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經有三十卦下經有三十四卦及六十四卦次序又破解「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

六十甲子納音表之五行排列規律六十甲子納音表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巳,白臘金壬午,癸未,楊柳木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長流水甲午,乙未,砂石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甲辰,乙巳,覆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六十甲子納音表的五形排列規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不解之謎,我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幸運的解開了這個謎,謹此發表如下。排列法則一:六十甲子納音表的五形排列,每兩個干支為一位,配以一五形。木為後天生發之始,克我者為金,故以甲子、乙丑為金;生我者為水,故以壬戌、癸亥為水。以克我者為始,乃取法洛書克而無生之理,象先天也;以生我者為末,乃取法河圖五形相生排列之理,象後天也。甲子、乙丑,隔三位(六干支)為壬申、癸酉,配以金;再隔三位,為庚辰、辛巳,亦配以金。三組皆金,間隔三位,為何取數三?因為河圖中三八為木,河圖配後天八卦中三為震卦,震為一陽初生之卦。庚辰、辛巳接以壬午、癸未,金克木,故配以木;隔三位為庚寅、辛卯,配以木;再隔三位為戊戌、己亥,亦配以木。同理,庚子、辛丑,戊申、己酉,丙辰、丁巳為土。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巳,白臘金壬午,癸未,楊柳木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長流水甲午,乙未,砂石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甲辰,乙巳,覆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丙辰、丁巳之後,不取戊午、己未,子丑為始,隔九位而取丙子、丁丑,土克水,配以水;甲申、乙酉,壬辰、癸巳亦配以水。壬辰、癸巳之後,不取甲午、乙未,子丑為始,上隔一位,取戊子、己丑,水克火,配以火;丙申、丁酉,甲辰、乙巳亦配以火。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巳,白臘金壬午,癸未,楊柳木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長流水甲午,乙未,砂石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甲辰,乙巳,覆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以上乃依五形相剋次序排列而成: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甲辰、乙巳之後,理同上,取壬子、癸丑,配以木(因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欲以生木者為末之故也。又,河圖乃後天之象,後天生發以木為始。)庚申、辛酉,戊辰、己巳,亦配以木。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巳,白臘金壬午,癸未,楊柳木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長流水甲午,乙未,砂石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甲辰,乙巳,覆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現將已配上五形的干支以紅色標示出來--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巳,白臘金壬午,癸未,楊柳木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長流水甲午,乙未,砂石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甲辰,乙巳,覆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首個配以木的為壬子、癸丑,其後為甲寅、乙卯,不取,因為若取之,則隔三位即至壬戌、癸亥,故取戊午、己未,木生火,配以火;丙寅、丁卯,甲戌、乙亥,亦配以火。首個配以火的為戊午、己未,其後未配五形者為壬戌、癸亥,不取,故取庚午、辛未,火生土,配以土,戊寅、己卯,丙戌、丁亥,亦配以土。庚午、辛未之後未配以五形者為甲午、乙未,土生金,故配以金;壬寅、癸卯,庚戌、辛亥亦配以金。甲午、乙未之後未配以五形者為丙午、丁未,金生水,故配以水;甲寅、乙卯,壬戌、癸亥亦配以水。以上乃依五形相生之理排列而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首以相剋,繼以相生。每一行出現三次,其中間隔三位。先以最後一個配以五形的干支定接下來的干支,後以第一個配以五形的干支定接下來的干支。這就是六十甲子納音表的五形排列法則了。排列法則二:每兩干支依「金-火-木-水-土」之序配對,三位後,抽離一個五形,即得六十甲子納音表。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水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木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巳,白臘金火壬午,癸未,楊柳木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金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長流水土甲午,乙未,砂石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水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甲辰,乙巳,覆燈火木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火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金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為什麼是「金-火-木-水-土」?隔三位又要抽離一五形?結合上法可知,如此排列,暗寓五形生克之理,這正是六十甲子納音表的奧妙處。民間學者鄒德祥在給鳳凰網文化頻道的信中談到,根據許慎《說文解字》和篆書之法,他發現「天干」對應的是人體諸部位之形。他同時表示,挖掘古人智慧是現代人的研究之本,但切忌將古代學問神秘化,自己嚇住自己。現將研究文章轉載如下:前段時間筆者苦練篆書,以期書法有所進益,在精讀《說文解字》時,竟意外地發現了「天干」這一古老概念的原始奧秘。我發現,「天干」原來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特定漢字的篆字字形,面面俱到地「畫」出一個完整的「人體」!「天干」其實並不神秘,不過是數字「一」到數字「十」而已。「地支」和「天干」一樣也不神秘,不過是數字「一」到數字「十二」而已。古人非常聰明,為了區別它們屬於不同的「順序」系統,他們選用不同的漢字分別代表天乾的「一到十」、地支的「一到十二」,這樣古代漢字便有了數字(一二三四……)、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三種不同系統的「序數詞」。問題的關鍵是,古人表示「天干」、「地支」,為什麼單單選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這些字,而不是其它的字。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思考,然而未得要領。今天,我們且來揭開這個困惑人們幾千年的奧秘——「天干」為什麼要選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樣十個字。至於「地支」為什麼要選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字,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專門討論。

破解「天干」奧秘——「人」「天干」,普普通通而又奇奇怪怪的十個字,古人用以表示順序,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它從「甲」到「癸」,代表的是從「一」到「十」。為什麼要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字代表「天干」呢?對這個問題,粗心大意的讀者肯定不曾琢磨過,愛動腦的讀者儘管有所探究,但肯定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這個奇妙的答案,東漢許慎在他的文字學巨著《說文解字》中其實隱隱約約地覺察到了,但他又沒把這答案直白地告訴讀者。是他自己沒解開這千古之謎?還是故意留下謎底由讀者拆解?我們今天也說不清楚。古人最早的造字方法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以象形字為主,這是常識。到了夏商時期,「天干」、「地支」這類的抽象概念也出現了,表述這些抽象概念再用單個漢字就很困難了。但困難難不住我們的前賢。古人表示「天干」這一概念,竟是用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用這十個字組成人體的圖案(請看作者所繪「天干圖解」)。這也就是說,「天干」這個詞語本身說的是「人」。古人的創造力竟是如此奇妙。中國古人把人體理解為十大部分:一是頭;二是頸;三是肩(上肢);四是脅(胸肋);五是心(臟腑);六是腹(腹腰);七是生殖器;八是股(大腿);九是脛(小腿);十是足(腳)。這樣的理解是很科學的。於是,古人精心挑選了由「甲」到「癸」這十個漢字,用它們的古文字形分別代表人體的這十大部件。這十大對應關係便構成了「天干」的圖形。《說文》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都做了詳盡的解說。現在,我們將解說中與「人體」有關的話語一一提取出來,看看許慎是如何認識天干諸字與人體諸部位之間的「象形」關係。許慎說道:甲:一曰人頭,宜為甲,象人頭。乙:乙承甲,象人頸。丙:丙承乙,象人肩。丁:丁承丙,象人心。戊:戊承丁,象人脅。己:己承戊,象人腹。庚:庚承己,象人齊(齊指生殖器——本文作者注)。辛:辛承庚,象人股。壬:壬承辛,象人脛。癸:癸承壬,象人足。「天干」諸字字形與人體諸部位之形早期漢字以象形字居多,頗類圖形。古人選用十個「圖形文字」重組「人體」這一極為複雜的「圖形」,這樣的創意實在高妙。古人創製「天干」之時,文字早已產生,他們要用「字形」組合「人形」,必然會考慮選哪些字用在這裡最有表現力,最能表現人體的形象。這是一件煞費苦心的事情。於是我們看到,他們選用字形非常成功,所選各字與要表現的人體部位在形象上十分相近。於是就有了以下的巧妙關係:「甲」:此字字形圓圓方方,極象人的頭顱。且上邊出頭代表頭髮,下邊出頭與頸相連。「乙」:筆畫微曲而柔,且極簡練,極象人的「脖頸」之形。若不選用此字,那麼選哪個字能更好地表現人的這一部位,我看不好選了。「丙」:此字字形最能表現人的雙肩至手腕這一部分。我的感覺是,造字之初好像就是要用它表現人的上半身似的,若把裡邊的「人」拉長就成了「天」字。請注意:「手」不在此,「手」在哪裡下文自知。「丁」:用它表現「心口窩」,從古文、篆書字型來看十分形象。讀者摸一下自己這一部位,便可知道這裡是兩脅與胸椎的結合部,保護著胸腔裡面重要的臟器心肝肺等。「戊」:《說文》說它是「中宮也」。那麼用這一字形代表人的胸腔外廓這一「中宮」部位,再恰當不過。「戊」之右上象胳肢窩,右下象肋條。選用此字表現「胸肋」,構思奇妙令人叫絕。「己」:「己」字的古文、篆書寫法婉柔而曲屈。在人體,則腹部最柔,腹內「柔腸」更與「己」字相似。以此字形表現人的肚皮,巧妙無比意味無窮。「庚」:此字出人意料地代表著男性生殖器。這是人們從前不知道的,而在我所畫的這個「圖解」中,此字的本義得以昭然揭出。「辛」:《說文》說這個字的形狀象人的大腿。初看此說不能成立,「辛」的字形與「大腿」確實難以產生聯想。但是從「圖解」看,用「辛」代表大腿乃是恰當至極,不但外形表現出來了,連骨頭也表現出來了,並且髖關節(俗稱胯骨)這樣的細節都能相當精確地表現出來。「壬」:此字的上半部與「辛」字的下半,正好組成人的膝部。且此字上半之「千」在篆書中寫法曲屈,正可表現人膝部位屈折自如、富有彈性的特徵。「癸」:此字意味特別深厚。它的部首與「登」字相同,為「雙止」,恰好是人的腳。且此字下部從「矢」、從「天」,加上「雙止」之八出,共有十齣,正好是十個腳趾。此字一共十畫,更是巧妙無比。——請看,「圖案」與「字形」之間,竟有如此神妙的對應關係!所用的字有些字是不可替換的。比如「丙」,比如「庚」,比如「癸」,不用這幾個字就「畫」不出人體相應部位的圖形來。在《說文解字》中,「甲」到「癸」這十個字雖然比較集中地放到一起進行解說,但許慎並沒給我們畫出「天干圖」來。從「天干」產生到許慎著《說文解字》,年代相隔久遠,而且因為秦始皇焚書十分徹底,西漢時甚至連小篆以前的「古文」都已不能識讀,因此東漢許慎研究遠古學問,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向人們做一點簡單的提示,顯得散亂而不集中(《說文解字》是注釋篆字的,書中附帶注出的「古文」只有千餘字)。這樣,後人對「天干」本義的認識便一直停留在相當膚淺的層次上,甚至根本就沒有人能夠理解它。今天我們將「天干」初步「揭秘」,這在文化史上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事。「庚」和「齊」,原來都指生殖器讀到此處,大家可能要問了:「丙」字沒有兩隻「手」,那麼人怎能沒有手呢?天干中的「手」哪裡去了?莫不是許慎給弄丟了?古人創造「天干」圖形,當然不會產生這種低級失誤。原來,「人」的兩隻「手」在這奇特的「天干圖案」中,竟偷偷伸到了「庚」那裡,在那裡表達著我們前所未知的重要意義。在「庚」這裡,兩隻「手」拱著一個倒寫的「入」,那麼這個字除了表示「生殖器」這一含義,還會有什麼別的含義?原來,「庚」和「齊」一樣,在古代都代表生殖器。這也是幾千年來的人們都沒弄清的。「庚」的篆書寫法,是中間一個「干」,「干」兩側各有一隻「手」拱著它。《說文》認為「干」字「從反入,從一」,這樣,兩「手」拱著倒寫的「入」,不是生殖器又是什麼?而且它恰好又在「腹」之下。這也就是說,《說文》「庚承己,象人齊」之「齊」不是指肚臍,而是指生殖器。後世「庚」仍有年齡之意,如「年庚」、「同庚」,都說的是「出生」、「生殖」一義。許慎解得「倒入」,幫助我們最終破解了「庚」的本義。這裡順便說一下《說文》中的「齊」。這個「齊」被許慎放在「肉部」,字形中間是兩個「人」,兩「人」中間有倒寫的「入」(楷寫為「丫」)。那麼這兩人是什麼人?又在幹什麼?讀者不妨細琢磨。如此看來,「天干」之「干」必須讀「甘」,以前有人把它讀為「贛」,那是完全讀錯了。它既然「從反入,從一」,便是「入」進了「一」,對「一」有所「干預」和「干涉」。「天干」者人也,「干」者性也;「干支」合指宇與宙、時與空我們從「庚」、「齊」二字中領悟了「干」指生殖器,「齊」字還有男女交媾之義。看來古人造字,對人的繁衍給予了高度重視。古時最缺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所以從來都把人的「生產」放在突出位置。這種社會現象反映到知識界,便有了文字上對「干」的崇拜——古人日日記「干支」,原來時時在說「性」。千百年來,神秘的「干支」像個漫無頭緒的啞謎,令人混混沌沌無法破解。古人和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當我們終於解讀這一謎語時,能不由衷地會心一笑?解開了「天干」之謎,便解開了「干」的文化學含義。現在從字形來看,在古代「干」指人類通過性而傳承繁衍,而傳承繁衍需要「時間」,這樣「干」就被賦予了「時間」這一含義。古人認為「上下四方曰宇」,宇即「空間」;「古往今來曰宙」,宙即「時間」,二者合在一起,便指古往今來天地萬物。這樣,在「干支」概念中,「干」說人「性」而「支」說眾獸,就有了深刻的含義。百獸萬物代表空間,於是「干支」便是時與空的總和,宇與宙的代稱。今後我們再說到「干支」,就說它是「時與空」,是「宇與宙」,我想應該不會錯的。古人用「干支」記「時間」,原因就在這裡。第一節:納音口訣的曆法意義。中國曆法的精縮為「五運六氣」,5x6=30為一紀,30x2=60為一周,即「甲子六十」。每一干支年歲都有自己的「運」和「氣」 :地以五制,五運主歲;天有六節,六氣司天。用今日話說,就是「曆法」規則,是編製「日曆」的推算依據。就前述篇章使用的「甲子」年的案例來說,其「五運六氣」為:

此年的歲月起始為「丙寅」,納音口訣是:「甲己之歲起丙寅」。所謂「土運太過」,其「土運」在納音口訣里是「庚午辛未路旁土」,即所謂「土局」。所謂「太過」,天文曆法意義是陰陽雙軌時刻位點的距離和差距。在《內經·素問》里有解釋說明:「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歲土太過,雨濕流行。上應鎮星」,需要用「閏月余」做曆法調整。其中的「客運」和「主運」及其五音之對應、「客氣」和「主氣」的左間右間司泉對應,則是陰陽二歷軌道的時刻位點累計推算,也是根據星空布局做曆法調整的核算。其象數依據是五行甲子的「相衝」、「相剋」和「相合」(例如三合六合等)。表格左面,「節氣」為二十四節氣,「方位」為二十四方位,「月建」為陰曆十二個月,合成為陰陽二歷的雙軌制周期軌道對應。以此雙軌制軌道對應為參照,根據納音口訣星空布局來核算和矯正「五運六氣」的交司時刻,就是一部「年曆」、「月曆」或「日曆」了。簡單說,上述「五運六氣」表格就是陰陽二歷合一的計算表格,納音口訣則是整個六十個「五運六氣」的表格推算的和便於記憶的精簡概括。特別需要附帶說明的是:中醫廣泛借用天文曆法的方法和術語來說明人體狀態和醫療保健方法,五運六氣是個典型例子,氣功納甲法也是個例子。可以說,這是中醫的一大特點,甚至是中醫「量化分析」的組成部分和「辯證實施」的理論方法依據。因此,了解納音方法對學習掌握中醫知識也有重要意義。第二節:納音口決的象數原理如前所說,納音口訣里的「土五局」是個常數。除了「土五局」之外,還有「木三局」、「火六局」、「金四局」和「水二局」,五行各有相應的常數。這些「五行局」常數的來歷是什麼呢?是陰陽五行、二十八宿和河洛八卦。

