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前行輔導資料
大圓滿前行輔導資料
華智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
序
大圓滿龍欽寧提是集廣大班智達(智者的意思)派《龍欽七寶藏》(七寶藏」:全知無垢光尊者造,分為《竅決寶藏論》《如意寶藏論》《宗派寶藏論》《法界寶藏論》《實相寶藏論》《句義寶藏論》《勝乘寶藏論》)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布瑪莫札傳下來的《布瑪心滴》,蓮花生大師傳下來的《空行心滴》,無垢光尊者將前兩者結合為《上師心滴》和《空行心滴》,加起來就是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鍊,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迦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凈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其它宗派共稱的三現分(修行薩迦派道果預備位。顯乘的共通三現分道:不凈現分、瑜伽景象分和清凈現分)、三士道、大手印的顯宗引導等一切聖道的要訣都完全可包括在此引導中。
本法傳承:華智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致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公元二○○○年二月八日註:此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派的《三現三序》,格魯派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噶舉派的《解脫莊嚴論》寧瑪派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凈土的《彌陀經》,華嚴的《華嚴經》,禪宗的《金剛經》,天台宗的《妙法蓮花經》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
「大圓滿龍欽寧提前行引導文」:大圓滿的意思是一切能力內外所攝,一切萬法與心的本體無二無別,什麼時候通達卡這個道理,一切萬法圓滿於法界當中,就是大圓滿,龍欽就是龍欽巴尊者,寧提是心滴的意思,前行就是不管修任何密法,必須要先具足修滿前行的條件,不然修正行的資格就沒有;引導文就是傳承上師將自己所通達的道理通過文字的方式給我們引導,這樣一個修法的法本就叫做引導文。
問:請解釋:「普賢上師言教」,舉例說明弟子對上師的信心與其對上師的稱呼有何關係?
答:普賢上師是指普賢王如來,上師是指如來芽尊者,言教是指如來芽尊者依靠智悲光尊者的竅決口傳下來的教言,這樣的教言是由華智仁波切整理彙集成文字就是普賢上師言教,也叫做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這裡說明華智仁波切將自己的根本上師如來芽尊者看成是與普賢王如來無二無別。有些弟子對自己的上師有非常大的恭敬心和信心,一般不直接說上師的名字,如蔣貢嘎的弟子經常稱呼上師為金剛持將嘎仁波切,說明了他們對上師無比的信心,在他們的心相續中上師的恩德比佛大。
【註:現今大圓滿的龍欽寧體傳承便是由持明無畏洲開啟的極重要意岩傳承,其開啟過程大約如下:
持明無畏洲當時正在巴日寺閉三年關。火牛年(1757)十月二十五日,持明無畏洲在光明定境中見自騎白獅飛至尼泊爾的博達塔旁。在彼處一智慧空行母給他一個智慧寶盒,內中有五個黃卷和七粒水晶珠。他打開兩個黃卷,頭一個是用符號文字寫觀音修法,另一個是名為"Nad Chang Thug Kyi Drom Bu"的指引授記。他吃下全部黃卷和水晶珠,然後先前被隱藏在心的有關伏藏教法的全部句與義均如印刷般喚醒,清晰無誤。他將那些教法保密了數年。在土兔年(1759)他開始在桑耶寺附近的清浦閉另一次三年關。在該次閉關中,他連續三次於凈觀中見到無垢光尊者(1308-1363),亦因空行的多番勸請,故把那些伏藏教法記下來,是為龍欽寧提法系。在木猴年的六月初十,持明無畏洲首次公開此套伏藏教法,為十五名弟子灌頂和傳法。
大圓滿龍欽寧提傳承略述
法身普賢王如來、報身金剛薩埵、化身極喜金剛(人間首位大圓滿祖師)、文殊友、吉祥獅子(詩利辛哈)、
迦那思扎、無垢友(從吉祥獅子與迦那思扎得寧提傳承)、蓮花生大士(從吉祥獅子與文殊友得寧提傳承。後將心要的龍欽寧提教法封印為庫藏)、持明無畏洲的一個前生藏王赤松德真(790-858)從無垢友得授寧提,亦從蓮師得授龍欽寧提。
龍欽繞降(無垢光尊者)(1308-1363):於過去生為赤松德真之女貝瑪莎公主時獲蓮師授與龍欽寧提。尊者亦曾從持明古瑪拉扎和壽迦色得授寧提傳承。
持明無畏洲(1730-1798):開啟龍欽寧提為心庫(意岩)並授予其弟子,故為龍欽寧提傳承之始祖。他過去生為藏王時曾從蓮師與無垢友得寧提傳承。持明無畏洲同時亦為無垢友之化身,又於凈觀中得無垢光尊者的直接傳承。
從持明無畏洲以降,龍欽寧提被傳予眾多弟子。至今龍欽寧提為大圓滿廣傳的傳承之一,其前行法之論述《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更為多派推崇的經典。近代大多寧瑪大德均與此傳承有關聯。下舉幾個傳承表為例(因常有一人多師者,傳承表錯綜複雜,故只舉少許作例):
持明無畏洲
親傳:第一世多竹千仁波切(1745-1821)、 無畏佛芽(晉美賈維紐古)(1765-1843)等等。
再傳:多欽哲移喜多傑(智慧金剛)(1800-1866):被認為無畏洲意業化身之大成就者,為巴祖仁波切直指法性時痛罵他作「老狗」,令之開悟,故巴祖仁波切以老狗為自稱之密號。
巴祖仁波切(1808-1887):被認為無畏洲語業化身之大成就者,又為寂天菩薩化身;曾從無畏佛芽聽受大圓滿前行二十五遍,著成《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亦以智慧金剛為師。
蔣楊欽哲旺波(1820-1892):被認為無畏洲身業化身之大成就者。無分派別之利美運動之主要推動者之一。
第四世竹慶仁波切(1793-?)
竹慶堪布白馬多傑
等等。
再後者輩分末學較難確定,不強分:
第二世多竹千仁波切(1824-1863/4) 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1865-1926)
第四世多竹千仁波切持明天佩嘉晨(1927-1961)
第四世多竹千仁波切土登聽列拋生(1927-):上二同為第三世多竹青仁波切之化身。
第五世竹慶仁波切(1872-1935) 第六世竹慶仁波切(1935-1958) 第七世竹慶仁波切(1964-)
麥彭仁波切(1846-1912) 列繞朗巴(1856-1926) 噶陀堪布拿旺拋生(1879-1941):噶陀寺之大堪布,無垢友之化身。
宗薩欽哲卓基羅佐(1893-1959) 頂果欽哲仁波切(1910-1991):同為蔣楊欽哲旺波之化身
等等。甚多。
註:《七寶藏》
1、《如意寶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二十二品,詳細論述一切顯密乘。由本基如何升現輪迴,情器世間之形成,本文六十九篇,註疏六九七篇,本義二十四篇,宗義概要六十篇,要點說明六十一篇,釋詞十一篇,全文約一百二十萬字,過於廣大故分上、下兩冊出版。
2、《實相寶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四品,分別闡述無有、自成、平等、唯一四大誓言。以心、界、口訣三藏心要,總攝四大金剛義,詮釋一切法自性「無有」,萬有顯現乃本覺「任運」,不墜偏方宗執而「平等」,本覺自然智為「唯一」等四大綱領,抉擇諸法本質為本自解脫,本自圓滿,超越因果論,分五大章,十六金剛位。
3、《宗派寶藏論》共分八品,卷首略述釋迦牟尼佛出世經歷,綱領全文,繼而破斥教外各宗,以諸聖法分別成立佛教共不共乘。
4、《勝乘寶藏論》正文分二十五品,五十七篇,依《大密決定十七密續》詳細闡明一百十九教言,由祖師應化,教法、傳承貫穿整個金剛界大密,條理分明,約一百二十五萬字,
5、《句義寶藏論》共分十一品,全文以道用之方式宣說基位實相、道位串修、現前果位。由基位本質之實相,道位逐一串修,果位真實現證解脫,詳述無上光明金剛藏法門且卻、妥噶、與中有導引之完整教授其殊勝無與倫比。
6、《法界法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十三品,以空界部要旨為主,論述密乘大圓滿之基、道、果。謂心性自然光明,遠離一切戲論,是為法界,自性任運猶如牟尼寶,乃生死涅盤一切法之生處,故謂藏。以此為基礎詳說基位事業神變幻化之理,道位自然本智任運之理,果位自然解脫,赤露解脫之理,分十三品詳述。
7、《竅訣寶藏論》是以六偈教言的方式為修行人開示深法。共計一百二十七篇,約七百種,四千二百句
註:三現即從凡夫修證成佛中經過三種不同的三個世界。
(1)不凈境界,指眾生暫時處於業及煩惱輪迴諸趣的不凈世界,引導眾生出離這種境界,指出各種解脫方便依顯教修心法門有:四耽著【耽著今生,非佛教徒,故於世事應收其心;耽著輪迴,即非出離,故觀苦海輪迴過失而收其心;耽著自利,非菩提心,故觀大慈悲和掊提心,則於小乘而收其心;耽著實執則非正見,故念諸法空,則於一切實執而收其心。此又名四收心。】、厭離心、出離心、思人身難得、思輪迴諸苦及畏業果因緣等,在行持上守持戒律,奉行眾善,然此亦僅為大小乘共通之修法。
(2)瑜伽境界,分為共同瑜伽和不同瑜伽。共同者即為顯教大乘之修慈悲心、菩提心和修空性見,斷離輪迴苦根,空性大悲雙運,行持上守菩提心戒。不共瑜伽即進入金剛密乘修深道法門【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由於修習各種三摩地【入定,心定於一處而不動的境界】則會出現各種不同覺受境界,故須先對教授善為學習,了解其理,才於覺驗起時,能立斷疑慮而相續保任。
(3)最極清凈境界即佛的世界,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可以設想我今修無上妙法,將來亦可同樣獲得如是功德,則心能生無量歡喜,總之在三境界中是先以波羅乘凈治相續,才能成為金剛乘之道器。故學密之前先以顯教奠定道基,這是本派修法之特點。
三相續。依密乘修持,提出三相續。所謂相續,指從輪迴到涅磐皆為一心相續之所攝。
(1)因相續;(2)道相續;(3)果相續。肯定眾生有佛性,
眾生的因地與佛的果地無有分別,因、道、果是三者無二無別。故金剛乘以三相續道作為引導。在因續中灌以能成熟道之灌頂,使成修法之器,在此有四大灌頂【無上續之瓶、密、智、句四大灌】,道續中授以生圓二次第解脫道之方便;在果續中成熟三身現證佛的身智【佛身有四身,法、報、化、體性四身;智有五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或又總為二智,即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其它如五眼六通均為佛之智慧德相。】種種功德。眾生既然是因佛,佛與眾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應保任輪迴涅磐不二見。道位修習與四灌深道相聯繫之成熟道和解脫道的各種教授,凈治五蘊四大種之煩惱,果位即現證五身【法身、報身、化身、體性身和不變金剛身。】五智之功德。故道果法門之因、道、果:眾生是佛,是因;修離戲見和生圓二次第,是道;證三身五智,是果。
解脫莊嚴論:岡波巴大師曾經說過:「在未來世,若有弟子因不能親見我,而感到沮喪的話,他不需要難過,他可以研讀我所著的《壯嚴解脫寶論》,這就等於見到我本人一樣。」岡波巴大師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是世尊的大弟子之一--月光童子。有一次,世尊在講《三摩地王經》時,向眾弟子問道:「有誰能發願在未來世宏揚此經教義?」,月光童子便於大眾之中起立,說道:「我願在未來世,廣大弘揚此經教法,饒益一切有情。」,這時,其餘眾弟子亦一同發願要幫助月光童子來弘揚此三摩地王經。岡波巴大師是一位已登十地的大菩薩,在解脫莊嚴寶論之中,他融合了《三摩地王經》、《佛密續論》、《楞伽經》等經的要義,用十分平易淺顯的方式表現出來。
一、成佛之因如來藏: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如來藏)。
二、成佛所依人身寶:雖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若沒有圓滿的人身作為基礎的話,也無法成佛。 三、成佛之緣善知識:即使獲得人身,若沒有善知識的教導,亦不能開悟。 四、成佛方便口教授:領受善知識的教法,並精進實修,必得成佛。 五、圓滿佛果與佛行:經由修行而證悟成怫後,便能廣行利生之怫事業。聞法方式
此大圓滿龍欽寧提內外前行,是依照無等殊勝上師的口傳而記錄下來的。
全文分二:甲一、聞法方式;甲二、所講之法。
甲一(聞法方式)分二:一、發心;二、行為。
乙一(發心)分二: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丙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註:有些論師把發心分為:1、小士道的發心:做善法是為了今生快樂,來世享受人天善果;2、中士道的發心:是為了自己從輪迴中得到解脫;3、上士道的發心:以大乘菩提心攝持,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可憐父母,令他們早日獲得佛果;4、無記的發心:既沒有發善心也沒有發噁心;5、噁心的發心:學法是為了去害別人。
●「無記心」:指行住坐卧的行為沒有善心也沒有噁心,這裡主要是指行善法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發心。
●「三殊勝」:修持的善根無論大小,若以方便攝持發菩提心,稱為加行發心殊勝;善根不被他緣毀壞,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如夢如幻不執著的方式攝持,稱為正行無緣殊勝;能令善根日日增長,諸佛菩薩如何迴向我亦如是迴向,稱為結行迴向殊勝。
丙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三相燈論》中所說:「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為利根故,極勝秘密乘。」
註:頌詞的意思是說:顯宗和密宗在最後獲得佛果意義方面沒有任何差別,但是比較起來,密宗勝過顯宗四個方面:
1、見解方面不愚昧。比如說從密宗的勝義見和世俗見兩個方面來講,《中觀根本慧論》中也提到過,雖然顯宗在抉擇方面也有遠離四邊八戲的離戲論,但根本不能抉擇法界和智慧無二無別這種明空無二的本性,如來藏的本來面目在他的勝義見中不能抉擇,這是從法爾見的角度來講。從世俗見的角度講,顯宗雖然抉擇如夢如幻,不管只中觀還是唯識,特別是中觀承認如夢如幻,但實際上,它不能抉擇在名言當中的萬法也是清凈的五種智慧五種身,它的這樣的本性在顯宗的任何一人經典中都是沒有辦法抉擇的,比如說煩惱即是菩提,在名言中顯宗是沒有辦法安立的,所以,從有法見來講,密宗也完全勝過顯宗。
2、行為不難。比如說密宗中的將五欲轉為道用,通達一切萬法的本性後,從他的行為上不取捨,沒有顯宗那樣受苦行。
3、修行方便多。比如說密宗中有智慧圓滿次第、方便生起次、無相大圓滿的各種修法和境界等等。對治煩惱的方法也是非常多。
4、修行者的根機利。密乘修行人的根機主要是信根和慧根,對密宗來講,修行者對密法有一定的信心,把上師看成佛等,它有一個決定的清凈信,從智慧方面來說,不僅它通達一切萬法本來清凈,而且完全通達如來藏的光明本自具足。顯宗方面最利根的修行人最多是將《入根本慧論》中的不來去觀察的非常好。所以,從這一點上也說明密宗勝過顯宗。
乙二(行為)分二:一、所斷之行為;二、應取之行為。
丙一(所斷之行為)分三:一、法器之三過;二、六垢;三、五不持。
丁一(法器之三過)分三: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
戊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無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內收;六、疲厭。
戊一、傲慢:
戊二、無正信:
戊三、不求法:
戊四、外散:
註:1、眼識貪執於色故,飛蛾亡於燈火中;2、耳識貪執於聲故,野獸死於獵槍下;3、鼻識貪執於香故,蜜蜂慘死花叢中;4、舌識貪執於味故,魚兒釣於鐵鉤上;5、身識貪於所觸故,大象陷於淤泥中;6、意識散亂於外境,一切輪迴迷亂顯現之根本,一切痛苦之來源。
戊五、內收:
戊六、疲厭:
丁三(五不持)分五:一、持文不持義;二、持義不持文;三、未領會而持;四、上下錯謬而持;五、顛倒而持。
戊一、持文不持義:
戊二、持義不持文:
戊三、未領會而持:
戊四、上下錯謬而持:
戊五、顛倒而持:
丙二(應取之行為)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它威儀。
丁一、依止四想:
丁二、具足六度:
丁三、依止其它威儀:
暇滿難得
甲二(所講之法)分三:一、共同外前行;二、不共內加行;三、往生法。
註:共同外加行的解釋:1、與小乘中共同的加行;2、與整個顯宗共同的;3、與格魯派、薩迦派等其他宗派不同的。不共內加行的解釋:1、與大乘不共的加行;2、密宗不共的3、寧瑪巴不共的。其中「外」是說明比較淺顯易懂的,一般人都能夠明白的;「內」是表示涵義比較深的;本論中(第一品)的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解脫利益、依止上師屬於共同外前行原內容;皈依、發殊勝菩提心、念修金剛薩垛、積累資糧和上師瑜伽屬於不共內加行的內容。
共同外前行
乙一(共同外前行)分六:一、暇滿難得;二、壽命無常;三、輪迴過患;四、因果不虛;五、解脫利益;六、依止上師。
一、暇滿難得
丙一(暇滿難得)分四:一、思維本性閑暇;二、思維特法圓滿;三、思維難得之喻;四、思維數目差別。
丁一、思維本性閑暇:
註:總的來說,「邪見」是指除佛法以外的外道邪見者或常斷見者。長壽天認為無有任何善惡之念的禪定是解脫,但當他們在禪定中安住數個阿僧祗劫,引業窮盡後,快要墮落時就認為禪定不是解脫,原來我修的不是好法,從而從禪定中墮落三惡趣。
因持邪見的弟子對上師沒有恭敬心而且特別傲慢,所以總是覺得上師的形象不好,這些對上師生邪見者整天都想辦法找上師的過失,把時間都花在到處採訪收集上師的過失上,心相續被邪見染污,所以無有空閑修法。這些人以前世發惡願之因而感受今生變成持邪見者的果報。
「喑啞」是指:1、語言喑啞,也就是指不具足知言解義這一人之法相;2、意根喑啞,也就是說意根無法堪能,非常愚痴而不能領悟正法的含義的這一類人。嬰兒不屬於喑啞人。因為嬰兒他並不是不具足知言解義,他可以具足,所以他可以放在法相的種類當中。比如說,樹的法相是具有樹枝、樹葉,但柱子不一定有樹枝、樹葉,但實際上它也屬於樹的種類,所以法相上可以安立。
丁二(思維特法圓滿)分二:一、五種自圓滿;二、五種他圓滿。
戊一(五種自圓滿)分五:一、所依圓滿;二、環境圓滿;三、根德圓滿;四、意樂圓滿;五、信心圓滿。
此五者屬於自相續所攝,且為修法助緣,故名:「自圓滿」。
己一、所依圓滿:
問:最聰明、最富貴、最有褔報的旁生為什麼也比不上最蠢之人?有褔報之天人為什麼亦比不上人類?已得暇滿人身應如何讓其變得更有價值?
答:因為不管多麼聰明、多麼富貴、多麼有褔報的旁生,即使你對它說「現在你如果念誦一遍」嗡嘛呢叭美吽「便可成佛,然而它既不懂心咒的詞句,也不了知意義,更不會講話,甚至現在凍死,也只能低頭忍受,而不知道想任何其它辦法。若是一個人,無論多麼脆弱、愚痴,起碼他也知道去岩洞或樹下撿柴生火、烤火取曖,而且最愚痴的人如果用種種方法逼他也可以讓他生起希求成佛的念頭,而有些動物雖然可以讓它念出聲音來,但它也不可能成為別解脫戒之具相法器,而且天人恆常處在放逸中即無有空閑修法,所以也比不上人類。我們既已得如此暇滿難得之人身,就應努力斷惡修善,精勤修持佛法尋求自他究竟的解脫才是最有意義的事。
己二、環境圓滿:
●中土可分為地界中土與佛法中土。地界中土指以印度金剛座為中心的諸城市,如鹿野苑等六個城市。佛法的中土主要是指西藏等地。有些人在剛開始降生的地方佛法極不興盛,但後來住在佛法興盛的地方,所以也可理解為轉生中土。
●中陰身不能穿越金剛座是因為金剛座本質非常堅硬;不能穿越母胎是因為眾生業力現前,若中陰身入母胎就會住胎轉生,所以也不能穿越。
在拉托托日年贊時期,《百拜懺悔經》和神塔小像印模(刻有小佛塔或小佛像的模板)從天而降,落到王宮上,這標誌著正法的開端。
樹立法幢:法王松贊干布
正法弘揚光大:赤松德贊時期
問:為什麼將「預試七人」出家創立僧團稱為「意所依「,您如何認識「出家」的功德?
答:因為僧眾心相續中的戒體是功德和解脫的根本,與諸佛菩薩的心無二無別,故將「預試七人」出家創立僧團稱為「意所依」。要想滅除生死脫離輪迴最殊勝的所依身就是出家身,佛經上說出家一天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依靠出家身做功德那就更不用說了。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議,做個比較就一目了然,如《寶蘊經》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如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供養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由此可見,出家身何其殊勝。
問:藏地經濟文化均比較落後,為什麼被稱為寶地?您如何看待呢?
答:藏地被稱為寶地並不是加為經濟文化方面的先進或者落後,而是從佛法方面來說,藏地是觀世音菩薩所化的清凈地,這裡有蓮花生大師的發願和加持,也朋很多菩薩化現的國王和大臣在這裡做過很大的貢獻,通過他們的加持,佛法在這裡興盛,眾生得到利益,而且這裡沒有外道賓干擾,是聞思修行最好的道場。我認為,阿底峽尊者說過:「藏地的水是最清凈的。」連水都是如此更何況其他了。
己三、根德圓滿:
己四、意樂圓滿:
問、「業際顛倒」有哪幾種解釋?現在雖遇正法及善知識有了聞思修行的良機,但末法時代一個好的修行人也可能變成「業際顛倒」者,應如何努力調順自心而不成為「業際顛倒」者呢?
答:三門所做違背正法的行為都屬於業際顛倒,這裡主要是指出家人後來還俗,生種種誹謗佛法、破壞戒律的邪見等。為了使自己不成為「業際顛倒者」,必須精勤使自相續不違背正法,並經常思維我現在遇到正法和善知識又有聞思修行的機會是多生累劫積累來的,應該好好珍惜,不能錯過,今生若錯過,不知還要輪轉多少劫才有如此良機。也要經常祈禱三寶,希望自己短暫的人生當中不要變成業際顛倒的人!
問、什麼叫「真正信仰佛教者」?「真正入佛門者」?
答:直實了知如來的教法和證法之理,並因此而生起堅定不移信心的正信者才叫真正信仰佛教者;而教法和證法簡單地來說,如華智仁波切所說:「自相續當中生起一剎那的善念也叫做證法;通達一句偈頌的意義也叫做教法。」真正皈依三寶、受居士戒以上,具有聞思修行的人才叫做真正入佛門者。
己五、信心圓滿:
若未得人身,則不能值遇佛法,而如今已得暇滿人身,故所依圓滿;如果生於無有正法的邊鄙地方,則不能值遇佛法,而如今生於佛教興盛的中土,故環境圓滿;諸根不具足,則將成為修法的障礙,而如今無有這類的過患,故根德圓滿;如果業際顛倒,則經常行不善業,違背正法,而如今對善法生起信解,所以意樂圓滿;如果對信心的對境佛法不起信心,則意識不能趨入正法,而如今自心已趨入正法,所以信心圓滿。
戊二(五種他圓滿)分五:一、如來出世;二、佛已說法;三、佛法住世;四、自入聖教;五、師已攝受。
註:此五者皆屬他相續所有,且為修法順緣,故為他圓滿,
問:如何以上師角度安立「五種他圓滿」?
答:若沒有上師出世,我們就沒有辦法學佛,而今值遇上師出世的賢劫,所以稱為導師殊勝圓滿;雖然上師出世,但若沒有說法,出無有利益,而今上師已宣講正法,所以稱為佛教正法圓滿;雖然上師已宣講正法,但佛法若隱沒,也無有利益,而今佛法住世上師的教法仍然存在,所以稱為時間圓滿;雖然上師的教法仍然存在,但自己若未入佛門將無有利益,而今已入佛門,所以稱為自之緣分圓滿;雖然已入佛門,上師若未攝受,也不能了知法性,而今上師已慈悲攝受,所以稱為殊勝悲心圓滿
己一、如來出世:
問:如何理解「值佛出世難」,遇釋迦教法更為殊勝在哪裡?
