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66-70集)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66-70集)

净空法师主讲 

第66集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六面。

【8、无论僧俗男女,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三心齐发,绍隆佛种。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从这一段文当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佛法是平等法,无论是在家、出家,无论是男女老少,没有不平等的。愈是上上乘佛法,愈是平等。为什麽?高级的佛法莫不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心性是决定平等的。在本经上「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成就就像世尊在经中为我们所说的,尤其是四次较量福德,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往後在下半部还有较量,一次比一次殊胜。「三心齐发」,三心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发无上菩提心,必定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绍隆佛种」。如果觉得我们学佛,非这麽学不可,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信心不逆。以无比的信心来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就是自行化他,无上菩提。这段里面关键的字,就是「信心不逆,绍隆佛种」这八个字。

【9、如来为性德圆明之人。无上菩提,为觉王独证之法。许其荷担此二,即是许其为承继佛位之人,堪任觉王之法也。『如来悉知悉见』,犹言常寂光中,印许之矣。】

「如来为性德圆明之人。」圆是圆满,明是明显。由此可知,如来以下的菩萨,乃至於声闻、缘觉,他们性德也透个几分,总是不圆,一定要到如来果地上才圆满。六道凡夫虽有性德,完全被烦恼、妄想盖覆住,一分都透不出来。佛在般若会上,无非是教导我们如何破除妄想分别执着,使我们的性德,本来圆明的性德透露出来而已,这就是佛法的教学。

「无上菩提,为觉王独证之法。」无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二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所证得的是正觉,拣别凡夫的不觉。圆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称之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是正等正觉,还没有到无上。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不能称无上,还是正等正觉。这是我们同修也要把它记住,这是佛学常识。圆教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叫正等正觉。阿罗汉没破无明,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没有破无明,没有破无明的叫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破无明之後,才叫正等正觉。无上是无明破尽,如来果地,所以称之为觉王。声闻、缘觉、菩萨都觉,但是不圆满,圆满的觉,我们就称之为王,这是尊称他。「觉王独证之法」,觉王就是称的如来。

「许其荷担此二」,这是如来许可的,不是别人许可的。前面所讲的绍隆佛种、荷担如来,这是圆教果佛允许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此地给我们授记。「即是许其为承继佛位之人,堪任觉王之法也。」这个经义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僧俗,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具备两个条件:「信心不逆」、「三心圆发,绍隆佛种」,这一段经文就是如来给你授记,同意你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这个地方的如来,统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不是一尊佛。一切佛都见到了,都看见了,都知道你在这里发心。这一句就像常说的,「常寂光中,印许之矣。」如来在常寂光当中给你印证、许可,你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任。换句话说,关键就是我们自己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有没有在这一会里面真正做到信心不逆。由此可知,诸佛如来不是不保佑我们,问题是我们肯不肯接受佛力的加持。果然是信心不逆,果然是三心齐发,一切诸佛如来都保佑你,你就都能接受到了。这两句我们做不到,怎麽求佛菩萨加持保佑也是枉然,所以一定要真正去做。这段经文是从正面上来说,下面一段从反面来衬托。请看经文:

一0三、反显

经【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1、『小法』谓小乘法,兼指不了义法。正是无上深经反面。『乐小法』又是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之反面。是借反面以显正面之义也。】

反过来说,对於金刚般若不能产生信心,也不会以此为实。这是哪一类人?小根性的人,喜欢小法。「小法谓小乘法,兼指不了义法。」不了义是人天法。现在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也常常听到,许多人在这里标榜人间净土,劝人修行不要往生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很渺茫。劝他来生还作人,出家的来生还当法师。这样的论调,在现前社会上也很普遍。甚至於我还听说过,你是某一个道场的信徒,来生之後还到这个道场来当信徒,生生世世护持道场,还有这麽一说的。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这都是喜欢小法的,这是不了义法。

「正是无上深经反面」,我们晓得《净土三经》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真实圆顿大法。不但是真实圆顿大法,隋唐古德赞叹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了义中之了义,专中之专,这样的赞叹,赞叹到了极处。此地讲的「无上深经」是指的什麽?没想到我们天天读诵接触的,就是一切佛法里面无上的深经。他要是不接受,对这个怀疑,不肯认真学习,这些人就是乐小法者,这个字念一ㄠˋ,破音字,当作喜欢讲,他喜欢小法,喜欢小乘法、人天法。「乐小法又是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之反面」,他听了不以为然,你觉得非要这麽做不可,他摇摇头不以为然,那就跟这个恰恰相反。这是「借反面以显正面之义」,意思显示得更为圆满了。

【2、心若有取,谁使之取也。非他,我也。故无论取法取非法,皆为着我。不过较凡夫之我执,有粗细之别。何尝净绝根株哉。】

「心若有取,谁使之取也。非他,我也。」取就是着相,乐就是取,你对这个生欢喜心。「故无论取法取非法,皆为着我。」贪爱世间五欲六尘,贪爱天人的福报,欲界天、色界天,贪爱天人的福报,都是着有,取法相。厌弃身体,不喜欢要这个身体了,这有相当觉悟了。知道什麽?身为苦本。没有身,什麽苦都没有。我们为什麽有生老病死?有身;没有身哪来的生老病死!高级的凡夫,他觉悟身为苦本,身不要了;不要身,着非法相,着空了。他将来到哪里去?他到四空天去往生,生四空天,不能出轮回。由此可知,取法相、取非法相,着有、着空,这个念头都是轮回心,轮回心当然造轮回业。所以无论是取法相或者是取非法相,皆为着我。

「不过较凡夫之我执,有粗细之别。何尝净绝根株哉。」比起六道下面的凡夫,比起人道、畜生、饿鬼、地狱,他是好得多了。这个人能够生天,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是不错了;他的心没有清净,并不清净。即使修学小乘法、权教菩萨法,超越三界了,他没见性。虽然破除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没断尽,无明烦恼一品也没破。这些圣者,这是讲超越三界的,比六道里面三界众生那是要清净多了,但是要跟法身大士相比,他的心并不清净。这一段是说的这个意思。

【3、前云我相。此云我见。无论着见着相,着则成病。是之为同。然因有能取之妄见,乃有所取之幻相。故着见,是着相之病根。是之为异。由是观之,但知遣相,功行犹浅。必须遣见,功行乃深。妄见不除,病根仍在。幻相即不能净除。】

「前云我相」,前面是讲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云我见」,见比相要来得微细。「无论着见着相」,见就是有这个念头,念头还在。「着则成病,是之为同。」同样的,只要有这个念头在,这就是病,这是六道轮回的病根。「然因有能取之妄见,乃有所取之幻相。」所以,见比相要微细。底下第四小段有一个简单的表解,我们会说明它。

「故着见,是着相之病根。是之为异。」这讲我见跟我相差别之处,不同的地方。着就成了病,这是相同的;但是见跟相还有一些不同地方。「由是观之,但知遣相,功行犹浅。」这是《金刚经》的上半部。佛教给我们离相,若是在佛菩萨整个修行历程之中,离相的功夫不是很深的功夫,离见那就深了。「必须遣见」,遣是把它舍掉,念头都没有。不要说相,那个相的念头都没有。「功行乃深。妄见不除,病根仍在。幻相即不能净除。」这是说明我见比我相要深得多,这是确确实实的。

【4、此经前後所明,只是一意。不过前半部亦浅亦深,後半部有深无浅。】

自证分:

见分─能见相(转相)─本经後半部约心明无住

相分─所显相(境界相)─本经前半部约境明无住

「此经前後所明,只是一意。」前半部跟後半部所说的,是一桩事情。虽是一桩事情,它有浅深不同。「不过前半部亦浅亦深,後半部有深无浅。」《讲义》第四卷、第五卷属於後半部,前三卷是属於前半部。前半部的经义有浅有深,後半部的经义有深无浅,後半部是从四见上来破除。见、相,我们在此地简单列一个表解,诸位看起来就比较清楚。法相唯识宗里面,讲宇宙人生的根源、演变、发展、结果,都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清楚。《华严经》是法相宗重要经典之一。相宗总共有六经十一论,六部经十一部论是他们立宗的基础,《华严经》是六经之一。相宗说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自证分就是真如本性,是性体。证自证分,就是本性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证明这个本体。这个话也很难懂,不容易体会。我们举比喻来说,自证分好比是灯,证自证分好比是光。灯在哪里,什麽样子?那个灯光照着自己照得清清楚楚的,自己照自己,这是证自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它们两个的关系就像灯与灯光一样。我们有自体、有自证分,我们证自证分没有,所以自己虽然有真如本性,不知道真如本性在哪里,也不知道真如本性是个什麽样子。咱们这个灯没点燃,没放光,就这麽个意思。

自证分是真如,大乘经上说:「真如不守自性,於是生起无明。」无明就是个动相。无明是什麽东西?就是一念希求的念头,这个念头非常非常的细,我们凡夫决定觉察不出来,它还在三细相之初。八地菩萨见到三细相,它是三细相的根源,八地菩萨也见不到。谁见到?等觉菩萨。因为这一品叫生相无明,这一品破除就圆成佛道了。一念希求的心,求这个念头,从细到粗,细念到粗念。我们讲粗念,还不是我们能觉察到的,比最微细的要粗了。从一念不觉变成无明,这就粗。无明里面既然要求,就变现出见分。见分从哪里来的?无明变现出来的,变出见分来。见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心,这个心是属於见分。现代科学家将我们一个人身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精神。精神这一分在我们佛法里叫见分,肉体这一分我们佛法叫相分。相分是物质。精神这一部分,见分,现在科学家叫能量,能见、能量。有个强烈的能见,实实在在讲,真性里面什麽东西也没有,确实没有物质;由於能见这就变出一个幻相出来,这就是我们讲的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也是见分为缘(增上缘),自证分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是虚妄的,诸位要晓得,见分是虚妄的,能见是虚妄的,所见的这个境界相还是虚妄的,自证分中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佛在经论里面把这个事情讲得很详细、很透彻,一直到现代的科学家,可以说把它证明了。现代的科学家晓得,宇宙当中没有物质存在,所有物质现象是什麽东西?他们发现,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跟我们佛法讲的非常接近,只是波动的现象,确实没有物质存在。

本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能见的,说能见就是你能执着、你能取,这都是属於见分,见分的作用,这个东西是心法。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见空!三心不可得,这个意思不算太深,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再也不会回来;未来还没来,你怎麽能得到;说现在,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这个意思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点。所得的,所得的是物、一切万物,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万物是因缘生法,包括佛法,佛法也是缘生之法。凡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句话说,你所得的也不可得,也是一场空。能得之心、所得之法,全是空的。要是从这个地方觉悟,你那个证自证分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你就能见到自证分。自证分就是宇宙万法的本体,真如自性。我们简单说、粗说,把这桩事情就介绍到此地。

表解里面讲:「见分,能见相」,法相宗也叫它做「转相」,它会转变。就是因为它会转变,所以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真实的智慧,生心是转境界。你生的是善心就转善境界,你生的是恶心就变成恶境界,你生的是净心就变净土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唯心所变。我们会变,刹那刹那在那里变。「相分,所显相」,它是所变的,变成「境界相」。本经後半部约心明无住,这个意思深了,完全是从心性上讲无住;而前半部是从境界上说无住,这个意思来得浅。境界上说无住,我们也容易懂,也容易下手;从心理上讲无住,是比较上要困难,但是有前半部的基础,入後半部也就容易了。

【5、应当发心依经实行。发此心时,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以经中所说,乃成佛之心要故。】

这个地方是劝勉我们,应当发心依经实行,真真实实去做,不做没有用处。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受用,做到十分就得十分的受用;完全要在明了经义,经的意思不能不明了。说实在的话,我们听一遍能不能明了?不能。一遍听下来好像是明了,其实没透彻。只明了一个大概,只明了它的表面,没有能够深进入,也就是我们讲不够深入。要怎样才能够深入?多听。一遍一遍重复的去听。这个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过去我们听法师讲经,听了一遍,法师这一遍我没清楚,你再给我讲一遍,不太可能,哪有这个道理!尤其这一部经要讲几百个小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方便,有录音带、有录相带,古人作梦也想不到的。现代人有福,一部经他可以重复一百遍、二百遍,他也能做得到。果然肯一门深入,一味重复,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才真正明白这个意思。所以一定要重复的去听。经要重复的去读诵,读个一百遍、二百遍不算多。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我们听佛经,为什麽做不到?做是行,你不能实行,你做不到,说实在的话,是你理解得不够透彻。前面我们才念过信心不逆,如果真的理解透彻,你会感觉到我非这样干不可。因此信心不逆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我们常讲大开圆解,他真的懂得、真的明白,发心真的去做,真得利益。你要问得什麽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大家天天想求的,天天在希望而希求不到的,这个利益是消业障、灭罪业、生智慧、生福德。不但生智慧,还生福德。可见得这个东西很现实,佛不骗人,你决定能够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做。

「发此心时」,发这个心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这样去做。「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这个心一发,如来悉知悉见,佛就给你作证,就给你授记。「以经中所说,乃成佛之心要」,这个心就好比讲的中心,要是精要,最要紧的。整个佛法,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是中心,哪一部经是最重要的,这就是《金刚般若》,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发心依经实行,我们要依照《金刚经》的道理、原则、方法去做,做出来的样子是什麽?样子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就是《净土三经》;原理原则在《金刚经》上。所以你要了解《金刚般若》,你去看《华严》、看《无量寿经》、看《阿弥陀经》,那个真是般若味重重,非常有味道。如果对於般若没有基础,没有体会,《大方广佛华严经》念不下去。尤其是一开端十一卷半的经文,从第一卷到十二卷的上半很难念得下去,不知道经里面讲的是些什麽。那一段是描绘毘卢遮那佛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菩萨、天人、主夜神特别多,所说的好像有很多重复的句子,念到觉得枯燥无味,讲解就更困难了。你要是懂得《金刚般若》,那里面味道就尝到了,就很有趣味。才知道每个人讲的话一样,意思不一样,才能体会到那个味道。这部经确实是成佛之心要。

【6、欲求契入大法,惟有听受读诵。盖大开圆解,诚为不易。若常听深解者(离相离见甚深者)之解说,可以事半功倍。】

「欲求契入大法」,大法是指大乘佛法。「惟有听受读诵」,我们从哪里入门?入门就是要听经,就是要受持。我听懂多少我就做多少,这就受持。我听懂一句我就做一句,我听懂一段我就做一段,一定要解行相应,才有用处。解行相应了,要读诵,读诵是薰习,每天不断的薰习。现在有录音带、有录相带,每天听讲,一遍一遍的听。从前写这个书的时候,科技还没有这麽发达。江味农居士写这个书大概在五十年前写的,五十年前这些科技还都没有发明,所以说听受读诵。假如他是在今天写的,那一定把录相带、CD都写进去了。

「盖大开圆解,诚为不易。」大开圆解是教下的上乘功夫,就是宗门的大彻大悟,我们净土的理一心不乱,这个确实是不容易。「若常听深解者(离相离见甚深者)之解说,可以事半功倍」。这就是常常读诵听闻好处很多。听久了养成一种习惯,你的妄想、杂念自自然然少了;你的心慢慢就清净,定下来了,智慧就会现前。尤其要听深解者,讲经的人对於经本他理解得透彻,他能够透彻理解,他讲得当然清楚、当然明白,对於我们初学帮助很大,所以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7、得此听受薰习之力,加以读诵薰习之力。将於不知不觉间,三心齐发。虽极钝根,可变为上根利智。经云:佛种从缘起。仗此胜缘,何虑之有。】

「得此听受薰习之力」,过去听受薰习只有一遍,要听第二遍可能是不同人讲的。我们在这个道场听一个法师讲一部《金刚经》,这个法师不可能一遍一遍重复讲,以後别的地方可能有另外法师讲《金刚经》,你到那边再听一遍,很难得,很不容易。所以听受薰习之力,多半只有一遍。可以帮助我们的,就是「加以读诵薰习之力」,这个你只要有经本,你每天可以读诵。总没有现代人的福报大,我们是得力於科学技术的帮助,现在这个新的产品愈来愈进步,价格愈来愈大众化;换句话说,学佛的缘分我们超过古人。机缘我们是超过古人,不如古人的,实在讲是善根、福德。古人听了他就真正相信,我们听了半信半疑,这是善根不如。古人听了就干,我们听了不肯干,福德不如古人。所以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今天因缘超过古人,善根福德不足。

「将於不知不觉间,三心齐发。虽极钝根,可变为上根利智。经云:佛种从缘起。仗此胜缘,何虑之有。」这一条希望同修们要多多念几遍,帮助我们产生信心。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很谦虚、很客气;我的根性很劣,我不行,太客气了。这一条多念几句就晓得,不行可以变成行,极钝的根性可以变成上根利智,能转变,不是不能转变。转变的方法就在薰习,薰习的方法就在多听多读,不在这上下功夫不行。有空就听,有空就读,不要把时间浪费掉了。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工作,工作的时候放下来,不工作的时候就听经、就读经。如果能这样修学,那就是信心不逆。古人常讲「三年有成」,你果然干三年,我相信极钝之根不能变成上根利智,变成中等根性毫无问题。古大德也常讲,「七年小成,九年大成」,能这样分秒不舍的干九年,大概极钝之根也会变成上根利智,这是我们能够信得过。所以薰习的力量非常非常之大。底下引用这一句佛经是给我们做证明。「佛种从缘起」,我们听受读诵就是缘起。「仗此胜缘」,这个缘是无比的殊胜。这样殊胜的因缘,决定可以变钝根为上根利智,这一句话里面就含着你的业障消除了,罪业灭除了,智慧开了,才会变成上根利智。现在为什麽根性极钝?业障太重,罪业太深,还不就是如此。可见得受持读诵,薰习的力量能消业障,能灭罪业,能开智慧,这都含在这一句当中。

【8、欲除我见等虚妄之相想,非於此一切无住之金刚般若信解受持,必不可能。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故。】

「欲除我见等虚妄之相想」,相是四相,想就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属於想。「非於此一切无住之金刚般若信解受持,必不可能。」要想除四相,要想除四见,最好的方法无过於《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好在哪里?它直截了当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好了,一切都放下了。这一放下,问题就统统解决了。你今天所有的苦恼、忧患,从哪里来的?放不下。别人说一句话,话要记在心上,你说糟糕不糟糕;看到别人做一桩事也要放在心上,这个麻烦大了,你的忧患烦恼永远离不开。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要放在心上,心要让它清净,心要让它无事,你就快乐了;连佛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听人家说话,这个耳朵听了,那个耳朵就出去了,最好了,不要放在心上。佛在般若会上教给我们的,就是教我们要修清净心,清净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经上教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虚妄的东西放在心上,这不叫自找麻烦吗?所有一切的,一定要认识清楚,它的真相是刹那生灭的业因果报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想到这个地方,心多清净、多自在!如果这些事实要是真的,我们放在心上,佛不会怪我们,佛也没有理由再怪我们;假的,能放的那个心是假的,所放的这些境界也是假的,都在那里搞得一场空。你如果真的是有忧虑牵挂放在心上,你就大错特错了。换句话说,你在六道里面轮回这麽久了,还继续不断的搞轮回业;凡是把东西放在心上,都是搞六道轮回。如果想这一生永脱轮回,不再搞六道了,你的心就什麽都不要牵挂,单念阿弥陀佛,只把阿弥陀佛放心上,没事,那是决定能成功。实在讲的是,要教你一切放下也很难,做不到!叫你抓住一个阿弥陀佛,心里面有一个阿弥陀佛,别的东西都不要了,这个方法比较方便一点;心里什麽都没有,也很不容易做到。

「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故。」我们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一定是一生圆满成佛。我们要问问,我们到极乐世界用什麽方法成佛?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法,还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什麽?放下,再放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教我们就是教这个法。你还有什麽放不下?再放下。你把初住放下就升二住,二住再放下你就升三住;十住放下,你就是十行菩萨;十行放下,你就是十回向的菩萨;十回向再放下,你就是十地菩萨。无住就是放下,没有别的,不能住。你住等觉,错了!等觉也不住,那就成佛了。你想想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教的这个法子。我们这个法子懂得了,为什麽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保险,我们这个地方寿命短促,没有放得乾净就要去搞轮回了;一轮回,这一生所修的忘得乾乾净净,这个事情麻烦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便宜是无量寿,寿命长远不可思议,没有办法计算的。今天全世界的电脑、计算机统统来计算都算不出的,不要说一家、二家,全世界拿来算都算不出,这是真的。《无量寿经》上讲的,寿命长远。由此可知,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来学放下不难,很容易成就的。尤其是诸位真正是把金刚般若透彻了,你往生品位一定高,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一定比别人快。你要问什麽原因?因为你有金刚般若的底子,对於阿弥陀佛的教导很容易接受。这就是说明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方法,都在这部经上。

一0四、结显本经殊胜

经【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这是显示经典的殊胜,只要有《金刚经》在的处所,天龙鬼神都恭敬供养。诸位必须要晓得,文字上讲的是处所,实际上讲的是人,那个读诵受持的人还得了吗?所以你要想得到诸佛护念,天龙善神时时刻刻保佑你,你依教奉行就行了。不必求,诸佛就护念;不要求,一切善神就保佑。你不能依教奉行,天天供养香花水果去巴结佛,佛也不会受你的贿赂,没有那个道理的。真正修行不必巴结,你每天不烧香,甚至於佛像都不供,佛菩萨护念你,善神保佑你。你虽没有烧香,你要晓得,你的心清净,放出来的是五分法身香,那是真实的供养,诸佛菩萨闻到;你放的是金色光明,诸佛菩萨看见。心里起一个恶念,放的什麽光?灰色的光、黑色的光,那个光不好。心里面一念清净、一念慈悲、一念真诚,放的是金色的光、黄色的光、白色的光,这个光好。尤其是读诵《金刚般若》,信心不逆,三心圆发,我们想想,他放的光一定是金色光。所以鬼神看到,他对你恭敬。

【1、『在在处处』,有应弘扬遍一切处,无处不在之意。『一切世间』谓遍法界尽未来,一切天龙八部、四生六道,所应拥护。『供养』,表其拥护也。『所应』者,是明供养为一切众生之责。故一切众生皆应极力弘扬,令在在处处皆有此经。】

「在在处处,有应弘扬遍一切处,无处不在之意。」世尊叫着须菩提,也就是叫着我们大众,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叫他就是叫我们;也就是嘱咐我们,应该要将这个法门,尽虚空遍法界去宣扬。「一切世间谓遍法界、尽未来,一切天龙八部、四生六道,所应拥护。」实在说,「遍法界、尽未来」这一句含义很深很广。世间有三大类:第一是智正觉世间,第二是有情世间,第三是器世间。这三种世间都有世主,我们读《华严》就晓得。《华严》一开端,世主,这是世间之主,庄严世间。经上所讲的树神、花神、山神、河神、海神,这都叫做世间主;这是器世间主,属於器世间。有情世间主,像人间的国王,我们现在讲的总统、诸天的天王,「世主妙严品」里面讲这些。智正觉的世主是如来,佛为世主,智正觉世间的世主。「遍法界、尽未来」,这六个字里面包括无有穷尽。底下这一句是讲天人、阿修罗,一切天龙八部,一切天就是从欲界到无色界,二十八层天。八部鬼神是欲界天里面有的。诸佛菩萨常常在人间天上讲经说法,许许多多的鬼神都皈依三宝,发愿做三宝的护法神。所以只要你心在道上,你一定有护法神保佑。你不要畏惧、不要恐怖、不要害怕,你知道诸佛护念、龙天保佑,决定得道的。如果心里有疑惑,这心里一有疑惑,护法神就走了。为什麽?你道心没有了,你退了。

我想我们同修们有不少拜过《三昧水忏》,读过《三昧水忏》的经本,《三昧水忏》是唐朝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是十世高僧,很难得,真不容易。这个世间修行人,能像他那个样子非常希有,真的是来生又作出家人,十世都作出家人,修行都非常好。他有个冤家对头,过去是被他害死的,怨恨之心念念不忘,总想要找他报仇。但是鬼魂不能靠近,他有护法神,冤家债主不能贴他的身。到第十世,修行也是累积的,做了皇帝的老师,国师。当个国师不是一世、两世修来的,十世的高僧,当了国师。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那比我这个座位大,这个座位不行,太小了,这个座位盘腿都不方便。我们叫太师椅,这个椅子差不多是三尺见方,我们现在讲是一米见方,盘腿坐起来就很舒服,皇帝送他的,沉香雕的。沉香现在的价格不得了,论两算的。皇帝送他这个宝座,他很欢喜,生起了傲慢心,这是国师了,别的哪个法师也比不上。这一念傲慢心生起来,护法神走了。为什麽?他退道心了。於是冤家债主就贴他的身,他膝盖上长人面疮,差一点把命送掉。所以问题就是在我们自己有没有道心。贪瞋痴慢疑,动一个念头,道心就没有了。有很多人发心修行遇到挫折,这佛法不灵,於是乎就退心了。佛法哪有不灵?遇到挫折是业障现前。正叫你消业障,你能够忍耐,在那里修定修慧,那业障就过去了,就消掉了。如果有疑惑,你业障又增长,不但没有消又增加。你怎麽能得诸佛护念,怎麽能得龙天拥护!

