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以怎樣的心態對待日本:是對手也是榜樣 - 中國應以怎樣的心態對待日本:是對手也是榜樣...

 2010年初秋「釣魚島事件」,把中日關係再度置於兩國輿論的風口。風波甫定,我們回頭反思,在政治層面之外,在兩國的經濟合作與博弈中,中國應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日本?為此,新近寫作和出版了《瞄準日本財團》的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中華能源基金會日本研究所所長白益民先生,發表了自己的獨特觀點。

  日本是不能忽視的對手

  1997年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輕視日本的情況。我們談的都是日本的經濟泡沫教訓,「失去的十年」云云;隨著中國GDP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二,這種「小瞧」之勢,有增無減。

  事實上,這種「小瞧」讓我們在經濟活動中吃了很多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輕視,所以放鬆了警惕,沒有把日本當作競爭對手,在合資、合作、引進日本技術、投資等經濟活動中,很多中國企業和相關部門有一種「給我們送錢和創造就業」的暗自得意,而忽略了每一單個日本企業背後如同軍團一樣推進的財團力量,以及他們細密的布局、對中國市場的蠶食與合圍。

  這些日本財團彷彿「無影腳」,看不到,摸不著,隱藏在一家家如東芝、索尼、豐田等企業後面,但是,殺傷力極強。如果我們沒有這種警惕意識,那麼面對日企的「進軍」,我們的經濟體系缺乏應有的防禦抵抗功能,拱手將市場及利益讓手於人。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們只看到了日本國內的GDP在下降,卻忽視了日本海外的擴張。而且其產業外移是有條件、有選擇性地向海外轉移低附加值,高能耗的產業,結果變成他把身上的「肥膘」貼在了我們的身上,我們顯得胖了,日本瘦了,我們的GDP在漲,但這種「肥膘」也在損傷著我國的經濟軀體,我們現在出現的產業結構問題——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等等,就是這種「肥膘」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們不能夠單純以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在日本的海外擴張中,除了龐大的資源積累外,日本的技術、產業鏈都站在了世界的尖端——這才是日本在整個世界經濟結構中,所佔據的重要位置。

  日本是不可不學的榜樣

  因為歷史恩怨,加之過去幾十年里,日本的首相不斷地參拜靖國神社,還有釣魚島問題、慰安婦問題、「二戰」勞工問題、化學武器等一系列問題,中國媒體在對日本的報道,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潛藏著一種厭惡與仇視的情緒,所以本能地不願意去向日本學習,但無論是前面談到的忽視,還是這裡談到的仇視,反過來也造成了對我們自己的傷害。

  這十幾年來,我們其實鮮有對日本的研究。一些官方機構和大學的研究項目經費來源是日本財團,這也就變成了我們很多研究實際上是在為日本服務,而不是為我們的社會、經濟、軍事、政治服務。

  其實在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80年代,當時我們有很多力量在研究日本,那一時期出了很多成果,如書籍、論文,還有各種報道、交流。但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這一切突然被中斷,而「美國模式」開始被眾多國人膜拜。我們的大學教科書、經濟報道,都「唯美是瞻」。但是,2008年金融海嘯,讓我們認識到美國虛擬經濟、金融治國模式的巨大危害,尤其是美國向其他國家轉嫁危害的能力,更讓人忌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繼續以「美國模式」和思維來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在我們的實體經濟、產業經濟實力沒有達到能夠去玩金融、玩虛擬經濟、玩槓桿這些空中樓閣的時候,我們在產業經濟方面,更應該向日本學習。

  中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技術問題、經濟結構問題、產業升級問題之種種,在日本發展和強大的過程中,均已提供相當多的經驗和教訓。所以說日本產業經濟、產業模式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那麼其財團體制核心——綜合商社,是我們應著力研究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拙著《三井帝國在行動》、《瞄準日本財團》)。

  日本是老師,中國是祖師

  我曾提出過這樣的口號:日本是我們老師,我們是日本的祖師,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向日本學習,其實要知道日本很多核心的東西,如:文化價值觀理念和一些模式都源自中國,而我們卻把它弄丟了。我們學習日本,實際上是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從日本拿回來。