答:三有的成住壞空四期稱為一劫,其中有佛出世之劫稱為明劫,佛未出世的劫稱為暗劫,而在過去的劫中,暗劫多明劫少,如從現喜大劫到賢劫之間,就有一千四百個暗劫,而只有五個明劫,此比例可想而知,值佛出世多麼殊勝難得。而釋迦教法更為殊勝,因為釋迦牟尼佛教法時期的眾生只要對密法有信心的都堪為密法法器。
己二、佛已說法:
……比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菩提樹下現前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後親口說道:「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縱於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於林間。」( 智悲光尊者有些講義中說:「這是《廣大游舞經》的教證,第一句講了證悟的五種特點:「深」本體無相;「寂」自性無思;「離戲」遠離常斷;「光明」無得無失;「無為法」超離一切分別。整個頌詞的意思是說:我釋迦牟尼佛已經具有這五種特點的證悟境界,獲得了能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疾病的甘露妙藥,了不可得,但雖然我對任何一個病人宣說,他們也不能了知,所以我當安住在寂靜的山林中。)
己三、佛法住世:
問:雖釋迦聖教期還未圓滿,為什麼在有些寺院處亦可叫「聖教空世」?
答:因為他們沒有聞思修行,不了知如來的教法和證法。
問:關於釋迦佛聖教期分別有哪些說法?若按時間分我們現在已入了教期,能否可稱為具足聖教正法圓滿?
答:有四種說法:1)《月藏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兩千年;2)《賢劫經》中說,釋迦教法一千年,其中正法五百年,行相期五百年;3)有些戒律中說本來釋迦教期有七千年,後來因大比丘尼出家減了兩千年,但在《俱舍論大疏》中駁斥了這個觀點,因為教法七千年的說法在律藏當中沒有記載;4)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普賢密意的聖教期或名果期為一千五百年,修行期為一千五百年,教期為一千五百年,維持形相期為五百年,共有五千年。雖然按時間分我們現在已入了教期,但教法與正法還沒有隱沒,尚存於世,所以也可稱為具足聖教正法圓滿。
己四、自入聖教:
註:入佛門者有:1)為了熄滅今生的病魔而入佛門者;2)害怕來世惡趣的痛苦而入佛門者;3)為了今生的衣食等利益而入佛門者;4)為了來世人天的樂果而入佛門者;5)為了尋求自他究竟的解脫而入佛門者。
真正的入道者是因知曉一切輪迴無有實義,為求解脫而趨入佛門者。
己五、師已攝受:
……假設沒有依靠上師的竅訣,(上師的竅訣可歸攝為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智慧)就不會懂得總結諸法的要領而加以修行。
問:什麼叫「暫生緣」?有哪些暫生緣八無暇?每一種分別以何方法對治?
答:暫生緣是指偶爾產生或一直存在的違緣.若具足了暫生緣,則十八種暇滿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毀壞.暫生緣八無暇有五毒粗重、愚昧無知、被魔所持、懈怠懶惰、惡業湧現、為他所轉、求樂救怖和偽裝修法。對治方法分別是:1)以修菩提心對治嗔心,以修不凈觀對治貪心,以修緣起法對治痴心;2)以四種對治力懺悔罪業,並一心一意祈禱文殊菩薩;3)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4)觀修無常;5)應想自己後世的果報提前感受而生歡喜心,並因此對三寶生起更加強烈的信心;6)自己一定要想方設法從控制中解脫出來;7)要了知輪迴的痛苦,對一切眾生生起大悲心;8)一定要努力聞思,通過對經藏深入的學習和了解使自己生起無偽的出離心和菩提心。
問:有些居士說:「我雖然很想出家修行,但目前先將工作做好,將孩子帶大,將老人後事準備安妥後再來出家修行就安心了。」他已入了哪一種無暇?應如何正確對待?
答:他已入了暫生緣八無暇中的為他所轉。人生很短暫,不可能等到你什麼都準備好了無常才到來,沒有這樣的道理,而且無始以來我們都是因為父母兒女的牽絆才耽誤了修行的機會,若今生再不抓緊時機,下世又不知道要墮落到哪兒去了,所以應下定決心斷除希求今生的念頭,趕緊出家精進修持,那樣才會對自己、老人以及小孩的今生來世有幫助。
問:一位具十八暇滿人生的修行者,但他卻有一、二個暫生緣無暇,這對他的十八暇滿是否會有影響?請以比喻說明。
答:有影響。堪布阿瓊的《大圓滿講義》中說:比如一個人有十八隻羊,在放羊的過程中,出現一隻豺狼吃掉一隻羊,那麼他就只有十七隻羊了,又出現一隻豺狼再吃掉一隻羊,他就只剩下十六隻羊了。同樣的道理,這位具有十八暇滿的修行者若具有了一、二種暫生緣無暇,他就不能稱為暇滿人生了。
問:什麼叫「斷緣心之八無暇」?此種無暇是否有對治方法?對此各大德分別持什麼觀點?若有對治,請分別說出各種對治方法?
答:斷除解脫和佛果緣份的帶有違緣性的八種無暇叫做斷緣心之八無暇。堪布阿瓊認為有些無暇沒有對治。這裡上師認為有對治,分別是:1)為今束縛的對治:觀修人生難得,拋開世間的一切束縛;2)人格惡劣的對治:有些高僧大德講,這裡是從困難的角度加以否定的,並不是說他永遠不可能轉成善法;3)無出離心的對治:應該了知輪迴的痛苦本性,現在的一切受用都是虛幻不實的,一定要生起真正的厭離心;4)無有正信的對治:應經常觀想佛法和上師的功德、利益;5)喜愛惡行的對治:個別人是沒有對治的,但有些可以把他交給具德的善知識教導,好的道友經常督促他看守他,慢慢耳濡目染善根成熟,聞思修行也會精進;6)心離正法的對治:若對正法沒有一點希求心,就算佛陀在他面前也沒有對治;7)毀壞律儀的對治:堪布阿瓊在這裡說應如理如法地懺悔,以後制止惡行並隨喜他人清凈的戒律;8)失毀誓言:努力保護金剛上師和金剛兄弟的身語意三門。
問:為什麼說出家修行更容易成功?相對來說大部分在家學佛人以哪種斷緣心無暇而耽擱修行?應如何對治?
答:因出家人遠離凡塵俗事的牽絆,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修行中,而在家人每天要忙著世間瑣事,沒有足夠的時間修行,心也很難定下來,所以相比在家人而言出家人更容易成功。大部分在家學佛人以「為今束縛」斷緣心無暇而耽擱修行,對治方法:應時常觀想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等外加行,人生短短數十年很快就過去了,而人生又如此難得若不好好加以利用讓它空過,就如同入寶洲而空手而返一樣,所以應努力拋開世間的一切精進修持佛法,畢竟世間的一切臨死時也要捨棄的,一樣也帶不走,而罪業會跟隨著你走向下一世。
問:進入密乘後,上師與道友是最為嚴厲的對境,我們應如何善加保護上師與道友的身語意三門,才不至於失毀誓言?
答:身:不能損害金剛上師、金剛道友的身體,誹謗、說過失都不合理;
語:一定要尊重他們的教言,不能做違背他們教言的事;
意:不能擾亂他們的心,更不能對他們生邪見。
問:為什麼說若沒有善加觀察「暫生緣八無暇」及「斷緣心八無暇」,雖然具足十八暇滿和修法形象,亦終不能趨入正道?
答:如果沒有善加觀察這十六種無暇,在當今濁世,雖然具足暇滿和修法形象,但也只能像法座上的法王、傘蓋下的上師、深山中的苦行者、雲遊各地的舍事者一樣,自以為賢善,實際上已被這些無暇之因所控制了,雖然表面上修法,但終不能趨入正道。
問:以什麼因緣才能獲得暇滿之人身?
答:以守持清凈戒律為因、發放布施為緣以及發殊勝的願遇到佛法這三種因緣聚合才能獲得暇滿之人身。
問:什麼叫皈依?辦了皈依證,舉行了皈依儀式之人是否一定是入佛教者?何為真正趨入佛門者?
答:皈依有投降、依靠之義,唯一上師三寶才是皈依處,對上師三寶有堅定不移的誠信,縱遇命難也不退轉才叫皈依,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誓言與決信。辦了皈依證舉行了皈依儀式也不一定是入佛教者。真正趨入佛門者,必須了知輪迴的一切無有實義而生起無偽的出離心。
丁三、思維難得之喻:
……依據經中所說的意義,怙主龍樹對樂行王教誡道:「大海漂浮木軛孔,與龜相遇極難得,旁生轉人較此難,故王修法具實義。」寂天菩薩也說:「人身極難得,如海中盲龜,頸入木軛孔。」此外,《涅槃經》等佛經中也以「光壁撒豆,顆粒難留」以及「針尖堆豆顆粒不存」等比喻加以說明。麥彭仁波切與法王如意寶以「曇花一現」的比喻說明人生之難得。由此,我們應當深刻地認識到人身實在是得之不易。已獲得人身寶,應依靠身體積累資糧修殊勝的法,並精進地護持心的境界。
丁四、思維數目差別:
當下我們可以進行觀察,比如,在夏季里,僅僅一方草地上存在的含生或一個蟻穴中的螞蟻數量,也超過了南贍部洲的人數。人類與旁生的比例多少是顯而易見的。更不用說地獄和餓鬼道的眾生與人類的比例了,所以得人身猶如得到如意寶一樣,應好好珍惜。
問、有人說:「人身怎麼難得呢?象我們一個大城市裡有幾百萬人口,說明人身一點都不難得。」您對此看法如何?
答:這些人的數量跟三惡趣的眾生數量相比較,前者如白晝之星,後者如夜晚繁星,而且這些人經常行持非法,信佛教的人數很少,而真正學習佛法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不能算是珍寶人身只能說是相似人身。
問、何為珍寶人身、中等人身、相似人身?您屬於哪一種?應如何努力充實自己的人生?
答:如果暇滿的所有功德完全具足,並通過聽聞善妙法門、思維其義、安住於瑜伽中而調伏自相續,爾後勸勉他人行持善法,披上解脫大鎧甲,如此方為珍寶人身。中等人身是雖然心裡有一點善法的信心,但經常被一些無明的黑暗蒙住了智慧眼不知取捨,總是搞世間法貪戀今生不求解脫。雖然表面上看來人的諸根全部具足,但不知取捨善惡唯行非法,這種人縱然轉生於中土,亦為邊鄙野蠻性,故此等人身稱為相似人身。(後兩問請自己發揮)
問、請結合智悲光尊者的教言說明:得人身、遇殊勝上師、發菩提心、得灌頂、現見心的本性之難得,若已得到應如何行持?
答:智悲光尊者的《修行問答》中云:「獲此人身寶,得摩尼難比,諸無厭離人,豈不見空耗?遇殊勝上師,得王位難比,諸無恭敬者,豈不視等伴?求發心律儀,得官位難比,諸無悲心者,豈不見拋石?得續部灌頂,輪王位難比,諸無誓言者,豈不徒灌水?見心性本面,見諸佛難比,諸無精進者,豈不見迷亂?」(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問、若得人身而不學佛唯造惡業之人,其人身是否難得珍貴?結合教言說明應如何善用此人身?
答:並不珍貴難得。如頌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迴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僕。」此教言說明無論行善或者造惡都是自己作主,智者應依靠如此暇滿人身努力尋求殊勝妙法精華,而不應讓此人生空耗。
問.為什麼說得人生造惡業者比惡趣眾生更惡劣?請從因與果兩方面進行分析。
答:從因上來說,比如動物不會有太大的嗔恨心,而人的嗔恨心一旦生起生對自己和他人的危害都很大,特別是一些有力量的人,當他們的嗔恨心一旦爆發,就有可能引發戰爭,對整個人類的危害都是無法估量的;從果上來說,這類人將永遠在輪迴中流轉得不到解脫的因。
可見,今生就是決定永善或永惡的關鍵一步。我們要深深思索:如果今生沒有得到堅固地(佛果),來世也很難再度獲得這樣的閑暇人身;一旦轉生到惡趣之中,那麼根本沒有正法的光明,而且對取捨之處懵然不懂,後果只能是越來越向下墮入無邊無際的惡趣中,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必須百般努力。在觀想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加行發心、正行無緣、後行迴向三殊勝來攝持。(應以加行發心為了一切的如母眾生早日離苦得樂獲得佛果而修人身難得。正行無緣:修行者自己、所修的法以及修行的行為都是無有自性、如夢如幻的。後行迴向: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迴向其善根,我也如是迴向我的善根。)對於以上道理,我們必須屢次三番地觀修並付諸於實踐。
經過這般實地修行,在自相續中對暇滿難得生起定解的界限到底是怎樣的呢?應象金厄瓦格西一樣,從來不睡覺,唯一修持正法。見到金厄瓦格西從來都是徹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善法,善知識仲敦巴不禁關切地說:「弟子呀,身體的疲勞還是要消除,否則會導致四大不調的。」金厄瓦格西回答說:「身體恢復固然應該,但我一想到此暇滿難得時,就覺得無有空閑休息。」金厄瓦格西總共念誦了九億遍不動佛心咒,終生從未睡眠過。在相續中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我們務必要精進修持。
修人身難得的目的是認識人身難得並善用此人身而精進修持正法,從而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
雖得閑暇而乏真實法,雖入佛門而耽非法行,我與如我愚痴諸有情,獲得暇滿實義祈加持。
暇滿難得之引導終
甲一(暇滿難得)分十:一、思維閑暇之本體;二、思維差別之圓滿;三、思維惡趣之險地;四、思維難得之比喻;五、思維次第之數目;六、思維無義而空耗;七、思維因緣與緣起;八、思維生死之流轉;九、思維暇滿之讚頌;十、思維當生歡喜心。
乙一、思維閑暇之本體: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反覆觀想自己未墮於八無暇處並且已獲得閑暇之人身,應當心生歡喜而精進修法。若轉生於地獄,則屢屢遭受寒熱之苦而無有修法機會;若投生為餓鬼,則為饑渴烈火所焚而無有修法機會;若轉為旁生,則為互相啖食所惱而無有修法機會;若轉於長壽天,則數劫處於無想中,最後到臨終時生起邪見,而無有修法機會;若生於邊地,則無有正法光明而無有修法機會;若轉生為外道徒等,則因持邪見而無有修法機會;若生於暗劫中,則因不聞三寶之聲而無有修法機會;若生為喑啞之人,則因意根不能堪為法器而無有修法機會。因未轉生於八無暇處而稱為閑暇。如今已擺脫了八無暇處獲得閑暇之自性,因此,我應當唯行正法,精進修持。
後行:將一切善根迴向於眾生。
一切威儀中皆當如是思維而行。
乙二、思維差別之圓滿: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倘若未得人身,則不可能修法,而今已轉生為人,故具自圓滿;雖轉生為人但若生於無有正法之地,也無有修法機會,而今自己已轉生於佛法興盛之地,故具自圓滿;諸根若未具足,也不可能修法,而今諸根已經具足,故具自圓滿;若業際顛倒,則恆行不善業,不可能修法,而今業際無倒奉行善法,故具自圓滿;若不信仰佛教,也不能行持正法,而今信仰佛教,故具自圓滿。如此自己已具足五種自圓滿。佛陀若未出世,則無有正法之名,而今已值佛出世,故具他圓滿;佛雖出世但若未說法,也無有利益,而今佛已轉三次法輪,故具他圓滿;佛雖已說法但法若不住世,則無有利益,而今正法尚未隱沒,故具他圓滿;正法雖然住世,但自己若未入佛門,則無有利益,而今已趨入佛教,故具他圓滿;雖然已入佛教但若無有順緣善知識,則不知取捨道理,而今已為善知識慈悲攝受,故具他圓滿。如此自己已具足五種他圓滿。如今已經具足十圓滿。因此,為使暇滿人身有意義,我必須精勤修法。
後行:迴向善根。
一切威儀中皆當如是修持。
乙三、思維惡趣之險地: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如今已得暇滿人身,若未依此而修持正法,則為業力所牽,死後墮入三惡趣時連佛法之名聲也聽不到,不得值遇善知識,又不知善惡之理,一切所作唯是惡業,無有善法,結果必定不斷流轉於輪迴中,那將多麼悲慘啊!因此,我必須勤修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四、思維難得之比喻: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為風吹動的海面上有一具孔木軛,為海浪所沖而不停地漂蕩,海底有一盲龜,每百年浮到海面一次,
此二者相遇,並且龜頸進入木軛孔中極為不易,而從惡趣中獲得人身較此更難。此外,向光滑的牆壁上投豆,顆
粒也難存留,獲得人身比此更難。因此,我應當精進修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五、思維次第之數目: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若思維一切眾生次第之數目,則獲得人身為數甚少;若思維人類中不行正法恆造惡業者,則信奉正法與聽聞正法者也是僅此而已;尤其思維誠心入正法之門並能行持正法者更是絕無僅有。我們如今已獲得珍寶人身並幸遇到真實上師,聞得甚深之法,有修學菩提道之時機。因此,我應當精進修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六、思維無義而空耗: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若去寶洲卻空手而歸,則入海中無義。同樣,今已到人身寶洲,若未得殊勝法寶,未獲解脫道,一味散亂於今生瑣事上,則雖獲珍寶人身也是空走一遭。因此,我應下定決心精勤修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七、思維因緣與緣起: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修持正法依賴於心,心依於暇滿人身,如此修法順緣之緣起具足也極為困難,而今自己無病無苦,未被他人所縛,自由自在之時,應當全力以赴勤修正法。反覆深入而思維。
後行:迴向善根。
一切威儀中皆當如是而修。
乙八、思維生死之流轉: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輾轉於生死之中,感受各自痛苦,然而直至此時,仍無有解脫之際,這完全是由於曾獲得暇滿人身時未修正法虛度人生所導致的。我今為使暇滿人身有意義,必須精進修持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九:思維暇滿之讚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再三觀想一切聲緣阿羅漢以及菩提佛果都是依靠暇滿人身而獲得,密宗深法也唯有依賴暇滿人身方可成就,一切大小乘法最殊勝的所依即是暇滿人身。因此,我也必須依靠現在的暇滿人身而獲得解脫道。
後行:迴向善根。
乙十、思維當生歡喜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再三觀想如同窮人獲得寶珠般喜不自禁,邊看自己所獲得的暇滿人身邊思維,這究竟是夢還是真的呢?因而生起極大歡喜心。
後行:迴向善根。
一切威儀中皆當如是而修持。
壽命無常
現見三有無常幻化相,捨棄今世瑣事如唾涎,苦行修習追隨先輩跡,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問:作者在每一引導開端均有一個對上師的頂禮偈,這樣做有何意義?我們在聞思每一引導時應如何觀想隨學?
答:這樣做可以通過上師不可思議的意傳和加持力,使自相續中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等的修行境界很容易生起來。我們在聞思每一引導時也應觀想我等大恩上師足下頂禮,並生起強烈的信心和恭敬心。
丙二(壽命無常)分七:一、思維外器世界而修無常;二、思維內情眾生而修無常;三、思維殊勝正士而修無常;四、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五、思維各種喻義而修無常;六、思維死緣無定而修無常;七、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
丁一、思維外器世界而修無常:
問、佛教中所說的器世界情況與科學上所說的是否有矛盾?應如何圓融統一?
答:佛教中和科學上對於器世界情況的觀點,總的來說,從無常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只是對於存在的來源有爭議,比如說世間上研究天文的科學家和研究其他項目的科學家在某些學說上的觀點也不同,佛教中也是一樣,《時輪金剛》和《俱舍論》中對地球的分析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也不能說科學完全不對,各有各的特點,只是因眾生不同的業力而有不同之顯現,而我們的分別念和壽命都有限,不能完全通達。總之,最後一切都是無常的。
問、如何思維外器世界而修無常?如是思維後,應如何對待我們這個特別貪執的身體?
答:由眾生共同的福德所形成的外器世界,四大洲、須彌山、天界以及堅固的鐵圍山等,雖然可存數劫,但它們也是無常的,最終必定將因七火一水而毀滅。既然大千世界也有成為那樣空劫的時候,那我們就更不應該貪執這個由骨肉組成的如秋蠅一樣的身體,而應該利用這個身體努力誠心地修持正法。
丁二、思維內情眾生而修無常:
問、雖然人們均知道有一天會死,但此處「思維內情含生而修無常」是要在人們相續中生起什麼定解?有了此定解應如何度過短暫人生?
答:此處是要在人們相續中生起死期不定的定解。有了此定解就不應被懈怠懶惰所控制,而應誠心修持對臨終決定有益的殊勝正法,不讓此生空耗。
問、死亡來臨時,是否有辦法遮止死主閻魔?唯一對死亡有益的是什麼?了知此點後,在生時應如何為死亡作準備?
答:沒有任何辦法。唯一對死亡有益的就是殊勝正法。了知此點後,在生時就應努力行持善法,把精力放在來世當中,不要希求今世短暫的安樂。
丁三、思維殊勝正士而修無常:
問、依法王如意寶的教言,做為修行人其修行的宗旨是什麼?
答:修行的宗旨是把精力放在來世中,相續中生起看破今生、無常觀和利益眾生的心。
丁四、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
問、世間尊主主要指哪些?他們各具什麼功德?他們能否擺脫死亡?與他們相比,我們應如何觀修無常?
答:世間的尊主有梵天、帝釋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他們的壽命可住多劫,身高一由旬及聞距,並且具有勝過日月之威光。此外,還有具有五神通的天人和仙人,他們以神變力可以行於虛空中。另外,還有人間的轉輪王和國王,他們的地位顯赫、財產豐富,但他們也無一能擺脫死亡。與他們相比,他們的種種妙欲比我們不知道超出多少倍,但他們也要感受死亡的痛苦,無法擺脫死亡,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人呢?所以我們不應再貪執今生的種種受用、財富、權勢,這一切都是無常的,而應努力修持正法。
丁五、思維各種喻義而修無常:
問、很多人在生時對自己的親友、眷屬、部屬、弟子、僕從、飲食、財務、名利、地位、身體均很執著,死亡時這些能否帶走?真正對死亡有利的是什麼?對此我們在生時應如何做?
答:死亡時這些一樣也帶不走。真正對死亡有利的只有正法。對此我們應從現在就開始再三思維無常,儘力精進修持正法。
問「積際必盡」是針對哪方面所說的無常,當我們擁有財產時應如何處理才最有意義?
答:是針對財產受用方面說的。當我們擁有財產時應用在佛法方面,上供下施,努力護持三寶利益眾生的事業才是最有意義的。
問、《竅訣寶藏論》中亦說「再好的上師、道友亦終將分離」,所以我們在與家人、道友等相處時應持什麼態度?
答:現在朝夕相處的道友、家人等不久必將分離,所以互相不應嗔恨、爭吵、鬥爭、發生矛盾等,應當思維大家不一定長期相處,很快就會分離,因此在極為短暫的歲月中應互敬互愛,和睦相處。
問、釋迦牟尼佛因地傳記中絕大部分講其六度萬行的功德,唯有他轉生為我乳輪王時顯現是因貪而墮落,此公案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這是釋尊給我們的一種示現,說明貪慾有嚴重的過患,作為凡夫人應盡量遠離貪心。
「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迴之法誠希有。」 (此頌說明了一切親怨都是無常的。從今生來看,此生許多人雖然成了自己的主要仇人,但後來也許會變成朋友,互相交親,關係異常親密。此生雖然是父母兄弟的,有些卻為了微薄的財產受用而心生嗔恨以致互相殘害。雖然是家人或親戚的,但也有因暫時的瑣事而成為仇敵甚至互相殘殺。從長遠來看,今生是親人的過去生中也許是仇敵,今生是仇敵的過去生中或許是最疼愛我們的父母、親人,所以我們要平等的對待一切親人和仇敵乃至一切眾生。)
問、世間人為了生活而奔波所受之痛苦與修行人為求正法所受之苦有何差別?我們應如何面對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苦行?
答:世間人為了生活而奔波所受的痛苦只能成為惡趣之因,因為在為生活奔波的過程中難免會造下很多惡業;而修行人為求正法雖然暫時感受了許多痛苦,但最終將獲得無上的安樂。做為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痛苦也應想到這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必經的苦行,而且這種苦行也是無常的不會持久,以自己的小苦換來眾生的大樂是值得的!並發願願上師三寶加持自己早日有能力普渡眾生!
問.即使我們現在身居傳法法師位,或是持戒清凈的親教師,或是拋棄一切的舍事者,能否保證以後一定會成為一位很好的修行人?若不能,則我們平時應如何行持?什麼時候才能確保自己的修行一定會成功?
答:不能保證。我們平時應恆時修習死亡無常,觀察自己的過失,恆常處於低劣位,生起出離厭世心,三門調柔不放逸,一切有為觀無常,思維輪迴之痛苦,恆時處於強烈的信心和深深的厭離心之中。在未斷除我執、未生起無我之智慧、未得到聖者果位之前誰都不能保證自己的修行一定會成功。
問.當我們面對鮮花、讚歎、恭敬、供養等時應如何把握自己,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如何才能對上師三寶生起強烈的信心?