圖中,第一個圖表是干支常數,是納音口訣中推導之數的來源。第二個圖表是天干配五行的數象。第三個圖表是地支配五行的數象。第四個圖表是五行配河圖洛書的數象。這些就是納音方法中的「土五局」等五行局及其各局常數的來源。經典之作《內經·素問》有專門篇章解釋說明了其中的道理,這裡引用其中之一展現個輪廓:「帝曰:何為當位?歧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釋: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已未歲也。」為避免儒官干涉破壞,道家傳說那是黃帝所做,並由周代時候的「鬼谷子」演編為「納音歌」。管仲蘇秦張儀等政界人士求教於鬼谷子,因管仲同情世人幾乎暴露納音天機,於是,道家定了個「天機不可泄」的納音保密規矩,對世間只傳授納音口訣而不再傳授納音數象方法。這個傳說流傳至今,依然是一些道家人士拒絕透露納音秘密的歷史根據。第三節:為納音口訣編製一個便於使用的圖表..納音口訣內容豐富,對初次接觸的人來說,僅靠文字難以理解或記憶,它所包括的象數推導和方位對應等等、更是讓初次接觸的人感到一頭霧水。為簡便醒目起見,根據學習體會,我設計編製了一個《甲子納音口訣(五行局)圖示》,初次接觸納音歌口訣的人,稍加解釋就能一目了然地排出五行局和曆法推導十二宮了。本人發明設計圖示如下:

從外往裡:最外層是納音歌口訣中的甲子年份稱號。再往裡第二層是各年對應的五行局及其常數(譬如,對應甲子和乙丑,是「金」和「4」,表示「金四局」)。再往裡面的圖案是二十八宿(星位),二十四方位(節氣),八卦五行、地支十二宮、天干、以及河圖洛書的對應。整個圖示為「上南下北」,即「子午為經,卯酉為緯」。舉例。就本文案例說,納音口訣說明給定的時刻之宮位在「辛未」(口訣:「庚午辛未路旁土」)、五行局是「土五局」。在上圖示中,「辛未」對「土」和數字「5」,方位對東北之「寅」、與二十八宿核對屬「太過」,等等,都可以一目了然。有了這個圖示,同是「金局」之區別問題可得到昭然若揭的答案。譬如,前言提到的網媒流傳長久而沒有得到回答的問題:「『金箔金』跟『海中金』有什麼不同?」上面圖示很清楚地標明:所謂「金箔金」之「金」對應的是「壬寅」和「癸卯」、處於西南;而「海中金」之「金」對應的是「甲子」和「乙丑」、處於正北。就是說,雖然它們都是「金四局」,但它們所處的天文曆法的軌道位置是大不相同的。納音口訣中的「金箔」和「海中」不過是用來標明兩者位置不同,跟「金箔」和「大海」字面意思的物質是毫無關係的。或者說,坊間賦予「金箔金」和「海中金」等等以各種物質象徵意義,都是望文生義或搞搞娛樂的,跟納音口訣所含有的天文曆法之本意是毫無關係的。對於有進一步研習的讀者來說,這個圖示也有些用場。譬如,甲子納音的周期性是很強的,單從文字角度卻不易察覺。而在上述圖示中,可以清楚看到:·從「甲子已丑」到「壬辰癸巳」的五行出現次序、跟「甲午乙未」到「壬戌癸亥」的五行出現次序,彼此是相同。這反映的是「三十為一紀,六十為一周」的甲子六十周期,於曆法核對校正有重要意義。·「甲子」之「金」和「甲午」之「金」處於「對沖」「相剋」位置,反映的是「子午二至定乾坤」(二至:夏至冬至);同樣,「己卯」之「土」和「己酉」之「土」處於「對沖」「相剋」位置,反映的是「卯酉二分定春秋」(二分:春分秋分)。·「甲子」之「金」和「庚辰」與「庚戌」之「金」處於「三合」位置,反映的是「天干合化」,即根據二十八宿與五行的對應來推算星位和核對時刻的曆法方法依據。在納音系統里,上述「相衝」、「相剋」和「三合」的方法也叫「截空」和「旬空」;用在所謂「命理」或「陽宅」方面,叫作「逢吉不吉、逢凶不凶」。其實,它們的天文曆法意義是核對調整陰陽二歷的時刻點(譬如閏月位點或日月會點),並通過「十二宮」做出記錄推算,等等。下面是根據《甲子納音口訣五行局圖示》,把口訣文字做了顏色處理

(上表存疑:應為地支相衝。心香注。)可以看到,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各位三十年、各自的五行出現次序完全相同,即納音方法所說的「三十為紀,六十為周」。這足夠反映出一個甲子周期里的「中周期」,即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周期軌道上互成「再翻版」的映射關係。舉例:·甲子 乙丑 海中金;·甲午 乙未 沙中金。其中「甲」為歲,「子」「午」為年;「乙」為歲,「丑」「未」為年。子午相衝和丑未相衝表示相衝,即天文位點呈映射關係。因此,都是「金」,但在甲子周期里的位置不同,即日月地球和「七政」同對應點的周期位點不同。在納音口訣中,這個位點不同用「海中金」和「沙中金」來區別。在納音口訣實用中,第一件事是確定陰陽,實際上就是確定映射式五運六氣甲子六十周期中的哪個半周期。就紫微垣等星(群)位置確定,納音法五行各局所記錄的推算口訣,也有很清晰的周期性。下面是納音法的木三局、火六局、土五局、金四局和水二局的「起紫微」的十二宮運行軌跡:

圖中,縱坐標標記的是「地有五制」的「十二宮」,陰曆。橫坐標標記的是「30日」、實為「天有六氣」中的一個氣階段小周期,即:12 x 30 =360(度);這是天文曆法黃道,陽曆。合而為一,是用雙軌制的天文曆法來確定紫微星垣的位置位點。圖示也顯示了所謂「土五局」等等的常數數字所表達的運動軌跡模式的軌道度數間隔。譬如:土五局:由d04到d09、由d10到d14等,軌跡模式相同;這個微周期間隔為「五」,即土五局之常數五。水二局:由d01到d02、由d02到d03等,軌跡模式相同;這個微周期間隔為「二」,即水二局之常數二。依此類推,五行局的常數一目了然。各局軌跡模式幅度不同,反映的是天球、地球和觀察者三個位置位點的變化,視角不同造成射影軌跡不同。就是說,納音法五行局用十分簡潔的文字,記錄和反映了以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對位置來推算星空運行軌跡的古代天文曆法知識及其工作原理。神奇的數字"142857"世界上最神奇的數字是:142857,它發現於埃及金字塔內,看似平凡的數字,為什麼說他最神奇呢?我們把它從1乘到6來看看(自然註:1/7=0.142857。。。。。)142857X1=142857142857 X 2 = 285714142857 X 3 = 428571142857 X 4 = 571428142857 X 5 = 714285142857X 6= 857142同樣的數字,只是調換了位置,反覆的出現。那麼把它乘與7是多少呢?我們會驚人的發現是999999而142+857=99914+28+57=99最後,我們用142857乘與142857答案是:20408122449前五位+上後六位的得數是多少呢?20408+122449=142857關於其中神奇的解答,「142857」它證明一星期有7天,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6個數字,依順序輪值一次,到了第7天,它們就放假,由999999去代班,數字越加越大,每超過一星期輪迴,每個數字需要分身一次,你不需要計算機,只要知道它的分身方法,就可以知道繼續累加的答案,它還有更神奇的地方等待你去發掘!也許,它就是宇宙的密碼,如果您發現了它的真正神奇秘密,與大家分享!142857×1=142857(原數字)142857×2=285714(輪值)142857×3=428571(輪值)142857×4=571428(輪值)142857×5=714285(輪值)142857×6=857142(輪值)142857×7=999999(放假由9代班)142857×8=1142856(7分身,即分為頭一個數字1與尾數6,數列內少了7)142857×9=1285713(4分身)142857×10=1428570(1分身)142857×11=1571427(8分身)142857×12=1714284(5分身)142857×13=1857141(2分身)142857×14=1999998(9也需要分身變大)繼續算下去……以上各數的單數和都是「9」。有可能藏著一個大秘密。以上面的金字塔神秘數字舉例:1+4+2+8+5+7=27=2+7=9;您瞧瞧,它們的單數和竟然都是「9」。依此類推,上面各個神秘數,它們的單數和都是「9」;怪也不怪!(它的雙數和27還是3的三次方)無數巧合中必有概率,無數吻合中必有規律。何謂規律?大自然規定的紀律!科學就是總結事實,從中找出規律。任意取一個數字,例如取48965,將這個數字的各個數字進行求和,結果為4+8+9+6+5=32,再將結果求和,得3+2=5。我將這種求和的方法稱為求一個數字的眾數和。所有數字都有以下規律:[1]眾數和為9的數字與任意數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都為9。例如306的眾數和為9,而306*22=6732,數字6732的眾數和也為9(6+7+3+2=18,1+8=9)。[2]眾數和為1的數字與任意數相乘,其結果的眾數與被乘數的眾數和相等。例如13的眾數和為4,325的眾數和為1,而325*13=4225,數字4225的眾數和也為4(4+2+2+5=13,1+3=4)。[3]總結得出一個普遍的規律,如果A*B=C,則眾數和為A的數字與眾數和為B的數字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亦與C的眾數和相等。例如3*4=12。取一個眾數和為3的數字,如201,再取一個眾數和為4的數字,如112,兩數相乘,結果為201*112=22512,22512的眾數和為3(2+2+5+1+2=12,1+2=3),可見3*4=12,數字12的眾數和亦為3。[4]另外,數字相加亦遵守此規律。例如3+4=7。求數字201和112的和,結果為313,求313的眾數和,得數字7(3+1+3=7),剛好3與4相加的結果亦為7。令人奇怪的是,中國古人早就知道此數學規律。我們看看「河圖」與「洛書」數字圖就知道了。以下是「洛書」數字圖。4 9 23 5 78 1 6 ( 洛書)世人都知道,「洛書」數字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幻方圖,它的特點是任意一組數字進行相加,其結果都為15。其實用數字眾數和的規律去分析此圖,就會發現,任意一組數字的隨機組合互相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都為9,例如第一排數字的一個隨機組合數字為924,第二行的一個隨機組合數字為159,兩者相乘,其結果為146916,求其眾數和,得1+4+6+9+1+6=27,2+7=9,可見,結果的眾數和都為9。這種巧合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讓我們再看看「河圖」數字圖。728 3 5 4 916 (河圖)「河圖」的數字圖沒有「洛書」數字圖出名,這是因為人們未能發現其數學規律,但是用眾數和的規律去分析它,就能發現它的奇妙之處「河圖」數字圖中,任意一組數字互相進行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都為6。例如27165*38495=1045716675,求結果的眾數和,1+4+5+7+1+6+6+7+5=42,4+2=6,可見,結果的眾數和為6。由此可見,「河圖」的數字圖亦不可能是隨意擺設,否則,其結果的眾數和不可能都為6。從上述兩個數字圖可知,古人十分重視數字6與數字9。無獨有偶,太極圖的就由數字6與數字9組合而成。太極圖的左邊部分為數字6,太極圖的右邊部分為數字9。「太極圖」﹑「河圖」﹑「洛書」通過種種手段暗示數字6與數字9的重要性,其中「河圖」與「洛書」更是在熟悉數字眾數和規律的前提下編製而成。但是,據我們所知,數字眾數和的規律剛剛被發現,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古人已經知道這數學規律。根據古埃及文獻記載,建築金字塔時使用的長度單位是「肘尺」(cubit,即從指尖到臂肘關節的長度)。其高為280肘尺,底邊長為440肘尺,因此,金字塔塔高和底比為:280/440=7/11=0.636363……(自然註:實際上7=4+3和11與地月直徑數據有密切關聯,這種聯繫值得深究)這個比率同中國河圖數字是完全吻合的,絲毫不差。在河圖中,東方兩數之和恰好是11,北方兩數之和恰好是7,不僅如此,而且280和440分別是7和11的40倍,而40之數也正好是《河圖》東、北、西、南四方位之數的總和(8+3+1+6+4+9+7+2=40)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這說明埃及法老王室正是按照中國河圖數字設計金字塔的。他們特別重視東方和北方,因為他們的祖籍地中華本土就在古埃及的東北方。他們希望法老死後能夠魂歸故土。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數學現象,凡是眾數和為9的數字除以36,其餘數必為9或18或27或0(36)。一個物體從數字36(0)的位置出發,運行一圈(轉過360度)就能回到原位。在運行過程中,物體的運動方向經過四次轉變,每次都發生在數字9或18或27或是36(0)的位置上,可見,處於這四個數字上面的物體,其性質面臨著改變。這即是說,眾數和為9的數字往往代表著物質性質的完全改變。巧合的是,《周易》之中最流行九九歸一的說法,數字9亦被稱為老陽,即是說,數字9代表了一個物質陽氣的終結,新一輪的周期又要開始了。這種說法剛好和上述數字現象不謀而合,從上圖可知,一個物體一旦經過數字9而處於數字10的位置,其眾數和就變為1,剛好處於數字10的物體,其運動方向與處於數字8位置的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一個是向上運動,一個是向下運動。總之,古代中國人的智慧遠比現代人想像中的聰明,《周易》看來是一本超出現代人智慧水平的書籍,「太極圖」的創造人更是聰明絕頂.(轉)現在從數學和生物學角度來證明一下,解釋這個七的「創造」的過程, 見下圖:

