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四部 炎黃聯盟:唯我大英雄

本部分是在姚余棟先生《中華創世紀——基於影視表現的史詩構想》第四部分「炎黃聯盟」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上承第三部「三邦鼎立,下啟第五部「涿鹿風雲」,作為炎黃與蚩尤大戰的前傳,「炎黃聯盟」這一章節主要突出炎帝和黃帝兩位主角。在綜述部分保留了姚余棟的部分論述,並以此為基礎,進行了敘寫。我們以「梅花與牡丹」文化模式分析為基本邏輯,對公元前3000年炎黃這一時期的中國文明進行分析,經過推理和合理想像,通過影視表現的方式構想和還原了這一時代的景象。

綜論: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英雄時代

一萬年前,人類還處在採集經濟體制下。當時全球人口雖然增長緩慢,但仍舊一直成正增長狀態,人口壓力激增,大量的人口如果在同一地區停留過久,頻繁的採集和狩獵,導致自然的食物資源快速消耗,所以單純地依靠採集和狩獵食物,已不足以滿足龐大人口帶來的巨大食物需求,要想填充採集食物帶來的不足,原先依靠採集和漁獵的人們不得不進行農耕。在一萬年前到2000年前這段人類發展史上相對短暫的時期,全球大部分人口在此期間都已經開始轉向農業,農業革命率先在歐亞地區大面積爆發,但是一開始農耕的產量並不高,聰明的先民經過不斷摸索,意識到肥沃的土地對於農耕的重要性,所以在8000年前左右,人類開始進行了大遷徙,踏上了尋找生存之地的征程。當時全球除了氣候惡劣的南極洲以外,非洲、亞洲、美洲乃至大洋洲都住滿了各地遷徙而來的人群。其中從中亞向歐洲遷徙的,最後定居在了希臘和歐洲其他地方。在希臘有城邦,但是城邦不一定是希臘原有的,而是來自於當時大遷徙的蘇美爾,當時兩河平原就是城邦,所以我們推測希臘的城邦最先是來自於兩河流域,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人口的流動也帶動了當時文化的流動。

在公元前2000-4000年的這段時期,大部分地區的農耕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人們越來越依賴靠種植糧食來裹腹,漸漸固定下來長期定居,遷徙而來的各地居民聚集一處,不斷壯大,最後形成部落。農業的發展,促使各地的部落越來越強大,弱小的部落如果沒有自保之力,就會被周圍不斷擴張的其他部落給吞併,所以這時人民需要強硬的領袖來帶領整個部落。

習慣上,我們說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是因為生活在5000年前的三位大英雄,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黃帝和蚩尤在這一時期出場了。

世界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進入了英雄時代,什麼叫做英雄時代呢?根據政治學裡的論述,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在創造歷史中起決定作用,傑出人物(英雄)可以領導人民進行社會變革。軍事首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英雄人物,就在這個時候出來了。諸侯林立的時代,催生出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也就造就了英雄時代。

人類統一進入英雄時代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為什麼這麼說呢?通過查閱史料,我們可以發現,四大文明古國起源集中於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這一時間段。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尼羅河流域,埃及文明開始出現,到公元前2000年的時候,埃及早王朝,第一第二法老確立了埃及上下的統一,統一以後,立法、帆船、貿易、象形文字等都得到了發展。蘇美爾公元前2800年建立了早期王朝,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創造者,發展了城邦社會、象形文字、多神信仰自然崇拜、廟宇,公元前2300年左右,當時中東地區的兩河流域出現了第一個集權制國家---阿薩卡帝國,首領叫薩爾貢,他以大河流域地區中部的阿卡德為基地,征服了波斯灣至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統一了兩河流域,可以說蘇美爾建立了一個上下統一的強大部落。黃帝的紀元是公元前2697年,跟埃及法老及蘇美爾的出現時間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這2000多年期間,全球各族的文明發展都達到一個鼎盛時期,高度的文明發展必然催生出許多強大酋邦,這就需要更多優秀的有能之人來帶領及管理,所以造就了英雄時代,人類需要產生英雄時代,英雄時代就崛起了。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端,被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和沙漠地區將其與大陸其它部分相隔絕,形成了較為閉塞的地理環境。但是中國那時期也並未完全與外部失去交流,各種文化彙集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尤以黃河兩岸最興盛,來自西北的游牧民族、南方的叢林居民和來自東方的農耕民族,各部族匯聚在一起,在黃河流域融合交匯,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流域文化。中國這個時期的主題是酋邦戰爭,三邦鼎立時代是孕育英雄的時代,時勢造英雄,此時各種小部族林立,分散無人帶領,炎、黃、蚩尤三位大帝通過不斷吞併或者聯盟其他部族,壯大自己,形成三邦鼎立的勢態。炎黃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炎帝、黃帝、蚩尤既是政治首領,也是軍事首領,一定經過了無數的衝突和戰爭才有了三邦鼎立的局勢,而在炎黃之間的聯盟形成後,中華歷史開始進入了一個具有決定性的軌道。

炎黃聯盟是大戰略,是一個宏圖巨制。

三邦之間的戰爭,最佳的方式還是聯盟。誰和誰聯盟,決定了未來的走向。這三個地區的人口差不多,兩百萬上下,其中只有黃帝部落由於黃河水泛濫遭遇了災難,有可能就剩一百萬了,有強有弱,忽強忽弱。山東平原這個部落自然條件好,有海邊,營養又好,還有獸,大象,非常強悍,對黃帝部落威脅最大。由於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相當,任何一個部落都無法獨立消滅另外兩個部落,只有聯盟才能消滅另外一個。但是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會不會聯盟?不是不可能,甚至可能聯盟起來一起打過黃帝,但是為什麼最終這兩個部落沒有選擇聯盟呢?究其原因,在於這兩個部族的文化特質差距比較大,炎帝部族來自關中,蚩尤率領的九黎來自南方森林之地,雙方子民在文化認知、性格表現、作戰技術上都大相徑庭,如果冒然聯盟,聯盟關係不會穩定不說,有可能還會引起下屬部族間的衝突,最後誰和誰聯盟主要取決於中間的黃帝。黃帝為什麼不和蚩尤聯盟,因為二者性格都剛強,當時的勢力都如日中天,誰都不願服誰,這是由人物性格和時勢決定的,炎帝部落傳到罔榆這一代,已經日趨衰落,所以炎黃二者,都出自關中,剛柔並濟,形成最後的炎黃聯盟。

