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炒房團在海外

中國炒房團在海外

中國富人在當地所惹的麻煩,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過度存在」——他們太富有,生活得太舒服,太會用錢和當地人競爭資源

有這樣一個故事,日本人想要購買一棟美國大樓,談妥4億美元,交易那天日方拿出一份新合同,成交價變成6.1億。日方告訴摸不著頭腦的美國人,老闆發現單棟大廈成交價的吉尼斯紀錄是6億,想多花2.1億刷新紀錄。

上世紀80年代,有很多類似的故事諷刺全球出擊的日本暴發戶,但如今,當美國人看到帝國大廈的尖頂在中國國慶節被打上了紅光,故事主角也就順理成章地替換成了中國人。

中國炒房客變「公敵」

海外物業展上外國掮客的笑容依舊熱情,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投資客的闊氣程度與他們在當地受到的禮遇成反比了。

幾個月前,溫哥華市議員及市長候選人Peter Ladner公開表示,鑒於溫哥華房地產價格飆升,政府應限制外國人,特別是中國人購買房子。「由於房價飆升,本地人已經大量遷出,同時阻止了新移民的進入。最後你得到的,已經不是我們曾為之自豪的城市。」

Ladner將當地房價高升歸咎於中國炒房者。不止加拿大人有這樣的想法,從去年7月開始,澳大利亞對外國人實施房屋限購令,這在號稱自由市場的西方國家實屬罕見,看來對外國人(以中國人為主)在澳大利亞炒房,當地人已經忍無可忍了。

的確,中國富人對移民熱門城市的房產太有興趣了。據媒體報道,5月底,在超過400人的排隊搶購下,加拿大新威斯敏斯特市一棟153套的公寓在兩個半小時內全部賣出。在最終成交名單中,中國買主佔了40%。6月初,加拿大列治文市中心的一棟豪華公寓樓出售。本計劃在一個周六開盤,但是從當周周三開始,就有80多位購房者冒雨排隊——絕大多數是中國人。

「說著漢語的買主讓人恐慌,他們將墨爾本黃金地段的房產全部買斷。這一股購房潮狂熱得讓人目瞪口呆,房地產經紀人以及居民甚至稱,墨爾本有些城區的住宅區里,80%的房產是外國人購買的。」有關中國暴發戶的新聞總能在當地報紙上搶到版面。

這幾年,歐美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都在下跌,但有華人處必有高房價。全球幾乎所有中國人的聚集之地,如紐約唐人街、皇后區的法拉盛、布魯克林的八大道,舊金山和洛杉磯的唐人區,以及加拿大的溫哥華、多倫多,澳大利亞的悉尼、墨爾本等地,房價都被高高抬起。

這對當地居民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好消息,年輕人離擁有自己房子的夢想越來越遠。已經買房的人也不見得輕鬆,西方很多國家按房價徵收房產稅,房價飛漲,住房支出也水漲船高,壓減了生活的其他開支。當地人把原本用來聽歌劇、看電影、旅遊、減肥的錢拿去繳房產稅,生活質量因中國「炒客」的到來而直線下降,當然會怨聲載道。

加拿大人憤憤不平地抱怨,外來者改變了家園氛圍,買下大片房產的外國購房者只是將它們當作投資,因此對房產的社區環境根本不關心。擁有大片茵茵綠草的房子被夷平,讓位於只有巴掌大綠化帶的大廈。溫哥華的開發商收到本地人士的抗議電郵,指房價過高遺禍下一代,有人甚至揚言要炸毀開發商的辦公室。

「當海外投資者帶著大把大把的錢來到澳洲,在一個又一個房屋拍賣會上以高昂的價錢將澳人踢出局後,我們不禁要問,自置居所的偉大澳洲夢出了什麼問題?難道澳洲夢已經變成了亞洲人的夢了?」澳大利亞人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控訴,中國人勤勞樸實的形象似乎已不復存在。其他地方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一項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只有9%的加拿大人喜歡中國移民。

「過度存在」

為什麼西方人對中國投資者如此反感?中國富人在當地所惹的麻煩,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過度存在——他們太富有,生活得太舒服,太會用錢和當地人競爭資源。這個詞曾被英國人用來形容二戰時期登陸英倫的美國大兵。

一個經濟處於上升階段的國家在輸出資本時,掘金海外的投資者總是最先被圍攻。就像對待80年代在全球樓市撒錢的日本人一樣,人們對帶著滿滿金錢和慾望的暴發戶總是缺乏好感。

和中國一樣,日本海外投資的興起也和國內房地產飛升有關。在1985年—1990年的泡沫經濟期間,東京的商業用地價格上漲了3.4倍,住宅用地上漲了2.5倍,大阪的上漲幅度更大,商業用地上漲了3.9倍,住宅用地上漲了3倍。

有個流傳很廣的小故事:一位學校的看門人在東京幹了40多年,收入微薄,他退休後準備返回鄉下安度晚年,於是託人把他在東京的一所小房子賣掉,不料這所房子竟以800萬美元的價格出手。看門老人轉眼成為富翁衣錦還鄉——這種關於房地產泡沫的故事聽著很耳熟,生活在中國大都市的人都能體會。

