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茶圖都在這裡了!
各說各話
本期主題:薄荷塘
您有什麼想說的?
文末點擊「寫留言」提交您的分享。
中國歷史上的茶畫
唐、五代茶畫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迅速普及開來,到唐代成為「比屋之飲」(陸羽語),體現大唐飽滿的時代精神孕育而出的品飲嗜好。陸羽所著《茶經》是對當時飲茶的一個文本總結。雖然煮法是唐、五代時期的主流飲茶方法,但是宋元時期主流的點法和明清時期的泡法在當時都已經出現。唐、五代時期的茶畫為我們細膩地展示了品茶生活的內容和意義。
唐 佚名 蕭翼賺蘭亭圖 | 宋人摹本卷
絹本設色 | 縱 27.4厘米橫64.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佚名蕭翼賺蘭亭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蕭翼賺蘭亭圖》根據唐代何延之《蘭亭始末記》,畫蕭翼為唐太宗從辯才處騙取《蘭亭序》墨寶的故事。這裡所選的是現存的兩個宋人摹本。畫面中辯才趺坐禪榻,正與來客蕭翼款款而談。畫面左部是唐代具代表性的茶末入鐺煮法。
《蕭翼賺蘭亭圖》描繪了客來煮茶的場景,成為現存最早表現唐代煮茶法的繪畫,展示了初唐時期寺院煮茶待客之風尚,提供了唐代煮茶法的形象史料。從初唐起,飲茶就已經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由此可知,陸羽(733—804)所著《茶經》,是對茶在當時「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的文本化總結。
唐 佚名 弈棋侍女圖(局部)| 絹本設色
縱 81.4厘米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此屏風畫1972年出土於新疆吐魯番地區,畫面以弈棋為中心,描繪貴族婦女生活。左圖的侍女手抬一盞茶。
唐 佚名 宮樂圖 | 宋人摹本軸
絹本設色 | 縱48.7厘米橫69.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宮樂圖》以工筆重彩繪寫十二佳麗奏樂飲茶賞曲場面。該畫也 表明茶飲在當時已與上流社會日常生活以及高雅藝術緊密結合。
唐 宴飲(局部)壁畫 | 縱180厘米橫235厘米
陝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唐墓墓室東壁1987年發掘
此畫是中唐時期中小貴族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
西晉弘君舉《食檄》描寫 宴會「寒溫即畢,應下霜華之茗」,即酒宴客來,寒暄後先上茶。畫面背景襯以花朵流雲,更烘托出歡快的氣氛。
此圖格調簡率自然,不拘繩墨,人物神情鮮活,妙趣橫生,線條自然流暢,生動活潑。作者以近乎寫意的筆致,描繪出富有個性的形象,是一幅珍貴的歷史風俗畫。
唐 周昉 調琴啜茗圖卷 | 絹本設色
縱27.9厘米橫75.3厘米 |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調琴啜茗圖》以工筆重彩描繪園林中貴婦品茗聽琴的優雅情調。
周昉(約745—804),又名景玄,字仲朗,唐代著名畫家,善畫仕女、肖像和佛像。
五代 佚名 乞巧圖(局部)軸 | 絹本設色
縱162厘米橫111厘米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畫面表現了女子在七夕節擺上茶果供品,乞求心靈手巧的情景。
點茶是用茶箸或者茶匙、茶筅在容器中將沸水(宋人稱「湯」)與茶粉調出泡沫的技巧。點茶有兩種:一種是直接 在茶盞中點飲;一種是在茶盆中點好,飲用時用勺舀到茶盞里。在茶盞中直接點,如李嵩的《羅漢圖》;茶盆點茶,可參見 劉松年的《攆茶圖》。
宋代茶畫
宋代將茶飲上升到品玩的遊戲層面,鬥茶之風盛行。宋徽宗就是鬥茶、 分茶藝術的高手,不僅自己親為,自己書畫,而且承唐開宋,引領宋代成為 中國繪畫的黃金時代。這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時代,人們借茶來內省,來探求 人生美的理想。