炎黃聯盟之前,黃帝的父親少典就已經是聯盟首領了,黃帝誕生的時候,炎帝早就是炎帝部落的邦主,也是炎帝部落聯盟的首領。有研究推算黃帝誕生於公元前2697年,這個時間是很重要的一點。等到黃帝掌權,也是聯盟盟主,炎帝也是德高望重,如日中天,炎黃之間有一個豫西走廊走廊,很窄的一個走廊,如果炎帝退回關中,黃帝就很難吃掉他。黃帝要與東西兩大聯盟競爭,他一定要有宏圖巨制才可以脫穎而出。而三次阪泉之戰是收服之戰,而不是征服之戰。就像諸葛亮七擒孟獲,不是為了消滅對方,是俘獲其心。

但是,簡單地征服是難以維持炎黃聯盟的,聯盟缺乏制度設計,怎麼能保證聯盟的長治久安?在阪泉之戰之後,炎帝在炎帝的地方,黃帝在黃帝的地方。第一個要加強兩者關係的可能是通婚,制度化的外婚制,炎帝的部落要娶黃帝的女子,互相通婚才行,這是一種合作制度。第二種制度必須是定期會盟,就是炎帝和黃帝還經常見面,不見面是不行的。第三個是長老制度,長老制度必須是年長的人起作用很大,長老制度還是很重要的,所以一般活的比較長。據說黃帝活到100歲,炎帝也活的很長,所以部落的聯盟一定是長老制這才可以。

黃帝版的「隆中對」和阪泉之戰,最終形成炎黃聯盟,一定是個宏圖巨制。炎黃聯盟誕生,中華大地的命運就基本上奠定了。

 

二、場景設計:唯我大英雄

這個章節突出的兩位主人公是黃帝和炎帝。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尤以黃帝、炎帝、蚩尤最為突出。三位大帝誰都有一統中原的野心,但是誰都無法獨立消滅另一個,最好的方式是兩兩聯盟,和誰聯盟,如何聯盟,我們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故事設計。根據唐朝司馬貞的《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我們採信這個線索,和黃帝大戰於阪泉的炎帝是最後一代神農部落首領,名榆罔。

 

1.【爛漫芍藥】

韶山以北,大河之水奔湧向東,芍藥盛開的季節,絢爛滿山。

位於韶山腳下的部族此時一派歡騰,大大小小二十幾個部落錯落有致,分布韶山腳下,這裡正是屬於神農炎帝的部落聯盟。

炎帝榆罔的部落聯盟勢力十分強大,佔據了關中和黃河走廊地區,黃河以北大片土地都為其所有。此時芍藥花開,正是部落婚嫁的季節,很多人家要麼娶妻,要麼送女出嫁,遠嫁而來的女子大多來自三百里外的軒轅部落。

而軒轅部落也是一個巨大的聯盟,擁有幾百個部族,雖然和炎帝部族偶有芥蒂,但還是相對無事,互相通婚已是上千年的傳統了。

此時,炎帝部落的子民正忙於農忙豐收和婚嫁喜事,人們將宰殺好的牛羊置與案桌,敬奉天地,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出嫁的女兒能夠幸福,整個部落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中。

忽然部落之外捲起一陣煙塵,馬嘶聲響,一隊人馬踏著滾滾黃煙,疾馳而來。歡騰中的人們紛紛停下手邊之事,翹首觀望。

部落首領率領精壯士卒迎向城堡之外,馬隊領頭的人一道指令下來,原來是炎帝榆罔的召集令,命各部族自帶糧草,撥一千士卒到阪泉之地匯合。眾將士領命,立馬收拾,來不及與家人道別,跨馬而上,揚長而去。

人們猜測,炎帝與遙遠東方的蚩尤部族又要打大仗了。留守家園的婦孺望著遠處疾馳而去的親人們,靜默無聲。

 

2.【盛哉神農】

韶族士卒千人在首領帶領下,以舟筏渡過黃河,向東途經共工氏族,與其匯合,再沿著太行山脈往北直上。一路常有部族加入其中,浩浩蕩蕩,數千精兵,直奔阪泉。這條線路,正是炎帝榆罔一路征服各部族的線路。

此時,榆罔正立馬於姜水的高山之上。他頭戴牛角冠,腰間墜白玉,目光望向遠方,寒風帶起的髮絲不經意間掠過麥色面龐,威嚴而不乏慈祥。

山下,城牆巍峨而立,姜河之水繞城而過。曠野之上,莊稼已到了收穫之際,農耕之民,手持石鐮,巡視農田。漁獵之民,三五成群,行走于山徑河間。城郭之上,號子聲此起彼伏,數百壯丁熱火朝天修葺著城牆。城內,木、金、陶器等工匠忙得不亦樂乎,好不熱鬧。山巔的罔榆將這一切納入眼中,面露欣然之色。

炎帝部族控制關中已經數百年,到首領榆罔以來更加順風順水。炎帝榆罔,少時聰穎,正直仁德,指揮有方,雖然並沒有打多少仗,但各地部族紛紛慕名加入炎帝部落聯盟。炎帝部落所處的關中地區,數百年以來便是個移民遷出地,部落血親遷徙至黃河下游,甚至江漢之地,幾百年沉澱下來,發展成大小林立的部族,這些部族不忘關中的神農祖上,各個聲稱神農後裔,效忠炎帝,炎帝聯盟迅速壯大,沿襲至今,已經成為最大的聯盟,數百部族,轄二百萬眾。

 

3.【燕山】

是日,榆罔帶領部族近衛巡狩各地,一路北上,巡至燕山涿鹿一帶時,部族漁獵,正與來自遠方的入侵者大戰。

涿鹿之城的敵人,一個是東南的部族,聽蚩尤的號令,一個是南方的部族,受軒轅的節制。涿鹿百姓雖從未見過蚩尤和軒轅本部來襲,但很多部族來時,總打著他們的旗號,所以一時之間,涿鹿城的百姓聞蚩尤、軒轅色變。

罔榆眼望正在血拚的雙方,二話不說,派領將士助涿鹿城迎敵,不出半日,凱旋而歸。全城上下一片歡騰,首領慕炎帝英名,子民感炎帝之德,無過多猶豫,便歸順炎帝。炎帝欣慰,幫助其建造了城郭,並親自傳授了農耕技術,自此以後,此地民眾也開始有糧食蔬菜種植。

炎帝在涿鹿停留數日,離去之前,贈與涿鹿首領一枚刻有牛頭的青玉,允諾,日後若再有敵人來犯,可求助炎帝的部落聯盟,出示此玉,其他部落可助其一臂之力。首領倍感炎帝關懷,宣誓誓死效忠炎帝部落。