诸佛、龙天善神,给诸位说,没有人情面子,不是说我天天供养你、拜拜你、巴结你,还谈人情,没有!他完全看你有没有道心,你修行如不如法。你如法,你不求他,他也要来保佑你;你不如法,你怎麽求他,他也不来。诸位在这个地方,要细心去体会。如果我们心不在道,什麽是道?「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道;如果你心里面有住,而行布施都不是道。你也求诸佛护念,也求龙天鬼神保佑,结果一求都来了,诸佛菩萨都来了,护法神也都来了,来的是些什麽?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变成佛菩萨的样子来加持你,妖魔鬼怪变出护法神来拥护你,干这一套。实在讲他来戏弄你,来跟你开玩笑,玩笑开完他走了,你堕地狱。这个话不是我随便说的,佛在《楞严经》上说的。诸位看看《楞严经》末後,後面的三卷有五十种阴魔。我们得到护念、得到护法,想一想,这个护念的护法是佛还是魔,自己一反省就清楚、就明了。

「供养,表其拥护也。」魔有护法神,魔的福报也很大。现前这个阶段法弱魔强,我们不必看别的,想想自己就晓得。我们已经出家,我们修的是什麽法?我们对佛法能了解多少?修学的多少?我们做到了多少?能在这个地方回光返照,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里需要去问人;一切要真干。

「所应者,是明供养为一切众生之责。」供养是一切众生的责任。「故一切众生皆应极力弘扬,令在在处处皆有此经。」佛在此地这样嘱咐我们,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也在做,做的时候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心不清净、心不真诚。我们有一点力量,或者靠自己或者靠大家,我们提供一个道场,现在大家都晓得,海内外的人都知道,弘法的人才快要断绝了。老一辈的善知识,我们常常听到、常常见到:培育僧才、续佛慧命,叫得响彻云霄,没人做。提供一个道场,附带好多条件,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个就难了。所以修大福德,一定要有大智慧的人,这个才行。有大福德、大智慧,如果没有真正发心的人来,也没有办法感应。我们今天要讲,真正是来造就弘法人才,需要多大的道场?这个讲堂这麽大就足够。不需要五层,这一层就足够,但是就没有。佛菩萨、护法神为什麽不送来?佛菩萨、护法神随时可以送来,没人,没人发心。果然有五、六个人,七、八个人真的发心,不要求人,护法神就送来了。为什麽?真需要,他就真送来了;现在你不需要。有些人说,我们想学没有地方,这是假话。真话是什麽?我还不真想学,这才是真话,没真想学。真想学,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哪有不照顾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你没有真的发心,你发的那个心是假的,遇到小小障碍,马上就退心。所以这些事跟理都很深、很细微,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2、『则为是塔』,经即是塔。前言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处比前意深。应知此经为三宝命脉所关也。以此经能成三德、现三身耳。】

「则为是塔,经即是塔。」塔是做什麽用处?供佛舍利的;经本就是如来的法身舍利。所以印经、弘经,功德无量无边。「前言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处比前意深。」这个地方「则为是塔」这一句比前面的意思还要深。「应知此经为三宝命脉所关也。以此经能成三德、现三身耳。」成三德、现三身,这个意思就是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如来。成就如来的方法,就在这部经里面,所以它的意思深,这是三宝命脉所关。所以这部经不细讲不行,不深讲也不行。同修当中不少有非常殊胜的缘分,这部经开讲以来,一天都没有缺席,这个胜缘,殊胜的缘分不可思议!如果能听了之後,细细的去体会,像前面所讲的,体会到一分做一分,体会到二分做二分,经讲完了,你确确实实转凡成圣。这个话怎麽说?转六道轮回心成三菩提心。我这样讲大家就更容易明了,真的是把观念思想转过来了。这就是超凡入圣,我们这一句佛号自然就能念得好,自然功夫就得力。

【3、供养必用香花。『花』表庄严,『香』表清洁。『花』为果之因,『散』之,表种福慧双修之因,证福慧庄严之果。又『香』为佛之使。『散』之,表三业清净,感应道交也。】

「供养必用香花」,这是我们供佛最常用的供具,表我们的敬意。「花表庄严,香表清洁。」这里面有表法的作用,一定要知道。香花要尽心尽力去办,尽我们的能力去挑选,选好花、选好香,不在乎多,要在好,表我们的敬意。佛菩萨对我们没有要求,并不是说,你供养很多好的就喜欢你,供养差一点的就不喜欢你,没有这个道理,表我们自己的敬意而已。一般在家庭里面,你家里面如果有佛堂,佛堂每天应当有供养,记住这个原则。现代一般人的家庭都是住公寓房子,住在大楼里面,楼房建筑都不太高,因为它有空气调节,都不太高。香要烧多了,满屋子乌烟瘴气,很不卫生,防碍别人。所以香不能烧很多,一支好香、清香,大家闻了感觉得很舒适。清香能提神,香味能够悦心,这样就好。花,好花几支就好,就可以了,不要供得很多,像个神庙一样,那个不好,那不是我们学佛人所做的,懂得表法的意思。

「花为果之因」,花代表什麽?代表因行。我们看到花,就提醒我们要修六度万行,花表这个意思。在佛前面的花代表这个意思,不在佛前的花也表这个意思。无论在什麽地方,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六度,我要修菩萨行,它代表这个。甚至於连衣服上印的花我们看到,也表这个意思。诸位要懂得,不是说只供在佛前这个花是表这个意思,佛堂以外的那就没有意思,那你就错了。一切时、一切处,见到花就想到修六度、修菩萨行,它提醒我们。闻到香就表洁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佛前面总还有一个重要的供具是水,要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的乾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水是代表清净平等的意思。一切地方见到水,都要想到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诸佛菩萨都在给我们说法。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地方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只是你自己不见不闻,那这个没有办法。这个世间也是六尘说法,我们要晓得。

「散之,表种福慧双修之因」,这是散花,表这个意思,「证福慧庄严之果」,所以你要真干。由此可知,并不是叫你每天拿着花到处去撒,撒得一地上肮脏。可能新加坡还要受处罚。散花的意思在此地你懂了,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修六度行、修菩萨行,就是散花,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真的拿着花到处去乱撒,那就搞错了,你把佛的意思就会错了。佛要看到你这样搞,摇头!错解如来真实义,你把佛的意思解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把这个意思搞错了。现在有不少地方,用塑胶假花供佛,好不好?好。不必天天换,也不必那麽麻烦。知道花是表法的,提醒我们,它的用意在此地,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要明了表法的意思,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好处,得到真实的受用。

「又香为佛之使」,使,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彼此联络的讯号,现在我们大家彼此联络都用无线电,很方便!在从前联络用什麽方法?燃香。因为香的烟很远地方看见,就晓得有事故了。在中国,我想同修们不少都到中国观光旅游过,中国最着名的名胜叫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每一段里面有一个烽火台。那是作什麽用的?那就是香炉,就是烧香的。古代如果边关上有敌人侵犯,要想把这个事情报告到後方,那个时候没有无线电,要是派人来报告来不及,就在烽火台上烧狼烟。狼烟,狼的粪便把它烧起来,它的烟很浓,风不容易吹散,烧这个。那边一烧,这个地方看到,这里又烧,立刻就传递到北京去了。从新疆那边一直传到京城,大概十几个小时就传到。从前用这种方法传递消息,古代大概都用这个方法。佛门里面用香。天神也用香,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忉利天王皇宫里面有庆典,需要乐神、乐队来演奏庆祝。忉利天主就燃香,香一燃,乾闼婆是乐神,他们闻到这个香就来了。香为佛使。佛门里面燃香也是召集大众的意思,像我们一燃香,菩萨、声闻、缘觉有通的这些人,闻到这个香都来道场集会,它有这个意思。「散之,表三业清净,感应道交也。」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

【4、经所在处,如是殊胜。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福德之殊胜可知。】

这一段真正的意思,就在这一句。经典所在就这麽样殊胜,读诵这部经的人,受持这部经的人,演说这部经的人,当然就更殊胜了。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法会,现在在这个世间是希有的法会。讲这个殊胜经,有这麽多人聚集在一块儿听,不可思议!每个人都得诸佛护念,都得龙天拥护,我们要相信经上所说的。

【5、经应供养。则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者,其为龙天拥护可知。】

「经应供养」,这是天龙八部、鬼神应当供养。「则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者,其为龙天拥护可知。」一个真正发心,舍己为人、舍己为法,天龙鬼神没有不拥护的,一切诸佛没有不护念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生信心,不但生信心,要信心不逆。

【6、《行愿品》云:诵此愿者,行於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於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当知此二经,一表智,一表悲。日以此二种为恒课,正是福慧双修、悲智合一,功德无量无边。】

「《行愿品》云」,《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末後这一章说的。「诵此愿者,行於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於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华严经》上所赞叹的,跟这部经所赞叹的没有两样。本经讲的是原理原则,《华严经》所说的,就是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那就是《华严》。原理原则在《金刚经》上;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你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那都在《华严经》上。《华严经》上「诵此愿」,这个愿是十大愿王,跟《金刚经》上「三心圆发、信心不逆」是一样的意思。「行於世间,无有障碍。」行是菩萨行,把这个原理原则、方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没有障碍。如果有障碍,换句话说,你的老毛病又发了,你没有依教奉行。教是什麽?教是教你一无所住;你果然无所住,你有什麽障碍?你遇到障碍,你心里就有住;心里难过,难过就有住,你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里面去了,你就不是菩萨。我做的是好事,自古以来就说好事多磨,有什麽好难过的!我是做好事,好事有障碍;障碍是众生没福,这不关我的事情。我不是不愿意做,有人障碍,众生没有福报,所以才有人障碍。我要做,还做得很累挺辛苦的,功德才圆满。我发心做,人家障碍,我得自在,我功德已经圆满了,不做就圆满了;更应该欢喜才对,心里还有什麽难过的!有难过,你已经着相了。没有人障碍你,你想想看,你要做,做好了才算是功德圆满;有人障碍,一发心,不做功德就圆满。你们想想谁划得来?都是把经义没搞清楚,你才有障碍,你真的搞清楚了,无有障碍。「如空中月」,这是比喻。「出於云翳」,云翳是障碍,离开了云层,月亮在天空显现了。「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华严经》上也这麽说法,跟本经所讲的真的是无二无别。

「当知此二经,一表智,一表悲。」《金刚般若》是智,是讲的理。《华严经》讲的是大慈大悲,如何将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上,把它做出来。「日以此二种为恒课」,这是江味农居士的修行方法,他每天修行就是《金刚经》跟《普贤菩萨行愿品》,他每天是用这二部经做为课诵本。「正是福慧双修、悲智合一,功德无量无边。」但是诸位要晓得,江味农居士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他老人家一生标榜的是「教宗般若」,他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行在弥陀」,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近代《往生传》上有他的名字。我们平常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是不是要换、是不是要改?如果你听了这个话,要想换、要想改,你的信心就动摇了。决定不能换,决定不能改。你有没有学《金刚般若》?学了。《金刚般若》是什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金刚般若》你受持了。不但世间一切万缘放下,所有一切佛法也放下,《金刚般若》也放下,放下你真的得到了,因为《金刚般若》就是叫你放下。把着《金刚般若》经本死死不放,那你还是执着,你还是打妄想,所以要懂得。《般若经》讲的理,你掌握到了,你真的受持。死死抓着这个经,死在事相里面,那个不是受持《金刚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般若》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修净土,应无所住,世缘不住,佛法也不住;而生其心,生念佛求生净土的心,《金刚般若》圆圆满满的你受持了,你真的是在受持。我们用这个道理,用这个方法,老实念佛。还是读《无量寿经》,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决定成就。好!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67集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九面。

【6、《行愿品》云:诵此愿者,行於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於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当知此二经,一表智,一表悲。日以此二种为恒课,正是福慧双修、悲智合一,功德无量无边。】

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要紧的是,这个注解是江味农居士作的,我们是从他《讲义》里面节录下来的,他对我们的劝告是不会有错误的。这些劝告的话,都是对於学教的同修们所说的。如果是专修净土,他就不是这样说法,对你有特别的赞叹。而在学佛同修当中,实在说,对於经教有兴趣的人是占很大的一个数量,特别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劝他念佛,他总觉得不太甘心情愿,这一句佛号天天念,有什麽意思,有什麽味道;不如许多经论,那里面五花八门很热闹。他这话是对学教人所说的,告诉我们,《金刚经》与《华严经》,乃至於一切大乘经典,有不能分割的关系。我们在这一段时期当中,也讲了好几部经,都是大乘重要的经典,虽然不算太多,但是意思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得到,这是相当的难得。净宗法门,隋唐古大德说,这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了义当中的了义,无上甚深经典。这些话我们乍听起来,好像是净宗大德们自己夸耀自己的言论,未必能叫我们初学的人听了之後能够点头肯定的接受。这什麽原因?我们对於经教知道太少,知道不够深刻。像近代印光大师所说的,净土法门要不是深通教理之人,他不会相信。由此可知,相信净宗它的条件是深通教理。念佛真乐,要不是真正下功夫的人,你不晓得念佛之乐。真正有功夫的人,念佛乐,非常快乐,叫法喜充满。由此可知,知识分子要想学佛,从教理上、经教上下手,他才能够启发信心。也有一些根本就不通教理,听了净宗法门他就深信切愿,他就真干,这些人实在说也不在少数。这是什麽回事情?他们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经上所说的,过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一些人,遇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一生也一定有成就。我们明白了,对於这些现象就不会怀疑,不但不怀疑,看到之後,心里面欢喜赞叹。

【7、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实为诸佛如来普度法界一切罪苦众生,平等成佛之第一法门也。是尤应知之者也。】

这一段话,我特别把它补充在江居士注解的後面,对於念佛人会增长信心。因为我们念佛的理论方法,都离不开金刚般若,可以说都是在实行金刚般若。善导大师唐朝时候人,在《传记》里面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弥陀化身;如果说弥陀化身,这个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哪里会有错误?他的话说,「如来所以兴出世」,这个地方讲的如来,意思是说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如来,不是指一尊佛。所有一切诸佛,他们为什麽要出现到世间来;也就是为什麽要应化到世间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个意思我想同修们大多数都知道。佛出现在世间是为了度众生,度众生要用什麽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为一切众生宣说「弥陀本愿」。「海」这个字是比喻,弥陀的本愿无限的深广,所以比喻作大海。由此可知,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实实在在讲,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佛为什麽又说许许多多经?说那麽多,是因为这个法门跟他讲,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於是用无量无边的法门来做方便,来做引导,引导一切众生同归弥陀愿海。古德说: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归到哪里?归到弥陀愿海,这才知道净宗法门真正不可思议!所以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

我们今天皈依,皈依哪一个人?当然是阿弥陀佛。我们要作的是弥陀弟子,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你皈依哪个?我皈依某法师,没意思!你问我皈依哪个?我皈依阿弥陀佛。我教导你们的,统统都是皈依阿弥陀佛的,你们不是皈依我;皈依我,你就错了,那个麻烦就大了。我们是皈依阿弥陀佛,我们统统都是弥陀弟子。这两句话很有名,善导大师说的。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说的《无量寿经》。而《无量寿经》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重新会集,真正做到尽善尽美的版本,这非常不容易。这部经会集流通到今天也不过是半个世纪,五十年的样子,不算太远。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很苦,比起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苦。诸佛菩萨特别悲心,为我们选择这样好的一部经典,使末法时期的众生,一直到佛法灭尽之後的一百年,这一部经还存在世间,度无量的众生。只要有缘见到这部经,能生欢喜心,能信能愿,他就决定得度。实实在在是诸佛如来,说诸佛如来,包括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普度法界一切罪苦众生」。

一切罪苦众生都能在一生得度,善根福德具足的,岂不是更容易得度!此地讲罪苦众生,是讲造作五逆十恶,如果遇不到这个法门,他这一生当中决堕地狱。这样罪业深重之人,遇到这个法门这一生都能得度;不但能得度,而且平等成佛,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真正叫难信之法!你说地狱众生得度还有人能相信,地狱众生成佛,相信的人就太希有了,简直不能叫人相信。所以这个法门是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第一法门。我们能够把它认识清楚,真的知道、明白了,这就是大福德,这个福德因缘不可思议!

【8、今世尤应广为弘扬,令在在处处皆有此经。则在在处处,皆有三宝加被、天龙拥护。即在在处处皆获安宁矣。】

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不但要知道,而且要深深去体会。佛法是平等法,法是平等,理是平等,可是人情不平等。人情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不平等;不平等就造成佛法弘扬的障碍。不单指现前的社会,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真正是不辞辛苦,在五印度,我们想想那个时候交通不便,没有交通工具,完全要靠走路,世尊当年在世印度人没有穿鞋子的,赤脚。印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赤脚走,比我们现在不晓得辛苦多少倍,我们今天走路还穿鞋子。那个时候的弘扬顺不顺利?不见得顺利。社会上九十六种外道,虽然这些外道都被佛降伏,所谓降伏是辩论的时候他辩输了。有些不错,这些外道的首领到底还是有修养,他是真的佩服,真的输了,底下徒众还有不服气的,不服气是口里面没有办法,不能辩论,心不服,於是嫉妒障碍是不能够避免的。这样的社会环境,佛的智慧大、福报大,虽有障碍,还能够克服,佛法的弘扬还算是顺利。

自己僧团里面,也有一些不听话的恶比丘,经上记载的六群比丘,常常在僧团里面捣乱,给僧团带来麻烦,这是僧团里面有一部分人,也是嫉妒障碍。不过以後我们读经知道了,世尊那一个团体,无论是听话的、老实修行的、顽皮的、调皮捣蛋的、天天找麻烦的,统统是诸佛菩萨来示现的,不是真的。为什麽要示现调皮捣蛋?再不示现那个,释迦牟尼佛就不制定戒律。戒律怎麽兴起来?佛看到这个人做错事情,订一条戒律,以後你们不可以这样做。他是用这种方法,使世尊制定戒律,故意做这些破戒犯戒的事情,以後才有一部完整的戒律。统统是佛菩萨,不是真的作奸犯科。

可是佛灭度之後到今天,破戒犯戒的不是佛菩萨示现的,那真正是造作罪业,真的要堕三途,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古人常讲好事多磨,不要认为我做好事,我存好心、做好事,应该就一帆风顺,不见得。原因在哪里?第一个,我们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没断,无量劫以来我们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我们跟一切众生结下许许多多的冤仇。这一生我们没做坏事,前生、再前生,生生世世那保不住!不要说做别的,跟一切众生结别的恶缘,我们举两个最简单的:一个偷盗,一个杀生。我们能说我们没做吗?偷盗,没有偷大的,人家这里一张纸、一枝笔,我们拿来用一下,没有告诉他就拿来了,这都是偷盗。用完之後我再放到那一边,还算是偷盗,偷盗的境界非常微细。在日常生活里面,对於公家的东西,像在政府纳税,总得想个方法能少纳一点税,那就是偷盗。没做!有这个念头就是偷盗,偷心。你有偷盗的心,虽然没偷盗的事,你已经有偷盗的心。杀生,说我没杀生,问你有没有吃肉?肉要不杀生从哪来的?吃肉就杀生。

在过去那个老老年头,大概现在已经没有了。我这个年龄,小时候我们住在农村,农村里面吃肉很少的,大概半个月才有一次。几个乡村里面杀一头猪,树上挂一个黄字,晓得今天那个地方有猪肉去买了,半个月才一次。那个杀猪的人,他在杀的时候,提着猪的耳朵在念咒,你们都不晓得。他念什麽咒?他说:猪啊!猪啊!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他不吃来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讨债。杀猪的人把责任统统推到吃肉的人上。你不要怪我,他们要吃,我才杀你,你向他们讨债。欠的命债、欠的钱财之债,生生世世不知道跟多少人结怨结。存好心、做好事,哪能够一帆风顺?连释迦牟尼佛都没有办法做得一帆风顺。这就是说明无量劫来,你的冤亲债主不晓得有多少,这个总得要晓得。怎麽样消业障?凡是人家来找麻烦的,都合掌阿弥陀佛。为什麽?他来找麻烦的,这一笔就勾掉了、消掉了。如果心里不服气,还有怨恨心,这没消掉;不但没消掉,还又加上一点利息,这个事情麻烦了。世间人谁不是这样搞法,不明事实真相。明了事情真相,我们存好心、做好事,他来障碍,「阿弥陀佛」!这个障就消了,逐渐逐渐消了。所以学佛要有智慧,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时时消业障,而不再造业障,这个就好。

所以弘经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要有智慧、要有耐心、要有善巧方便。有善巧方便,你真的阻拦,那个地方走通了。尤其是现代,没有地方讲经;没地方讲经也没有关系,我坐在家里一个人摆台录像机,我录了之後,带子可以分送,还是弘法利生,还是普遍弘扬。许多人逼迫你没有办法,我可以躲在家里写书,书写了之後,印出去也可以流通。所以善巧方便很多很多,不一定要有形式;形式的确容易引起嫉妒障碍,嫉妒障碍实在讲都是名闻利养。我们名闻利养统统都不要了,你要的我统统给你,你不要的我来做,这就没事情,可以把障碍化减到最低的限度。处处要学忍让,知道自己业障深重,不怨天、不尤人,欢欢喜喜过日子,这才是佛弟子,才是真正依教奉行。

