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 唐朝狄仁傑 歷史上的狄仁傑

狄仁傑(公元 630 年—700年) ,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出身官宦家庭,祖狄孝緒,貞觀年間任過尚書左丞,父狄知遜,曾任夔州長史。狄仁傑自幼好學,明經及第而入仕途。先任參軍、 法曹等地方官,後因為官正直,才華出眾,被唐高宗賞識,擢升入朝為官,歷任大理丞、 侍御史、 工部侍郎、 尚書左丞、 都督、 侍中、 中書令(宰相職)等。死後贈文昌右相,謚號 「文惠」 ,贈司空,追封梁國公。

  狄仁傑是武則天稱帝時期的著名宰相,我國唐代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他智慧過人,才華出眾,為官剛正,遇事果斷,敢作敢為,且多謀劃,出計為民,建策為國。他獻策能服智慧聰穎、 權謀超群的武則天,甚稱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狄仁傑有奇才。但他的才華是經過自 己的努力取得的。有三個小故事足以說明。其一,專心攻讀。仁傑幼年時讀書非 常專心致志,亦很聰慧。有一次,他家有 個門人犯了公案,縣吏到他家調查了解, 家裡的人都殷勤地出去迎接,唯仁傑堅坐 讀書,不聞不接。縣吏責備他無禮,仁傑 回答說: 「書卷中的聖人甚多, 我都忙不 過應對,那裡還有空時間顧及偶然到來的俗吏,你又何必責怪我呢 !」說得縣吏啞口無言。其二,磨練基層。仁傑明經及第後,在地方上任不起眼的小官時間很長,但他毫無怨言,剛直用事,磨練自己。還曾遭人誣陷而坐牢。好在工部尚書閻立本明察秋毫,在審訊中不僅查明了他的冤情,還發現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贊他說: 「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於是薦授他為并州都督府法曹。其時,仁傑家住河陽(今河南孟縣) ,在赴任路過太行山時,因懷念家人。佇立山頭良久,對左右人說: 「吾親所居,在此雲下。 」 「白雲親舍」這一成語由此而出,並成了遊子們萬古思親的名言 ! 其三,義感同僚。狄仁傑在并州任法曹時,同僚鄭崇質接到命令出使邊遠絕域,此時其老母病,急需照顧。仁傑知其難,便主動向上司藺仁基請求代鄭出使。藺當時正與司馬李孝廉鬧矛盾,見狄仁傑如此講義氣,自愧自己不如,乃主動找李談和,他向李說了狄的義舉後,感嘆說: 「吾等豈獨無愧耶 ?」 ,於是兩人相好如初。

  儀鳳元年(公元 676 年) ,由於狄仁傑長期任職基層,政績顯著,被唐高宗任命為大理丞,是為六品的審判官,此時狄仁傑已四十七歲了,他到任之後,以其剛正不阿和卓越的才華,辦案理獄,深得百姓的擁戴和高宗的讚歎。史載,他曾在一年之內斷積案一萬七千件,沒有一個冤枉而申訴的。他執法嚴整,連皇帝交辦的案件也要按法而行,決不徇私。  儀鳳元年九月,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昭陵一棵柏樹,按律應處以免職,但高宗要狄判斬,狄再次面奏說罪不當死。高宗火了,變臉說: 「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 」侍臣們都催狄仁傑趕快去執行。但狄毫不懼怕,他知道高宗是個心腸軟,重德禮,能聽善言的人,於是以其淵博的學識,論古比今連諷帶捧,決心用自己的智慧說服高宗不要枉法。他說: 「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 紂時則難,堯、 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 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帝)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爭,罪止棄市(停止處死棄屍街頭)。魏文(帝)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

  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 辛毗於地下。

  ……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 ! 法既無常,則百姓何所措其手足 ! ……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何主 ? 此巨所以不敢奉旨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 」 高宗越聽越覺得是理,非常佩服仁傑的忠智,立即免去善才的死罪。數日後,擢升狄仁傑為侍御史。

  還有一件事,亦令高宗對狄仁傑的才華深表欽佩。有一次,高宗出幸汾陽宮(今山西靜樂縣) ,以狄仁傑為隨使,途經鮅女詞,就要遭到大風雷電之災。因此,并州長史李沖玄決定派數萬民工另闢一條御道。狄仁傑深知這是妖言惑眾,胡說八道。如果另開道路要浪費很多民力財力,還要耽誤時間,於是他制止李沖玄說: 「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瀝道,何鮅女之害耶 ?」 並照常通過。高宗知道了這件事,讚歎說: 「真大丈夫也 !」

