三年,後來蔣介石逃了,這是結果。項羽這個人的糊塗不能和毛澤東相比,他比毛澤東相差太多了,項羽連蔣介石趕不上。所以項羽一怒之下做了決定,消滅劉邦,這個決定的基礎不牢顧,這個決定的基礎不是客觀冷靜分析的結果。這樣的情況下,決定打,最後沒有打成,為什麼最後沒有打成呢?有一個人見了另一個人把戰爭化解了,項波夜間張良,項波是項羽的親戚,本來想救張良的,項波和張良之間有生死之交,張良反過來說服了項波,把重大機密告訴劉邦,我們在看這個過程中間,你看劉邦怎麼做,這時候項羽是27歲,劉邦是51歲,27歲小夥子和51歲的老流氓是他們之間是怎麼應對這件事情,劉邦他聽說項羽第二天要消滅他的時候,鴻門宴怎麼寫的,劉邦第一反映大驚,為什麼驚,你十萬軍隊,人家四十萬軍隊,這一仗打的結果明白著是項勝劉滅,這是鐵定的。但劉邦說了很關鍵的話,為之奈何,邦向張良請教為之奈何,張良並沒有回答他,張良反過來問他兩個問題,第一,誰替你出了這個主意,張良又問,你那十萬人,抵得住十萬大軍,後來劉邦沉默了,又問為之奈何,所以大家看出來,劉邦這個人有很大的本領,劉邦手下有三個高人,就是劉邦自稱的三傑,軍事家韓信,政治家簫何,陰謀學家張良,讓張良做謀士,讓簫何做相國,讓韓信做手下的大將,論軍事才能劉邦不如韓信,論智博學理財不如簫何,論足智多謀不如張良,這三個人,但是劉邦恰恰是三個人的總頭領,這怎麼回事。

 

    酸甜苦辣咸,這五種佐料不能做主帥,誰是主帥,大師傅最高明,大師傅會用水稀釋味道,五味不能做主帥,但是水就能當主帥,劉邦就是無味的水,他有協調五味的能力,我聽了這個話。真正做領導的,做一把手的,他其實最需要是協調能力,這是很難的,所以,劉邦具有這個能力,劉邦遇到問題問張良為之奈何,張良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說你去告訴項伯,通過項伯告訴項王,說你劉邦不趕背叛項王,就把這話一說就行了,概括一下就是現在的政治欺騙。其實張良是非常高明的教授,騙了項羽,一說到騙,劉邦再也不需要導師了,因為就說謊而言,張良也不是劉邦的導師,他從小就是一個善於說謊的人,大家都知道,劉邦他老婆是騙來的,他怎麼得他老婆的,劉邦在沛縣做四水艇長的時候,他的岳父呂公,帶著兒女來山東躲避仇人,然後和縣令是老朋友,設宴招待,縣裡的有身份的人,聽說縣令的貴客來說,都爭的來喝酒,當時有規定,酒不能隨便喝,主辦人就是蕭何,蕭何是主持人,做了規定,拿錢夠一千屋裡喝,拿錢不夠一千院子喝,劉邦在歷史記載,說我拿了一萬,秦朝的庭長,當時一年薪俸頂多是一千,他怎麼能拿一萬呢,很明顯是說謊的,他說了一萬堂而皇之就進了屋裡喝酒了,實際上一個子也沒拿,但就拿了一萬,讓呂后的父親,就是呂公對他刮目相看,因為他認為一個人,敢於在這種情況下,而且說謊以後面不改色心不跳說謊,一般人說謊叫說謊,政治家說謊叫作秀,然後呂公從劉邦的說謊,發現了劉邦具有政治家的才能,所以就使眼色,叫酒後留下來,他一個子沒拿,而且在整個酒席上,談笑風生,拿別人開刷,好像他買單一樣,這讓呂公更佩服,他讓留下劉邦,他願意把未出嫁的女兒給他,劉邦樂不可支,這時候劉邦42歲,呂后不到20歲,劉邦在未結婚之前還有未婚生的大兒子,劉培,就這樣,呂公看上劉邦,把劉邦招為女婿。劉邦這個人的才能說謊話沒有人能比,所以一番話先騙項波,通過項波騙項羽,項羽一聽取消軍事了打擊,就靠自己的一番話,讓對方對自己的軍事打擊,這是劉邦政治才能的表現,他在自己最不利益的時候,能化解政治危急,用我們今天講的就是危急公關,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本領,第二天,這個化解政治危急這件事上,足以表明項羽的政治弱智,他完全一仗消滅劉邦,但是他放棄了。放棄的原因是項羽這時候沒有認識到劉邦是在爭奪天下最大的對手,如果站在項羽的立場說很可惜。