炎帝離開涿鹿,繼續向東巡狩,行至阪泉之野時,忽逢風雲大作,電閃雷鳴,同行祭祀以玉占卜,言此地不詳。炎帝聽聞一笑而過,不置可否,風雨中眼望著南方,若有所思,那正是軒轅部族的方向。

炎帝沿路又巡守了數十部族後,帶兵折返回涿鹿駐紮。這夜,月朗星稀,微風拂面,氣候宜人。炎帝一人背手散步於城郭之上,右手把玩著腰間白玉,遂想起祭祀之言,反覆思量,總覺不安。自城郭返回營帳後,立馬招來工匠主司,命其迅速打造大量兵車。主司領命,一場腥風血雨正在醞釀中。

 

4.【軒轅之惑】

黃帝部族居於黃河南岸,黃河常年泛濫,部族常遭洪水之災,房屋被淹,家散人亡。黃帝軒轅生於新鄭,自小果敢大義,常常激勵民眾,奮力抗災,通常能使部族在危難之中看到希望。軒轅成為首領後帶領部族日益壯大,倍受子民愛戴。

然而此時,有熊城內的軒轅正處於極度焦慮之中,這還得從如今黃河流域的局勢說起。

在黃河下游,泰山方向,很多部族紛爭沃野之地,部族分裂成兩派,一部分去蚩尤部求援,一部分來軒轅部族宣誓效忠,一時間,蚩尤和軒轅本來不搭界的部族一下子成為了對手。蚩尤曾經派使者來軒轅部和談,軒轅也答以誠意。但是,兩部落聯盟交界的各個部族之間的爭鬥卻從未停止,地勢偏遠,兩大領袖也是常常無法控制。

蚩尤強勢,察覺到不能容許這種情況繼續放任,率先採取了強硬手段控制了自己的部族成員,並將首領更換為自己人,使之能夠聽命於自己。同時,又狠狠教訓了交界處黃帝聯盟的兩個部族,血洗。

然而,血洗這兩個部族,並不是軒轅擔心的。他擔心的是,蚩尤的控制力越來越強,似乎他已經能夠瞬間集結十萬之眾。這種威脅,是兩大部族之間百年來,甚至軒轅的祖輩也未曾感受到過。以黃帝現在這個聯盟首領對成員的控制力,蚩尤有很多侵犯的理由,那時候,軒轅部族就危險了。

此時,東方常傳來各種戰報,雖是小打小鬧,但是讓軒轅很是焦慮。

 

5.【嫘祖】

軒轅的焦慮逃不過一個人的眼睛,那就是妻子嫘祖。

嫘祖的父母都來自關中,少時與軒轅青梅竹馬。如果說軒轅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怕的人,那就只有嫘祖。嫘祖性直,從來不會給軒轅面子,有話就說,常常使他難堪,但是又心服口服。

這日晌午,嫘祖與軒轅於石桌上進食,軒轅憂慮近來之事,胃口不佳。嫘祖看在眼裡,問他有什麼心事,軒轅沒有隱瞞,和盤托出。

嫘祖聞言,說道,天下三邦日久,終究有變,由不得你,需早作打算。軒轅問有何法,嫘祖說,暫不知何時有變,且外立聲威,內強兵馬,防患未然。黃帝聽完釋然,感嘆嫘祖之遠見。

黃帝有熊部落善兵陣,現在正是農閑之時,故命大鴻、常先等人秋收前趕緊練兵陣,制良弓,造兵車,對外招募勇士。學蚩尤,派左右到各部巡視,命其嚴守號令,不得擅自行動,否則將征伐。

嫘祖聰慧,發明了蠶桑之術,這會兒也忙著組織農婦從事桑麻,紡織衣物,給即將上戰場的將士準備保暖的衣物。整個部族上下,男兒練兵,女子紡織,看上去一派祥和,然大家都知道,祥和之下暗藏洶湧。

萬事俱備,黃帝仍然心神不寧,不知道危機來臨時,該如何是好,難道就只有這樣等待?

力牧常巡視各地,見多識廣,建議到:歌謠有言,帝王有輔,方得天下。現在君勇將如雲,但就是缺一個謀劃之才。聽說智者倉頡最近就在洛水之畔定居,離此不遠,何不拜訪?

黃帝大喜,遂往。

 

6.【倉頡妙計定天下】

洛水之濱,物華天寶,倉頡將居住之地安置在此,確是一位妙人。

豫西晉南的黃河走廊,屬於炎帝的地盤,走廊兩邊的部落往來頻繁,倉頡久居於此,所以熟知天下大事,很多部族首領都想招納他,炎帝也曾派人相請。後來不知為何,他遷徙到洛水一帶,獨自過起了自給自足的小日子。

倉頡是天縱奇才,經過多年琢磨,以天地日月之行,訪鳥獸人畜之相,竟然將人們的發音用符號記錄下來,還教授人們認識,稱此符號用處極大,很多人並不相信。黃帝似乎也聽說這神秘的字元,但也始終心存懷疑。

黃帝帶著大臣風后、大鴻、常先等人連夜來到洛水,遍訪山野,終無所獲。正當打算放棄折返時,風后登高而望,發現在幾百米開外的重重密林間,有一片蔥鬱曠野,曠野之上一獨棟木屋靜靜佇立,黃帝眾人大喜,迅速前往,於屋門外三拜而得其入。

倉頡久聞黃帝英名,本已對其欣賞有加,如今親見真人,見其氣質非凡,心中不免好感倍增。這方,黃帝見倉頡兩袖清風,言談舉止間,處處突顯不凡,讚歎其智者之姿。二者一見如故,對席而坐。

黃帝先問造字之事何用。倉頡讓軒轅發一道指令給力牧,用了他的符號刻畫在木板上。

黃帝說:「派人去說即可。」

倉頡說:「路途遙遠,你的神鷹為何不用?神鷹送信,日行千里,此去幾個時辰即可。」

黃帝聽聞,豁然大喜,日後征戰,傳令之事,大大便利了。

軒轅又問天下之事,倉頡道:「南北各部不足道,唯有蚩尤、神農能與君爭。蚩尤勇猛,性格剛烈,不可容,恐怕終要一戰。神農炎帝,寬仁而智勇,性若芍藥,華麗於前而韌性在後,天下服而不穩。君智勇而寬仁,性若寒梅,隱忍在先寬仁尚余,先後之序,若天地陰陽,可互補也。」