宋 宋徽宗 文會圖(局部)
篤信道教,自稱「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趙佶,藝術天賦極高,創辦宣和書畫院,培養書畫人才,引領書畫藝術的審美品格,使北宋繪畫走向輝煌。今天欣賞存世的宋代作品,令人嘆為觀止。這幅《文會圖》就是宋徽宗所畫的茶宴傑作。
宋 宋徽宗 十八學士圖(局部)卷 | 絹本設色
縱28.2厘米橫550.2厘米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趙佶(1082—1135)精於茶事,撰有《大觀茶論》。宮中舉行茶宴時,他常常親手點茶賞賜群臣。此畫是精於茶道的宋徽宗對於宋代龍鳳團茶點法和品飲環境的生動寫照,細緻的筆法刻畫出園林里點茶品茗的盛況。
宋 佚名 春遊晚歸圖團扇面 | 絹本設色
縱24.2厘米橫25.3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春遊晚歸圖》描繪了一老者踏青後騎馬回府時的情景,十個侍從前後簇擁著老者,或搬椅,或牽馬,或挑擔。其中的擔子揭示出野外品茶歸來的信息。前擔是茶爐,上有點茶用的湯瓶;後擔是都籃,內置茶具。老者坐於馬上,持鞭回首,彷彿意猶未盡。圖中景物十分幽雅, 柳林成浪,宮城巍峨,充滿春天的氣息。
宋 劉宗古 瑤台步月圖團扇面 | 絹本設色
縱25.6厘米橫26.7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瑤台步月圖》描繪了中秋時節仕女登台拜月、賞月、品茶的場景。
劉宗古,京師(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末南宋初宮廷畫師,工人物、山水。
童嬉圖 | 1093年
河北宣化遼代張文藻墓壁畫 | 縱170厘米橫145厘米
《童嬉圖》中,畫面右前方有船形茶碾一隻,茶碾後有一黑皮朱里圓形漆盤,盤內置曲柄鋸子、毛刷和茶盒。該壁畫真切地反映了遼代晚期的點茶用具和方式。
備茶圖 | 1117年
河北宣化遼代張恭誘墓壁畫 | 縱158厘米橫112厘米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卷 | 絹本設色
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晚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代表了古代風俗性繪畫的最高成就。它描繪了北宋首都東京汴梁(今開封)的繁華市景。畫面以虹橋為中心,展示出汴河兩岸的城鄉景象、節日風俗和汴河上漕運的繁忙與進城以後市肆百業的實況。 其中就有很多供人歇腳品茗的茶鋪,再現了當時市井中的飲茶風貌。
宋 劉松年 攆茶圖
此圖描繪宋代點茶場面,有具體過程、用具等。在棕櫚樹前峭立的太湖石邊,左前方一人坐在矮几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磨邊有茶帚、篩茶的茶羅、貯茶的茶盒等,是宋代點茶品飲的真實寫照。
宋 劉松年 博古圖軸 | 絹本淡設色
縱128.3厘米橫56.5厘米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松林下幾個文士正在鑒賞古玩,有細細端詳者,有若有所悟者,有默默揣摩者,神情不一。旁有僮子扇火烹茶。畫面表達了清靜脫俗的閒情逸緻。
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之三(局部)
宋 佚名 鬥茶圖 清人摹本冊頁 | 絹本設色
描繪細緻,人物生動,一色的民間衣著打扮,這是宋代民間鬥茶的真實寫照。
鬥茶,或稱「茗戰」,先是從比賽茶葉質量的好壞開始的,而後發展為好玩的遊戲,人們從中獲得細微感受自然奧 妙的契機,得到極大的娛樂滿足。茶味、茶香是鬥茶的基礎,由此而生的茶湯藝術化視覺美感,設定了鬥茶的遊戲規則。