    第二次就是第二天的鴻門宴,史書怎麼記載呢,劉邦帶了一百多個隨從,見了以後說了三句話,我和你並肩作戰,打擊秦,你在河北,我在河南,這是敘舊,先敘敘當年的交情,這個敘舊政治目的,秦朝滅亡兩家關係已經轉化成對抗性的矛盾,這個時候敘舊是讓糊塗的項羽更糊塗,讓幼稚的項羽更幼稚,這是第一,第二句話,我沒有想到我能先入關,又在這裡見到將軍,這叫奉迎,拍馬屁最高境界是拍當事人渾然未決,因為劉邦和項羽在入關之前有約定,誰先進入關內,誰做關中王,劉邦心中想一定是你,沒有想到我劉邦能夠先進來,把自己的姿態放低,極力應和項羽的自尊,第三句話,現在有小人挑撥離間,讓我們兩人產生矛盾,這是化必然為偶然,劉項的矛盾是兩個集團必然性的衝突,現在變為偶然性的。三層話不多,敘舊,奉迎,話必然為偶然,三句話一說,項羽是什麼反應?當劉邦這一番謊言說完以後,項羽竟然說了這麼一句話,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尚說的,要不是他說的,我怎麼對自己的兄弟下手,這句話表明,項羽聽的劉邦的一派謊話之後,竟然感到自己慚愧的不得了,一個說謊話的人,竟然騙了27歲的小夥子,佩服得五體投地,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大哥。劉邦的成熟項羽的幼稚,劉邦的精明老道,和項羽的糊塗,全表現出來,你說說這麼兩個人,一個政治上如此精明老道,一個是政治上如此糊塗幼稚,他們兩個打天下誰勝誰負,很清楚,難道還要繼續說嗎。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大家非常熟悉一個典故,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典故就發生在,項羽當非常慚愧覺得對不起自己老不起的的時候,擺了鴻門宴,當場有四個人,項羽是東廂座,面向東座的是最重要的位置,范增是面向南,是次尊位席,劉邦是面向北座,是三等席位,張良是西座,是最此的席位。在酒席上,項公拿出他的玉玦,就是有缺口的一個玦,不斷地舉給劉芒看,叫劉芒下決心,叫項羽殺劉邦,項羽不答應,最後范增招回來一個刺客相庄,項莊舞劍。當項莊舞劍的時候,有幾個人在場,除了原來項羽劉邦,范增,范增,張良,現在又多了一個刺客相庄,而項莊舞劍的時候,同時還有項波,六個人在項莊舞劍的場面上,這個人我們推算一下,只有一個人不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相庄本人不用說了,范增剛交代他,舞劍的目的,最清楚不過了,范增知道不知道,范增是主謀,范增肯定知道,張良知道嗎,張良這個時候是最高明的模式,張良也知道,劉邦是被殺的人,如坐針氈,但他沒有辦法逃剩下來的還有一個人,就是還有一個項波,項波這個人糊塗人,他在大戰的前夜,會去見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了救張良,把他把軍事機密出賣了,但是他見劉邦以後,劉邦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兩個人一喝酒,劉邦和項波兩個人立即成為兒女親家,這是很大的一個本領,你看女兒對她的女兒,關鍵時刻該揣就揣,到了另一個關鍵時刻,該許就許。