(1)以人體機能組織舉例,人體表皮組織細胞有再生功能,而多次「再生」的過程也就形成了「循環」,1 4 2 8 5 7 經過不同的運算方法具有數字「循環」的特性。再比如,人體組織的形狀是由組織細胞的個數以及所有相關細胞的表面積、體積決定,所以必定與體積的計算方法有關(類似於計算機繪圖軟體「三維建模」的方式),而 1 4 2 8 5 7 恰恰可以保證所有運算有序並遵循特定規律。(2)1=1+0,2=1+1,4=1+3,8=5+1+2,7=1+0+2+4,5=3+2...... 等式左邊由1 2 4 8 7 5 組成,可以形成獨特的運算規律(上圖已證明),等式右邊由1x2的N次方(N為正數)的各位數字之和組成。首先,選擇從「5」開始揭秘,在以上例舉中,「5」有兩種數字來源:1、由32拆分求和後產生;2、由2048拆分求和兩次產生。假設有兩種條件去決定「5」的來源:1、當符合條件A時,「5」由32拆分求和而得;2、當符合條件B時,「5」由2048拆分求和兩次而得。(同理可證1、2、4、8、7由2的n次方「拆分求和」而得的特性)再假設條件A與B以及所有同類的條件C、D、E...組成了某「已知程序」,並可由計算機控制執行。那麼我們只需要在「細胞分裂」中尋找關聯性便可。由以上的已證明可知1 4 2 8 5 7的數字組合可以應用到細胞的組合中,而「細胞分裂」的過程也是一個與2相關的數學變化過程,可以用2的n次方表示其演變步驟,顯然可以用二進位數「0」、「1」表示,而計算機程序的基礎演算法就是由二進位數組合而成。有關金字塔的神秘、π的奧秘和142857數字本身的奇特很多資料都有論述和記載,在這裡不多加論述了,這篇文字只談三者的內在聯繫。在闡述三者內在聯繫和轉換的問題之前,不能不簡要介紹一下古代埃及的神聖的計量體系——腕尺。我們知道,《聖經》中用到的長度單位是「肘」,例如《列王紀上》第七章23節有關銅海(祭壇)的論述:「他又鑄一個銅海,樣式是圓的,高五肘,徑十肘,圍三十肘。」 牛頓在其《論猶太人的神聖腕尺》巨著中追尋的那套英國皇家計量系統的「中介」換算單位稱之為「腕尺」。無論是《聖經》中的「肘」還是古埃及人的「腕尺」最終是與人體有關,因為這一神聖的計量體系來自於神,而神創造人又是根據自己的「模樣」創造的。當今的許多學術著作都把埃及的腕尺長度判定為「從肘到中指尖之間的距離」,並且說腕尺通常有兩個長度,分別是:一種是皇家欽定的腕尺≈20.59英寸,另一種是民間的短腕尺≈17.72英寸,而對《聖經》中肘的長度探討和定義卻頗為少見。我的理解和推測是:肘長是指肘至手腕這根骨頭(也可能是當時崇拜的某一動物比如羊的某根骨頭)的長度,這可能是人體唯一一根與身高比例為七分之一的骨頭,而1/7=0.142857142857142857....的無限循環。而60進位中的360°的七分之一為51.42857142857。。。(註:金字塔建築的角度接近52度,一年52周,都與7周期以及黃金分割關係密切,同時與60進位存在密切關係。中國古代的弦圖以及太玄數也深刻隱含了此關係)的無限循環,這也許是人類將一年最終定義為整數52周的依據、並經由古羅馬、古希臘最終演變為與π緊密相連的英制計量體系。儘管米制單位已經取代過時的英制單位,但是航天航空技術全球領先的美國,在宇宙工程中卻拒絕使用米制系統而依然採用「神聖」的英制度量衡體系,由此不得不值得我們思索。分布於尼羅河沿岸的大大小小金字塔共計97座即是採用古埃及神秘的且不同的度量衡體系建造而成,而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吉薩高原上的胡夫金子塔,至今為世界七大奇觀之首。典藏於巴黎羅浮宮的古埃及腕尺長52厘米,又分為4掌及28指。我們知道,現今測量的胡夫金字塔比較權威的數據是:底座邊長為230.36米,底座周長為921.45米,高146.59米,仰角為51度51.5分。請留意這座金字塔的仰角51度51.5分與一個完整的360度圓的七分之一51.42857度的循環數字的關係,在六十進位中,我們可以將胡夫金字塔的仰角設計理解為一個一個圓的七分之一,這是金字塔與圓有關的一層面紗,只要與圓有關就必定離不開π!採用當今的米制度量衡體系是很難發現金字塔設計中存在的秘密的。隨著近年來對金字塔內部通道、國王和王后墓室、金字塔外形尺寸的進一步測量,推斷出古埃及腕尺的長度並非如典藏於巴黎盧浮宮內的腕尺長度恰好等於52厘米,而是可能的接近52.35厘米,其中的誤差3.5毫米是否因年代久遠的磨損亦或是歷經幾千年腕尺的自然收縮等等,僅僅是推斷。假如一個埃及腕尺的長度等於現今的52.35厘米,應用這個尺度將上面的金字塔的米制長度進行一下轉換:金字塔底座一邊長230.36米/0.5235米-腕尺=440腕尺;金字塔高度146.59米/0.5235米-腕尺=280腕尺;金字塔的周長為921.45米/0.5235米-腕尺=1760腕尺。通過轉換成腕尺的金字塔,我們來看看幾組數字得出的答案:金字塔周長(四方形周長)1760腕尺/金字塔高度(圓的半徑)280腕尺=6.2857142857的循環極近於2X3.142857的循環,即近似於2π,也就是金字塔高度為半徑的虛擬圓的周長恰好等於金字塔底座四邊形的周長。而金字塔一邊長440腕尺/金字塔高280腕尺=1.57142857的循極近於二分之一π,而金字塔的兩條邊880腕尺/金字塔高280腕尺=3.142857的循環極近於π,約分等於22/7,也就是說金字塔的構建是40倍於π值的三維結構。這可能就是142857這組數字來源於金字塔並與π密切相關的內在緣由吧。至於為什麼是40倍於π的比率而不是其他比率建造的大金字塔,答案只能在《聖經》中尋找:大洪水持續了40天、摩西在西奈山度過了40天、以色列人在荒野中徘徊了40年、耶穌在荒野中度過了40天、所羅門在耶路撒冷作王統治全以色列共40年、有大冰雹從天上落在人的身上,每塊重約40公斤、以利治理了以色列40年。。。(註:40之數乃五行和八卦相結合之數,也正好是《河圖》東、北、西、南四方位之數的總和8+3+1+6+4+9+7+2=40,另在無窮多正多邊形中,前10個裡就是7和9通過尺規作圖難以實現,360/7=51.42857142857....,360/9=40,在金字塔里都隱含這兩個數了)也許公元後再過4000年,金字塔會告訴人類全部的奧秘,當然,人類極少數的科學先驅和先知(包括開普勒和江恩)早已知道金字塔金字塔的秘密,但金字塔更多的秘密還隱藏其中,只有不斷的探索和虔誠的信仰才會令人類揭開金字塔的層層面紗。總之,要完全理解金字塔的秘密及在預測過程中的全部內涵,需要思維方式的超乎尋常的飛躍和跨越時空的想像,而若茅塞頓開,我想,只有上帝的點撥!周易與天文曆數的關係八卦是在古天文學的基礎上發現的,它與天文在紀協同發展起來的,也是古代天文曆數的最初形式(無文字元號)。因此,通過古代曆數,可以證實八卦與天文學的兼融關係。八卦與六十花甲數一起,不僅可以動態地反映天象,而且還能推演曆數。所以八卦與甲子都是象數兼賅的。它們既是天體運行的客觀標誌,又是協調律歷度數,統一紀理年月日時周期的象數符號。八卦與甲子的相繼出現,並有機地結合起來反映天地陰陽之象,這充分說明,古人認識到它是宇宙萬有客觀規律,故稱其為「天道」、「神道」。「曆數」是天時推移的根據和可靠標誌。《史記》曰:「黃帝考定星曆,建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各司其序,不相亂也」可見我國早在黃帝時代已經有了精確的曆法。我國古代是陰陽合曆。它以陰曆為基礎,以置閏之法協調陰陽曆,即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十九年七閏始能齊一。也就是說,當太陽視運動為十九周,月行二百三十五周,恰於冬於朔日夜半子時相會。可見,古代是以回歸計年,朔望計月,365日而成歲。平年354日,閏年384日。易學觀念,在描述天地(萬物)方面,簡直是世界上最自然、最簡單質樸的方法論了。古人以地球為觀測點,日月星辰的視運動為觀測結果。因此,日月星辰每天從東方升起,經過南方(所謂上經天運動),落入西方;此外,日月星辰每年從西向東的運動。北半球人們只能觀察到地平線以上一半天空的天體運行情況,當然還有地平線以下觀察不到的「北方」。所以,古人時空觀念中,是以上為南、下為北、左為東、右為西(所謂面南而立,向明而治)。天體複合運動不論何等複雜,然而,運用太極、河洛、易卦干支體系等極其簡單、質樸、明了的圖象和算式,就能如實地、動態地再表達出來;不論其陰陽曲線、圈與點、陰爻或陽爻、卦、干支等的陰陽位置、性狀,都具有具體、鮮明、時空向量等物質運動的內容。根據《焦氏易林》、《易緯乾鑿度》、漢代卦氣說、爻辰說、月卦說及近人鄒學熹《易學十講》等資料介紹如下:太陽日周期歷十二時辰為一日,合今二十四小時,一千四百四十分鐘。《焦氏易林》依序卦順序一卦值一日,而坎離震兌值二至二分。乾值甲子,坤值乙丑,直至未濟值癸亥。周而復始,六周盡三百六十日。以一日十二時辰再分,則以乾坤兩卦代表晝夜,乾坤計十二爻,每爻當一個時辰,十二爻當十二時辰。並以十二地支記十二時辰,十二消息卦相配以表示陰陽消長變化之象。再以乾坤兩卦三百六十策,其餘每卦得六策。坎離震兌四卦計二十四策,以演二十四氣。三百六十策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堯典》說:「以閏月四時成歲」。一歲十二個月計三百五十四日,閏年十三個月計三百八十四日。《周易》以乾坤至渙共五十九卦,計三百五十四爻,以當十二月三百五十四日。六十四卦計三百八十四爻,以當閏年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日之數。卦氣五日一候,每月六候,十二月計七十二候。每月配五卦,十二月配六十卦,餘四卦坎離震兌分主四時。每月五卦計三十爻,一爻主一日,五卦以當六候;十二月六十卦,以當七十二候。在六十卦中,每月以辟卦為主,故稱十二月卦。以十二月卦表示二二月二十四節氣晷景的變化。從冬至子月起的六個月,晷景從最長不斷縮短,《周易》以復、臨、泰、大壯、央、乾六卦,表示陽長陰消之象。從夏至午月起的六個月,則晷景從最短不斷增長,《周易》以後、遁、否、觀、剝、坤六卦,表示陰長陽消之象。一年四時,每時三個月,四時為十二個月,以春夏秋冬表示之。天球以二十八宿為刻度,四象分布四方。每時更一象限,四時更四象限為一周天。古以二分二至定中星,易卦以坎離震兌四卦紀四時。春分點在東方,青龍七宿居之,象徵春三月,萬物發陳,故以震卦配之。夏至點在南方,朱雀七宿居之,象徵夏三月,萬物蕃茂,故以離卦配之。秋分點在西方,白虎七宿居之,象徵秋三月,萬物成熟,故以兌卦配之。冬至點在北方,玄武七宿居之,象徵冬三月,萬物閉藏,故以坎卦配之。古法還以五星定四時。一年之中,每星各佔七十二日,五星恰好三百六十日之數。乾坤二卦策數亦為三百六十策。土木火三星軌道大而在外,計之恰好乾之策二百一十六;金水二星軌道小在內,計之恰合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古以卦紀年,兩卦值一年,六十四卦恰值三十二年。《易緯.乾鑿度》說:「法於乾坤,三十二歲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坼,復於貞也」。就是說,每年兩卦合一歲周天之數,即三百六十度。三十二對卦值三十二年即為:360*32=11520(策)。所以《繫辭》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的說法。此外,八卦的先天圖和後天圖是紀理天文、曆數的總結,反映了天體運行規律即年、月、日、時各個周期(詳見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由此可見,古人正是應用易卦反映了宇宙萬有客觀規律。故《繫辭》曰:「觀天之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八十年代,朱燦生教授從本世紀月亮運行的百年數據中,發現了現代天文學從未有過的數據規律。將這些數據規律用極座標圖表示,則形成一個太極圖。不僅如此,還發現月亮運動的數據在座標下,總是落在六十四個特徵點上。這些數據規律當完成一個周期才完全重合。朱教授的論文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通過現代科學證明,六十四卦的確是一個反映宇宙規律的動態的自組織、自調節系統。近年來,國外對六十四個遺傳密碼的發現,更充分證明了六十四卦的科學性。關於「六十花甲數」周期的科學認識,朱燦生教授從天文歷年中每年月亮運動資料中發現了鮮為人知的太極——六十四卦物理因象。繼之以後,付立勤先生髮表了干支紀年與五運六氣的天文背景,系統地闡明了運氣周期運動。每一近點月有四個特徵點,每相鄰四個特徵點構成一組四象(月亮的一個回歸周期有十五個近點月),十六近點月,即形成首尾相似的封閉周期。四象十六次編碼,即為六十四卦,進而確認,干支六十年是朔望月,近點月會合周期與回歸年的會合周期。說明了以冬至點為參照系的日月地三體之間,最小相似周期為六十年。從而闡明了運氣周期產生的主要天文學機制。三十年一紀,則是朔望月與回歸年的會合周期大數。上經有三十卦下經有三十四卦從周易體系看,卦與卦之間的關係也不是雜亂無章的,64卦的排列順序體現了陰陽對應,一般是互為綜卦排在前後位置。唐代易學家孔穎達將卦序的系統規律性總結為「二二相耦,非覆即變」。就是說每一組卦的兩卦之關係不是覆(兩卦卦畫相顛倒),如屯與蒙,困與井;就是變(兩卦卦畫完全相反),如坎與離,中孚與小過。易卦的這種內在聯繫還表現在卦名的含義上,如乾與坤、泰與否、剝與復、損與益、革與鼎、既濟與未濟即是,它們之間都是陰陽的協調與和諧,相反相成。不僅如此,64卦也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上經始於乾坤,終於坎離。「乾、坤者,陰陽之本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序卦傳》給我們描述了萬物生於天地,經過蒙昧時期的成長,最後活生生地展現出來;下經34卦從咸恆開始,咸為交感,喻指男女婚配交感;恆為恆久,喻男女白頭到老。「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序卦傳》),從人到家庭、社會漸次展開,充滿矛盾、紛繁複雜,既濟與未濟表示事物相對完成又沒有終止,無窮無盡。思維的和諧性、系統性在這裡得以清晰體現。註:上經講天地日月生成過程,為先天;下經講人倫交感演化,為後天。 所謂「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兩兩為對,共三十二對,如《乾》《坤》為一對,《屯》《蒙》為一對,按順序依次為對。所謂「非覆則變」,即今本六十四卦卦序排列有兩種情況:其一是相鄰兩卦卦象互為顛倒。如《屯》卦與《蒙》卦、《需》卦與《訟》卦、《師》卦與《比》卦等,也就是把前面的一卦倒置來看,就變成了後面的一卦,這是「反對卦」,這種情況唐代孔穎達稱之為「覆卦」,後人也叫做「綜卦」。六十四卦中有五十六卦(二十八對)是這種關係。其一是卦象顛倒而沒有變化,如《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等八個卦,但這八個卦可以構成四組,即《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兩卦的爻象是相反的,乾六爻全為陽爻,坤六爻全為陰爻,即六爻交互變化,這是「正對卦」,這樣的兩卦,孔穎達叫「變卦」,或叫「錯卦」、「旁通」卦。因此說六十四卦的排列是非「覆」即「變」。註:二二相耦,非覆即變的排列順序隱含了陰陽相間的思想,實際上十天干、十二地支均是陰陽相間,同時又符合整體的變化規律,精細結構常數和黃金分割數的意義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具有著深藏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的世界。通過對這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長期探索,人們逐漸發現在表現出一致性和連續性的現象背景上必然存在著一些不變的量值。人們稱它們為自然常數或基本常數,比如普朗克常數、阿佛加得羅常數等等。但是,按照愛因斯坦的意見,所謂自然常數只應該是純粹的數字,如π、e等,而不是帶有量綱的量。所以在愛因斯坦看來,真空中的光速也不能算作是真正的自然常數。相反,我們必須尋找一個具有速度量綱的自然量,當它與光速之比是一個純數字時,那麼這個純數字就是能夠體現真空中的光速的自然常數。所以,巴羅推測[1],若c是一個基本的自然常數,則必定意味著在空間與時間之間存在一種深刻和基本的聯繫,而這種基本聯繫的深刻和重要程度決不會亞於光速對物質世界的關係。同樣,普朗克常數、阿佛加得羅常數、玻爾茲曼常數、介電常數、引力常數、電荷和電子靜質量、質子靜質量等等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常數。因此,有可能真正稱得上是自然常數的數字非常之少。按照馬丁.里斯的意見[2],決定我們宇宙性質的自然常數有6個:愛丁頓首先提出的「大數」N≈1036、氫聚變為氦質量差比ε=0.007、宇宙的實際密度與臨界密度之比Ω、愛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常數λ、天體系統的引力約束與其靜質量之比Q≈10-5以及現實空間的維度D=3。但是很顯然,精細結構常數α是一個既符合愛因斯坦的要求是一個無量綱的常量,同時又是對決定我們的宇宙性質至關重要的自然常數。眾所周知,精細結構常數:     α=e2/?c=2πe2/hc≈7.29735.10-3            (1)它是一個無量綱的純數,是大自然最重要的的常數之一。式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h是普朗克常數,e是電荷,π是圓周率,這四個常量分別都是極重要的量。正如史蒂夫.亞當斯所說的[3]:「這個謎一般的數將相對論、量子論、電磁學和幾何學中的幾個基本常量聯繫在一起。對於許多搞理論的人來說,它始終是個謎。……直到今天,如同在20世紀30~40年代一樣,它依然是個謎」。由於精細結構常數的數值,決定於三個有量綱常數的觀測值,所以,這三個有量綱常數的確定性和精確性與精細結構常數的確定性和精確性互為因果。但是正如約.巴羅所說的[4]:「我們能以極高的精度測量精細結構常數,但是至今為止,現有的理論沒有一個能提供對其測量值的解釋。」而且斷言:「能完成這個任務的任何一種理論都將十分莊嚴地被看作是潛在的『萬能理論』」。雖然這個斷言未必完全正確,但是至少由此可見,對精細結構常數的理論解釋的確十分重要,有可能與最基本的物理對象相關,比如夸克、電子、真空等等。事實上,文[5]就作出了這樣的嘗試,即精細結構常數和電子靜質量Me與真空元ε有簡單的關係為:                                 M=ε(α)                         (2)式中真空元ε是基態上下夸克之差:     ε=d0-u0                          (3)由於文[5]是以假定夸克滿足Bohr假說也具有能級為前提的,按此可以得到與觀測值相當吻合的強子(包括重子、介子及它們的共振態的)質量譜,並且得到基態的夸克質量最可幾值為:u=1.596   d=1.602   s=2.588  (Gev/C2)                (4)代入(2)式可見符合得相當好。同時,文[5]還給出了精細結構常數以黃金分割數ω和圓周率π之積為係數的與兩種真空元質量之比的簡單表示:α=πω(ε/u0)                 (5)也與觀測值十分吻合。這表明精細結構常數是決定於真空性質的極為基本的自然常數。(5)式中黃金分割數ω是菲波那契級數的前後二個數的比例極限,其數值為:ω=(51/2-1)/2=0.6180339……               (6)它在許多學科中扮演著謎一樣的重要角色,被開普勒稱為在幾何學中是比畢達哥拉斯定理更「珍貴的鑽石礦」,但是,它卻不象其他幾何概念一樣,很少進入物理學,更是從未進入粒子物理。然而文[6]不但表明黃金分割數可以出現在精細結構常數的關係式中,而且還表明黃金分割數ω確定了三個基態夸克的質量關係:             (u0+d0)/2s0=ω                      (7)而且事實上,只要夸克的能級k相同,上式總是成立的,即:(uk+dk)/2sk=ω            (8)因而,當(5)和(8)式成立,就有可能表明黃金分割數ω和圓周率π及精細結構常數一樣也是重要的自然常數。倘若如此,那就更進一步證明了文[5]所提出的模型的正確性。夸克的質量關係由黃金分割數所決定所謂基元應該是物質最基本的物質單元,而質量則是萬物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基元必定具有自因性,所以基元的質量必定是自因的,即它的質量是確定的,不是隨機的,除了與真空相關之外,與其他任何外來物理輸入無關。當夸克和電子一樣是最基本的物質基元時,應也可能滿足Bohr的能級與躍遷原理和Pauli不相容原理。於是在假設強子是由夸克的交生成時,我們成功地給出了與觀測值相當吻合的強子及其共振態的質量譜[1],而此時基態夸克u0、d0、s0的最可幾質量值為: u0=1.596 ;  d0=1.602 ; s0=2.588     (1)質量單位為Gev/c2。偏差在10-3數量級內。所有的自由夸克最終都將衰變為u0,因為u0是最小的夸克,因此       ε=d0-u0        (2)是基態夸克所可能衰變的最小能量,所以ε和u0一樣都是物理真空元。由文[3]知電子的靜質量e與真空元ε有關係為:               e=ε(α)1/2       (3)即電子質量僅僅決定於真空元,是真空元的激發,所以電子也是基元。於是   ε=d0-u0=0.005982       (4)與由(1)式得到結果的偏差小於3.10-3,完全在可幾範圍之內。式(3)中的α是精細結構常數,它是一個無量綱數,表示為:              α=2πe2/hc≈1/137.036……               (5)它始於原子的精細結構,是描述電子能級變動的常數。但是在文[1]中發現它也可以用於描述夸克能級的變動,即夸克能級係數為:     β=πα/4                       (6)本文的目的就是尋求夸克是否可能有與電子一樣的性質:其質量僅僅決定於真空元,而係數則是如同α類似的某個常數。首先,我們發現黃金分割數和基態夸克u0、d0、s0的質量值之間存在如下簡單的關係:(u0+d0)/2 s0=ω     和(s0-d0)/u0=ω                           (7)得:        u0=2ωs0-d0      d0=s0-ωu0     s0=ωu0+d0                  (8)即有:      d0=u0+ε        s0=u0(1+ω)+ε                               (9)可見基態夸克均可表示為真空元。和(3)式電子需要一個精細結構常數α類似,基態夸克s0也只需要一個黃金分割數ω。所以,黃金分割數決定了夸克的質量關係。被達·芬奇稱為黃金分割數的ω,被稱為是數學四大普適常數之一[4]。早在古希臘就被畢達哥拉斯稱為是「凡是美的東西都具有的共同特性」,是「萬物形態美的最佳尺寸比例」,文藝復興時期的帕喬里稱它是「神的比例」,開普勒甚至認為它的價值高於畢達哥拉斯定理,他說「幾何學裡有兩個寶藏,一個是畢達哥拉斯定理,一個是黃金分割。前者可以比作金礦,後者可以比作珍貴的鑽石礦」。但是,現在畢達哥拉斯定理已被廣泛應用,幾何學已經深入物理學,但是,黃金分割數卻仍然無緣進入物理學,這是值得深思的事實。黃金分割數等於斐波那契級數的前後二個數的比例極限或最簡單的二次方程的解:      ω=(51/2-1)/2≈0.6180339……               (10)代入(7)(8)(8)式則夸克u0、d0、s0的計算值的偏差完全在可幾範圍之內。同時又可得:         α/πω=(d0-u0)/ u0=ε/u0                         (11)將(7)(8)式代入(11)得:    α=π(d0+u0)(d0-u0)/2u0s0=π(d0+u0)ε/2u0s0   (12)或                          α=π(s0-d0)(d0-u0)/u02=π(s0-d0)ε/u02           (13)這就使得精細結構常數可以表示為完全由基態夸克的質量關係所確定。其次,我們還得到混沌常數δ的表示式可表示為基態夸克的函數:       δ=2πωα[(s0-d0)/ε]                  (14)混沌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混沌常數δ(又稱為Feigenbaum常數)是混沌學中最重要的常數之一,它標誌了結構不同的非線性系統在變化過程中何時發生倍周期而轉向混沌,從而顯示出客觀事物的多樣性、複雜性和動態性的混沌態。即δ標誌了分叉點序列之差的比值極限,其值為:δ≈4.6692016…(15)有趣的是,Feigenbaum,M.J是粒子物理學博士,但是δ從未被運用於粒子物理。雖然目前ω和δ這二個常數已出現在分形和相變的研究中[2],但是並無跡象顯示夸克與ω和δ二個常數有任何關係。然而我們發現不但精細結構常數可以在夸克構成強子質量中起重要作用,而且黃金分割數和混沌常數與夸克之間也有著重要的關係,可以說,α、ω、δ這三個無量綱常數與三個基態夸克u0、d0、s0的質量值之間存在著確定的關係。於是,由ω、α、δ這三個常數關係最後確定三個基態夸克的質量應該為:           u0=1.594(3)     d0=1.600(3)      s0=2.585(5)                  (16)如果上述推理均成立,即可得出如下結論:1)  夸克的質量不決定於任何外來條件,是自身自然地由三個基態夸克的相互關係所決定的。它們的相互關係由黃金分割數、精細結構常數和混沌常數這三個常數之間的關係所表現。這表明夸克是物質的基元,因為基元是自因性的,沒有任何外來物理輸入。2)  精細結構常數具有物理意義是公認的,但是彼此獨立無關的黃金分割數和混沌常數通常只被認為是數學中的普適常數[4],不去深究其存在之所以,本文則表明它們都具有深層次的物理根源,都是具有深刻物理意義的無量綱常數。3)  這三個常數與真空元ε的相關程度不同,α與ε直接相關,δ與ε間接相關,因為(14)式可變化為:            δ=2π2ω2ε/u0= 2π2(1-ω)ε/u0                  (17)                而且通常認為「對一些物理學家說來,混沌是工程的科學而不是狀態的科學,是演化的科學而不是存在的科學」[6],所以混沌常數不直接決定三個基本的基態夸克之間的質量關係證明了基態夸克的質量是不變數。而混沌常數則可以表現在μ子與真空元ε的關係為:μ=(δ/ω)(1/8πα)1/2ε       (18)計算值(0.10553)與觀察值十分吻合。並且:   τ=(1/8πα)(δ/ω)2ε       (19)計算值(1.862)也與觀察值相當吻合。由此兩式與(3)式比較可見混沌常數、黃金分割數和精細結構常數都與輕子代數存在比例關係。而且發現三代輕子e、μ、τ之間的不象夸克u0、d0、s0之間那樣有極為簡單的關係,可見只有電子可能是基元,其餘兩種輕子不是。黃金分割數ω雖然與真空元ε無明顯關係,但是(6)(7)式表明ω體現了三個基態夸克的比例美。這表明ω不象人們所說的僅是心理性的偏好,而「令人驚奇的是,自然界也偏愛黃金分割」[5]。表明自然界本質上就是傾向於比例美的。由於這三個常數都是無量綱的數量,對於夸克質量來說都不是物理輸入,所以我們得到了期望的結果,即在按照(1)或(16)式能夠全面、準確的導出強子的質量譜[1]之外,再一次證明了夸克是具有自因性的物質基元。參考文獻 [1]楊克中:強子的質量譜和夸克的性質,《當代創新專家文論大全》(2004)p.640[2]楊展如:《分形物理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p.186於淥、郝柏林:《相變和臨界現象》科學出版社(2005)p.224[3]楊克中:關於輕子質量譜,《社會主義實踐與發展精典文庫》(2005)p.275[4]夏茂輝、姚文起:《數學四大普適常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5]張順燕:《數學的美與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p.40[6] J.格萊克:《混沌—開創新學科》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p.5註:在文[1]計算出兩種夸克的靜質量分別為:u0=1.596,d0=1.602Gev/c2               (3)在文[2]中我認為真空是由基態的上夸克u0和與基態下夸克之差:d0-u0=ε       (4)這兩個不可能再衰變的兩元零級能態所組成。夸克具有的物理美   文[1]指出基態夸克和電子可能是最基本的物質基元。因此三種基態夸克之間以及基態夸克與電子之間的質量關係就有可能具有最基本的物理美。在基態夸克和電子一樣都是最基本的物質基元的前提下,認為夸克也應滿足Bohr的能級與躍遷原理和Pauli不相容原理。於是在假設強子是由夸克的交生成時,我們成功地給出了與觀測值相當吻合的強子及其共振態的質量譜,而此時基態夸克u0、d0、s0的最可幾質量值為:u0=1.596 , d0=1.602    , s0=2.588   (1)(質量單位為Gev/c2。偏差在10-3數量級內)由於所有的自由夸克最終都將衰變為u0,因為u0是最小的夸克,因此: ε=d0-u0   (2)是基態夸克所可能衰變的最小能量,所以ε是真空元。由文[3]知電子的靜質量e與真空元ε有關係為:e=ε(α)1/2  (3),即電子質量僅僅決定於真空元,是真空元的激發,所以電子是基元。於是  ε=d0-u0=0.005982   (4),與由(1)式得到結果(6.10-3)偏差小於3.10-3,完全在可幾範圍之內。式(3)中的α是精細結構常數,它是一個無量綱數,可表示為:α=2πe2/hc≈1/137.036……   (5)。它始於原子的精細結構,是描述電子能級變動的常數。但是在文[1]中發現它也可以用於描述夸克能級的變動,即夸克能級係數為:  β=πα/4(6)。因此首先,精細結構常數α有可能是最基本的物理美的數值,因為它決定了基態夸克與電子之間的質量關係。接下來,就是尋求基態夸克之間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其質量關係僅僅決定於某一個常數。事實上確實如此,我們發現黃金分割數和基態夸克u0、d0、s0的質量值之間存在如下簡單的關係:(u0+d0)/2 s0=ω (7)和(s0-d0)/u0=ω (8)。即有:             u0=2ωs0-d0    d0=s0-ωu0    s0=ωu0+d0(9)這個被達芬奇稱為黃金分割數的ω,在古希臘就被畢達哥拉斯稱為是「凡是美的東西都具有的共同特性」,是「萬物形態美的最佳尺寸比例」,文藝復興時期的帕喬里稱它是「神的比例」,開普勒認為它是「幾何學的一大寶藏」。但是,現在幾何學已經深入物理學,而黃金分割數卻仍然無緣進入物理學,這是值得深思的事實。黃金分割數等於斐波那契級數的前後二個數的比例極限:ω=(51/2-1)/2≈0.6180339…… (10),代入(7)(8)(8)式則夸克u0、d0、s0的計算值的偏差完全在可幾範圍之內。同時又可得:   α/πω=(d0-u0)/ u0=ε/u0 (11)。將(7)(8)式代入(11)得:    α=π(d0+u0)(d0-u0)/2u0s0=π(d0+u0)ε/2u0s0(12)或 α=π(s0-d0)(d0-u0)/u02=π(s0-d0)ε/u02  (13)這就使得精細結構常數可以表示為完全由基態夸克的質量關係所確定。因此,我們可以宣稱:最基本的物質基元是電子e和三個基態夸克u0、d0和s0,而最基本的物理美是由三個數值所表徵:精細結構常數α、黃金分割數ω和圓周率π。作為真空元的虛粒子u0和ε=d0-u0分別具有隱性的正電荷和負電荷,因此一旦遭到一定能量的激發,真空元可能會極化,即所謂真空極化。如文中(2。30)式(e=(α)1/2ε)所說的,真空元將以α1/2的概率激發出電子來。電子與夸克的關係及真空元  當定義 d0-u0≡ε (2.31)是任何夸克蛻變為基態所釋放的最低能量元,即它是夸克世界不可能再小的能量單位(比如u1-u0=βu0≈0.009>ε),所以ε是一種物理真空元。而u0則是最小的自由夸克,所以u0和ε一樣,是另一種物理真空元。因此物理真空是由這兩種真空元構成的,這兩種真空元具有互補性,因為由(31)式得到的ε不是差集,而是補集,即ε為u0關於d0的補集,所以,按照de Morgan公式有:εc=u0 ,u0∪ε=d0 ,u0∩ε=φ (2.32),式中φ代表空集。兩者是兼容的,u0是零點費米子,而ε是零點玻色子,共同構成零點真空場。如果電子也是物質基元,則電子與夸克的關係最大的可能是通過真空元而聯繫起來。對此我們假定由真空元激發出電子的表示式為:me=(α)1/2ε(2.33).因此得到真空元的能量值為:ε=0.00598187……(2.34),可見夸克u0與d0最可幾值(1。28)之偏差值為±3.10-3左右。於是由(33)式可得到精細結構常數的另一個表示:α=2πe2/hc=(me/ε)2  (2.35).由(29)式可見,電子和真空元ε的夸克數都是為零。而由(33)(35)式又可以推測電子的電荷有可能是來自裸電子對真空的激發。這是因為由(35)式得荷質比為:e/me=(hc/2π)1/2/ε(2.36)。所以電荷為:e=(hc/2π)1/2me/ε(2.37)(有時為了方便就用e表示電子質量).注意到上面兩式中,除了me以外都是相對論不變數,所以me是指靜質量,即電荷是來自裸電子靜質量對真空元的激發。由上列諸式能夠得到如下幾個推論:1)上夸克u0和電子e(或者ε,按(31)式)都是物質的基元。2)由(33)式可見,電子是以概率(α)1/2激發真空而生成的。3)電荷是由裸電子激發真空而生成的,這解釋了為什麼任何粒子的電荷都是一樣的事實。4)所謂「磁荷」可能是真空元在電子作用下所反映的特徵:  φ0=ξε/αc  (2.38)5)荷質比ξ可能是決定於真空元的不變數,(進一步討論見後文[七]1和[十]3);6)正負電子對撞不可能「湮滅」為單個光子,因為按照(30)式的夸克展開有:e++e-→(d-u)+(u-d)=[uu]+[dd]=2[uu]+[εε] (2.39)所以至少生成2個光子γ和一次「真空湮滅」;7)按上式,高能正負電子對撞可生成強子對:e++e-→π++π0,π++π-,3π0  (2。40)以及正負質子對、正負中子對和正負Σ子對等等。同樣,能量大於1.022Mev的光子γ則可能激發真空元生成電子對。六十四卦次序**周易的卦序有如下特點:以《乾》為首卦 此卦序是《乾》為首卦,總統其餘六十三卦,表明《周易》作者崇尚天和陽剛之氣,同時也是對商《歸藏》易序的一種修訂。《歸藏》是以《坤》為首卦,將「坤乾」顛倒而成「乾坤」,表明崇尚陽剛之氣,也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翦商(前面已有說明)。將六十四卦分成了上下《經》 從《乾》至《離》三十個卦為《上經》,從《咸》至《未濟》三十四個卦為《下經》。乾為父、坤為母,《上經》猶說父輩的事。《咸》()卦上兌為少女,下艮為少男,男女交感而成婚,組成了一個恆久的家庭,《下經》猶說下一輩的事。卦是按事物的發展規律排列的 這在《序卦傳》中作了詳細表述。有《乾》、《坤》而有萬物,《屯》是物之初始,猶一個初生兒的誕生;幼童需要啟蒙,故下卦是《蒙》;幼童還得餵養,故接下來是《需》……從《屯》到《既濟》,事物完成了一個發展的全過程;然而事物還沒有終結,故最後一個卦是《未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表明了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 六十四卦除乾、坤、坎、離、頤、中孚、小過、大過這八個卦之外(因這此卦倒過來也一樣),卦基本上都是一正一倒相鄰排列的,如;泰和否,損和益,剝和復……,它表明了事物的對立統一的關係和曲線發展的規律。**《易傳·雜卦傳》的卦序,此卦序也是以《乾》為首卦。晉·韓康伯說:「雜卦者,雜揉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繫辭注》)。與通行本《周易》一樣,除乾、坤、坎、離、頤、中孚、小過、大過這八個卦因正倒都一樣,而同類相鄰安排外,其餘各卦均是一正一倒排列的。不過其排列順序不同,它在揭示對立統一關係的同時,更強調對立的一面,請見下圖。