軒轅問:「那又如何?」

倉頡說,「三邦之間,實力相當,都不能獨立征服。為今之計,必須聯合蚩尤、炎帝之一,君覺得哪一個可以聯合?」

軒轅說:「自然是炎帝,況,我元祖也是來自關中,都是血親,眾部族多有關中親戚。」

倉頡說:「正是如此,如果能與炎帝聯盟,打敗蚩尤指日可待。」

軒轅說:「好自然好,但如何保證炎帝聽我的?」

倉頡道:「炎帝聲震天下,當然不會聽你的,所以聯盟不是靠說的,要打,打服才行。促其聯盟,還要尊奉炎帝為長,以收其部眾之心,最後合力征服九黎。而今炎帝正遠離關中,居於燕山,正是絕佳時機。」

黃帝軒轅聞言一股英雄氣直衝霄漢,道:「若君言,願聞詳情。」

是夜,軒轅與倉頡謀劃一夜,直至天明。

一個驚天圖謀就此誕生了。

 

7.【突變】

次日一早,倉頡稍作收拾,便隨著軒轅一眾回到有熊城內,未來得及休息,軒轅就立馬召集大臣於房內布署戰略,倉頡在旁,不時指導。

日月輪換,一日過去,軒轅的房門終於打開了,連日來緊皺的眉頭也舒展開來。

黃帝軒轅按照計劃,一點點將精兵移至黃河以北,靜待良機。

事情的變化總是來得突然。這日,離炎帝共工氏部落不遠的一個部族來報,說共工氏突然起兵去向北方,不知何故。

黃帝心思活絡,猜測炎帝可能有所察覺,暗想待炎帝各部聚齊再與之相拼就來不及了。於是果斷下令本部兵馬共計萬人起兵向北,一路號令聯盟各部族發兵相助,到達阪泉之地時,已有十萬之眾,浩浩蕩蕩,天地為之失色。

而這方,炎帝也確實早有準備,自祭祀言阪泉不詳之日起,便一直留心黃帝等人的舉動,尤其近日獲悉黃帝將智者倉頡請為座上賓時,更是加快籌謀之計。炎帝本部從涿鹿發兵,馬不停蹄率先到達阪泉之野,沿途留下小分隊,負責召集旗下聯盟的部族,速速趕往阪泉與本部匯合。接到召集之令的炎帝聯盟,立馬動身,泱泱數萬大軍,氣勢雄雄趕向阪泉。然而黃帝這方,為防止炎帝之軍全員匯合,迅速以神鷹傳令至各部族,調集各軍隊,封住了通往阪泉各個通道。後續趕來的炎帝援軍不能進入,炎帝已成孤軍但此時仍不知情。

炎黃二帝,於陣前相遇。戰區後方暗藏謀略,戰場之上風起雲湧。

一番激辯,縱論天下,炎帝以仁,勸黃帝退兵,黃帝以聯盟相請,炎帝不從。英雄相惜但各不相讓,最後言定三戰,被擒獲者臣服。

 

8.【一戰阪泉】

翌日,陰雨蒙蒙,雙方按約出戰。阪泉之野,炎黃二帝對峙於陣前,身後數十萬大軍對壘而立,天地之間,殺氣凜然。雙方兵車在前,一字排開;矛兵在後,嚴正以待;弓箭手分列兩翼,數千弓箭,直指敵方。大陣氣勢浩蕩,只待號令。

黃帝身跨高馬,手勢一揮,百餘輛兵車如神人操控般,迅速組成楔型,突入炎帝方形大陣往來衝殺,如此數十回合,待炎帝軍隊想反攻之時,黃帝兵車隊形又瞬間形成兩翼包抄,猶如獵鷹覓食,打得其措手不及。

黃帝之軍,精於兵車陣,陣型千變萬化,炎帝軍隊應對不暇,很快,炎帝和其主力軍隊被圍困其中,困境下的炎帝帶領軍隊奮起反抗,雙方來回拼殺,黃沙滾滾,炎帝如困境之獸,拼盡全力,一時間隱有反攻之勢,然終因人少不敵,潰不成軍。

炎帝被生擒,已做好階下之囚的打算。然不過半日,黃帝便將其和部下全部釋放。炎帝不解其意,黃帝說,此戰我軍兵車多於你方,未免他人說我勝之不武,我們可來日再戰。

炎帝聞言靜默,自黃帝營帳出來後,片刻不留,迅速帶領大軍退回了城內。

 

9.【再戰阪泉】

一場血戰過後,炎帝剩餘大軍已不足兩萬人。自黃帝大帳歸來後,炎帝明白兩方實力懸殊,硬碰必然於己不利,便命令所有部屬堅守城內,保存實力,開啟了防禦作戰。炎帝一面修整部隊,一面期望黃帝大軍糧草不足自動退兵。

這邊,黃帝因為事起突然,匆忙集結軍隊於阪泉之野,糧草未做充分準備,加之軍隊人馬眾多,累半月余,糧草已經漸漸不足。常先等眾將見狀,勸黃帝退兵。黃帝堅決:如今我軍傾巢而出,此戰若不得勝,一旦蚩尤襲擊有熊城,軒轅部落便大勢而去,再也無翻身之時,此戰必須勝。爾等放心,我早已派人上山伐木,趕造投石車,必將速戰速決,糧草足矣支撐至勝利之日。眾人聞言,皆嘆服軒轅的遠見。

不日,幾十輛投石車立於城前,一輛體積龐大的投石車已經是駭人,待幾十輛集結成方陣齊列,對炎帝士兵的心理衝擊可想而知。操控投石車的黃帝精兵整裝待發,號角聲響起,瞬間萬石齊射,數以萬計的石頭投向炎帝城內,不多一會兒,城內一片混亂,頓時鬼哭狼嚎,血肉橫飛。如此三日,漸漸城內聲息無多。

此時,炎帝已知援軍都被擋在山外,無法援救。他見民眾死傷慘重,於心不忍,於是忍辱出城談判。黃帝婉言拒絕其談判之意,說:君可回城,我軍不再投石,但你我戰前相約三戰,如今還剩最後一戰,擒得君王,必要守信和聯盟。

 

10.【三戰阪泉】

炎帝依約返回城內,共工等部屬伴其左右,眾人圍聚一堂,商討著如何應對黃帝這最後一戰。

兩戰過後,炎帝部族損失極大,精壯之士已所剩不多。軒轅也有些不忍,對倉頡說:「如此打下去,即便是勝利了,炎帝部族所剩無幾,又有何意義?」

倉頡道:「然,再戰不能收其心。唯有一法,偷襲。」

黃帝豁然,忙命有工星夜掘地,成。

是夜,黃帝下令兵分兩路,大鴻為主攻,率領熊字型大小尖兵數百人,遁入早已挖好的地道,直入城內。常先帶領另一路數千精兵直接圍攻城池,吸引炎帝士兵的注意,聲東擊西,以此掩護大鴻和熊字型大小順利入內。

