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凝固的清朝史
東陵的西部。這裡集中了慈禧陵、裕陵(乾隆)還有裕妃園寢等。而這幾個陵墓也正是我們要重點參觀的,於是我們就從慈禧陵開始按順序參觀這幾個陵墓,然後開車到孝陵(順治),參觀後開車順著主神道向南走一直到最前端的石牌坊。
清東陵面積很大,各個陵墓比較分散,可以乘坐觀光車到達各參觀點,但還是自己開車更方便一些。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佔地8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清東陵於1661年(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247年,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清東陵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2015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主神道
為敘述方便,我們從主神道說起吧。
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
由於金星山、昌瑞山之間的距離長逾8公里,營造者設置了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道(專供棺槨、神牌通過的甬路),將自石牌坊到寶頂(地宮之上的封土)的幾十座建築貫穿在一起,並依山川形勢分成了三個區段。一是石牌坊到影壁山間長約1.5公里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寬大的石牌坊和高聳的神功聖德碑亭,與金星山及影壁山相呼應。二是影壁山至五孔橋間長約3.5公里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和五孔橋等低平建築,以同周圍的平坦地勢相協調。三是五孔橋至寶頂間長約1公里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集中配置了神道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寶城等主要禮制性建築。並且這些建築由南至北依次升高。
神道的起點就是這座石牌坊。
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石牌坊前端的金星山
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大紅門後面是大碑樓。
這是石像生路。
站在石像生路中間往南望去,道路兩邊依次排列著石像,道路筆直。
從大碑樓沿著神道北行,繞過案山影壁山,就是孝陵石像生。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兩側設置的石人石獸的總稱。石像生的作用最初是除邪惡、驅鬼怪,後來又有表明死者身份、地位、莊嚴氣氛、驅邪、鎮墓的作用。
按照定製,這些石像生被安置在案山後、龍鳳門前的神道左右兩側。石像生共18對,最南端由一對石望柱作為前導,往北依次為:獅子、狻猊、駱駝、象、麒麟、馬立、卧各1對,武將和文臣各3對。每一件雕刻品都有著它的寓意:獅子兇猛,吼聲震天,群獸聞聲,無不驚恐,是勢力強大的象徵;大象馴服,表示皇帝廣有「順民」可任意統治;駿馬善跑,以此炫耀皇帝統治疆域的廣闊,可任意馳騁;文臣、武將是朝中文武百官的代表,象徵皇帝擁有忠臣良將,善理國事,以此來顯示皇朝的鞏固……孝陵石像生是清代早期石雕作品,線條明快,刀法遒勁有力,立者威猛兇悍,卧者安然恬靜,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而其中的6對人物雕像所著服裝、佩飾又都鮮明地反映出那個時代、那個民族的獨有特徵。
在大象石像附近,往北望去,正前端就是龍鳳門。
在龍鳳門最中間的台基上往南看去,筆直有序的石像生路盡收眼底。
龍鳳門的門有三座,每座門由兩根四棱青白石方柱組成,上架額枋,中門額枋上雕火焰寶珠,石柱上飾雲板,頂部有蹲龍。門之間用短垣相接,建在須彌座上,門間共有四座琉璃影壁,南面中心為正龍,北面為荷花鴛鴦。
在龍鳳門不遠處有一座一孔橋,再往北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再往北還有五孔橋。
遠處就是昌瑞山。
2、孝陵(順治)(始建於1661年)
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於定鼎之初,戰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英年,並未急於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後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通往碑亭的神路印記了300多年的歷史滄桑。
這是三路三孔神道橋。
碑亭。
隆恩門
隆恩殿。
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清代的隆恩殿繼承明代的祾恩殿而來,雖然每個陵園都有,但孝陵的隆恩殿在風水最好的昌瑞山的主峰之下。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是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
順治皇帝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同年,順治皇帝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覆籌商,決定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
