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與寫作》·第四節 對仗(原創)

                                                                 第四節 。對仗

宮廷中的儀仗隊,手執兵器,左右分列,一一相對的形式叫做對仗。詩詞借用這一詞語,說明聯中出句和對句的詞性構成形式基本近似,形成對偶。對仗的含義是:以形式上平仄相對為基礎,把數字相等;意思相對或相有聯繫;結構相同;詞性相同等的兩個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

         一.近體詩的對仗。

       
律詩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自定,可對可不對,無要求。在特殊情況下,律詩的頷聯可不對或近似對仗,(古人格律詩寫在創造階段,格律定格之前,筆者認為對古人詩作中的這些現象既不能批評否定,也不宜提倡尊為標準),但必須以頸聯的工對來補救。如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折樓蘭。

頷聯未曾使用對仗,但頸聯以工對做了補救。特別是兩個鍊字「隨」和「抱」字用得特別好。讓讀者直接感受到戰事的緊張和戍卒枕戈待旦的艱苦戎馬生涯。

        絕句對對仗沒有要求。可全對或全不對;可前兩句對,也可後兩句對。一切以作者的思想決定。絕句全部對仗的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排律規定除首聯和尾聯可以靈活外,中間無論多少聯都必須對仗或近似對仗。詞的對仗詞譜有具體規定,一般情況下,字數相等,結構相同的句式,儘可能地採用對仗。

        二.對仗的基本要求。

        1.出句和對句的字數相同,節律對拍。節律對拍是說同一節點上出句如果是雙音節,對句也應是雙音節;出句若是三音節,對句也應是三音節等。如王維的《觀獵》中: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新豐市」對「細柳營」,兩個地名相對,而且都是三音節。

        2.句中用字每兩字平仄交替使用;聯間節點字平仄相對;出句末字用仄聲字,對句末字用平聲字;不要求押韻。

        3.詞性相同。詞性相同是指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除名詞屬於實詞外,其它都是虛詞。動詞是活虛詞,形容詞和不及物動詞屬於死虛詞。虛詞一般不能和實詞相對。一九三一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出了一道「孫行者」的人名對的題,只有一人答為「胡適之」,得了滿分。這道題原定的答案是「祖沖之」,以姓氏對姓氏,動詞對動詞,虛字對虛字。

        唐人一首詩中有這樣一聯對仗:「夜琴知欲雨,晚簟覺新秋。」此聯中的「欲雨」和「新秋」對仗不工。「新」是修飾「秋」的,是偏正結構。而「欲」不是修飾「雨」的,是動賓結構;況且,對聯中的「夜」和「晚」又是同義詞,所以說此聯對仗缺乏工整。

        概括地講,詞可分九類:名詞、動詞、量詞、顏色詞、方位詞、形容詞、副詞、代詞、虛詞。若名詞要細分,名詞還可以分為天文、地理、時令、建築、服飾、器皿、植物、動物、人倫、人事、形體等。

        對仗要求同類詞對同類詞,專用名詞對專用名詞,儘可能地做到同一小類相對。

        對仗中詞性相對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a.數目字自成一類。漢字中的「孤」、「獨」、「雙」、「半」、「數」、「幾」等等,也算數目字。

         b.顏色詞自成一類。但在「借音對」的寫法中,經常出現諧音對仗。如「皇」通「黃」;「清」通「青」等。

         c.方位詞自成一類。以上三種很少和其它的詞相對。

        d.不及物動詞可以和形容詞相對。如杜甫的:「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其中「行」是不及物動詞,「老」是形容詞,亦可理解為動詞。

         e.在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片語里,充當修飾成分的詞允許異類相對。如杜牧的:「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其中「遠」修飾「夢」,「家」修飾「書」,可以成對。

         f.充當狀語的詞允許異類相對。如韋應物的:「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在此聯中的「難」字和「獨」字都是狀語成分,可以構成對仗。在讀古律詩時,經常發現七言詩對第五個字要求似乎不嚴格,異類相對現象還是比較多的。