鬥茶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茶藝是宋人的分茶。分茶有兩個概念,一是水沸後,一瓢一碗分到茶碗里;一是演繹碗里茶湯的圖像變幻。分茶玩法指後者,是宋茶的絕技,更成為表演觀賞的一種雜技,堪稱遊藝化茶道之極。
宋 劉松年 鬥茶圖軸 | 絹本設色
縱61.8厘米橫56.4厘米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劉松年 茗園賭市圖 |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移模寫」使中國繪畫古迹得以留存,從中也可看出一代代高手摹仿演繹過程中對畫作的理解和時代氣息的變化。雖然宋代興極一時的點茶隨元帝國的建立而衰落,至明清已不存,但栩栩如生的畫作,使我們又回到了那個時代。
宋佚 名鬥茶圖 | 清人摹本軸
絹本設色 | 縱60厘米橫35厘米
天津博物館藏
《鬥茶圖》畫有六人,兩邊各三,相對比試,一決雌雄,是存世最多的畫面結構。錢選也畫有這麼一幅,現存於日本大阪美術館。人物一律頭戴襆頭,腰挎雨傘。每人有一都籃(便於隨身攜帶,可存放所有茶具的竹編容器,陸羽《茶經》設定),或手提,或放於地上。都籃內有湯瓶,下置茶爐,旁有炭、扇、火箸、茶碗、 茶合等茶具。湯瓶瓶嘴細長尖利,便於點茶時急緩曲直的水流把控。 茶合內應是散葉茶磨成的茶末,便於取點、斗試。
元代茶畫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文人士大夫大多隱居山林,水墨山水畫是他們表達心境的方式, 品茗成為一種人生寄託。
元 何澄 歸庄圖(局部)卷 | 紙本墨筆
縱41厘米橫723.8厘米 |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墨筆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之意,以古托今,借陶淵明田園生活抒發自己的懷抱,其中繪入了當時的點茶場景。以工細白描作人物,以較粗放的筆畫山水樹木,其繪畫手法既有宋時遺韻,又開元代逸筆先路。據卷後題跋知,此圖為畫家九十歲時所作。
元 劉貫道 消夏圖卷 | 絹本設色
縱29.3厘米橫71.2厘米 | 美國納爾遜·阿特斯金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以重屏的方式表現了園林品茗的悠閑情趣。這種畫中有畫又有畫的構圖,稱為「重屏圖」。
劉貫道,字仲賢,中山(今河北定縣)人。元朝宮廷畫家,善畫人物、釋道、山水和花鳥。山水師法郭熙,人物、花鳥集各家之長。
元 茶道圖 | 壁畫
內蒙古赤峰沙子山2號墓1987年發掘
《茶道圖》生動地再現了元代點茶場景。長桌後三人正在配合著點茶:中間一著朱紅衣男子雙手執湯瓶, 正往旁邊女子手中的盞內注水;女子左手端盞,右手用茶箸攪茶沫;右側一著紅衣女子雙手托一茶盞注視著他們,等待點下一盞茶。長桌上放著點茶器具,有內置 茶勺的大碗、黑托白瓷茶盞、綠釉小罐、雙耳瓶。桌前側還有一女子跪在炭爐前燒水候湯。
元 道童 | 1336年壁畫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宋家莊馮道真墓墓室東壁南端
縱118厘米橫152厘米 | 1958年發掘
《道童》繪一面帶喜色的道童,手持帶托茶盞奉客。應是春日,那湖石後的牡丹正盛開著,幾株修竹前的茶案上有一疊茶托與茶碗,風爐上有茶鍑,風爐旁有一帶蓋茶合,上斜貼長方形紙條,書「茶末」二字。畫面再現了千年前園林點茶奉客的場景。
元 佚名 扁舟傲睨圖卷 | 絹本設色
縱166厘米橫111.9厘米 |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繪遠處青峰疊嶂,古寺掩映,近岸陂陀老松,水邊泊一扁舟。舟船上置·長方矮几,一翁左手撫琴,右手輕搖羽扇,一僮子弓腰烹茶。畫左上方有張翥題詩:「傲兀扁舟雲水濱,筆床茶灶曰隨 身。底須別覓君家號,又是江湖一散人。」
元 道童 | 1336年壁畫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宋家莊馮道真墓墓室東壁南端
縱118厘米橫152厘米 | 1958年發掘