  傳統漢文化的諸多根本,在經過蒙古帝國、滿清帝國,經過「五四運動」,經過「文化大革命」後,逐漸變異或消失,但這些歷史文化卻在日本、韓國等近鄰有所留存,這在他們的電視劇情節里都有展現。我們研究日本經濟、日本企業,背後其實也是文化價值觀的研究。

  改革開放後,西學東漸,對我們當時經濟、社會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們不應丟棄我們的文化根本,這就如同中醫和西醫的關係。我們生病了,需要西醫。為什麼?因為他能救「急病」,效果立竿見影,但是現在我們知道了,西醫的副作用也很大,對一些頑疾、長期性疾病,束手無策。其治療中,可能還誘發病情的爆發。

  當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們應考慮「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手段。日本在「中西醫結合」方面,恰恰做得非常出色。為什麼我們不能學習呢?

  研究日本財團正當時

  由於以往對日本價值的忽視,造成我們不知道日本企業是如何行動、如何組織、如何布局的。前面說過,日本的企業像一個軍團,企業與企業之間是有著相當高的關聯度的。由於我們不知道日本的企業是怎麼行動的,當我們很多產業要向高端發展、要升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日本已經對我們進行了限制和控制。比如我們的彩電業、汽車製造業,等等。而日本財團通過完整的產業鏈形式,牢牢地把握著我們升級的「上游」,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研究。

  此外,在企業管理方面,日本財團都是大型企業、超級型企業,而中國現在的大型企業在日本財團面前,從規模、全球化、利潤率、技術開發能力、產值等各個方面上看,其實只能算中小企業。

  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們往往只看到了日本企業內部管理問題,如精細化管理等,其實都是一個現場管理,但日本企業真正的管理核心,不是在內部管理方面,而是其外系統的管理。

  所謂外系統就是企業財團的管理,比如豐田,豐田不只是一個豐田汽車,而是一個豐田財團,財團里涵蓋十幾家大型企業,圍繞豐田汽車的很多零部件廠都是「世界五百強」,如豐田自動織機、豐田通商、愛信精機、日本電裝等。正是這樣一個龐大的財團系統,支撐起旗下每一家企業傑出的競爭力。這樣的財團管理體系,更是值得中國企業去研究的。

  中國的差距是組織力和凝聚力

  談到中小企業,日本也有大批中小企業,正是因為日本有這些大財團作為平台,才使得日本的中小企業能夠長盛不衰,能夠不斷技術升級。

  日本很多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其實都是這些中心企業來做,他們與大財團進行了合理的分工與協作,建立起一套經濟方面的秩序,使其發揮作用。

  中國與日本的差距,在於中國的企業無序競爭,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定位都不明確,到底是中小企業做專業化還是大企業做專業化,實際上在日本的成功模式中可以找到答案:大企業做綜合化,中小企業做專業化,大企業更多的是提供一種服務,中小企業則專註於製造。

  日本的很多大企業實際上是在做怎樣把中小企業捆綁在一條產業鏈上,而不是像中國的一些大企業的所謂大,只是在某一個產品上的產量大。

  那麼,我們所關心的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問題,與日本中小企業相比,差距在哪兒?

  關鍵在於人

  日本企業多實行終身僱傭制,採取的是中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人才市場不會泛濫流動,而是在內部有限地流動。這樣有助於人才的積澱與培養,但中國的中小企業則缺乏這樣的環境。

  員工序列制、終身僱傭制、企業內工制,是日本製造業崛起的三大神器,這些,我們都不具備。所以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升級難,癥結在於人才積澱與培養,如何形成企業凝聚力、組織力的問題。

  來源:《環球財經》


推薦閱讀:

為了給孩子一個好榜樣,你敢對別人的不道德行為說「不」嗎?
真正鮮活榜樣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 行走的正能量——皖南品質管理員黃珊珊
星巴克——早就把工廠搬到店鋪的零售榜樣

TAG:日本 | 中國 | 心態 | 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