        4.語法結構相同或近似。出句和對句的語法必須相同或近似。或是主謂結構;或是動賓結構;或是偏正結構;或是並列結構等。總之上下句子的法式結構要一致,同類句型相對,是對仗的正格。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聯中的主語「蓬」和「雁」字前加上「征」和「歸」,是在名詞主語前加上動詞定語;動詞「出」和「入」是單音詞;賓語「塞」和「天」前邊加上專用名詞「漢」和「胡」,是賓語名詞前邊加上定語專用名詞。都是主謂賓結構對主謂賓結構。又如毛主席《送瘟神》中: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聯中主語「雨」和「山」前邊加上顏色修飾詞「紅」和「青」;用動賓結構的壯語「隨心」和「著意」來修飾動詞「翻」和「化」;動詞後邊又都有補語「作浪」和「為橋」。

在某種情況下,只要求字面相對,不要求句式結構完全相同。如韓愈的《精衛填海》中: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其中「細」是修飾語的倒置,「山石細」應該解釋為「細的山石」。對句則是一個遞系句,「心裡希望海波平靜」。我們可以說「口銜細的山石」,但卻不能倒置地說:「希望平的海波」。對仗不能太拘泥形式,詩歌一切形式要服從思想內容。自然對仗的句型也不例外。又如杜甫的《七絕》: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雖然「翠柳」和「青天」兩個片語在詞性上都是偏正片語,但在語法結構上前者是句子中的補語,後者是句子中的賓語。因為,「鳴」是不及物動詞。「翠柳」之句在結構中省去了 「於、在」等等介詞,組成了介賓片語作句子的補語,以補充說明鳴叫的地點;「上」是及物動詞,「青天」則是其直接賓語,是動詞直接涉及的成分。儘管語法結構不同,古今人讀起來並沒有感到有什麼拗口和不易理解。

        5.形對義聯。是指詞義相對或相關。即上下聯在形式上對立,意義卻互有關聯。如同文章的兩個自然段,形式上是哲學意義相對,內容意思互相襯托或互相補充。換句話來說:對仗的兩組詩句,是講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或一個過程的兩個階段;或講某種情況下並存的兩種事物等,其上下句的意義要有互相聯繫,彼此補充或者相反。以便彼此對比,互相反襯。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又如《木蘭辭》中的;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這兩幅對仗的形式對立,意思完全相反,而又有互相的內在聯繫。

        6。避重字。格律詩要求同一字在一首詩中不能反覆出現。同樣,更不允許出句曾用過的字在對句中出現。但是,有兩種情況不在此限制範圍。一種是修辭用的疊字(這是對仗寫法中的一種,叫「疊字對」)。如杜甫的《登高》中: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兩句中的「蕭蕭」和「滾滾」就是修辭用的疊字。

       另一種是「當句對」(即句中自對)中,同一字在本句中出現(這也是對仗寫法的一種,叫『調字對』。調,是調換、交替的意思)。如魏源的《秋興》中:

荒年穀貿豐年玉,下賦田征上賦錢。

兩句中的「荒年」對「豐年」,「下賦」對「上賦」。這種對仗形式叫「當句對」或「句中自對」,句中都有一個或幾個相同字出現。此種對仗要求所重的字,在出句和對句中的位置必須相同。

        7.忌合掌。所謂「合掌」,就是出句和對句詞義相同或意思基本接近。這裡重點強調的是出句和對句的意思不能夠雷同。如劉琨的《重贈盧諶》中:

宣宜悲獲麟,西守涕孔丘。

這兩句詩的意思應該理解為:魯國人打到了一隻麒麟(麒麟被人們當做吉祥物),孔子知道後為此流淚。兩句詩中的「宣宜」和「孔丘」都是指的孔子;「悲」也是「涕」;「獲麟」和「西守」是一件事。兩句的意思基本相同,這就是「合掌」。如果將此聯稍加變化,改成「西守忽獲麟,道窮泣孔丘」,這樣就避免了合掌。