在这个时代,今世,为什麽尤其应该广为弘扬?古时候读圣贤书,每个人都有道德的观念、伦理的观念,纵然是为非作歹,他的确有一个底限,他守住一个底限。所以强盗抢劫杀人,他也是盗亦有道,他也不随便杀人,他也不绝人後路。抢人的钱,总还留一点给你作路费,你能够回得了家,那就是他的道,他不会把你抢光,抢光那是一点道德都没有了。从前他懂得。不像现在,现在人没有伦理观念,没有道德观念,所以是天下大乱。人造的业重,将来堕落感的报非常之苦。佛菩萨、圣贤人他们看在眼睛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弘经重要,要挽救现在这个时代,实在讲离开佛法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如果要用从前这些圣贤人的教诲,这世间人也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个人伦理道德观念,要从小,至少要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是从小培养起,还要家庭、要社会来合作。今天即使有这个环境,从小来培养,但是家庭不讲求这些,社会也不讲求这些,他在学校里学的,回家再看看社会,「老师!你教我这个东西没用,没有一个人这样做,你教我这样做干什麽!」你才晓得,这才叫真正的危机。所以今天实在讲,只有用佛法,只有用宗教来奠定基础,然後再建立世间圣贤的教学。今天除了这个办法,实在想不出再好的办法。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几乎我们常常能见到老人家的呼吁,劝人要深信因果。如果人都能相信因果,其实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骗人的,不是约束人的,它是事实。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如果能想到善恶果报,大概人起心动念、造作行为,自己会收敛一点。为什麽?现在造的是很痛快,将来果报不好受。能够想到将来果报,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因果能够救世间。因果的道理,唯有佛法讲得透彻,《金刚般若》讲因果,甚深的因果;《无量寿经》讲因果,讲得很详细、很清楚。尤其是我们现在读的夏老的会集本,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这一段可以说是专讲因果报应,它的内容不外乎五戒十善的果报。持戒得善果,犯戒得恶报,这个地方这一段的意思就在此地。现在这个世间,什麽人发心舍己为人,救度众生?发心出来弘扬佛法,你就是做这个事情。没有人干,我一个人也要干。除非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个事情,那就没话说,我知道了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能有志同道合的,那当然更好,会做得更起劲;没有志同道合的,一个人也要干。

我在许许多多地方弘扬《无量寿经》,许多年来就是我一个人。有讲《无量寿经》的,但是用的不是我这个本子,用夏老的会集本就是我一个人,所以以後碰到黄念祖居士,我们两个人都非常欢喜。他在国内也是孤家寡人一个,他也没有遇到第二个,没有想到跑到美国去还遇到一个,所以他非常欢喜,我听了也很欢喜。这是我到北京看他一见如故。能够有十个、八个人一块发心弘扬,这部经就能弘扬全世界,我们认真努力的去做,自行化他。纵然不能够消除世间的劫难,我们有信心,这个劫难可以能够减缓,或者这个劫难能够降低,这是我们很有信心的。所以应当要做,应当要发心,这一发心就得三宝加持。

「令在在处处皆有此经」,这部经印的数量已经很大。够不够?不够!全世界有四十多亿人口,我们给它打个折扣算一成,也应当有四亿多人能够接受佛法。我们算它十分之一,现在我们印的这一点经典不够用。所以应当大量的去印,大量的去流通,大量的去宣传,让在在处处都有这部经,那麽在在处处都有三宝加持。经典所在之处,就有龙天护持,这是强调:如果在在处处都有人读诵受持,都有为人演说,这个劫运确实可以挽转。「天龙拥护,即在在处处皆获安宁。」我们要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我们细细去思惟、去想像,这个方法应该是很有效果的。

【9、行者当发大心,日日为在在处处读诵,求消灾障。岂但在在处处可获安宁,且在在处处众生亦必不知不觉发起信心。此等感应,真实不虚。何以故?一真法界故,一切众生同体故,冥薰之力极大故。】

「行者当发大心」,行者是依教修行的人,或者是依《无量寿经》、依《阿弥陀经》,或者是依《金刚经》都好,这都是一乘究竟了义的大经。「日日为在在处处读诵,求消灾障。」我们有没有这个念头?我们每天读经是为自己读的?还是为世界和平读的?还是为国泰民安读的?大概多数人都是为自己读的。为自己读的,不行!为什麽不行?增长我见,增长我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每天读经是为我读的,这就不行。经是读得不错,你也是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但是你不能破四相,不能破四见。你作菩萨,这是权教菩萨,决定不能作法身大士,你要想作法身大士,我每天读经为一切众生读的,我每天受持为一切众生受持的,我每天演说为一切众生演说的,没有一念为自己,那诸佛就赞叹你。你不久,四相、四见不要断,自己就没有了;无上菩提不求,自然就得到了,这个意思很要紧。我们明白,就是真的觉悟,觉悟了不再为自己。每天要不要读经?更认真的去读经,为众生,为一切苦难的众生,求三宝加持这些人,加持这个社会,加持这个世界。「求消灾障」,灾是灾难,天灾人祸;障是业障,众生起的恶念,造的恶业。

「岂但在在处处可获安宁,且在在处处众生亦必不知不觉发起信心。」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只要你诚心诚意去做,所谓是诚则灵。我在这个地方已经修了几十年,这个地方人从来没有受我感动,那什麽原因?你的心不诚。你光看外面,你有没有自己去反省:为什麽不能感动别人?你不真诚。你每天都在那里应付应付,那怎麽行!诸位看《俞净意遇灶神记》,然後就晓得,我们每天干的,是真干还是假干。自己以为是真的,不见得是真的,这就是自己的标准靠不住,一定要用佛菩萨那个标准来衡量,才量得出来,我们自己这个标准靠不住,你读读《俞净意遇灶神记》就了解。我们不是真诚在干,真诚在干没有不受感动的;不但人会感动,连动物都会感动。人心到至诚,这一切小动物都听话,都能跟牠感应道交,我们的意思牠懂得,牠的意思我们也能够猜想得出来。

我们看古时候的大德,能够通鸟兽的语言,这也不是假的。译经的法师安世高就懂得鸟兽的语言,他在行脚的时候,在路上听到鸟在树上叫,鸟在那里聊天,因为牠们在很高的地方,看到很远的地方,牠们在那里聊那边有什麽人来了,他在那里听,他懂得,还没有见到,就晓得路上有几个人过来了,那个鸟在聊天。不但动物能通情,植物也能通人情,诚则灵!真诚太重要了,没有不受感动的。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理在哪里?理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性变现的。真诚就达到自性的深处,自性变现虚空法界,虚空法界里面动物、植物、矿物,哪有不感动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真干。假使我们在座这麽多同修,每天都能够这样做,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真诚心为这个世界的众生念一卷经,念的时候不能有妄想,不能有杂念,真诚心去念,一个人一天念一部,能够三年不间断,这个世界众生的业力会转,就看我们在座同修发不发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大悲心,怜悯这个世界苦难众生,真干!它有效。

「此等感应,真实不虚」,这个话说得非常肯定。「何以故」,为什麽?「一真法界故」,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一切众生同体故」,感应道交,确确实实是基於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所有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体,所以如果我们真诚咒愿,一定能够感动。他自己不会修,我们代他修,我们帮他修,「冥薰之力极大」。代他修、为他修,就在自己的真诚。如果没有真诚,那个没有用处,那个没有效果,要真诚的心才能够感人。

说到这个地方,在事相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得到。如果诸位同修留意的话,我们接触一个人,这个人真诚,跟他接触,气分不一样,虽然初次见面,就有很深的感动。我过去遇到的三个老师,这三个老师当中,最殊胜的是章嘉大师。我们跟他接触谈话很少,但是跟他坐在一起,身心的感受不一样,完全不相同。现代人的术语,现在人讲磁场,他的磁场、磁力跟一般人不一样,我们跟他坐一起,我们的磁场跟他相结合,得的感受力量很大;在我们佛法说是真心、诚心。他的教导可以说字字句句都入到我们心上来,让我们牢牢记住,永远不忘,而且还很会听话,照他的话去做。这是一般讲摄受的力量非常强,这就是真诚,没有别的。大师有这种摄受力量,我们为什麽没有?《华严经》上明明的说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怎麽没有?这就是属於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天天打妄想,天天分别执着,所以把我们的德相埋没掉。章嘉大师真诚!虽然当年在世,他是政府里面很重要的人物,政府也有官位给他,他跟我说过,在私下谈过,「我对这个一点兴趣都没有,被他们拉着没有法子,只好去应酬应酬,不得已去应酬的。」他心清净,绝对没有这些虚荣的念头,心地真正清净。

这是我们要明了的,我们要相信的,我们要认真去学习的。知道这个冥薰的力量,我们也冥薰,我们为一切众生读经,为一切众生修行,受持读诵、演说都为一切众生,这个回向偈回向是真的不是假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不为自己。冥薰力量极大,它怎麽大到那种程度?跟一切诸佛菩萨那个薰力相结合,这个力量就大了。前面说:皆得三宝加被!这个力量就大,是这麽一个道理。

【10、此经功德殊胜,为十方三宝所护持,一切天龙所恭敬故。人能如是行之,便是舍己利他,便是已开道眼,便是观照一真法界,便是行利益一切众生之离相布施。便是信心不逆依教奉行。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荷担如来。其效力之大小迟速,全视当人观行之力如何。是发大心者,当下便可起而行之也。】

「此经功德殊胜,为十方三宝所护持,一切天龙所恭敬故。人能如是行之,便是舍己利他,便是已开道眼,便是观照一真法界,便是行利益一切众生之离相布施。」我们看这一段,这几句话都是真实的,没有一句是赞叹鼓励人的,不是!你要这麽看法就错了。真实法里面没有客气,完全是给你讲真实。这部经的殊胜功德,前面说了很多,它是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学的原理原则,就在这部经上。而原理原则,实在讲只有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全经的核心。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从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修的什麽?不管修哪个法门,理论依据就是「无住生心」,一直到大乘证得圆教的佛果,还是无住生心。所以这部经是一切如来成佛的精要、心要。功德之殊胜,没有人能够说得出来,所以是十方三宝所护持;经典所在之处,就是十方三宝护持的那个地方。

诸位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你要是真正有大悲心的人,你有亲戚朋友在外国、在远方,你把《金刚经》、《无量寿经》寄两本给他,那个地方不就有经典了吗?他念不念不管他,念更好!不念,那个地方也有佛菩萨守护。常常存这个心,这就是大慈悲心。除非我们没有地址,没有办法;有地址我们都尽量去做。现在还有更方便的,我们的录音带可以寄。有些人在国外住久了,连中国字都忘掉了,书寄去他看不懂,但是录音带他会听。我们书跟录音带统统寄去,他可以听。如果更有好的机会的话,应当多多劝劝他。不要劝他本人,本人年岁大了不想学了;他总有小孩,哪一个做父母不爱护自己的子女。你可以劝他,劝他叫他的小孩在国外要学华语,这是今天全世界几乎都公认的,下一个世纪中国会强大。中国有十二亿人口,中国的华语将来在世界上可能代替英语;小孩不学华语,将来会吃亏。华语怎麽学?读佛经、听录音带,你华语就学会了,中国字就认识了。你用这个方法去教他,你说:你教小孩用这个方法来学华语,一举四得,一桩事情四种收获。第一个,中国话学会了;第二个,中国的文字认得了;第三个,不但中国文字认得,经是很浅显的文言文,文言文也学了,将来连中国古书他都有能力阅读;第四个,开智慧,学佛开智慧。一举四得。所以要常常想到哪些朋友在国外、在远方,把这个寄去,顺便写一封信告诉他一举四得。他要听了有这麽多的好处,他会叫他的小孩,督促他的小孩,真的用功去学习。小孩要是学习了,会影响家里人,会影响大人,冥薰之力不可思议,这是佛力加持。

「一切天龙所恭敬故」,天龙鬼神是护法神,经典所在之处,护法神护持,护持这个地方。哪一个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护法神一定保佑这个人。这个人即使命里面有灾难,那个灾难也会化解掉。为什麽?他有大功德。

「人能如是行之」,能够依教奉行,能够这样去做,「便是舍己利人」。可见得舍己利人这个事情不难做,难在你常常有这个心,有这个意思。我们每年将这些经书印几百万册向全世界赠送,只要有地址给我们,我们一定送。希望每个同修都这样做,那我们送的地区更广,就送得更多。经书运到这个地方,大家拿到,你多拿几本没有关系,送给你们那些亲戚朋友,我们这里不是限定一个人只拿一本,多拿几本也没有关系。送的地方愈多愈好,送完了我们赶快就再印。这是舍己利他。「便是已开道眼」,道眼开了,不再自私自利,他知道要利益一切众生。「便是观照一真法界」,也不限於我这个小地区了,我们会把心量拓开,要知道利益整个世界的众生,还要利益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为什麽?我们这个地区很好,我们四周围的邻居不好,邻国不好,邻国有难,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辛苦、不舒服;我们过得很好,我们四邻几个国家都很好,我们过得很安心,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个地球不好,其他的星球发生变故了,我们晓得这个地球会受影响。必须其他的星球星系也都正常的运行,我们此地才平安无事。这就是为什麽经上常讲到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一体。所以我们要把眼光放大、放远,观照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就是真正在「行利益一切众生之离相布施」,真的离相了。不为自己,我相没有了,我见没有了;为一切众生,虽为一切众生,没有执着一切众生的相,人相、众生相没有了。虽然不断的在做,念念相续,没有执着相续相,寿者相也没有了。这是离四相、离四见,真的是做利益众生布施工作。

「便是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信心不逆四个字要这样做才圆满,才真的会做、会修,要用世俗人的言语来讲,会过日子,他会生活,就是这个意思。「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荷担如来。」虽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心里面若无其事。虽然若无其事,一切不执着,但是确确实实那个功德存在,不是功德没有,它真有。这样做是真正续佛慧命,真实的弘法利生,这是真干!

「其效力之大小迟速,全视当人观行之力如何。」这样去做,有的效力很大,很快就见到;有的效力、效果比较小,而且时间很慢。这个原因就是刚才我说的真诚,完全在你心地真诚的纯度。这个地方讲,「全视当人观行之力」,真诚在观里面。观是观念,就是你的想法跟看法;行是你的行为,你的做法,你是怎麽个做法。我们今天,实在讲现代科技发达得很快,往後传播的速度跟面比现在更广更快。现在电脑有国际连线,有一些同修告诉我,我也不晓得是什麽人做的,大概我还有几部经,他们送到国际网路上去了,告诉我在全世界有五千万个单位,可以收到这些资讯,这是从前人无法想像的。这的确是轻而易举就把佛法推广到全世界。所以方法我们要懂得,我们的真诚心最重要了。如果没有至诚、真诚,推广推得再广,感人的摄受力量薄弱,就是人家接受之後,他没有很深的感动;很深的感动摄受力,完全是真诚的利益众生。

「是发大心者,当下便可起而行之也。」发大心就是前面所说的,发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的心,那个心就是大心;换句话说,就是发度一切众生圆成佛道之心。发这个心,你立刻就可以这样做,不要再等待。读诵受持没有问题,为人演说我现在还不行,我对佛法知道还不多,我还不能讲经说法,这都是自己错误的见解。佛在这部经上教我们马上就干,而这部经是大乘了义经典,不是普通经,佛教给我们怎麽做法?你全部经不能讲,讲四句偈。四句偈,就是指这个经上任何四句的经文,你懂哪一句,你就讲哪一句,不懂就不要讲。叫你马上就做,不可以等待;马上就做,你就得三宝加持,你就开智慧,就消业障。如果还要等待,现在不行,要多学几年;那个意思就讲,我现在业障还不够深,再深几年,不就是搞这个吗?这个念头错了。不可以对自己有疑惑,大乘经上常说,「疑为菩萨第一重障」,最重的障碍。对自己不要疑惑,要相信自己确确实实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为什麽不能现前?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把你盖住,你智慧德能透不出来。不要再疑惑,断疑就生信,「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金刚经》上说的。你要来问我,你能不能学讲经说法,我就问你:你对自己怀不怀疑?「我想我不行!」我就点头,「没错,你是不行!」我怎麽知道你不行?你怀疑你自己,你怎麽会行?如果你来跟我说,「我不怀疑,我有信心。」那我会点头,你一定行,我的话没说错。可见得这个问,答在问的那一边。这都是真实语,一定要自己建立信心。

一0五、约灭罪显标轻贱之因

经【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这是首先为我们说明,修学大乘,修学了义的大经,还会被人轻贱,轻是瞧不起,轻视你、小看你,或者是加以毁谤你、讥刺你、侮辱你,都包括在其中。有没有这种情形?有,自古以来就有。所以这一段话世尊一定要说。

【1、因教义殊胜,能灭先世重罪,得无上菩提。欲证菩提,必先消除夙障,福德方为圆满。】

这是先把大前提为我们标示出来。教义的殊胜,殊胜在哪里?殊胜在灭罪。这一段经文是从灭罪来显示的,「能灭先世重罪」,这个重罪就是阿鼻地狱的罪业。灭罪才能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成佛。在理上讲一点都不错,在事上讲没那麽容易!理上是叫你放下、叫你舍;事上是放不下、舍不掉,难在这个地方。舍了见思烦恼,你才证阿罗汉果;舍了尘沙惑,再舍一分无明,这才能证得圆初住的果位。无上菩提,是要把最後一品生相无明也舍掉。理论方法就是一个舍,舍就是无住,理论上没错,事实上难!如何把事上的艰难变成容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问题,假如不能把这难事变成易事,凡夫要成佛根本就不可能。这桩大事情,阿弥陀佛他老人家先想到了,他是最先想到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他在作凡夫、作国王的时候,遇到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老师为他讲解佛法,他觉悟了。他真的是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他成就了。他了解十方无量无边刹土里面,罪业极重的众生不容易成就,不但成佛难,脱离三界轮回就不容易。所以他把极难的事情,要想个方法变成极容易的事情,令一切众生各个得度,这是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恩德。这样的大恩大德,有几个人知道?念佛人、修净土的人,几个人知道?几个人能说得出来?糊里糊涂的修,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糊里糊涂去了,也很难得,很可爱,不容易!到了西方世界你才真明白、真晓得,佛对我们恩德太大了,粉身碎骨没有法子报答;把极难的问题变成极容易。所以一切诸佛赞叹他佛中之王,这个话不为过。这个方法:灭罪得无上菩提,念佛求生净土,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果没有念佛求生净土,这句话是理论而不是事实。

「欲证菩提,必须消除夙障」,夙世的业障,我们现在讲习气,无始劫来的习气,这个东西要消除,消业障。消业障用什麽方法消最好?念佛。《金刚经》上的原理「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放下万缘,放下万缘就是无住。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号,那就是「而生其心」;生什麽心?念阿弥陀佛的心。《弥陀经》上讲的「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而生其心」;放下万缘就是「应无所住」。由此可知,我们一个真正老实念佛人,可以说他修的是圆满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他用什麽方法修?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圆满的《金刚般若》。有一些人不明教理,轻视念佛人,以为念佛,这一句佛号三岁小孩都会念,有什麽希奇,有什麽了不得!这个人真叫不通之人。这句佛号不简单,一切诸佛都护念,一切诸佛都赞叹,哪有他说的那麽容易?这一句佛号把极难大问题简化了,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要是愈细细去想,愈不可思议。业障消除,用这个方法消业障,用这个方法断习气,福德方为圆满。

这个法门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诸位同修必须要细细去思量,真正是第一法门。我早年在美国讲经,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法师,假如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现在讲的《大藏经》,只允许您选择一部经,您选择哪一部?我说:我没有考虑,我一定选择《佛说阿弥陀经》。他当时也很震撼。为什麽我要选这部经?这部经是第一经。为什麽不说《无量寿经》是第一经,《阿弥陀经》变成第一经?诸位要晓得,如果为自己来说,愈简单愈好。《无量寿经》的经文太长,愈简单愈好。莲池大师念佛,他教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你要想成功,愈简单愈容易,愈简单愈得力,大家要记住这个原理原则。不是学得很多很多就好,很多就杂、就乱了。佛法六波罗蜜,叫你精进,精是纯而不杂,那个进才有力量。你要是杂进、乱进,没有力量。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在世出世间一切法上。打仗用在兵法上,兵力攻一点容易攻破,那个力量强大;如果把力量分散,兵分散了,全面去攻,决定失败,不能成功。

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如此。江味农居士四十年就一部《金刚经》,他的注解《金刚经讲义》,《大藏经》自古以来有一百多家《金刚经》的注解,你拿来看看,比不上他,他变成古今《金刚经》的权威。你说为什麽?人家一门深入,所以他有这个成就。他要学个十部经、二十部经,他是平平常常,没有可取之处。可贵的是,他就是一门深入,他的成就!民国初年还有一个人也了不起,周止庵居士,他也是一生用了三、四十年的功夫在《般若心经》,他有一本《般若心经诠注》,可以说是集《心经》几百家注解之大成,他成功了,成为这部经顶尖的人物,这才可贵。所以我劝勉同学们,你们如果要做顶尖的人物,将来真正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荷担如来,应当怎麽做?一部经,一门深入,你才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也许你们会问我,您自己为什麽不这样做?我自己不能这样做,不是我不想这样做,我很想这样做,时节因缘不同,没法子,讲经的人太少了。如果有个法师讲《金刚经》的,能讲得这麽透彻的,我绝对不讲这部经。如果有人把《华严》、《法华》讲得透彻的,我也绝对不讲这部经。我一生我会选择一部经,我会选《弥陀经要解》,简单明了,我专讲这部经,我也不会讲《无量寿经》。现在无可奈何,没人讲!台湾有个开心老法师碰到我就劝我,劝我讲《华严经》,跟我讲了十多遍,他说:法师,你要再不讲,《华严经》以後没人讲。我说:这个事情我知道,我会放在心上,如果有机缘我会讲一遍。我做这个工作是为後人。而希望大家一个人专精一部,三年就小成,七年就大成。七年你就是世界级的专家、权威,三年你可以在自己国家里面成为权威,你是这部经的权威,七年你变成全世界的权威,我说的话都不是假话。要专要精,加上你真诚修持的功德,三宝的加持,真正不可思议,确确实实能够救度这个世间苦难的众生。今天问题就在你肯不肯发心。在家的同修们也可以做,弘法利生人人有分,也不要把这个责任统统推给出家人。出家人不干,在人家人一样干。现在在这个世界,居士们讲经说法的不少,我知道的就有二、三十个,比出家人多,希望大家都能发心。

【2、『为人轻贱』,如讪谤屈辱等。广言之,凡遇困难拂逆之事皆是。『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明其被人轻贱之故也。】

「为人轻贱,如讪谤屈辱等。」讽刺你、毁谤你、侮辱你,甚至於陷害你,这些事情都有。「广言之,凡遇困难拂逆之事皆是。」你遭遇到困难,遭遇到挫折,遭遇到障碍,都是这一段经里面所说的意思。「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这是说明这一个人被人轻贱的原因。由此可知,遇到这些障难轻贱,正是为自己消业障。好事情,不是坏事情。决定有佛护念,有护法神保护,是替我们消业障。业障消掉的时候,自己境界又提升一层,这哪里是坏事,大好事一桩!所以我们遇到人家来轻贱我们,侮辱我们,找麻烦的,念阿弥陀佛谢谢他,他替我消业障了,决定不能有怨恨之心。我做的好事,好事在这个时候有人轻贱,当然是自己有业障,消业障,没错!第二个,众生的缘没成熟。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以讲经这个例子,讲经是好事情,被人障碍不能讲经了,第一个是自己有业障,消业障。假如众生闻法的缘熟了,有龙天保佑这个地方的时候,那个找你麻烦、阻挠的人也障难不住,众生的福报太大了。由此可知,我们遇到障难,一方面是自己有业障,一方面是众生的缘没成熟。所以好事一桩,不是坏事,众生的缘未成熟。如果众生的缘成熟了,就是道场都有佛菩萨来建立,不需要我们自己去操劳经营,佛菩萨会建立道场给你来弘法利生,哪里要自己操一点心?所以《金刚经》读熟了,读通了,就心开意解,真的快乐无比,纵然遇到极大的困难,心里都是很快乐的。

