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羅哲文:多少遺憾,都付斷壁殘垣

羅哲文:多少遺憾,都付斷壁殘垣
武雲溥

羅哲文在家中

1997年羅哲文在八達嶺長城

  武雲溥   

  2012年5月14日,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歲。《羅哲文傳》作者張海燕認為,羅哲文對中國古建築保護工作的貢獻,絕不遜於他的老師梁思成和林徽因:「大家願意說梁林,是因為梁林的身上光環太多了,而羅老先生沒有。這個時代,很多人會『選擇性遺忘』,而我希望,我們能把羅老記住得久一些。」他是梁思成的親傳弟子,是解放前中國最著名的古建築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成員。

  他和老師當年在美軍轟炸地圖上畫了兩個圈,保護日本的京都、奈良兩座古城免遭戰火。

  他畢生從事古建文物保護工作,傾力推進萬里長城整修和北京舊城保護,並為諸多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奔走呼籲。

  他曾任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2012年5月14日,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營造學社的幸運少年

  1940年,四川宜賓李庄鎮,少年羅哲文隨意翻看著一份報紙。那年他十六歲,趕上抗戰爆發,中學都沒念完,有時幫家裡放牛,大部分時間百無聊賴。看到報紙上登出一則招生廣告:「中國營造學社招收練習生……免學費,發工資……」雖然不知道「中國營造學社」是做什麼的,羅哲文還是很高興,決定去報名試試看。

  梁思成也沒想到會有什麼樣的人來報考,戰亂年代,人心惶惶,即使在西南大後方,安心做學問仍是一種奢望。創辦於1928年的中國營造學社,是當時中國頂級的建築史研究機構,最初是北洋大員朱啟鈐利用美國對華專項基金贊助設立,梁思成1930年加入學社後,帶領一眾專家學者,做了大量古建築維修工作。孰料1937年盧溝橋炮響,中國營造學社被迫離開北平南遷,輾轉入川。

  沒有任何建築學基礎的羅哲文,居然成了當年考生中唯一被錄取者,這讓他喜出望外:「只見考題中有寫字、畫畫等內容,對此很感興趣……從此我便學起了古建築。」羅哲文後來回憶,大概自己繪畫的天分被梁思成看中,機緣巧合,這才得以入門。後來加入營造學社的王世襄和洪慰德,都是出身名門,家學淵源,卻也沒有羅哲文這樣好運氣。

  梁思成讓羅哲文跟著自己學測繪,參加田野調查,說:「羅哲文給我寫、測繪,增加了我手的功能。」林徽因也非常看重羅哲文這個小夥子,鼓勵他學好外語和文學。羅哲文記得林徽因對他說,莫宗江、陳明達先生進學社時年紀更小,現在已經可以獨立開展調查研究了,「她說我只要認真學習,一定能趕上他們的。」梁思成更是手把手地教羅哲文,「他連鴨嘴筆和圓規的用法,蘸墨、拭墨的方法都做了詳細的示範。」

  1940年到1945年,中國營造學社在李庄的幾年,是羅哲文一生最充實、快樂的時光。白天跟著老師們在山間考察,或是讀書、繪圖;吃過晚飯,羅哲文和王世襄、莫宗江一起去河邊散步。「走在最前面的王世襄是個胖子,個頭也高一些,背著個書筐,中間的莫宗江拉著金岳霖教授的一條狗,再後面跟著的就是個頭和年紀都要小一些的我。」羅哲文本名羅自福,別人常笑稱他「羅斯福」,梁思成聽了也覺得好笑,就給他改名「哲文」。

  秘密為日本保全文化遺產

  1944年夏天,羅哲文跟著梁思成,悄悄乘上一艘小火輪,順長江直下,前往陪都重慶。

  「那天天氣酷熱,梁先生叫我跟他到重慶去辦一件事。」羅哲文很高興,重慶是他從沒去過的「大地方」。啟程前梁思成沒告訴羅哲文去做什麼,倒請這位學生吃了冰淇淋,好像提前慰勞他。「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這種洋玩意兒,覺得味道好極了。」

  到了重慶,師徒二人被安排住進一幢小樓,每人一個單間。小樓在山上,綠樹掩映,出出進進的人都面無表情,行色匆匆。後來羅哲文才知道,這是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所在地。梁思成告訴他,每天會有一些地圖送來,梁思成會用鉛筆在圖上標出若干記號,羅哲文的任務是根據這些記號,用繪圖儀器重新繪製帶有特殊標記的地圖。所有工作都要保密,盡量不要出門。

  羅哲文二話沒說,按老師的囑咐開始工作。一看地圖,他就明白為什麼要保密了:全是50000∶1比例的軍用地圖,圖上的方位除了中國的淪陷區,還有日本。

  整整一個多月時間,兩人埋頭幹活,羅哲文看到梁思成總是面帶憂色。「那時我理解不了先生的良苦用心,更不懂得他苦心憂慮為了什麼,只知道那些大比例尺的圖一定是有特殊用處的軍用地圖。」羅哲文按照梁思成的要求,在日本地圖上標出了奈良和京都兩座古城。在這些地圖上,梁思成畫了很多圓圈和方框,標出的都是當地的著名古建和文物場所。「奈良和京都兩座古城是整體圈出的。」