答:應觀察自己的心相續是否生起了傲慢心和貪心,並反問自己這些是不是憑自己聞思修行的功德而帶來的,是不是以佛法饒益眾生而得來的,如果是的話,收下一點也可以,若不是的話,應馬上猛勵懺悔。依噶當派的教言,對上師三寶生起信心有四個因:1)依止善知識;2)依止有信心的道友;3)經常觀修壽命無常、輪迴過患、業因果的道理;4)經常看經論。
問.修行成功之因是什麼?
答:對輪迴生起強烈的厭離心和對上師三寶強烈的信心是修行成功之因。
丁六、思維死緣無定而修無常:
問.請舉例說明死緣眾多、生緣極少、生緣亦成死緣的道理。
答:因死緣多種多樣,所以死期不定。有些在母胎中便已死亡,也有些剛剛出生就死了,還有些剛剛學會爬行就夭折,又有些在壯年時死亡的,有些是衰老而死的,有些是因未得到及時治療而死的,對於當今社會來說,每天因車禍而死的更是不計其數。在以上無數死緣之中,生緣卻如風中殘燭,極其微少。而生緣中自足所需的衣食等也都有可能成為死緣,如當今時代,有許多人過分喜愛肉食,肆意食用血肉,因此似乎沒有不染上「瑪敦」病或「夏珍」病(因肉食所致的兩種病的名稱)的。(因每個眾生被殺時都不是心甘情願的,都是在極度恐慌和嗔恨中失去生命,這時他們的體內會分泌出一種毒素,若長期食用這些肉食,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危害。)
丁七、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
問.嘎單派關於死亡無常的三大誓願是什麼?
答:1)我決定要修法;2)我很快要修法;3)我一定要修對來世今生有意義的正法。
問.如何結合自己的行住坐卧各種威儀來觀修無常?並以教證加以說明。
答:時時刻刻唯一觀修死亡,並且觀想行、住、坐、卧等一切行為都是此生最後的行為,口中所言、心中所想也是如此。如果去其它地方也觀想將客死他鄉而沒有重返故土的機會;走路或者在台階上休息時也想可能死於此處;無論坐在何處也都應觀想可能會死在這裡。晚上睡覺時也要想今晚會死在睡覺的地方,無法確定明天是否還活著;早晨起床時也要想:在今天當中也許會死,無法確定今晚還有睡覺的機會,當如此誠心迫切地觀修死亡。如經中云:「路上行走為無常,故當如理如法行;所住之處為無常,故當意念為凈土;飲食受用無常故,當以禪定為食物;床上睡眠無常故,迷亂修為光明境。」
問.觀修無常有何重大意義?請以教證理證加以說明觀修無常的重要性。
答:教證:《毗奈耶經》中云:「我之眷屬中,猶如妙瓶者,比丘舍利子,及目犍連等,於如是百人,供齋與供物,不如一剎那,憶念有為法,為無常殊勝。」又如有一居士問博朵瓦格西:「若專修一法,修何法最為重要?」格西說:「若唯修一法,無常最為要。」
理證:釋迦牟尼佛的修法中修無常法是最好的,很多噶當派的高僧大德也是依靠修無常、出離心而獲得成就的,由此可見,觀修無常是很重要的。
問.若相續中未生起「無常觀」有哪些過患?
答:如帕單巴尊者說:「西藏修法者之中,無有一人修死亡,亦未曾見誰留世。身著僧衣喜積財,豈非供養於閻王?收藏一切妙財寶,豈非企圖暗地中,賄賂供養地獄卒?若見西藏修法者,不覺仰天哈哈笑!誰具廣聞我慢高,修行好者積財富,誰依靜處多散亂,誰離故鄉無羞愧,彼為形象修法者。彼等喜愛造惡業,雖已見到他人死,然卻不知自將之,彼等一切諸過患,未修無常所導致。」
問:消除違緣有何竅訣?請結合博朵瓦格西的教言加以說明。
答: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見解。博朵瓦格西說:「汝當多思死無常,若心生起定死亡,凈除罪業無困難,修持善行無困難。倘若在此基礎上,汝多修持慈悲心,於自相續能生起,利益有情無困難。倘若在此基礎上,多修諸法實相空,於自相續能生起,清凈迷亂無困難。」
問.相續中生起無常的定解的界限是什麼?
答:應象喀喇共穹格西和持明無畏洲那樣,時時憶念死亡隨時都會降臨而努力修法,並不是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無常現前反而執常有,老年到來反而以為幼,我與如我邪念諸有情,相續生起無常祈加持。
壽命無常之引導終
甲二(壽命無常)分十二:一、觀蘊身而修無常;二、觀世間尊主而修無常;三、觀器情成壞而修無常;四、觀諸佛聖士而修無常;五、觀死亡不定而修無常;六、觀有為法自性而修無常;七、觀驟然死緣而修無常;八、觀獨自離世而修無常;九、觀時代士夫而修無常;十、觀無可信賴而修無常;十一、觀外緣不定而修無常;十二、觀厲力希求而修無常。
乙一、觀蘊身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自他由肢節聚合的身體,雖然現在依靠順緣的衣食,對其進行裝飾、擦拭,可是,一旦死亡時,必將離衣裸體,被扔到空曠之處,為豺狼鷹鷲所食,肢離破碎,骨架各自分散。因此,我如今必須行持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二、觀世間尊主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帝釋天王、大自在天王、遍入天王、廣大仙人、蟻穴仙人等相貌莊嚴,威光奪目,壽量長達數劫,智慧廣大,具足五眼五通及無量神變,他們也有死亡之時,象我們這些人豈有不死之理!因此,我應當下決心修持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三、觀器情成壞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高山、境域為主的器世界以及男女為主的有情世界一切眾生,尚有為壞劫七火一水所毀成為空無所有之時,我們這些人豈能不死?因此,我必須勤修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四、觀諸佛聖士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猛厲觀想昔日的七佛及其眷屬、中間的聲聞緣覺及其眷屬等都已先後出世、入滅,他們的教法也歷經無數興衰,象我們這些人以及親眷怎能恆常存在?因此,我從現在起就應當修持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五、觀死亡不定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我們的壽命無增唯減,日夜剎那剎那趨近死亡,如同花鼠咬斷草繩一樣,死處無定死緣眾多,何時死亡呢?
後行:迴向善根。
乙六、觀有為法自性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總的觀想一切有為法無常,分別觀想人壽無常,尤其觀想身心聚合無常。例如,從前繁榮昌盛的城市、寺院毀於一旦,最後成為廢墟,以比喻來說,自己的身體如同城市,心如同城中之人,何時身心分離而死亡呢?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七、觀驟然死緣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燃燒的油燈很快就會燃盡,若突然為風所吹,則剎那就會熄滅。同樣,生後逐漸趨向死亡,若突然出現猛烈的病魔或損害等橫死外緣,則剎那也無有自由存留。我也不例外,不一定何時就會出現此種情景。因此,我從現在起必須修持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八、觀獨自離世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棄離今世的顯現,步入後世之道,身卧最後的床榻,享用最後的衣食,言說最後的話語,爾時,必須放下眷屬、受用、親戚等一切,獨自前往後世,這樣的時刻一旦到來,極為難忍。我不一定何時就會出現此情此景。所以,現在就必須修持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九、觀時代士夫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百年以前的人及旁生等有情現在幾乎一無所剩,如今人間的大多數眾生百年之後也會所剩無幾,我也不能超離此規律。未來的一切眾生皆是如此。如同時季莊稼的替換一樣,我從前出生地方的鄰居熟人、親朋好友、門犬牲畜、怨家仇敵、兄弟姊妹等許多已不在人世。
後行:迴向善根。
乙十、觀無可信賴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無論是高山、海底還是虛空等方位處所中,無一眾生不為死亡所害,因時、非時之緣而死,尤其人間死緣危害極多,我何時會死呢?
後行:迴向善根。
乙十一、觀外緣不定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誠心觀想即便無有突然性的死緣,但死主也如落日之陰影般降臨。諸如以毒、兵刃、火、水、敵人、病、魔,甚至衣食不當等日常所行為緣而死的也極多,我何時會死呢?
後行:迴向善根
乙十二、觀厲力希求而修無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誠心觀修:去他處時應想我現在會死亡或會死於此地吧;上路以及坐在台階上也想我會死於此吧;處於何處都想我會死於此吧。吃飯、散步、睡眠等所作所為都想是此世最後的行為。因此,我恆時應當情不自禁地唯一觀修死亡。
後行:迴向善根。
此後一切威儀中皆當如是而觀修。
輪迴過患
了達輪迴諸事無實義,唯以大悲利益諸有情,不貪有寂依教行大乘,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丙三(輪迴過患)分二:一、總的思維輪迴痛苦;二、分別思維六道各自痛苦。
丁一、總的思維輪迴痛苦:
……我們要下決心:今生今世一定全力以赴脫離輪迴大苦海,獲得永久安樂圓滿正等覺果位。上述道理,要完整具足加行、正行、後行來實地修行。(加行發心:願一切老母眾生都能從輪迴中獲得解脫;正行無緣:以三輪體空的方式觀修從天界到地獄眾生的各種痛苦;後行迴向:將觀修的功德以及三世所積的一切善根都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它們早日離苦得樂!圓成佛果!)
觀修輪迴痛苦後應達到為了斷除希求繼續輪迴的念頭,生起真正的出離心的目的。
問:為什麼要觀修輪迴過患?如何以比喻、教證說明輪迴之過患?
答:因為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自相續中一定要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的來源是出離心,要生起出離心首先就是要觀修輪迴的過患,對輪迴生起厭離心,所以觀修輪迴的過患是很重要的,若沒有觀修,則出離心、菩提心不可能生起來,那大圓滿、大手印等修行的境界更加不可能在自相續中生起來。
比喻:就像聽到監獄裡的種種狀況後,就會對監獄生起厭離心,不願意進去,所以不會觸犯世間的法律一樣,觀修輪迴的過患也是同樣,當了知了輪迴的種種過患後,就不會希求輪迴,想獲得解脫,就會努力地修持善法。
教證:《中觀寶鬘論》中云:「三道生死輪,無初中後轉,猶如旋火輪。」
問「如何從總的方面思維輪迴痛苦?如是思維後有何作用?
答: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以貪心的緣故斷過的頭和肢體不計其數。如果把曾經生為螞蟻等小含生的肢體堆集一處,將比須彌山王還高;因口中無食,背上無衣,感受寒凍、飢餓、乾渴等痛苦,哭過的淚水比海水還多;僅僅曾經生於地獄時所喝過的銅汁鐵水也比四大海洋的水還多。如是思維後就會生起若繼續在輪迴中流轉則還將感受比以前更多的痛苦,所以容易對輪迴生起強烈的厭離心並精進地行持善法。
問:如何說明一切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生此定解有何作用?
答:佛在經中說:「如果把整個大地的土摶成象棗核一樣大的丸子,其數量可以數盡,但是各個眾生互為母親的次數卻不可勝數。」這是佛陀滅盡一切煩惱的慧眼照見而宣說的,而且沒有任何教證防害,是了義的。若能在心相續中生起此定解,則會對一切眾生都平等對待,為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丁二(分別思維六道各自痛苦)分六:一、地獄之苦;二、餓鬼之苦;三、旁生之苦;四、人類之苦;五、非天之苦;六、天人之苦。
戊一(地獄之苦)分四:一、八熱地獄;二、近邊地獄;三、八寒地獄;四、孤獨地獄。
己一(八熱地獄)分八:一、復活地獄;二、黑繩地獄;三、眾合地獄;四、號叫地獄;五、大號叫地獄;六、燒熱地獄;七、極熱地獄;八、無間地獄。
問.有人質疑說:「地獄這麼苦,壽命這麼長是不可能的吧?」這樣想有何過失?請以教證說明其過失的嚴重性,並結合公案說明地獄是真實存在的,相續中生起地獄存在的定解有何作用?
答:這樣想罪過是相當大的。喬美仁波切的《極樂願文》中說:如果聽到地獄的痛苦和壽命後產生懷疑,認為這只是佛教中的一種說法,這比造五無間罪還要嚴重,而且會成為始終得不到解脫的一種惡業。
公案:世尊在世時,城中有一位屠夫晚上守持不殺生戒(白天殺生)。後來他轉生到孤獨地獄,晚上住在悅意美妙的宮殿里,四名美女供養飲食、受用,快樂無比;白天時,宮殿變成燃燒的鐵屋,四名美女則變成了恐怖的惡狗啃食他。
相續中若生起了地獄存在的定解,就會害怕轉生到那裡,為了避免轉生到那裡,今生就不會散亂、放逸、造惡業,而會努力地懺悔和修行。
問.地獄中的景象是否每個墮入其中的眾生前均顯現相同?為什麼?請舉例說明。
答:不相同。因為每個地獄眾生是根據自己的業力而感受痛苦的,而每個眾生的業力也不一樣,佛陀只是根據熱地獄眾生的業力感受將熱地獄分為八種,具體情況還是眾生自己造的業而有所不同。如在多羅尊者寫的《地獄見聞記》中所講的很多符合佛教的道理,但地獄裡的實際情況也與有些佛經中所描述的情況不太相同,這都是眾生不同的業力所顯現的。
問、人們均希望自己長壽百歲,但地獄眾生特別希望早點死去,這是為什麼?將人間最大的痛苦與地獄最大痛苦相比,如何生起地獄痛苦的正念? 生起正念的驗相怎一樣?
答:人是善趣眾生,偶爾還會感受到一些安樂,但地獄的眾生恆時都處在痛苦當中,對於他們來說,死亡之後就是一種解脫,說明他們的痛苦已經感受完了,可以從痛苦的地獄當中解脫出來,所以他們迫切希望能早點死去,獲得解脫。人間最大的痛苦無論從方式方法,時間和程度上都無法與地獄中最小的痛苦相比,更何況最大的痛苦了。所以平時當我們感受一點微小的痛苦時也應想到此時地獄眾生所感受的痛苦比我們的痛苦大得多。生起正念的念相是:無論在什麼環境和場合都不會動搖。
問、如何解釋「無間地獄」?造何罪轉生此地獄?其痛苦狀況與其它地獄相比如何?
答:漢文中「無間地獄」的意思是沒有間斷地感受痛苦;藏文中的意思是再沒有辦法壓迫它,再沒有比這更強烈的痛苦了,所以稱為無間地獄;亦名五無間,謂受生無間、身形無間、壽命無間、受苦無間、受報無間。造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無間罪的眾生或已入密乘對金剛上師產生邪見的人將轉生到此地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造舍法罪和密乘中破誓言等眾生也將墮此地獄,此地獄要感受前七種地獄的所有痛苦。
庚一、復活地獄:
復活地獄有情的壽量:人間五十年是四大天王的一天,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四大天王所在的天界五百年是復活地獄的一天,這樣計算復活地獄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此地獄眾生自壽為五百年。也就是人間的一萬六千二百億年。
嗔恨心是感生復活地獄的主因。為了避免感生此地獄,在修行過程中,道友之間應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一定不能生嗔恨心,並互相修慈悲心。以此擴大到對一切眾生都修慈悲心,斷除嗔恨心。
庚二、黑繩地獄:
壽量:人間一百年是三十三天的一天,三十三天的一千年是黑繩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的有情壽量長達千年。
庚三、眾合地獄:造十不善業中的殺生惡業是墮入眾合地獄的主因。
壽量:人間二百年是夜摩天(居於須彌山前上空,按時行樂,故名時分,不與阿修羅作戰,故名離諍天)的一天,夜摩天的二千年是眾合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的眾生自壽為兩千年。即人間一百零三萬六千八百億年。
庚四、號叫地獄:
壽量:人間四百年是兜率天(又名喜足天、睹史多天,六欲天之一,妙欲資具勝於以下諸天,身心安適,且喜具足大乘法樂,故名喜足)的一天,兜率天的四千年是號叫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眾生自壽長達四千年。
庚五、大號叫地獄:
壽量:人間八百年是樂化天的一天,樂化天(六欲天之一,自己任意變化欲界資生妙具,盡情享受,故名樂化天)的八千年是大號叫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眾生的壽量達八千年之久。
庚六、燒熱地獄:
壽量: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六欲天之一,奪他所化妙欲資具而自享用,故名他化)的一天,他化自在天的一萬六千年是燒熱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眾生自壽長達一萬六千年。
庚七、極熱地獄:
庚八、無間地獄:
己二(近邊地獄)分五:一、煻煨坑地獄;二、屍糞泥地獄;三、利刃原地獄;四、劍葉林地獄;五、鐵柱山地獄。
無間地獄的四方各有煻煨坑地獄、屍糞泥地獄、利刃原地獄及劍葉林四個地獄。東方有四個,南方四個,西方四個,北方四個,共十六個。東南有一座鐵柱山,同樣西南、西北、東北各有一座鐵柱山。
問:有的論典說「近邊地獄」有四個,有的說六個,應如何圓融解釋? 為什麼叫「近邊地獄」?
答:地獄的景象千千萬萬,因每個眾生業力所感不同所感受的也不一樣,如兩個人一起去旅遊,兩個人對環境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佛陀在有些經典裡面的觀點是對大多數眾生的業感現前面宣說的,個別的不一定;一般來說,利刃原地獄是過路的經過之地,鐵柱山地獄在第一個角落均有,所以此二地獄沒有算進去。由於無間罪的業力減輕而從無間地獄中解脫,而進入無間地獄的四面各有一個地獄,此地獄即近邊地獄。
庚一、煻煨坑地獄:庚二、屍糞泥地獄:庚三、利刃原地獄:庚四、劍葉林地獄:
庚五、鐵柱山地獄:
加行為利益眾生而發無上菩提心而觀修,自已認真觀察八熱地獄、十六近邊地獄的痛苦;對於以上八熱地獄、十六近邊地獄和鐵柱山地獄的痛苦,自己經過一番詳細分析之後,正行到一個寂靜的地方開始閉目觀想:我如今已經真真切切地轉生在那些充滿恐懼和痛苦的地獄之中。又轉念沉思:啊!我現在並不是真正生在那些地獄裡,僅僅是內心意念,竟然那麼恐怖、那麼痛苦,而如今真正墮落於地獄中的眾生不可勝數,這些有情都是自己前世的父母,也無法確定現世的生身父母、親朋好友等許多人命終之後不墮入地獄。其實,轉生到那些地獄的主因就是嗔恨心,而我們這些人在前世和今生之中肯定造下了數之不盡的嗔恨煩惱惡業,由此後世一定會轉生到上述的那些地獄中。如今我們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並有幸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師,聆聽了甚深竅訣,擁有了行持佛法成就佛果的機會,此時此刻務必下決心:為了從今以後不轉生到那些惡趣之處,一定要鍥而不捨地努力修持。反反覆復思維上述道理。後行為今後決定不生到那些惡趣之處,而且,痛悔以往所造的深重罪惡,誠心懺悔,並立下堅定誓願:今後即使遇到生命危險,寧死也絕不造墮落地獄的惡業。一方面這樣懺前毖後,一方面對現在身陷地獄的有情生起強烈的悲心而發願:但願這些眾生當下從惡趣中解脫……
以上道理要以圓滿加行、正行、後行來修持。
問、堪布阿瓊詳細講述觀修輪迴痛苦有四個內容,並要求立三種誓願,這些分別是什麼?
答:四個內容分別是:一、觀修三界輪迴的環境 二、觀修他們的身份 三、觀他們的痛苦四、觀他們的壽量
三種誓願分別是:一、要對整個生死輪迴生起強烈的厭離心;並發願無論如何也不能轉生到地獄去;二、發願一定要從輪迴中出離,一定要獲得解脫;三、一定要精進懺悔,一定要度化眾生,並發願從現在開始重新做人。
己三、八寒地獄:
……接下來,我們還是像前面那樣結合自相續而觀修這些寒地獄的痛苦,首先觀想:如果在這個人間,寒冬季節一絲不掛赤裸裸地在外面停留短短的一瞬間,尚且也無法忍受寒冷的痛苦,假設真正轉生在那些地獄裡,又怎麼能忍受得了呢?對於自相續的罪業,要懺前戒後,並對已經淪落到地獄中的有情生起大悲心……,如前一樣具足加行、正行、後行來實修。(加行發菩提心,願三界輪迴的眾生都從輪迴中得到解脫;正行在自相續中依次觀修八寒地獄的痛苦,觀想如果在在此人間,冬季時裸體在外面停留一剎那也無法忍受寒冷的痛苦,更何況生在那些地獄裡的眾生又如何能忍受呢?後行應懺悔自相續的罪業,防罪止惡,並對生在地獄中的有情生起大悲心,並將此善根迴向一切眾生,願他們早日從輪迴中解脫,也願我們自己為了眾生而獲得解脫。)
己四、孤獨地獄:
問、請解釋「孤獨地獄」,舉例說明有哪些種類?
答:因孤獨地獄的處所不定、痛苦不定、壽命不定、形狀也不一定,什麼都不是決定性的,故稱為孤獨地獄;孤獨地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無情法,但是也有無情法變成眾生,這個時候就不是無情法,實際上他們也感受痛苦,因眾生特殊的一種業力現前時,就成了一種孤獨地獄。比如說海邊的石頭,有些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觀察後發現他們有些也是有生命的,他們覺得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但只要是稍微了解一點佛教的道理的話就不難明白,孤獨地獄的眾生有的夾于山崖中,有的困於石頭內,有的凍結在冰里,有的煮於沸水中,有的焚燒在火里,有的藏在樹木里,還有些轉生為日常使用的的杵臼、笤帚、瓦罐、門、柱子、灶石、繩子等形象。
問、平時應如何謹慎享用信財?
答:平時盡量在說法聞法時迴向功德,並念誦觀音心咒,並做到在沒有意義的地方不浪費。
問:了知地獄的情形後對自心有何幫助?
答:當詳細了知了這些地獄的數量壽量以及所受的痛苦後,對生於這些地獄中的有情生起強烈的悲心,願它們能早日脫離痛苦獲得安樂,自己並發願生生世世也不要造墮入這些地獄的因,並從內心生出對上師三寶更大更強烈的信心,若今生沒有遇到佛法,若佛陀沒有給我們開示這些地獄的情況,我們很可能因為無明愚痴而墮入這些地獄中,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行持佛法努力懺悔過去生和今生所造下的種種惡行,願早日能成辦自利利他的事業。
戊二(餓鬼之苦)若在平時施食時念誦觀音心咒「嗡嘛呢叭美吽舍」它們就能受用。分二:一、隱住餓鬼;二、空游餓鬼。
己一(隱住餓鬼)分三:一、外障餓鬼;二、內障餓鬼;三、特障餓鬼。
庚一、外障餓鬼:
庚二、內障餓鬼:
庚三、特障餓鬼:
而投生為餓鬼的主因就是自己一毛不拔的吝嗇和阻礙他人布施的慳吝,
己二、空游餓鬼:
問、餓鬼的分類、身體狀況、轉生之因、壽量分別是什麼?應如何串習思維產生定解?
答:餓鬼分為隱住惡鬼和空游餓鬼;其中隱住惡鬼又分為外障餓鬼、內障餓鬼和特障惡鬼。
餓鬼的身體大、腹寬、手足細、口小如針眼、喉腔細。《日藏經》中說:餓鬼的身體大的有上千由旬,小的只有半尺。轉生餓鬼界的主因是吝嗇和慳吝(阻礙他人布施);人間一個月相當於餓鬼界一日,餓鬼自壽五百年,即是人間一萬五千年。我們應經常想到無論在惡鬼中的任何一處,都同樣遭受著以饑渴為主的各種痛苦,而現在我們這些人僅僅是沒有吃早飯便會感受何等的痛苦?如果轉生到許多年連水的名字都聽不到地方那樣將如何呢?所以現在應當盡心儘力盡已所能為不轉生到惡趣而精進修持,並誠心誠意的思惟:願代受那些餓鬼的痛苦,願它們能夠獲得安樂。
問:見餓鬼之痛苦後,我們應當如何觀修與發願?為什麼?
答:見到餓鬼恆時感受著以饑渴為主的痛苦,我們應誠心觀修:若現在我們兩三天沒吃的,便會感受何等的痛苦?而餓鬼卻是長年累月的感受這些痛苦,如果我們沒有好好修持,自己若轉生到其中該怎麼辦?所以我們應發願生生世世不要墮入到三惡趣,也不應貪戀人天善趣的安樂,要對三有輪迴發起猛烈地的厭離心,進而生起強烈的出離心,並發起令這些苦難眾生早日離苦得樂的菩提心,精進行持正法。因為三有輪迴如火宅,沒有一刻是安樂的,我們就像在火宅中玩耍的孩子,根本不思出離,還樂在其中,很可憐,若是再不從三有輪迴中脫離出去,結果只有無邊無際的痛苦在等著我們,而我們不能只求自己得安樂,而棄那些生生世世做過我們父母的眾生不顧,也願自己能早日成就來度他們出苦海。
問:有人說眼見為實,對於看不見的鬼神,不相信其存在,對此應如何說服他們?
