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李定國
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
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 李定國,字寧宇,陝西延安綏德州人,但也有人說他是雲南人,自幼就父母雙亡,由一個陝西商人帶到陝西延安綏德州。不管李定國是陝西人還是雲南人,反正他的出身是很貧寒的。 1630年,張獻忠在綏德北面的米脂縣(也是李自成的家鄉)起義,許多的饑民紛紛加入了農民軍,當時只有十歲的李定國也在其中。張獻忠經常教這些兒童練習騎射等殺敵本領,李定國表現得很優秀,被張獻忠收為義子。李定國從此跟隨張獻忠的農民軍轉戰在四川、湖北等地,逐漸地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青年將領。在1641年2月21日,李定國率28騎用繳獲的兵符騙開了城門攻破了襄陽,擒殺了襄陽王朱翊銘,迫使明朝的東閣大學士楊嗣昌自殺。
1643年5月,張獻忠佔領武昌,6月自稱為「大西王」,這個時候的李定國開始獨擋一面,他手下有2萬軍馬。1644年11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張獻忠冊封了自己最信任的四個義子,孫可望為平東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劉文綉為撫南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從張獻忠對四個義子的冊封可以看出,他的想法是效仿劉邦、劉備以四川作為立國之本,再逐鹿中原。但是四川的重要性使當時南明政權也不會輕言放棄。 在清軍還沒有到來以前,南明和大西軍在殊死地火拚,這也算是我們漢族政權的一個悲劇吧。李定國官拜安西將軍,前軍都督,在川北、川南等地作戰。張獻忠部被明朝殺得大敗,丟失了重慶。1646年,趁火打劫的清軍進攻四川。張獻忠被迫放棄了成都。12月,在西充鳳凰山的作戰,張獻忠不幸中箭被俘,慘遭清軍殺死。 大西軍呈現出樹倒猢猻散的態勢,只剩下不到5、6萬人由孫可望、李定國等四人指揮。被迫向南撤退,有點「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味道,大西軍攻破重慶,殺死明將曾英(系落水淹死),攻入貴州,一路所向披靡,1647年2月又攻入雲南。 此時的雲南正值少數民族地方官吏沙定洲叛亂,攻城陷府,明朝軍隊承現出土崩瓦解之勢。大西軍適時地打出了援助明軍平叛的旗號,得到了明朝地主劣紳的支持,得以補充了兵餉和糧秣。孫可望等人指揮軍隊順應民心,弔民伐罪,很快地擊潰了沙定洲的叛軍,收復了昆明。1647年4月,李定國獨自領一支人馬從昆明南下,追擊沙定洲,將叛匪圍困在臨安。經過幾個月的艱苦攻堅戰,終於生擒了沙定洲,把他押解到昆明處死。李定國因此而名聲大噪,成為西南邊陲的最知名的漢族將領,他的隊伍也迅速地擴充,吸收了大量的彝族白族少數民族兵員,發展到五萬多人,成為四支大西軍中勢力最強大的一支。但在勝利的同時,對於大西軍的領導權問題日益凸顯地擺在人們的面前,張獻忠的四個兒子各懷鬼胎,長子孫可望當仁不讓地以繼承人的身份自居,為了樹立權威,對李定國採取殺一儆百的手段,找碴要當眾杖責李定國,在眾將的勸說下,李定國為了顧全大局,忍受了殺威棒的處罰。