        又如王藉的《若耶溪》中;

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

  這副對子本身無什麼大毛病,只是意思太過接近,兩句都反映出「山林靜幽」一層意思。但王安石把它同謝貞《春日閑居》詩中的「風靜花猶落」配合起來,構成「風靜花猶落,鳥啼山更幽」。一見一聞,見中靜里有動,聞里動中有靜,比原配合更有意境和詩味。還有一副對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雖然寫了兩物兩態,但畢竟含義都是思鄉。若認真要求,能節約出來表達更多意思方為上乘之作。

        8、忌沒有層次感和用事過滿。對仗是詩詞的精華部分,反對幾種現象並列,意思太接近。因為頷聯必須承接開篇內容;頸聯要求結轉,為結句做好鋪墊,以符合詩詞起、承、轉、合的要求。例如一首讚美新農村的詩其中對仗曰:

                                                                      萬木衝天分左右,千花鋪地扮冬春。

                                                                      九龍照壁招商住,四座牌坊待客臨。

        此首詩對仗現象並列,每聯基本是一層意思。主次不分,層次不明,意多而亂,未給結句做好鋪墊,而且描景詠物內容太滿。喜歡用典的朋友更要注意用事不能太滿。如李商隱的《錦瑟》,對仗各用了四個典故。增加了讀者理解難度,至今人們對其仍然沒有一個統一解釋。所以,聯間最好做到一動一靜、一遠一近、一大景一小景,一動物一植物等等。在加強層次感的同時還要適當拉開距離,但不能斷了義脈的聯繫,寫出內容不相關兩句對仗。有一副寫在苑亭上的楹聯,內容是「絲飄弱柳平橋晚,雪點寒梅小苑春」,詞藻華麗,文字對仗可謂工整,確是無可挑剔。但上聯寫的是初春,下聯寫的是殘冬,二者似乎無多大的關聯,尤其是用在苑亭上,好像有點不大合適。

        有些詩家對對仗要求甚嚴,很多字是不允許用作對仗的。如:「看」和「見」、「聽」和「聞」、「別」和「離」等等,都應嚴格避免合掌。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嚴格要求是對的,應該加以避免,但應側重在禁忌句的合掌。對於初學者,只要出句和對句的意思不雷同,個別字和詞可以適當放寬。

         三. 對仗的處理。

       
在特殊情況下,格律與內容發生衝突,可以優先內容,可以因思想內容而犧牲格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中,「日月」是名詞,「犧牲」是動詞,應該不相對。但不能遷就格律而影響和損害重要內容。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對名人「當有忌諱」,初學者切不可以此作為寫不好的借口。

        講求對仗工整美觀並不難,因為詩詞的語言有著獨特的特點。如同義詞可以擴大;詞的搭配可以不按照常規;語序可以顛倒等等,都可以幫助處理對仗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打好文學基礎,拓寬知識面。要有很好的悟性,善於聯想和想像。

        1.利用同義詞來處理對仗。漢語同一個詞,往往有不同的幾種含義,可以借用其中某一相同的意義去對仗。如: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在這聯對子里,「竹葉」指的是酒,而酒和菊花不能構成工對。在這裡借用了竹葉和菊花都同屬植物類,形成的對仗就比較工整。

        明成祖朱棣被「色難」一詞的對仗所難倒,詢問解縉,解縉回答「容易」。巧妙地利用「容」字含有「容顏」的另一層意思構成工對。

        相傳無錫鬧饑荒,大憲派君丞和君判去調查,結果二人見到當地特產「紅白酒」貪杯誤事。大憲大怒要處罰,二人苦苦哀求。大憲出了一副上聯「紅白相間,醉後便迷南北」來諷刺,說能對上即可免罰。二人急忙答道:「青黃不接,貧來變賣東西」。對句巧妙地利用「東西」含方位詞之意與「南北」形成工對,又間接地反映了調查情況。

