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婚戀市場:男性拒付茶費 每周仍約十幾個姑娘
05-31
觀點 單身,一種新的「正常」 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第四次單身潮來襲……歲末年初,國家民政局的一組數據,在輿論的渲染下,又製造出新一波單身恐慌。
推薦閱讀:
回顧2015年的網路熱詞,諸如「我們」、「全面二孩」、「人丑就要多讀書」、「顏值」……無論是秀恩愛的,還是催二胎的,都讓30左右「缺愛」的我們無比憂傷,然後幡然醒悟:原來,在婚姻賽場上,財富和美貌是硬通貨,門當戶對才會幸福。 愛情如房價般高企,婚姻風險不輸股票,在這出時代的單身劇中,不少大齡男女對婚姻也抱著爭搶資源的心態,在用妥協躲過了逼婚的喧囂之後,才剛剛意識到奔向悲劇的徵兆。是的,我們突然發現,「80後離婚潮」裹挾在「第四次單身潮」里洶湧而來,特別在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很多人的生活增加了新的選項:單人房,雙人床;亞婚姻,偽單身;一結婚,便離婚……文化上的容忍,經濟上的可能,使得飽蘸時代光影的中國「熟年」單身群落日益壯大,並在公眾的視野里由另類變為正常。 一個人炒基金養老、買小戶型公寓、在堵塞的馬路上開著小排量汽車……年輕人崇尚生活「簡約主義」,把7-11當餐廳、家務被盡量精簡、獨自去旅行,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種「單人的自我享樂模式」正式開啟。 台灣早有「熟男熟女」的說法,比如「熟女」,就是指30歲以上的單身女性,她們經歷了台灣從貧窮到富裕的過程,受過良好的教育,經濟條件不錯,卻一直單身,很懂得享受生活,在自己身上捨得花錢。 如今整個大陸的「單身革命」濃縮了這個過程,幾年前大齡單身們還憂心忡忡,而眼下從容單身的「熟男熟女」們已經越來越放鬆,越來越享受。在上海,「單身女性住宅」的概念正在產生,單身女性成為購房主力軍;車商也開始打起「熟女」牌,更有自主性、更時尚的單身客戶成為消費汽車文化的一部分。「熟年單身」造就了一批產業,包括相親俱樂部、婚介所、單身女子會館,時尚單身開始成為奢侈雜誌的招牌話題。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葛紅兵在他的《現代都市的單身群落》一書中這樣描述這種兩極分化的單身趨勢:「因貧富分化,中國單身現在出現了劇烈的分層,高層單身出於主動選擇,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正常』生活方式;底層單身則主要是迫於物質和身份限制,比如疾病、貧窮,這是永遠沉澱在社會底部的現象。」 是的,越來越多的單身白領主動選擇「單獨」,但他們並不「孤獨」。就像孤獨的美食家未見得一定感到孤獨。若此生沒有遇到真愛,一個人優雅地老去,又何嘗不是一種選擇。單身意味著多元,多元意味著進步。未來社會一定是更加多元的,人們將重新思考親密關係,按照個人的性格、需求、理解、理想重新決定自己的生活。 那麼,2016,歡迎來到無害的單身時代吧。 分析 2015申城單身報告
單身潮是種商業暗示? 第四次單身潮始於哪一年,無法考究,在網上一搜,發現早在五六年前,第四次單身潮的概念已經有了。其實,所謂的單身經濟,才是商家和媒體最關注的單身現象。 幾個數字送給單身男女們感受一下:1、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2、中國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為2013年的14.6%;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歲及以上女性有2.47%未婚,比十年前增加近兩倍。 媒體把國家民政局去年底發布的這組數據,打上「第四次單身潮來襲」的標籤。 新中國有過四次單身潮,第一次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第一部《婚姻法》頒布,離婚潮波及全國。第二次是在文革後,大批知青返城後,大齡未婚青年湧現,尤其是女青年,她們下鄉後無法接受當地男性。90年代前後,自由思潮在青年中爆發,「感情破裂」可以作為離婚的理由,離婚率劇增,第三次單身潮來襲。
