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本土華文報刊長期發展戰略探討
一、海外本土華文報刊 本土華文報刊是相對於外來華文報刊提出的概念,泛指海外華僑華人在居住地自行創辦的、根植於當地華人社會的華文報刊。 本土華文報刊的歷史悠久,當移居海外的華人基本解決溫飽後,或出於個人的理念,或由於社區的需要,或因利潤的驅使,就以居住國本土為據點,興辦各種華文報刊。
從孫中山先生當時僑居海外到現在的100多年中,本土華文報刊就一直時起時落,層出不窮,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海外華文報刊在全球有數百家。僅加拿大的近百萬華人中,目前存在的就至少有30多家。另一方面,隨著海外華人數量的增加,在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形成的很多實力雄厚的華文報業集團,近20多年來也開始進軍海外,在北美、歐洲、澳洲紛紛建立分支機構,為當地華人帶來了母體文化的主幹。這標誌著海外華文傳媒的市場機制已經逐步形成,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雖然外來華文報刊和本土華文報刊同屬海外華文媒體,但兩者有很顯著的差別,其發展過程和命運也非常不同。外來華文報刊的特點自有報業集團自己評說,在這裡僅根據自己幾年來艱苦創業的經歷,談一點有關海外本土華文報刊的個人看法。我認為,海外本土華文報刊的特點可概括為三小三活:規模小,資本小,花費小;貼近生活,機動靈活,不易發展存活。我們做這樣區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探討海外外來和本土華文報刊如何能同發展,共繁榮。 二、加拿大的特殊地位及其多元文化政策對發展華文媒體的意義 根據筆者在美國東、西部及歐州和加拿大的多年生活經歷,以及從近年來世界格局的變化來看,在加拿大發展中文媒體,是有著比較特殊意義的。 1.加拿大社會的兼容性是華文媒體昌盛的有利條件 加拿大政府一貫推行多元文化政策,鼓勵各族裔在加拿大發揚光大自己的文化遺產,成為加拿大多元文化繁榮興盛的特色。中國的春節舞獅成了加拿大人人皆知的公眾節目,中華文化中心的擴建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端午節龍舟競賽也是溫哥華文化生活中的一個保留節目。我們《環球華報》創刊以來,一直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省多元文化廳的廳長和國會議員曾經親自來到我們小小的報社,和編輯部記者開座談會;政府人力資源部也給我們提供了僱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部分經濟資助,如廣告設計人員和行政秘書等。 2.加拿大在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中有著重要地位 加拿大向以和平公正而著稱。雖然是美國的北方近鄰,但加拿大沒有任何霸權主義劣跡。相反,在援助第三世界弱小國家方面,無論從政府到個人都是不遺餘力的。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加拿大的民族特性就是申張正義,扶助弱小以至於過分寬容了。例如為吸毒者免費發放毒品,給印地安人特殊權利,這都是美國不會做到的,更不用提中國人人皆知的白求恩了。我們周圍的一位朋友瑪格麗特只是一個普通的秘書,為了幫助阿富汗抵抗蘇聯入侵,自己一個人在阿富汗住了近4年。加拿大上個世紀50年代參與韓戰,是出於幫助被朝鮮擊潰的李承晚恢復南韓,而在認識到美國的企圖後立即撤出軍隊。凡此種種,加拿大在國際社會贏得了普遍尊重,在國際事務中享有盛譽。中加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廣泛接觸和交往,良好的關係對於兩國人民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3.華人在加拿大的政治經濟地位和文化困惑 得益於加拿大的移民法,近百萬華人在加拿大已經大部分入籍而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一代華人移民中積極參政者大有人在。從國會,到省議會,到市議會,都有華人擔任議員,如國會有參議員利得惠,眾議員梁陳明任;BC省議會有議員關惠貞,張杏芳,黃耀文,李燦明等。雖然人數不多,但比起10年前來,已經有相當的進步了。尤其是在華人集聚的地區,華人的政治實力就更引人注目了。例如大溫地區的列治文市的市長當選為省議會議員,並進入內閣,辭去的市長空缺將會毫無疑義地由一名華人來替補,因為3名出面競爭市長的候選人都是華人。
至於加拿大華人的經濟地位更是有目共睹。其一,表現在商業界移民來到加拿大,帶來了大筆資金,在住房、駕車、購買力上,都很容易看出來。其次,是華人的企業也為主流社會廣泛承認。今年4月份,當總理克里田率領一個700人政府和商業訪華團訪問北京時,其中的商人中超過半數都是華人。然而,第一代華人移民的文化困惑在於他們都是長期受的中文教育,受的中華文化熏陶,與西方的文化價值體系有很多衝突的方面。即使表現在媒體的選擇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也選擇的是自己母體文化,以期在中文媒體中尋找自我的根。據近年來連續舉行的加拿大聯邦和省選統計顯示,具有公民身份的華裔投票率達到了60%,與當地平均公民投票率65%非常接近,說明他們的參政意識絕不薄弱。