六十四卦復對次序圖**先天六十四卦次序由先天八卦推衍而來,橫向和豎向都按「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次序排列,兩兩相合而成六十四卦,不是邵雍說的「加一倍法」。這個卦序的八經卦按先天八卦次序,依次斜向排列,從《乾》至《坤》,稱之經線;從《泰》至《否》為另一條斜線,稱為緯線,經緯分明。每橫向八個卦的內卦(下卦)是固定不變的,而外卦(上卦)卻按陰陽消長的規律變化著。以乾宮為例,其下卦都是《乾》,變在上卦,《泰》三陰三陽,至《大畜》一陽生於上,至《需》一陽生於上卦中,至《小畜》兩陽生於上,至《大壯》一陽生於上卦下,至《大有》兩陽居上下,至《夬》只有一陰在上,至《乾》則為全陽,這是一個陽氣漸長過程;如要倒過來,則是陽氣漸消而陰氣漸長的過程。如果說上是天、下為地的話,正體現了「天動地靜」的古人宇宙觀。天地變化,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均在此次序中!這是北宋·邵雍易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是易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次序圖。**《帛書》卦名有三十一個與通行本周易相同,有三十三個不同,不同者如下:乾—健 否—婦 遁—掾 履—禮 無妄—無孟 姤—狗 艮—根 大畜—泰畜 賁—蘩 蠱—箇 坎—贛 需—襦 震—辰 大壯—泰壯 豫—余 小過—少過 坤—川 謙—嗛 臨—林 升—登 兌—奪 萃—卒 咸—欽 革—勒 隨—隋 大過—泰過 離—羅 晉—溍 睽—乖 噬嗑—筮□ 巽—箅 小畜—少 中孚—中復這不同的卦名,可能有特殊的含義,也可能是一人口述,一人往帛上手書,在語音傳遞上發生了障礙,將同音字記錯。《帛書》六十四卦的次序與現行本《周易》的次序不同,有人推測,這是筮家經常使用,不免「韋書三絕」,簡策散亂,手頭沒有《序卦傳》,便胡亂整理在一起造成的。然而,這個卦序的排列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從次序圖可以看出,它與上面的「先天六十四卦卦次序」有相同之處,都是由兩個經卦相重而成。不同之處是,「先天」是著重說明六十四卦形成的原理,內卦和外卦都是按「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的,在圖中,八純卦按一條斜線有規律地排列著(見上表有底紋處)。在次序圖中,八經卦的次序是:1乾、10兌、19離、28震、37巽、55艮、64坤。相鄰兩卦間隔為9。《帛書》八經卦的次序是:1乾、9艮、17坎、25震、33坤、41兌、49離、57巽,相鄰兩卦間隔為8。內卦是按「乾一、坤二、艮三、兌四、坎五、離六、震七、巽八」排列的,很明顯,其順序是:父母、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長男長女,表示陰陽的對立和統一。外卦是按「乾一、艮二、坎三、震四、坤五、兌六、離七、巽八」的順序排列的。前四卦是陽(男),後四卦是陰(女),表示了先陽後陰的思想。由於內、外卦序不對應,就形成了與「先天」截然不同的卦序。因為將八經卦已經固定了位置,所以當相同的兩個經卦相重時,這時就出現了空白。這八個空格將六十四卦分成了八個單元,1乾是一個單元,32恆、33坤、34泰這三個卦是一個單元,其餘六十卦每十個卦為一單元。至於為什麼這樣排列,有待研究。這種排列不同於現行本《周易》,也不同於《連山》和《歸藏》,因《連山》是以艮為首卦,《歸藏》是以坤為首卦,《帛書》雖說也以乾為首卦,但其餘卦的排列順序不一樣,我們推測,這可能是另外一個版本的《易》書。**「八宮卦六十四卦次序」是西漢·京房所確立的,是他的易學理論的基礎。這個卦序的特點是:按八宮排列 將六十四卦分為八宮,每宮八個卦,以八純卦領頭,下各統領七卦,如乾宮以《乾》為首,統領《姤》、《遁》、《否》、《觀》、《剝》、《晉》、《大有》七卦。每宮八個卦都各有其固定的位置,分別稱為上世(八純)、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遊魂、歸魂。《京氏易傳》說:「易有四世,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八純為天易,遊魂歸魂為鬼易。」這樣就把天、地、人納入了卦中,並將各卦六爻從下至上分別命為:元士、大夫、三公、諸侯、天子、宗廟。這是為占術服務的。前陽後陰 八宮卦是按「乾、震、坎、艮、坤、巽、離、兌」順序排列,這樣的排列次序與《帛書》屬一個體系。前四卦是陽卦,後四卦是陰卦。乾為父,震長男、坎中男、艮少男;坤為母,巽長女、離中女、兌少女,體現了《說卦傳》「乾坤為父母,統帥三男三女」之說。陰陽消長 六十四卦的排列始於《乾》卦,終於《歸妹》,卦象的變化是陰陽消長的過程。從首卦橫向看,《乾》為六陽,陽氣極盛;《姤》是一陰始生而浸陽,《遁》是二陰生而浸陽,《否》是三陰生而浸陽,《觀》四陰生而浸陽,《剝》是五陰生而剝陽,至此陽氣幾乎被剝盡。《晉》又復回一陽,表示陽氣不可被剝盡,居外卦四位,稱之「遊魂」;《大有》則陽回歸本位,即下卦為《乾》,是謂「歸魂」。其它宮的卦也是按這樣的陰陽消長排列的**「後天六十四卦次序」是清·江永所制,源於上面的京房「八宮卦」,每宮八個卦的次序相同,只是八純卦的排列次序不一樣,這也是為占術服務的。**北周·衛元嵩《元包經》所載六十四卦次序,亦稱《衛氏歸藏卦序》。所列八經卦次序是:坤一、乾二、兌三、艮四、離五、坎六、巽七、震八,以坤為首卦,先陰後陽,陰陽相雜,體現了《歸藏易》的思想。此卦序「八宮」是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仲陰、仲陽、孟陰、孟陽」排列的。每宮的八個卦的排列順序與《先天六十四卦次序》相同,以首卦《坤》橫向看,《坤》是六陰,表明陰氣正盛;下卦是《復》,一陽始生於下而浸陰;第三卦是《臨》,二陽下生;第四卦是《泰》,三陽生於下,陰陽均等;第五卦《大壯》,四陽生於下;第六卦《夬》,五陽生於下,此時陰將要被剝盡;然第七卦《需》則一陰回復外卦四位,表明陰氣不盡;至《比》卦陰回歸於下卦而成《坤》,說明陰氣不盡。這「太陰」八個卦表現了陽息陰消的過程,這與「先天次序」是一樣的。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四種, 一是現通行本的順序, 一是京房易傳的八宮順序, 一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周易順序,還有伏羲先天64卦序。通行本周易順序, 古人有一歌訣: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 畜 兮 履 泰 否;同 人 大 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兮 噬 嗑 賁;剝 復 無 妄 大 畜 頤, 大 過 坎 離 三 十 備。咸 恆 遁 兮 及 大 壯,晉 與 明 夷 家 人 睽;蹇 解 損 益 夬 姤 萃,升 困 井 革 鼎 震 繼;艮 漸 歸 妹 豐 旅 巽,兌 渙 節 兮 中 孚 至;小 過 既 濟 兼 未 濟,是 為 下 經 三 十 四論京房八宮卦序的五行易學思想京房對易卦的排序被稱為八宮卦序。由於六十四卦是由八個經卦兩兩相疊而成,許多易者都以八純為標準對易卦進行這樣或那樣的八組排列。學界也常因此將八宮卦序與其他八組卦序歸為一類或視其同出一源,實際上這兩者是大不相同的:京房通過八宮卦序,創立了一種獨特的五行解卦的易學體系。一當代學者最常與京氏八宮卦序相提並論的是帛易卦序,並尤以「乾坤生六子」立論。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一般共性之中,簡單地分列「六子」的長幼順逆,就無法真正認識到不同的卦序在表面的異同背後所深含的完全不同的易學思想本質。京氏八宮卦序與帛易八組就是在兩種絕然不同的易學思想的指導下所進行的排序。京氏八宮分組,先後順序為:乾震坎艮坤巽離兌;帛易八組雖同以八純為首,但其順序卻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六子長幼順逆相異,反映了排序者對易卦不同的認識。多年以來,人們只知道京氏八宮可用於占筮,但卻不知道這種八宮排序正是源於京房的占筮體系。京房占筮,首推納甲。所謂納甲,就是將十天干分別配屬到八個經卦之中,並按照相應的規則全面套用於六十四卦,以定六神。甲乙配乾坤,丙丁配艮兌,戊己配坎離,庚辛配震巽,壬癸又配乾坤。從十天乾的先後順序看,其中六子是從小到大,似乎與八宮分組的順序不同。但是,京房對其納甲順序的論述卻正好相反:「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此處八經,在陰陽兩分之後,其順序正好與八宮一致。京房八卦納甲的順序源於月體運行的八卦之象。月體懸天運行,一月之中,晦朔弦望,可成八卦之象。一月三十日分六節,與東西南北中五方相連,陽息陰退,乾象出甲,坤象滅乙,震象出庚,巽象退辛,坎象流戊,離象就己,艮象消丙,兌象見丁。(參見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月體納甲》、李鼎祚:《周易集解·虞翻易注》)京氏八宮分組所遵循的是月體盈虛的自然規律。帛易八卦排序的根據是「天地定位」。帛書《易贊》曰:「故易六畫而為章也,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搏,八卦相錯」。文中「火水相射」疑是「水火相射」的筆誤。以八卦之象而論,「天地山澤水火雷風」在陰陽兩分之後就是帛易八組首純的「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京房用八宮排序,其理論基礎是五行。也就是說,凡是被列入一宮之內的八重,都具有相同的陰陽五行屬性。分宮不同,其重卦的陰陽五行屬性就不一樣(這個五行確定是按照乾兌金、坤艮土、坎水離火、巽震木來確定的,則後天卦序宗五行相生,先天卦序結合萬字宗五行相剋,因此該五行與八卦匹配方法同時適用於先後天卦,應該有其深刻的原理在)。由此可見,八宮卦序的關鍵在於每宮首純的陰陽五行定性和宮內八重按照陰陽五行爻變原則所進行的卦變。至於八宮的先後順序,無論是從京氏的占筮體系還是從京氏五行解易的思想體系來看,似乎都找不到存在的必然。相反,《元包經》卦序倒可以提供一個或然的例證。元包卦序每組內八重的卦變都與京氏八宮一樣,但是,八組的先後順序卻是坤乾兌艮離坎巽震。京氏八宮與重陰抑陽包含了「首坤」的《歸藏》易學旨趣相比,它先父子後母女的排序則是繼承了《周易》尚乾的易學取向。京氏八宮,每宮之內八重的卦變也都不離陰陽五行。每宮八重都是在一個八純的統攝之下進行爻位的陰陽互變,自下而上,分本宮、五世和二魂。《京氏易傳》下卷曰:   八卦分陰陽、六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三節,天地若不變易,   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易卦六爻之變自內而外。所謂「剛柔相易」、「周流六虛」、「五行迭終」正是推衍世魂的變卦法則。至於游歸之變,恰恰就在於固守一宮的陰陽五行屬性,從而保持八宮卦序陰陽五行整體結構體系的完整。八宮卦變,始於爻變,最終都不破八純之象(在此原則下,周期為7,若變加1中宮和純卦,周期為9)。上爻若變,宗廟無存。八純一破,陰陽五行的性質也就隨之發生改變了。正所謂「吉凶之義,始於五行,終於八卦。」帛易卦序的變卦原則就完全不一樣了。帛易八組,每組八重的外卦都是一個相同的三畫經卦,內卦則是八個經卦按照《易贊》中「天地定位」的順序輪流與固定不變的外卦相配。可見,帛易卦變的基礎是三畫的經卦;帛易卦序所反映的是以象解卦的易學思想。易卦排序的不同必有其不同的機理。對於不同的卦序之中任何微小的變化都不宜簡單地進行取捨,否則難免產生毫釐之謬。與帛易卦序一樣,邵雍的「伏羲卦序」也是以八個三畫經卦為基礎而進行分組排序的。每組之中所有的下卦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經卦,上卦也都是由八經按照一定的順序與下經相疊而配。但是,這八個上經的先後順序卻與帛易不同: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伏羲卦序與帛易卦序兩種易學思想的差異正是反映在上卦八經排序這一貌似細小的區別之上。伏羲卦序是宋人圖書卦序的典型代表。邵雍以數解易,「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正是伏羲先天之數的一至八的順序數位。伏羲卦序八組的「首純」也都不在第一位,而恰恰都分別排在各組之內相應的八重數位之上。由於八卦數位的凸顯,伏羲卦序在以象解卦的同時,更主要的是揭示了易數的變化規律。不過,易卦的排序可以成萬千形態,並不是每種卦序都能給人以易道的啟迪。但是,像京氏八宮這樣能夠深刻地揭示易道本質規律的卦序只是一部分,而其他一些排序有的只能算是簡單的智力遊戲。二八宮排序是京房五行解卦易學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謂五行解卦,就是運用陰陽五行的原理來分析和揭示卦爻的結構和變化規律。五行易學是五行與易卦兩種思想體系的結合。五行解卦,首創於京房。在《京氏易傳》中,京房首先將六十四卦分列八宮,以確定每一個六畫重卦的陰陽五行屬性;其次,借用天干地支,確定六十四卦中每一爻的陰陽五行屬性;最後,再將卦的五行與爻的五行相結合,確定六神和六親。「八卦鬼為系爻,財為制爻,天地為義爻,福德為寶爻,同氣為專爻。」六親的前提是卦與爻之間五行的生克制化。卦的陰陽決定著六爻納支的陰陽順逆。八宮分組與干支納甲、六神六親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京房的五行解卦體系,三者之外無五行。在京氏易學中,所謂單獨的五行論是不存在的。帛易傳文中雖然出現過「水火金土木」等詞語,但由於其文辭的孤立性,帛易還遠未達到五行解卦的程度。如帛易《要》曰:   「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盡稱也,故為之陰陽。有地道焉,而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這番論述只是將「水火金土木」作為天地人三才之一的地道中的幾個物質要素,是相對於天道的「日月星辰」和人道中的「父子君臣夫婦」而言的。而易道原本兼及三才。可見此處的「水火金土木」顯然不是作為「陰陽五行」這種基本認識體系中的五大組成要素。「地有五行」曾經是古人的一個觀念。將五行僅僅用於地道,這種現象在先秦文獻中也是常見的。例如《左傳》:    「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帛易傳文中可能涉及五行內容的,除了前述《要》篇的引文外,還有四處:一處在《易贊》:「子曰:五行□□□□□□□□□□用,不可學者也,唯其人而已矣。」兩處在《二三子》:「聖人之立政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德與天道始,必順五行,其孫貴而宗不滅」。另一處就是《要》篇的「五正」:「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這幾處「五」是否就是「陰陽五行」思想中的「五」,尚不可妄下決斷。即使前述五處都是後來意義上的「五行」,但是,無論是從帛易的排序還是從帛易的傳文整體來看,這些「五行」既不是用來解釋卦爻象的結構規律,也不是直接用來揭示易道本質。因此,帛易中不存在五行解卦思想。《周易》傳文中也多次出現與「五行」相關的內容。但始終沒有談及五行思想的體系內容,甚至連「五行」兩個連續的字樣都沒有出現。五行思想的關鍵在於金木水火土五要素之間的生克制化。至於《繫辭》上傳中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這十個數字也許與五行之數中的「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之間有某種相通之處。但是,對於《周易》傳文中的這段數論,我們現在所能肯定的只是天地陰陽之數,還沒有發現足夠的史料證明它們是數配五行。就像《繫辭》所云:「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在京氏八宮易卦體系之中,不僅八宮、納甲納支和六神六親三位一體,共述五行,而且其中有關積算、建候等解卦內容也都是以五行為中心的。從《京氏易傳》來看,京房在論及積算和建候等內容時,最後都落實到干支。如《睽》卦註:「參宿從位降己酉」。干支實際上就是五行的代名詞。在京房時代,十天乾和十二地支與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要素之間已經形成了約定俗成的關係。在有些卦論中,京房也將干支與五行放在一起連用。如《乾》卦註:「積算起己巳火,至戊辰土,周而復始」;《坤》卦註:「星宿從位降癸酉金」。在另一些卦注中,兩種情況又會同時出現。如《歸妹》卦註:「建始甲子至己巳,積算起己巳至戊辰,周而復始。水土入震兌,五星從位起歲星,軫宿從位降丁丑土,分氣候三十八」。京房在八宮易卦體系中論及積算和建候,是為了在更加廣博的層面上求證和運用自己的五行易學。在《京氏易傳》中,不存在獨立的積算說或者建候說,三卷的內容基本上都不離五行解卦。三京房的著作已基本遺失,八宮排序到底是否京房所為,迄今仍無確證的史料。不過,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來看,八宮卦序產生於京房時代是合乎情理的,但它產生於先秦的可能性較小。八宮卦序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八宮列五行,也分陰陽。陽卦納陽干,陰卦納陰乾。陽卦六爻納陽支,順行;陰卦六爻納陰支,逆行。卦爻的五行是結合在陰陽之中的五行。陰陽五行各各相合才能定六神六親、明吉凶悔吝。也就是說,要用五行解卦,其前提必須是陰陽與五行兩者的結合。但在先秦時期,陰陽與五行基本上還是彼此獨立的兩種思想,各自都還處在一個產生和發展的階段。陰陽與五行觀念產生的確切年代已無從稽考,不過至遲到西周時期,兩者就應該都已經分別作為一種認識論的概念開始被運用了。《洪範》論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國語·周語》記載: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皆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箕子基本勾勒出了五行原理的大致輪廓。文中的五行,既有五行之名,又有五行之性、之味,文後還有與之相對應的五事。可見,《洪範》中的五行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五種物質,而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原素。不過,箕子所論只是停留在五行的功用上,他的五行觀念還比較原始。對於五行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五行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對應關係,箕子都還沒有深入探討。因此,《洪範》中的五行,主要是提出了五行的觀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五行思想體系。在伯陽父那裡,陰陽觀念也是比較粗淺的。只是後來到了《周易》傳文中,陰陽思想才變得相對系統:「一陰一陽之謂道」,「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周易》傳文中最突出的思想就是陰陽,《周易》卦序也正是在陰陽思想的指導下所作的「非覆即變」的對偶排列。《洪範》與《國語》、《周易》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論陰陽者不涉及五行,談五行的沒有聯繫陰陽。由此可見,戰國以前,陰陽與五行兩種思想還沒有完全結合在一起。正如梁啟超在《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一文中所言:「春秋、戰國以前,所謂五行,其語甚罕見,其義極平淡,且此二者從未嘗並為一談。」最早可見將陰陽與五行合和而論的是戰國末期以鄒衍為代表的稷下學派。根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鄒衍「及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這兩段文字表明,鄒子已經將「陰陽」與「五行」合而立論了。在稷下學者集成之作的《管子》中,陰陽與五行的著作就是被大量混編在一起的。如《幼官》篇論五行,《四時》篇談陰陽,《五行》篇更是兩者兼述。漢初的著作對古史往往推測臆斷,時常借所謂古之聖子言己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內容就難脫虛擬之嫌。《史記·曆書》載:「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似乎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將陰陽與五行結合在一起。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史記》中的這段話,我們也就只能視之為神話虛構了。先秦中第一部有確切著述年代和作者的著作是《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在陰陽五行哲學思想指導下融自然、社會和人生為一體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是對陰陽五行思想第一次大規模的運用和發展。在該著中,呂不韋及其門客將陰陽消長和五行生剋完整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解釋物候、政令和人事等。作為該書主體結構的十二月令則完全以陰陽五行為骨架。「春之月……德為木」,「其日甲乙……其數八,其味酸……天子居青陽左個……衣青衣……禁止伐木……無置城郭……」。「秋之月……德為金」,「其日庚辛……其數九,其味辛……天子居總章左個……衣白衣……誅暴慢……戮有罪……」。「行冬令,則陽氣不勝」。「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林鐘之月,草木盛滿,陰將始刑,無發大事,以將陽氣」。綜上所述,陰陽與五行兩種思想的融合可能始於鄒衍,終成於呂不韋。五行解卦是對陰陽五行思想更加深入的探索和運用。在陰陽與五行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地結合在一起時,五行解卦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五行解卦思想產生於秦漢之際,是時代的必然。從《呂氏春秋》之後的歷史來看,陰陽五行思想幾乎成為秦漢之際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淮南子》全面地繼承和發展了《呂氏春秋》十二月令中的陰陽五行思想,更加詳盡地羅列了一套與之相應的宇宙萬物、四時人事的現象和制度,描繪出一幅天人感應的世界起始和變化圖式。之後,由董仲舒最終創立了一套「天人感應」的思想體系。「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 。天人之間因陰陽五行而相通。《呂氏春秋》通過對陰陽五行思想廣博地解釋和運用,使得陰陽五行理論從以往略帶局部性的學術流派進而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主要的哲學思想。《淮南子》和《春秋繁露》又進一步將陰陽五行深入地結合到儒道兩家思想之中,使得陰陽五行思想在完善自身的同時,也徹底改造了世界。大約同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也是運用陰陽五行思想解釋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指導下,說明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以五運六氣理論為主建立了一套有關人體生理機制的四時五運陰陽五行學說。由於人生健康醫療的客觀性和現實性,《黃帝內經》使得陰陽五行思想深深地紮根於人們的社會意識之中。陰陽五行思想對於秦漢之際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強烈的。秦始皇就是根據「五德相勝」的思想以水德治國,事水尚黑,曆法以十月為正,數以六為準,以陰殺為國策之本,嚴刑峻法。漢代秦之後,也是推衍五行,改正塑,易服色,制禮樂。漢武帝就是在董仲舒「三統說」的基礎上頒布《太初曆》,色尚黃,數用五,以至影響中國社會近兩千年。京房出生於武帝之後十年,生活在西漢初年的昭、元帝時期。由於社會普遍崇尚陰陽五行,學者們也就紛紛運用陰陽五行思想著書立說。與此同時,也促進了陰陽五行理論的發展與完善。例如,《淮南子》除了對五質、五性以及五行相生相剋進行詳細的闡述外,還全面地論述了五行寄生十二辰生旺墓絕、四時旺相休囚,甚至亥卯未三合木以及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五行陰陽會同等。至此,完整的陰陽五行理論體系結構已經基本形成。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京房將陰陽五行與易卦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獨特的「五行易學」。五行易學的主體結構與集中表現就是八宮卦序。較為系統地以五行學說解釋《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辭的吉凶,則開始於京房。他以五行配入八宮卦及卦中各爻,乾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離配火,艮配土,兌配金。乾卦為陽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陽支:初爻為子,配水,二爻為寅,配木,三爻為辰,配土,四爻為午,配火,五爻為申,配金,上爻為戌,配土。坤卦為陰卦,各爻配以陰支,初爻為未,配土,二爻為巳,配火,三爻為卯,配木、四爻為丑,配土事五爻為亥,配水,上爻為酉,配金。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陰陽區分,配入五行,皆類此制.京房易卦的爻變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伏羲八卦,最早顯現出八卦的爻變意義,這種由陰陽爻的爻變學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對卦變的理論研究至關重要。如下表:伏羲八卦三種爻變法