「單身潮」並不是我國的獨特現象,事實上,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單身潮」帶來的影響。在法國,每三戶人家就有一戶是單身;德國柏林的獨身人口達到54%;日本預測,到2030年,日本的終身未婚男性比例將增至30%,而女性則增至23%;韓國也於不久前宣布進入「單身全盛時代」…… 在上海,單身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結婚費用太高,房、車成本太大,單身白領不願婚後生活將就;主動奔單者明顯增加,不少都市女性主動選擇單身,對傳統婚姻中的女性角色開始反思,獨立的經濟能力讓大部分女性不再依靠男人,婚姻不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而是一件可以選擇和等待的事情;部分「80後」獨一代的自我意識過強,只看到婚姻的付出,看不到收穫,因此覺得結婚不划算。他們認為單身能夠讓自己從家庭中解放出來,願意更多地「投資」自己,尋求個人自由。 多年前的日本,著名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早就提出了「一人經濟學」,認為青年單身男女、中年失婚族,及白髮獨身族正漸漸變成社會主流,這個概念催生了一系列商機,成為商家開採的新金礦。比如:商店中的產品包裝由家庭裝變成獨立小包、便利商店成為都市人的快捷冰箱、旅行社推出單身旅遊計劃、一人座的餐廳開始流行、地產商推出精緻小戶型等等。 今天,微信朋友圈流行的曬「一人食」、「簡約生活」的照片,也是這種新消費趨勢的體現。因此,各界鼓吹的單身潮或許正是這樣一種商業暗示。 上海人更相信「門當戶對」
在上海,靠父母能拼得出幾百萬婚房的男人,如果自身學歷、能力還行的話,大多在二十六七歲,就早早「婚」了。他們往往在大學就訂好終身,而另一半,家境也都般配。事實上,這麼多年,筆者身邊鮮有灰姑娘的故事。只有一個例外,結婚時是門當戶對的,後來一方發跡,目前和和美美。 經常看到大學生千奇百怪的表白方式,最直接的是送上一大捧玫瑰,搞得大點的是,整棟宿舍進行燈光控制,畫出一個心形之類的圖案,還有步行千里去提親的。我只能說,不少女人(或者丈母娘)看重的不是這些虛頭虛腦的東西,而是實力:你的實力,或者你家的實力,其他都是浮雲。 「像我們這一代80、90後,走入社會後,直接摸到了一手爛牌:工資不夠用,物價高,房價高,存不下錢,婚姻就是個奢侈品。畢業後,絕大部分乾的是跑腿動嘴的工作,很難有技術積累。現在吃青春飯,沒有家庭負擔,談個戀愛,喝喝小酒,群租侃大山,5年很快就過去了。再往後,買房沒錢,工作無前途,轉行沒技術,經驗無積累,很快就會憤青,然後啃老,自然而然就剩下了。」在某民企做銷售的29歲小伙阿偉苦惱道,因為買不起婚房,女友離開了他,一氣之下,他用首付的錢買了部車,這下成家更難了。 是的,筆者周邊100%的婚嫁都是門當戶對的。權貴聯姻,高官兒對上市公司董事長女,高官女對民企富二代,上海大專男對外地本科女,拆遷戶內搭,外地美女對上海兩套房,上海「弄堂公主」對外地鳳凰男。 最新例子是一朋友,兒子在某民營航空公司做機長,年薪好幾十萬,他自己早年在市中心黃金地段囤了幾套房,算是底子很厚的中產吧。最近兒子談了個朋友,姑娘家裡是做生意的,全身名牌,吃個下午茶就要好幾百的那種。兒子覺得壓力很大,談不下去了。老爸則不聲不響地賣了福州路的一套老公寓,花了上千萬給兒子置換了套市中心小三室當婚房。這對是否能順利走下去,還未可知,卻再次印證:上海人門當戶對的基因是深入骨髓的。
有婚介所的情感諮詢師表示,在婚姻賽場上,財富和美貌是硬通貨,而諸如學歷等,只算是加分項。 萬人相親會漸冷場 2015年,上海的萬人相親會辦到了第七屆,但是規模卻越來越小,盛況難現。這類公益相親活動往往成為家長的摸底會,也成了各個婚戀中介的走秀場。可以預見,未來,動輒萬人的相親會將式微,50人左右的聯誼交友會更討巧。 「我們婚介所這次還剩很多免票沒人來領,人氣一年不如一年了。」滬上某著名婚介所負責人無奈道。在去年10月底舉辦的第七屆上海婚博會上,領行情的父母甚至多於單身赴會的年輕人,逐漸冷場的大型相親會預示著,靠場面博人氣的大規模公益相親活動,不吃香了,人數少而精、男女精確配對、互動性更強的小眾聯誼交友派對或許更有市場。 看到這一趨勢,萬人相親會的主辦方去年也開始改變策略,原本一年春秋兩場的萬人相親會,去年春天,化整為零,改成了一系列專題小型交友會,分多場舉行,包括浦江游輪主題相親會、白領主題相親會、家長聊天會等。
