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字巨著《戰略論:軍事力量的產生、維持與使用》
張儀大約與公孫衍活動在同一時期,因而張儀的主要對手是公孫衍,前者主張連橫,而後者則主張合縱,公孫衍被公認為是合縱的首要倡導者,然而只是到了蘇秦這裡才將合縱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了能夠更清楚地將本意的論述主旨歸結到勢對於秦國戰略指數增長的貢獻這一條線上,我們首先列出的是主張合縱的一派,然後再從連橫與合縱的對比中尋求論述這一主線。
合縱公孫衍在秦惠文王執政初期是秦國的大良造,公孫衍率領秦軍攻下魏國的河西要塞,擒獲了魏軍主將龍賈,斬殺魏軍八萬人。魏惠王被迫將河西之地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隨後,魏惠王又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要求他幫助說服秦惠文王放棄攻魏的打算而進攻其他國家。接著張儀來到了秦國,他向秦惠文王力諫說此時正是大舉進攻魏國的大好時機,而公孫衍是受了魏國人的賄賂才建議不要攻魏的。秦惠文王聽後開始重用張儀,而公孫衍也被迫離開秦國到了魏國做了將軍。公孫衍勸說魏王與齊國、一道進攻趙國,結果趙國被打敗,公孫衍又勸說魏王與齊國和楚國全縱以共同對抗秦國。但是,張儀促動秦國首先攻打魏國,首次破壞了公孫衍的合縱策略,然後張儀開始向山東各國推銷他的連橫策略並出任魏國宰相。張儀當上魏國宰相之後促使魏國和韓國借道給秦軍攻打齊國,但是秦軍被齊國打敗,於是魏王趁機驅逐了張儀,任命公孫衍為宰相。公孫衍成功地說服了趙、韓、燕、楚與魏國結成五國聯軍出兵攻打秦國,然而真正承擔作戰任務的只有韓、趙、魏三國,五國聯軍聲勢浩大地開進到了函谷關前卻並不敢發起進攻,秦軍趁機反擊,五國聯軍潰敗而散。經此一戰,魏國受到極大的損失而不得不再次與秦國講和,公孫衍無法繼續呆在魏國轉而投向韓國為相,秦國又進攻韓國,公孫衍接著逃出了韓國。儘管公孫衍曾多次作過合縱的嘗試,但是他最終遭遇了失敗,而繼公孫衍之後的蘇秦則將合縱策略推到了最高峰。蘇秦最先向秦惠文王遊說,但是遭到了冷遇,蘇秦在秦國遊說無果,回到家刻苦鑽研幾年後,他再度出發到達各國遊說,但這一次的遊說對象是山東各國,蘇秦的策略是通過向山東各國渲染秦國的強大與野心勃勃、以此來促使山東各國聯合起來一致對抗秦國,而他自己則可以從中獲取各國的重用。蘇秦首先到達趙國,趙國國君以他的弟弟為相國並封為奉陽君,奉陽君並不聽從蘇秦的遊說。於是蘇秦到達燕國,等待了一年多以後才得以見到燕文侯,蘇秦遊說燕文侯,蘇秦首先稱讚燕國地勢險峻、國富兵強,然後話鋒一轉向燕文侯說起秦國來:「燕國之所以平安無戰事,沒有國家入侵,大王可知道其中的原由嗎?燕國之所以不被其他國家(特指秦國)所侵犯,主要是因為趙國在南邊擋住秦國不使秦軍攻入燕國。秦國與趙國打了五仗,秦國勝了兩次而趙國勝了三次。秦國與趙國相爭,而大王的燕國則在趙國的背後不與秦國接壤,因此燕國才沒有受到秦國的侵犯。如果秦國進攻燕國,就需要越過去中、九原、經過代、上谷等郡,秦軍需要奔走幾千里才能夠到達燕國,因而即便他們攻佔了燕國的幾座城池,秦國也因為距離本土太遠而無法長久地佔有,秦國不能夠進攻燕國的形勢是很明了的。