時值炎帝屏退左右,正一人視察於城牆之上。突然士兵來報,說黃帝大臣常先趁夜來犯。炎帝聞言快步趕向戰區。然這邊大鴻已趁著黑夜,上至城牆,見炎帝一人行色匆匆,趁其不備,繞道背後,以閃電之速擊向炎帝。

炎帝被這突如其來的一擊弄得暈頭轉向,一聲怒吼,與大鴻等人搏鬥起來,一番激戰之後,終究雙拳難敵眾手,最後氣力不支,被大鴻生擒。

被擒的炎帝很快便鎮定下來,眼前自己被黃帝數百士兵圍困其中,已成洪流之中的孤舟,再反抗也無濟於事。隨後趕來的炎帝眾兵欲奮勇相救炎帝,然炎帝心知大勢已去,感嘆三戰均敗,已無心戀戰,便阻止道:戰無好戰,罷了吧。

於是炎帝命兵眾放下刀兵,親自出城迎候黃帝入城。

 

11.【會盟】

是夜,黃帝邀炎帝於帳內詳談,炎帝守約,對黃帝拱手相拜:「吾願臣服於軒轅,尊軒轅為帝,所屬各部族也歸軒轅統領,然只有一事,希望今後軒轅能善待我的子民。」

黃帝莞然,輕扶炎帝拱手之禮,說:「臣服一事是戲言,今後你的子民就是我軒轅的子民,如今只望君與我結盟,大事共議。」

炎帝感其德,應允結盟之事。黃帝又說:「如今恰逢你我各部首領大多都在,望會盟於涿鹿。」炎帝允諾。

英雄間惺惺相惜,二人對月而坐,相談盛歡。殊不知這一晚,兩位英雄的談話,決定了這片大地未來幾千年的命運。

次日,兩人召集各部首領,發布結盟令,各部咸服,無一人異議。

 

12.【暗夜】

阪泉之戰時,八百里之外炎帝聯盟的濮陽一部,言稱蚩尤犯境,無法來救援。當時炎帝正值與黃帝大戰期間,無暇顧及,如今與黃帝會盟後,一切都安定下來,炎帝恐其再生變故,所以匆匆辭別軒轅,直奔濮陽一帶。

黃帝望著遠去的炎帝大軍,感嘆道,待今後,炎黃成一家,應該再無須炎黃聯盟了。

不久,黃帝也帶領軒轅一部返回了有熊城內。

炎帝帶領眾人一路向東南,沿途有炎帝聯盟部族的,炎帝都加以安撫,令各部遵守炎黃聯盟締約。

而此時的濮陽,正是大戰前的暗夜,已經時常可以望見蚩尤大軍的獵獵旌旗。

 

三、闡釋:原則、依據和表現要點

1、史詩構想遵循的一些原則

從遠古時期歷史發展的速度看,三邦鼎立時期應延續數百年,三邦之間一直在交往、衝突,到了炎黃時期,部落聯盟時代達到了頂峰。部落聯盟之間的衝突加劇,天下格局進入劇烈博弈的時期,無論哪個聯盟,都不能獨立征服所有其他部落。

炎黃聯盟的目的是打敗蚩尤部落,統一天下,但是不能將蚩尤當作反面角色,蚩尤雖被炎黃二帝擊敗,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仍不可忽視,所以蚩尤的歷史地位應給予公正的評價。

據《帝王世紀》等書記載:「炎帝傳八代,五百多年,黃帝代炎帝而有天下」。如果要將炎黃時代正式納入歷史系統中,那麼這裡必須對炎黃二帝,進行一個具體合理的定位,從這裡來看,黃帝是晚於炎帝五百多年的,一般來說,正常人的壽命最多不過一百多年,二者如果要處於同一時代,那麼最合理解釋就是,炎帝和黃帝都不是具體的人名,而是部落的名稱,炎帝部落沿襲五百年,傳到最後一代的首領是罔榆,黃帝部落是姬軒轅,炎黃聯盟指的是罔榆所帶領的炎帝部落和姬軒轅帶領的黃帝部落正式聯盟,那麼這裡炎黃之間的時間差,就說的通了。所以即便是在無文字的史前時代,傳說和史實混雜的情況下,也必須要有合理的推理論證。

另外,在場景構想中,史料記載或傳說凡是涉及到有考古依據的,應一一對應,一些部落和考古遺迹也儘可能對應。但是很多關於炎帝和黃帝的傳說不能採信,包括後人假託炎黃的古代發明。據史料典籍記載,炎黃二帝發明了太多東西,涉及到衣、食、住、行、兵法、社會制度等方方面面,正是因為這些發明,二者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比如炎帝發明了耒耜,種五穀,立市廛,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製作弓箭,製作陶器等。黃帝制音律,造房屋,建舟車等,顯然,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很多要早於炎黃時期,所以只能說是這個部族發明了這些東西,到炎黃時期已經存在了很久。中華民族如此眾多的發明創造絕非一人或者少數幾人便能創造出來的,一定是經過廣大人民群眾世世代代的智慧積澱,在大自然和社會群體中,反覆探索、反覆實踐感悟出來的結果。炎黃二帝作為部落傑出的首領,彙集勞動人民方方面面的發明,並將之應用到生活中,這些發明才被大眾所熟知,久而久之,人們記住的就是,炎黃才是這件發明的創造者,並在後代和典籍中廣為流傳。所以只能說炎黃有幸成為了那個時代發明創造者們的代表,是它們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將所有功勞歸功於二人身上,也應體現勞動人民在歷史變遷中的群體智慧。

 

2、主要文化區域和考古研究依據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黃河之水始於青藏高原,最後注入渤海,沿途流淌,滋養著兩岸子民。中下游地勢逐漸平坦,由於地勢落差,上游帶來的泥沙沉積在此,在中游的關中平原和中下游的華北平原,形成了兩塊新月沃地,兩塊新月沃地,一塊屬於關中的炎帝,另一塊歸於華北的黃帝,兩個部落族民將這些肥沃的土地用來種植大米,安居樂業。華北平原的土地尤其肥沃,根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稻米種植就被發現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所以位於這片區域的黃帝部落,可以說佔據了地利的優勢,豐富的物資生產和先進的農耕技術,為黃帝最後能夠統一華夏奠定了物質基礎。炎黃部落,狹義上講,是炎帝神農部落和黃帝軒轅兩個部落,但是後來通過炎黃二帝不斷的征伐和戰爭,開始吸收容納了擁有其它文化特色的部落,炎黃二部越來越壯大。