我們不知道是許的兒子還是女兒,大家記住,劉邦是個政治家,政治家是最講現實的,頭一天兩個人結拜兒女親家,第二天項莊舞劍,項伯這個糊塗人都知道,這個舞劍的目的,要殺劉邦,而且項波跟著舞劍,而且身子擋著,不讓項莊刺。這裡只有項羽不知道,要是項羽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決不會同意,所以鴻門宴是五個明白人,陪著一個糊塗人喝酒,就項羽不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其他五個人都知道。這個鴻門宴講過以後,大家心理都清楚,鴻門宴怎麼長,我在大學裡面長期講南北朝文學,實際講了很多遍,項目本紀講了十七八遍,鴻門宴講了三百遍,我鴻門宴是講會的,鴻門宴講了以後,最後我概括就寫了兩個字,糊塗。如果說了明白一點,項羽之糊塗就寫項羽糊塗的,所以項羽的失敗首先是這個人政治上的幼稚,項羽不知道自己的政治對手是誰,這太可怕,作為集團的首領不知道自己和你爭奪天下的對手是誰,這太可怕了,鴻門宴殺劉邦是第二次機會,又被他放過了。

    第三次機會,項羽封了18位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城是在今天江蘇的徐州,當是叫彭城,項羽自己把自己9個郡,給劉備三個郡,當時天下41個郡,項羽佔了9個郡,劉邦佔了3個郡,劉邦是四月份封了他,八月份劉邦就造反,從中漢中殺到關中,三個王投降兩個,只剩下一個王就是永王章邯,他一直在堅守,章邯在關中堅守十個月,就是等項羽來救援,這是第三次殺劉邦的機會,這一次項羽如果意識到劉邦是他的對手的話,項羽能立即回兵,在關中由章邯做內應,項羽做外援,裡應外合,在關中消滅劉邦還是有把握的,這個機會又錯過了。 項羽錯過三次殺劉邦的機會,所以,

項羽的失敗首先是他政治上的幼稚,政治幼稚第一點表現就是不分敵我,他不知道的自己的敵人是誰,這個時間長達六個月,楚漢一共四年,實際上是公元前202到公元前206,四年的時間,這四年時間,竟然有半年時間他不知道自己的政治對手是誰?所以項羽是非常糊塗的人,項羽政治上幼稚第一點表現,他第二點表現就是迷信武力,他是個相信是軍事天才,非常能打,項羽一生只打過一次敗仗,這一次敗仗,就是烏江自刎,項羽跟劉邦打仗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直到最後,項羽帶著10萬隻軍隊,向安徽潰退的時候,劉邦帶20萬大兵追殺項羽,但是項羽帶了十萬軍隊能打20劉邦的追兵,龜縮在城裡不出來,就說明項羽很會打仗,劉邦從來沒有打贏過項羽,但是項羽正因為有這個才能,太迷信軍事。很多事情劉邦做的,項羽都沒有做,劉邦用反間計,劉邦用策略,劉邦結成戰略聯盟,很多事情,劉邦做了,項羽都沒做。項羽只顧局部戰場的戰爭,完全沒有考慮全局,所以項羽在政治上第二點幼稚表現就是過於迷信武力,這是他失敗第二個原因,政治上的。政治上第三個失敗原因就是他的錯封與失封,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掌控整個天下,這個時候他面臨三種選擇,第一稱帝,第二稱王,第三稱霸,最後項羽選擇的是稱霸,做西楚霸王,劉邦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稱帝當皇帝,項羽目標是當霸王。劉邦的目標是做皇帝,結果項羽在封的時候不太公道,該分的人沒有分,結果山東該封的田容沒有分,田容起來造反了,還有他把錯誤三個投降的秦朝將領,分到陝西,在分的時候發生很多策略錯誤。 在政治上第四個敗點就是殺義帝,把他義帝殺了,義帝是什麼人,是項梁所立的,戰國末期楚國國君的一個孫子,項良在反秦初期,為了號召天下人,特別是號召楚地的人,臨時立了一個楚王,項羽在做了諸侯的主盟主以後,把義弟殺了,因為項羽自己要統治天下,他要統治天下,如果下面有義弟太不方便了,他就把義弟殺了,殺義弟項羽做的很失敗。反過來講,假如項羽不殺義弟,劉邦的目標是當皇帝,劉邦能夠允許自己頭上有義弟嗎?劉邦絕不能答應,項羽是為了劉邦當皇帝殺了攔路虎。項羽在政治上被動得很,劉邦打了一面正義的旗幟,就是為義弟復仇,這一點劉邦做得非常高明,主意不是劉邦想的,他的一個朋友提的建議,他接受這個意見後,他要為義弟復仇,所以項羽在政治上犯了四個錯誤。