答:其實我們眼睛能見到的東西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是現在的人體學和科學也都承認的,我們的眼睛並不是圓滿的望遠鏡,比較大的東西能看得見,特別小的東西卻看不見,眼見為實只是從某個角度來講的,因此我們對於我們沒有看到的東西一概否認是不合理的。
問、有人活著很痛苦時經常想自殺,你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答:對於現在的來說,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這讓我們佛教徒不得不感嘆,在物質文明很富足時,人們的精神文明卻如此貧乏,眾生不知因果,以我執引發無明、愚痴、煩惱,並任其擺布而不思出離,佛陀徹見三有輪迴的真理,並為我們這些苦難的眾生開示了離苦得樂解脫輪迴的方法,但卻有無數愚痴的眾生不如理如法的行持,實在可憐,其實,自殺有很大過失,是戒律中所不開許的,在密宗中將五蘊身視為本尊壇城,自殺有殺本尊的過失,而且自殺死者每隔七天都要感受一次以那種方式自殺死亡的痛苦,以此要延續幾百年、幾千年的痛苦,自殺對自他都是不利的。願一切眾生早日醒悟,離苦得樂,圓成佛果!
戊三(旁生之苦)分二:一、海居旁生;二、散居旁生。
己一、海居旁生:
己二、散居旁生:
我們自相續中在今生或他世一定積存了許許多多轉生惡趣的罪業,所以現在就務必要誠心誠意努力懺悔以往所造的惡業,立誓今後絕不再犯……。並且對生在惡趣中的有情生起強烈的悲憫心,一邊發願:將自己三世所積的一切善根迴向給淪落惡趣的這些眾生,但願它們能早日脫離惡趣,一邊思量發心:我如今幸運地遇到了大乘正法,有了行持成辦自他二利正道的機緣,一定要刻苦求法、精進修行,將來好接引惡趣的所有眾生到清凈剎土,願上師三寶加持我獲得這樣的能力。並且祈禱上師本尊、念誦、發願……。最後將善根迴向眾生。
對於上述道理,我們要以迴向等三殊勝攝持來實地修持。(加行發心殊勝:為度化一切眾生髮菩提心而觀修三惡趣眾生的痛苦,正行無緣殊勝:認真觀修三惡趣中無論生在哪裡,都要感受劇烈而漫長的痛苦,愚昧無知,無有正法的光明,一切所為唯有成為惡趣之因。如果生到惡趣以後,則難以解脫。我們自相續中今生或他世一定造了許多轉生惡趣之業,應誠心懺悔以前所造的惡業,發誓今後不再造惡業,精進修持,對生在惡趣的眾生生起強烈的悲心,自己所積的一切善根迴向給生在惡趣中的這些眾生,願它們能從惡趣中解脫。並觀想我如今值遇大乘佛法,有了行持成辦自他二利正道之機緣;後行迴向殊勝:所以應發心刻苦求法精進修持,將來接引惡趣所有眾生到清凈剎土,願上師三寶加持我獲得如是能力並祈禱上師本尊,發誓念誦等。如此善根也迴向眾生。)
看到遭受這樣痛苦的眾生時,當詳細思惟,觀想自己如果遭受這種痛苦,那將如何忍受。所以我們應當對於旁生界的有情生起悲心,自己若有飼養旁生,應仁慈看護它們。甚至蟲蠅及細微含生以上無一不有苦樂的感受,所有這些旁生也無一末曾做過自己的父母,應當對它們生起慈悲心。
戊四(人類之苦)分二:一、三大根本苦;二、八支分苦。
己一(三大根本苦)分三:一、變苦;二、苦苦;三、行苦。
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如夢》中說:「整個六道的眾生都被三苦摧毀著。」比如旁生中的氂牛在吃草時遭到猛獸的襲擊是變苦;有時吃不到草又加上身上有病是苦苦;走路時踩到很多小動物是行苦。
庚一、變苦:
庚二、苦苦:
庚三、行苦:
乳汁、乳酪和酥油為三白;冰糖、蔗糖和蜂蜜為三甜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會苦;六、愛別離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臨苦。
庚一、生苦:
問、「生苦」主要體現在哪三個階段?請舉例說明每一個階段各有什麼樣的痛苦?
答:生苦主要體現在:⑴住胎時期的痛苦:肢體和諸根圓滿具足的時候,感覺到母胎中非常狹窄,異常惡臭,漆黑一片,猶如關在監獄裡一樣痛苦;⑵出生時的痛苦:出生時被三有的業風吹動,頭足翻轉顛倒,通過產門時猶如被一個大力勇士拉著腳拽出來,摔打在牆上一樣痛苦;⑶出生後的痛苦:出生後被放到墊子上時,猶如落到荊棘叢中一樣痛苦,剝脫背上的胎膜時,猶如活活剝皮般痛苦。
庚二、老苦:
庚三、病苦:
問、請結合你自身的經歷談談生病時的痛苦?怎樣才能盡量將病痛轉為道用?
答:生病時應觀想這是修行道上的一種助緣,有時若因前世的業力不一定能馬上復原,就應好好的的懺悔,不管怎樣隨緣轉就好,另外不應對病魔產生嗔恨心,不應想把它從身體里遣除,應想它畢竟也是一個眾生,若依靠我的身體能讓它得到利益,我心甘情願的捨棄自己的血肉之身,並且念觀音心咒迴向它。
問、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對於初學者如何勸化他學佛?
答:我們學佛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早日離苦得樂,圓成佛果。所以我們為了這個目的要努力隨學諸佛菩薩及大德上師等諸善知識,行六度萬行度化眾生並積累褔慧二資糧,以期早日證得有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及無漏神通的佛果,最圓滿、徹底的利益眾生,應以什麼得度現什麼身說法。
對於初學佛者對他宣講佛的功德和學佛的利益,並投其所好,「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對不面眾生應機施教,如對身體不好的人就對其宣說皈依念佛的好處,皈依三寶以後身體就會好等等。
庚四、死苦:
問、如何理解「若見罪人死亡時為示因果善知識」?死亡時唯一對亡者有益的是什麼?見到他人死亡時應如何觀修?
答:見到罪業特別深重的人臨死時特別傷心後悔,他想起從前所造的罪業,懼怕轉生到惡趣,想到自己有閑暇的時候末修持對臨終有利的正法,所以後悔莫及,痛苦萬分而以手抓胸,胸口留下深深的指甲印痕,看到他的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就是一個明示因果的善知識。死亡時唯一對亡者有益的只有正法。見到他人死亡時應想我們自己的肉身也終有一天會滅盡的,所以有什麼好貪執的呢?應在有生之年好好修持正法,利益眾生,眾生實在是可憐,欲樂反行痛苦因!
庚五、怨憎會苦:此處所講的「怨憎會苦」是從財產的過失這個角度講的。
問、在積累、守護與增長財產的過程中分別會有哪些可能發生的痛苦?
答:在積累財產的過程中很困難,為了養家糊口而終日庸庸碌碌,在辛辛苦苦積累了一點財產的同時又擔心遇到怨恨的敵人或強盜、豺狼野獸等的損害而白天守護、夜間巡邏,當財產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貪心又增長,希望這些財產能夠獲得利息,就絞盡腦汁的想是把財產存在銀行好還是借給別人生利息好等等,可憐的是這些痛苦一般人不認為這是一種痛苦,實際上只是他們不知道也沒有認識到擁有多少財富就會有多少執著,就會想如何去守護增長它,這期間是一種痛苦,一旦這些財富不小心失去以後又是一種痛苦。例如:擁有一匹馬也會擔心它被敵人搶走、被盜賊偷走、草料不足等,雖然只有一匹馬,卻也有許多痛苦。
庚六、愛別離苦:
問、怎樣通過智慧來觀察,以減輕「愛別離苦」?
答:世間輪迴的一切眾生都是貪愛自方、嗔恨他方,偏袒親戚、朋友、眷屬一方,為了他們而感受諸多痛苦。親戚朋友暫時聚合,但這也是無常的,都是別離的本性;如果善加觀察,親友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親友,父母親等雖然自以為慈愛孩子,但慈愛的方法是完全顛倒的,最終只是害了他們,親人間不一定有利益,不能對他們太執著,否則對修行有很大危害。
庚七、求不得苦:
問、如何理解「求不得苦」?感受這種痛苦的原因何在?
答:在此世間中無有一人不希望幸福快樂,但是幾乎誰也不能如願以償。如有人喜歡求安樂,有人求發財,有人求自己過得圓滿幸福,包括三惡趣的眾生也希求擺脫痛苦獲得安樂,但實際上,除了得果的聖者。真正在世間上能如願以償、心滿意足的可以說幾乎沒有。感受這種痛苦的原因在於前世沒有積累褔德資糧,如古大德云:「勤勞如山王,不及積微褔」。
庚八、不欲臨苦:
體會:沒有學佛之前只知道做人很苦,但並不知道苦還分這麼多種,雖然偶爾會覺得有些快樂,但現豐想起來那也只是行苦的本性。一般我們對病苦是最能體會的,比如我們經常看到身邊的人進出醫院,那種被病魔纏繞的痛苦和煩惱無法言喻,而我們自己每一個人也同樣感受過大小小的疾病,我自己也感受過幾次這樣大的痛苦,那種藥物引起的身體上的痛楚和連累親人擔心照顧的心理上的煎熬,讓人覺得度日如年,每天都在唉聲嘆氣中度過,不堪回首,若那個時候能遇到佛法看清這些痛苦的本質該多好啊!
問、做為一個大乘修行人應如何把握髮心的方向?
答:做為大乘的修行人在因地時願自己獲得快樂和願自己獲得佛果的想法要捨棄,因為獲得佛果不是我們追求的主要目標,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在因地原時候盡心儘力地以有相執著的方式來利益眾生;在果地必須依靠佛的事業來利益眾生。
問、當我們遇違緣、生痛苦時祈禱上師三寶護佑能否一定會如願以償?應如何正確對待可能出現的任何結果?
答:有些偶然的違緣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力是可以消除的,但有些違緣是因為前世的因緣到來,念什麼都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因為萬法的本性誰也沒辦法改變。所以即使不能消除違緣也不能怪上師三寶不加持,而應怪自己前世所造的惡業並勵力懺悔,相反若違緣得以消除應馬上感恩上師三寶的加持。
問、請結合教言加以說明為什麼一個人的褔報很重要?我們應如何培養褔報?
答:法王如意寶曾說過:「有褔報時,才有聞思修行的機會,才有守持清凈戒律的機會,才有證悟大圓滿的機會」。我們應當依靠知足少欲這一無盡的財寶,修持真實的妙法來培養褔報。
問、佛說的修行人的標準是什麼?
答:看破今生、觀修死亡無常、斷除世間八法、生生世世利益眾生。
戊五、非天之苦:
問、阿修羅有哪些痛苦?以什麼因而轉生到阿修羅道?我們應如何避免轉生此道?
答:阿修羅在自己的範圍內或區域間、部落與部落間進行爭鬥,相互不和睦,唯以戰爭度日,並嫉妒天人的財富受用圓滿而與天人做戰,因此感受喪命或瀕臨死亡的恐懼和痛苦。以強烈的嫉妒心可以轉生到阿修羅道。所以平時我們應斷除嫉妒心,努力修隨喜。
戊六、天人之苦:
問、欲界天人有哪些痛苦?瀕臨死墮時有哪些相狀?
答:欲界天人有放逸苦和死墮苦。瀕臨死墮時的相狀:一、以前每個天人身體的光可以照射一由旬或一聞距,天人臨死亡時,身體的光消失;二、以前如何坐在寶座上也沒有不歡喜的,此時不願意坐上寶座,甚感不適,所以很不歡喜;三、以前天人的花鬘經久不枯萎,此時全部已凋謝;四、以前天衣如何污染也沾不上污垢,此時舊衣也染上污垢;五、以前天人身上不會流汗,此時身上出現汗水。
問、如何結合教證觀修輪迴的痛苦?轉生輪迴的直接因是什麼?這種觀修所能達到的效果是什麼?
答:《念住經》云:「地獄有情受獄火,餓鬼感受飢餓苦,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間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爭鬥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輪迴猶如針之尖,何時亦無有安樂」。因此我們應當觀想此輪迴之處,即上至三有之頂非非想天,下至無間地獄,無論生於何處,都無有少許安樂,也無絲毫實義。轉生輪迴的直接因就是對輪迴的貪執。如果我們能如此觀修並生起定解,則不需要精進提防惡業,歡喜善法,自然而然就會斷惡行善,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難陀的故事充分說明了別解脫戒的根本所依是出離心。若末以出離心攝持而持戒的結果是得不到戒體。如是持戒只能成為人天善趣之因而不成解脫之因。真正修行人持戒的目的是為了自他究竟的解脫,生生世世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來世快樂。剛開始出家或受戒時若無出離心,後轉變而產生出離心的不必重新受別解脫戒亦可得戒體。
從阿底峽尊者對瑜伽士的教言以及促敦巴格西對弟子的教言中,我們應該在看破今生、捨棄今生的基礎上,長期依止善知識。
要在相續中生起對輪迴的厭離心的「因」唯一是觀修輪迴的過患。
那麼觀修輪迴過患在相續中生起的標準是怎樣的呢?
在心相續中真正生起了對輪迴的厭離心,真正想超離輪迴獲得解脫的時候就達到了觀修輪迴過患的標準。
註: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所影響,我們每天想到的都只是今天該吃什麼穿什麼,有時即使在聽法或念咒的時候還是妄念紛飛,想著聽完法後該如何吃飯等等,根本沒有專心聽法,心思還放在日常的瑣事上,通過這樣的觀修,了知輪迴中確實沒有一處安樂的地方,日常的穿衣吃飯所帶來的也只有煩惱,而且浪費很多時間,但做為凡夫也不可能完全捨棄它,所以應盡量減少花在上面的時間,現在聽法時努力使自己精力集中認真聽法,從這一點上開始慢慢改變,我想通過上師三寶的加持和長久串習相續中的出離心會一點點生起來的。
雖見輪迴痛苦仍貪執,雖畏惡趣險地仍作惡,我與如我邪道眾有情,看破放下今世祈加持。
輪迴過患之引導終
甲三、輪迴痛苦分三:乙一、總說生起厭離心;乙二、分別思維痛苦;乙三、推知今生來世。
乙一、總說生起厭離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漂泊在三界中的此等眾生實在可憐!接連不斷流轉在輪迴中時,一切眾生彼此無不成為父母、親朋好友、不親不怨者以及怨敵。如果將自己僅僅轉生為螞蟻的頭顱及四肢堆積一處,則比須彌山還高,哭泣的淚水比海水還多,為貪慾所斷的頭與肢體也不計其數。此生雖然財產豐厚、眷屬圓滿、地位顯赫,但死後也會轉生於窮困貧苦之處,這一切猶如夢中幸福美滿醒後一無所有一樣。自他所貪執的今生顯現以及快樂的感受都不離此性,這一切都有什麼用呢?以後的生世更為漫長。因此,我一定要修持解脫之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二、分別思維痛苦分六:丙一、地獄之苦;丙二、餓鬼之苦;丙三、旁生之苦;丙四、人類之苦;丙五、非天之苦;丙六、天人之苦。
丙一(地獄之苦)分四:丁一、八熱地獄之苦;丁二、近邊地獄之苦;丁三、八寒地獄之苦;丁四、孤獨地獄之苦。
丁一、八熱地獄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八熱地獄的痛苦:復活地獄的眾生聚集在燃燒的烈火境地,彼此好似不共戴天的敵人相見一般,以業力之兵刃相互殘殺,全部死亡時,立即從空中傳來「願復活」的聲音,於是它們又復活了,生死往返交替,業力未盡之前一直需要感受這樣的痛苦;黑繩地獄的眾生身上被閻羅卒畫線,再被用鐵鋸鋸割,鋸開的部位又粘合,之後再鋸;眾合地獄的眾生被放在區域大的鐵臼中磨成粉末,復活後再磨,以及夾在形如馬、駱駝的山岩間受摧殘;嚎叫地獄的眾生被放在鐵熔液中燉煮,因烈火燒身而大聲哭嚎慘叫;大嚎叫地獄的眾生被放在兩層鐵室內,被火焚燒而受苦,並且遭受閻羅獄卒以火錘擊打;燒熱地獄的眾生被放在銅鐵沸液中燉煮,腹部燃火;極熱地獄的眾生在鐵室內的烈火中燃燒,獄卒用三尖矛從它們雙肩及頭頂刺入,而且全身被鐵片所纏;無間地獄的眾生在十六個近邊地獄所圍繞的燃火鐵室中感受前面地獄的所有痛苦,並與火融為一體,因此只是發出哀嚎聲。此等地獄眾生的感受成七倍地增長,痛苦也逐漸強烈七倍。地獄界具有如此難忍的痛苦。如今我必須精進修法,做到將來不轉生於此等地獄中。
後行:迴向善根。
丁二、近邊地獄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近邊地獄的痛苦:近邊地獄是位於無間地獄周圍的十六個地獄,每一方有煻煨坑、屍糞泥、利刃原、無灘河四個,四方共有十六個近邊地獄。無間地獄的眾生在鐵室中感受劇烈痛苦的業力稍輕,便覺得四方的門打開了,於是紛紛從地獄中出來,看見好似涼蔭遮掩的妙壕,於是踏入,結果落入了煻煨坑中,被燒得肉焦骨爛。感到從中解脫出來,卻又掉入酷似河流的屍糞泥中,被昆蟲的鐵喙刺入,十分痛苦。從中出來後前往悅意的草原,卻步入了利刃原中,腳一落下便被剁成數段,抬起時又復原。從中解脫後看到茂盛的森林,便奔去,結果進入了劍葉林中,身體被風吹動的劍葉砍成數段,之後又復原。恢復後繼續前行,聽到山頂上曾共同相處的男人或女人呼喊自己的聲音,於是向上攀爬。這時,鐵針刺入自己身體,到達山頂時,被烏鴉、鷹鷲吸吮腦髓。又聽見山腳下傳來呼聲,於是向下去,鐵針又向上刺入,到山腳下擁抱自己曾喜歡的人時,結果全成了燃燒著熊熊烈火的鐵男鐵女,緊緊擁抱,在火中相互啃食。向前行進時,望見遠處潺潺流淌的河流,欣喜踏入,結果熱灰沒過腰部,被燒得肉焦骨爛。往回逃時,兩岸卻被閻羅卒守護著。我們曾經也屢屢感受過這樣的痛苦。因此,為擺脫此等痛苦,從今起我必須勤修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丁三、八寒地獄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八寒地獄的痛苦:寒地獄的眾生在雪山等冰雪地帶以及風雪交加的地方,由於寒冷的侵襲,因身體上長出水皰而稱為皰生地獄;因水皰破裂成傷口而稱為皰裂地獄;因眾生緊咬牙關而稱為緊牙地獄;因眾生髮出阿啾啾的哀嚎聲而稱為阿啾啾(虎虎婆)地獄;因發出呼呼聲而稱為嚯嚯婆地獄;因眾生傷口凍裂成四瓣青蓮花形而稱為裂如青蓮花地獄;因傷口裂成八瓣蓮花狀而稱為裂如蓮花地獄;因裂成十六瓣蓮花或三十二瓣蓮花狀而稱為裂如大蓮花地獄,此地獄眾生被爬入傷口中的許多小含生所食,而感受著無法忍受的痛苦。如今我們未轉生於如此痛苦的地獄中,理應生起歡喜心,並且應當勤修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丁四、孤獨地獄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孤獨地獄的痛苦:孤獨地獄的眾生生處不定,有的夾在岩石間,有的凍結在冰塊里,有的煮在沸水中,有的在寒冬的冷水裡受苦,有的在烈火中燃燒,有的成為樹榦的形相,若被截斷,則感受支離破碎的痛苦。也有許多轉生為恆時被使用的陶器、門、籬笆、柱子、爐灶、繩子等形相,而分別感受各自難忍的痛苦,有的在鐵室中感受日夜變異的痛苦。凡是生在高山海岸、冰雪等中的孤獨地獄眾生,都受到與人間相同以及其它諸多痛苦的逼迫。為不轉生於此等地獄中,我必須勤修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丙二、餓鬼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餓鬼的痛苦:外障餓鬼身瘦肢細,聽不到飲食聲,恆受饑渴逼迫,他眾損害,心不悅意,雖然看到大海與樹林等,但趕到那裡海已干、樹已枯;內障餓鬼心肺燃火,煙從口鼻冒出;每一特障餓鬼身體上住有許多餓鬼飲它們的血,吃它們的肉,因而十分痛苦。為不轉生於如此痛苦的餓鬼界,我必須勤修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丙三、旁生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旁生界的痛苦:住於大海、黑暗島嶼中的海居旁生多如酒糟,相互啖食,愚昧無知;鳥獸等散居旁生雖然生存在人間、天界,卻受盡宰殺、役使、毆打、責打、損害等折磨,有無量痛苦。因此,為不轉成如是痛苦的旁生,我必須精進修法。
後行:迴向善根。
丙四、人類之苦分二:丁一、根本苦;丁二、分支苦。
丁一、根本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人類的三根本苦。苦苦:諸如麻瘋病人頭上又長毒癰,一種病痛或不幸尚未解除,又遭受另一種苦;變苦:如迎娶新娘跳舞歡慶,結果慘遭房屋倒塌的不幸,當下的快樂瞬間就變為痛苦;行苦:諸如服毒或加害他人後世會受苦,凡將成為痛苦不幸的都是行苦。因此,為脫離如是痛苦,我今必須修持解脫道。
後行:將一切善根迴向於眾生。
丁二(分支苦)分二:戊一、四大瀑流;戊二、其餘分支苦。
戊一(四大瀑流)分四:己一、生苦;己二、老苦;己三、病苦;己四、死苦。
己一、生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生老病死四大瀑流中的生苦:中陰的尋香意識到處漂泊時,與父母的精血融合,於七七日中分別形成凝酪、皰膜等,直至形成身體,之後逐漸增長。住於母胎期間,感受臭氣熏天、令人發嘔、身體蜷曲之苦。因母親衣食行為不當,時而如住火坑感到十分炎熱,時而如落雪水中感到極為寒冷,時而如被高山所壓感到沉重,時而如墮深淵感到恐怖,頭足顛倒而瑟瑟發抖,痛苦不堪。降生時,如在眾合地獄一般頃刻昏厥。落地後,身體被手接觸時如同寶劍割肉一般無法忍受,沐浴時如同剝皮般痛苦,諸如此等痛苦無量。無論於何處出生都不離此等痛苦,因此,為不轉生輪迴,我現在必須精勤修法。
後行:迴向善根。
己二、老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衰老的痛苦:人到老時,因體力喪失而難以站立,行動不便;因諸根功能喪失而眼觀不清,耳聞不明,憶念模糊;因識力喪失而思維外散、心胸狹隘;因風脈減退而如孩童般無有主見,感覺粗大;因內在身心改變而遭受諸多疾病損害,令眾人心不悅意,雖然口口聲聲說願意死,實際上極為擔心死去。此等痛苦不可勝數。因此,我現在就必須修持無老無死的菩提。
後行:迴向善根。
己三、病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病苦:人在患病時,四大紊亂,病苦的感受極為強烈,身體改變,心不悅意,暴躁易怒。由於根力喪失而難以從床上立起,對一切皆不感興趣,心煩意亂,因魔障違緣而突然一反常態,害怕死亡的痛苦極為強烈,極其難忍。因此,我今必須獲得擺脫一切痛苦之甘露妙法。
後行:迴向善根。
己四、死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死亡的痛苦:人在臨死時,住最後的床榻,享用最後的衣食,言說最後的話語,雖為眾多親眷圍繞也無濟於事,感受著死亡的折磨,前面有迷亂的顯現相迎,步入中陰的狹道中,身體的四大隱沒,棄離今世的顯現,趕赴後世之境。如同從酥油中取出毛一樣丟下一切獨自前往時,擁有多少食財卻連一個食團也無權帶走,無論擁有多少眷屬卻無有自由與一人同行,必須孑身前往,真是悲慘!今生從前的伏怨護親、籌劃處所與資具以及疼愛子孫眷屬有什麼意義呢?現在一切也一去不復返了。因此,我應當勤修無死解脫勝道。
後行:迴向善根。
戊二、其餘分支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其餘四種分支苦:怨憎會苦:遇到不喜歡的人,出現所擔憂的損害,不願意中遭遇痛苦和不幸;愛別離苦:親朋好友死去或遠離,一想起他(她)的優點、音容笑貌便悲傷難過;求不得苦:失去美好的事物,福德減少等,對不合意之事,都生起憂傷;近取蘊苦:色、受、想、行、識為自近取五蘊,它們作為痛苦之處、痛苦之所依、痛苦之來源,所以是苦之本性。例如,身上扎一個刺兒,色為刺痛;受為知痛之心;刺痛剎那連續為想;再次刺痛為行;知覺刺痛之相為識。身上的刺痛在心中產生的一切痛苦唯是在此五蘊上產生的。因此,為斷除此等痛苦,我必須獲得無有苦諦中有漏近取蘊苦之聖者智慧。
後行:迴向善根。
丙五、非天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非天的痛苦:阿修羅因不能堪忍天人的福德而生起嫉妒,發動戰爭,極為苦惱。各個部落之間相互殘害,身心不寧,非常痛苦。如同鍋中炒穀物一般,恆時受苦。因此我今必須勤修寂滅之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丙六、天人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天人的痛苦:欲天的天眾儘管享受瞬間的安樂,然而死亡時,以神通得知往昔的善根耗盡,將以不善果轉生於惡趣,則會感受七天的死墮痛苦,此苦比魚在熱沙上翻滾之苦更為劇烈。色界、無色界眾生雖然享受片刻的等持安樂,但善業窮盡,將因惡業感受惡趣的痛苦,諸蘊前後相結合感受行苦。所以,為脫離六道,我今必須勤修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三、推理今生來世: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如今已得暇滿人身並且自由自在時,身體上落一火星的痛苦尚且不能忍受,輕微的寒冷饑渴疲勞之苦也無法堪忍,那麼死後墮入地獄的寒熱、餓鬼的饑渴、旁生受役使等劇烈長期的痛苦如何能忍受得了?現在一天中生病、痛苦也不能忍受,那麼如何能堪忍無邊輪迴的痛苦?