五帝時期,在黃河流域已經有了早期國家的雛形,除了城市的出現,還出現了公共權力的萌芽。《五帝本紀》中:「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這裡可以看出,黃帝已經掌握了號令部落征伐的公共權利,這種權利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是國家的典型特徵。正是有了這種號令征伐的權利,黃帝才能帶領軍隊與炎帝、蚩尤大戰於阪泉和涿鹿。

本文所涉及到的文化區域均來源於考古發現。以下按照故事主角炎帝與黃帝的經歷和接觸的人物線索對各文化區域做介紹。

 

仰韶文化晚期

黃河下游兩岸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存較少,可能是因為黃河長期泛濫的結果,多層覆蓋,已經難以挖掘。但是仰韶文化晚期開始,這一代的遺址出土非常多,包括濮陽、商丘、周口等地多有遺址。從這一時期開始到五帝時代,這裡開始成為文化與文明的焦點,在夏商周、秦漢唐時代更是成為最繁榮的區域。神奇的河洛開始出現在歷史舞台,這一帶的文化遺址主要是王灣文化早期。仰韶文化覆蓋了黃河、遼河、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

仰韶文化晚期,中國現在有的大多數農作物都有了,紡織衣物的普及也是人類的巨大進步。開始有城市的出現,已經發現了很多城市遺址。磚的出土[1]可能表明城市建設不僅是土夯,而且使用更加堅硬的燒制磚塊。城市的出現是文明社會曙光的標誌之一。

 

裴李崗文化

我們將這個篇章的重心放在此部分,根據史料記載,黃帝就出身於河南新鄭,裴李崗的文化發展就在黃帝出生之前,所以裴李崗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徵,我們推算是影響黃帝部落最直接和深遠的一個文化。裴李崗文化的發現,填補了考古上中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主要以河南新鄭為中心地區,分散於嵩山東部。根據考古發現,裴李崗遺址出現了大量的粟米、製作十分精良的石制農作工具和一些動物殘骸。在出土的石制農作工具來看,石磨盤和陶器、鐮刀和陶器是常見的兩類隨葬品組合形式,反應了當時社會男女的基本勞動分工,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男子開始擔負起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男性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而女子由於天生體質原因,開始從事一些較不費力但需要耐心細緻的活,退居幕後,這種家庭角色的轉變,是母系社會逐漸向父系社會轉變的萌芽。

在黃帝時代,農耕之術已經更加純熟,人們飼養動物的品種除了豬狗也開始增多,動物的作用也不局限於食用或者看守。在幾千年的沉澱和發展中,這一時期的人們應該已經嫻熟掌握了馴獸之技,並將其用於戰場,所以這裡我們引入神鷹來傳遞戰爭號令,幫助黃帝部落獲勝。

在裴李崗賈湖類型墓葬中,還出土了一些隨葬的龜甲、石子等用於占卜祭祀的物品,據推測墓主應該是當時的巫師,隨葬的還有一些石斧等用於勞作的農作工具,說明在裴李崗時代,祭祀一類的活動已經盛行在該地區了,但巫師並不是專職的占卜或者祭祀,相應的還要承擔起家庭的農作生產。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關中、隴東、和陝西南部地區。大地灣文化四期屬於仰韶文化晚期,指的是5500-4900前的這段時間。考古學家四期遺址中,挖掘出了成批的磚塊和房屋遺址,大多在臨近水源、地勢平坦的平原地區,說明這一時期的先民已經擺脫了半地穴式的房屋居住,開始在平地建造起了房屋,並且初步形成了聚落。有的聚落周圍,還挖築環形溝壕,用於排水和防禦,已經開始有了集團意識。炎帝部落屬於關中地區,所以情節設計中,出現了炎帝巡視於城牆之上這一幕,人們建造圍牆來抵禦外敵,保護集團內的子民,較好的重現了當時的文化情景。秦安大地灣還發現了油菜種子,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這一帶地區雨量充足,溫和濕潤,土地也比較肥沃,十分適用於種植多種農作物和人類的生存,可以推算,當時的黃河兩岸,農耕栽培技術應該已經比較成熟了,脫離了只種植粟的單一農耕時代。這也從側面反應了處於黃河流域中游和下游的炎黃部落的經濟富足和強大。

 

大汶口文化中期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後期父系氏族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遺址分布於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基本處於史籍中出現的少昊地區。在後期墓葬中,已經出現了夫妻合葬或者夫妻帶小孩一家數口合葬的現象。在出土的大汶口遺址隨葬物品中,男子隨葬的多是石斧、石錘、石鏟等石器農作工具,而女子隨葬物多是紡織衣物的紡輪,這一時期男子已經成為了家裡的主要農作者,女性則由家庭領導者開始轉變退居幕後,承擔著養育後代,洗裳炊煮之事,家庭結構重心已經開始向男子偏移,大汶口文化標誌著母系社會已經結束,社會形態逐漸過渡到了父系社會。同時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制器,這說明在炎黃時代,人們已經掌握了制陶技藝,並且十分嫻熟。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華夏最早的文化起源之一,主要分布在燕山山脈以北,今河北北部、內蒙古東南部及遼寧的西部地區,西起張家口,東至遼河中游。距今約5000-6000年,處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時期。內蒙古出土了紅山文化時期的三星他拉玉龍,被喚為中華第一龍,可以推斷,那個時期,「龍」已經作為部落圖騰,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和信仰,開始被人們崇拜奉行。考古遺迹發現,紅山文化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掌握玉雕、制陶和木雕等技藝,按此推斷,到了炎黃時期,木器、陶器等製作工藝已經逐漸成熟,並盛行在炎黃的各部落之中,到了後期的龍山文化時期,制陶技術達到鼎盛時期。所以炎帝在燕山涿鹿巡視之時,看到的便是城內工匠之民,醉心於制陶、玉雕的一派熱鬧景象。

 

3、重大構想與表現要點

遠古智慧與英雄時代

阪泉之戰在史料里都語焉不詳,甚至和涿鹿之戰混同。說道的也是平平常常的戰役,黃帝大勝了而已。但是,作為炎黃聯盟這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顯然不是打幾個平常的戰役就可以形成的,如果不是有目的的有限戰爭,阪泉之戰不僅不能形成聯盟,而且可能形成世仇。