但是,趙國就不同了,如果趙國進攻燕國,趙王一聲令下,趙軍幾十萬軍隊不出十天時間就能夠集結在趙國的邊城,然後渡過沱水和易水,不過四五天就能夠到達燕國國都了。所以說,秦國進攻燕國,就必然要在千里之外作戰,而趙國進攻燕國,只需在百里之內就能夠作戰。大王您不憂慮百里之內作戰的禍患而重視千里之外秦國的進攻,計策沒有比這更錯誤的了。所以我請求大王與趙國合縱、與天下為一家,那麼燕國就可以安然無患了。」燕文侯回答說:「你的話可以聽從,但是燕國是個小國,西邊與趙國相鄰,南邊與齊國接近,而齊、趙又都是大國,你如果一定要合縱天下的話,那我就將燕國交給你了。」於是,燕文侯資助蘇秦許多車馬和金銀財帛,命他遊說趙國。
蘇秦到達趙國之後,趙國的奉陽君已經死去,於是蘇秦便以燕國使者的身份見到了趙肅侯並進行遊說。蘇秦分析說:「臣下私下裡計算天下各國的土地,諸侯的土地五倍於秦國,估計諸侯各國的兵力十倍於秦國,如果六國合而為了,合力向西進攻秦國,那麼秦國就一定會因此而被攻破。現在卻向西侍奉秦國,攻破秦國與被秦國攻破、使秦國臣服與臣服於秦國,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呢!蘇秦總結說:「臣私下裡為大王考慮,不如韓、魏、齊、楚、燕、趙各國合縱為一家,以抗衡秦國。使各國的將相在洹水會盟,各國互派人質,殺白馬盟誓。相互約定『如果秦國進攻楚國,那麼齊、魏就各自出兵以幫助楚國抗擊秦軍,韓國負責斷絕秦軍的糧道,趙軍渡過漳水與韓國呼應,燕國守住常山的北面。如果秦國進攻韓、魏兩國,那麼楚國就截斷秦軍的後路,齊國派遣精兵幫助韓、魏抗擊秦軍,趙國渡過漳水與韓、魏響應,燕國負責守住去中之地。如果秦國進攻齊國,那麼楚國就斷絕其後路,韓國守住成皋,魏國斷絕秦軍的道路,趙國渡過漳水、出博關作為呼應,燕國則派出精兵幫助阻擊秦軍。如果秦國進攻燕國,那麼趙國就負責守住常山,楚軍從武關出擊截斷秦軍,齊軍從渡過勃海抵擋燕國進行援助,韓、魏兩國則派出精兵以作為呼應。秦國如果進攻趙國,那麼韓國就駐軍宜陽,楚軍駐紮在武關,魏軍駐紮在河外,齊軍渡過清河前來支援,燕國派出精兵以協助抗擊秦軍。假如有哪一個諸侯國違背盟約,那麼其他五國就合力征討它。』六國拿給為一家而共同對付秦國,那麼秦軍就必定不敢東出函谷關以為害山東各國了。」趙王聽說後,表示同意蘇秦的說法,並贈送蘇秦車資派遣他代表趙國遊說諸侯各國合縱抗秦。蘇秦又遊說韓宣王說:「如果大王侍奉秦國,那麼秦國就必定會求取韓國的宜陽、成皋兩地,現在如果大王您答應了秦國的要求,那麼明年秦國就又會再次向韓國索要土地。到時候,如果大王想要給予秦國土地而韓國的土地已經所乘無幾了,如果大王拒絕秦國的要求而秦國必然會報復韓國,那麼之前大王贈送給秦國土地的做法也就是前功盡棄了。況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對於土地的需求是無盡的,用有限的土地來應付對於土地有著無盡需求的秦國,這就是所謂的市井中結怨招致禍患了,韓國沒有與秦國交戰而韓國的土地就已經被削割了。臣聽說民間流傳的諺語說寧願做雞嘴、也不要成為牛尾巴。現在如果大王向西邊侍奉秦國,這就跟當牛尾巴沒有什麼兩樣了。以大王的賢明,加上韓國強盛的兵眾,但是卻背負著做牛尾巴的名聲,臣私下裡為大王所不值。」韓宣王聽說後憤怒表示不會向西邊侍奉秦國,願意與趙國合縱。