(註:甲子乙丑-金 丙寅丁卯-火 戊辰己巳-木  庚午辛未-土壬申癸酉-金甲戌乙亥-火丙子丁丑-水  戊寅己卯-土庚辰辛巳-金 壬午癸未-木 甲申乙酉-水  丙戌丁亥-土戊子己丑-火庚寅辛卯-木壬辰癸巳-水  甲午乙未-金丙申丁酉-火戊戌己亥-木庚子辛丑-土  壬寅癸卯-金甲辰乙巳-火 丙午丁未-水 戊申己酉-土  庚戌辛亥-金壬子癸丑-木甲寅乙卯-水丙辰丁巳-土  戊午己未-火庚申辛酉-木 壬戌癸亥-水甲子乙丑-金  丙寅丁卯-火戊辰己巳-木庚午辛未-土壬申癸酉-金  甲戌乙亥-火丙子丁丑-水 戊寅己卯-土 庚辰辛巳-金  壬午癸未-木甲申乙酉-水 丙戌丁亥-土 戊子己丑-火  庚寅辛卯-木壬辰癸巳-水 甲午乙未-金 丙申丁酉-火  戊戌己亥-木庚子辛丑-土 壬寅癸卯-金 甲辰乙巳-火  丙午丁未-水戊申己酉-土 庚戌辛亥-金 壬子癸丑-木  甲寅乙卯-水丙辰丁巳-土 戊午己未-火庚申辛酉-木  壬戌癸亥-水縱向五行都是3個,15*8=120,都是金火木水土的順序,即42315,對應到洛書為8字結構。這個42315的五行順序暗合京房八宮卦的五行所屬排列順序,水平方向除了缺位之行外也是這個順序,這絕不是偶然的。)爻變法就是將原卦即乾坤兩卦的上、中兩個爻由陽變陰或由陰變陽,進行三種三變即:l、將乾坤兩卦的上爻進行爻變。2、將乾坤兩卦的中爻進行爻變。3、將乾坤兩卦的上、中爻同時進行爻變。這種爻變法不但將原有乾坤兩卦在數量上變為八個經卦,在卦的質量上也各有特性,代表著宇宙中的八種物象,這是我國易學史上的第一次爻變法。其實這種三變法可歸納為兩類三種:第一類:獨爻變 ——有上爻變和中爻變兩種。第二類:連爻變 ——即上、中相鄰不間斷的兩爻連著同時變一種。伏義八卦有 4對錯卦,即乾坤相錯,兌艮相錯,離坎相錯,震巽相錯。有兩對綜卦,即兌巽相綜,艮震相綜。我對原文的理解是:天地定位,定位就是形成;山澤通氣,通氣就是交流;水火不相射,不相射就是相剋又相生,含有互為轉變之義;雷風相薄,相薄就是迫近,如成語日薄西山,迫近之極形同置換。八卦相錯,就是將乾坤兩原卦的陰陽爻相互交流,轉變,置換,這就是說伏羲八卦的爻變法。後來,八卦相重而為六十四卦,由八卦增為六十四卦這是量變,直到漢代京房時,他研究悟出「伏羲八卦三變法」便學習其爻變法,將 64卦中的八純卦列為原卦,並命名為八宮,從初爻變起,共經七變而成。這是我國易學史上第二次爻變法。列圖如後:64卦中有32對錯卦,即乾宮八卦與坤宮八卦相錯,兌宮八卦與艮宮八個卦相錯,離宮八卦與坎宮八個卦相錯,震宮八個卦與巽宮八個卦相錯。64卦中除8個卦無綜外其餘56卦能兩兩相綜為28對綜卦。無綜的八個卦為乾、坤、離、坎、大過、頤、中孚、小過。其實京房八宮七變法可歸納為三類七種即:第一類:獨爻變——有初爻變、五爻變,兩種。第二類:連爻法——有初至二爻變、初至三爻變、初至四爻變、初至五爻變四種。第三類:四個爻同時變 ——有初爻、二爻、三爻、五爻、四個爻同時變一種。京房發明了 「八宮七變法」便將各卦爻納入天干地支,安上世、應、卦身,配以六親六神等等,使卦爻來一個質的飛躍,對預測學的貢獻很大,所以說卦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其原理基礎便是爻變法。如果沒有爻變法,便不可能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我想,兩個經卦相重而能為 64個別卦,每卦為6爻,如果將三個經卦相疊(取疊羅漢之意)則可為512個疊卦,每卦為9爻,據說在宋代陳摶老祖已創出,不知為何至今未能推廣流傳了。如果能將重卦再相重,也就是將四個經卦摞起來壘積而成4096個壘卦每卦為12爻,那將會是什麼情況?它們的爻變結果如何?因此,我試著將9爻疊卦按京房「八宮七變法」也用9爻筒卦列為八宮,每宮64卦,費了許多紙張來畫卦,以求其爻變結果,得出共為六類六十三種爻變法列下。(卦圖太多,因此不列了)第 1類:獨爻變——有初爻變,二爻變,三爻變,四爻變,五爻變,六爻變,七爻變,八爻變,共8種。第 2類:連爻變(即相連之爻同變)——有一至二爻變,一至三爻變,一至四爻變,一至五爻變,一至六爻變,一至七爻變,一至八爻變,二至三爻變,二至四爻變,二至五爻變,二至六爻變,二至七爻變,二至八爻變,三至四爻變,三至五爻變,三至六爻變,三至七爻變,三至八爻變,四至五爻變,四至六爻變,四至七爻變,四至八爻變,五至六爻變,五至七爻變,五至八爻變,六至七爻變,六至八爻變,七至八爻變,共28種。第 3類:只用兩個爻同變(不相連)——有七、九兩個爻同變,六、八兩個爻同變,五、七兩個爻同變,四、六兩個爻同變,三、五兩個爻同變,二、四兩個爻同變,一、三兩個爻同變,一、五兩個爻同變,一、六兩個爻同變,二、六兩個爻同變。共10種。第 4類:只用三個爻同變(不相連)——有一、二、四,三個爻同變,一、二、五,三個爻同變,一、三、四.三個爻同變,一、三、五,三個爻同變,二、三、五,三個爻同變,二、三、六,三個爻同變,二、四、五,三個爻同變,二、四、六,三個爻同變,三、四、六,三個爻同變,三、五、六,三個爻同變,三、五、七,三個爻同變,四、六,八,三個爻同變,四、六、九,三個爻同變,共 13種。第 5類:只用四個爻同變——有一、二、三、五,四個爻同變,一、二、五、六,四個爻同變,二、三、四、六,四個爻同變,共3種。第6類:只用五個爻同變——有一、二、三、四、六,五個爻同變,只 1種。總計為 6類共8+28+10+13+3+1=63種。512個疊卦可錯為256對錯卦,可綜為240對綜卦,無綜之卦為32個。當然,現今來研究512個疊卦的易理,也許為時過早,或稱太超前。反思,自人類發明陰陽二爻至伏羲氏族們成型為八卦,可能經歷了萬餘年(或數萬年),自伏羲八卦至周文王等人撰成《周易》,又可能經歷了若干千年,自文王至今剛三、四千年。易理雖然在春秋時期得到過發展與完善,不幸遭到封建時期的壓抑,現今已相當衰落,解放後進人社會主義初期,開始受到人們的逐漸理解與研究。但對易經64卦還沒有進入到全面的發掘與研討,所以現在急於發展疊卦,顯然時機尚不成熟。看來,易家們的擔子不輕,責任重大啊!