所以,我們必須高度肯定5000年前大英雄的智慧。黃帝和炎帝之間在阪泉打了三次,黃帝為什麼沒有消滅炎帝?阪泉遠離炎帝的大本營關中,趁此機會一舉剿滅不是不可能。但是不能消滅他,因為你消滅了也無法統治關中平原,必須是聯盟的,這就是倉頡給他的隆中對。智慧造就了炎黃聯盟,不要低估了遠古時代中華先祖的智慧。

 

聯盟盛極而衰

首先,我們需要合理推理炎黃聯盟的合理性。雖然蚩尤部落很多也是炎帝分支,但是比較起來,炎黃兩個部落文化特質更加接近,具有匹配度,地緣上也更近,黃帝大本營離著黃河走廊只有百里,不解決炎黃之間的問題,是無法進一步征伐天下的。

另外,在三個巨大的酋邦(部落聯盟)中有兩個形成穩定的聯盟的時候,事實上,聯盟時代就要結束了,因為第三個酋邦必敗,而也就不存在聯盟的基礎了。歷經數千年,從萬邦時代開始,從單一部落獨立發展,到少量部落結盟對付共同的敵人,再到出現幾個巨大的聯盟,歷史畫卷波瀾壯闊,風雲詭譎,至此,開始畫上句號。

 

謎一樣的阪泉之戰

歷史上黃帝部落先打了炎帝部落,炎帝不服回來了,然後又反了,反覆反了三次,狼熊虎豹都上了。史籍上沒說三次阪泉之戰有什麼不同,這是我們這個創作的巨大空間。我們在這裡設置了三種不同的場景:兵車之戰,投石車之戰,和奇襲之戰。

兵車之戰

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竹簡上記載了遠古兵車編隊和陣型組合的信息,所以兵車的發明應該是曾侯乙墓之前,或許黃帝部落時期應該就有了兵車,關於遠古兵車的編隊組合與基本陣形,由於材料零散和嚴重缺乏,迄今為止學界也沒有令人信服的一致結論。所以在兵車的陣型組合上,我們可以發揮充分的想像。兵車陣型猶如雄鷹雙翼,忽展忽合,採取左右包抄之勢,將炎帝士兵牢牢包圍其中,將其打敗,阪泉之戰是規模宏大的方陣之戰,歷史上黃帝三戰炎帝才將其收服,這裡兵車之陣作為炎黃三戰的首戰,氣勢宏大,兵車衝擊,非常慘烈的,就看誰的部隊士氣更盛。

投石車之戰

在戰場上,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要面對面硬碰,非接觸的戰爭方式是什麼呢?那個時候還沒有大規模使用青銅器,夏商之後青銅器才盛行,所以具有殺傷力的武器應該是投石,有規模的投石裝備。投石車是利用槓桿原理彈射石彈,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大規模的輪流扔石頭,輪擲,炎帝部落是必然失敗的。另外,黃帝也是傳說發明了兵法的,所以我們這裡設置了特種兵作戰模式。從當時的發展水平看,青銅器兵器並不普遍,但是少量的近衛軍擁有這種稀少的武器顯然是可能的,而他們往往能發揮關鍵的作用。

奇襲之戰

炎黃兩戰之後,炎帝士兵已所剩無幾,再戰已無意義,所以這裡設計了奇襲之戰,令炎帝主動投降,炎帝此時投降必然是心服口服的,三戰出征,三戰皆敗,黃帝如何在不傷炎帝的情況下,不僅戰勝還要令其臣服,這裡的奇襲情節設計至關重要,在炎帝不察之下,利用挖地道,將其活捉,最後炎帝明明還有反攻機會,但卻主動放棄轉而投降至黃帝,這既體現了黃帝及倉頡的大智慧,又側面刻畫出了炎帝大勢已去後,內心的無奈與黯然。

另外,倉頡造字的傳說為我們提供了一絲想像,以神鷹傳遞號令成為大戰勝負的關鍵。

 

父系社會與嫘祖始蠶

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父系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男人逐漸將重心轉致農業生產,而像犁耕這些勞動強度極大的農活,只有天生比女人強壯的男人才能勝任,農業的發展,奠定了男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女人逐漸退居家庭後方,生兒育女,紡織炊煮,男人們外出幹活、征戰,成為家庭的主要承擔者。

相傳黃帝的正妃嫘祖發明了蠶桑之術,關於嫘祖,史料中都有記載,《史記》中所說「黃帝正妃,教民養蠶。」嫘祖被後代稱為蠶桑絲綢正祖。嫘祖的存在,應該是信而有徵的。所以我們這裡引入了嫘祖這一人物,她組織農婦蠶桑,紡織衣物,在黃帝部隊即將出征時,為其提供後方支援。體現了父系社會,男女雙方在家庭分工的轉變。

 

外婚制

外婚制是相對於內婚制所稱,內婚制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同一族內血親可以聯姻,後來人們發現,血親聯姻會大大增加新生兒的患病機率,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外婚制。中國古代素來有同姓不婚的制度,從原始時期起,人們開始實行外婚制,既同一氏族內的人不可以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之間選擇配偶,這種外婚制正式形成於父系社會,部落之間,常常為了維繫彼此間的合作關係,通常將本族女子外嫁給其他部落,或者本族男子娶外族女子來增加兩族間的親密。炎黃時期,外婚制度已經實行了上千年。在開篇【爛漫芍藥】中,歸屬於炎帝部落的韶族,每到婚嫁之季,便開始與百里開外的外族軒轅部落通婚,習俗已久。外婚制自原始時代至炎黃時期盛行數千年,到了炎黃時期,外婚制應該是十分盛行的,所以才有了劇情中炎帝部落每年與外族通婚之際的盛況。關於外婚制的起源眾說紛紜,學界至今無統一答案,但外婚制避免了血親之間通婚帶來的生理危害,規避了人類孕育後代的風險,同時加強與鄰近集團的社會經濟聯繫,這種外婚制符合人類繁衍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祭祀習俗

在中國200萬年的悠久歷史中,祭祀活動上可追溯到二三十萬年前(原始社會舊石器中晚期)的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最早的是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遠古時期的先民,常常認為萬物有靈,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對於一些超自然現象,例如雷電,遠遠超過人類的認知範圍,人們通常惶恐至極。先民們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渺小,他們崇拜天地間的神靈,渴望藉助神靈的幫助,消災降福,所以通過貢獻食物、舞蹈膜拜等形式,來祈禱神靈給予庇護,後來逐漸演變成固定的祭祀儀式,也衍生出了專門負責祭祀活動的大巫師這一職位,巫師被看成是與神靈溝通的媒介者,地位常可比擬部落首領,不僅能夠驅魔祈禱,也被賦予了預知吉凶的超能力。同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通過仔細地觀察和記錄天體的運動規律,掌握了星辰的運動規律,並且發展出了占星術,以觀察星辰運動來預言人或整個城邦的命運,因為在蘇美爾人的想像中,星辰的運動能夠影響人的命運。不管是遙遠西亞的兩河流域,還是東方的黃河長江流域,在那個時代,人們都相信巫師是可以占卜出吉凶的。所以在【燕山】這一幕中,「炎帝向東巡狩至阪泉之野時,祭祀言此地不詳。」祭祀通過玉器來占卜,預先知道此地不詳,符合當時人們對於巫師的解讀。