這是以「茶聖」陸羽隱居苕溪為題材的山水畫,體現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理想。
遠山近水,有一平緩的山岩突出水面,一軒宏敞,堂上一人撫膝而坐,旁有僮子擁爐烹茶。畫前上首押「趙」字朱文 方印,題「陸羽烹茶圖」,後款以「趙丹林」。
元 王冕 梅花圖 | 1346年
卷 | 紙本墨筆
縱30.8厘米橫92.2厘米 |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梅枝橫斜而出,枝條簡疏。枝節交叉處梅花競相吐蕊,表現了野梅的清絕韻致。筆墨精練蘊藉,主幹以淡墨揮灑,濃墨點苔,蒼古老拙。分枝以中鋒勾撇,挺拔堅韌。梅花以圈花法繪出,頗得揚無咎筆意。圖上自題長跋,敘述至 正六年(1346年)暮春時節,與友人鄭文中、釋隱雲遊歷浙江金華龍壽覺慈寺,受到貞叟師設茗款待,特畫墨梅以贈的經過,並賦詩以記。
元 道童 | 1336年壁畫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宋家莊馮道真墓墓室東壁南端
縱118厘米橫152厘米 | 1958年發掘
圖繪園居閑適之景。一文士閑坐軒中,左側廊中一僮子雙手捧盞前來奉茶,草堂四周高梧環繞,間以桂樹和竹林。 此畫筆法秀雅,設色工麗。
明代茶畫
明太祖朱元璋罷進龍鳳團餅茶,改進芽茶。煮法、點法逐漸淡出,飲法改為簡便的芽葉沖泡。明代城市化發展迅速,茶館林立,園林興盛。文人士大夫優遊于山林,品茗活動的內容有:琴、棋、書、畫、詩、酒、花、香。 品茶,作為一種符號,紀游、餞別、雅集、卜 居,都有它的身影。明代茶畫是當時人們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的形象資料。繪畫風格上,雄強浙派及文雅吳派各領風騷。
明 佚名 煮茶問道圖軸 | 絹本設色
縱30.2厘米橫22.5厘米 | 西安美術學院藏
畫面上兩人相對坐於地,年少者雙手捧紫砂壺,仰頭面向年長者,若有所問;年長者左手撫下頦,若有所答。兩人神態喜樂恬淡。年長者身後的條几上,花瓶內插著玉蘭花。畫面左下角風爐上擱著東坡提梁壺燒水,旁邊放著蒲扇。表現了初春煮茶問道的景緻。
明 沈周拙修庵 東庄圖之一| 紙本設色
縱28.6厘米橫33厘米 | 南京博物院藏
明 周翰 西園雅集圖(局部)卷 | 絹本墨筆
縱31.5厘米橫381.5厘米 | 福建博物院藏
《西園雅集圖》描繪的是北宋駙馬都尉汪詵府邸中的園林雅集活動。王詵請善畫人物的李公麟,以白描手法,把自 己和友人蘇軾、蘇轍、黃魯直、秦觀、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晃補之以及僧圓通、道 士陳碧虛十六人畫在一起,主友加上侍姬、書僮,共二十二人,取名《西園雅集圖》。
由於蘇軾、蘇轍、黃魯直、李公麟、米芾等人都是千年難遇的翰苑奇才,後人景仰之餘,紛紛摹繪《西園雅集圖》。著名畫家馬遠、劉松年、趙孟頫、錢選、唐寅、尤求、李士達、石濤、丁觀鵬等,都曾畫過《西園雅集圖》。以至於「西園雅 集圖」成了人物畫家的一個常見畫題。其上往往畫有烹茶品茗的場景。
明 佚名 品茶圖 | 絹本設色
縱157.1厘米橫67厘米 | 福建博物院藏
此圖工筆繪寫三文士舒坐於松蔭下品茗、讀畫、吹奏樂器,一僮汲澗水,一僮烹茗。所謂一人品茗得茶神,三人品茗得茶趣,與友松下泉邊文會品茶半日,一期一會, 可抵塵夢十年。此幅畫佚名印,《石渠寶笈 三編·延春宮》著錄。
明 許至震 衡山先生聽松圖 | 1531年
軸 | 絹本設色
縱137厘米橫55.6厘米 | 遼寧美術出版社藏
《衡山先生聽松圖》畫文徵明坐於松下石上,僮子煮茶。畫面左上題:「嘉靖辛卯九月為衡山先生六十歲小像。東山許至震寫。」
許至震,字東山,浙江嘉善人。善寫真。
明 唐寅 琴士圖(局部)卷 | 紙本設色
縱29.2厘米橫197.5厘米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琴士圖》主角為琴師楊季靜(約1477—1530),琴師坐松林泉石間品茗撫琴,僮子焚香煮茶,松風琴韻茶煙,意境清幽,令人兩腋生風,塵慮滌盡。題款「唐寅為季靜作」,鈐印「南京解元」、「唐伯虎」。
明 唐寅 煮茶圖(局部)卷 | 紙本設色