有業內人士分析,萬人相親會、社區大型交友聯誼會等等,很多都是由政府或有關部門、群團「埋單」,但是免費大餐並不好吃,真正搞好活動,必須有人兜托並提供後續跟蹤服務。如果僅止於形式上的熱熱鬧鬧,不管結果,就成了「給領導一個積極回應,給社會一個認真交待,給年終一個漂亮成績」的「秀場」。 業內認為,50人左右的小型交友會,由於男女資料事先經過篩選,針對性更強,更易於深入了解,效果更好。此外,熟人介紹,加入以興趣為前提的各類俱樂部等方式,也是「脫單」比較靠譜的路徑。 免費「白髮相親」顯疲態 曾經熱鬧的家長免費諮詢會,逐漸顯出疲態。不少參加過免費家長會的上海老人感到焦慮:1973年到1980年出生的男生都去哪兒了?他們發現,男少女多,經常碰頭的就是那幾張老面孔,失望多次之後,有的索性不再來軋鬧猛了。這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孫沛東的研究數據相符:在上海,「白髮相親角」的成功率尚不足1%。 近一年來,徐阿姨經常在各婚介所的免費家長會上疲於趕場,她感慨道,如果是親友介紹,雙方的年齡、相貌、收入有些差距,好像都不是問題。但一到了父母免費諮詢會,每個家長都特別計較家境、學歷、身高等條件,感覺就像一個商品市場。而且經常是現場父母談得好好的,也交換了電話,但過了很久男方也不主動聯繫,最後不了了之。
在某婚介所組織的父母免費諮詢會上,58歲的劉阿姨說,連著4年的每個雙休日,她都堅持在人民公園「相親角」為女兒舉牌、蹲點。幾乎跑遍了上海灘上有名氣的婚介所,最後花了2萬多塊錢,她為女兒入了這家的會員。 「不能讓女兒知道我來這兒報名。如果真能找到合適的,打算告訴女兒是同事介紹的。」她記得,女兒大學時身邊不乏追求者,因為都是外地人,被她一一阻止了。工作後女兒找過一個年齡比她小三歲的男友,同樣被她拆散,如今她總覺得像欠了女兒什麼。 很多中國父母和劉阿姨一樣,對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孩子沒成家,就是他們的責任,他們會焦慮,進而自責。但同時,絕大多數父母更關注外在條件之類的硬體,格外注重門當戶對或者希望通過婚姻向上級階層流動。 子女反對,成功率低,父母為什麼還趨之若鶩?「效率原則不能解釋這個悖論。事實上,獨特的情感邏輯才是理解『白髮相親』的關鍵。」孫沛東認為,下鄉導致知青一代的戀愛與婚姻生活被延後,使得他們對子女的婚姻有著非同尋常的急切與焦慮;因為存在生存、成才和養老等風險,獨生子女與其父母毫無選擇地被「綁縛」在協同擇偶這架戰車上;不完善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造成他們對自己及子女的未來生活充滿擔憂,力圖在婚姻市場上尋求「上遷婚」的可能,獲取更加可靠且有保障的人生保險。 零會費相親男的錢規則
這已經成為上海婚戀市場的錢規則,一些經常遊走於各大婚介所的優質單身男,深諳免費交友的門道。因為男少女多,不少婚介所為了照顧旗下大量渴望配對的大齡姑娘,不得不免費招攬未婚男士。而這些男人也漸漸學會了逢場作戲,而且相信,更好的姑娘永遠在下一個。 就在劉阿姨付了2萬元,代女兒加入某婚介所會籍時,陳阿姨也為35歲的兒子登記了會員資料,不同的是,陳阿姨沒有花一分錢就輕鬆入了會。 筆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婚介所里,經常會出現這麼一些熟悉的面孔,他們不是婚托,是真正的單身「貴族」;他們不付一毛錢的會費就被奉為上賓,甚至在婚介所約會時,連十幾塊的茶水費都拒付,但是照樣可以每周免費和幾個甚至十幾個姑娘甜蜜約會。 一位業內人士訴苦道,一般婚介所男女會員的比例在三七開,陰盛陽衰,男人絕對不夠用。為了吸引綜合條件不錯的男會員,給他們開出的會費比動輒花幾萬塊年費的女會員少很多,通常只付幾千塊一年意思意思。為了拉攏更多優質男,部分婚介所甚至開出免費入會的條件。漸漸的,零會費相親男越來越多,成了行業公開的秘密。 「不過,免費入會的男士,不能主動看女會員的資料,只能被動等待女方的約見。」某資深紅娘透露。於是在這些婚介所的約會室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男人一個周末,從早到晚,可以趕場式地被安排約會四五個姑娘,而這種車輪式相親,也讓這些婚介所的男子更有優越感,他們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享受著免費「翻牌」的樂趣。 當然,一些精明的婚介所也利用手上的這些優質牌,玩起了相親遊戲。她們往往會按女會員的條件,從低到高,安排她們與零會費相親男約會,盡量用足資源。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把條件最好的女會員推出去。 