先天八卦與黃金分割序列九數從前萊布尼茲將陽爻看作1,陰爻看作0,這樣八卦就轉換成了數字。卦爻之陰陽自下而上排列,轉換成自左至右的0-1數字。乾,陽陽陽,111;兌,陽陽陰,110;離,陽陰陽,101;震,陽陰陰,100;巽,陰陽陽,011;坎,陰陽陰,010;艮,陰陰陽,001;坤,陰陰陰,000。兌=110,乾=111,巽=011離=101,太極圖,坎=010震=100,坤=000,艮=001我們數一數每個卦的陰陽爻數目:乾□□□,111,三陽爻,零陰爻;兌□□,110,二陽爻,一陰爻;離□□,101,二陽爻,一陰爻;震□,100,一陽爻,二陰爻;巽□□,011,二陽爻,一陰爻;坎□,010,一陽爻,二陰爻;艮□,001,一陽爻,二陰爻;坤,000,零陽爻,三陰爻。在前面的短文中,我們談到了斐波那契數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非常神奇的數列。0,1,1,2,3,5,8,13,21,34,55,89,144,233,…… 計算公式為:f[n]+f[n+1]=f[n+2],f[1]=0,f[2]=1。(這裡n是自然數。)這個數列中,相鄰二項,前項與後項的比值f[n]∶f[n+1],會越來越接近黃金比,也由此得名黃金數列。(一)黃金數列我們考慮黃金數列的一般形式:g[n]+g[n+1]=g[n+2],g[1]=a,g[2]=b。[1]寫出數列的各項,依次排列為:g[1]=a,g[2]=b,g[3]=a+b,g[4]=a+2b,g[5]=2a+3b,g[6]=3a+5b,g[7]=5a+8b,g[8]=8a+13b,g[9]=13a+21b,……[2]選取前面的八項,改寫成如下形式:1a+0b,0a+1b,1a+1b,1a+2b,2a+3b,3a+5b,5a+8b,8a+13b。[3]接著從第六項開始,將字母係數超過3的改寫為除以3的餘數:1a+0b,0a+1b,1a+1b,1a+2b,2a+3b,3a+2b,2a+2b,2a+1b。[4]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字母a的係數,依次為1-0-1-1-2-3-2-2;字母b的係數,依次為0-1-1-2-3-2-2-1。[5]接著考慮數字與卦序的對映,結論如下。將字母a的係數理解為陽爻數目:陽爻數目:一,零,一,一,二,三,二,二;八卦順序:震,坤,艮,坎,巽,乾,兌,離。字母b的係數理解為陰爻數目:陰爻數目:零,一,一,二,三,二,二,一;八卦順序:乾,兌,離,震,坤,艮,坎,巽。我們採用二元數對(x,y)來記錄每卦之陰陽爻數目。其中x表示陽爻數目,y表示陰爻數目。兌(2,1),乾(3,0),巽(2,1)離(2,1),(陽 ,陰),坎(1,2)震(1,2),坤(0,3),艮(1,2)我們採用序列的記號,定義x[1],x[2],……,x[8]如下:乾(3,0)=x[1];兌(2,1)=x[2];離(2,1)=x[3];震(1,2)=x[4];坤(0,3)=x[5];艮(1,2)=x[6];坎(1,2)=x[7];巽(2,1)=x[8]。兌x[2],乾x[1],巽x[8]離x[3],太極圖,坎x[7]震x[4],坤x[5],艮x[6]注意到在圓圖排列中可以繞圈子,我們繼續定義x[9]=x[1],x[10]=x[2],一般來說有x[n+8]=x[n]。這實際上蘊涵著八周期律。(二)同餘方程同餘現象,古代中國人很早就認識了。在棄九驗演算法中,所謂棄九,實際就是求取除以九後的餘數。……。本文中,我們只考慮一個數除以三的餘數,所得餘數通常為零一二。如果a和b除以3的餘數相同,那麼就說a和b模3同餘,記作a≡b(模3)。比如3≡0(模3);又如17=3*5+2,38=3*12+2,記作17≡38(模3)。仔細觀察先天八卦的圓圖排列,我們發現有如下一些有趣的規律。[1]相鄰二卦x[n]→x[n+1]同餘方程x[n]+x[n+1]≡x[n+2](模3)乾兌→離x[1]+x[2]≡x[3](模3):(3,0)+(2,1)≡(2,1)(模3);兌離→震x[2]+x[3]≡x[4](模3):(2,1)+(2,1)≡(1,2)(模3);離震→坤x[3]+x[4]≡x[5](模3):(2,1)+(1,2)≡(0,3)(模3);震坤→艮x[4]+x[5]≡x[6](模3):(1,2)+(0,3)≡(1,2)(模3);坤艮→坎x[5]+x[6]≡x[7](模3):(0,3)+(1,2)≡(1,2)(模3);艮坎→巽x[6]+x[7]≡x[8](模3):(1,2)+(1,2)≡(2,1)(模3);坎巽→乾x[7]+x[8]≡x[1](模3):(1,2)+(2,1)≡(3,0)(模3);巽乾→兌x[8]+x[1]≡x[2](模3):(2,1)+(3,0)≡(2,1)(模3)。我們看見,黃金數列模三的結果,就是出現八周期。這組算式,是八周期律的直接反映。[2]間隔一卦x[n]→x[n+2]同餘方程x[n]+x[n+2] ≡x[n+7](模3)乾離→巽x[1]+x[3] ≡x[8](模3):(3,0)+(2,1)≡(2,1)(模3);離坤→兌x[3]+x[5] ≡x[2](模3):(2,1)+(0,3)≡(2,1)(模3);坤坎→震x[5]+x[7] ≡x[4](模3):(0,3)+(1,2)≡(1,2)(模3);坎乾→艮x[7]+x[1] ≡x[6](模3):(1,2)+(3,0)≡(1,2)(模3);兌震→乾x[2]+x[4] ≡x[1](模3):(2,1)+(1,2)≡(3,0)(模3);震艮→離x[4]+x[6] ≡x[3](模3):(1,2)+(1,2)≡(2,1)(模3);艮巽→坤x[6]+x[8] ≡x[5](模3):(1,2)+(2,1)≡(0,3)(模3);巽兌→坎x[8]+x[2] ≡x[7](模3):(2,1)+(2,1)≡(1,2)(模3)。實際在圓周上行走的時候,感覺就象是:向前走二步,然後退三步。原因很簡單,x[n+7]=x[n-1]。[3]間隔二卦x[n]→x[n+3]同餘方程x[n]+x[n+3] ≡x[n+6](模3)乾震→坎x[1]+x[4] ≡x[7](模3):(3,0)+(1,2)≡(1,2)(模3);兌坤→巽x[2]+x[5] ≡x[8](模3):(2,1)+(0,3)≡(2,1)(模3);離艮→乾x[3]+x[6] ≡x[1](模3):(2,1)+(1,2)≡(3,0)(模3);震坎→兌x[4]+x[7] ≡x[2](模3):(1,2)+(1,2)≡(2,1)(模3);坤巽→離x[5]+x[8] ≡x[3](模3):(0,3)+(2,1)≡(2,1)(模3);艮乾→震x[6]+x[1] ≡x[4](模3):(1,2)+(3,0)≡(1,2)(模3);坎兌→坤x[7]+x[2] ≡x[5](模3):(1,2)+(2,1)≡(0,3)(模3);巽離→艮x[8]+x[3] ≡x[6](模3):(2,1)+(2,1)≡(1,2)(模3)。如果將八卦排列在三行三列的九宮格里,中間一格不用,那麼我們可以看見,這組算式描述的恰好是按照象棋中馬步行走的路線。看來這跳馬的步法也挺有趣的呢![4]相對二卦x[n]→x[n+4]同餘方程x[n]+x[n+4] ≡0(模3)乾坤x[1]+x[5] ≡0(模3):(3,0)+(0,3)=(3,3);兌艮x[2]+x[6] ≡0(模3):(2,1)+(1,2)=(3,3);離坎x[3]+x[7] ≡0(模3):(2,1)+(1,2)=(3,3);震巽x[4]+x[8] ≡0(模3):(1,2)+(2,1)=(3,3)。古人對此的解釋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說卦》)從算術上看,這實際是一組互補關係,互補的二卦恰好在相對位置。第三節——邵雍觀物當年,邵雍對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排列程序有著非常簡明的觀點。下面我們引用《觀物外篇》中的二句話,然後作點引申。【原文】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本也;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原文】四正者,乾坤坎離也。觀其象無反覆之變,所以為正也。按照邵雍的說法,我們給出二個基本操作:[1]反序操作:abc←→cba。例如:100←→001。[2]互補操作:abc←→a』b』c』。這裡a』為a的補數,總有 a+a』=1。b』和c』同理。例如:100←→011。(一)一縱三橫先天八卦兌乾巽離◎坎震坤艮按照反序操作abc←→cba:乾111←→111;坤000←→000; 離101←→101;坎010←→010。乾坤坎離,此四卦反序操作後仍然為自身。縱:乾111,坤000,互補排列。橫:離101,坎010,互補排列。橫:兌110,巽011,反序排列。橫:震100,艮001,反序排列。(二)一橫三縱在二個基本操作的基礎上,我們定義合成操作。[3]反序互補:abc←→c』b』a』。線路一:從abc開始,先反序操作,得出cba;又互補操作,得出c』b』a』。線路二:從abc開始,先互補操作,得出a』b』c』;又反序操作,得出c』b』a』。看一個例子,011,先反序操作得出110,又互補操作得出001。先天八卦兌乾巽離◎坎震坤艮橫:離101,坎010,反序互補。縱:兌110,震100,反序互補。縱:乾111,坤000,反序互補。縱:巽011,艮001,反序互補。後天八卦巽離坤震◎兌艮坎乾橫:震100,兌110,反序互補。 縱:巽011,艮001,反序互補。縱:離101,坎010,反序互補。 縱:坤000,乾111,反序互補。注意:該文可以和算術漫談:洛書卍字 與 黃金數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3accd0100enaa.html結合起來讀