  羅哲文沒有想到,他和老師筆下圈圈畫畫,竟拯救了無數文物免遭轟炸。原來,這些地圖是美軍計劃空襲日本之前,請中國政府協助標出「免炸」區域所用,梁思成作為古建專家擔負了這一保護人類共有文化遺產的重任。 「當時梁先生接觸什麼人我不知道,打電話都用英語,我也從不打聽。」羅哲文說,時隔四十年後,1985年他訪問日本奈良,與日本學者交流,才知道當年自己無意間充當了這座古城的「保護神」。此時梁思成早已去世,生前從未細講其中緣由。「六十年代中、日、美關係微妙,他不便說出與美軍的這種合作。」羅哲文回憶,「梁先生素來謙恭,他認為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是自己的責任。」 

  騎著毛驢修長城

  1945年日本投降,清華大學遷回北平,請梁思成回校主持建築系。梁思成提出,由中國營造學社與清華大學合辦中國建築研究所,專門從事古建築的勘察測繪工作。羅哲文獲梁思成特許,破格成為中國建築研究所的研究生,同時擔任清華建築系主任助理。羅哲文還協助梁思成編印了《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一百多頁的書,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油印,羅哲文就在鋼板蠟紙上一筆一畫刻寫出來。

  1950年,二十七歲的羅哲文調到國家文物局,任文物處業務秘書,他成了局裡最年輕的古建築專家。1952年郭沫若提議開發長城,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把「修長城」的任務交給了羅哲文。這一修就是幾十年,長城,成為羅哲文一生魂牽夢縈的事業。

  他第一次去看長城,是乘火車到八達嶺,再騎一頭小毛驢上山。「到達目的地時,天色已經很晚。八達嶺滿目荒涼,夕陽照著山上的長城殘骸。我想起當年戍邊的戰士就在這兒待著,當年的長城,一定非常雄壯。」羅哲文興起,作了首詩:

  斷壁殘垣古墟殘,夕陽如火照燕山。

  今朝賜上金戎刀,要使長龍復舊觀。

  「要使長龍復舊觀」並不容易,羅哲文發現,長城經歷兩千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保存完整的段落已不多。他選擇了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三個重點段落,展開艱苦的實地勘察,每天騎著毛驢上山,經常和衣睡在荒草地里。三個月後,羅哲文拿出一份八達嶺長城維修計劃,請梁思成審定。梁思成抱病看完羅哲文繪製的草圖,在圖上批了「整舊如舊」的意見。「老師提的意見,對我以後幾十年的文物維修工作都具有指導意義。他說古建築維修要有古意,不要全都換成新磚、新石,不要用洋灰……『故壘斜陽』更覺有味兒。」

  1953年國慶節,修繕後的八達嶺長城向遊客開放,羅哲文和他的小毛驢又開始向嘉峪關、金山嶺、慕田峪等地進發。金山嶺長城是單面牆,羅哲文用山羊把磚馱上去,一隻山羊一次只能馱兩塊磚。他還爬過很多險隘之地,「有一些地方單用腳上不去,要手腳並用,上面抓著,下面蹬著,才能上去,我曾經差一點摔死了。」

  1984年,鄧小平為長城保護工作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1985年,羅哲文和另外幾位專家共同起草報告,申報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當年年底,中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一直到2003年,羅哲文還以年近八旬的高齡,帶領考察團西出玉門關,沿絲綢之路尋訪漢代長城遺址,並穿越了「死亡之海」羅布泊。一生為長城奔走,羅哲文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為保舊城上書周恩來

  1954年初,有一天羅哲文突然接到鄭振鐸的通知,讓他趕快去北海團城,整理一份包括測繪圖紙、文獻資料、文物照片在內的完整資料,儘快在《文物保護參考》雜誌上發表。

  羅哲文知道,這是為了保護北京舊城,漫長而艱難的戰役。他的老師梁思成,在解放軍進城之初就呼籲,一定要儘力保護舊城古建。然而在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熱潮和隨之而來的政治運動面前,舊城被大面積拆除,師生倆都心痛不已。有一次中南海里蓋新樓,要佔清音閣那塊地,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特別要求,請國家文物局的同志先來鑒定一下。羅哲文就代表文物局前去勘察,認為清音閣是珍貴的文物,如果一定要拆,最好把物件分類編號,異地恢復。這個意見獲得批准,清音閣最後搬到陶然亭公園重建,成為新中國最早異地搬遷的文物古建。