這四項錯誤加起來,導致項羽政治上極其被動,

項羽作為一代梟雄,他的軍事上也有失誤。他最大的失誤,他輕戰略,重戰役。這是劉邦在軍事上形成對項羽的一個戰略包圍,特別是佔領了齊地,劉邦地盤後來越來越多,就是劉邦佔了戰略上優勢,劉邦不但有北方戰場,還有南方戰場,把安徽這一帶全佔領了,形成南、北、西三面夾擊項羽的態勢,最後項羽不得不退到垓下。項羽一生就敗了一次,這一次失敗,他就自殺了,所以這個人在軍事上也犯了很多錯,政治上他犯了四項錯,軍事上他最大的錯誤就是輕戰略、重戰役,輕政治、重軍事,這個人在軍事上也有很多事。

最後項羽失敗的還有一個原因,就項羽在人才上也有重大失誤。我們現在大家回想一下,一提到劉邦,你會想到誰?韓信?簫何?張良?陳廷?樊噲?周波?你會想到一串人,劉邦手下人才濟濟。反過來一看,項羽手下謀士有誰?范增,最後給趕走了,軍事將領有誰?大家不知道。項羽手下是有大將,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將領,大家不條熟悉,叫鍾離昧,這個人是很有謀略的,但是項羽中了反間計不用這個人。而反過來,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後來跳槽,跑到劉邦那去了。

劉邦手下人這麼多,項羽為什麼手下沒有人?我剛才講了「一瓢水」的時候,曾經講過,項羽這個人用我們2007年非常時髦一句話,「項羽太有才了」,而且項羽成名太早,少年得志,又太有才了,給項羽帶來致命的弱點就是太自信,就是剛愎自用,就是太相信自己,這樣一來,他不相信別人,韓信在項羽那裡待了很多年,多次提建議。我們知道韓信是一流的軍事家,他提的建議,項羽一條也不採納,他沒有發現韓信是個人才,所以昨天我在見《姑蘇晚報》記者的時候,我在我的書中間,我講了自己的觀點,我說「千里馬」是弱勢群體,人才都是弱勢群體,我們所謂有點才能的人,青年教學骨幹,中年教學骨幹都是批勢群體,真正的強勢是伯樂,伯樂厲害。伯樂擁有鑒定千里馬的權力,這就是他的強勢,你再是千里馬你沒有人發現,你就會老死在馬槽裡面。所以,千里馬你要有耐心的等待伯樂的出現。所以千里馬要成為千里馬,第一,你要有日行千里的能力,第二你要耐心地等待伯樂的出現,缺了任何一條,就不能成為千里馬。

我們在座的聽眾,我們在座有很多人才,是「千里馬」,你們缺的是伯樂,大家耐心等,也像我一樣,等到六十歲,被海選到《百家講壇》去。不要急,機會總會有的,等到60歲伯樂總會出現的。所以大家千萬要記住,人才都是弱勢群體,中國這麼多人有才人有多少,就拿《百家講壇》說,在我們這裡人至少可以十個,但是你們缺的是伯樂,有了鑒定,有了上崗證書,你能上崗,就可以,所以你要耐心等待。遺憾的是項羽這個認不是伯樂,項羽是個人才,但是他卻錯誤的站在伯樂的位置上。項羽是個人才,如果他能在某一個人手下,他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如果項羽做一把手,他就缺少協調能力,所以他手下人都留不住,紛紛跳槽。