        2.利用詞與詞的搭配關係。詩詞是一種特殊文體,可以不遵守常規語法、語序等,可以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中的「三山」和「半落」,在現代漢語語法中是不可以搭配的。而用在詩詞中就顯得特別新穎。又如「綠樹連村暗,黃花入麥移」。按照散文對句就無法理解,在詩詞里允許這樣搭配。這句話的意思是:麥子熟了一片金黃,麥田旁邊的黃花盛開,使人感到黃花的黃色移入到麥田裡來了。既生動,又新穎。

        數字聯中最難對的是出句有數字,又有與數字相關的事物。宋神宗熙寧年間,遼使來中原出了一道「三光日月星」的上聯,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無以對答。蘇軾奉召答對「四詩風雅頌」。「風雅頌」是《詩經》中的國風、大雅、小雅和頌詩四部分。但大雅、小雅總稱為「雅」,巧妙地解決了一個數字難題。

        3.利用辭彙的顛倒和拆散來處理對仗。詩詞出於特殊需要,可以對辭彙顛倒和拆散,也可以對語序進行顛倒。如「白髮悲明鏡,青春換敝裘」。為了對仗和平仄的需要,上句改變了語序,把「明鏡」和「白髮」進行了倒置。在散文中的語法應當是「在鏡中看到了白髮而產生悲哀情緒」。又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為了與「月」和「明」對仗,出句把「白露」這個節令詞不但拆開,而且顛倒。「月」和「明」也可以看做是將「明月」一詞拆散和顛倒。

        4.用典故來處理對仗。使用大家熟悉的典故來處理對仗,不但可以節約大量筆墨,而且還會使內容豐富。如「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前一句說的是水的那端連接著仙家梅道士的居所;而後一句的「鬼谷」,是典用古代學者鬼谷子曾隱居鬼谷的故事。用鬼谷子來對梅道士,實乃巧對。

        四.常用的對仗。

        對仗的種類很多,大約有三十種。這裡主要介紹四種常見的形式。《文心雕龍》一書中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說用詞義相關的詞來相對,形工實拙;用詞義相反的詞相對,才是優秀的對仗。詩詞是用來抒情達意的,對仗也不例外,不可能對偶的句子詞義都反,所以正對仍然居多。

        1.工對。使用同類詞相對的對句叫工對。兩句話的詞性相同;詞義相關;意思相補或相襯等的對句叫正對。工對里包括正對和反對。反對除詞義相反以外,其它要求和正對要求基本一樣,可以和正對一塊解釋。正對和反對在工對時要求儘可能地做到名詞使用同一小類辭彙去對仗。正對的如: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書懷》

反對的有: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劉禹錫《蜀先主廟》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形式應該服從內容,如果影響內容地表達,則以內容為主,不嚴格拘守對仗格律,這就叫寬對。寬對就是只要是詞性相同的詞,就可以互為對仗。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建築;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綿詞(如鴛鴦、鸚鵡、磅礴、逶迤)等。如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高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九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其中以「燭」對「樽」;以「煙」對「筵」;以「堂」對「路」;以「琴瑟」對「山川」;以「樹」對「天」等。除「燭」和「樽」外,「煙」是自然現象,「筵」聚會場面。其它是以建築對地理;以器皿對地理;以植物對天文。

        寬對是寫作中最常用的對仗,允許大類名詞相對。如果再寬一點,就是半對半不對了。因為首聯對對仗沒有要求,用在首聯自然可以。頷聯對仗不如頸聯嚴格,半對半不對不時在頷聯中出現。如杜甫的《月夜》中 ;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