  弘道元年(公元 683 年)十二月,高宗病故, 武則天把準備繼位的太子李顯貶出京城,讓不中用的兒子李旦當傀儡皇帝,自己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攬權掌政 .這時侯,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刺史 .寧州是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地區,民族關係複雜,狄仁傑採取一視同仁的政策,做和睦團結工作,深得各族人民擁護,稱他為狄使君,為其樹立了德政碑,狄仁傑因政績顯著開始受到武則天的注意。

  垂拱四年(公元688 年)武則天任命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任內在處理原越王李貞(唐太宗子)兵變的善後事宜上與宰相張光輔發生矛盾。一是如何處理被迫跟隨叛亂的六七百人及其連坐家屬五千多人。張光輔認為都是叛逆者,統統殺掉。狄仁傑則認為他們是 「詿誤者」 ,是被迫脅從的,主張 「緩其獄」 。他為了把真實情況報給武則天,又不給張光輔等人留下為逆人申理的把柄,採取了上密表的辦法。他在密表裡說: 「臣欲顯奏,似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 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復毀, 意不能定。此輩皆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 」 武則天部分接受了他的意見,將這批人改判發配豐州(今內蒙河套西北)。二是張光輔是平李貞叛亂的元帥,自恃有功,縱將士搶掠百姓,要求狄仁傑多給俸祿給養,狄不同意。光輔怒道: 「州將輕元帥耶 ?」狄仁傑不買他的賬,對曰: 「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 」 光輔質其何意。仁傑慷慨陳詞說: 「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錚,縱其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此非萬貞何耶 ? ……公奈何縱邀功之人,殺歸降之眾,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尚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 」張光輔理屈不能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奏仁傑不遜,被貶官復州(今湖北酒陽)刺史。

  其實,武則天對狄仁傑處理豫州的政策是讚許的,她出於權宜之計暫時貶仁傑的官。天授元年( 690 年) ,武則天登基稱帝,狄仁傑即被任為宰相。當武則天告訴他: 「你在豫州時,辦了許多好事。可是有人讒毀你,你想知道讒毀你的人嗎 ?」 狄仁傑很聰明 .他高風亮節地回答說: 「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 」武則天感嘆狄是一個奇異的人。

  長壽元年(公元692 年)正月,武承嗣(則天之侄兒)怨恨狄仁傑剛直,指使人誣告其謀反。武則天半信半疑把案子交由來俊臣審理,但吩咐一定要查明真相,不準動刑。  來俊臣是歷史上著名的酷吏,是搞逼供信的專家,他並不按武則天說的做,而是按他殘酷的用刑和誘供的辦法逼狄供認謀反罪。這後面自然有武承嗣的支持。

  狄仁傑對來俊臣的為人了如指掌,決定以智謀對付他。來俊臣誘騙他說: 「凡罪犯初審認罪的一律不處死刑。 」狄仁傑明知是圈套,但他好漢不吃眼前虧,將計就計,痛快地認罪說: 「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 來俊臣沒有料到狄仁傑這樣容易上當,竟滿招從,心中高興,以為可結案交差,只等處死狄仁傑的時間了。於是將狄送回監中,放鬆了管束。狄仁傑利用看守不備,在被頭上收寫了申冤狀,正尋思著怎樣帶出去,恰巧判官王德壽來找他,想誘騙狄在供詞中牽連陷害自己的仇敵楊執柔,因為楊曾是狄的部下。狄靈機一動,以苦肉之計,不僅沒做出傷天害理之事,反而騙得王為他捎出了申訴狀。狄的申訴狀很快到了武則天手上,她立即責問來俊臣為什麼要用刑誘供,來當即否認,並說他對狄照顧得很好。武則天要派人去調查,來著了慌,馬上讓手下人注意安排好狄的衣飾吃住,並要王德壽偽造了一份狄的 「謝死表」 ,上報武則天。武則天感到事有蹊蹺,乃親自召見狄仁傑。她問狄仁傑為什麼要承認謀反。狄說:

  「那時,我如果不承認,早被他們屈打死了。 」武又問為什麼寫 「謝死表」 。狄感到驚奇,回答說: 「臣無此表」 。武讓侍者拿出來看,細辨是別人代寫的。於是立即放出了狄仁傑。狄終於以智謀免死,但被貶官為彭澤令。

  延載三處(公元696 年)五月,營州(今遼寧錦州一帶)地區的契丹族,因不堪邊吏的虐待,起兵反抗,進軍關內,圍幽州(今北京市西) ,威逼冀州(今河北冀縣。衡水地區) ,河北為之震動。在此危難之際,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狄仁傑到任後,以其高深的謀劃,果斷地改變了前任刺史因害怕契丹人寇,盡驅百姓入城,死守防禦的錯誤政策,而是讓老百姓統統歸田,加強農業生產,富民足庫。他認為賊兵尚遠,不能驚慌失措而誤了生產;即便寇來,自當用兵當之,也不能只靠驅趕老百姓。由於他的富民防寇政策對頭,契丹不敢入侵,並逐漸兵敗退走。老百姓歌頌狄的功德,爭相為之立碑紀念。不久,狄就被武則天召為蘭台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是為宰相。