 

倉頡造字

傳說中,倉頡根據日月星相、鳥獸足跡創造出了文字,字成,驚天泣地,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文化傳承貢獻了不可磨滅之力了。然據考古發現,早在黃帝時代之前,距今約7000年至8000年,遠古先民就會在龜甲上用尖石刻畫具有意義的符號,同時考古學家在在距今五六千年之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遺迹中,發現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刻畫的符號就達數十種之多,這些符號表達的內容也更加複雜,所以說,文字的出現,並不是某一個人發明的結果,而是人類發展至今,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總結及積累的產物。但在故事設計中,我們仍然保留了倉頡以一己之力造字的傳說。保留此傳說基於兩點:1、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已經被根深蒂固於中華傳統文化中,不管是不是倉頡發明了文字或者他只是文字的整理者,他在文字的推廣使用中,都功不可沒,並且在遠古的無文字時代,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倉頡不是文字的發明者,所以,從影視表達的豐富性和想像力來說,保留倉頡造字的傳說,既不違背史實,也更能增添故事的趣味性。2、文中倉頡是以智者的身份出現,他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黃帝的戰爭策略,推動著故事的發展,所以保留倉頡造字的傳說,更能表現倉頡智慧的一面,加重人物形象的刻畫。

 

豫西走廊地理位置與炎黃聯盟

三邦鼎立時代,為什麼是炎黃聯盟,而不是黃蚩或者炎蚩聯盟,或者說為什麼是聯盟,而不是吞併。在這裡,炎黃部落之間相隔的一條狹窄的走廊----豫西走廊起著關鍵作用。豫西泛指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地區,東部連中原,西接關中,北至黃河,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地勢落差較大,形成了許多像洛水這樣的黃河支流。炎黃之間被這條走廊隔著,如果一開戰,炎帝退回關中,豫西走廊相當於一個天然的屏障,黃帝就會耐他無法。歷史上,炎黃二帝在交界處一定經過了數次的戰爭,最後發現誰都無法吞併誰,出於最大化利益考慮,只能選擇聯盟,雖說這聯盟的過程中一定也有過無數次打鬥。況且據記載黃帝也出自關中,與炎帝多少存在血緣之親,部族子民之間也有許多遠親,兩個部落之間的文化差異較小,能更好的融合彼此,黃帝妻子嫘祖的父母也出自關中,炎黃二部自很早前就開始了通婚。所以說,豫西走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炎黃聯盟,這是最好的做法。

 

黃河之災

華北的黃帝部落位於黃河流域南岸,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途徑現代九個省區,最後注入山東渤海。中華民族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根據姚文棟先生所述,物理學中的「科里奧利力」和黃河農業文明形成有很大關係,並且基於地理學上洋流流經方向,在北半球河流呈順時針方向流淌,如果這個河流如果向東流,根據科里奧利力,河流對河岸的右側衝擊力最大。相反,在南半球,河流成逆時針方向流淌,所以河流對河岸的左側衝擊力最大。黃河上游途徑黃土高原,季風來臨時,每年7、8月份在黃土高原形成大量的降雨,一路順流而下,帶來大量泥沙,致使河床抬高,甚至高於農田土地,形成懸河,泥沙俱下,在下游猛烈沖刷黃河南岸,長期以往,一定會出現決口,黃河大決堤50年一次,小決堤連年無數,黃帝部落居於黃河南岸,人口密集,人口高達200萬人。一夜之間黃河崩堤了,可能淹死一百多萬,常年與黃河之水搏鬥的黃帝部族,練就了艱苦卓絕的、堅毅不拔的部落精神,所以,黃帝部落是「梅花部落」。這個文化是沿水誕生的,這對中國影響巨大。

 

人口遷徙

人口的遷徙,貫穿於中華文明發展的始末,從遠古時代,人們為了溫飽,就不斷尋找肥沃之地,在採集經濟體制末期,人們由於採集漁獵經濟已經無法滿足大量的人口溫飽,所以為了滿足裹腹的需求,中國的氏族家庭帶領一家大小從各地遷徙至黃河兩岸附近,人們在黃河流域定居,繁衍生息,並掌握了農耕和飼養牲畜之術,一派繁榮。例如炎帝所處的關中地區,在罔榆祖輩,大量部族子民遷徙至黃河下游地區,這導致了炎帝部族的血親分散中原各地,幾代下來,炎帝罔榆一路東征,這些血親也更易臣服,這也是炎帝部落不斷壯大的原因之一。有史料記載,黃帝祖上來源於關中,所以我們可以推斷,黃帝所屬的部落就是數次大遷徙從關中遷移至華北,然後定居。黃帝和炎帝同出於關中,很可能有血親關係,這也奠定了炎黃聯盟的基礎。

炎黃聯盟之後,東方蚩尤來犯,炎黃二帝聯盟戰蚩尤於涿鹿,在燕山的涿鹿之野,究竟會發生什麼,敬請繼續關注中華八部曲第五部之【涿鹿風雲】。

 


[1]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14年,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對陝西新街遺址的發掘過程中發現了6件燒結磚殘塊,1件未燒制的土坯磚塊。它們的材質都是泥質紅陶,其中5塊磚的年代距今都超過了5000年,本次發現為中國磚類建材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6件燒結磚殘塊中有5件都屬於仰韶文化晚期,這5件燒結磚塊的材質基本相同。幾年前發掘時就推斷這些磚塊是中國最早的磚,年齡一度認為距今5300年,如今根據對其出土環境提取的物質檢測有了較為確切的年齡。考古專家還推斷這些磚都是木質模具成型的。根據是在對一件未燒制的土坯磚塊研究中發現,它邊緣整齊,看不到切割痕迹。


推薦閱讀:

異業聯盟合作協議書
高佣聯盟如何把邀請鏈接換成生成二維碼宣傳
【詩者聯盟.1961期】詩詞精選
【網上談兵】張志坤:美國不擔心中俄聯盟嗎

TAG:英雄 | 聯盟 |