【3、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前生造恶,今生未堕,待诸後生者。因其前生造有善业,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尽,而恶果受报之时犹未到。所以今生尚未堕落也。】

「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前生造恶,今生未堕,待诸後生者。」後生,等到来世,这一生没堕落。「因其前生造有善业,其果先熟。」这是一个原因。前生造了恶业,但是这一生没有堕三途,还得人身,这是什麽原因?是我们前世也有善业,那个善业先成熟,先受报,恶业还没报,是这麽一个原因。这就说明修学大乘,舍己为人,利益众生,为什麽还遭遇到不顺利这种种障缘,这把原因完全说出来了。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绝对不会怨天尤人,只会生惭愧心、欢喜心、感恩之心,会生这个心。这是自己福慧增长,业障消除的现象。如果遇到横逆之事,心里有不平,那就叫业障现前。罪没有灭,它所现的是业障,心里面忿恨不平,这是业障现前,这个人没有福慧。有福慧的人,他那个心情态度不是这样,他生欢喜心、生惭愧心、生感激之心,这不一样;绝对没有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是我们在平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有怨恨,糟糕!业障现前了。怎麽办?念《金刚经》有好处,《金刚经》多念,念得很熟,一遇到这个事情,心里马上警觉到了。正是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念怨天尤人起来,不怕!第二念头就改过来,不再怨天尤人;晓得自己的业障,众生福德因缘没现前,是这麽一回事情。第二个原因:「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尽,而恶果受报之时犹未到」,这是第二个原因。大概总不出这两个原因,你过去生中修的善,修积的很多,在前一生虽然享福,还没享完,还有余福,所以这一生当中又到人道来享受余福。过去生中造的恶业,恶业还没成熟,就是受恶报的时间还没到,所以这一生修持遇到这麽一些事情。今天晚上我们讲的这一段,诸位同修来听的人都很有福报。因为这个事情常常会遇到,你要不晓得,你不知道回头,这个不得了。你真的懂得、明白了,以後再遇到这些横逆之事,你的观念会转过来,那你真的消业障、增福慧。这一段经不太容易听得到的,所以你今天来很有缘分,你也很有福报,你能听到这一段非常重要的开导。

「所以今生尚未堕落也。」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还没有堕落,原因不外乎这两种。这个没堕落,实在讲是非常非常的侥幸。虽没有堕落,要知道我们现在脚步是踏在堕落的边缘上,一不小心就下去了。所以这一段经文真的是要牢牢记住,回去多念几遍。这个经本诸位家里面都可以拿一本带回家去,已经拿回去的就不要再拿,没有拿回去的带一本回家。我这一次到这里来讲这部经,经本是送来八千本,应该是足够用的,有八千本经本在此地。回去常常念念,常常想想经里面的道理,对於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修行就是过日子,修行就是你每天的工作、待人接物,把握住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守住这个原理原则,你就是在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所讲的受持读诵你做到了。为人演说,我刚才教给你们许多的方法,我们把这个法门经书、录音带送给一些亲戚朋友,这都是为人演说那个意思,就是要把佛法普遍广泛的介绍给一切大众,这个面愈广愈好。为什麽?经典所在之处,诸佛护念、龙天拥护,确确实实能保平安,确确实实能带来世界和平。我们要有真诚坚定的信心,才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68集

请掀开经本一百五十一面。

【4、有因必有果。若非别造殊胜之因,速证殊胜之果者,定业之报,其何能免。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是也。古德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此言万事皆空,唯有因果在。由是观之,人生在世,有何趣味?】

这还是继续来探讨,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要是依佛在经上所说,他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为什麽这样殊胜的果报他得不到,他所得到的是为人轻贱?这是恰恰得到一个相反的效果,这里面必有原因。佛为我们说,这个人先世造的罪业很重,应当要堕恶道的。由於为人轻贱之故,这个轻贱就是报;换句话说,重罪轻报,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坏事情。真正明理,了解事实真相,不但对於世尊的经教不怀疑,不会生起疑惑之心,而且知道这是消业障。业障消除,境界当然就提升了。今天这一段小注里面,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我们看大乘经典,《法华》讲的是一乘因果,《华严》讲的是五周因果,一乘了义的深经都不离因果,何况其余!这是我们首先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才有出路。有因一定有果,有果当然有因。假如我们没有特别造殊胜之因,速证殊胜之果,这一个人的一生就没有办法逃脱命运。我们一般人讲: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这个话说起来,我们听到也很沮丧,听到很悲哀!其实那是不知道怎样转变业因,他一生就受命运的支配。在这个世间,像这样的人的确占大多数。

最近几天,报纸上有个小小的新闻,我那一天偶然看了一下,最近的日本年轻人一窝蜂都很喜欢算命。算命不是好事情,迷惑颠倒,前途渺茫,精神生活空虚,他才会去算命;如果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生活很充实,那要算什麽命?过去金山妙善法师常说,他教我们不要去记挂着命运,也不必去算命,要紧的是懂得造业。业是果之因,命运是果,命运从哪里来的?命是你自己造作的。你造善因,你的命当然好;你造恶因,你想好也好不来,就这麽个道理,所以一定要懂得造因。人有定业,所谓定业是前世所造,佛在经上告欣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个话的意思是,你要知道前世你造的是什麽因,我们这一生所受的就是。

我们得人身,人身叫果。我们过去生中,大概五戒十善修得不错,感得的果,果是得人身。虽得人身,每个人相貌不相同,体质不相同,我们讲健康状况不一样。生活状况也不相同,有人发财很富有,有人非常贫困,这叫做报。果跟报是两桩事情,有果有报。果报都是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因。哪一个人没有定业,哪一个人不是受命运的支配?不但这一生,可以讲生生世世都是受命运的支配。为什麽会受命运支配?不知道这一个事实真相,这就是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这就是轮回的业缘。唯一的方法,修殊胜之因,能够快速的去证殊胜之果,那就恭喜你,你就超越了。说到这一句,我底下不讲,大家心里也有数了。

在我们这个时代,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佛教里面法门很多,理论没错,方法也不错,你去修修看就知道了,法门有难易的差别。其他的法门要断见思烦恼,我们想想能不能断得掉?见思烦恼是些什麽?头一个就是我见,起心动念执着这个身是我。你什麽时候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你才能破见惑,证须陀洹果。《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小乘须陀洹也做这个功夫,他做得有成绩,如果没有成绩,他就不能证初果。他做得有成绩,所以他证果。再把三界八十八品思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断乾净了,这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容易!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头一个就是我,从来没有把我忘掉,你才晓得难。其他法门要在一生当中成就太难太难了!幸亏有阿弥陀佛,给我们建立念佛带业往生的法门,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带业。带业是什麽?不要断见思烦恼,就能够成功。

可是诸位在此地必须要搞清楚,见思烦恼没有断,怎麽能往生?这一句佛号有了功夫,把见思烦恼控制住、伏住;烦恼没有断,但是能伏住。所谓伏住是什麽?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相继是一句接一句,没有杂念渗透进来。这个并不是一心,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它的力量能够伏烦恼。只要烦恼能伏住了,就能往生。伏烦恼这个意思,你如果还没有听懂,我们再换句话来讲,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放下,把你心里面牵肠挂肚的事情,你所忧虑的事情,你所牵挂的事情,统统放下,单提一念阿弥陀佛就行了,这就伏了。如果一面念佛,一面还在打妄想,这个不行,这个不能往生。我没有别的妄想,我利益众生,弘法利生,行不行?也不行。弘法利生也不行。诸位要晓得,弘法利生你有这个心,前面讲你心有所住而弘法利生,这个得的果报是福报,是人天福报,那个不是净业,那是三界六道里面的善业,还是在六道里面出不去。弘法利生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要不要放在心上?不能放在心上。心里面只可以放一个东西,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麽也不放,这样的人决定得生。这是往生西方净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我们不能不知道。这就是「造殊胜之因」,往生西方净土就是「速证殊胜之果」。我们这一生所造的业,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业,都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叫带业往生。

带到西方世界去了之後,还要不要报?不要报了,到那个地方成佛了。业到哪里去?业还在,转烦恼成菩提。诸位要记住,业并没有断掉,转变了,转成菩提。你阿赖耶里面有这些善业的种子,将来你到十方诸佛刹土,三善道现身,度生说法。佛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也要有因缘的。缘是什麽?缘是我们众生有感,他就来应。因是什麽?他过去生中有六道的因,他能够到六道来现身;过去世造的恶业,他有能力到三恶道受生,去度饿鬼、畜生、地狱;如果他没有这些业因,他哪儿也不能去。由此可知,善恶业习不是没有好处,好处也挺多的。就是到佛的境界,他把它转成度众生的缘分,转成这个,转烦恼成菩提。佛法里面常讲断,其实断就是转;转了之後,的确它是没有报,他凭这个去示现。如果没有业因,他就没有法子示现。如果不能往生,我们的定业决定没有办法来转,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为什麽有来得早、来得迟?这个看缘。佛在经上把这些事实,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因要变成果,当中一定要有缘,如果缘没有,没有遇到缘,虽有因不能结果。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种瓜,瓜是果,瓜的因是什麽?种子;瓜子是种子。它必须要有土壤,要有水分,要有阳光,要有空气,它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果我们把这些缘都断掉,把这瓜子装在茶杯里面,装一百年它也不会结成瓜。为什麽?缘断掉了。所以佛法里面讲因果,省略了,当中还有一个缘,因缘果。而佛在经上常常对弟子们说法,他不讲因果,他讲缘生。可见得「缘」真的是关键。我们能够念佛往生成佛,凭什麽?凭缘。《弥陀经》上说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我们遇到的缘殊胜,这一生当中能把缘抓住,我们想得什麽果报,就能够得什麽果报,这是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的心想是缘,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那是业因。所以果报来得早、来得迟,不是别的关系,是缘的关系。遇到缘遇得早,它就早结果,遇得晚,就晚结果,但是那个因永远不会消失,这是我们要知道的。你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自然就小心谨慎。决定不能造恶因,因虽然造得小,必有果报。

「古德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这是永明大师所讲的,这个世间我们空手来的,将来还是空手去,一样都带不走。说空手来空手去,这个相已经讲得很粗很粗,要是照《金刚经》前面的教义来说,是万法缘生。它的真相,刹那九百生灭相续相而已,实际上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哪里还要万般将不去,还要说一个来去,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但是业随身,业会跟着你,遇到缘它就现果报。所以我们明白事实真相,不要再问命运,要问我们现在造的是什麽业,这才是真正聪明人。我们在业上转自己的命运,这是聪明人,这样的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改造自己命运,创造自己命运。学佛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的佛叫白学了。世间人问你学佛有什麽好处,最低的好处,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最低的好处,我不受命运的摆布,不受命运的愚弄。我们能把这一点说清楚,学佛的人就多了。

「此言万事皆空,惟有因果在。」这是一点都不错。「由是观之,人生在世,有何趣味?」这句话的确是把人间看破了,我们常讲看破世界。这样说起来,学佛的人不是很悲观吗?人生有什麽意思?有什麽趣味?也许有很多人听了这个话,学佛很消极,佛法是消极的,殊不知这些话不是给学佛人说的,是给没学佛人说的。学佛的人不一样,人生在世趣味无穷,他真的觉悟了,他真的明了了。没有学佛,你被环境支配,被命运主宰,这个很可怜,的确是没有意思;学了佛之後,我们支配环境,主宰命运,得大自在。《心经》大家常常念,观自在菩萨,自在!自在就乐,不自在就苦了。所以佛法给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几句话纯粹是讲世间迷惑颠倒,他们所受的果报。

【5、造业,业障也。堕恶道,报障也。不知罪业之不可造,惑障也。虽大富大贵、乃至生天,到头免不了一个苦字。凡夫不知此三皆是虚妄相想,执迷不悟,障其见道、修道、证道,故谓之障也。】

「造业,业障也。」造是造作,身语意都造作;身是动作,语是言语,意是念头。一个念头善,一个念头恶,虽然没有变成身、语的行为,但是你已经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已经造业了。在佛门当中,大小乘戒律结罪就不一样。小乘戒律结罪完全是讲事相,像我们世间的法律一样,要拿出证据出来,没有证据不能结罪的。大乘戒律不一样,大乘戒律在起心动念这个地方结罪。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我恨这个人我要杀他,但是我碰也没有碰到他一下,这个不犯杀戒,小乘不犯杀戒。大乘法里面那就不行了,起心动念想杀他,你就犯了杀戒;我没有杀他,你已经动念头了。所以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好持,小乘是论事不论心,大乘是论心不论事。在大乘法里面,我恨那个人,想杀那个人,可是杀错了,杀的那个人,我没有起心动念,那一边不结罪;可是你起心动念想杀的那个人,虽然没有杀他,那一边结罪。大小乘戒律在精神上不相同,大乘戒难持,论心不论事,在起心动念上结罪。所以,起念动念就造业。业,它就是障碍,障碍什麽?障碍智慧,障碍清净心,障碍戒定慧,所以叫做业障。

「堕恶道,报障也。」造作的恶业,当然它所感的果报在三恶道。三恶道那个报也叫障,障什麽?障修行。恶道众生修行,比我们人道要困难得太多太多!我们为一个人讲经,或许他还能听得进去,你去为一个畜生讲经,牠能接受吗?牠能奉行吗?困难就多了。所以为饿鬼、为地狱弘法非常困难。大家晓得,地藏菩萨很慈悲,常常化身到地狱里面去度众生,他到地狱去度哪一种众生?专门去度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老修行,老修行他阿赖耶识里面佛的种子还有力量,临终一念打了个妄想堕到恶道去,不幸堕恶道去了,这种情形说实在的话,很多很多。一般念佛人、修行人,临终之後他没有能力出三界,必定还得要继续搞轮回。在他神识没有离开他身体之前,这是经上常讲的最低限度是八小时,神识没离开,家里人不懂得,在他的旁边,又去摸他,又去推他,又哭又啼,他生烦恼,生瞋恨心,这一念瞋心起,恶道去了。瞋恚堕地狱,家亲眷属不知道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把他送到地狱去了。可是这个人多生多劫他有修行,他有念佛、有善根,地藏菩萨给他做善缘,来度他超出恶道。地狱道能够度到饿鬼道就超生了,那就是很大的利益,是这麽一桩事情。所以临终的人,那个处理要小心。从前弘化社印了两个小册子,最早的叫《饬终津梁》,专门讲这个事情,用文言文写的,比较深一点。後来依据这本书改写成白话文叫《饬终须知》,这个流通得很广,我们要多看看,遇到临终的家亲眷属朋友,知道应该怎样如法的来处理,非常重要!所以报也是障,障碍修行。

「不知罪业之不可造,惑障也。」迷惑,这个地方讲三障:业障、报障、惑障。我们回向偈里面常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哪三障?不晓得。不晓得,这麽个消法!三障要晓得,要知道怎麽个消法。迷惑颠倒他才造作罪业,一个很清楚的人、很明理的人,他不会造罪业。为什麽?他知道罪业果报太可怕。宁愿我现在受苦,我现在受苦无所谓,时间不长;如果造作恶业堕三途,麻烦就大了。世间人虽然不晓得六道的状况,但是我们常常听说人死了就作鬼,六道轮回,怎麽人死了就作鬼?他怎麽不再作人,他怎麽不生天,为什麽偏偏就作鬼?大家都这麽说法,自古以来就这麽说法,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贪心变饿鬼,贪是饿鬼的业因,贪心重的人都到饿鬼道。我们想想世间人有几个不贪?贪心确实占很大多数,那说人死了都到鬼道去了,这就不能说没有道理,贪心变饿鬼。可是到饿鬼道,业障、报障、惑障严重了。人间的寿命很短,饿鬼道的寿命很长。饿鬼道他们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一个月,饿鬼道里面十二天,我们人间就一年。佛在经上也用这个计算法,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鬼的寿命多长?最短的也要活一千多岁,去不得!你才晓得那个真可怕!佛的话我们要相信,佛在这个经上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要轻易的把佛所讲的话当儿戏,是真的,是事实。由此可知,堕到饿鬼道想出来,不是容易事情,时间多长!地狱更不能去,而地狱业因很复杂,佛在《楞严经》上把地狱道讲得特别详细。我们通常讲六道、讲五趣,《楞严》说七趣,讲得非常详细。而七趣这一段经文,讲地狱几乎占一半。佛为什麽要这样详细讲,就是提示我们地狱的罪业决定不能做。因为堕到地狱,地狱里面的一天,它那个讲法有很多种,我们讲一个最简单的、最短的,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是地狱的一天。我们中国在这个世界上号称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地狱不到两天。而地狱的寿命,短命的是万岁,长命的是万万岁,不得了!非常非常可怕!所以恶业,我们知道这个事实,不敢做了,决定不能做。这是把三障说出来了。

「虽大富大贵、乃至生天,到头免不了一个苦字。」我想这句话,每一位同修都有相当深刻的体验。我们生在这个社会上,哪一个人不苦?现代的社会,高科技的社会,生存在这个世间要拼命、要竞争。这个争多苦,你要是不争,不去竞争,你就没有生活。大家为了生活,为了财富,拼命在那里竞争,一般人都认为这个观念是正确的、是对的,哪个人不在这里拼命争?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无论你怎麽争,你所争到的都是你命里面注定的,命里有的。刚才讲「只争来早与来迟」,你拼命争,也许来得早一点,你不争它还要来,可能来得迟一点,终归是要来。所以你拼命去争的,还是你命里面有的,你何苦来?观念错误。安分守己,断恶修善,老老实实过日子,没有过不去的。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即使生在现代这个时代,生活还是过得很自在,理不可不明。错误的观念带给你什麽?带给你苦,这个竞争苦,与你所得的果报没有太大的关系。迷惑造业是苦。

「凡夫不知此三皆是虚妄相想,执迷不悟,障其见道、修道、证道,故谓之障也。」这是把三障,障的是什麽说出来。凡夫不晓得这三桩事情的真相,不知道这三桩事情的道理,那是个什麽东西?「虚妄相想」。虚妄相想,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说的。本经经文上虽然不是这几个字,可是意思相同,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这个意思。凡夫的难,难在「执迷不悟」,他不开悟,执着他的迷情,他总以为他的想法、看法、做法,是对的、是正确的,哪里晓得完全错了,这样障他见道。障见道,纵然遇到佛法,听不懂,没听进去;这是业障,不能见道。有些人佛法明白了,想修,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修行,障他修道;有些人的的确确他在真修,将来不能证果,障他证果,这也很常见。有许多学佛的人,不能接受念佛法门,他去参禅,他去修定,他去持咒,他天天修神通感应,他搞这些,不肯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障他的证道,非常可惜!「故谓之障」,障的意思说出来了。

【6、学佛唯一宗旨,在於除障。一切佛法,一言以蔽之曰,除三障而已。】

「学佛唯一宗旨,在於除障」,这是我们必须认识清楚,学佛为的是什麽?除障而已。「一切佛法,一言以蔽之曰,除三障而已。」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不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为法界众生所说之法,都是为了这一桩事情,帮助众生除障而已。障怎麽除?这个经上很妙!这个经上教我们「应无所住」,就除掉了。应无所住意思就是不执着,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放下。看破是智慧、观慧,放下是修行,这个经上常常提的观行。观是什麽?看破。「应无所住」是看破;「而生其心」是修行。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两边不着,两边不离,真所谓大乘中道。这个除障效果最殊胜,也最快速。般若,特别是《金刚般若》,自始至终就是为我们说这桩事情。

【7、此节经文,是明业力不可思议。受持读诵此经,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者。今以夙业故,反而被人轻贱。业障之力大矣哉。】

「此节经文,是明业力不可思议。受持读诵此经,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者。」这是应该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可是现在这个人他得的果报恰恰相反。「今以夙业故」,这个人是过去生中的业障,业障很重,读经不但不为天人阿修罗所供养,还被人轻贱。业力之大,我们也能够想像得到一些。这是业力很重,不是普通的业力。

【8、起惑为造业招苦之根。惑灭则业苦随之而灭。三障既消,便三德圆成,三身圆显。此经,的是断惑除障,达於究竟之经。】

「起惑为造业招苦之根」,惑是迷惑。这个事情是大事,是很严重的一桩大事。我们怎麽晓得自己迷惑(起惑就是迷惑)?这部《金刚经》如果从头我们读到此地,这个问题应该自己能答得上来。起心动念就是迷惑,你起一念恶心是迷惑,你起一念善心也是迷惑。可是我们有没有办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我们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在迷惑之中。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总有一个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想怎麽做法,这都是迷惑。这大家明了了。迷在哪里?「我」就迷了。迷是凡夫,不迷是菩萨。这个经上的标准,明明说得清楚,「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见就是念头。你还有这种见解,还有这个念头,起心动念我怎麽想法,我怎麽看法,你已经起惑迷了,还有什麽看法想法的!这就是「造业招苦」,招苦是受报。

为什麽会造业?为什麽会受果报?都是为了迷惑。世尊当年在世,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一生讲经说法的一半时间。由此可知,般若重要。般若在整个佛法里面是中心,为什麽?唯有般若能断惑,这真的叫从根本修。我们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首先你要认识清楚,起心动念就是无明,起心动念就是在造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起心、不动念行吗?有什麽不行!你以为不行,是因为你从来都没有做过,你以为不行。你要真正去做的话,不起心、不动念,不错,好极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事情来了,来了马上就办,立刻就应付,不需要思考。你们办事要想好几天,打妄想,迷惑!有般若智慧的人不要想,事情来了马上就办,而且他办得非常妥当,办得恰到好处,一点过失都没有。他凭什麽?智慧。智慧是照,像镜子一样,现前的时候,它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思考,一思考就坏了。你不妨试试看、学学看,什麽事情都不要用思考。平常没有事情就老实念佛,念佛是修清净心,用清净心来处事待人接物,用清净心来生活,你就很快乐。我们常常在讲席上说,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就不会生病,不会衰老。你们每个人都怕老,可以不老吗?可以,清净心就不老;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就老得很快,这是真的,你可以能够试验得出来。一般人在工作,工作时他每天去想,它有个范围,总想他的工作,他会衰老,他慢慢的衰老,不会很快的衰老。等到他退休了,没事情做了,没有事情做,他胡思乱想,他那个想的没有范围,乱想!因此他老化得特别快。你看退休的人,一年就像十年没见面,老得快!由此可知,佛讲的话没有错,「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念佛的人,天天想佛,佛不老,你看哪个佛有胡须?佛都没有胡须,佛也没有白头发,天天想佛,你怎麽会老?你的相貌、身体就跟佛一样,想佛好,想菩萨好!愈想身体愈好,愈想愈年轻,愈想相貌愈圆满。法从心想生,佛跟我们这样说;其实世间看相算命的人也常说,「相随心转」。心清净身就清净,心很年轻那身就不老,就这麽个道理,这有道理!你愈想,没错!是这样的。只要大家明理,认真去修学,殊胜的果报、圆满的果报都可以得到。所以起心动念、打妄想是造业受报的根本。

「惑灭则业苦随之而灭」,真正大乘学人,真正上根利智,他修行不在报上改,他也不在业上改,他在惑上改,这是最高明的;惑上改是从起心动念上改。而後我们才晓得,净宗法门不可思议。净宗从哪里改?惑上,从起心动念处。他教导我们净念相继,净是清净,没有一个杂念,专念弥陀;弥陀是自性的德号,一切清净法中第一清净,没有比这个更清净。相继是念念不间断,念念不间断就是前面讲的薰修的力量。所以念佛人,每一年或者是隔半年打个佛七,打佛七的用意何在?勘验自己的功夫,就是测验,测验自己的功夫。佛七不是为别的,就等於说学校作学生考试一样,这几天当中试验试验,看你功夫到什麽程度,看你的功夫得力不得力;功夫是在平时,这几天是测验一下。惑灭了,业苦随之而灭。