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的領土基本得到統一。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享年二十四歲。廟號世祖,謚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清東陵之孝陵,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3、裕陵(乾隆)(始建於1743年)
裕陵是清入關後第四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的陵寢,位於孝陵以西的勝水峪,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銀170多萬兩。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弘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漢學在此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弘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弘曆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併拓廣了領土,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佔領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但是在位後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文字獄之風比康熙、雍正時期更加嚴酷。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乾隆地宮有4道石門,9個券堂,整個結構組成一個「主」字形,進深54米,落空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相當於一座地下宮殿。
高大厚重的漢白玉石門。
地宮裡的石門每扇門重達3噸,門上有萬斤銅管扇,門後有頂門石。
在龐大的地宮內除了地表之外,石門、立面、拱券頂等等幾乎無處不雕、絕不留空白,使其地宮儼然像一座地下佛國。
四扇石門兩面分別雕刻八尊菩薩立像有。
第一道門洞券兩側,牆壁上面雕刻著四大天王,即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懷抱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手持寶塔臂纏水蛇的西方廣目天王,手持華傘右手握銀鼠的北方多聞天王。
穿堂券兩側刻有「五欲供」,五座器座之上各升蓮花一組,分別托著明鏡、琵琶、余香、水果、天衣等物,通過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司系統,分別覺察到色、聲、香、味、觸五種慾望。
金券(放置棺槨的石室)的頂部刻有三朵碩大的蓮花,二十四片花瓣圍繞著梵文經咒和佛像組成花心。佛花的四周簇擁著珊瑚、火珠等吉祥圖案。東西牆平水之上雕刻著有「五方佛」「二十四佛」。明堂券和金券的東西兩牆上部雕刻「佛八寶」(法螺、法輪、寶傘、盤腸、白蓋、金魚、寶瓶、蓮花)和佛造像。
除此之外,地宮內還刻有大量經文咒語,據記載,內刻藏文二萬九千四百方十四個,刻梵文(古印度文)六百四十七個。這些經咒布滿地宮各個角落,其間穿插雕以法輪、火珠、寶杵、蓮花等吉祥圖案。
4、普陀峪定東陵(慈禧)(1908年建成)
也許是早晨吧,諾大的院落,幾乎沒有人,非常肅穆。
慈禧墓是清東陵最後修建的陵墓,但距現在也已經一百多年了。相比順治、乾隆皇帝的陵墓,似乎慈禧陵的規格要小一些,但看上去非常完整。
慈禧陵的最南端為神道碑亭,往北依次是石拱橋和石平橋、東西朝房、東西值房、隆恩門、梵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及地宮等。
清東陵各陵寢建築中,慈禧陵最為華麗。
東西配殿。
東西配殿的內壁都嵌以磚雕圖案,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繪等全部貼金。
丹陛石。
丹陛石為高浮雕加透技法雕成,圖案為「龍在下,鳳在上」。隆恩殿周圍的69塊漢白玉板處處雕成「鳳引龍追」,74根望柱頭打破歷史上一龍一鳳的格式,均為「一鳳壓兩龍」,暗示她的兩度垂簾。
慈禧陵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修豪華,富麗堂皇。三大殿木構架全部採用名貴的黃花行梨木。梁枋及天花板上的彩畫不做地仗,不敷顏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瀝粉貼金,其圖案為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殿內牆壁雕有寓意「萬福萬壽」、「福壽綿長」的磚雕圖案,並全部篩掃紅黃金。三殿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盤繞半立體鍍金銅龍。封護牆干擺到頂,拔檐上雕「萬福流雲」圖案。大殿及月台周圍的石欄杆,無論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上,均浮雕各式龍鳳呈祥、海水江崖圖案,
隆恩殿內的金龍盤玉柱。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推薦閱讀:
※清東陵和清西陵埋葬了哪些皇帝?有什麼說法?
※明君非仁君的雍正,為何不葬在清東陵?
※[轉載]清東陵(二)
※憂患皇帝咸豐和慈禧的一世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