1647年4月,大西軍攻取了雲南西部,生擒了明朝的名士楊知畏,孫可望沒有殺他,以禮相待。大西軍與明朝在雲南出現了冰釋前嫌,共同抗清的跡象。第二年,大西軍事實上已控制了整個雲南省。 1649年,孫可望派楊知畏去廣東肇慶見南明皇帝永曆帝,希望南明政府冊封他為王。但南明政府的部分權臣反對冊封孫可望為王,只冊封孫可望為景國公,李定國、劉文秀等為侯爵。楊知畏無法回去交差,於是篡改詔書,封孫可望為平遼王。沒想到,孫可望已經等不及了,揚言如果不封王就要進攻南明,離孫可望大軍最近的明朝慶國公陳邦傳很害怕,已經假傳聖旨冊封孫可望為秦王。結果雙方作假的內幕同時被揭穿。 1650年8月,孫可望再次派人去南明政府,要求正式封他為秦王,被拒絕。9月,孫可望起兵進攻南明,親率大軍攻入貴州,奪取遵義和貴陽等重鎮;劉文秀領兵攻入四川,李定國率部攻陷了貴州的安順。11月,清軍趁火打劫,進攻廣東和廣西,攻佔廣州和桂林。南明永曆帝逃往南寧,這時才答應冊封孫可望為冀王。孫可望予以拒絕,一定要被封為秦王才接受。孫可望派部將賀九儀去見永曆帝,賀九儀一到南寧就大開殺戒,把那些阻撓封王的南明官員全部殺死,在這種情況下永曆帝才被迫封孫可望為秦王。大西軍與南明的聯合抗清聯盟才算是正式形成。 面臨覆滅的南明永曆王朝得到大西軍的支持,才又苟延殘喘。孫可望鎮守貴陽,李定國奉命移師昆明,鎮守雲南,他的英雄事迹這才是真正地上演。李定國在雲南採取了輕稅薄役,減輕人民負擔,鼓勵發展教育等政策,得到了群眾的擁護。他同時還日日操練兵馬,訓練了三萬精兵;從緬甸購入許多大象,編練了一支特種部隊象兵,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作戰能力。1652年,李定國寫信給孫可望,要求向清朝進攻。孫可望同意了李定國的建議,以李定國、馮雙禮為主將組成東路軍大約十餘萬人出兵進攻湖南。劉文秀、王復臣為主將組成北路軍進攻四川。李定國從貴州鎮遠出征以前就嚴明了紀律,連戰皆捷。攻佔沅州、靖州,斬清總兵楊國勛。在澤湖斬清將李四,攻克全州。7月1日,李定國在嚴關大戰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明末清初最著名的三藩之一。雙方冒雨血戰,李定國及時把特種部隊象兵投入戰場,在雷電交加的恐怖氛圍中,清軍最終大敗潰逃,李定國揮軍掩殺,直殺到榕江邊,直殺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孔有德退守桂林。7月2日,李定國馬不停蹄地組織兵力對桂林進行攻城,晝夜不息。4日,李定國部攻克了桂林,清朝的定南王孔有德走逃無路,投火自殺;另一個降清的叛徒陳邦傳被生擒,押解至貴陽處死。緊接著李定國又攻佔柳州、悟州等地,將清軍逐出佔領了廣西全境。李定國的大軍繼續北上,攻克湖南的永州、衡陽、長沙,前鋒推進到岳州(今岳陽)。還分兵東進,一直攻進到江西的吉安。只半年時間,李定國就攻佔了二州十二府,闢地三千里,而且大軍所至,秋毫無犯。 但是北路的劉文秀部則先勝後敗,被清廷的平西王吳三桂殺敗,還折了副帥王復臣。李定國的巨大勝利讓清廷大為震驚。桂林大捷後,南明永曆帝封李定國為西寧王,劉文秀為南安王。孫可望非常地妒忌李定國的戰功,私自削減了永曆帝獎給李定國的一半的獎金,扣壓了李定國的封王的詔書,並貶謫了英勇戰敗的劉文秀。孫可望的專橫與自私給勝利的大西軍帶來了不祥之兆。 1652年11月,清政府派敬謹親王尼堪領十萬精兵向李定國發起反攻。李定國自知敵軍來勢洶洶,而本部連續作戰已疲憊不堪,恐難以與強敵抗衡。於是退避三舍,主動放棄了長沙,退守衡陽。11月19日,清軍追擊到衡陽城下,兩軍在衡陽展開激戰,李定國原命副手馬進忠、馮雙禮領一軍前後夾擊尼堪,孫可望怕李定國成了大功,故意破壞,阻止馮雙禮等前往助戰,於是李定國陷入苦戰中,雙方血戰四晝夜,難分伯仲。23日,李定國佯敗,將清軍引入伏擊圈,層層包圍。敬謹親王尼堪率軍左衝右突始終無法突圍,十萬大軍最終全軍覆滅,敬謹親王尼堪本人亦被擊斃。