這些人在任何社會中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階層。他們對主流社會的影響力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強。 三.加拿大的移民開放和華文媒體受眾分析 1.大陸第一代移民將超過百萬之眾 加拿大是西方少數幾個實行移民政策的國家之一。加拿大的地理特點之一是幅員遼闊,但人口密度極低;本身屬於發達國家,又是世界最強大國家美國的緊鄰。在近代史上,加拿大和美國、澳大利亞形成了世界上3個由移民組成的大國。這些特點使得政府長期實行移民政策。加拿大接受移民的數量多年來都是每年20萬左右,並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在1978年之前,移民來源主要是歐洲國家,但近20年來則主要是亞洲國家,而且主要是華裔。從當初的香港華人移民潮,到1998年開始的大陸華人移民潮。這個變化的產生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但主要的因素則在於加拿大開放了中國大陸的移民信道,而中國政府也相應地開放了移居國外的限制。 以中國這樣一個佔世界人口1/4,具有13億人的大國,在加拿大無配額移民制度下,其移民數量完全取決於駐中國使領館的運作能力。在2000年,直接來自大陸的華裔移民數已經超過4萬。在20萬移民中,這個比例非常接近中國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還有部分從美日和歐洲申請的大陸華裔移民,尚沒有計入上述4萬多人中。如果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和中國移居政策沒有重大修改,20年以後,即使不計目前加拿大近百萬華裔的自然人口增長,單是直接移民到加拿大的第一代大陸移民就會累計超過100萬。這是因為這些移民的年齡通常被限制在45歲以下,20年後才65歲,剛剛進入老年期。而人類的壽命據美國人類基因組負責人弗朗西斯˙考林預測,到2030年北美人口的平均壽命將會達到90歲。目前45歲以下的第一代移民平均可活到2050年左右,還有近50年的時間。 華文媒體以第一代移民為主要受眾。他們雖然可能努力學習英文,積極融入主流社會,然而,他們畢竟從小在中國受了20多年的中文教育,受到的是中華文化的熏陶。這些人即便有部份在成為加拿大公民後會迴流到中國,他們仍然是加拿大人,對加拿大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備加關注。在今後的50年中,這些上百萬的第一代移民就是我們加拿大華文報刊的主要讀者群。 2.華裔移民的質量 加拿大目前的移民政策有非常明顯的遴選性,移民的主要類型是技術移民和商業移民。他們和過去的華工不同,絕大多數都是年富力強,或者受過髙等教育,有一技之長;或者攜帶有大筆資金,懂得投資經營。他們在落地加拿大後,大多數3至5年內會選擇成為加拿大公民。由於相同的種族和文化,華裔移民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和共同訴求,從而成為一個政治實體。同樣,他們對華文媒體質量的要求也比較髙,很難會長期滿足於粗製濫造、文化含量低下的中文媒體的。 3.華裔移民的後代和中華文化的延續性 海外華文媒體的主要受眾是第一代移民,這是毋庸置疑的。對於華裔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能否繼續成為華文媒體的受眾,讓中華文化代代相傳,有不少人持悲觀的看法。認為華裔移民的後代出生在加拿大,或者很小隨父母來加。他們也許會在父母的督促下學習中文,但他們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圈基本上是以英文為主,他們很難流利地利用中文攝取信息,從閱讀中文得到精神享受。當幾十年之後,第一代移民被第二代、第三代取代,海外華文媒體將會隨其賴以生存的土壤不復存在而自然消亡。而根據大多數新一代華裔移民的經歷,我們認為目前大多數的第一代移民都有讓自己後代繼承中華文化的主觀願望,並在積極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一個經濟逐漸強大、政治走向開明的中國,一個有著13億人口、無窮市場潛力的中國,也自然而然地會以其強勢文化特點,吸引各種人群來學習中文。更有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已經把學習中文提升到了僅次於加拿大官方語言法文的地步。僅以溫哥華為例,大溫地區除了有100多所大大小小的業餘中文學校和上萬名學生,很多正規中學甚至小學中都開設中文作為外語選修課,全省3所綜合大學都設有中文系。業餘中文學校根據學生來源,分別教授簡繁體,但學習拼音則是主流。而正規學校的中文外語選修課清一色教授簡體和拼音。省教育廳並在1997年正式設立了中文跳級考試。