  狄仁傑為相後,政績卓著,為武則天的統治出了許多好主意,其基本策略是和睦邊?,富民強國。為此,他曾上疏勸武則天不要遷老百姓到不毛的疏勒(今新疆疏勒地區)征伐戍邊,指出窮兵黜武不是 「固本安人之術」 ,主張委任少數民族有威望的首領治理當地,寧邊安內, 「則國家有繼絕之美,荒外無轉輸之役」 ,省軍費於遠方,並甲兵於塞上,則恆、 代(今山西大同、 代縣一帶)之鎮重,而邊州之備實矣」 。但他對邊防的鎮守也是非常重視的,其策略是: 「但當敕邊兵謹守備,蓄銳以待敵,待其自至,然後擊之,此李牧所以制匈奴也。當今所要者,莫若令邊城警守備,遠斥倏,聚軍實,蓄威武。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御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則寇無所得」 。接著他又建議武則天 「廢安東(今遼寧及朝鮮部分地區) ,復高氏為君長,停江南之轉輸,慰河北之勞弊,數年之後,可以安人富國」 。

  在趙、 定(今河北趙縣、 定縣地區)等州遭突厥入侵騷擾時,狄仁傑親任元帥驅逐,接著又任安撫大使,負責處置河朔(今河北、 山西一帶)的善後工作。在突厥入侵時,當地不少人隨從騷擾官府;突厥退後害怕受誅,逃匿在外,朝廷不少大臣主張嚴加追究,予以鎮壓。狄仁傑上疏表示不同意,並提出了自己的遠見卓識,主張採取寬大政策,脅從不問,既往不咎,他詳細地分析了當地人的性格和受脅迫的原因之後,指出 「人猶水也,壅之則為泉,疏之則為川,通塞隨流,豈有常性。……今以負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潛竄山澤。赦之則出,不赦則狂……臣聞恃大國者不可以小道,理事廣者不可以細分。  人主恢弘,不拘常法,罪之則家情恐懼,恕之則反側自安。在太原河曲諸州,一無所問。 」

  武則天接受了他的高策,結果當地逃亡者很快回歸,民心安定,官道暢通,百姓樂業。

  狄仁傑的懷柔招撫策略,不僅穩定了內地人民,而且對周邊的各少數民族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平定契丹、 突厥等少數民族的入侵之後,對投降和俘虜的頭面人物和將領,力勸武則天排除眾議,不計前罪,不予處死,還委以官職,對將功贖罪的,和漢族一樣,贈賞封爵,結果許多少數民族的首領和酋長,紛紛投唐歸化,如李楷固、 駱務整原都是契丹的首領,曾帶兵侵唐,敗後投降,狄奏請委以重任,兩人後都立了戰功,提升為大將軍,李楷固還封爵燕國公。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交融和大團結的典型時期。狄仁傑主張和執行的民族和睦政策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狄仁傑為相後的政績和所作所為表明,他對武則天稱帝和執行的政策是擁護的,因此對她也是忠心的。但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卻看到了武則天之後的問題。這一點他要比武則天頭腦更清醒。他知道,在封建社會女人當皇帝是大逆不道的,只能是偶然現象。武則天之後誰來當皇帝是個關係國家命運的大問題。狄仁傑出於憂國憂民和正統思想,認定只有讓李氏後代來繼任,國家才能安定。而這個想法他又無法與武則天直說,因為武則天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始終是猶豫不定的。因此,他只能以自己高超的謀略加以實現。歷史證明,他的謀略和努力是成功的,李唐的恢復和唐之中興,狄仁傑是有大功勞的。

  其一,以治國方略影響武則天。武則天以女人之身奪取皇位實在不易。因此,她在執政的初期,實行的是高壓政策。狄仁傑為相後,推行的是緩和政策,並以此影響武則天變暴政濫殺為開明政治,去酷吏而用賢才;在內政建設上他主張發展生產,富足百姓,保持社會安定;他反對奢侈浪費和迷信鬼神,曾力主拆除過多的祠廟和勸諫武則天停建大佛像,節省國庫數萬兩;在邊防外交上他反對窮兵黷武,主張和睦相處,加強防禦。這一系列的正確方針,使多謀而高傲的武則天對他亦深為信服,稱他為 「國老」 ,在他死後感嘆 「朝堂空矣 !」