桂林、衡陽兩次大捷殲滅清軍數十萬,擊斃清朝兩個王,解放了廣西和湖南的廣大地區,是明朝對清作戰從來沒有過的大勝,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進犯西南的計劃,鼓舞了各地反清組織鬥爭的士氣。李定國會見大將白文選籌備下一步進攻武漢,攻取南京的作戰計劃。正當抗清形勢一片大好時,孫可望竟不顧大局密令命令馮雙禮撤退,馬進忠也撤退了。李定國雖然獲勝,也沒有辦法也只好放棄衡州撤退到寶慶(今湖南邵陽)。顧城先生在《南明史》中談到,「探討南明的歷史,有一個基本論點是可以通過大量事實證明的,這就是在力量對比上,南明的兵力和潛在力量(包括清統治區內的復明勢力)並不遜於清方。其所以屢戰屢敗,喪師失地,根本原因在於各種抗清勢力之間矛盾重重,互相拆台,甚至自相火併,使兵力相當有限的滿洲貴族坐收漁翁之利。」是無不道理的分析。
然後孫可望連續寫信邀請李定國到沅州商議軍機,正在李定國準備動身時,李定國在孫可望身邊的心腹龔彝派人來報訊,孫可望陰謀在李定國到達沅州後對他下毒手。於是李定國中止了沅州之行,並寫信責問孫可望。為了避免與孫可望正面衝突,李定國留下部分軍隊駐守湖南,被迫自率五萬大軍南下兩廣。孫可望一見李定國離開了湖南,就率領他的十多萬軍隊來進攻清軍,也想打個大勝仗來提高自己的威望。1653年3月,因為驕傲輕敵,孫可望被清將屯齊在寶慶殺敗。見康熙二十四年《寶慶府志》卷二十一《武備志·兵紀》云:「十年四月(當為三月),貝勒率師大敗孫可望於周家鋪,橫屍遍野。可望單騎走武岡。我師乘勝逐之,遂復寶慶府。」孫可望把李定國佔領的許多地方丟掉了。 李定國也開始連連背運,離開湖南進入廣西,想奪回廣東。首先在永州失利,攻打肇慶失敗,只佔領了化州、吳川、信宜等小州縣。再攻桂林失利,退回柳州。1653年7月,不除掉李定國,孫可望寢食難安,他竟然派部將馮雙禮進攻李定國,南明內部大規模的內戰一觸即發,李定國設計伏擊生擒了馮雙禮,便予以釋放,馮大受感動,倒向李定國一邊。內戰也因此被延緩了。 李定國是南明最傑出的軍事家,他用卓越的戰略眼光分析全局。與孫可望并力恢復湖廣然後東進的計劃已不可能實現,他決定聯絡鄭成功共圖復興大業。他的戰略意圖是,同鄭成功會師,首先收復廣東,進而奪取福建、江西、浙江、江蘇等省。1654年,經過休整的李定國會同聯絡鄭成功的水軍等其他反清組織,號稱二十萬大軍圍攻廣東的新會。當時清廷的主帥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憚於李定國的威名,贄伏在廣州不敢救援。但是李定國圍攻小小的新會縣城竟然從6月開始一直打到12月中旬,長達半年之久,始終無法破城。戰鬥非常地慘烈,因為斷糧,守城清兵竟然殺人而食。 12月14日,清廷委派的靖南將軍朱馬喇領兵前來救援新會,尚可喜等也出兵助戰。經過四天激烈戰鬥,到18日,李定國的象兵遭到清兵的炮擊而回走,沖亂了自己的隊伍,清軍騎兵從兩翼突擊,李定國抵敵不住,全線潰敗,一直敗退到南寧才穩住陣腳,兩廣交界的二十多個州縣全部丟失了。李定國籌劃的恢復廣東、進取江南戰略完全失敗,這以後他再也沒有力量和機會進入廣東了,南明復興的希望也從此化為了泡影。 孫可望則加快了自己篡權稱帝的步伐,在貴陽修建宮殿,派兵扼守南寧西北的田州,阻止李定國回滇。1656年,李定國決定平定孫可望的叛亂,引兵返回雲南,守田州的孫可望部不戰而潰。孫可望企圖要劫持永曆帝,但他手下大將白文選已經倒向李定國一邊,因此陰謀破產。因為李定國等護駕有功,1656年3月,永曆帝晉陞李定國為晉王。1657年8月,孫可望起兵十四萬進攻雲南,與李定國部對峙在交水,孫可望手下的大將馬進忠、馬寶等等紛紛臨陣反水。孫可望眾叛親離,最後僅剩下妻子等二十多人,逃到長沙,向清朝投降,成為了可恥的叛徒。 孫可望的叛亂雖然平息,但是永曆政權的力量被極大地削弱,尤其是馬吉翔為代表的隱患並沒有被剷除。