「婚介所的誘惑確實很大,一些好男人會被帶壞,閱女無數後,眼光越來越高。不過也有個別淳樸厚道的男士,見到中意的姑娘,就『中途下車』,走入婚姻殿堂。」上述紅娘坦言。 從閃婚閃離到精神單身 部分80後「閃婚+閃離」那種遊戲婚姻的態度,無疑增加了中國的單身人口。當「網路」和「經濟」成為婚姻的兩大「殺手」時,更多已婚人士存在「單身心態」—周末婚姻、法式婚姻(分房而睡)、偽單身、亞婚姻、試離婚、隱婚……他們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婚姻的擁有者,也是精神上的單身者。不妨認為,他們也是愛情的投機主義者。 「閃婚閃離」的80後,成為日漸壯大的中國單身人口的生力軍。在上海的不少婚介所,離婚無孩、領證未辦等打上「離異」標籤的「二手」男女,越來越多,「三年之癢」已經取代了「七年之癢」。同時,中年離婚率也逐漸上升,比如為買房弄假成真離婚的,或者為孩子前途隱忍多年、高考後分手的,最近兩年,每年的暑假成為離婚小高潮,多年夫妻貌合神離,一旦孩子高考結束,終於分道揚鑣。 上海民政局的一份報告指出:性格不合、經濟困難、婚外情、家庭爭端、性生活不和諧,以及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持不同觀點,是導致夫婦離婚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麼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恩格斯的名言經常被簡化為「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更多40歲以上的中產者當年結婚時,沒遇到這個好分好合的自由時代,在對閃婚閃離的「80後」身上進行著想像和教育時,他們亦無法保證自己的心靈不會出軌。 互聯網+找對象成趨勢?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最缺乏的不是錢和技術,也不是用戶,而是行業規則和行業自律。佳緣「閃婚」百合,似乎預示著網路交友寡頭壟斷時代即將來臨,不過,對喜歡便捷交友的年輕一代來說,他們並不關心這兩位「婚後」的現實生活能否幸福,他們希望網路相親帶來更優的服務、更好的體驗和更高的成功率。 2015年末,世紀佳緣和百合網在爭鬥數年後終於「嫁」給了對方。如同趕集和58、攜程和去哪兒、美團和大眾點評一樣,在「在線紅娘」這一領域,2003年成立的世紀佳緣和2005年成立的百合網也從相殺到相愛。 經濟實惠、省時省力、低門檻、資源廣的婚戀網站,已經成為當代人尋找伴侶的新平台。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二季度,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PC端活躍用戶數為2157萬人,移動端活躍人數達1157萬人。市場強勁,婚戀網站遍地開花也就不足為怪。 但是,婚戀網站的生意卻一年不如一年紅火,陌陌、Linkin、Line等社交網站的崛起,讓傳統的互聯網婚戀交友網站面臨很大挑戰。百合網CEO田范江曾說過:「如今是一個用打車軟體就能交友的時代,對行業變革提出新的要求。」 婚戀網站用戶重疊,服務同質,收入不易出現累加效應,誠信問題等等都是一時間無法改變的痛點。「目前行業的普遍做法還是服務海量用戶,以低價格的入門級的C2C匹配服務為主,其實更應挖掘高品質客戶的高端定製需求。」業內建議道。 「上了茫茫網海,才知道這裡面的水有多深,短短半年我就上當六次,在百合網舉報了N個男騙子—離異裝未婚的,海歸自我感覺良好的,外地人想入上海戶口的,本地摳門男等等。這網站上到底活躍著多少個靠剩女吃飯的猥瑣男?」30歲的張小姐抱怨說。 在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QQ等網路平台豐富、方便了交友,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並沒有因此而走得更近。有業內人士直言,相親交友最終要從線上走到線下,而傳統的方式,往往最接地氣。
推薦閱讀:
※中國男人,如何改善自己的外在?
※男性與女性間的分享行為有何不同?
※商務工作的男青年(25-30),3000-5000預算投資於衣著,如何使用能夠發揮最大價值?如有高人推薦品牌更佳
※男朋友脾氣太差了,動不動就說煩,還會說髒話,怎麼辦?
※穿女生內褲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