  但是同樣珍貴的北海團城,遇到拆遷令,就頗費了一番周折。當時有領導人認為,北京城要改善交通,馬路一定要筆直寬闊,團城擋了路,要拆。羅哲文找梁思成想辦法,梁思成請了蘇聯專家參觀團城,上書說情也不行,最後一直驚動了周恩來。周恩來專門為團城拆遷問題開了會,聽取文物專家們的意見,最後才決定將中南海的西北圍牆向南移數十米,計劃要修的馬路也順勢南移,這才避開了團城。

  1966年,「文革」開始,北京古建再遭劫難。有關部門下令,為了修地鐵,需要拆掉建國門西南角的古觀象台遺址。當時國家文物局已經停止正常工作,專家都成了「臭老九」,說話沒人聽。羅哲文聽說古觀象台要拆,急壞了,自己帶著相機和測繪儀去建國門測繪攝影,又聯合北京天文館的專家,起草了一份《關於保護古觀象台的報告》。這次羅哲文有了經驗,以「革命群眾」的名義,又把報告轉送到了周恩來的案頭。很幸運,周恩來注意到了這份「群眾報告」,一看還相當專業,就下令地鐵施工繞開古觀象台,還專門撥了一筆經費,用於古觀象台的地基加固。

  「文革」風雨中,羅哲文盡自己所能,保護了一批古建築免於破壞,但更多的珍貴文物遺址還是被砸毀拆掉了。他自己也因為幾次向周恩來上書,被造反派盯上。造反派從羅哲文的檔案里發現,羅哲文父親羅樹培當年是靖國軍里「手持雙槍」的營長,而江青說過,小說《紅岩》里的「雙槍老太婆是土匪」——「雙槍」胡亂一聯繫,羅哲文就被打成了「土匪的兒子」,遣送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改造。北京市公安部門還把羅哲文年邁的老母親武裝押送回宜賓老家,押解人員向宜賓當地政府鄭重宣布,羅哲文的母親就是「雙槍老太婆」,必須嚴加管制。

  1981年,羅哲文回四川考察時,想起這段啼笑皆非的往事,賦詩云:

  車過華鎣感慨多,十年歲月嘆蹉跎。

  我娘從未川東過,何來雙槍老太婆?

  為保護古建和長城一生奔忙

  《羅哲文傳》作者張海燕認為,羅哲文對中國古建築保護工作的貢獻,絕不遜於他的老師梁思成和林徽因:「大家願意說梁林,是因為梁林的身上光環太多了,而羅老先生沒有。這個時代,很多人會『選擇性遺忘』,而我希望,我們能把羅老記住得久一些。」

  羅哲文生前似乎對此不以為意,他曾手書一幅字,寫的是梁思成的詩:

  登山一馬當先,豈敢冒充少年。

  只因唯恐落後,所以拚命向前。

  晚年羅哲文恰如詩中所述,像年輕時一樣四處奔忙,一刻不願停歇。老舍的兒子舒乙與羅哲文是多年老友,形容羅哲文是個「小老頭」:「他一半時間在飛機上,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專業會議,忙得很。」在推進文保工作的策略上,羅哲文與梁思成不同:梁是「泣血痛哭」,羅則贊同政府主導、專家諮詢、公眾參與的辦法,因為他逐漸發現,在當下中國的現實中,「城市決策者的權力越大,毀壞力也更大。」所以,他努力推進更多「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想的是「多保護一個總比不保護好」。羅哲文的弟子馬炳堅說,老人有時一早上要趕兩個會,家裡電話一天到晚響個不停。可請他去開會的人「一半尊重他的意見,另一半只是聽聽,該怎麼修還怎麼修。」開完會回來,羅哲文有時會對馬炳堅感嘆一聲:「我被當幌子了。」

  他的無奈和遺憾還有很多——京杭大運河申遺、蜀道申遺、在日本奈良為梁思成塑像,是三件羅哲文生前想做而未完成的事。他一直記著北京老城牆被拆時,梁思成失聲痛哭的樣子:「拆城牆就像扒我的皮,抽我的血。」1969年有一天,羅哲文路過西直門,看到城樓上搭起了腳手架,大驚。一打聽才知道,西直門瓮城被列為「破四舊」對象,要拆。羅哲文沒辦法,拿個相機每天去拍,眼看著城樓變瓦礫。那時梁思成已經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很多朋友和學生怕被牽連,都避而不見。羅哲文去醫院探望梁思成,兩人無語垂淚。

  2012年初,北總布衚衕24號院也被拆了,這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病床上的羅哲文還在念叨,他原本以為這次拆房子,是要在原址上建梁思成紀念館的。

  「北京已經成這樣了,」羅哲文嘆道,「保護得太晚了。」 

  摘自《文史參考》2012年第12期


推薦閱讀:

范冰冰和梁朝偉張曼玉入選奧斯卡評委,這三位影后沒入選很遺憾
遺憾的是人走了,心碎了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女人和艾灸天生是一對,不懂艾灸,是女人一輩子的遺憾!
《後來的我們》:這些年來,應該會有人讓你不寂寞

TAG: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