後行:迴向善根。
因果不虛
取捨善惡因果依教行,行為依照九乘次第上,真知灼見於何皆不貪,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問、為什麼對修行人來說,開始時的四個共同前行中的每一個引導都非常重要?
答:因為若不知道人生難得就不可能修行;不知道壽命無常就會一直處於懈怠當中,不可能儘快修行;不知道輪迴的過患就不會生起出離心,所修的法很可能成為轉生輪迴的因;不知道因果不虛雖然想修行但不知道修什麼;所以一定要懂得因果與善惡之間的差別,才能在實際行動中善加取捨。
問、有人說因果法很簡單因此不予以重視,此說法對否?如何以教證說明因果之甚深?
答:這種說法不正確。龍猛菩薩說:「空性依靠理證可以通達,但極其難以通達的就是甚深因果法。」細微的因果只有佛陀才能了知,連阿羅漢都不能通達,更何況我們凡夫。
丙四(因果不虛)分三:一、所斷之不善業;二、應行之善業;三、一切業的自性。
丁一(所斷之不善業)分三:一、身惡業;二、語惡業;三、意惡業;四、十不善業之果。
戊一(身惡業)分三:一、殺生;二、不與取;三、邪淫。
己一、殺生:
註:如《俱舍論》云:「軍民等為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在軍隊見前方、後方均為戰勝敵人而努力,前方戰士殺了五百敵人,後方的一切軍隊人員均有殺五百人之罪過。
自己不殺勸他人殺也是殺生而且過失很大。因為如果是自己去殺,那只有自己一個人墮入惡趣,不會連累其他人,但若勸別人去殺的話,兩個人都會墮入惡趣的。隨意殺生也有同樣的罪業。
己二(不與取)分三:一、強權不與取;二、盜竊不與取;三、欺誑不與取。
庚一、權威不與取:
庚二、盜竊不與取:
庚三、欺誑不與取:
同樣的,現在唯一經商的那些人,白天晚上都是考慮經商帳目,經常處於迷亂、散亂之中荒廢光陰,在死亡的時候,也只有在這種迷亂的狀態中死去。
1、不僅如此,而且在銷售的過程中,本來自己所賣的是低劣商品,反而油腔滑調地說:「先前某某人說給怎樣怎樣的價,但是都沒有出售,我自己買進時也是花了多少多少錢……」全是一派胡言,這就是妄語。
2、在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時,撒謊說自己想買某某物品而在買賣雙方之間製造不和,這是離間語;
3、口出不遜說對方的物品太次,或者依靠負債纍纍的原因而吵得天翻地覆等等,這是惡語;
4、毫無意義地評論價格太高,本來不想買也與對方討價還價等等,屬於綺語;
5、野心勃勃想把對方的財物據為己有,這是貪心;
6、心裡懷著把他人弄得一敗塗地,這是害心;
7、宰殺羊只作買賣等,就是殺生。
8、壞意的將低劣商品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或短斤少兩賣商品為不予取,
此八種只是直接造的惡業;此外邪見與邪淫間接亦可造下,如他們到三寶所依處做生意可能對上師三寶生邪見。
己三、邪淫:
在家人以種姓護持戒律以正法護持戒律。根據自己不同情況而守戒,可守一分……多分戒,一般年輕人可守少一點,如不殺生、不予取等,老年人盡量守的有五戒,以此獲得人生才有意義。
戊二(語惡業)分四:一、妄語;二、離間語;三、惡語;四、綺語。
己一(妄語)分三:一、一般妄語;二、大妄語;三、上人法妄語。
庚一、一般妄語:
問、世間人為產品打廣告與佛教徒為眾生弘揚佛法有何本質差別?
答:本質的差別是前者是為了自私自利打廣告均是妄語,對自他均無利益;後者是為了利益眾生,宣講的是宇宙人生之真理,對自他均有利,若圓滿成熟為人宣講佛法,哪怕是利益一個眾生亦可,甚至在旁生耳邊念咒利益它們功德也很大。
庚二、大妄語:庚三、上人法妄語:
己二(離間語)分二:一、公開離間語;二、暗中離間語。
庚一、公開離間語:庚二、暗中離間語:
己三、惡語:
問.有人喜歡為別人取外號,是否如法?為什麼?
答:不如法。這是一種粗惡語,以此口業將感受很可怕的果報。在《百業經》中有很多公案說明對出家人/在家人/旁生等取外號過失很大,自己將五百世變成所取外號模樣的眾生,如你說別人是瞎子,則自己五百世變成瞎子。
己四、綺語:
戊三(意惡業)分三:一、貪心;二、害心;三、邪見。
己一、貪心:
己二、害心:
問.做為修行人如何修持才能盡量斷除自相續中的貪心、害心?
答:做為修行人要從根本上斷除害心很難,但應保持心地善良,經常處於利他的狀態,甚至對一個眾生亦令其安樂,如阿底峽尊者手疼時要其弟子仲敦巴尊者加持,因為仲敦巴尊者有一顆善良的心。凡是害他人的心不是佛教徒的心腸。要斷除心相續中的貪心就對令自己生貪的人或事物修不凈觀和無常觀。如此經常串習善法,則每個人的心相續均可以改變,最終就可以斷除害心、貪心。
己三(邪見)分二:一、無有因果之見;二、常斷見。
庚一、無有因果之見:
庚二、常斷見:
……因此,除非的的確確能夠將所殺眾生的神識超度到極樂世界,否則必須竭盡全力斷除殺生這一惡業。若高僧大德殺死眾生後即能使他們復活(如欽則益西多傑、寂天菩薩)或將所殺眾生的神識超度到清凈剎土(如帝洛巴)則其殺生無罪過。
問.以教證說明十不善業中罪業極大的有哪兩種罪?他們分別是從什麼角度而說?應如何發願避免此兩種罪業?
答:殺生與邪見這兩種罪業極大。如云:「殺生之上無他罪,十不善中邪見重。」殺生是從斷除眾生最珍愛的生命的角度而說罪業重,應當發願生生世世寧願當最貧窮的乞丐和最少賤的妓女亦不變為殺生之屠夫、願以自己最珍貴的生命賠給眾生!並經常放生。
邪見是從斷眾生善根的角度而說罪業重,平時應對中觀的道理深入研究,並祈禱上師三寶加持,即生之中自相續不要生起誹謗上師三寶、不信前後世等邪見,而生起正知正見。《中觀四百論》中說:「寧可破戒,不可破見。」因破戒通過懺悔還有解脫的機會,而破見則不但不會懺悔還認為自己見解正確,從而誹謗上師三寶而無解脫的機會。
戊四(十不善業之果)分四: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己一、異熟果: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
庚一、同行等流果:
庚二、感受等流果:
註:法王如意寶說:「這些人以前世賣武器、賣肉、賣毒藥之錢而布施之果報,從而感受比窮人更貧窮的果報。」此是布施物不清凈之果報。
己三、增上果:
己四、士用果:
比如說我們把錢存到銀行里,錢未取出來前,利息越來越多,我們造惡業也與此相同,如果不制止、不懺悔,則所造惡業將與日俱增,生生世世延續無邊的痛苦,惡業越來越向上增長,將永遠漂泊在無邊的輪迴之中無有解脫之日。
丁二、應行之善業:
……如果在家人等實在不能徹頭徹尾永久性地杜絕殺業,也可以發誓在一年當中的一月份或四月份不殺生,或者在每一個月當中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不殺生。或者在佛教節日里不殺生。此外,立誓在一年、一個月或一日等期間不殺生也會受益非淺,並有很大的功德。也可以把自己殺不到的眾生立誓不殺,比如立誓不殺恐龍、天人等,此善巧性的方法也能獲得功德。
丁三、一切業之自性:
如果我們平時無故被人冤枉時,不應怨天尤人、生嗔恨心,應該了知這都是由自己往昔冤枉他人所產生的業果,應當勱力懺悔往昔的罪業並歡喜承受現在的果報,並感恩對方為自己凈除業障提供機會。「隨緣消舊業,絕不造新殃。」
問.為什麼斷證圓滿的佛陀也需要感受自己的業障?對此應如何理解?
答:這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凡夫眾生面前的一種示現,因佛陀了知眾生受業力牽引往往不信因果,對善法沒有信心,唯造惡業,故佛陀以身示範,若斷證圓滿的佛陀在顯現上也需要感受業力的異熟果報,更何況說我們這些從無始以來漂泊在輪迴中造了不計其數惡業的凡夫眾生呢?而且我們現在仍然還執迷不悟地累積罪惡,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即使是脫離惡趣恐怕也不容易。所以無論是誰都應隨時隨地謹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業也要盡心儘力予以杜絕,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也要悉心畢力加以成辦。
問.有些弟子在自己上師圓寂後喜歡將上師骨灰做成靈塔供養,如此做法有何利弊?
答:以前法王如意寶在講《前行》時,講到目犍連被遍行外道殺害的公案時,曾教誡:世間當中的很多名氣大的高僧大德,不一定是真正的大成就者,所以有些弟子出於信心想要給上師建靈塔,但如果上師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每當弟子供養時上師就會很痛苦。所以法王如意寶也曾強烈反對給他老人家建靈塔,法王如意寶的上師托嘎如意寶也曾如此教誡過。
問.有些高僧大德顯現生嚴重疾病或示現橫死、圓寂等,對此應如何正確理解?
答:一切顯現都為業的自性。那麼高僧大德顯現生病等也都與其前世的業力有關。
問.為什麼說哪怕是細微的罪業也要儘力禁忌,微小的善業也要儘力成辦?
答:因為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從小處著手,那麼以每一剎那的惡業也需要在惡趣中住留數劫。為此,就算是很微小的罪業,我們也絕不能認為就這麼一點點無關痛癢而抱著無所謂的輕視態度。寂天菩薩親口說過:「剎那造罪業,數劫住無間,況無始輪迴,積罪失善趣。」《賢愚經》中也說:「莫想諸罪微,無害而輕視,火星雖微小,能焚如山草。」同樣,微不足道的善業也能產生大為可觀的果報,所以不要認為僅僅這麼一點點有什麼用途而不屑一顧。如《賢愚經》云:「莫想諸善微,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功德藏》亦云:「無憂樹種如芥子,每年果實成熟時,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惡果增不可喻。」
大悲商主非但沒有墮入惡趣,反而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這一公案,表面上來看是造了惡業,為什麼呢?因為作為菩薩的他親手殺了一個人,但實際上完全是善業,因為大悲商主根本沒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念,而且從眼前來看保護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從長遠而言,把短矛黑人從地獄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所以是偉大的善行。但從緣起業果上講還是要感受殺生的果報,所以有在世尊成佛以後顯現上仍有腳上刺入降香木刺的公案,這就是以前殺短矛黑人的業果。
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業而認為必墮地獄的堅定信念也是由誠信因果而來的。依靠對因果的誠信才精進修持正法。
註:最終獲得了解脫,這是依靠對因果的誠信,如自相續生起了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的誠信因果之心,那麼因果不虛的定解在相續中才無偽地生起來了。
雖知因果差別然信弱,雖聞眾多正法然未修,我與如我惡行眾有情,自心與法相應祈加持。
因果不虛之引導終
甲四、業因果分三:乙一、不善業;乙二、善業;乙三、思維一切皆為業之自性。
乙一(不善業)分三:丙一、身不善業;丙二、語不善業;丙三、意不善業。
丙一、身不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以殺生之業而感無論轉生於何處,皆是短壽多病,處所也是深谷險地等危害生命不悅意的地方,感受三惡趣的痛苦等;以不與取之業而感轉生到屢遭霜雹、饑荒災害、貧窮落後的惡劣環境中,墮入三惡趣,尤其是餓鬼界等;以邪淫之業而感夫妻不和、怨敵眾多,生於荒涼骯髒之地,感受惡趣之苦。因此,我從今以後必須斷除身體的三種不善業。
後行:將善根迴向於一切眾生。
丙二、語不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以妄語所感多遭誹謗,恆受他欺;以離間語所感眷屬不和,饒益他人反而嗔如怨敵;以粗語而感所聞之語皆不悅耳,並且成為諍論之言;以綺語所感語言無力,顛倒錯亂。若造此等惡業,則必定連續墮入惡趣等邪道感受痛苦。因此,我必須斷除語言的四種不善業。
後行:迴向善根。
丙三、意不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以貪心而感所想不能如願以償,而且不欲之事卻臨頭;以害心而感恆時擔驚受怕,恐怖不安;以邪見而感轉生為不信因果恆持常斷見的惡劣身體,並將流轉於惡趣中受苦。所以,我必須斷除意之三種惡業。
後行:迴向善根。
乙二(善業)分二:丙一、隨福德分善;丙二、隨解脫分善。
丙一(隨福德分善)分三:丁一、身善業;丁二、語善業;丁三、意善業。
丁一、身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斷除殺生而感健康長壽;斷除不與取而感受用圓滿;斷除邪淫而感夫妻和美,無有怨敵。即行持此三善業獲得善趣安樂。因此,我必須行持身善業。
後行:迴向善根。
丁二、語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斷除妄語而感得到眾人讚頌、歡喜;斷除離間語而感眷屬、僕人和睦,受到恭敬;斷除粗語而感所聞之言悅耳,倍受讚歎;斷除綺語而感語言誠實,眾人信賴。即行持此四善業成辦語言善法與一切安樂。因此,我必須行持語善業。
後行:迴向善根。
丁三、意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斷除貪心而感如願以償;斷除害心而感無有損惱;斷除邪見而感受持正見。即行持此三善業可得到善趣之喜樂。因此,我必須行持意善業。
後行:迴向善根。
丙二、隨解脫分善: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無論任何善法都是可以擺脫輪迴獲得涅槃的。簡而言之,雖然觀待聲聞、緣覺、圓滿正等覺有三種解脫,但圓滿正等覺最為究竟。因此,我今為獲得佛果,必須以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迴向殊勝攝持而行十善、四禪、四無色、止觀、四無量及六度等,若未圓滿資糧,則不得佛果。所以,自己一定要作到剎那也不懈怠而修持正法。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三、思維一切皆為業之自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輪迴的苦樂及善惡趣都是由眾生各自行善作惡所致,三菩提及其不同安樂也是由行隨解脫分各自不同善業所得。此業如同畫家,一者可變化多種多樣;業如身影,緊隨眾生身後;業如不同身體之苦樂,自己所作不會落到他人頭上,他人之業也不會落到自己身上;業如國王,猛烈的善惡業可將眾生牽引到善惡趣中;範圍廣大如同虛空界;數量眾多如同市場的商品;互不混雜如同錦緞花紋;黑白性質不變,如同青蓮與睡蓮。隨著所積累之諸業而感相應之果。因此,我應當了知一切皆為業之自性並精進取捨善惡。
後行:迴向善根。
解脫利益
多成就者智者所攝受,依照上師言教而修行,解脫勝道無誤示於眾,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丙五(解脫利益)分二:一、解脫之定義;二、解脫之分類。
丁一、解脫之定義:
丁二(解脫之分類)分二:一、能獲解脫果位之因;二、三菩提之果。
戊一、能獲解脫果位之因:
戊二、三菩提之果:
解脫利益之引導終
依止上師
丙六(依止上師)分二:一、依師之必要;二、依師之次第。
丁一、依師之必要:
丁二(依師之次第)分三:一、觀察上師;二、依止上師;三、修學上師之意行。
戊一、觀察上師:
問.為什麼說上師對自己恩德勝過了父母、所有天龍八部以及一切人非人等甚至超過了佛陀?
答:在世間上父母的恩德是最大,只有父母才能給予難得人身及勝過一切的愛,但這隻會使你不斷地增加三毒煩惱而成為趣入輪迴之因,他們不能給予真正出世間究竟的安樂。只有上師才能給予一切暫時的利益和究竟的安樂,在自己遇到最大的困難——墮入輪迴中時,依怙上師會慈悲救護。天龍八部和一切人非人等雖然它們暫時具有一些能力和福德,但它們還沒有真正從輪迴中解脫到最後還是會墮落的,而上師已經得了自在為了利益所化眾生而顯現朴特伽羅的形象。從大悲心與加持方面來說,上師與諸佛相同,與上師結上善緣者即生便可成佛,結上惡緣者也有斷絕以輪迴之日。但從恩德方面來說,往昔出世了說不盡、數不清的佛陀,他們的大慈大悲也無法救度我們,直到現在我們仍在遺留在輪迴的大苦海中。此時此刻,諸位上師以無量悲心垂念我們,他們相應所化眾生各自不同的緣份而以不同補特伽羅的身相現於世間,通過善巧方便攝受,使我們趨入殊勝正法之門,打開我們取捨的雙眼,無有錯謬、無有迷亂地指示解脫遍知的勝道。所以,上師的功德與諸佛無有差別,但對我們來說,上師則以勝過諸佛的恩德予以救護。
問.為什麼上師外表一方面與普通人完全相同,一方面又與世人的行為完全相違?
答:上師的密意始終安住於與諸佛無二無別之中,然而正是為了引導我們這些不清凈的所化眾生才化現為人的身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有些上師另一方面又與世人的行為完全相違也是為了利益眾生,如帝洛巴尊者吃魚肉,其實帝洛巴尊者並不是由於飢餓難耐實在得不到食物才殺魚的,而是因為那些魚是不知取捨道理的惡業眾生,而尊者具有超度它們的能力,為了使之與自己結上緣才吃魚肉的,然後將它們的神識接引到清凈剎土。同樣,大成就者薩繞哈巴曾經顯現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熱則現為獵人的身份等等,在印度聖地多數成就自在者都是以下賤種姓等極其低劣的姿態出現。所以,我們對於上師的任何行為都不能視為顛倒,需要唯一觀清凈心。
問.如何理解「凡與上師結善緣者即生成佛,結上惡緣者則斷輪迴之根。」?
答:如果與上師結上了善緣能使你得到究竟佛果即生成就,如果結上惡緣,由於上師是殊勝的對境之故,以上師的發願力也能種下菩提種子,也就是有斷絕輪迴之日,比那些未依止上師的人先解脫。如頌云:「如是上師等諸佛,害彼亦入安樂道,何人正信依止師,降下一切功德雨。」
問.有些人認為將上師視為佛不合理,對此您如何看待?
答:有些人認為「將上師視為佛是一種過於狂熱的信心」,這是由於他們對於佛法不了解所導致的錯誤觀點。所謂上等的信心就得到上等的加持,中等的信心中等的加持,下等的信心下等的加持,將上師視為佛就會得到佛的加持,而本身上師就是一切諸佛的總集,當然,並不是上師偏心,對上等信心的弟子就給予上等的加持,對下等信心的弟子就給予下等的加持,其實上師給予的加持都是一樣的,得到加持的大小是取抉於法器的信心,如天降甘霖,大樹、小草、莊稼等所吸收的水份各不相同一樣,所以弟子對上師的信心很重要。
甲一(思維善知識之自性)分三:乙一、思維差別;乙二、觀察法相;乙三、讚頌功德。
乙一、思維差別: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善知識、惡知識之差別而取捨。若依止真實善知識,則自然會熏習上他的善妙功德,如朽木置於旃檀樹林中,便會熏上它的芳香,因此,為了增上圓滿善法,我應當依止善知識與善道友。若依止惡知識與惡友,則自然會沾染上他的過患,如同吉祥草在骯髒處被爛魚所染。因此,為了減輕、斷絕不善業,我必須棄離惡知識與惡友。
後行:迴向善根。
乙二(觀察法相)分二:丙一、共同法相;丙二、不共法相。
丙一、共同法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善知識之共同法相:要到寶洲去必須依靠善巧的商主。同樣,自己去解脫洲後獲得佛果也依賴於上師善知識。因此,應當依止一位身語意行為無過、廣聞多學、悲心強烈、具有無量智慧方便、能令與之結緣者入解脫道、能堪忍疲勞苦行功德圓滿的上師。願我速遇這樣一位善知識並蒙受其慈悲攝受,願我恆時不離上師。
後行:迴向善根。
丙二、不共法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察上師不共之法相:若想得到今生的圓滿地位、財富需要依靠轉輪王等賢善君主。同樣,要想即生獲得無上佛果與功德也必須依止成就者金剛持上師。因此,我應當依止一位灌頂圓滿、誓言清凈、精通續部竅訣、獲得甚深念修之力、具有見解意趣等持之相、利他事業圓滿的上師。願尚未值遇者值遇上師,已經值遇者不離如是上師,願我恆時令師心生歡喜、慈悲攝受。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三(讚頌功德)分三:丙一、第一次第讚頌;丙二、第二次第讚頌;丙三、第三次第讚頌。
丙一、第一次第讚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如同曇花在世間上難得一現,佛陀出世極為難得,佛之大悲化身善知識也同樣難遇。就以現今我們的吉祥怙主殊勝上師為例,真實的善知識具有無量功德之光芒。即救渡我們擺脫三有海,如同大舵手;將我們引入解脫道,如善巧之商主;遣除有寂衰敗,如同摩尼寶;熄滅煩惱之烈火,如同甘露水;普降大法雨,如同妙雲;令諸眾生皆大歡喜,如同天鼓聲;去除三毒諸疾,如同藥王;遣除無明黑暗,如同日月明燈;滿眾生願,如同如意樹;事業光芒萬丈,如同日輪,具足如是希有功德。我今已幸遇並依止了這樣的上師,真是萬分喜悅,願我生生世世都能依止真實善知識並被其慈悲攝受,願我有朝一日也獲得上師的果位。
後行:迴向善根。
丙二、第二次第讚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如是一切殊勝上師善知識密意廣大如虛空;等持光明如日月;智慧無量如大海;悲心猛烈如河流;心性穩固如山王;遠離過患如蓮花;對眾平等如父母;功德自成如寶藏;引導世人如國王。上師的每一分功德都是不可估量的,真是希奇!願我恆時令上師歡喜、慈悲攝受。
後行:迴向善根。
丙三、第三次第讚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如是一切吉祥怙主殊勝上師,僅以見、聞、憶念、接觸便可播下解脫種子,能夠摧毀輪迴。上師的事業等同諸佛,將眾生引入解脫道中,其緣份極為殊勝。無論任何壇城中,上師都是主尊黑日嘎之本體,行持一切圓滿灌頂之事業,因此是第四寶出世。在所化眾生前,上師的恩德勝過佛陀,具有殊勝功德。願今生入成熟解脫深道中的一切有情生生世世依止上師,令師歡喜、慈悲加持。
後行:迴向善根。
戊二、依止上師:
甲二(修上師瑜伽)分三:乙一、平時之瑜伽;乙二、修四事業之次第;乙三、遣除病魔之贖死法。
乙一、平時之瑜伽: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若白日修上師瑜伽,則於頂上觀想上師,夜晚於心間觀想。修法時,首先將一切法觀為空性。於空性中觀想日月蓮花上根本上師為本尊、空行所圍繞。迎請根本上師、傳承上師及空行,彼等皆融入根本上師(誓言尊者),在上師前頂禮、供養、懺罪、祈禱。之後念誦三遍「恭敬頂禮諸上師,本尊以及空行眾,供養內外密供品,懺悔根本支分罪,祈賜灌頂與加持,生世作為眾導師。」再觀想:上師身體各部位降下甘露,充滿自身,凈除病魔罪障,生起大樂法性之證悟。入定片刻後將上師尊名譯成梵文,加入嗡啊吽而念誦。如:「嗡格熱革瑪燃匝斯德啊吽」或如「嗡格熱阿白拉江嘎繞斯德阿吽」。又觀想:上師、本尊、空行身體放光,降下甘露,凈除自他眾生之身障,獲得寶瓶灌頂,加持身成為身金剛;上師等喉間放光降下甘露,凈除自他眾生之語垢,獲得秘密灌頂,加持語成為語金剛;上師等心間放光降下甘露,凈除自他眾生之意障,獲得智慧灌頂,加持意成為意金剛;上師全身放光降下甘露,凈除自他眾生身語意各自執著之垢,獲得句義灌頂,加持成為智慧金剛。自己的身語意融入上師的身語意中,上師的身語意融入無生法性中。於無緣中入定。
後行:迴向善根。
乙二、修四事業之次第: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修息增懷誅四事業。息業:觀想一切為白色,放射白光,依此息滅病魔罪障,念誦「某某新當革熱耶索哈」。增業:觀想一切為黃色,放射黃光,依此延年益壽、增上福祿,念誦「某某布章革熱耶索哈」。懷業:觀想一切為紅色,放射紅光,依此使所作自如,念誦「某某瓦相革熱耶索哈」。誅業:觀想一切為青色,放射火光,以此消滅魔障,念誦「魔障瑪雅啪達。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三、遣除病魔之贖死法: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空性中,於前方虛空中觀想蓮莖上有獅子嚴飾之寶座,上有日月、柔軟層疊綢緞座墊,與傳承上師無二無別之根本上師安坐其上,四周是如海本尊壇城尊眾空行護法,下方是六道眾生和對己加害者。再觀想:自己心間的神識以吽(>)字形相從梵凈穴出來,變成持寶劍的五部勇士,其將自己的頭顱從眉間白毫處斬斷,放在須彌山大的骷髏三角灶上,其中裝入自己的血肉,灶下燃火,煮沸血肉,十方諸佛菩薩降下甘露充滿托巴,從而使托巴內之物變成所需飲食與美妙甘露。又觀想:自己幻化出無數持托巴的勇士,同時現於各位賓客面前而供施甘露,令出世間的一切賓客歡喜,從而圓滿福慧二資,最後獲得共同與殊勝悉地。令輪迴的一切賓客歡喜,從而還清無始以來的宿債。尤其令作害的魔眾歡喜,從而息滅它們的噁心,遣除違緣。諸眾皆大歡喜的光芒照耀自己,從而去病除魔,贖回生命,獲得悉地。最終一切如雲消於空中。
後行:於無緣中作迴向。
以此可圓滿二資,贖回性命,無病無害,認識中陰光明。
戊三、修學上師之意行:
觀察一位上師是否具足菩提有幾種方法:1)通過他人打聽;2)不結法緣只替他做事或做侍者半年以上;3)以其他方法了解,對於公認的大成就者不需要觀察即可依止。
問.在七寶組成的智慧波羅蜜多宮殿中央為什麼供養智慧波羅蜜多金函?作為修行人對加持應有什麼不同認識?