「三障既消,便三德圆成,三身圆显。此经,的是断惑除障,达於究竟之经。」末後这几句赞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惑业苦三障消了,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我们今天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三障虽然没有消得乾净,消个一、二分,消一分就得一分的三德,消二分就得二分的三德。不是说一定要消多少,这三德密藏才能现前,不是的,随消随得。这里面最显着的就是解脱。般若、解脱,般若是智慧开了,我们常讲你要是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你的烦恼轻了,执着轻了。还是执着,不像从前那麽重,分别执着轻了,把一切世缘看淡了;智慧增长,从前处事待人接物糊里糊涂的,现在聪明了,也会做人了,也会说话了,变聪明了;这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在生活里面自在了。我相信每位同修要是认真修行的,这个现象你自己会体验得到。愈是用功得力的人,这个现象就愈显着。我们学佛常常读经,过去这个经天天读,意思不懂;现在一念,忽然看到这里面有意思出来,这就是证明你功夫得力。心愈清净,经义无有穷尽,遍遍都有悟处,所以你念得法喜充满。如果念得没有悟处,那就念得很苦恼,枯躁无味。愈念愈有味道,愈念愈明了,愈念经里面的意思愈多,被你发现了,被你看出来,那叫真正的快乐。所以这个境界,一些同修应当有的,这就可以证明三障既消,三德圆成,三身圆显,我们从这里得到一点消息。所以,《般若经》确确实实断惑除障,帮助我们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一0六、明灭罪得福

经【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此正明经功不可思议也。『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知佛经常说,善恶二业,各有因果,各各并存,不能抵消。故经百千劫,其业不亡也。然则奈何,惟有极力消灭恶种之一法耳。】

「此正明经功不可思议也」,这个经的功用,它的作用不可思议。「以今世人轻贱故」,我们受持读诵,乃至於为人演说,还遭到世人轻贱。当然我们初初遇到这个境界,心里免不了有一点难过,有这麽一个念头现前,要知道是业障现前了。遇到人家轻贱、侮辱你、障碍你,你心里难过,你的业障现前了。赶紧把这部经多念几句,或者是就专门念这一段,把这一段多念几遍。要晓得,这正是自己业障消的时候;你要有个不服气,心里又难过,还有怨恨的心,那完了,你又造业了,你的业障怎麽能消得掉?遇到这个逆境应该生欢喜心、感激的心,他来侮辱我,他替我消业障,不容易!他造恶业替我消业障,我怎麽能不感激他,还去埋怨他,哪有这种道理!那是自己完全不通。

「当知佛经常说,善恶二业,各有因果,各各并存,不能抵消。故经百千劫,其业不亡也。然则奈何,惟有极力消灭恶种之一法耳。」这一段在理论上说没有问题,在事上非常的困难,很不容易。佛讲的话没错,我们作善作恶各有因果报应,善恶不能抵消的。不要以为我过去造的恶业,现在多做一点善业,将功折罪,那是世间的想法,佛法因果里面没有这个说法。善确定有善的果,恶一定有恶报,没有办法抵消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一切造作不能不思考,恶业万万造不得。我们就是受人家冤枉,吃了亏、上了当,也生欢喜心,做为还债想,这了了,这桩事情了了,了了就很痛快,报掉了。不能有怨天尤人,不能有报复的念头,你的心才清净。我们修什麽?修清净心。这些念头横在心中,你的心怎麽会清净?所以业要消。消业的方法,实在讲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净土。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不能放在心上,都要放下。一定要晓得,恶的念头不放下,招来三恶道的果报;善的念头不放下,会招来三善道的果报。

三善道不是好事情,你在世间看看就晓得,哪一个大富大贵的人不造业,他造的比我们多。我们是贫寒人家,我们吃众生肉机会很少,他们一天三餐还不够,还要吃点心,单单这上面造的业,就太重太重了,其他的都不说。所以富贵决不是好事情;如果富贵是好事情,释迦牟尼佛何必示现出家?他为什麽不去作国王?我们世间人常讲,「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为什麽不要,他要来出家?他晓得那是业障,惑业苦那是三障,有什麽好处!几个人能够把天上人间富贵看出它是三障,障道!佛在经上常讲「富贵学道难」,学道就变成障碍。因此我们决定不能动一个念头,求人天的福报。纵然这个福报现前,过去生中有福,这个福报现前,现前之後要懂得舍,自己不要享受,我这个福报供养大家享受,这个好!有福给大家享,自己不要去享,那你就真正有福报。有福报自己享,那你就又去搞三障诸烦恼,你不是消三障诸烦恼,你是再修三障诸烦恼,怕你三障烦恼不够,再多修一点!

【2、若依最上乘了义之教,修殊胜因,克殊胜果。如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便可将夙世所有恶种,连根带叶及其将成未成之果,斩断铲除。岂止善果先熟,不令恶果得成已哉。】

这是个好方法,实在说无比殊胜的好方法。此地所讲的最上乘了义之教,就是净土三经、五经,不能小看,不能把它看轻。三经,现在净宗经典是五经一论,六部东西分量都不大,合印在一起也只薄薄的一本,这是如来真传之宝,诸佛真传之宝,我们要认识清楚,一切佛法里面是第一法门。善导大师所说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佛度众生出三界、断烦恼、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我们能认识清楚这是大福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那是大福报,你真的认识清楚,辨别清楚,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在这个方法里面修成功,什麽叫成功?往生有把握,决定往生。这时候如果有其他差别因缘,你可以修学一些大乘经论,涉猎别的。什麽因缘?为了度众生方便起见,这一批人净土经缘不成熟,他喜欢《楞严经》,那怎麽办?就跟他讲《楞严经》。那一批人喜欢《华严经》,好!就跟他讲《华严》,才可以学其他的法门。这里面的条件,就是最低限度我有能力往生,我才敢做。这也是大慈大悲,牺牲品位。过去天台宗智者大师就跟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智者大师往生时,学生向大师请教:你老人家一生修净土,往生是什麽品位?他说得很谦虚,「我往生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生凡圣同居土,品位不高。他老人家说的,因为一生领众,领众要分心,要管寺庙里面大大小小事情,要分心不能专心念;又要教学,他是天台宗的。因为这些闲岔,打闲岔、夹杂,所以往生的品位不理想,但是你要记住,他有把握往生。如果我们是连一点把握都没有,也要搞那麽杂,那就危险。所以这里面有底限的,最低限度他决定有把握往生,夹杂一点利益众生,这是大慈大悲,舍己为人,可以!如果自己往生毫无把握,不能干。《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即使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不如清净求正觉,比不上往生!你供养无量无边的如来是福,福不能度自己,不能断烦恼,不能出三界,不能成佛道,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你真正觉悟了,真正不迷惑了。所以求生净土,就能把无量劫自己的恶业种子,这个地方也是比喻话,「斩断铲除」,实际上是带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之後,虽然有恶业、有业因,西方世界没有恶缘,刚才讲的,因要缘才能够现果报。西方世界没有恶缘,所以你恶习气种子带得再多,到那个地方都不会结果,没有恶缘,道理在此地,所以不只是善果先熟。

【3、所修是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则能造之心既空,所造之业自灭。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空时罪亦亡。】

这两句偈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是「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不执着。不执着我相,这就是无我相;也不执着法相,就是无众生相,一切法是众生相;亦无非法相,非法相是空。「我、法」是有,有不能执着,空也不能执着。三界之内要是执着空相,将来生四空天。三界之外要是执着空相,就变成声闻、缘觉,那是相当一个长时间住在偏真涅盘,偏真涅盘就是空相。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能执着。「应无所住」,是不着有相;「而生其心」,是不着空相,两边都不着。念佛人要记住,「应无所住」是万缘放下,不但世间法放下,佛法也放下。「而生其心」,就生一个专念阿弥陀佛的心,生这个心,好!可见得我们念佛人,真正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怎麽可以说念佛人没有智慧?念佛人智慧达到颠峰,念佛人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只有一些不明教义的人,才发生许许多多的误会;通达教义,他晓得念佛是高度的智慧。能造的心空了,两边不住,空有两边不住,心空就是心清净了,所造的业当然就灭了。这个灭就是自自然然的转变,所造一切善恶业统统转变成菩提,转烦恼为菩提。业有没有?没有了,都变成菩提。

业消除了,菩提增长,这真正是「罪从心起将心忏」。罪从哪里起?惑起,迷惑。惑就是起心动念,罪从起心动念那个地方起来的。我现在修清净心,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了,罪就忏掉了。心里面念念是阿弥陀佛,将来果报在哪里?六道里面没有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刹土里面也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将来果报只有那个地方去了,决定往生。「心若空时罪亦亡」,心地清净,罪就没有了。

由此可知,只要你心里面还有念头,细念头就不说,说粗念头,有是非人我,你的业都在,没转!你要知道你这一生一定还是受业力控制,你自己做不了主宰。袁了凡居士还是被业力控制,没有能力超越,他只不过是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断恶修善。把他自己这一生的业报转过来,他只做到这一层,这一层不是上乘功夫,普通的功夫,上乘的功夫是转烦恼成菩提。为什麽了凡居士还是转不过来?因为他世俗里面名闻利养的心没有断掉。他求功名、求富贵、求儿女,他心里还有所求。若以《金刚经》的方法,他成佛,那不是凡夫,不是得人天富贵,那是去成佛、成菩萨,那个果报不可思议!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是大的方向、大的目标,无比殊胜的果报。我们心要清净,知道世间、天上这些富贵都是一场空,都是刹那因果相续的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心里面牵挂这些干什麽?这是决定错误,这就是迷惑颠倒。

我们不读《般若》,对於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很难看透。《般若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就是把这些理事,样样给我们分析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读到、听到,一定要记住,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念不提醒就又迷惑了。为什麽会迷?因为恶习的种子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早已经养成习惯,不要去起心动念,这个妄念就起来。修行功夫没有别的,就是要把这一句佛号;佛号生疏,这几年才学的,所以生疏,不用心提起它就忘掉了,妄念就起来了。佛号生疏,我们要把生的变成熟的;妄想习气很熟,把它变成生的。你能用这种功夫,你就有成就。怎麽样把妄想变成生疏?把妄想给忘掉,远离一切妄想。如何把佛号变成熟?天天去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把它念熟。然後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得力就是「心若空时罪亦亡」,你得到轻安,你得到自在。

【4、『当得』二字,既蒙世尊亲许,即是授记。】

我们有很多同修,在佛经上看到佛当年为一些弟子授记,感觉得非常羡慕。我们自己很不幸,一生一个善知识都没有遇到,别说授记。其实你完全想错了,诸佛世尊常常给你授记,你没有在意、没有接受,你说这可惜不可惜?这个地方就是给你授记。你不能够直下承当,你要是直下承当,这里就是给你授记。我们星期天在此地举行三皈传授,有同修拿皈依证来问我:法师,这皈依证上怎麽没有我的法名?我说:法名妙音不是明明印在皈依证上?这是大家都一样的。为什麽会取这个名字?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授记的。我们用授记的名字多好!《无量寿经》末後一品,佛给我们讲,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些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後应化到十方世界去示现成佛度众生,佛的名号都叫妙音如来。你们要晓得,为什麽叫妙音如来?妙音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音妙!我们是念佛成佛的,将来教化众生,也是用这个方法普度一切众生,简单明了,一句佛号就能普度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桩事情知道最透彻、最彻底、最究竟的,是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开端:「我与五十二同伦」。五十二不是五十二个人,五十二是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你就晓得,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什麽方法?一句佛号,四个字,无上妙法!还有哪个比这个更简单的,没有了!又简单、又容易、又稳当、又快速,这才叫第一法门。大势至菩萨智慧在文殊之上,在普贤之上,文殊、普贤还搞一大堆法门,最後才导归极乐;大势至菩萨乾脆,单刀直入一点麻烦都没有,所以夏莲居居士称赞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这个净宗初祖是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哪一个人最初提倡念佛?大势至菩萨。所以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我们娑婆世界,普贤菩萨是初祖。世尊示现成道,第一个二七日中讲《华严经》,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初祖。在中国提倡这个法门的是东晋远公大师,是我们中国的初祖。今天我们要讲净宗初祖,初祖有三位,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当得」两个字就是授记,贵在我们自己能够直下承当。

【5、『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其中含义,说之不尽。兹再略举五义。(一)令知因果可畏,恶业不可造。幸仗金刚般若之力,得免堕落,而犹难全免也。(二)令闻上来恭敬之说,不可着相。着相则遇不如意事,必致退心。(三)令遇拂逆之事,亦不应着相。应作灭罪观。(四)一切众生,夙业何限,极重果报,此经亦能消灭。(五)令知因果转变,极其繁复,应观其究竟,不可仅看目前,浅见怀疑也。】

「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其中含义,说之不尽。」当然这里面因缘无量,而且个个人还有差别的因缘,共业里面还有别业,所以因素非常复杂。这个地方把它归纳成五大类,总不外乎这几个原则:

「一、令知因果可畏,恶业不可造。幸仗金刚般若之力,得免堕落,而犹难全免也。」这个话是真的,只要我们学佛,人家瞧不起我们、轻慢我们、侮辱我们,都在这个范围之内,自己一定要觉悟,罪业很重;否则的话一定得到大众欢喜恭敬供养,这是一定的道理,不应该得这个果报。有这种现象现前,自己一定要反省,我们自己业障很重。幸亏我们遇到大乘了义深经,我们读诵学习。受持这两个字,诸位一定要记住,受持是依教奉行,真去做!这就叫受持。不是我每天把经念两遍,那个不算,那是读诵不是受持。受持是依教奉行,认真去做。虽然认真做,我们做得不够圆满,不够彻底;换句话说,我们业虽然消了一部分,没消得乾净,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可以免堕落,但是不能够全免,只能够免一部分。这是第一个意思。

「二、令闻上来恭敬之说,不可着相。着相则遇不如意事,必致退心。」般若教学的原理原则,就是「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无住就是不执着,所以执着就错了。纵然你业障很轻,修学大乘佛法到处都受人恭敬,受人礼拜供养,这个相不能着,一着之後你就堕落了。不要说遇不如意的事你会退心,当然退心;纵然事事如意,你也堕落,为什麽?堕在名闻利养里面去了,名利害死人。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提高警觉,名利绝对不是好东西,这是极重的业障,不但沾不得,碰都碰不得。名利绝对会来,来的时候要知道拒绝,要能把它放下,决定不沾。

「三、令遇拂逆之事,亦不应着相,应作灭罪观。」这就对了。我们现前遇到种种不如意,不要放在心上;我修清净心,清净心中苦乐都要离开。逆境不能执着,顺境也不能执着,着就错了,着就又造业了,顺境着也造业,所以两边都离,这就没事情。

「四、一切众生,夙业何限。极重果报,此经亦能消灭。」这是真的,如何能消灭?这部经就是教你放下,放下再放下。菩萨放下十信位,他就升到十住位;放下十住位,他就到十行位;放下十行位,他就到十回向位;放下十回向,他就登地;放下十地,他就是等觉;放下等觉,他就是妙觉。你不肯舍怎麽行?所以大乘佛法没有别的,自始至终无住而已!就是教你一直放下,放得心里面乾乾净净的,没有东西可放了,那就成佛了。还有一样东西没放下,那你不是佛,你还是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所以他是菩萨位,他没成佛。所以,这部经就是教我们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不要想着明天生活怎麽过,明天还没到,你打这个妄想干什麽?没有必要!凡夫就是迷惑太重,他总要想明天,总要想过去,全是妄想,与事实毫不相关,都是打妄想。事实的发生,业果都是有一定的,这都是定业。真正聪明人、真正明白人,他相信佛讲的话没错,佛讲的话句句真实,我们依教奉行,自己一定得利益。

「五、令知因果转变,极其繁复,应观其究竟,不可仅看目前,浅见怀疑也。」这是提醒我们,因果的转变真的很复杂。唯识经论里面说得很详细,说得非常的繁琐;说得再详细,实在讲也是说个大概而已,真正细说不可能的,但是比一般经典说得详细。《楞严经》上说得也相当详细。转变,最要紧的是在用心。而转变,真正从究竟圆满、从根本上转,无过於清净心。业因果报统统不要理会,专修清净心,那个转变才真快,再繁杂的变化,他也从根把它转掉了。这是我们在历代,也有在现前念佛往生的人,我们能看到。他临命终时,他不生病,晓得什麽时候走,站着走的,坐着走的,走得那麽潇洒、那麽自在,那就是转过来的。诸位想想,如果没有转过来,轮回心造轮回业,哪有那麽痛快!转得那麽彻底,转得那麽圆满的,又往往是我们瞧不起的人。他修行我们瞧不起,你看看他的罪都消灭掉,他对我们并没有怨恨。他没有读过《金刚经》,也不懂《金刚经》的意思,但是《金刚经》的教训他都做到了,这个妙不可言!他自己常生惭愧心,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做粗活出身的;他常常这样想,我样样都不如人,对於任何一个人都恭敬,人家骂他,他也恭敬,打他,他也恭敬,他的业障就这麽消掉了。所以他临终走得自在。

今天晚上我们在饭桌上提到倓虚老法师,哈尔滨的极乐寺,修无师在那里往生的,《念佛论》里面讲得很清楚。修无师是作泥水工,不识字也没有听过经,在寺院里做粗活,人家不肯做的粗事他做,他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走的时候那麽自在。所以我们读《金刚经》,仔细观察一下,他的业障消掉了。这是我们修行真正的好榜样,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能轻视,真正不可思议!它能帮助你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正从根本修,把你无始劫的业障习气就这麽样拔掉。所以我们要看,要看究竟,要看他的结果,不能看眼前,不能把眼前的现象我们生起怀疑。生怀疑,是业障现前,你没有智慧,你对於佛在经上讲的教义,你没有听懂、没有明了。真正明了、真正听懂,顺逆境界里面,这个心都是平淡的。顺境平常心处之,逆境还是平常心处之,绝对不会被外头境界所动;为外面境界所动,就是功夫不行,功夫不踏实,这是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不得力在这个地方看,我们一切境界当中是不是平常心,就是清净平等心,《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平常心还会有人误会,我平常就这样的,平常就胡思乱想,那个不行!还是用经上这个好,清净平等心,要用这个心,清净平等心来看,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

第69集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三面。

【6、此节文中,暗示告诫学人有三。一、今世受人轻贱,是先世重罪所致。凡遇此事者,应生畏惧心,顺受心。二、受轻贱者,若受持读诵此经,夙业可消。应於金刚般若生皈命心。应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想。三、人轻贱即应堕之见端。一切学人,应生勤求忏悔之心。而云『当得菩提』,犹未得也,应生勇猛精进之心。】

「此节文中,暗示告诫学人有三。一、今世受人轻贱,是先世重罪所致。凡遇此事者,应生畏惧心,顺受心。」这个地方,是从经文当中体会佛的慈悲教诲。这些话可以说是我们一般人,人人都遇到这样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罪业都很深重,特别是从修学大乘经论为人轻贱这一方面,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如果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不能够明了,不能够体会,总免不了会退心,这个事情我们看到很多,学佛人遭遇逆缘退心很多很多。遇到这个境界,对佛法产生疑惑之心也很多,甚至於怨天尤人,佛菩萨不保佑他,这种人我们也常常见到。读到这一段经文,如果我们细心去体会,过失还是在自己这一边,自己业障深重。这种境界,对於真正通达佛理的人来说,不是坏境界,是消业障。实在讲是好事,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应该生畏惧心,畏惧就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纵然是认真的受持读诵,过去世的恶业还是那麽样的重,还是会现前。这是让我们警惕,从今之後起心动念不敢再造恶业,这才真正体会佛菩萨教诲的意思。

现前的境界要顺受,顺受一时容易,短时期也还可以,有时候是长时期。譬如,这都是我们平常很可能见到的,你自己学佛,天天受持读诵经典,你的家人眷属不学佛,毁谤佛法,甚至於对你轻视,说你迷信,这个很麻烦。外面的人来说,我们避开就好;家里的人,躲都躲不过,天天要在一起,长年累月要受讥讽、冷淡这些言语态度,这个忍受很难,但是一定要忍。从这个地方才真正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很重,要不然受持读诵应当是被人欢喜赞叹的,怎麽会遇到这个境界?常常这样想,我们就能够安心顺受,所谓是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我们处逆境,长时期处逆境也心安,也能生欢喜心,不再计较,一切能随顺,这样消业障消得特别快。

「(二)受轻贱者,若受持读诵此经,夙业可消。应於金刚般若生皈命心。」皈命比皈依还要重要。依是依靠,这是一心依靠,以生命来依靠,这是真诚的表现,一心一意依《金刚般若》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实在这一句就是经文里面所说的「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就是一心皈命。「应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想。」轻贱我的这些人,我们对他的态度一定是把他看作佛菩萨,把他看作善知识,我们自己是学生,自己是业障深重之人,这个样子消业灭罪就快了。

「(三)人轻贱即应堕之见端。」读诵大乘,尤其是读诵圆顿经典,依教奉行,还受这些逆缘逆境,自己要知道,这就是来生要堕三恶道的预兆,若不是遇到佛法,必堕恶道。这一桩事我们愈是冷静的去想,冷静的去观察,才晓得佛所讲的是事实,决不是妄言,决不是看到我们处的环境不好,佛说几句好听的话来安慰安慰我们。如果你要这样想法,那你连佛的意思都不明了,不是安慰我们的,是事实真相。「一切学人,应生勤求忏悔之心。而云当得菩提,犹未得也,应生勇猛精进之心。」在境界里面一定要勤求忏悔,忏除业障。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人「当得菩提」,要记住「当得」,你现在还没得,认真修行,将来会得到的;现在还没有得到,现在应当要生勇猛精进心。

【7、此经正是忏悔妙门。《法华》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此经之体,即实相也。离相离念,正是观实相。亦正是除惑、消业、转报之无上妙法也。此即理忏。】

「此经正是忏悔妙门」。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当中,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忏悔业障,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修行的总纲领,在佛法里面讲总持法门,是什麽?就是忏悔。不但我们要忏悔,即使到等觉菩萨位,他还要忏悔。那麽高位的菩萨,他还有什麽好忏悔的?他最後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业障,必须要忏除,忏除了他才能圆成佛道。怎样忏悔法?《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那就是忏悔;「而生其心」,那就是供养。所以供养、忏悔法,《金刚经》上这两句就显示得圆圆满满。不但圆满包括这两愿,实在诸位细细想一想,普贤的十愿,菩萨的六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包括尽了,所以这部经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法华》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法华经》上世尊教菩萨,这不是教普通人,教高级的菩萨,教给他们修忏悔法,忏悔有事上忏悔、有理上忏悔。这首偈是从理上讲的,是理上忏悔。它的效果无比的殊胜,能灭重罪,能破无明。佛教给菩萨什麽方法?「端坐念实相」。这一句是方法,是不是教我们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在那里打坐念实相?不是的。你要是这麽看法,完全是依文解义。「端坐」是什麽意思?就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端正其心。心要是端正,眼耳鼻舌身自然就端正,端是这个意思。端就是正,没有邪思、没有邪念叫端。什麽叫邪思、什麽叫邪念?要照本经的标准来说,这部经的标准确确实实是《华严》、《法华》的标准,心里面要有念就不端,心里面要有思就不端。「实相」是什麽?实相是真如本性。念实相就是明心见性,跟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一桩事情。见性当然灭罪,当然破无明;无明没有破,业障没有消除,你怎麽能见得了性?佛教的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好,究竟彻底;但是凡夫、二乘都用不上。我们当然没有办法,只能够欣赏佛的教诲,事实上我们做不到。要是真做不到,佛这句话又好像在吊我们胃口一样,跟我们开玩笑!讲的我们做不到,我们听了多难过!他老人家还有补救的方法,让我们也能做到,那是什麽方法?就教我们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不是实相,但是它确确实实跟实相非常接近,用这个方法决定能达到实相,这个法门妙!无上微妙法,就是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由此可知,真信切愿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是端坐念实相。