接著,蘇秦又遊說魏襄王說魏國的土地廣闊、兵力強盛並不亞於楚國,「但是由於魏國與虎狼之國秦國交好而使得秦國得以趁機鯨吞天下,最後魏國也一定會因此而受到秦國的侵犯,但是大王卻並沒有想到這一層。那些大臣們,對外憑藉著秦國的威勢對內脅迫自己的君主,沒有比這更為罪惡的了。魏國是天下強大的國家,大王是天下賢明的君王。現在有意向西邊侍奉秦國,甘願作為秦國在東面的藩籬、替秦國修築帝宮、受到秦國的約束、向秦國貢奉,臣私下裡替大王感到羞恥。」蘇秦對比當年越王勾踐以三千吳軍滅亡強大的吳國,聲稱魏國有兵眾勝過越王百倍,但是「現在大王卻聽從群臣的說法而想要向秦國臣服。如果想侍奉秦國就必定要割取土地給秦國,所以尚未交戰而魏國就已經被削弱了。所以凡是那些建議侍奉秦國的大臣,都是奸臣,並不是大王的忠臣。他們身為人臣,割取君主的土地以求在外邊與秦國交好,只是巧取一時的效用而並不考慮此後的禍患,損害公家而使自家顯赫,在外邊藉助於強大秦國的威勢對內脅迫自己的君主要求割地給秦國,請求大王明察。」蘇秦最後總結說如果魏國侍奉秦國那麼後患就一定不會斷絕,而如果與其他各國合縱一致抗秦,那麼魏國就再也不會受到強秦的威脅了,魏王欣然同意了蘇秦的說法。蘇秦趁勢向東遊說齊宣王,齊國的土地廣闊、國家富裕、兵眾強盛,但是卻想要向西侍奉秦國,而他私下裡替齊王感到不恥。而「韓國與魏之所以非常畏懼秦國的原由,是因為它們與秦國接壤。當兩方剛剛出兵的時候看起來還是旗鼓相當,但是不出十天而國家的生死存亡的形勢就已經被決定了。韓國和魏國如果在交戰中戰勝了秦國,那麼它們的兵力也必定會折扣大半,而它們也難以繼續守衛其國土;如果它們交戰不勝,那麼秦國滅亡它們的命運也就會緊隨其後。所以韓國與魏國非常看重與秦國之間的交戰,而很不願意臣服於秦國。現在如果秦國攻打齊國就是這個樣子了,齊國的土地多過韓、魏數倍,齊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秦軍想要深入攻打齊國而必定會顧慮到身後的韓國和魏國會截斷其後路。所以秦國顧慮重重、想要進攻卻不敢前進,而秦國無法為害齊國的情勢已經很明了了。」但是,「大王卻並沒有考慮到秦國無法攻打齊國,而想要向西邊侍奉秦國,這就是群臣的計策錯誤。現在如果齊國能夠合縱那麼就不會背負侍奉秦國的惡名而能夠使齊國得到使國家強大的實惠,請求大王稍稍考慮一下。」齊聽說後,就答應了合縱。
在得到地齊宣王的允諾之後,蘇秦最後到達齊國西南邊的楚國向楚威王遊說,在秦國得到蜀地之前,楚王國是所有諸侯國中土地最為廣大的國家,楚國的戰力一直也都是一流的,然而由於楚國內部的牽制,楚王國的對外張力長期以來總是難以伸展。蘇秦在遊說楚王時所說的楚國是天下最大的國家,並非全部都是恭維之語,但是,蘇秦在遊說楚王之前已經造成了其他五大諸侯國同意聯合抗秦的形勢了,因而蘇秦事實上為楚王設置了一種二難的邏輯陷阱,即要麼與其他五國聯合抗擊秦國、要麼獨自對付秦國而必將遭受亡國的厄運。讓我們來看看蘇秦究竟是如何說服或者恐嚇楚王來答應與其他五國合縱的,蘇秦首先誇讚楚國四面有著可以憑藉的險峻地勢「土地方圓五千里、戰甲百萬、戰車千乘、騎兵數萬、粟米可支十年,這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資本,以楚國的強大和楚王的賢明,天下沒有誰能夠抵擋住楚國的。