我們講這麼多,其實歸根到底,今天的主題是項羽的功過是非,項羽這個人功勞很大,他最大的功勞就在於他滅掉了秦朝的主力,為劉邦滅秦奠定了基礎,這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這是項羽成功之處。他有很多弱點,項羽在人才上最大的弱點是重用親信,重用恩人,這是項羽很大的弱點。項羽、劉邦在咸陽打了28月,項羽兩次把咸陽奪到手,劉邦派了一個人,他從後方截斷項羽的糧道,他不得不帶領主力疏通糧道。他為什麼不派有能力,他信用一個沒有能力的庸才,第二次,他好不容易把咸陽奪過來,彭越段他糧道,他又回兵,他又用兩個人,這個人有恩於他的叔叔,他就讓他們兩個人守咸陽,讓他們守住15天,就守住咸陽,守15天就能打敗彭越回來。項羽用人,問題太大了,所以項羽最終敗給劉邦,項羽雖然最後失敗的,但是我們承認,項羽是英雄,項羽叫本色英雄,該怒的怒,《史記》寫劉邦就是罵,寫項羽最愛用一個字就是怒,一生笑過一次,一笑之後就自殺了,劉邦這個人道德評價上可以說,劉邦是個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歷史評價上,我們應當說,劉邦也是個英雄,劉邦叫什麼英雄,劉邦叫實事英雄,他是那個時代造就的那個實事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實事英雄。

項羽的失敗和對手密不可分,項羽失敗我們不能不說劉邦,他在政治上很了不得,他懂得作秀,就是很會說謊,一個政治很會說謊,這是一大本領,不會說謊的人當政治家是不行的。咸陽會戰的時候,項羽手下一箭,射入劉邦的左胸,但是他一彎腰說是箭射中自己的腳趾,這是為了穩定軍心。他會作秀,這是項羽不具備的。

再一個,劉邦在人才使用上很有本領。我舉一個小故事,劉邦比呂后大得多,55歲的劉邦當的皇帝,62歲去世。劉邦臨死之前,呂后問他三句話,說相國死之後,誰可以繼任相國?劉邦說曹相國。呂后又問,曹相國死後誰可以繼任相位?劉邦說,就是王玲。呂后又問,王玲死後誰可以做相國?劉邦說王靈死後你也管不著。言外之意,王玲死後你也差不多死了,高祖十二年,劉邦62歲,因為箭傷發作死了。劉邦死後簫何繼續做丞相,然後整個的安排都是劉邦的安排。這個故事說明什麼?說明劉邦有識人之明,他把手下的人都琢磨透了,一個做統帥的人,能夠把自己手下的人的心思才能看透,很了不得,你說劉邦,雖然是無色無味的水,但他可以知道手下人可以做什麼,幹什麼,而且劉邦在人才的使用上,劉邦把人才分為三等。

第一等人才叫一生之才,這些人可以劉邦使用一輩子,簫何,張良,陳平,樊噲,陳玲,灌音,夏侯因,這些人跟著劉邦幹了一輩子,一生之才。

第二類人才,劉邦叫做一時之才。也就說,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可以用你,過了這個時段不用,有韓信,彭越,秦部,這些人是劉邦在打天下,用的最多的三個人,韓信北渡黃河的時候,劉邦給他三萬軍隊,他帶著三萬軍隊,用少量的軍隊,滅了趙國。滅趙以後,劉邦打不過項羽,劉邦的只帶了一個人逃出來,把他韓信三萬軍隊全部帶走,他賭錢賭光了,把人家本錢拿過來,韓信又白手起家,降燕滅齊。韓信可以說幫助他把大半個中國佔了,當韓信攻破齊國的時候,韓信擁有三萬軍隊,劉邦這個人對韓信在滅項羽的過程中非常重要,而且封韓信為齊王。項羽自殺的第二天,劉邦就把韓信齊王印收了改封楚王,他對韓信的使用是時段性,韓信見他,讓武士把韓信抓拔來,在滅項羽的過程中,他充分發揮韓信的作用。