答:這樣能表示出法勝菩薩對智慧波羅蜜多的恭敬和信心。所以我們平時也要如此隨學,對自己最有信心的法本,如金剛經等進行供養,把它觀想真正的佛菩薩恭敬、供養,這樣做能得到很大加持。
作為修行人我們對佛菩薩等的加持要有誠信。以前格魯派的一位大德說「我們做為佛教徒應該對『加持』有不共的認識,在整個西藏,加持最大的就是覺沃佛像,但對於一個不相信加持的人來說,那只是一個銅相,可那對我們而言,覺沃佛像是世尊親自開光加持過的。」所以我們要對上師三寶的加持有不共的信心。
……在此期間,常啼菩薩與五百女眾眷屬始終未曾合過眼,也沒有安坐一刻,僅僅以站立行走兩種威儀度日,一心期盼著法勝菩薩出定演說妙法。這充分地說明了常啼菩薩與眾眷屬對法勝菩薩的恭敬心,以及對佛法的希求心,更表示了佛法的殊勝難得。所以我們平時在求法的過程中,也要以艱韌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艱難險阻,並以強烈的恭敬心和信心在上師面前求得殊勝難得的正法。
就這樣,大智者那諾巴所經歷的這二十四次苦行,實際上都是上師的吩咐,結果全部成了清凈業障的方便,雖然表面上看來似乎只是無義的徒勞,感覺沒有一個是正法,而且上師也從來沒有宣說一句正法,弟子也未曾實地修行過一次諸如頂禮之類的善法,但是因為遇到了成就者的上師後,全然不顧艱難困苦,百分之百依教奉行,從而使障礙得以清凈,在相續中生起了證悟。所有的修法當中再也沒有超過遵照上師言教行持的修法了,可見依教奉行的功德利益有多麼廣大!可是現在很多上師帶弟子到處去,卻不給弟子傳一點法,可能有些沒有能力,也有些可能沒有興趣,也許弟子是當上師給別人講法的時候不一起聽,認為自己每天與上師在一起會有很多機會聽法等種種想法。如果上師與弟子之間真正有帝洛巴與那諾巴一樣的根基、信心是可以,但一般凡夫人是必須在佛法上有修練才能保證。
問.米拉日巴尊者為什麼在大圓滿上師絨敦拉嘎上師前不成功,而置遇馬爾巴尊者卻即生成佛?
答:原因有二:1)正法與補特伽羅的相續已背道而馳所以未成功;2)米拉日巴尊者與馬爾巴尊者具有前世的緣份,而且米拉日巴尊者對馬爾巴尊者有不共的信心。
問.米拉日巴將上師給的一瓶酒一飲而盡,與後面向上師供養一口空鍋分別有何緣起?
答:以將上師給的一瓶酒一飲而盡這個緣起使得日後馬爾巴尊者以滿瓶傾瀉的方式將所有的灌頂與竅訣毫無保留地全盤傳授給他。而後來米拉日巴尊者供養上師一口空鍋,以此緣起米拉日巴尊者後來修行過程中無有什麼吃的,以苦行的方式來修行。
問.有人一來學院就要求上師以上講經傳法,然後就回去,這樣是否如法?要真正相續成熟修行成功應如何做?
答:不如法。以前法王如意寶面前來了一些騎馬的人,他們說:「馬上給我傳一個法,我的馬就拴在外面的柱子上。」這樣是不可能的,我們真正想要成熟相續,應當長期依止善知識,依教奉行,以這樣的苦行將以前所有惡習清凈,相續堪為清凈的法器後,再灌頂修竅訣,修行才有可能成功。就如「田」先要開墾後,再種下種子後,灌蓋生長,才有可能結果。
問.有人見了《米拉日巴傳記》後說「這種行為是對人權的踐踏」,此種說法是否正確?應如何正確理解?
答:不正確。之所以會有這樣錯誤的理解,完全是因為他們對佛法的不了解所導致,如果米拉日巴尊者沒有經歷過種種苦行,往昔他所造的惡業不可能清凈,也就不能成為接受佛法的法器,最後也不可能得到馬爾巴譯師的全部證悟智慧和功德。正是因為馬爾巴譯師以善巧方便使米拉日巴尊者相續中的罪業得以清凈,才有後來獲得即生成就的米拉日巴尊者。
我們能夠來到學院並遇到上師與大乘佛法並不是偶然而得的,而是多生累劫積聚的福德資糧現前,就像無垢光尊者在《法界寶藏論》中講到:「偶然因緣我不可能遇到這樣殊勝的上師和大圓滿的法。」
法王如意寶也說過:「如果弟子想要到其他上師面前求法應該得到上師允許,不然修任何法都不會成功。」我們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違背上師的教言等不如法的行為而依教奉行。
由此可見,對上師生邪見會導致多麼嚴重的後果。一旦相續中對上師生起惡分別念要當下猛勵懺悔,並要在心裡自我譴責:這絕對是我自己的心識、眼識不清凈所導致的,上師的行為根本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過失或缺點。
雖遇聖士仍為劣行誘,雖獲勝道仍漂非道中,我與如我惡性諸有情,正法調伏自續祈加持。
依止上師之引導終
共同前行圓滿矣!
不共內加行
問.何為不共內加行?三寶、三根本、三身?
答:趨入大圓滿、趨入不共密法的,或者可以說寧瑪巴的不共的加行為不共內加行。三寶是指佛、法、僧;三根本是指空行、本尊、上師;三身是指法身、報身、化身。
歸依
乙二(不共內加行)分五:一、諸聖道之基石——皈依;二、趣入最勝大乘——發殊勝菩提心;三、清凈違緣罪障——念修金剛薩埵;四、積累順緣資糧之供曼茶羅與頓然斷除四魔之古沙里——積累資糧;五、自相續生起證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師瑜伽。
丙一(諸聖道之基石——皈依)分五:一、皈依之基礎;二、皈依之分類;三、皈依之方法;四、皈依之學處;五、皈依之功德。
以外皈依頂戴三寶尊,以內皈依成就三根本,以密皈依現前三身者,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丁一、皈依之基礎:
問.對上師三寶不具信心有何過失?如何讓自相續中生起信心?
答:信心猶如種子,它能生長一切善法功德,如果不具備信心,那就如同種子被火燒得一乾二淨一樣。如經中說:「無信心之人,不生諸善法,如種被火焚,青芽豈能生?」若想讓自己相續中生起信心,全知無垢光尊者曾說:「信心的來源是經常看經典、傳記;依止具有信心的上師、具有信心的道友,同時,經常閱讀一些甚深的大乘經曲,並且盡量不要接觸不具信心的外道,亦不要閱讀外面的一切歪門邪說的書籍。」
問.佛陀對眾生有哪四種加持?
答:佛陀對眾生的加持有四種:1)佛陀恆常的加持如河流;2)自性自然的加持,猶如日光;3)祈禱顯現的加持;4)值遇外境的加持,如母親遇到著魔的兒子一樣。
狗牙的故事說明了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只要具有勝解信,任何人都會得到佛的悲憫與加持,成佛亦依賴信心。
這是依靠信心力,覺沃奔才沒有罪過反而得到了佛的悲憫與加持。以此說明依靠所生起的不共信心,上師三寶的加持才會融入自相續,於是相續中便會生起真實的證悟。
因為若自己相續中沒有生起證悟實相的智慧與勝解信,則所作所為會摻雜自私自利的念頭,攝受弟子也沒有多大意義,反而會錯誤地引導弟子。
丁二、皈依之分類:
丁三、皈依之方法:
作為佛教徒,對自己的傳承上師及根本上師應該生起強烈的信心,並經常祈禱諸傳承上師及根本上師的加持,這樣自己的心相續會逐漸融入諸傳承上師以及根本上師的智慧,通過修持上師瑜伽,則可獲得圓滿的功德。
丁四(皈依之學處)分三:一、三種所斷;二、三種所修;三、三種同分。
戊一、三種所斷:
戊二、三種所修:
戊三、三種同分:
問.修十萬皈依偈的目的是什麼?是否一定要修十萬?為什麼?
答:修十萬皈依偈主要是數量和質量兩個都達到量,也就是為了使自相續對三寶生起不退轉的信心,乃至菩提果之間寧捨生命也不捨棄上師三寶。法王如意寶曾開示過:「如果真正對三寶具有堅定的信心和恭敬心,那麼修皈依時數量不足十萬也是可以的。」
問.有人與對自己有法恩的上師稍有一些矛盾就捨棄,又另外依止其他上師,這樣是否如法?有何過失?
答:不如法。因為捨棄了一位上師就是捨棄了所有的上師也就是捨棄了僧寶,連最根本的皈依戒也舍掉了。如果捨棄了一位上師,雖然以後依止的上師是一位大成就者亦無法讓你成就。如法王如意寶說:「你們被其他上師捨棄時,我也無法攝受。」
在藏曆每月的十五、三十日的六時中一定要儘可能供養三寶,)在藏曆每月的十五、初八、初十、二十五、二十九、三十(吉祥日)的六時中供養三寶更具功德)
問.有人已受皈依儀軌十幾年,有人已剃度出家,他們是否一定是佛教徒?真正的佛教徒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為他人授皈依戒?
答:不一定。作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在自相續中生起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縱遇命難亦不捨棄三寶的決心,從內心真正皈依三寶,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阿底峽尊者說:「內外道以皈依別。」
在真正是為了利益眾生的發心的情況下可以為他人念四皈依而授皈依戒。
丁五、皈依之功德:
皈依三寶是一切正法的基礎,……律藏中記載:曾經一頭豬被狗追趕而轉繞了一座佛塔,由此相續中播下了解脫的種子。所以,我們應儘可能的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動物的耳旁念誦一些佛號(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寶積佛等)或者咒語(如觀音心咒、釋迦牟尼佛心咒等)或者念誦皈依偈等,給它們種下善根,或者更直接地去放生,完整地念誦一些高僧大德所作的放生儀軌,那樣對它們更有利益。
雖已皈依然而誠信弱,雖受三學然仍舍持戒,我與如我無心諸有情,不退堅固信心祈加持。
一切聖道之基石——皈依之引導終
甲六(皈依)分三:乙一、皈依分類;乙二、思維功德;乙三、皈依方法。
乙一、皈依分類: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不同皈依法:畏懼三惡趣痛苦後尋求善趣安樂而皈依三寶是小士道皈依,因其僅僅尋求暫時安樂之故;懼怕輪迴痛苦後希求個人寂樂而皈依三寶是中士道皈依,因其緣自己從輪迴中解脫之故;見到無邊輪迴中的其他眾生受苦後為救脫一切有情脫離輪迴而皈依三寶是大士道皈依,因其為利一切眾生而想成佛之故。因此,我要斷除小士道、中士道發心,應當為一切眾生而隨學大士道皈依。
後行:將善根迴向於一切眾生。
乙二、思維功德: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若有人皈依那些自己尚且流轉於輪迴中的世間天神,為何不皈依無有怖畏、殊勝解脫之依處——三寶呢?心續變化無常、恆時加害眾生的鬼王等都不能作為怙主與依處。何人僅僅皈依三寶,便可播下解脫之種子,遠離不善業,增上善法。皈依可謂是一切戒之基礎,一切功德之源泉。皈依之人也會受到白法方面天尊的護佑,一切所願如意成辦,恆時憶念宿世,不離正法之光明,今生來世獲得暫時安樂,究竟獲得佛果。皈依具有諸如此類之無量功德。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三、皈依方法: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於自前方虛空中觀想獅子日月蓮花寶座上安坐著與諸佛無二無別之根本上師,為遍布虛空、浩瀚如海的菩薩、空行以及護法眾所圍繞。再觀想:我與一切眾生在大地上恭敬合掌,默誦「從今起乃至菩提果之間供養您,依賴您,除您無有其餘指望處、皈依處。」以悅耳聲音儘力念誦皈依偈「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後,自己與一切眾生融入三寶,三寶融入中間的佛陀如意寶上師,上師融入離戲法身空性中,何者也不緣中放鬆,乃至心能安住期間一直修持。
後行:迴向善根。
發殊勝菩提心
以大智慧現前勝涅槃,以大悲心住於輪迴中,以巧方便證輪涅無二,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丙二(趣入最勝大乘——發殊勝菩提心)分三:一、修四無量心;二、發殊勝菩提心;三、願行菩提心學處。
丁一(修四無量心)分四:一、修舍無量心;二、修慈無量心;三、修悲無量心;四、修喜無量心。
問:大小乘以何為分水嶺?所有佛法的精華是什麼?如何以方便法讓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
答:大小乘佛法以是否具足菩提心為分水嶺。所有佛法的精華是勝解信之菩提心。讓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方便法是修四無量心,並經常祈禱傳承上師,如念誦《釋迦佛儀軌》和修上師瑜伽,通過上師的加持力與自己的發心力,一定可以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
所緣的眾生無邊無量、能緣的心識無邊無量、所得的功德也無量無邊所以叫作四無量。
戊一、修舍無量心:
戊二、修慈無量心:
戊三、修悲無量心:
問.什麼叫悲無量心?應如何具體觀修?
答:悲無量心就是希望一切被劇烈痛苦逼迫的眾生遠離痛苦。具體修法:1)面對可憐的眾生首先觀想就是自己;2)觀想那個可憐的被宰殺的眾生就是自己的母親;3)觀想這個正在感受痛苦的眾生是自己以往生生世世的母親;4)觀想痛苦的原因(如造不善業);5)觀想這個以痛苦之因為業的眾生做為修大悲心的對境;6)觀想願這些痛苦的眾生遠離痛苦獲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問.生起大悲心的方法有哪些?
答:1)上師的教言;2)依大乘的佛法;3)經常接觸一些可憐的眾生,自己親身嘗試體驗它們的痛苦。
問.有人很喜歡看鬥牛、賽馬、鬥雞等遊戲,這樣有何過失?應如何觀修大悲心?
答:這樣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並且也為自己將來成為這些痛苦的眾生種下了因,經常這樣也會損害自己的大悲心。觀想自己或者自己的最親的人就是這些被斗的牛、馬、雞,則自然會生起大悲心。
我們作為釋迦牟尼佛的隨學者,發了大乘菩提心,應該身先士卒作為慈悲的表率,對每一個眾生都應像獨子之母對待兒子一樣慈愛、關懷。
能行降伏的條件:只對於那些有能力斷絕無惡不作眾生的罪業,自己降伏對方不會變成惡業而會變成善業,並且能將它們的神識引到清凈剎土,具足這三種條件的人才有開許。此外,若對對方沒有嗔心,對自方沒有貪執心,唯行利他這樣的心態下,僅念形象的降伏儀軌亦對眾生有很大的功德和利益。
問:吃肉有何過失?哪些經論中宣講了吃肉的過失?
答:吃肉就犯了皈依戒。因為皈依以後必須要斷除損害眾生的事情,無論到哪裡,哪怕是危及一個眾生的性命而殺害、享用血肉就完全違背了皈依戒。尤其是身為大乘行人,理所應當作為天邊無際一切眾生的皈依處和救護者,又怎能去傷害眾生吃它們的肉呢?而且一切眾生無論今生還是來世都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吃自己父母的肉,豈能算是大乘的佛教徒?對出家人來說,形象亦極不如法。對於弘法者來說,如果自己吃肉又如何來勸他人戒殺、放生、吃素?《楞伽經》、《楞嚴經》、《涅槃經》等經典中都有宣講吃肉的過失。
問.會供及供護法時正確觀點是什麼?在漢地供護法時應注意什麼?如何合理享用會供酒肉?
答:有些僧人到施主家裡時,那些施主宰殺了許多旁生後供養肉食時,他們內心沒有絲毫顧慮,欣然享用,尤其是進行消災免難,祭祀求福等時,他們要求必須用新鮮肉作供品,並認為剛剛宰殺、鮮血淋淋、熱氣騰騰的肉才是乾淨的,用葷腥血肉裝點美化食子和供品,氣勢洶洶、殺氣騰騰地舉行佛事,並且會供後酒一瓶一瓶的地喝,肉一大塊一大塊地吃等不如法的現象。
應當戒肉。至於以血肉作供品清凈不清凈,對於完全證悟到清凈、平等的時候,密宗當中也是有開許的。如果認為肉是不幹凈的,自己是吃素的護法神是管吃肉的,將不清凈的肉給護法神吃,這種分別念會有很大的過失。然而在現實供品當中,有些涉及作為等凈無二瑜伽士的密宗誓言物而已。完全沒有必要過分的使用血肉供品,那是苯波教的做法,而不是內道佛教的教規,只要將自己認為是比較清凈的,如供水、茶、水果等供護法神亦是可以的。
在漢地對於有些佛教徒,對供酒不太認可時,亦沒有必要一定要用酒供,用水、茶、水果等供護法神亦可。
在享用會供酒肉時:肉呢,像蚊子的腳一樣非常小的嘗一嘗;酒呢,就像用一根馬尾巴沾一下,稍微嘗一點就可以了,代表接受了誓言物。
戊四、修喜無量心:
問.美國物價大樓被恐怖分子炸毀後,很多人特別高興,說「炸得好。」日本廣島被炸亦很高興,這樣是否如法?為什麼?有何過失?修行人應如何面對怨敵之不幸?
答:不如法。對於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沒有必要參與這些世間法,尤其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政治問題,對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遺患,過了多少年也是很難澄清的。如果我們直接去參與的話,是取是舍,是破是立,也沒有任何必要的,這只是世間的一些政治因素而造成的,也是人與人之間留下創傷的一種痕迹。
若經常懷有這種妒忌心、競爭心等,既無益於已也無益於他人,只能是毫無意義地積累嚴重的罪業而已。作為修行人當面對怨敵之不幸時,不應幸災樂禍,而應從內心真正地願他(她)速速遠離痛苦和不幸。
問.平時應如何修學心地善良?如是修學有何功德?
答:應經常觀察自相續,若末觀察,則極易沒有任何理由在無意義當中生起惡念。當生起惡念時,馬上念金剛薩垛心咒懺悔,這樣做而不積業,罪業可以清凈。反之,如果認為我們這個惡念是對的,那麼這個業已經在阿賴耶上存留下了,也許果報今生也可能會成熟。經常觀察自相續:我這個人是什麼樣啊?如果有錯的話,就想通過這麼長時間修學佛法,仍與自相續沒有相應,實在惡劣,通過多次呵責可以改變自相續。作為大乘修行人,平時應當這樣想,哪怕是利益一個眾生也好,以後今生當中如果有能力,我應當辦一個道場,如果今生當中實在沒有能力的話,但願我生生世世哪怕一個眾生也好,一定要救度他們,生生世世當中不損害眾生,生生世世當中不殺害任何眾生,平時在心裡這樣串習,經常唯一修學心地善良。
如果經常唯一修學心地善良,那麼不但今生的一切所願能稱心如意,受到白法方面的天神的保護、蒙諸佛菩薩的加持,一切所作所為成為善法,而且臨終時也不會感受氣息分解的劇烈痛苦,後世還會獲得人天果位,究竟現前圓滿正等覺的果位等無量功德。
甲七(修四無量心)分三:乙一、思維功德生起歡喜;乙二、真實修法;乙三、修鍊。
乙一、思維功德生起歡喜: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若未修四無量心,則不能成佛,若修則可成佛,所以必須修持四無量心。修慈心暫時令眾人悅意,究竟成就報身;修悲心暫時無有損害,究竟成就法身;修喜心暫時無有嫉妒,究竟成就化身;修舍心暫時自心堪能,究竟成就本性身。此外,因現前了色界等持生處清凈功德而投生為欲界的人天之身利樂有情。思維此等利益後,我必須修持四無量心。
後行:迴向善根。
乙二(真實修法)分四:丙一、修舍無量心;丙二、修慈無量心;丙三、修悲無量心;丙四、修喜無量心。
丙一、修舍無量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通過觀想所緣境的眾生而了知:如今我貪執父母親友等自方、憎恨怨敵與他方是不合理的,因為這些怨敵也作過自己前世的親友;現在的親友也曾作過自己的仇人,這都是不一定的。如今也是同樣,長久的怨敵也不能加害於己,若隨其心順其意,則也可能成為親友饒益自己;親友之間若惡語中傷、相互爭論、分配財物、出現不幸,則好似仇人一樣會使自己心靈受到刺傷。現在、未來也可能出現親成怨、怨變親的情況,所以親怨是不定的。因此,我應當斷除貪愛自方、憎恨他方之心,觀察親怨平等之理,作到無有親疏偏袒,一視同仁,對一切眾生皆如是而觀。觀想方式:從現在的一個眾生到兩個、三個、一個城鎮、一個地區、一大洲,直至虛空界的一切眾生,我應當修持無有貪親嗔疏的無緣大舍心。
後行:迴向善根。
丙二、修慈無量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所緣境——一切眾生,就象希望自方不具安樂之人獲得一切快樂一樣,願所有不安樂的眾生得到一切安樂,以慈心將眾生視為我所。觀想方式:以自己的父母及自己喜歡親近之人為例,從一個眾生到一切眾生之間皆如是修持慈無量心。最後於何者也不緣中入定。
後行:迴向善根。
丙三、修悲無量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正遭受無法堪忍強烈痛苦逼迫的眾生。觀想方式:生起悲心,但願他們遠離此苦的逼迫,從一個眾生至一切眾生而觀修。後於無緣中入定片刻。
後行:迴向善根。
丙四、修喜無量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之所緣境是在善趣中具大小安樂幸福的眾生到凡具有安樂的一切眾生。觀想方式:願這些眾生乃至未獲佛果之前,恆時不離此安樂,並且長壽無病、眷屬眾多、受用圓滿、無有損害、智慧廣大等較此更幸福更安樂。從一個眾生至一切眾生而觀修,尤其對於加害自己的怨敵、嫉妒的對象更應當反覆觀修。後於空性中安住。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三、修鍊: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按慈悲喜舍順序次第而觀修;從舍心到慈心逆行而修;慈心、喜心、悲心、舍心交替而修;剎那剎那串習,無有實執而精進修鍊。
後行:迴向善根。
丁二(發殊勝菩提心)分二:一、發心之分類;二、正式發心。
戊一、發心之分類:
戊二、正式發心:
按照噶當派的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首先通過教證、理證一定要了知一切眾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在做父母時恩德是什麼樣的,憶念恩德以後,如何報達恩德,這就是龍猛菩薩、無著菩薩修菩提心的傳統,一定要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真正對一切父母親生起真實慈悲心,如若不如此觀修,對一切老母有情生不起慈悲菩提心,就口頭上僅念誦數十萬遍發心偈,誠如華智仁波切所說:「連芝麻許的功德也沒有。」
所謂「無芝麻許功德」是從若未生菩提心,念十萬遍發心偈亦不能成為真正成佛的因的這個角度來講「無芝麻許實義」的,然而念十萬遍的功德還是有的,若沒有一點功德的話,浪費了時間、精力,這樣因果就變成虛耗,這樣說是為了強調成佛的因是很重要的。
丁三(願行菩提心學處)分二:一、願菩提心學處;二、行菩提心學處。
戊一(願菩提心學處)分三: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三、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己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
己三、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若相續中無勤而自然具有極大的悲心可以判斷是大乘種姓者。
佛在因地時顯現布施自己妻子、兒女、身體血肉,不懂佛法不懂功德的人可能認為這太殘忍了,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因為佛陀在因地時並不是因為自私自利而捨棄這些眷屬、受用以及身體的,而是為了得到能救護一切眾生的佛果而作出如此偉大的舉動,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就是因為執著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才造下種種罪業,不得解脫,若能放下捨棄,則會離佛果越來越近。
問.寶髻國王為了避免與難忍國王打仗而逃跑,世尊因地時也有顯現打仗的情況,此二者是否矛盾?應如何理解?我們如何隨學世尊行為?