馬吉翔曾與孫可望勾結,為非作歹,李定國原本要逮捕馬吉翔,但馬吉翔託人找李定國說好話,並且極力地為李定國歌功頌德,騙取了李定國的信任,得以繼續留在永曆帝身邊。同時李定國在收編孫可望的軍隊時沒有一碗水端平,引起了軍內的不和。 1658年2月,清政府趁機以鐸尼為統帥,兵分三路大舉向貴州、雲南進攻。北路為平西王吳三桂;南路為都統卓布泰;中路為洪承疇、洛托。4月,南明政權的重要將領劉文秀病故。同月,孫可望的舊部王自奇在永昌叛變,李定國為了平息王自奇的叛亂,親率大軍征討,在李定國征討王自奇的同時,清軍已經攻陷了貴陽和重慶等地。7月永曆帝任命李定國為都招討大元帥應敵。李定國分兵三路進行阻擊,自己居中策應。但是他的黔西防線很快地被清軍突破,三路清軍攻入雲南,局勢已無可挽回。 李定國返回昆明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決定轉移到湖南和廣西交界與清廷繼續周旋。然而永曆帝畏敵如鼠,決定採取逃跑策略,逃入緬甸。10月15日,永曆帝撤出昆明逃往國外。1659年,白文選的殿後部隊被清軍擊敗。李定國毅然收拾殘兵,挑選了六千人埋伏在怒江以西的磨盤山,設下三道伏兵,果然,吳三桂的追兵渾然不知地鑽入了伏擊圈,不想在這關鍵的時候,南明官員盧桂生叛變向吳三桂通風報信,伏擊戰演變成為一場血戰,李定國部戰死2/3,許多老部下英勇戰死,當然清軍同樣是傷亡慘重,有十多名都統以下的軍官和幾千人戰死。吳三桂只得暫時放棄了追擊。 磨盤山血戰後,永曆帝及左右僚臣逃入緬甸與李定國失去了聯繫。李定國不肯入緬,在雲南西部召集潰散的部隊準備和清朝進行最後的戰鬥。李定國和白文選相會於木邦,派人去緬甸尋找永曆帝,他們派去的使者,被緬甸人所殺。緬甸以為南明軍隊已經是潰兵,想趁火打劫,搶劫明軍的軍馬。白文選大怒整頓人馬,命令進行反擊,緬軍主力(據文獻說有「數十萬」,可能失之誇張)在江對岸列陣,準備迎戰。明軍渡河進攻,僅百騎就擊潰緬軍,明軍順勢掩殺,據說斃傷緬軍萬人以上。緬甸官員搬出永曆帝要他勒令白文選退兵。 明將廣昌侯高文貴、懷仁侯吳子聖也曾率領一支兵馬入緬迎駕,李定國三十多次上表,想接回永曆帝,都被緬甸政府和永曆帝身邊的奸臣馬吉翔阻止。緬甸政府派兵把永曆帝軟禁了起來,為了救出皇帝,李定國曾經兩次起兵企圖入緬甸,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永曆帝身邊的忠臣沐天波組織的自救行動也被馬吉翔粉碎。許多的明軍將領和官員俱皆心灰意冷,紛紛向清朝投降,最後連白文選也投降了。唯有李定國一個人的意志從未動搖過。正應了一句話,「疾風知勁草,烈火識真金」。 1661年7月,吳三桂領十萬大軍開進緬甸,12月3日,緬甸國王向吳三桂交出了永曆帝,南明政權至此覆滅。李定國等曾密謀在吳三桂押解永曆帝去北京途中進行攔截。1662年4月,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殺害。 李定國聽說永曆帝遇害的消息,萬分悲痛。李定國向東里、暹羅借兵計劃失敗,同時軍中將士因為水土不服紛紛病倒,一連串的打擊接踵而來。1662年6月11日,李定國四十二歲生日這一天在百感交集、無限的鬱悶中也病倒了。6月27日夜,李定國召其子及部將到跟前告誡:「寧死荒外,勿降也!」言畢,氣絕而亡,一代名將悲情英雄李定國於雲南的勐臘(另一說是景線)與世長辭了。推薦閱讀:
※你生活中碰到過哪些人,當得上「無名英雄」的稱呼?
※大銀幕上最有型的動作英雄,蝙蝠俠我只這個男人
※阿爾薩斯是一個英雄嗎?
※民族英雄于謙之墓(也是他的祖墓地)
※英雄也有思鄉時,你願衣錦還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