再看彭越,彭越是中國最早的游擊司令。當年毛澤東帶紅軍打游擊,總結的十六個字,那是毛澤東根據當年彭越打游擊戰爭經驗總結的十六字。彭越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打游擊的人,他總是切項羽的糧道,他對劉邦的直接貢獻作用最大,但最後還是被彭越殺了。彭越對呂后哭訴,自己很冤枉,把發配給四川的彭越帶回來,呂后唆使劉邦把彭越殺了,這是個很殘酷的想法。你的妻子,你的兄弟姐妹全部殺光,是人更殘酷,他死後第一步,臉上刺字,第二步,把你的四肢剁掉,第三步把舌頭割掉,然後亂棍打死,然後剁成肉漿,然後被人吃了。

劉邦手下的第三種人才,他叫一事之才,這就更恐怖了,一個人叫侯公,他嘴很能說,在咸陽對質28個月,一直摳著劉邦老爹妻子和二哥,他多次遊說,但沒有放,最後派侯公去了,侯公到那裡一說,項羽竟然把人給放了,侯公自認為立了大功,回來以後,劉邦對他怎麼樣,劉邦說,人格的嘴太厲害了,給他點錢,讓他走,一輩子都不要讓我見到他,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嗎?這個人太會說,劉邦結的這個人,他能說動項羽,假如這個人誰給侯公錢,遊說劉邦,劉邦也會掉進他圈裡,所以打發他走,這是一事之才。還有一個人,叫丁公,這個人我前面講過,楚漢戰爭,在彭城之戰,為了肩負把自己女兒揣下去,後來丁公追上劉邦,劉邦對他說了一句話,二主相爭,你何苦逼人太甚,後來他撿了一條命,項羽自殺了,因為丁公沒有死,劉邦見他來了,召集文武百官,他就是丁公,這個人也是導致主公失敗的人,推出去立即殺了,劉邦為什麼要殺丁公?因為他提倡一種道德,這個道德就是你作為本集團的人,你必須忠於自己的集團,丁公作為項羽集團的人,你不忠於項羽的集團,你違背集團的利益的事情,所以要殺丁公。

再舉個例子,劉邦遇到一次謀殺案,是趙國的國相要謀殺劉項,後來都被抓到京城,對其用酷刑,一個是鞭子打,一個針扎,但是貫高說謀殺我是主謀,最後劉邦派了貫高的好朋友,問他,這次謀殺案主犯是誰,貫高說謀殺皇帝是滅三族罪,然後這個人把這句話告訴了劉王,把自己的女婿放出來,後來封了侯,漢代蒙侯是給你一個縣,比如說崑山縣分給你,崑山侯,什麼縣分給你叫什麼侯,然後劉邦就下令,派人到監獄裡釋放貫高,對貫高說,皇上,為了表彰你對趙王的忠心,決定重用你,貫高聽完以後大笑,我之所以活著不死,就是為了我的主人洗刷不白之冤,不白之冤洗刷了,我活著沒有意義,然後他切斷自己頸動脈自殺了,對於他謀殺的人要重用,對於幫助過他的人斬立決。他在用人上是很有一套,在更多的地方,在時間關係來不及講了,下面我們留一段互動的時間,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舉手,讓禮儀小姐把話筒給你,我願意回家大家的問題。現在開始。

觀眾:王老師,我是蘇州人,你講的《史記》的漢武帝裡面,談到一個朱買臣,他是偏才,朱買臣,在蘇州家喻戶曉,年齡大一點的都知道,對朱買臣,這個人,是不是解釋一下。

王立群:朱買臣,確實是很重用人才,他就幫忙網羅人才,他是內朝的重臣,過去就是丞相地位很重要,漢武帝在他身邊他網羅一批人才,朱買臣,,主父偃,這些人在身邊出謀劃策,朱買臣,這個人,是武帝時期的重臣,他還有一些說法,比如說他妻子的事情,這類事情喜劇的東西寫得比較多,我們有兩個評價,一個是歷史評價,一個是道德評價,我們要主張歷史評價為主,朱買臣,對武帝時期,對中央集權的加強做過重要的作用。我也可以看出,我們很多人對於自己的鄉土的先賢有很敬重的感情,謝謝大家。