  其二,勸武則天放權。大概是怕被人攬權打倒,武則天稱帝後權力高度集中,連太學生請假也親自審批。狄仁傑任宰相後,力勸武則天放權,這既為武則天減輕了負擔,也為開明政治和後繼問題做了準備。他對武則天說: 「作為一國之主,管住有關生殺的大事就行了,至於一般的事情。應讓有關部門去處理。若什麼事都想管,光是太學生就上千人,你連詔書都發不過來。武則天接受了他的意見,逐步放權,各司其責,再也不事無巨細都要她一人說了算。

  其三,力復李顯為太子,這是狄仁傑復唐謀略的核心。為此,他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想了許多辦法。一是利用二張。二張指的是張易之、 張昌宗兩親兄弟,此二人都是武則天寵信的面首,因色榮升,貴震天下。武承嗣想當太子, 以圖帝位,不斷接近收買二張;狄仁傑也看到二張的重要性,決心以計讓他們為自己服務。狄是當朝一品宰相,二張是暴發戶,他們害怕武則天之後日子難過, 故想請教狄為其出 「自安之術」 。狄對他們說,唯一的辦法是敦促武恢復李顯為太子,將來繼位,你們是功臣,自然就安全了。二張果然採納,也勸武則天恢復李顯為太子。二是以自己與武則天的良好關係,注意觀察武則天的意向。當武則天流露出為繼承人而擔憂時,他不像別的大臣那樣,單刀直入要武馬上復立李顯,引起武則天反感,而是採取回誘法,說李顯在外如何改錯行德政,還很想念她等,以逐漸勾起她母子骨肉之情。有一次,武則天以極其不安的心情向大臣們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美麗的鸚鵡,兩個翅膀全被折斷了。要大臣們為其圓夢。在場的人都沉默無對。狄仁傑見是良機,解釋說: 「臣以為那隻大而美麗的鸚鵡,就是陛下自己,因為陛下姓武。 」武則天常以鸚鵡比擬自己, 所以對狄的解說頷首點頭。狄仁傑接著說: 「兩翅,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呀 ! 現在他們都處於被囚禁的地位,這就是兩翅折斷的意思。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陛下起用二子,鸚鵡也就能藉助翅膀飛翔了。 」武則天沉思不語,大臣們跟著也勸武則天快立李顯為太子。在眾議紛紛的情況下,武則天於聖曆元年( 698 年)悄悄地把李顯從廬陵接回宮中,有意立其為儲君,但決心尚未下定。  狄仁傑得知情況後,立即面奏武則天,他慷慨激昂、 涕淚俱下地陳述了一個國家需要立一個有威望的儲君,人民才能樂業,社會才能安定。說得武則天連連點頭,也動了真情,立即表態說: 「還卿儲君」 ,並叫出李顯與狄相見。狄馬上跪地叩謝,又建議武以隆禮公開迎立李顯為太子,武則天下詔而行。三是為了鞏固李顯的地位,在一次反擊突厥人侵的平亂事件中,狄仁傑建議由太子李顯為元帥,他為副元帥。在狄的謀劃指揮下平亂成績顯著,太子的威望也因此大增。

  其四,薦用良臣。狄仁傑明白,要想恢復李氏天下,鞏固唐朝政權,必須要有一大批有才幹的將相輔佐。因此在他當了侍中和中書令之後,不斷向武則天舉薦名臣良將。

  著名的有張柬之、 桓彥范、 敬暉、 塞環貞、 姚崇、 李楷固、 駱務整等,其中尤其以張柬之最為重要。一次,武則天要狄推薦一位有將相之才的 「好漢」 ,狄就向她推薦了年過七十的荊州長史張柬之,說他有宰相之才, 「必盡節於國」 。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要狄推薦高才。狄說: 「臣推薦張柬之了呀 ?」武說: 「我已升他為司馬。 」狄說: 「我推薦的是宰相,不是一般的司馬」 。武還是沒有聽從,但調升張柬之入朝為秋官侍郎。

  就是這位狄仁傑兩次舉薦為相的張柬之,在狄死後的第四年,終於以八十高齡當上了宰相,並為首發動了史書稱為: 「五王之變」的宮廷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下台,把李顯扶上了帝位,李唐江山得到恢復和鞏固發展,在歷史上起了促進的作用。


推薦閱讀:

唐朝名將李君羨為何被唐太宗冤殺?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唐朝之前,有人去「西天取經」嗎?
綠帽子自古就有,不論身份地位,唐朝此人萬人之上仍然被扣綠帽子
有遼國武則天之稱的蕭太后是如何臨朝攝政的?

TAG:歷史 | 狄仁傑 | 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