縱21.6厘米橫96厘米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煮茶圖》畫茅屋置於水岸,隔水遠山,茅屋前山石上兩株古松蔽屋。門前一人正執扇煮茶,與茅屋內擁書而坐的高士目光相接。此畫引首有「六如墨妙」四篆字,拖尾有祝枝山楷書盧仝茶歌。
明 仇英 松亭試泉圖軸 | 絹本設色
縱128.1厘米橫61厘米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約1498—1552),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蘇州。少年時當過漆工,後改學畫,曾得到名師周臣指授,深受文徵明等文人畫家的影響和熏陶。他悉心臨摹唐宋名跡,在工筆重彩人物和青綠山水上取得突出成就,名馳畫壇,為「明四家」之一。
此圖集山水與人物於一體,畫中遠山近水,山泉飛瀑,草亭築於松溪石畔,亭內坐一文士,手握羽扇,注視著攜罐汲泉備茶的僮子。亭前的樹蔭下有茶爐、茶壺一組,一旁石上放著茶壺、茶罐和茶杯等茶具,體現了品茶賞畫的悠閑情趣。
明 仇英 烹茶論畫圖軸 | 絹本設色
縱59.3厘米橫105厘米 |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左側畫蒼松巨岩,臨水平坡上,有二僮子在樹下汲水煮茶,二文士席地而坐,欣賞畫卷。人物形神畢肖,頗有生活情趣。山石採用小斧劈皴法,方硬嶙峋,富有質感。畫面意境清曠,靜中見動。左側岩上款:「吳郡仇英為谿隱先生制。」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局部) | 絹本設色
縱30.5厘米橫987.5厘米 | 遼寧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反映了明代中葉蘇州繁華的商業、手工業面貌和社會風俗,其中有許多與茶有關的細節,如所選局部上有一茶食鋪,上有白色方形的「細巧茶食」招牌。
明 仇英 竹院品古 | 絹本設色
縱41.1厘米橫33.8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高帽長髯的文士,與《東坡品古》中的形象相似,當是描寫蘇拭、米芾等文人園林品茗雅集博古的場面。屏風上的山水畫和滿月夜的花鳥畫,更增添了畫面的空間縱深感和詩情畫意。構圖通過屏風和欄杆的匡合,繁而不亂。畫面細膩精到,色彩古艷。人物衣紋,略仿周文矩的戰筆描。
明 王鑒 賞荷啜茗圖 | 紙本墨筆
白描人物圖二十開之十八
《賞荷啜茗圖》畫一士人舒坐於地,一手展卷一手執扇,向上側頭,若有所悟。他身前地上有茗盞和書,身側有古琴和瓶荷,身旁一僮子跪坐持扇對風爐煮茶。畫面表現了明代士人的閑居品味。作者是明代畫家王鑒,不是同名的清初「四王」的王鑒。
明 宋懋晉 西湖勝跡圖 | 紙本設色
縱23厘米橫17.5厘米 | 天津博物館藏
此圖畫龍井茶山下,修篁石林間的亭閣中,有三人圍坐。 其意境正如元代虞集《次鄧文原游龍井》詩中所云:「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晝。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但見瓢中清, 翠影落碧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畫面左上題款「龍井。懋 晉」,白文印「明之」。
宋懋晉(? 一1620年後), 字明之,松江(今屬上海市) 人。明代畫家,從宋旭受業,參以宋元遺法,為時所稱。宋懋晉 時,龍井茶名已盛。
明 文嘉 惠山圖(局部) | 紙本墨筆
縱23.8厘米橫101厘米
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文徵明子。畫承家學, 精山水。
《惠山圖》作於明嘉靖乙酉年(1525 年)。上一年,文嘉偕友為觀摹王紱的書跡而游無錫惠山,此圖系回憶當時品茶說道之作。畫法雖較粗澀生硬,但猶見文人氣息。加上構圖疏朗,使人觀賞時的視覺頗感舒展。款題「乙酉十一月望前一日,補畫於萬笙軒。文嘉」,鈐「文休承」白文方印。
明 文嘉 山靜日長圖(局部)卷 | 紙本墨筆