然而現在楚國卻要向西侍奉秦國,那麼天下諸侯還有誰不敢向西投向秦國呢。秦國的心腹之患沒有比楚國更大的,楚國強大那麼秦國就會弱小、秦國強大而楚國就會弱小,楚國與秦國是勢不兩立的。所以,我替大王考慮,不如與其他五國合縱以孤立秦國。大王如果不聽從我的話,那麼秦國就必然會肆無忌憚地派出兩支大軍,一軍從武關出擊,另一軍進攻楚國的黔中郡,而楚國鄢、郢兩都就都很危險了。」蘇秦接著又如法炮製了他遊說趙國合縱而天下都會親附趙國的那一番套話,「如果大王能夠聽眾我的建議,那麼我就會令山東各國親附於楚國,山東各國的兵馬都會被大王所用,而韓、魏、齊、燕、趙、衛、燕、代等國也都會向楚國進貢。所以說,與山東各國合縱而楚國就能夠稱霸天下,不然秦國就會稱帝於天下。現在放棄稱霸天下的功業,而背負著侍奉秦國的名聲,我私下裡認為大王這樣做很不值得。」儘管蘇秦深知對待像楚國這樣強大的國家,不能夠首先用恐嚇的辦法,但是他最後還是說了令楚王深感不安同時帶有恐嚇意味的話:「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存有吞併天下的野心。秦國,是天下人共同的仇人。那些主張連橫的人都想要割取諸侯的土地以侍奉做國,這就是所謂的侍奉仇人的做法。身為人臣,割取君主的土地以與強大的虎狼之國秦國交好,結果使得天下都受到侵害,而他們卻並不顧及到秦國對於天下的大患。這些人臣,對外交好強大的秦國藉助於秦國的威勢在內部脅迫自己的君主,以求取顯貴,真是大逆不道、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所以說,合縱與諸侯各國結盟那麼它們就會割讓土地獻給楚國,連橫那麼楚國就得割讓土地獻給秦國,這兩種做法相去甚遠、天壤之別,兩種做法大王選擇哪一種呢?我奉趙王的意旨向大王進獻計策,合縱與否,只需要大王下一道詔書即可。」楚王果然如蘇秦所料,回答說:「寡人的國家西邊與秦國接壤,秦國有吞併巴蜀之地攻取漢中的野心。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能夠親附它。而韓國和魏國都是迫於秦國的壓力,並不願意與秦國深交,因為與秦國深交而韓國和魏國圖謀不軌的人人都會藉此而進入秦國,這就是謀略還沒來得及施行而國家就已經危亡了。寡人估計楚國單獨對抗秦國,未必能夠取勝,對內與君臣商議也不足以採信。」最後,楚王表示願意參與合縱。於是,山東六大強國合縱為一家,蘇秦成了縱約長並掛六國相印,六國合力對抗秦國,而使得秦國十五年時間內都不敢東出函谷關進軍中原,六國聯合行動從而真正對各國人包括秦國人造成了秦國必將吞併天下的趨勢和印象。然而,六國的聯合各懷鬼胎,並沒有盡合力抗擊秦國,六國聯軍向西進攻秦國的函谷關,但是誰也不願意或者不敢向秦軍發起進攻,隨後六國聯軍就不歡而散了。而另一方面,蘇秦的師兄弟,另一個遊說者張儀在蘇秦的資助下進入秦國,幫助秦國拆散山東各國的縱約,他的策略是遊說山東各國與秦國結好以進攻其他國家,這就是連橫。
推薦閱讀:
※石與火的較量 - 火炮時代的要塞工程學(1)
※中國攻擊核潛艇,最新型號的真實水平怎麼樣?
※中美若開戰結局怎樣?英國人將會如何回答?
※萬噸大驅,中國海軍驅逐艦有什麼特點?
※中美軍事差距到底有多大?真如張召忠所言相差不止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