樓市上漲使日本人變得空前富裕,特別是在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兌美元持續升值,大量熱錢流向海外。當年的日本投資者看哪裡的房子都太便宜了,於是根據國內的投資經驗,以購買房地產的形式「登陸」全球,和今天的中國人做的似乎沒啥兩樣。

日本投資最鼎盛時期,全美國10%的不動產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日本人掌握了洛杉磯鬧市區幾乎一半的房地產;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直到如今夏威夷80%的高級飯店和幾乎全部高爾夫球場還在日本人手上。

歐洲也是日本暴發戶的目標。他們在倫敦購買了布希大樓,英國國際廣播電台國際部的播音製作室就在這座大樓,《金融時報》待了幾十年的布雷肯大廈也未能倖免,接下來是蘇格蘭著名的高爾夫飯店特恩貝里飯店……這張單子還可以列很長。

日本資金大量湧入,使大城市地價飛漲,很快引起歐美人不滿。1988年,夏威夷的美國人進行遊行示威,抗議日本購買土地和財產,呼籲政府從法律或憲法上加以限制。

日本在美國的投資浪潮,引起人們對美國未來的擔憂。美國的兩位記者馬丁和蘇珊·托爾欽夫婦合作出版了《購買美國》一書,在作者看來,大量的日本資金流入美國是可怕的。當日本成為美國最大債權人之後,日本對美國的控制就會增強,如果日本大規模回撤資金,美國金融將會崩潰。歐洲人也陷入不安,法國《新觀察家》抨擊「日本人是殺手是屠夫」,標題是「日本人是怎樣耐心地無情地圍困法國和歐洲經濟」。

當索尼公司買下好萊塢影視界三巨頭之一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三菱土地公司將洛克菲勒中心14棟樓收入囊中之後,美國媒體和民眾的憤怒達到了頂點。「日本買走了美國人的靈魂。」在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面上,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註冊商標自由女神像被換成了身穿和服、滿臉淫笑的日本藝伎。

歐美人對日本的憎惡和今天對中國富人的不滿如出一轍。外來競爭者讓當地人感到不安,他們不但在房地產競爭中落敗,也擔心日後會在各種資源的爭奪中落敗,甚至連國家的經濟命脈也被外來者掌控。

暴發戶的成本

當年日本人瘋狂的海外擴張踩到當地人的神經,很難說清這對美國下決心反攻日本起到什麼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向海外高歌猛進的投資者正在推高中國人的移民成本。移民國家不斷調高政策門檻,除此之外,急進的中國炒客搶佔了當地人頭腦里的印象高地,提高了往後中國人融入當地社會的成本。

很長一段時期,中國只是低價優質產品的代名詞,西方人未必能在地圖上準確指認中國的位置,對中國人的印象更少得可憐,只在功夫片里看到過。現在情況不同了,中國人突然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中國富豪搬進當地的高檔住宅,購買當地的服務或商品。他們出現在街頭巷尾,商場公園,還帶旺了一大批中餐館。

原先歐美人心目的中國人和70年代的日本人一樣,在「兔籠」里居住,就知道幹活,把所有的時間都節約下來,不逛公園,也不休假,是典型的工作狂。但現在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批財大氣粗、投機取巧的賭徒。

中國人真正「國際化」是在這幾年開始。從80年代起,「國際化」在中國是一個反覆提及口號,但只是一個口號,因為中國不像歐洲一些小國,公民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廣泛在世界各地旅行。但現在倫敦、巴黎、舊金山和羅馬的街頭上充滿各種各樣中國遊客,鼓鼓的錢包吸引著旅行社、搶劫者、騙子以及奢侈品店。

當中國不可避免參與到世界事務,既被世界影響,又對世界產生影響。中國富人開始學習西方喝紅酒,而西方媒體又對中國面孔在法國戴高樂機場買幾萬歐元紅酒的花邊新聞津津樂道。

在房地產上一擲千金後,下一步,中國人將用他們的龐大金錢幹什麼?很多人在關心。    當年日本在歐美購買大量工廠企業,僱傭當地人打工,通過給當地的政治基金、慈善事業捐款來施加影響。同時日本也在尋求與經濟地位相當的話語權。1989年1月,日本右翼政治家石原慎太郎和索尼公司社長盛田昭夫合作出版一本書《日本人應該說「不」》,認為隨著日美經濟的大逆轉,日本與美國的關係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日本應該從依從轉為抗衡。

「任何崛起的經濟大國最終都要試圖塑造其所處的時代。」《經濟學家》副主編諾曼·麥克拉厄在1987年發表的一篇題名為《後裕仁世紀》的文章中寫道。

但暫時來說,中國富人似乎沒想扮演別人給他們規劃的時代角色。當年日本大企業沖在進軍海外第一線,在風景優美的夏威夷大量購買土地興建賓館、高爾夫球場等休閑娛樂設施,而中國的主力軍是「小米加步槍」的個人投資者,據移民中介介紹,中國人海外置業主要目的是方便子女留學或移民。

中國企業也開始蠢蠢欲動,但「炒客」已經在夏威夷引發遊行了,企業家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推薦閱讀:

大吉大利今晚炒房
未來中國房價漲還是跌?中國房價什麼時候會崩盤?
炒房客冰山下開鑿前進
不是炒房者倒下,就是經濟倒下

TAG:中國 | 海外 | 炒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