縱32厘米橫143厘米 | 濟南市博物館藏
《山靜日長圖》畫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文中「山靜日長」一節的意境,畫面體現晚明文士在飲茶生活中參悟人生,參悟天地宇宙的玄機,達到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境界。
明 王問 煮茶圖卷 | 縱29.5厘米橫283.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上海博物館藏
縱19.5厘米橫22厘米 | 天津市文物公司藏
《煮茶圖》是繼王紱《竹爐煮茶圖》後的又一幅以竹爐煮茶為題材的畫作。畫面左邊一文士席地而坐,正欣賞著自己剛寫完的長卷,一書僮幫助展卷;右邊一文士正對著竹爐候湯烹茶。
王問(1497—1576),明代中期文人畫家,字子裕,號仲山,江蘇無錫人。
明 佚名 品茶圖軸| 絹本設色
縱30厘米橫30厘米 | 天津博物館藏
《品茶圖》畫山崖下、清泉邊,蘭花盛開的環境中,一人對風爐扇火煮茶,二人坐於條凳上品茗,方桌上放著青銅器等古玩。
明 孫克弘 銷閑清課圖(局部)卷 | 紙本設色
縱27.9厘米橫1333.9厘米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孫克弘(1533—1611),字允執,號雪居,上海松江人。官至漢陽太守。能詩善畫。《銷閑清課圖》繪林下清課二十幅,從中可窺見當時士人生活之清雅。其中畫面右上角題有清課之一「烹茗」的這幅,畫水岸山台奇石之間、茂林之下,三人款話,二僮烹茗。山水園林之勝,茶友交談之親, 現烹現點及茶具之美,呈現出令人神往的理想氛圍。
明 尤求 釣船享茗 人物山水之五 | 紙本設色
《釣船享茗》畫柳蔭下江中一船,船頭有高士垂釣,佐以香茗;船尾有僮子對風爐烹茶。船中還設有古琴、書籍和捲軸等,足見主人情趣之 高雅。
明 陳洪綬 閑話官事圖(局部)軸 | 紙本設色
縱92.4厘米橫46.8厘米 |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陳洪綬 仕女人物圖軸 | 絹本設色
縱90.4厘米橫46厘米 | 美國柏克萊加州藝術館藏
《仕女人物圖》繪石几前一文士捻須啜茗,目光淡定,一佳麗手持梅花,相伴於側。畫面右上書款:「道心韻事,平生自許。名花美人,晨夕與處。其為仙耶?人耶?吾目中少見此侶。洪綬題。」這正是佳人佳茗,味同甘露,兩腋生風,飄然欲仙。
清代茶畫
清初,正統派「四王」和個性強烈的「四僧」引領畫壇,康乾時期全國經濟中心揚州成為藝術家謀生的最佳之地,各路藝術精英雲集,「揚州八怪」應運而生。1840年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揚州的地位被上海所取代。異彩紛呈的茶畫見證了那個時代的風尚。
清 擔當 山水圖 | 絹本墨筆
縱25.2厘米橫24.9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山水圖》描繪下棋烹茶觀景于山水懷抱中。畫面右上自題曰:「不識何代山,黃斑上綾絹。若是《輞川圖》,記取茱萸沜。擔當。」以意筆墨韻表達雲煙出沒的石磯上風爐烹茶,三五好友相與為樂的場面。
清 擔當 攜琴訪友圖 | 紙本墨筆
縱26.58厘米橫263厘米 | 雲南省博物館藏
《攜琴訪友圖》畫船系在岸邊,岸上置風爐、扇、火箸等烹茶器具,一人攜水壺正要燒水,一人雙手靠几案,像是等 待約客。而畫面左部樹叢中高士策杖,僮子攜琴依隨,正赴約行進中。水墨筆意表達了江天浩淼,瀑布泉流,樹色蒼蒼, 大自然中攜琴訪友的茶會禪意。畫面右上有款:「滿眼百雜碎,一筆打合了。此是指頭禪,天下皆不曉。擔當。」
清 蕭雲從 石磴攤書圖1996年軸 | 紙本墨筆
縱132厘米橫66厘米 | 北京榮寶齋藏
蕭雲從(1596—1673),字尺木,號無悶道人,晚稱 鐘山老人,安徽蕪湖人。善畫山水,體備眾法,筆意清疏 韶秀,晚年放筆,自成一格。
《石磴攤書圖》,山峰峻厚,氣勢雄壯,是全景山 水的法式。山中茅舍二棟,松樹數株,飛瀑匯潭,石橋凌跨。二高士盤坐於石磴之上,高談闊論;稍遠處,一僮子揮扇煮茗,以應高士陸羽之嗜。圖上自題七絕一首,詩云: 「攤書石磴意逍遙,松下時聽燕語嬌。山間不知昨夜雨, 瀑飛如練出丹霄。」款署「己酉初夏,七十四翁雲從」。