64卦中,只有先天八卦對卦所成之8個卦陰陽爻數目相等,可以看成零,而其中分為四對分別對應正零和負零,統帥這八個全零的卦有泰否二卦。相鄰的數字實虛和陰陽相間且其絕對值的比的極限為黃金分割數暗示了武功門實虛配比為4:6的由來。其實虛陰陽相間,恰如晝夜之變化,而以60——水火既濟和30——火水未濟為基,以15為周期順逆推移,乃節氣和中氣之所位(15——坎,45——離),推移中序數0和序數15行首尾相連化64為60,首尾分位則60即64。60和64轉化者,皆在零位。以乾、坤、地天泰、天地否為先天始終,故不佔位;以坎、離、水火既濟,火水未濟為後天始終而佔四零位。首尾相連者,乃表示「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實為四象而兼零六十四卦與六十甲子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和陽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整體,凡是整體的東西就有道在。陰陽是二,是從太極分解來的,把陰陽看作整體的時候,這個整體就是太極。同理,把六十四卦看作整體,六十四卦就是太極。把六十甲子看作整體,六十甲子就是太極。那麼,六十四卦和六十甲子都為整體,它們之間有什麼異同,有什麼聯繫呢?六十甲子是由天乾和地支交互而成,十天干就是全部的天,十二地支就是全部的地。也就是說,六十甲子是天地相交所生,是代表著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六十四卦也是代表天地萬物的,但是,其中乾坤兩卦,純陰純陽,只是萬物所生之因,並非世間實有之物。六十四卦最後兩卦,既濟、未濟,亦非世間之物。既濟,定也。上為水,下為火,水性趨下,火性炎上,水火既濟而得於定。世間之物皆變化無常,而此卦卻定於恆態之中,故此卦可比喻為小乘佛教的有餘涅磐,非世間所有。既濟卦的大象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這就像佛經上說的,應思念眾生之苦,勿墮於二乘,而落為自了之漢。未濟,就是對既濟的否定,火在上,水在下,各正其位,這就是自然中的存在狀態。大象曰: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慎,就是真心。方,就是固定之所。萬物雖變化無常,卻有一定之方。用真心來辨別萬物,在變化中永恆,這就是大成若缺,道法自然。這是佛教里說的大乘境界,亦不屬於世間。六十四卦,去掉乾坤和既濟、未濟兩卦,就是六十卦。從屯卦到小過卦,這六十卦才是世間的變化無常之物,這就與六十甲子正好吻合(註:或者去掉乾坤否泰四卦,其中四卦都由坤和乾經卦組成,只有泰卦實現陰陽相交,則可以與三種肽鏈終止密碼和一個開始密碼建立對應關係,另有說法去掉乾坤坎離四卦,該四卦居四正,為先天體用,在後天時序和空序上無專位,而其餘60卦各自成太極,應60花甲)。