頷聯中的「小兒女」與「憶長安」不對仗。一般出現這種現象時,要求用頸聯的工對來補救。

       2.借對。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含義,詩中用的是甲義,而用詞的乙義來與另一詞對仗,這種方法叫借對。借對經常使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a。借用字的表面含義相對。如「何用金扉敞,終醉石崇家」,其中用「金」對「石」。但是,本句中的「石」是姓氏,而是借用了石頭的「石」字表面含義去對「金」字。又如杜甫的「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詩中將行李的「李」,借用桃李的「李」來與「茅」相對,以植物對植物。

        b.借用詞的另一重意思與詩中的詞相對。如杜甫的「酒債尋常到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和「七十」字面不對仗。但是,古代八尺為一尋(或一仞),兩尋為一常。所以,借用「尋常」的量詞意義與「七十」來對仗。

        c.借音相對。借音相對一般多用於諧音相對,常見的多用於顏色詞。如「籃」通「藍」;「滄」通「蒼」;「珠」通「朱」;「皇」通「黃」;「清」通「青」等。如杜甫《恨別》中的「思家步目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就是以「清」字來對仗「白」字。再如「初蟬韻高柳,密蔦掛深松」詩中的「蔦」是藤科植物名,但是發音與「鳥」相同,借用「鳥」的讀音與「蟬」來對仗,而且同屬動物類。

        3.流水對。流水對是語法上的句子(包括單句和複句),由詩詞的兩個句子來完成的,而且這兩個句子又互相對仗。也就是說流水對是把一句話分成兩句去說,意思連貫,既不能分割,也不能顛倒。對仗一般兩句是平行的、各自獨立的句子。而流水對的一句話沒有獨立性,獨立起來沒有實際意義,至少意義不完整。兩句話的意思存在著承接關係;因果關係;假設關係;遞進關係;轉折關係等。流水對是對仗中的上乘對,它上下銜接自然,無明顯地加工痕迹。

如: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假設關係)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因果關係)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承接關係)

4.當句對。也叫句中對。所謂「當句對」,就是對仗的聯句中,每句中仍然有對仗的存在。這種現象在詩詞里廣泛應用。

       當句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字面不同相對;一種是字面相同相對。字面不同相對的有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所列舉的一副對子: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出句中的「頭重」對「腳輕」;對句中的「嘴尖」對「皮厚」全聯對仗十分工整,是工對中的工對。

       又如陸遊的《游山西村》中的: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中的出句中「山重」對「水復」;對句中」柳暗」對「花明」。

       字面相同的句中自對,在對仗種類里屬於「調字對」寫法。聯中每句中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字面相同。如杜甫《白帝》中的: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出句中的「戎馬」對「歸馬」;對句中的「千家」對「百家」。其中的「馬」和「家」字面各相同。

       又如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中的: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其中的「巴峽」對「巫峽」;「襄陽」對「洛陽」出句中的兩個「峽」和對句中的兩個「陽」字面各相同

        5、無情對。無情對也叫即興對、偶對,多為信手拈來,不遵守對仗和聯律通則,只重視字面相對。主要要求有:

        a、字字相對,意意相離,上下句意不能有相關的解釋。

        b、上下句的詞性、結構、節奏要顛覆。

        c、不可以出現為對仗而牽強的字眼——雕琢。

        d、上下句一庄一諧,一般不少於五言。

        如:雞冠花未放,狗尾草先生。出聯是主謂結構,表意為雞冠花尚未開放;對聯是偏正結構,「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語。下聯變成了諷刺先生的學識是狗尾草的趣聯。

        再如: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星」是等級量詞,借字面與「月」相對;「白蘭地」是酒名,「黃梅天」是季節。

        又如:樹已半尋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干。還有人對為:蕭何三策定安劉。其中:樹、果、蕭——均為草木;已、然、何——皆虛字;半、一、三——數目字;尋、點、策——轉義為動詞;休、不、定——虛字;縱、相、安——皆為虛字;斧、干、劉——都是名詞,皆為古代兵器。

        無情對多為即興作對,不守章法。但要求對句必須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方能妙趣橫生,卻又回味無窮。


推薦閱讀:

(原創) 浣花溪畔
【原創】小成圖復盤200例(181-190)
[大世界觀官方詩歌]黑城堡
霍克斯灣旅行筆記、拾遺及隨想 (上)
【短篇小說】雙刀

TAG:寫作 | 詩詞 | 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