清 蕭雲從 納涼竹下山水圖 第一開 | 紙本設色
縱22.8厘米橫15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納涼竹下》,畫洞壑竹林下,一人坐石上,僮子水 邊烹茶對語。筆意簡淡,風格輕靈秀逸。自題:「納涼竹下。仿范中立意也。」鈐「無悶」白文印。
清 蕭雲從 關山行旅圖(局部)卷 | 紙本設色
縱26.6厘米橫489.5厘米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關山行旅圖》,畫高山、瀑布,山麓屋宇數進,泉流相繞,屋中二人對坐,邊屋中一人備茶,屋前松下有二馬,大約為屋中二人關山行旅之坐騎。
清 石濤 墨醉圖 十二開之一 | 紙本設色
縱32.2厘米橫21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墨醉圖》畫茶壺梅花,自題:「廟後秋茶發細香,窗前枝影斗明妝。未妨水厄傳新語,好與梅精作醉鄉。石濤。」鈐 「瞎尊者」朱文印。
清 呂煥成 蕉陰品茗圖軸 | 絹本設色
縱92厘米橫42.7厘米 | 西安美術學院藏
《蕉陰品茗圖》表現的品茶情景和茶具,與現在類似。園林中,蕉蔭下坐三人。石案前一官人坐石上持盞品茗,案 上放著三把紫砂壺和盛滿茶水的公道杯、茶盞。中間一人雙手端紫砂茶壺俯身要給官人。官人對面的綉墩空著,石案上有茶托,放著兩盞茶。畫面左下部有一人,坐地上執扇對風爐燒水。風爐旁的石案上放著茶盤,茶盤上合撲著茶盞。此畫線條圓勁,設色古雅,人物神態生動。
呂煥成(1630—1705),明末清初畫家,字吉文,號祉園山人,浙江餘姚人,善畫人物、花卉,兼工山水。
清 葉欣 山水圖之六 | 紙本設色
縱14.4厘米橫17.6厘米 | 上海博物館藏
葉欣(17—18世紀),字榮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流寓金陵(今江蘇南京),擅山水,學宋趙令穰法,復師明姚允在之意,能獨抒性靈。為「金陵八家」之一。
此兩幅品茶山水冊頁,布局空曠,用筆輕靈,墨色淡雅。山水圖之六,所畫只佔畫面一小角,兩棵樹旁,潺潺溪流,一文士擁書席地而坐,轉頭背對畫面,向天際望去。一僮子燒好水,泡好茶,捧茶壺向他而來。畫面幕天席地,景緻悠遠, 意境秀雅,具所謂「淡遠又淡遠,淡遠以至於無」的韻味。山水圖之七,用陸心源在其《穰梨館過眼錄》中記述的「秀澹精微四字,堪為榮老傳神點睛」來描述非常貼切,這種韻味正是茶的韻味。
清 汪中 蕉蔭品茗圖 | 絹本設色
縱30厘米橫27厘米 | 南京市文物商店藏
《蕉蔭品茗圖》繪寫蕉蔭下一文士傲坐竹榻上,放下書展望前方。文士右邊太湖石後有三僮子在備茶,一持扇對風爐燒水,一執壺泡茶,一前去給文士奉茶。畫面上三僮子畫得很小,以襯托文士不凡的氣度。
清 戴本孝 平台幽興1690年 山水十二開之十 | 紙本墨筆
縱21.8厘米橫16.4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平台幽興》繪臨泉高台上垂釣、品茗、觀泉的幽興。梧桐樹下高台上,有高低兩個石案,一置茶壺、茶杯,一置風爐、茶鐺和茶碾,二人居高品茗觀泉,山水之中充滿詩情畫意。戴本孝(1621—1691),字務旃,號前休子,一生布衣,隱居 鷹阿山,故又號鷹阿山樵,安徽休寧人。繪畫多寫黃山勝景,擅用干筆,意境清曠,趣味高逸。
清 蕭晨 課茶圖 禪隱圖十開之六 | 紙本設色
縱19厘米橫24.2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課茶圖》畫一文士坐水邊石上啜茗,側身看僮子煮茶,僮子對爐扇風,回頭聽文士指導茶藝。右上題「課茶聲細爐中雨」。「爐中雨」指水沸聲,宋羅大經有寫水沸之句「松風檜雨到來初」。蕭晨(1656—1705後),字中素,號靈曦,江蘇 揚州人。工詩,善畫山水、人物,師法唐宋傳統畫法,功力極深。
清 高翔 揚州即景圖 | 紙本設色
縱23.8厘米橫25.5厘米 | 故宮博物院藏
高翔(1688—1753),字鳳岡,號西唐,又作犀堂、西堂等,揚州人。擅山水、花卉,間作佛像人物。篆刻與汪士慎、丁 敬齊名。又與高鳳翰、潘西鳳、沈鳳並稱「四鳳」。