因此,如果華文媒體能在加拿大華裔移民中廣泛傳播中華文化,對促進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將是大有幫助的。 四.加拿大本土華文報刊長期發展的幾點思考 1.本土華文報刊面臨的困境 A.啟動容易,存活困難 與外來華文報刊不同,本土華文報刊的啟動相對容易。很多經營人從理想主義或贏利觀點出發,沒有做充分的市場調查和經濟準備,便匆忙上馬,採取摸著石頭過河的辦報方式,希望能很快通過賣報和廣告收益達到生存和贏利的目的。而實際上,本土華文報刊在上馬後,由於版面質量、報刊內容、印刷質量和發行數量都很難提髙,更兼海外華裔讀者和廣告市場的限制(見下節),會進入一段相當長的瓶頸階段,一個尷尬困惑的時期。報刊沒有為讀者和客戶認識,企業沒有贏利,還要面對從內部員工到讀者和廣告客戶的不滿和抱怨,經營者整天都處於憂心忡忡之中。加拿大的不少本土華文報刊都是在還沒有多少聲息時,就在這個階段夭折了。這與外來華文報刊登陸伊始已經聲勢造足,即使後來關閉,也家喻戶曉,轟轟烈烈了一番是大相徑庭的。 B.市場過小,競爭激烈 這是海外華文媒體普遍面對的問題。比起13億人口的中國大陸,或是世界人口密度之冠的香港、台灣來說,加拿大的一百萬華人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個中等城市,還分布在99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即便華裔在大城市相對集中,數量上也仍然非常有限。在這種市場狀況中,幾家華文報刊競相開辦,帶來的競爭自然非常激烈。商業競爭是一柄雙刃利劍:有競爭才有發展,有競爭才有提髙;有競爭就會有失敗,有競爭就會有破產。以溫哥華報業為例,港人讀者群先有《星島日報》,繼有《明報》;台灣讀者群先有《世界日報》,繼有《台灣日報》。當競爭對手出現時,報刊內部必須重新規劃,提髙效率,降低成本。如果不能進行相應的調整,就會出現較大的虧損。這對於沒有外援的本土華文報刊來說是很難承受的。即使是外來媒體,長期赤字運作也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在加拿大華文報刊領域內,華文媒體的興盛常常會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C.資金匱乏,質量不髙: 本土華文報刊的質量不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大多數的本土華文報刊無論排版印刷、內容選編都比較簡單、粗糙,與外來華文媒體從形式到內容的精心製作形成了鮮明對比。造成質量不髙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資金的匱乏。大多數本土華文報刊沒有一個髙素質的人才隊伍,不能支付髙稿酬吸引專欄作家和髙水準記者通訊員,只能以作坊式手工經營而不能企業化發展。因此即便是創辦人有思想有理念,也經常是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2.經營管理上怎樣合理有效
在經營方面,辦報人從戰略上要有傳媒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弘揚中華文化的獻身精神。而從戰術上則要遵循企業運行的客觀規律,形成本土「造血」機制進入良性發展,而不是靠外來「輸血」方式被動經營。根據本土華文報刊起步容易的特點,需要做好市場調查,腳踏實地,重在開拓讀者和廣告兩個市場。眾所周知,讀者不喜愛的報紙廣告商是不會光顧的;而在海外,很多華裔讀者也利用華文報紙的廣告來滿足其消費的需要。 A.建立髙效率的經營管理隊伍,利用有限的廣告市場,首先保證報刊能夠生存。這個經營管理隊伍要有嚴格的分工與合作,並通過規章制度來明確界定。我們還為此專門建立了管理資料庫,希望能進一步提髙效率。 B.追求質量,走產業化之路。針對讀者市場,我們採取的是在提髙質量的同時實行免費贈送方式,讓讀者了解和喜愛《環球華報》這一本土華文報刊;為擴大影響,我們在多倫多也建立了分社。還建立了網頁,由專門的網路人員來運作,建立與讀者的互動。 C.有針對性地開拓廣告市場。要根據讀者的特點來選擇和開拓廣告市場,而不是一窩蜂地跟著其它華文媒體去「分餅」,那樣只會導致惡性競爭,兩敗俱傷。 3.編輯方針上如何揚長避短 在「貼近生活」和「機動靈活」上做文章,充分發揮專欄作家和特約記者隊伍的作用,辦出自己的特色。我們開闢的「加聲華語」專門討論中西文化的衝突,加國華人共同關心的問題,文化互融的切入點;「新移民」專版主要提供定居創業的實用知識和指導;「社團消息」經常登載當地各社團和協會的活動及信息,貼近當地讀者的生活。我們還長期連載了有本地特色的「加拿大狩獵札記」以及本土華裔作家的有關加拿大移民生活,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我們還把為華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創造華文的文化環境,延續中華文化作為一項主要任務。我們和當地中文學校合作,把《環球華報》的「華文綠洲」版面辦成中文學校的指定讀物,提髙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並闢作品園地和設立獎勵機制。我們剛剛舉辦了「我看我畫加拿大」有獎徵文,其目的也是在培養下一代對華文媒體的興趣。 4.加強與母體媒體的聯繫與交流 海外華裔讀者非常關心原居地的發展和變化。中國大陸更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不僅來自大陸的讀者心繫祖國,來自香港的移民們在1997回歸後成為祖國的新成員;而來自台灣的移民們也是在文化上、經濟上和中國大陸息息相關的。台商在大陸總投資逐年增長,近20萬台灣人移居上海。所以,神州大地的一舉一動,都牽連著加拿大華裔的心。加強與大陸媒體交流,得到母體媒體支持,是海外本土華文報刊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
推薦閱讀:
※馬雲說:2018中國經濟會迎來前所未有機會,農業也會有新的機遇抓住機會一定致富!
※JJ比賽的是怎麼發展起來?
※十二星座2017事業運預測:找到最好的發展時間段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