比如 舉例如下:甲子:地雷復卦 000001 孤陽在下;甲辰:澤天夬卦 011111 孤陰在上;庚午:天風姤卦 111110 孤陰在下;庚戌:山地剝卦 100000 孤陽在上。(這裡以1代表陽爻『———』,以0代表陰爻『— —』。)其他的干支對應的卦象是什麼?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乙丑辛丑己丑丁丑癸丑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乙卯辛卯己卯丁卯癸卯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乙巳辛巳己巳丁巳癸巳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乙未辛未己未丁未癸未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乙酉辛酉己酉丁酉癸酉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乙亥辛亥己亥丁亥癸亥甲子甲午坤乾見,乙丑乙未嗑井連.丙寅丙申家人解,丁卯丁酉損咸先.戊辰戊戌履謙是,己巳己亥壯觀焉.庚午庚子恆益在,辛未辛丑訟夷聯.壬申壬寅師同出,癸酉癸卯漸妹添.甲戍甲辰蹇睽到,乙亥乙巳晉需天.丙子丙午頤大過,丁丑丁未隨蠱堅.戊寅戊申豐渙好,己卯己酉節旅田.庚辰庚戌泰否卦,辛巳辛亥有比連.壬午壬子巽震會,癸未癸丑困賁前.甲申甲寅未既濟, 乙酉乙卯遁臨錢.丙戍丙辰艮兌現,丁亥丁巳豫畜眠.戊子戊午屯鼎內,已丑己未妄升天.庚寅庚申離坎聚,辛卯辛酉孚過先.壬辰壬戍大畜萃,癸巳癸亥夬剝前.卦序溯源——六十甲子干支都有對應的卦六十四卦與六十甲子,在術數中似乎從來就是兩個互不相關的領域。李虛中徐子平的四柱命術以干支為依據,源於五行,與易卦似無瓜葛。納甲法梅花易數以六十四卦做基礎,只是在解卦時對卦中各爻配以五行干支,實際上是借用五行干支的原理去解決易卦顯示的問題。這樣看來,五行成了兩者的交匯點,共同的根。而易經反而被喧賓奪主了。要知道,五行說是成形於孟子時代,它是在<易傳>之後才建立起來的。想到這裡,總覺得不大對勁。迫使自己深入研究一下它們的來龍去脈關於易經的成書時代雖有爭議,但大概過程習易者多是知曉的。伏羲八卦是傳說,時代早在軒轅黃帝之前;經文六十四卦是商周之交;十翼則是春秋戰國;其它就更晚了,不作贅述。六十甲子是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組合,是一組六十進位數。據說,天干地支的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軒轅時期的大撓氏。起先,天干僅是用來記日,因為每個月的天數都是以日進位的;地支用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二個月,正好用十二地支來相配。但不久便用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這一辦法一直沿用至今,從未間斷。後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又被逐漸引進到記年、記月和記時,漸次形成一整套系統,具體年代未及考據。而干支記日在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已廣泛使用,可見此習慣在殷商前早已盛行,比周文王六十四卦的歷史要早很多。這就給人一個疑惑:為甚麼<周易>六十四卦與當時最為流行的干支記序竟是毫無關係的呢?從殷墟甲骨文數據看,當時日子順序已是按照六十進位的干支記數,而在周易經文中,直接用到干支的字亦不在少數,例如:<蠱>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巽>先庚三日,後庚三日;<革>己日乃孚…己日乃革之;而總的六十四卦與干支記數的對應關係竟是缺如,實在令人費解。回過頭來從<周易>的形成過程找線索。文王演周易,是當時『天命』觀念的反映。它與天文必是關係密切的。而干支記日正是當時天文學的成就之一(大概不亞於當今科技之互聯網),卦與干支之間必有關聯。只是古代一向認為天文即天機,天文知識僅為欽定的卜史所掌握,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私學天文的。<周易>約莫是在春秋時期傳入民間,可以推想,在從卜史傳向民間的過程中,有關與天文掛鉤的按干支記序部份因是『機密「而未同時被傳出,因而形成了在易經成書時只是一組沒有序列的經文的狀況。後人不得已搞出個<十翼.序卦>來。而所謂<連山>、<歸藏>和<周易>,其最大的分歧亦是在卦序上,印證了六十四卦與順序脫鉤的悲劇。其實,求證六十四卦與干支之間的聯繫為何失傳並不是目的,關鍵是這一聯繫在易學中的重要意義。坊間偶爾亦會見到有一些對應的列表,但都是後人按五行堆砌的,無價值可言。本來的面目是怎樣的呢?需要探索。自從尋找到六十四卦本義卦序方陣以後,回復六十四卦與干支的對應關係就不再是天方夜譚了。可以斷定,它們之間的關係具有下列一些特性:1. 六十四卦中,有四個卦的干支是與其它卦共享的,而其它各卦則是一一對應,不會重複。2. 根據互卦生成鏈所顯示的,四個重迭卦應是在生成鏈末端的乾、坤、未濟、既濟。3. 在綜卦對內兩卦必是具有相同的天干或地支。4. 歸魂卦和遊魂卦各自有著大致相同的天干。例如,火雷噬嗑卦的干支是丁未,它對應的綜卦山火賁的干支就必是丁x。而在遇到丁未的情況,可以遵循火雷噬嗑的特性去說明和解釋。相反,在遇到噬嗑卦時,丁未就是一個可依據的訊息。一旦掌握了具備上述特徵的六十四卦與干支對應關係,就意味著打通了周易與日期、周易與八字之間的經脈,使他們成為一個有機體,從而:1. 可按遂日的干支卦序預測事件的發展,無須受制於多次搖卦而不能形成『天人感應』的苦惱。2. 依照四柱的四個卦所顯示的訊息可大大豐富四柱論命的內容。3. 在占卜解卦時增添一個可直接引用的時間訊息。4. 終身卦可改用按出生年月日時干支對應之卦直接取,或會更準確可靠些。這樣,將為易學術數開放出一個新的廣闊空間。信不信由你。將一個圓球的內接正方體的六個面對正東西南北,然後對正方體進行河圖和洛書形式的解剖。在正方體的每個面畫洛書九宮,則六個面上共有五十四個方格,再加上每個面那個大方格,一共得到六十個方格。這六十個方格與花甲的六十之數正好吻合。東南西北四個面上的洛書九宮分別反映木火金水四種物質的五行場效應和各個面上物質的能態運動過程和規律;上下兩個面上的洛書九宮反映居於中央的土行的情狀。至於每個面自身的那個方格,正是「奇門遁甲」學所遁的那個「甲」,也是九宮八卦陣所遁去的那個「一」。作為遁法的統帥和靈魂,這個「一」規定了九宮的五行屬性,它提供了九宮的場能,而能夠為系統提供五行場能的,只能是河圖所表述的五行。這樣上節提到的那個「十」也就找到了幾何的解釋。將六個面的六個「一」合併為一個整體的「一」,加上五十四,恰好構成了「天地凡數」的五十有五,也是河圖之數五十五。代表土行的上下兩個面,五行的場能皆屬土,只是運行的方向相反而已,所以只需一個就夠了,這樣,東南西北四個面加上中央那個面共有四十五個方格,正合洛書之數四十五。作為方位坐標和場能,甲木和乙木皆居於東方,丙火和丁火皆居於南方,庚金和辛金皆居於西方,壬水和癸水皆居於北方,戊土和己土皆居於中央。按照物質的生成順序,水最先,其生數為一,經五孕育而成,故北方六壬皆生數一,六癸皆成數六,水,陽性也,生數奇也;火居次,其生數為二,成數為七,故六丁皆生數,六丙皆成數,火,陰性也,生數偶也;木序居三,經五而成,故六甲皆生數,六乙皆成數;金序居四,經五而成,故六辛皆生數,六庚皆成數;土居第五,合自身以成,故六戊皆生數,六己皆成數。五方天干各統十二支,合為六十花甲。將「天地凡數」的五十五減去六個面的六個「一」,得數四十九,此即「其用四十有九」。再將洛書九宮中央那個方格「掛」去,剩下周圍的八個方格,正合後天八卦亦即洛書,正是周易筮法的本質。完成了上面的解剖後,六十花甲的真諦已經昭然若揭。我們只需將正方體六個面上的六十個方格透視到外接圓球表面,這樣,誰都可以斷定,所謂六十花甲就是圓球表面上規律分布的六十個點!『六十四卦』與『六十甲子』是兩套獨立的象數理「子系統」,無論在數理、干支易象方面,彼此有某一定程度上的聯繫,甚至可以交互運用,我所研究的預測學主軸心即是放在探討六十四卦與甲子周期的交互運用上。六十四卦與六十甲子的聯繫在於彼此的公倍數皆為近似於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大衍筮法中陰陽爻用數六七八九四數的四倍為策數,乾卦為天之氣象,主上半年,其策數9*4*6兩百一十六策,坤卦為地之氣象,主下半年,其策數6*4*6一百四十四策。兩卦合起來統主全年之氣象,其策數合為三百六十策。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為六十甲子,合管一氣,一年共六氣。卦與干支其實意義上都是相近的符號,數理結構上的不同而已,兩者皆是數,彼此可以相互轉換計算,氣數頻率可以互相共鳴,理氣象數皆能若合符節。古人以「卦氣」的體系聯繫卦象周期與干支周期,假如運用一卦對應一干支符號的方式,六十四卦與六十甲子必定差四,則必須將四卦提出以統領其餘六十卦分配六十甲子,一正卦分管十五卦,正好是一節氣之數,此法是一對一對應法,不論固定對應或變動對應卦象與干支,此種方法於氣數長短雖合,但易象與干支象幾乎完全不能相應,也不具有預測上的實際作用,等於是一種沒有用的假說,也算卦氣的一種。另外一種較常用的是所謂焦贛「六日七分」卦氣,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ㄧ度,同樣以四正卦統領其餘六十卦,依據節氣特性合理平均分配卦爻到一年的周期,六十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六十爻對應三百六十天,運用上通常四正卦在四正交會點再分領一天置閏,餘下的一又四分之ㄧ天,於大雪後四十五日設為「空亡日」,諸事不宜。這種方法已是很完美的卦氣對應方法,但它是以一年內的二十四節氣為準應,又與日干支甲子周期不能相符合。除了焦氏一脈的卦氣說外,奇門遁甲以九宮八卦將干支透過天地盤相結合,達到「理氣象數皆能若合符節」的目的。但它使用的置閏法和拆補局,立局方法不當會產生蠻大的誤差,在氣數交會點時,預測上會產生一些不準的現象,在一些精確要求度很高的預測上就不太適合了,例如股市(我實驗過了)。我在研究過氣候相關的一些預測學後,發現那些方法仍然在繞圈圈,繞「時、氣誤差」的迷團,六日七分卦氣對應二十四節氣就無法準確對應干支周期,遁甲採取折衷的方法同時對應氣候與干支周期,雖然有還算精準的擬似誤差,但同時間造成時與氣兩者都產生誤差。究竟還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合時合氣呢?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與「甲子周期」能夠精確相符的方法,答案很簡單,設第三個標準基點,六十四卦象,利用六十四卦與一年氣候相符的特性,以六十四卦用五運六氣法準確對應一年二十四節氣,一卦有六爻,六爻各分配六氣,陰陽風雨晦明,將六氣排列轉化成內、外三組干支值符,隨著氣旋的比應程度(年季月日時),內為氣旋眼部,外為氣旋環流(比方颱風氣旋從形成到消失,兩個月完全消失,中心眼部相當於一天,環流相當於兩個月,眼與環流比例為1:60)。用這種方法「卦象」與「氣候」相應,卦化六氣干支與四柱干支周期相應,干支象數、生克制化之理又與卦理象數相應,成為一非常完美零誤差的方法。基本條件是,六十四卦變卦爻象必須準確沒有誤差!(占卜取掛、依象數取掛都要準確無誤差)也就是說,此法的誤差只來自於兩者,二十四節氣(一般誤差小到可忽略)、六十四卦變(占卜是否誠心、取象數是否精確)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四種, 一是現通行本的順序, 一是京房易傳的八宮順序, 一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周易順序,還有伏羲先天64卦序。通行本周易順序, 古人有一歌訣: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 畜 兮 履 泰 否;同 人 大 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兮 噬 嗑 賁;剝 復 無 妄 大 畜 頤, 大 過 坎 離 三 十 備。咸 恆 遁 兮 及 大 壯,晉 與 明 夷 家 人 睽;蹇 解 損 益 夬 姤 萃,升 困 井 革 鼎 震 繼;艮 漸 歸 妹 豐 旅 巽,兌 渙 節 兮 中 孚 至;小 過 既 濟 兼 未 濟,是 為 下 經 三 十 四。由乾坤到既濟未濟的變化過程如同陰陽的變化過程一樣,是一個交替互變的過程,正如晝夜交替,日復一日;寒暑變遷,年復一年。所以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將乾坤坎離之外的周易六十卦作為計時,即「剛柔有表裡。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爽,早上朦朧有點亮),終則復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周易》卦序塔型結構中,卦序的變化正體現這種陰陽互補(左右爻位)交替變化關係。也是一種陰而陽,陽而陰的互變過程。「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乾坤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鄭軍《太極太玄體系》:八八六十四卦是表徵月地日三體運動關係的數學表達形式朱燦生從封閉周期包含始點終點出發,指出16近點月構成首尾相似的封閉周期。16近點月包含64 特徵點,這就是八八六十四卦。本文對此將給出另外兩種解釋:(1)以日地連線為參考,月右行60點,則地左轉4點。若以一卦代表1點,則月行60卦,地轉4卦,兩者合為八八六十四卦。(2)若以地球(地心)為相對靜止,月右行60點,日地連線右旋4點。以一卦代表1點,則月右行60卦,日地連線右行4卦,兩者合為八八六十四卦。實際上,「地左轉」與「日地連線右旋」是一回事,兩者是相對運動。因此,可以視上述兩種解釋為一種。這4卦代表地球左轉一周(或日地連線右旋一周)過4個特徵點,它們的對位連線構成了月亮60卦的一個直角座標系。因此這四卦就是先天卦中的乾坤坎離或後天卦中的坎離震破解「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氣候醫學,未來醫學與生命科學的前沿作者:於建國 於建成論文摘要:由《黃帝內經》中五運六氣構建的中醫氣候醫學,是闡述太陽系天體運動引發太陽特別是太陽黑子對地球氣候影響,進而對人體生理、病理產生影響,並依此加以治療的一門醫學。隨著對這門醫學的深入研究,為生命本質、經絡實質、疾病防治、氣候災難預測研究提供了廣闊前景。這裡所說的氣候,專指地球一年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侯正常與異常表現。關鍵詞:五運六氣 太陽黑子 氣候醫學五運六氣,是中醫學闡述「天人關係」的一套理論,除了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氣候、預測疾病,而且以此辨證施治卓有成效。然而,對其起源與本質卻是千古之謎,特別是反對中醫的人士,以毫無科學根據為由,把中醫學化為巫祝一類。通過我們的研究,證明五運六氣不但具備科學的基本屬性,而且極具前瞻性。五運六氣揭示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與太陽系天體運動引發太陽特別是太陽黑子對地球氣候影響有著緊密關係,是一門科學嚴謹的「氣候醫學」。1 五運六氣的起源與本質五運六氣包括六氣的主氣、客氣及司天與在泉,五運的歲運、主運、客運及太過與不及等主要概念。1.1 六氣六氣是以大寒為開始,把一年分為六步,每部四個節氣(兩個月),依次稱為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四之氣、五之氣、終之氣,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氣與客氣共同管理。主氣的次序是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年年不變。客氣的次序是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注意:客氣是三陰三陽次序,而主氣是少陽與太陰易位),客氣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動一個位置,所以,同一氣(步)在不同年份主氣是一樣的,客氣則不同。1.1.1 主氣地球沿著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公轉時其赤道與黃道的夾角不斷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某一點受太陽輻射的面積也隨之不斷變化,由此產生四季。中國古人又把四季劃分為二十四節氣或六氣,這個六氣就是五運六氣的主氣。1.1.2 客氣為什麼,客氣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動一個位置,這正是五運六氣千古之謎癥結所在。雖然,地球上的某一點在每一年的同一節氣受太陽輻射的角度與面積是相同的,但是,其輻射性質與強度並不相同,原因在於太陽本身拋射的物質、能量、信息性質與強度是不斷變化的,而這種性質與強度變化有著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就是太陽黑子運動周期,經過我們的研究,證明太陽黑子運動周期是造成客氣位移的原因。太陽黑子的成因主要是大行星對太陽引力作用造成的,爆發在類地行星和木星匯合與類地行星和木星、土星匯合兩個時候。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把類地行星和木星、土星匯合稱為事件一,用「R1」表示;類地行星和木星匯合稱為事件二,用「R2」表示,周期次序用羅馬數字表示;太陽與匯合後大行星之間的連線稱為「太陽黑子矢量軸」,用「S↑」表示。R1與R2各自的周期都是22年,R1與R2相隔11年,主要是由於太陽黑子漩渦方向相反而造成R1與R2的S↑相反。R1Ⅰ與R1Ⅱ和R2Ⅰ與R2Ⅱ各自在黃道面上相當於提前240°,如圖1所示,O點為太陽中心,假設R1Ⅰ發生在黃道A點,那麼,R1Ⅱ就發生在B點,其R1ⅠS↑與R1ⅡS↑逆時針形成240°夾角並向心性相反;而R2Ⅰ發生在D點,R2ⅠS↑與A點的R1ⅠS↑向心性相反。R1ⅠS↑、R2ⅠS↑與R1ⅡS↑都相距480°,因其向心性相反,所以將DO延長與黃道交點為E,E與A點的S↑向心性相同,A與E點的S↑相距660°。660°/ 11=60°,正好為一氣在黃道上所在的角度,這就是客氣一年向左移動一個位置的原因。主氣在黃道上,三之氣稱司天,終之氣稱在泉;S↑逆時針位移與司天、在泉形成夾角的度數(六氣)就是客氣的司天之氣、在泉之氣。客氣輪迴到十一氣時,R1ⅠS↑在六氣模型中消失,R2ⅠS↑在D點反向發生,使得六氣繼續輪迴。1.2 五運五運是主要或稱簡化闡述類地行星運動規律的,通過火星、地球、金星運轉圖(見圖2)、角速度公式(φ=ωt)可知,每隔2.2年或是504°地球與火星相匯一次,相匯後1.1年火星處在216°位置上,而地球在以太陽為中心黃道上與火星相對。以10年為期,地球與火星相匯第一年在1位、第三年在2位、第五年在3位、第七年在4位、第九年在5位三星相匯。而第二年地球在A點,火星在4位四        B       5六        C       1八        D       2十        E       3這樣就得出地球五運,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五運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位點 1 A 2 B 3 C 4 D 5 E天干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也就是說,五運是通過類地行星主要是地球與火星之間的關係,把握其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歲運,指統主一年的五行之氣;主運,把一年平均分為五時,分別主持各時的五行之氣;客運,與主運類似,把一年平均分為五時,分別主持各時的五行之氣,不過它是由年干決定初運,而不同於主運的木、火、土、金、水固定主運。在12345點上稱太過,在ABCDE位上稱不及。2 中醫氣候醫學模型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五運六氣是通過綜合太陽系天體運動因素,來把握其對地球氣候影響規律,從而對疾病加以防治的一套中醫學理論。它屬於中醫「四部五論」框架結構藏象論的一部分,當然與經絡論、形器論、陰陽論緊密結合。從藏象論角度把人體視為一個氣候系統,並與地球氣候系統相關聯。所謂的氣候就是風熱(火)濕燥寒,其氣象基本要素是氣壓、溫度、濕度,「故其生五,其氣三」(《素問·六節藏象論》),具體應用則「六氣標本所從不同」(《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藥的應用,並不像西藥一樣取其「有效成分」,而是從形器論出發取其象,結合藏象論取象比類,結合經絡論歸經。在五運六氣氣候醫學模型中,六氣的主氣與客氣少陽與太陰易位,這是客觀規律造成的,通過這一模型「開闔樞」「參數」調整完成易位(因不涉及該文主題則另文敘述)。氣候醫學構建了一個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組成六十甲子的數學模型,不僅用來紀年,也用來把握地球與人體氣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遵循著自然的規律,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正內涵。它與系統論共同奠定了中醫學基礎。3 氣候醫學未來展望3.1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五運六氣做為醫學理論模型,通過臨床實踐驗證是準確、有效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那麼,這一符合客觀規律的模型背後必然蘊涵著一個機理。這一機理應該是,太陽在其耗散過程中有自組織行為,太陽系所有事物包括行星與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太陽自組織存在形式。3.2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太陽黑子的起因與周期蝴蝶圖雖然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用流體力學並不難解釋。它為什麼要產生,正是太陽需要自組織來調整其耗散進程以不至於使其迅速崩解。經絡的足六經、手足十一經、從手足十一經分出手足十二經以及經絡隨時間浮沉現象與太陽黑子周期驚人的巧合,預示著經絡這個個體進化(發育)的路線圖正是太陽混沌化中的秩序化過程在生命上的轉錄。也就是說,人體的經絡是太陽黑子蝴蝶圖的「象」,太陽黑子蝴蝶圖是太陽的經絡,一個自己秩序化的路線圖。3.3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既然太陽系所有事物都是太陽自組織存在形式,那麼,必然刻錄了太陽秩序化的痕迹,即信息,也就是中醫的「象」。中醫正是把中藥的信息,依據控制論同構對應性原則加以利用的,絕不像西藥停留在化學反應低級膚淺層次上。作為中醫形體論一部分的基因學說,遵循生物全息律,不僅反映了個體生物全部信息,也勢必反映太陽秩序化信息。用基因組學來研究中草藥,正是做為戰略科學家陳竺院士的高瞻遠矚。3.4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社會是人類活動的綜合表現,必然遵循從混沌化向秩序化發展進程。從五運六氣我們看到的是秩序、是和諧,五運六氣的數學模型,也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數學模型。和諧就是,既不要「勝」則無序,也不要「負」則無序;既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即不要「不遷正」,也不要「不退位」,而使社會的每一組成部分都得以均衡發展。新醫學的模式必然是「氣候、社會、心理與生物醫學模式」。3.5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五運六氣與混沌學結合,加入偶然參數如彗星掠過勢必更加準確預測氣候災難,其研究前景非常廣闊。3.6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氣候醫學緊緊是《黃帝內經》構建的中醫學體系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說,《黃帝內經》將在未來相當歷史時期內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僅對五運六氣千古之謎的破解,就足以證明中醫學的科學性與前瞻性,它決不是不懂裝懂反中醫人士說的,是什麼封建迷信。「廢醫驗葯」更加不可能,因為,西醫尚沒有發展到有這個本錢。反過來看,西醫發展到現在,也不過是必須納入中醫海洋的一條河川,而且,必須進行無公害化處理。用中醫方法來研究西醫,才是未來新醫學發展方向,每一個中醫工作者都做著這項研究,並卓有成效。一切對中醫行政打壓、輿論攻擊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的犯罪,余岩之流必然得到歷史公判。
推薦閱讀:

六氣解二:六氣名目
解說五運六氣理論之五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五  六氣敘論
《五運六氣》 | 走進干支歷
2015年(乙未歲)五運六氣(雋德堂/文)

TAG:天干地支 | 破解 | 千古 | 六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