答:此二者並不矛盾。對眾生有利的時候可以打仗;但若是為了個人受用的爭奪而打仗,對眾生毫無意義而又必定會傷害許多眾生的時候,捨棄王位而前往森林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主要是發心。
我們應該隨學世尊,不能無緣無故地傷害眾生,只有對眾生有利的時候才顯現戰爭。特別是現在世間上一些權利比較大的人,他們在作出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應該觀察自己的心是否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一己私慾或嗔恨心。因為往往他們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會給眾生造成巨大的痛苦。
戊二(行菩提心學處)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進;五、靜慮;六、智慧。
己一(布施)分三: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
庚一、財施:
庚二、法施:
所以,在自私自利的心念還沒有斷盡之前,不要急急忙忙地去利益他眾,而要在自己念經誦咒、讀誦佛經論典等時發願:但願白法方面的鬼神們聽到這些後相續得以解脫,在念誦水施、施身等儀軌的結尾時,也要念「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平時可以在可憐的眾生耳邊或者放生的時候在眾生的耳邊念誦觀音心咒、釋迦牟尼佛聖號、寶積佛聖號,依靠心咒和聖號的加持力,它們也能不墮惡趣。唯一做這種法布施就可以。一旦自己的私心雜念完全斷盡,一剎那也不要處在安閑寂樂的狀態中,這說明主要一心一意利益他眾的時刻已經到了。
庚三、無畏施:
問:為什麼說一切有為善法中救護有情生命的功德是最大的?
答:因為每一個眾生最珍愛、最寶貴、最執著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所以殺害眾生的生命罪過是最大的,而救護眾生的生命的功德也是最大的。
己二(持戒)分三:一、嚴禁惡行戒;二、攝集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庚一、嚴禁惡行戒:
庚二、攝集善法戒:
相反,如果我們隨時隨地提起正知正念而實地行持,那麼隨隨便便中也會積累不可思議的善業資糧,平時我們可以手拿轉經輪、口念咒語,甚到當看到路旁一刻有觀音心咒的石堆時,也立即脫帽、恭敬右繞而行,並以三殊勝來攝持,這樣一來就成了圓滿無上菩提的無倒之因。
庚三、饒益有情戒:
己三(安忍)分三: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庚三、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因此我們應當對甚深正法以及宣講此法的補特伽羅從內心深處生起勝解、恭敬誠信。倘若因為自己智慧淺薄而實在生不起勝解,那麼儘力斷除妄加誹謗也格外重要。我們對大乘空性法及密法不應生邪見,應千方百計毫無顛倒地受持它們的密意。雖然暫時不能接受,但還是要發願終有一天我要接受它。
己四(精進)分三:一、擐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滿精進。
庚一、擐甲精進:
庚二、加行精進:
問:有人說「我要將工作和家裡老小安排好再一心一意出家修行」,這是缺乏什麼精進?應以何態度對待修持正法?
答:這是缺乏加行精進。世間上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只要想一心出家修行就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了脫了世間的束縛,立即致力於佛法。否則世間瑣事無有了結之時,接踵而至、此起彼伏猶如水紋一般,始終不會有修法的空閑機會。
庚三、不滿精進:
己五(靜慮)分二:一、靜慮之必要;二、真實靜慮。
庚一、靜慮之必要:
庚二(真實靜慮)分三:一、凡夫行靜慮;二、義分別靜慮;三、緣真如靜慮。
辛一、凡夫行靜慮:
辛二、義分別靜慮:
辛三、緣真如靜慮:
庚一、聞慧:
庚二、思慧:
庚三、修慧:
真正證悟空性的驗相是:相續、行為調柔,對上師三寶具足信心、清凈心,於六道眾生具有不共的慈心與悲心等。證悟空性則可對治一切煩惱,並可了達一切聖道之法。
問、有人說「我證悟空性後,再不需要取捨因果、修加行、聽課、念咒、轉繞等」,這樣說是否如法?真正證悟者是如何行持的?
答:不如法。真正的證悟者了知一切萬法在勝義中是離戲的大空性,名言中如夢如幻的因果都是成立的,所以更加取捨因果、積資凈障。
問、佛陀宣講八萬四千法門的目的是什麼?遠離了皈依、菩提心有何過失?具足有何功德?
答:佛陀宣講八萬四千法門的目的是為了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空性大悲藏。如果遠離了皈依、菩提心,與外道無有區別,則無論見修之法多麼高深莫測也對獲得圓滿正等覺無任何利益,無法從輪迴中獲得解脫。必須了知一切聖道的加行、正行、後行都圓滿包括在皈依發心之中。具足皈依就入了佛門成為一切戒律的基礎,有了菩提心的話,即使沒有任何其它功德,也會使與之結緣者獲利,一切所作所為都會成為菩提之因,
尤其是對於那些享用信財亡財、向上引導亡靈的上師、僧人們來說,相續中具有一顆無偽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離開了菩提心,那麼再怎樣念誦儀軌、作凈除業障等等儀式,對死者與活人都起不到作用。儘管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在利他,但究其實質,也只不過是摻雜私慾而已,結果給自己帶來的是享用信財的無盡罪障,並且後世也不得不步入惡趣。但如果他們的相續中具有真正的菩提心,那麼即使無有其它任何功德也會使與之結緣者獲利。為他人念經、超度時應該觀想:這個眾生真的很可憐,希望三寶的加持能讓他得到利益。哪怕僅僅發一剎那的善心,也會對亡人、病人有利。
……祥納穹敦巴問:「那麼,該如何歸納精華要義呢?」
尊者教誨說:「對等同於虛空界的一切眾生修慈悲、菩提心,為了他們而勤奮努力積集二種資糧;由此所產生的一切善根迴向所有眾生,願與一切有情同獲圓滿菩提;並了知這一切的自性為空性,法相(顯現)如夢如幻。」
1)發菩提心;2)積累資糧;3)迴向善根;4)空性方便攝持。
雖發勝心然卻未生起,雖學六度然卻具私慾,我與如我愚痴眾有情,修成勝菩提心祈加持。
諸道之根本——發大乘殊勝菩提心之引導終
甲八(發菩提心)分三:乙一、思維利益;乙二、真實發心;乙三、思維學處。
乙一、思維利益: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菩提心之利益:一切大乘法中發菩提心最為殊勝,因為若未發心,則無法成佛,若發心則可成佛。發菩提心可擺脫輪迴痛苦,遣除煩惱憂苦,勝過聲聞緣覺乘,令善根無盡增上,獲得廣大福德,成為佛陀之繼承者,為安樂奠定基礎,成為世間應供處,實現一切所願,成辦利他之偉大事業,迅速獲得菩提……。因此,我現在必須發菩提心。
後行:將善根迴向於一切眾生。
乙二(真實發心)分二:丙一、前行;丙二、正行。
丙一(前行)分七:丁一、頂禮支;丁二、供養支;丁三、懺悔支;丁四、隨喜支;丁五、請轉法輪支;丁六、請不涅槃支;丁七、迴向支。
丁一、頂禮支:
前行:在佛像、佛經、佛塔三寶所依前擺放供品,皈依、發心。
正行:於上方虛空中觀想上師、三寶、本尊、空行、護法如雲密集。再觀想:自己幻化出成百上千乃至無數身體遍滿大地,與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共同頂禮。以讚頌的音調念誦《自說帝王經》、《三十五佛懺悔文》、《諸多佛號經》、《賢劫千佛經》、《寂猛酬補續》等,身體端直,雙手合掌於頭頂、喉間、心間中任何一處皆可,雙膝著地,五體禮拜,數量成百上千。
後行:迴向善根。
丁二、供養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於三寶所依前擺設相合自己經濟條件的供品,尤其是酥油花、熏香、塗香。觀想人間天界中的香花酥油、無量殿、清凈處眷屬乃至形形色色所喜愛之物,以及輪王七寶、八吉祥物等一切供品和天子天女所散發載歌載舞、彈奏樂器之供雲,以此供養此剎與其它剎土中的三寶。念誦《普賢行願品》、《入行論》等中的供養偈或本論中的「真實財物意幻供,廣大無上之供品,鮮花香燈水神饈,華蓋幡旗傘樂聲,勝幢拂塵腰鼓等,身與受用諸資具,供養師尊三寶等」。於所供對境、供者、供品皆不緣中安住。
後行:迴向善根。
丁三、懺悔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於三寶所依前合掌,觀想從無始以來到現在自己能憶起、不能憶起所積累的一切罪業,諸如不恭敬父母、堪布、阿闍黎、道友以及其他眾生,造十不善罪、五無間罪、近五無間罪,損耗三寶之財,存有吝嗇、慳吝之心等,這一切罪業於舌尖上集成黑團,以猛厲的追悔心懺悔。再觀想:剎那間三寶身語意所依發光照射到黑團,從而使罪業清凈無餘。以對治力發誓今後不再就犯,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等經續中的懺罪文。後於懺悔對境、所懺之罪、能懺之人皆不緣中安住。
後行:迴向善根。
丁四、隨喜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諸佛利他轉法輪等善法、諸菩薩行持廣大菩提行之善法、任何眾生所行隨福德分隨解脫分之善法以及自己過去曾做、如今正在做、未來必定做的一切善法,我都誠心誠意隨喜,從一件善事至一切善根而觀修。後於無緣中安住。
後行:迴向善根。
丁五、請轉法輪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於三寶所依前,觀想利他事業廣大的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不說法,於彼等前如往昔梵天、帝釋請佛轉法輪一樣,自己幻化無數身體供養法輪與寶珠等而請求他們轉法輪,諸佛菩薩上師等應允後降下法雨。念誦《普賢行願品》等中的偈頌。(如:所有禮讚及供懺,隨喜勸請轉法輪。)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丁六、請不涅槃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此世界與他世界的上師、佛菩薩利眾事業圓滿後準備趨入涅槃,於彼等前如往昔的珍達居士請佛不入涅槃一樣,自己幻化出無數身體而祈請,結果乃至輪迴未空之前他們已長久住世,利益眾生。按照經論中所說念誦。(如: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丁七、迴向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從頂禮支至此迴向支為主自他三世所積累的一切善根,皆為眾生成佛而作迴向。念誦諸聖者所造經續中的偈頌。(如: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於諸法無自性中安住片刻。
後行:迴向善根。
丙二、正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於三寶所依前合掌,觀想我為一切眾生髮殊勝菩提心,直至無一眾生存在於輪迴中之間精進修學廣大菩薩行。念誦此金剛語:
「我某某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皈依諸大金剛持上師,皈依二足至尊諸佛出有壞,皈依離貪寂滅至尊正法,皈依諸眾之至尊不退轉聖者僧眾,祈求攝受我為菩薩,祈禱諸大金剛持上師、諸佛出有壞、住地諸大菩薩垂念我,如往昔諸佛出有壞、住地大菩薩為一切眾生而發殊勝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間為一切眾生而發廣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三遍。諸大智者一致承認勝義發心是由有相修持力而得,不觀待儀軌。念誦三遍後觀想自己成為菩薩,成為人天等世間之應供處,阻塞由業力墮入惡趣之門,從安樂之善趣至安樂之善趣,成辦廣大利他事業,成為諸佛之子,速獲菩提。因此,應當抬高自心(生起佛慢等),生起歡喜。
後行:迴向善根。
乙三(思維學處)分二:丙一、思維願菩提心學處;丙二、思維行菩提心學處。
丙一(思維願菩提心學處)分三:丁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丁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丁三、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丁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為一切眾生而修自他平等菩提心:雖然所有眾生與我一樣都希求安樂,不願遭受痛苦,恆時唯一嚮往幸福快樂,卻不知棄惡行善,以致於恆時感受痛苦,這些眾生多麼可憐。悲哉!願不具安樂之眾生獲得安樂,被痛苦逼迫之眾生遠離痛苦,享受安樂的眾生恆時不離幸福,有親疏貪嗔的眾生無有貪嗔、一視同仁,一切眾生皆趨入解脫道,恆時行持善法。願我與一切眾生迅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如是以猛烈心觀修。後於諸法何者亦不成之空性中放鬆片刻。
後行:以三輪體空作迴向。
丁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面前有一位能令自己生起悲心的有情,意念自己的一切安樂、善妙身體、受用以及善根如脫衣服般全部取出施與他,令他享受幸福安樂,他的所有痛苦取來自己代受,他的痛苦與自己的快樂相互交換就象換衣服一樣。觀修純熟(觀修達到標準)時,以呼吸法修鍊,即呼氣時觀想自己的安樂善根施於眾生,吸氣時觀想眾生的痛苦自己取受。如是從一個眾生到一切眾生之間輪番修持施受法,以最大的精進日夜勤修。
後行:迴向善根。
丁三、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以如獨子之母慈愛兒子般觀修。觀想面前有一位能令自己容易生起悲心的有情,心裡無法堪忍他在受苦,自己取而代之,並將自己的安樂等善妙施與他,使其獲得安樂。又暗想:我住於輪迴中也好,病也好,死也好,無論遭到任何損失都可忍受,但怎麼也無法忍受此等眾生漂泊於輪迴中受苦,生起強烈的慈愛心。從一有情至一切眾生皆如是觀修,所有眾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無論是損害我還是饒益我的眾生,以自己所見所聞的眾生為主直至遍布虛空界的一切眾生皆以殊勝菩提心對待。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丙二(思維行菩提心學處)分六:丁一、布施度;丁二、持戒度;丁三、安忍度;丁四、精進度;丁五、靜慮度;丁六、智慧度。
丁一、布施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對境——一切眾生,我應盡己所能以財、法作真實布施,以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作意幻布施。總之,應當真實或意幻進行普通布施、大布施、極大布施,儘力真實或以等持力意幻供養三寶。以食子、凈水布施魔鬼與餓鬼。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丁二(持戒度)分二:戊一、本體;戊二、差別。
戊一、本體: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所謂的持戒即是以斷除罪行之善心護持自相續。如果是出家菩薩,則應嚴格守護曾受的聲聞乘戒律,並且在懺前戒後、依對治力的基礎上護持願行菩提心,反覆以儀軌受戒。即使是在家菩薩,也應當學菩薩戒。總之,無論出家還是在家菩薩皆應護持自相續,利益他眾,並反覆以儀軌受菩薩戒。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戊二(差別):己一、清凈行境;己二、觀修大士八大發心。
己一、清凈行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華嚴經》云:「菩薩進入房屋時當發心愿一切眾生到達解脫城;睡眠時發心愿眾生獲得佛陀法身;作夢時觀想願證悟諸法如夢;系腰帶時發心愿一切眾生皆結善緣;坐於墊上時發心愿獲得金剛座;點火時發心愿焚毀煩惱薪;火燃起時發心愿燃亮智慧火;飯熟時發心愿眾生獲得智慧甘露;進餐時發心愿眾生獲得禪定食;外出時發心愿眾生從輪迴城中解脫;下梯階時發心愿趨入輪迴利益有情;開門時發心愿開啟解脫門;關門時發心愿阻塞惡趣門;上路時發心愿趨入聖道;上行時發心愿一切眾生享受善趣安樂;下行時發心愿斷絕三惡趣;遇到眾生時發心愿親睹佛陀;落腳時發心愿饒益眾生;抬足時發心愿拔除輪迴;看到佩裝飾品者時發心愿獲得相好之飾;見無裝飾品者時發心愿具足清凈功德;見滿器時發心愿功德圓滿;見空器時發心愿過患空無;見喜愛之眾生時發心愿喜愛正法;見不喜愛之眾生時發心愿不喜有為法;見安樂之眾生時發心愿獲得佛之安樂;見苦難眾生時發心愿遣除有情之一切痛苦;見到患者時發心愿擺脫疾病;見報恩者時發心愿報答諸佛菩薩之恩;見不報恩者時發心愿不報邪見者之恩;見反對者時發心愿能消滅一切外道;見到讚歎之情景時發心愿讚歎諸佛菩薩;見他人說法時發心愿獲得佛之辯才;見到佛像時發心愿無礙面見諸佛;見到佛塔時發心愿見眾生之應供處;見人經商時發心愿獲得聖者七財;見人頂禮時發心愿獲得人天導師佛之無見頂相。」
後行:迴向善根。
己二、觀修大士八大發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苦難眾生具大財富;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利益眾生;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饒益長久墮於地獄中的眾生;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以世間、出世間的廣大財富滿足眾生希求;但願我有朝一日成佛後定能去除眾生的一切痛苦;但願我生生世世中斷除一切損害眾生之行,不唯住勝義之一味寂滅,不言令眾生不悅之語,不行不利他眾之事,不轉成有害於眾生的身體、智者、富翁,不喜損害他眾;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一切眾生罪業果報成熟於自身,自之善果成熟於眾生令彼等享樂。
後行:迴向善根。
丁三(安忍度)分二:戊一、有緣之安忍;戊二、無緣之安忍。
戊一、有緣之安忍: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修持正法過程中,雖有苦行之安忍、承受他苦之安忍、不畏廣大正法之安忍、忍受自心痛苦之安忍。然而,此處主要修的是對於他人加害自己不生嗔心,修持安忍。即當遭受眷屬的邪行或有義、無義的一切損惱時皆不生計較之心而以智慧作如是觀察:眾生的本性即是損害者,所以他們這樣加害我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不應報仇,當修安忍。往昔我也一定造過如此惡業,若忍辱負重,則可獲得殊勝福德,由此也當安忍。如果不是自己的業力那麼他人的損害也不能使自己變得高貴或低劣,所以理應忍辱。若能令對方改正錯誤,則想方設法去做;如果實在無法改變,那麼生起無法堪忍的計較之心也只會令自己苦惱而已,無有實義,並且他人會更進一步損害自己。因此,我應當斷除一切計較嗔恨之心,心態平靜,悠然放鬆。
後行:以三輪體空作迴向。
戊二、無緣之安忍: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加害者與自己的身體皆可分析為微塵,最後成為無分空性;分析語言之顏色與可識別性,結果自然消失無跡;觀心可識別之本體,結果無有實體。也就是說,作害之敵、損害之不悅耳語以及損惱、不快等損害對境都無餘變成了空性,於無生空性中放鬆安住。
後行:迴向善根。
丁四、精進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我若這般懈怠,自利尚不能成辦,何況說是利他?因此我為利一切有情必須精進修法,儘力勤修十法行(繕寫佛經、供養、施贈、聽聞、受持、披讀、開演、諷誦、思維與修習。)、十度、頂禮、轉繞等正法,尤其應修七支供法及念誦《三聚經》(《即三十五佛懺悔文》)。
後行:於三輪無緣中迴向善根。
丁五(靜慮度)分六:戊一、思維變化無常之自性;戊二、思維貪慾之過患;戊三、思維與凡夫交往之過患;戊四、思維憒鬧之過患;戊五、思維靜處功德;戊六、真實修持靜慮。
戊一、思維變化無常之自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生際必死,聚際必散,積際必盡,一切興盛終將衰亡,那些貪執漂動無常、無有實質的今生事物之人多麼悲慘!我也必將迅速死亡,明早或今晚不死的把握也沒有,此生迷現的一切有何用呢?死亡時必定有利的是甚深竅訣。日夜、剎那、瞬間、須臾都是變化的,我們正在一步步邁向死亡。因此,我必須修持禪定。
後行:迴向善根。
戊二、思維貪慾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貪慾有許多過患,諸如為積累、守護、增長財產而忙碌,增長不善業,與眾人爭論,有財仍不知足,增上慢心、慳吝,又擔憂財產用盡、被人拿去、被人掠奪、與盜賊等共同分享。雖然積累,可到死時必須放下、遠離一切,有多少財富就會有多少痛苦,痛苦總是多於安樂,並且與聞思修行、持戒等解脫法相違,受到諸聖者呵責。後於無生空性中安住。
後行:迴向善根。
戊三、思維與凡夫交往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無論與出家還是在家的凡夫眷屬、親朋好友、怨敵、不親不怨者相交往都是無法忍受的,因為他們秉性惡劣、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貪慾強烈、不知滿足、粗暴嗔恨、惡語傷人、唯求私慾、自然害他、薄情寡義,自己衰落時他們便會棄之不理,不知羞恥,對於正法誓言及因果報應毫不在乎,瑣事繁多,難以滿意,經常以爭執、危害及嫉妒等非法手段欺惑他眾,虛度人生。只要與這些凡夫交往就會減少善法增長不善,諸聖者也是遠離彼等。因此,為了斷除修持解脫正法之違緣,我也不應交往任何凡夫,而應獨自修持寂靜等持。
後行:迴向善根。
戊四、思維憒鬧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總的世間事物,尤其是今生的一切瑣事,無有完結終止之時,恆常徒勞無義地忙忙碌碌,散亂度日。無論如何精勤也無有實質,伏怨護親永無休止,無論從事農、工、商、文化中哪一種行業都只是為了溫飽而已,實際上絲毫沒有趨向正法之道,夜以繼日這樣漫無約束地虛度時光有什麼意義呢?因此,現在我必須捨棄今生,修持禪定。
後行:迴向善根。
戊五、思維靜處功德: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昔日諸佛菩薩都是通過在寂靜林中修持而獲得甘露法義,所以我也願意前往寂靜林間。那裡既無有憒鬧、散漫、忙碌之瑣事,也無需經商務農及與凡夫來往,與鳥獸為伴,充滿安樂,以凈水、樹葉等為飲食而苦行,住卧于山間岩洞中,與正法相應,無有任何熟人、親友,自然增上善法,內心清凈使智慧明清。寂靜之處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功德。因此,我從現在起應當住於靜處。
後行:迴向善根。
戊六、真實修持靜慮:
前行:以毗盧七法而坐,皈依、發心。
正行:不分別、不執著任何法,於此境界中毫不散亂、坦然安住,外境顯現不滅,生起無分別執著之等持。
後行:迴向善根。
丁六(智慧度)分三:戊一、顯現觀為幻化八喻;戊二、觀察法性空性;戊三、安住於離邊中觀之義中。
戊一、顯現觀為幻化八喻: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修五境之一切現相皆是於迷亂者前無而顯現,故如夢境;因緣緣起聚合而驟然顯現,故如幻相;無而現有,故如眼華;現時無實有,故如陽焰;顯現內外,故如空谷聲;無有能依所依,故如尋香城;現而無自性,故如影像;無而顯現一切,故如幻城。如是正在顯現時也是虛妄無實的空色。
後行:迴向善根。
戊二、觀察法性空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將外境的粗大顯現與自己的實質身體分析為微塵,從而斷定無境空性;將內在執著之心分析為無分剎那,從而斷定為無執空性。如是證悟無有任何能取所取之義,於此無依空性境界中入定。
後行:迴向善根。
戊三、安住於離邊中觀之義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身不動,語不言,心不分別,外境顯現不滅,息滅執著外境之分別念,內在明空清澈之覺性滅盡一切執著之戲論,中間無有身心所依而自然顯現法性,於如虛空般的明空覺性、不可言思大智慧、離意中觀之真如性中乃至能安住之間一直入定。
後行:於顯現如夢如幻中迴向善根。
Welcome!