觀眾:王教授你好,我非常喜歡你的講座,包括我的女兒,我們蘇州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城市,我感覺你的講座給我們蘇州這些,在某一方面,感覺有很多相似地方,感覺你講座這些東西,體現你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那麼《百家講壇》有一個易老師我很喜歡,他把自己比成大蘿蔔,我想問一下您把自己比成什麼?剛才您就是把自己的學生比作偏才,還有水,那您是什麼?

王立群:我是偏才,我一生做過最大的官職是主任,前面加一個字班主任。我把我自己比做白菜,為什麼自比白菜?有這幾個含義,蘿蔔也好,白菜也好,都是植根於大地上,我們主講人植根於我們的群眾之上,這是一層含義。自比白菜的另一層含義,蘿蔔、白菜是最普通的家常菜,我們不是山珍海味,我們都是最普通的教師。第三層含義,我和易老師講的風格不同,有人喜歡易老師,有人喜歡我的講座,所以叫做「蘿蔔白菜各有喜愛」。

觀眾:我對漢武帝比較感興趣,他在位53年,他在歷史上功勞很大,抵禦匈奴的侵略,我想問一下,對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功過稍微講一下,另外,毛主席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毛主席對漢武帝是什麼評價?

王立群:漢武帝書已經出來,節目還沒有播完,5月份還要播,請大家關注。還有兩個事情,這是為自己做廣告,大家可以看,6月4日,有一個讀經典節目,我講一些讀孟子的感悟。6月9日,中央電視台有一個國際遺產日,我們有一個大型系列節目,直播,從上午9點到下午1點,四個小時的大型直播,請了三位嘉賓,一位易中天,一位於丹,第三位是鄙人。

下面回答你剛才提的問題,第一,漢武帝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第二他是具有多方面的,他具有好的一面,壞的一面,善的一面,惡的一面,是一個有多面色彩的人物,可以多方面評價的。這個人功過是非,應當說他是功勞遠遠大於他過失的人,這是歷史評價,下面還有哪位同志?

觀眾:我非常喜歡你的節目,我們從2004年就開始關注《百家講壇》,我的問題比較現實,我兒子現在應該說還在小學,他們還沒有開設歷史課,我的問題是:對於像現在站在你面前的這些小傢伙,他們的歷史觀和我們在讀書時形成的歷史觀可能不一樣,我就想問,你們現在講的歷史觀念,和我們將來教科書上的他們以後接受的觀念,有多大差距?還有一個更現實,這些差距會不會導致,他們將來在接受歷史課,進行歷史考試的時候,他們出來的東西和教師要求的東西有很大的偏差,謝謝。

王立群:問題很嚴重,這包含了有一層意思,我們可能講的歷史,和官方教科書講的有出入,會使一些學生接受我們的觀點,在考歷史課分數考得不太好,影響升學。我們在《百家講壇》遵循幾個原則,第一,儘可能還原歷史真相。這個講的總的來說,應當和我們史學界的看法不會有太大的出入,如果出入過大,史學界就會站出來批評我們。據我所知,現在史學家,比如中國史學研究會的人,都支持我,我沒有看中小學教科書怎麼寫的,應該說和我們講的大體上一致的。當然,我的受眾之中,我最關注是小讀者,他們最重要。我們儘可能講的還原歷史真實,讓他們從小就知道歷史的真相,這是我的初衷,至於將來能不能達到這個目的,要靠實踐去檢驗。謝謝大家。

觀眾:我想請問你《史記》上的細節,因為我知道您對《史記》有很深的研究。在《史記》上曾經提到過,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是在秦始皇37年的10月,但是有記載秦始皇是死於秦始皇37年7月,我不知道你對這個問題有沒有做過研究?