他的心端正,坐的意思是表示不动。我们的觉心不会为世间五欲六尘所动,不会为其他法门所动,这叫端坐。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这是一个形容词,是比喻我们的心不动。坐禅,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得很清楚,坐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不动心叫坐,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外不着相,这叫坐禅,他老人家这麽解释的。不是在禅堂面壁一天坐几支香,不是的。行住坐卧统统是禅,都是坐禅,这是《坛经》上所讲的。所以此地这个坐,跟六祖大师所讲的一样。

「重罪若霜露」,极重的罪业,无量劫所造的阿鼻地狱的罪业,罪业再重,就像霜跟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就蒸发掉,这是我们常常见到,我们懂得的。「慧日能消除」,般若智慧开了,再重的罪业就消除了。为什麽?诸位要晓得,真心本性里面只有般若智慧,没有业障,没有重罪。罪业是什麽?给诸位说,迷了,般若就变成重罪业障;觉悟了,重罪业障又变成般若,就这麽回事情。由此可知,重罪是迷失了自性现的妄相、虚妄相。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就是般若智慧,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惑、无明,本来没有。所有一切业障重罪,都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现的妄相,所以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可是你要记住,只要你还有妄念,这个东西就有。你有妄念就有业因果报,就有六道轮回,就有三恶道等着你去受,这个不可以不晓得。如果我们这个念没有了,最低限度《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真的没有了,那就恭喜你,你的重罪变成般若智慧。转变,就变成般若智慧。

「此经之体,即实相也。」凡是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体是什麽?体是这个经的依据。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凡是遇到一桩事,他都要追根究柢,遇到《金刚经》他也会问:释迦牟尼佛依据什麽理论说这部经?换句话说,这部经的理论根据是什麽?实在讲不必等现在人问,佛在三千年前就讲清楚了,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依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这哪里是假的?佛所讲的全都是事实真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实相就是一真法界,是依这个说的。所以端坐念实相,这个经之体就是实相。

「离相离念,正是观实相。」端坐念,念跟观的意思是一样。念实相怎麽念法?是不是心里常常念着?那就错了。心里常常念着叫打妄想;因为实相没有相,没有相你要去想它,把它想成一个相,你错了。你把它想成一个空,也错了。想成一个相,你落在有相里面;想成空,你落在无相里面。总而言之,你都着相,着相就错了。实相是空有两边都不着。体是空,作用是有,所以它两边不着。因此依照这部经上讲的「离相离念」,离相是离四相,离念是离四见,四相四见都不能够执着,这就是观实相。

「亦正是除惑、消业、转报之无上妙法也。此即理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虽然是我们做不到,我们要明了知道。高级的那些菩萨,他们修忏悔法跟我们不一样,效果、功德差别很大,真正能够除惑,惑是无明,能破无明,能消业障,能转果报,而且转得非常快速。在大菩萨讲转果,就是像《普门品》里面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应当给他说什麽法门,就给他说什麽法门。这都是属於转报。

【8、《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故行六度,即事忏也。】

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这是属於事忏,这个相就粗得多了。可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真正去做,那才叫忏悔。不是每天把经文念几遍就忏悔了,那是假的,没有用处;要真正去做到,才是忏悔法。随顺众生,经上讲恒顺众生,顺不是偶然的顺,不是短时间的顺,恒顺,长时间的恒顺,纵然是很恶逆的环境,也不生丝毫怨恨之心。我们中国古时候讲到孝道,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以舜王做代表。舜王有些什麽样特别的行持?这个人实实在在把《普贤行愿品》里面恒顺众生,他做到了。他凡事不怨恨别人,总是能够回过头来自己反省。他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继母生了一个弟弟,继母有私心,疼爱他自己的孩子,对他就非常的刻薄,他能够忍耐。没有想到後母对我不好,他没有想到;他只想到自己不会做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他能够回过头来这样想。那个日子,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一般人不能忍受。父亲以後听了他继母的话,也不喜欢他,甚至於多少次想把他害死。可是他那个弟弟很聪明,弟弟对哥哥很尊重,也帮了不少忙,到最後全家被他感化了。以後尧王知道这桩事情,知道自己国家出了这样的一个贤人,把他请出来,王位让给他,尧王两个女儿嫁给他。能够孝顺父母,就能够尽忠於国家,就能够爱护老百姓。所以忍让那是做到家了,恒顺众生真的他做得很圆满,忍人之不能忍,从来没有丝毫怨天尤人的意念,念头都没有,念念都是改过自新。为什麽我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他总是从自己这边想,不怪罪别人,所以时日长久都被感动。所以要随顺众生,要恒顺众生。

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广修供养里面的法供养,法供养第一个是依教修行供养,佛教给我们随顺众生,我们真做了,这是依教修行供养,这是供养诸佛。第二个意思,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随顺怎麽不是供养诸佛?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现前的善知识,我们与一切众生相处,才能够真正做到断恶修善,才能成就自己圆满功德。你离开一切众生,到哪里修行?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前面讲诸佛,这个地方讲如来,意思不一样。诸佛是从相上讲的,如来是从心性上讲的,如来是性德。为什麽要尊重一切众生?承事就是服务,现在人讲服务。为什麽我们要服务一切众生?开发性德。如果你自己明心见性,你一定跟诸佛菩萨一样,全心全力为法界一切众生去服务。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从来没有一个空过的,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尊重承事,这个服务不是随随便便的,恭恭敬敬、尽心尽力,这叫尊重。不是尽心尽力,随随便便,敷衍敷衍,这个不行,这个不是称性修行。称性起修,性德是真诚、是恭敬,尽心尽力。由此可知,菩萨必须从修德当中才显示出性德。前面这一句,「若於众生尊重承事」是修德,後面这一句显示你的性德。

「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众生欢喜,为什麽佛就欢喜?一个能令众生欢喜的人,不容易!我们现在走到外面,令一切众生讨厌,这哪里生欢喜心,讨厌我们!由此可知,能令一切众生欢喜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的真佛弟子,那不是假的,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人在社会上,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不能离开人群大众。由此可知,人与人相处是大学问,中国古代的教育,把这个列在教育里面第一个项目,非常重视。你应当先学做人,然後才学做事,把做事摆在後面。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有先後次第。第一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大根大本。第二是「言语」,说话是学问,会说话的人,人家很欢喜,到处得人帮助;不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得罪人,就跟人结冤仇,不共戴天,麻烦大了!所谓「口为祸福之门」,会说话的人就得福报,不会说话的人就遭灾祸,说话不容易!所以夫子教学,言语列在第二。第三是「政事」,政事就是办事,就是我们今天讲技术能力,将来你在社会上谋生能力。最後才是「文学」。孔老夫子非常重视现实,你的生活过不去了,还谈什麽文学!必须你物质生活没有问题,文学是精神生活,先在物质生活上能够有温饱过得去,然後才讲究精神生活,把生活水平往上提升。二千多年前,咱们中国古圣先贤这样教导大众。佛法教人也是如此。

我们初学佛,老师看到现在人都不懂礼,於是他老人家很慈悲,我们同学们也要求,请他老人家在《礼记》里面选了几篇,为我们讲解。老师特别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学礼了。不过学一点有一个好处,什麽好处?希望跟社会大众相处,不要叫人讨厌你,我们能达到这个目的,那就算不错了。所以他给我们讲了一点,自己也编了一个小册子,叫《常礼举要》。我们把《常礼举要》也编在《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後面。目的是在哪里?这是最基本的礼节要懂得。不懂得,的确你自己是不知道的,别人讨厌你、不欢喜你、不欢迎你。所以说最基本这个礼节要懂得。这是讲能令一切众生欢喜心,一切诸佛欢喜。

因为这个道理,佛教菩萨修六度,六度就是事忏。教你修布施,教你修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教你忍辱,教你精进,教你禅定,教你智慧,这都是属於事忏。

【9、若但读诵而不受持。只能种远因,不能收大效。只能增福,不能开慧。只能消轻业,不能灭重罪。】

「若但读诵而不受持。只能种远因,不能收大效。」这一条很重要。大概我们一般人,也可能是多数人,学佛只知道读诵,不晓得去照做。因此好处不能说没有,好处不多,「只种远因」,这一生当中收不到效果,这是真的。不要说其他法门,单以念佛法门来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照我们现前一般来看,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可能只有三个、五个,比例很少。为什麽他不能去?他虽然念佛,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下,所以他去不了;心里很想去,又挂着这一头又放不下,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念佛。这个世间丝毫放不下,都不能往生,这个要注意到,要彻底放下。放下就是受持,不肯放下、不肯依教奉行,这是只种远因。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学都是种远因,没有收效果。你要问原因,那个原因大概都是放不下。这一生要好好的想一想,要不要放下,要是不放下,再搞轮回,来生再来,就干的这一套。如果想通了,不再搞轮回了,轮回实在没有意思,彻底放下你就决定往生。「只能增福,不能开慧。」受持能够开智慧,读诵不能开智慧,读诵只能够增福。「只能消轻业,不能灭重罪。」轻的罪业可以消,重的罪业没用处,你这个力量不够。

【10、学佛若不从此经入,纵令苦行无数劫,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

这一段,我们要多多念几遍,记在心上。这部经怎麽入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如果不懂得这个原理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纵然你是无数劫的勤苦修学,你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诸位要知道,此地的成佛,是指圆教初住菩萨;换句说话,你不依照这部经修,你所成的菩萨是权教菩萨,藏教、通教、别教的菩萨,圆教的菩萨没有你的分。《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里讲得很详细,诸佛是从圆教初住讲起,天台家所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真佛。圆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十方法界当中,示现八相成道,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现佛身。这个地方讲的成佛,就是圆初住以上。

一0七、约供佛显明供佛

经【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这些话都是真话,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现身说法,这是他过去修行所经历的这些事。「我」是世尊自称。「过去」,小注里面有说明:

【1、由信位而初住、而成佛,经历时间或延或促,全视其人根器之利钝、功行之勤惰而致不同,岂可拘执。】

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修行才证果,不是三个阿僧只劫,通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佛是方便说,要说再多了,怕人吓住,成佛没指望,算了不要学了,是这个意思。佛虽是方便说,有没有骗我们?没有。我们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开始到成佛,初住以前他没算。就好比现在一般人给你讲,你要拿一个博士学位,得要二、三年的时间,没说错!二、三年就可以拿到。但是硕士、大学、中学、小学没算,那个没算进去。佛给我们讲三大阿僧只劫,就好像你拿博士学位一样,是从圆初住算起的;圆初住以前都不算,那个要算起来,就变成无量阿僧只劫。《华严》上跟我们讲无量阿僧只劫,是把初住以前的时间统统算进去,这就变成无量阿僧只劫。

「於然灯佛前」,不是讲然灯佛後,因为世尊遇到然灯佛,他已经是八地菩萨,这就是讲八地之前。从初信位到八地以前,他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们想一想,佛在《无量寿经》上讲阿闍王子,过去生中他们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一听四百亿佛,吓呆了,这还得了?此地八百四千万亿,後头是那由他,供养四百亿佛跟这个一比,那就小巫见大巫,差太远了。所以我们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能小看,每个众生都有过去世,乃至於我们今天看到蚊虫蚂蚁,牠现在堕到恶道,牠前生没有学过佛吗?我们怎麽敢说!说不定将来蚂蚁比我们先成佛,我们还落在牠後面,这是非常非常可能。牠堕在恶道,受这个罪报,如果这个罪报受尽了,再得人身、闻佛法,凭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也许比我们早成熟。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对於一切众生不敢轻慢。像这些众生比修行人早成佛的多得很。

时间「或延或促」,延是延长,时间延长了;促是缩短,他成佛早成佛了,提前成佛。这种情形也很多,以世尊来说,世尊跟弥勒菩萨,这两个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讲历届他们同学来说,弥勒菩萨应该早成佛,释迦牟尼佛是後学,弥勒是学长,结果变成世尊先成佛,他还当补处菩萨来接他的。原因在哪里?世尊勤学,因为勤学功行超过弥勒菩萨。由此可知,发愤精进努力,那个功夫不会白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完全看一个人根性利钝,以及他的功夫勤惰。他要是很勤奋,他成就就快,他要懈怠,他成就自然就缓慢。我们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什麽时候成佛,也是这麽个道理。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退转,保证你一生成佛。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很快就成佛,有人在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住几个大劫,甚至於几十个大劫,这个都不一定的。几十个大劫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他是无量寿,几个大劫、几个阿僧只劫,对他都是很短的时间,都不是很长的。

【2、『供养』,简言之,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广言之,如《华严》所说之事供养、法供养。】

「供养,简言之,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这是简单说,佛在戒经里面常常讲的,在家的佛弟子,有义务要供养出家的佛弟子。为什麽?因为出家的佛弟子,把生产的事业放弃了,於是生活要靠在家的同修来供养。为什麽把生产事业放弃?专心修学,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他做这个工作。所以这是在家同修应当要供养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发心,佛法在这个世间就要断绝,就不能够传递下去,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可是佛说得很好,这是不是给在家同修增加很多负担?没有。佛说在家同修,对於出家人供养是有限度的,就这四桩事情。要供养他饮食,当年世尊在世是托钵的制度,所以出家人托钵一定要供养他饮食。要供养他衣服,他的衣服不多,在印度只有三衣一钵。衣服不是要常常供养的,饮食是天天要。衣服穿破了不能穿,再供养他一件,他也不可以有很多衣服。再有是卧具,那个时候的出家人生活非常清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陀在世这样的,并没有房子住。树下一宿,底下也舖垫的东西,我们现在叫卧具。可是现在出家人卧具已经不当垫被用,他拿来做拜佛的拜垫用。在我们佛门大典礼,老和尚在当中拜佛展具,其实那个具是从前的卧具,不是舖拜垫的,用途现在都变了。现在我们还有这个,实在讲是纪念的性质,知道从前生活是那麽样的清苦,我们现在过的已经是太舒服了,再不用功、不努力,对不起从前的人,让我们生惭愧心,是这个意思。汤药,生病时一定要供养医药,这叫四事供养。从前出家人只接受这些。

世尊灭度之後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传到中国来之後,我们要晓得,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跟印度人不一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过去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他们非常聪明,要度中国人,佛法必须中国化。生活方式完全依照中国人的,我们中国人欢迎,很喜欢,对我们只有便利,没有什麽不好的地方。於是我们穿的衣服,穿海青。海青是中国衣服,这不是佛门的,佛门的只有这一件披衣。而且这一件披衣,在我们中国又把它缩小了,只有原来那个衣三分之一大。我们从前用带子系麻烦,现在用扣环,省事多了。原来那个衣,现在斯里兰卡、泰国小乘佛教还是原来的,它那个衣很大,裹在身上,原来的衣是那样的。我们中国把那个缩小,比它方便多了,中国化。在我们自己的衣,因为我们中国在印度的北方,气候比较寒冷,三衣是决定不能保暖的,所以在我们自己衣服上,披在外面表示一种纪念的意思,衣着还是我们自己的服装。海青是汉朝时候的服装,一般读书人,大概是不做粗活的人,穿这个服装,长袍宽袍大袖子,袖子很大。这是中国衣服,这不是出家人的衣服。

出家人到以後跟在家人衣服上的差别,就是出家人穿的衣服朴素;在家人的一定绣花纹,袖子上、领子上都绣花纹,花纹代表身分。古时候什麽样身分人,绣什麽样的花纹,在社会上分尊卑高下,便於行礼。从前皇帝也是穿这个服装,他绣的是龙,龙五个爪,五个爪的那个龙是皇帝穿的。四个爪的龙,龙有四个爪,你仔细看,那是亲王,那个地位就降一等。三个爪的,地位就更低。皇族里面虽然都是龙袍,看那个爪多少,阶级从那里分,你们注意看会看到。文武百官衣服叫章服,图案代表阶级,衣服的颜色也代表身分,代表阶级。出家人穿素服,从前出家人穿黑色的、灰色的,都没有花纹。在以後,佛门里面老和尚主持法会,大家希望庄严一点,就换成黄色的,袈裟就变成红色的,实在讲都不是如法的。如法的袈裟应当是叫杂色衣、染色衣,我们现在讲是深咖啡色,差不多是这样的颜色,它是各种颜色混合起来染色的。像这些常识,我们也要懂得。

现在人有些人提倡,我们出家人应该要换衣服,换成我们普通的衣服。这在理上讲得通,但在事上讲有流弊。出家人都换成在家衣服,跟在家分不开,出家人在外为非作歹,也没有人知道。所以有些老和尚主张出家人衣服还是穿海青好,出去之後,至少他要收敛一点,规矩一点,一眼就被人看出来了,确实有这个好处。我们现在出家人穿的衣服,海青是汉朝的,我们穿的长褂短衫是明朝的服装,这个服装实在讲比现代人穿的服装舒服。现在人穿的服装都是很窄小,绑在身上绑得紧紧的,我们看那个样子都很可怜,好像很苦,衣服穿得宽宽大大的很舒服。这是一点常识,我们在此地顺便说一说。

供养,佛教到中国来之後,生活方式变更了,所以我们的衣服也就多了。也不是托钵了,中国人对於托钵看得很轻,这讨饭的。尤其这些法师从印度来,是国家聘请来的,是国家的宾客,到以後变成皇帝的老师。皇帝老师出去要饭,那没有一个人不骂这个皇帝,他还能做得成吗?於是乎也要造成宫殿式的房子。皇帝住的是什麽样的房子,他的老师,供养老师也要用这种房子来供养,这样佛弟子在中国身分就被提高了,帝王师。中国人,古人对於皇帝是非常尊敬,上行下效,皇帝敬佛,全国老百姓人人都敬佛。所以佛教育在中国比儒家、孔孟教育发展还要快,效果还要大,这对於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很深。

从前寺院,早期是国家建的,像白马寺是国家建的,中国第一个寺院。为什麽称它为寺?这个诸位也必须要知道,你要是明白这一段历史,你就晓得佛教不是宗教。汉朝时候,政府办事的机构,机关名称就叫寺。皇帝下面,直接归皇帝管的办事机关,一共是九个单位,名字都叫寺。寺的长官叫卿,我们听到古人讲的公卿,卿就是寺的长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实在讲也非常之好,诸位要熟读历史,你就晓得,古时候的制度好。它的君权跟相权也分得很清楚,你要说从前皇帝都专制,并不是每个皇帝都专制,专制是少数,而且凡是专制後果都不会好。以前皇帝读圣贤书,思想都非常开明,确实顾虑到老百姓,他怕後人骂他是个不好的皇帝,所以君权跟相权分得很清楚。宰相是他任命的,确实有权管理国家的政事。宰相底下办事的机关称部,宰相下头有六个部,部的长官那时候叫尚书,我们现在叫部长,尚书就是部长。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次长、副部长,两个侍郎,左右两个侍郎,就是我们现在好像是两个副部长、两个次长。由此可知,佛教到中国来,成立一个办事的机构就用寺,跟皇帝底下办事的机关平等。它是办事机关,它不是庙,里面不是供神的,不是供大家拜拜的,不是的。当年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个是翻译经典,它是一个学术机构。第二个是讲解、教导经典,从前是这样的。这个寺的名称用白马,我们中国人厚道,经书、佛像是白马从印度驮过来的,牠的功劳也不小,我们要纪念牠,不能忘掉牠,所以这个寺的名称就用白马。古人这个心多厚道,连有功劳的畜牲都念念不忘,何况是人!当初白马寺塑造的白马,我相信一定就是原来马的形状,塑造那个形状,纪念牠不容易把经书、佛像从印度背到中国来。

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所以供养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佛法流传到今天,时代久远,凡是一桩事情传久了,弊病是免不了的,现在的弊病就很多。古时候出家人,你念念古书,是贫僧,出家人、修道人都很清贫,没有一分钱,所以走到什麽地方,的的确确都有善心人自动来供养。现在这个社会不相同,出家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是富翁,富僧不是贫僧。供养多,僧要是富,麻烦就来了,道心就没有了。佛在三千年前,对於现代这个社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经上无数次的提示我们,「积财丧道」。要是把财看重,名利看重,道心就没有了。在家同修们还能修一点福,他虽然没有道心,他还能修一点福。出家人你修什麽?福也修不到,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造业。现在享一点福,实在讲那个福是假的,积那麽多钱财,积那麽多产业,存在你妄想之中,这打妄想,实际上一样都不是自己的。你每天还是穿出家的衣服,你总不能做一套金衣服来穿,你也不过就是吃三餐饭而已,怎麽样享受还是有限。而造作的罪业,不久就到阎罗王那里去报到,三途苦报,那个时劫之长也是不可思议!为什麽好心出家去造罪业,将来要去堕地狱,这不叫愚痴!世间人还有哪一种人比这个更愚痴?我想没有了。在家人想堕地狱不容易,那要造五逆罪才堕地狱,出家人堕地狱太容易了。古人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话说得是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

现在佛门供养已经成习惯,只要你穿这个衣服就有人来供养。供养怎麽办?要懂得转供养;他供养我了,我那头就去了。将来自己不能成就,这是俗话常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转布施了,将来要还,他们替我还,我就不要还了。这个要想通,我们拿到这个,赶紧展转布施,纵然我不了道,将来还债有很多人替我还,我也没事了。这是世尊在戒经里面讲简单的供养。「广言之,如《华严》所说之事供养、法供养。」《华严经》上讲得多了,讲差不多将近有一百种类,讲得非常丰富;就是第六回向章,那一章经里面讲到将近一百种供养。

【3、『承事』者,左右事奉。『悉皆』,正指『无空过』言。言历时之久,供佛之勤。为显不及受持此经之张本也。】

「承事者,左右事奉。」就是服劳役伺候别人,这个地方是讲众生,伺候一切众生,时时刻刻照顾他,时时刻刻帮助他,就是这个意思。「悉皆,正指无空过言。言历时之久,供佛之勤。」这是释迦牟尼佛举出自己亲身修持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他在过去生中遇到这麽多的诸佛,都是承事供养,没有一尊佛空过的。说出这个意思,意思在後头,「为显不及受持此经之张本也」,用这个来做一个基础,来比喻。

一0八、显持经

经【若复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修这个福报历无量劫,我们看到非常羡慕,我们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修这麽大的福报?佛这麽给我们一说,我们觉得不难,我们要想修,真正发心,确实所谓的後来居上,後生可畏,我们在後面可以赶过去,那就是一定要依教奉行。

【1、『於後末世』,正当末法,指今世也。谓末世众生,有能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比我供佛之功德,我则不堪与之相比。算数譬喻皆不能及。】