念修金剛薩埵
離二障垢然示凈除障,究竟勝道然現修學相,超有寂邊然顯三有中,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丙三(清凈違緣罪障——念修金剛薩埵)分五:一、懺悔之理;二、四種對治力;三、真實念修金剛薩埵;四、念修百字明;五、懺悔之功德。
丁一、懺悔之理:
罪障總的可分為自性罪和佛制罪。具體可分為業障、煩惱障、所知障以及習氣障。業障就是無始以來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這是障礙獲得人天福報。煩惱障就是相續中的五毒煩惱,也可以歸納為非理作意,障礙小乘聲聞緣覺的果位。所知障就是三輪執著的礙障。習氣障禪定障按照顯宗的說法是習氣障最細微的一個部分,按照密宗的說法叫做三現遷移習氣障,比如說身體的來源是紅明點,語的來源是白明點,意的來源是白紅交合的黑明點,按照密宗圓滿次第的有些說法就叫做三現習氣障,所知障和習氣障直接遮障獲得菩薩果位和佛果。
總的來說,不管是什麼罪業,只要懺悔就沒有不能清凈的。如古代諸大德也曾經這樣說過:本來罪業無功德,然懺可凈為其德。本來罪業都是沒有任何功德的,它的本體性質都是不好的,但是它有一個功德就是懺悔的話可以得以清凈,不管是犯顯宗方面還是密宗方面的任何罪業,只要一心一意的懺悔的話,都可以清凈。如殺氂牛,在別解脫戒中是墮罪;從菩薩戒的角度來說就犯了嚴禁惡行戒,已經殺害了無始以來當自己父母的眾生,也就是犯了根本戒;在密乘戒中如果沒有降伏的等持和能力,就有殺本尊的過失。
丁二(四種對治力)分四:一、所依對治力;二、厭患對治力;三、返回對治力;四、現行對治力。
戊一、所依對治力:
戊二、厭患對治力:
戊三、返回對治力:
戊四、現行對治力:
問、應如何觀修厭患對治力及返回對治力?
答:自己誠心憶念:與大恩根本上師無二無別的怙主金剛薩垛,汝以大智、大慈、大悲垂念我與一切眾生,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身語意所造的十不善業、五無間罪、四重罪、八邪罪,違犯外別解脫的律儀、內菩薩乘的學處以及持明密咒乘的三昧耶,背棄世間的盟誓、說妄語、無慚無愧等能親自回憶的一切罪業在上師金剛薩垛面前生起慚愧、畏懼、追悔之心而驚恐萬分、毛髮聳立,發露懺悔,此外自己不能憶起的,從無始輪迴以來生生世世中肯定也積累了許多罪業,不覆不藏發露懺悔這一切罪業,請求寬恕,在此時此地,願一切罪障即刻蕩然無存、全部清凈,如是以上觀想為厭患對治力。
觀想我往昔因愚昧無知造了那些罪業,而如今依靠大恩上師的悲心變成了懂得利害之人,所以發願從今以後,縱遇命難也不再造那樣的罪業,此為返回對治力。
……鄔金蓮花生大師也說:「雜有綺語誦一年,不如禁語誦一月。」
正確的觀修方法是:就現分而言,乃至其如眼目的黑白以上都明觀清楚、互不混雜;從空分來說,無有絲毫實體物質血肉內臟等,如同空中顯現彩虹或無垢水晶寶瓶一樣。
……而且,誠如人們所說的「於人墊上凈己障」,(坐在別人的坐墊上積累自己的資糧,而且凈除自己的罪障,意思是別人請我念經但是我的發心特別清凈,所以在為別人念經的同時也積累了我自己的資糧清凈了自己的罪障)
丁五、懺悔之功德:
聞益竅訣然卻耽詞句,稍許實修然為散亂欺,我與如我迷相眾有情,願得生圓精華祈加持。
凈除業障法——觀修上師金剛薩埵之引導終
積累資糧
雖知世俗然積二資糧,雖證勝義無修然入定,雖已現前雙運仍精進,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丙四(積累資糧)分二:一、供曼茶羅;二、古薩里。
丁一(供曼茶羅)分六:一、供曼茶之必要;二、所修曼茶羅;三、供三十七堆曼茶羅;四、三身曼茶羅;五、供品潔凈;六、積資之理。
戊一、供曼茶之必要:
問、對二資糧與二身的關係,前譯、後譯派及阿瓊堪布分別持什麼樣的觀點?如何將二資糧歸納為空性與大悲之中?
答:堪布阿瓊《大圓滿前行記錄》中說:福德資糧如果是作為真正的因,智慧資糧作為俱生緣的話,可以產生色身,智慧資糧作為近取因,福德資糧作為俱生緣的話,可以產生智慧身。前譯派的認為二資糧與二種清凈的身並不是能生所生的關係,而應該是能遣所遣的關係,後譯派則認為二者是能生所生的關係。大悲心有關方便方面的法門是屬於福德資糧,以菩提心攝持,以空性攝持的法門全部是屬於智慧資糧。
問、有人說「自己已經證悟了空性,再不需要轉繞、念咒等勤積資糧。」這種說法對嗎?請以教證宣說積累資糧之重要性?
答:不對。如大瑜伽士諦洛巴尊者說:「吾子那諾巴,此現緣起生,未證無生義,莫離積二資。」瑜伽士布瓦巴也曾在道歌中說:「雖具不希世俗佛果大把握,然應儘力精勤不斷積福資。」無等塔波仁波切也說:「雖然積資凈障本來清凈,卻應從細微資糧開始積累。」所以我們沒有成佛之前還有所要增長的功德和要斷除的障礙,一定要積累資糧。
問、所謂苦行精進求正法可包括哪些方面?修曼茶羅時的苦行與安忍是指什麼?
答:在精進求正法的過程中的苦行包括口中無食、身上無衣、天氣冷、路不好走等等。修曼茶羅時左手持曼茶盤,右手安置供堆,如此這般左手會極其疼痛,右手手腕擦拭基盤時間久了會磨破、起皰等,這些是修曼茶時的苦行。忍受左手的酸疼,右手的磨擦起皰而堅持修曼茶羅就是修曼茶羅時的安忍,以此可以很短的時間內圓滿廣大的資糧。
問、修曼茶羅時應怎樣以三殊勝攝持?
答:修曼茶羅時最初以加行發心:為了一切眾生圓成佛果而修曼茶羅;中間正行無緣:一心一意觀想,不摻雜任何閑言碎語而專心修曼茶羅;最後結行迴向:以此修曼茶羅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早日成佛。
戊五、供品潔凈:
問、有人說「一切都是如夢如幻,不需要作真實供養,只需念供養咒、觀想意幻供養即可。」對此您看法如何?
答:雖然萬法都是如夢如幻,但眾生也要感受如夢如幻的痛苦,也應該積累如夢如幻的資糧,如果自己實在無有財富及能力者以清凈意樂供養骯髒的殘湯乘飯、低劣之物等也未償不可。但如果自己有能力供養而吝嗇不供養,而以一切都是如夢如幻作為借口那只是在自欺欺人而已,對自己今生和來世都不會有利益並且有極大的過失。
供水時水杯擺放過窄將來會變成爭論心特彆強、經常有口角的眾生;擺放歪斜自己將來會變成狡詐、虛偽者;供水不清潔將來會變成身體帶有各種疾病者;供水過滿、不滿或供台上有溢出水來將來會戒律不清凈。
戊六、積資之理:
問、作為希求出世間解脫的修行人為今生受用圓滿積累資糧是否合理?應以何種發心來積資凈障?
答:不合理。作為希求出世間解脫的修行人必須要做到如丟唾液般地拋棄現世的一切貪執,背井離鄉,奔赴異地,唯依靜處,罹患疾病、樂觀對待,死亡臨頭、坦然面對,精進修法,即便是為了自利希求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也根本不屬於大乘道。因此無論積累資糧還是凈障都是為了饒益遍滿虛空界的一切眾生,絕不能摻雜自私自利的心。
丁二(古薩里)分三:一、古薩里之義;二、施身修法;三、斷法之含義。
戊一、古薩里之義:
問:此古薩里修法在凡夫位也可修持,是否與經中所說一地以上菩薩才可布施自己的身肉相違?為什麼?
答:不相違。因為修古薩里是通過觀想次第的身體觀空性,然後通過修法通過儀軌布施給眾生,不需要真正的身體布施眾生,通過觀想以般若的加持力對對方有無量的利益。
問:凡夫不能親自供施自己的身體,通過意幻供施對諸佛菩薩及六道怨親債主、鬼神是否有真實利益?為什麼?
答:有真實利益。因為通過自己發清凈心和般若空性的威力以及造儀軌的諸大德們真實語的加持,我們這樣的意幻供養能使諸佛菩薩歡喜,以此積資凈障,下施三界輪迴的所有眾生以此還清宿債,各自得到一些享受,最後他們也是心滿意足不會害任何眾生。
問:修持古薩里中所斷之四魔的含義分別是什麼?如是修持斷法、上供下施具有什麼功德?
答:天魔是指眾生的分別念跟隨外境轉,始終不會通達無我的空性,也指魔王波旬;死主魔從細微的角度講是指無常的剎那,從粗大的角度來說,人有生必有死,五蘊的相續到最後終會滅盡;煩惱魔是指世間上的八萬四千煩惱,歸納起來是貪嗔痴,眾生依靠五蘊產生煩惱始終得不到解脫;色蘊魔是指我們現在這個五蘊的相續。
上供諸佛菩薩可以懺悔往昔毀壞戒律破誓言的罪業,通過自己的身體來懺悔,諸佛菩薩也會加以原諒、寬恕並賜予加持,下施三界輪迴的眾生,可以還清無始以來所欠的債。平時遇到違緣修持古薩里有很大的功德,可以積累資糧、凈除罪障。
問、正、邪斷法有何差別?修持邪斷法具有什麼危害性?
答:正斷法是以大悲的鐵鉤勾召那些作害的鬼神,以自己的溫熱血肉布施它們,以慈悲菩提心轉變它們的心,並將其攝受為自己的眷屬。邪斷法是指殘殺、驅逐、毆打那些可憐的鬼神。修持邪斷法雖然可以降伏個別勢單力薄的鬼魔,但如果遇到一些兇猛殘暴的鬼神,反而有使自己喪命的,或者精神發狂等等。
戊三、斷法的含義:
問、一些被鬼魔危害之病人經常請人降魔,這樣之病效果是否殊勝?按瑪吉拉准之教義應如何對待魔鬼來之病最為殊勝?
答:不殊勝。如瑪吉拉准說:「病人交付於鬼魔,送者託付與怨敵,口誦百遍救護我,不如一遍食攜我,此乃佛母吾之教。」所以說喊一百遍「救我護我」不如誦一次「食我攜我」好,向一百位本尊祈求救護,不如施身與一百個鬼神為食好。
問、如何理解「護法變為化身」?
答:如果斷除了內心執魔的根本,則一切顯現也會現為清凈,魔種將成為護法神,即所謂的「護法變為化身」。
雖具無我見然我執重,雖斷二執然仍起希憂,我與如我我見眾有情,願證無我實相祈加持。
積累資糧——供曼茶羅與古薩里之引導終
上師瑜伽
首先依止勝師如教行,中間百般苦行而實修,最後密意無二得師傳,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丙五(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師瑜伽)分三:一、上師瑜伽之重要性;二、上師瑜伽實修法;三、傳承上師簡歷。
丁一、上師瑜伽之重要性:
另外,哲貢炯巴仁波切也曾說:「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上師的法身、報身、化身、以及本性身四身的雪山上,如果沒有恭敬心的太陽升起,就不會降下加持的甘露水,所以應當精勤地修習強烈的恭敬心和信心。)
問、為什麼要修上師瑜伽?請以教證加以說明。
答:如喀喇共穹格西說:「必須認識到上師是世間、出世間一切成就的作者。即使精通三藏,但如果不恭敬上師,對上師無有誠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會有收益。」尤其是一切密宗金剛乘聖道唯有上師至關重要,修上師瑜伽比觀修一切生圓次第更為殊勝。如續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萬本尊,不如不剎那,憶念上師勝。」尤其是寧提金剛藏乘的觀點,唯有依止一位具有殊勝證悟的上師,依靠自己堅定不移的誠信恭敬之心猛厲祈禱上師,才能使自己的凡夫心跟上師的智慧無二無別,即以上師的加持力使自相續中生起證悟。
問、修上師瑜伽時什麼時候可以直接觀上師?什麼時候觀本尊形象?
答:如果對上師具有真佛之想的信心生起時就可以直接觀上師,若覺得上師跟佛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話,信心還不夠就觀本尊形象,本體為自己的上師。
問、傳承上師們很重視《開顯解脫道》的儀軌念誦,為什麼?
答:因為《開顯解脫道》中的每一個引導都離不開對上師的祈禱,實際上念《開顯解脫道》就是在修上師瑜伽。
問、上師瑜伽是加行法,為什麼說它是一切正行道之究竟要訣,是九乘次第中最殊勝之甚深聖道?
答:因為僅僅依靠修上師瑜伽而不依靠生圓次第等正行也可以獲得成就。如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在《虛幻休息》中說:「依靠觀修生圓次第等各個道之本體不能解脫,因為它們還需要依靠行為及增相等。唯以此上師瑜伽自道之本體才能使自相續中生起實相之證悟,即可得解脫,所以說一切聖道中上師瑜伽最為甚深。」無偽實相的證悟唯有依靠恭敬誠信之心修上師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除此之外無有其它任何方法。例如那洛巴依止帝洛巴、持明無畏洲依止無垢光尊者而成就。所以我們隨時隨地如果將修行的重點唯一放在上師瑜伽上,即使無有任何其它修行也可以。
丁二(上師瑜伽實修法)分三:一、明觀福田;二、七支供;三、專心祈禱。
戊二(七支供)分七:一、頂禮支;二、供養支;三、懺悔支;四、隨喜支;五、請轉法輪支;六、祈請不入涅槃支;七、迴向支。
己一、頂禮支:
問、頂禮支可對治相續中什麼煩惱?三門如何如理做頂禮?不如法頂禮有何過失?如法頂禮有何功德?
答:頂禮支可以對治自相續中的傲慢。頂禮時,身頂禮即身體作禮拜;語頂禮即口中念誦頂禮句或祈禱文;意頂禮即以誠摯恭敬之心意念:您無所不知,我全心全意信賴您。並觀想:上師聖眾,我與一切眾生一同頂禮。
若心識散亂、隨境所轉、只是身體東倒西歪等不如法地進行頂禮,則除了自己的身體徒勞外無有任何實義。佛經中說:「躬曲頂禮的異熟果將轉生為駝背者,即背上生大瘤的侏儒佝僂之人。」
若如法頂禮則可清凈五毒煩惱之障,獲得身、語、意、功德、事業五種加持等。
己二、供養支:
己三、懺悔支:
問、修懺悔支時如何與四種對治力相對應?
答:修懺悔支時,所依對治力是金剛薩垛佛像,以猛厲追悔之心發露懺悔從無始輪迴至今自己能回憶、不能回憶所造的墮罪,即身語意三門所造的十不善、五無間、近無間罪、四重罪、八邪罪以及掠奪三寶財物等一切罪業就是厭患對治力;並發願從今以後永不再犯就是返回對治力;觀想一切罪障於自己的舌上集為黑團,從福田(皈依境)尊眾的身語意放射光芒,照耀黑團,以此猶如滌盪污垢般地凈除了罪障就是現行對治力。
己四、隨喜支:
己五、請轉法輪支:
己六、祈請不入涅槃支:
問:為什麼要祈請諸佛菩薩、高僧大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答:祈請諸佛菩薩、高僧大德長久住世自己可以遣除壽障,祈請常轉法輪可以凈除謗法的罪障,以後可以恆常遇到正法。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哪怕住世一天也能度化無量眾生,常轉法輪能利益無量的眾生。
己七、迴向支:
問、按因果規律是自作自受,為什麼還要給親友做佛事?超度亡靈是將善根迴向給他們為什麼還可以使他們獲益?請以比喻加以說明。
答:按因果規律是自作自受是從主要的角度來講的,當然,自己所造的業不會耗盡的,但業果的規律當中也不排斥其它的一些三寶的威力,比如說觸犯法律就要承受法律的制裁,但是有些人犯法後通過送錢或者依靠別人的威力也有減輕刑罰或免除刑罰的。
問、凡夫應以何竊訣迴向才可以達到三輪體空無緣迴向的功德?
答:1)我們應當觀想往昔的諸佛菩薩、傳承上師如何迴向,我們也如是迴向,2)迴向願一切眾生早日成佛;這種迴向與三輪體空的迴向無有差別。
《三十五佛懺悔文》中也說:「過去諸佛如何迴向,未來諸佛如何迴向,現在諸佛如何迴向,我亦如是普皆迴向。」如《普賢行願品》云:「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戊三、專心祈禱:
問、每次開大小法會時,在各種念誦儀軌之前均要念誦「蓮師七句金剛句」,為什麼?以此說明此金剛句有何重大功德?
答:麥彭仁波切在金剛七句的講義中說:任何一個人念誦蓮師七句金剛句就像孩童喊母親的名字一樣,母親會不由自主地往孩童所喊的地方去。所以我們以誠摯的信心邊祈禱蓮花生大士邊念誦金剛七句,蓮花生大士和所有眷屬從自性清凈剎土中顯現到面前對身口意做加持。上師如意寶也說過經常念誦金剛七句,蓮花生大士會像影子一樣經常做加持並賜予悉地。
丁三(傳承上師簡歷)分三:一、如來密意傳;二、持明表示傳;三、補特伽羅耳傳。
戊一、如來密意傳:
戊二、持明表示傳:
見到傳承上師的照片應該恭敬頂戴、好好祈禱,有些大圓滿的境界依靠傳承上師的加持和自己的恭敬心才能在自相續中產生。
問、文殊菩薩化身——文殊友在顯現上開始也不理解大圓滿密法而生邪見、侮語,之後痛心懺悔而成為一代傳承上師。末法時期眾生罪業深重,經常有對密法生邪見者。應如何隨學古大德?
答:如果我們剛開始對密宗不了解進行了誹謗,應該好好懺悔,並在心裡發誓願從今以後再也不誹謗佛法,當自己有一些境界的時候,一定要撰著一些論典利益眾生。
戊三、補特伽羅耳傳:
問、為什麼靜命論師說一定可以將蓮師迎請到藏地?蓮師來藏地後作了哪些弘法利生的事業?
答:因為往昔蓮師、瓦徹月、赤松德贊國王以及靜命論師曾是四兄弟,在建造夏絨卡綉佛塔時曾發願將來在藏地弘揚佛法。
蓮師在來藏地的途中就依次降伏了十二地母、十二護母、二十一優婆塞等藏地的所有鬼神。來到紅岩,舉行寺廟凈地儀地後建造了三層桑耶自成寺,四周以四大洲、八小洲、羅剎洲、日月、鐵圍山圍繞。並與靜命論師、大智者布瑪莫扎一起為該寺開光。此後,蓮師與大智者布瑪莫扎廣轉大圓滿阿底約嗄等內三續法輪。不僅如此,而且鄔金第二佛還為君臣具緣者傳授了相應各自根機的不可思議法門,並撰寫在金紙上隱藏成伏藏,發願以此饒益未來的隨學者且交付於護法神保護。
問、請舉例說明如何才能獲得極為清凈的傳承加持?
答:如如萊芽尊者遇到他的至尊上師智悲光尊者,一直依教奉行以三歡喜依止上師,從未做過任何不稱其心意之事,甚至使上師斜視一眼的事也未做過。所以他的傳承如金絲錢一般清凈。所以我們也應該隨學,三門恭敬誠信祈禱上師、依教奉行、不做讓上師不歡喜的事情。
雖視大恩上師為真佛,卻因性情剛強違師教。雖知三界眾生為父母,卻因蠻橫粗暴出惡語,
我與如我惡業眾有情,此生及諸生生世世中,願以寂靜調柔之言行,依止上師道友祈加持。強力生起證悟之智慧、加持之門——上師瑜伽引導終
不共加行圓滿矣!!!
往生法
尤為悲憫愚昧之眾生,尤為攝受罪孽深重者,尤以善巧法調難化眾,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乙三(修持正行支分捷徑往生法)分三:一、往生分類;二、往生修法;三、往生儀軌。
丙一(往生分類)分五:一、利根者見解印持法身之往生;二、中根者生圓雙運報身之往生;三、下根者無量大悲化身之往生;四、平凡者具三想之往生;五、以大悲鐵鉤超度亡靈之往生。
丁一、利根者見解印持法身之往生:
丁二、中根者生圓雙運報身之往生:
丁三、下根者無量大悲化身之往生:
丁四、平凡者具三想之往生:
丁五、以大悲鐵鉤超度亡靈之往生:
丙二(往生修法)分二:一、修鍊;二、運用。
丁一、修鍊:
丁二、運用:
問、臨終時應如何觀想對自己才有益?您所知道的顯宗及密宗中往生法分別有哪些?
答:臨終時一定要觀想自己的罪業全部清凈,一心憶念善法,精進地觀清凈心,也要想自己的根本上師或者阿彌陀佛才對自己有益,臨終的那一剎那一定要觀想上方有根本上師或者阿彌陀佛,實在觀想不起來,一定要心想上師就在上方,心盡量的往上面去,臨終的時候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一般顯宗的往生法有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自己念佛往生極樂。密宗的往生法有:1)利根者見解印持法身之往生;2)中根者生圓雙運報身之往生;3)下根者無量大悲化身之往生;4)平凡者具三想之往生;5)以大悲鐵勾超度亡靈之往生。
問、超度亡靈最適合的時機是什麼?應以何態度超度?為什麼說要慎重對待亡財?如何處理亡財?
答:超度亡靈最適合的時機是外氣已中斷、內氣未中斷之際。應以慈悲菩提心超度。因為即便是具有殊勝證悟的補特伽羅高僧大德,若接受亡人供養後沒有念經迴向等,也將成為地道之障,更何況是一般的人呢,所以一定要慎重對待亡財。供養僧眾或請僧眾念經。
問、蓮師所說的不修便可成佛之法是指什麼?應具哪三想?
答:是指平凡者具三想往生法。應將中脈作道想、心識明點作旅客想、極樂清凈剎土作去處想。
問、有些人心生煩惱或遇到違緣時就想借往生法自殺,這樣是否合理?為什麼?何時使用往生法往生最適宜?
答:不合理。如續云:「時機成熟當往生,非時往生殺天尊。」非時往生不一定能修成,即使修成也有殺天尊的過失,戒律裡面也是不開許的。使用往生法最適宜的時間是在隱沒次第開始出現之時。
自尚未度超度諸亡靈,自不實修巧言如撐傘,我與如我狡詐種姓者,願能精進修行祈加持。
不修便可成佛法——往生之引導終
問、請簡略歸納全文12個引導的中心思想。其中哪幾個引導是與其他宗派共稱的?哪些引導是寧瑪自宗的特法?
答:依靠觀修四種厭世心可生起無偽的出離心,依靠觀修解脫的功德可開啟諸道之門,依止一切功德之源善知識可準備聖道的緣起,以皈依作為基礎,發殊勝菩提心,修學六波羅蜜多聖道則可將我們引入遍知圓滿正等覺的真實正道中。
其它宗派共稱的三現分、三士道、大手印的顯宗引導等一切聖道的要訣都完全可包括在此引導中。依靠念修金剛薩垛和供曼茶羅的無上方便凈除罪障、積累資糧,還有甚深加持之密道上師瑜伽以及不修便可成佛的往生法教授,這些引導都是寧瑪自宗的無上特法。
問、作者華智仁波切是非常擅長詞藻文法的詩學家,為什麼撰注本文卻以通俗易懂的言辭表達?文中從頭到尾有許多直言不諱揭露修行人過失的地方,其目的是什麼?
答:因為本文是完全遵照華智仁波切的上師如萊芽尊者的親口教授記錄的,並且很少摻雜華智仁波切自己的言詞。目的是為了使大家對照自己,以此作為向內反觀、觀察自己過失的明鏡。使自心自然趨入真實正道、自己改變自相續。
推薦閱讀:
※受性侵犯的女生的心理輔導方案
※蔡昔瓊《四柱入門輔導》第二課
※學生輔導點竅之九:先天太極
※真氣運行法五步靜功輔導 三|真氣運行法
※三正易經教學、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