王立群:這個問題在《史記》中比較多,同一件事情,在寫的時候,不同地方寫的時間不一致,不光你談到秦始皇之死,很多時間都不一致,這是怎麼造成的?司馬遷在史學家記錄歷史的時候,就是他根據史料做這個記錄,他自己拿不定的時候,就全寫下來,但是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問題,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其實往往在這些問題上,學術界爭論是不一致,因為我們沒有更多的史料,謝謝大家。

觀眾: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關於讀《史記》,我們不能不讀到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場戰爭,如漢朝與突厥的戰爭,按照司馬遷的觀點,說是匈奴,是大家庭兄妹之間的戰爭,你從歷史觀點和從現在的觀點怎麼看這些戰爭信息,到底是抵禦外敵,還是兄弟之間的戰爭?

觀眾:司馬遷非常偉大的地方,就在於司馬遷認為匈奴、朝鮮這些都是黃帝的子孫,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是黃帝,這是司馬遷偉大的地方。今年4月19日,在河南的新政舉行了紀念黃帝的祭奠大典,包括國民黨的主席連戰都來了,當時我受中央電視台邀請,到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和白岩松做了直播節目,當時他是主持人我是嘉賓。這是司馬遷很了不起的思想,他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了各個民族,有一個共同祖先的一個複合型的民族,這是司馬遷的觀點。但是,實際上從歷史,或者從科學觀眾說,匈奴族和華夏族是不是同一個黃帝的共同祖先,這是需要探討的問題,司馬遷說得不一定是符合事實。但司馬遷提出黃帝是所有中華民族的祖先,這是很了不起的。

至於漢族政權,就是農業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戰爭,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了,這個戰爭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草原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戰爭。應當說,草原民族跟農耕民族很難劃分,是不是在一個國度之內,以我個人看法來說,他是兩種文明,就是草原文明,農耕文明,這兩種文明的衝突和戰爭。

漢武帝打了54年戰爭,貢獻是很大的,但是,戰爭給當時的社會生活,也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回答完畢,謝謝大家。

觀眾:王老師,你好,今天我來聽了您的講座,您主要講的是項羽,但是我覺得在分析項羽的中間,插入了很多劉邦,項羽和劉邦之間你更偏向誰?

王立群:項羽和劉邦兩個人,我對他們的感情非常複雜。對於一個人來說,我更敬重的是項羽,他的人性表現得很充分,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說,我更欣賞的是劉邦。劉邦作為一個人來說,確實這個人不可愛,很不可愛,但是這個人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說,在歷史上有很大的貢獻,所以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往往是我們寫出來的歷史評價和個人的感情的好惡往往是衝突很大的,自己很喜歡的人,往往要批評他,自己在感情上很難接受的人,還要在文字上要高度評價他。這是我們在研究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這就是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的衝突,我是這樣看待的,謝謝。

觀眾:王老師你好,我想請問一下,在《史記》之中,司馬遷把項羽放在本紀當中,單從政治角度講,他是糊塗蟲,那麼請問司馬遷把項羽放在本紀,是從軍事和政治結合的角度來說的,還是單單從軍事的角度來說的?

王立群,應當是軍事和政治結合來看。

主持人:非常感謝王教授今天下午精彩演講,他今天真的一點時間都沒有休息,給我們講了有關項羽和與項羽有關的人物的各種故事,還有很多人文的東西,我們再次感謝王立群教授的演講。我們也感謝蘇州的熱心觀眾,也代表王教授向大家表示歉意,他馬上要趕飛機,所以今天不能簽名,謝謝


推薦閱讀:

兩眉之間是非多:觀印堂預知禍福、通曉吉凶
對這人世永存敬畏之心
土登翁修堪布:孰是孰非
要注意!這兩年桃花連連,婚姻中易惹是非的生肖
不是冤家不聚頭,夫妻吵架是非多

TAG:項羽 | 是非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