「於後末世」,这一句实在讲正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正当末法,指今世也」,就是指我们现在。「谓末世众生,有能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比我供佛之功德,我则不堪与之相比,算数譬喻皆不能及。」这个说法,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安慰我们?我们要这样想法就错了。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所谓「如语」是完全讲的事实真相,没有一丝毫夸张,也没有丝毫隐瞒,事实怎麽样就怎麽说法,这叫如语。我们要相信佛的话。其中道理很深很深,我们是不明其理,所以产生疑惑。但是要是稍稍通达大乘教义,虽不能够很明白,也能够略知一二。为什麽?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劣,烦恼情执很重,而社会诱惑的力量,又比古时候不晓得强多少倍。五花八门在这里诱惑,你还能够不动心,你还能够不执着,还肯相信佛讲的这些话,现在人要是听到这些话,这些话太古老了,不适合时宜,应当要淘汰掉,现在人都是这个看法,你还能相信,以为佛的话是真实,这就了不起。这一点就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又能真正依照经上讲的去做,能够一切放下,为一切众生牺牲奉献,这还得了!大家明不明白?你要是不明白,我告诉你,你过去生中,如果没有供养无量无边诸佛,甚至於你供养的诸佛超过释迦牟尼佛,你今天才有这个善根,善根绝非偶然。《金刚经》上、《无量寿经》上讲,你不是凡人,既然有这麽样深厚的善根,为什麽没有成就?你懈怠懒惰,你不肯放下。可能你修行在释迦牟尼佛以前,释迦牟尼佛是你後期的,他都成佛了,我们今天还当凡夫。所以听了这部经,能信、能愿、能行,这是无量劫深厚的善根。你明白这些道理,就觉得这不是世尊夸大的话,讲的真的是事实。

【2、因持经者根器之利钝,功行之深浅,有种种不同。故比较不及之程度,遂有如是之高下不同也。】

这段话是决定不能省的,为什麽?因为经上说的,在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要跟释迦牟尼佛供养诸佛比,有的人释迦牟尼佛是百分不及一,有的人释迦佛是千分不及一,有的人释迦佛是算数譬喻不能及,这里面差别很大。百分不及一,只比释迦牟尼佛多一点点,不太多。这就是什麽?根器利钝,功行深浅。根器利钝是讲过去世,过去世往昔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功行深浅是讲这一生,就是现在这一生勤惰不同,有人勇猛精进,有人就比较懈怠懒散,功行浅深是讲现在的。由於宿根跟现在勤惰不一样,所以比较功德里面,浅深差别的程度很大。

【3、此是第五次较显经功,是说在罪业消灭,当得菩提之後。意若曰,受持读诵此经,便得除障、便得授记,岂我昔日未授记前经历无数之劫,值遇无数之佛,但知供养承事之所能及哉。】

「此是第五次较显经功」,前面我们已经看过四次,这个地方是第五次,一次比一次深广;换句话说,经文愈往後,我们说听、修持功夫一定是逐渐在提升。所以愈是後面的比较,一定超过前面。这次「是说在罪业消灭,当得菩提之後。」所以世尊只好用自己供佛这个例子,来较量持经的功德。「意若曰,受持读诵此经,便得除障、便得授记。」这话是真的。「岂我昔日未授记前经历无数之劫,值遇无数之佛,但知供养承事之所能及哉。」供养承事是修福。所以他讲的是在然灯佛前,因为然灯佛才给释迦牟尼佛授记。然灯佛前所供养承事那些诸佛,那些诸佛没给他授记。事跟理都为我们显示得很清楚、很明白。末世众生如果你要依照这部经,真正去做、去修持,你就得佛授记;不仅是除障,你就得佛授记;得佛授记,当然比释迦牟尼佛这个福报要大。释迦牟尼佛供养那麽多佛,没得佛授记,你在这个时候受持读诵,你就得佛授记,从这一点上明显的超越了。

【4、供养承事所以不及者,的指受持此经。以经中义趣,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果能受持,便是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无数七宝施、身命施、多劫供佛,皆不能及,理在於此。】

「供养承事所以不及者,的指受持此经。」这是确确实实、明明白白为我们指示出来,一切菩萨供养承事诸佛,不能跟你相比。为的是什麽?因为你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以经中义趣,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果能受持,便是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解释愈说愈明显,愈说愈透彻、愈圆满。世尊为我们开示,开示实在讲不容易。一般人常常讲,「请你老人家给我们开示」,这个开示变成口头禅。其实开示不容易,请你给我讲一部经容易,讲开示不容易。讲经,我依照经跟你讲,讲的人、听的人都没有开悟。开示可不同,开示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听的人要悟入;听的人不能悟入,开示不叫白开白示!所以开示难,讲经容易!开示要什麽人?明心见性之人,他自己没有明心见性,他凭什麽开示?佛之知见是什麽?《金刚般若》的知见,就是诸佛如来的知见,「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这是佛知佛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得的三心不可得,所得万法当体即空,也不可得,这是佛知佛见。我们是不是真的有?是不是真正把我们轮回的知见确实转过来?一转过来,你就是受持《金刚般若》,你转过来就是悟入。

诸位要了解,佛法跟世间书籍不一样,一经通一切经通。《金刚经》通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大藏经》,哪一部你没通?你部部都通!为什麽你今天展开经典看不懂?你没放下,你心不清净。你要是彻底放下,心里面的确一丝不挂,乾乾净净的,经往前一摆,你这个心光一照,就明了了。大经上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眼耳鼻舌身都放光,经典意思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有不懂的道理!我们自性的光明,为什麽放不出来?妄想、分别、执着;《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会学佛法的人,一门深入。修什麽?清净心而已。杂修,学得太多、修得太多,顶多你将来在这个世界上得一个佛学博士的头衔,没用!一窍也不通,那是搞佛学的,不是学佛。学佛才能了生死,才能成佛作祖,搞佛学的人不行。

我初学佛,好像刚刚见李老师没多久,很早他就告诉我,他提醒我:「你真正发心学佛,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佛教里很有名、了不起的大人物,这两个人都是搞佛学,不是学佛,没有成就。李老师警告我,不能搞佛学,要学佛。一经通一切经通,你能相信吗?因为不相信,怀疑,所以才去涉猎许许多多的经论。其实古人有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没有闻过法,他凭的什麽?心清净。所以在卖柴的时候,柴卖了,钱拿回来了,回家,走到一个旅店窗口,有一个人在里面念《金刚经》。他一听,愈听愈有味道,听出味道出来,站在那里听。念的人还没有懂,他听懂了。於是乎他请教他:「你在念什麽东西?念得这麽好!」他就告诉他是《金刚经》,从五祖那里传过来的,他才晓得有这麽一回事情。他把他自己听的心得感想,说给念经的人听,念经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这种人才应当去见五祖,应当到那边求法去!」他就动了这个心。到了黄梅,你们《坛经》都念过,五祖给他没讲几句话,就把他打发到槽房里去做苦工。一直到第八个月,五祖才出了一个题目,叫大家作几首偈来给他看看,他要传法。第八个月,他跟五祖八个月没见过面。虽没有见过面,那是心照不宣,五祖知道有这麽一个人,他也晓得五祖的意思。传法的时候,半夜三更跟他讲《金刚经》,讲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要讲了,全都明了、都通达了。

他没有学过《法华经》,没有听过《法华经》,他能够跟法达禅师讲《法华经》,法达念《法华经》念了十年,念三千多遍。那部经一天念一遍,三千多遍要十年。十年不通,到那个地方,因为礼拜的时候,被六祖看到了,他见六祖礼拜,头没有着地。大概心里想六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我受持十年的《法华经》,很了不起,值得骄傲,头没有着地。所以起来的时候,六祖就问他:「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他就说出来,《法华经》念过三千遍。六祖就问他《法华》的大意,答不出来,这个才服了。於是才请六祖开示,真是开示了,不是假的开示。六祖跟他说:「我没听过《法华经》,我不认识字,你念给我听。」他《法华经》从头念起,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不要念了,这个经我全知道了。」给他一讲,法达就开悟了。这个时候再拜,头着地了,佩服得五体投地。《法华》没有念过,他懂!他不是不懂,不但连经懂,论也懂了。《坛经》里面讲的八识,那个讲得多好!真叫言简意赅,讲的话那麽简单几句,可是法相宗的东西被他讲尽了。没有一样不通!

所以聪明人从根本修,根本是清净心。你学一样东西,你容易得心清净,容易成就。你学太多、学太杂,就是今天讲的面子好看,我广学多闻,面子很好看,搞名闻利养的走那个路,那是对的。真正修学的,不要名闻利养,问我什麽,我什麽都不知道。印光老法师你去问他,「我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什麽都不会!」真正修行人、真正佛菩萨,什麽都不会。你再去看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合掌给善财说:「我只会这一样,其他我统统都不会。」其实他什麽都通,没有一样不通的。他什麽都不会,谦虚!尊敬别人,自谦而尊人。这是修行人,本地风光,就是这样子。丝毫炫耀都没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这个人有成就,这样的人才能度世。希望人人都老实,人人都规矩,天下太平了,哪里还会有动乱?人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个社会不得了,天下大乱。好事要做,不要被人家说「某人是好人」,好人就多事。不要人家赞叹你是好人,不要人家赞叹你很能干,你很了不起,那都不是好事情。规规矩矩做个老实人,这样就好!多被人家骂几声,消业障;不要被人赞叹,被人赞叹福报都消掉、报掉了,赞叹是福,福就报掉了,不要被人赞叹。希望人家多责备、多骂几声,这个对自己决定有好处。

所以开示不容易,开示一定要明心见性。现在习惯都是这样讲,如果有人请我们讲开示,我们要合掌恭敬,不敢承当,只能够说给大家讲几句废话。你们一定要找麻烦,我们只好讲几句废话,给大家添一点罗嗦!所以开示之後,是一定悟入。经过开示,《金刚经》就是佛对我们的开示,我们了解经义,依教奉行、信心不逆就是受持。果然信心不逆,悟入虽然不是有太大的悟入,多少会悟入几分,这一定的道理。你这个悟入愈来愈多,年年会增长,月月会增长,所以你的生活就法喜充满,这个快乐就是逐渐逐渐境界一天比一天好。「所以无数七宝施、身命施、多劫供佛,皆不能及,理在於此。」道理在此地。这麽一说,我们对於佛在经上讲的话可以相信,真的是有道理。好,今天就讲到此。

第70集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六面。

【5、末世众生,斗争坚固,业重福轻,障深慧浅。然而尚有受持读诵者。则正像之世,大有其人可知。特举末世,以示不可轻视众生。此摄受之平等也。】

末法时期斗争坚固,这是我们现代人普遍都看到的,证明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说的预言真的兑现了。本经我们曾经读到佛所讲的五五百年之後,这个说法大乘经里面可以讲很普遍,每五百年是一个大的转变。我们世间人常讲,一般人的命运五年一转运,而五百年运数是大的转变。佛为我们说出末法时期。佛法分为三个时期: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时期一万年。「像」是相似,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变化;而末法变质就更大。佛陀灭度之後二千年,就是属於末法时期。依照中国历史的记载,佛灭度到今年已经是三千零二十年;换句话说,末法一万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以现代西方人的讲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五百多年,我们也处在第六个五百年间,佛法变质愈变幅度愈大,斗争是愈来愈坚固,没有一处不斗争。斗争坚固并不是专指我们佛教,整个社会无论哪一个阶层,无不是斗争坚固,佛看得很清楚。

我们想想,为什麽现代人犯这些毛病?为什麽从前人不犯这个病?过去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解脱是证果,不是简单的;往後有「禅定坚固」;有「多闻坚固」,多闻是讲学;有「塔庙坚固」,大家兴建寺庙,雕塑佛像。像中国敦煌、大同造这些佛像几千尊、几万尊,都属於塔庙坚固。为什麽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沦落到斗争坚固?从整个历史上来看,五百年是一个大的阶段,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推究其原因,就是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古时候受持的人多,读诵的人多,讲经说法的人多,大家都明理,所以都能发愤向上。现在人不受持了,也不读诵,也不说法了,天天在干什麽?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分别执着,当然斗争坚固。这些道理,我们不能够不明白。所以古人总结一句话说,今天世界为什麽这样动乱?「一言以蔽之,不读圣贤书之过。」圣贤书不念了,这是根源之所在。我们明了根源,要挽救劫运,要自度度他,从哪里下手?唯有从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下手,这可以度自己,可以利益众生。不要看自己一个人力量很微弱,不尽然,一个人也能发挥巨大不可思议的力量。诸位应当想想,世尊当年示现成佛,在鹿野苑也只度了五个比丘;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起家,不过是一个老师五个学生而已。五个学生就能创教,就能把佛法弘遍全世界。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要有五个人,怎麽不能够兴教?世尊能创教,我们有五个人也能续佛慧命,也能够复兴佛教,这在理上讲得通的。事上能不能做到?这五个人果然一条心,都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行了,就能够兴教。

虽然在这个时代,我们业障习气很重,福报很薄。不要看现在的社会富裕,物质生活享受是古人所不能比,那是另一桩事情;谈到福报,说老实话不如古人。古人一生生活得悠游自在,真的是过人的生活;现在人富有,过的不是人的生活。是什麽生活?机器的生活,人都变成机器,自己做不了主宰,不但心随境转,身也被境转,身心都得不到自在。古人可以说他得自在,他能够过自己希望过的日子,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读自己喜欢读的书,那才叫人。现在你喜欢偏偏做不到,一定要受外面境界的影响。所以现在人生活之苦,比古人不晓得要加重多少倍!现在的人身心不安,生活有压力,精神有压力,社会有压力,的确是身心都不安稳,这就是福报没有从前人那麽重,古时候人福报重。「障深」,业障那就不必说了,我们前面讲得太多,我们的烦恼、忧虑、牵挂,不晓得有多少。外面五欲六尘种种的诱惑,我们不要说古时候,想一想二、三十年前跟现在比一比,诱惑的力量增长多少倍,这是障。没有智慧应付生活环境,怎麽不堕落?怎麽不被环境所转?

在这麽一个环境当中,居然还有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的人,这个不简单,这是佛对我们的赞叹。末法时期有这些人,那麽正法、像法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一定很多很多,「大有其人可知」。所以过去世众生业障轻、福报大,原因就是受持的人多,读诵的人多,演说的人多。我们要想改良社会风气,要想化斗争坚固,提升到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没有别的方法,唯有自己认真努力依教奉行。认真努力的宣传佛教,使这个社会、这个地区,读经闻法的人愈来愈多,这个社会的风气自自然然就转变了。佛在此地特举末法时期,这是教导我们不可以轻视众生,末法时期也有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一类众生。在五浊恶世,他能够不被环境污染,遇到正法,他能够信受奉行,这个原因我们也很清楚,那是他无量劫的善根宿福,这也是显示出佛度化众生的平等。

【6、此经最能消除业障,末世众生,不可不奉持此经。此经为三宝命脉,故劝现前当来一切众生,力为弘传,尽未来际,不令断绝。此咐嘱之深长也。】

「此经最能消除业障,末世众生,不可不奉持此经。」这是江居士特别嘱咐我们。业障是什麽,我们必须要知道。「业」是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障」,障碍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的智慧福报。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说法错了,错了就产生障碍,智慧不能现前,现前的是烦恼;福德不能现前,现前的是恶报,现这个东西,这叫做业障。业从哪里来的?业从起心动念来的,罪从心起,还得将心忏。如何忏法?心清净,业障就没有了。诸位要记住,你心不清净,你的业障没有办法消除;心清净,业障就没有了,所谓「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清净心生智慧,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现前,那什麽样的罪业也消除了。这部经确实是帮助我们修清净心,它的方法妙极,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好!无住就是放下,就是舍弃。把什麽舍弃?把妄想舍弃,把执着舍弃、分别舍弃、忧虑舍弃、牵挂舍弃,你统统都舍掉了,你的业障就没有了。这些统统叫业障,本经教你把业障放下、把业障舍弃,业障就消除,就没有了。末法时期众生业障特别重,特别重就是更要放下、更要舍弃。所以说「末世众生不可不奉持此经」,奉持此经这个意思也讲过多遍,不是教你拿这部经天天念,天天念有什麽用!是要遵照经上的教诲把一切都放下,真正做到心无所住,你的心清净了。「而生其心」,生什麽心?生念阿弥陀佛的心,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劝导一切众生要放下、要念佛,我们要生这个心。能这样做的就是奉持此经,就是信受奉行受持此经。

「此经为三宝命脉」,佛法的兴衰,换句话说,就在学佛的人能不能放下。学佛的人特别是出家人,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在家学佛是社会大众的榜样。我们出家人样样都放不下,在家学佛人看到你们出家人放不下,那为什麽我要放下?社会没有学佛那些人看到,你们学佛人都放不下,我何必要放下,所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在经一开端,就把这个意思说出来,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给我们做了示范,给我们做了榜样。不能不懂这个意思,这就是三宝命脉。

「故劝现前当来一切众生,力为弘传,尽未来际,不令断绝。此咐嘱之深长也。」咐嘱的意思很深很长。「力为弘传」,要认真努力去弘扬,到处讲经这是弘扬。传是教学,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不能叫它中断。弘传,我们在家出家四众弟子都有责任。世尊当年在世,典型已经建树。弘法不错,是出家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首要的事业;否则的话,你出家干什麽?修行,在家人一样修行成就,在家人成等觉菩萨、成佛多得是,成佛、成等觉不一定要出家,出家就是要续佛慧命。换句话说,出家人就是这三句话,「力为弘传,尽未来际,不令断绝」,我们是为这个出家。出家要做不到这三句,那就是我们有过失。在家人有这个因缘的,也要发心力为弘传。从世尊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代,在家居士建道场、弘法传法,每个时代都有这些长者大德居士出现,他们对於续佛慧命有很大的功劳。像近代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佛法确确实实是在家居士挽救的。中国出现了杨仁山居士,全心全力的弘传大乘,蒐集遗失的经典。他的学生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传法,培养弘法人才。你们诸位同修晓得,我们佛门里面太虚大师,太虚大师是内学院的学生,欧阳竟无居士的学生。居士里面有不少大德都是内学院出身,这是救了中国的佛教。在台湾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泰国有高向如老居士,每个地区都有这些大德,建道场、讲经说法、培养学生,这都是菩萨化身不是凡人。凡夫人他想不到,他也做不到,这是经里面所说的,应以居士身而为说法,他就现居士身出现,真正做弘传的大业。这些人是真正受佛的嘱咐,续佛慧命,为佛传灯。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自己一定要发心效法,要立志、要发愿。

一0九、结成经功明难具说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这一段是「结成经功」,总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佛叫着须菩提,凡是经典上称名,都是提醒注意,下面有重要的开示要说。假如一个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这段话正是说的我们大家,我们现在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後末世,佛灭度之後末法时期,就是指的我们这些人,这个地方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叫我们。我们被佛叫了,下面这几句话想想我们做到没有?受持,我们有没有受持、有没有读诵?我相信读诵的人有,大概不少;受持的人可能就少,但是那个功德之大是在受持。如果读诵而不受持,有功德,不能说没有功德,功德小、功德不大,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只是给我们菩提道上种远因而已。正如同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当中,我们的确读诵没有认真受持,如果认真受持,现在怎麽会坐在这儿听经?早就作佛、作菩萨去了,哪里还当凡夫?喜欢读诵而很难受持。受持是要把它做到,没有办法做到。为什麽没有办法做到?舍不得放下,你的钱财舍不得放下,你的产业舍不得放下,你的亲情舍不得放下,舍不得放下的事情太多太多!这就是没有受持。受持就是经上教给我们一切放下,应无所住,我们虽然也生心、也布施,而行布施,可是就是放不下,这就没受持,有读诵没受持。如果这一生还是这个办法,还是不能出三界,依旧要搞六道轮回,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够再遇到这样一个法会,这个法会不容易遇到!很难遇到的,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受持。

如果你真的觉悟,真的想不再搞六道轮回,希望我这一生在六道轮回里面是最後身,最後一次,下一次我要再来,一定是菩萨再来,绝对不是生死凡夫。你要是这样的觉悟,那你是真的开悟了,你真的明白。怎麽做到?放下就做到。所以这个事情不是求人,求人没有把握,这事情求自己,肯不肯放下。实在有真的放不下的事情,想想佛在经上所说的「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不可得。想想放不下的那些事,那些事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也了不可得;由此可知,你自己牵肠挂肚放不下的,那个事实真相是什麽?妄想而已。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你真的是可怜悯,不是事实。若能执着的我、所执着的一切法是事实,那世尊点头,你放不下是应该的,它是事实;哪里晓得你以为的事实全都落了空,所以佛才讲,可怜可怜,这真可怜!一场空。理透彻了、明白了,叫看破;看破没有放不下的。为什麽?知道不过是一场空而已。本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但人生是个梦,六道也是个梦,十法界也是个梦。什麽时候你在梦中觉悟过来,你的问题就解决了。经典里面最重要关键的字眼「受持」,真的要是受持,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议,诸佛如来都说不尽。佛在此地说『我若具说者』,具是具体说明,大家听了不但怀疑,恐怕心要狂乱,决定不能接受,哪里会有这种事情!其实我们要是这部经从头到此地一直听下来,有前面的基础,我们能够信得过。为什麽?受持此经就是称性而修、全修即性,真如自性的功德是一切诸佛都不能够穷尽的,这是事实。

【1、此结成前五次较显功德。垂诫学人,显示经旨,两种深意。『狂乱』、『狐疑』皆垂诫学人语也。】

「此结成前五次较显功德」,较是比较,显是显示。本经到此地,一共是五次较量显示受持读诵的功德不可思议。「垂诫学人,显示经旨,两种深意。」垂是上对下,诫就是教诫,教导我们,教学的意思,显示《金刚经》的宗旨义趣有这两种深意。「狂乱、狐疑,皆垂诫学人语也。」此句都是教诫我们。

【2、『狂乱』指妄谈般若,未解真实义也。惑乱众心,故曰『心则狂乱』。『狐疑』,将信将不信之意。亦由未解真实义,不能生起决定信心。】

「狂乱指妄谈般若,未解真实义也。」学般若,妄谈般若,确实有这样的人,不但现代有,自古以来就有。「惑乱众心,故曰心则狂乱。狐疑,将信将不信之意。亦由未解真实义,不能生起决定信心。」这是说明佛门里面在家出家,都是因为没有受持只有读诵;换句话说,学习并无心得,所谓是口耳之学,儒家所谓记问之学,道听涂说,这样才发生误会,把经义讲错了,叫人听起来怀疑,狂乱、怀疑。这些现象,它的根源,它的後果,我们都必须清楚的理解。

【3、世尊此言,是诫行人当知此事本非言说所及,惟证方知。必须一切不着,真修实行,久久方能相应,不可狂也。功到便能自知,不必疑也。】

「世尊此言,是诫行人当知此事本非言说所及,惟证方知。」般若确确实实如此,一定要你自己亲证。怎麽证法?就是放下。你放下了,你就知道、你就明了了;你要是不放下,一切诸佛给你说,都叫隔靴搔痒,很不容易体会。你放下一分,你就体会到一分;你放下二分,你就体会二分;你愈放得多,你愈体会得多。所以这事情一定要从放下才能见效,读没用的,研究讨论怎麽搞都没用,这叫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你读遍三藏十二部,读得滚瓜烂熟,从後面可以背到前面,你要不能放下还是没用。佛法你懂不懂?你一点都不懂,你所懂得的是皮毛文字。文字懂不懂?文字还是心则狂乱、狐疑不信,文字也没懂。必须真正做到,亲证境界了,然後听佛讲经的文字,你真的就懂了。这是佛法的难处!给诸位说,所谓难处,也真正是佛法的易处,佛法是不二法门,难易不二。为什麽说难?不肯放下就难。念上几百年,背熟三藏十二部,没进去、没懂,这不是难吗?为什麽叫易?放下就容易了,真的放下了,一部经没读,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部经也没读,他什麽经都懂,易处!六祖惠能容易,学教的人好难!难易在哪里?肯不肯放下。「惟证方知」,诸位要晓得,什麽叫证?放下就是证。

下面教给我们,「必须一切不着」,不着就放下,一切不执着。「真修实行」,真修修什麽?把那个放不下的修掉,修是修正;不肯放下是错误,把它修正过来,我从今天起一切放下。所以真修就是无住,实行就是生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真修就是应无所住,我们的病就是住,处处要住,这个很糟糕。《金山活佛神异录》,这小册子是同修送给我看,我看了很欢喜。诸位同修仔细去看看,金山寺妙善法师他那个行持就是真修实行,什麽形式都没有,真的是得大自在,心里面乾乾净净、一尘不染。

「久久方能相应,不可狂也。」就是一定要一切放下、一切看破,把我们的一些毛病习气统统修正过来,这样才能见到功夫。千万不可狂妄,人一发狂就完了、就错了。世间法里面,孔老夫子曾经有个比喻说,《论语》上讲的,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那样,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人,这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之才之美,「若骄且吝」,假如他犯了两个毛病,一个是骄傲,一个是吝啬,吝啬就是执着、悭吝、贪吝。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他那个如周公之才之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装出来骗人的,不是实在的。真正是实在的,决定没有骄慢,决定没有执着。如果他还有执着,他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实在讲,一般人装模作样,欺骗一般众生容易,欺骗有学问的人不容易。不管你什麽大德,他一看你,你还有傲慢的习气,还有分别执着,他对你就是敬而远之。为什麽?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没有真实的修行功夫,你没有实德。「功到便能自知,不必疑也。」问题是你功夫达不到,你有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真性;你有二分功夫,你就有二分真性,一点都不骗人。

一一0、明不思议

经【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经义是指教科书,这份教材不可思议。我们现在讲教材,这教材不可思议。依照这个教材去做,果报不可思议!