此圖右上題詩點出畫面主題:「乍暖輕涼正及晨,筆床茶灶總隨身。冶春漫道風流歇,剩有漁洋一輩人。」描繪了一群老少,不負春光,在山水中品茗賦詩的閒情逸緻。
清 李鱓 壺梅圖 | 紙本墨筆
縱36.8厘米橫33厘米 | 天津博物館藏
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等,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之一。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舉 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從蔣廷錫、高其佩學畫,畫風工細。後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受石濤等 影響,轉而放筆寫意,大膽潑辣,揮灑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氣勢。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影響。
《壺梅圖》畫茶壺和墨梅,一把破蒲扇,來表明茶爐燒水,富有茶趣。畫面上部題款曰:「峒山秋片,茶烹惠泉。貯砂壺中,色香乃勝。光福梅花開時,折得一枝,歸吃兩壺,尤覺眼耳口舌倶游清虛世界,非煙火人可夢見也!花溪有此稿, 李鱓少變其意。」
清 黃慎 採茶翁圖 | 紙本設色
縱27.5厘米橫35.5厘米 | 香港藝術館藏
《採茶翁圖》左上方自題:「採茶深入鹿麋群,自剪荷衣積綠雲。寄我峰頭三十六,消煩多謝武夷君。」後鈐「黃慎」朱方印、「癭瓢」白方印。畫中一老者席地而 坐,右手持羽扇,左手著地,身後置長桿、竹籃,籃中盛滿茶葉。老者為深山隱士,皓髮長髯,面部略顯疲憊。草草數筆而具超然之趣,其摯友曾感嘆黃慎的寫意人物:「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
清 華喦 山水圖 | 絹本設色
縱30.5厘米橫22.5厘米 | 天津博物館藏
華喦(1682—1756),字德嵩,更字秋岳,號新羅山人、布衣生、離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1704年定居杭州。工人物、 山水、花鳥、草蟲,脫去時習,力追古法。善書,能詩,時稱「三絕」,為清代繪畫大家、揚州畫派代表人物之一。
此圖畫三間房舍,依山臨水,幽木環抱,筆墨清勁,具南宗意韻。左上題元好問詩,點出了房舍內主人的情致:「詩 腸搜苦怯茶甌,信手拈書卻枕頭。檐溜滴殘山院靜,碧花紅穗媚涼秋。」鈐白文「頑生」。元代開始,文人畫講究詩、書、 畫、印熔於一爐,互相生髮,成為中國畫的一大特色。此圖畫清秋山院,屋檐滴雨,有「山靜似太古」之感,主人品茶吟詩,一賞秋艷,畫中之意,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清 華喦 金屋春深圖 | 紙本設色
縱119厘米橫7厘米 | 廣東省博物館藏
《金屋春深圖》,透過窗的簾櫳,畫一美人坐茶几上品茗。茶能清神,有消膩去脂的美容功效。畫面上部款:「金屋春深晚起遲,雲鬟慵整亂如絲。內廚幾日無宣喚,不向君王索荔枝。乙卯夏日寫於簾屋,新羅山人華喦。」鈐朱文長印「小園」、朱文圓印「布衣生」和白文印「華喦」、「解弢館」。從題詩可知,此圖所畫乃楊貴妃,表現的是楊貴妃曉妝晚起的情景。雖然所畫之人為唐人,但其衣著乃清人服飾,畫風亦為典型的清代式樣。
部分文字圖片源於網路
由本平台進行整理編
推薦閱讀:
※你要的答案一定會有,很快一些事情會發生,一定讓你的身、心。靈獲得自由!幸好,儘管生活在迫使你在這邊放棄一些東西,還會給你在另一邊準備一些更美麗更光明的東西。 (周運)克里斯汀每周星座運勢8.30-9.
※【收藏】上海最好三甲醫院、科室及自製明星葯,全在這裡了?
※不懼跳水,最強避風港在這!
※【豫見中國】春季最美的櫻花在這裡,你去過幾個?
※告白的話:在這個相思的季節里,我依然痴守一抹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