【1、『当知』两句,正是规诫狂疑者之词。『果报』,指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担如来及当得菩提。『经义』,专明离一切诸相,方能证性。分分离,便分分证。皆应离名字、言说、心缘诸相,微密契入。虚相遣尽,净德自显。】

「当知两句,正是规诫狂疑者之词。」佛说应当要知道。学了一点般若,自己以为有智慧了,这个智慧差不多跟佛菩萨一样了,真的生起狂妄之心,这一种心态往往就「妄谈般若」。「妄谈般若」的人多!诸位仔细看看《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们节录节得少,他讲义写得很详细。他说在唐宋的晚年,把般若讲错的人就很多,那个时候就妄谈般若,何况现代!为什麽会把般若讲错?讲错了就是恶取空。般若,一切都不执着,尤其《金刚经》上这几句话,「则非、是名」,常常被人家误会,这就是犯了很大的毛病。唐宋之後,许多大德不敢讲《般若经》,就是怕听经的人错会了意思。不要认为吃饭者则非吃饭,是名吃饭,那个问题多了;杀人者则非杀人,是名杀人。你这不是无恶不作吗?这叫般若?妄谈般若!真的学《金刚经》发生这样误会的人很多很多!拨无因果、无所不为,这将来必堕阿鼻地狱。佛不害人,他自己害自己,他自己错解了佛的意思。所以江居士说般若一定要讲,但是要讲一定要细讲,决定不能让人有误会。为什麽?这部经是三宝命脉,是我们得度的根源。我们能不能往生,实在讲与这个经大有关系。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一切业缘要是不能彻底放下,你怎麽能往生?放下就是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受持不是指别的,就是叫你一切放下,法相、非法相都不可住,两边不住;教你生心,一心念佛,这是决定得生。《金刚经》的原理原则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佛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可以带进去,都可以让你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当知。

「果报,指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担如来及当得菩提。」荷担就是续佛慧命,把弘法利生的担子我们真的担当起来。什麽人能够挑起这个担子?受持《金刚般若》的人有这个能力。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学哪一个法门,只要你真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金刚般若》,你就能够担起真正弘法利生的担子。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得要看破,都得要放下,丝毫的分别执着都不能有,这就是继承佛的家业,继承佛的事业。第二「当得菩提」,当是将来,不是现在,你将来一定成佛,得菩提就是成佛,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句话说,这个果报,现在能够继承佛的家业,续佛慧命,将来一定成佛。

「经义,专明离一切诸相,方能证性。」这是本经的教义。本经教义是什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要离一切相」,法相要离,非法相也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离,绝不可以执着。相有没有?有。心里面不能有,心里面有这些相就坏了。叫你离相,不是离外面这些事相、形相,不是!是叫你离心上执着的那个相。心要清净,用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佛的心、菩萨的心像镜子,不落痕迹,都不着。不但那个相离开的时候,镜子里面没有,镜子不着相;正在面对面照的时候,镜子里面何尝着了相?我们每天早晚都照镜子,照镜子有没有想到,我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我的心要跟镜子一样,我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决定没有丝毫染着。这个心就是佛心、真心,就是本性。众生用心,实在讲是照相机的底片,照一下里面就落一个,再照一下又落一个,里面是肮脏、一塌糊涂。

你要不相信,你晚上睡觉会胡作梦,会乱作梦。为什麽那个梦那麽乱、那麽多?就是乱七八糟的影相,在那个时候你控制不住,它现形了。清净心的时候不作梦,就没有梦境。我们中国古人也讲,「至人无梦」,至人也是儒家讲的圣人。世间的圣贤人,他心清净,他没有染着,所以他睡觉不作梦。从作梦也能够考验自己的功夫。没有学佛,做的梦都是奇奇怪怪的,常常做恶梦,从梦中吓醒过来。学佛念了几年佛之後,恶梦少了,可是梦里面还是乱七八糟,虽然有一点小功夫,功夫不够。再念几年佛,心更清净了,恶梦没有了;虽然有梦,梦的境界很清楚,很安和,这都是好境界,梦中境界不乱,像日常生活当中有条理、有顺序,不是乱作梦的。这些地方都能够勘验自己修持的功夫。如果常常梦到诵经、拜佛,这好事情。这是什麽?你的功夫比较得力,连梦中对於自己修持都没有忘记。清醒的时候念佛,作梦的时候还能念佛,这是好境界。你们将来发心讲经,醒的时候给大家讲经,作梦的时候也在讲经,讲经的习气,我们平常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确实有这个关系。但是梦中恶的境界不要恐惧,好的境界不要欢喜,为什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些人做了梦,梦中境界总是念念不忘,还来问我,我说:「梦!你还要问,问什麽!你还执着这个干什麽?连梦都放不下,现前的事情怎麽能放下?」这真的叫颠倒。梦中梦到佛来了,也若无其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无其事就好,《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的。不要说是梦中见到佛,就是你在打坐定中见到佛,或者你走路看到佛来了,也若无其事,也不要大惊小怪,「我见到佛了,佛给我摩顶,我了不起!」有什麽了不起?依旧搞六道轮回。为什麽搞六道轮回?你着相。这个要紧!所以要放下,一切都不执着,好的境界不执着,恶的境界也不执着,这就对了。离一切相,一切诸相统统要离,「方能证性」。性是什麽?性就是真心,性就是清净心。

「分分离,便分分证。」证得圆满就成佛。离,慢慢的离,先练离见思烦恼,从粗重的先练,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先从这儿离。大乘经常常读诵,我们的看法、想法逐渐正确了,跟佛的看法、佛的想法接近,我们邪、错误的知见就远离了。以前我们确确实实把身当作我,把一切万物看作是真实的,这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现在明白了,知道身相是五蕴和合的假相,知道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确实是刹那九百生灭的业因果报相续相,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看破了。这个看法、想法跟佛一样;这一切都放下了,我们跟佛的做法就一样了。看法想法跟佛一样,但是做法跟佛不一样还是不行,不管事,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做法也跟佛一样,佛是一切都放下,他生在帝王之家,一般人迷在名位上,争名夺利,抢着去作皇帝。人家皇帝到手了,不要了,放下,妻子儿女放下,财富放下,产业放下,他做给我们看,他样样放下,最後只剩下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去托钵,什麽都放下。他不是说叫我们放下,他不放下,那我们不能相信他的话。你说放下好,你为什麽不放下?他果然放下,他真得自在。分分离,就是分分放下。一定要真的放下,放下一分就证一分,你就体会到一分,你就领悟到一分。

皆应离名字,知道名是假名,不要执着名字相,不要执着言说相。心缘就是妄想,更不能够执着。「皆应离名字、言说、心缘诸相,微密契入。虚相遣尽,净德自显。」这是功夫,完全在日常生活里面去做,对於社会所有一切境界恒顺众生,在这里面修随喜功德。随顺一切众生,事上随顺,相上随顺,心里面不随顺;心里面乾乾净净、一尘不染,是这个随顺法。心里面清净,一切放下,那个随顺跟诸位说,是真实智慧的随顺。如果心里面还有执着,还放不下的,那个随顺是情执的随顺,这里面决定生烦恼。如果是充满智慧的随顺,那决定生菩提,它不生烦恼。「微密契入」,这四个字好!只要这样做法,这才叫依教奉行,这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虚相遣尽」,虚就是假相、虚妄的,所有一切相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统统把它离开,没有了,舍尽了,自性里面「净德自显」。净德就是经上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弥陀经》上讲的,阿弥陀就是自性净德,一切皆是无量。净德自显就是自己真如本性完全透出来,障碍没有了。

【2、世尊之意若曰,前所谓法即非法者何耶?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故也。前所谓佛即非佛者何耶?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故也。】

「世尊之意若曰」,世尊的意思大概是这个样子,「若曰」就是大概是这个样子。「前所谓法即非法者何耶?」这是一句问话,为什麽说法即非法?法是如来所说一切法,为什麽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是非法?佛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佛法也不能执着。为什麽?佛法是缘生的,佛哪有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法可说。如果真如本性里还有法,那就坏了,你清净心当中又被污染。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没有法的。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无有法可说。佛既然无有法可说,你还把佛说的这些废话,印成《大藏经》废纸一堆,把这个当宝贝,你就错了,你全错了。《金刚经》上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故也」,经的真实义,真实义是什麽?不能够想。思是想,不可以想的。议是讲解讨论,不可以说的。你能够想的不是经义,你能够说的也不是。经你要去研究,那不叫冤枉!经怎麽可以研究?我过去在讲席当中常常跟大家说,经没意思,如果有意思的话就是死的。死东西它才有意思,经没有意思。所以一百个人讲,有一百种的意思出来;一个人讲,《金刚经》我也讲了不少遍,每遍讲的意思都不一样,它怎麽有意思?没有意思,它起作用就无量义;要有个意思,那就是死的,就坐实,就死了。所以经是活活泼泼,经只可以读,不能研究讨论,不能思惟想像。思惟想像是妄想、打妄想;研究讨论是胡说八道。那就是前面讲的,妄谈般若。不可以思,不可以议,佛居然有思有议,跟我们说了这麽一大堆,这是什麽?这是如来无住生心。可是在他是生心无住;我们很糟糕,我们生心马上就住,这就坏了,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果我们能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听了之後也无住,那就是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听经,「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就是微密契入。诸位要是这四个字不懂的话,你反覆想想我这个讲法,这就叫微密契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两句话的反覆,实在讲,根在哪里?根就是无住生心。无就是无住,应无所住,说听就是生心。诸位要记住,「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样就微密契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说话给别人听,是不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别人说话我们听,是不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要是在讲堂上听经是这样的,离开讲堂真的有说有听,不就又完了?又回到老习气那里去了!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接触,都是这个样子,这才叫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才是真正的微密观照。穿衣吃饭也是如此,吃饭吃而无吃、无吃而吃,我们做不到,我们是真的有吃。金山活佛妙善一吃,别人盛饭送给他吃,供养他很高兴,他也很欢喜,好!你供养他,「来!我来,我吃你一碗」,那个人又添一碗,「行!我吃你一碗」,一个不空过,一下吃了十八碗。这不就撑坏了?旁边乐观法师看他这个样子,「活佛你行吗?」活佛悄悄跟他讲,告诉他:「你是一个研究经的,你懂不懂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要是懂这个道理,再多都是一,不要说十八碗,一百八十碗他也没觉得胀。人家是入这个境界,没有多少!我们是着在多少上,人家多跟少是一,这个很厉害!有一天他也试验,盛饭送给乐观法师吃,吃一会儿,又给他添,连续添,他也吃了十碗;「你觉得怎样?」他也没有觉得什麽!可见得都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个妄念,妄念在作祟,妄念没有了,一多不二、万法一如,这才入了微密契入,这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厉害了,不肯放下,没有看破不肯放下。《金刚经》之妙,这样少的经文,这麽样简单圆满的开示,一点不罗嗦,没有委曲婉转,直截了当告诉我们,真正懂得它的意思,体会它的意思,依教奉行,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这是「经义不可思议」。

「前所谓佛即非佛」,佛即非佛是讲果报。「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成佛了,凡夫着了成佛的相。佛有没有着成佛的相?没有。佛没有着成佛的相,菩萨也没有着成菩萨的相。如果着了成佛的相,着了成菩萨的相,他还能分身吗?他还能应化吗?不能。所以他这个相没有了;相没有了,才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想什麽相,他就变成什麽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众生想出来的。凡夫认为这个相是大人之相、富贵相,佛就现这个相。佛没有相,所以他能够现相。我们为什麽这个面孔不能改变,执着!我这个相就是这样子,不是这个就不是我,这个相就不能改、不能变,道理就在此地。执着,着相!佛在此地教我们离相,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从小乘须陀洹起就离相,可见得离相就是证果。证果是什麽意思?证果就是离相,不是别的,证果就是离相,离相就是证果。所以说「佛即非佛」。「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这个解释很精简,实在讲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真正的去体会,要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奉持金刚般若。从来不念《金刚经》一个字,也是圆圆满满奉持金刚般若。如果你做不到,你每天把《金刚经》念上二十遍,与受持毫不相干,这个要知道。

【3、总之,是经义趣,是专遣情执,以证空寂之性。果报,即是证得不可缘念之性。直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许少分相应。心行处灭,不可思也。言语道断,不可议也。此之谓『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总之,是经义趣,是专遣情执」,遣是离开,是教人离开。这个经的义理归趣,没有别的,是专门叫人把情执放下,也就是叫你离一切相,一切都不能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佛所说的一切法,都不可以执着。为什麽佛所说的一切法,也不能执着?因为佛所说的一切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当体即空,这个要知道。佛在这部经上所讲的,前面曾经详细的说过,在筏喻的那段经文上讲过。佛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佛在小乘经上常讲的比喻,叫小乘人不能有法执。《金刚经》上也用这个比喻,但是意思深。小乘经上的比喻是过了河就不要船了,这个筏就不要了。《金刚经》上,我正在坐这个船,我也不执着它,这个意思比小乘经上深得多。我们今天要不要用佛法?要用。我用它,我也不执着它。这就高了,这比小乘就高了。小乘是:我现在用它,我要执着它,到我将来过了河,成就了、证果了,我再不要它。诸位想想,他能不能证果?他不能证果。为什麽不能证果,他不肯下船。过河,我过了河的时候,我就不要船了,他是牢牢执着这个船,他不下船,他能过得了河吗?他过不了。什麽时候他把这个舍掉,他就证果。所以小乘人笨,时间长;大乘人聪明,正在船上正在舍,很快的就渡过了。小乘人一定要见到彼岸才肯舍,大乘人没见就舍,一舍彼岸就到了。舍掉就是彼岸。彼岸是什麽?彼岸是舍。这个岸执着,那个岸是舍。我一舍不就到彼岸了!就这麽简单,就这麽容易!你不肯舍,那你就是在生死这一岸,舍了就是如来大涅盘的彼岸,一念之间!般若是诸佛的心髓,是成佛的心要,一点都不错。「专遣情执,以证空寂之性。」离开情执,真如本性就现前。去找,到哪里去找真如本性?没这回事情,放下即是。

「果报,即是证得不可缘念之性。」这个果报是讲佛的果报,无上菩提的果报。无上菩提的果报是什麽?就是不可缘念。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就是的,离开了,那个东西就是真如本性。如果你有言说、有名字,还有妄想,这叫障碍,叫业障,障住你的本性,障住你的真心,你的真心本性不能现前,被它障了。由此可知,佛在哪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哪里?无上菩提在哪里?就在面前,真的叫「不隔毫端」,《华严经》上讲的。念头一转马上就是;转不过来,千里万里,一转过来马上就是。

「直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许少分相应。」直须,这个词句用得肯定,直接必须要做到言语道断。言语道断,不是没有言语;心行处灭,不是没有心行。如果说没有言语、没有心行,住到空去了,住到非法相去了,这是般若最难懂的地方。你说离言说,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你说离名字相,佛经典里面名相特别多,哪个宗教也比不上佛教名相多。又叫我们离,又偏偏要说。所以你一定要懂《金刚经》上那个原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跟我们讲名字、言说、心缘,是生心,里面那一层是无住。生心不碍无住,无住不碍生心。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这才微密契入。你把生心跟无住看作两桩事情,你怎麽能入?你入不了门。生心跟无住是一桩事情。言语道断是离名字、离言说;心行处灭是离心缘。跟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就是对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法相、非法相统统离开。怎麽个离法,前面讲得很多,後面还要讲,这个地方不再罗嗦了。这样才能「少分相应」,少分相应就是少分微密契入,你真的得受用。

「心行处灭,不可思也。」不能够思惟想像。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要说是宗门,修净土、学教不例外。诸位要知道,学教不例外,学教也是学清净心,不能执着。但是学教的人,法相不能不懂,所以你要多看、你要多听,多看多听最重要的,你要能契入。如何能够在多看多听里契入?看而无看、听而无听,就契入了。你看,执着名字相,你不能契入;你听,执着言说相,你不会契入。你要一心看、一心听,不要强记。法相名词很多,不要去强记,要多看自然就熟了。强记,里面心缘相,就落在那个里面。只要多看多听,不要去记,不要强记,你的心清净。在读经、看经、听经里面修清净心,清净心修到了,这些言说也听到了,你不是一举三得吗?你要不会用功,你一样都得不到,就是法相名词,也会把意思搞错,错解如来真实义,搞错了。你要是会的话,三者都得到。我们常讲专心听,经文上常讲谛听、谛听,就是这个意思。他会谛听,三桩事情一时都得到,这个契入。「言语道断,不可议也。此之谓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里面真是趣味无穷。

【4、若不知向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中观照契入。便与经义乖违,哪得果报可证。】

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错。所以为什麽古时候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现在人没有了。你要说用功,现在人比古人用功,不输给古人,勤劳也不输给古人。而说到一切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更是古人望尘莫及,为什麽我们今天成就不如古人?我们是错用了心,错用了功,这是没有办法。大家还要晓得一个事实,科技日新月异,天天讲新东西。我们佛门修证这个老方法可不能换新,一换新就糟了,一定要守旧。旧的行吗?我们那个东西不旧,叫万古常新,没得换的,它永远都新。不必要换第二个样子,万古常新,这个不可思议,经上讲真是不可思议。佛门这个方法,完全就在修一个清净心。方法就是教你一切放下、一切都不执着,这才行。我们学经教,就要这样用心,要听、要复讲。

前天广瑜法师到此地来听你们讲演,出门之後他就告诉我:「你们这个方法是谛闲老法师的方法,老方法!」老方法训练讲经是讲小座。古时候训练讲经人才,就是从听众当中选出来的。选什麽样的人?就是刚才讲的条件,你听而无听、看而无看;无听而听、无看而看,就选这个人,这个人行。训练的方法?老和尚这座经讲完了,明天早晨你来复讲,你要不要去写笔记?不要。要不要去思惟经义?不要。确确实实不落在第六意识里面,决不用意识心,明天上台你能讲多少就讲多少,用这个方法。老和尚在此地讲一个小时,你能讲一个小时,那一百分,满分;你能讲半个小时,及格了。就可以培养成弘法的法师,不需要准备。现在人学讲经是充分的准备,准备是什麽?落在意识里面去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拿这个东西来讲。一切离开那是称性,少分的称性,我们一开始少分,有少分就会多分,有多分就会满分,所以那个修行证果快。现在人不用这个方法,以为这个方法是老方法要淘汰掉,要用现在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可把人害惨了。

【5、『不可思议』有三意:一、言语断,心行灭。经义所明者,明此。果报所得者,得此。此本义也。二、回映是经有不可思议功德句,并加释明,藉以收束极显经功一节文也。三、显是经功德及持经者功德,无上无等,非凡情所能窥,非言语所能道也。】

「不可思议有三意」,把它总归纳起来。「一、言语断,心行灭。经义所明者,明此。」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说明这个意思。「果报所得者,得此。」得的是什麽?也得的是这个。「此本义也」,这是不可思议的本义。本经所说的、所发明的。

「二、回映是经有不可思议功德句」,这是前面佛讲的,这部经有不可思议功德,「并加释明」,再加以解释,「藉以收束极显经功一节文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确确实实不可思议,这部经的功德无量无边,一切诸佛称说不尽。

「三、显是经功德及持经者功德,无上无等,非凡情所能窥,非言语所能道也。」这句话我们今天在此地听了,可以说没有怀疑,可以接受。如果对这部经稍稍有一点受持少分的话,听到这句话会点头,会同意这个说法是真实的说法,决不是夸张的,决不是虚妄的。这部经实实在在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修行证果成佛的原理原则。无论是哪个法门,大乘小乘一切宗派,包括密宗,决定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他决定是凡夫,决定不能成就。我们可以肯定,他决定是凡夫,为什麽?小乘初果须陀洹都不行,初果须陀洹就已经放下少分。大小乘菩萨果位那麽多,只是放下多少而已。像我举这个比喻,你们从一层楼上来一样,你们走楼梯,你舍第一层,你就到第二层;舍第二层,你就到第三层,菩萨阶位五十二层就是这个意思。你舍初信,就到二信;舍二信,你就到三信;舍十信,你就到十住;舍十住,你就到十行;你要不肯舍,你就当凡夫。不肯舍,「我在初住不肯舍,我就是初住菩萨」,没那回事情,你不肯舍,马上掉下来当凡夫。不要以为我上了二楼,我不舍我还二楼,不错!这个地方是实在的。佛法这里阶阶都是空的,一不舍一下就滑下去了,没有哪一层可以拦住你,马上就到六道里面去了。俗话常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退就退回去了,就退到凡夫地,没有底限的,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这部经的功德、作用,实实在在是「无上无等」,绝对不是凡情所能够窥测,所能够看到,所能够理解,不是言语能够说得出的。为什麽?它要你放下,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真正领会到、真正尝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水喝下去,人家问:这水热不热?很热!到底什麽热度,他没有尝,他绝对不知道。你们这个地方,有很多人会吃辣椒,辣椒辣不辣?不辣!辣的程度各人不一样,有人会吃的,很辣他吃不辣;那不会吃的,闻到就不得了,就很辣。各人程度不一样,必须自己亲尝才晓得;不是亲尝,人家说。世间的小事都不可思议,何况经义,样样都不可思议!不但指这个经,经上告诉我们,世间事样样都不可思议。如果完全用不可思议,一切法的自性就见到了;落在思议里面,一切法的自性就见不到。所以这个法展开来是一切法,不是这一部经。第三卷就讲到此地。


推薦閱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一十五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八十四
体方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8—)
禪老師對《地藏法門》讀後感之勉勵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三十三

TAG:般若 |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